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精选12篇)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篇1
《历史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文科课程, 它融合了历史、地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诸多领域, 正如李大钊同志说:“把人类社会的生活整个的纵着去看, 便是历史;横着去看, 便是社会。”新教材在取材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们现实生活的经验和感受为纽带, 在整体上把社会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描述, 强调用历史的眼光认识今天的社会。下面就我在这几年的教学中如何让生活走进《历史与社会》的课堂谈几点浅析。
第一、把教材内容生活化, 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
陶行知:“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 生活所自营, 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 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所以我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书本知识十分重要。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 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 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社会学科知识的联系, 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 以此来诱发学生的真切体验, 使学生体验到自己身边“熟悉的风景”中其实蕴含着许多历史与社会学科的知识, 感受到这门学科的有趣和有用。从而调动起学生对学习这门学科的积极性。
第二、让学生关注生活, 延伸自己的活动空间。 (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
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 就是实践。所以教学要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要提倡学生大胆实践,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 增强学习的乐趣。
学生评价发展
第三、让学生体验生活, 学会提炼生活中的信息资源。 (让学生学会提炼生活中的信息资源, 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给学生以自由发挥的空间。正像陆游说得“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今天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 教材也不再是课堂的唯一材料, 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是学生记住、背会了多少知识, 而是以教材为载体, 使学生学会学习, 适应社会, 健康和谐发展。因此, 这就要求我们冲破教材的束缚,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 而社会生活是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大课堂, 各年级的历史与社会内容, 其本身就是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因此,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首先面对的就是提炼社会信息, 把生活中的时政热点、社会焦点及时纳入课堂教学范畴。在教学中, 以学生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他们实施教化, 不知不觉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增长他们的知识, 发展他们的能力, 提升他们的情感, 从而让学生明白, 知识本身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只有不断地探索, 我们的思维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 感性知识才能转变为理性知识。
第四、教学评价生活化,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的发展。
古人云:“数子十过, 不如奖子一功。”我们的学生正值“给一点阳光就灿烂, 给一点雨露就滋润”的花季时代。而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人文学科, 很多问题不是用是否对错可以回答的, 必须对历史现象、社会现象作出全面的、科学的合理解释和解读。引导学生以不同常规的创造性思维, 全面、发展的辨证思维, 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教师对学生的独创性答案应给予爱护和鼓励, 并给精彩回答由衷地表示肯定和赞美之意, 如“你与众不同的见解真是让人耳目一新!”、“这位同学思维真敏捷、思路也很清晰!”甚至可以让其他同学为这位学生表示祝贺, 学生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 思维会更加活跃, 在课堂上也会有更加突出的表现。当然我觉得仅靠这样的评价是不够的, 我们要不断使评价内容生活化、形式多样化、倡导我们的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中来, 真正发挥出教学评价的功能。
总之, 让历史与社会教学走进生活, 使教学生活化, 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实施教
学生活化的策略, 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另一方面把学习置身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 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和大自然相融合, 使他们在与生活的沟通中真正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从始至终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积极的心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把成功的体验化为他们继续努力参与活动的动力。让历史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学生长知识、长见识、长才干、立思想、塑人格的好课。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二) 朱汉国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思想政治课教学》程光泉北京师范大学[2]《思想政治课教学》程光泉北京师范大学
[3]《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施福荣嘉兴市秀洲区教研室[3]《历史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施福荣嘉兴市秀洲区教研室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篇2
让历史与社会课成为学生心智成长的乐园-谈如何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历史与社会是为实施公民教育而设置的综合课程.它以能力目标而非知识目标为主导组织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正如《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实验稿)》所指出的`那样,”承担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教师,必须树立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观,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教学观.
作 者:丁立军 作者单位:上虞市实验中学,浙江上虞,312300刊 名:教学月刊(中学版) PKU英文刊名:THE TEACHING OF POLITICS年,卷(期):2007“”(21)分类号:G63关键词: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现实生活;课堂教学
一、从现状分析中获得启示
首先,仔细研究近几年的历史教学,传统教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依旧很深。教师一边推广着创新教育的思维模式,一边在具体授课时,仅凭灌输课本内容来完成教学。这非但没有按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来适时调整教学进度,更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效率和效果。我们最初的想法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来增强思考力,深切地感受历史的乐趣。但在实施过程中,因教师没有对新课程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剖析,而出现这种盲目完成任务,求量不求质的现象。
还有,教师总把目光聚焦于那些学习成绩好,上课发言积极的学生身上,这是很常见但错误的做法,课堂上更是如此。如果每堂课都只注重这些学生的理解程度而忽视其他人,那么不管他们学到多少,这堂课都是失效的。正因为没有一个班级或个人能够独立存在并发展,教师就应一视同仁地进行教学,同时不断改变自身教学方式,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以使每个人都融入课堂氛围来收获知识,拓展思维。
二、从启示中寻找发展方向
(一)从过去看现在
我总认为历史因其知识程度深,内容多样,并涉及文化与生活而富有趣味和意义。历史教材能呈现给学生的知识仍很有限,所以,我们应该把课本当做放大镜,以史实为指导,链接出一系列相关的历史节点,以考试大纲为据,把零散的知识串联成一套完整的足以应对高考的体系。
历史研究曾经发生过的事件、事件的主体人物以及国家和世界的整体发展历程,很多学生会因为其内容的庞杂无序以及分支众多而感到无所适从,并且有大量的记忆点需要理解和熟记,因此学生难以产生兴趣,触发畏难情绪。但是若我们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待今日,就能发现其有用之处。古往今来,很多贤臣志士都因为引用好的先例而得到重用,因为我们不论何时都需要不忘前世之事,以史为鉴,才能得以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活跃的思维来激发其学习热情。每次授课中穿插一些当今时事新闻,让学生在了解当下社会的同时,在历史事件中找到它们的影子,让学生在自然理解的状态下获得知识与能力。当然简单的问答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师通过不断地引导来让学生进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将历史与现实牵连起来,学会在学习中迁移知识,得到运用。历史教学要达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实际运用能力提高的目标,因此,不仅要看长处,更要吸取历史教训。当然学习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形式之下一定要有所指向,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并切实得到能力的提升。同时要把思维能力锻炼活动的开展作为一项常规任务,这样反复地进行能帮助学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切实地从历史中感受力量,并为今日的学习增添动力。
(二)从历史看生活
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础性技能,因为历史事件是不计其数的,如果一味地将它们孤立来看,则根本无法开展其他学习,但将它们分类来看,就能够发现其中的联系和相似之处。由此可见,方法十分重要,而教师更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从历史角度看待生活中的大小事。
我们要教导学生从历史名人身上找到闪光点,并学以致用。从历史人物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的不只是前人的生活习惯、社会背景,更能看出一代王朝或一个国家的兴衰历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把历史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历史融入生活,让学生不仅要用现在的眼光看待历史,更要用历史的视角来观望现在,展望未来。
