初中物理教学的引入

2024-06-10

初中物理教学的引入(共12篇)

初中物理教学的引入 篇1

新课题的引入就象一场战役的战前动员, 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题的引入上多加研讨。下面我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新课题引入浅谈几点体会。

一:新课题的引入要突出一个“新”字

1、新颖实验导入法:比入我在教学《光的初步知识》时, 就采用了一系列新实验来引入新课:首先我把一只彩色的金鱼放入一只圆形的鱼缸中, 看上去小小的金鱼变大了, 这是为什么?此时看得出学生对小金鱼变大产生了疑问, 接着我把一面镜子斜放入一盆水中, 让一部分水与镜子形成一个“三棱镜”放在太阳光下, 让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到教室的墙上, 学生会在白色的墙壁上看到“彩虹”, 此时看得出己激发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我再拿几面凹面镜或凸面镜交给学生, 让他们观察自己在镜子中成的像有什么样的变化?此时我巳听到学生在一边玩弄一边自问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我知道已经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了, 趁此我迅速地进行了新课, 结果这堂课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经学生反馈这堂课后来过去了很久, 大家对在这堂课上收获的知识映象特别深刻。

2、新颖故事导入法:采用一个新颖的与所教知识有一定联系的故事来引入新课。比如我在教学《运动的描述》中的“相对静止”时, 我就通过讲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飞行员用手抓做一颗正在飞行的子弹的故事, 让学生分析讨论引起这次事件的原因, 并在学生争论声中引入这一部分新课。

3、新颖问题导入法:采用一系列新颖的与所教知识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来引入新课。比如我在教学《磁场》时就采用了这样一些问题来引入新课:信鸽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参加展览后能够回到原来的地方, 它是靠什么来导航的?指南针为什么针尖始终指向南方?磁悬浮列车为什么会浮在空中不会掉下来?…………这样一系列新颖的实验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对后面的教学活动非常有利。

4、生活常识导入法:采用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却又常忽略的问题来引入新课。比如我在教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就举火车站的人为什么在站台上接送人的时候要站在安全线之外, 否则容易引起安全事故?这样让学生真正地明白“从生活走近物理”

二、新课题的引入要突出一个“奇”字

新课的引入一定要给学生一种奇特, 奇异之感, 以瞬间抓做学生的心, 并让他们在瞬间对所教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1、惊奇现象导入法。

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 唤起学生高度注意, 引起学生思考,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来导入新课。

如我在教学《大气压强》时采用“覆杯实验”导入新课。

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 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 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 当把手移开后, 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产生的现象让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可以做两次实验, 第一次失败, 第二次成功)

又如我在教学《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用“吹不开的纸片”来导入新课。

让同学们把两张相同的纸片竖直平平行悬挂, 向两张纸的中间吹气, 结果学生看到无论怎样用力吹, 两张纸都不会分开。在学生的疑问声中顺利地引入新课。

2、奇异故事导入法。

在现实生活中, 充满着许多希奇古怪的, 不可思议的故事,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故事片断, 并做一些模拟演示, 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教学情境, 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我在讲解《声音的特性》时通过讲解“奇怪的磬”来引入新课:唐朝, 在洛阳的一个寺院里有一个和尚, 他得到一个磬 (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 , 如获至宝, 保存在卧室里。不料这个磬常常不敲自鸣, 尤其在半夜里发响, 好像鬼使神差一样, 实在吓人。和尚又害怕又着急, 不久就病倒在床上。和尚有个好友名叫曹绍夔, 是当朝掌管皇家音乐事项的“太乐令”, 听说老朋友病了, 特地赶来问候。谈起病因时, 和尚不好意思地说:“实不相瞒, 事情是这样的……”正当和尚对曹绍夔一五一十地诉说时, 前殿敲起了斋钟, 接着磬也不敲自鸣起来。这时曹绍夔己弄清了其中的奥妙, 于是曹绍夔找来一把锉刀, 用它在磬上这里锉锉, 那里磨磨之后, 那馨果然不再自鸣了, 和尚也就不药自愈了。在讲过这个故事之后我又找来两个频率相同的音叉, 敲击一只间音叉, 另一只音叉也跟着响起来。这时我立即提问:“当敲响一只音叉时为什么另一只音叉也会不敲自鸣呢?”这样, 由奇异故事和奇异的实验现象顺利地引入了新课。

三、在课题的引入上还要突出一个“趣”字

新课的引入要突出物理的“趣味性”, 要给学生一种“有趣”的感受。一个有趣的故事或实验能够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思维, 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趣味实验导入法。

在物理教学中采用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来引入新课。比如我在教学《压力和压强》时, 就用两只相同的气球, 吹成一大一小, 分别与一根软管两端紧密相连, 中间用夹子夹住, 松开夹子后会看到大气球变小, 小气球变大这样的有趣的现象。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学生的疑问声中巧妙地引入了新课。

2、趣味故事导入法。

在现实生活中, 充满着许许多多妙趣横生的故事,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选用一些故事片断, 就会创设出非常活跃的教学情境, 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比如我在教学《力》这一节时, 我就用下面这一故事来引入新课:甲和乙因为一件小事在大街上争吵起来, 甲打了乙一耳光, 并在乙的屁股上踢了一脚, 乙找人评理时说“甲打了我一耳光, 并踢了我一脚。”这时甲也说“乙也打了我, 他用脸蛋打我的脸, 用屁股打我的脚底。”请问同学们, 他们谁有道理, 谁没有道理?在同学们都说乙有道理, 而甲没有道理时, 我就说:“从生活实际来讲是这样的, 但从物理力学的观点来讲, 两人都是有道理的。”

这样一来, 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起, 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课后测评表明学生在对“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点几乎全都掌握了, 并且印象极深。

3、趣味问题导入法。

我在教学《光的反射》时就采用了这样一个问题来引入新课“在电影和电视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一只枪口对准观众, 射出的子弹向观众飞来, 这样的镜头通难道是摄影师冒着生命危险正对枪口去拍摄的吗?”这样, 我通过这一趣味的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效果非常好。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我在新课的引入上, 注意从“新, 奇, 趣”方面入手, 并加以适当的引导, 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主动性, 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物理教学的引入 篇2

将新闻写作引入初中作文教学的尝试

将新闻写作引入初中作文教学的尝试将新闻写作引入初中作文教学的尝试

新闻写作与初中作文教学息息相关,学校是易发生新闻的地方,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因势利导地将许多鲜活的素材加以提炼,让学生在看得见的校园,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与能力。

一、语文教师应该作新闻写作的先锋与指航员。

俗语话:“要给予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必须是一桶水。”初中作文教学与小学相比,有了质量的要求。学生的视野与观察点决定了学生是否喜欢写作的条件。

本人从2010年正式从事新闻写作,为《玉林日报》、《广西日报》等区内外报刊撰写新闻稿件,特别是在本地主流媒体累采用稿件达到286篇。相继被评为《玉林日报》、《玉林人民广播电台》优秀通讯员、十佳通讯员。正由于本人在写作的特长,积极将校园新闻见诸于报端。

特别是将学生耳闻目睹的素材写成新闻,学生学习新闻写作是“摸得着、看得见”,认同感比较强。所以本人在提升自己的素养同时,积极从事新闻写作,不断学习,提高写作质量,将写作视野扩展到社会上的方方面面,体现“编外记者”的角色。

因为新闻写作是一项繁杂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写作报道的角度与出发点也决定了采用率是否高的关键。每每有报道见报,我会第一时间让学生共同分享写作取得的成果。作为语文老师必然成行新闻写作的行家,才能够有好的指导方法让学生在写作中得到升华。那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也是决定了作文教学的重要条件。

二、新闻写作与初中作文教学的融合性与共通性。新闻写作是报刊电台经常采用的一途径,而初中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方法,两者之间有相同点。在八年级语文单元作文教学中在一个专题是新闻、通讯写作的单元。为了培养学生新闻的兴趣,学会关注新闻,我首先将校园亲近的事情整理成素材,由我写出一篇报道并能够见报为蓝本。然后再通过素材与新闻报道的效果进行比较。让学生深感教师的内才好之外,更多的是让学生喜欢上新闻。

新闻写作教学是显而易见的作文形式,比一般性的题材更加有针对性与说服力,也更加能够丰富学生写作的认可度与操作性。比如在民乐镇学校安装监控设备的新闻中,许多学生也见证了安装的过程,如何提炼成新闻?从那个角度报道?等等,教师要从新闻写作的角度教会学生瞄准新闻价值。以下是我写的一篇报道,刊登于2011年1月17日玉林日报,《民乐镇学校安装监控设备》本报北流讯

为了建设和谐平安校园,更好保障校园的安全。近日,北流市民乐镇积极筹措资金,为各中小学购置了一批数字监控设备并为每个学校安装使用。据了解,各校在校园大门、教学楼等重要位置安装了监控探头,全天24小时对校园及主道路口进行实时监控。并安排专人具体负责设备的管理、录控资料的建档整理。通过安装监控设备,将提高学校安全防范的能力,有助于学校减少安全隐患和事故发生,为学校的整体工作开展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

这篇新闻报道很有时效性与针对性,学生很喜欢此类的题材,在

单元教学中,学生懂得模仿此新闻,从不同角度提升了作文的能力,收到的效果是比较理想的了。我还积极帮助一些学生将新闻稿发布于玉林教育信息网,学生们当然是很高兴的事情。

