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手段(共8篇)
初中英语教学手段 篇1
通过学习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和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并结合专家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1.创设语境教词汇。
用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教词汇,既形象、生动,又可节约时间,同时还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注意使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词汇教学不宜脱离短语、句子和文章,孤立地让学生读、译、背词汇表,应指导学生拼读后,结合短语、句子和文章来学。语境不仅包括文章或言谈的上下文,而且也包括了各种社会环境。语境教学法可使学生通过语境更加深刻地理解单词的用法和多种意义,从而对于单词的记忆更加牢固。在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多样的角色,他既是助学者、组织者、监督者,有时又是学生的伴学者。在语境下,学单词、记单词、用单词是一个基本概念,贯穿始终,这是原则。
2. 在“游戏”中学词汇。
通过歌曲、谚语、成语、格言、绕口令、习语、说唱、诗歌、笑话、谜语等辅助词汇教学。教学游戏集智力、活动和竞争于一身,是组织、课堂模拟实际活动的有效辅助手段,是实现多样化、趣味性以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经常用一种方法教学词汇,会使学生感到乏味。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变化词汇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新鲜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尽量用英语教英语和学英语
学习语言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多听、多读,通过听读这两条渠道向大脑输入大量可理解的语言材料。有了大量的、足够的语言输入与积累,才能融会贯通形成语言规则,才能大量的输出。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用英语来教学,用英语来解释单词、句子等,并用英语设置交际情境来启发学生用英语思考。让学生在英语的环境里多听、多看、多读、多说和多写,培养直接用英语思维,力求生动形象,以助记忆。
4.用框架结构图等来复习、归纳词汇
复习词汇也是词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根据要求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复习词汇,然后再进行核对,必要时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集中学习学词汇是把意义相关、话题相关、用法相关的词搁起来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发现,这样学生亲自的参与,有助于记忆。
5.利用旧知识猜测词义
猜测词义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当学生需要猜测和推理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们所做的心理努力比直接提供他们问题的答案要多得多,因此所猜词汇能更牢固地保留在记忆中,不容易忘记,同时学生的智力、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如果学生猜对词义,会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成功感,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猜词所给的语境当中,不要出现学生不认识的其他单词,一定要控制这一点,让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新词上面,不要让其他生词干扰对新词汇的理解。可以把课文里面的句子拿出来,让学生来看,不要想着难倒他们,更多的是给他们一个复习、复用的机会。
初中英语教学手段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学手段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 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作文教学的难处就在于写作易变得随性, 缺少规范的操作指导。作文教学大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写, 但这种放羊式的教学实在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而过于严谨苛刻的作文教学束缚又太多, 写作理论说的太多也不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 教师不仅要进行适度的作文批改, 更要选择多样的练习方法。
无数实例说明, 写作没有捷径, 说白了也不过一个“熟能生巧”的道理。晚年的老舍尚坚持每天五百字的练笔, 我们这些年轻的孩子更应该多多地练习了。经常写作会让学生的表达更加流畅, 思路更加明晰, 字词的调遣运用更加得心应手。所以, 我认为组织多种形式的写作练习是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下面笔者为大家介绍几种自己经常运用的写作训练手段, 以期和各位同行学习交流。
第一, 连词成段。
一般情况下, 作文课都是连排课, 如果每周的作文课都让学生在课上进行整篇作文的写作, 往往容易让作文课变得呆板枯燥, 缺乏生机。但是, 写作要经常。那么, 怎样即能保证写作的经常性, 又能避免如此繁重的写作任务呢?我的方法是“长短结合, 因地制宜”, “长”指的是五六百字整篇的长作文, “短”则指字数在一二百字的片段练习。长作文要定时按量写, 而片段练习则应该根据合适的情况随时开展。所以, 后面“因地制宜”的“地”则指在教学中合适的情况, 比如有便于模仿的段落、有利于激发想象力的故事续写或者几个生动的词汇等。我在这里首先要说的就是连词成段的练习。
这个练习比较小、用时短, 因为具有挑战性、创新性、发散性等特点, 所以很容易吸引学生参与写作。在遇到几个比较生动的词汇时, 或者正课已经讲完, 需要换换大脑调理一下的时候都可以进行。比如, 我给学生提供几个词语:“氤氲、惊龙乍现、驴、远山、一座桥、金黄”, 然后让学生任选其中的五个字写成一段话, 对词语出现的顺序不做要求, 只要求他们写出适当的情景, 能自圆其说就行。学生们往往表现出极高的兴趣, 表现出积极的创作欲望。这给了他们一个可以“胡思乱想”的机会, 充分满足了他们可以任意驰骋的心理欲望。这样的写作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发现一些很有个性、思维具有特色的学生。经过表扬和夸奖, 很容易就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第二, 片段练习。
这仍然是短作文, 可以在平时的语文课上进行, 也可以在作文课上当做竞赛的题目来写。片段练习最好以日常生活的琐事为写作内容, 重点锻炼学生描写的能力。很多学生在作文中只会泛泛而谈, 叙述没有重点、详略, 也没有层次, 这其中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不会描写, 不能够在行文的过程中停下来重点详细生动地描写一个场景。他们即没有精彩的文笔, 也没有丰富想象力, 更关键的是他们还没有良好的写作习惯。所以, 片段的练习是作文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往往选用学生都熟知的内容作为练习的题目, 比如“挨训、值日、在夏天的傍晚、上课前教室二三事、校长驾到”等, 这样的练习取材方便, 多是学生亲身经历, 所以有话可写。在写作的时候, 我习惯给学生最宽松的政策, 比如有的学生说, “老师, 我写别的行吗?”我往往就会同意。学生想写别的说明他有写的想法, 也有写的内容, 远比那些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学生强多了。记住, 没有什么比学生的写作欲望更重要的事了, 所以, 只要学生讲出来, 无论是换题目还是换体裁我都会同意, 只要他们写, 我就同意。写不好可以慢慢通过练习提高, 偏了题, 也可以慢慢通过练习纠正, 而不想写是无论如何没有前途的。所以, 教师要尽一切可能珍惜学生写作的欲望和想法。
第三, 模仿练习。
任何学习的第一阶段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写作同样如此。遇到好的段落, 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不仅能够让学生通过仿写体会到原文中行文的技巧, 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还能够让学生懂得写作的层次和逻辑顺序。优秀的文章无论在结构还是在情节设计上都像是一座精美的工艺品, 真正体现了“增一分则肥, 减一分则瘦”的和谐之美。而大多数初中生的写作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胸中对整篇文章, 对某一个段落没有整体上的把握。
初中物理教学手段初探 篇3
一、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能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科学始于问题,问题源于发现,发现源于情境。苏藿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要充分利用体现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的课本插图、社会、学生身边的生活、文字说明,用幽默的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物理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同时,教师本身以饱满的热情、强烈的求知欲、热爱物理学科的情趣,带领学生去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就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通过精心设计,将最新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广泛收集物理学科最新成果,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包装,隆重地介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注意物理学科知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实验法、谈话法、调查法、文献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中解脱出来,进行自主式、研究性学习,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种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投影仪、计算机等先进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如通过插图卡通化,卡通化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第一感官上就能对物理产生高度兴趣,使初中物理教材能更好地为青少年学习服务。还有实验游戏化。“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还有物理历史趣闻,科学知识本身是严肃的,可表达的方式是可以多样化的。初中物理的教学对象特别是初二学生,其少年儿童的特点十分鲜明,感兴趣往往是他们学习入门的首要动力。因此,在教材整体可行的情况下,刊登些物理历史上的趣闻,再配上前面所说的卡通化插图,如阿基米德验证黄金王冠的故事等。这样以来初中物理课堂将变的生动有趣。
