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临床教学

2024-11-07

传统临床教学(精选12篇)

传统临床教学 篇1

麻醉学是一门集内外科、急救、危重病等医学知识于一体, 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论和技术体系的学科, 且复杂性高、风险性大, 特别强调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但近年来, 随着医学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患者法治观念的提升及医患纠纷的增加, 学生进入临床学习的机会越发减少, 麻醉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种严峻的新形势下, 我院麻醉科在教学中勇于探索, 不断创新, 采用传统教学、模拟教学和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法, 不仅转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习惯, 而且使学生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和模拟培训与临床实际融合起来, 有助于其临床思维和工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现将点滴教学体会交流如下。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利与弊

传统教学方式历史悠久, 是在中国几千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 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且在实践中的应用也逐步完善, 为我国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其是以教师为中心, 以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讲为主要活动方式的一种教学模式, 其特征就是“传递—接受”,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 能够随时根据学生的反馈, 做出有效的讲解, 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对老师的讲解做出自己的回应, 师生之间相互呼应配合。教师与学生长期处于这种教学环境中, 师生都十分适应这种授课的方式、进度与节奏, 不仅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 也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而且还可以给教师之间提供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并且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外, 麻醉专业的学生所需要严谨的作风, 高尚的品格, 良好的医德, 这些都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但是单一、刻板的传统教学模式, 针对医学教学, 尤其是临床麻醉学的教学来说, 存在很多弊端。 (1) 各种麻醉设备的应用、麻醉技术操作方法等很难在课堂上进行形象生动的描述, 学生难以真正理解掌握, 只能死记硬背, 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2) 这种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把理论知识“填鸭式”的机械灌输给学生, 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显得匮乏, 只强调医学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临床技能、临床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 学生医学知识的获取主要来自课堂教学, 其临床技能则在实习期进入临床直接面对病人进行, 学生的医学理论和临床技能学习间隔期过长, 且学习效果依赖于实习期所遇病例的个性和带教教师的能力。教学无法标准化, 具有很大随机性和局限性, 也无法准确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考核。 (4) 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扩大、患者权利意识增强等原因都让医学生临床学习的机会越来越少, 且风险越来越大, 特别是工作复杂、多变, 风险大的麻醉专业, 这种在未掌握足够的临床技能就直接接触病人进入临床实习的教学模式风险极大。

二、模拟教学的利与弊

模拟教学是指在规范的技术路线和参数的控制下模仿 (仿真) 实时情景进行教学。医学模拟教学是指利用高科技, 采用各种模拟手段, 再现临床医学的工作场景, 为学习者提供一个无风险的学习临床知识和技能的条件与环境。从患者、学生和社会各方面考虑, 模拟教学的应用都势在必行, 与单一的传统麻醉教学模式相比, 医学模拟教学存在明显的优势。 (1) 具有安全性与可重复性。临床麻醉教学涉及大量的临床操作, 例如, 气管内插管、椎管内麻醉穿刺、中心静脉穿刺、神经阻滞穿刺等, 操作不当可能对患者造成严重的损害, 甚至危及生命。我院麻醉科教学模拟系统具有良好的仿真性, 可不受医疗安全、伦理等因素的干扰, 供学生反复练习, 明显改善了教学效果。 (2) 可模拟麻醉意外及并发症等特殊情况, 便于学生进行专项的强化训练, 如:困难气道、羊水栓塞、呼吸心跳骤停等。在模拟训练中, 学生可身临其境地认识意外事件的发生、变化、转归, 亲自参与这种特殊事件的处理, 并得到老师的及时讲解和指导。 (3) 具有趣味性。模拟教学过程生动活泼,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且作为分工明确、需要团结协作的医疗团队的一份子, 模拟教学更是教会了学生协调、沟通与团结。 (4) 可作为标准化的考核工具。模拟教学系统使麻醉技能考核病例的选择从难易程度一致变为现实, 所有学生在相同环境下, 面临“标准化病人”进行考核, 保证了考核的客观公正。

但是模拟教学训练, 教师的主体地位相对减弱了, 师生之间情感传递与交流减少了, 课堂上人性化的东西自然也就减少了, 制约了人文关怀精神的塑造, 缺乏人文关怀精神的培育。而且模拟训练虽能动手, 但与临床实际操作依然有一定的距离。医学模拟教学只是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之间的一座桥梁, 是对教学模式的丰富, 而不能完全取代理论课的学习和临床见习。如果过分依赖模拟教学, 片面地认为教学中只要依赖现代化的模拟教学, 学生就能跟上国际医学步伐、掌握很强的实践能力, 是头重脚轻、大错特错的。任何高科技设备都不可能代替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及人所特有的对自身进行超越的能力。如果忽略了传统教学中更容易教授的基本理论, 忽略了临床见习这个真正的“战场”, 是培养不出具备深厚理论基础、扎实临床技能和较强应变能力的医学人才的。

三、临床见习重要性、存在问题及对策

应该明确不能因为有传统课堂教学和模拟教学而忽视临床麻醉的见习。临床见习是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重要环节, 不仅使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 而且也是对模拟技能培训的必要的补充。见习过程中, 高年资的带教老师带领学生观摩麻醉及术中麻醉管理过程, 与学生互动, 针对见习计划和重点与学生的疑问做出讲解。这样, 学生才能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逐步实现医学生向实习医生的过渡。

但目前的临床见习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教学资源不足。现行体制下, 病人的不配合、教学任务无法给医院带来直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甚至干扰到医院的正常工作, 因此很多教学医院对见习敷衍了事, 流于形式, 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临床见习资源的匮乏。 (2) 带教方法不恰当。很多科室临时指派值班医生带教, 带教教师本身缺乏良好的专业素质, 并且见习多是看教学幻灯片或者影片, 重复理论课所讲内容, 老师一直都是主导, 达不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3) 学生自身对临床见习缺乏重视。学生对临床见习的意义认识不到位, 未及时转变角色进入见习期, 而仍处于被动学习的阶段, 见习前不主动学习所见习内容, 因而不能有意识地思考病例、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问诊, 达不到临床见习的效果。

针对这些在临床见习中存在的问题, 我院麻醉科进行了见习教学模式的讨论和改革, 显著提高了学生的见习效果。 (1) 资源环境方面。加强和非附属医院麻醉科的合作交流, 多渠道开辟见习教学点, 不仅缓解了见习资源不足与学生过量之间的矛盾, 增加了学生亲自操作的机会, 又增进了与非附属医院麻醉科的交流合作。 (2) 带教教师水平方面。指派高年资医师作为带教教师对带教学生和所在医院的医师进行讲课, 带教任务与其职称晋升、奖金等进行挂钩, 即增加了带教教师的积极性, 又使学生、见习医院的医生都得到了充足学习的机会, 提高了非附属医院麻醉科的整体业务水平, 达到学生、医生和教师的“三赢”。 (3) 学生方面。在理论课结束前进行见习前的教学辅导, 让学生了解见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 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参与临床见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见习的学习效果。

四、采取传统教学方式、模拟教学与临床见习相结合, 提高教学质量

我院麻醉科在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后逐渐找到了教学手段优化, 显著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 即:把传统的教学方法、模拟教学与临床见习完美结合, 这种循序渐进的新型教学模式, 不仅缓解了教学资源的不足、课时数的有限性与教学内容多样性的矛盾, 而且教学过程趣味与挑战并存,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求知欲, 使学生的学习真正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注重理论知识、技能培训、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并且, 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考核来看, 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适应临床工作的时间明显缩短, 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且明显减少学生进入临床见习造成的医疗纠纷, 保证了医疗质量与安全。同时也给教学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良好的表达教授能力, 标准、规范的操作技能。与此同时, 与非附属医院麻醉科的合作, 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而且也让参与合作的医院与学生有了相互接触的机会, 给学生提供了潜在的就业机会。实践证明, 我院麻醉科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后, 学生在实习期间和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的综合水平较其他医院实习学生具有一定的优势, 获得了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综上所述, 传统教学方式、模拟教学与临床见习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优化, 显著提高麻醉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共同进步,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燕, 代志刚, 高元丽, 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J].农垦医学, 2009, 31 (3) :286-288.

[2]田婧, 于泳浩, 等.模拟教学在麻醉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11, 31 (2) :248-249.

[3]黎尚荣, 陈柳云.医学模拟教学在麻醉专业住院医师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 2012, 11 (6) .

[4]李卫.模拟教学复合多媒体教学法在麻醉教学中的应用[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27 (1) :213-214.

[5]马宇, 李金宝, 邹文漪, 等.医学模拟教学在麻醉学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08, 7 (6) :612-613.

传统临床教学 篇2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课例研究

(金华市曹宅高级中学

傅艳艳)

课前设想

今年三月在衢州一中举行的高考语文复习研讨会上,磐安中学韦玲珍老师的《垒实基础,关注变化——关于现代文小阅读的备考》讲座,解开了心中对论述类、实用类文本教学多年来的疑惑。论述类文本教学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考察分析、概括和推理的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要全面、透彻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基于这一认识,教师在教学时不须要也不应该从专业的角度去切入,而应该从语文的角度去解读文章。

以往对论述类文本的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学生经常反映论述类、实用类文本教学太过于严肃、乏味。韦玲珍老师的讲座中谈到高考小阅读备考技巧——留心生活,拓展知识,这个观点点亮了心中的火花,而《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篇课文使我找到了上课的突破口。

本文是关系性议论文,讨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与联系。课前我把教学重点除了放在对文本的解读,对分析、概括能力的引导外,设置3个环节引入传统文化的例子,使这篇理性的学术论文注入人文的光芒。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并拓展、延伸,展开对身边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关注身边文化现象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初步拥有了质疑、探究身边文化现象的习惯。争取把这篇充满理性光芒的文章上“活”了,给学生一次不同以往的课堂体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区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把握文化传统的惰性和可变性,进而了 解作者提出的传统的两重属性,学会如何正确对待文化与传统。能力目标:能快速筛选提取文章的重要信息,培养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情感目标: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培养学生辩证思考分析对待我们的传统的精神。【重点难点】

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文化传统的惰性和可变性,正确看待包袱和财富问题。【教学方法】诵读 文本研习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名家谈文化与传统

德国语言学家雅克布·格林说过:“构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脉,而只能是跨越河流和山脉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传统已成为一个国家的身份证,是支撑这个民族精神的脊梁。