三、新闻写作延伸到作文教学中综合素质提升的问题。新闻写作要求比较高,也是建立一定的写作水平基础实现的最终产物。作文教学是广泛的题材,学生能够掌握基本常见的文体是初中教学大纲的要求。新闻写作是超乎初中作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有比较好的生态因素与能力因素。将培养新闻观察的触角延伸到各种文体写作,也有利于学生从平时多留意观察身边的事情,积累综合文稿的素材。特别是遣词达句方面和综合文体的杂汇方面,有许多问题要在新闻写作中统筹兼顾解决,争取培养多面手的学生。我在新闻写作中往往将一稿、二稿、终稿、见报稿展示给学生,通过对比得出不同的修改方向的写作效果。通过现身说教的方式,学生易于接受。但是教师的语文素养与新闻分析角度也是让学生是否喜欢上新闻写作的关键。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相当注重社会新闻的传授与理解。一般说来,老师的分析评论是否有见解水平,决定你的 新闻写作教学是否成功的要素。

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入 篇3

一、设疑式引入法。

根据中学生喜欢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在上课开始,教师不妨针对某些将要学习的内容,故意给学生制造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提出一些必須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二、强调式引入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上圆这一章时,教师这样引入:三角形是平面几何的重点,而圆是平面几何中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将来大家深造学习的基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章——圆。

三、温故知新引入法。

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往前延伸,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习得新知识。这种引入新课法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例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的内容和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推论是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引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当然,此法中旧知识的引入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新知识的诱发;旧知识是基础,新知识是拓展与新的构建。它不是教师生硬地灌输,而是学生思维的自然发展,水到渠成。

四、类比引入法。

有些课题内容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类似时,可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点、相同点与不同点,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新课,促使知识的迁移,比旧出新,自然过渡。运用类比引入法,能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领会更加全面。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可以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例进行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线段、对应周长等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这几组量怎么样?学生听到这里,就会有了探索的方向。

五、反馈导入法。

这一方法是根据学生的作业或者测试的结果来导人,也可以一上课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如在上直角三角形习题课时。课前可以先拟一个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讨论。

六、悬念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让学生在课前对某个知识产生悬念,然后引起学生想要去了解某个知识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叫学生任意画三角形,用量角器得出其中两个角的角度,然后问老师第三个角的角度,教师一一回答之后,学生一定觉得不可思议。到底为什么老师能知道第三个角的角度呢?于是,学生会有迫切想要了解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知识的愿望。

总之,如何引入新课是一门艺术,方法很多,没有固定的模式。精彩的数学课堂引入,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先声夺人”、“先入为主”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好引入这一重要环节,使学生从“苦学”步入“乐学”的境界,在品质、知识、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高度发展。

初中物理教学的引入 篇4

课堂教学的引入, 虽然在一节课中只有短暂的几分钟, 却是一节好课的开始。柏拉图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引入, 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课堂教学中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就物理课堂教学引入的作用和艺术, 谈谈自己平时的做法和体会。

一、课堂引入的作用

1.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新课引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注意力是保证听好课的首要条件, 如我们在看电影时, 看到精彩片断时会睁大眼睛屏住呼吸, 忘记周围的一切, 好像是身临其境一样。这说明人的注意力越集中, 抗干扰能力越强, 接受信息能力就越强。如果老师在课堂上不注意引入新课技巧, 就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 这节课效果何在?如在讲《电磁铁》一节时, 用普普通通的塑料盒子就能捡起散落的大头针, 吸引学生注意力, 让学生猜想塑料盒中的奥秘。当然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 学生都会猜想到磁铁, 但打开后, 并没有见到磁铁的踪影, 学生一直在关注这个装置。此时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学生一定会听得很专心。

2.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 才获得了最后的成功。正如爱因斯坦所指出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 承上启下, 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好的新课引入, 应起到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 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打下基础。如在讲《浮力应用》中的物体沉浮条件时, 可先把一鸡蛋放入清水中, 让学生分析鸡蛋是否受浮力, 然后拿出一根棒内装有食盐的玻璃棒, 用它搅动杯中清水, 鸡蛋便慢慢上浮, 让学生讨论后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这样安排, 不仅让学生复习了浮力知识, 而且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了新知识。

4. 为新课展开创设学习情境。

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为新课的展开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讲《大气压》这节课时, 我首先拿出一个分成两半的马德堡半球, 对同学们说:“这两个半球, 一会儿我把它们两个合在一起, 施展‘法术’后, 你们能不能把这两个半球分开呢?”说完, 我便把两个半球合拢。在讲台上用抽气筒将其空气抽出, 闭上气阀拿出来, 找两个力气大的同学到前面来拉。结果, 学生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拉开。然后又找另外两个同学上来帮忙, 结果还是没有拉开。学生此时沸腾了, 都跃跃欲试。这时我说:“同学们, 你们看, 只要我吹一口气就可以把它们分开!”于是我悄然把气阀打开, 一吹气, 两手轻轻一拉, 球被拉开了。同学们更惊讶了, 议论纷纷。全班同学都被刚才的现象紧紧地吸引住了。大家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紧张而又愉快的学习情景中, 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学习状态, 又怎能不全神贯注地学习?这样课就成功了一半。

二、课堂引入的艺术

精彩的课堂引入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怎样引入非常关键。通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应采用以下教学手段。

1. 复习引入新课。

“温故知新”是我国教育思想的精华。通过复习已有的物理知识引入新课是教师最常用的方法。这种引入课题的方法一般适用于对基础物理规律的具体运用的新课题教学。如对于《杠杆的应用》一节课的引入, 我先复习杠杆的知识, 然后画出几种类型的杠杆, 让同学们画出对应的力臂, 并分析属于哪一类杠杆。等学生分析完后, 我就把杠杆变形, 变成生活中常用的几种物体, 说明杠杆在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 再让学生想生活中见到或用过的那些东西是杠杆,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实验引入新课。

实验引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 生动活泼, 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促使他们仔细地观察、认真地思考。正是由于实验引入法的上述特点, 因此在教学中应多用该法。尤其在初中, 应尽量创造条件做好实验, 争取每一节课都做小实验。另外实验所用的器材应简单易行, 以消除学生对物理的神秘感, 增加实验现象在学生心中的可信度。若教师通过实验提出问题, 设计悬念引发学生思考, 必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作为引入的实验, 最好是结果与学生平时的思维习惯和认识不同。如我在讲《大气压》时, 做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先问学生:当将两试管倒置时, 大试管中的小试管是否会下落呢?同学们毫不犹豫地说:当然要掉下来。但实际演示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随着大试管中的水徐徐流出, 小试管非但没有掉下来, 反而自动上升到大试管里。学生惊呆了, 都感到不可思议, 都被这个奇异的现象吸引住了。这时我将话题引向新课内容, 指明大气压的作用, 并引出大气压这一课题。

3. 用电教手段等资料引入。

这种引入课题的方法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的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 有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 使学生从中学习到科学家为真理、为科学忘我追求的精神。通过讲述生动的事实、有趣的小幽默, 可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步入学习物理的轨道。如讲《声音》中的回声时, 可先播放有关天坛、回音壁的视频资料, 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代高水平的建筑声誉,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 用生活事例引入。

新课标要求物理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 使学生获得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所以在讲授新课时, 可借助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引入新课。如在讲《力》一节时, 可让学生用力拍桌子, 学生就会说痛。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当人拍桌子时, 桌子对人也有反作用力。这样学生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就能很好地理解。这样引入新课, 效果很好, 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初中物理引入新课方法 篇5

一、讲故事引课法

用扣人心弦的生动故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参与教学.或采用物理学史和科学家献身科技事业的事迹或物理规律发明的历程引入新课,即能激发学生沉重的求知欲,又能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意志品质,提高献身科学事业的愿望.对学生掌握新知识,提高探求知识奥秘的能力无疑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如学习《电流磁场》时,给学生讲述18世纪末,年轻的奥斯特受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启发,想象电、磁和各种自然力的统一,在一段时间内,他一边思考,一边实验,经历了无数次挫败,终于发现了课堂上像是偶然实为必然的揭开电磁新时代帷幕的故事.如在讲《阿基米德原理》这节课前,先给学生讲个故事:传说,二千年前,叙拉古王国的国王找人制了一顶漂亮的王冠。但不知其是不是用纯金制成的。于是就请阿基米德来鉴定,但不准弄坏王冠。阿基米德冥思苦想许多天,没有结果。一天,他到盛水的浴缸中洗澡,当他跨入浴缸时,他注意到浴缸里的水向外溢,顿时豁然开朗,兴奋地叫 :“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从而发现了一条重要的原理--阿基米德原理。在讲:《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时可用这样一个故事开头:妈妈带着两岁的小强坐火车回姥姥家,路上妈妈对儿子说:“好小强,别动,妈妈有点事,要离开一会。”妈妈走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回来,小强还在原来位置上。到了姥姥家,妈妈告诉姥姥:我们小强可乖了,一路上也没动。同学们,小强真的一路上都没有动吗?又如讲《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时,可向学生讲述这样一则报道:兰州是我国中型工业城市竟然“消失”了。1990年冬季,西方某大国的情报人员照例将卫星拍摄的胶片输入计算机,当地形复原图在大屏幕上显示时,一张照片引起专家们的注意:奇怪的是兰洲在地图上不见了。西方人认定是中国正在试验一种城市伪装的新方法。为了证实这个判断,一行人到达兰州后,从天空到陆地,从空气到河水,广泛采集标本进行分析„„结果是污染严重超标所致:兰州这座工业城市,工业排放出来的气体罩着整个城市四周和上空,开成一个大而密的烟尘云团,又由于地形关系污染团难以飘散,致使最先进的侦察卫星也发现不了。同学们,内能的广泛应用在发展人类文明的同时也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节课的意义。如在讲《浮力》时,我先给学生讲曹操儿子曹植称象的故事和和尚怀内捞牛的故事,讲《大气压》时把课前“?”中马德堡半球实验通过生动、新奇的语调以故事形式引入,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被吸引和集中。

