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

2024-07-18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精选6篇)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 篇1

历史是富有生命色彩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不少教师为单纯完成教学任务, 一味灌输, 使历史知识变得干巴巴的, 课堂氛围变得沉闷, 如此, 学生又怎么会对历史学习产生兴趣呢?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需要采取有效策略, 构建情感、生活、思辨的课堂, 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喜欢学习历史。

一、挖掘素材, 让激情燃烧

高效生动的课堂应当是充满感情的, 富有激情的, 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唤醒其原有经验与知识, 使其自觉融入课堂, 踊跃参与表达, 并从中受到思想熏陶, 升华情感。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应认识到历史是多姿多彩, 充满智慧与生命色彩的, 并善于利用与挖掘历史课程中的情感素材, 以饱含情感的语言, 让历史内容变得生动形象, 从而更好地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促进师生交流互动, 让历史课堂变为生命发展场、情感互动场, 强化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如教学《鸦片战争》时, 可结合学生原有的经验与知识, 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 优化教学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情感。比如在导入环节, 可借助PPT呈现世界地图, 以凸显中英两国的地理距离, 并提问:中英两国, 一个位于亚欧大陆西端, 一个位于亚欧大陆东端, 相距甚远, 为何会在19世纪中期燃起战火?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状态。分析鸦片战争的经过时, 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此有所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播放一段视频, 形象生动地再现战争过程, 唤醒学生的记忆, 使学生加深印象。再请几名学生试着在地图上画路线图, 再次巩固所学内容。同时, 还可以展示圆明园被烧后的图片, 使学生认识到列强对中国造成的伤害,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起因与后果, 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勉励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奋发图强。

二、巧设问题, 让思维活跃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 这表明思考、学习、质疑是紧密联系的。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需要巧妙设置问题, 让学生快速进入新知学习状态, 积极思索, 质疑提问, 解决问题。

首先, 提出辩论性、开放性或评价型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为了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 灵活迁移运用知识, 探寻不同的解决方案, 得到多种合理的结论, 拓宽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教师可结合历史教学内容, 特别是那些具有研究性、争议性的知识点, 提出辩论性、开放性或评价型问题, 给学生预留思维空间, 促使学生自由发挥, 表述个人观点。学生的回答有理有据即可, 而不是统一标准或答案, 这样的课堂才能绽放思维火花, 变为智慧的行动场。

其次, 提出应用型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设计一些应用型问题, 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新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中分析公民法时可创设情境:罗马大将恺撒进攻埃及时, 和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一见钟情, 还育有一私生子。在恺撒回国执政后, 女王便携子赶赴罗马与其相会, 同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讲到这里让学生思考:法官是否会同意她的申请呢?要求学生探讨其原因。另外,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还需要设计一些问题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让学生敢于质疑问难。

三、回归生活, 让生命成长

历史讲述的事情基本上是学生未曾经历过的, 因此历史知识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 尤其是古代知识。所以,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为了拉近历史知识与学生的距离, 教师应尽量回归生活, 利用生活化的历史内容、教学手段与方式带领学生迈向历史探秘路程, 让历史课堂变为心灵感应的生活场。正如泰戈尔所说的:“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因此,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需要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 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 穿插富有生活气息的课程资源, 如影视、漫画等, 组织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 打造一个生活化的课堂,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在活动体验中不断成长。

例如教学《“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时, 可组织探究学习活动, 将历史学习延伸到现实生活中。首先, 引导学生组建探究小组, 提供参考方向, 各组自选探究主题 (不得重复) 。比如:①自选题目, 合作撰写与西欧封建社会有关的论文。②分析中世纪“黑暗”的西欧的相关概况。③以戏剧表演形式展示西欧封建社会中教皇和国王的关系。④对比东西方封建社会。⑤图说西欧封建社会历史等等。然后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收集整理所需资料, 探索西欧中世纪相关的宗教、经济、政治等知识, 并以演示文稿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总之,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需要抓住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巧妙设置问题, 优化学习活动, 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促使学生交流探讨, 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 不断增长学生的智慧。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 篇2

