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2024-08-14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共9篇)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篇1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是以教材和课堂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一直偏重于传授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这些知识是如何创造出来的,以及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往往形成从不过问或无力过问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满堂灌、填鸭式地进行教学,提倡时间加汗水的做法,还说:“只要功夫深,铁棒都能磨成绣花针。”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重要学科,但在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忽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和重要性,教学中不但忽视学生实验,连教师的演示实验都从来不做,教师只是在黑板上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最终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成为“有知识,无能力;墨守成规有余,创新精神不足;思维呆板单一,缺乏灵活变通”的现代“文盲”。

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运用于教学中,有独到的见解,能够发现和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教学中不能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要打破应试教育中的传统做法,废除死记硬背,苦拼硬干,题海战术的做法。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好幻灯片、投影仪及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永不知足”,“永不安于现状”的精神。教会学生用巧妙、速效的方法解题,获取知识与信息,能举一反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学习了用盐酸除去不溶于水的氧化物和碱及碳酸盐后,问学生在家中如何除去水壶中的水垢?再如:怎样检验厨房中有一包白色粉末是味精还是纯碱?教学中不但要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篇2

关键词:改革,英语教学,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中心

长久以来, 中国的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 “一堂言”的填鸭式教学为主要模式。这种模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首先, 它培养了学生的惰性而不是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体现在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知识而缺乏独立思考, 更是体现在高分低能的现象上。其次, 教学质量和课堂效果被错误放置在了知识传授的量上而忽略了师生互动。这种模式是与应试机制相吻合的。于此相反, 西方很多国家把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主要的教学模式, 因为他们的教学是以培养综合素质为主导, 在课堂上开展大量的活动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传统。

1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盛行的原因及改革的必要性

打破传统是很难的, 尽管我们意识到传统的诸多弊端,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方面的客观原因是课时短。在大多数大学英语一周只有4节课时, 要求2周进行一单元。在这短短的8节课里教师要完成单词讲解、课文讲解、课后练习题、听说练习等等的内容。教师普遍反映时间紧任务重, 即使用传统的满堂灌都不能完成。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的迫使下, 不得不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大学英语课堂进行改革是不可行的, 还有教师方面现实的原因。教师采用的教学法和教师对这门课的理解, 对课本的理解和对教学的理解有关, 教师也有可能从其他教师那里借鉴一些具体的技巧, 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但是大多数教师的风格并没有走出以教师为中心的这一模式框架。一些英语专业的教师可能从外教那里获得一些西方的教学风格, 然后试用在自己的课堂上, 会发现困难重重, 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这与学生有关, 但并不完全是学生的问题, 这就需要教师在这方面做一些努力。在学生方面, 因为一贯接受了教师讲他们听的模式, 即使教师做出任何创新, 学生表现出了极大地不适和不配合。这主要是学生基础差, 特别是农村来的学生, 他们上大学之前很少接触到听力内容, 所学知识基本上来自课本, 加上一些教师发音不够标准, 这将导致他们听力基础非常差。在课堂上表现为听不懂, 不会说, 不愿说, 只好保持沉默。在内心里也是充满着紧张和焦虑。他们更喜欢传统的教师讲他们听的方式。另外造成交流障碍还可能因为学生性格内向, 不善于与人交流。但也不排除, 在长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影响下, 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习惯于无条件地接受书本内容, 学生很难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就导致不知道说什么。尽管存在诸多困难, 但是对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可行的, 而且是势在必行。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应该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和大纲对英语教学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教师为主导, 以“传道授业”为主, 向学生灌输知识, 大学英语教学遵循一种单一的线性的教学方法。以读写课程为例, 首先是课文背景介绍, 然后“分解各段”, 以“生词讲解”、“句型操练”和“语言点”为重点, 而对于篇章结构所体现的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却往往被忽视, 学生被动地学习, 机械地记忆, 只会简单的句型的堆砌。传统教学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忽略了语言学习的特殊性, 培养出无数的“哑巴英语”。高校教师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规定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写、译的能力, 使他们能用英语交流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提高文化素养,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1] 。