二、温故求新引课法

温故求新引课法是一种常用的导入新课的方法。所谓温故就是复习旧知识,求新就是在探求新知识,温故求新就是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探求新知识。以旧知识为引子而导入新课的提问有利知识的衔接和深化。有些课与课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教师讲课时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知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起到循序渐进、逐步升华的目的。如在讲述《滑动变阻器》一节时,可先复习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改变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后,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连入电路的电阻丝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设备。这样的设备的阻值可持续变化,就做成了滑动变阻器而引入新课。再如在讲《阿基米德原理》时,可先复习上节课后想想议议中问题:浸没在水中的皮球上升浮出水面的过程中,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变小了,而皮球的浮力也变小了(皮球在水中上升时,浮力大于重力。浮在水面上时,浮力等于重力)。那么是不是皮球受到的浮力大小和皮球浸在水中的体积有关呢?.从水里浮到水面的皮球在上浮过程中浮力怎样变化,浸入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浮力大小可能跟什么有关等问题解决后引入新课就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这一节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起到循序渐进、逐步升华的目的。

三、演讲型引课法

教师精心设计演讲词,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丰富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注意,能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对于初二初学物理的学生可设计这样的演讲词:“同学们,当你们捧起散发着油墨芳香的物理课本时,一定会想:”物理是研究什么的?我是否也能学好物理?“其实,物理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物理现象每时每刻都在你身边:手提书包久了就会感到胳膊 酸疼,这是力的现象;动人的歌声传到你们的耳朵里,这是声的现象;一壶水放火炉上停一会能烧开,这是热的现象;雷电过后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这是光的现象;打开开关电炉发热、电灯发光、电铃发声,这是电的现象;还有原子和原子能的知识,这就是物理。物理知识与科学发展也有紧密联系:你知道吗?自行车、火车、飞机、电视、电话、电脑、激光技术无不包含着物理的原理。物理学家为了这门神圣的科学顽强不息的探索,开创了物理这门学科,给我们启示和激励:它不是高不可攀,也非唾手可得。同学们,为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将来具有造福人类的本领,努力学习物理吧!如讲《运动和静止》时,可通过朗读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插曲“小小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来引入,学生感到特别亲切,积极性立即调动起来.又如学习光学时,我们可以对学生说:”金色的朝霞,蔚蓝的天空,郁郁葱葱的群山,万紫千红的花朵„..是谁把大自然点缀得这样美丽,它的化妆师就是光,自然界的色彩都与光联系在一起.”顿时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到新课学习中来.四、设置疑问引课法

学生对学过或已掌握的东西兴趣不大,只有那些带有疑惑的问题,才最感兴趣并迫切希望掌握它.针对与新课内容有联系,学生有所了解但又不甚清楚的知识置疑,引课时有意制造疑问,创造悬念情境,引人深思,这种方法可培养学生追根究底的习惯.因此,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有针对性的设置一些知识障碍,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激起思维,唤起求知欲,借此引入新课。我们知道: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利用联想和逆向思维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也渗透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想。如在讲《电磁感应》时可这样引课:前面我们共同学习了电流的磁场,知道电流的周围存在着磁场,即“电能生磁”。那么,你是否想过存在不存在相反的现象呢?即“磁能生电”呢? 如在讲《物体的浮沉》一节教学前,先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放入水中会下沉?学生可能回答:铁比木头重,接着再提问:哪为什么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可以浮在水面上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强烈的疑问而引入新课效果就更明显。如在讲述《安全用电》一节时,先讲人体接触裸露的电线易发生触电事故,而高空高压线上的小鸟却平安无事,这又是为什么呢?在讲《凸透镜》时说 :发生火灾时你立刻会想到水,水能救火,水火不相容,但你一定不知道水可以引起火。接着给学生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翻船事故把五个人漂泊在一个荒岛上,他们把两个表蒙玻璃取下来,扣在一起,里面注入了清水,正对太阳光终于引燃了柴火。这是怎么回事呢?讲《蒸发》时说:大家都知道任何物体被炎热的太阳光一照都要变热。我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越晒越凉的故事。一位植物学家到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去考察,太阳烤得他口干舌燥,他见到一位头顶瓦罐的中年妇女,就上前说:“夫人,给一杯牛奶喝好吗?越凉越好。”“你稍等一会儿,让我把牛奶晒一晒再喝。”只见她把牛奶的瓦罐用湿毛巾左一层右一层地包了个严严实实,放在灼热的太阳底下晒起来,植物学家起初纳闷,这样处置牛奶不是越晒越热吗?但他很快就明白其中的奥秘,你们知道为什么吗?通过这样设置凝问,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实验引课法

物理的基础是实验。生动、新奇的实验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新奇而不 怪、有趣而不泛味、直观而不繁琐的实验教学引课,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思维兴趣,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从而引入新课,教学效果必然事半功倍。讲课前做几个小实验,把学生引过探索知识的海洋.如在导入《声音的发和和传播》时,我们可先敲响一个音叉,然后把用绳子吊着的小球靠近音叉,发现小球艺被弹开了.看到这个现象,学生就会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其中的原因就是新课中要讲到的一个知识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如讲《观察水的沸腾》时,可先做纸锅烧水的实验,这一下子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如在讲《摩擦力》时,做用筷子提米的实验.讲《凸透镜》时,做透镜引火的实验.讲《大气压》时,把小试管放入大试管内,倒放过来小试管受到重力的作用会下落.现把大试管里倒满水,把小试管压入大试管中,再倒入过来,小试管仍受到重力的作用,再加上大试管内水对小试管的压力,小试管不下落反而上升.要想知道小试管为什么上升,学完了大气压强的知识你就知道了.对《变阻器》一节的引入,可采用如下演示实验:出示彩色可调亮台灯,将其接入电路,闭合开关使之发光,然后调节旋钮使其由暗变亮再由亮变暗.设问:为什么?出示收音机,打开并调节音量旋钮使声音先由小到大再由大到小,设问:为什么?教师简答:因为在其电路中接入了一种元件----变阻器.通过这些实验引入新课题,效果很好。

六、生活事例引课法

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际的学科。物理与生活联系十分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物理现象是丰富多彩的.目之所见,都能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充分利用周边的物理现象和趣味物理事例导入新课,既可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并不神秘,又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迅速进入思维状态--对感性材料的回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具体事例引课比泛泛而谈的语言引课更具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趣味事例引入课题,又能体现物理的实用性.如在讲《摩擦力》时,可先讲述:将一根绳子在一根固定的大树上绕几圈,一位大力士抓住绳子的一端用力来拉住绳子另一端的小娃娃,结果大力用了很大的力气也没能拉动小娃娃,同学们一定感到迷惑,不敢相信这一事实,大力为什么拉不动小娃娃呢.学了今天这节课的知识,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了.通过这样一个活生生的实例,使学生体悟到生活中存在物理,用物理知识才能解开很多生活疑团.其实,很多物理知识的讲授我们都可以从生活事例入手,如在讲《大气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有机会进行野外科学考察,登上一座高山时发现饭无论怎么煮都是夹生的,该怎么办呢?但同学们在学完这一节课后,就能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在讲到《安全用电》时,通过展示一幅人体触电事故发生的图片引入。如在讲《压强》时,为什么书包带宽比窄的舒服?为什么坦克、拖拉机用履带而不用轮子?为什么大坝要做成下宽上窄的梯形?如在讲《平面镜》时,拿几个镜子让学生观察它们都是平的,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在讲《光的折射》时,可讲我们到河里时,发现眼睛看上去河底很浅,跳进去后发现很深,这是为什么呢?通过这些联系生活的事例能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的规律,对培养学生从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来理解物理知识十分有利的,从而也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不能没有物理.七、开门见山引课法

开门见山,和盘托出。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几句话就把要点讲出来。使学生心中有数,教师也好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述,一目了然,起到统领全课的作用。如讲《电和磁》:电和磁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之间是否有联系呢?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中心任务。讲《电磁感应》时:电流周围存在 着磁场,那么磁场是否也可以产生电流?磁场和电流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在讲《光的反射》时,让学生观察点亮的电灯、烛光、磨光的金属、黑板擦等物体,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能看见点亮的电灯、烛光,是因为它们发出的光射入眼睛。我们为什么也能看见磨光的金、黑板擦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呢?原来,所有物体的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眼睛。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光的反射》这节课,直接引入课题,简洁明快。

八、电教引课法

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运用各种新颖的引课艺术,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而电教媒体尤擅于将形、声、光、色、动、静溶为一体,突破时空限制,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可使学生获得用语言难以代替的丰富感性材料.教学实践证明,在物理课教学中,引入电教媒体,可创造生动、活泼、愉悦、高效地课堂学习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像一个更科学、与日俱增先进的方向发展。如在”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一节的引入可以采用放录像的方法引入.通过录像片”火的警示”,学生对一场场惊心动魄的火灾场面可谓印象深刻.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综上所述,搞好新课引入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必要手段,所以教师平时就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高自已的语言表达能力,讲演、板书、板画及实验技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每一位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采用恰当方法,但应注意引课过程一定要精,不能过长;以免喧宾夺主。引课要巧,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情趣;引课要准,使学生思维顺势进入新的正确轨道,从而达到良好引课的目的。

初中物理引入新课“十法” 根据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对物理特有的兴趣和好奇,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一个教师经常考虑的问题。我觉得用一个恰当的方法引入新课是关键。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头--新课引入,就显得十分重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积累了引入新课“十法”。

一、直接引入法 对学生渴求了解的内容,老师就没有必要拐弯抹角,而采用开门见山,直接引入的好。如第一册“引言”可以这样引入:

从现在起,我们将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学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物理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些内容在小学自然课上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如摩擦起电、热胀冷缩等。有些我们还不了解,尽管它们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二、问题引入法

这种方法是多数老师经常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第一册“幻灯放大镜”一节可以这样引入新课:

同学们看过电影,也看到过老师在课堂上用投影仪配合上课。小小的胶片怎么会变成很大的画面的呢?

