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断裂

2024-10-15

活动断裂(精选12篇)

活动断裂 篇1

1 引言

王母山断裂位于淄博市中部,呈南北向展布,且贯穿整个淄博市区,如果该断裂发生活动,将对断裂附近的建筑物等设施造成破坏。所以对王母山断裂的探测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王母山断裂位于鲁中山地丘陵向黄河冲积平原过渡地带,属山前倾斜平原-山前冲洪积平原,松散沉积物覆盖的地域内属于隐伏断裂,所以要采取先进的物探方法进行精确探测。目前对隐伏断层的探测主要采用的是反射波地震勘探方法,其特有的高分辨率特性有利于确定地层界面和基岩起伏变化的形态。它可以利用多次覆盖技术压制干扰、提高地震资料的信噪比,而且可利用反射剖面上丰富的反射波组特征判定断层的存在,并确定其产状等基本参数。本次研究就是通过高分辨率反射波地震勘探方法结合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等综合方法进行研究的。

2 高分辨率反射波浅层人工地震勘探

2.1 数据采集

本次浅层地震探测工作中,我们选用了德国DMT公司生产的SUMMIT遥测数字地震仪。该仪器瞬时动态范围达120dB以上,采样率为1/32ms~8ms,道记录长度为0.5kms~48kms,频带宽度1kHz~16kHz,道间串音拟制≥0.0008%,共模拟制比≥100dB,入口噪音≤0.3μV,最大输入信号2.0V。

使用SUMMIT遥测数字地震仪进行地震数据采集,采用了抗干扰能力强的美国Metrz公司生产的M615/18型可控震源来激发地震波,地震检波器是60Hz的检波器串(3个检波器/串~4个检波器/串),数据采集参数见表1。

2.2 数据处理与解译

针对本次浅层反射地震资料的情况,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叠前一维滤波和二维滤波相结合,尽可能压制干扰,提高有效反射的信噪比;折射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相结合,增强有效反射的同相性,提高剖面的信噪比和分辨率;速度分析和速度谱相结合,保障求取叠加速度的准确性;叠前反褶积和叠后偏移相结合,提高资料的纵向和横向分辨率。

通过数据处理后的图像见图1。由图像可见,在该测线上可以追踪到3个较连续的波组T1、T2和T3。T1出现在距离10m~350m、T2出现在30m~350m范围,连续性都较好,T3只能在测线中段部分追踪到。根据测线西部在30m处的ZK12揭示的岩性,地表到深度28m为粉质黏土和黏土地层,自28m以下到30.5m为中风化泥质灰岩。ZK12的波速测量结果表明,第四纪覆盖层中的物性差异较小,横波速度为220m/s~330 m/s。结合测线东部出露的灰岩情况,我们推断T1为第四系底界面(即基岩顶面)的反射波组,T2、T3为基岩内部的反射波组。总体看来,T1、T2、T3界面都明显呈西深东浅的趋势。

T1界面在280m东逐渐变得难以识别,在400m附近完全消失。其原因是这里的基岩埋深很浅,其反射波已被近炮点的面波和初至波所淹没。T2界面在全线大都可以追踪到,在340m以东,T2界面深度变化平缓,埋深约32m~50m,而364m以东,T2界面埋深变化较大。在CDP500附近,T2界面的埋深约15m,向东就追踪不到了。在该界面埋深变化趋势发生突变的地段(347m~364m),T2界面有两处明显的断错(图1中的F6所示位置),而且其东西两侧的反射波频率发生了改变,西侧频率高于东侧。

3 工程地质勘探

为了对王母山断裂的活动性进行进一步鉴定,我们在淄博市东四路西,山东铝厂北临,布置钻孔四个,揭露地层分布特征见图2。该处地层结构相对简单,从剖面看,断裂两侧基岩面高差不明显,第4层粉质黏土的沉积底面稍有变化可能是基岩面起伏的影响。从热释光测年结果看,根据区域地层对比第3层、第4层应为中更新世地层,2号孔中热释光年代可能偏新。上部碎石层基本连续,热释光测年年代为(140±8.4)×103a。3层应是岩性变化问题,不是断裂的影响,因此,推测断裂第四纪以来没有明显活动,为不活动断裂。

4 地质考察

在聂家庄东公路南侧见王母山断裂出露,剖面中发育一系列逆断层,偶见正断层(见图3),F1断裂将页岩中的灰岩夹层逆冲断错2m;F2断裂将灰岩夹层逆冲错断5m左右,断层产状150°∠60°。F1和F2之间发育一低角度逆断层。F3与F1和F2反倾,显示压性正断性质,断距2m。断裂面上发育灰白色断层泥,断裂挤压破碎带中发育透镜体和扁豆体,断层泥和破碎带胶结固化程度高,断裂在地形地貌上无断层显示。在郭家庄东见褐黄色、暗紫色和灰绿色泥页岩被强烈挤压破碎,N40°E破裂面左旋错动。

在奎四村北下河煤井东见王母山断裂剖面(见图4),逆断裂与正断裂伴生,F1逆冲错动达4m,F2正断错动1.4m,断裂面上的擦痕指示断裂以倾向滑动为主,兼有左旋走滑运动。断裂面上发育断层泥胶结程度较高。断裂在地形地貌上无断裂显示。

在断裂面上发育的断层泥中取热释光年代样品和断层泥显微结构样品各一块。样品热释光年代(10.84±0.92)×104a。断层泥显微结构结果表明,断层泥石英碎屑表面显微结构,次贝壳状占10%,浅桔皮状占45%,深桔皮状占35%,类鳞片状占有10%,分析认为其最新活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

5 结论

王母山断裂系左旋走滑逆断裂,南段第四纪不活动,北段第四纪早中期活动。

对断层的调查应采取多种手段是比较科学的。

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地震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是勘测工作的三个关键技术,直接影响到勘测成果的精度和使用,但地震勘测技术是以地质调查为基础,在正确地分析已有的地质资料基础上,才能取得可靠的勘测成果。

王母上断裂活动性的确定,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对建筑物基础和结构的抗震设防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从活动断裂的研究思路和进展出发,通过地球物理勘探手段,结合地震地质、工程地质等理论与方法,对王母山断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为地震反射波法用于断层勘探具有较高的精度,确定了王母山断裂的空间分布、运动性质、活动时代,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王母山断裂的探测与活动性的确定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对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断裂,浅层地震勘探,活动性

参考文献

【1】施小斌,丘学林,刘海龄,等.滇西l临沧花岗岩基新生代剥蚀冷却的裂变径迹证据[J].地球物理学报,2006,49(1):135-142.

【2】王德利,何樵登,韩立国.裂隙各向异性介质中的NMO速度[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6):1698-1705.

【3】黄伟传,杨长春,范桃园,麻三怀.岩石物理分析技术在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6):1791-1795.

【4】张凤旭,张风琴,刘财,等.断裂构造精细解释技术——三方向小子域滤波[J].地球物理学报,2007,50(5):1543-1550.

【5】姚保华,章振铨,王家林,等.上海地区地壳精细结构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07,50(2):482-491.

【6】朱志敏,沈冰,路爱平,等.阜新盆地白垩系阜新组煤层气系统[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7,34(2):181-186.

【7】山东省地震工程研究院.淄博市新城区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小区划工作报告[R].济南:山东省地震工程研究院,2007.

活动断裂 篇2

新民堡断裂新构造活动特征

新民堡断裂属于河西走廊西段酒西盆地内断裂系的组成部分,位于嘉峪关以西40 km的`新民堡一带.新民堡断裂呈北西西向延伸,长8.0 km,走向299°,倾向南西,倾角20°~35°.断裂下部主要发育在新近系红色泥岩中,地表穿切上更新统和全新统,变形性质以蠕滑变形为主,活动方式属于逆冲推覆;新民堡断裂在距今69.3 ka与35.4 ka之间、距今28.3 ka左右,距今4.4 ka左右发生过新构造活动.断裂位移速率为0.54~0.90 mm/a,其中垂直位移速率为0.26~0.50 mm/a.同时,以新民堡断裂为代表的低角度逆冲推覆断裂是造成酒西盆地及河西走廊横向压缩的重要因素和表现形式之一.

