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2024-08-09

化学有效课堂的构建(精选7篇)

化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篇1

化学实验通常有获得知识、培养兴趣、启迪思维、强化记忆、培育品德等功能. 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它通过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反应原理,掌握基本方法和技能[1]. 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特征. 设计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完善实验环节,强化实验有效性

1. 实验前,学生做好相关实验准备,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 习惯( 实验前预习和准备实验的重要内容)

( 1) 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清楚实验步骤,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做相关的思考.

( 2) 了解相关仪器和试剂的正确使用方法.

( 3) 做好实验心理准备.

例如,明确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时应先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后双手紧握试管的外壁; CO还原Fe2O3时,实验前应先通CO后加热,实验后先停止加热后停止通CO; H2可燃性实验时应先检验H2的纯度后点燃; KMn O4制O2实验结束时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实验室制H2、CO2中加药品时应先加固体后加液体; 如配制溶液应在烧杯中进行而不应在量筒中,搅拌时应用玻璃棒而不是导管或温度计等.

2. 实验中,主要以规范的实验操作为依据,去观察、去探究, 有利于学生通过实验过程提升知识基础,提高学习效率[2].

如,学生熟悉不少物质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却不清楚物质在水中分散的方式和形态,学生熟悉洗洁精具有去除油污的效果,却不了解其中的道理,熟悉水中逐渐消失的溶解现象,却不一定注意到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通过规范的实验,从已知中发现未知,从熟悉中感受新奇,这种发现的过程和新奇的体验对于学生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3. 实验后,注重交流与反思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安排下把自己实验后的感悟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并虚心听取,使学生对本实验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准确和深刻. 每一位学生和教师都要从实验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包括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另外,要从实验中真正受益. 教师可做为学生的一员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通过参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围绕关键内容合理引导. 小结与反思主要揭示相关实验的重点及主要内容,思考和交流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习、反思,提高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规范实验操作,扎实学生知识基础

化学实验操作规范化是实验成功及安全的保证. 实验是否规范直接影响到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并关系到实验的成败及安全,

如,在一次实验室制取CO2的实验课上,检查装置气密性时,有的学生先用双手紧握试管外壁再将导管放入水中,导致观察不到气泡; 有的学生在装好药品后没有固定直接把试管拿在手中而无视放在桌上的铁架台,有的学生即使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也是铁夹没夹到位,或者试管底部没有接触底座; 本实验是先制取CO2再验证CO2的有关性质,有些组没有做好准备工作,使产生的气体浪费掉了,而导致无法完成性质实验. 因此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就要求学生有规范的实验操作,要从容地对待学生所范的错误,有意识的在等待中捕捉教学时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分析错误的原因,使他们在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尝试和创新,进而增进情感体验. 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规范和技能,才能在今后能独立的进行各种实验. 并在教师实验教学的同时,规范的操作,明显的实验效果,使学生信服,并养成一种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

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包括:

1. 认识及使用化学实验常用仪器.

2. 能进行基本的实验操作,组装基本实验装置.

3. 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设计合适的实验方案,安排合理的 操作步骤,并能进行实验操作.

4. 分析排除简单的实验问题以及处理简单的异常情况.

5. 有良好的基本实验素养.

实验探究与操作技能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科素养的重要方面. 强调规范实验操作在化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为学生今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精选实验素材,提高知识掌握效率

在检验CO2的性质实验时,由于石灰水变质没有出现预期的实验现象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 所以在学习碱、盐的性质时特意安排在某一组实验中放一瓶久置的石灰水,这组学生在做实验时通了CO2却始终没有观察到变浑浊,质疑实验现象却找不到原因. 在教师的指导下,换用其他组的石灰水又重新做了对比实验,结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于是就这一现象在全班内展开讨论,通过这组对比实验,很顺理成章的分析出这一组的石灰水已变质了. 于是把这瓶试剂呈现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瓶壁及瓶底,发现瓶壁及试液底部有白色物质,就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白色物质是什么? 它是怎么产生的? 自然界中的哪些物质也含有这种成分? 瓶壁上的这些白色物质可用什么可以洗掉? 这组的一学生马上取桌上的稀盐酸倒入瓶内,振荡充分反应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这些问题就变的简单而顺其自然. 我想经过这个小插曲,每位学生都能印象很深的理解了这些相关知识. 对知识的掌握及连贯运用学生就易接受. 所以实验素材要精心选编,要随手获得,要求学生不仅会动手实验,而且要学会思考和研究问题,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四、突出实验创新,激发学生积极性