综上所述,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之下,历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突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历史与现实紧密联系,使教学成果更加显著。基于当前的教学现状,我们还有很长很艰难的路要走,为此,一旦找准方向就要切实树立创新意识,把历史课堂变活。对学生负责,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是我们作为教师永远的重任。让教师和学生对历史教学的认同感和执行力也因此增强,并切实发展生活化、理性化、科学化的历史教学,注重其运用性、合理性,让历史融入生活,让生活因历史而更好。
参考文献:
[1]罗厚财.高中历史课堂效率提升策略[J].学周刊,2016(5):91.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篇4
一、积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融入历史
历史是过去所发生的事件,历史课本所记录的是过往的一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但是历史是无法重现的,我们不生活在历史中便很难体会历史人物所具有的那一份情感,所以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也就很难融入。因此情境教学法就成为历史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情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面的身临其境之感,就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融入历史事件,体会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在其中所寄托的那份感情。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讲授某些内容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历史纪录片或者影片部分还原历史事件,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例如在学习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时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百团大战》、《地道战》、《南京!南京!》;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我的1919》、《告别武器》;在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时期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淮海战役》。通过播放这些描述历史事实的影片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还原历史,理解历史,并且有利打破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组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历史体验
实践是认知事物的重要途径,很多事情都必须要在实践中去发现,去体会,历史更是如此。虽然历史是过往事件,不会再次重现,但是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例如重游历史故地、与革命老战士交谈等,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体会课本上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增加学生的历史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关于丝绸之路、圆明园、颐和园的纪录片,如果方便的话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到这些地方进行参观,在实际游赏中体会其历史变化、沧桑浮沉。在学习近代史的时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重游西柏坡革命故地、井冈山革命故地,还可以请一些老战士到学校进行历史故事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到一些革命烈士家中义务劳动等。在学习“文化大革命”这一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去走访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那段历史的老人,让他们讲述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见所闻,或者让学生去访问在文革中遭受过迫害的人,让他们讲述亲身经历和悲惨遭遇,学生就能够更加能深刻地感悟到文革的危害。举办这些活动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增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理解,增加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是启发学生在实践中探究真知的意识。
三、设计有效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思维
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探究能力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目标,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增加学生的体验式学习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着重根据所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问题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发言,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历代君主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型朝代的帝王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并针对每一位君主向学生提问一个问题,然后让学生结合具体历史事件对这些君主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历史,从多个角度掌握历史知识,另外在练习的过程中随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也会逐步去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探究知识,启发思维。
四、增加课外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会保留很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包括史书、历史雕塑、字画等。在这些历史资料中会保留很多历史痕迹,这些都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初中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应该多读一些课外历史资料,多看一些历史文物,从这些历史资料中深化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历史领悟能力。比如教师在讲授一些历史事件的时候,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还可以为学生介绍一些史书上的知识,如《史记》中的小故事。阅读历史课外知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历史问题,学习历史经验和体会历史规律。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我们开设历史课程的目的也是希望学生可以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中汲取历史智慧,吸取历史教训。多读一些课外历史资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陶冶历史情操,而且由于课外知识相比课内理论会更加丰富有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探究体验式的历史学习方式有利于帮助学生融入历史课堂,深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体会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规律和历史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深刻把握历史知识,拓宽思维,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建立探究体验式的历史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心理障碍和教学条件上的阻碍,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实现。
摘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能力是初中历史教师的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积极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融入历史;组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历史情感体验;设计提问相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增加历史课外知识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问题。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篇5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的讲为主,或交待事件、人物、过程,或交待历史发展的演变,有时则布置一些枯燥的题目让学生思考、回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以旁观者的心态了解历史,而不是以身临其境的态度去亲近历史。因此学生常反映历史年代多,历史知识量大,历史知识不易记忆。而教师也常常抱怨“学生上课听得有滋有味,而课后却将历史知识几乎忘记殆尽”的局面。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其中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而以上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活动来完成。新课标历史实验教材的内容丰富,历史图片增多,实用性也增强了;并且贴近学生的方式设置了“动脑筋”栏目;安排活动与探究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由阅读卡则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总之,历史教材内容的丰富多彩让师生爱不释手。
在参与教学改革的一年中,我认为历史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进行。
一、充分把握课堂的每一分钟,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首先,注重课堂题目的创设,这是引发学生对事件关注的切入口,显得极为重要。某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可以通过几个活动题目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对事件的理解和认识在活动中一气呵成,毫无乏味之感。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和冲突》中,郑和下西洋是该课的重点,我通过4个活动题来完成对这一事件的认识。活
动一,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原因各是什么;活动二,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要带领大家进行一次以“了解郑和下西洋”为主题的旅游,你该如何介绍郑和下西洋的概况以及经过的具体路线;活动三,如果你要去探访郑和走过的足迹,你能给出一张简单的路程图吗?(从海沧出发,经过的省、市、国家、地区等);活动四,以下给出一些材料,谈谈郑和下西洋的影响。以上四个题目的设置,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同时题目的创设也很讲究艺术和方法。