2 改革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应该从教师的职能转变入手, 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课堂的组织者。“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2] 。外语教学并非教师一味地输出, 学生一味地吸入。教和学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双向机制。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授业”者的角色中解脱出来, 成为课堂的组织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从“受人以鱼”转入到“受人以渔”上来。根据语言学习的特点, 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有特色的教学方法, 以抛砖引玉。第一, 情景教学, 指的是教师用语言、教具及各种教辅设备, 为学生营造一个融视、听、说于一体的语言环境, 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 有利于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加深对学习对象、课文内容的理解, 完成对知识的掌握[3]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营造鲜活的语言情景, 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情景中, 激发学生的开口欲望。既为练习口语营造了氛围, 又提起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第二, 交互式教学。这种教学方式重视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的相互支持和促进, 在英语教学环节中主要体现为pair work, group discussion, debate等形式。在交互式教学的开始,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 他要更多地、更具体地示范各种理解策略的使用, 而随着教学的进行, 教师便逐渐更多地引导学生来使用这些策略, 随着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 教师逐渐提高要求, 直到他们能独立地运用这些策略, 这体现了教学控制由教师向学生的动态转变, 对于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观能动性至关重要[4] 。第三, 反馈式教学方法, 是指在展开单元教学前以问卷的形式获知学生对教学的期待, 以此为基础设计教学目标和策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根据实时问卷及时作出教学设计的调整和改进, 使教学设计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 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5] 。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 充分贯彻了“以学习者为中心, 教师服务于学生”的理念。其次, 大学英语教师不光要了解教学的方法, 还要洞悉教学的艺术。大学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知识、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教师通常会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内容及借助一些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在传播知识的同时, 形成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风格, 以此来保证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的实施。其中体态语言可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非语言手段, 是教师内心修养的外在表现, 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教师和所授课程的喜爱与否, 直接影响教学的成败。教师可以通过良好的仪态、丰富的肢体语言 (眼神、手势、微笑等) 把自身的教学热情以及对学生的关爱、理解、鼓励和信任连同知识一起传达给学生, 使得学生在教师富有个性魅力的教学风格所营造的课堂气氛中愉快地接受课堂知识, 从而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和思想品德得到和谐发展,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学家认为:良好的师生沟通=语调 (38%) +表情 (55%) +语言 (7%) [6] 。

3 结语

在当前信息社会和全球化的大语境下, 大学培养的人才应符和社会的要求和时代的要求。社会的新发展要求大学毕业生具备新的素质, 大学英语教学应顺应这一潮流,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要达到这样目标,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必须被打破, 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适合语言学习规律的新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师应结合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资源, 在教学的实践上和理论上积极学习, 大胆探索, 勇于尝试, 向国内的同行们学习, 向国外的先进方法和理论学习, 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修订本)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2]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 1997 (4) .

[3]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章兼中.外语教育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5]袁春阳.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构建新型外语教学模式[J].山东外语教学, 1999 (4) .

改革传统作业布置模式的尝试 篇3

作为教学过程基本环节之一的作业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意识。因此,我个人认为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使作业成为孩子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的园地。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深刻认识到作业不一定非要老师布置,也不一定非要白纸黑字落实到书面,更不应该不顾学生的整体差异“一刀切”,而应该多元化,多层次,更好的适应不同层面学生的需求,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的空间,发展个性,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不断的语文实践中,经过长期探索,我摸索出了以下几种改革传统作业布置模式的内容和措施:

一、取得学生的同意

无论布置什么形式的作业,我首先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只有全班半数以上的学生同意了,我才会布置下去。因为我深知,无论什么事情,只有得民心,顺民意,才会有生命力。如果我布置的作业得不到学生的认可,他们就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即使他们慑于老师的威力勉强做了,那也是用应付的态度来对待,那么我布置的作业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二、作业形式灵活多样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专家的理论再次证实了学生是有差异的,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如巩固生字新词的练习,如果统一要求抄写遍数,结果就会有的学生已熟练掌握,再反复抄写,对他们来说是浪费时间,而有的学生却仍然掌握不了。于是,我每次布置巩固生字词的作业,都是不限定遍数,以熟练记忆为目的,这样就增大了自主空间,学有余力的学生获取了自主发展的空间,一般学生也能得到充分的训练,这样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作业内容丰富多彩

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多局限于课内学习的内容之中,拘泥于课本知识。虽然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语文学习的天地是广阔的,我们语文教学的触角更要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鉴于此,我在布置作业时既考虑到了基础知识的练习,也注重了延伸发展的训练,尽可能做到听、说、读、写并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的语文作业内容变得丰富了。学完一篇课文后,我经常引导学生或把所学内容画下来,或把所得知识用一用,或把今天的收获说一说。而在学习新课之前的预习作业更是赋予了更高使命,不仅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还要把这些资料整理好,既供课堂理解课文内容服务,又张贴到教室宣传栏里供同学们欣赏增长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四、完成方式机动灵活

以往的家庭作业,我们更多注重的是片面强调独立思考,而忽视了“合作”这一必要素质的培养。学生由于知识能力的限制仅靠自己思考往往不能按要求完成作业,这势必会打击学生的作业热情和完成作业的自信心。因此,我在对待一些形式灵活有一定难度的作业时,就不断强调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方式,可以在与爸爸妈妈的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完成。

五、评价具有激励性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作业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于是,我分外注重作业评价的激励作用,并把作业与做人协同起来。我告诉学生,老师布置作业给你,是对你的信任,是觉得你是个值得信任的好孩子,可是你到底值不值得信任呢,等我检查作业时就知道了。在进行语言诱导的同时,我在班里设了信任榜,以“人人上榜,榜上有名,上榜的都是好榜样”为宗旨,鼓励学生每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一次,得信任星一颗,学期末比比谁的信任度高,谁就是值得信任的人。经过一学期的实践,我认为这一做法是行之有效的。在信任星的激励下,学生们越来越喜欢做作业了,他们对每一次作业都充满了期待。偶尔一次作业整体完成状况不好了,他们就会主动提出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这时候我也会顺水推舟,因势利导,并送个人情给他们,孩子们顿时欢呼雀跃,一个个摩拳擦掌,一副不得此星誓不罢休的架势。想一想,这样的作业怎么会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自从我在班级内改革作业布置模式以来,我明显感觉到学生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尽自己所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且由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标准的作业,学生们的课业负担普遍减轻了,使一些优秀学生有了更大的自我发展的空间,且整体素质有所提高。以我班孙嘉唯为例,分层布置作业以后,她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学特长——绘画越来越优秀,所负责的班级宣传栏越办越有特色,尤其可贵的是她的语文素养越来越高,历次考试成绩都居年级榜首。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篇4