2、庞朴谈文化

“我自己追求的目标就是三句话: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政治上的自由主义,经济上的社会主义。不要把这三个东西对立起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啊!有人甚至说文化不仅仅只是心理的积淀,还是生理的积淀,会转化为基因啊!在文化上绝对不能搞全球主义,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你这个民族就蒸发掉了,或者就淹没在人群当中了。全球主义我们都看到了,可口可乐、肯德基、NBA等,还有什么“韩流”“哈日”,把头发染成黄的、红的,什么玩意儿!笼统地讲,自由主义容纳保守主义,主要就是文化上的,不是政治上的。它们的区分就在这儿。所以,我反对政治上的保守主义,但支持文化上的保守主义。我认为文化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二者完全可以结合。

《博览群书》2004年第9期《我是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者—庞朴先生访谈》

3、探寻背景

二十年以前,由于十年文化大革命以“破四旧”的名义把中国传统文化加以“封资修”、“大洋古”之名予以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作为对这种大破坏的反作用,在中国大陆掀起过一阵“文化热”。此之所谓文化大体就是指的中国的文化传统。人们发现,传统文化不但并不如文化大革命所认为的那样坏,而且为了救治大革命的祸殃,还迫切需要恢复提倡“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文化。但是,同时也有另一种认识产生,认为文化大革命固然是以最最最革命的名义发动的,实际上却代表了中国传统中最最最反动的黑暗的东西。八十年代上半期,很有一些论证文化大革命为“封建社会主义”,论证应当“建立社会主义高度民族”,的文章发表在像《人民日报》这样的权威报刊上,不过这阵风刮得并不长,热闹了没有几天,很快就过去了。

从九十年代开始,我就渐渐形成了一种看法,蒙蒙胧胧地认为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不同的。后来知道庞朴同志也有相似的看法,他还把这个意思写成论文,在1993年“东亚经济社会思想与现代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后来又发表在同年《中国社会科学季刊》上,题目就叫做“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很受海内外学术界的重视。

(李慎之《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兼论中国的专制主义》

二、文本研读

1、直接切入主题,本文讨论了什么问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传统

2、举例辨析,合作探讨。

(1)根据自己的理解,生举例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例子。

生举例:传统文化如书法、中国画、陶瓷、剪纸、传统戏剧等。(学生大都举传统文化中精华的例子。)

师补充落后腐朽的传统文化例子:牌坊、三寸金莲、看相算命等。文化传统:落叶归根、爱国主义、尊老爱幼、安土重迁等中国人传统的思想观念。

(2)生结合课文的分析阐述,辨析同学举的几个例子是否恰当,同桌之间一起探讨。

(3)回到课文,明确两个概念:各请一男生一女生读概念,其它学生关注其中的关键词,并把握筛选重要信息来理解概念。

概念明确:“传统文化”即“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 和文化意识。|xx| “文化传统”即 “文化的传统”,落脚在传统。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捉摸,仿佛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中,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文化传统是不死的民族魂。它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重复实践,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单的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师辩证分析:“传统文化”中“文化”是中心词,落脚在“文化”;“文化传统”中“传统”是中心词,落脚在“传统”。“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外国文化相对应。“传统文化”是“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则“不具备有形的实体”。

(4)师总结传统与文化的关系:有时传统存在于传统文化之中,汉字中体现的中国人对中正平和和整齐对称的追求,武术中的侠义精神,苏州园林中的天人合一,春节中体现的重视家庭团圆的愿望。

庞朴认为:文化传统是形而上的道,传统文化是形而下的器,道在器中,器不离道。

3、理解文化传统的惰性和可变性(引导学生辩证思考)(1)文化传统是不是一成不变的?

以近代旗袍的发展为例(幻灯片展示旗袍的发展与改良过程)

旗袍原是满族妇女的长袍,主要起保暖作用,满族入主中原后,旗装有所改良,加入了一些汉族服饰的审美元素。民国时期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良,并逐渐与西方审美相融合。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范文海说:“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旗袍成为一种中西合璧、具有海派风格的女性服装,成了中国妇女的国服。”

所以,不能将文化传统视为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要在动态的过程和具体的环境中去把握各种文化关系。

(2)那作者为什么又说它是一种惰性力量?

①师读这段文字,学生品味这段中体现出来的的语言的魅力。生讨论语言表达特点:用词生动妥帖,整散结合,摇曳多姿。②文化传统的惰性力量该怎么理解。

师明确:一方面制约人的思维方式,支配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人的情感,左右人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的终极关怀。

另一方面,因为文化传统的指令作用,它具有了凝聚力量,是集团的象征,对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巩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看视频,找一找电影《刮痧》片段中,中国文化传统和传统文化的表现,并体会文化传统的惰性和可变性。

《刮痧》里的大同到了美国,其实他是带着中国千年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这一件大行李来到美国的。这个大包裹里面有勤奋、孝顺、仁义,还有中国式的教育方式等等,这个包裹里的东西让他在美国的生活带来一些困挠,这个包裹是渗入骨髓,无法抛弃的。

师引导:传统文化:兵马俑、服装、刮痧――民族性、时代性。

文化传统:教育方式,父子关系,面子问题――惰性、可变性。

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毕竟“树的影子拉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我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国学大师文怀沙

三、如何对待传统

1、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并认为服装以入时为美,而去追求时髦。„„(认为传统是包袱——排斥)

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切忌刮垢磨光。„„(认为传统是财富——固守)

2、引出作者观点,既是财富又是包袱。(生齐读课本最后两段)

是财富,也是包袱,难以彻底决裂,会随生活的变化而更新。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于千里之外。

3、具体做法

继承优良传统文化,吸收先进外来文化,发展、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4、联系现况讨论思考

最近报纸上有报道,很多地方办起了儿童读经班,孩子们穿着宽袍大袖的汉服,每天背四书五经,吃饭前念古语,对这种现象怎么看?(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生: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与重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不能割裂和 抛弃,让孩子读经书,是对古代文化的传承。

生:吃饭前念古语,孩子穿汉服,似乎做过了头,毕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不是生拉硬拽,而应该在全社会营造保护文化传统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熏染孩子。

生:这种做法很值得提倡,韩国已经把“端午节”申请联合国作为本国的传统节日,如果我们再不重视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等着周边国家的蚕食,那是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

师总结:现在社会上确实兴起了一股“国学风”,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部分人的风尚。易中天品三国让他成为超级教授,王利群谈史记也拥有了一群粉丝,于丹说《论语》,这本书销量突破400万册。这是一种好现象,说明社会在回归经典,回归传统,希望这不是一时兴起,而能一直持续下去,一位文化名人曾经说过,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让我们以自己的文化为荣。

四、拓展研究

在崇尚国学的今天,90年代出生的你怎样看待日日隐身在我们生活中的关于德与才,父(母)与子、师与生的中国文化传统问题。

问题探讨: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明·王守仁(《严师箴》)(学生讨论,自主发言)

生:严师出高徒,严格的要求才能出成绩,才能实施教育活动,这是符合情理的。

生:太严肃的老师无法接近,不利于展开师生互动,“师严道尊”早已是过时的说法了。

生:师道尊严的同时必须尊重学生,老师不能太自我。

生:老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对学生要有一颗爱心。在执行班规班纪时,应以一位“严师”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能“以心换心”,以理解为桥梁,这样老师和学生之间便能得到思想感情的沟通。

师谈自己的感受:点出财富的一面。在这样一个人心惟危,急功近利的时代崇德尚义、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可以为人们道德的自觉形成,超越物欲的羁绊,提高精神境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包袱的一面。其一,偏重道德的提高,而忽视意志、力量的培养,个性的张扬。其二,缺乏民主、平等观念,不敢挑战权威 坚持一种平等原则,在师道尊严中,尊在先,严在次,如此尊严可谓现代之师道。

五、场外链接作结

2011年3月1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回答韩国文化广播公司记者的提问。

记者:总理阁下您好。我们非常关心“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容。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请问中国将如何发挥这种优势来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温家宝: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传统更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扬祖国的文化传统。同时我们也懂得,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文明。只有这样,才能使祖国的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也就是我常说的,只有开放包容,才能使祖国强大。„„我们还要善于把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把发扬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与吸收借鉴外国的先进文明结合起来,使祖国的文化再展辉煌。

师总结:在现代这个传统消瘦、物质丰腴的时代,我们可以让传统这棵灰色的树变得多彩、变得富有温度、更和谐、更可亲,让那种古典的精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焕发出新的光芒,我们在这光芒的照耀下,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一位文化名人曾经说过,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我想这正是今天审视传统的意义所在。

课后反思

上这堂课的思路是从学生的理解出发,让学生理解、判断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区别与联系,教师起到引导和分析的作用,再拓展并联系生活,适时抛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发言热情,点燃课堂气氛。课堂设计主要目标基本完成,学生反映积极,并且流露出了难得的思辨的光芒。课堂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引导学生注意学术论文的严密性和辩证性。《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属学术论文,高一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正式的论文,所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 7 了揭示不同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我对“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作了较为细致地对比、界定。把“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阐述的清晰而又科学。

2、强化学生语言分析、思维分析能力。实用类文本教学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对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上。文化传统的惰性与可变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做了重点的分析和辨析,强化学生对学术概念、术语的思维训练。

3、近年的高考小阅读设题,出现了拓展应用性题目,考查学生的独立见解。所以我设计三个讨论环节:一是讨论时下流行的“读经”现象;一是思考对电影《刮痧》中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体现。一是合作探讨对“师道尊严”的看法。三个环节既从文本衍生出来,服务于文本,极大地极大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学生的发言中不乏亮点。

传统临床教学 篇3

【摘要】目的: 观察蒙医传统复方制剂对萨病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对 108例萨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其中传统蒙医复方制剂治疗组54例,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54例;治疗周期为4周。记录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同时记录安全性指标( 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 、不良反应等,统计其结果。结果: 蒙医传统复方制剂治疗组: 蒙医组有效率达96.3%,无效率为 3.7%;西医对照组有效率达 85.2%,无效率为:14.8%。经统计学统计,组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 蒙医辨证治疗萨病疗效显著,总疗效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蒙医治疗:萨病:临床疗效