作 者:陈柏林 王春宇 刘建民 刘建生 张永双 CHEN Bailin WANG Chunyu LIU Jianmin LIU Jiansheng ZHANG Yongshuang  作者单位:陈柏林,王春宇,刘建民,张永双,CHEN Bailin,WANG Chunyu,LIU Jianmin,ZHANG Yongshuang(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刘建生,LIU Jiansheng(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地球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ACTA GEOSCIENTIA SINICA 年,卷(期): 27(6) 分类号:P5 关键词:逆冲推覆   蠕滑   新民堡断裂   甘肃  

活动断裂 篇3

摘要:

全新世以来,距今越近,华山山前断裂中段的垂直活动速率越大,甚至出现跳跃式的增长。重新梳理该断裂带40多处断层陡坎测量结果,发现这种不合理应与1556年华县8级地震有关。通过减掉1556年华县大地震的同震位移量,消除了这次大震的同震位移对活动速率计算值的放大作用,而且不同时期地貌陡坎的计算结果均表现出了很好的稳定性,说明这种处理是必要和有效的。最后,应用上述处理方法得到了华山山前断裂中段全新世以来较为可靠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156±02) mm/a。

关键词:华山山前断裂;全新世垂直活动速率;正断层

中图分类号:P315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66(2016)03-0359-06

0引言

断层活动速率是指某一时段活动断裂两盘相对运动的平均速率,反映了一条断裂应变能释放的平均速率以及长期平均活动水平,可用于比较不同断裂的活动水平。活动速率还与同震位移一起用于估计强震或大地震的平均复发间隔,进而估计最晚地震的离逝率与潜在地震的发生概率。因此,活动速率是断层活动性研究及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参数(邓起东,闻学泽,2008)。美、日等国的地质学家分别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断错地貌测量与相应地貌面沉积物年代测试来估计活动断裂的平均活动速率(邓起东,闻学泽,2008),现今也有通过其它手段(刘智荣等,2013;周海涛等,2013)获取断层的活动速率。我国从80年代开始将活动断裂的平均活动速率研究作为中国活动构造定量研究的重要内容(邓起东,闻学泽,2008)。

针对华山山前断裂中段全新世以来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很多学者(李祥根,冉勇康,1983;张安良等,1989;李永善,1992;杨源源等,2012)进行过研究,但发现所取研究时间段越短,即距今时间越近,计算出该段的活动速率越大。其中,距今10 000年以来,断裂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1~2 mm/a(李祥根,冉勇康,1983);距今6 000年以来,前人计算的结果分别为06~20 mm/a(张安良等,1989)、24 mm/a(李永善,1992)、1485 mm/a(杨源源等,2012)等;距今2 700年以来,张安良等(1989)计算的结果为05~23 mm/a,距今2 000年以来,杨源源等(2012)计算的结果为373 mm/a;而距今710年(被错断的最新一期地貌面年龄)以来,《西安地裂及渭河盆地活断层研究》(李永善,1992)表51中计算出的活动速率显示,其平均值高达478 mm/a。同一条断裂,自全新世以来,只是选取的距今时间段不同而计算出的活动速率也不同,且差距很大;而且距今越近,计算出的活动速率越大,甚至出现跳跃式的增长,说明这种不合理与距今较近的大地震活动有关,该地震应是1556年华县8级大地震。

本文以李永善(1992)对断裂带渭南塬前及华

山山前40多处断层陡坎及其地貌面年代所做的系统性工作的数据为基础,对此不合理的现象做出解释,并给出华山山前断裂中段全新世以来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

1全新世以来的断错地貌

华山山前断裂是渭河盆地南界断裂的东段,东起潼关,西止于蓝田流峪口。它在华县以东呈东西走向,经潼关向东可继续延至灵宝附近,与北东向的三门峡—灵宝断裂相交;而在华县以西则向南西方向延伸至秦岭山前,与秦岭北缘断裂相接,平面上呈舒缓波状,长约100 km(国家地震局“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课题组,1988),如图1所示。倾向NW、N,倾角60°~70°,为一典型正断层。华山山前断裂中段从华县石堤峪口至华阴杜峪口,走向NEE-EW,长约40 km。

1556年华县8级地震破坏严重,人口死亡数量是地震史上有记载以来最多的一次(贺明静,1986),极震区(Ⅸ度及其以上烈度区)范围包括今陕西渭南、华县、华阴和山西永济四县(王景明,1980),长轴方向总体呈NEE向。多数研究者认为,这次大震发生在华山山前断裂带上或与该断裂相关(郭增建,1957;韩恒悦等,1987;雷姚琪,张安良,1985;国家地震局“鄂尔多斯周缘断裂系”课题组,1988;张安良等,1989;李永善,1992;环文林等,2003;原廷宏,冯希杰,2010;杨源源等,2012),只有个别研究者(王景明,1980;侯建军,1985)提出了不同看法。根据野外考证(李永善,1992),沿渭南塬前及华山山前赤水河至杜峪等峪口的最新阶地(一般相当于T0~T1′)或最新洪积扇地形面,该期地貌面形成于元—明代,普遍存在2~4 m高的断层陡坎,与历史地震的极震区位置、长轴方向(原廷宏,冯希杰,2010)和烈度等震线特征对比,它们只可能是1556年华县大地震的产物,该地表破裂带全长约50 km,其中主要地表破裂位于华山山前断裂中段,即华县石堤峪口—华阴杜峪口。

华山山前断裂中段全新世以来的断裂活动在很多冲沟沟口及断裂带上都可以观察到。在野外地质剖面上可以看到清晰的正断层垂直错断晚更新世至全新世地层。在较大的峪口,全新世或晚更新世以来的数级阶地、洪积扇或多级侵蚀台面均被断层垂直错断,形成阶梯式断层陡坎。陡坎的高度与所在阶地年龄成正比,其中有的漫滩阶地也被错断。在多数峪口附近,可以看到断层多期活动在下降盘形成洪积扇叠加地貌,其中以杜峪口最为典型,以洪积扇的叠置关系可以划分出了3~4期洪积扇活动,考古发现杜峪口这3期洪积砾石层的顶部分别含有以红色陶片为主的仰韶文化(5 000~7 500 a),以灰色陶片为主的龙山文化(4 000~5 000 a)及含元代瓷片的元代文化(620~710 a)。在龙山期洪积扇上还发育較低一级侵蚀台面,应为周秦期的地貌面,反映了华山山前断裂中段全新世以来主要有4期活动(李永善,1992)。

2平均活动速率计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李永善(1992)对渭南塬前及华山山前断裂上40余处广泛分布的各种类型的断层陡坎进行了野外跨断层测量及断层陡坎形成年代的考古样分析,取得了迄今为止最为系统、详细的华山山前断裂中段主要断层陡坎的测量结果。其中断层陡坎的测量,为了减小误差,作了如下校正:一是跨断层陡坎进行长尺度测量,以恢复上、下原始地形面的形态,减少人工影响;二是延伸上、下原始地形面至断层出露处或断层陡坎中点处的高度作为垂直位移,以减少上升盘的剥蚀和下降盘的堆积所引起的误差(卞菊梅,1995)。其中地貌面年代的确定利用了在断裂带附近地层中丰富的文物碎片,对比了考古文物与地层、地貌面形成年代之间的关系,并作了少量14C样予以验证(李永善, 1992)。因此,本文将直接引用《西安地裂及渭河盆地活断层研究》(李永善,1992)中表51和图521中的数据,只做梳理,不做任何修改。

表1给出了不同时期地貌面的陡坎高度和地貌面年龄的平均值,并计算出了相应的垂直活动速率。该数据与《西安地裂与渭河盆地活断层研究》(李永善,1992)图521中的数据是一致的,其中平均陡坎高度118、1011、73及325 m是平均分布时限内位移的加权平均值,笔者推测权重可能与《西安地裂及渭河盆地活断层研究》(李永善,1992)表51中的可信度有关。若按常用方法,用陡坎高度除以地貌面年龄来计算,距今6 500年来,断裂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182 mm/a,即坐标轴0点至该位移-时间点斜线的斜率tan(θ4);距今4 500年以来为225 mm/a,即tan(θ3);距今2 600年以来为281 mm/a,即tan(θ2);距今680年以来为478 mm/a,即tan(θ1),这样才能得到图2中的平均斜率(平均位移速率)K≈29 mm/a。

从根据不同时期的地貌面计算出的垂直平均活动速率可以看出,478 mm/a(680 a)>281 mm/a(2 600 a)>225 mm/a(4 500 a)>182 mm/a(6 500 a),可见距今越近、计算出的垂直活动速率越大,甚至出现跳跃式的增长。从图2也可以看出,tan(θ1)>tan(θ2)>tan(θ3)>tan(θ4),同样说明距今越近,这种方法所导致的计算出的活动速率越大。

分析出现该不合理现象的原因,发现前人在计算该断裂中段平均垂直活动速率时习惯性地采用陡坎高度除以地貌面年龄的方法,忽略了离逝时间很短(距今约450 a)的1556年华县大地震对垂直活动速率的放大作用。也就是说,1556年的华县8级地震使之前的断层陡坎高度又平均增加了325 m,但前人计算时并没有在时间项上也增加一个可以形成325 m陡坎的时间(或称复发周期)。

以下按不同时期地貌面的平均值来计算活动速率,并说明上述问题:

(1)(680±200) a BP的地貌面。在1556年华县大地震中被错断,形成平均高度为(325±05) m的陡坎。实际上应该用单次地震事件的陡坎高度除以大震复发周期,才能反映断裂带较为真实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即325 m/2 000 a≈163 mm/a(华山山前断裂带大震的复发周期约为2000 a)。笔者认为形成如此规模的陡坎(或地震)不仅需要足够长的积累时间(复发周期),还与1556年的华县大地震这种突发事件恰好被680 a BP这一期非常年轻的地貌面记录到了有关。

(2)(4 500±500) a BP的地貌面,平均垂直位移量为(1011±18) m,应为断层多次活动的结果。计算断裂带平均垂直活动速率较为合理的方法是我们可以用680 a BP到4 500 a BP的平均活动速率来代表断裂带4 500 a BP以来的平均活动速率,体现在计算方法上就是对位移和时间项同时进行处理,即(1011-325) m/(4 500-680)a≈180 mm/a。上述方法的本质是计算两点之间的斜率,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知道的参数较多。考虑到325 m对位移项的影响为32%,680 a对时间项的影响仅为 15%,且4 500 a BP年龄本身就存在±500 a的误差,因而本文也可以忽略时间项的影响,只对位移项进行校正,即用陡坎的平均高度1011 m减去1556年华县大地震错断的平均垂直位移325 m,这样断裂带4 500 a BP以来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1011-325) m/4 500 a≈152 mm/a。以下计算出于同样的考虑。