在二十一世纪,由于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等能力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综合素质的提高是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将是培养现代人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课程的现代化是其中的核心因素,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它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学校教学应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本文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等作了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教学环境、信息资源、创新精神、

一、聚焦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环境的改变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师教学工作提出更新更高要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师课前准备工作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对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传统教学中,教师备课主要使用教本和有关参考书。大部分教师年复一年地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内容的教本和参考书。在备课中,由于无法及时跟踪当今所授学科最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根本读不上“创新”二字。教师教什么,学生只得学什么,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控制、掌握拥有绝对的权威。在网络教学中,作为教学内容的信息资源,在受控制程度上,师生是处于平等位置的。甚至有时学生优先于教师。在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未来教学环境中,学生能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甚至可以挑选更适合自己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更加突出,教师对教学内容所起的支配作用将发生根本性变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主要做好三项工作:(1)帮助学生确定获取知识途径;(2)做好对知识信息加工、编辑工作;(3)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来安排适合他们学习的知识信息。总之,在教学内容安排过程中,教师应由过去的“领导‘角色变为学生的“助手”角色。

2、信息技术应用对传统课堂教学带来深刻变革。

长期以来,课堂45分钟里,总是教师教,学生学。虽然也注意了师生互动作用,强调了学生作为主体的重要性。但由于教学设施,教学手段的局限性,教学中总脱离不了教师支配教学活动的权威性,因而无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各学所需,在学习中有创意。在网络教学条件下,学校和教师完全有能力应用网络功能,尽可能地创造软、硬件教学环境,逐步充实、完善教学信息资源,形成各学科教学内容“信息港”或“信息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自由选择,多渠道地获取所学知识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学生完全沉浸在知识信息海洋中,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来达到学习要求。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在信息海洋中探索,寻找需要的学习内容,帮助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做好学生的助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起到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简要说明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后,主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想别人不敢想的事,敢做别人没经历的事,即使失败了,教师也应予以鼓励。找出失败原因,得出正确结论。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研究,不断地产生新问题,得出新的结论。教师在教学中,同样学到了新的知识,充实了自已,积累了教学经验。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的传统方法带来变革。

众所周知,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如何,主要是通过书面作业,测验及期中(终)考试来进行。而作业本、考试卷每年耗费多少纸张,这是一项极大的资源耗费。同时也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纸张来源于造纸厂,造纸厂是环境污染的一个源头。由于书面作业面向全体学生,难以兼顾不同程度学生。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化不了”。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避免以上问题。因为师生共同学习,教师及时跟踪学生动作,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在学科信息库中,可存入一些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不同层次电子作业,电子试卷(最好制作一些游戏化的电子作业、电子试卷,可以用编程办到),让学生各学所需。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数字化带来的虚拟情境,拓展学生视野,发挥想象力。由于无纸化作业考试,避免了资源消耗,从而减轻了环境污染压力。

二、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给学生带来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加强

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不仅仅只是对前人知识经验简单接受,更重要的是在于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如何有创意地运用前人知识经验去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发现新的方法,培养智力和能力。网络教学在这方面比传统教学做得好,因为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网络条件下完全展现出来,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下面谈谈在网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习动机,形成技能的。

1、利用网络动技术创设问题情境,在学生求学心理中形成“不平衡”状态。

所谓“不平衡”是指学生在教师预先设定的问题情境中,深感自已的学习需要未得到满足时,会想方设法寻找满足的对象。通俗地讲,好比学生的求知“胃口”被教师巧妙地“吊”起来,欲罢不能,非得寻根问底。虽然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会设置一些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学生用脑思考多一些,动手机会却较少,至多可看到教师演示实物而已。长期下来,会造成学生眼高手低。网络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能够让学生动脑思考,又能让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例如,学生学习word软件时,教师从网上下载一些精选的好文章,热点新闻和漂亮的图片,用word编辑成漂亮的电子报刊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会问怎么做的?我自已能做一个这样的电子报刊吗?由此产生了求知心理“不平衡”,并且有了动手的念头。教师及时予以肯定,简单说明网络下载文件的方法(可用网络广播)后,学生会自高奋勇地上网冲浪,在规定的时间内下载需要的内容并在word中编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困难而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指导。学生不断遇到困难不断得到解决,问题情境伴随学习始终。一旦学生完成了自已的作品,手脑才停止运作。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网上的知识,拓宽视野,另一方面复习了文档编辑的方法、步骤,学会了word排版方法。教学实践表明,网络教学应侧重于学生对科学知识信息掌握,而信息技术知识本身应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工具,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去运用、掌握,教师不要刻意多讲信息技术理论,只要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即可。总之,问题情境过程一般经过不平衡――探究――深思――发现――解决问题几个步骤。