蒙医萨病中医统称为中风病,西医属脑卒中范畴,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或血流障碍所引起的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萨病是众多外因所致体内气血运行、流通障碍,三根( 赫依、希拉、巴达干) 失调,赫依与琪素相搏及运行失调而损伤脑部的黑脉继而引起白脉之海—脑之受损而致病。笔者于 2010年03月~2013年03月,蒙医治疗54例和西医常规治疗54例萨病患者临床观察,对 108例萨病( 中风病) 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疗效分析: 蒙医辨证治疗疗效显著,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组,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08例萨病患者分别为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扎木钦卫生院收集的年龄在 35~79岁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均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头颅 CT(兴安盟科右中旗蒙医院CT室)检查可确诊,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进行分组,其中试验组54例,对照组54例。试验组和对照组病例入组比例为 1: 1。两组病例性别、年龄、职业、民族、病程、病情程度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 0.05) 。

1.2 诊断标准: 萨病蒙医诊断参照 2007年《蒙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蒙医内科病症诊断与疗效标准[1]。

1.3 方法:

①传统蒙医辩证给药组,早晨:额尔敦乌日乐15粒,每日一次,饭后温开水送服;中午:伊赫哈日-12,15粒每日一次,饭前温开水送服;睡觉前:扎冲-13味丸7-11粒,每日一次,温开水送服(传统蒙药复方制剂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蒙医院提供),加蒙医放学疗法(适当蒙医辩证放血疗法)。

②西药阳性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奥扎格雷钠注射液80mg,每日一次,静脉输液,再加0.9%氯化钠250ml+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80mg~120mg,每日一次,静脉给药[2]。

1.4 疗效评定标准

①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肢体活动自如;

②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肢体活动有受限,但能独立完成生理活动(如大、小便等);

③无效: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变,甚至死亡。

1.5 结果:蒙医治疗组,54例患者中显效50例(占有92.6%),有效2例(占3.7%),无效1例(占3.7%)。西医对照组,54例患者中显效42例(占77.8%),有效4例(7.4%)无效8例(14.8%)。与对照组比较P <0.05。

2 讨论

蒙医治疗萨病重在整体辨证论治。言语障碍、吞咽障碍是萨病( 中风病) 的常见临床症状,一直是本病临床治疗的难点,采用单一的蒙药治疗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而采用蒙医传统复方制剂连用药治疗及康复训练的综合治疗方法,可以明显提高療效。本次研究蒙医传统复方制剂给药和加放血疗法治疗萨病,蒙医放血疗法是具有独特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系利用专制放血针,通过针刺人体某个部位可刺静脉的定点穴位,放出坏血( 病血) 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传统外治方法。放血疗法具有开窍、改善气血转运、镇痛、降温、解毒之功效,故处理萨病( 中风病) 的应激情况及希拉型和琪素型萨病( 中风病) 患者时结合传统放血疗法往往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3]。尤其有助于促进萨病( 中风病) 患者的语言功能的改善和其他神经功能缺损的尽早恢复。舌下静脉放血( 舌脉、上唇窝、十指尖微量放血) 疗法治疗萨病失语有着很好的确切疗效,能够明显改善语言及吞咽功能。萨病( 中风病) 偏瘫( 全瘫) 患者由于长期卧床会并发严重的褥疮症状,临床上使用蒙药嘎木珠尔散涂抹于患处结合外治熏蒸、照射治疗,对褥疮愈合效果肯定。因此传统蒙医药复方制剂联用加蒙医放学疗法治疗萨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和使用前景,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乌兰,等. 蒙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7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

传统临床教学 篇4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传统教学,临床护理教学,泌尿外科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对于自身健康及生命的要求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而护理这个在医疗行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人疾病的康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护理教学也成为提高护理质量的关键基础。随着一系列有关护理教学的改革陆续出现, 越来越多的护理专业需求不断涌现。近年来, 体验式教学因其注重广泛实践和理论基础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而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一种新风尚[1]。针对泌尿外科患者这一在医院内较为特殊的群体, 因其疾病的多样性及复杂性, 患者进行各种临床治疗的过程中, 身心均会遭受巨大压力。如何在护理的过程中缓解患者压力及及早康复, 使得护理教学方法变得及其重要。我科通过采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对比, 比较教学后的成果及学生主观评价,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于我院泌尿外科二病区实习的护理系2009级统招本科学生80名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名, 实验组学生在泌尿外科一病区实习, 其中男3名, 女37名, 年龄20~24岁;对照组学生在泌尿外科二病区实习, 其中男2名, 女38名, 年龄19~23岁。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学过程。

根据实习计划, 所有护理学生在泌尿外科实习八周。安排5名教师带教, 教师纳入标准如下:大学本科毕业;具有3年临床带教经验;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及教学能力;具有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深刻理解教改和教学规律。 (1) 实验组:所有学生均安排使用体验式教学方法教学。教学思路以泌尿外科情境的常见案例为导向, 6周内必须逐步完成包括泌尿外科疾病常见症状、体征的观察与处理, 膀胱癌术后护理评估, 化疗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 肾癌根治术护理等在内的4个案例体验。从实习第2周起, 每周必须完成1个案例体验, 总带教老师预先设置案例, 提前1周将案例要求分配给实习组长, 让实习生在规定时间内自发组织、设置病例、场景、角色, 创建实训案例方案。参照方案要求, 分别进行角色体验, 每一位实习生轮流扮演不同的角色, 如医师、护士、患者及其家属等, 并最终安排1名学生在旁边介绍情境, 其余实习生作为体验者。根据角色分工不同, 安排护理场所, 准备物品, 并将预先设计的护理流程在“患者”身上 (真人实做) 逐步进行。实习生通过角色扮演逐步掌握及熟悉泌尿外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护理评估方法及护理措施、沟通技巧等。 (2) 对照组:按常规教学法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设定相关的教学情境, 也不安排体验式课程。

1.2.2 学习活动评价:

实习结束时, 带教老师针对所有实习生进行考核和评价:理论考试 (20分) ;操作考试 (20分) ;护理病历书写 (10分) ;读书报告书写 (10分) ;基础护理 (10分) ;沟通能力 (10分) ;综合表现 (20分) 。总分为100分。实习生在最后1周内填写《教学效果评价表》, 其中内容包括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激发学习兴趣等。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 出科考试成绩比较采用t检验, 所有实习生教学效果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视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实习生各项评价指标得分比较。

从表1可见, 实验组实习生各项考核成绩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实习生对教学效果的主观评价比较。

从表2可见, 实验组实习生对教学效果主观评价各调查项目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泌尿外科疾病因其疾病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常常在教学中给学生造成各种知识的迷惑与理解障碍, 因此, 如何更好的提升实习生学习兴趣, 更好地掌握泌尿外科知识对临床护理极其重要。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其注重将体验式学习与教学过程相结合, 强调自主参与、教学互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其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全国展开。目前, 我国在护理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也已得到了普遍的发展[2,3]。在我们的研究中, 运用体验式教学进行泌尿外科临床护理的带教,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 能够显著的提升, 学生包括理论考试、操作考试等成绩在内的学习效果, 其可能因为能够使得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从某件事情中有所收获:如实习生到门诊办、分诊台、医务科等进行实践及观摩, 使学生多与医护人员和患者接触, 增加学习的机会, 同时采用情感体验式让护生扮演患者, 从行为和感情上亲历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得实习生加深对患者的移情性理解、对自身的回顾与反思。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 自愿地投入学习的过程。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各项学习成绩的提升, 其与一些其他科室[4,5,6,7]曾经报道的体验式教学效果相一致。

而在学生对学习效果的主观性评价中, 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体验式教学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 使学生从被动填鸭式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主动的参与学习和体验, 在积极的参与过程中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 也提高了学习热忱。

实习生通过参与案例的情景体验, 能够不断深化对专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对于理解不深刻的内容, 能够促使其课后进一步的复习书本知识, 然后进行知识的融会贯通, 因此与传统教学法比较能够显著促进学生知识理解。体验式教学不但能够促进实习生自我成长, 提高心理素质, 同时也为培养实习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打下了基础[8]。沟通交流能力也是一种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在我们的研究中, 我们发现体验式教学能够显著提高 (92.5%) , 实习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而在传统教学法中这种能力的提升显然比较欠缺, 这可能与在各种角色的扮演体验结束后, 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有关, 这些使得实习生能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做到换位思考, 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 不断引导学生塑造护士职业形象, 培养学生对患者的关心、爱心及责任感。而对于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感悟与理解能力的对比显示两组并无统计学方面的差异, 这可能与样本量不足有关, 在今后的研究中将进一步加大样本量观察其差异。

总之, 体验式护理教学能充分使得实习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使得感性认识不断转化为理性认识, 使学生的情感不断得到陶冶和升华, 提高专业学习的情感水平和技术水平, 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等综合素质。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使实习生在游戏般的场景中不但身心愉悦也学到了知识。在未来的护理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模式比有着更为光明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田真平.电子商务体验式教学初探[J].现代商贸工业, 2007, 19 (8) :186-187.

[2]李小丽.体验式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时代教育, 2014 (2) :83.

[3]梁园园, 江智霞, 张永春, 等.体验式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0) :880-882.

[4]周雪梅, 谢芳梅, 黄晓屏, 等.体验式教学在血液内科护理临床教学中的运用[J].蛇志, 2013, 25 (3) :346-347.

[5]梁娟.体验式教学在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及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29 (24) :3809-3810.

[6]左智旭.体验式教学在基础护理带教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8 (12) :2192.

[7]赵远莲, 江智霞, 吴永清, 等.体验式教学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1) :1100-1102.