(1)把活动题的主语设置成“我”或“你”,这样学生在思考时有身临其境之感,把自己置身于历史事件当中,思维方式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上面所讲“郑和下西洋”题目的设置,多以“你”为主语来创设。又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想象一下,我们班是当时北京人时期的一个群体,我们该如何进行分工合作,我们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此题一出,距离很遥远的原始人群生活仿佛就在眼前,学生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发言,在想象过程中,学生也就掌握了北京人的特征,特别是对北京人只懂得使用天然火,而不是人工取火印象极为深刻。这种第一、第二人称设置法非常好,在整个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常设常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新教材的图片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形象,教师应充分利用、挖掘出图片所潜藏的信息,以促进学生对历史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时,南方得到开发的
原因是此课的重点亦是难点,我就让学生分析《耕获图》来获取信息。我这样设计题目:“这是一幅南宋时画在扇子上的图,图中有70多个不同形象的人物,他们都正在干什么?我们一起来探讨南方得到开发的原因是什么?”此图虽小,但人物众多,个个栩栩如生,学生对此有极大兴趣,个个举手发言,“风和日丽”“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劳动力众多”“有使用翻车”等脱口而出,再经过老师的指导补充,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其次,教师在组织课堂讨论题时宜采用竞赛法进行,因为初
一、初二的学生好胜心强,且喜怒易于表露,采用竞赛方式易激发他们思考、回答问题的欲望。
(1)抢答法。上课伊始设置几道题以复习、检测上节课的知识。这时我较多采用抢答方式来完成,表现得语言精练、表情热情张扬,“同学们,下面有几道抢答题,来,看谁的手举得快,看谁回答的好,预备开始!”,此法用于下午第一节课学生昏昏欲睡时特别奏效,且复习效果好。
(2)小组竞赛法。各小组推选一人笔录回答,组员可相互补充。(3)男女生竞赛法。教师可运用些激励性的话语:“为男子汉鼓励加油”“女同胞们,巾帼不让须眉,加油”等,以活跃课堂气氛。
二、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活动与探索题及活动课
这是新教材较之旧教材新颖、实用的地方,对于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有很好的作用。如七年级上册第5课的活动与探究题:小制作“用橡皮泥或胶泥,模仿商周青铜器做一件器物”;七年级下册活动与探
究题:办历史小画报“宋词内容广泛,选一首你喜欢的宋词,配上一幅山水式景物画,或几位同学合作为办一期介绍宋词的小画报”。以上这两道题颇受学生欢迎,正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历史,在画中了解历史,有助于学生保持对历史的爱好和兴趣,增强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参与性。
三、要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无论采取何种方法教学,教师始终要保持平和的心态,用慈爱的眼神、鼓励性的言语去激励学生,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喝彩加油。特别是对学困生应付出更多的关爱,如,课堂上布置浅显易懂的问题请学困生回答,让学困生得到表扬的机会,让他们享受到取得成绩的喜悦之情,体会到教师的关爱和照顾,明白他们不是“被遗忘的角落”。例如,七年级的某位学生在上学期时无心读书,上历史课时常心不在焉,经常故意调皮捣蛋以此吸引我的注意,或以此寻开心,但他又不愿接受教师和同学的教育和帮助。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没有把他视为另类,而是主动地接近、关心、爱护他,并注意观察其各方面的表现。有一次,我讲到蔡伦改进造纸术时,这位学生说,用树皮、破麻绳、破渔网等作原料就可以造纸。我非常吃惊,当即对他进行了表扬并且和颜悦色地问他这答案是哪来的,他说是从故事书上看到的。第二天他从家里带来故事书给我看,果然说得一点没错,他还告诉我,他小的时候很爱看故事书。这时,我的眼睛湿润了:“瞧,多可爱的孩子。”随即,第二天在班上我对他大加赞扬,进行鼓励,还经常在其他同学面前夸他,让其他同学间接地传递我对他的期望和褒扬。他
终于感到自己还行,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做得好,从此以后他对自己有了信心,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历史课的学习当中。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篇6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思考与探究
新课标提出学生要经历历史思维的训练过程,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并在探究历史问题中尝试反思历史;鼓励学生在学习时进行思考,进而逐步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既重“教”,又重“学”,是“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它可以改善目前被动学习现象,学会关注社会,初步形成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兴趣。由此,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去思考与探究,让学生具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习,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创新是在激情驱动下的直觉思维”,要特别提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从而产生追求其奥秘的强烈愿望与激情。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教学内容的采撷与剪裁,每一节课的导入,注重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没有“好奇心”与“兴趣”,哪来探究式学习?好奇心是思考的开始,也是探究式学习的第一步。
例如:在讲 “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战争”一课时,先让同学们回答教师课前布置的预习作业:“理出与本节课有关的成语、典故”;待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回答了:“穷奢极欲”、“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斩本为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四面楚歌”……等;教师又提出以讲述小故事形式对这些成语予以诠释,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与理解秦亡的必然,分析与归纳农民起义失败的主、客观因素。一句成语,一个小故事,既是史实,又能让学生引发思考,分析、推证,师生、生生之间双向互动,学生主体性与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整个课堂气氛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二、探究式学习问题设计必须以“疑”为依据
古人云:“学贵有疑”。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是创新的先声。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从“疑”入手,经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探究学习”的学习氛围,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新视角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宽松的思维时空中,思索、辩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实现对知识的重组和思维的创新。
例如:在讲“三国鼎立”一课时,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老师的提示提出了以下问题:①为什么曹操能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少?②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赤壁之战的重要影响是什么?这几个问题基本上贯穿了全课内容,并且具有启发性、开放性。问题提出后学生分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还可以大胆提问,教师也参与讨论,并强调指出:老师的看法仅供参考,以鼓励学生继续思考、研究下去,在充分讨论基础上由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给予总结。这种巧妙设疑创设情景的方法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使不同智力水平、思维方式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同时也达到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推进课程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相结合
适应探究式学习,需要研究型教师,即具备研究学习的素养和能力,不仅要自己会学习,而且要善于研究学习,同时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实践。这里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把教师从知识的占有者、传授者的角色地位切实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地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新时期教师肩负培养创新人才素质的重任,深刻认识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乃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必然。因而需要教师学习新知识,包括系统而深入地掌握所任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构建有利于学生进引探究式学习的新知识体系,也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方面的新理念、新观点,还包括教育技术方面的新技术、新知识,才能得心应手,推进课程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相结合。
总之,让学生学会思考和探究是适应历史学科的特点的,也满足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需求。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使课堂教学处于动态的、发展着的思维状态,促使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时在参与中产生的求知欲望、行为习惯、意志、情感和良好的自我意识等都会得到很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G].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篇7
一、走近历史人物
历史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创造的, 它是有生命的, 它也曾经热血沸腾, 它也曾经哀叹流血, 它也曾经心灵颤动……品德课中的历史不仅仅是让孩子死记年代、人物、事件, 品德课中的历史应该是“人化”的历史, 它向学生展示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如“过着奢侈生活的慈禧”“观念落后, 思想保守的福康安”“心中永远装着人民的邓中夏”“受到日本侵略者残害的李秀英奶奶”……这些人物虽然已逝, 但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探寻这些历史人物的心灵踪迹, 感受他们的痛苦与快乐, 感受他们的迂腐与抗争, 感受他们的追求与希望……
如第11课《李奶奶身上的伤痕》的教学, 当学生读完故事后, 我们可以这样和学生交流:这则血泪史中的哪些细节深深地震撼了你?李奶奶回忆起当年的痛与恨时是这么说的:“我记得我没有流一滴眼泪, 因为我已经不知道哭了!”李奶奶不知道哭了, 那她知道什么? (痛苦, 愤怒, 仇恨……) 李奶奶身上的伤痕无法愈合, 她内心的伤痕更是无法愈合, 每当她看到身上的伤痕时, 她会想什么?每当看到邻居家活泼可爱的孩子时, 她会想什么? 当她在电视上看到身穿军装的日本兵时, 她会想什么? 当黑夜来临时, 她又会想什么?