2、在网络教学中。根据作业难度,适当控制动机水平,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自主性。

心理学多德森

定律表明;动机水平适中,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寻找适合自己水平的学件,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操作,获得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统一要求,统一讲解的弊端。每个学生选择的学习任务对自身来说都是适中的,学习效率随之提高。例如学习word排版这节内容。教师预先制定出专业水平、业余水平和初级水平三种排版标准,学生浏览这三种标准具体要求后,根据自身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排版标准。少数电脑操作技能很强的学生直接制作具有专业水平的电子报刊版面(在网上参照专业报刊排版并下载有关内容),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制作像校园报刊那样的版面,而初学电脑不久的学生只作一般要求,能在word中编辑一般的报刊版面即可。这样,即注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有了自主,才能有创新,才能激发起最佳学习动机。

、在网络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机智培养,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

在网络学习中,知识信息就像海洋,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学尽所有的知识。这就要求在掌握一定知识量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检索,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用最快,最好的.办法去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学习机智培养问题。在网络教学中,实施以下几点做法,供大家参考:

(1)、反思学习过程,找出最佳方案,激发学习机智。

在网络学习中,学生始终自主学习,独立完成任务。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思考刚才操作过程,找出最佳的学习方案。这样非常有利于学生认识潜力的发展。同时学生之间可以利用网络聊天工具进行交流,在相互讨论和交流过程中,对自己本来无意识的做法进行思考,形成学习方法,也可吸取别人好经验充实自己,形成学习机智。

(2)、团结协作,营造和谐的网络学习环境,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网络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最大区别在于手脑并用的程度上。由于网上信息传递的速度和数量都要求学生眼快手快和动脑快,学生可培养自己灵活多变的操作技巧和敏捷的思维能力。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分工协作,在短时间内完成个人一时无法完成的工作,从中体味集体力量的强大,培养集体主义观念。例如:学习word软件时,学生曾分组走向农村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老百姓种稻、种棉花、养殖和种菜四项内容。每组负责一项内容的调查工作,写成调查报告。然后,在规定的时间里将报告内容打在word窗口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在网络中进行汇总,将四个调查研究报告在窗口中剪切,粘贴成一篇文章,并插入有关图片。整个过程全部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做必要的指导。通过这样练习,学生既锻练操作能力,又培养了团结协作的习惯。

(3)、合理地制作交互式与反馈式学件,组织学生开展学习竞赛。

现代社会充满着激烈地竞争,其中最主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竞争。在学习中可以制作一些反馈性较强的学件,让学生开展学习竞赛,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学习win98附件“图画”程序时,学生在听完老师简单介绍画图步骤后,每人当场画一幅画并保存在网络服务器中,授课教师会同美术教师及时将学生作品进行汇总、评判,通过网络广播将结果展示给学生看。在评判中发现不少学生使用画图程序时能创造性使用画图工具,有些技巧事先教师根本就没有讲解。这是竞争带来的结果。只有竞争,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同时,也会带来令人意想不到的新奇效果,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篇5

一、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用电子形式来模拟实现图像、声音、文字这三种基本媒体的高级形式。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教改创新的结合,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从而使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更有创造性,更有实用价值。只有使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到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认定此种媒体形式在教学中的存在价值;只有培养较强的多媒体意识,才能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多媒体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实践。多媒体技术是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它集中了微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声、光、图像处理等学科的最新技术成果,利用声音、图片、文字、活动视频等多种媒体快速加工处理和传送信息,使信息的加工传送跨入新的时代。教师可以将实物、教案、图表、幻灯、软件程序、动画、音像材料、语言以及远程通讯,INTERNET上的内容,很方便地显现在每个学生面前;可以在瞬间完成各种媒体的转换;可以利用现成的科学计算机教件,将难以描绘的结果显示出来,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优化生物课堂及教学方式,增强课堂教学视、听、说的直观性,可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并对生物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1.趣味性、直观性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递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特征,在人们的认识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内在动力。如学生对某种事物的兴趣越浓厚,其注意力越集中,致使其观察细致,记忆深刻,想像丰富,从而呈现最佳的学习状态。多媒体教学还能使学生直接观察生物生活习性,如身临其境,最能调动学习兴趣和愿望,把传授知识和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可减少教学过程的重复,体现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的严谨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如在上“茎是由芽发育来的”这课时,讲到叶芽的结构以及它将来发育成茎的各部分结构时,同学们难以用动态的观念去理解叶芽在发育过程中,各部分都构成了茎。这时可通过电脑设计一动画场面。叶芽的生长点不断伸长,其上的芽轴发育成茎,幼叶发育成叶,而叶原基又发育成新的幼叶,芽原基发育成侧芽。侧芽上又有芽轴、生长点,叶原基、幼叶和芽原基。它们不断的发育形成了一枝很丰满的茎。
    2.可突破时间、空间和微观、宏观的限制
    生物学教学中一些微观世界的复杂变化,看不见摸不着,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使学生掌握,而借助计算机的模拟手段,可以使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得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变化,从而对生物现象,生理过程的本质能一目了然。如在讲述“生物进化”时,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段让学生彷佛回到远古时代,让远古时代的动植物“活”起来呈现 
    在学生面前;计算机动画模拟还能把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或变化进行“压缩”(如种子的萌发)使其在短时间内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化虚为实,化繁为简,使生物学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有助于学生把生物学中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生物学教学过程有更强的教育性,直观性和活泼性。
    3.使静态的描述转化为动态的,生动的表达
    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而生命的特征是动态的,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也应是形象地,生动、直观地展示各种生物及生命活动的现象,而这正是多媒体的特长所在。如在讲述“血液循环”一节时,血液循环的途径和其中血液成份的变化,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可采用如下方法:
    ⑴ 在课件中素描进血液循环图,当讲述体循环时,动用电脑把肺循环的途径加以覆盖,突出体循环。
    ⑵在课件中分别显示体毛细血管血液流动状况,及体毛细血管中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表:
                                                       氧气     养料
             