二、结合教材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能力
不断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对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
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物理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教师还可通过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如: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际,讲述与课题有关的自然、生活中的一些“奇”“、新”的现象,通过谚语、一个小故事、打一歇后语、出示一张图片、演示一个实验、放一段录音录像等方法生动地再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组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欲言而未能”的状态,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例如,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一个气功表演:气功师平躺在地面上,身上压一大石头。随即问学生:气功师身上受到的压力多大?然后让他的助手用大铁锤打击石板,身上受到的压力如何变化?会出现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看到石板碎了而气功师安然无恙。这种物理情景与学生原有知识产生冲突--身上压一大石头且被锤打怎么不受伤?学生需要解“奇”,兴趣倍增,再问学生:如果让大铁锤直接打在身上会怎样?与刚才打在石板上比较,身上受到的压力及压力的受力面积如何变化的?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继而让学生体验压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情景教学的过程中。
三、适时应用探究型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探究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实践活动,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去获取知识,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带着兴趣需要直接与周围事物和现象对话,直接与教师对话,提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最直接的手段。教师引导探究学习的问题应与教学目标、重点紧密相连;问题明确、集中、有层次、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思考;难易适中,让学生“跳着能摘到果子”。例如:《测量小电功率》时设计电路图,教师步步引诱深入:测小灯泡的电功率需要测哪些物理量?实验原理是什么?分别用什么仪器测这些物理量?怎样把仪器连入电路?要使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有电流必须要有什么?要用什么来控制电路的通断?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怎样?要使额定电压是3.8V的小灯泡正常发光,必须用几节新干电池?能把这小灯泡直接接在4.5V的电源上吗?为什么?什么仪器可达到保护电路、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怎样使用滑动变阻器?经过思考、讨论,学生能逐步设计出电路图。
教师进探究教学时其方法也应注意,科学的方法是行动的指南。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层次上,更应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引导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以问题为纽带,适时引导学生回忆与问题有关的现象,把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探索的内容联系在一起,区分有关因素和无关因素,对问题提出初步的猜想与假设。如在物理实验学习中,通过讨论,修改选择设计出最佳实验方法(对比、控制变量、实验等方法);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如:要事先交代实验的注意事项;还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选取合适的器材,阅读相关说明书,了解器材的性能和用法;按照实验方案,正确使用器材进行实验),并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准确地收集实验数据;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现象及数据,再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后得出结论,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思路、方法、步骤、结果处理等,检查是否有错误和疏漏,从而对探究活动的可靠性进行评估。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合作与交流”七个要素。探究的教与学是通过内容的操作来体现的,探究活动的组织形式是根据内容来确定,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探究过程可包含几个或全部要素。如学会使用天平这一节,指导学生看书、天平挂图与天平实物,让学生分组讨论天平使用的顺序和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得出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最后进行作业。
初中英语教学手段 篇4
北京海淀区上庄中学 100094
摘要:有关信息技术与初中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本文简单的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和探讨,侧重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效的学习服务,并结合本人实践,谈谈如何处理在英语课程中信息技术的地位。最后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对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 英语教学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
自从信息技术在和各个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开始,尽管大家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努力,经过一段迷茫期,认为在教学中大量的使用多媒体和其他信息技术就可以实现教学的整合,但很多教师发现信息技术的使用对课堂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时让教师失去了自我,丧失了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新英语课程标准》[1]提出:要积极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充分说明,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之中是推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途径之一。下面笔者就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整合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
一、正确理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含义
所谓“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北师大何克抗教授认为[2]: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指导下,把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识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学科教学过程中去,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整合是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教学和学习方式,其核心内容不仅是体现信息教学媒体的应用上,而且体现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上,这对教师、学生、课堂教学都提出了挑战。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条件
(一)教师在整合中摆正自己的角色。
教师是实现整合的关键,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教学实践的主导。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教学的组织者(Organizer),学生的指导者(Director)、合作者(Collaborator),学习的促进者(Facilitator)。因此教师与技术的整合是教学中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勤于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所需的软件与多媒体技术,并积极自觉地运用网络,获取最新信息,并将这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技术协助英语学习,又可以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为学生学习知识和锻炼语言运用能力创造条件。
(二)发挥学生在整合中的学习者角色。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学习的主体。在语言课堂中,学生利用英语学习环境,积极构建知识意义,进行语言运用练习。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所特有的集声、光、色彩、图片、动画和影像等于一体的影音效果,使学生接受多种途径的感性刺激,有利于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的认知助手和培养研发能力的工具,成为辅助英语学习的助手。