化学实验创新设计是开发实验内容新颖、趣味的新实验. 实验内容新颖、趣味的新实验才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独特魅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动机和热情. 自主开发各种新实验, 对充实可用的教学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如,在复习碳酸盐性质时,我补充了二个小实验:

1. 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后的剩余 液,滴到 p H 试纸上,观察颜色并作判断,得出剩余液呈酸性.

提问: 还可以用什么实验验证溶液呈酸性?

2. 取制备二氧化碳后的剩余液向其中逐滴滴加Na2CO3溶液,刚开始滴入少量Na2CO3溶液时,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静置后沉淀逐渐下沉并逐渐消失,有少量气泡产生( 一开始时几乎看不到气泡) . 随着Na2CO3溶液的不断滴入,沉淀、沉淀下沉、沉淀逐渐消失并有气泡产生的现象不断重复出现. 等到Na2CO3溶液加到一定量后,白色沉淀不再消失并且逐渐增多而气泡却不再产生.

提问: 刚开始时产生白色沉淀消失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图1中 ( 填序号) 能表示得到的白色沉淀的质量随Na2CO3不断滴入的变化情况.

同样讲解燃烧的条件时,将氧气通入热水中的白磷处“水火也能相容”; 讲微粒运动时,将结满滴有酚酞试液的棉花铁树插在营养液( 氨水) 中“铁树也能开花”; 讲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设计“喷泉实验”或“瓶吞鸡蛋”; 当某些化学反应现象不明显或不足以说明问题时,要千方百计设计出具有明显现象的实验,来准确推知和认识化学反应. 有趣、生动、新奇的实验是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然途径,因为实验可以将抽象知识变为直观现象,将枯燥乏味变为生动有趣. 通过对实验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精神,渗透化学方法,化学思维方式的学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改进实验的优势,使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僵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实验改进创新与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结合起来,实验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观察实验时,自然也会产生自己动手的欲望,学生亲自操作实验更能激发学习热情,不仅可以满足学生操作的愿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不断体会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从“克服问题”到“获得成功”后的喜悦,这更有利于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一堂有实验的化学课,让学生的兴趣在实验过程中得以激发,让学生的思维在实验的精致化中得以启发,让学生的知识在实验的渐进过程中得以启迪和巩固,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实验的流程里得以更新和改进.

摘要:设计实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通过实验环节的完善、实验操作的规范、实验素材的精选、实验创新的突出,构建有效化学课堂.

关键词:环节,操作,素材,创新

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篇2

关键词: 高中化学 高效课堂 有效策略

“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是在教学目标规定的课时下,采取高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掌握课本知识与技能操作,并能有充裕的实践能力进行课外知识延伸,为学生建立一个自主学习、乐学悦教、优质学习的以高效课堂为核心的高质量教育生态系统。那么对于如何全面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我认为以下几条策略对实现高效的化学课堂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对构建优质课堂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优化教师授课方式,落实高效课堂环境