传统临摹教学要求 篇5

题:人物画临摹 课

时:总课时: 授

课:薛

和(教授)

课程安排:临摹唐宋经典人物画

学时; 教学要求:

1、临摹古代经典名画是学习古代艺术家人物画造型的认识及观察方法,学习和体会古人用笔用墨,构图经营等程式化的表现手段,通过学习前人的笔墨语言,为我所用。

2、数周的学习时间,应全神贯注、精进专一,从局部到整体、用心揣摹,不能走马观花。要求课余时间全身心投入到学习状态中。

3、每位同学必须带着问题学习,要求做临摹过程中的体会笔记,每有所得所失,全程记录,以便在阶段性学习中有所收益,并在下学期课程中得到参证。

4、每三周设讨论课2课时(由授课教师定时间),内容为传统人物画研究与欣赏,名家技法探研等,要求人人有问题,人人参与讨论。

作业要求:

《八十七神仙卷》、《朝元仙杖图》、《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韩熙载夜宴图》、《蔡文姬归汉图》、《搜山图》等。

1、局部临摹以研究为主,不定数量。

2、每人必须临摹画面不少于六人的完整作品一幅。

参考资料:《中国历代人物画解析》等现代人物画技法书均可参考。

中国画基础课程

关于笔墨技法的课堂要求

一、笔锋的运用方法

笔锋可分中、侧、逆、拖、散数种。

中锋用笔。握笔较直,使笔头中间着力,笔锋基本上在笔痕的中央,笔痕呈圆柱形。黄宾虹先生总结中锋用笔有两法,“一是剑脊法,线中间留有一条白痕,两面光,宜画秋树枯木,非下苦功不易得法。一是圆柱法,线的中间有一条黑痕,两面光,画巨石常用,画树亦可”。(黄宾虹《画语录》)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侧锋具有挺削、劲利粗重的效果,工笔人物画渲染时使用较多,写意人物画中常与中锋配合交互运用,以求用笔 的变化。

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而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逆锋用笔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而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逆锋如“犁垦地”行笔艰涩,笔痕斑剥,具有苍劲,古拙的效果。

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行笔放松,可边行边转笔,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散锋着纸,面积较大皴擦点簇常用散锋。在写意人物画中,一般以中锋为主,辅以侧逆散拖,不可主次倒置。在实际运用时,各种笔锋经常交替使用,往往一笔之中,可以由中锋转为侧锋,或由顺锋转为逆锋,不要死拘一格。“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清·周星莲《临池管见》)

二、行笔的方法

凡行笔,都有起笔、运笔、收笔三个基本动作,起笔和收笔要注意,逆入藏锋,以求自然含蓄,忌锋芒毕露,如书法中的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之意,所谓“无往不复,无重不缩”。运笔的关键在于掌握好力度和速度。

行笔时用笔的力度,在于掌握好提与按的力度,“书家于提按两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须飞提,用笔轻处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清·刘熙载《艺概》)同时行笔过程还要注意掌虚指实,要“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指欲死,腕欲活。”运笔时不可以指运笔,而要以腕运笔。

行笔时用笔的速度,包括快、慢、轻、重、顿、挫、转折等运用,也有一定的规律。快笔是笔行迅速,生动流畅,富于运动感。快笔适于表现运动感,但容易产生轻浮平滑的毛病。慢笔是行笔迟缓,积点成线,产生稳重、安定感,但容易出现滞涩的毛病。轻笔用笔轻柔便捷,又称柔笔或虚笔。轻笔比较松动,虚灵,但容易产生轻薄柔弱的毛病。实笔是按笔而行,按多于提,笔痕沉着饱满,有刚强厚重感,但容易产生平扳的毛病。顿笔是运笔中间突然放慢速度,按住笔头,为之顿笔,如音乐中的休止符,具有节奏感。挫笔是笔行中间后挫一下,再行前进,挫笔如“金错刀”,有艰涩和古拙感。转折用笔,圆转为转,方转为折,笔的转折要掌握力量均匀,笔虽折而气不断。力量不均容易妄生圭角,软弱无力。

三、人物画的笔法:勾勒、皴擦。

勾勒法。实际上就是用线的技法,线条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绘画语言,所以九千年来,中国画始终把点、线作为最基本的形式因素。中国画就是一种线性的艺术,尤其是人物画,更把线作为造型的基本手段。数千年来,中国的艺术家,始终刻意求索着线条世界的奥秘,使线的表现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中国画的线,早已脱离了表现物象外形轮廓框架的范畴,它同时可以表现客观物象的形、质、神、态,以及 画家主观的情感、意趣。

人物画勾线笔法,前人总结了“十八描”,其名称是:铁线描、钉头鼠尾描、高古游丝描、战笔描、行云流水描、柳叶描、竹叶描、折芦描、橄榄描、曹衣描、蚂蝗描、混描、枯柴描、枣核描、蚯蚓描、撅头描、减笔描、琴弦描。以上十八种描法,可以作为初学者掌握线条笔法的参考,但在实际作画时,不必拘泥于这些已经固定化的线程式。事实上,今天写意人物画的线法变化,已比十八描更加丰富。

皴擦的技法。过去多用于山水画。现代人物画家,吸收皴擦的笔法,来补充、丰富线的造形。山水画的皴擦法共有三十多种,对人物画来说,不必套用,主要在于掌握皴擦用笔的规律。

所谓皴,就是以连续用笔的复线,来表现物体的体感和质感、量感,用以调节线与线间的关系,以及某些线条无法表现的内容。写意人物画的皴笔,是作为线的补充,不能以压线,以皴代线。皴法用笔要注意灵活,松动,宁虚勿实,宁轻勿重,宁淡勿浓。

所谓擦,即连续用笔时比皴笔更短促,用笔更虚灵、松动,要尽量不见笔痕。在人物中,擦往往和皴同时使用,连皴带擦,或在皴后再擦。无论皴和擦,都要把笔横卧,最好笔锋散开。“皴擦之法,仍归于落笔,落笔轻松,用意闲雅,则不腻不薄也,总之皴要毛而滞,光而不滑。”

人物画用笔的规律

在人物画的用笔方面,历代画家总结了很多宝贵经验,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意、力、韵、趣的用笔“四要”。

一、笔意

所谓笔意,就是要意在笔先,以意使笔,不为笔使。笔意是用笔之总要,无意之笔就是死笔。画家下笔时要心使腕运,要以一种特定的情感、意念去驱使笔墨,才能因意成象,以象达意。历代画家创造的艺术,所以能够激动人心,主要是画家在笔墨技巧中融进了激情意趣。清初画家八大山人和石涛的画常常在点线的形式结构中,凝集着明朝遗民的忧戚悲愤情绪。他们的笔墨表达出奇峭、险怪及狂放的意趣,与元明画家表现的清淡闲雅的情味迥然不同。

二、笔力

力度感,是形式美感的重要因素,它使人们觉到自身生命的无穷力量。笔的力度感,两种内涵:

第一是功力的力。所谓“力透纸背”、“力能扛鼎”,就是一种功力的表现。“老”与“嫩”是表现功力的不同程度。功力的老到,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锤炼过程才能做到,所谓“学力到,心手相应,火候到自无板刻结三病矣。”功力老到的画家,即使柔 细的线条,也能做到柔中有刚,棉里藏针,有内在的力度。陈老莲在四十岁前运笔转折有力,“衣纹森然作折铁纹”;四十岁后,线条圆转细劲,高古简朴,达到了古拙的高峰。而初学者,无论使多大的劲,笔痕还是稚嫩无力,所以,笔力的老到是一个长期的功夫。

第二是气力的力。属于用笔的技巧,只要掌握用笔的方法和规律,就能做到。运气使力的方法,首先是下笔前用意要有力,要全神贯注,凝神静气,然后以意领气,以气导力,把全身的气劲由臂至腕,由腕至指,再由指把力贯注于笔端,使劲力自然透出笔端。以气使力,是一种内力,近似气功师的气劲,切忌表面的剑拔弩张,火气十足。

笔力的运用有平、圆、留、重、活“五笔”。

所谓平,是在平稳中求奇峻之力,求力度的均衡,如“锥画沙”、“印印泥”。笔力的平,是使力藏在点划之内,自然而然,不见起止之迹的一种内在的力感。

所谓圆,就是要中锋运笔,尤其在线的转折处要如“折钗股”、如“金之柔”,这是一种有韧劲,有弹性的柔力,笔圆,气乃厚,笔力柔中有刚,不松脆,不妄生圭角。

所谓留,是使笔迹运动中用力均匀而自然在凝炼中求畅快,如“屋漏痕”、如“虫蚀木”。漏屋墙上缓慢淌流的水渍,有曲有直,积点成线,用以比喻用笔蕴含的力感。要做到留,行笔就要慢,力求不急不躁、不飘不滑,自始至终用意志、气劲把力度控制住。

所谓重,是一种突发力的运用,如“高山坠石”,产生一种气吞山河的气势。下笔之势要肯定、大胆,切忌犹疑不决,拖泥带水。

所谓活,是用笔要灵动不滞。笔的转折、疾徐、轻重、顿挫等动作要运转自如,如“飞鸟出林”、如“惊蛇入草”。意到笔随,意到笔不到,正是为求笔之活脱。笔之活脱,全在心腕配合如一,腕能随心所欲,心活腕自活,腕活笔自活。

三、笔韵

所谓笔韵,有韵味和韵律二种含意。韵味,就是要求通过用笔的轻重、虚实、刚柔、方圆、徐疾、顿挫等变化,求得画面的统一与和谐。犹如音乐一样,有一个基调、一个主旋律。韵律是用笔要有运动感和节奏感。和书法一样,讲究线节奏,“侧法如飞鸟翻然而下”,“勤法如勒奔马之缰”,“轻如行云流水之变动”,“重如高山坠石之气势”。

四、笔趣

笔趣有意趣和天趣二种含意。用笔有趣,才能使观者赏心悦目,获得美感享受,故笔趣乃是使画产生形式美感之关键。用笔的意趣,在于巧妙地处理笔的生熟、巧拙、老嫩等的关系。用笔熟而生巧,美则美矣,然易流于匠气、市井气。故笔贵在熟而后生,由熟返生,如儿童作画,看似不能画者,用笔歪歪斜斜,却有一种天真之童趣。“画 到生时是熟时”的返童现象,乃生意趣。用笔灵巧、奇妙、固然不易,然易流于甜俗,故笔贵在古拙,由巧而到拙,纯朴高古,磊落大方,乃生机趣。用笔苍老,固然显露功力深厚,然易流于火气、霸气,老而返嫩,脱尽烟火之气,蕴含士气。潘天寿先生说:“画家必须有画得很似的功夫,也要懂得最不象,最幼稚的画的味道。”

传统临床教学 篇6

【关键词】 六经辨证;传统辨证;浅析

【中图分类号】R24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083-02

本世纪初,日本汉方医学大家汤本求真对《伤寒论》有高度评价:“本于伤寒之诊断、疗法,推述万病之证治,能悟其真髓,则万病之治如示诸掌。”伤寒以六经提纲证作为其辨证机要,对《伤寒论》的研究及运用,多围绕六经辨证方法而展开。然而在临床上,六经辨证作为伤寒之辨证工具,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不足,故在临床辨治之时,仍需参考例如八纲、卫气营血、脏腑、经络辨证等传统中医辨证方法的补充与支持,以多途径、多角度、多模式的辨证方法提高临床的论治的准确性。本文就此对临床上伤寒的六经辨证与传统中医辨证各自的特点、异同、互补之处进行浅略探讨。

