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教学(共12篇)
中医临床教学 篇1
中医临床见习是中医临床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医学生进行临床实习前的重要一环。要做好中医临床见习教学, 就要思考如何在临床见习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如何解决学校扩大招生所带来的临床见习中普通需要解决的临床见习病例不足的问题。
(一)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中医临床见习的重要任务
中医临床见习是中医从理论走向实践应用的开端, 是学生从课堂理论学习往临床实践的重要转变。在课堂理论学习中, 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中医临床前的各个理论知识点, 从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空白变成了初步了解和基本掌握到中医理论思维的层次上的提高, 为进入临床打下了比较好的理论和思想上的准备, 如何引导学生从中医理论思维度入到中医临床思维将是中医临床见习的重要任务之一。顺着学生对理论向临床转变, 渴望着能尽快地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具体的验证的思维冲动, 在中医临床见习中加强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成为了中医临床见习的重要任务。在中医临床见习中, 要紧密联系临床实际, 将与临床见习中所分析、讨论的病例结合进行, 对所涉及到的中医理论中的各个知识点, 进行综合分析, 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促进学习效果的提高, 要引导学生从临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问题, 直至解决问题,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逐步培养联系、全面的中医临床逻辑思维能力, 要让他们克服理论学习中的单一理论知识点的学习思维在中医临床中引用一个理论去思考问题而可能导致的临床失误。
(二) 创新中医临床见习方法是提高中医临床见习教学质量的根本
尽管多年来对于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很多的改革和措施, 然后由于教学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而且和教师的个体素质差异相关性比较大, 相同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时间, 一样的班级, 但不同的教师授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 最直接的结果是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效果也就不一样, 特别是对于中医临床见习来说更具有独特性。因此, 要使学生在中医临床见习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提高中医临床教学效果, 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使学生走入到临床实习后能尽快进行角色, 那么创新中医临床带教方法是最根本的途径之一。
1. 采取灵活多样的中医临床见习方法。
临床见习是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理解、巩固理论学习的重要一环, 是学生从理论转向临床过渡的关键。为了让学生更多地进行临床见习机会, 提高中医临床见习的效果, 就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临床见习方法。然而,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 一个班级每次见习的病种是固定的, 而固定的见习病种在现实中很难保证学生都能进行见习。为了增加学生中医临床实际见习时间和机会, 在中医临床见习具体内容安排上, 带教老师不一定根据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多发病、常见病的渐进性见习, 而是打破内容章节来安排中医临床见习, 采取灵活多样的临床见习方法, 不必拘束于大纲内容中的同一病例内容的见习, 以相对增加学生见习的机会, 从而提高中医临床见习的效果。
2. 模拟病例讨论法开展中医临床见习教学。
模拟病例讨论将成为中医临床见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原因一是选取典型病例难度大, 二是见习的学生数多, 每组都对同一个病人进行四诊合参的不容易, 次数多了容易让病人烦, 病人主动配合的难度比较大。而且医院为了维护病人的利益, 对过多的学生临床见习并不都很欢迎, 导致了中医临床见习病例缺乏, 难度也增加。因此, 选取病种相近的病例, 由学生根据中医的望、闻、问、切等收集病史, 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病史, 并汇报讨论的情况, 带教教师根据病例情况和学生代表汇报情况进行点评, 回答学生的提问。通过模拟病例讨论, 提高学生中医临床综合分析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3. 传统师承式见习法。
传统师承式见习法主要是学生与带教老师坐诊跟班学习, 这种见习方法与病房见习带教的方法有一定的区别, 主要是由于坐诊的带教老师为了照顾到门诊病人排队的时间比较长, 病人的时间有限, 带教老师无法按照四诊合参的前因后果一一向学生进行讲解, 对于一些阳性体征没有办法让每位学生都能亲手检查加以体会, 或者每位学生对于比较典型的脉象进行切诊。然而这种见习方法, 却能让学生通过多次观察带教老师对不同病例的四诊全过程, 加深对四诊的理解, 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下转第95页) (上接第205页)
(三) 解决中医临床见习病例不足的主要路径
1. 建立典型病例音像数据库是解决中医临床见习病例不足的重要途径。
在中医临床见习过程中, 有时候要碰到很典型的病例是比较困难的, 这就需要带教老师时时处处都要注意典型病例的收集工作。凡是遇到典型的病例, 不仅要积极调整教学进度, 及时开展中医临床的见习带教工作, 而且要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进行典型病例的收集, 建立典型病例音像数据库, 将典型病例的学生见习完整过程通过数据处理后保存下来, 以供今后学生进行见习时观看, 这是解决典型病例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加强与多个医院相关科室进行联系。
中医临床见习大都是在学校自己的附属医院中进行, 由于是单一的医院, 有时候病种不是太多, 或都典型病例比较少, 无法满足中医临床见习的要求。为了尽可能多地给学习提供临床见习机会, 教研室应该与多个医院相关科室加强联系, 保持信息的畅通以便于病例信息的交流, 为学生的临床见习提供较丰富的见习病例。
中医临床教学 篇2
江苏省中医院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第一大教学基地,每年都承担着绝大部分的研究生临床教学任务,中医眼科研究生的临床教学任务主要由我院眼科承担.