只有让历史事件中的人物站出来, 从幕后转到台前, 让学生与“历史人”对话、交流, 与“历史人”心灵相会、情感共鸣, 体验到了“历史人”的苦与乐、悲与喜, 以致“观史如身在其中”, 学生的生命在与“历史人”的融合中才能获得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再现历史情景
在历史鸿篇中, 包含着一个个具体的历史情景,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对历史情景的感悟和体验, 形成基本的爱国主义精神。那么, 怎样让学生重温当年的历史情景呢?
1.演一演
让学生走近历史, 感受历史, 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来演一演, 亲身感受一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9课《中山陵前》时, 书上出示了一段“武昌起义的胜利”细节描写, 这时, 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用历史短剧的形式, 再现武昌起义爆发的情景;又如, 在教学《林则徐与虎门销烟》一课时, 可以让学生扮演林则徐与英国鸦片商进行角色表演。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物的背景和经历, 对角色进行定位, 激发想象, 使人物更加鲜活, 让历史人物走到前台, 从而体会到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2.讲一讲
教材中出现了很多鲜活灵动的历史故事, 在课堂上, 可以让学生进行故事演讲。如在五年级下册第13课上出现的《勇堵枪口的黄继光》《上甘岭战役》等故事, 还可以让学生课外搜集一些类似的故事, 在班级中开展讲故事比赛等。
三、连接现实生活
脱离现实, 就历史讲历史, 违背了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因此, 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贴近现实, 给学生提供分析现实社会的借鉴, 做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交融。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 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 改变他的生活, 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在教学中就要努力找到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结合点。
1.历史与现实生活联系
如在教学《鸦片的背后》时, 我们可以让学生讨论:19世纪的中国为什么会挨打呢?现在的中国又怎样呢?播放一段反映中国国力增强, 国际地位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录像, 把学生从历史拉回到现实。又如, 在教学第10课《南湖游船》时, 让学生说说, 红军长征已经结束了, 我们今天学习它有什么意义呢?引导学生理解长征精神。
2.寻找身边的历史
我们正在经历着的生活也是一段正在进行着的历史, 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历史的眼光和方法来看待问题, 在生活中寻找历史的痕迹。教材中安排了诸如调查家乡文化名人、寻访名胜古迹等活动。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走访社区, 让他们认识到历史与自身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息息相关, 现在的生活中处处有历史的影子, 现在就是历史的延续。例如, 邀请社区里的老人进行个人生活史的介绍, 让学生了解普通人的生活变化, 知道历史变迁对于个人的意义;也可以动员学生搜集地方历史资料, 参观地方名胜古迹, 了解地方风土人情, 最后完成对自己城市或乡村历史演变的调查研究。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篇8
1. 新课程改革的呼唤。
传统的社会课程设计强调固有的知识结构,其内容远离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关照,难以体现全部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使得学生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教材中没有喜怒哀乐。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我们的儿童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中。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进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努力建立学生“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孩子不再生活在两个世界中。历史与社会新课程体现了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所以课堂教学必须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即实行课堂教学生活化。
2. 教育理论家的启迪。
生活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历史与社会学科实行课堂教学生活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美国教育家杜威也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就是儿童生活本身,儿童的课堂生活就是儿童的生长。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则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重要思想,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些理论都认为“课堂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生活既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又是课堂教学的归宿。课堂教学只有立足于社会生活,才能避免教学脱离实际。建构主义理论也表明,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所以教学应该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而最理想的情境就是生活化情境。
3. 现实问题的催生。
如今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同兄弟姐妹及其他孩子一起生活的锻炼。公寓式的小家庭,大多在成人的包围之下,与外界的接触少,感受的也少,一旦处于同龄人的社会生活中,面对一些预料不到的冲击就会束手无策。受这样的生活环境影响,学生缺少足够的生活体验,再加上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过分的照料包办代替,不能让孩子充分地活动,限制过多,使得孩子缺乏训练,以致形成很强的依赖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如此的生活现状需要历史与社会学科在课堂上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感受。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正是从学生有意义的生活经验出发,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勾勒出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基本框架,从社会生活的不同侧面,勾画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具体内容,进而让学生了解到社会是什么样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能够触摸到身边的真实生活。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学会综合地、整体地认识社会,逐步形成真实而全面的社会生活观念,获得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可见,理论与教育教学现状都需要历史与社会学科实行课堂教学生活化。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涵义
何谓课堂教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生活化指的是课程内容,实施课程内容的教学方式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即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做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际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获取知识。
它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是指“教学生活化”即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从生活的需要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大胆地裁剪教材、重组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使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社交生活、集体生活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和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让学生自主地建构,可持续地发展,实现教育的价值、提高教育的效率。另一方面是指“学习生活化”即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从生活现在和未来的需要出发,学习生活的常识、学习生活的技能、学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必须和生活的实际有机地结合。那么怎样才能让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呢?