1 六经辨证的特点

《内经》是《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的医学理论来源[1],六经辨证源自《黄帝内经》。仲景将临床所见杂病以三阴三阳统领归纳,提出了分属于六经的提纲证、各经的变证、不同经证的交叉见证等,形成了独特的疾病诊疗体系。所谓提纲,是指能反映本经病证特征的条文,它不是描述一种疾病的证候,而是高度概括一类疾病的特征,并在其下分列出各系统的变证。故六经纲领证为《伤寒论》辨证的第一要义,也是其最具临床指导意义的特点所在。笔者试例举六经提纲证及其备要如下。

1.1 太阳病提纲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条揭示了太阳病的脉证,太阳主一身之表,表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分,总以恶寒为要,故第三条更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后世医家“有一分恶寒未罢,便有一分表证未解”的说法即是由此而来。

1.2 阳明病提纲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素问·五脏别论》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通为用,故此条揭示阳明病的病机为有形或无形之邪壅滞阳明腑脏所致,以“实”为要。

1.3 少阳病提纲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为少阳病之提纲证,后世医家自成无己注解148条“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一句始,多认同将半表半里作为少阳之病位所在,但其概念模糊,至今难有定论。少阳为枢机,可出表,如柴胡桂枝汤证;亦可入里,如大柴胡汤证。少阳之提纲证多为自觉症状,而有其表里皆达的特性,可散见于其余各经证中,难以通过望闻切而得,但总以枢机周转不利为要。

1.4 太阴病提纲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下之,必胸下结鞭。”关于太阴病病机,虽然多以脾阳不足为多见证,但亦不可忽略脾阴不足,故而以太阴湿土,喜燥恶湿,与阳明燥金燥湿相济为用,升降协调,以运化通利、气机升达为机要分之。

1.5 少阴病提纲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为君火所在,又为水脏,其真阴真阳至为重要,故张景岳有“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之说。病至少阴,人体阴阳水火俱损,“脉微细”提示不但阴虚,阳亦虚,从而表现出阴阳衰竭的状态。故有阴阳不足之见证,可为少阴辨证之要。

1.6 厥阴病提纲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病之病机亦是历代医家之争论焦点,即主热、主寒、寒热错杂三个观点。故其争议焦点亦可作为揭示厥阴病病机的切入点。张喜奎教授认为:“厥阴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厥阴病期为极期,综合厥阴病的内容,邪入厥阴,从寒而化,则有寒证、极寒证”[3],他同时认为两极之间应有一过渡带,故而在对待厥阴病机的同时,应以分寒热极为主、慎辨错杂为机要。

2 传统辨证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立了八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以及病因、气血津液等辨证归类方法,此外还有辨标本、顺逆,辨体型气质,以及方剂辨证、五行辨证等多种提法[2]。辨证从层次上区分,有纲领证、基础证、具体证的不同。八纲为纲领证;病性和病位是基础证,尤其是病性为关键与重点;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为具体证。但不论是通过何种方式,人患病作为“变”态,则总有某一“常”态作为参照,否则何以证其病?故笔者认为传统辨证的内涵在于知常达变。

2.1 传统辨证的归纳 笔者私以为具有概括性和最具临床实用性的,当属“十问歌”。“十问歌”始见于《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后有清·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问证诗》增补:“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笔者曾跟师张永树教授,张老将此高度概括为:“中医的辨证优势说到底,在于承认差别,这是最高级别的医学。”身为中医要深刻认识个体、时间、空间之间的差别,同证不同人,同人不同时,同病不同地,都应当区分对待,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笼统治法。面对每一个病人,必须灵活通过阴阳五行辩证,或假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各种思路对其病症进行剖析,才能找到病之根本。

2.2 传统辨证的拓广 当今疾病谱不断拓广、社会发展迅速,有许多病证难以通过单纯的望、闻、切来判断,四诊合参当以问为重。在问诊时,除了了解患者目前最急迫的症状(即主诉),还必须对患者既往史、生活工作环境有所重视。不仅如此,医者应该有广博的人文和自然见识,民国大家章次公就曾说:“为医者,仲景之书固不可不读,而于历代名家医集,晚近中外科技书籍,以及其他笔记小说之类,凡有关医道者,胥应浏览,识见广遽,而后临床辨证论治,自可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因为医者面对的不单纯是病,而是看病的人,人与自然、与社会、及人自我的身心都是对立统一、密不可分的。

【摘 要】 《伤寒论》在传统中医辨证的体系上建立了独特的六经辨证,论述了六经的提纲证和各种变证,并提供了证治方药,不仅在理论上极大程度地丰富了中医学,并具有极强的临床指导意义。传统的中医辨证体系与六经辨证各有其优点,也有其不同,本文在此浅要归纳六经辨证与传统辨证的特点所在,并例举病案对其特点、区别及临床运用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六经辨证;传统辨证;浅析

【中图分类号】R24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2-0083-02

本世纪初,日本汉方医学大家汤本求真对《伤寒论》有高度评价:“本于伤寒之诊断、疗法,推述万病之证治,能悟其真髓,则万病之治如示诸掌。”伤寒以六经提纲证作为其辨证机要,对《伤寒论》的研究及运用,多围绕六经辨证方法而展开。然而在临床上,六经辨证作为伤寒之辨证工具,有其独到之处,也有其不足,故在临床辨治之时,仍需参考例如八纲、卫气营血、脏腑、经络辨证等传统中医辨证方法的补充与支持,以多途径、多角度、多模式的辨证方法提高临床的论治的准确性。本文就此对临床上伤寒的六经辨证与传统中医辨证各自的特点、异同、互补之处进行浅略探讨。

1 六经辨证的特点

《内经》是《伤寒论》六经及六经辨证的医学理论来源[1],六经辨证源自《黄帝内经》。仲景将临床所见杂病以三阴三阳统领归纳,提出了分属于六经的提纲证、各经的变证、不同经证的交叉见证等,形成了独特的疾病诊疗体系。所谓提纲,是指能反映本经病证特征的条文,它不是描述一种疾病的证候,而是高度概括一类疾病的特征,并在其下分列出各系统的变证。故六经纲领证为《伤寒论》辨证的第一要义,也是其最具临床指导意义的特点所在。笔者试例举六经提纲证及其备要如下。

1.1 太阳病提纲 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条揭示了太阳病的脉证,太阳主一身之表,表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分,总以恶寒为要,故第三条更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后世医家“有一分恶寒未罢,便有一分表证未解”的说法即是由此而来。

1.2 阳明病提纲 第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素问·五脏别论》云:“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通为用,故此条揭示阳明病的病机为有形或无形之邪壅滞阳明腑脏所致,以“实”为要。

1.3 少阳病提纲 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为少阳病之提纲证,后世医家自成无己注解148条“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一句始,多认同将半表半里作为少阳之病位所在,但其概念模糊,至今难有定论。少阳为枢机,可出表,如柴胡桂枝汤证;亦可入里,如大柴胡汤证。少阳之提纲证多为自觉症状,而有其表里皆达的特性,可散见于其余各经证中,难以通过望闻切而得,但总以枢机周转不利为要。

1.4 太阴病提纲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者下之,必胸下结鞭。”关于太阴病病机,虽然多以脾阳不足为多见证,但亦不可忽略脾阴不足,故而以太阴湿土,喜燥恶湿,与阳明燥金燥湿相济为用,升降协调,以运化通利、气机升达为机要分之。

1.5 少阴病提纲 第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为君火所在,又为水脏,其真阴真阳至为重要,故张景岳有“天之大宝只此一轮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之说。病至少阴,人体阴阳水火俱损,“脉微细”提示不但阴虚,阳亦虚,从而表现出阴阳衰竭的状态。故有阴阳不足之见证,可为少阴辨证之要。

1.6 厥阴病提纲 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病之病机亦是历代医家之争论焦点,即主热、主寒、寒热错杂三个观点。故其争议焦点亦可作为揭示厥阴病病机的切入点。张喜奎教授认为:“厥阴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厥阴病期为极期,综合厥阴病的内容,邪入厥阴,从寒而化,则有寒证、极寒证”[3],他同时认为两极之间应有一过渡带,故而在对待厥阴病机的同时,应以分寒热极为主、慎辨错杂为机要。

2 传统辨证

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立了八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以及病因、气血津液等辨证归类方法,此外还有辨标本、顺逆,辨体型气质,以及方剂辨证、五行辨证等多种提法[2]。辨证从层次上区分,有纲领证、基础证、具体证的不同。八纲为纲领证;病性和病位是基础证,尤其是病性为关键与重点;脏腑、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为具体证。但不论是通过何种方式,人患病作为“变”态,则总有某一“常”态作为参照,否则何以证其病?故笔者认为传统辨证的内涵在于知常达变。

2.1 传统辨证的归纳 笔者私以为具有概括性和最具临床实用性的,当属“十问歌”。“十问歌”始见于《景岳全书·传忠录·十问篇》:“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后有清·陈修园的《医学实在易·问证诗》增补:“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笔者曾跟师张永树教授,张老将此高度概括为:“中医的辨证优势说到底,在于承认差别,这是最高级别的医学。”身为中医要深刻认识个体、时间、空间之间的差别,同证不同人,同人不同时,同病不同地,都应当区分对待,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笼统治法。面对每一个病人,必须灵活通过阴阳五行辩证,或假于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各种思路对其病症进行剖析,才能找到病之根本。

传统临床教学 篇7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135例, 其中男130例, 女5例, 年龄45岁~82岁, 病程2年~34年, 单侧122例, 包括3例复发疝, 9例嵌顿疝。传统疝修补70例, 无张力修补65例, 具有临床可比性, 其中87例患者合并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前列腺增生等疾病。

