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中医护理教学

2024-09-24

临床中医护理教学(共11篇)

临床中医护理教学 篇1

中医护理临床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是培养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 其教学质量水平已引起各大中医护理院校及教学医院的广泛关注与重视[1]。但是, 由于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师资队伍缺乏等原因, 严重影响了中医护理临床教学的质量, 影响了中医护理在诊疗过程中本应发挥的作用。蔡敏等[2]认为, 中医护理本科教育应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重能力、重技术的教育原则, 通过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进一步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生需要掌握现代护理的基本技能、理论, 同时要结合中医护理特色与特点, 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我们对中医护理临床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中医护理临床教学的改革策略, 以期提高中医护理临床教学质量。

1 中医护理临床教学现状

1.1 教学模式陈旧

很多临床教学老师仍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进行教学, 导致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主动学习热情低、开放性思维及创造能力的提高及个性的发展受到抑制。

1.2 教学内容“西化”

由于现在大部分中医院主要采取西医的诊疗手段, 护理也被“西化”了, 在临床教学中未能体现“中医护理”特色。如评估病人、观察病情未用“四诊”手段进行, 护理病人的方法多用西医的一般护理, 而未用“辨证施护”, 护理记录缺乏中医特色等。这些都影响学生学习中医的热情, 不利于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

1.3 缺乏中医护理专业的老师

一方面, 在临床教学中中医院校的护理实习生与西医院校的护理实习生差异不大, 多以跟班制或随师带教模式为主, 带教师资的选择随意性强, 不利于中医护理层次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 近年来西医院校的护理专业毕业生数量增多, 师资队伍缺乏。

2 改革策略

2.1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开展多种形式的临床教学活动。

2.1.1 临床路径教学法的应用

各参与临床带教的科室均形成专科的中医护理特色, 有各自的中医专科护理特色操作和辨证施护病种, 按周制订带教计划, 每周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护理基本技能和理论以外, 还要求掌握一定的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具体计划:第1周, 中医专科护理特色操作的示范与讲解, 并提问学生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如常用穴位的定位、“四诊”的内容等;第2周,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 学生能为病人独立完成中医专科护理特色操作;第3周,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 运用“四诊”方法获取资料, 独立完成1名或2名新入院病人 (选择专科的辨证施护病种) 的接诊、病历书写, 并制订辨证施护方案;第4周~第5周, 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 运用中医护理知识, 熟练地为1名或2名病人 (选择专科的辨证施护病种) 进行病情观察、辨证施护和健康教育, 并完成1份完整的中医整体护理病历。出科前3 d~4 d进行知识总复习和考核。

2.1.2 中医护理教学查房

在学生实习的5个月~6个月, 每个科均安排并指导科内的实习生进行1次中医护理教学查房。查房时以实习生为主导, 由中医护理本科实习生主持, 带教老师充当指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 指导查房过程的实施。要求查房过程中运用“四诊”知识和辨证施护知识。通过中医护理教学查房的实施,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中医护理知识的热情, 提高中医护理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实践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

2.1.3 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的成立与导师制的实施

每个科室选派1名中医基础知识扎实、热爱中医护理的护士, 在医院内成立中医护理专业小组, 每名小组成员均作为实习生的中医护理临床实习的导师, 负责4名或5名学生中医护理临床带教的工作,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 指导学生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以及实践[2]。

2.1.4 学生病房的开展

从学生进入临床实习的第3个月开始, 各病区设置学生病房。选择距离护士站比较近的病房, 安排6张~8张病床, 每名学生分管2张左右的病床, 约2个学生分管同一间病房, 并尽量安排常见的辨证施护病种, 为学生创造实施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的有利条件。

2.1.5 临床实践课的开展

每1周或2周安排1次临床实践课, 以小课的形式, 通过讲授、演练、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 向学生传授中医护理基础知识、各专科的辨证施护知识、中医护理特色操作等。通过小课, 提高学生对中医护理知识的主动学习热情, 拓展学生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

2.1.6 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培训体系的建设

制订中医护理操作技能培训及考核方案, 使带教老师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将中西医护理操作紧密结合, 提高中医院护理实习生的中医临床操作技能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为学生步入临床护理打下良好基础[3,4,5]。培训方案:每月由护理部统一培训各大科的带教秘书、各科带教组长1项中医护理操作, 经考核及格, 再由各科室的带教组长培训学生。同时, 护理部提供中医护理操作光盘, 让学生借用进行自学。培训中适当安插情景模拟, 并结合病例针对性提问, 以促使学生去学习、思考;同时, 要体现人性化的温馨服务, 指导学生将语言规范 (如每一项操作过程的前、中、后应与病人有什么交流?) 揉合到操作过程中, 将健康教育 (如为什么要施行此项操作?过程中需要病人怎样配合?操作后要注意什么问题?) 贯穿操作的始终, 尽量避免机械、呆板和千篇一律, 在不违反原则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灵活创新, 勇于改革, 以调动学生的潜能,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熟练掌握交流技巧 (如注意与病人交流的语气、态度) , 从而更新观念, 提高服务意识、沟通技巧。另外, 安排学生分批轮转传统疗法中心, 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 了解中医博大精深的知识。考核:当月培训的操作下月考核。考核标准包括操作考核、态度考核、沟通考核3部分。操作考核包括操作熟练程度、操作的条理性和灵活性、操作后向病人交待的注意事项;态度考核包括着装、服务态度、仪表行为;沟通考核包括沟通技巧、内容等, 最后回答主考老师提出的与操作相关的理论。考核采用抽考形式, 由各大科带教秘书对其所管的学生中随机抽考, 每月每位带教秘书至少抽考5名学生。考核结果由带教秘书统一登记, 作为学生的中医护理操作技能成绩。

2.1.7 西医院校毕业生及实习生的中医基础知识培训

组织西医院校毕业的新护士及实习护士进行30学时以上的中医基础知识培训, 培训完后进行考核, 60分合格。安排新护士和实习生一起学习, 可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提高学习效果。

2.2 建立临床护理教学教师资格认定体系, 加强师资队伍培训。

2.2.1 选拔高素质临床带教老师

每年度进行1次带教老师遴选, 选派中西医结合护理基础知识较好的、热爱护理专业、热心教学工作的带教老师担任临床带教工作。要求:本科毕业工作≥3年, 大专毕业≥4年, 中专毕业≥6年, 取得护理师技术资格职称, 已通过了医院护士阶段的培训与考核, 包括中西医护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与考核。

2.2.2 师资队伍的培训

一方面, 每年度护生进入临床实习之前, 院内组织带教老师进行培训, 培训内容包括护理临床带教管理及规范、护理教育知识、带教技能如护理查房、小讲课等的培训、经验交流等。另一方面, 实行“护理部-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的成员-带教老师”二级培训制。首先, 护理部对中医护理专业小组的成员通过聘请院内中医师授课、小组会议交流及讨论、轮流授课等形式进行培训;然后, 各小组成员分别对本科室的带教老师进行培训。另外, 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情况, 有目的地选派临床带教老师或教学管理干部外出参加各类型的教学培训班。

参考文献

[1]陈丽萍, 陈晓玲.新形势下中医护理临床教学改革初探[J].齐鲁护理杂志, 2007.13 (23) :84-85.

[2]蔡敏, 罗玫, 刘兵.中医护理本科生临床实习教学模式的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 2005, 2 (3) :103-105.

[3]张瑞清.浅谈中医护理[J].护理研究, 2009, 23 (suppl.2) :103-104.

[4]王燕, 王英.《社区护理》教学中融入中医护理的效果[J].护理研究, 2008, 22 (8C) :2246-2247.

[5]王斌全, 赵艳丽.中医护理的发展历史[J].护理研究, 2007, 21 (7A) :1785.