三、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具体实施
1. 胸中有理念———教师首先应树立生活化教学的意识。
有专家说:“有什么样的教育理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效果。”可见,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生活的外延与学生学习的外延趋同。学生既需要在课堂内打基础,又需要在课堂外谋发展,其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训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外生活,这就意味着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具有教育与生活和谐统一的大教育观,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开放而有活力的教育体系,使新课程教学变得更生活化,更具时代气息。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在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主导下,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师首先应拥有生活、交往、合作、生存等现代教育新理念,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等方面进行设计和选择时,充分体现生活化教学的意识,师生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从而关注学生的现实存在,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促进学生的自我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教育的过程才能成为实现和提升学生生命价值的过程,才能在教育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如教学《妈妈的账本》这一内容时我作了这样的安排:
根据目前中国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把学生的课桌设置成7人座的“圆桌式”:(1)让学生列举并讨论家庭日常生活中的必要支出,如在食物。住房、日用品、医疗、文化和娱乐活动等方面的开支;根据家庭生活的经验,讨论节省和积蓄钱财的方法和意义。(2)模拟家庭生活。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成“家庭”,共同制订一个月的家庭预算计划;全班评选最合理的家庭预算方案,并说明理由。
在教学设计时有意识地渗透生活化的理念,有助于学生解读生活这本“无字书”,以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长才干。
2. 脑中有设计———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案例,引发学生的体验。
美国教育家布郎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先以一节美国老师的历史课为例来说明。
一天上课,老师达塔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的课堂用纸,今天5分钱一张。现在大家用钱来买纸,准备小实验。”教室里一片哗然,孩子们纷纷嚷嚷:“这太不公平了,为什么事前不通知我们?”“为什么要5分钱一张?”“我的钱买了纸,中午就不够买饭了,怎么办?”问题不一而足,孩子们表情百态:吃惊、气愤、不知所措,有的甚至涨红了脸。老师低下头,不予理睬且继续说:“对不起,我没有办法,这是学校的规定。”一些平时的乖孩子,无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钱,取了纸……老师发了试题,学生闷头作答。只见最后一道题写道:“关于花钱买纸的事情,不是真的。请写出你当时的感受。”
问题与思考:这是一节美国初中的历史课,教学内容是《美国独立战争》,教科书将战前宗主国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人民日益紧张的关系时喻之为家长和长大的孩子之间的关系,并提示学生回想他们的父母颁布新规定和强行让他们做什么事情时的感觉,来领会这一关系。在问及教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处理呢?达塔说:“我是想让孩子得到那种感受,当英国议会决定向殖民地强行征收印花税时人们的心情。”
上述案例中,达塔的成功不是按程序化的教学方法讲授学习内容,而是首先得益于他出乎意料的教学设计。他将历史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创设一种类似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回归生活的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现实中谈历史,在体验中探规律,在生活中悟理想。达塔的成功也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要进行生活化教学,教师的设计显得多么重要。
如在教学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权利、义务和规则之间的关系》时,我进行了如下情境设计,目的是借助同学们都熟悉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案例,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一:初一(5)班的小艳同学,成绩不好,人长得又胖,班里同学都瞧不起她,有的甚至经常因一点小事辱骂她,她觉得很孤独、很悲哀,觉得这个集体缺乏关爱,她想到了转学。
案例二:进入中学后,小刚觉得妈妈特烦人,天天管头管脚,连穿什么衣服她都要管。这不,今天小刚穿了一件自我感觉很好的衣服,偏偏妈妈又管起来了:“这衣服太怪了,你是学生,这样穿不合适,赶紧换了。”小刚却不以为然地说:“妈,你不知道,这就叫‘酷’!”妈妈批评了他几句,小刚生气地说:“我都这么大了,穿什么是我自己的事,用不着你管!”
通过这两个身边的案例向学生提问,这里是谁的权利受到了侵犯?什么权利受到了侵犯?你认为我们未成年人最重要的权利是什么呢?
历史与社会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习中存在的权利、义务和规则之间的密切关系,加深理解教材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着眼于实际生活,感悟历史与社会问题,从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而且有必要地还原历史与社会知识的生活背景,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到生活中来学习,让历史与社会问题生活化。
3. 眼中有素材———充分挖掘生活化教育资源。
“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现代生活教育观认为,教材只是凭借的材料和工具。在教学中,要进行生活化教育教学,比较好的做法是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资源引入教学过程中。因为教育与人们的生活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教育与生活经历了古代的合二为一、近代的相对分离、现代的紧密联系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现代社会中,教育与生活相互紧密联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实施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活动也必然遵循教育与生活相互紧密联系的客观规律,联系生活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在这点上,古今中外许多教育先贤们早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每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并把这称为“蓝天下的学校”。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要解放学生的学习空间,让他们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
因此我在讲“自然环境”一课时,让学生利用“世界的气候”图分析生活中的问题,题目是这样的:“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小朋友,在中国北京首次过上了一个白色的圣诞节,请你说说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对中国的初中生来说,不是个困难的问题,因为学生都知道圣诞节在12月份,而此时的北京正是隆冬时节。学生们为什么能比较有兴趣且容易地回答对这个问题,那是因为问题符合他们的实际认识,来源于身边的实际生活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本地的特色教育资源开发出来,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使历史与社会的生活化教学落到实处,它能产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枯燥为生动的巨大效果。
4. 足下有行动———让学生走入社会生活。
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进行生活化的教学离不开学生与现实生活的亲密接触。很多学生认为,历史是老掉牙的东西,没有意思,因此对历史不感兴趣。究其原因是历史课老师没有把历史的引人之处呈现给学生,没有让学生走入生活。英、美国家的一些历史老师会带学生到博物馆或剧场、野外古人类遗址中,邀请一些亲身经历者、专家,请他们带领学生做游戏,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历史,在亲历体验中“复活”历史,创造情景剧让学生回到富有挑战性的历史顷刻。总之,良好的社会实践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且把它升华为自己精神的需要。正像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因此,在日常的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镇的河流、泥土、蔬菜等被污染情况进行多方面的调查,并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写成调查报告,并引导学生以社会小主人的积极态度,充分行使批评建议权,呼吁有关职能部门,呼吁社会力量来关注家乡的环保问题,并落实具体措施来解决环保问题。这样才使环保问题不只是局限于学生的意识和口号上,而是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与社会问题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历史与社会的体验,提高利用历史观和社会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真正落实到行动行使自己的社会职责,这才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又如,在教学《信用是金》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联系寒假中的诚信调查资料来理解我们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并使学生在搜集资料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还让学生说说学校的规章制度及交通规则,说明生活中的规则无处不在,权利和自由始终要受到规则的限制。
这种着眼于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历史与社会的学习角度出发,既锻炼了学生能力,又能从中体验到甜酸苦辣,成功与失败。再者,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对学生而言是一笔无法估价的终身“财富”。课程专家干纳和格鲁梅特认为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个体“经历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课本知识只有与学生的经历结合起来并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经验才有价值。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经历。在教学改革开放给我国人民带来的巨大利益时,可以让一些种粮和养殖专业户的孩子、家里有公司的学生谈谈自己家庭的前后变化状况,通过彼此的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获得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刻认识,从而积极、主动投入到改革开放的行列中行力所能及之事。
总之,学校教育的终极价值是社会价值。学生最终都将是踏入社会的人,要保证踏入社会的学生不是来自“异域的外星人”,教师必须把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使命感作为重要目标,广泛联系社会,把课堂延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正如罗素所说,“教育活动就是要教会学生过美好的的生活”。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小窗口,社会上有“风吹”,学校里就会有“草动”。面对社会多元化的现象,教师通过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积极引导学生理智面对五花八门的世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心智健康成熟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方国才主编.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7.