教师是高效课堂的保证,高效课堂首先需要一名活力四射、热情积极的授课教师。首先教师具有一定的整合教材和调控课堂氛围的能力。课前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备课,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优化授课的每个环节。授课过程中,其语言要有张有弛、有声有色,能充分感染学生情绪,使学生积极融入课堂,避免学生走神的情况。在教书重点内容时,逐步放慢讲课速度,使学生能充分内化重点知识,做到主次分明。例如,在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中进行前二十个元素的背诵时,教师可把其元素编成一个故事或者朗朗上口的口诀,氢氦锂铍……钠美铝硅磷等,教师可将其变成“侵害里皮朋,叹蛋养父难,那美女归林、留绿牙加钙”等形式,帮助学生高效记住这些元素,并能做到久记不忘,提高学习效率。又如学习电子层结果相同的离子时,其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这个知识点学生平常做题时容易混淆,想错离子半径到底是变大还是变小,此时教师就可以发挥想象力,形象地对其描述让学生牢固记住,可以说:“大家都知道人多力量大,这个原理,然而对于电子层的构成也是类似,它的核电荷数多了,其量就大了,力量大就能紧紧地抱在一起,他们之间的空间就小了,所以核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就越小。”只有通过灵活把握课堂、将知识点趣味化,才能保障高效课堂顺利进行,强化学生的理解力。

二、创设有效课堂提问,促进知识的深度理解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勇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问形式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只有出现了问题才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高质量的提问方式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便于打开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质的提问方式同时是一门教学艺术,运用好这门技术能够对课堂氛围起到设疑、激趣、引思的良好效果。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实验中,为了让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原理和需要的试剂有着清晰的概念,我通常引导学生对其实验步骤和运用的实验方法进行质疑:①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辨别它是氧化还原反应,而不是中和反应或分解反应的依据是什么?②为什么进行试验的过程中要按部就班地进行?③为什么利用MnO■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时,只能与浓盐酸进行反应,而不能与稀盐酸进行反应?教师就通过这样一步步进行发问,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在授课过程中,对提问环节进行艺术设计,能有效帮助学生吸收有关知识点,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就和谐高效的课堂环境

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良好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充满信任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对于教师的授课具有高度的认同度。同样,融洽的课堂气氛对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团结合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可以在授课过程中达到师生之间的共鸣。只有学生愿意主动配合教师的授课方式,精神愉悦,才能高效完成课堂的学习任务,并做到及时内化、吸收。反之,如果学生对于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抵抗情绪,就会因为厌倦此授课教师从而厌倦这门学科。高中化学的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程度的枯燥性,合理运用师生互动,较易构建高效化学课堂。怎样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够充分考虑学生感受,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授课方式上稍加改变,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例如:学习物质的量、化学计算、配平方程式等内容时,学生在这一阶段,时常多次对于某一种类型的计算题反复计算不正确,此时教师应该多以鼓励学生的方式进行讲解。为了保护回答问题的同学的自尊心,教师应该用语重心长、真挚的语言告诉全体同学,这部分是化学学习的重难点,这位同学能够对这道计算题理解到这种程度已经做得很好了。通过这样缓解学生在众同学面前回答不上问题的尴尬,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对老师充满信任、感恩之情。这样就能有效构建师生之间和谐的关系,使师生之间的信任度倍增,有效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氛围。

结语

总之,高效的课堂环境是教育实践者不懈的追求,只有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归纳、总结出一条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并全面考虑在授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在平常细节上做有心人,遇到问题抓好落实,才能够打造优质高效的化学课堂,从而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栋苗.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探索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

[2]王延芳.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02:117-120.

[3]王赛中.构建高中化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浅谈构建初中化学有效课堂的方法 篇3

一、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往的传统教学往往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使教师成了讲师,而学生却成了听众,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且挫伤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致使学生缺乏创造的激情和灵感,这和我们努力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格格不入。为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真正将教学活动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例如,在教学新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化合价”时,由于内容比较抽象,难度特别大。因此,笔者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原子结构示意图”入手,列举了氯化钠和氯化镁形成时得失电子的情况,如下图所示:

分析上图可知,当钠和氯化合时,每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而每个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致使双方最外层都达到稳定结构,此时它们的原子个数比为1:1(即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 Cl),否则这两种元素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同理,镁和氯化合时,每个镁原子失去两个电子,而每个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因此,镁和氯化合时,镁元素与氯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即氯化镁的化学式为Mg Cl2),否则这两种元素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化合物。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才能促使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学生就不难推导出氯化铝(Al Cl3)、氯化钙(Ca Cl2)等物质的化学式中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通过以上分析,教师因势利导,讲解化合价的定义。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互相化合时得失电子的数目。虽然教材和课标都不要求介绍和掌握化合价的定义,但不介绍定义,学生理解“单质里,元素的化合价为0”就比较困难。同时,教师还可以在黑板上给学生推导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复习离子的形成,明确有关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和正负的规定:元素化合价的数值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关。如,在氯化钠中,每个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化合价为正一价,每个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化合价为负一价,同理,可推出氯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为正二价,以此类推。从推导的过程不难总结出,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而在单质中,如,在氧气(O2)中,氧元素不与其他元素化合,因而氧元素的化合价为零,由此得出,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教师从得失电子的角度分析元素的化合价,总结化合价的数值,确定化合价的正负,有助于学生对化合价的理解和记忆。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基本达到了构建有效课堂的目的。

二、化学教学要贴近生活生产实际,力求学以致用

例如,我们平时在家可以利用厨房中的食醋鉴别味精和纯碱;用稀盐酸鉴定草木灰、鸡蛋壳中是否含有碳酸根离子等。鸡蛋壳上有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小孔,如果对新鲜的鸡蛋进行洗涤,则鸡蛋最容易变质。这是因为鸡蛋经过洗涤后,蛋壳上的小孔就会被“打开”,鸡蛋的呼吸作用就会随之增强,从而导致其变质。为此,人们常将鸡蛋浸入澄清的石灰水来保鲜,理由是鸡蛋呼出的二氧化碳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生成的碳酸钙会将小孔堵住,阻止其进行呼吸作用,从而达到保鲜的目的。围绕这些生活中的化学常识,师生共同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了生动活泼的和谐课堂氛围,达到了“以不变应万变”的目的。又如,当今社会,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有的家庭不断更新家具、装修房子,而家具、装饰装潢材料中甲醛的含量往往超标。甲醛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伤害,所以,家里要多放置一些活性炭或木炭,用来吸附甲醛或去除异味。有些果农为了防治病虫害,提高产量,大量喷洒农药,导致水果中农药残留,所以,买来的瓜果、蔬菜最好先用清水洗涤,然后再用苏打水浸泡几分钟,以达到脱毒的目的。

可见,教师可以抓住某个知识点,展开联想,结合日常所见所闻,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总结出相关的知识规律,教会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这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但能够顺利突破教学难点,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之一。

三、突出学科特点,重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习物质性质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还是探究活动,都有助于增进学生对物质的感性认识,同时,推理分析和实验现象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绪言”部分时,为了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镁带燃烧”的实验;教学“蜡烛燃烧及燃烧过程的探究”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实验,并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观察结果,确定蜡烛燃烧的生成物中含有水和二氧化碳。又如,教学“质量守恒定律”时,笔者让学生先将小苏打粉末装入矿泉水瓶,白醋装入小试管,将小试管小心地放入矿泉水瓶,盖紧瓶盖,一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然后将矿泉水瓶倒转,使白醋与小苏打充分接触,学生会观察到有大量的气泡产生,放回托盘天平上称量,天平仍然平衡。待气泡不再产生,打开瓶盖,天平指针偏向砝码。通过实验,学生知道,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若实验中有气体参与或有气体生成,那么就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实验,否则实验前后天平无法保持平衡,但这并不是因为化学反应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而是由于参与反应的气体或反应生成的气体逸出容器,导致天平所能称量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减少,因此这类反应一定要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再如,教学“金属与酸反应”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完成实验。先让学生把镁、铁、锌、铜分别放在试管中,然后加入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实验现象,不难发现,镁表面产生的气泡多,其次是锌,然后是铁,而铜表面没有气泡产生。由此说明,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依次是:镁>锌>铁>铜。由此可见,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并引导他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有助于学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记忆更加深刻。