上生物课时要观察动植物的组织和细胞,它们很小,肉眼看不清。老师给你们用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它们为什么能使我们看到很小的物体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

三、演示、实验引入法

这种方法直观、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可以尽可能的用这种方法引入新课。

如第二册“电功”可以这样引入: 介绍实验装置和电路:用电源、电动机、开关、滑动变阻器组成一串联电路。用电动机提升砝码。

①由实验证实电流可以做功。

闭合开关后问: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答:砝码上升)问:是谁把砝码提起来?(学生答:电动机)

问:电动机为什么能提起砝码?(学生答:因为电动机通电,电动机转动起来,所以把砝码提起来)

问:此实验表明什么?(学生答:表明电流可以做功)

教师指出:此实验中电流对电动机做功,电动机又对砝码做功,所以电动机把砝码提起来。电流做的功叫电功,电流不仅通过电动机时做功,电流通过其他用电器时都要做功。电流做功的形式很多。

请同学举例电流还有哪些做功的形式。(学生举例)②能量转化情况。

问:砝码上升过程中,机械能如何变化?(学生答:增加)

问:砝码增加的机械能是从哪里来的?(指出:因为电动机消耗了电能,所以砝码的机械能增加)

师生共同分析刚才学生举出的例子中的能量转化情况。③教师小结:电流通过各种用电器使之产生转动、发热、发光、发声等现象,都是电流做功的表现。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

又如第二册“摩擦起电两种电荷”可以这样引入: 同学们用塑料式或钢笔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几下,再靠近碎纸屑能看到什么现象?(学生答:纸屑被吸引)

老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本节课我们来研究与之有关的问题。

四、从旧课引入新课

学生学习了旧课后可能还有许多凝点,急需老师解决,老师如果急学生所急,乘热打铁,可以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如:第一册“光的折射”一章新课引入如下: 上一章我们研究的是光的反射,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光的反射?当光射到两种介质的交界面上,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在这里我们说有一部分光返回原介质,那么另一部分光呢?如果光射到的是不透明物体的交界面,那么另一部分光会被吸收,但是如果光是射到某种透明介质的交界面上,比如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或者玻璃中,另一部分光就要进入水中或者玻璃中传播,这就是我们这章开始要研究的光的折射问题。

五、物理现象引入法

自然界中有许多物理现象,学生对绝大多数自然现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老师可以通过描述自然现象,也可通过学生直接或间接观察自然现象引入新课。如第一册“浮力”一章可以这样引入:

船可以浮在水面,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也可播放潜水艇潜入水下航行的录像。这些现象都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六、物理故事引入法

在物理规律的研究过程中,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其他各国都有一些不同寻常的物理故事,老师可以通过讲解这些故事引入新课。

如第二册“火箭”一节引入时讲述: 我国是火箭的故乡。“起火”实际是火箭的祖先。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初期,士兵们就已经发明了“起火”绑在箭上。(展示投影片或挂图)点燃“起火”,箭就向敌方飞去。这就是最早的火箭。

七、从学生已有经验引入

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无处不用,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也会利用物理知识,只不过他们还没有意识到。老师可以从中引入新课。

如第一册“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可以这样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八、课堂练习引入法

经过学生练习可以发现新的问题,从而引入新课。

如第一册“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泵”一节,学生练习计算“1标准大气压能支持多高的水柱?”(请一位学生在黑板上算,其它学生在草稿本上算一算)

根据计算结果,既然1标准大气压可支持约10米高的水柱,那么,能不能利用这个大气压强把水从低处送到高处呢?本节课将对这一问题及其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

九、类比引入法

有时新课会与某旧课有相近或相似的地方,这样的新课用类比法引入,不但引入自然,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如第二册“电压表”可用如下方法引入:

测量电流大小的仪器是电流表,那么测量电压的仪器就是电压表(出示几种电压表)

电压表和电流表不仅外形相似,构造也相似,因此在使用上,它们有什么异同?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电压表。

十、综合法 新课的引入,并非只有单一方法,可以根据新课内容采用以上方法中几种的综合,这样引入可能效果更好。如第二册“电流的磁场”的引入如下:

我们知道了电现象、磁现象,那么这两种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联系呢?这节课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讲电磁关系的研究史。

讲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史及奥斯特课上演示所发现的现象。演示奥斯特实验。

对新课的引入,同行们肯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但其目的是相同的。引入方法很多,实现的手段也不少,在现代化的教学中应该打破单一的老师说讲。充分利用图片、图像、声音等多媒体手段来实现,这样会使新课的引入更直观、更生动,效果会更好

物理课堂教学引入新课的方法及策略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取决于学生是否努力以及学生是否有钻研的精神,而学生努力钻研的程度则取决于他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古人云:“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己。”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动力因素,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则学生必会“自不能己”,主动探索,发现新知。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成为教师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前提。

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结构,以及物质运动的最基本规律的自然科学,学起来抽象难懂,枯燥乏味。是否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则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我们常说:“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而吸引学生的最好时机就是在课堂的开始。在引入新课时,只要教师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

下面结合初中物理教材的部分内容,谈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及策略。1 教师在教学的引入过程中要有激情

要想让学生对所学的科目有兴趣,教师首先就要在教学中表现出所教的知识是有趣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入新课时在语言方面要具有感染力,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如果教师表现出的是循规蹈矩,完成任务就行的态度,学生也不会产生学习的欲望。根据教材内容,教师还可用激情的语言,讲述一点物理史料,借以唤起学生爱科学的热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2 教师在教学的引入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进来

要想使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就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整个课堂中,即要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收与掌握,冷落或忽视发现与探究,从而窒息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热情,所以我们的引入教学中就要充分调动、发挥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是知识的接收者,也是学习的发现者。3 对不同的课型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入 3.1 教师语言引入

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生活中学生不常见到的物理现象,教师需要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生动的语言进行引入。

①介绍物理学家或物理学史引入新课

如《电磁感应》一课的引入。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人们发现电现象和磁现象已有两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电就是电,磁就是磁,它们之间是没有联系的。直到现在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的现象,才开始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联系,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电生磁”。既然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能不能反过来利用磁场来获得电流呢?也就是说,能不能实现“磁生电”呢?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问题。然后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解决了这个问题。法拉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呢?最后又得出什么结论?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这节课是通过回顾物理学发展史引入的。任何重要物理现象,规律的发现,都有它的时代背景。用回顾物理学史引入新课,使学生就像当年科学家一样,去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发现新知识。

②讲故事引入新课

如《机械运动》的引入,可以讲一则这样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2000米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 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时可以问学生,这名法国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利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 青少年都爱听故事,在物理的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典故很多。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到寓教于乐之效。

③借助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入新课

如《摩擦起电两种电荷》的引入。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历这样的现象:秋天的晚上,脱掉身上的化纤或尼龙衣裤的时,会发出“啪啪”的响声,甚至出现火花;女同学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等等。这究竟是什么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来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又如《焦耳定律》一课的引入。灯泡接入电路中时,灯泡和电线中流过相同的电流,灯泡和电线都要发热,可是实际上灯泡热得发光,电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来。这是为什么?假如在照明电路中接入大功率的电炉,电线将显著发热,有可能烧坏它的绝缘皮,甚至引起火灾。这又是为什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通电导体放出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这节课利用生活中的现象提出问题,对这类现象学生有真实的感受,为了急于知道结论,同学们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3.2 演示实验引入

这种引入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经常使用。如《大气的压强》的引入。教师可以先演示模拟的“马得堡半球实验”,也可以拿一个透明的装满水的玻璃杯,盖上硬纸片,先问学生:如果将杯倒置过来,并放开压在纸片的手,水会洒出来吗?纸片会掉下来吗?然后实际演示,这时水不会洒出来,纸片也不会掉下来。这两个实验都会让学生感到惊奇和困惑。这对本节课文的学习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又如在《滑轮组》一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滑轮组放在一黑匣中,演示时上端提线,下端线进入盒中,结果出线比进线长得多。此时,一般学生会感到好奇,基础扎实的学生会想到是省力杠杆并急于想得到证实,因此产生强烈兴趣,当盒子打开后,学生又会惊讶,心想这是杠杆吗?同时渴望得到明确的答复,在这样的渴求中老师稍加分析会收到明显效果,起到化冗长的讲授为积极的探索的作用,老师讲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3.3 学生实验引入

在教学过程中应本着“教无定法,学无定式”的方式,课本上原本没有的实验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或者可以把演示实验变成学生实验来做。

如《惯性惯性现象》一课的引入。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实验,把钢笔帽立在桌子上,下面压一张小纸条,然后迅速抽出纸条,会发现钢笔帽不会倒,还保持原来的状态。在这个现象中包含着一个物理规律,认识这个规律,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那么究竟是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节课是利用学生随手可做的例子引入的。生活和生产中的也许多实例,都包含物理规律。通过这些身边经常发生且有趣的例子引入新课,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这两节课的引入。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变抽象为形象,这样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也能通过他们自己亲自得出科学结论的形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3.4 师生游戏引入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们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密度》的引入。设置一系列的猜谜游戏,出示两杯液体,一杯水,一杯酒精鉴别出哪杯是水,哪杯是酒精。出示两块金属,一块铜,一块铁,鉴别出哪块是铜,哪块是铁。我们总结出利用颜色、气味等物质的特性可以鉴别物质。播放新闻片断(骗子利用假金佛、假金元宝进行诈骗),这种不能从颜色、气味上鉴别,该如何鉴别?再设计一个小游戏:两个相同的纸袋中,不准打开袋子,鉴别哪个装铜块,哪个装铝块?很多学生都猜测质量大的是铜块,揭开谜底时他们发现里面一个装的是小铜块,一个装的是大铁块,而此时质量大的是铁块。由此引入应该在相同体积的条件下比较质量的大小,进而进一步引入密度的概念。