临床中医护理教学 篇2

《中医临床护理新进展》学习班总结

为有效地保护和进一步发掘、推广绿色疗法,提高广大医护人员的中医临床技术水平,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在绍兴市医学教育中心和新昌县中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市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医临床护理新进展》学习班,于2011年06月17日—06月18日在新昌县中医院住院部三楼会议室举行,来自全市相关专业的卫技人员共285人参加了本次学习班,其中外院学员35人,本院学员250人,高级职称26人,中级、初级职称259人。

学习班项目负责人梁君妃系新昌县中医院梁君妃,副主任护师,从事中医护理知识与技能培训多年,曾到浙江省中医院中医护理模式病房进修深造,曾主办绍兴市继教项目4期,省级课题《肺喘灵贴剂穴位贴敷佐治肺炎喘嗽(风热犯肺)临床研究》已顺利通过验收,临床经验丰富。本学习班特邀请本院心血管内科周若锋主任医师、推拿科王仁灿副主任中医师、小儿科马立海副主任中医师等专家授课,对捏脊、耳压疗法、拔罐疗法、贴敷疗法的含义、作用机制、操作、适应症、各种疾病的取穴等作详细讲解,并进行操作示范。使广大医护人员学会小儿常见病的推拿方法,熟悉心血管疾病临床常用的中成药及其辨证应用。通过培训旨在使医护人员弥补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干预措施中所存有的薄弱之处,在临床工作中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医疗资源以及中医中药的独特疗效,对推广我国中医药文化和促进人民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学习班课程内容丰富且实用性强,深受参会人员的好评,为更好地推广中医特色护理技能,推动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搭建了平台。

章宝珍

中医气虚体质的临床护理与分析 篇3

【关键词】气虚体质;中医;临床护理

中医认为气虚常由久病、年老体弱、饮食失调等因素所致,病机主要为元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治疗原则以补气为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渐加强,一些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们开始寻求治疗,更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在这种背景下,中医体质学和中医治未病理论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对我院收治的280例中医诊断为气虚体质的患者进行中医临床护理,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08-2010年间收治的中医临床诊断为体质气虚质的患者280例,其中男性患者128例,女性患者152例,所有患者年龄在34-68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46.7岁,病程1-20个月,平均5个月。患者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倦怠无力、自汗、舌淡、脉虚无力,身体表现为肌肉松弛不结实、心理特点表现为性格比较内向。

1.2患者选择方法依据《中医体质类型分类和诊断依据》对本组280例患者进行评分,让患者对诊断标准中的所有问题进行回答,每题按照5个等级进行评分,对所有患者的原始分和转化分按照标准进行体质类型判别,结果显示有271例患者为气虚体质,9例患者为“基本是”气虚体质。

1.3患者判定标准和计算方法如果患者平和质转化分≥60分,其余8种偏颇体制转化分均<30分,则判定为“是”;平和体质转化分≥60分时并且其余8种偏颇体制转化分<40分时,判断为“基本是”;这两种情况之外的判定为“否”。原始分计算方法:原始分=患者各条目分值相加;转化分=[(原始分-条目分)/(条目数*4)]*100%。

1.4护理方法

1.4.1心理护理因为临床上气虚体质患者心理表现比较突出,一般为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由于元气不足,在公共场合或者集体场合不愿意表现自己的特长,对于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缺乏勇气,不甘于冒險。针对患者的这些特点我们鼓励患其在没有人的房间或者公园将家具或者树木当作观众,自己进行演讲或者歌唱等活动,这样练习一段时间后患者大多变得活泼开朗,胆识亦会相应增强。当患者性情开始发生转变,脏腑内气机自然就会发生变化。

1.4.2饮食护理指导气虚体质的患者多吃一些温性、补益的食物,气虚患者的食补应当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用糯米、桂圆、莲子等熬粥喝,每日一至两小碗。也可用兔肉、鸡肉、牛肉等煲汤。平时可多食大枣、葡萄干,还可以在患者平时的食物中加入红薯、山药、南瓜、小米、甘草、豆腐等,或指导患者每日用黄芪20克泡茶喝。对气虚较为严重的患者指导其服用四君子汤。

1.4.3中医针灸按摩临床上,对患者的气海穴、肺俞穴、肾俞穴、关元穴进行针灸,可以起到滋补元气之功效,辅以捏脊推拿按摩,10天一个疗程,连续进行5个疗程的治疗,然后进行疗效评价。文件调查的内容为:你容易气短吗?容易疲劳吗?容易头疼吗?容易心慌吗?喜欢安静吗?懒得说话吗?等。

2结果

2.1疗效标准痊愈:患者气虚体质的所有表现完全消失,舌苔脉象完全恢复正常,所有调查问卷回答显示正常。显效:患者气虚体质的表现明显消失,舌苔脉象基本恢复正常,回答问卷3条以上正常。无效:患者气虚体质的主要表现及次要表现没有改善或者有加重倾向,患者问题回答有2条以上正常。

2.2治疗效果280例患者中治愈54例,显效122例,有效9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6.8%。

3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葡萄干有健脾补气养血的功效,虚弱患者最宜食用;南瓜性温,有润肺益气之功效;豆腐有宽中益气、和脾胃、消胀满作用;牛肉味甘辛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山药有补而不滞、不热不燥、滋阴补气等功效,而甘草则有补气益脾,清热解毒等功效,还可以缓急止痛、补脾润肺。另《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之功效;兔肉辛平无毒,补中益气。

中医学认为,体质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人体在自身生命过程中在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形态结构,这种形态结构在人生理和心理上与自然、社会环境通常是可以相适应的,而气虚是人体在生理或者心理上处于不良状态,体力和精力有着明显缺乏感,极其容易疲劳的现象,现代医学称之为亚健康。

在本文中,医护人员从气虚体质患者的心理特点入手,为患者创造虚拟的交际环境,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内心思想,消除患者内向、胆小等心理障碍,饮食上注重滋补,适当进行中药调理,更有利于气虚体质患者向平和体质的转换。本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8%,从数据上证明了中医气虚体质护理的有效性。总之,中医体质学是中医“治未病”思想发展的结果,对于气虚体质患者进行中医护理有着显著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被大量推广。

参考文献

[1]米继强.捏脊配合穴位推拿对小儿气虚体质干预的临床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10(02).

[2]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04).

刍议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践 篇4

1 规范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流程, 为中医护理的继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目前在大部分中医院病房, 西药治疗已是主体, 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及操作技术也是必不可少, 即使是中医师也很少开或几乎不开相关中医护理医嘱, 而中医护理操作又必须在有医嘱前提下方可落实和执行。所以当前中医院治疗西医化、护理西医化, 中医护理特色优势难以彰显已成为不可否认的事实。2013 年1 月,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护理方案的临床实施列入医院持续改进活动方案。对此我院认真贯彻实施, 特为之成立中医护理方案实施领导小组, 由护理、医疗、营养、临床药学科室负责人组成。具体实施流程首先组织小组成员对中医药管理局首批印发的13 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学习解读, 然后进行全员培训, 考核合格后要求各病区自行制定所在科室的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报工作小组审核后予以临床实施。全院首批下发并实施了27 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 保证每个病区均有1~2 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实施, 并同时将方案中中医特色技术列入相应医疗临床路径。每月医院组织由分管院长参与的医、护、药剂联合查房也将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情况列入考核内容, 考核结果作为科室综合目标考核。此实施流程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考核机制的约束下, 引起了临床医疗的高度重视, 全院掀起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良好势头, 为中医护理的继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 落实在职护理人员中医护理方案培训, 为发挥中医护理特色提供强劲的动力

由于中医护理在理论及方法上的独特优势, 其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卫生部也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医护理[3];然而, 中医护理目前正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危机, 服务领域存在逐渐萎缩、优势逐步淡化的现象, 中医护理人才的匮乏是阻碍中医护理特色优势发挥的重要原因[4]。虽然目前中医护理教育事业在迅速发展,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护理教育体系也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但毕业于西医院校的护理人员目前仍是各级中医医院护理队伍中的主力[5], 临床护理人员缺乏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现实无法回避。中医护理方案的出台使在职护理人员中医培训更具有实用性, 培训内容具体化、针对化。

我院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的第二批中医护理方案制定的协作单位, 参与了部分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 注重把握中医护理方案的实质精髓, 将中医护理方案的培训时刻作为在职护理人员中医培训的重点。在培训 (实施) 前制定详细的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计划, 培训 (实施) 过程中建立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登记表, 每季度对方案的实施情况分析汇总, 并作为在职护士培训内容在全院范围反馈、论证、收集意见。护理人员通过参与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总结、分析、论证过程不但提高了自身中医理论知识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大家真正体验到中医理论的深刻内涵和中医技术操作的简、便、廉、效, 并能结合临床大胆传承、创新, 为发挥中医护理特色提供强劲的动力。2014 年医院在职护理人员中医知识、技能考核合格率达100%, 开展新的中医护理操作项目6 项, 中医技术操作直接经济收入超过500 万元, 省级刊物发表护理论文16 篇, 2 项中医护理课题被确立为市科技局立项课题。

3 验证中医护理临床疗效, 准确了解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为营造更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提供有力依据