[2]欧阳芬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问题探究与解决丛书《做专业的教师——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四川出版集团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6.
[3]赵国忠主编.中国著名教师的课堂细节——决定名师精彩教学的100个课堂细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8.2.
[4]卞金祥主编.名师工程教学提升系列《用特色吸引学生——名师最受欢迎的特色教学艺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4.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篇9
探讨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教学与学生管理问题原因的探索。
据我多年的观察、实践, 总结造成此问题出现的原因应有以下几方面:
1.中考指挥棒在起作用。[1]重庆市中考规定:中考历史、体育、政治各占50分, 语文、数学、外语各占150分, 物理占80分, 化学占70分。所以, 历史在中考中占的分数相对较少, 而且是开卷考试, 这样学生对历史这一科在思想上不大重视, 行为上表现出课堂上不认真听课、讲话等问题。
2.学校对历史这一科不够重视。原因是历史在中考中占的比重较小, 相对来说比较重视语、数、外等其他科目。不重视具体表现在安排的课时较少 (每周2节) , 晚自习较少或没有, 安排的上课时间不理想, 基本上是上午最后一节或下午。
3.中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心理与生理特征在起作用。[2]例如初一学生大都精力充沛, 好玩好动。在课堂上, 他们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违反课堂纪律。另外, 大家知道, 一天早上或上午这段时间学生精力充沛, 注意力集中, 理解、分析、归纳等能力相对较强。而到了上午最后一节或下午时, 学生大脑已疲倦, 精力衰减, 注意力不集中, 理解、分析等能力等相对下降。历史课一般都安排在上午最后一节或下午, 所以就容易出现上述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4.教师的领导风格在起作用。如果教师一味只采取监督式领导:待人冷淡, 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 或者教师自己学识浅薄, 教学能力低下, 人格品质差等因素, 对“历史教学与学生管理问题”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 工作不认真, 举止粗野的教师会引起学生反感、对抗, 并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不合作的态度。
5.其它原因。诸如家长、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语、数、英最重要, 其他科目不够重视的观点。”另外, 高考规定“语、数、外为必考科目, 其他象历史、化学等科目为选考科目”等因素在起作用。
探讨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出现教学与学生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根据我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 下面我就对此问题采取的应对措施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针对原因一, 我采取的措施是:从初中上历史课的第一堂课就给学生介绍中考的科目及每课所占的比重。强调历史是一科主科, 在中考中要占50分, 中考能否升学, 要看各科的总分, 所哪一学科没学好都要影响升学, 哪怕是一分或两分都会影响到升学, 何况是50分。所以, 要求学生从初一的第一堂课起就要重视: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遵守课堂纪律等。
针对原因二, 我找学校有关领导沟通, 引起领导的重视。在安排自习等方面可适当考虑, 比如一周一个班可安排一节晚自习, 安排的上课时间也尽量不全在不理想的时候。
针对原因三, 我采取的措施是: (1) 针对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年级特点, 在课堂上, 尽量让学生活跃起来, 教学内容丰富多彩, 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对一些在课堂上经常出问题的学生, 则加强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 (2) 早一点到教室, 招呼同学们利用课间10分钟休息一下。 (3) 上课尽量把所有门窗打开, 让空气更新鲜, 光线更明亮, 这样有助于降低学生大脑的疲倦。 (4) 上课尽量要学生手、脑、嘴动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5) 尽量让历史内容讲得有故事性、有趣。 (6) 对个别很疲倦的学生, 让他们站起来。 (7) 老师有时停下课, 讲一两句笑话提提神。 (8) 尽量让学生齐读课文内容。 (9) 讲究技巧, 有时突然提高嗓门, 起提神的作用。 (10) 教育学生按时睡觉, 中午要午休。 (11) 让学生做一些放松活动, [3]全身放松, 如闭眼静心, 手指轻柔太阳穴等。
针对原因四, 教师要认识参与式领导与监督式领导对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管理有直接影响。教师要多采用参与式领导:创造自由空气,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通过学习, 丰富自己的学识, 提高教学能力, 注意自身修养, 工作要认真负责, 尊重学生。意志顽强的教师, 往往能赢得学生的敬重, 并获得学生课堂上的积极配合, 就会减少出现上课讲话、睡觉等问题了。
针对原因五, 我觉得可以通过家长会, 对家长讲中考的规定, 让家长知道历史这一科也是主科, 任何一科不重视对学生的升学都会造成影响, 让家长从思想上重视这一科, 从而影响学生。对学生也要进行思想教育, 让他们明白其实初中阶段学习的每一科都是我们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 这对人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而不仅仅是为了中考、高考。
摘要:本文探讨了农村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学生上课讲话、睡觉、不认真完成作业, 探讨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中考指挥棒在起作用, 学校对历史教学不够重视, 学生心理生理特征和教师的领导风格在起作用等, 并总结出一些应对措施, 如给学生讲中考历史的重要性, 找学校领导沟通等,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农村中学,历史教学,教学与学生管理问题的探究与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重庆市2014年历史中考说明》
[2]《中学教育学》第三章“中学生的特点与教育”第三节, 主编:叶上雄,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3年11月第1版.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篇10
一、精心导课、触发兴趣,以“导入”激发学生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收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观察和研究。要让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感兴趣,精心设计导课环节十分重要。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导课好比二胡调弦,弦没调好,就演奏不成。如果一堂课没有成功的开端,教师会觉得索然无味,学生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一节课的导课尤为重要。一个好的导入,能够迅速抓住学生,使其很快进入角色。例如在讲授“山川秀美”一课时,我精心选取了一组我国各地不同地形、不同景观的精美图片,利用多媒体进行滚动播出并配以轻音乐。在优美的乐曲中,同学们很快就被这些精美的景观图片所吸引,进而激发了求知的欲望。在讲授“宗教的奥秘”时,我以一曲充满神秘感的佛教歌曲《大悲咒》导入,激起学生探索“宗教的奥秘”的强烈欲望。讲授“唐的盛衰”时,我设计了“开心辞典:猜、猜、猜”环节进行导入。学生看着图片七嘴八舌地猜了起来,课堂一下子就“活”了。