四、优化课堂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语言风趣、幽默,富有激情的教师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学生崇拜老师,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中,常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帮助学生记忆一些化学现象。例如,学生常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但在读数时常出现错误,这时,笔者就和他们开玩笑“狗眼看人低”说明了什么?其实,就是因为狗仰视人,看到的人变“小”了,所以读数的方法要正确,否则难以获得准确的数据。又如,在教学“水的电解”时,笔者将实验结果总结为“负氢大”(父亲大),学生就能记住负极收集的气体是氢气,氢气的体积是氧气的两倍。这样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颇受学生欢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开始喜欢上化学课,这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方法之一。

化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篇4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高效课堂;构建

课堂提问,一直以来都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无论在哪个学科的教学中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因而备受教师的青睐。而能否通过课堂提问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还取决于课堂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效。实践证明,有效的提问能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解决问题,从而有效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因此,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来促进高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那么,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来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一、问题难易程度适中,具有启发性

有效的提问必须立足于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不宜太简单或者太难。太简单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难的问题又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受阻,都无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而,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难易度适中的问题,能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探索而获得新知识,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有效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进行了硫化氢的性质的相关知识点的教学后,有的教师这样提问:“硫化氢及氯气属于有毒物品吗?它们的化学性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显然过于简单,没有任何启发性,学生根本不用思考就可以直接根据教材内容作答。有的教师则这样提问:“我们学过的有毒气体有哪些?怎么样能让它的毒性消失呢?”这样的问题又太宽泛了,学生根本不知道从何答起。因而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这样进行问题设计:“大家知道,硫化氢和氯气都是有毒气体,但是如果按照一定的体积比进行混合,它们的毒性就会消失,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积极探究,最后得出问题的答案。这样的问题就做到了难易度适中,能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认真思考,从而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进而有效地构建高效课堂。

二、问题表述准确具体,具有深入性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应注意问题

要言简意赅,让学生一听就知道教师要问的是什么,该如何回答。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设计的问题,内容太宽泛,一点也不具体,这样的问题通常会导致学生答非所问,从而无法达到借助提问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因而,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务必要在掌握教学大纲及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针对一个知识点,设计一个个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具有深入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拾级而上,一步一步地掌握相关知识,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教学了盐类水解的相关知识后,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泡沫灭火器的原理,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硫酸铝是哪种类型

的盐?它的溶液中存在什么样的平衡?(2)碳酸氢钠是哪种类型的盐?它的溶液中存在什么样的平衡?(3)如果把两种溶液混合起来,原来溶液中的平衡会受到影响吗?(4)溶液的平衡相互影响后,会产生怎样的结果?这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能充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层层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由浅入深,既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有效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掌握能力,最终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问题兼顾各层学生,具有层次性

在每个班级中,学生的素质良莠不齐。如果教师设计的课堂问题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那么势必无法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难以真正做到新课改的“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要求。实践证明,“一刀切”的提问方式根本就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而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真正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有所发展。

如,教学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教师就应该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计不同问题:对于较低层次的学生可以提问:“请说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依据是什么?”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可以提出:“请举例说明盐酸既可以作为氧化剂,又可以作为还原剂。”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提问:“置换反应全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吗?复分解反应全都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吗?化合反应及分解反应一定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吗?”这样,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有效做到了因材施教,从而让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可见,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确实能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最终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张绪生.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A,2011(2).

[2]闵慧,沈利华.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1).

[3]王延芳.高中化學高效课堂构建策略初探[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2).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 篇5

课堂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所谓“有效教学”, 即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 获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它包括三个维度: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益、教学有效率。

教学有效果强调教学所产生的结果, 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学上。教学有效益则注重教学及其结果的目的性、价值性。教学有效率则是指教学的各个要素、各种资源进入最佳的状态, 与教学时间紧密联系。

二、课堂有效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体现

课堂有效教学包含三个维度, 这三个维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缺一不可。首先,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清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这是达到教学有效果的重要前提。其次, 教学有效益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也是重要的一环。学生没有真正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即教学没有效益。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应用、学会学习的能力, 而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 这样的知识是没有生命力的。最后, 师生教学负担过重是当前教学中普遍而又突出的问题, 提高教学效率是将师生从负担过重的学业中解救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 将课堂有效教学的三个维度整合起来, 三者并重, 运用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使教师更有效地传授化学知识, 学生更轻松地学习化学知识。