三、灵活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能合理的、适当地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起来,创设学习英语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量多而质优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语言基本技能得到训练。例如:在Book3 Unit 7 How do you make fruit salad? 的教学中,笔者使用了多媒体去体现它的优越性:在“Make salad”的情境中,为了节省时间和给予学生更好的语言环境,笔者在课前先录制了自己做沙拉的录像并用自然语音软件配上声音,展示给学生们。学生们在欣赏录像的同时,自然习得了制作沙拉的英语过程的表述,并且直观形象的图片容易帮助学生回忆所学的英语。
此外,媒体的运用能把本来静止、枯燥的内容变成色彩鲜艳的画面,浅显易懂的语言,悦耳动听的乐曲,它具形象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的特点,这正符合学生观察、注意、思维、想象的特点,因而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在优化的课堂环境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教授Book2 Unit2 Where’s the post office? 这一单元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既老师借助于课本上的图片领读,学生们跟读,使得课堂气氛相当沉闷。笔者用多媒体制作了一个flash动画,学生们可以选择出发地和目的地,将学生带入虚拟的语言学习环境中,整体感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并运用了本课所学内的重点句型和词组。
根据媒体具有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的特征,笔者和信息技术老师相配合,制作了检验单词学习Java小软件,在计算机教室进行词汇学习,并且由计算机系统软件来判断学生的单词拼写和词汇运用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自动调整词汇的难度及给予必要表扬鼓励,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词汇,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词汇记忆效果斐然。
四、对教师的要求
(一)教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教育思想观念。
现代教育思想就是要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展、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英语教师作为课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克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构建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又不能居于形式,只有合理的利用技术实现教学目的的技术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现代教育理念。
(二)教师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和理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教师必须不断“充电”才能顺应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也要做终身学习者。只有知识的不断积累才有可能突破,才有可能对信息技术的灵活运用。作为一种新的课程设计思想和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着很深的理论背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生是学习中心,是信息加工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所有这些都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教师要不断学习这些新的理论,努力搞好教育教学。
(三)教师要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新能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英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有利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课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等实践过程中提高信息素质和 应用 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发展个性。教师在整合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总之,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研发工具,以网络世界作为学习天地的课程整合,能使课堂生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使英语教学和学习都达到较好的效果。作为教育者应把信息技术的应用自然地融合在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达到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目标[3]。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发展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相信,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一定会在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今天,跟上时代的步伐,把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推向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英语课程标准》[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Z].惟存教育网站
初中英语教学手段 篇5
1、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
优点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基本可适应。老师可直接了解到学生课程听懂程度,学生有何问题亦可以直接向老师提问,达到理想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沟通效果。缺点是:学生人数多后,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加重了老师上课负担,最重要的是——上课的时间都几乎是花在授课的过程中,因此在上机时好少或几乎没有什么时间来辅导学生。课堂容量小。结论:这一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多学生听课前提下,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太明显。
2、电视或投影仪的媒体教学手段
不论是采用电视和投影仪,其取得的效果差不多,所以都有共同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弥补了传统黑板教学的不足,可以直观的把电脑的操作界面在电视或投影仪显示出来,这样学生像看电视或电影形式来观看老师的电脑操作过程,让课堂更为生动。老师也不需要像以上方法样,要分组给学生授课,从而大大节省更多的时间来辅导学生。
缺点:图像不够清晰,甚至摸糊。由于是全班学生观看一个电视或一个屏幕,加上图像又不太晰,故在界面的直观性大有不足。
3、多媒体软件网络教学系统
优点:可将教师的电脑操作时实过程传到每一个学生的显示器,学生只需看自己电脑的显示器就行了,这样便取得了很好的`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操作过程的可视化。也大节省课堂的时间,从而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堂的辅导时间。
缺点:比前两者都更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是由于更现代化、可视化教学更为直观,所以容易让教师产生依赖的心理,容易认为已经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样一来也无形因“现代化”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结论:多媒休软件网络教学系统是很能适应教学的基本需求,加以稍微的缺点刻服,可取得比前二者教学手段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实际上,传统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仍占主导,现代教学技术还远没实现其应有的巨大作用。有些学校虽然有了计算机、校园网、语音教室的现代化设施,但其利用率还不够理想,“藏在深闺无人识”,大量硬件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因此,要想向前走好,教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就显得更重要。目前,能把现代教学技术辅助教学运用得恰到好处者毕竟是少数,只有观摩课上有所应用,平时教学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并不多。教育现代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篇6
一、教学理念及原则
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应用伦理学课程教师已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师生共同探索、教材和课外读物并用、课堂与课外并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理念。特别是近几年来,复旦大学领国内高校之先,推行通识教育。教师秉承通识教育、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平等互动的原则,将课程教学的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学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即,具有创新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的人才。实践证明,这种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