二、联系实际、还原生活,以“讨论”激发学生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书本知识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书本上的内容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问题挂钩,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适时展开讨论,让“讨论”活跃课堂。但在实际中,很多讨论是“为讨论而讨论”,学生往往无话可说,无的放矢。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其实很简单,就是要联系实际、还原生活。例如在讲授“叔叔把握机会的启示”一课时,我抛开了书本内容,让学生以“我们身边有哪些人把握住了机会”为题展开讨论。学生以所居住的村庄为单位进行分组,分别就本村的创业实例进行了探讨。由于源于生活,贴近自己,学生有话可说,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总结阶段成果颇为丰富:穆坞组认为:他们村由于山多地少,以前是个贫困村。而现在,他们因地制宜,由以前种植红薯改为种植枇杷,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华东第一枇杷村”。去年全村仅枇杷销售就达到1600多万元,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富裕村。汇潭组提出:他们村以种植甘蔗创业,并抓住机会注册了“汇潭”牌商标。如今汇潭果蔗远销上海并打入超市,汇潭果蔗专业合作社还到江西承包了100多亩土地大规模种植“汇潭果蔗”。下潘组介绍:他们村的“大麻子”酥饼和“下潘醉鱼”很有名。楼塘组认为:他们村的珍珠网箱制作业很发达……各个小组竞相介绍且各有特色。热烈的课堂气氛,身边的真实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就是课堂的主人,使他们的学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三、设置情境、还原历史,以“亲身体验”激发学生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至少有动力、强化、调节三方面的功能。情境教学法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积极的、健康的情感体验,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情。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设置情境,“还原”历史,利用“课堂剧”让学生亲身进行角色体验,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唐的盛衰”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省六部制”,我设置了“黄河泛滥了”的教学情境。同时,请学生分别扮演皇帝、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及六部尚书、差役等角色进行课堂剧表演:差役急报“黄河泛滥了”,皇帝着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迅速审批通过,最后着尚书省执行。在尚书令给六部进行分工时,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其他同学也纷纷出主意:工部负责土木进行抢修,户部及时拨款,兵部负责维护秩序。甚至提出:皇帝要祈求上天,礼部要参与其中;救灾过程中还可能有贪污失职等行为,刑部要审判处罚;吏部要重新安排官员……一个课堂剧,全班学生都是参与者,其讨论之热烈、气氛之活跃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课堂剧虚拟了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很好地进行了角色体验,学生有感而发,会有话说也愿意说。这样,使原本枯燥的历史与社会课“活”了起来,学生学习潜能的激发也就不难了!
四、关心时政、积极参与,以“热点问题”激发学生
虽然从传统意义上讲,时事政治、热点问题是思想品德课所关注的,但是新课程改革后的历史与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也十分紧密。而且,现在中考是思想品德与历史与社会两卷合一,所以历史与社会课关心时政、关注热点也就理所当然。
在实际教学中,要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及时收集相关时政、社会热点问题的资料并在学习中加以运用。例如学习“永远面对的选择”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就当前热点“房地产消费”“绿色消费”等收集资料,在课堂上加以分析讨论。在讲授资源问题时,联系“五水共治”并进行节约、忧患教育。在学习环境问题时,要求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与实物。课堂上,我让学生现身说法:有的学生拿出收集的污水,有的学生播放录制的噪音,有的学生展示自己拍摄的照片……此时,不需要教师多言,触目惊心的资料已足够让学生震撼!整个过程学生全程参与、亲身体验,教学效果也就自然达成。
总之,历史与社会课综合性强、内涵丰富,只要我们肯去挖掘,多管齐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我们的课堂就一定会让学生喜欢并绽放异样的光彩。
摘要:历史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性、趣味性很强的科目,但如果传授方法不得当,往往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昏昏欲睡的感觉。而要让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课感兴趣,就要充分调动学生,激发其学习潜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导课,先声夺人,以“导入”激发学生;联系生活,贴近学生,以“讨论”调动学生;创设情境,角色扮演,让学生身临课中;关心时政,积极参与,让“热点”激活学生。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篇11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分析;思辨能力;策略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22-077-010
通俗的来说,思辨能力的全称就是思考辨析的能力,这是当前学术人才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本能。可是在如今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高分高成绩,往往忽视了学生本能的思辨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对此在如今的教育工作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将显得尤为的重要。在高中的历史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一、用适当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历史的实用性,将历史学科进行深度的社会化与实用化,这样可以培养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学习性,对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有着不小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历史绝对是一门不容忽视的学科。正所谓“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前车之鉴后车之师的道理,并加以有效的实用性利用。历史教师应当将课本的知识内容进行活学活用,展现灵活的教育方式,来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开阔,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人教版必修一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和民主革命中国近代史》的时候,讲述八国联军瓜分中国土地,使得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相继沦陷的课文,就可以结合著名作家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利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当时的情境,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那个时代浓郁的社会气氛,对于学生的情绪进行有效的调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知识点的传播。
例如在针对专题十三《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自行开展讨论,针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点和时事要闻,结合如今的世界经济环境,讨论其中的经济道理,全球化趋势理论等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在其中所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要把大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作为基础教育出发点。
二、巧设问题,强调思辨的地位
想要调动一个人的思考能力,那么相应的核心问题就是一个关键点所在。想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意识,就需要有一个可以吸引住人的问题作为指引。教师要做的是在课堂上适当的提出相应的问题,对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起到一个带动的作用。当学生在学习抗日战争的相关课文的时候,“九一八事变”作为日本侵华的开始。短短三个月内,整个东北的沦陷导致了抗日战争中中国陷入了极其不利的地位。那么教师就可以提出疑问,如果当初张学良没有放弃东北,而是积极的进行抗战,那么对于整个全面抗日战线将会起到一个怎样的作用?是不是会大大的缩短抗日战争的时间,可以避免多少国人死于非命。在学生积极讨论的过程中,带着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深度的探讨有关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对于战争的实质与过程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带动学生深入的进行讨论,总结相关的论点和难点,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将知识掌握和牢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的热情。但教师也要明确的控制课堂的秩序,不要让情绪过于亢奋的学生产生过激的行为,导致课堂失控。
三、积极思考,敢于质疑权威
