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精选12篇)
构建语文有效课堂 篇1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 信息交流非常重要。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灵活性?本文作者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师生灵活互动, 让心灵在对话中沟通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进行互动的前提。教师要在课堂上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 让师生的心灵在互动中沟通, 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 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敢于张扬个性, 表达心声, 建立起自信和进一步互动的欲望, 使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如在教《秋天的图画》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秋天的概念, 我们应从生词入手, 设计情景如下: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两个字, 如果你认识, 就大声读出来。 (板书写秋天)
师: (指着秋天二字) 你们知道关于秋天的哪些知识?
(评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亲近感。)
生:秋天的时候果实都成熟了……
生:在秋天树叶就变成黄色和红色, 漂亮极了……
生:菊花在秋天才开……
所以, 教师应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位置上, 在这种平等、和谐、交互的氛围中, 学生才会对所学知识、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心灵沟通, 使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理想场所。
二.学生之间灵活互动, 让思维
在碰撞中激发
学生之间互动是学生相互学习的一种活动, 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 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学生间互动也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在这样的互动中, 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 不用担心说错,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这样就特别容易激活思维, 为每个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思维环境。如在教学《亡羊补牢》时, 有一位学生提出, 养羊的人真是一个坚持原则人, 别人劝都不听。又一位同学马上发表不同见解:养羊人那种行为不是固执己见, 而是只看眼前, 不顾实际。于是班上分成两派, 有的认为是坚持原则, 有的认为是不顾实际。针锋相对的观点证明学生动了脑筋, 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老师这时相机引导, 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深化。尤其是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人与情境灵活互动, 让情感在情境中遨游
有位老师曾经说过:“当教师把儿童带入有意创设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时, 发现学生情绪热烈, 带着情感色彩去观察、体验客观情境。在情感的驱动下, 想象、思维积极展开, 进而激起表达动机, 且达到不由自主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比如新学期第一堂语文课, 笔者是这样上的:同学们, 新的学期开始了, 你们知道从这本崭新的课本里, 我们将学习哪些课文?那就随老师在这个自由的王国里漫游一番吧!首先, 让我们去野外好好观光游览, 看看《五花山》的美丽风光, 再跟着乌云伯伯去看《秋天的雨》。在我们这个倡议绿色环保的世界中, 《路旁的橡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工程师高尚的心。这样的情境创设, 使学生对所学的教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产生了某种冲动, 有了探求真知的欲望。可见, 学生与情境的互动, 可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十分重要。
四.有效的教学目标和课堂结构
首先, 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 才能保证其有效性。一篇课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 是影响语文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原因。语文教学的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语言形象。如对《荷叶圆圆》一课的教学, 学生对荷叶在池塘里的形态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在表述目标上, 可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还 如读到“ 荷叶是我 的摇篮……”时, 学生能展开想象, 体会到荷叶的蓬勃生机。
2.生成思想意义。通过与文本、作者、教师的对话, 解读出文本的意义。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 时, 能够从小壁虎的外形、动作的描写及文中的对话中体会到小壁虎断尾后寻找尾巴的情景。
其次,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拓宽语文学习运用的领域, 把学生引向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 主要由以下拓展:
①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第一, 向“原著”拓展。例如学了《盘古开天地》, 就要读一读《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第二, 向“作者”拓展。即学习了作者的某一篇代表作, 就应该读一读作者的其它一些作品。
综②由单纯的学习本本向丰富多彩的生活拓展。“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应该是大语文思想。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例如, 学习了《金色的草地》后, 可激发学生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观察一年四季的变化, 让孩子们体会多色的草地含义。
构建语文有效课堂 篇2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不仅仅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也开始重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这就给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新课标,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可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误读,使教学实践得与失并存,教学成效不高。所以,如何构建一个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依然唱主调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至今仍然被一些老教师沿用。而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部分教师为了保证“升学率”,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迫使学生一味地听老师讲那些枯燥的知识点,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想法,缺少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语文素质差,实践能力欠缺,没有创新意识,因此,课堂教学成效很低。
(二)只重模仿形式,忽略内容
近几年来,多地在小学及初高中进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吉林省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多次派遣教师到课改示范校进行观摩学习。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针对多年应试教育下,学生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但在真正的改革过程中,外出学习这部分教师,仅是学到了示范校新的教学模式,而对内涵理念的研究并不透彻,所以他们回到所在学校后只是将新型教学模式传播给其他教师。多数教师也只是模仿这种教学模式,但简单的改变教学模式并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成效,反而这种突如其来的改革让学生们手足无措,他们无从下手,只能是应付了事。教师们从课堂中被解放了出来,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但是这样的教学成效反而更低了。
(三)高中语文教学的局限性
在新课标中明确地指出了针对高中生应该有的阅读量和相关的知识积累,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高考应试的问题占据了主要位置。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成绩,学生手中更多的是备考资料,更多的时间是用于背诵一些文言篇目和示例文章。对于学生本身来讲,他们每天徜徉在题海中,他们只能在问题中获得一些知识和信息,真正的文学方面的知识他们掌握的并不多,高考过后,留给他们的只是一些支离破碎的文学知识,很快就会忘记。
二、如何构建有效的高中语文课堂
(一)积极转变高中语文教学理念