(3)(2 600±500) a BP的地貌面,位移校正结果为(73-325)m/2 600 a≈156 mm/a。

(4)(6 500±500) a BP的地貌面,考慮到其距今时间足够长,对1556年华县大地震的同震位移具有一定的“稀释”作用,且该时期的陡坎侵蚀破坏也较为严重,所以不再对其进行校正,直接计算得出断裂带6 500 a BP以来的平均活动速率为118 m/6 500 a≈182 mm/a。

从以上初步的计算可以看出处理后的结果保持了非常好的稳定性。另外,通过对不同时期地貌面错断数据,即(325 m,068 ka)、(73 m,26 ka)、(1011 m,45 ka)和(118 m,65 ka)这4组数进行线性回归(图2),结果表明断裂带陡坎高度与地貌面年龄之间存在很强的线性相关性(相关系数R2≈096),回归曲线的斜率约为147,也与上述结果比较接近,说明这种处理是有效的和必要的。

3断裂带中段全新世垂直活动速率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直接用陡坎高度除以地貌面年龄的方法来计算华山山前断裂带中段全新世以来的垂直活动速率会严重偏离事实,因为离逝时间很短的1556年华县大地震所产生的垂直位移直接增加了之前陡坎的高度,但在时间项上忽视了该位移增加量所需要的时间。下文采用(4 500±500) a BP的地貌面陡坎数据,并使用校正位移的方法计算断裂带中段全新世以来的平均活动速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同震位移可由野外實际测量得到,而复发周期则是由同震位移除以活动速率或采用其它方法计算得到的,因此采用校正位移的方法。

(2)4 500 a BP左右的地貌面陡坎数据相对最多、最全面,在断裂带上分布也较为均匀。

(3)4 500 a BP时间相对足够长,足以包含2次(或2次以上)地震的发生,且剔除1556年华县大地震后,可认为在该段时间上地震的分布是相对均匀的。

(4)利用同一点或距离最近点的元明期地貌面错断数据来表示该点1556年华县大地震的同震位移并用于位移校正。

(5)计算中去掉了位移量过大的3个值和过小的1个值,这样参数便集中地分布于某一置信区间内,并保证了结果的可靠性。

具体计算如表2所示,计算结果表明断裂带在4 500 a BP以来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156±02) mm/a,与线性回归结果147 mm/a比较接近,该值可以用来代表断裂带中段全新世以来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

4讨论和结论

通过对华山山前断裂带中段不同时期地貌面错断形成的陡坎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发现如果直接采用陡坎高度除以地貌面年龄的简单办法来计算断裂带的垂直活动速率,会导致距今越近、计算出的活动速率越大,甚至会出现跳跃式增长的不合理现象。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陡坎高度在1556年华县大地震中被再次增加了,但时间项上没有考虑陡坎高度产生这一增量所需的时间(这一时间应与复发周期有关)。

在不同时期地貌面断错数据样本足够多的情况下,采用线性回归仍是最佳的办法,但数据较少时,对于离逝时间较短的发震构造,计算其活动速率时必须要考虑最近的一次大震对计算是否会产生影响,并对这种影响进行合理的处理。活动速率S=(O1-O2)/(T1-T2),其中O1、O2为不同时期地貌面的位错量;T1、T2为相应的地貌面年龄。以下2种情形可对该公式进行适当简化:(1)当O1>>O2、T1>>T2时,公式可简化为S≈O1/T1,对应实际应用,即可直接用较老且较大的位错量除以它的地貌面年龄来近似代表断裂的活动速率;(2)当O1>O2、T1>>T2时,公式可简化为S≈(O1-O2)/T1,对应实际应用,即当T2较小,对时间项的影响也较小时,可以用该简化公式来近似计算断裂的活动速率。

对于华山山前断裂带中段,利用680 a BP和4 500 a BP两期地貌陡坎来计算断裂的垂直活动速率时,680 a对于时间项的影响仅为15%,且4 500 a BP年龄本身就存在±500 a的误差,而325 m对位移项的影响为32%,可以使用简化公式S≈(O1-O2)/T1。即通过减掉1556年华县大地震的位移量,消除了这次大震的同震位移对活动速率计算值的影响,不同时期地貌面的计算结果表现出了很好的稳定性,计算得到的华山山前断裂中段全新世以来较为可靠的平均垂直活动速率为(156±02) mm/a,这一结果与通过对不同时期地貌面错断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的147 mm/a比较接近,说明该方法是必要和有效的。

参考文献:

卞菊梅.1995.地形面方法在渭河盆地活断层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7(1):61-68.

邓起东,闻学泽.2008.活动构造研究-历史、进展与建议[J].地震地质,30(1):1-30.

郭增建.1957.1556年1月23日关中大地震[J].地球物理学报,6(1):59-68.

国家地震局"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课题组.1988.鄂尔多斯周缘活动断裂系[M].北京:地震出版社.

韩恒悦,贺明静,李永善.1987.渭河盆地东部地区的活断层[J].地震地质,9(2):85-90.

贺明静.1986.华县大地震与断裂活动[J].地震研究,9(4):427-432.

侯建军.1985.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的地震地质条件[J].西北地震学报,7(1):66-74.

环文林,时振梁,李世勋.2003.对1556年8级大地震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的新认识[J].中国地震,19(1):20-32.

雷姚琪,张安良.1985.关于渭河盆地的活动断裂、断裂深度及孕震的断裂深部展布条件[J].西北地震学报,增刊1:75-80.

李祥根,冉勇康.1983.华北北坡及渭南塬前活断层[J].华北地震科学,1(2):10-18,9.

李永善.1992.西安地裂及渭河盆地活断层研究[M].北京:地震出版社.

刘智荣,黄静宜,洪顺英等.2013.基于PS-InSAR技术的丽江断裂形变监测研究[J].地震研究,36(3):319-323.

王景明.1980.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的地面破裂[J].地震学报,2(4):430-437.

杨源源,高战武,徐伟.2012.华山山前断裂中段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貌表现及响应[J].震灾防御技术,7(4):335-347.

原廷宏,冯希杰.2010.一五五六年华县特大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

张安良,米丰收,种瑾.1989.1556年陕西华县大地震形变遗迹及华山山前断裂古地震研究[J].地震地质,11(3):73-81.

周海涛,周伟,杜雪松等.2013.利用跨断层形变资料研究近期唐山断裂活动性[J].地震研究,36(3):286-291.

Abstract

There exit the unreasonableness that the vertical slip rate of the Huashan Frontal Fault jumpily becomes higher since Holocene when the period is shorter from present.Through reviewing the measuring results of more than 40 fault scarps of the Huashan Frontal Fault,we found that these unreasonable results are close related to the latest earthquake,Huaxian 8earthquake in 1556.Subtracting 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of the Huaxian 8earthquake in 1556,we eliminated its amplification effect on the calculated value of activity slip velocity.The calculated result of fault scarps in different periods show steady,which indicates that this processed method is necessary and effective.Finally,we applied this processed method to get a more reliable average value of vertical activity velocity of about 156 mm/a in the middle section of Huashan Frontal Fault zone since Holocene.

活动断裂 篇4

1龙首山北缘活动断裂

该断裂带西起桃花拉山南麓,东至金川河,北西西向延伸长约140余km。断裂带由多条近于平行雁列、产状各异的断裂构成,由于受到其他方向横向小断裂割切影响,断裂几何特征较复杂。该断裂形成于加里东期,后经多期活动而断错了不同时代的地层,强烈的垂直差异活动造成龙首山与北侧潮水盆地的反差地貌,多处可见断裂割切了上更新统,局部地段割切了全新统。

该断裂带主体由四条次级断裂组成。东段金川河至宽龙井,岩断裂形成断层三角面和山间槽地,断裂总体呈北70°西方向波状延伸长45km,倾向南西。据钻孔资料垂直断距自白垩纪以来大于1200m,第四纪以来大于200m。白家嘴见前震旦系逆冲与上更新统砂砾石层之上,剖面上保留有两次古地震崩积楔。第二段自骟马湖至保得河,与东段做阶雁列,长30km,倾向西南。沿断裂形成一系列断层三角面、鞍状负地形,沟谷跨断裂后变宽缓,至少在晚更新世有明显活动。第三段自保得河口到黑山头,长约10~15km,倾向南西,与第二段左阶雁列;断裂所经之处山脊、水系普遍位错,断层崖、断层沟槽、孤立残丘随处可见。其中东半段断裂在山前形成两期反向陡坎,早起坎高3m左右,坡角19°~20°,为全新世早起产物,新坎高0.5~1.02m,坡角大于30°,断裂断错了低河漫滩,为1954年山丹741级地震遗迹。野外考察结果表明:这次地震主破裂带就位于保得河至大峡河区段,沿断裂保留地裂缝、断层陡坎、滑坡、山崩和鼓包,产生的右旋水平位错为1~1.5m,最大达4m,垂直断距1.2m。在黑山头见断裂断错了坡积层,14C样品测年为距今3363+130a。西段子黑山头以北,经斜坡山和桃花拉山南缘向西隐入戈壁;断面倾向北东,在早、中更新世洪积戈壁中形成7~8m高的断崖地貌。在斜坡山南麓洪积扇上有一新陡坎高2~5m,坡角32°,14C样品测年为距今1583+70a产物。该断裂带向东经阿拉古山、四道山北麓一带隐入沙漠,并断续与图兰泰山北东向晚更新世活动断裂相接。