浅谈如何设计物理新课引入

对整个课堂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通过多次参加市、区各级赛课评课活动,深刻地感受到大多数比较好的引入环节,一般都渗透有启发性、情景性、趣味性、知识性、感染性、实用性、参与性、实践性、评价性、探究性和美感性等多个因素。在此就这些因素在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中的运用浅谈如下:一.启发性。运用启发性因属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观察和实验、讨论和讲述某一现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可以借助设疑来启发学生思考;可以设置悬念,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可以借助师生对话,通过获取反馈信息,为学生矫正思路,等等。教学实践证明,引入环节一旦具有启发性,课堂上就会出现学生积极、主动求知的局面。设计渗透启发性的引入环节,关键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力求针对性,所选问题应是学生最为关注、最感兴趣,又是他们似懂非懂的问题。二.情景性。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其情感体验是不同的。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欲。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也是获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用不同类型的物理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能够达到创设良好环境的目的。例如:在讲解“光的传播”一节中,在一密闭的盒子上开一小孔,让学生通过小孔向内观察,因没有光的照射,学生看不到任何东西,然后揭开盖子,学生看到老师事先放置在里面的小白兔。这样引入新课,使“平淡”的课题变得生动,调动了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三.趣味性。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物理的前提。如果教师用妙趣横生的游戏,用引人入胜的故事,用简单明了的实验作为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不仅能满足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他们将以一种轻松的心境和浓厚的兴趣学习新课。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让两个力气差不多的学生上台做一个“夺棒”的游戏,教师先让两位同学各自抓住木棒的两端,然后互相拉夺,看谁获胜。接着教师让获胜者将手在肥皂水中浸一下再夺,看能否再获胜?为什么?这样引入新课,有活泼的形式,有紧张的情节,有逼真的表演,有热烈的场面,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匀兴趣。当然设计渗透趣味性的引入环节,要注意把握分寸。四.知识性。知识是思维操作的工具。知、情是相通的,有所知才能有所感,有所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初中物理教学中有些课题所含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有时存在一定的距离。针对这种情况,需要设计含有知识性的引入环节。例如,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学生从日常经验出发往往认为“力是产生运动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先做一个用力推小车的演示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开始学生看到:用力推小车,小车就运动,不用力推,小车就不运动这一现象。然后教师停止用力推车,学生发现车子仍然在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地停下来。当这一事实出现时,教师可紧追一个“为什么”。当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经验的看法不对时,就会产生探究新规律的强烈欲望。设计渗透知识性的引入环节,一定要服从于、服务于新的教学内容。五.感染性。感染性是人们在接触外界事物时,从中品味到它包蕴的思想,从而激起强烈的情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情感具有巨大的驱动力,它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发动、强化和支配的作用。在引入环节中可以从多个方面渗透感染性:第一,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怀,来感化学生,使学生觉得老师和蔼可亲,从而对老师产生崇敬的情感。六.实用性。主要指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应是切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应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例如,盖棉被为什么觉得暖和?虎口钳口上为什么刻有花纹?1度电是什么意思?等等。因为选用的材料是学生所熟悉的,所以他们感到亲切,这有助于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七.参与性。这里所说的“参与性”,既指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直接参与新课引入活动,又指学生在教学的具体进程中,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引入环节更完善和更有实效。例如在讲解教材中的“热机的效率”时,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解课前准备的背景材料,可以达到不错的教学教学效果。设计渗透参与性的引入环节,关键是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并教育学生增强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八.实践性。由于初中学生好奇、好动,教师根据他们的这一特点,在初中物理教学当中,设计含有实践性的引入环节是很有必要的。例如,可以围绕一节课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让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其形式有做一做、试一试、画一画、赛一赛等、设计渗透实践性的引入环节,一般应注意:选用的实验宜小不宜大,花费时间少,但趣味性要强,启发性要大;要尽可能地渗透竞争因素。如在讲解“电压”时,进行分?quot;连接电路元件“的比赛,这不但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九.评价性。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渗透评价性是很需要的。教师对学生所作的正确、恰当的评价,能激发起学生愉快的情感和积极向上的求知欲望。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用语言进行简单评价,也可以用表情和手势示意评价,还可以用启发式或示范性的讲解来评价,不仅可以用鼓励、表扬的方法,必要时也可以用检查、批评的方法来评价,关键在于正确、恰当,在于公平地对待学生。如在进行”欧姆定律“讲解时,先客观公正地对前一节课学生各小组的实验总结报告进行点评,能较好的进入新课的教学。十.探究性。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让学生对新课内容提出自己的想法,猜想,然后进入新课讲解,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渗透探究性引入,要求教师对教材和学情有很充分的了解,能够做到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同时对教学硬件条件也有更高的要求。十一.美感性。美感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情感,它具有陶冶学生情操的功能,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在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中渗透与新课题相关的、能够引发美感体验的内容,让学生从新课一开始就感知到美的语言、美的情景、美的行为、美的教具等,从而心情舒畅,兴趣盎然的学习新课。设计渗透美感性的引入环节,可运用多种方式:精心修饰教学语言,精心设计的板书,精心加工用以引入新课的各种教具。如讲解”声现象"一节时,先播放舒缓,优美的小提琴独奏片断,使学生感到听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教师匠心独运,在充分考虑学生具体情况、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较好地渗透这些因素,教学就会有吸引力。同时还应注意在具体实施引入环节的设计时,还应该摆正两个方面关系:

一、摆正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引入环节是其中一部分,教师设计引入环节一定要服务于整个课堂教学的体结构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最佳运行,有利于发挥课的整体功能,并为全课的最佳效益奠定基础。因此,初中物理课无论采用什么引入形式,都要简明扼要,生动有趣,有的放矢。努力做到不多设一个没有必要设置的情境,不多说一句不必说的话,不多做一个与课题联系不大的实验,不追求没有实际价值而徒有表面上热闹的课堂气氛。物理课的引入环节要讲究实效,力争用较少的时间实现最优的引入,以便为以后课的展开和收尾提供充裕的时间。

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引入 篇6

一、高效引入的原则

1、具有针对性和知识性

高效引入应该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等。教师需要设计含有知识性的引入环节。设计渗透知识性因素的引入环节,一定要服从于学生、服务于新的教学内容。

2、具有新颖性和趣味性

具有新颖性的引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新颖性的引入往往能出奇制胜,但切忌为引入而引入。而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物理的前提。注意引入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趣味趣味,既要有情趣,又要有意味才好。学生笑过之后,要引起进一步的深思。

3、具有启发性和贴近性

富有启发性的引入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求知的欲望调动起来后,那么这种带有感情的脑力劳动不但不易疲劳,而且反应敏捷。贴近性主要指新课引入环节中选用的材料,应是切合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应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物理现象。这样能让学生感到亲切,有助于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花。

二、高效引入的基本形式、方法与策略

(一)高效引入的形式

初中物理课引入环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正是教无定法,只要教师匠心独运,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物理课的引入环节中成功地渗透上述原则,教学就会有吸引力。在具体实施引入环节的设计时,我们应注意有效体现两个辩证关系:一是高效体现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引入环节是其中一部分,教师设计引入环节一定要服从于人、服务于课的整体结构的和谐统一,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最佳运行,有利于发挥课的整体功能,并为全课的最佳效益奠定基础。物理课的引入环节要讲究实效,力争用较少的时间实现最优的引入,以便为以后课的展开和收尾提供充裕的时间。二是高效体现活跃气氛与积极思考的辩证关系。引入新课需要有热烈的课堂气氛,因为在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往往会有热烈的情绪,大脑易进入适宜的兴奋状态但为了热闹而热闹的引入我们认为是一种无效的引入。因此在设计引入环节时,既要考虑有热烈的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在热烈中沉静下来进行思考。

(二)高效引入的方法和策略

下面结合初中物理教材的部分内容,根据不同的课型,谈谈新课的引入的方法及策略。

1、物理学史故事引入

学生在课堂上接收知识时,应该处于一种情绪高涨的状态,而中学生兴趣又比较广乏,有着很强的求知欲。针对中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新课开始就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或现代的故事、趣闻,引发他们的兴趣。同样讲《大气压强》一节,介绍要用十六匹马才能拉开的马德堡半球科学故事;讲浮力时,介绍两千年前,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测定王冠比重的传说;讲万有引力时,介绍牛顿发现苹果落地得的故事;讲电磁感应时,介绍法拉第的研究过程等等。这些生动的故事都可以起到引起学生兴趣,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为后面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2、生活经验引入

生活经验是一种感性认识,是人们从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总结、体会出来的。每个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也积累了不少生活经验;我们物理学科虽然研究的是事务道理,但这种道理又普遍地包含在日常生活的实际事务之中,因此,在讲新课时,以教材内容为基础,选择学生熟悉典型事例为先导,引入新课,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流畅,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讲磁现象时,请学生讲小时候玩磁铁的经验;讲压强时,请学生观察在雪地行进时,用滑雪板和直接踩在雪地上脚印深度不同,同样讲压强,书包带做的宽些背起来更舒服,还是窄些,;讲浮力时,小铁钉在水中沉底,而轮船为什么能够航行在水面上,等等。从这些简单的生活经验下手,能帮助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所学的物理知识及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使一部分学生重新燃起学习物理的兴趣。

3、小实验引入

实验,直观、形象、生动,能让学生想动手去试一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上《惯性》一课时,我在盛半杯水的玻璃杯口上放一张硬纸片,再在纸上放一个鸡蛋,用手把硬纸片突然弹出去。鸡蛋并没有跟着飞出去,而是在原地落入杯中。面对这一现象学生的求知欲必将被激发。

4、游戏竞赛引入

活泼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利用一些有趣的、互动性强的游戏来导入新课,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通过对游戏谜底的揭开,使学生们学到游戏中蕴含的丰富的物理知识,从而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物理学习中去。例如在《杠杆平衡条件》一课中我们进行一次男生女生之间的推门比赛。请男生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学生反应热烈)。男生推门轴,试图关门,女生推门把手,试图开门。请同学们猜想门是被关上还是被打开。事实证明,男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没有把门关上,而女生却轻松的将门打开。如此強壮的男生却败给了文弱的女生,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今天我们所学的杠杆及平衡的知识。

总之,针对不同的课型,在众多的引入方法中,只要教师能做到注意日常积累和课前充分的准备,把引入材料表现的更充分,更形象,就一定能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引人入胜,这样也就真正做到了物理课堂教学的高效引入。

【参考文献】

[1]符远翔. 物理教学导入新课六题. 物理园地, 2003,6.