要想将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就要抛弃传统的陈旧的语文教学观念。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不仅要认真领会中学素质教育的本质,还要在高中语文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上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而且教师必须要对自己正确定位,就好比旅游景点的导游,风景美不美要游客自己来发现和体会,导游讲的再多,也只是片面的。所以语文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是引导和辅助,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针对教育教学现状和学生情况,结合新型教学模式,形成相应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教育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教师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一步步走出来的,所以,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教师本身要对课改新模式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借鉴,在内容上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教学方式,尽可能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进行有梯度的预设,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问题和学习内容,在对问题的解答和展示的过程中,也可以调动起后进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让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都能展示自我。讲解《荷塘月色》时,可以让对朗诵感兴趣的学生尽情展示他们的朗诵才能,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味文本中作者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只有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才能对我们的课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的课堂教学成效也会提高。
(三)构建有效的教学过程
1.有效的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是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有效备课需做好如下几点:一是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以教材为基础,并注重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的联系与融合,精选教学内容,为每一节课制订可行的学习目标。二是要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实践体会既要有感性认识,还要有理性认识,准确把握和处理好各种课型的内在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有所提高。三是教学设计要真正实现从“教”向“学”的转移,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四是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确定好教学的难度、坡度、角度,加强提问的针对性、启发性、开放性。
2.有效的问题设计。
(1)问题要有预设性。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好问题设计这一环节,围绕文本内容和学习目标预设一些有效的问题,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可以做到环环相扣,增强课上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完成学习目标的要求。
(2)问题要简洁明了。要实现一堂有效的语文课,教师必须做到清晰、简洁地陈述问题。若出现学生可能在回答该问题时所需的生僻词汇、术语时,教师应提前给出解释,或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预习,查找相关的内容和资料。
(3)问题应具启发性。要想使语文课问题变得有效,问题必须具有启发功能,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学文本,独立思考学习内容并组织答案。教师要避免提出一些花哨的问题,因为问题会让学生觉得不必探求课堂内容就随便猜一个答案来搪塞。
(四)增加课堂之外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构建语文有效课堂 篇3
一、问题要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兴趣
案例:《江南的冬景》的问题情境创设
师:一年四季各有变化,冬天更是白雪皑皑,尤为壮观;北国有千里冰封的雪景,那么,在郁达夫的笔下,南方的冬天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分析:问题情境除了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要能引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兴趣的刺激下能在阅读中去初步感悟文本的内涵。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要通过“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则要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进入到阅读过程中。
处理:首先,教师以话题形式来引导学生谈论冬天: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喜欢?然后,以幻灯片呈现北国千里冰封的雪景图。过渡“其实,冬天也是很可爱的。郁达夫所写《江南的冬景》就写出了它的可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提问“在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中,作者从哪几个角度写了江南的冬景?分别写了几幅画面?(曝背谈天图、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接着引导学生初读课文。
通过话题导入,勾起学生对冬天的印象,为阅读奠定心理基础。以多媒体来呈现画面,用北国冬景来衬托江南冬景,从而顺势引出课题。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结构,让阅读更有方向,为有效阅读奠定基础。
二、问题要有引导性,能引导学生思考
案例:《祝福》祥林嫂形象分析
师:同学们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对小说的情节有了清楚的理解,其中给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是谁?(祥林嫂)祥林嫂过去是什么人?为什么死去?为什么又会在死前提出那样奇怪的问题?祥林嫂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现在给大家5分钟时间讨论下。(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守己,想依靠自己的努力劳动生存下去;但在旧社会她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分析:这个案例中带有很明显的“传统”痕迹,教师提出问题后预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学生阅读后的交流没有,教师直接代替学生的交流,探究过程形同虚设。
处理: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要结合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来进行,且要结合文段中的相应词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学生围绕相应的词句进行分析,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再展示、总结。
如提问“四婶前后两次不让祥林嫂动祭具,祥林嫂两次反应大不相同,为什么?比较一下“祥林嫂,你放着罢!”和“你放着罢,祥林嫂!”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展示,总结:祥林嫂第一次是感到“疑惑”,她并不明白自己的“罪过”;而第二次她已经捐了“门槛”了,可以被“宽恕”了。可是四婶的断喝让她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被这个冷漠的社会“接受”。她的精神崩溃了。再如“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绑架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以后“太太”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躇”,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没有以前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可以说四婶只是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没有把她当人来看。
三、问题要有层次性,能引导学生探究
案例:《拿来主义》
教师导入课题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问题如: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都是“送去主义”?学生根据这两个问题讨论后教师总结。
分析: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到阅读过程中,然后再讨论、交流。但新课改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并没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提倡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后不是将问题甩给学生就完事,而是要通过不同的问题来引导学生逐渐进行探究,再结合学生阅读探究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指导。在该课时中,教师提出两个问题后,就让学生进行阅读探究,学生只能解决什么是“闭关主义”、什么是“送去主义”的问题,而至于作者是如何论证的则显得模糊不清。
处理:在第一到六小节的阅读中,教师以如下问题引导:
(1)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2)“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3)品味其中的语言“不知后事如何”“捧”“挂”“发扬国光”“算得显出一点进步”。
①“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但终不知后来如何”——诙谐调侃,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②“还有几位大师……叫做‘发扬国光’”——“捧”“挂”表示恭敬、庄重,张扬的字眼与“几张”这微小的数目形成强烈反差,极尽奚落、讽刺意味。“大师”与“发扬国光”用表示否定的引号,形成“反语”。
③“活人代了古董……进步了”——讽刺卖国行径愈演愈烈。
(4)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用什么论证方法?