三、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构建

化学作为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 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也研究物质微观上的组成和结构特性, 重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去阐述化学基本原理以及元素和化合物的基本性质, 因此, 记忆在高中化学学习中显得极其重要。记忆要有效果, 可以采用形象化策略。把枯燥难懂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 对“氢氧化铝两性”的记忆可以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 向铝盐中加一定量的氨水产生白色沉淀, 继续向生成的白色沉淀中加入过量的强酸或强碱, 沉淀溶解, 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形象记忆氢氧化铝的两性性质。记忆有效益则可以利用实践化策略, 化学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记忆时通过联系实际, 联系生活, 使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的用途从而有深刻的记忆。例如, 对于《钠及其化合物》知识的学习, 抓住单质、氧化物、过氧化物、氢氧化物、盐等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构建知识网络, 有利于记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这样的策略也可运用于其他的知识体系中, 训练学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从而提高记忆的效率。每一学科都有其特定的学科特征, 化学也不例外, 形成反映化学学科特征的总体性认识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前提, 而理解在形成化学学科观念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深入地理解知识的本质和相互联系, 形成知识系统, 从而灵活、综合、全面地解决问题。理解要有效果, 可采用异同比较策略。高中化学学习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 用概念的本质加以区别, 达到理解的效果。例如, 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位素、同素异形体这四个概念, 学生在学习时很容易混淆, 弄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 教学时可以从概念的定义、研究的对象、判断的条件几个方面入手, 找出它们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理解它们的本质区别。理解要有效益, 可采用启发引导策略。理解的实质是促进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一般认知方法, 让学生学会理解才能使理解具有效益。例如在学习有机物的性质时, 学生容易感到繁杂难懂, 这时, 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从官能团决定性质及官能团互相影响入手, 让学生自由选择理解的方法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解途径, 在接下去的学习中便能轻松许多。知识点融合策略则是使理解有效率的重要途径。在高中化学学习中, 不能把知识点分割开来, 而是要把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加以理解, 课堂教学中需将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例如,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学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但是, 学生不能有效率地学习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快速有效地分析反应中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灵活运用融合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些问题, 将学生在初中已经建立起来的关于失氧被还原, 得氧被氧化的概念与化合价升降联系起来, 帮助学生迅速建立起一个新的氧化还原反应体系。这样, 可通过知识点的融合使学生快速利用已有经验理解新的知识。

多数学生有过这样的体验:记忆和理解所学知识时没有太大阻力, 但是当独立运用知识解决千变万化的习题或者实际问题时, 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这是因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知识的应用没有达到有效。知识的条件化策略可以让学生在应用知识时达到有效果。化学概念和规律是从大量实践中抽象归纳出来的, 并不是在所有的条件下都成立, 它往往只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向学生强调概念和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避免学生在运用时感到困惑。例如, 盐与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 但是这个规律有例外, 它并不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这时候, 教师就应适时归纳知识点的条件要求, 以达到应用有效果。教学情境, 给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智力背景,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活动和情感体验的空间, 设置教学情境策略, 使得学生在应用知识时达到有效益。例如, 在学习“醇的性质和应用”时, 通过引入“乙醇的医用价值、山西假酒案、过度酗酒对人体的影响”等情境, 联系生活实际, 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增加应用的效益。而要使应用有效率, 自主探究策略可有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促使学生自主运用知识解决一系列问题。例如, 在提供检验蛋白质的方法后, 让学生设法证明豆浆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学生便会根据资料设计实验并自主探究, 提高知识应用的效率。

摘要:本文结合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和要求以及课堂有效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体现, 从高中化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应用三个层面对有效教学的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三个维度构建了九种相应的教学策略, 以期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构建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19.

[2]王美华.如何高效地记忆化学知识[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2010, (5) :35-37.

[3]全芙君.化学课堂上有效教学的提问策略[J].化学教育, 2007, (2) :26.