【内容摘要】新课改对如今的课堂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进一步改善。毫无疑问,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极大的益处。传统教学方式十分在乎学生的应试能力,考分上去的代价就是学生死板,一味死记硬背却失去了自主性。殊不知人才是历史主体,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对历史应试能力的提升,而对历史的人文情怀下降,却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如何才能兼顾历史教学的人文情怀同时不降低学生的考试能力,基于此,根据我十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才能构建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 高效课堂 建设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教育方式的主体,那高效课堂教学便是教育能否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依仗。这其中,不但学校要给予完善的教学设备,教育者要有足够的教学知识储备,身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更要有足够的兴趣,要有长足的决心。新形式下,我们抛去了原本沉重的作业负担,教育者运用先进且科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应该的教学质量,同时培养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进而通过各种方式来达到提升学习成绩的效果。

一、高中历史课堂存在的问题

将教育者作为课堂的主体,将高考取得好成绩作为学习的唯一目标,这种错误的价值观念对我们构建高效历史课堂是极为不利的。其原因,我总结为以下几点:

1.将历史的应试性作为历史学习的目的(1)学校以及教育者过分看重一班分数的增减。部分学校为了追求所谓的“合格率”,对学生的成绩要求苛刻。长此以往,学生形成惯性以及依赖性,学生的自主能力下降。

(2)身为受众的学生安逸现状,不思进取。在高效课堂中,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学生却意识不到这样的现状,仍然沉浸于之前的教学模式中。

(3)学生家长从小就给学生灌输教育者才是权威,教育者所说的话才是道理的逻辑,并以因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冲撞教育者感到耻辱。

2.忽视了高中历史教学的人文性

特有的历史事件具有独特的历史情怀,例如成吉思汗入侵欧洲,是破坏周边国家安全和平的侵略战争,而当时的人们却认为这是一件封疆?U土的绝大功勋。面对这一历史问答,可能多数教育者只会给学生念一段利弊得失,却没能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意义――以史为鉴,以知兴替。

3.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高中历史老师由于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很难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们学习历史的动机,方式方法都难以及时指正。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

1.切合学生实际,建立科学目标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育者应牢牢把握此点,做到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学生而不是围绕自己。教学计划应该根据课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制定,不可贪图速度而招致学生理解不了教学内容,参不透其中的历史意义。

2.对历史教学课堂的形式创新,增强历史代入感

首先借助各种新媒体手段在教室内播放与课程相关的历史纪录片。条件允许的话提前给教育者布置一下背景,增加历史代入感。

其次,教育者要开放视角,就一个有着多元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展开一次激烈的讨论。各抒己见最后由没有发表看法的学生来总结,调动所有学生学习的热情。

最后,可以让学生们收集一些相关的历史故事,正史野史记载皆可,让枯燥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丰满。

3.把握学生的探究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历史学习有无兴趣将对学生历史学习效率有着极大的作用。而培养兴趣最大的难处便是找不到学习历史的规律。而历史课程的特点便是分散,很多事件连不成一块对学生的记忆也有很大的阻碍。针对此点,教育者要传授给学生们一些学习历史的规律方法。

4.教育者科学组织评价

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发挥空间。高中历史的课堂,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快乐的地方,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作为管理者,不应该一味的去给学生们灌输枯燥的历史知识,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课堂的参与者,让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更加自然。

其次,在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之外,也可以给学生们“留白”,对下节课要学习的历史事件起个头留给学生们足够的自主学习空间,来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意识以及培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真正享受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结语

我国有着泱泱五千年的壮美历史,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背后独特历史意义,并不是我们三言两语能够概括清楚。身为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学生带进门,大部分的历史,都要试着让学生自己去总结,让学生亲自体会“身在历史其中”的乐趣。

【参考文献】

努力构建生活化的历史殿堂 篇3

关键词 历史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084-02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核心即“生活教育”。所谓“生活教育”,在他看来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曾经说过:“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历史是凝固了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着的历史。英国学者卡尔讲过:“历史是过去和现实永无休止的对话”;意大利学者克罗齐也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新出台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稿)》就明确了历史的时代性,突出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效对话功能。