全身毛细血管中的血液
                                   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废物
                    
    教师在堂上设疑,让学生带疑问观看有关的录像并复习有关毛细血管的特点(壁极薄,腔极小,流速慢)明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在此处极易进行物质交换。由于此处组织细胞在新陈代谢中耗氧,所以氧浓度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在此处极易与氧分离,引导学生总结出组织细胞里的物质交换(见上图),明白在此处血液成份发生变化,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⑵当讲述肺循环时,把体循环的途径覆盖起来,突出肺循环。在课件中分别显示肺毛细血管与肺泡关系模拟图,肺部毛细血管血液成份的变化的录像,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表
                                                       二氧化碳
 

肺泡毛细血管的血液
 

肺泡腔
 

氧气
    课堂上,通过观察录像及关系图,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的知识,认识此处氧浓度高,总结出肺泡内的气体交换表(见上图),说明此处发生静脉血变成动脉血的变化。通过以上方法,使血液循环中的两大途径和其中血液成份变化的地点及原因,生动而具体地逐步展示在学生眼前,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参与探索中对部分知识从记忆进入理解而达到掌握的层次。
    4.扩充容量,及时反馈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量信息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形象,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形象和生动,利用文字闪现,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等手段,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正如埃斯特伦所说:“计算机能非常直观地,多方面地提供学习经验,这可以使一个年轻人在大约几个月的时间内达到用传统教学方式需要几年才可达到的水平。”
     由于多媒体课件交互性较强,所以在部同的班上将同一内容时,可根据不同班内学生的情况实施不同的教学设计,及时调入或删去相应的内容,又可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调入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测试题进行检测,使练习到位,反馈及时,这样教师就能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动态地控制教学进度,做到因材施材,以保证课堂目标的有效实现。
      5.教学相长,夯实教学功底
      运用现代化电教媒体进行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认真学习现代化教育教学理论,以理论的学习为主导,确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要逐步掌握现代电教设备的操作方法。此外,运用现代电教媒体辅助教学,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不仅要对教学内容做到烂熟于心,还要依照所用媒体来整体设计教学过程,构建起科学、完整、合理的教学结构,并且反复推敲对学生思维引导的条理性和逻辑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合理组织,教学语言的科学表达和媒体运用的有效组合等。现代电教媒体在生物学教学中的运用,对生物教师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学习新理论,运用新技术和探索新方法的过程中,提高了理论水平,更新了教育观念,增长了知识水平。而教师的钻研精神本身更是给学生树立了“学无止境”的榜样,鼓舞学生努力学习。在运用现代电教媒体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夯实了符合现代教学要求的基本功,也给教师自身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把多媒体教学看成图、文、声、像的简单组合。凡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图、文、声、像材料都一股脑的通过液晶投影到大屏幕上,这样的确起到了丰富课堂内容的作用,方便了资料的总汇,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信息丰富了几十倍。但由于屏幕上展现的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此,减弱了师生的相互交流。另外,由于详尽地展现观察对象,容易减少学生深入思考的余地。
    2.不能用模拟现时代替学生实验,但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解决局部放大模拟或微观变化宏观展现问题,或用来指导学生操作。由于实验教学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操作、分析、观察能力和培养兴趣、态度、意志、毅力等方面具有独到优势,这是别的任何手段都代替不了的,只有通过实验实现。鉴此,不能因计算机辅助教学而削弱实验教学。
    3.多媒体的作用是帮助老师去办一些成规手段不能办到的事情,尤其是在难点的突破上作用更大。因此,课件设计要选取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尽量避免一课45分钟全程进行计算机教学,否则由于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心理疲劳,反而会抑制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减弱教学效果。为此在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作到以下几点:⑴找出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点,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电教媒体在一节多媒体课中哪些地方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一旦找到了这个作用点,即可突出重点,化解疑难,展示过程,提供示范,举例验证,建立概念。⑵选定电教媒体的最佳作用时机,它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佳时机的选择,可根据教学经验和估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心理上可能发生的变化,有意识地提高学生兴趣,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并最终达到教学目标。⑶选择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每一种教学媒体都有其自身的结构,性能,特点,使用范围,条件和操作方法,因此,在选择电教媒体时一定要根据本节课的具体情况,选择最能提高教学效果的媒体。
总之,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为生物教学提供了许多便利的条件,作为生物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多媒体的最大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去“爱学习”,并从中学到更多,更好,更丰富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刘志伟  开展网络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中学生物教学2003、3