2金川矿区近场区地质构造

金川矿区位于河西走廊北缘之龙首山东段,是祁连断褶带与巴彦淖尔断褶带和阿拉善断块的接壤地带;矿区所处地段属祁连山断褶带的河西走廊断拗北缘的龙首山断隆;因此,研究龙首山北缘活动断裂对金川矿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金川三矿区露天矿附近可见到断层地质剖面。前震旦系中挤压破碎带宽50~80m,并见30m的断层角砾岩,断层片理化带及断层泥组合。新第三系倾向北东,倾角达50°~30°,中更新统砂砾石层也产生了10°~30°向北东方向的倾斜,地表形成明显断崖陡坎。断层在第三系中形成了170m的断距,其中在中更新统中断距至少为60m,在中更新统地表以下4.5m处亚砂土热释光年代为距今17.9±1.8万年如图1所示。

白家咀至玉石沟段,断层割切了前震旦系片岩,新第三系砂砾岩,下更新统砾岩及T2~T4级冲洪积阶地砂砾石层。断层沿山前公路边形成醒目的断崖陡坎地貌。陡坎附近为断层挤压破碎角砾岩带宽30~40m,之中向南陡倾的次级断层较发育。玉石沟东氡气房附近可见次级断层割切上更新统天然剖面。由前震旦系变质岩构成的黄褐、黄绿色、铁红色挤压破碎带在公路南2m处形成高5~8m的陡坎,其上部覆盖厚约0.8~1m阶地砾石层在陡坎北侧消失,陡坎内发育2条间距为0.5~0.2m的断层面,向下交于一条,沿断面形成宽10~20cm的以松散砂砾石为主并混有前震旦系成分的挤压破碎带,砾石明显定向排列,内有重结晶石膏填充。由氡气房北侧残留的阶地砾石层判断,断层割切上更新统垂直断距为1.2~1.5m。断层带揉进的亚砂土TL测年结果为距今6.9±1.5万年如图2、3所示。

3结论

3.1金川矿区远场区地震构造环境评价

金川矿区处在青藏高原地震构造区祁连山块体与阿拉善地震构造区阿拉善块体的交汇部位。总的说来,本区西南部地壳属于构造不稳定区,断裂构造活动强烈,发生过多次强震和古地震事件;北部地壳属于构造稳定区,地震活动水平相对较低。这是本区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的基本背景条件。通过上述区域活动断裂带新活动性、新构造分区、地壳形变、深部构造、地球物理等方面特征的分析,区域范围内强震发生的地震地质环境具有如下特征:

1)区域主体地震活动水平与区域新构造运动和分区有着密切关系。强震主要发生在新构造运动强烈的新构造区,如河西走廊断块区、北祁连山断块区等,特别是新构造分区边界,往往是强震带,有历史地震和古地震发生。

2)强震大部分发生在规模较大的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断裂带上或是由其控制的断陷盆地内,它们与区域性的北西西向和北北西向的走滑或逆走滑断裂有关,如1927年古浪8.0级地震、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等。

3)地壳形变是现代地壳运动的表征,地壳形变等值线比较密集,升降变化比较大的地带及其等值线转折、畸变部位往往也是强震发生部位。特别是地壳构造分区界限附近,为深部地球物理场及地形变突变带,是强震发生的有利场所。

4)研究区附近现代区域构造应力场继承了中更新世以来的区域构造应力场特征,表现了明显的分区性,西部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20°~25°东,中部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30°~40°东,东部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50°东左右。在北北东至北东向优势挤压力作用下,北西西及近东西向断裂主要表现为左旋走滑兼压性特征,北西、北北西向断层主要表现为右旋走滑兼挤压性质。两组断裂复合结点部位,容易形成应力集中区,控制6级左右中强地震的发生;在结点间具一定规模的北西西向全新世左旋走滑活断层上,是未来7级以上强震发生的有利场所。

3.2地震活动环境评价

1)龙首山北缘活动断裂位于地震活动水平较高的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内。研究区最早的地震记载为公元366年武威南5级地震,最大为1927年古浪8.0级地震。至2011年底,历史记录3级以上地震1368次,其中4~4.9级地震134次,5~5.9级地震42次,6~6.9级地震6次,7~7.9级地震2次,8.0级地震1次。

2)地震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最大为8.5级地震。研究区地震空间分布具明显的丛集性及条带性特征。震源皆分布于地壳内,其优势分布层位为10-30km,以北祁连山地区深度相对大,向北到龙首山、阿拉善,震源深度逐渐变浅至10km左右。表明研究区的地震多属于地壳中上层的浅源构造地震。

3)地震活动的时间分布具明显的韵律性。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目前处于地震活跃期,未来百年内不能排除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危险性。

4)金川矿区历史上经历了多次中强以上地震的影响,这些地震对该工程场地造成最大地震影响烈度为7度。

3.3金川矿区近场区地震构造环境评价

1)金川矿区位于青藏高原北缘龙首山北侧,潮水盆地南缘,大地构造属于华北地台的阿拉善地块与祁连褶皱系河西走廊过渡带交接带,属于构造次稳定区。

2)金川矿区近场区主要位于龙首山区及潮水盆地南缘,受区域构造和岩性的控制,地貌表现为山盆相间的排列格局。近场区大致可划分为中山区、低山丘陵区和戈壁平原3个不同的地质地貌单元。

3)近场区内无历史大震发生,近期小震活动主要集中于场地西北部,活动水平中等。

4)近场区内发育了众多规模不等的断裂,主要分布于龙首山区及边缘,矿区内无断裂通过。这些断裂在近场区全新世以来均无明显活动的地质证据。

5)从上述地震构造环境综合分析,近场区属于第四纪早中期构造运动较强的地区,现代构造运动相对减弱。按特征地震的概念,龙首山北缘活动断裂仅潮水盆地南缘断裂F1、河西堡盆地北缘断裂F2和河西堡盆地南缘断裂F3在晚更新世表现了强烈的挤压逆冲活动特点,这三条活动断裂具备发生7.0级潜在地震的构造条件,未来百年内不排除发生5.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性,从而对金川矿区造成最大地震烈度最大为Ⅶ度的影响。地震时,断层不会产生地表破裂带而危及金川矿区工程建筑设施安全。

摘要:通过研究预测未来百年龙首山北缘活动断裂的活动性,对活动断裂带进行较长时期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预测未来百年对金川矿区的地震影响,可以提前做好震害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关键词:龙首山断裂,金川矿区,预测,应用

参考文献

[1]胡聿贤.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教程[J].地震出版社,1999.

[2]黄汲清.按大地构造观点进行中国地震地质区划的尝试[J].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979.

[3]黄汲清,任纪舜.中国大地构造及其演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4]黄汲清.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论文集[D].地质出版社,1981.

[5]任纪舜,王作勋,陈炳蔚.从全球看中国大地构造—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简要说明[M].地质出版社,1999.

[6]胡聿贤,张敏政.缺乏强震观测资料地区地震动参数的估算方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84.

活动断裂 篇5

浑河断裂抚顺城区段现今活动性观测分析研究

本文利用布设于浑河断裂抚顺城区段东西两处形变观测场地变形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浑河断裂抚顺城区段现今活动性,结果表明:1)浑河断裂抚顺城区段现今不存在与构造相关的.运动;2)抚顺采煤沉降区外围的浑河断裂没有被活化,沉降区沉降主要由抚顺煤田采煤所致.

作 者:孔繁强 王莉 王永江 赵晓辉 KONG Fan-qiang WANG Li WANG Yong-jiang ZHAO Xiao-hui  作者单位:孔繁强,王永江,赵晓辉,KONG Fan-qiang,WANG Yong-jiang,ZHAO Xiao-hui(辽宁省地震局,辽宁,沈阳,110034)

王莉,WANG Li(中国石油辽河油田油气集输公司,辽宁,盘锦,124010)

刊 名:东北地震研究 英文刊名:SEISMOLOGICAL RESEARCH OF NORTHEAST CHINA 年,卷(期):2009 25(1) 分类号:P315.2 关键词:浑河断裂   断裂活动性   变形网   形变分析   沉降  

断裂的乡村 篇6

腊月二十六,我拖着稍显疲惫的步伐,终于回到了家乡,这个位于鄂东南的小山村。其实,离上一次回家还不到一个月,但是对于家乡的眷恋,还是让我归心似箭。掐指一算,从高中时代起,我就不能再像以前一样,有大把的时间赖在这里。

回到家乡,竟成了一种奢侈。

回不去的故乡

这几天,外出打工的乡亲们陆续回来了,给这个平日里寂寞的小山村带来些许生气。人们三三两两地串串门,诉说着这一年的幸福与苦楚。

我也没闲着,会亲朋,见好友成为主要工作,因为我知道,下一次再见到他们也许是多年之后了。

大徐是我小学同学,每年春节回家,无论多忙,我们总要聚一聚。初中毕业后他就出去打工了,现在已经结婚生子。多年在外闯荡的经历,让他比同龄人看起来更加成熟。大徐在建筑工地工作,去年跟着施工队伍去了好几个城市,但每一个城市都不熟悉,对于大徐来说,他心里清楚,自己只是这些城市的匆匆过客。