作为一名一线的历史教师,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目前的历史教学存在着一些困境,值得我们反思与探究。首先,随着历史加入中考,历史教学日趋功利化,一切以成绩为唯一的衡量标杆,导致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死记硬背。其次,由于要背的内容太多,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结果历史往往成为学生打算放弃的第一门学科。第三,学生固有认知与所学历史内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距离感,成为其学习过程的巨大障碍,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我认为造成这些困境的重要原因是历史教学割裂了历史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得历史知识成了一个个孤立、干瘪的符号。现实生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源泉,历史课堂是生活化的延伸。为了摆脱困境,切实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致力于打造生活化的历史,赋予历史知识血与肉,使学生学到鲜活直观的历史。主要进行的努力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随着认识的提升,我对历史的生活化重新下了定义,即:初中历史课堂“生活化”,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历史,把现实生活问题历史化,把历史问题生活化;体现历史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我重新调整了课题研究的方向和步骤。

一、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只有了解了自身的教育对象,才能在相应的区域内寻找匹配的生活化素材,进而在运用链接点的时候,更多地兼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唤起学生认知和情感上的共鸣。首先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主动地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结构。教师只有对自己所执教的学生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有所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好地为历史教育教学服务。每次接手新班级,我都会用一到两周的时间来全方位地了解我的学生,了解的方式包括生活调查问卷及面对面的零距离交流等,这些方式帮助笔者对这些学生的生活认知水平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仍时刻关注着学生,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好的方法和技巧收集起来,供所有学生共享。例如:历史学习中大量的时间点记忆内容,是所有学生较为头疼的。可是,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经常能自我挖掘一些记忆的小窍门,切实降低历史记忆的负担。比方说,二战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有学生说开学了,打仗了(9月1日),第二天战争结束了(9月2日);长征胜利会师的地点会宁,学生将其理解成“红军会合就安宁”;美国独立的时间学生诙谐地记成“要吃吃肉,气死英国”(1776年7月4日)。将这些记忆的小窍门收集起来后,在学生中推广,由于来自于“民间”,学生易于接受。既提高了学生历史记忆的乐趣,又达到了实际的记忆效果,而且不容易遗忘。

二、未雨绸缪,提前预设

即教师积极对教学所用的历史生活信息进行“预设”。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生活经验较为匮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认为可以提前对相关生活信息进行预设,为课堂教学服务。如之前提到的草鞋山文化遗址,本身是非常好的历史生活化素材,为了使其功效最大化,在利用该素材之前,我布置了开放性作业,即:“你认为本镇最具历史价值的遗址是哪一个?并告诉我们为什么。”通过此作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前了解草鞋山文化遗址,结果该文化遗址将成为每一位学生学习新石器时代的最有效的链接知识。

三、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每一个学生均有自己的特长,这是他们引以为傲的,尤其是历史学习的后进生。转化后进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教师需要走进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去发现他们的亮点,并进而以此促进学生成长。每一个学生均是鲜活的个体,每个人均有其长处,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及时肯定,将其作为推动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动力。班上有一位外地借读生,历史成绩非常糟糕,但是他的体育成绩非常棒。在校运动会报名时,他放出豪言随便报哪个项目,都能拿第一,事实也的确如此,他在那届校运会上一举囊括三个项目的桂冠。发现后,经常以他在运动会上那种舍我其谁的气势,来激励他在历史学习中的劲头,最终他的学习态度明显有所转变,中考成绩也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还有一个学生,学习能力非常弱,历史成绩非常糟糕,考试成绩基本上是个位数,非常令人头疼。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该生沉迷于漫画类书籍,随即以此为突破口。喜欢看漫画等作品的学生,对于历史考试中的漫画题、图表题有着较强的敏感度,该生在解答这类试题时的准确率较高,经常以此为理由表扬他,甚至让他为大家讲解这一类试题,结果该生的自信心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增强了,其历史成绩进步较为明显,此次中考竟然合格了。

总而言之,历史的生活化,实际上就是将看似空洞、枯燥的历史理论知识拉下“神坛”,赋予它现实的血与肉,帮助学生真切感受到它,降低学生理解、记忆的难度,以增强对历史理论知识的认知度,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认为,历史教学的生活化需要真正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水平为基础,否则,“生活化”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