2、《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昌曙平  出版单位:《中小学电教》2003.12

3、《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袁建敏出版单位:《中小学电教》2004.1

4、《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夭勤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篇6

——我为教学献一计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民族在任何时代发展文化,必须重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离开了传统文化,就丢掉了文化之魂,失去了发展的方向,也就淡化了民族特色,并将沦为外国文化的附庸。近年来,正当许多发达国家努力发展自己文化的时候,我们却忽视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观念的淡漠,文化发展的滞后,将会带来严重后果,我们正面临着西方文化巨大冲击的考验。现在陈大惠老师率领的弘扬传统文化汇报团正在全国各地弘扬汇报,这是无数通过血与泪的真实经历,忏悔而成的弘扬传统文化的系列汇报,真实感人,震撼人心,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污浊恶世,希望能够点亮我们人人被欲望蒙蔽的这颗善心。令见闻者都能明白为什么自己会遭遇灾难与不幸;明白如何得到幸福美满的人生;明白这个宇宙自然的规律与法则。本人建议我校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问题:

一、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关键在教育。

为使传统文化代代传承,实现中国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建议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将传统文化教育做为学生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纳入学校教育重要内容。通过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学习传统文化知识,领悟传统文化精华,弘扬传统美德,激励传统民族精神,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人才。

二、加强教师队伍培养

传统文化教育质量取决于教师水平。由于多年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及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教师的自身文化素质和教学水平难以承担传统文化教学任务,因此搞好传统文化课教学,必须从培训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入手。通过培养训练,形成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熟悉传统文化教材,熟悉教学方法,有独立教学能力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三、社区建立中国传统文化活动场所

借鉴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博物馆、展览馆、公园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为学生建立中国传统文化设施和活动,展示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园,使其成为学生的校外课堂和群众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公益性文化活动中心。

四、营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校舆论环境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篇7

一、对传统教学的反思

1. 教师机械地教, 学生机械地学。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教的过程注重教学目标的完成和教学结果的把握, 忽视了对教学方式的细致分析和对教学过程的灵活调控。常常呈现出来的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步步为营, 不鼓励学生有其他不遵循教学目标的思想和行为。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灌输, 而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只把学生当成拥有共性的接受知识的标准容器, 而很少考虑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差异性、特殊性。因为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 这样教学的结果是有些学生“吃不饱”, 有些学生“吃不了”, 有些学生根本不知从何“入口”。所谓的教学成了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

另一方面, 学生学的过程成了教师知识复制的过程。教师教多少, 学生就学多少, 教师不教, 学生就不学, 学生不是学习的主体而是机械的模仿。每个学生是被教会的, 而不是学会的。如果学生有幸遇到的老师知识比较渊博, 学生就会学到一些知识;如果遇到的老师知识贫乏, 那么学生的知识就难以得到提高了。这样, 教师的知识再多, 学生的态度再认真, 造就的顶多也就是模仿能力强, 高分低能的庸才。

这样的传统教学, 丰富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被抽象出来成为特殊的认识活动, 这样的课堂机械、沉闷, 缺乏生气与乐趣, 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 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忽视了作为共同的活动体的师生群体,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与创造能力。师生的生命力在教学中也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2. 谋求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发展。

在传统教学中, 由于中考、高考指挥棒的无形指挥, 许多教师为谋求眼前利益, 忽视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 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性, 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被动地学习, 其主体性和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抑制。而没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新性也就失去了基础。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 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 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素质的培养。另外, 对学生的要求, 过分强调整齐划一, 忽视个体的差异性, 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和思想缺少个性, 缺乏创见。

相应的, 在这种教育思想和观念下培养的学生, 只注重对知识的记忆储存, 而不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生是为了得到好分数而学习, 而不是为了真正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促进能力发展而学习。学生缺乏学习的内在动机, 不求甚解, 不注重掌握方法技能, 即使“知其然”, 也不一定“知其所以然”

这样的传统教学, 重传授、重记忆、重考试, 而轻探究、轻创新、轻能力, 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新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近十年来, 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 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 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以下是新课程理念下提倡的几种教学方式。

1. 探究教学。

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与以灌输、记诵、被动接受为特征的传统教学相比, 探究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独立地通过探究活动过程来获得知识, 而不是由教师安排—切,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教师的责任就是促使这种探究的顺利进行。

2. 体验教学。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 要求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 转向注重学生体验的教学。体验教学倡导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思考与体验, 肯定学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认识和感悟世界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情景, 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实践等活动, 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 自我理解, 引导学生对教育情景进行体验。

3. 讨论教学。

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种重要方式。它是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 学生经过思考、合作、交流, 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主动探寻知识的教学模式。讨论式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讨论学习。小组讨论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 它是促进学生思考和领悟的有效途径。