作 者:刘虹 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眼科,210029 刊 名:北京中医 ISTIC英文刊名: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年,卷(期): 26(10) 分类号:G64 关键词:中医眼科研究生 临床带教
中医临床教学 篇3
近日,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2012学年临床教学基地工作会议在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成功举行。广州中医药大学书记黄斌、校长王省良、副书记孙晓生、副校长刘晟、副校长许能贵以及有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的负责人和来自67个临床教学基地的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了会议。重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北碚区人大副主任张遇鸣、北碚区政府副区长王大勇、北碚区政协副主席王佳、重庆市卫生局中医二处处长何丽芳、北碚区卫生局局长阳光等领导应邀出席会议。
大会开始,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院长尹平和北碚区政府副区长王大勇分别致欢迎词,重庆市卫生局局长屈谦发表讲话。随后校长王省良代表学校作了重要讲话,他对一年来给予学校实践教学工作大力支持并付出辛勤劳动的各教学基地领导和带教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本次会议提供会务支持的附属北碚中医院表示诚挚的谢意。王校长还向与会人员通报了学校2011-2012学年整体工作情况,今后进一步加强临床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副校长许能贵作了"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2012学年实践教学工作报告",充分肯定了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21012学年实践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部署了2012-2013学年实践教学工作要点。副书记孙晓生宣读了广州中医药大学《关于表彰2011-2012学年临床实践教学优秀带教教师的通知》,副校长刘晟宣读了《关于公布2012年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师聘任结果的通知》和《关于公布2012年临床教学基地兼职教师聘任结果的通知》,并举行了颁奖仪式和颁发聘书仪式。之后,附属北碚中医院、附属深圳中医院、附属佛山中医院、附属宝安中医院分别介绍了各自医院的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经验。
书记黄斌在作总结讲话时指出,附属北碚中医院领导高度重视教学工作,通过附属医院建设,提高了医院的综合实力及教学条件,明确了合理的教学方向,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黄书记还总结出2011-2012学年临床实践教学工作的三大特点:一是以加强基地建设为根本;二是以满足教学为基础,不断优化教学条件;三是以提高人才培养为核心,提高临床实践的师资队伍水平。同时,他要求,2012-2013常年各教学基地务必增强教学的主动性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水平。
会议邀请广州中医药大学副书记孙晓生作了"寻找文化的中医印迹"专题讲座。孙书记向大家介绍了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阐述了中医药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并客观分析了中医药文化与西医文化的异同,与会人员听得津津有味,纷纷表示获益良多。
中医临床教学 篇4
1. 提高教师综合业务能力, 重视师生的双向沟通
教师作为课间见习组织者、教学者, 是优化课间见习教学的主要方面。因此, 带教老师必须要有高超的中医技术与丰富的临床经验, 还要有高尚的医德素养, 同时还必须要有敬业、爱业、爱学生的良好品质。此外, 课间见习的带教老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不断学习中医课间见习临床教学的新方法, 并将其运用到实践当中。尤其需要指出的是, 我们不能只对学生的“学”进行评价, 还应该重视“教”的评价, “教”与“学”是统一的。将“教”与“学”摆到双重重要的位置, 既能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又能及时将“教”与“学”的信息进行互动。因而实现“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也是中医专业课间见习教学的努力方向, 也是课间见习带教必须具备的重要业务能力。
2. 优化课间见习教学管理, 上好导言课, 重视病例讨论, 做好教学考核
(1) 在课间见习前上好导言课, 既要告诉学生课间见习的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与考核方法, 又要讲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及其与理论课之间的关系, 使中医专业的学生在课间见习前就能全面地了解课程, 从而对学习过程有充分的认识。 (2) 整个课间见习最好是在病床边进行, 由带教老师示范性地向见习学生介绍患者的病史, 并行进行问诊、体检, 运用临床思维方法分析病情、辅助检查结果, 适当提问、讨论问题、分析问题、总结问题, 做到教师、学生与患者之间的畅通交流。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 再将课间见习的病例进行讲解与讨论, 最后做好归纳总结工作。在整个课间见习中, 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 (3) 要确立中医临床各专业课间见习考核指标。各专业在课间见习中要制定考核内容及方案, 通过考核能够促进学习的时效性, 将基础理论与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深化, 使学生初步掌握临床思维方法, 提升其临床操作能力。
3.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确立完善的课间见习教学制度
课间见习是中医临床专业教学必需的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将中医理论知识变为临床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 同时对提升中医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因此, 各个部门都应该充分认识其重要性。首先是课程的主讲教师、临床带教老师不能走形式主义的路子, 而应该将课间见习做好、做实;其次是中医专业所在教研室、系、院教研机构都要积极配合带教老师的工作, 为学生的课间见习提供好的环境与合适的资源;最后, 对于合作医院的各职能部门也要做好协调工作, 让他们站在长远的角度去看待课间见习的重要性, 争取让医院也乐于接受课间见习。在层层联系与落实, 课程主讲教师与临床带教老师加强交流、研讨中, 以进一步做到临床见习带教规范化、管理制度化。
4. 加强配套软硬件的建设与运用
如建立并完善临床模拟教学实验室, 可以解决部分诊断学、中医急诊学课间见习教学问题。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自制或购买的部分制作优良的教学光盘, 在课间见习中给学生播放, 以弥补在临床中见不到的体征、病例、病种。
参考文献
[1]农孟培, 王新月, 刘晋京, 陈燕华.对中医临床教学中课间见习的几点建议[J].中医教育, 2006, 25 (4) .