(5)品味句子:“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6)“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通过大问题来引出小问题,结合具体的段落和句子,用不同的问题层次性地引导学生进入探究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不断深入理解,阅读才会更加有效。
谈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 篇4
关键词:语文,有效性,差异性,导学案,评价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语文教学由原先的“低效语文课堂”开始向“有效语文课堂”转变。在当今教育发展变化之下, 很多语文教师都因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苦恼。究其原因, 关键在于应试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 考取高分的功利主义思想依旧存在。课堂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 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是新课程背景下深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迫切需要。那么,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构建和谐课堂
学生存在个体差异, 教师要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精选学习内容, 因材施教。针对学困生, 教师应放慢教学进度, 在容易产生分歧和不同理解层面的关键处因势利导, 及时提醒和点拨, 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 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或擅长的技能, 采用轮流发言、上台板书、表演课本剧等形式, 让他们也获得成功的体验, 品尝成功的喜悦;针对学优生, 教师要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 激发他们的潜能, 让他们去思考和解决, 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并让他们与学困生结对帮扶, 共同提高。
另外, 教师对待学生要做到“微笑”“点头”“专心听他讲”。“微笑”表示友好、亲密, 是对学生的赏识;“点头”表示赞许和接纳, 能使学生勇气倍增, 积极思考;“专心听他讲”体现着教师对学生意见的重视与尊重。我们应给予不同的个体以同样的尊重, 这是人文精神对教师的起码要求。当我们以人文精神重新设置了课堂结构之后, 我们就要面对每一个学生量体裁衣, 使自己真正像春风那样吹拂每一棵秧苗, 不以己之喜而喜, 不以己之恶而恶。
二、精心设计导学案, 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这几年对有效课堂的思考与研究, 笔者认为教师个人或学校教研组制定的引导式学案对构建有效课堂有很大的作用。若是使用的学案是教师所购置的, 学案的内容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水平可能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结合学生实际而自定的引导式学案解决了这一问题, 它是一条通向有效课堂的捷径。由学案引导的课堂, 学生的自学兴趣可以很大程度地提升, 学习的主动性也能被调动起来。优秀生在课堂中展现才华, 而更加自信。潜能生不再是课堂中被忽视的盲区, 在优秀生帮助下, 潜能生信心之火也被点燃。在上课前, 教师要结合课文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设计出适合的学案。学案设计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目标明确, 如用词应具体到“能找出, 会说出, 要知道”等。语文学案可以分为以下五部分:上课前学生自学、小组合作互助、教师精讲释疑、课堂达标训练、课尾拓展延伸。上课之前, 教师要先把学案发到学生手中,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学案的自学部分, 识破“隐形衣”, 也就是在初步预习的基础上, 结合工具书, 解决字词的音形, 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及课文作者的情况和创作的背景, 然后安排一些低难度问题, 如课文所写内容, 或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等, 让学生解决。在小组合作互助部分, 问题的设计要比课前预习稍难一些, 这些问题需要优秀生“抬抬头, 立立脚”才能完成, 需要潜能生在小组内与优秀生合作完成, 这就是结对帮扶。优秀生在帮扶中当了回小老师, 对新知加深了印象, 从帮扶中收获了成功之感。而对于潜能生来说, 有了优秀生的帮助, 治疗好了以往“消化不良”的痼疾, 随之学语文的兴趣会更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但也不能没有导师。充当导演的教师要对学生把握不到位的地方, 进行重点强调。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一课程或者课程中的某一内容发生兴趣时, 才会产生不竭的动力, 才会激起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创造动机。所以, 教师首要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赞扬激励法、民主评学法、创设情境法、教学魅力法等。下面, 笔者介绍一下利用多媒体讲学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设备和网络资源,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和补充, 以丰富的课堂内容和教学手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古诗词讲解时,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古诗词朗诵的音频来帮助学生领会诗词意境, 或是播放古琴曲作为背景音乐来塑造出古典氛围, 还可以播放按照传统音韵复原的古诗词吟唱来讲解古诗古词的音韵美和词牌等相关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 教师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 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还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四、促进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往对语文学习的评价大多是为了划分学生等级, 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互动探讨较少, 这对于学生合作精神和群体意识的培养很不利, 而且悖于人性的需求。新课程强调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方式, 实现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的新型教学方式, 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在评价时, 教师要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重要, 不仅要看到学生对于双基的掌握情况, 还要注重学生思维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正确对待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 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 我曾在初中课堂上组织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通过小组进行竞赛, 建立小组共同的学习目标,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 通过评选最佳小组、优秀小组长等集体性的评价, 促进了学生之间团结合作, 使得语文课堂的学习气氛更加浓郁。
参考文献
[1]刘瑞红.新课改下的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J].语文学刊, 2011 (6) .