构建生活化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中学历史课程要从社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特点出发,突破认识识记为目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学生的认知与情感规律,纠正急功近利、被动接受的简单做法。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提倡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即历史教学要走进生活,贴近生活,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学习。而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对于学习者而言,所有的知识在完整地被个体接收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同时也没有什么权威性可言。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讲,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是生活教育的本质内涵和应有之义。陶行知反对将生活和教育简单、机械地对立开来,他认为这样割裂了二者的内在联系。

在历史教学中,绝对不能简略地把知识作为提前谋划好或者设定好的东西完全复制给学生。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有效接收,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建构完成,并且以他们自己特有的生活体验和经验为背景,来综合分析课本内容和知识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但需要深入理解新知识,还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综合剖析、检验及批判。因此,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如何使枯燥的历史课堂“生活化”、把琐碎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如何使学生学习到对实际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益的历史知识,成为历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构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

所谓“教学策略”,主要是指为了达到教育目的、任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或研究制定的对策和方略。根据新课改要求,贯彻“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历史”的理念,构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问题化———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自主建构为特征、以开放活动为基本方式,是探究性教学的要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专门把“改变历史学习方式”作为核心理念之一,就是希望从根本上扭转学生现有的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和形式,并且希望能够根据当代学生的人格及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逐步建立和形成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法,还希望学生能够从生活经历与生活体验出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学习过程和途径,不断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充分掌握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探究性学习从本质上改变了当前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在新课改背景下,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

在历史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已经不多见,教师往往通过提问方式进行“问题化”教学,这是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最简易的操作办法。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传授某个知识点,所以设计的问题大多指向低级思维,问题主要是具有明确答案的“结构良好的问题”,问题设计缺乏层次性和均衡性,发问词多是“是不是”,“为什么”“怎么样”等较少涉及。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提出有效的问题。而有效问题应有以下几个特征:符合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问题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指向思维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从回归生活的角度分析,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最重要的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作为普通个体,他们的学习是从对问题的疑惑和好奇开始的,使问题成为学习的起点。而问题化教学也是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教学本质的要求,它能将生活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引入教学,使学生手里的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得到有机关联,从而产生更大的综合效用。

2.情境化———创设生活化的历史课堂

情境教育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能引起学生极大兴趣、能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的新型教育模式。立足生活,创建一定的生活情境,把教材内容和生活情境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的情境中,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生活的情境,这样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历史情境教学一般通过尽可能地再现历史教材中所提供的部分情境,使用一些来源于生活中的图片、音乐、视频、语言、实物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历史教材描述的历史背景、过程、发展、经过及变迁产生一种真实和亲切的感受,从而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历史课堂上实施情境教学,正是把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促进其综合发展和进步的首要因素。所以说实现生活化的历史教学需要借助情境教学这一模式。

情境教学巧妙地把认知与情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教与学、指导与非指导等因素加以协调、平衡与整合,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教学认知的进程模式。因此,教师应当结合历史教学实际内容,积极构建恰当的情境。例如,讲述不同朝代的司法制度的时候,可以先通过相关书籍详细了解古代的“牢房”“断案”“衙门”等,并尝试组织学生对审判或判案过程进行模拟;在学习“张骞通西域”这个知识点时,可以首先由教师拟好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表演张骞出使西域前向汉武帝告别时的一段情景。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能够深入思考和阐释,不断激发学习兴趣,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内涵的深刻理解,同时为学生的学习介入创设有利条件,成为“知识与真实生活的世界”及“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的有效中介,同时也有助于所学知识的迁移,从而最终促进学生学习知识的自我构建。

3.知识化———将生活中的知识带进课堂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戴维·保罗·奥苏贝尔在其所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提出,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个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生活中到处都有学习资源,到处都有学习机会,新课程强调的是学习的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所以,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纽带,不断疏通教材内容、学生个体和生活环境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突出历史知识的实用价值。