中医临床教学 篇5
高职中医学教育是临床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更新理念,构建新模式,进行《中医学》教学改革和实践,中西诊疗思路和技能结合形成优势互补,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综合临床人才,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医学高职高专教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教育模式,其根本宗旨就是为基层地区输送合格的、实用的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因此审时度势,如何提高中医教育教学质量也是我们中医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1明确优势、突出应用
中医学注重“以人为本”,以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特色。针灸、拔罐、刮痧、熏洗、温熨等临床操作技术具有廉价、高效、易学、易普及推广等优点,这种方便性和实用性是其他医疗手段无法比拟的。国家加大民生投入,注重基层卫生建设,这是我们高职中医教育争取发展的好机遇。目前,国外市场对拥有中医诊疗技术的人才亦颇为青睐。
高职教育本质是就业教育。现代社会特别强调综合能力在职业活动中的运用,为了使高职临床专业学生更好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有必要开展好《中医学》课程,培养学生临床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关键所在,发扬中医诊疗特色与优势,中医临床教育和现代临床教育模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
2更新理念、构建新模式、注重临床思维培养
摒弃传统观念,建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理念,遵循高职临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我校《中医学》课程安排情况,突出中医诊疗思维和技能培养,序化教学内容,整合为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诊疗程序与方法、中医临床技能三大块,构建“多元教学法五步学习环”的教学模式,注重特色中医的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习环的第一步,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中医诊疗必备基本理论和知识,渗透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传统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为主。第二步,深入学习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教师针对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根据中医临床诊疗的实际应用优势,编写病案,采用以PBL为主的多种教学法,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中医临床思维。第三步,教师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和计算机模拟培训系统,进行中医临床技能实训,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形成初步的技能操作印象。第四步,把学生带入模拟的临床环境中,采用“病案情景剧”表演的方法,以及课间见习的标准化病人,实行“讲-演-练-评”的.步骤,实现技能操作的反复训练和中医诊疗程序和方法的应用,为应对临床打下基础。最后一步,临床实习,教师临床带教,指导现场操作,进行真实医疗环境下的思维和技能训练。
通过此教学模式的应用,循序渐进地将中医学课程的理论内容和实践技能消化吸收,形成一定的中医临床思维,获得坚实的职业能力。
3因材施教、合理教学法应用
学生虽然高中毕业,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学习能力,但是中医学理论抽象、深奥,其中相当部分内容难以在完全理解之后进行记忆。其次,中医学课程相对教学时间短,老师要想讲清楚,学生要想听明白,难度很大。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师带徒是传统的中医教育模式,启蒙无不是从大量的背诵开始,因此,我们在上述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法、“病案情景剧”等教学法应用的同时,融入“给出预习任务-突出重要知识点-检验记忆结果-再次突出知识点”的“强化记忆”教学法,更好地完成《中医学》课程的基本知识、理论、技能的学习。
经过实践应用,在“多元教学法五步学习环”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把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的满足感,认为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掌握程度,教师也能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出真正的“教学相长”。
4加强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
中医气治法的临床运用 篇6
气病,脏腑经络气机失调的病证。见《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有虚实之分,虚者由精气内夺,实者由邪气偏盛。虚证可见气耗、气消、气脱等;实证可见气结、气乱、气逆等。气病与情志过极关系密切,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亦与寒热偏胜有关,如聚热则腠理开而气泄,聚寒则经络凝涩而气收。又劳损可致元气虚衰,积聚可使气机壅阻。以肺主一身之气,肾为元气之根,故气病与肺肾疾患影响尤深。血病与气亦有密切联系,以气为血帅,气病常易导致血疾。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它是脏腑功能的反映。因为气的活动范围较为广泛,故疾病的发生、演变与气的关系极为密切,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
气以“升降出入”为基本运动形式,不断地周流全身,维持脏腑经络的正常功能,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推动血液、津液的运行、输布;维持正常体温;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固摄血液,精液;控制和调节汗液、尿液的排泄。当外邪、情志、饮食、劳倦等病因作用于人体,导致气的生成不足,功能异常或运行障碍时,就会因此而产生疾病。
气病成因,概括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种。外感方面:如风寒外束,肺气失宣,而为咳嗽;寒与气结,则为疝为痞;风热犯肺,肺失肃降,热熬津液,而咳嗽咯黄痰;邪热侵入心包,心气逆乱致神昏惊厥;痰浊阻遏气机,则肺气雍塞而喘逆;脾气不升则泄泻;至于劳损过度,则气耗血虚;饮食失节则胃气失和;七情无制,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说明劳倦、饮食和情志所伤都与气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综上所述,外感内伤均可引起气病,由于病因病机的不同,则其病理变化所反映出来的证候亦自不同,但归纳起来不外是气逆、气滞、气虚三类。所以治气之法,亦不外逆则降之,滞则行之,结则开之,虚则补之。在上者达之,在中者调之,在下者消之。
行气法
适用于气滞实证。多见胸满胁痛,噫气腹胀,脉沉而涩。但气滞之证,五脏皆有,而以肝、脾、肺三脏为多。肺主气,制节一身之气机。肺气郁滞,不仅本脏气机失于清肃畅达,出现喘促咳嗽,且肺气不降,脾亦失升,继而为痞为胀;气化不行,水道失却通调,可以为肿为饮;此皆肺气郁滞而导致他脏为病。肝为刚脏,性喜条达,在志为怒。肝气郁结,情志不舒,易怒气逆,不仅胸胁痞满,且“木郁则泄水以土”,嗳腐吞酸,淋癃,泄泻等证多作。肝郁化火,上刑肺金,咳嗽、咯血接踵而至。脾为中土,主受纳水谷,运化精微,为后天之本,其志为思为意,若忧思不解,寒温不适,脾失健运,而为腹胀恶食,呕吐泄泻,久则由本脏累及四旁,诸虚百损,由此可成。故气郁之治需分新久,虚实。如新病气郁实证当行气开郁为主;久郁致气虚血滞当调气和血,理气同时加入活血药物;肺气郁滞,宜开泄宣发;肝气抑郁,宜舒肝解郁;脾气郁结,当运脾开郁;若肝脾相因互郁,又当调肝理脾;肝肺气郁化火,则当清降为主,肺脾氣郁为痰,则需调气去痰。
行气疏肝法:治疗肝气郁滞的病症。多因精神受刺激,郁怒伤肝或其他原因引起肝失疏泄所致。主要症状为胸胀满作痛,少腹胀痛,妇女乳房胀痛,其中尤以胀为特征。其发病多由本经部位开始,以两胁及小腹最为明显,然后循经扩散,上及胸膺,下及前阴等处。常用药有郁金、青皮、香附、木香、佛手、延胡、川楝子、柴胡,代表方为柴胡舒肝散加减。笔者认为由于疏肝理气药性味多辛香而燥,且易耗伤正气,所以使用时应根据病情的轻重而酌情使用,适可而止。此外,肝脏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肝气太过能使肝血暗耗,用理气药还须防止伤血,血虚则气更横逆,所以可酌用少许当归、白芍以护阴。