本课程坚持以价值观和道德观教育为主线,引导大学生加强学术研究训练,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利用读书会、报告会、演讲会、电脑多媒体等途径,弘扬主流道德。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提高教育效果。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撰写文章,利用课堂进行“课题调查报告交流会”活动。
三、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团队教师贯彻“三贴近”(贴近社会发展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原则,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知与行的统一,将教学内容的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学术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不断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大胆创新并采用“知行教学模式”,即总体上用一半时间简明讲授课程理论知识,用一半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这种用一半教学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用一半教学时间进行多样化教学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中,又采用“三大模块”(即理论教学模块、能力训练模块和实践能力模块)组织教学。第一,在理论教学模块上,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效果; 第二,在能力训练模块上,加强课堂讨论和交流环节,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采取“课题项目研究”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专题调查研究,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通过开放式教学,不断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第三,在社会实践模块上,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观看影像资料、进行论文写作等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在社会调查方面,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倡导学生自主设计,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空间。为了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这些年来,该室教师不断探索并采用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和方式,如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激活式教学法等,提升了教学质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受到学生好评。
教学模式改革还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考核办法的改革,规定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成绩三七开。平时考核包括学生上课出勤、写论文、课上讨论交流、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并对那些在国家级、市级、校级各类学习、科研竞赛、社会实践中取得优秀成绩、突出成果的学生在成绩上给予充分考虑。期末考试一律采取开卷考试方式,以分析案例和材料为命题内容和形式,要求联系学生思想实际阐述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凸现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核。
四、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生互活动
这些年来,本课程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大胆采用专题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课题项目研究方法等,明显增强了教学效果。
(1)专题式教学法。
所谓“专题式”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讲授某一基本理论时,结合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性讲解。这种教学法的特点在于:一是问题集中,重点突出,分析透彻,具有深刻性;二是围绕一个主题在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扩展,知识信息量大,对学生感染力强;三是改变了照本宣科地讲解,促进了教师的教学研究,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只要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问题抓得准,研究比较深入、分析比较透彻,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专题式教学法,既有深刻的理论分析又有具体生动的材料说明,学生听后满意,感到既不是空洞的说教,又不是就事论事、单纯的材料堆积,能较好地解决学生思想中的深层次问题。
(2)案例式教学法。
鉴于学生基础理论知识薄弱,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特点,教师采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案例教学法”。所谓案例教学是指把案例引入课堂环节,以实例的形式向学生提供若干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将部分真实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在一段相对短的时间内就亲临般地经历一系列的真实事件和问题,接触各式各样的具体情境,实际、生动,富有吸引力和启发性,从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年来,该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分析的案例有:“南京冠生园事件”(结合“诚信与市场经济”理论讲解)、“博导制售毒品案”(结合“知识与道德”理论分析)、“贪官忏悔录”(结合“人性修养与制度监督”阐述)等等。总之,“案例教学法”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的辩证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增强熟练应付各种具体事务的能力,培养学生探明事件缘由的能力,锻炼对事件的准确果断的判断决策能力,增强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型课程体现了通识教育精神,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研讨型课程以激发兴趣、促进思辨、拓展知识为教学目的,以发现问题、寻求思路为教学方法,以启发、阅读与交流为主要方式,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强调学习的过程。可以说,研讨型课程的最大的优势就是“培养学术兴趣、拓展学识学养”。
本课程重视课堂讨论。每次讨论时,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设计主题,确定代表不同意见的发言小组,使他们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教师要会倾听、善引导,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意见。对正确的认识和独到见解要充分肯定,对模糊的错误认识要加以引导和纠正。课堂讨论的主旨不是要拿出一个唯一正确的结论,而是要激发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培养其审时度势、明辨是非、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能力和精神。每当讨论时,同学们都积极准备,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热烈。有的同学因为没有机会发言而感到遗憾,进而课后通过递交书面文章或发送电子邮件方式来弥补课上发言。以班为单位进行课堂讨论时,老师要善于掌控整个讨论的节奏、进程和局面,创设一种自由的宽松的愉快的氛围,使学生就讨论主题认真地、自由地、平等地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提问、质疑,深入探索,形成共识。实践证明,研讨型课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教学的说服力和实效性,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讨论的问题有:道德是不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追求?“知识就是道德”、“有才就有德”吗?如何看待“道德银行”、“有偿让座”现象?“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是否具有普遍必然性?婚前财产公证,是对爱情的亵渎,还是对权利的保障?如何看待“没有爱情的婚姻”与“没有婚姻的爱情”现象?离婚率上升究竟是社会道德滑坡,还是社会进步的表现?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发展吗?怎样看待“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与“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能的”观点?网络“黑客”是有创新能力的精英吗?
“辩论”是“研讨式教学法”题中应有之义。对疑难问题可以采取“辩论式”教学法。课堂辩论是当代大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以辩论为中心环节来展开教学活动的。要使辩论取得好的效果,必须注意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关心的难点问题确定辩论题目,选定正反两方的辩手、评委和主持人,并要求学生认真准备,写出辩论文,在学生正式辩论的基础上,由教师进行总结,提出正反方辩论的主要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全面深入地分析某一问题。
这些年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组织辩论的题目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法治”与“德治”孰先孰后?对当代中国社会来说,是“做大蛋糕”,还是“分好蛋糕”更重要?如何理解“干得好”与“嫁得好”关系?