虽然工地上很辛苦,但是大徐的工资还是让我大吃一惊,每天差不多300元左右,扣除休息的那几天,每个月能够赚6000元左右。这在当地来说,已经相当不错了,但他显然还不满足,人们总爱去攀比。前些天,他碰到同样是在外地打工的邻村小伙儿,据那人自己说,两年前去了温州,搞起了高利贷,去年挣了400万元,过年开回來一辆宝马,听到这些事情都让他压力倍增。

对于大徐来说,春节是很让自己纠结的。在外漂泊一年,终于能够回家了,但是此刻的家乡,让人既熟悉又陌生。

说是熟悉,外面的世界变化很大,特别是自己所工作过的城市,可以说每天都在变化,而这里,这个小山村,还是那么孤寂,犹如一幅山水画,千百年来没有多大变化。

陌生在于,很多乡亲一年见一次面,甚至多年不见,并且大都在外面见过了那些花花世界,已经没有了原来的质朴,感情也平淡了很多。童年时的那种情感,也在悄然消逝。

回头来看,这些年,小山村还是发生了很大变化。村里盖起了不少楼房,也很气派,早在几年前,就开通了水泥路、网络,通了直接到城里的公交车,俨然和城里的生活没有太多的不同,这或许得归功于市场经济给这里带来的冲击吧。

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却让农村的传统文化一天天肢解。记得小时候,虽然物质匮乏,但是业余生活还是很丰富。抓鸟、摸鱼自然成为孩子们的最爱,唱戏、民俗表演等等也成为那时最大的感情寄托。

而今天,却再也回不去了。

村里的集体文化活动接近于消亡,最可怜的还是那些孩子们,对于传统的民俗,或许只能在他们的课本里找到一丝慰藉。平日里,打牌成了村头巷尾最重要的娱乐活动。某人昨晚赢了多少钱,竟会成为第二天村民们热议的话题,唯一的功能是,这个话题总算也能给平日里寂静的山村带来一丝涟漪。

虽然大徐参加工作多年,可喜的是他并没有沾上那些习气。他说很讨厌打牌,他更愿意和三五好友坐在一起聊聊天天。但是不到一会,众人还是建议:咱们谈完了理想,现在干点现实的吧,还是打牌。

疾速的城镇化

大徐说,今年春节回家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和家人商量在哪里安家。

经过多年的辛苦打拼,大徐有了20万元的储蓄,但对于安家来说,又是尴尬的。他也想大城市里买一套房子,但是动则每平方米上万元的房价,让自己望而却步。

要是在老家盖房子,这些钱还是足够的。但是多年在外打工的经历,自己已经熟悉了城里人的生活方式,也早已不会父辈们的农活。如果回到老家,肯定已经不适应了。

大徐的境况其实就是大多数80、90后农民工的处境。他们习惯了朝九晚五、夜生活、使用QQ,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虽然城市离他们很远,但是愿意尽自己最大的梦想去追寻。对于父辈们的劳作方式,心里是敬佩的,但是骨子里又不愿意去复制。他们知道,这种生活太苦。

有开发商已经瞄准了这块的市场。就在去年,镇上的几个有钱的老板一起征地搞起了房地产开发,销售远超预期,每平方米1200元钱,楼盘还没有盖起来就已经卖完了。买房的大多是大徐这样在外打工的人。

在当地,城镇化建设已经越来越火热。一方面是国家政策的支持,一方面也是由于房地产调控,迫使一线城市的资金开始向下转移。就老家的镇上来说,短短两年,就已经有八个楼盘在建,不知是真有需求,还是泡沫已经来临。

“安家”容易,“乐业”未必。让这些买房的人,能够在当地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恐怕是当务之急。比如大徐,即使在镇上买了房子,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他在当地能不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如果不能,房子依旧是空巢,他还是只能一年回来一次。

大徐很担心城镇化建设的“空心化”,这样带来的只是一时的虚假繁荣。

当地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引进一些大的厂家。目前来看,已经有一些厂商进驻,但大多是外地一些落后,面临淘汰的产能。

更令人担心的是,如果城镇化建设没有很好的规划,必定带来的是新一轮的征地运动,报纸上天天刊登的各种征地事故,或许不久也将在这里频繁上演。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对于农村而言,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发展?

城镇化越来越多,而农村会慢慢减少,这是中国发展的必定阶段。其中的各种变革,必定会越来越多地冲击这个小山村。

而大徐的最大愿望在于,多年后,带着自己的孩子还能找到这片小山村,还能找到一些儿时的回忆。

活动断裂 篇7

沂沭断裂带是1668年8.5级郯城地震、1888年渤海湾7.5级地震、1975年海城Ms7.3地震以及1969年渤海Ms7.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该断裂带位于中国华北地区东部, 是鲁东、鲁西两大块体的缝合部分。沂沭断裂带不仅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构造带, 更是一条强活动的地震带。本文通过运用GIS相关软件取得的投影图件, 与实地地质调查相结合对沂沭断裂的空间和时间地震活动规律进行了研究。

1 地质概况

沂沭断裂带是鲁西地块与胶东地块和苏鲁造山带的地质界线。该断裂带南起山东郯城, 北至渤海莱州湾, 总体延伸360 km左右, 整体呈N15°E向展布。郯庐断裂带在早中生代发生过大规模左行平移[1,2], 其平移构造保留在变质基底内, 呈现为左行走滑韧性剪切带。自第四纪以来沂沭断裂带进入了新构造活动期, 表现为一系列活动断层出现[3]。第四纪地层在该区一般较薄, 白垩纪所形成的地垒与地堑内多为基岩裸露, 活断层在地表出露较好[4]。

对沂沭断裂带的研究由来已久。但通过小震归纳投影的方法来总结沂沭断裂带的活动规律则仅有二十余年的历史。通过对沂沭断裂带临区的小震分布进行归纳, 发现MS>1.0的地震主要分布于沂沭断裂带的东侧两条断裂, 即昌邑-大店断裂 (F1) 和安丘-莒县断裂 (F2) , 占地震总数的近4/5[5]。说明了昌邑-大店断裂和安丘-莒县断裂的现代地震活动性远强于位于断裂带西侧的沂水-汤头断裂 (F3) 和鄌郚-葛沟断裂 (F4) 。许再良、李国和、李翔[6]对沂沭断裂带全段进行小震分布投影如图, 表明震中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堑F1和F2两条断裂之间, 其中郯城到莒县段最为集中, 而中地垒和西地堑分布则很少。这些研究集中显示了沂沭断裂带东西地堑地震活动的不均一性。

2 沂沭断裂带的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2.1 地震点位在四条主干断裂上的分布特征

沂沭断裂带共分为四条主干断裂, 由东向西依次为昌邑-大店断裂 (F1) 、安丘-莒县断裂 (F2) 、沂水-汤头断裂 (F3) 和鄌郚-葛沟断裂 (F4) 。断裂带主要的构造走向为NNE, 平面上呈北部宽南部窄的长束状, 总的构造格局呈“两堑夹一垒”。投影点的分布表明沂沭断裂带上的现代地震活动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东西分带特征。震中点位主要分布于分布在东地堑中的两条主干断裂 (F1和F2) 之间, 而这其中又以莒县到郯城段最为集中。与之相比, 地震点位很少落在西地堑和两地堑之间的地垒上, 断裂带内部东西两侧的震点分布具有非常明显的差异性。从历史上看, 1668年发生的郯城-莒县8.5级特大地震就发生在东地堑中, 相应的西地堑中都没有发生中强震。

因此, 沂沭断裂带内的四条主干断裂的地震活动性至少在从莒县北部到郯城范围内表现出明显的东西差异性分带特征。主要表现为位于东地堑中的F1、F2两条主干断裂第四纪以来不仅仅在地震活动强度上强于西地堑, 而且其期活动的时间也明显要比西地堑长的多[7]。

2.2 地震点位在东地堑中两条断裂上的分布特点

由于F1、F2的活动强度远大于西地堑中的F3、F4。因此就以东地堑为例分析地震点位在顺断裂带走向上的分布特征。以沂水-五莲一线为界, 将断裂带分为南北两段, 经测两段长度大致相等, 约为150 km[5]。对1970年1月至2014年4月该地区发生的里氏震级大于3级的地震点位进行投影显示落在南段的地震为12个, 落在北段的为6个, 显然有感地震沿沂沭断裂带带东侧两条断裂的南段密集成带状, 而北段则较为稀疏, 通过3级以下的小镇投影得到的结果也验证了这一点, 这表明沂沭断裂带南段的地震活动性要高于北段活动性要高于北段。

由于全新世以来F1、F2活动规模不大, 持续时间短, 单从地表形迹难以分辨断裂上活动剧烈与较为平静的区段。为了进一步明确沂沭断裂带东地堑全新世以来活动较为剧烈的南段的不同区段活动性的差异, 本文将沂沭断裂带东地堑南段分为5个区段, 分别为A段 (北北段) 、B段 (莒县北段) 、C段 (莒县南段) 、D段 (莒南大店段) 和E段 (临沂临沭段) , 见图1, 图1中各段除A段长45 km以外, 其余各段长度大致相等, 约为25~30 km。