[4]叶奕乾, 何存道, 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37-154.

[5]杨明生, 邱寒.谈氧化还原反应的有效教学[J].化学教育, 2010, (10) :23.

化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篇6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著名的外语教育家H.H.Shem也认为, “情感与性格是启动认知技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兴趣的培养和发展能使学生有高昂的情绪、饱满的精神和旺盛的学习积极性。”可见,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转化为学习动机, 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反之, 学生若失去了学习兴趣, 学习就不再是一件快乐之事, 而是一个沉重的包袱。

课堂教学必须要在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 这样学生没有精神压力, 心情舒畅、情绪饱满, 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还可以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 使他们对学习乐此不疲。因此, 教师可以在上课前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段, 如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等, 让学生认为教师和他们一样有童心, 进而从心理上接受教师, 这就为师生间更进一步的交流做好了铺垫。

二、尊重学生, 让他们成为自己做事的主人

作为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 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的人, 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会或多或少有所发展。比如, 对于那些通过引导能说的实验现象、句子, 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这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非常关键。那种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早已过时, 新课程创导的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主动思维、大胆实践, 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并提出问题, 把创设问题情景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例如, 五水硫酸铜受热分解的过程中, 学生在处理信息时发现五水硫酸铜受热分解除了生成白色粉末和水外, 还会生成黄色物质, 管口的水呈浅蓝色。针对这一现象, 学生产生质疑并主动进行探究。随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学习并不难, 它有方法、有窍门。如此一来,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

三、尊重学生, 让他们做有趣的事

虽然现在教学倡导的是任务型、合作型、小组型学习, 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但是归根结底,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 它是化学教学法的基础, 是一个永远不老的话题。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热情, 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才能得以培养。因此, 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

(一) 明确学习目的, 在运用中增强学习兴趣

中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 对学习化学的目的往往不十分清楚。他们只是将化学看作升学考试中的一个考试科目, 加之化学概念枯燥乏味, 学生的兴趣普遍较低。要使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兴趣, 教师除了从道理上宣传学习的重要性外, 还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领会到化学世界的神奇之美和无穷奥秘, 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样一来, 学生就会有决心、有信心学好化学。

(二) 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 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境学习、思考并获得知识,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好的化学课要做到“课伊始, 趣已生;课进行, 趣正浓;课结束, 趣犹存。”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不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 那么课本知识传授越多, 你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可见, 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 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的感情和思想的交流过程。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活动。因此, 教师要重视感情投资, 要以自己真诚的爱唤起学生的共鸣, 通过自己的言行、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鼓励、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 使学生不怕错误, 敢于实践。

(三) 不断变换教学形式有利于保持学习兴趣

一种美味如果反复食用就会让人失去兴趣。同理, 一种好的教学形式不断地使用也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生理上讲, 单一的形式容易导致大脑刺激的单调, 使兴奋转化为抑制, 降低学习效率。而从心理上讲, 中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喜欢变换的时期, 再好的教学形式, 如果重复太多, 学生也会兴趣锐减。因此, 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等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 采用多种形式, 如化学话剧、相声、魔术、谜语、趣味试验等进行有趣的比赛和角色扮演, 开阔学生视野, 增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理解学生, 让他们在课堂上成为一个爱动的人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的注意力的有效时间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节课40分钟, 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认真地听好、听明白是不可能的。所以,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身体的各个器官, 挖掘学生身上潜在的多元智能因素, 激发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教师可借鉴美术课图片色彩的五彩斑斓, 吸引学生的眼球, 教授概念或创设语言交流的情景;引进音乐元素, 边唱边配以恰如其分的肢体动作, 一曲唱罢, 学生也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的天地。此外, 教师还可以参照体育课, 引进快速反应的游戏, 使化学反应式的书写操练变得有声有色、激动人心。所有这一切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让学生沉浸在学习中乐此不疲, 注意力相对持久。