[2]赵庆伍.浅谈构建语文高效课堂[J].学周刊, 2011 (10) .
[3]段瑞娟.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初探[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1 (3) .
[4]刘金玉.“十不”教学策略实现高效语文课堂[N].中国教育报, 2008 (6) .
构建语文有效课堂 篇5
扎赉特旗新林镇中心学校:刘春艳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何有效组织教育教学,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已经成为每名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我认为:落实课堂和谐高效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诸多方面。其中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是重要一环,现本人就有效组织教育教学和落实和谐高效谈点浅见,以便相互学习。如何摸索出一些非常符合学生,符合语文教学发展,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语文教学手段和方式,应该说,伴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研究走过了这样一条探索之路:即由原先的“低效语文课堂”向“有效语文课堂”转变,由“有效语文课堂”提升到了“高效语文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下,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何才能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浅薄的认识:
一、组织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所以抓好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教学成败的关键。有效的组织教学,教师首先对讲好课要充满信心、自信。认真扎实的课前准备,是对讲好课充满信心的基础。对于备课,不仅应从狭义方面(全面把握教材,熟悉了解学生,选择适当方法,然后写成教学设计)理解,而且也应从广义方面(教师平时多方面的学习探索,如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教学规律和方法探索,语言表达的锻炼等)理解。课堂上的思维若泉涌,挥洒自如,是与平时的知识积累和对教学规律,方法的执着探求紧密联系的。如果在这些方面都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并且颇有收获,就可信心十足地走上讲台,以展风采。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运用下列方法技巧会使课堂教学效果明显改善:
1. 创建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积极的课堂环境与学生纪律之间有着密切联系,许多课堂管理问题与教师能否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从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关。教学实践也表明,正是由于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从而造成了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惹是生非或畏缩不前的行为。因此,课堂管理只有通过创建一个有意义的、真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积极课堂环境,才能确保学生作出积极的、教学目标导向的行为,形成良好纪律。创建积极课堂环境,满足学生需求,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 分析学生需要满足情况,弄清问题行为产生的环境原因。②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当代课堂管理的核心理念和根本尺度。在课堂教学中,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的发展和需要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独特体验,切实做到理解人、尊重人、关爱人、激励人。
③ 营造人性化的积极课堂环境和氛围,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④ 接纳学生,努力满足学生的归属需要。归属感是一个强大的动力因素,而接纳是最有效的激发方式之一,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尊、适应及其它健康品质。
⑤ 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满足学生的自信需要。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表现出来的每一种态度都应注意要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印象,不能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⑥ 培养学生选择和履行职责的能力,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许多学生都渴望承担责任、自治和独立,同时也想拥有与老师共享管理课堂的权力。
因此,教师要通过为学生提供选择、与学生一起制定课堂规范、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等方法满足学生有关权力和自由的需要。
2. 运用有效沟通技能,改进交流方式。
在课堂管理中运用有效沟通技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倾听。教师要善于掌握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并把这些技巧应用于与学生的交流中。这不但会改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理。
(2)合理运用肢体语言。
①眼神接触是课堂上师生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交流形式。②身体接近。对课堂上违纪的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需走近他(她),或轻轻地拍一下,什么也不必说,就能使其端正行为。
③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教师在调控学生课堂行为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辅佐说话。
(3)恰当反馈与赞扬。给学生提供具体、清晰、详尽的反馈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技能。不要随便滥用表扬,表扬必须紧跟在良好的行为之后;赞扬应针对某个特别要强化的行为;赞扬应因人而异,可信有据。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同时,在沟通中还要注意“对事不对人”。
3.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
有效的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好的纪律来自好的教学。因此,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增强教学的魅力。维持纪律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成功管理的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组织及活动之间的顺利转移上,都更胜一筹。这些教师还善于通过一开始就激发学生的兴趣,注意在整节课中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安排具有个性化的作业等方法,使学生的活动一直围绕着教学有序展开。加深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常用办法。师生互动并非仅仅是一问一答式,教师通过有意创设诱人的知识情景和创造悬念,通过问难设疑,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答疑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接受和创造,并运用问题解决方法和集体讨论方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求。
4.违纪学生的有效管理一个优秀的教师从来不需要维持课堂秩序。那么,教师应如何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调控呢?