中医护理特色难以彰显的主要原因为医疗人员尤其是西医人员对中医技术的疗效持有怀疑态度, 加之缺乏针对疾病的系统、规范的中医护理指南, 临床护理人员中医知识匮乏, 难以准确辨因、辨病和辨证, 病区常用的中医操作为“万金油”, 只追求中医操作的数量, 而不去辨证运用, 必然影响中医操作的临床效果, 进而影响患者对中医操作的信任度、依从性和满意度。

临床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 需要临床护理人员全面评估患者的整体情况, 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辨证施护, 实施中医护理技术也有了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我院针对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的内容增加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入院护理评估单;建立了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登记表, 内容涵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总结样表中的内容, 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患者出院时根据护理效果评价表如实填写。每月汇总, 汇总情况在科务会议上反馈, 此举一方面提醒医护人员思想上应高度重视中医护理方案的实施, 重视评价方案内容的针对性、可行性;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医护学中医、用中医的积极性, 为营造更加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提供有力依据。

4 分析中医护理方案中的不足之处, 研究中医护理的疑点和难点, 为中医护理特色优势进一步发挥指明方向

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已经近2 年时间, 其严谨性、延续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临床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充分认可。但是辨证施护应是动态的个体化护理, 无法按固定的模式应用于临床实践, 否则就违背了辨证施护的宗旨。所以我院也发现其存在一定的弊端, 如证型, 尤其是第二批中医护理方案证候类别依据不足, 导致对照患者的症状很难确定方案的哪类证型, 局限了护理人员的思维;在症状施护中未能体现个体化辨证, 与中医同病异护、异病同护原则相悖;同时症状局限, 难以周全, 影响其实用性;疗效分析缺乏具体、客观评判的指标, 责任护士临床往往靠主观感受进行评价, 往往造成评价标准不一致, 收集的数据缺少严谨性等不足。为此, 我院在每季度对各病种中医护理方案实施情况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问题开展学术讨论, 研究中医护理的疑点和难点, 强调在生活起居、饮食调护、用药护理、情志护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寻求个体化中医护理服务方案, 规范中医护理技术与方法的操作规程, 建立了中医护理院外延伸服务机制, 在思路、方法上不断创新, 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整体具有中医特色的优质护理服务。

总之, 如何优化中医护理方案, 如何让中医护理方案应用从制度化走向常态化, 发挥中医临床护理特色优势, 促进中医护理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学术进步, 真正体现医疗、药剂、康复、营养、护理等多学科一体化的中医整体观、辨证观, 仍然是中医护理工作者的研究重点。所以我们应以中医护理方案的规范实施为抓手, 不断总结、优化, 使中医护理方案能真正引导临床护理人员掌握中医、运用中医, 彰显中医护理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的特色优势。

参考文献

[1]梅花, 张雅丽.中医医院临床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认知与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 2015, 29 (1) :231-232.

[2]罗文, 陈银崧, 岑碧之, 等.肺癌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3 (10) :287-288.

[3]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15年) [J].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 (3) :96-98.

[4]柏亚妹, 宋玉磊, 王秋琴, 等.中医护理专科护士培养方案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 2014, 29 (23) :2136-2138.

临床中医护理教学 篇5

【关键词】糖尿病足患者;中医护理;足部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73.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編号】1004-4949(2014)09-0468-02

糖尿病足是指糖尿病患者在腿部组织和脚的病理状态,通常会引起感染、残废甚至截肢。中医上讲糖尿病足是因为气虚阳衰寒凝,气虚会导致不可帅血,阳衰导致不可温煦,寒凝导致血液瘀滞,长此以往会引起患者肢端的坏死最终形成坏疽[1]。此病主要由于患者气阴两虚、经脉不畅、血行瘀阻导致肢端失养,久而久之热毒形成血瘀,引起脱疽。在临床观察中主要表现为足部变凉发麻,肤色淤青或变紫,偶尔会疼痛,感染处抵抗力下降,伤口愈合速度减慢,严重者甚至出现伤口久久不能愈合,进而不得不截肢等情况。这种病在中医上属于"痹"、"消渴病"、"脱疽"等范畴,是糖尿病致死或伤残的并发症之一[2]。本文选取我院2010年4月到2013年4月间诊治的糖尿病足患者80例,对其进行中医的足部护理,报道结果如下:

1、临床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到2013年4月间进行中医足部护理的糖尿病足患者80例,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56-80岁,平均年龄(64.61±2.04)岁;糖尿病病程3个月-12年,糖尿病足病程3天-2.5个月。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关于糖尿病诊断标准(1999年),两组在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分期和分级:对所有患者进行分期和分级:A期指足部没有感染,没有缺血期;B期指有感染期;C期指缺血期;D期指有感染并伴随缺血。1级是指当前足部无溃疡但有危险因素;2级指足部表浅溃疡;3级指溃疡深至肌腱;4级指足部病变累及骨、关节。

治疗: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即综合治疗血压、血糖、血脂等,并诊疗下肢血管的感染情况,进行局部清创。对于部分已经感染了的糖尿病足患者,可以适当进行抗生素的使用,并配合前列地尔注射液来改善下肢的循环等。

对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足部皮肤的中医护理加强:

对于没有皮肤溃疡的护理方法如下:护理人员应该尽量保护患者足部,避免被外界伤害,引起皮肤感染。每日睡前让患者泡脚,水温维持在38℃左右,每次20分钟左右,然后用干净柔软的毛巾仔细擦干,观察双足是否感染足癣。如果被感染,则用中药清洗,具体成分包括土大黄25-35g、一只黄25-35g、生甘草15g左右、白及10-20g,每日一剂进行清洗。如果护理时恰逢冬天,患者必须穿宽松且柔软的袜子和鞋子,干性皮肤者可以适当涂抹润滑油脂。注意不要让患者碰到热水壶、电暖气之类的东西,不能用刺激性强的消毒液,另外护理人员要指导患者家属不能将趾甲修剪过短等。

对于已经有皮肤溃疡的患者护理方法如下:患者应该用中药泡脚,以达到泻火、清热、燥湿和解毒的效果,具体成分包括苦参、大黄、透骨草、伸筋草、海桐皮各30g,用4000mL水煎服半小时。泡脚时水温38℃左右,每次半小时,后用红外线在40cm左右处照射局部,每次15分钟。如果患者溃疡较深,脓液及坏死组织较多,可以进行切开引流或清创,对创面进行常规消毒后再用0.9%NaCl溶液冲洗,后用中药和红外线分别进行浸泡和照射,最后用赛胃安、双黄连、维生素E等轮流涂抹创面。

1.3诊断标准

痊愈指皮肤温度和颜色恢复正常,无疼痛感,触觉恢复正常,开放性创面愈合;有效指有异常感的皮肤减少,坏疽分泌物减少,创面有所恢复;无效指皮肤异常范围无变化甚至扩大,坏疽分泌物无变化,创面无缩小。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2.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如表1。

3、讨论

糖尿病足的发病时间贯穿在气阴两虚、阴亏燥热、阴阳俱虚的各个阶段,病情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血瘀,除此之外各种外来伤害也是重要原因[3]。在西医看来,当血糖升高时,糖尿病患者的血脂会升高,血液粘稠度也会增加,这正符合中医的淤血阻络说法。具体指阳气不能温养四肢称为标实,淤血停滞加重阴亏称为本虚,标本虚实,二者相互转化,整体以虚为病发原因。糖尿病足通常表现为足部间歇痛或者夜间痛,一般为淤血阻滞所致,气阴亏损会导致肢体麻木,甚至间歇性跛行,阳气受淤血阻滞,无法到达四肢,则肤色会苍白、紫暗,皮肤冰凉。所以,对糖尿病足患者来讲,在基础治疗时辅以中药治疗既能缓解病痛,改善病情,又能提高生活质量。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首先采用内科治疗,例如扩血管、抗感染、常规降糖等,在此基础上进行中药足浴疗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治疗效果也较为显著。本文通过两组患者的不同护理方式可以看出,观察组在使用以上所述方法护理后,总有效率达到90%,护理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所以采用中医进行足部护理不仅可以改善糖尿病足患者的病症,减少致残率,而且可以防止恶性发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晓芳,陶妍志,文静. 中医护理在糖尿病足防治中的应用[J]. 四川中医. 2010, 28(4): 125-126.

[2] 石艳,刘威. 86例糖尿病足的中医护理体会[J]. 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10): 314-315.