注:本图中断裂数据来自山东省地质图;地震数据来自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北西向断裂由南向北依次为F1汶泗断层;F2蒙山断层;F3新泰一垛庄断层;F4泰山一铜冶店断层。地震分段由北向南依次为A、B、C、D、E五段分界点分别为五莲、莒县、夏庄、板泉镇

前人的经验表明, 同一条断裂地震发生频率越高, 证明其断层活动性越强。如表1所示, 在C段和E段微震的投影点最多, 其中C段为29个, E段为30个。由此可见东地堑中的微震活动性以C段和E段最强, 其他三段则相对较弱。但微震分布的结果与有感地震的分布并不一致, 由表1可知, A段和D段发生有感地震次数最多, 而微震分布最多的C段和E段则只有1~2个投影点。这显示出该区微震与可感震在空间分布位置上的不协调性。C段和E段作为微震的聚集区段, 其可感地震的发震次数相对较少。与之相反, D段由于少有微震发生, 连续积累的能量没有得到释放, 当地应力达到一定值时, 断裂所积累的能量的瞬间释放, 形成有感地震。沂沭断裂带在D段闭锁效应的形成显然与鲁西伸展构造发育的北西向断层束相关联。沂沭断裂带在该段内与北西向的汶泗断层相交叉 (如图1所示) , 交叉区域正是D段所处的位置, 图2所反映出的震点分布规律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交叉处闭锁现象的存在。

注:本表所列3级以上地震为1970年1月至2014年4月在研究区内发生的Ms>3的地震事件;所列3级以下地震为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发生于研究区内的Ms<3的地震事件。

交叉断层上会交替地发生失稳事件。两条交叉的断层在活动中既相互促进, 又相互制约, 即一条断层既可能使另一条断层发生闭锁而积累应变, 又可能触发其错动。发生在正应力较大的断裂上的失稳事件影响范围常常更大[8]。新近纪以来, 华北克拉通基本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至第四纪后断层几乎不再活动, 反映鲁西隆起基本处于稳定[9]。

与鲁西隆起中几条断层相比, 沂沭断裂带中的正应力值相对大得多, 其在南北各区段的分布相差很大, 南部的受力性质以压性为主[7]。虽然D段在1668年发生了8.5级大地震, 但由于震级越大, 周期越长, 且1970年以来, D段已经发生5次3级以上的有感地震, 在闭锁部位能量频繁得到释放的情况下, 短期内应不具备发生破坏性地震的能力。

3 结论

1) 沂沭断裂带现代地震活动显示出空间上的不均一性, 分段活动明显。总体表现为东地堑的活动强度大于西地堑及中地垒, 断裂带南段的地震活动强度大于北段。而南段本身的活动强度也不均一, 差异性明显。

2) 沂沭断裂带南段的地震活动受北西向断裂尤其是汶泗断层的影响很大, 两个断裂带交叉处形成闭锁, 这是断裂带在东地堑D段失稳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Zhu G, Liu G S, Niu M L, et al.40Ar-39Ar dating of strike-slip motion on the Tan-Lu fault zone, east China[J].J Struct Geol, 2005, 27:1379–1398.

[2]Zhu G, Niu M L, Xie C L, et al.Sinistral to normal faulting along the Tan-Lu fault zone:Evidence for geodynamic switching of the east China continental margin[J].J Geol, 2010, 118:277–293.

[3]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郯庐断裂带[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7.

[4]严乐佳, 朱光, 林少泽, 等.沂沭断裂带新构造活动规律与机制中国科学[J].地球科学, 2014, 44 (7) :101-115.

[5]郑朗孙, 高维明, 郑传贝.郯庐断裂带的分段与沂沭断裂的活动性[J].中国地震, 1988, 4 (3) :123-129.

[6]许再良, 李国和, 李翔.沂沭断裂带区域工程地质与铁路选线勘察[M].北京:地震出版社, 2008.

[7]冯志军, 李杰, 闫德桥, 等.沂沭断裂带近期断层形变特征分析[J].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3, 34 (1/2) :71-76.

[8]马瑾, 马胜利, 刘力强, 等.交叉断层的交替活动与块体运动的实验研究[J].地震地质, 2000, 22 (1) :65-73.

活动断裂 篇8

随着CAE(计算机辅助设计)在汽车设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材料数据输入的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其中碰撞模拟所需的材料数据除了高速拉伸曲线以外,对材料失效断裂的定义近期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国内大多数汽车厂商在碰撞模拟过程中对材料失效断裂的定义是以单向拉伸的断裂应变单一值确定。但金属板材的断裂特性是与应力状态相关的,即不同应力状态下金属板材表现出的断裂应变是不同的,因此用单一值定义材料失效断裂存在偏差。

通过设计不同应力状态下的材料断裂试验,获取金属材料断裂模型所需试验数据,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有限元仿真获取3种材料的断裂参数,并分别采用MMC断裂模型、CL断裂模型以及LS-DYNA中的MAT24模型表征3种材料的断裂特性。通过模拟对比分析,验证MMC断裂模型的准确性。

2 试验

2.1 试验方法

试验材料为一种常见的汽车用金属板材。试验种类包括金属板材材料的单向拉伸试验(与轧制方向角度为0°、45°、90°)、剪切试验、拉剪试验、R5缺口拉伸试验和中心孔拉伸试验,每个应变率试验至少重复5次后,取数据位于中间的曲线进行数据处理。单向拉伸试验参照GB/T228.1的规定[1],其它试验试样尺寸如图1所示。

本试验的钢板材料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则在材料塑性行为的表征中使用Hill48各向异性模型及MAT122材料卡。断裂研究中,采用MMC(Modified Mohr-Coulomb)断裂模型[2]、Cockcrof-Latham断裂[3]配合LS-DYNA软件中的MAT_ADD_EROSION卡片以及只采用MAT24材料卡进行断裂模拟。最后将MMC和CL模型分析结果与常规的MAT24进行对比,比较不同仿真方法的差异,以便选择合适的金属板材断裂分析方法。

2.2 试验设备

加载设备采用通用电子万能试验机,万能试验机自带力传感器测量拉伸载荷,获得拉伸试验的力对位移曲线。采用低速摄像机拍摄试验过程中的试样二维变形,并通过图片分析系统分析试验录像,计算试样静态变形,获取样件局部断裂部位的等效失效应变。

3 结果及数据处理

3.1 试验结果

试验数据如图2所示。

3.2 数据处理

3.2.1 单向拉伸试验数据处理

载荷与试件初始横截面积的比值为工程应力,非接触测量可以同时获得工程轴向应变和横向应变。使用工程应力应变曲线计算弹性模量、泊松比、屈服强度。

真实应变计算如下。

式中,ε为工程应变。

真实应力计算如下。

式中,σ为工程应力;εtransverse为横向工程应变。

塑性应变的计算如下。

式中,εplastic为塑性应变;εT为真实应变;σT为真实应力;E为弹性模量。

截取塑性应变为零至抗拉强度数据,采用Swift方程进行拟合外推。

式中,σp为流动应力;εpl为塑性应变;ε0为常数。

3.2.2 各向异性材料参数标定

各向异性材料模拟时采用Hill48模型,对应LS-DYNA中MAT122材料卡,Hill48模型常使用0°、45°和90°3个方向的单向拉伸试验结果进行标定,标定方法如下。

采用各方向单向拉伸试验结果中临近颈缩的18%塑性应变的归一化流动应力对各向异性进行描述,0°、45°、90°3个方向的单向拉伸试验结果进行标定。

式中,σBN为等效塑性应变下的双向拉伸流动应力,无法通过试验获取,采用试验结合有限元逆向方法确定,以实现所有参数标定,优化后的σBN为0.85,计算如下。

而仿真输入需要的是3个方向的R值即R00、R45和R90,计算如下。

最终计算得到R00=1.678 76,R45=1.494 72,R90=1.794 69。

3.2.3 断裂参数标定

在不输入断裂情况下进行模拟仿真,从仿真结果中可以提取得到各试验断裂关键单元的应力三轴度、洛德角以及等效塑性应变之间的关系,结合各断裂准则方程(公式14、15),通过编制matlab程序,采用损伤累积的方法来确定断裂,标定完成的参数如表1所示。MMC断裂准则如下。

CL断裂准则计算如下。

损伤系数计算如下。

4 材料卡建立与模拟对标

4.1 弹塑性材料卡建立

模拟采用Hill48模型即MAT122材料卡进行模拟,除了输入0°单向拉伸得到的拟合外推曲线外,还需要输入计算得到的R00、R45、R90。模拟输入如图3所示。

4.2 断裂模拟输入

从无断裂仿真结果中提取应力三轴度、洛德角和等效塑性应变的曲线,采用编制的优化软件进行断裂准则的标定。在仿真模拟时,添加MAT_ADD_EROSION选项,MMC断裂准则输入如图4所示,CL断裂准则输入如图5所示,MAT24直接输入断裂应变。