1.2 麻醉及手术方法

全部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传统的疝修补术, (1) Ferguson法, 在精索前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2) Bussini法, 把精索提起在其后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置精索于腹内斜肌和腹外斜肌腱膜之间。 (3) Halsted法, 与上法相似, 但将腹外斜肌腱膜在精索后方缝闭, 置精索于腹壁皮下层内。 (4) Mcvay法, 在后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肌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 (5) Shouldice法, 重点在于修复腹横肌腱膜筋膜层, 将腹膜肌腱膜层连续重叠缝合, 再将联合肌腱缝合于腹外斜肌外侧叶的深层腹股沟韧带上。无张力疝修补术, 切口选择腹股沟内侧切口, 进入腹股沟管后, 游离精索, 找到疝囊后, 高位游离颈部至暴露腹膜前脂肪, 过大的可以横断, 将疝囊逆行还纳腹腔, 将锥形花朵样充填物充填至疝环处, 外瓣与疝环平齐, 外瓣边缘与腹横筋膜缝合固定4~8针, 然后于精索后方置另一平片加固腹股沟管后壁。

2 结果

传统疝修补术, 患者单侧手术时间40 min~60 min, 术后3 d~5 d后下床活动, 部分应用镇痛剂, 伤口处伴有牵涉不适感, 平均半个月后缓解, 伤口无1例感染, 术后7 d~12 d出院, 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生活, 术后3例复发, 给予无张力修补后, 至今无复发。无张力疝修补术, 患者手术时间单侧30 min~45 min, 术后6 h~12 h可下床活动, 术后均未应用镇痛剂, 切口Ⅰ期甲级愈合, 无1例感染, 术后5 d~7 d出院, 术后1周恢复正常生活。术后随访均超过2年, 近期疗效满意, 远期疗效仍在随访观察中。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外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随着疝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 认识到先天性腹股沟疝是由于鞘膜突的存在, 腹壁肌腱膜组织的缺陷;后天的腹股沟疝主要是由于腹内压增加和肌肉腱膜组织的继发胶原代谢异常, 致使局部薄弱所致[1]。

Ferguson法修补腹股沟管前壁, 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修补, 术后高发病率。Bussini法修补后壁, 但并没有重视腹横筋膜的修补, 却把不属于同一解剖层面的联合腱与腹股沟韧带缝合, 在有张力的情况下, 愈合差, 复发率在10%~15%, 何况有资料报道, 部分人未形成联合腱, 这样导致复发率居高不下。Shouldice法修补腹横筋膜, 克服其他修补法的缺点, 但没有解决张力, 正是由于高张力修补, 术后疼痛较剧, 卧床时间较长, 在3 d以上, 3个月以后才可从事轻体力活动。

无张力组疝修补术在手术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及止痛剂的使用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组, 这是由于术中无需大范围解剖分离组织, 同时用人工复合材料, 使得操作过程中相对简单, 从而缩短了手术时间。因为新的术式无张力, 无需担心早期下床会导致修补处的撕裂, 因而可早期下床, 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同时无张力修补创伤小, 术后疼痛轻, 无需使用止痛剂, 尤其对小疝囊, 无需切开, 术后疼痛轻微[2]。

传统疝修补术为了加强腹壁, 用已经缺损的组织进行修复, 将联合腱强行拉拢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上, 是两种不同组织的缝合, 不易产生真正的愈合, 造成局部组织和缝线张力过高, 可能引起组织撕裂, 缝线断裂, 最终由于再度缺损以及组织退变, 导致疝复发。而无张力修补是利用不吸收的人工材料进行永久性修复缺损, 疝修补在不改变正常解剖结构和不造成张力情况下实现, 因此术后复发率较低[3]。

对于复发性腹股沟疝, 由于上次修补, 造成局部组织损伤, 最终导致腹股沟管后壁进一步破坏和缺损。如仍采取传统方式, 已很难找到用于修补的健康组织, 即使减张缝合, 仍存在较大的难以克服的张力。而聚丙烯网植入体内后能迅速产生纤维化反应, 修复受损组织, 加强了腹股沟管后壁, 杜绝了疝复发的解剖基础, 实现了无张力修复[4]。

综上所述, 无张力疝修补手术适应证广, 在各型疝修补中均可应用, 且效果确切, 特别适合老年腹股沟底部较宽阔的生理特征以及复发疝后壁严重缺损破坏的特点。其操作方法简便、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和复发率低, 尤其适应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 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906~923

[2]吴肇庆.无张力疝修补术——疝修补的趋势[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2, 22 (2) :65

[3]马颂章.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一些问题[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 (2) :67~68

传统临床教学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2010年2月至2011年10月来我院肛肠科治疗痔疮的患者224例, 年龄16~71岁, 平均年龄54岁, 其中男性患者88例, 女性患者62例, 病程:l周~32年;内痔54例, 外痔81例, 混合痔51例, 环形痔38例。诊断标准依据2000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肛肠外科学组制定的《痔诊断暂行标准》。痔核304个, 内痔Ⅱ度40个, Ⅲ度36个, Ⅳ度26个, 外痔90, 混合痔70个, 环形痔42个。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采用肛肠综合治疗仪治疗, 观察组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患者用开塞露10mL注入肛门诱导排空大便, 清洗会阴及肛门部位, 患者取左侧位屈曲双膝, 充分曝露出肛门, 备皮, 常规消毒铺巾, 局部先用碘伏消毒, 然后使用0.5%盐酸布比卡因5mL+2%盐酸利多卡因5mL溶于注射用水10mL, 分别注入两侧坐骨直肠窝麻醉, 扩肛后, 充分暴露痔核。

1.2.2 内痔的治疗

采用组织钳提起内痔核, 然后用血管钳夹住痔核基底部用7号丝线作8字贯穿缝扎, 对于较大的痔核, 在不同平面进行反复钳夹, 直至把痔核夹扁或用剪刀修整残端。

1.2.3 外痔的治疗

用组织钳夹住外痔核根部, 不要夹到肛门括约肌层, 然后用刀先将外痔根部的皮肤呈V型切开, 稍做顿性分离后, 用刀进行修整切除。

1.2.4 混合痔的治疗

先用组织钳提起混合痔的外痔处, 然后用刀呈V型切开外痔部的皮肤, 做顿性剥离到齿状线上0.5~1cm处, 用血管钳夹住痔核基底部, 取7号丝线作8字贯穿缝扎痔核基底部, 进行修整创缘。环形混合痔按同样方法处理其他痔, 但要保留一定皮肤、粘膜桥, 尽可能保留肛管皮肤, 防止肛管狭窄。

1.2.5 对照组

采用综合治疗仪治疗电刀切除外痔、电凝内痔、混合痔内电凝外电切术治疗。

1.2.6 术后处理

术后充分休息, 避免重体力劳动, 禁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服用抗生素、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等药物, 术后第一次排便后每天用中药坐浴液外洗坐浴, 将药物倒入沸水后, 先用蒸汽熏洗肛门, 等药液稍凉后使肛门全部泡在药液中, 坐浴15min。用痔疮栓塞入肛门, 外敷痔疮膏至痔核脱落, 创面愈合。

1.3 疗效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2000年制定的《痔诊断暂行标准》进行评定的标准。 (1) 痊愈:患者症状消失, 创口皮肤愈合, 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缩。 (2) 好转:患者症状改善, 创口皮肤黏膜愈合, 痔核消失或萎缩不全。 (3) 无效患者症状未改善, 痔核未消失。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 观察组患者痊愈106例 (94.64%) , 好转5例 (4.46%) , 无效1例 (0.89%) , 总有效率为99.11%。对照组患者痊愈97例 (86.61%) , 好转10例 (8.93%) , 无效 (4.46%) , 总有效率为95.53%。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大部分患者治疗后即可出院, 住院时间2~5d。治疗后随访, 观察组部分患者术后大便有轻微出血, 肛门有轻度的坠胀感, 但是15d内症状消失, 无感染、尿潴留、大出血、肛门狭窄等并发症。对照组部分患者术后有明显疼痛、出血明显、肛门坠胀感严重, 部分出现水肿及伤口愈合延迟, 20d症状消失, 术后1例患者发生大出血。

3 讨论

传统的外剥内扎手术, 虽然手术时间较长, 并且操作相对于综合治疗仪复杂, 但患者组织损伤少, 创口愈合快, 继发性出血少;综合治疗仪利用高频电容场产热对痔疮组织进行碳化切割原理治疗痔疮, 导致热传导, 热损伤周边组织, 如此, 实际创面增大, 表层坏死组织脱落后易引起大出血, 这种情况往往在术后两周左右出现, 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甚至危及生命;焦痂脱落之后创面才开始愈合, 因此愈合时间大大延迟。综合上述比较, 传统的外剥内扎手术是基层医院治疗痔疮的最佳手术方式, 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宁.中医药综合治疗痔疮52例[J].中国中医急症学, 2010, 66 (19) :1037.

[2]臧圣彬, 王同山.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治疗痔疮26例[J].临床医学, 2010, 30 (10) :101-102.

[3]陈飞, 姚海东, 高妮娜, 等.地奥司明、普济痔疮栓合用治疗痔急性发作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下旬刊, 2011, 24 (7) :212-213.

[4]彭军良, 姚向阳, 沈东晓.自动痔疮套扎术合麝香痔疮栓纳肛治疗混合痔30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6 (7) :596-597.

[5]李胜龙, 尹廷宝.痔疮揭秘[M].中华杏林健康文库, 2005.