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探索 篇6

1 护理人员培训与管理

在中医护理方案实施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对方案的实施者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的制订需结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下发的中医护理方案实施的需要和特殊要求,包括中医护理理论培训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何艳娟、罗文等[1,2]在实施中医护理方案临床应用时,均提到先要对护理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中医业务学习、拓展科室中医特色护理项目能力、护理管理、质量控制标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等内容的专项培训,理论培训时间为40学时,操作技术培训80学时。其次要对护理人员学习的成效进行管理,培训结束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方能进行方案的临床实施。护理人员的培训是实施中医护理方案的前提,对护理人员的考核管理是方案实施质量的保证。

2 中医护理方案特色内容在临床中的应用

2.1 辨证施护

辨证施护是将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采取护理措施,指导生活起居、情志护理、给药护理,实施推拿按摩、气功导引等中医护理技术[3]。辨证是决定中医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护理人员在临床应用中应该将辨证的思想贯穿于整个疾病的护理中,随着病情的变化进行辨证从而实现具有连续性的整体护理。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占据中医护理特色的首要地位。

2.2 生活起居护理

在远古时期,祖先就认识到生活起居对于人的重要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上古之人……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说明了生活起居要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在中医护理方案中要有所体现,具体在临床上的应用,主要是从病室环境,病室的温、湿度适宜,光线适宜等方面[4]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护理人员首先要营造安静的环境,使病人心境平和,方利于疾病的康复;再则使病室通风,避风寒,病人不可坐卧当风,以免素体虚弱导致外邪侵袭;三则病室要有阳光照射,阳光有助于提升人体阳气,增强抗病能力,且湿气不宜重,以免影响脾胃运化,导致气血不足,延缓疾病康复。

2.3 辨证施食

辨证施食是中医护理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护理的特色所在,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谈到“食饮有节”是“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原因之一。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阐明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合理饮食有增强体质、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在临床应用中,护理人员要对病人进行合理的饮食指导,首先要通过辨证,结合天时气候、地理环境、生活习惯、病人体质与食物本身的四气五味、归经和阴阳诸多因素进行施食。再则不能忽略饮食配膳宜忌,据不完全统计,《千金》两书中有关食疗禁忌的记载约有百余处,有因物而忌,因时而忌,因病而忌[5]。三则辨证施食时应顺应四季,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法则,具体为春季肝气旺,脾土虚弱,宜根据早春、暮春的特点分别食用温性食物、清淡饮食,避免食冷肥僻黏之物;夏季炎热,可食用清热之品,忌生冷肥腻太过而伤阳;秋季新登五谷,不宜与食,宜食用养阴润燥之品;冬季寒邪易伤肾阳,宜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防温热食物过量而伤阴,且需忌生冷之品[6,7]。四则还应注意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食养原则,如平素脾肾阳虚容易腹泻者,忌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食物;肺胃阴虚口干舌红者,切忌辛热香燥食物等。

辨证施食既是中医护理的特色所在,也是中医护理的难点所在,护理人员需加强培训,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提升业务素质。以确保给予病人正确的食疗方法指导,达到增强药物疗效,提升人体正气,避免因辨证不当、未掌握食物性味、饮食宜忌不当或不遵循食养原则,而影响健康,影响疾病的康复,最终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

2.4 中医特色技术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明确指出: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8]。中医护理技术具有器具简单、操作方便、经济、适用范围广、无创伤,病人易于接受等特点[3]。在临床应用中要立足于中医学基础理论,遵循因人、因时、因地的三因原则,突出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思想。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中医特色技术包括耳穴埋豆、中药湿敷法、艾条灸法、穴位按摩、熏洗法、刮痧法、中药外敷、拔火罐、中药定向透药疗法、中药灌肠洗等[9]。护理人员在操作前要取得病人的支持和配合,严格按照中医护理方案的操作流程进行,并告知病人此操作的注意事项,避免流于形式化。在实施如艾灸、按摩、拔火罐与针灸推拿存在学科交叉的这些项目时,应当按照现有法律法规在护士执业范围内进行操作。

2.5 服药护理

中药服药方法颇为讲究,从古籍《汤液本草》《内经》《神农本草经》中知道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病证、不同的病位应选择不同的时间服药[10,11],《伤寒论》中也提到服药次数与剂量、服药温度、特殊的服药时间会影响中药的疗效。故护理人员进行服药护理时应根据病情、病位、人体生理节律、体质、药性等因素指导病人服药[12],包括服药时间、服药方法、药后调护、服药禁忌等内容,一般来说,服用中药时,应禁食生冷、油腻、辛辣、海腥等刺激性食物,不同疾病有不同的饮食禁忌,根据辨证后指导病人选择不同的饮食宜忌与服药方法,服药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药物效果的发挥。服药护理在中医护理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是辨证施护的重要体现。

2.6 情志护理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高效率、快节奏的出现,使得人的身心处于高应激状态,情志护理跟随时代的脚步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3]。情志护理是具有中医特色的心理护理,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表情、姿势、态度、行为及气质等来影响和改善病人的情绪,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轻或消除由此产生的身心症状,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14]。首先护理人员需掌握七情所伤的发生机制,即累及内脏、扰乱气机、损耗元气、耗损精血,损伤本脏,波及它脏,重者精气竭绝,形体毁沮,正如《素问·举痛论》中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且应知道情志致病,可单一情志致病,亦有多情交织致病。多情交织致病时首伤肝脏、归本于心,易中潜病之脏[15,16]。可通过《黄帝内经》提出的“审其忧苦,避其诱因,随其所喜,解其郁结,调悦情志”即移情、疏导、暗示与情胜、思胜、调欲等方法进行情志护理[17,18]。其次在情志护理时,要强调护理工作者的态度对疾病恢复的影响[19],要求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保持热情诚恳的态度,主动去体贴、安慰、同情病人的病痛,消除环境和人际陌生带来的顾虑,用积极的态度帮助病人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念。

3 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

护理病历是重要的法律文书,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病历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垂青。临床上各个医院,各个科室所使用的中医护理病历格式都不相同,目前研究者正在探索如何有效、规范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如王雯璟[20]在其研究中对中医电子病历信息标准应用符合性进行了规范。无论何种书写方法,都要求客观、真实、及时、有效,并需要包括国家发布的中医护理方案的内容,对于方案中的内容侧重可根据各科室的具体情况而定。制订中医护理病历的书写模板时应考虑临床人力资源、实施的可行性等,避免表面化、形式化。

4 小结

中医护理的内涵很多,早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就提到生活起居护理、心理情志护理、饮食脾胃护理、药物行为护理,为后世中医护理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目前中医护理方案中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常见证候要点,对疾病的证型做了梳理;常见症状/证候施护,包含了对常见症状进行对症护理的要点;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中包括了药物治疗、特色技术;健康指导包含了生活起居、饮食指导和情志调护;护理难点中提出了解决思路。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不断地探索如何将方案中的中医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学科界限不清、医护认识不足、中医护理人力资源不足、护士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不足、中医护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护理工作性质的约束等[21,22],这些因素影响了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及发展,也限制了中医护理方案的制定。另外,财政支持与医院重视力度不够,也导致了中医护理方案存在临床运用过程中的形式化现象。

要将中医护理方案切实落实于临床并非一朝一夕,需逐步解决现存的问题,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扩大护士的执业范围,赋予护士更多的权利,争取医院的财政和人力支持,提高医生对护理工作的重视,培养更多的具有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的中医护理人才,以保证发挥中医护理优势,体现其独特性。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发现问题,并将所发现的问题及时地反馈给方案制定小组,不断地改进,规范中医护理行为,从而使中医护理方案更好地在临床开展。

摘要:对中医护理方案在临床中的应用做梳理探讨,剖析其特色内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旨在提供制定中医护理方案参考,从而完善中医护理方案,使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中医护理的特色与临床应用探讨 篇7

1 整体护理及治“未病”思想

整体护理运用辩证施护的思想和方法, 强调整体观念, 将整体护理思想贯穿于护理全过程。根据临床病症, 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 采用标本缓急、扶正祛邪、异病同护、同病异护, 并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预防为主的护理措施。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各个组织、器官有着不同的功能, 具有结构上不可协调、功能上相互协调与平衡, 病理上互相影响的关系;人与社会和自然存在着相互统一的关系, 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对人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使人体随外界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当人体不能适应外界的变化, 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如口腔溃疡的治疗, 如果采用口含消炎片和补充维生素, 可能效果不会特别好, 但如果以中医理论指导, 进行整体护理, 可以在发生初期受到较好的效果。因为中医认为心通过舌窍与外界相连, “心开窍于舌, 舌为心之苗”, 口舌生疮是小肠实热或心火上炎所致。整体护理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药物, 配以含量清火的食物, 避免情志过激。