行气运脾法:治疗脾气失健的病症。脾有健运水谷功能,当脾气受七情刺激,或受寒,或痰湿内阻而直接影响其运化功能,则可出现脘腹痞满。胀痛,食欲不振,嗳噫等症。常用药有陈皮、砂仁、蔻仁、川朴、法夏、木香、藿香、枳壳、茯苓。代表方如香砂六君子汤。此外,肝气太强,则木横克土,影响脾气的升降功能出现食呆、嗳噫、呕恶、泄泻等消化不良证。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为主,结合健脾和胃,如逍遥散。
降气法
降气是使上逆之气得以平顺,多用于肝气上逆胸脘胀闷欲绝,胃气上逆,呃逆不止及痰浊上壅,肺气不降等证。降气平肝法:治疗肝气上逆所致的气厥证。本病多与情志有关,由于恼怒或惊骇,情志过极以致气机逆乱,上壅心胸,蒙闭清窍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噤握拳,呼吸气粗,或四肢厥冷,舌苔薄白,脉伏或弦。常用沉香、檀香、丁香、以降气平肝,磁石以潜镇降逆,郁金、香附理气解郁。若肝阳偏亢,见有头晕目赤,口干者可加入水牛角、石决明,以平肝潜阳,如精神异常,可加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定志,气逆之证每夹痰上扰,可加南星、半夏、桔梗。
降气平喘法:治疗痰浊上逆,肺失宣降之证,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失健运聚湿成痰,上贮于肺,肺气壅阻不得宣畅以至,气逆喘咳,咳嗽痰多,治宜降气平喘祛痰,笔者用二陈汤加地龙、紫苑、冬花,以走窜经络,化痰平喘,疗效迅速。若湿痰化热,或痰火素盛,咳痰黄稠,喘急面红,口干便秘,属痰热壅实之证,治宜清热涤痰,降气平喘,用麻杏石甘汤与鱼腥草、大黄、栝蒌仁、黄芩配合运用,使痰火得清,肺气复降,则喘急可平。
降气止呃法:治疗胃气上逆,作呃不止之证。本证的治疗须掌握虚实,分清寒热,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均可加入和胃降逆之品以疏通膈间之气。常用药有丁香、陈皮、川朴、法夏、生姜、柿蒂、代赭石,一般可用旋复代赭石汤加减。
补气法
补气法主要是指肺,脾,肾三者不足而言。
培补中气法:治疗脾胃虚弱而引起的,面色萎黄,懒言声低四肢无力,消化不良,大便泻泄,以及气虚下陷,子宫下垂,久痢等。常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温补肾气法:治疗肾阳不足之证,肾为先天之本,掌管命门之火,命火一熄则形寒多病,无抵病能力。所以肾阳不足不能温养下焦,则腰痛脚软,形寒肢冷。肾阳虚弱,不能化气行水则小便不利,不能摄水则小便反多。常用药有附子、山萸肉、肉桂等,代表方如肾气丸。
中医临床教学 篇7
一、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1.改善临床教学条件。 一个具有完备教学条件的临床教学基地, 是保证临床质量的基础。 建立附属医院、实习教学医院的准入和优化制度, 加大对临床教学基地的投入, 如临床实训的设备, 临床师资的培训等。 定期教学指导、教学检查, 实习检查。 规范临床教学基地评价标准, 定期对临床教学基地进行考核评估, 实施基地淘汰机制, 是督促临床教学基地领导重视临床教学的有效措施。
2.完善临床教学制度。 临床教学制度是规范临床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制度建设对调动临床科室及临床教师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责任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 必须有一定行政和经济的手段来激励和制约教学行为, 如承担临床教学任务与职称评定、年终评优、科室奖金等挂钩, 教学工作量作为临床科室的考评的重要指标, 规定临床科室经济收入中教学
经费投入比率, 这些既可保证临床科室对教学的支持, 又可提高临床医生对教学的重视度和理论水平。
3.量化临床实习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的量化是质量考核的手段, 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 制定毕业实习管理规定, 量化实习指标, 如实习生管理床位、临床操作、病历书写及考核等均有具体量化规定指标[3]。 同时量化临床科室教学考核指标, 如对学生考勤、教学查房、专题讲座、病历讨论、操作培训、出科考试等相应提出具体要求, 便于临床考核教师的操作和评价。
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1.建立三位一体管理机制。 学校、医院和科室是临床教学的三个主要管理部门, 要建立常态化的管理制度, 学校应定期进行教学进行指导、巡视、检查。 医院要定期对临床科室教学和实习生进行考核, 科室要按期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 学生要定期对教学水平进行信息反馈, 形成教、学、管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良性循环, 确保临床实习质量。
2.制订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 影响临床实习质量最直接的因素, 就是研究生考试对实习的冲击。 近年来由于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为提高就业质量, 学生考研比率增加, 投入临床实习的时间和精力大为减少, 严重冲击了正常的实习秩序。 单纯强制性的管理效果不佳, “人性化管理”使临床实习成为摆设。 因此, 有必要将考研学生和非考研学生实行分类管理, 制订两套实习计划, 给考研学生在考试前提供6-8周的复习考试时间, 实习结束后补足临床实习时间。 同时, 在实习的52周计划中, 给予学生4-8周自由选择实习科室的权力, 让学生对自己爱好的学科有进一步的学习了解空间。
3.建立综合临床实践技能考核体系。 考试是督促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1) 规范临床科室的出科考试制度, 综合评价方式包括:1职业素养:以学生的实习纪律、医疗态度和病人对实习医生的反馈为指标;2临床综合技能:以对新病人入院接诊到处理作为综合考试的内容;3临床操作技能:分为临床科室规定的实际操作和考试两部分, 比如完成多少病例书写, 多少实际穿刺或换药、拆线等操作;临床技能操作床旁考试。 (2) 医院组织的综合考试, 在内科和外科实习结束后进行一次全面的综合考试。 (3) 实习结束后的综合考试, 由学校组织, 分为理论和综合操作两部分考核, 按执业医师考试的方式进行综合测试, 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4]。
4.加强实习管理。 学校、学院、医院要定期对临床实习进行检查。 (1) 建立网络化临床实习管理, 建设临床教学管理网站, 实行实习纪律、临床操作和临床考核系统化管理[5], 实习医院对学生每月实习及考核的情况进行评分及上报。 (2) 定期巡查制度, 学校和学院定期到各实习医院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检查和了解。 (3) 定期教学指导, 指派有丰富临床教学经验的老师定期进行临床教学指导。
三、强化政府对医学教育的宏观调控
1.加强临床教学医院的管理。 从政府层面规范临床教学医院的准入条件, 定期进行评估与审核。 同时将医院的教学条件、教学能力、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作为医院等级评估的重要指标。
2.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改革。 一是改革考研的方式, 根据考研面试情况, 不少考研学生只注重考研的几门主要课程学习或强化学习, 医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较少, 一些发展中的中医院校苦于没有学生报名, 对基础知识不牢的学生只能认可。 如将大学的课程成绩, 实习的考核成绩, 综合素质等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的一部分, 有助于学生重视基础课程的学习;二是调整研究生考试时间, 研究生考试时间为前年12月或当年1月份, 按照常规医学教育正是临床实习的一半时间, 基本上考研学生一进入实习就一心考研, 没有认真考虑如何强化医学基础知识, 如何提高临床基本技能。 有的高校为了加强实习, 不得不压缩基础课程学习时间, 调整到第8、9学期实习, 第10学期基本是放任状态。 如果改到当年五月进行研究生入学考试, 实习生就能更安心实习, 实习质量也能得到保证。
3.组织医学生的定期考核。目前中医院校的竞赛繁多, 如中医临床技能大赛、黄帝内经大赛、中药知识竞赛等, 各中医学院校为了提升学校声誉, 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由于参赛人数少, 受益面非常窄, 效价比很低。如政府定期对中医院校进行临床技能考试, 使学校重视每一个实习学生临床技能培训, 有利于临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4.强化实习后的继续教育。 根据社会对医学教育要求与现行医学本科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政府出台了规范化培训等毕业后继续教学制度, 无疑对本科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有极大程度的提高。 但规培基地的条件、培训医生的水平、接收毕业生的容量及规培的时间都有很多需要量化指标, 有些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如三年的培训时间, 医院的可容量, 中医学本科学生的全面教育在现有的中医医院可能存在不少条件限制。