(1)教师要善于从多渠道获取反馈信息。教师从反馈的信息中,发现教学现状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从多方面进行及时、全面、有效地调控。
(2)教师可运用多种音量的技巧捕捉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讲到主要词语或句子时运用高音以避免学生精力分散,运用这一技巧淹没学生的吵闹声。如果学生是窃窃私语,这办法效果很好。
(3)教师可利用停顿的技巧使教师内安静下来,使违纪学生自觉规范行为。
(4)教师可利用注意的办法规范违纪同学行为。
(5)教师可在教室内游动以防止违纪行为的发生。
(6)对于问题学生,课下应做好思想工作。
二、引导学生主动性的学习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实际上是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1.兴趣是学生学习最佳的内在动机兴趣是环境与文化的产物,而不是天生的。兴趣不是凭空制造的,而是过去习得兴趣的衍生物。从这个意义上讲,兴趣既是学习的原因、动力,又是学习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就要以学生原有兴趣为起点,把学生已获得的兴趣作为建立新兴趣的基础,找出这些知识和学生有兴趣的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是成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2.要了解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并使教学内容和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和和认知发展水平相一致。教学内容若低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或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同,学生将感到过于简单而索然无味;如果教学内容超过学生的认知发展能力,或与学生原有经验全然无关,跳起来也摘不到果子,学生将感到过多挫折而无法学习。
3.对练习范围、练习难易度、练习速度的要求练习的范围应限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中,并考虑这些练习与该单元的关系;练习的难易应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过难或过易都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练习速度应规定单位时间完成的练习量。
4.营造师生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三、遵循学科规律做到和谐,探究高效教法做到有效。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方法,从教学过程说主要有三类方法:一是进行认知活动的方法。二是进行技能活动的方法。三是进行情感活动的方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四、教学反思是高效课堂的有利提升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最为有效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集体备课,二是教学反思。我校始终把集体备课和教学反思作为教研活动的重点。其中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内容的重要部分,是促使教师个体乃至群体由教学者向研究型教师转变的催化剂。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反思过程可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有效的验证。总之,高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高效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运用控制论的原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更加有效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如何构建有效小学语文课堂 篇6
一、精心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教师课前的准备越充分,课堂生成就会越精彩,就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备课需要进行统筹安排,作为语文教师,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及其特点,根据语文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和安排。将哪一篇课文编到哪一个单元,编者都赋予了这篇文章特定的任务,使之成为某些知识和能力的载体。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理解编者的意图,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教材中包含的精讲课文,是完成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从三个维度进行思考和准备,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设想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在学生自读课上,教师在备课时,应根据文章特点,思考学生的阅读困难,并运用知识迁移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创设教学氛围激发兴趣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基本前提,只有在良好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充分调动自身的思维能力,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发挥自身的内在潜能。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整堂课都呈现出“师道尊严”的紧张气氛,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难免会产生畏惧心理,思维能力也受到了束缚,这种方式显然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进步。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营造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唤醒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心理学研究表明,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环境,更容易激发人的创新意识,挖掘人的最大潜能,帮助人树立自信。只有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才能促使他们获取真正的成功。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课堂就像是童话世界,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由教师扮演青蛙妈妈,学生们分别扮演小蝌蚪、鸭妈妈、大鱼、乌龟、大白鹅等,这就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中自由翱翔。当学生能够自由表达心中所想,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便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三、积极开展学生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之后,我们要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草船借箭》的时候,笔者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诸葛亮在周瑜接二连三逼问的时候不反驳,反而还答应三天内拿出十万支箭?”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于是积极思考,不一会就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回答,如有的学生认为:“那是因为诸葛亮胸有成竹,对自己有信心。”还有的学生认为:“诸葛亮足智多谋,一切尽在掌握中。”也有的同学认为:“诸葛亮不屑和周瑜争辩,心想到时候拿出来给他看就可以。”听到同学们的回答,笔者对同学们积极思考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和表扬。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发散思维,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注重激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还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依靠的还是感性思维。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表象,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主旨的把握。多媒体集声音、图像和文字于一体,可以更形象地模拟情境,是情境教学的有力帮手。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将图形和文字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想象把课文内容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翠鸟》这节课的时候,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描述翠鸟的视频片段,借助生动的画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翠鸟的特征,理解课文的内容。让学生置身学习情境之中,然后提出思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层层深入,帮助学生理解“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难以逃脱”这些词语在文中的涵义,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和动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学理论,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给予学生充足的实践和探究机会,并努力探究更为有效的语文教学新途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 篇7