“未病”的说法来源于《内经》[2], 含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种含义。从古至今, 许多学者都对这种说法进行了论述。随着亚健康概念的提出, 很多学者对“未病”学说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并提出了“未病”的健康未病态、前病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和传病未病态四种状态。他们认为在健康与疾病之间存在必然的中间状态, 这种状态是未病的核心, 与“未病”学说的“欲病救萌”、“未病先防”思想一致。中医护理切合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的需要, 以调养身体, 提高正气抗邪能力, 防止病邪的侵害, 早期诊治, 根据疾病传变规律, 先安未受邪之地为原则, 深受人们的喜爱。因此, 在临床实践中推动中医的“未病”学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前景[3]。

2 辩证施护

中医护理的辩证施护是将中医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概括判断, 进行疾病的症候定性, 然后根据辨证定位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根据中医的整体辩证思想, 采取异病同护和同病异护的方法。例如, 发热有表虚、表寒、表热等不同, 应采用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法。如果因为中暑而高热, 病邪侵入体内, 不能用冷水擦浴或用冰水降温, 更不能让患者吹风;如果外感邪热, 病邪在表面, 多为发热伴有恶寒、脉浮数、无汗、舌苔薄白等症状, 宜服用解表清热发汗药, 并采用避风、出汗、保暖等护理措施, 必要时放置温水袋进行保温、不能冷敷降温。再如, 同样是肾病, 如果出现发热、畏寒、小便不利、浮肿等症状, 应当选用宣肺发汗利尿的方法治疗和护理;如果已经消肿, 仅出现畏寒、面白、腰酸、肢冷等症状, 应采用温补肾阳的方法治疗和护理[4]。

人体禀赋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生理机能。体质主要与人体的气血、阴阳、津液及脏腑经络等功能相关。现代中医参照重要临床的辩证实践经验, 用综合性指标对人的体质进行分类。应根据人体体质的不同进行辨体施护, 以中医辨证治疗指导护理工作。在临床进行辩证施护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 扶正祛邪。主要指根据不同病情, 采用以扶正或祛邪为主的各种护理手段, 达到扶助正气、祛除病邪的目的。 (2) 预防为主。护理中应采用“既病防变”和“未病先防”的原则, 掌握各类疾病的转变途径, 避免并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防止在病情康复期出现病情反复。 (3) 标本缓急。护理中, 应根据病情的主次轻重, 遵循“急则护其标, 缓则护其本”的护理原则, 采取标本并重、标本同护的方法。 (4) 正护与反护。根据临床治则, 逆其证候性质采取的护理方法为正护;顺从疾病假象采取的方法为反护。 (5) 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同病异护是指同样的疾病, 在病程发展的不同阶段, 根据不同的证候需要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而异病同护指不同的疾病在某一阶段出现相同证候时, 可以采取相同的护理措施。 (6) 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护理措施的采用还应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性别和年龄以及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和时令区别对待。

3 情志护理[5]

中医强调七情致病, 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与生理、病理的变化密切相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 是人体精神活动对外界各种刺激因素的反应。不同的情绪变化会影响相应的内脏产生病变, 突发的强烈精神刺激或者持续、反复的精神刺激, 都可能导致人体气机逆乱, 由于气血的阴阳失调、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发生;而保持愉悦的心情, 则会气机调畅、气血平和, 从而有利于身体健康。“五志过极, 常以其胜治之”, 中医临床护理可以采用激发某种情志以平息体内另一种情志过激引起的疾病。中医护理中, 护理人员应多于患者进行沟通, 满足他们的需求, 改善他们的情绪, 保持患者情志的舒畅和稳定, 能够帮助他们扶助正气、祛除病邪。情志护理的这种方法, 同样体现了中医整体辩证的施护措施。此外, 在进行情志护理时, 中医还强调用音乐的宫、商、角、徵、羽入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的方法, 调节五脏的生理功能, 与现代的音乐疗法具有相同的功效。

4 气象护理

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 人体的生理和病理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中医理论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统一, 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在护理时应做好气象护理, 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夜间病情的观察和情志护理[6]。并根据季节的特点, 做好患者四时的生活起居护理, 春天应早起缓行、披发广步, 夏天无厌于日、使气得泄、使志无怒, 秋天早睡早起、使肺气清、使志安宁, 冬天早睡晚起、无泄皮肤、去寒就温。按照自然变化的特点, 进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护理, 防止淫邪之气侵袭, 预防病症发生、保证疾病康复。根据昼夜气温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护理时应加强夜间的观察, 防止邪气独居于身, 从而引起病情突变。

5 饮食护理

李时珍曾说过:“饮食者, 人之命脉也。”中医向来重视食疗, 认为“食药同源”, 药补不如食补。在治疗疾病时, 不可一味用药, 以免人体正气损伤, 强调以饮食调养正气、祛尽余邪。患者的饮食选择, 应根据病症的性质, 按照中药理论的指导和食物的性味归经, 选择寒热相宜、五味不偏的合理食物配膳。在治疗过程中, 让患者在心理上接受并重视饮食疗法, 如中医辩证法认为肾病综合征属于脾肾气虚, 应在治疗的同时配合黄芪鲤鱼汤进行消肿。根据季节、气候、地域和患者身体素质选适宜的饮食, 同时应注意食物的适量, 宜清淡为主, 忌食肥甘厚腻和辛辣食物。如针对小儿脾胃特点, 提倡“忍三分饥, 吃七分饱”[7]。

进行饮食护理时, 还应注重饮食禁忌并注意饮食卫生。很多临床上难以治愈或者愈后复发的疾病都与饮食禁忌有关, 因此应当注意食物之间以及食物与药物之间的禁忌关系。应特别注意中药对饮食的禁忌, 如服补药忌食茶叶、箩卜;服发汗药忌食醋和生冷食物;热性病患者忌食油炸、辛辣食物;伤寒、温湿忌食油腻厚味;肠胃功能弱者忌食油腻、粘滑等食物;腹泻、腹痛、痰湿阻滞消化不良等忌食生冷食物;头昏失眠、性情急燥者忌食胡椒、辛辣、酒类等;肝阳、癫痫、过敏患者忌食发物;蜂蜜忌食葱、豆腐;鳖甲忌食苋菜;灵仙忌食茶叶等。此外, 还应做到饮食卫生和饮食有节。中医护理, 利用药物配合饮食的治疗, 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对人体的损害, 促进患者更快康复, 提高治疗的效果。掌握临床护理的饮食原则, 在护理时根据不同的病“证”, 合理搭配饮食, 采取“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进行调护[8]。

6 小结

除了上述特色外, 中医护理还采用运动护理、生活起居养生护理等方式, 并逐渐向操作纵深化发展。中医药的独特优势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 中医护理在整体辩证护理的基础上, 对患者实施全面、安全、有效的护理, 并采用中医护理的技术手段, 根据不同的人、时间和地理环境采取不同的护理手段, 为人们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具有很大的优势。作为一名护理人员, 应在具备西医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同时, 学好中医经典, 时重要护理在临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新娟.浅谈中医护理的实践体会与研究思路[J].江苏中医药, 2005, 26 (11) :56-57.

[2]杨凤逸, 王莉, 曲丽琴.浅议中医护理的特点与优势[J].甘肃中医, 2008, 21 (7) :38-39.

[3]李玉霞, 李丽萍.浅谈中医护理在临床的应用[J].医学信息, 2009, 22 (9) :1970-1972.

[4]陈庆琳.试论人文关怀在中医护理临床实践中的运用[J].江苏中医药, 2009, 41 (12) :73-75.

[5]温治华.中医护理在医院中的作用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 2009, 28 (14) :145.

[6]张广清, 关丽娟.中医护理特色与存在问题[J].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 (2) :61-63.

[7]姚荷聘.浅议中医护理的特点与优势[J].甘肃中医, 2008, 21 (7) :38-39.