“辩论”教学法的优势在于:一是适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很有挑战性、竞争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使课堂充满活力;二是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深化了对某些问题的认识;三是培养了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演讲能力和组织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
(4)“课题项目研究”教学法。“课题项目研究法”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富有挑战性的方法。一般在开学初,要求学生以志愿方式组成课题研究小组(人数以2至5人为宜),拟定并递交课题项目计划书,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内容、研究大纲、研究方式和途径以及最终成果形式。老师在对研究计划初审后,通知学生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并自始至终指导、帮助学生研究。调查表明,学生在选择课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注重对课题的相关知识的准备。希望在课题项目研究中对专业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对所选课题有一定的理性预期。
“课题项目研究法”将师生的“讲、问、议”集合起来。讲是指教师讲清基本理论,讲究研究思路和技巧,调动学生积极性;“问”是指鼓励学生在更深层次上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想问题、提问题;“议”是指加大课下讨论比重,激发学生兴趣,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研究过程中,老师努力将学、思、问、答融为一体,使学生“无疑时导其有疑,有疑时则导其解疑”,从而学得扎实,思得辩证,问得深刻,答得透彻。
学生所交的课题项目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统计数据、PPT、DV摄像、人物访谈、照片、图片资料,等等。
这几年来,学生递交的研究报告内容丰富,如有:“关于见义勇为的调查”、“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的调查研究”、“关于校园失窃问题的调查”、“大学生的婚恋观访谈”、“传统女性观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对媒体报道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大学生同居现象的是与非”、“大学生自私现象分析”、“‘恶搞’现象研究”、“师生恋的伦理思考”,等等。
(5)创新教学,形式多样
该室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的要求,摸索出一种“听、说、读、写、行”的“五环节”教学法。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听”——是指学生聆听老师的悉心指导,听取老师的合理性建议。教师有必要在“课题项目研究”的初期阶段,适当加强引导和鼓励,如在开题时事先向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资料。同时要及时把握反馈信息,耐心听学生汇报成果。
“说”——是指教师把课讲得生动活泼,讲清基本理论,讲求研究方法和技巧,同时调动学生积极性,加强课堂讨论,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积极发言、上台演说、“答记者问”等等,当然还可以通过网络同学生交流课题内容,为学生解疑释惑,以深化对课题理论知识的认识。“读”——是指让学生阅读教材、阅读参考书,寻找和发现问题,也指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放映有关德育内容的中外优秀影片,如《美丽人生》、《美丽心灵》、《春风化雨》等,通过网络同学生交流课程内容,为学生解疑释惑,以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写”——是指让学生动手撰写心得体会、读书笔记、命题文章、调查报告、建议提案、学术论文等。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老师总是鼓动学生以“代表和委员”的身份撰写一份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提案”,将社会突出问题变成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探讨社会热点问题产生的根源、造成的影响和危害,探寻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措施和对策。
“行”——是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考察社会状况,在更深层次上思考问题。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如请名人做报告、“答记者问”等等。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老师让学生“充当”代表和委员撰写一份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的“提案”,这引起学生的强烈兴趣,既看到了问题,又找到了对策。通过加强课后实践活动,促使学生“知行合一”。“行”有利于深化课堂教学,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学业水平,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开阔知识视野,增强动手能力、社交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疑,集“听、说、读、写、行”于一体的方法,有利于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6)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研讨型课程的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需要任课教师对课程精心设计,以保护、激发、引导学生的探究性思维,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对学习的恒久热忱。
在一般人印象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是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被动地听、记。这种形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学被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然而,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研讨型课程的关键和主体是学生。大学生自主观念、平等意识强烈,他们最反感教师以“居高临下”、“我讲你听”的姿态出现,最希望教师能站在他们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最希望在课堂上获得更多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的机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将学、思、问、答融为一体,尽量多给学生留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使学生“无疑时导其有疑,有疑时则导其解疑”,从而学得扎实,思得辩证,问得深刻,答得透彻。师生平等探讨,教学相得益彰。例如,在一次考试中,一位学生在“‘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是人的本性”这道判断题旁写道:“我深知命题者的用意是让我判断此题为错,但现实生活中的大量事实却印证此题的正确。”老师并没有简单地扣分了事,而是找他平等对话,让他充分地“摆事实”,然后针对他思想上的模糊,明确地阐述该命题作为人生根本的价值取向,在理论上的偏执和在实践中的负面效应,辩证地说明了该命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客观正当性。通过面对面的平等交流探讨,这位学生终于觉察到自己认识中的偏差。可见,研讨型课程有利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超前学习的意识,拥有交流意识,学会在交流和论辩中发现问题。这几年来,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出的问题如有:父母的监护权与孩子的隐私权,孰重孰轻?在人生追求中,是健康还是财富更重要?等等。
五、重视实践教学,改革考试方式
对学生学习效果考核办法的改革,主要是将学生学习成绩“三七开”。即平时成绩为30%,期末考试成绩为70%。平时成绩考核包括学生上课出勤、写论文、课上讨论交流、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并对那些在国家级、市级、校级各类学习、科研竞赛、社会实践中取得优秀成绩、突出成果的学生在成绩上给予充分考虑。期末考试一律采取开卷考试方式,以分析案例和材料为命题内容和形式,要求联系学生思想实际阐述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凸现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核。已考材料题有:陆幼青“生命的留言”;陈进、杨杰、刘辉、王铭铭等学术造假事件、马加爵的困境;“知识与道德”、“有才与有德”;“南京冠生园事件”、“博导制售毒品”、“学术丑闻”、“求职陷阱”、“价格欺诈”、“忏悔录”、“不做假账”、“伪科学”、“求职履历‘掺水造假’”、虐猫事件、天价医疗费事件、拒签手术事件、动迁与动粗;网络“黑客”是有创新能力的精英吗?如何看待“见义勇为”、“道德银行”、“有偿让座”、“有偿招领”现象?地震捐赠排行榜引发争议、“不育鼠”与“聪明鼠”、地震了,老师先跑了。丈夫拒签手术单致孕妻身亡事件、丛飞的遗书、——“同命不同价”合理吗?农大学生网络贩黄罪有应得、“弟弟偷钱,为哥哥交学费”、许霆ATM机恶意提款案、——“政法大学弑师案”、“封口费”事件。