传统临床教学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月-2014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混合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55例患者采取传统手术配合高频电容治疗, 男38例, 女17例, 年龄19~73岁, 平均 (48.0±21.2) 岁, 设为观察组;另外55例病例采取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治疗, 其中男36例, 女19例, 年龄18~72岁, 平均 (46.0±19.2) 岁, 设为对照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评判标准

本次诊断采取的评判标准为2006年6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肛肠外科学组等制定的《痔临床诊治指南》。

1.3 方法

所有两组患者均要在术前盐水灌肠2次, 然后采用脊髓麻醉。

1.3.1 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传统手术配合高频电容治疗混合痔, 即传统手术过程中配合高频电容式电场产热原理的治疗方法。麻醉生效后, 首先让受术者保持截石位或侧卧位, 碘伏常规消毒后铺巾。用组织钳夹住痔块部位皮肤, 向外牵拉, 显露内痔。在痔块基底部两侧皮肤用小剪刀做V形切口, 剪开皮肤不剪破痔静脉丛。夹取皮肤, 用包有纱布的手指钝性分离外痔静脉丛, 沿外痔静脉丛和内括约肌之间向上分离, 并将痔块两侧黏膜切开少许, 充分显露痔块蒂部和内括约肌下缘。专用电钳钳夹基底部 (基底部不结扎) , 接通电源, 作用于痔核基底部组织的高频电容磁场产生磁热效应, 该部位组织迅速干结不碳化, 切除基底部远端痔组织。其余手术创面使用高频电容专用电镊处理, 创面不出血。手术创面不缝合, 以利引流。用同样的方法逐一治疗其他痔区。手术结束, 在肛内放置一粒吲哚美辛栓, 外面纱布加压包扎。

1.3.2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患者的消毒、体位同观察组。手术采用传统的外剥内扎。肛缘“V”形切开皮肤, 剥离痔核。钳夹基底部用丝线缝扎, 结扎远端组织切除, 创面用电凝止血。若有活动性出血时采用3-0可吸收线进行“8”字缝合, 手术创面用丝线缝合。手术结束, 肛内放置一粒吲哚美辛栓, 外面纱布加压包扎。

手术结束后, 两组患者均使用抗生素2 d, 出现并发症时要及时处理。手术当天饮食正常, 不排便, 便后使用祛毒二黄汤进行清洗, 常规换药直至痊愈。

1.4 观察指标

专人负责观察两组病患的术后疼痛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自制调查问卷在患者即将出院时调查统计病患满意度。满意率= (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比较

对比两组的疼痛评分 (术后24 h和术后排便) , 发现观察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使用止痛剂次数少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并发症主要包括出血、水肿、尿潴留、延迟愈合、肛门狭窄及肛门坠胀等, 观察组发生例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 各组无显著感染病例发生,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经过治疗后, 对患者进行观察并采取自制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调查, 发现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3 讨论

混合痔的治疗主要选择的是安全、快速、有效并且痛苦较小的疗法。根据多年来的临床治疗, 发现药物和非手术切除方法的远期疗效不如切除手术所能达到的效果, 但是切除手术疼痛程度长, 并发症影响疗效。以往手术治疗混合痔主要难点是痛苦大和并发症多, 解决这个问题要保证控制出血、解决疼痛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根据以上考虑, 应该采取同时减少手术局部损伤, 减少、减轻并发症的方法治疗, 采用高频电容疗法配合传统手术方法治疗混合痔[4]。经过研究证明, 高频电容疗法配合传统手术效果更加显著。高频电容是利用高频电容式电场产热原理, 使治疗在最短时间内达到阻断痔的血供以及治疗部位组织的坏死、干结, 继而脱落, 得到满意的效果。其特点为该原理下产生的是一种内源性热, 具有产热快、可控性好、局限性强, 并且被作用部位与邻近非作用部位有明显温差界线, 因此对治疗部位以外的组织影响较小。另外, 这种热的产生是靠组织内电解质和偶极子在两极内高速振荡而产生热, 当带电离子耗竭至组织间液干结时, 两极间的电阻值增加, 电流下降, 仪器自动停止工作, 因此被治疗组织只能达到干结而不会出现碳化现象, 不会造成立即脱落而致大的出血现象。这种疗法很好的断流痔供血, 达到痔切除的效果, 安全稳定, 弥补了传统手术方法的不足[5]。

传统的混合痔外切除手术和内扎手术虽然在实际应用中达到了能够根除病症的效果, 但是在手术过程中却会对病患造成比较大的损害, 比较常见的情况就是损伤齿状线, 破坏到了肛垫的结构, 进而造成手术之后伤口大出血, 疼痛难忍, 伤口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水肿, 愈合的时间会非常漫长, 控便的能力会出现失控, 所以术后混合痔很容易再次复发。因此为了能够让手术的创伤达到理论上的最小程度, 尽量保护肛管结构, 需要手术人员在齿状线的部分无疼痛区域上进行操作, 提高手术成功的几率以及术后恢复的效果。在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是PPH手术、RPH手术或者是铜离子电化学治疗术来治疗混合痔之中的内痔部分, 并且还要结合一部分的切除痔核来治疗外痔的部分。这3种手术在实际的应用中都已经发现了共同的优势, 就是创面极小, 并且肛管的完整程度被极大的保存下来, 因此术后的恢复效果也获得了提高。但是PPH和RPH手术方式物理上阻断了痔核的血运, 而手术中的创面止血则并不能完全应用到位, 很容易导致手术后发生部分缺血、脱落、加大出血风险[6]。

高频电容疗法即痔核切除术, 是根据中医中枯痔疗法的原理进行相关研发的, 通过物理、生物等多个层面相互配合最后产生了确切的效用。这种疗法其实是高频电容式电场产热原理, 使治疗在最短时间内达到阻断痔的血供以及治疗部位组织的坏死、干结, 继而脱落, 达到痔核切除的实际效果。通过这一方法的应用, 术后复发率大幅度降低, 术后的刺激也几乎没有, 避免直肠黏膜坏死脱落导致术后出血。

综上所述, 传统手术过程中配合高频电容疗法治疗混合痔操作简单, 手术短, 术后疼痛程度低, 并发症少, 恢复快, 是年老体弱以及合并重症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干伟.PPH治疗混合痔手术技巧对并发症的影响[J].吉林医学, 2014, 35 (23) :5184.

[2]杨向东, 余腾江, 理习阳, 等.TST联合外剥内扎术预防环状混合痔术后肛缘水肿的临床观察[J].结直肠肛门外科, 2013, 19 (1) :36-38.

[3]聂鲁愚, 顾先杰, 周新华.高频电容场结合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治疗混合痔88例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研究, 2013, 26 (2) :935-936.

[4]张芬菊, 祝晓波, 蓝仙美.高频电容场联合内痔分段结扎术治疗Ⅲ~Ⅳ度混合痔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 2015, 28 (7) :633-634.

[5]查明, 孙礼侠, 胡郁之.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联合高频电容场痔疮治疗技术治疗重度环状混合痔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刊, 2013, 40 (1) :52-53.

传统临床教学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需要流产的患者, 选取例数为30例, 按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B组与C组。其中, 10例A组患者中首次怀孕与第二次怀孕分别为4例、6例;年龄在23~38岁, 平均为 (30.7±5.2) 岁。B组10例患者年龄22~38岁, 平均 (30.5±5.4) 岁;3例首次怀孕, 7例第二次怀孕。C组10例中首次怀孕5例, 第二次怀孕5例;年龄23~38岁, 平均 (30.4±5.5) 岁。三组基本资料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B组采取药物流产, 患者第一天晚饭后2 h和第二天晚饭后2 h口服75 mg米非司酮, 在第三天早上空腹服用600μg米索前列醇, 根据医生指导完成药物流产, 同时给予相应处理。B组在A组的基础上给予清宫术, 药流方式与服用方法、剂量与A组一致, 药物流产后 (即第三天服用米索前列醇) 立即实施清宫术。C组采取无痛人流, 患者在B超监护下行无痛人流手术, 一般术前常规禁食水6 h, 术前2小时舌下含服400μg米索兴奋子宫和软化宫颈, 手术前经上肢静脉行丙泊酚缓慢推注, 在麻醉效果满意后人流清宫, 然后术后对症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 (1) 预后:指疼痛率、未转经即妊娠率、1个月性生活恢复率等指标的变化。 (2) 再次妊娠率:指患者一年内的再次妊娠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数 (%) 表示, 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预后比较

与C组相比, A、B两组预后均较差,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B组相比, A组预后与其无显著性,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情见表1。

注:a表示与C组P<0.05, b表示与B组P>0.05。

2.2 三组患者再次妊娠率比较

经1年随访调查, 得知C组再次妊娠率显著高于A组与B组 (P<0.0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详细数据为:A组3例再次妊娠30.00%, B组4例再次妊娠40.00%, C组9例再次妊娠90.00%。

3 讨论

流产为临床针对意外怀孕、胚胎及胎儿发育异常及停止妊娠为目的患者实施的一种补救措施, 这种手术风险较引产显著降低[1]。根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药物流产是最经济与最方便的流产方式, 但在流产后存在很多并发症, 比如出血时间长、腹痛等, 而且药流不干净时有再次清宫的风险, 故对子宫造成了巨大的损伤[2]。

由上述结果可知: (1) 相比传统的药物流产, 形式更为新颖的药物+清宫术能够取得相对良好的效果, 因而B组的1个月性生活恢复率、疼痛率、未转经即妊娠率与再次妊娠率均明显优于A组。 (2) 考虑到临床实际, B组虽然疗效高于A组, 但这种微不足道的效果不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以及再次妊娠率, 故需要对临床治疗方案再加以优化。 (3) 结合无痛人流的临床观念, 采用麻醉+清宫术+药物流产能够取得显著的效果, 因而C组再次妊娠率、未转经即妊娠率、1个月性生活恢复率、较B组高, 疼痛率较B组低。本研究与李梅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其再次妊娠率、1个月性生活恢复率、未转经即妊娠率以及疼痛率分别为90.00%、80.00%、10.00%、10.00%, 充分证实无痛人流为临床妇女最佳流产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文辉.腹腔镜下不同术式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09 (62) :2029-2030.