临床中医护理教学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到我院实施子宫切除术的100例病患作为观察对象, 均为在我科住院, 确定需择期行子宫切除手术治疗病患, 随机将其划分为治疗组52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妇科护理, 治疗组术前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根据病患的理解能力, 有针对性地进行中医情志护理。两组年龄均为45~55岁。

1.2 纳入标准

排除合并肾、心、肝以及脑等内科疾病以及存在精神心理疾病的病患, 将资料不全或者行恶性肿瘤手术的病患剔除。所有病患均能正常交流, 且已签署了相应的知情同意书。

1.3 护理方法

1.3.1 情志护理。

分为3d进行, 入院当天、第2天、术前1d都由同一位专业护士与病患进行沟通。其主要内容如下: (1) 主动和病患进行沟通和交流, 并逐步诱导其吐露真实想法和意见。具体方式为在病患入院时, 专业护理人员应及时和病患沟通, 了解病患对于手术以及疾病的疑问和想法等, 借助子宫模型以及图片使病患对于子宫切除相关知识有所了解, 使其对于手术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继而有效缓解及消除病患的恐惧、疑虑。此外, 在此基础上还应做好情志治疗的记录工作。 (2) 采取以从其意的方式, 使病患得以放松。其方法为在病患住院后应由同一位护理工作人员来实施护理工作, 再次听取病患的疑问以及想法, 以此了解其疑虑是否得到减轻, 且结合病患症结的具体所在, 有针对性地实施讲解。同时结合病患自身的实际情志情况, 引导其观看可引发快乐情志的短片或相关视频, 以此使病患内心的恐惧以及疑虑得以释放。 (3) 采取以情胜情的方式, 喜胜悲忧治疗。在中医中认为导致病患悲忧的主要原因在于病患气机阻塞不得行, 认为借助于喜疗能够使病患心情保持舒畅。基于这一理论, 在第3天的护理过程中, 可继续引导病患观看有趣味的短片或视频20~30min, 通过这种方式使其心情得以放松, 始终保持在一种愉悦的状态中。

1.3.2 疗效观察指标。

对治疗前、后病患汉密顿焦虑量表以及抑郁量表评分进行观察,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 根据评分结果进行相关统计, 判定疗效。

2 结果

两组病患在干预前、后其焦虑以及抑郁情况对比如表1所示, 从表1中的数据可知, 在干预之前, 两组病患抑郁以及焦虑量表评分无统计学意义, 即P>0.05。通过干预两组病患术后抑郁量表以及焦虑量表评分均有所改善, 相对于干预之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在干预后, 相对于对照组而言, 治疗组所获效果更为显著,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即P<0.05。

3 讨论

3.1子宫切除病患术前出现不同程度焦虑、抑郁, 影响病患的术后身体恢复情况, 甚至日后生活处于亚健康的状态。有文献报道:认为术前心理治疗可以降低围术期心理应激水平, 促进术后恢复。情志疗法是利用人的情志变化调整脏腑气血阴阳, 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本次临床证明了基于五行相胜法, 实施中医神志护理, 通过病患心理作用的合理应用, 可达到“以情胜情”的治疗目的。帮助病患情绪得到释放, 减轻心理压力, 纠正了病患的误区, 使其恢复身心健康。

3.2本文是由2位专业护士执行该治疗, 其操作的内容具体化, 所讲解的内容专业化, 治疗中需在了解疾病的基础上, 采用医者的“妙道要言”加以开导, 循循善诱以改善病患的情绪、行为等病态。笔者正是遵循这一原则, 在治疗过程中与病患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基础上, 通过交谈分析, 挖掘病患的心理障碍因素, 发挥中医“妙道要言”的积极作用, 采用中医情志疗法的三个步骤进行治疗。目的是启发病患对自身病症的认识, 唤起病患对致病因素的重新认识, 解除心理障碍, 树立正确的思维, 调动病患机体内部的积极因素, 进行自我调节, 促进健康。

3.3中医情志护理注意事项: (1) 在情志护理中应从环境和心理两方面着手。笔者为病患创造了一个温馨和谐的情志治疗室, 进行一对一的情志疏导。在和病患首次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 应站在病患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予以病患相应的支持以及安慰, 以此获得病患的信赖, 构建一种良好的护患关系, 为情志治疗打好基础。 (2) 病患在诉说其心中疑问以及想法时, 护理工作人员不可对其想法、疑问进行是非评判, 而是耐心听病患讲完, 使其将心中的不良情绪得以宣泄。而在解答病患的疑问中, 需从专业角度及举实例讲解说明, 帮助病患从各种不正常的心态中解脱出来。此外, 还应向病患说明情志对人体的重要性, 也可简单说明情志异常时对人体的影响, 让病患重视情志养生之道。 (3) 基于病患自身的喜好、性格以及文化层次等, 选择相应的影片来供病患观看, 通常情况下可让2~3位病患来一同观看, 以此使气氛可得到调动, 继而更好地实施治疗。而对一些比较好面子的病患, 则可考虑让这种病患单独观看一些悲伤的电影。或者根据病患的具体症结进行谈话, 要注意应在一旁逐步诱导, 注意时机的掌握, 营造一个良好的护理治疗气氛。除此之外, 在交谈过程中, 若一次交谈起不到效果, 则可采取多次交谈, 循环实施, 多鼓励病患, 调动其信心, 这样才会取得好的疗效。

4 小结

中医十分重视情志致病和对疾病的影响, 如《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说:“精神不进, 志意不治, 故病不可愈”。从本文的结果来看, 通过中医情志护理的实施, 不仅可使护理质量与病患满意度得到提高, 同时还可在此基础上提高子宫切除术后病患的生活质量, 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Mitchell M.Patient anxiety and modern elective surgery:a literature review[J].J Clin Nun, 2003, 12 (6) :806-815.

[2]霍彬, 李晓菊.二尖瓣置换术患者的心理护理[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5, 8 (4) :74-75.

[3]曹华, 蔡发良.心理医生[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1.

[4]郑玲, 唐宏霞, 谭德清.阴式与腹式全子宫切除术机体应激反应的比较[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17) :31-32.

临床中医护理教学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96例盆腔炎患者, 所有患者符合中医临床路径治疗盆腔炎诊断标准[2]。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 年龄18~56岁, 平均年龄32岁, 病程1~36个月, 两组病例均以治疗7~14d为1个疗程。同时患者均无其他重大疾病史,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治疗组给予中药熏洗局部、艾灸神厥、中药保留灌肠, 灌肠后予中药包外敷下腹部等方法予以治疗。 (1) 保留灌肠方法:取盆腔炎中药方 (本院协定处方, 按辨证的原则分1方、2方、3方等) 浓煎至100ml, 温度降至40℃时将药液过滤装至消毒输液瓶, 连接用去掉针头的输液器, 将输液管一头涂适量消毒石蜡油, 嘱患者排空大、小便, 取侧卧位将输液管插入肛门10~20cm进行药液灌注, 滴速为30~40滴/min, 用药1次/d, 药液需在患者体内4h以上, 治疗1个疗程, 月经期停止用药。 (2) 中药包热敷:大黄粉、芒硝各450g调醋加热 (芒硝需完全融化) 装入一布袋内, (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敷于下腹部, 1~2h, 使用前用微波炉将醋加热, 如有皮肤痒或起水泡需停用。一般在灌肠之后进行, 有利于更好吸收灌肠药。 (3) 艾灸:使用双孔艾灸盒, 在里面放2节艾条点燃灸神厥穴, 1次/d, 每次约30min。 (4) 中药熏洗:取中药熏洗方水煎至1 000ml坐浴30min左右。同时在治疗组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做好健康护理指导: (1) 做好心理护理, 因本病疗程长同时伴随有腹痛迁延, 患者经常焦虑不安, 这样需要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帮其树立信心。 (2) 护理人员提醒患者在腹痛、腰痛症状出现时及时告知, 注意观察白带的色、质、量及气味的变化, 保持外阴清洁。 (3) 提醒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多注意休息, 避免因劳累或者剧烈运动引起症状复发, 同时要禁止房事。对照组给予静脉点滴抗生素, 抗生素选用阿米卡星0.4g加入5%葡萄糖250ml, 治疗1个疗程。

1.3 统计方法

数据处理使用SPSS18.0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果见表1。

表1得出结论, 治疗后治疗组痊愈率为62.50%, 显效率 (痊愈率+显效率) 93.75%, 对照组痊愈率为16.67%, 显效率50.00%。两组比较,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0.01)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中医临床路径-盆腔炎的治疗及护理效果较好。