一、剖析《语文课程标准》,制定高效教学目标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去分析小学语文新课标,以《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2)》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现状为依据,明确教学目标,抓住语文教材中提供的教学活动线索,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智慧,制定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进行《卧薪尝胆》的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掌握十个生词,并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再从过程和方式去分析,用导读带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凭借书本及具体的语文材料去理解课文,并通过拓展学习,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学习兴趣,进而实现对语文知识的积累。最后,再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方面制定教学计划,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勾践的以屈求伸,使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懂得“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够获得成功”的道理,最终使学生形成坚忍不拔的品格。
三维目标教学分析,实现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加工”、“再拓展”,为互动的语文教学进行了预设,确保了教学的针对性、基础性,切实地推进了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建高效语文课堂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多媒体技术正不知不觉地融入社会,电教媒体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优势,丰富着教学内容,营造出了更加舒适的教学氛围。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创建高效课堂起到了重要作用。小学生正处在好动、好奇心重的发展阶段,比起枯燥的“讲”课,在玩中学则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多媒体恰好能够有效地实现这种形式的教学。
例如,在学习《海底世界》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创建教学情境。优美的音乐,配上屏幕上多姿多彩的海底世界,游来游去的鱼儿将学生带入了“海底世界”,让学生产生愉悦明朗的感情。然后教师以境导情,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因为教学情境的创建,学生被海底的世界深深吸引,朗读的兴趣也就随之产生了。
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简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对实现高效课堂有着极大的作用。在面对抽象的语文内容时,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事物,同时还能有效地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
例如,在《草原》中,“勾勒”、“渲染”等词极难用语言表达,这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用动态效果来表现工笔画、国画作画的过程,再加上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茅塞顿开。
三、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实现以生为本
高效课堂的创建是一种理念,教师必须要做到以生为本,让学生都能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去,实现多向的、高效的互动。
例如,在学习《翠鸟》时,教师在对课文进行初步的讲解之后,就可以向学生提问:“翠鸟到底有哪些生活习性呢?课后你们可以去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等下节课我们再一起进行详细的探讨。”这种提问却不告诉学生答案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真正地实现了让学生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
课堂内外联系的构建,以及校内外交流的语文教学体系,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封闭性、单一性。像游戏教学、合作探究学习、竞赛比拼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竞赛式教学。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将竞赛引入课堂,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进行《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为两大组,让学生按照课文内容进行表演,表演最为生动的一组获胜。这种竞赛式的教学方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肢体和语言上的表达能力,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玩中学,真正地实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以生为本的理念。
根据实际的教学状况,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更好地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要积极地完善和丰富教学方法,实现以生为本。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发展是必然的,高效课堂实现了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坚信,只要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进,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一定会走向美好的明天。
摘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国的语文教学正在逐步向“高效”进发,教师更加注重营造张弛有度、充满朝气的教学氛围,同时也更加注重运用科学合理、灵活务实的教学方式,着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只有构建一个高效的教学环境,才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将以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关的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效课堂,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于兵.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2.
[2]李晓娟.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课外语文,2012(14):42.
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尝试与思考 篇8
一.找准切入点, 优化教学内容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少、差、慢、费现象, 与我们教师处理教学内容不科学有很大关系。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其它方面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对语文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处理更为重要。在整个语文教学中, 处理教学内容是关键, 它往往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 决定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科学的优化的教学内容既能够使学生始终充满兴趣, 又能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优化教学内容, 就是要在了解学生和充分研读教材的基础上, 准确定位重点和难点, 有效整合教材和各种教学资源, 找准教学的最佳切入点, 直接将教学指向达成目标的关键处, 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犹如庖丁解牛, 关键处下刀, 一切迎刃而解, 不费力, 不伤刀, 效果好。这样, 学习内容简明有趣, 思维导向明确, 使学生学有目标, 思有方向, 都能专注于所学所思, 学习兴趣高, 探究欲强, 思考有深度。
二.着眼兴奋点, 优化教学策略
现实生活中, 学生常常有自己的兴趣点、兴奋点, 也许很多时候和课堂教学并不密切, 但是如果能审时度势, 抓住它们, 因势利导, 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 生成相应的教学环节, 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一文, 在第一节课梳理故事情节及人物之间关系后, 本想第二节课引导学生赏析人物形象, 但课间学生兴致很高的议论着昨天本岛的特大新闻:一个人被杀多天, 尸体腐烂, 昨天才被发现。大家都在交流社会上的议论、坊间的传闻, 猜测做案凶手。见此情形, 我改变教学策略, 决定来个暗渡陈仓, 实现学生的兴趣转移。上课伊始, 我就问学生:“如果你是警察, 昨天发现的凶杀案你打算怎么去破案?”学生小议之后, 我便说:“昨天凶杀案大家是没机会侦破啦, 今天我想让大家真正当一回侦探, 破一千年悬案, 怎样?”学生一下群情振奋, 迫不及待地问是什么案。我说:“其实这案不复杂, 凶手也都在, 难就难在断定谁是杀人主犯。大家有没有兴趣来断这个案?”在学生异口同声的响亮回答后, 我说:“杜十娘的故事大家已了解, 请问, 使她跳江自杀的主凶是谁?”学生立刻来了阅读兴趣, 投入对文章的研读, 在“破案”的过程中, 学生充分的解读了相关人物, 很好把握了几个主要、次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认识了封建社会窒息生命的残酷。