传统临床教学 篇11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传统开放囊切除术

[中图分类号] R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2-

The observation of clinical results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nd conventional open surgery

LUO Bin

General Surgery,Dongchua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Kunming,654100,Kunmi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 and traditional open cholecystectomy (OC) to explore the superiority and clinical value of LC for benign gallbladder disease. Methods 110 cases with benign gallbladder disease were randomly grouped into LC group and OC group,with 55 cases in each group,LC group received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OC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open cholecystectomy,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surgery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atively analyzed. Results The operative time,blood loss,incision length,discharge time and hospital stay of the LC group were less(short) then those of the OC group,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of the LC group was 5.45%,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C group,18.18%,which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OC,LC has less trauma,faster recovery,fewer complications,which is a classic surgical treatment for benigh gallbladder disease,worthy of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

[Key words]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Traditional open capsule resection(OC)

腹腔镜手术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手术方式,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1]。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与完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临床治疗胆囊疾病的重要手术方式,为进一步探LC治疗胆囊疾病的优越性及临床价值,笔者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OC)治疗胆囊疾病的临床效果,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所选对象共110例,均来自2010年6月~2011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胆囊疾病患者,其中男65例,女45例;年龄31~69岁,中位年龄49.5岁;胆结石患者75例(其中伴有慢性胆囊炎49例,伴有急性胆囊炎26例),胆息肉35例;合并糖尿病5例,高血压病3例,冠心病2例,全部患者均经临床病理或实验室检查确诊,均排除有手术禁忌症及麻醉禁忌症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LC组和OC组各55例,全部患者均在知情自愿的情况下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常规给予心电图监护,并完善各种实验室检查,评价心、肝、脾、肾等重要器官后进行手术,LC组:55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时取仰卧位,于肚脐下取1 cm长切口,用Veress气腹针穿刺,由穿刺孔注入CO2气体,建立CO2人工气腹,在人工气腹成功后置入腹腔镜,腹腔镜监视下在剑突下做第2、3孔,然后放入手术器械进行胆囊切除,切除时患者取头高脚低位,腹腔镜下剥离胆囊管脂肪结缔组织,对胆囊、胆囊三角、胆总管进行探查,然后用钛夹和合成夹钳夹切胆囊动脉、胆囊管,在分离胆囊管及血管后游离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然后剪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切除胆囊并取出,彻底检查手术视野,根据术野情况进行冲洗,放出腹腔内CO2气体,拔出穿刺管,对腹腔内粘连、渗出较多者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OC组:55例患者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取平卧位,取腹直肌切口9~14 cm,开腹后探查腹腔脏器情况,游离胆囊,明确囊管、胆总管、肝总管关系,然后结扎囊动脉及胆管,切除并取出胆囊,冲洗腹腔内残留,缝合胆囊床,对腹腔内污染严重患者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排气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1.0软件统计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 ±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L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少(短)与OC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s)

组别例数(n)手术时间

(min)术中出血量(mL)切口长度

(cm)排气时间

(h)住院时间

(d)

LC组5553.5±17.6*57.8±13.2*2.3±0.5*14.8±5.6*5.8±2.1*

OC组55116.8±22.8102.6±29.711.5±1.139.7±7.811.4±3.5

注:与OC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

LC组发生切口感染1例、膈下感染1例,胆漏1例,未见其他明显并发症,L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45%;OC组发生切口感染4例、切口血肿3例、膈下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未见胆漏及其他明显并发症,O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L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OC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和完善,L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它与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OC)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有关资料显示,LC是目前最成熟、最具有代表性的微创手术,几乎所有良性胆囊疾病的胆囊切除术都可通过LC完成[2]。LC与OC一样,都是通过解剖胆囊三角区结构、断离胆囊管、胆囊动脉,最后切除胆囊,但LC术中以腹腔镜监控下进行操作,手术切口较小,创伤较轻,腹腔镜可通过穿刺孔进入腹腔,在CO2气腹后能清楚显示胆囊管、胆总管、胆囊的三角关系,为术中胆囊的分离、切割及止血等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 [3]。而OC手术需上腹经腹直肌做9~14 cm切口才能清楚显示术野,较长的切口增加了肌肉、神经及血管的损伤程度,从而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术中的出血量。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L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明显短(少或小)于OC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由于LC是采用三孔法穿刺进入腹内,其切口和手术时间均小(少)于OC手术,故在术后疼痛程度较轻,下床时间较早,从而使肠胃功能可尽快恢复,缩短了术后排气时间,而OC因切口较大,对机体损伤严重,术后患者疼痛明显,下床活动时间延迟,导致肠胃功能恢复较慢,从而延长了术后排气时间,本文结果显示:LC组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OC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因OC手术创伤较大,对机体损害严重,术后患者很易产生切口感染、血肿,肺部感染等并发症[4],本次研究中发现:OC组发生切口感染4例、切口血肿3例、膈下感染1例、肺部感染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而LC组术后发生切口感染1例、膈下感染1例,胆漏1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5.45%,L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OC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LC组发生的3例并发症中,切口感染、膈下感染和胆漏各占1例,分析原因可能与手术熟练程度及医疗器械的使用有关,这就提示我们LC手术的实施要具有扎实的胆道外科基础和熟练的微创手术操作技术。笔者认为在行LC时,对于腹腔内粘连严重、肝胆三角关系复杂及血管胆管变异的患者,不仅要有熟练的手术操作技术,更应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若LC手术不能顺利进行或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可考虑中转OC手术,以免延误病情。

综上所述,LC较OC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良性胆囊疾病治疗的一种经典术式,值得临床大范围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和曹,余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46例分析[J].肝胆胰外科杂志,2009,21(1):74-75.

[2] 伍家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几点体会[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2008,5(5):369-370.

[3] 顾殿华,张建淮,王业波,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管损伤的预防和处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12):87-88.

[4] 李雷,于柏生,吕东.急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分析(附68例报告)[J].腹腔镜外科杂志,2009,14(11):855-856.

传统临床教学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行重睑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23例, 女75例;年龄21~46岁, 平均 (30.2±2.1) 岁;单睑39例, 双眼不对称35例, 上睑臃肿24例。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传统组和动感组, 每组49例。传统组男11例, 女38例;年龄21~45岁, 平均 (31.4±1.7) 岁;其中单眼19例, 双眼不对称17例, 上睑臃肿13例。动感组男12例, 女37例;年龄20~46岁, 平均 (30.1±1.9) 岁;其中单眼19例, 双眼不对称18例, 上睑臃肿1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指征

(1) 单睑、眼皮薄、睑裂长、长脸形、上睑宽、鼻梁高者手术效果最佳; (2) 双眼不对称, 一只眼为单睑, 另一只眼为重睑; (3) 重睑线先天较窄、皮肤松弛致重睑线不美者; (4) 上睑皮肤比较厚, 眶隔脂肪较多, 比较臃肿者[2]。

1.3 方法

1.3.1 传统组

给予患者传统重睑术,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予以埋线、切开或者缝线法, 例如传统的切开法, 先将患者的重睑线进行描绘, 然后再进行局部麻醉, 让患者保持仰卧位, 按照术前设计将患者的眼部组织逐层切开, 剪去多余脂肪及皮下组织, 然后再进行缝合。

1.3.2 动感组

给予患者动感重睑术, 即在双眼皮缝合之前先将提肌腱膜缝合固定, 让眼睛睁开的瞬间提肌腱膜运动同时带动双眼皮睫毛的上提, 让眼睛有神并有美感。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1) 疗效判定:显效:患者左右重睑的效果对称, 弧线优美, 与预期的效果相同;有效:患者的双眼皮弧线不是很完美, 重睑出现部分消失, 需再次手术矫正;无效:完全没有重睑效果[3], 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2) 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 满分100分, 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 70~84分为满意, 70分以下为不满意, 满意率= (非常满意例数+满意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动感组治疗有效率为95.92%, 高于传统组的81.63%,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动感组满意率为93.88%, 高于传统组的77.5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重睑即双眼皮, 是相对于单睑而言的。上眼睑眉弓下缘到睑缘间皮肤平滑、当睁眼时无皱襞形成称为单睑, 俗称单眼皮。重睑则是指上睑皮肤在睑缘上方有一浅沟, 当睁眼时此沟以下的皮肤上移, 而此沟上方皮肤则松弛在重睑沟处悬垂向下折。人类眼睑 (眼皮) 可分为两类:睁眼的时候上眼睑无自然褶皱为单睑 (单眼皮) , 出现自然褶皱为重睑 (双眼皮) 。相对于其他人种, 东亚人种的眼睛不很突出, 而且眼睑较厚重, 因此一些人是单睑。割双眼皮通过人为增加褶皱造成重睑, 可以使得眼睛更突出, 但不能使眼睛变得更大。割双眼皮又称为双眼皮手术或重睑术, 是一种整容手术。重睑术在最早期属于眼科的上睑内翻矫正术, 随后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整形手术[4]。该手术方式主要通过将患者上睑提肌腱膜纤维或睑板与上睑重睑处的皮肤进行相互黏连, 使患者在睁眼时睑板和重睑线以下的上睑皮肤会自然而然向上提起, 进而出现重睑效果。临床中重睑术主要分为切开法和埋线法两种, 每个方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针对不同患者应采用不同手术方式。切开法主要适用的人群为年龄较大、皮肤松弛且眶内脂肪过多及对重睑手术效果要求较高的患者;埋线法主要针对眼睑皮肤较薄、眶内脂肪较少及皮肤较紧致的年轻人。

传统的重睑术并不会在手术过程中去整理患者的提肌腱膜, 因此会导致术后双眼皮的效果不理想, 缺乏灵动性, 但是动感重睑术就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在患者缝合前, 将提肌腱膜与双眼皮下唇肌肉缝合固定, 这样就可以在睁眼时有效地带动提肌腱膜, 自然而然地将成形后的双眼皮上提, 并且同时还会带动睫毛的上提, 增加双眼皮的美观[5]。

在进行手术中, 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 缝合时要在患者的提上睑肌中央, 并且要均匀缝合, 保持宽度、高度、深度的一致, 不然就很容易出现睑缘成角[6]; (2) 手术前, 应适力地将患者的睑皮肤向上提拉, 使上睑皮肤趋于平整再进行操作, 因为提拉动作可以有效地将相关组织上提, 更好地暴露上睑提肌腱膜的面积, 提高手术效果, 也能避免臃肿的重睑状态[7]; (3) 在进行提肌腱膜缝合时, 一定要确保每一针都挂在睑板前筋膜上, 要适当地增加进针点数, 这样才能增加皮肤与睑板前筋膜的黏连面积, 提高手术效果[8,9,10,11,12,13]。

通过文献[14-19]得出, 很多患者在术后都会出现上睑下垂的现象, 并且患者都会认为是手术导致的, 造成很多纠纷事件的发生。因此, 术前的细致检查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不良现象的发生, 同时又保障了手术效果。

通过本文研究可得出, 在治疗效果方面, 传统组有效率为81.63%, 动感组有效率为95.91%;在满意度方面, 传统组满意率为77.55%, 动感组满意率为93.87%, 动感组有效率和满意率均高于传统组,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采用动感重睑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手术效果, 增加患者的满意率, 使术后重睑的线条更加完美与自然,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推广与应用。

摘要:目的:讨论动感重睑术与传统重睑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98例行重睑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传统组和动感组, 每组49例。传统组给予传统重睑术, 动感组给予动感重睑术,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动感组治疗有效率为95.92%, 高于传统组的81.63%;动感组满意率为93.88%, 高于传统组的77.55%,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动感重睑术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满意率, 使术后重睑的线条更加完美与自然,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值得推广与应用。

上一篇:汽车载重下一篇:英语新教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