3 讨论

盆腔炎在中医中的病因病机, 主要是因为湿热内侵, 导致气血凝滞运行不畅, 引起不通则痛。盆腔炎常规治疗都是给予抗生素治疗, 常常导致患者恶心、呕吐、假膜性肠炎等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甚至引起耐药, 打击患者治疗信心。通过了解了这些病理机制, 在治疗方式中, 笔者选取传统的中医疗法, 中药熏洗湿敷法是中医传统治疗法的一种, 这种药与热的协调作用, 能够使药物直达病所, 增加和加快药物的吸收能力, 提高了药效[3]。古语中《灵柩·刺节真邪》记载:“火气已通, 血脉乃行”, 同时《本草纲目》记载:“艾, 外用灸百病, 壮元阳, 通经脉行气补血”[4]。艾灸治疗主要原料是用艾绒, 点燃后放置腧穴部位, 进行烧灼和熏熨, 在药物和温热的刺激下, 能够使气血通畅, 起到很好的防治和治疗效果, 可温中散寒、补益气血、扶正固本[4~6]。这样能够发挥我国传统的医学特色优势, 达到传承中医药民族文化的目的。

综上, 通过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患者艾灸、中药熏洗、中医灌肠及中药包热敷下腹部的治疗和静脉点滴抗生素治疗的比较, 中医临床路径-盆腔炎治疗及护理更有优势, 在临床治疗和日常护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临床路径-盆腔炎的治疗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将96例确认为盆腔炎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为48例。治疗组患者使用中药熏洗局部、艾灸神厥、中药保留灌肠。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的抗生素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进行1个疗程治疗后, 痊愈率为62.50%, 显效率93.75%, 对照组痊愈率16.67%, 显效率50.00%。两组比较,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1) 。结论:中医临床路径-盆腔炎治疗及护理确有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临床路径,盆腔炎,护理观察

参考文献

[1]罗香玉.保健教育在基层社区妇科慢性盆腔炎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 :248-249.

[2]刘敏如.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68.

[3]吴战英.中药熏蒸治疗配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护理[J].医药前沿, 2013, 20 (7) :339-340.

[4]李梅芬, 黎丽梅.艾灸配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微创医学, 2013, 8 (20) :248-249.

[5]冀来喜.针灸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65-155.

临床中医护理教学 篇10

【关键词】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48-02

慢性支气管炎是影响老年呼吸系统的主要病症,常见且多发。该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呼吸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肺功能,给患者带来非常大的痛苦。慢性支气管炎病程长,且反复发作,随着病情的进展,严重者可发展为肺气肿、肺动脉高压或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甚至有危害生命的情况出现。经过多年来不断的努力,针对慢性支气管炎采用中医内科疗法,并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

选取7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2-35年。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8例,对照组38例。2组患者年龄、病情、并发症等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案

2.1诊断标准参照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修词诊断标准[1]。①患者有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持续2年以上,而且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以上。②每年病情症状不足3月者,胸片检查有慢性支气管炎征象。

2.2治疗方法对照组共38例,采用西医治疗方法,包括:卧床、吸氧、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舒张药等。

治疗组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案。

2.2.1理气、化痰中医来讲,慢性支气管炎因体内气机紊乱、肺失宣降而导致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的症状。因此,在治疗上常采用降浊宣清的药物,如积壳、桔梗等,而柴胡、郁金等中草药具有调顺中焦气机的功效,配以莪术、自术同时入药,可使破滞行气的效果更为显著。除了给患者理气,还要为患者根据其不同的体质选择好化痰药。如患者体质偏寒,临床上大多加细辛、苏子等药物;而对于体质偏热患者则常加黄芩、桑白皮等;柴胡、银花、连翘等药物大多是针对痰热患者;如遇肺脾气虚的患者就加玉屏风散或四君子;并发症出现血瘀的患者应加桃红四物汤;如患者痰腥臭浑浊,则加千金苇茎汤;阴虚者分别加地黄汤、沙参麦冬汤;左归丸、右归丸则对肾虚者同时使用。

2.2.2健脾固胃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通常伴有脾胃虚弱的症状,如腹胀、腹泻等,而平时所用的各种药物也会将脾胃损伤,因此,在为患者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健脾固胃[2]。在临床上常使用四君子汤,同时在此基础上根据症状的不同加减药物。针对痰湿内盛、痰多苔腻的患者应加陈皮、厚朴、半夏等具有燥湿化痰功效的药物;如患者出现气滞不畅则加消食健胃药物;如患者出现倦怠乏力、大便稀溏等症状,则为胃中虚寒,应加用理中丸等。总之,在遇到体虚邪胜的患者时,要在在祛邪的基础上,加以健脾和胃的药物辅佐治疗;如患者病邪盛,且胃气伤时,则以调治脾胃的治疗手段为主,祛除病邪为辅;长期慢性患者在治療上应从扶助脾胃之气着手,进而使得病邪能够得到抑制。

2.2.3活血化淤由于慢性支气管炎病程长,且病患发生在肺部,因此患者常常会出现肺气阻塞,痰气交结,从而导致气滞血瘀,其临床表现为面、唇、舌等紫绀,严重者出现瘀斑。所以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同时,对活血化瘀也应该考虑到。一方面,由于活血化瘀有助于气机的调理,使肺气宣降能够正常;另一方面,要想使血气畅通,脏腑功能维持正常,必须要进行活血化瘀的治疗。只有这样,才能使微循环得到有效改善,从而使肺的血液供应得到改善,对预防肺气肿、肺心病有显著的效果。

3疗效评定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临床疗效:患者咳、痰、喘等症状基本得到控制,发作次数和程度明显减轻。显效:咳嗽、咳痰症状明显好转,肺部哮鸣音消失。有效:咳嗽、咳痰或气喘等主要症状明显减轻,但程度不足显效,肺部哮鸣音明显变小。无效:患者基本症状无明显减轻或加重,1个月内仍未恢复到发作前水平。

4结果

治疗结束后,比较俩组疗效,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4%,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护理

5.1心理护理慢性支气管炎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常常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从而使病情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对治疗和恢复极为不利。因此,应对患者加强心理指导及心理护理,经常鼓励患者,使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治疗充满信心,更好的配合治疗。

5.2饮食护理对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来说,饮食护理是非常重要护理措施。让患者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牛奶、瘦肉等食物,以保证患者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摄取[4]。此外,为了使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要鼓励患者大量饮水。

5.3用药护理慢性支气管炎病程长,且治疗过程也比较长,在急性发作期要给病人按时、准量的应用控制感染、祛痰、止咳的药物。同时要对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严密观察;输液时要严格控制滴速,防止速度过快,使心脏负担加重,从而造成心力衰竭。缓解期的治疗应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和预防复发为主。

6结论

在本次实验中,随机分成的2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症状等方面都无明显差异,对照组患者采用西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中医内科治疗方法。除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服用相应的汤剂外,还根据不同症状加减使用中药材,通过辅助药材,使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大大提高。

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9.6%,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5.4%。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也证实了中医内科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效果稳定,能使发病率有效降低,且未见任何副毒作用,要优于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护理方面,在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发病因素等,同步进行心理护理与生理护理,配合药物治疗,才能有效提高病人的抗病能力,减轻患者的症状,使复发次数减少,延缓病程进展,从而使治疗得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49-550.

[2]张禄敏,唐章全.慢性支气管炎中医治疗研究概况[J].四川中医,2003(1).

[3]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5-58.