临床教学是培养合格中医医生的重要环节, 只有政府、学校、医院高度重视, 加强管理和指导, 才能培养出知识、能力、 素质全面发展的合格医学人才。
摘要:临床教学是中医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 临床实践能力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由于高校扩招、考研等影响, 临床教学质量呈不断下滑趋势。如何顺应社会发展, 提高中医临床教学质量, 作者结合临床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及政府调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中医,临床教学,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奚静娴, 马亚娜, 徐德武.临床实习生实习质量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5, 13 (7) :154-155.
[2]徐义勇, 朱丽娟, 任玉玺, 等.高等中医院药校临床实习质量监控之我见[J].内蒙古中医药, 2013, (18) :164-165.
[3]唐东, 周庆, 吴彩霞, 等.浅探提高临床实习医生教学质量管理[J].中医医疗前沿, 2012, 7 (14) :87-88.
[4]兰凯, 张伟光, 张渭民, 等.医学院校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存地问题与对策[J].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 (14) :2235-2236.
中医临床专业药剂学教学讨论 篇8
中药药剂学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临床用药和处方中药味的性质以及生产、贮藏、运输、携带、服用等方面的要求,将中药制成适宜的剂型,以质量优良的制剂满足医疗卫生的需要,因此可以把它称作联系中医学与中药学的桥梁。
1. 开展中药药剂学教学的重要性
中医临床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知识,毕业后主要从事中医、西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作者通过对中医临床专业教学计划调查后发现,该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五年或七年的学习具备了较为扎实的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一般药物或方剂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但普遍缺乏对中药药剂学知识的了解,对同一处方不同剂型之间的区别不清楚,难以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准确选用合适的药物剂型。随着中药新药研究的长足发展,新的中药剂型不断增多,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逐渐成为影响临床中药治疗水平进一步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确保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时更好地合理用药,提高疗效,有必要在中医临床医学生中开展中药药剂学知识的教学。
2. 教学内容
中医临床专业的中药药剂学教学内容应该区别于中药学类专业的教学内容,毕竟两者需求不一样。这就要求授课时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抓住重点,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中药药剂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合理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由于中药药剂学涉及多学科知识,内容较广,不易记忆。针对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教学大纲时要紧紧围绕剂型对药物临床疗效的影响这一主线,主要讲授的内容: (1) 各种中药剂型的概况,从传统的膏、丸、丹、散到现代的常规片剂、胶囊、滴丸等,以及缓控释、靶向剂型等; (2) 各种剂型的临床适应症及其对药物吸收、代谢和药效的影响等; (3) 简要介绍制剂技术如固体分散、包合技术等。通过中药药剂学简明扼要的学习,使中医临床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学以致用,根据患者的临床实际和药物作用特点,选用合理的药物制剂。
3. 教学方法
中医临床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因此讲授中药药剂学时要遵循“一切源于临床,一切用于临床”,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以临床常用的剂型和典型临床用药实例为切入点,开展系列讲座,这样容易与临床医学学生产生共鸣和互动,使他们立刻意识到这门课程的应用价值,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针对中医临床专业学生药学知识较为薄弱,而中药药剂学内容多而散,不易记忆等问题,授课时可考虑采用例举教学法。在常规制剂固体制剂的讲授中,可以例举有代表性的已上市中药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滴丸等剂型的具体品种;在讲述口服用片剂时,可以例举普通片、包衣片、泡腾片、分散片等实例;讲授具体中药剂型时可举例讲解不同剂型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及其原因,如肠溶片在胃液中不崩解,而在肠液中崩解吸收,这就决定了不可将药片掰开、嚼碎或研成粉末服用。
总之,根据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探索一系列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确保教学质量。
4. 结语
高等中医院校为中医临床专业学生开展中药药剂学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用药知识、临床综合素质和技能,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是培养适应新医学模式下高素质中医学人才的需要。
摘要:文章阐述了中医临床专业开展中药药剂学教学的重要性, 制定了适合临床专业特点的中药药剂学教学内容, 并探讨了教学手段。开展中医临床专业的中药药剂学教学, 对提高学生的临床用药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医临床,中药药剂学,教学
参考文献
中医临床教学 篇9
一、教学现状
1、课程定位不明确, 教学难度大
《中医学》虽然是临床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但并不是学生的主修课程, 所以安排学时很少, 一般在一个学期内完成。以我校为例, 《中医学》总学时为34学时。但因课程定位不清晰, 基本上是按照《中医学》教材的章节思路来进行讲解, 浓缩了中医专业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推拿和中医内科学等多门学科的内容[2], 虽然面面俱到, 但讲授起来非常困难。因为课时少, 导致很多内容只能点到为止, 学生听起来也是一知半解, 难以消化, 如此一来形成恶性循环。
2、临床教师缺乏教学经验, 教学环节不完善
《中医学》作为一门临床课程, 其教学工作基本上由教学医院的临床医生来承担, 他们临床实践经验丰富, 但因为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师岗前培训, 难免存在教学文件不齐备, 教学重点不突出, 教学环节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积极性不高
不少教师始终把自己作为教学的重心, 没有真正转变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上来, 重结果而轻过程, 重灌输而轻启发。在平时的教学研究中, 教师关注更多的是如何把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的更熟练、更精细, 始终围绕的是如何把知识更直接更简单的交给学生, 忽视了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究与实践。从而使学生陷入被动, 产生消极, 很难看到教学过程的自然生成, 和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改革设想