四、小组合作, 让学生互助互学, 体验成功感

有组织、有目的、有秩序的较量会给学生发现自我和展示自我创造机会, 会给学生之间分享彼此观点创造机会, 会促进主体自我意识和创造性的发展。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部分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又不能一一照顾。在这一情况下, 小组合作学习就成为了最好的解决方式。在小组合作的轻松氛围中, 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参与,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独特见解, 即使有个别学生性格孤僻, 不善表达, 但在组内竞争的学习氛围下, 他也会被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所感染并渐渐融入其中, 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 在学生化学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而不是主宰者, 学生的发展才是化学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 教师必须以人为本, 引导学生通过参与有意义的、交际性的语言练习活动掌握知识, 并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构建和谐有效的化学新课堂。

摘要:教学过程要以人为本, 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而构建和谐有效的新课堂。

关键词:以人为本,合作交流,构建和谐,创新的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董晶晶.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实现有效教学[J].考试周刊, 2011 (13) .

[2]陈传根.把思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化学课堂的主人[J].硅谷, 2008 (17) .

[3]韩秋佳.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浅谈高效化学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教研, 2011 (12) .

[4]冯品钰.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活与实”[J].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 (3) .

[5]文庆城, 陆余平.试论化学课堂学习成就动机的促成与维持[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05 (11) .

化学有效课堂的构建 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模式;有效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9-024-1

实验探究,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大力开展实验探究是化学实验教学中体现和落实科学探究教学思想的重要方面。从传统的注入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向以探究式为主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转变是当前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因此,新课程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将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习情趣,融入知识的海洋,充分吸取知识的营养,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构建新课程下高中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呢?

一、转变教师实验教学理念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要求教师首先在观念上要更新,必须由知识传播者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要创造性的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由“创新的教”为“创新的学”创设环境和条件。

因此,根据新课程标准,在实验教学方面教师应从只注重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向培养实验思维能力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并重转变,改变以往为“教”设计实验变为“学”设计实验,使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打破以往教师垄断实验方案的设计向教师帮助、指导学生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的转变。新课程不再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给教师创造性和学生的主动性提供空间。教师通过实验创设学习情景,为学生提供可观察的化学现象和实验操作,其活动指向是学生自主观察、分析思考、交流讨论、实验研究,不是教师单纯的表演或展示。从这一角度看,它和学生实验一样,都是学生的活动。新课标也提倡学生进行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实现从“单兵作战”的自发研究向群众性研究与组队研究的“两条腿走路”转变。

二、营造实验探究教学环境

营造一个适合于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实施的物质环境,如仪器设备、教学工具、实验经费、供学生查阅资料的图书馆及多媒体设备。在探究教学中,无论是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还是交流、提出假设,都需要借助一定物质条件。如果没有一定物质条件支持,实验探究教学研究将难以进行下去。

此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许,为学生营造一个最佳的课堂学习氛围,及时鼓励、肯定学生对实验内容和过程提出自己的疑问,注意保护勇于质疑的学生的自尊心,肯定学生的“异想天开”、“标新点异”。这样才不会遏制学生思维中最活跃的成分,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学生才会敞开心扉,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创设疑问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更新实验探究教学思路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可见度不够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适应《新课程标准》实施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将教师单独操作的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共同完成,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验证性实验只能单纯地限于模仿、重复教师演示过的实验,缺乏一定的难度,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造成学生实验时不认真操作,不认真观察现象,学习不到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新课标》将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就是要使学生的学习从被动获取转变为主动探究,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能突出实验的创造性,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研究与探索的方法。

四、开展评价标准多样化

评价体系是化学实验的准绳,没有好的评价体系,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就失去了依据。教师在评价标准上也应做出相应改革,对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评价。由于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的情况,同时也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考察学生实验能力的评价标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实验能力。笔者认为对学生实验的能力必须进行综合性考察。例如:老师给学生指定题目、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路线,自己完成实验,然后老师考察每个过程的细节,根据学生的实验设计、产品的表征以及对问题的回答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促使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评价模式减少了学生心中的压力,鼓励学生向多元化发展,突出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还重视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上一篇:经济发展思想下一篇:高中物理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