临床中医护理教学 篇1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 年7 月—2015 年7 月该院糖尿病性肾病84 例, 施行中医治疗, 并按不同临床护理分组。 42 例接受常规护理, 入组对照组, 病程平均 (8.46±1.22) 年, 范围是3 ~16 年, 女患者有20 例, 22 例男患者, 均龄 (52.16±4.48) 岁, 范围是38~79 岁。 给予余42例中医整体护理, 入组实验组, 病程平均 (8.42±1.20) 年, 范围是3~17 年, 女患者有19 例, 23 例男患者, 均龄 (52.19±4.52) 岁, 范围是37~79 岁。 组间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辩证施护针对患者气阴两虚、脾肾阳虚、阴虚内热、阴阳两虚等不同证型, 给予辩证施护。 ①气阴两虚者避免劳累, 注意休息, 用山药、黄芪等煎水代茶饮, 达到生津止渴效果。 鼓励多食黄瓜、苦瓜、香菇、西红柿、芹菜和菠菜等, 多食山药粥及豌豆粥等。 严密监测血糖、皮肤和血压等。 告知患者出汗后应及时擦干, 以免外邪侵袭, 造成病症加重。 如患者便秘, 则主穴选择直肠、大肠、三焦、便秘点和脾, 配穴选择皮质下、肺, 施以王不留行籽压法, 一次选2 个配穴, 3 个主穴, 给予直压刺激, 3~5 min/次, 2~3 次/d。 压后贴上王不留行籽贴, 每隔2~3 d更换1 次, 共5 次。②脾肾阳虚者适当卧床, 注意休息;如患者腹部胀满、胸闷, 嘱其做好腹部保暖, 避免受凉, 使水肿症状加重;入患者腰膝酸软, 取大葱1根, 附子20 g和干姜20 g, 捣泥, 选肾俞穴进行热敷, 也可按压气海、肾俞、委中、脾俞、腰阳关和命门等。 嘱患者饮食应节制, 宜清淡可口, 营养丰富, 多食黄瓜、鸭肉、薏苡仁、核桃仁、茴香和黑豆等, 多喝赤小豆粥。 嘱患者控制每日饮水量, 为利水、温阳和顺气, 可选择肉桂1.5 g, 沉香1.5 d, 琥珀粉1.5 g, 温水调服。 ③阴虚内热者宜清热养阴, 嘱患者短时间内不可过度活动, 以免汗出过多, 使病情加重。 鼓励其清淡、合理饮食, 忌食刺激辛辣之品, 可用天花粉、鲜芦根煎水代茶饮, 多食海参粥、绿豆粥、芹菜粥等。 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 预防感染。 ④阴阳两虚者需绝对卧床, 注意休息及保暖, 对于形寒肢冷者, 给予中药汤剂热服, 并加盖衣被[2]。 用黄芪、淮山药煎水代茶饮, 多食白鲢、核桃仁、洋葱、黄花鱼、瘦羊肉、海参、白菜、虾等。 如患者腰膝酸软, 则醋调大黄粉30 g, 敷在两腰部。 如患者头面部明显浮肿, 则将其枕头抬高, 约15~30°, 并注意水肿部位禁忌注射及穿刺。 如患者皮肤瘙痒, 则采取苦参煎汤外洗, 嘱其不得搔抓, 以免破溃感染。

1.2.2 健康教育建立教育卡, 包括疾病中医研究、辨证分型、治疗方法、膳食、情志及运动等, 促使患者从中医角度正确看待疾病, 形成正确、科学认识, 提高依从性。定期组织中医讲座, 1 次/周, 邀请患者现场接受教育, 并提出疑问, 与病友之间讨论病情, 借鉴经验。

1.2.3 生活起居患者气虚神失, 易燥热, 表现为易怒、烦躁、恶噪音、惊悸等, 病房内需保持安静, 各项操作均应轻柔进行, 并每日按摩其足三里、关元、三阴交等, 达到益气养阴目的[3]。

1.2.4病情观察巡视病房时, 需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并做好记录, 了解患者的情志状态, 询问膳食、运动执行情况等, 观察舌苔脉象, 一有异常, 需及时上报, 妥善处理。

1.2.5情志护理此病病程长, 患者因久病而气机不畅, 情志不舒, 脏腑功能明显失调, 对病情有极大影响, 需给予情志护理。经常巡房, 2~3次/d, 且每次与患者交流15~20 min, 了解病情情况, 观察病情有无变化。如患者病情变化, 则随时与其交流, 消除焦虑、恐惧等, 缓解压力, 稳定情绪, 保持心情愉悦、舒畅, 增强信心。

1.2.6 专科护理 ① 给予患者中药足浴, 1 次/d, 30~40min/次, 水温宜38~42℃, 并教会其掌握按摩方法, 足浴配合按摩, 促进效果。 ②实施中药灌肠, 温度宜38~40℃, 操作前嘱其空腹, 并排空大便;药物插入深入约10~15 cm, 肠内保留约30 min。 中药灌肠时需做好皮肤及肛门保护, 并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 详细记录。 护理前后, 分别测定两组UAER、24 h尿蛋白定量, 组间比较。观察两组病情改善情况, 组间对比。

1.3 效果标准

无效:经护理, 患者病情改善<50%, UAER、24 h尿蛋白定量无变化;有效:经护理, 患者病情改善50%~80%, UAER、24 h尿蛋白定量有所下降, 但<50%;显效:经护理, 患者病情改善>80%, UAER、24 h尿蛋白定量明显下降, 且>50%。 治疗有效率=显效+有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所得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所得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指标对比

对照组护理前UAER (156.78±50.65) ug/min, 24 h尿蛋白定量 (319.55±114.52) mg;护理后UAER (130.65±34.15) ug/min, 24 h尿蛋白定量 (234.51±109.72) mg。 实验组护理前UAER (156.55±50.23) ug/min, 24 h尿蛋白定量 (319.24±112.58) mg;护理后UAER (110.23±37.51) ug/min, 24 h尿蛋白定量 (192.18±94.56) mg。实验组UAER、24 h尿蛋白定量改善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护理效果

实验组的护理有效率高,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分析表明, 糖尿病属于慢性全身性进行性疾病, 慢性并发症多, 糖尿病性肾病患者有高血压、浮肿、肾功能衰竭及蛋白尿症状, 临床共分5 期, 分别为诊断初期、肾小球损伤期、早期肾病期、临床肾病期及尿毒症期, 然而, 此病并非不可控制, 只要积极预防和治疗, 就能大大减轻疾病影响, 提升生活质量[4]。 糖尿病者阴虚燥热, 气阴两虚, 阴伤气耗, 形成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多为脾肾气虚、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 中后期脾肾气虚及肝肾阴虚多转成气阴两虚, 故多为气阴两虚之证。

中医整体护理将现代医药与传统疗法互相结合, 形成新理念、新模式, 应用至临床, 以标本兼治, 扶正祛邪, 达到减轻症状或提高个体抵抗力的目的[5]。 基于中医研究的整体护理, 为新型中医护理方法, 根据不同症型确定护理重点:阴阳两虚者心慌气短, 口干, 周身浮肿, 舌质暗淡, 小便量少, 护理应益肾补阳固涩;脾肾阳虚者腰膝酸软, 畏寒肢冷, 舌质蛋白, 护理应健脾温肾, 化气行水;气虚阴虚者心慌气短, 面色黑黄, 舌苔薄白, 疲惫无力, 护理应生津止渴, 清热滋阴。 辩证施护为该模式的一大特色, 对促进病情好转及症状改善有积极作用, 优势独特[6]。 除辩证施护外, 中医整体护理的内容还有健康教育、病情观察、生活起居、情志护理及专科护理等, 内容丰富、全面, 措施针对性与有效性强, 中医对此病的治疗及护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临床施护效果佳, 有极大运用价值。

该研究中, 经过中医整体护理后, 实验组UAER、24 h尿蛋白定量改善明显, 分别由护理前UAER (156.55±50.23) ug/min, 24 h尿蛋白定量 (319.24±112.58) mg, 改善到护理后UAER (110.23±37.51) ug/min, 24 h尿蛋白定量 (192.18±94.56) mg;护理有效率95.24%。 经过常规护理后, 对照组UAER、24 h尿蛋白定量改善相对不明显, 其中护理前UAER (156.78±50.65) ug/min, 24 h尿蛋白定量 (319.55±114.52) mg;护理后UAER (130.65±34.15) ug/min, 24 h尿蛋白定量 (234.51±109.72) mg;护理有效率83.33% , 实验组的护理效果佳, 证实中医整体护理方法可行, 效果显著。

综上, 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肾病时, 采取中医整体护理, 护理效果满意, 应予以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肾病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4年7月—2015年7月该院糖尿病性肾病患者84例, 施行中医治疗, 并按不同临床护理分组。42例接受常规护理, 入组对照组;给予余42例中医整体护理, 入组实验组。观察对比效果。结果 实验组护理有效率为95.24%, 对照组护理有效率为83.33%。两组相比较, 实验组护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UAER、24 h尿蛋白定量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医治疗糖尿病性肾病采用中医整体护理, 效果确切, 可推广运用。

关键词:糖尿病性肾病,中医治疗,中医整体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延翠, 孔燕, 刘丽芹.营养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临床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研究[J].科技信息, 2013 (6) :26-27.

[2]董洪荣.中医护理在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28) :129-130.

[3]王立花.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糖尿病新世界, 2015 (7) :165.

[4]贺铮铮, 张玉萍.浅谈糖尿病肾病中医整体护理的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8, 29 (9) :72-73.

[5]鲍安珍, 屠晓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肾病43例护理体会[J].贵州医药, 2013, 34 (6) :572-573.

上一篇:钛铝合金下一篇:独立学院开设双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