[2]蔡新建. 浅谈应用实验导入新课. 文教资料, 2005,26.

引入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 篇7

引入新课, 就是通过各种方法引出所要讲述的课题, 把学生领进学习的“大门”。如果一堂课的开始教师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地导入新课, 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神集中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就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每天都重复着那句单调而乏味的语言“今天我们讲xxx”来引入新课, 学生则会听而不闻, 心不在焉。学生在这种涣散和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是不可能集中精力把课听好的, 因此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有些教师对新课引入的作用认识不足, 认为新课引入无足轻重, 也有的是没有掌握引入新课的方法和技巧, 缺少必要的知识和资料。为解决好这些问题, 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新课引入在教学中的意义及其所采用的方法。

一、引入新课的作用

1.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好的新课引入能强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的注意力在高度集中时, 大脑皮层上的有关区域便形成了优势兴奋中心, 对所注意的事物专心致志, 甚至会忘掉其余一切。人的注意力越集中, 对周围其他干扰的抑制力就越强, 因此这时接受信息的信噪比特别高, 信息的传输效率也最高, 这时人对事物观察得最细致, 理解得最深刻, 记忆得最牢固。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进入教室后情绪尚未稳定、注意力尚未集中之前, 运用适当的手段或方法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集中到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上来。反之, 如果教师在刚上课时, 不注意引课技巧, 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就如《大学》中指出的:“心不在焉,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食而不知其味。”这就更谈不上学习效果了。

2.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世界, 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的意向活动, 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 才会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坚定性,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是这个道理。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无一不是对所探讨的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才获得最后成功的。所以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3. 能承上启下, 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好的新课引入, 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 引入新知识, 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 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 明确目标, 打下基础。

4. 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

良好的新课引入可以起到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的情绪愉快地进入学习过程, 为新课的展开创设良好的条件的作用。

二、引入新课的一般方法

1. 直接引入法。

即在上课时直接说出所要讲述的课题。直接引入法最简单容易, 但引入效果一般都不好。它不易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 因为所提出的新课题对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 使学生感到茫然, 不能集中思维和注意力, 缺乏学习的兴趣。经常用此法引入, 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 在一般的情况下, 不宜采用此法。

2. 问题引入法。

即针对所要讲述的内容, 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 让学生思考, 通过对问题造成的悬念来引入新课。问题引入法用比较积极的形式提出了与所要学习课题有关的问题, 点出了学习的重点, 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指向更为集中, 积极地期待着问题的解决。问题引入法一般用于前后知识相互联系密切的新授课教学, 或本节所研究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新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熟知的现象为基础的前提下, 提出学生似曾相识, 但欲言而又不能的问题,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刺激求知的渴望。如讲“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 可先让学生想这样的问题:两个三角形全等, 一定要三对边、三对角对应相等吗?能不能少点条件使判断简单?这样学生会怀着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去探索新的方法。

3. 复习引入法。

即通过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引入新课的学习内容。这种引课的特点是便于学生了解到新内容是旧知识的深入和提高, 便于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的结构。这种引课法一般适用于定理和性质的运用。如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第二节课时, 运用复习引入法, 把上节课讲到的理论重新复习一下, 就能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感到不生疏, 有利于新课的展开。

4. 实验引入法。

实验引入法最大的特点是直观形象、生动活泼, 且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便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仔细地观察, 认真地思考。通过学生亲身实践操作而引入新知识的过程, 提高学生观察力、思考力, 使知识引入自然, 使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例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一课的引入。要求每个学生在纸上任意作一个三角形, 剪成三部分, 然后把三个内角拼在一起, 问:这三个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由此引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5. 资料引入法。

即用各种资料 (如科学发明发现史、科学家轶事、故事等) , 通过巧妙的编排、选择引入新课。这种引课具有真实、可靠、生动有趣等特点。通过引入科学史上的有关资料, 能从中有效地进行思想教育, 进行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通过讲述生动的故事将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 使学生的思维顺着教师所讲述的情节进入该课的学习。

这种引课法由于可较详尽地介绍史料, 故一般用于比较抽象的单元教学的开头, 使学生通过史料对这个单元知识的产生、发展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 从而使心理上和思路上降低了单元教学的难度。如在讲“勾股定理”时, 可以讲“百牛大祭”的故事, 告诉学生毕达哥拉斯发现的勾股定理绝非是受了神灵的启示, 而是他勤奋学习之所得。

6. 激趣引入法。

即通过游戏、迷语、诗歌、对联等引入新课。这种引课方法可使学生对数学课获得极大的兴趣, 课堂气氛活跃, 使学生尝到学习的乐趣。例如讲垂直时, 出“大漠孤烟直”的谜语;讲开方时, 出“医生提笔”的谜语;讲“直线与圆相切”时出“长河落日圆”的谜语, 等等。又如《有理数的乘方》可这样设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厚度所发生的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时提出问题:继续折叠20次、30次, 会有多厚?教师作出假设:如果一层楼按高3米计算, 折叠20次有34层楼高, 折叠30次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这一惊人的猜想使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 进入最佳状态。

7. 错例引入法。

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 设计错例, 借此引入。例如在讲《算术根》时, 可这样引入:

师:同学们, 大象和蚂蚁体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我说一样重, 不信, 我们来算算:

设大象体重为x, 蚂蚁体重为y, 他们的体重之和为2s, 那么x+y=2s,

x-2s=-y, (1)

x=2s-y, (2)

(1) × (2) , 得x2-2xs=y2-2sy

两边同时加上s2, 得 (x-s) 2= (y-s) 2, 两边同时开方, 得x-s=y-s

所以x=y。

这岂不是说蚂蚁和大象一样重吗!教师趁势提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算术根的问题。”

8. 归纳导入法。

归纳猜想是揭示科学规律的重要方法, 也是数学导入新课常用的方法。例如, 不等式性质3的引入, 先在□中填不等号:

3□2, 3× (-1) =___, 2× (-1) =__,

可见, 3× (-1) □2× (-1) ;

-5□-3, (-5) × (-7) □ (-3) × (-7) ……

让学生观察、归纳这一规律:“不等式两边同乘以一个负数, 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然后引入新课。

三、引入新课时需防止的问题

1. 方法单调, 枯燥无味。

有的教师在引入新课时, 不能灵活多变地运用各种引入方法, 总是用固定的、单一的方法行事, 使学生感到枯燥、呆板, 激发不起学习的兴趣。

2. 洋洋万言, 喧宾夺主。

新课引入时不能信口开河, 夸夸其谈。占用时间过长, 就会喧宾夺主, 影响正课的讲解。

3. 离题万里, 弄巧成拙。

浅谈初中几何教学中的引入法 篇8

一、问题法

古人说:“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陆九渊曾指出“好学患无疑, 疑则有进。”教师巧妙设疑, 使学生生疑, 让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 产生认识的冲突, 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

例如:学习平面几何第一节课, 设计以下问题:

1、为什么国旗上的五角星美观大方, 你会画吗?

2、你知道一幢大厦有多高吗?如何测量它的高度?

3、爸爸、妈妈和你晚上在同一房间看书, 三面靠墙各放一张桌子, 电灯应装在哪里最好?

4、为什么老人拄着拐杖不容易摔跤?