在平时成绩考核方面,主要根据“专题社会调研项目”的实践教学成果进行考核。我们鼓励学生按照个性发展,倡导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并递交论文报告。这种专题研究或社会调查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设计、自我发展、自我创造空间。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小组提交题目。在开学初要求学生以课题项目研究小组(人数以2至5人为宜)形式,拟定并递交课题项目计划书,其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内容、研究大纲、研究方式和途径以及最终成果形式。调查表明,学生在选择课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注重对课题的相关知识的准备。希望在课题项目研究中对专业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对所选课题有一定的理性预期。
(2)教师初审论证定题。任课教师同学生共同确定实践教学的具体任务,包括审核课题,拟定方案,设计大纲,制定操作程序。学生只有在研究计划获得初审通过后,才能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3)实施落实调研计划。老师全程参与实践教学的具体过程,具体进行现场指导和课堂指导工作。现场指导是教师深入参加学生活动,全程陪同跟踪学生的实践过程;课堂指导是对学生实践的策划、思路进行指导,真正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学生的课题研究活动自始至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可以和老师交流或举行座谈会,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4)成果形式丰富多样。学生递交的成果内容和形式包括:学术论文、调查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数据图表分析、人物访谈、录音采访、PPT、DV影像、照片资料、制作光盘等。
(5)展示交流,评价考核。学生调查报告在学期结束时必须向全体同学通过多媒体演示。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对学生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总结点评。
对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有下列指标:
其一是主题,即所选课题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比如,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理论大纲目的来设计实践课题,如社会公德一章对“社会需要公共道德”的理论论证,让学生亲自观察校园中不讲公共道德的现象,包括公共图书的毁损情况、公共自习教室的占座位情况等,开展调查研究;
其二是内容,即所研究的课题是否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比如社会公德内容的教学实践,课题设计就有要求学生在寝室成员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寝室文明规则,这个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既能培养学生公共生活中需要的宽容、合作、自律、沟通、和谐的道德品质,也能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规则意识和自制能力;
其三是形式,即成果形式是否新颖别致,比如数据图表分析、人物访谈、录音采访、PPT、DV影像、照片资料、动漫幻灯等形式是否令人耳目一新;
其四是效果,即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是否有触动和影响,是否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比如如婚姻家庭内容的教学实践,成果是否增强了学生对父母亲的感恩之心,培养了节俭、独立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法律权利和义务。
实践表明,这种结合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
六、改进教学手段和方式
本课程教师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探索和革新。其中网络课堂教学创新正在摸索。主要表现在:内容充实,形式多样,交流频繁,资源丰富,效果满意。目前已经将多位教师的教学讲义、教学大纲、PPT文稿以及其它音像资料上传到网络课堂。今后还要将教学参考资料及案例分析上传到网络。
本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探索并形成了一整套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具体包括: ⑴因材施教,有的放矢;⑵重点突出,思路清晰;⑶深入浅出,循序渐进;⑷案例分析,印象深刻;⑸史论结合,纵横比较;⑹语言生动,情理交融;⑺谈话讨论,演讲辩论;⑻学思问答,讲练提高;⑼电脑辅助,形式多样;⑽学用一致,知行统一。
综上所述,创新,使教学焕发活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大学生真正实现了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本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广大学生称赞,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经常爆发出热烈掌声,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校每学期教学评估中获得优异成绩。本课程教师充分利用并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授课多采用自编的优秀多媒体课件,达到生动有趣的教学效果。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应用伦理学》处于教学改革的领先地位。不言而喻,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普遍借鉴价值: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理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引发其它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有利于培养“基础厚、知识宽、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七、创新并实施“三三制教学模式”
《应用伦理学》教学必须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坚持紧密联系实际的原则,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要注意基本理论讲授,又要不断陶冶学生文明素养。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加强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感悟科学理论魅力。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了达到此目标,我们创新并实施“三三制教学模式”——即是:1/3时间用于理论教学(充实完善教学内容,融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为一体,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教学效果),1/3时间用于能力训练(加强课堂讨论和交流环节,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1/3时间用于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观看电影、参观展览、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论文写作等形式,等等,不断提升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人才。尤其是开展“课题项目调查研究”的实践教学活动,是一种深受学生喜欢、富有挑战性的做法,深受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喜爱,取得良好效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实践教学,鼓励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社会调查研究,有利于大学生深入了解国情、增强实际才干,在实践中增强道德观念和理论素养。我们这里所说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一种课程意义上的实践教学过程,它与课程理论教学相呼应,具有一定的课程结构和相应的考核办法。我们在具体实施这种“专题社会调研项目”的实践教学中,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小组提交题目。在开学初要求学生以课题项目研究小组(人数以2至5人为宜)形式,拟定并递交课题项目计划书,其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课题内容、研究大纲、研究方式和途径以及最终成果形式。调查表明,学生在选择课题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更注重对课题的相关知识的准备。希望在课题项目研究中对专业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对所选课题有一定的理性预期。