1、明确课程定位, 精选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临床专业是以培养农村、基层、社区助理执业医师为目标[3], 所以《中医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应该也不可能把他们培养成中医师或中西医结合工作者, 而只能给学生以中医思维方法的启示, 在今后从事西医临床工作时开阔思路, 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理、法、方、药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不仅可以运用中医理论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 还能通过辨证论治合理使用中成药, 为今后继续学习中医或运用中医药处理常见病, 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打下基础。如果完全按照现行教材进行讲授, 势必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我们在制定《中医学》课程标准和授课计划的过程中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力求按照诊察、辨证、论治的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总体上把教学内容划分为四诊诊察疾病、辨证分析病情、中药方剂和针灸推拿四个课程单元。同时在严格执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以教材为范本, 教师可以精选和优化授课内容, 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概念, 即只要为我所用的就是教材, 力图出乎其外, 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2、加强教师培训, 强化教学环节
教师梯队建设是能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而加强教师培训是教师建设的重要环节。医学院应该从教师培训入手, 制订师资培训计划, 采取切实可行措施, 完善集体备课、试讲、听讲三种制度, 特别是年轻教师要多听经验丰富老师的课, 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中学习上课方法和技巧, 强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提出精炼而有序的教学主线, 层层推进;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 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背景,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的情境。教学质量是学校最求的永恒主题, 课堂永远是提高质量的阵地, 只有通过提高临床教师教学水平, 才能促进教学医院教学质量的提高。
3、重视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 多媒体和学科教学整合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 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 要用在该用之处, 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要坚决杜绝用多媒体教学中照搬书本, “黑板变白板”的做法, 讲求使用效益。以“经络学说”这一教学情景的课程设计为例, 笔者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讲解关于经络的概念和分布, 而是先让两个学生上来演示眼保健操的做法, 然后纠正和讲解正确做法和相关穴位分布。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让学生对经络穴位有了切身感受。同时, 在讲授“十二经络分布规律”时, 现场让一名学生当模特比平面挂图的效果更直观。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注入式教学方法, 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 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使创设的情境达到内容鲜活化、过程活动化、交流互动化、思维多样化、体验高效化, 从多个层面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4]。
总之, 教学是一个反复实践、长期摸索、不断提高的过程。临床专业中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不仅对中医学传统教学定位、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改革, 逐步建立与形成具有特色教学模式的中医教学, 使中医教育与西医教育有机的融合[5], 而且要加强临床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为培养有我国特色的临床基层医生贡献自己的力量。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临床专业《中医学》存在的问题, 本文从明确课程定位, 加强教师培训, 强化教学环节, 重视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设想, 以期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
关键词:高职,临床,中医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卫荣、董志红等:《西医院校中医教学改革的探讨》,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0.33 (2) :220-221。
[2]冯鑫:《我校〈中医学〉教学的现状、改革与设想》,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0.2 (1) :107-108。
[3]潘年松、陈平等:《中医学》 (第4版)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7:1。
[4]曲锋:《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体会》, 《基层医学论坛》2010.3 (14) :1-199。
中医临床教学 篇10
1 客观认识中西医的差异,树立正确的思维模式
学生进入临床进行见习时,首先让学生客观的认识中西医的差别。中医是实践医学、经验医学,是历代中医学前辈长期从事临床实践、不断进行治疗的经验总结。传统的中医教育讲究“师承教育”,临床教学以病房、病床为活动场所,传授中医临床基本技能为主[1]。西医教学则注重分析人体的各个器官结构及其不同的功能,各种辅助检查、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是具体的、可重复的,有明确的数字检查结果,比较直观;而中医大多比较抽象,强调整体、平衡和统一分析处理问题的方式。麻醉科是和内、外、妇、儿等西医临床密切相关的科室,麻醉过程中的基础操作和术中管理大都以西医理论为主,在麻醉手术过程中,患者如果出现需要处理的问题,一般比较紧急,以西药处理为主。
2 正确认识麻醉学,培养严谨的工作态度
随着麻醉专科知识更新、各种监护设备仪器的出现,麻醉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麻醉不再是单纯的穿刺、推注药物和不可预知风险的科室。对于麻醉工作来说,最重要的是严谨、负责,患者在麻醉状态下是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此时麻醉医生就是患者生命的守护神,生命是脆弱的,在日常麻醉工作中容不得丝毫的马虎和倦怠,因为麻醉医生的一个小的疏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灾难性的结局。现在的麻醉有先进的监护仪器,可以清晰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正确的评估患者所处状态,如动静脉直接测压,麻醉镇静深度监测仪BIS和Narcotrend,麻醉吸入药物浓度监测,液体输入评估指标PICCO和Vegilo等等,都降低了麻醉的风险,使得麻醉可控、安全的程度更高。尽管麻醉的风险降低了,但仍然要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实习医师。
3 带教教师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学习麻醉的兴趣