生活与历史息息相关,但课本上的历史知识太泛,这样给学生的误解就是:历史与现实生活太遥远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将理论与现实相联系。在生活中,有很多知识和资源可以利用,教师可以进行搜集、整理,给历史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如风俗民情、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地理渊源等。例如,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成果的时候,可以列举日常生活经常见到的核桃(胡桃)、葡萄、大蒜、胡萝卜、石榴、胡麻、蚕豆、黄瓜等作物,从而证明张骞出使西域的成果之伟大。又如,学习经济史、货币史等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圆形方孔钱、交子、粮票、布票、棉票、油票、粮本等图片或实物,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货币的演变过程,由贝壳到金属货币,再到纸质货币,最后到现代人们所熟悉的信用卡、支付宝等,以此让学生感受时代进步,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便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价值。

4.活动化———使历史教学充满活力

活动化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例如,讲述近代史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征程的时候,由于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历史时空并不了解,对于长征的过程缺乏感性认识,可以尝试用活动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如设计“重走红军长征路”的活动,首先让学生给旅行社策划线路及其重要的人文景点和自然景点;其次,指导学生进一步搜集资料,对行程中的线路要点及各种景点撰写解说词;再次,通过讲述长征中的故事、欣赏长征组诗、聆听红军长征歌谣等方式,从多角度体会红军长征的精神;最后,联系学生生活谈谈在当今时代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通过活动化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感兴趣的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让活动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以活动促发展,突出了以学生为核心的主体活动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实现学生能力及整体素质的提高,使不同学生的潜在优势、智能得以发挥。有效活动大多伴随多种感官参与、能获取情感体验、积累学习经验,而且形式较为新颖,如初中历史可运用一些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高中历史可以采用田野调查、参访名胜古迹等方式。

三、构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的注意事项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就是要让历史教育回归到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而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构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还要从生活化的具体过程仔细衡量,认真把握历史教学生活化的本质内涵。

1.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应该是真实的生活

知识原本是前人从生活实际中概括出来的一些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有些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差异较大,不利于学生理解感受,而构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就是要利用学生的生活背景和体验来领悟和感知教材中的文本知识,从而促进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因此,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不断地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型。倘若教师编造虚假的材料,就会使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体验而远离教学初衷,还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甚至会误导部分学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2.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应该是学生的生活

由于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相对单纯,所以他们认识问题的视角、理解事物的方式、评价问题的标准都与社会都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在构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简单地用成人化的生活来取代学生当前的生活,就会增加学生理解知识、接受教育的难度,也会影响实际教学的效果。所以,构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还要立足于学生当下的生活,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要在知识、思想、心理上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经验储备、思维方式相适应。

3.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应该是积极向上的生活

教育课程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构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并不是对日常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需要教师针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内容和现象进行发现、整理、筛选,从中汲取精华。因为在构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中,生活是经过过滤的、净化的、改造过的生活,是文明的、健康的、有益的生活,而不能是无意义的庸俗生活,这样才能体现构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

4.历史教学的生活化应该是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人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人在生活中扮演的种种角色也是丰富多样的,这些不同种类的生活互相渗透、缠绕交织,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获取知识,还应在思想、方法、能力、情感、个性、品质等各个方面全面提升。所以,要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就必须让学生体验多元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必须让课程回归到多元化的生活中去。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教师在教法上做到“百花齐放”,在教学材料引用的方式上多彩多姿,在教学材料内容的选择上多种多样。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用生活促进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有价值。

教育首先是一种生活,一种健康的、充满智慧的生活。只有把教育本身当做一种生活,教育才能回归它“育人”的本位,而历史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历史教学来源于生活,并且以生活世界为依托,历史教学的生活化符合新课改下中学历史课堂改革的方向,运用这种理念指导教学,能够填补教学与生活实际脱离的鸿沟,尽量减轻或消除两者严重脱离所造成的恶果,使师生在美好的课堂中经历生命的成长,从而实现真正的发展。

在历史教学中,问题、情境、知识、活动往往融为一体,实现问题化、情境化、知识化、活动化的历史教学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而且是师生向往的学习境界。因此,构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是切实可行的,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可操作性,也有推广的价值。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实现生活化的历史教学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文章以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的角度,讨论了通过问题化、情境化、知识化、活动化4种策略手段来构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并对构建生活化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希望通过生活化的历史教学,使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取得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生活化,建构主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王丽,宫欣怡.新课程与教师素质[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陈玲.面向生活的中学历史教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庄作齐.让历史教学生活化[J].宁波大学学报,2004,(3).