新课改的要求是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有一个大的提高,这个关键点就在于要对于固有的思想和知识有一个勇于的挑战和质疑。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观念都是不同的,要勇于培养他们的勇于创新和挑战的能力和勇气,对于不同的观点要持有保留的态度,不能一概的否认。在抗日战争期间,对于国民党军队所作出的贡献就要提出多重的辩证思考。对于国民党军队不能一概否认,国民党军队在整个抗战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多媒体技术来还原展示当时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等等,还原国民党的真实的面貌。让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对于以往对方很不好的形象给予改变,更多的是辩证性的进行思考,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对历史的真相進行探究。让学生对于相应的历史人物诸如张学良、蒋介石等有一个自我的评断,明确大是大非的立场,尊重历史事实,这对于思辨能力有着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在如今的高中历史课堂上,想要加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就需要历史教师改变相应的教授知识的内容,帮助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对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起到一个提升的作用。在提升学生相应的历史知识的时候,还要想方设法的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新课改的全面推动,对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将会是一个双赢的举动。
[参考文献]
[1]张彬.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2):49-49.
[2]许亚平.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旬,2014(9):13-14.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 篇12
一、利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 增强教学效果
幽默风趣是当今学生心目中理想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之一, 幽默是一种机智, 也是一种课堂语言, 它能带给学生轻松、愉悦的心情, 减轻学生心中对课堂的紧张与沉重心理, 同时大大增强记忆效果。幽默的课堂语言, 既要有愉悦性, 又不缺乏启迪性与教育性, 以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发散学生思维为首要目的, 而不仅仅是调动课堂气氛。历史知识包罗万象, 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人名、国名、地名等进行幽默处理, 以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 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马关条约》时, 我讲了这么一个桥段, 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给李鸿章出了一幅上联:“内无相, 外无将, 不得已玉帛相将”, 要他立即对出下联, 这位中堂大人踌躇了许久, 勉强对出下联:“天难度, 地难量, 这才是帝王度量”。这种诙谐幽默的桥段, 使学生融入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中,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当时清政府因国力衰弱而屈膝投降的窘态, 有助于培养学生为中华之繁荣富强而奋斗的爱国热情。这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趣味教学法, 有助于驱散学生的厌学情绪, 同时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让学生感到上历史课是一种享受。
二、民主教学, 引导学生自主讨论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 要上好一堂优质课, 需要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并分类处理各种信息, 提炼其中要点, 同时与学生一起讨论磋商, 以帮助学生指引方向、梳理思路, 这种画龙点睛式的点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 使学生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学习体验。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可以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 明确学习的重难点。课堂上, 教师围绕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从而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 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 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一言堂”, 更能使学生的个性与特长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有助于学生独立成长。
例如, 在讲授“新航路的开辟”这一内容时, 学生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非常感兴趣。于是, 我采用了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通过视频及画面让学生生动的了解哥伦布的航程, 同时让学生领悟到哥伦布的家庭、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探索与发现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 我还让学生自己模拟完成了探险过程, 在此过程中, 学生了解了十四、十五世纪时, 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人和事, 以及他们间的联系, 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与探险热情。这样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有了学生的积极参与, 使课堂更加灵活, 这样的历史课堂学生不会不喜欢, 这样的历史教师学生也不会不热爱。
三、将生活融入课堂, 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传统的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缺失生活趣味, 常常让学生感到历史的学习过程是机械的、死板的, 感到历史无非就是上课画框框, 考试背条条, 使鲜活的历史教学被教条化, 进而也使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能够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 挖掘所见所闻, 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那么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历史知识, 从而到达“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 课堂提问是活跃气氛的最佳手段, 在适当的时候, 一个有趣的发问, 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讲“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 我突然问道:“有哪位同学知道路易十六是怎么被捉住的?”学生都被这一有趣的问题激活了, 课堂马上热闹起来, 通过大家的讨论交流, 我肯定了同学们的结论:“是的, 是因为他的马车太大而被城门卡住了。”通过这一问题, 学生既掌握了路易十六被处死的知识点, 同时也认识到了封建王室的挥霍, 并进一步认识到封建制度必然会被资本主义制度替代。这种趣味性的问题, 能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 历史的学习是一个有趣的过程, 不能单纯的以高考为目的, 而要放宽历史的视野, 在历史长廊中寻找到一个心灵的栖居地, 正如培根所说的“读史使人明智”。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应努力将“平等、宽容、民主、合作”的精神带进课堂, 让学生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历史。
摘要:由于高中历史知识冗杂, 教法单一, 学生学习历史枯燥无味。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努力营造轻松诙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利用风趣的语言来增强教学效果, 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民主化的、生活化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趣味性,民主教学
参考文献
[1]吴瑞珍.历史教学的有效课堂论[J].怀化学院学报, 2008 (2)
【历史课堂与学生生活】推荐阅读:
围绕学生激活历史课堂06-07
初中学生历史课堂教学08-04
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07-18
高三历史课堂10-23
初中历史课堂10-29
历史课堂兴趣教学05-20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05-24
打造历史精品课堂06-02
趣味点亮历史课堂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