4. 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指在以活动教学思想和理念为指导的各学科的教学中,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或教学设施, 把学生的学习内容设计为特定情境中的“活动”内容, 采取有针对性的活动方式, 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根据提供的活动材料 (实物或文字材料等) , 通过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的自主参与、自主体验、自主探究, 实现整体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式。活动教学的首要的教学原则就是“尽可能把时间让给学生”, 这就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由以上种种教学方式可见, 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 最重要的就是对于教师角色的正确把握。教师必须对新型教师的角色进行认真思考和重新定位, 正确把握好“角色”, 应该由权威者变成合作者;从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统治者变成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 从而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 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 互相启发, 开拓思维。

关于教学方式改革的实践探索我校于2010年迈出了很好的一步, 开展“三学两评”教学模式的开发与应用”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工作。现在, 该课题已被立项为国家级“十二五”课题。“三学两评”中所谓的“三学”是指“自学”、“展学”和“导学”, 所谓的“两评”是指“自评”和“他评”。

1.自学。

在自学环节老师先向学生布置自学内容一每课配有《学案》, 《学案》中有“课前预习”部分,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完成, 完成的过程可师徒互帮互助 (该教学模式实行学科小师傅“‘一托N’师徒结对”) 。

2.展学。

也就是课堂上学生展示课前预习或课上学习、练习的成果。展示的形式是多样的, 通过教师点名, 或由小师傅推荐徒弟, 或由徒弟自我推荐, 来口头发言, 或在黑板上板书, 或用幻灯机投影学习成果等。这里, 展学人选的确定更多的不是由老师指定, 展学的方式由展学内容而定。

3.导学。

既指导入新课, 又指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引领讲解。导入新课可由教师导, 也可由学生导, 这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定。教师的引领讲解要能够对学生的“展学”有课堂生成, 切实点评学生的“展学”, 引领学生循序渐进、深入思考, 进而提高知识水平。

4.自评。

即自我评价,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和课上听课的态度及效果做出自我评价, 评价的内容兼顾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学生自评”中还包括有“遗留问题”一项, 学生在学习上遗留的问题可以由学科小师傅帮助解决, 学科小师傅不能解决的, 最后再由老师帮助解答。这样, 评价并不是流于形式, 而是实实在在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5. 他评。

课堂上的“展学”, 由小师傅推荐徒弟展示学习成果的环节, 并让小师傅说说推荐的理由, 这就在无形中对徒弟的学习成果进行了点评。此外, 在“展学”时, 除了小师傅的推荐、点评之外, 也会有其他同学的点评。这些都是“他评”。当然, “他评”也包括教师的点评。

“三学两评”课堂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自学”、“展学”、“导学”、“自评”、“他评”, 让学生在相应的学习内容下, 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 探究、学习和掌握知识。整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惑、困难障碍、矛盾冲突的过程, 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造成果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 突破传统教学框架, 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树立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观念。课堂教学没有了枯燥无味而焕发生命活力, 教学设计脱去僵硬的外衣而显露出生机。教师的劳动闪现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学生的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 每一堂课都成为师生的愉快体验。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篇8

一、传统教学模式问题何在

1.体育教师固有习惯性经验

每位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都会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学模式。这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教学顺利进行,但是却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其陷入各种框架之中,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如在准备过程中,体育教师一般采用慢跑,跑完后再做徒手操,无论遇到什么课都是如此,这种固定的模式时间一长,就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它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使学生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没有达到体育课所要求的多种教育的作用。类似这样的问题还表现在对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上,有的教师以“课本为中心”对体育运动技术精细讲解,把以练为主的体育课变成了以讲为主,以教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过分强调课堂结构完整性

受传统教育习惯的影响,体育教师在上课中一般采用“四部分”的结构模式: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这种结构有它的好处,但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在实际操作中限制了手脚,一味追求时间在各个部分的合理分配以达到整节课在结构上的平衡,从而使学生在体育课上学到的技能,如推铅球、跨栏等动作走向社会后无用武之地,使体育教学不能与全民健身计划、终身体育接轨。另外,在课的组织上,过分强调集中化、同一化、纪律化;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注入式“一刀切”的形式。这些弊端的存在,不仅使体育教学失去它应有的生机而变得单调枯燥,甚至使不少青少年产生了厌学体育的思想,更主要的是它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主动活泼地成长。

3.不适应现代青少年身心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效应。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在优越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小太阳,小皇帝”。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易产生兴趣,思维敏捷,活泼好动,爱上体育课,却不愿意参加剧烈或难度较大的运动,更不愿意在活动中受到太多的约束,克服困难的品质弱等。这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我们本来可以利用这些因素有针对性地加以突破,但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条条框框,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创造性,使课的形式变得单调,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改革出路在何方

1.体育教改重点在课堂

在驾驶主体论的影响下,体育课堂必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置于“被管理、被训练”的被动从属地位。因而体育课的假象设计、教学组织与练习的方法、思路,都重在如何传授知识技能的“教法”,很少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在学习活动中的“学法”;重在从教材内容的逻辑联系,现成竞技技术体系的系统性出发去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很少从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心态情感出发,从而束缚了教师的思维和创造性,也制约了学生,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