4.3 仿真模型概述

使用Hyper Mesh软件进行网格划分,测量段最小单元尺寸均为0.3 mm左右。

按照试验设置要求,将试样静端进行约束*BOUNDARY_SPC_SET,约束相关节点的6个自由度,动端使用*BOUNDARY_PRESCRIBED_MOTION关键字模拟对试样速度加载。使用MAT122号材料卡*MAT_HILL_3R模拟该材料力学行为,弹塑性部分材料卡输入见4.1节,断裂部分材料卡输入见4.2节。*SECTION_SHELL关键字赋予几何属性。使用*DEFINE_TABLE和*DE-FINE_CURVE关键字输入一组应变率效应的真实应力-塑性应变曲线。单向拉伸、剪切、拉剪、R5缺口拉伸、中心孔拉伸模型,通过在测量段设置横截面*DATABASE_CROSS_SEC-TION_PLANE定义拉伸载荷输出,在测量段两端选取2个节点(测量段两端的白色圆点),定义*DATA-BASE_HISTORY_NODE,通过计算这两个点的相对拉伸方向位移获得拉伸变形。仿真模型示意如图6所示。将仿真获得的载荷对位移曲线和试验进行比对,如果结果偏差大则改进仿真模型,提高模拟预测精度,直到完成对标。

4.4 模拟结果

材料模拟结果对比如图7~图10所示。计算仿真模拟剪切、拉剪、缺口拉伸及中心孔拉伸等试验过程,通过不同断裂模型准则计算结果与实际试验结果的对比,选择更接近实际试验结果的断裂准则。从模拟结果中可以看出,MMC断裂准则的选择,使模拟结果相对其它断裂准则更接近实际试验结果。



5 结束语

本文选择的金属板材各向异性程度高,实际使用时采用MAT122材料卡(Hill48各向异性模型)可以较好描述其弹塑性能,采用MMC断裂准则的模拟结果总体可以更加准确描述材料的断裂特性,其次为CL断裂准则,采用MAT24描述材料断裂特性最不准确,故在实际使用时采用MMC断裂准则描述断裂特性的精度最高。

参考文献

[1]GB/T 228.1,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S].

[2]M Dunand,D Mohr.On the predictive capabilities of the shear modified Gurson and the modified Mohr-Coulomb fracture models over a wide range of stress triaxialities and Lode angles[J],Journal of the Mechanics&Physics of Solids,2011,59(7):1374-1394.

吊环断裂失效分析 篇9

1 宏观检查

该吊环断裂部位位于吊环螺纹处, 断口与螺纹孔平齐, 属于该吊环最大承载处。断口形貌如图1所示, 断裂面与拉伸应力方向垂直, 断口由具有光泽的结晶亮面组成, 在断口边缘未见异常的缺陷。

2 微观检查

将该吊环的断口放入S-3700N型扫描电镜中进行微观形貌分析, 断口边缘为韧窝, 其余部位呈现解理断裂形貌, 如图2、图3所示, 由此可判定该吊环在断裂前期存在一定的颈缩现象, 属于典型的拉伸断口。

3 化学成分检测

在断口附近取样检测化学成分, 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知, 该吊环的成分与20#钢相似。

4 金相检查

在断口附近取样做金相检查, 根据GB/T 10561-2005《钢中非金属夹杂物含量的测定 标准评级图显微检验法》评定, 该吊环的非金属夹杂物级别为:B1, C2.5e, D1 (见图4) , 说明该吊环原材料的洁净度较差。根据GB/T13299-91《钢的显微组织评定方法》评定, 吊环基体组织为2级魏氏组织 (见图5) 。螺纹牙底区域未见明显的机加工缺陷以及氧化脱碳现象, 螺牙区域组织与基体组织相同, 如图6所示。

5 分析意见

综上所述, 该吊环属于拉伸断裂, 该吊环的组织与该类型钢材锻造后未经热处理的组织类似[1], 致使组织中存在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该吊环的强度及韧性[2], 从而使该吊环在使用过程中承受的吨位急剧降低, 产生早期断裂。

参考文献

[1]李炯辉.金属材料金相图谱[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

风机主轴断裂分析 篇10

二〇一二年四月十日, 公司预应力3号生产线绞线机主轴突然发生断裂, 造成3号生产线停产72小时。经公司技术部、生产部、设备部核查现公司供应部提供以下材料:

1.1 主轴供应方提供以下书面材料 (复印件)

1) 主轴产品合格证;2) 主轴超声波探伤报告;3) 主轴设计草图;4) 原材料质保书;5) 调质硬度检测原始记录。

1.2 提供以下分析试样

经主轴供应商, 公司设备部、公司质检部现场取得断裂主轴一段, 带断口, 约1m长。编号:UC230-4。材质系45号钢, 经毛坯锻造、调质处理和精加工成风机主轴 (如下图尺寸) 。装配上风机后, 在开始正常使用初期发生断裂, 断裂位置在主轴从最大直径φ805mm到φ480mm小直径的过渡处 (见下图) 。该主轴有原材料的合格质保书、调质后表面硬度合格的检测记录, 以及超声波探伤合格记录。主轴供应商为调查断裂原因委托总公司质检测中心对断裂主轴进行原因分析。

2 检验过程

2.1 检验依据:

GB/T699-1999

2.2 检验标准:

GB/T4336-2002、GB/T231.1-2009、GB/T13299-1991等

2.3 检验设备:

直读:PDA—7000;电拉:WAW—100;洛氏:ATK—F1000;布氏:HB—3000;维氏:HVS—10;金相显微镜:PME3

2.4 样品情况

样品送到检测中心因主轴断裂时间已久, 断面已经开始生锈 (见图1) 。断口为瞬间断裂形貌, 可以看出断面表面圆环状的细晶区和心部圆面粗晶区 (见图2) 。断口表面没有明显的断裂源 (见图3) , 细晶区能看见解理断口形貌 (见图3) 和韧性断裂形貌 (见图4) , 且断口表面光滑细腻;粗晶区全部为韧性断口形貌, 表面粗糙 (见图1) 。

2.5 样品理化检验的结果

2.5.1 低倍检测

2.5.2 表面细晶区到心部粗晶区的硬度检测

2.5.3 化学成分检测

主轴金相检验发现表面的晶粒度为9.0级 (见图6) , 心部的晶粒度为7.5~7.0级 (见图7) , 且心部由于有枝晶的存在造成心部组织的混晶和偏析 (见图8、9) 。组织都为珠光体+铁素体 (见图6~10) 。粗晶区断裂沿枝晶扩展 (见图10~11) 。

3 分析

硬度检测可以判断热处理深度约60mm (与断口形貌相符) , 热处理后的组织均匀细腻, 以筒体的形式包裹在组织粗糙的心部基体上。这种结构不利于内应力的释放。

主轴表面和心部的化学成分符合GB/T699-1999中45#钢的要求, 检测结果误差符合GB/T222-2006的要求。

45#钢属过共析钢, 碳过饱和熔解在铁素体晶体内, 致使铁素体晶格常数发生变化, 铁素体本身就存在较大的内应力;再此主轴表面和心部的晶粒度存在差异、主轴心部有枝晶存在, 造成内部和表面应力的不均衡, 形成内部结构应力和组织应力大于表面应力的现象 (见图1) 。

另一方面, 主轴的设计草图可以看出, 断裂部位正好在力矩转换应力变化最大处。在开车和刹车的过程中, 由于能量的传递, 最大切向应力首先在此表面集中。

由此可以推断该主轴断裂的过程:集聚大量内应力的主轴, 在最大切向应力集中处, 多次受到切向应力的冲击。当切向冲击力和主轴的内应力叠加后大于材料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力时, 在主轴应力集中处 (细晶区和粗晶区的交界处) 首先发生细晶区的解理断裂, 产生断裂裂纹 (见图2) 。随着应力的释放、裂纹扩展, 造成粗晶区和对应细晶区的韧性撕裂。由于断裂开始是切向应力诱发的, 因此在断口上就表现为细晶区的解理断口形貌和粗晶区细腻韧性断口形貌;断裂后期断面主要受力为轴向, 断口就表现为粗糙的韧性断口形貌 (见图1~4) 。

4 分析结果

有组织应力和结晶应力的主轴, 在开车和刹车的过程中, 叠加最大切向应力是造成主轴断裂的主要原因。

5 建议

加强主轴的生产控制和检测:

1) 在锻造过程中, 加强对锻件压缩比的控制, 消除枝晶、细化晶粒;

2) 在热处理过程中, 寻找热处理能力强的单位、制定合理的热处理工艺, 控制主轴表面细晶区的组织和厚度, 以满足设计的要求;

3) 加强超声波纵波和横波检测, 防止主轴出现内部缺陷;

4) 还可以增加别的生产工艺, 以减小主轴的组织应力和结晶应力等所产生的内应力。

摘要:采用金相检验, 硬度测试及化学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断裂主轴材质断裂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由于零件在加工后未按要求进行热处理, 导致出现非正常组织, 降低了零件的硬度和强韧性。另一方面, 从主轴的设计图可以看出, 断裂部位正好在力矩转换应力变化最大处。在开车和刹车的过程中, 由于能量的传递, 最大切向应力首先在此表面集中, 是导致主轴断裂的原因。

埃及的断裂悲歌 篇11

以群众的脸孔作为对照,人们在“茉莉花革命”中看到的,是一批相对年轻、西化、热情、英语流利、使用网络和手机的男女;在“拥穆”示威中看到的,则是更多中年以上、传统、愤怒的群众。

这就是同一个国家里并存的两种不同人民,他们的生活处境不同,他们的思维和关注也大不相同。在西方媒体镜头前,前者无疑享有更多国际社会的注目、同情与支持;后者的国际曝光度比较小,但他们在人数上却占有绝对优势,也是支持穆尔西的主力。但别忘了,这两类人都是埃及人民,他们都渴望国家进步,渴望自己受到尊重;更重要的是,他们不论受到谁的镇压,流出的血都是一样鲜红。