[7]裴娣娜.情境教学与现在教学论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1999,(1).

[8]郭元祥,胡修银.论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活的教育意义[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6).

[9]杨丽娟.活动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07,(2).

初探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篇5

关键词: 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一、生本理念下高中历史课堂的特点

1、平等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上。这样的历史课堂应该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平等交往的一个平台。课堂中呈现的是和谐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

2、开放性。集中体现在学习过程的讨论和交流上。只要学习需要,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没有什么不可以讨论的,可以是生生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任何学生有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3、自主性。体现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问题的提出者和问题的解决者都应该是学生。学生的求知需求是课堂教与学的依据。求知欲旺盛、充满着好奇心的高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

4、合作性。主要体现在高中历史日常教学中始终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小组成员之间在每堂历史课里都有探究、交流、讨论活动。每一个组员都有管理别人的责任和接受同伴管理和监督的义务。

5、生成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课堂探究、讨论、展示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新的问题,甚至是错误。这些问题和错误中的一部分会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优质资源。

二、课前精心准备是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前提

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做好课前教学设计的准备,高效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应该是以科学的设计教学目标为起点的,三维教学目标对实施高效课堂教学起着调控的作用,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率。因此构建高效课堂,要使历史“三维目标”协调发展。

所以精心备高中历史教材、备高中历史课程资源,了解学生,根据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对象的年龄、原有知识和认知能力等,去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与方法:即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情选择不同的教法。努力体现“双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新型学习伙伴和学习结构。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只有教法和学法并重,才能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高效性。

仔细分析教学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生成点”,精心设计多维互动的教学活动。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预设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分层课堂练习。

再根据教学流程和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相应的教具或课件等。合理继承传统的教学媒体,将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恰当引进现代化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

三、呈现思考的问题或情境

要想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好的课堂环境。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问题才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准确有效的问题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历史课堂上诸多问题的设计要巧妙、有深度,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四、开放教学内容

在历史课堂上,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历史教材,历史教材集合了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智慧,立足教材当然没错,但是如果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局限于教材,没有任何突破,这也不利于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历史教材上的内容都是一些经过整理筛选的精华内容,而古今中外的历史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如果仅仅把目光局限在历史教材上,就会让学生错过好多东西,影响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进而影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开放教学内容,除了教材知识以外,教师可以从其他多种途径给学生搜集更多的历史资料,这样不仅可以对教材资料进行有效地补充,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启发学生的思维。

五、丰富课堂学生活动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对象,在课堂教學中,学生应当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然而,长久以来,我们都习惯于让学生坐在座位上听老师讲课,而忘记了学生的学习作用的发挥,从而造成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缺乏活跃性。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给学生留一些空间,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能够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围绕着某个问题进行一场小型辩论赛,创设一定的历史场景,让学生进行一次角色扮演等。丰富的教学活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包括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

六、思维拓展

将正在学习的知识点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点进行联系,培养学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宏观把握知识的能力。如:在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时,山于农业是我国的基础经济产业,很多学生的思维仅仅局限于农业方而。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则要扩展学生的思维,将知识的考虑而放宽,既要包括农业,还应该涉及到手工业、纺织业、制瓷业、商业等。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已难以适应教学的发展,高效的高中历史教学成了当务之急。而怎样用生本理念打造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素养及懂得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l] 张秀敏.高效历史课堂需要把握好“三个点”[J].科研平台,2013(4)

[2] 林三锻.以学定教方能打造高效历史课堂[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12)

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教法初探 篇6

关键词: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291-01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中学一线的教师们都感觉课时紧、任务重,许多学校把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此,一场“构建高效课堂”的活动正在轰轰烈烈的展开,从传统“低效、负效”课堂到“有效”课堂再到“高效”课堂,那么,究竟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呢?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它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下面以《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处理为例,尝试改进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努力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第一:有效整合教材资源和合理开发课外资源是高效历史课堂的基础