2.体育教改要关注心理发展

体育教学的生理模式有其内在的缺陷和消极因素,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它没有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变化规律放到应有的位置。对学生活动的心理负荷、心理障碍不能很好地解决。于是,多数学生对运动技术掌握得不对,增强体质的效果也不够理想。因此,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幽默、风趣、激发性和有感召力的語言,以及生动形象的比喻,及时有效地调控学生的心态,以完成教学任务。许多学生对跑尤其是耐久跑很反感,如果教师不考虑其心理因素,只会铁着脸吼叫,即使学生围着操场转,也只是不尽力地去任务式地完成,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倒不如换个法子,采用一些带刺激性的竞赛形式,以调整学生的心理负荷,使其有一种新鲜感。

3.体育教改要关注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人自身的发展价值。每个人由于生理素质的差异,以及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他们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活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但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往往忽视了个性化的存在,偏重于技能教学,没有激发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习惯的养成。为此,体育教学要加强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应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帮助学生克服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主自发进行体育活动的习惯。提高学生体育活动的乐趣,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4.体育教改要让学生参与管理

旧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师管理,好一点的利用班干部协助管理,这既辛苦劳累又收不到好的效果,往往是劳而无功,倒不如大胆启用学生参与管理。

学生参与管理,主要能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更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每个人都有尊重和被尊重的需要,想被人尊重,就必须有威信。教师请学生参与课堂管理,并要求学生给参与管理者打分。那么,在运动技术的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学习、牢记动作要点,在实践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增加同学间的友情,既提高了学生技术动作的掌握,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总之,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必须走多极化道路,有机地和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合理、更有效地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

浅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利弊 篇9

放眼未来

——浅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利弊及影响

文山县第一中学

骆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及时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大大缩短,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许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否定,呼吁运用现代教学模式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的确,新形式下的教学模式需要改革,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每一次变革,都将面临传统与现代的冲撞,并又在相互的融合中寻找新的途径,寻求新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认识传统并有效地利用,才能为时代的发展服务,因此,本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利弊,目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扬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一句话,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很显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首先他们自己大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育熏陶中成长的。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熟悉了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习惯了自己教学的方法,甚至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不用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多的设计,凭着一支粉笔就可以轻松地上完自己的课。其次,教师的主体作用又因各地区、各学校、各教师之间的不同而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会形成事业心、责任心及教学效果的不同,而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学识品位、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也会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情感交流,这样,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都将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教师对教材的处理,由于受国家考试制度的限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学校都主要立足于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教师要干出成绩,就必须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即系统地完成教科书及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并围绕高考考点对相关知识进行强化训练,以至许多教师以书本为中心,“填鸭式”地传授知识,为高考而教。第四,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单一,几十年来都是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只粉笔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容量的增大,知识的不断更新,也向传统的教学手段提出挑战。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首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知识的过程,而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致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从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思想。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渐渐丧失,甚至被迫学习,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预习——听讲——练习——复习,这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法,让学生成为了书的奴隶,不仅缺少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也难以升华所学知识,个性得不到张扬,以致我们培养了大批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者,却没有诺贝尔获奖者。第三,在现行考试制度下,许多学生只注重死板地读书,力争在考试中获得一个高分,往往忽视了对自身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许多学生高分低能。有的学生甚至只把自己的视野局限于学校和教科书,对世界的发展,社会的变革都缺乏必要的了解。

从上面的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利弊,其优点是明显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调控,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比较低,教学效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对学生成长所起的作用,则远远超出了课堂教学本身。当然,它的缺陷也是明显的,其中关键的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始终处于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很显然,这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这种模式担负不了培养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重担,因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将势在必行。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任何现代的东西都离不开传统的积淀,要改变现行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落实: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它是教师立教的根基,是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教育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然反映一定社会与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因此,我们既要善于继承,更要不断更新,让每一位教师在头脑中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状。

第二,改变教师“角色”。长期以来,教师一直占据着教学的主体地位,这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显出不足,因而,教师必须要转变自身扮演的“角色”。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活动的主体,要创设多种教学形式,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及设备,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第三,改变学生“学法”。要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必须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关心尊重每一个学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不仅会学,而且乐学。

第四,调整课程设置。我国传统中学课程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学科中心主义的课程,这种课程过分强调知识体系本身的逻辑性和结论的唯一性,忽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应用价值及创造力的培养,知识内容比较陈旧,脱离学生与社会现实需要。因此,我们要通过课程内容的变化来促进课堂教学的丰富化,加强课程与社会发展和科技新成就的联系,体现时代感。

第五,改革评价制度。传统教学往往把考试成绩作为对教师、对学生的终极性评价,在这种“应试教育”的评价制度下,教师只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对社会的发展变化缺乏敏感,对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素质很少关心。而学生也为了追求高分,疲惫地跋涉于书山题海之中,放弃兴趣爱好,压抑个性思想,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改革评价制度,才能让老师和学生从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素质教育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上一篇:时刻词语的解析及造句下一篇: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