带教教师热爱麻醉工作、责任心强,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对学生可以产生直接正面的影响,实习学生往往会受到感染并对麻醉专业产生兴趣,对于七年制学生来说,在其以后的专业选择上见习期可能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做好临床见习带教工作可以争取到更多优秀的学生参加到麻醉工作中来,促进麻醉专业的发展。对见习学生可进行鼓励教学,即便是一点点成绩也要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到“白衣天使”的崇高荣誉,感受到自我的价值[2]。应避免带教责任不明确等导致带教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带教随意、教学不规范、向见习学生灌输负面的社会现象和悲观的思想。
4 不同的见习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
见习学生初到临床学习兴趣往往较浓厚,为了以后更好的适应临床实习工作,对于不同阶段见习学生可给与不同的教学方式。
4.1 见习初期,以视频、挂图教学为主
首先让学生了解麻醉科工作的大概程序,组织学生集体观看各种穿刺的教学视频和挂图,如中心静脉和桡动脉穿刺,椎管内阻滞穿刺,气管插管等,让学生熟悉人体的解剖结构;其次认识各种麻醉用具,如气管导管(双腔管和单腔管),不同型号的麻醉机、监护仪器、微量泵等;了解麻醉工作环境的特殊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无菌观念。旨在使学习者构建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培养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以塑造学员的独立性、培养创新力、有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3,4]
4.2 见习中期,进行实体教学
在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后,带教教师带领学生观看其他教师进行各种麻醉操作,进一步熟悉各种操作规程,加深学生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应用的印象,学习各位教师在麻醉前、麻醉后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方式,因为在当今医疗现实中,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是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和专业能力同等重要[5]。
4.3 见习后期,可进行CBL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见习后期,组织学生讨论见习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教师采用典型病例分析,先进行CBL教学,随后进行PBL教学,让学生参与主动学习,教师通过术前访视患者给学生提供有关信息并进行讨论,提出临床麻醉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指导每个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如书籍、期刊以及多媒体资料等收集自学资料,鼓励学生组织讨论,对其病理生理、术前准备、麻醉评估、麻醉方案及术中麻醉管理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直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为止。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把不同学科的知识综合在一起,寻找正确的答案,同时又提出新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6]。其优点主要体现在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学会主动地关注各种各样的临床基本问题,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将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一次有计划的复习,这样学生就能把知识串联起来、活学活用。
总之,麻醉学科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学科,涉及知识面广,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死存亡。临床见习教学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医学生运用所学的医学基本知识到临床实际,提高临床思维和技能的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教学模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中医专业学生的麻醉见习教学工作不完全等同于西医院校,对于以西医为主的麻醉教学来说更有挑战性,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一种既适合学生及教师,又适应中西结合医学教学模式。
摘要:临床见习是医学生走向临床工作的第一步,通过总结近年的带教经验和分析临床见习教学的特点,认为对中医专业见习学生麻醉临床带教应注重中西医基础理论的差异,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以提高医学生临床见习教学质量。
关键词:临床见习,麻醉学,中医专业,临床教学
参考文献
[1]王燕,廖雅琪,何美颜,等.搭建临床能力培养平台提高中医临床教学管理质量[J].高教探索,2005(1):80-82.
[2]鄢良平.临床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体会[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6,3(6):97.
[3]Matsui K,Ishihara S,Suganuma T,et a1.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school graduates who underwent problem based learning[J].Ann Acad Med Singapore,2007,36(1):67-71.
[4]O’neill P,Duplock A,Willis S.Using clinical experience in discussion within problem based learning groups[J].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6,11(4):349-363.
[5]陈刚,唐伟,吴小候.从医疗现实的几个问题探讨临床实习[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4):401-402.
中医治疗眩晕60例临床体会 篇11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14-02
1临床资料
本组60例,年龄在20~35岁,以35~60岁患者居多,中年者女多于男,病程短,多属内耳眩晕;老年者男多于女,病程长,多为高血压所致的眩晕。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临床分型
2.1肝阳上亢症见眩晕,耳鸣,头胀痛,易怒,失眠多梦,脉弦。或兼见口苦目赤,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2.2气血亏虚症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神疲懒言,气短声低,面白少华,心悸失眠,纳差体倦,舌色淡,质胖嫩,边有齿印,脉细,或兼食后腹胀,大便溏薄。
2.3肾精不足症见眩晕,精神萎靡,腰膝酸软,或遗精,滑泄,耳鸣,发落,齿摇,舌红少苔,脉细弦。或兼见头痛颧红,咽干,形瘦,五心烦热,舌质嫩红苔少,脉细数。
2.4痰浊内蕴症见眩晕,倦怠或头重如蒙,胸闷或时吐痰涎,少食多寐,舌胖,苔浊腻,脉弦滑,或兼见心下痞满,头目胀痛,口苦尿赤,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兼见头痛耳鸣,面赤易怒,胁痛,脉弦滑。
2.5瘀血阻络症见眩晕,头痛,或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色晦黯,舌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3治疗方法
3.1肝阳上亢型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30g,钩藤20g,石决明20g,牛膝15g,益母草20g,黄芩15g,栀子15g,杜仲20g,桑寄生15g,夜交藤20g,茯神20g,煅龙骨25g,煅牡蛎25g,夏枯草30g,炙首乌30g。若肝阳偏亢,实热便秘者加大黄、芒硝通腑泄热;若肝阳亢偏阴虚者,加滋养肝肾之药如龟板、鳖甲、生地之属。针灸处方:合谷、曲池、悬钟、侠溪、太冲、气海、关元。口苦者加阳陵泉、太溪;便秘者加大横或天枢.用泻法。
3.2气血亏虚型治以补益气血,健运脾肾,方用八珍汤或人参养营汤加减。方药:党参20g,白术20g,茯芩20g,川芎20g.当归15g,白芍30g,熟地20g。偏于脾虚气陷者加黄芪、升麻、柴胡、心悸失眠健忘者加远志、柏子仁、枣仁、夜交藤之属以养血安神;气虚甚者重用黄芪,如气不摄血者.可加黄芪、阿胶、三七之属以益气摄血。针灸处方:足三里、太冲、太溪、合谷、内关、侠溪。气短者加太渊;胸闷者加膻中;汗出者加阴郄眠差者加风池、神门.平补平泻。