当数十年的民主期待,却只换来穆尔西的专横统治及经济萎缩,精英民众自然认为穆尔西豪夺了他们的革命果实。同样的,当军方密谋强行罢黜穆尔西后,穆兄会的兄弟姐妹们当然也义愤难填,认为军方强奸了埃及的民主选举。经过这两次的动荡,埃及社会的宗教和阶级差异一夕裂为断层,演变成政治的敌我对阵;再加上镇压的血腥仇恨,就更没完没了。

由此可见,要推翻一个或两个暴君并不困难,真正艰难的是,要如何建立一套可长可久的民主制度,让所有的国民都能受到它的保障。从穆尔西的例子看,大权在握的人很容易得意忘形,忘了要尊重那些宗教信仰及价值观和自己不同的人;对军方而言,未给穆尔西改善的机会即将他罢黜,并大肆打压穆兄会,也注定国家要陷入混乱和失序状态;对双方群众而言,一味争论已经没有黑白可言的是非,也只会增加对立和仇恨的情绪。

这显示,单凭民众街头力量推倒独裁政府,不一定等同民主的胜利。民主也讲求包容。当一个地方失去可以稳压一切的强势政权,各种不同意识形态和利益势力纷纷冒起,如果没有包容的文化,大家各走极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就要经历痛苦甚至血腥的过程,这样的局面,足供一些利用各种激化手段祈求推进民主者引以为鉴。(摘自台湾《联合报》、美国《星岛日报》)(编辑/袁红)

“认识论断裂”刍议 篇12

关键词: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断裂”

20世纪60年代, 法国在教条主义、人道主义思潮包围的背景下, 阿尔都塞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出发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力图寻找一条新的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途径, 从而打破人道主义思潮的包围, 发出了“保卫马克思”的呐喊。在1965年出版的论文集《保卫马克思》一书中, 阿氏提出了“认识论断裂”理论, 梳理了马克思的理论思想的发展历程, 并划分了两个阶段, 即“意识形态的”阶段和“科学”阶段。

一、“认识论断裂”理论的来源

1、导师加斯东·巴歇拉尔 (Gaston Bachelard) 等人思想的影响

“认识论断裂”并非阿氏首先提出的, 而是借用其导师创立的概念。“已被公认的科学总是已经从它的史前时期中脱胎而出, 并且在把史前时期作为谬误而摒弃的同时, 继续不断地从史前时期中脱胎而出 (史前时期始终作为科学的它物而与科学同时存在) ;这中脱胎方式就是巴歇拉尔所说的‘认识论决裂’。我向巴歇拉尔借用了这个思想, 为了把意思表达得更加透彻期起见, 我把它称之为‘认识论断裂’, 并把它当作我的早期论文中的中心范畴。”可见, 阿氏的“认识论断裂”理论深受其导师关于“认识论决裂”思想的影响。

2、“两个马克思”论的影响

“两个马克思”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193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公开发表, 激发起研究马克思热潮中一个重大的转变, 西方学者们开始转向对马克思早期著作的研究, 并逐渐夸大了马克思早期著作在整个马克思理论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把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同他后来的主要著作对立起来, 这样就形成了“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对立”论。

阿氏在《保卫马克思》书中摘录的《论青年马克思 (理论问题) 》一文中, 充满着“青年马克思”和“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术语, 可以明显的感受到“青年马克思与老年马克思对立”论的影响。“最早发难的两个人名叫兰茨胡特和迈耶尔 (1931年》。我们不妨读一读他们出版的《马克思哲学著作集》的序言 (莫里多尔译, 科斯特出版社出版, 第四卷, 第13-51页。) 他们的观点在这里说得清清楚楚。他们认为, 《资本论》是一种伦理学的理论, 在《资本论》里保持了沉默的哲学只是在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里才大声讲话。”而阿氏认为“为了正确地提出马克思青年时期著作的问题, 第一个必备的条件是要承认, 即使哲学家也有自己的青年时代。哲学家总要现在某天某地诞生, 然后才开始思考和写作”, 但是, “历史评论的艺术也在于消磨足够的时间, 以等待青年作家成长为大作家。所消磨的这段时间无非是我们给予他们生活的时间。这是他们生命的必然, 而我们则通过理解他们生活中的转折、反复和演变而划分出他们生活的阶段。”

可见, 阿氏承认人的思想发展史一个过程, 但他却认为, 在人的思想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些重要的转折, 基于这样的转折, 可以将人的思想发展历程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也正是受到“两个马克思”思想的影响, 阿氏将马克思思想分为“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两个大阶段。

3、“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

“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 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 以反人道主义而闻名。结构主义方法论强调整体性、注重层次性、强调“共时态”的研究方法。最早把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相提并论的是人类学家吕西安·塞巴格, 其代表人物则是路易·阿尔都塞。

阿氏在《保卫马克思》的《附录:自我批评材料》中专门利用一个小的章节论述与结构主义的关系:“而在《阅读<资本论>》中还存在着理论主义的偶然的副产品, 即是与结构主义术语‘调情’的暧昧关系。”、“尽管如此, 我们毕竟不是结构主义者。”文中, 他努力为自己辩护, 但是当时法国“结构主义运动”盛行, 结构主义的理论必然对他思想的产生深刻的影响。“阿尔都塞借助结构主义方法, 首先提出所谓的‘症候阅读法’。认为在阅读马克思著作时, 不应拘泥于表面含义, 而应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理论框架’。应用这种方法, 阿尔都塞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在其思想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一个‘认识论上的断裂’, 这一断裂的位置就是他生前未曾发表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则是这个断裂的前岸。”

二、“认识论断裂”理论的内容

阿氏借用雅克·马丁关于“总问题”的概念, 探索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阐述在马克思理论思想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总问题”的不同, 即由“人的本质”、“主体”、“异化”、“异化劳动”等术语组成的关于人本主义哲学的总问题转变为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术语组成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总问题, 进而认为“在马克思理论思想的形成过程中, 的确存在着一个‘断裂’, 这个‘断裂’不但不等于零, 而且对整个工人运动史具有重要的意义。”阿氏确信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一个“认识论断裂”, 这种“认识论断裂”同时涉及到两种不同的理论学科, 即新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的诞生是和新科学又是历史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 的创立同时发生, 而这个断裂发生于1845年。

阿氏是这样认为在马克思理论思想形成过程中发生的“认识论断裂”的:“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在马克思的概念体系和马克思前的概念体系之间, 不存在继承的关系 (即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情况也是如此) 。我们把这种无继承关系、这种理论差别、这种辩证的‘飞跃’叫做‘认识论断裂’和‘决裂’。”

按照“认识论断裂”理论, 阿氏把马克思的思想划分为两大阶段:断裂前的“意识形态阶段”和断裂后的“科学”阶段。其中, “意识形态阶段”的著作 (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手稿, 包括《神圣家族》在内) , 称为马克思青年时期的著作, 该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的阶段:1、为《莱茵报》撰文的理性自由主义的阶段 (1842年前) 。该阶段存在着一个康德和费希特类型的总问题。2、1842年至1845年间的理性共产主义阶段。该阶段则是建立在费尔巴哈的人本学总问题的基础上。阿氏认为, 马克思受黑格尔的总问题影响的著作只有一部, 即《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二阶段也可分为两个小阶段:马克思的理论成长阶段和理论成熟阶段。阿氏将1845年后和撰写《资本论》初稿前的阶段的著作称为马克思理论成长时期的著作。时间为1855年至1857年左右, 著作主要有:《共产党宣言》、《哲学的贫困》、《工资、价格和利润》等。而把1857年以后的所有著作全部称为成熟时期的著作。

由此, 我们可以清晰地梳理出阿氏基于“认识论断裂”理论对马克思理论思想的划分:1、意识形态阶段。1840年至1844年:青年时期的著作。其中, 1842年前是理性自由主义阶段;1842年至1845年间是理性共产主义阶段。2、断裂。1845年:断裂时期的著作。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3、学科阶段。其中, 1845年至1857年为成长时期著作。1857年至1883年为成熟时期的著作。

三、“认识论断裂”理论的影响及缺陷

在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包围下, 阿尔都塞通过理论创新,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学说, 其中就包括“认识论断裂”理论。“认识论断裂”理论将马克思的理论思想划分为两大阶段, 即“意识形态阶段”和“科学”阶段, 而意识形态和科学是对立的。并认为马克思早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属于“意识形态”, 而马克思真正的哲学思想是发生在断裂之后的“科学”阶段, 即从人本主义哲学转变为理论上反人道主义的新的哲学。通过断裂, “马克思同一切把历史和政治归结为人的本质的理论彻底决裂”, 从而抛弃了“人道主义”的理论框架。阿氏通过对马克思与人道主义关系的分析, 进而提出“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的思想, 成为批判当时的人本主义思潮的理论基础。

阿尔都塞的“认识论断裂”理论, 看到了在马克思的理论思想形成过程中, 由《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开始而发生的重大转变, 并划分出早期马克思思想和晚年马克思思想, 进而否定青年马克思思想的人本主义, 在反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 由于受结构主义的影响, 阿氏忽视了人的思想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连贯性、复杂性, 人为的、机械的把马克思的整个理论思想硬生生的分隔开来, 不免又走上了另一条“意识形态”之路。

参考文献

[1][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上一篇:出现问题下一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