(2)教师初审论证定题。任课教师同学生共同确定实践教学的具体任务,包括审核课题,拟定方案,设计大纲,制定操作程序。学生只有在研究计划获得初审通过后,才能正式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3)实施落实调研计划。老师全程参与实践教学的具体过程,具体进行现场指导和课堂指导工作。现场指导是教师深入参加学生活动,全程陪同跟踪学生的实践过程;课堂指导是对学生实践的策划、思路进行指导,真正做到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学生的课题研究活动自始至终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生可以和老师交流或举行座谈会,就难点、疑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4)成果形式丰富多样。学生递交的成果内容和形式包括:学术论文、调查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数据图表分析、人物访谈、录音采访、PPT、DV影像、照片资料、制作光盘等。
(5)展示交流,评价考核。学生调查报告在学期结束时必须向全体同学通过多媒体演示。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对学生实践教学成果进行总结点评。
对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有下列指标:
其一是主题,即所选课题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比如,要求学生根据课程理论大纲目的来设计实践课题,如社会公德一章对“社会需要公共道德”的理论论证,让学生亲自观察校园中不讲公共道德的现象,包括公共图书的毁损情况、公共自习教室的占座位情况等,开展调查研究;
其二是内容,即所研究的课题是否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比如社会公德内容的教学实践,课题设计就有要求学生在寝室成员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寝室文明规则,这个活动贴近学生生活,既能培养学生公共生活中需要的宽容、合作、自律、沟通、和谐的道德品质,也能培养学生遵守法律的规则意识和自制能力;
其三是形式,即成果形式是否新颖别致,比如数据图表分析、人物访谈、录音采访、PPT、DV影像、照片资料、动漫幻灯等形式是否令人耳目一新;
其四是效果,即实践教学活动对大学生是否有触动和影响,是否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比如如婚姻家庭内容的教学实践,成果是否增强了学生对父母亲的感恩之心,培养了节俭、独立和对家庭的责任感,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实践表明,这种结合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
八、网络——多媒体
《应用伦理学》教学团队坚持不懈地进行网络课堂教学创新的摸索。不少老师将教学参考资料及案例分析上传到网络,含教学讲义、教学大纲、PPT文稿以及其它音像资料上传到网络课堂。
网络资源呈现出的特点是: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资源丰富,效果满意。
《应用伦理学》课程的网络资源或教学内容具体包括以下栏目: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激趣”手段 篇7
一、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激趣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 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教师需要继续学习、丰富知识、更新观念、提高素养。的确, 一位风趣幽默、知识渊博、普通话流利、风度儒雅的语文教师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能使学生对其产生崇拜之感, 时间一长, 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就随之而产生, 这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亲其师, 信其道”。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提高自身的整体素养, 才能具有较强的人格魅力, 这也是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巧用悬念激发兴趣
悬念, 能使人们产生心理追踪, 诱导人们兴致勃勃地猜测、期待, 乃至欲罢不能, 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因此, 用提问来处理说理性较强的文章, 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个人与集体》时, 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问题制造悬念:个人与集体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这个疑问, 必然认真阅读原文, 寻找答案。在学生阅读完后教师稍微加以点拨, 全文的主旨及结构就已经迎刃而解了。不单单是开始理解课文时要给学生提问题, 设悬念, 在学习过程中, 更要注意以小悬念来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教师授课过程中这样巧妙地启发、诱导, 不仅通过思考活动保持着学生的兴趣, 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三、利用情感激发兴趣
语文作为一门以文字来表达情意的学科, 它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情感。假如一位语文教师朗诵《周总理啊!你在哪里》时, 语气平淡、呆滞, 面部表情呆板, 学生又怎会动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富有感情,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情感, 触动学生的心灵, 不单要使学生接受知识变得容易, 更要使其内心变得丰富, 情绪受到感染。又如“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一句, 教师分析这句诗时, 可以用问题来启发学生:卖炭翁衣衫单薄却希望天气可以更加寒冷, 这是为什么?他的这种想法是否矛盾呢?为什么?学生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与启发下找到答案——因为卖炭的老人希望炭能卖个好价钱, 有口饭吃, 能买件衣服穿, 否则, 就可能被饿死、冻死。如此一来, 学生不但能理解卖炭老人的心理, 也能体会到老人的辛酸与痛苦, 对卖炭老人产生了同情之心, 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充满了强烈的不满与憎恶。
四、巧用幽默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概念较为抽象, 教师如果照本宣科, 学生不仅听不懂, 时间一长也会产生厌学情绪。对此, 教师需要运用生动且形象的语言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 教学也变得深入浅出, 学生的理解也变得简单、容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需使用风趣幽默的语言, 而且要根据教学实际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穿插一些小故事、小幽默, 这样学生便可以在较为轻松的氛围下掌握知识。适时且恰当的调侃可以使沉闷枯燥的课堂变得活跃而生动。课前几分钟, 我会和学生聊聊网络、谈谈时事、说说电影、侃侃足球、讲讲笑话, 课堂会在轻松幽默中愉悦地进行。
五、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教学中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例如电化教学、幻灯、电脑、录音等) 和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启发。如此一来, 教学变得有声有形、图文并茂, 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 静的知识变得动而形象, 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容易, 遥远的知识变得直接亲近。假如在学习《海燕》这篇散文诗时, 教师可以配上音乐让学生进行朗诵, 这会比一般的范读效果更好。如果是学习《小石潭记》, 教师可以画一幅隔篁竹, 画的四周是“青树翠蔓”, 画的中央是“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 好像在与游人相互取乐, 然后将这幅画投影到屏幕上, 小石潭的方位和情趣被表现得清晰、生动、形象。利用电脑媒体或者电视录像实现了“声、形、色”的结合,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时候让学生谈感受, 学生便会饶有兴趣地谈论开来。由此可见,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但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 教师节省了板书时间, 课堂教学直观、形象, 真可谓是“一箭三雕”。
六、竞争与评比激趣
正值朝气蓬勃, 青春年少的中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强烈的求知欲和竞争意识。基于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活跃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自主性, 我经常会有意地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竞争的机会。我在任教班级创设语文擂台, 学生将其设计的富有个性和特色的板报张贴于板报墙。有的学生仿照《青苹果乐园》的特色与风格, 将其板报内容取名为《初露小锋芒》, 它在谦虚之中显其锋芒, 体现了中学生的个性与特点。学生同我商议, 将书法、古诗、演讲和写作等栏目都纳入了板报之中, 然后每天课前2分钟演讲、每次的写作以及每天的书法都进行定期的评比, 每次评比都设置若干名优秀名额, 每次优秀都进行累计, 到期末时评选出获得优秀数目最多的学生, 给予表扬与奖励。