学生们对以上问题议论纷纷, 迫切想知道答案, 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二、探索法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加与掌握知识的情感, 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感兴趣的重要条件。

教学中, 设计一些动手、动脑的简单实验, 让学生在操作中边思考, 边议论, 边探索, 边总结, 体验“发现”的乐趣、自然进入教学情境。例如:学习“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前, 请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先按要求画一个边长分别是6cm、10cm、12cm的三角形, 然后剪下来与同桌的三角形叠放在一起, 比较两个三角形是否完全重合。最后从实验中观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故事法

数学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 中外许多著名的数学家为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若把教学内容与教学故事、名人轶事、趣味游戏结合起来, 就能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处在愉快的情境中。例如:学习“黄金分割”, 先介绍该名字的由来:最早是由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萨斯推广的,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被著名艺术家达芬奇称之为“黄金分割”。接着讲述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及他所创立的学派绘制五角星的悲壮故事。又如:在讲授“中心对称”时, 为突破难点, 教师先拿出一个圆形棋盘和两色棋子, 请两位同学做游戏。游戏规则是:每人各执一色, 轮流摆放一子在棋盘的任意位置, 最后棋子摆不下者为输方。游戏后, 教师讲授致胜的秘诀是:先把棋子摆在圆心, 然后每次都根据对方棋子的位置按圆心对称来摆放。不知不觉, 学生在游戏中对“中心对称”有了感性认识, 寓教于乐。

四、图像法

运用多媒体组合教学, 通过录像、投影、挂图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现数学问题的过程, 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形象化, 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高效完成教学任务。例如:开始讲“圆”, 首先展示一组汽车、马车、自行车的挂图, 由图中情景自然引出问题:人们为什么把车轮做成圆形?圆有哪些独特的性质?又如: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 播放“海上日出”的录像带, 在欣赏大自然奇丽风景时, 观察海平面与太阳的位置关系的变化, 从而得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不同的位置关系。

五、实践法

“数学来自现实, 又应用于现实。”教学中要突出用数学的意识, 体现“大众数学”的思想, 大胆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创设条件, 让学生走出课堂, 参与社会实践。如:测量实习, 市场调查, 劳技制作等, 使每个学生意识到数学是现代人所必备的科学知识。例如:上“解直角三角形”课时, 组织学生走出课堂, 测量校园里的葱郁大树、整齐的教学大楼的高度。这时, 老师启发学生:“你们想知道这些建筑物的高度吗?能否不上楼测得楼高, 不过河测得河宽?”学生的好奇心被吸引住了, 迫不及待地问:“有什么好办法?”

老师充满自信地说:“办法就是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随后, 将解直角三角形的题目改为所说的测量题, 并当场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测角仪测出有关数据, 根据所学方法计算出了学校教学楼和旗杆的高度。尽管是枯燥的数字运算, 但由于身临其境, 学生个个情绪高涨, 兴趣盎然。

初中物理教学的引入 篇9

一、融时政教学于初中政治教学的价值

将时政教学融入到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仅是改革初中阶段政治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 同时还对教育教学格局发展以及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具有良好的影响作用, 因此, 在初中阶段的政治教学中适时的融入时政教学是具有重要的意义。

1、时政教学的融入符合政治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

初中阶段政治教学的传统模式还存在着许多的许多的不足之处, 不利于学生全面综合的发展, 也很难促进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政治的学习中的积极性, 并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桎梏。究其原因, 不难发现, 政治的教学大多都是书本理论知识, 相较于其他课程学生在政治课堂的学习中会明显感到枯燥乏味。而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又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会非常的被动, 这就导致学生在上课时不会主动去思考, 并且长时间一味地接受只会样成懒惰的思维习惯, 甚至会对学习产生厌恶的情绪, 从而不能从课程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初中政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适时的融入时政教学, 通过对各种政治时事和显示案例的讲解来激发学生课堂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可以让学生针对这些案例发表自己的意见, 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活跃性,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时政教学也是世界格局变化所提出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越发的迅速, 社会的状态更加的复杂多变。从表面的现象来看, 世界格局表面显得平静异常, 但实际内在却动荡不安, 局势随时都可能向更加恶劣的方向发展。初中阶段的政治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人生观和世界观, 让学生对我国目前发展状态能充足的了解, 并能够初步了解世界格局变化的状态, 从而在思想观念上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并通过不断地自我思维变化的调整, 让学生能更加赢社会发展的需要, 并且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做出规划。

3、时政教学的融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的社会竞争也非常明显, 多数企业与商家为了达到盈利的目的, 时常会散播一些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思想。而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习和培养健全人格的阶段, 在思想和行为处事上并不成熟, 因此很容易受到这些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从而形成叛逆心理或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观念。保护初中生的思想能健康向上的发展是政治教学的首要目标。在初中的政治教学过程中适时的融入时政教学, 选取典型的现实案例作为学生平时学习生活中的反面教材, 除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知识之外, 也让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作出反思, 以防他们偏离正确的思想道德方向。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加强和改时政教学的方法

1、突出时政教学的时效性和教育性

初中的政治教师在平时教学生活中也应当养成不断学习的好习惯, 可以通过网络、新闻、报刊、广播等方式及时的理解最新的时事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合理的运用到政治教学的课堂中。同时, 教师应当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够主动的去关注时事政治, 并且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对思维的束缚, 让他们自己通过网络、新闻、报刊、广播等方式来了解最新的政治信息。

2、让学生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

在初中阶段的政治课堂上,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随时结合时事政治进行讲解, 并让学生针对时事以及指点进行分析讨论, 让学生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教师也可通过课后作业让学生自行通过网络、新闻、报刊、广播等方式来获取时事政治的信息, 并让学生利用课堂的前几分钟进行时事报导, 从而将时事政治信息融入课堂。长此以往的运用这种方式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要成了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

3、组织学生制作关于时事政治的剪贴报

报纸作为一种传播途径是时事政治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政治学习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最新的时事政治报纸, 并将其中的重要信息进行剪切, 并通过重新的排版组合粘贴, 形成一张全新的剪贴报。这样的方式不仅引导学生对实证信息的关注, 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 也能激发学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

4、建立适用于初中学生的时政小论坛

时事政治所涵盖的知识面非常广泛, 在初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仅凭教师在课堂中融入时事政治的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因此,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将学生依据新闻类型分成不同的小组建立时政小论坛, 来满足学生对时事政治的求知欲。各小组之间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收集不同类型的新闻时政,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讨论或是组织一场时政辩论赛, 让学生对时事政治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从而激发他们对政治学的积极性。通过这种小论坛的方式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和团队协作意识, 从而达到思政教育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亚平.如何在初中政治课堂中引入时政教学[J].赤子 (上中旬) , 2015 (18) .

初中音乐教学的流行音乐引入分析 篇10

一、引入流行音乐的初中教学现状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 目前我国在流行音乐的教学过程中, 依然存在许多问题。

1. 局限性大。

传统音乐教学模式会出现极大的局限性, 主要是以国家规定的音乐教材为主。众所周知, 在教材中基本上都是民族歌曲和经典歌曲, 而初中生对这类歌曲的兴致不全是很高, 感觉很难理解, 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缺少流行音乐元素的融入, 使得音乐教育的成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2. 教师观念陈旧。

许多教师对流行音乐认识不深刻, 并且认为流行音乐没有艺术性、科学指导缺乏, 因此, 很多老师都会本能地对流行音乐产生排斥。带着这样的教学观点, 流行音乐无法在教学中大量融入, 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也无法改善。

3、学习积极性低。

初中生正处于一个特殊时期, 青春期少年对学习的积极性低, 所以必须要调动学生积极性, 才能让音乐学习更加具有激情。

二、流行音乐在初中教学中的策略

针对在音乐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 可以采用将流行歌曲引入融入的方法进行改善。以下是对流行音乐引入初中教学,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策略。

1. 选择教育意义强的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也应该建立在教育的范围中, 学生在对不同流行音乐进行赏析的同时, 也可以对其中的教育意义有所领悟, 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 能够在思想上进行改变。例如:《我的中国心》是张明敏的代表作品, 节奏酣畅淋漓, 慷慨激昂;同时, 也将对中华民族的眷念深深的融入进去, 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之中, 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一举多得。

2. 符合学生心理的流行音乐。

初中生处于人生一个特殊阶段, 因此, 流行音乐也应该选择那些符合学生心理状况的曲目, 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也使得学生能够在音乐的熏陶下, 身心良好发育, 在音乐的气氛中, 对生活、人生有所领悟, 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例如:周华健所唱的《朋友》、何炅代表作《栀子花开》等, 都是有着深刻的内涵, 《朋友》中学习友谊的重要性, 拓展交际, 也需要看透友谊的真正本质。一生一起走的才是真正的朋友, 而不是酒肉朋友。张韶涵演唱的《隐性的翅膀》, 旋律欢快, 情感如此真挚, 在歌词之中, 感受到那种不屈不挠的信念与毅力, 以这样的方式传达正能量, 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3. 开创多媒体教学。

现在的教学方针之中, 多媒体绝对是核心领域, 能够直观便捷地传达所需要讲授的信息。在进行流行音乐教学的同时, 利用教学资源进行辅助性教学, 所达到的教学效果绝对会稳步提升。学生在学习流行音乐的过程中, 听觉、视觉方面同步接收信息, 能及大地增加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在教育意义上而言, 多媒体教学为初中生的音乐理解、学习提供了一条捷径, 可以更快更方便地去掌握流行艺术中音乐的技巧与韵律。

4. 运用方式需注意。

优秀的流行音乐, 都是在某种创作背景之下完成。而这些创造的背景更能够给人深思, 这点是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的一点。例如:《感恩的心》是一个天生聋哑的女孩子, 从小父亲离世, 母亲与她一直相依为命, 直到妈妈也因劳累过度而去世。在极度的恐惧与悲伤之中, 她用自己的语言, 来向她的妈妈诉说, 她会好好活下去, 妈妈可以放心的离开。在妈妈离世之后, 这位小女孩一直都在大雨滂沱之下, 一遍遍地用手语做着《感恩的心》。这首歌有一个如此凄美、婉转的悲情故事, 极具内涵, 在优美的旋律之下, 感人肺腑, 教育意义极大。

5. 有民族意义的歌曲。

选择歌曲之时, 也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民族意义的曲目, 效果肯定会更好。现在有很多歌曲, 虽然有民族歌曲的元素与传统音乐进行融合, 却依然受到中学生的喜爱。比如《青藏高原》、《天路》、《最炫名族风》等, 这些歌曲跟中国传统歌曲大有不同, 但是也很有民族韵味, 加入这样元素的流行歌曲, 能够将传统与流行拉近距离, 让老师、同学之间能够加强交流, 在潜移默化之间, 让学生可以拥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6. 歌曲选择把握“度”。