三.立足自主探究, 优化教学方式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因而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改变, 改变以往“教授、告知、统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 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 重视学生的体验, 注重学习过程的相互交流, 相互合作, 注重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灵魂深处, 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的需求。”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的学生, 这种需求尤为强烈。所以, 要想学生对课堂充满憧憬和激情, 课堂教学就必须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求, 要把教师“告知”式的教学转变为学生“探究”式的教学。探究学习的过程既是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更是学生交往、合作和分享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探究点, 可以从探究性提问和探究性讨论入手, 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探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 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自由表达和展现自我的空间, 创设利于学生合作、探究的情景,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获得知识、技能, 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构建中学语文有效课堂之我见 篇9
一、构建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学目标围绕考试分数和升学率展开, 形成了学科本位的教学观, 以致教师的教学形式习惯灌输式地教学, 过分强调知识的记忆学习, 把知识生硬地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学生成了容纳知识的容器, 对学习没有发自内心的认同, 学生为了应付教师和考试而学, 教师为了传授知识而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没有自己的探究过程, 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种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所带来的教育弊端日益突显, 不利于学生素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不利于构建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学生发展的前提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只有学生有了自我建构知识的意识, 才能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能力、技能、方法与情感、态度。因为, 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 是指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一定时间段的教学中, 让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有没有收益, 并不是用量来评定的, 不是指一节课下来, 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 教了多少知识, 教的是否认真, 而是以学生学习的质量来评定。关键看学生有没有真正学到知识, 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 即使教师教的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 学生经过辛苦的学习, 却没得到能力的提升, 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因此, 让学生活动进步和发展是检验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指标。
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是实施教育改革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中, 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定的教学过程而实现的。教师要出色地完成教学目标所提出的教学任务, 并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就必须认真改进教学方法, 切实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充满了变数, 但有一条是不变的, 只有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式相互融合才能实施有效的语文课堂。优化教学方式包括优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 教师应该时刻考虑着学生的学习环境, 应该最大可能地把教法和学法进行统一。教师的教法是“授之以渔”, 教师学生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学习, 不再过分依赖教师。教师通过启发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灵活运用。课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和学习方法, 突破了传统的、狭隘的语文教学观, 突破了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孤立封闭的语文教学观, 用联系的、综合的、开放的观点来理解语文课堂教学, 使语文课程呈现出广阔而多维的空间。比如: (1) 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多媒体展现了多样化的教学功效, 通过音乐、视频、声音等把书本知识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学生认知变得感性, 对知识的把握理解深刻。 (2) 角色表演。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可以在角色演艺中获得。如戏剧类文章就可以让学生抽时间进行演艺, 通过揣摩扮演, 学生对文章主题人物的把握一般会更进一步。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 这样一方面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另一方面他们对课文的把握就不会再停留在表面了, 融进了自己的感受。 (3) 走近生活实践。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是课堂教学的外延和补充。语文学科内容丰富, 具有生活情趣, 与生活紧密联系。单一的课堂教学让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学生缺少学习的兴趣。语文课本描述的内容、表达的情感都源于生活, 我们要让学生走近生活去感受学习。
三、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这种互动不单是知识的传授, 还有潜在的人际关系, 意味着师生之间的交往、对话。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 更是师生之间一种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 这种沟通不是强迫式的, 这种交流也不是对答式的, 只有情感融合的交流才能充分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 师生之间的沟通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必然因素。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态, 抛开自己权威的姿势, 走到学生中去, 不再以教育者自居, 要把自己看成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 建立师生平等交往、民主对话的教学关系, 进而促成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怎么样才能够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更顺畅、更有效呢?笔者认为教师的真情投入是前提。其一, 教师要热爱所从事的事业, 将这种热爱迁移到教学实践中, 转移到学生身上, 融入爱心来教育学生, 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的并且有自己思想的个体, 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 “教师的技巧全部奥秘, 就在于如何爱学生。”教师用无言的爱心感化着学生, 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拉近, 没有了心理的隔阂。其二, 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入手教学, 不要老生常谈, 要把人性化的教学融入到学生中间去, 用学生可以接收的说教与他们沟通, 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师生之间有了共同的语言和话题, 沟通才能更加有效。
浅谈语文教师构建有效课堂 篇10