3.3肾精不足型 治以补益肾精,充养脑髓,方用河车大造丸。药用:党参20g,茯苓20g,熟地20g,天冬15g,麦冬15g,龟板20g,杜仲20g,牛膝20g,黄柏20g,菟丝子20g,山萸肉15g,鹿角胶15g,女贞子15g。若眩晕较重者,可加煅龙骨、煅牡蛎、鳖甲、磁石、珍珠母之类,以潜浮阳;遗精者可加莲须、芡实、桑螵蛸、沙苑子、覆盆子,以固肾涩精。针灸处方:太溪、太冲、合谷、阴郄、阳陵泉、侠溪。遗精者加中极,老年患者可加气海、关元,用补法。
3.4痰浊内蕴型治以燥湿祛痰,健脾和胃,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药用:半夏20g,白术20g,天麻30g,陈皮15g,茯苓20g,砂仁10g,波蔻10g,胆南星15g,竹茹6g,甘草6g,生姜10g,大枣10g。眩晕较甚,呕吐频繁者加代赭石、旋复花、藿香之类以降逆止呕;若脾虚生痰者加莱菔子,白芥子之类以加强化痰之功。针灸处方:丰隆、阳陵泉、太溪、侠溪、合谷、内关、悬钟。呕吐甚者加足三里;胸闷者加膻中、中脘,用泻法。
3.5瘀血阻络型治以祛瘀生新,行血清经。方用血府逐瘀汤。药用:当归20g,生地15g,桃仁10g,牛膝20g。兼气虚乏力重用黄芪;若兼寒凝,畏寒肢冷,可加附子、桂枝,若兼骨蒸劳热,可加丹皮、黄柏、知母以滋阴清热;若为女性经期腹痛夹、有血块,可用香附、台乌、元胡、血竭、乳香、没药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针灸处方: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内关、气海。胸闷者加膻中;口苦者去三阴交加阳陵泉、太溪,用泻法。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3个月以上无复发;好转:发作时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未愈:症状无明显改善,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
4.2治疗结果60例患者中,治愈48例,好转7例,未愈5例。
5讨论
中医临床教学 篇12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我校2014级中医学专业学生150人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生52人, 女生98人。
1.2 方法
随机分为试验班和传统班, 各75人。两班学生在性别、年龄、学历、本校所学课程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P>0.05) ;均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版《中医妇科学》作为教材;每次授课2学时, 每周2次, 共72学时。试验班采用还原临床教学模式, 传统班采用传统教学法。
1.2.1 还原临床教学模式
(1) 调整中医妇科学教学内容及学时。在进行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教学前分别增加这5类疾病的专题, 讲授其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普遍规律、普遍共性辨证技巧, 各2学时, 缩减具体疾病的授课学时。具体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表1。
(2) 改良并综合应用问题—讨论—指导教学法与病例教学法。布置病例分析: (1) 在授课前一周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教师以符合临床实际的复杂病机及病机转换病例的方式将主要教学内容以问题形式提出。学生根据病例与问题, 通过学习教材、搜索网站、查阅文献及相关资料等进行自学。 (2)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重点、难点、疑点进行精要讲述, 引导学生8~10人一组根据自学知识进行分组讨论。每组推选1名学生代表进行总结发言, 其他学生可作补充性发言。讨论发言时, 教师根据所涉及问题进行启发, 将每组回答的问题合理分配, 既要考虑所授教学内容的覆盖面, 又要突出重、难点。 (3) 指导拓展:教师就各组优点和不足进行总结和指导, 让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课程内容。同时引入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进展、前沿动态,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2.2 评教问卷调查
课程结束后以自制问卷采取不记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教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习能力锻炼、课堂效果、课堂效率、教学效果、学习兴趣激发5项, 每项0~20分, 总分100分, 总分设优、良、中、差4个等级:优 (90~100分) , 良 (80~89分) , 中 (70~79分) , 差 (69分以下) 。
1.2.3 期末考核
在课程结束后采取同等难度的期末考卷在相同时间内对两班学生进行中医妇科学理论与实践技能考核, 总分100分。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 试验班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显著优于传统班 (P<0.05) , 见表2。
2.2 期末考核成绩
试验班学生期末考核成绩显著高于传统班 (P<0.01) , 见表3。
3 讨论
(1) 还原临床教学模式通过增设各疾病专题讲授, 纠正了以往中医妇科学教学弱化理论、简化病证阐述的不足。当前, 为顺应高职教育的操作性与实用性, 各主要出版社出版的专科层次中医专业的《中医妇科学》教材普遍弱化理论阐述、简化病证阐述。但中医妇科学是一门学科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重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而部分关键理论阐述的弱化对学生临床思维培养极为不利。还原临床教学模式通过调整中医妇科学教学内容与学时, 在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的开篇安排专题讲授, 普及各疾病的普遍病因病机及诊断辨证论治概要, 突出各疾病具体病症之间的联系, 强化各疾病具体病症理法方药的一贯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 实现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有效对接。
(2) 还原临床教学模式通过改良并综合应用病例教学法与问题—讨论—指导教学法, 有利于学生掌握临床实际复杂病机的诊治。病例教学法是通过描述一个具体病例,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 旨在使学生打下广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 培养学生有效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同时重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促使学生早接触临床[1]。问题—讨论—指导教学法, 即先由教师提出问题或提供病例, 再让学生在自学与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组讨论, 最后, 教师再给予指导和总结[2],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培养其临床思维及解决问题能力[3,4]。病例教学法、问题—讨论—指导教学法在医护教学中能取得传统教学法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在以往中医妇科学教学中, 为了使学生更容易掌握疾病基本证型的诊治, 往往选取病症描述与教材一致的“典型病例”。临床实际病例病症兼夹、病理因素兼夹, 故证型往往较为复杂, “典型病例”让学生感受不到病机转化和病理兼夹的复杂性, 不符合临床实际。还原临床教学模式通过改良并综合应用病例教学法与问题—讨论—指导教学法, 选取符合临床实际的复杂病机转化和病理兼夹的复杂病例作为教学讨论病例, 还原临床患者病因病机的复杂性, 有利于学生掌握临床实际复杂病机的诊治。
参考文献
[1]江渝, 钟小林, 康运生, 等.病例教学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 2001, 9 (2) :221-222.
[2]郭永松.问题—讨论—指导教学法在《护理社会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4) :292-294.
[3]陈金梅.PDG教学法用于急诊科本专科护生的临床带教[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4) :636-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