流行音乐融入教学课堂之中, 想要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还是要注意在“度”上面的把握。首先是在质量上的掌握, 在学习过程中, 不能一味的对优点进行宣扬, 而将缺点隐藏。让学生看到实物的正反两面, 对任何东西都要进行客观对待, 不能盲目;数量也要在掌控之中, 在教学课堂中引入流行音乐, 应能够恰当把握, 适可而止, 让学生能够理解即可。

7. 教师素养需要不断提升。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承担着传导知识的作用, 因此, 教师的专业素养、文化情操, 都会直接对学生造成极大的影响。流行音乐将艺术和社会相融合, 教师需要从多个渠道去了解音乐, 能够使流行音乐的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不仅是在课堂上, 在学习之外的时间, 也可以针对流行音乐积极的开展课外活动, 老师可以对学生的见解进行接纳,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性, 彼此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 这也是教学过程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选择流行音乐有针对性, 才能将流行音乐课堂开展得更好。

流行音乐必将是未来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引导学生对待流行音乐能够客观理智, 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是当前初中教育的当务之急。初中音乐教育, 将一些教育意义强、容易被接纳的流行音乐引入, 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可以培养起音乐欣赏的情操、理想, 对流行音乐进行品鉴,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 也是一项极好的教育途径。针对我国在音乐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方法进行解决, 而这样的策略有利于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进步。

摘要:音乐教学模式是现下初中教育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 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高低, 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对以后的音乐艺术追求也是有极大的影响, 良好的音乐气氛也对处于身心发展状态中的初中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加强流行音乐在音乐教学中的引入, 可以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对音乐的兴趣, 对于现在教学中已经出现的问题, 也能够得到较好的解决。本文在对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进行了探讨, 并且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学,流行音乐,引入

参考文献

[1]高亚娟.基于初中音乐教学的流行音乐引入分析[J].黄河之声, 2012, (10) :43.

[2]胡芸.探索初中音乐教学中流行青乐的运用[J].新课程:教师 (下旬) , 2012, (2) :39-39.

[3]刘丽娜.浅析初中音乐教学与流行乐曲的结合[J].教育界, 2012, (32) :121.

[4]蔡成风.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导入[J].考试周刊, 2013, (2) :182.

[5]华星兰.融流行音乐于初中音乐教学中[J].教书育人 (教师新概念) , 2013, (8) :40-40.

浅谈初中物理新课的引入 篇11

一、“开门见山”法

有些内容的课,用前述几种方法,就显得生硬或别扭,这时就可以开门见山地讲述新课。这时一般都先交代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说明本节内容与以前学习内容的关系,揭示学习本节内容的方法及要求等,每一单元的第一节课往往用这种方法。

二、故事引入法

物理知识的很多内容都有历史事实或名轶事或趣闻笑话。这些内容在日常生活、科学技术中都有重要应用和发展,教师从中选出精彩部分用于教学,对激发学生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和促进其掌握知识都有明显的效果。

如《运动与静止》的引入,可以讲一则这样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2000米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一只小昆虫,敏捷地把它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时可以问学生,这名法国飞行员为什么有这么大的本领呢?什么情况下我们也能顺利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

三、设置路障引入法

学生对某一现象或某一规律缺乏正确理解时,教师有意设置路障,使学生陷入“圈套”,回答问题自相矛盾,从而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为解决矛盾而进行新课的学习。例如,讲授 “温度计的使用”一课时,可先在桌面上从左到右放置三杯水,编号为1、2、3,分别是热的、温的、冷的,让两位同学分别用手指放入1号杯和3号杯的水中,稍待片刻,分别把手指从1号杯和3号杯中抽出,并立即一起放入2号杯的水中,问:“2号杯里的水是热的,还是冷的?”(左边的同学回答:“冷的”,右边的同学答:“热的。”)为什么两位同学对同一物体的温度会产生不同的感觉呢?这样引入新课的教学,学生思维活跃,兴趣较浓。

四、现象导入法

这是一种相当普遍的实验导入方法。利用学生意想不到的奇特现象,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思考,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新课。

例如:《大气压强》“水的复沸”实验导入,把沸水从铁架台上拿开后,水停止沸腾。但是,把冷水浇到烧瓶上,水又会重新沸腾。这个现象让学生惊讶不已。从而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五、实验开路法

学习物理的方法很多,最根本的还是观察和实验,新课一开始,教师可根据课的内容先做一个或几个实验,然后请学生思考,再引入新课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在讲“汽化”一节前,在黑板上用酒精(或汽油)写字,一会儿就干了,然后问学生说:黑板上的字哪里去了?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再学习物态变化的一种形式——“汽化”。

六、立疑设问法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若有启发性的问题和耐人寻味的疑难,依照认知规律的顺序,有计划、有目的地立疑设问进行师生对话,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再思考中有所探索,再探索中有所领悟,从而引导学生,循序进行新课知识的学习。例如,居里夫人曾经问她的学生:“你见过最大的影子是什么?(地球的影子——黑夜)”。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光的直线传播》。

七、寓教于乐法

青少年的特点是好奇、好玩、好动,我们应因势利导寓教于乐,以玩带学,乐中好学,玩中促思。让他们在兴奋状态中,进行观察、探索、思考,从而促进学习。例如,在初中讲“力”一节时,先请二位学生站到讲台四周,相距约1米,进行击掌游戏,将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讨论,到一定程度,请穿旱冰鞋的二人表演,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然后顺水推舟从解释观察到的现象中,逐步引入:①什么是力?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若有学生不信可请他们再穿上旱冰鞋试试),这样的“新课引入”气氛活跃,别有情趣,颇受学生欢迎。

八、妙语激趣法

语言是交流感情的产物,也是唤起注重、促进思维、激发聪明的工具。因此用联珠的妙语(含恰当引用古典诗词等),来揭开新课的序幕,不愧为“新课引入”的好方法。如“升华和凝华”这一节的开始可以先背诵“月落乌啼霜满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然后紧接就说:什么是霜?霜是怎么形成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来学习《升华和凝华》。

生活实例引入初中物理教学中 篇12

1.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引入生活实例

案例1:我们在教学液体压强的时候, 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1) 带鱼生活在深海中, 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 (2) 潜水艇都用抗压能力很强的厚钢板制成, 为什么? (3) 如果你从浅水向深水里走, 在这个过程中, 你的身体会有什么感觉? (4) 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学生都知道带鱼很好吃, 在市场都见过, 但是都没有看到过“活”的带鱼, 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就很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潜水艇是学生很好奇的舰艇, 为什么用那么厚的钢板制造呢?可以引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学生也都进入过不同深度的水, 对水是非常熟悉的, 但是你提出这样的问题问他们, 他们会觉得好笑却又答不上来, 从而引起思考。拦河坝到处都有, 学生是能看到的, 但是日常生活中学生不会去想拦河坝为什么修造成这样的形状的, 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使学生感到尴尬, 就产生了探求的心理。

案例2:我们在教学“压强”这节内容时, (1) 可以用多媒体放映气功表演的惊险场面让学生观察。场景是气功表演者躺在地上, 腹部上面放上一块大石板, 另一个表演者挥舞着用大锤子向肚子上面的石板砸去, 石板被砸成碎块, 可是石板下面的人却自己站立起来而安然无恙, 毫发无损, 并向大家笑着招手致意!惊险的特殊场景, 会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 取一袋牛奶, 上面放上一块玻璃, 让学生去砸。结果玻璃碎了, 而那袋牛奶却完好无损!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道理。

新课一开始就引入生活实例, 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过来, 这种从心理认识上先入为主的“利斧”做法, 就像点爆竹那样迅猛刺激、火花闪烁, 使学生感到惊讶而热情高涨, 有巨大的感召力。

2. 在课的学习过程中引入生活实例

案例3:如教学“光的反射”, 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内容结束之后, 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与运用, 可以引入这样的生活实例。请同学们想一想: (1) 如果我们在雨后有月亮的夜晚走在路上, 路面上有坑的地方往往有水, 当你看到有光亮的地方是水, 还是黑暗的地方是水? (2) 城市的光污染主要是怎么回事呢? (3) 地球能反射光吗?如果地球不能反射光, 请你猜想地球会怎么样?这些生活实例的引入, 可以加深学生对光的反射规律的深刻认识, 特别是对应用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其重要的意义。光的反射定律是初中物理几何光学中的重点知识, 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需要利用光的反射知识来解答, 也是后面即将要学习的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基础, 又是理解汽车观后镜是凸面镜和太阳灶是凹面镜的基础。又如在教学“平面镜成像”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结束之后, 为了使学生对平面镜的知识有比较好的了解, 可以提出这样的生活实例:当我们来到河岸边, 会看到岸边的树木和房屋在水中都是倒立的, 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能用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身边的现象, 会引起学生莫大的兴奋。应用生活实例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充满快乐和生机, 重要的是使学生会利用所学的知识品尝了解决问题的愉悦感, 尤其是帮助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学以致用。

3. 在课堂教学总结中引入生活实例

在每堂课的教学后期, 往往是本节课的总结环节, 这个总结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可以用习题总结, 也可以用回顾法总结, 或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切入生活实例。这样学生会对自己熟悉的或是身边的现象理解得更好, 学得更扎实。比如在教学“蒸发”这节内容结束时, 就可以提出这样的生活实例: (1) 医生给你打针之前, 要在你打针的部位用酒精棉擦一擦, 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2) 去河里游泳之后上岸, 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3) 洗完的衣服是团在一起凉干得快, 还是打开凉得快呢?为什么? (4) 夏天我们用扇子扇风为什么会感觉凉爽?扇子可以使空气温度降低吗?这些问题都是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引入的实例, 能有效地落实课标的要求, 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把知识点牢固地掌握好。

上一篇:学习责任意识下一篇:历史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