一、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

教科书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资源,教师应学会用活教科书,而不能跪着去讲授教科书,具体讲,就是对教材资源重组、加工和活用,提升其文本资源价值。

首先,依据课标、学生的认知要求和教学主题,调整教材结构,使其适用、合理。如:《辛亥革命》教学设计中,笔者依据课标和学情,确定本课的教学主题是“近代人民求民主”,围绕这一教学主题,将教材结构整合成“潮流”、“变局”、“丰碑”三大模块,并把与本主题无关的教材资源选择性删除,另外适当地补充针对性较强的史料丰富其内容。

其次,要合理、充分使用历史教科书资源。教材的呈现方式有:导言、正文大字、史料原文、图片、课后练习、活动探究等,这些呈现方式都是学生学习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自如地调配这些资源。例如:学习《临时约法》时,笔者就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临时约法》条文及课后“解析与探究”,既做到了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性,也通过这些教材资源,学生提高了阅读、研读史料的能力。

二、课外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教科书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资源。我们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要求补充教科书内容,努力寻找和开发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话题来进行教学,以弥补教科书材料单一、静态等缺憾,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例如:笔者甄选史料两则:“‘南北议和中孙中山主张和”以及“清帝退位诏书(节选)”,让学生了解当时“民主共和已成历史主流”,而这恰是“重理论轻史实”的教材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第二: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高效历史课堂的途径

教学方法是老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我们构建历史高效课堂的必需途径,任何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不能够适应教学要求和多种多样的学生的。鉴于此,《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中,我采用情境创设法,史料研读法、探究式课堂教学法和情境体验教学法等多种教法,如,通过“学生扮演《民报》记者”这一环节学习“武昌起义”的相关史实,既改变过去教师“一言堂”和对初中历史知识的简单重复,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学生的发展是高效历史课堂的核心

哲学家尼采说:真正的教育者应当是解放者。所以,高效历史课堂的灵魂是“放生”: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为学生营造一种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搭建起学生张扬个性的桥梁,最终实现学生的发展。

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要激起学生的学史兴趣,教师在授课时,导入要奇,授课要新,结尾要妙,处处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大大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

为了调动学生学史兴趣,新课导入中,老师问:中国历史上共出现多少个王朝?共有多少个皇帝?(学生猜答,虽答不准,但有趣)中国皇帝制什么时候结束?(辛亥革命)这场革命中有三个重要角色:孙中山、袁世凯和清政府,你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哪一个角色?(学生自圆其说,兴致很高)同学们的这些认识客观吗?有人说辛亥革命中袁世凯和清帝溥仪也作出了贡献?你怎么看?(学生就疑惑了:初中时不是說“袁世凯是篡夺革命果实的吗?这会儿咋成为有功的人了?”)

其次,创设宽松的教学场景,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一个教师教会了学生知识他不是一个好教师,一个教师教会学生发现知识,他才是好教师。”教师作为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将自己的教转化成学生的学,通过教师组织、引导、激励和评价,带领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切实感受“我的课堂我做主”的主体地位。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满心投入“辛亥讲堂”、“辛亥论坛”中激情讲演;让学生的“辛亥足迹”遍寻家乡南安。

最后,情感的升华是高效历史课堂的增值

上课不仅是一场学习经历,更是一次充满情趣愉快的情感旅程,唯此才能“让学生怕下课”,才会废寝忘食、乐在其中。

教师除了创设各种物化的教学情景外,还必须深入领会教材所要表达的情感,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升华学生的情感。例如:在《辛亥革命》结尾设计:“辛亥叙事”——林觉民《与妻书》(节选) :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学生讲述典型的辛亥英烈们的光荣事迹,体悟辛亥精神。(学生答:为祖国这个大家牺牲小家;为天下人谋幸福),当学生有了这样的体味时,学生的情感升华就水到渠成,高效课堂的增值效果也达到了。

上一篇:民航雷达站论文下一篇:多种多样的老人福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