学生积极地参与各项活动, 竞争激烈, 尤其是班上的后进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 写作不好的就在书法上多得分, 书法不好的就在古诗背诵上下苦功, 记忆力不是太好的就在课堂上多进行即兴演讲……这样学生的兴趣就被大大地激发出来。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让学生乐学、会学呢?不少的语文学科专家、学者、一线教师都做了详细的探讨和研究, 总结了不少有效的方法。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就个人心得体会做一下简单的叙述, 以便与大家分享。
初中英语教学手段 篇8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信息化手段;教学成效
在长期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学手段对于教学成效的影响较大,能够较好地改变教学过程枯燥乏味的状况,结合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将有力地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的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更新,并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和社会化。因而政治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具有必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具有好动、善疑、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新课时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休,要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引人入胜。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运用多媒体,创设图、文、声并茂的活动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亲临其境的逼真效果,使枯燥的文字材料生动、形象、具体地呈现于课堂中,形成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能使学生形成轻松、愉快、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实现高效优质的目的。
二、运用信息化手段形象导入新课
教学导入环节经常被许多初中政治教师所忽略,更多的是起到了“提示上课已经开始”的作用,对于激发这一环节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方面不够明显。笔者针对政治教学实际情况,将信息化教学手段引入其中,进行形象导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这样新颖的导入方式,能够从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并且相关的信息也会对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活动发挥补充与完善的作用。许多教师在运用这一方式进行导入之后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这和以往三言两语开火车式的简单导入的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三、创设课堂情境
政治教材的文字、材料、插图等静止单调,学生理解吃力,不感兴趣。如果把这些创造性地制成多媒体,由静态转化为动态,动静结合,声像合一,不但创设了教学环境,为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拓宽了思路,强化了理解,而且能使学生从声色俱佳、形象逼真地动画中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有效地调节教学结构。同时多媒体教学由于创设环境,能帮助学生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人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了。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人,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逼真的画面包含着深刻的原理,隐藏着高深的问题,诱发学生透过直观图像思考问题,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造力的目的。通过这样一堂课,学生比以往更深刻的了解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学效果也比以往的教学方式更加显著。
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中,教师立足于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发、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课件,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动听的音乐,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丰富了教学活动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活”起来。尤其是一些多媒体展示的小栏目,如“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
五、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代气息
思想品德课的时政性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和新情境、新语言。这些重大时事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中华民族精神、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科技创新与科教兴国战略、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及时展示时政热点,灵活及时地运用各种信息,具有传授知识新、快、全等特点,使思品课教学与国内外形势、当前社会热点、时代聚焦点有机结合起来,增加信息盘,反映时代脉搏,丰富教学内容。
六、有效改变师生互动方式
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是主角,学生往往是配角,教师的劳动是个体的、封闭的,师生之间互动较少,难以做到教学相长。多媒体教学中的多元化、开放式和交互式特点,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师生所面对的内容因为有了交流的平台而在时效、范围上变得完全平等,学生由传统、压抑的被迫学习转变为轻松、独立的主动学习,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七、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思维平台
初中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兼具知识性、思想性与工具性的学科,对于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正确人生观形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受到自身阅历与认知能力方面的制约,并没有能够完全正确地认识事物、感知社会,此时,教师就应当发挥思维的明晰引导的作用。笔者在这样的环节,会将多媒体手段的作用发挥出来,搜集大量的正反两方面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与分析,在强烈的对比之中感受震撼,从而增强学生的辨析能力。多媒体手段提供的这些生动鲜活的案例,为学生纠正自己的片面观点、深化思想教育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八、运用多媒体,促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思想品德课堂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上课时只要手持鼠标与计算机打交道,就能自如地控制课堂的进度和对各种媒体的使用,不再满身粉尘,口干舌燥,表面上看似乎教师的负担减轻了,其实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要制作一个比较成功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必须深入理解教材和教学要求,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综合编排有关材料,包括动画画面的制作、录像的剪辑、音乐的选择等等,都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因此,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在教学实践中增长了才干,提高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为达到优质课堂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