一、转变角色, 构建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师善意的批评、提醒能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甚至感激, 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 即使善意的批评、提醒也不会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相反还可能导致师生冲突, 影响课堂教学。当然,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首先, 教师的角色一定要有所转变, 不能自居、高高在上, 应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亲密”接触, 或聊天或活动, 同时在和学生接触过程中不忘适当地建议和引导, 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 学生接纳了教师, 才会把注意力放在课堂上, 课堂教学才可能产生效益。
二、教师的人格魅力与效率
人格即指人的气质、性格、能力等特征, 也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说:“生有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人境界。”当今社会中处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最多, 进入道德境界的人少一些, 进入天人境界的更少。我觉得合格的教师至少应该是道德境界中的人。试想一下, 一个思想道德低劣, 在利益面前斤斤计较, 在上级面前卑躬屈膝, 在有权势的家长面前唯唯诺诺, 在出身低微的家长面前颐指气使, 能不引起学生的反感吗?教师没有事业心, 不注意尊重学生, 即使他的业务水平再高, 学生也会对他产生一种排斥力, 不愿意上他的语文课。在这种情况下, 教学效率从何谈起?正如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 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 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会积极热情地学习这门学科。”相反, 如果一个教师在邪恶面前不怯懦,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 正直善良, 同情弱者, 扶持落后者, 关心上进者, 永远拥有一颗火热、诚挚的童心, 永远有一双公正、诚实的眼睛, 永远操有心口如一的语言, 永远想着带给学生新鲜圣洁的思想。那么, 学生就会对你产生信赖感、亲切感, 深深地被你的魅力所吸引, 学生就会对你所教的语文感兴趣。我国古代有“亲其师, 方能信其道”之说, 用人格力量征服学生, 我们称之为“人格效应”。有了“人格效应”, 教学效率肯定会提高。
教师的人格美还表现在教师的服饰穿戴、一举一动上, 因为教师的服饰也是他的生活观、审美能力人格化的体现。不修边幅、拖沓粗俗, 或摆阔显富、珠光宝气, 都不能让学生赏心悦目, 自然影响教学效率。
三、鼓励合作学习, 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被教师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 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 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 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 认识也不很深刻, 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 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 一堂课下来,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 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 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 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 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 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 其他成员洗耳恭听, 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 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 但没有围绕主题, 讨论时气氛热烈, 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 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表面上看热热闹闹, 实质上是流于形式, 收效甚微。究其原因, 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 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行动”更为重要, 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 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 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 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 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 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 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加强引导, 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摘要:毋庸置疑, 教学质量的落实关键在课堂。那么, 教师不仅要大胆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还要关注学生的学, 优化学习过程, 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主动变自动, 还要关注课堂师生共同成长的互动性, 最终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成绩。
关键词:教学方式,改变,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周卫勇.怎样上好课[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9.
[2]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M].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9-08.
[3]张仁贤.有效教学聚焦课堂[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05.
构建灵动有效的语文课堂 篇11
一.师生灵活互动,让心灵在对话中沟通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进行互动的前提。教师要在课堂上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让师生的心灵在互动中沟通,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之中,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中敢于张扬个性,表达心声,建立起自信和进一步互动的欲望,使学生的生命价值得以体现。如在教《秋天的图画》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秋天的概念,我们应从生词入手,设计情景如下: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两个字,如果你认识,就大声读出来。(板书写秋天)
师:(指着秋天二字)你们知道关于秋天的哪些知识?
(评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亲近感。)
生:秋天的时候果实都成熟了……
生:在秋天树叶就变成黄色和红色,漂亮极了……
生:菊花在秋天才开……
所以,教师应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合作学习的位置上,在这种平等、和谐、交互的氛围中,学生才会对所学知识、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师生间的心灵沟通,使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理想场所。
二.学生之间灵活互动,让思维在碰撞中激发
学生之间互动是学生相互学习的一种活动,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传递。学生间互动也是构建和谐课堂的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在这样的互动中,每个学生都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不用担心说错,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样就特别容易激活思维,为每个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思维环境。如在教学《亡羊补牢》时,有一位学生提出,养羊的人真是一个坚持原则人,别人劝都不听。又一位同学马上发表不同见解:养羊人那种行为不是固执己见,而是只看眼前,不顾实际。于是班上分成两派,有的认为是坚持原则,有的认为是不顾实际。针锋相对的观点证明学生动了脑筋,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老师这时相机引导,学生互相切磋、分析、争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和深化。尤其是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也得到培养和提高。
三.人与情境灵活互动,让情感在情境中遨游
有位老师曾经说过:“当教师把儿童带入有意创设或优选的富有美感的情境时,发现学生情绪热烈,带着情感色彩去观察、体验客观情境。在情感的驱动下,想象、思维积极展开,进而激起表达动机,且达到不由自主的情动而辞发的境界。”比如新学期第一堂语文课,笔者是这样上的: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你们知道从这本崭新的课本里,我们将学习哪些课文?那就随老师在这个自由的王国里漫游一番吧!首先,让我们去野外好好观光游览,看看《五花山》的美丽风光,再跟着乌云伯伯去看《秋天的雨》。在我们这个倡议绿色环保的世界中,《路旁的橡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伟大工程师高尚的心。这样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对所学的教材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产生了某种冲动,有了探求真知的欲望。可见,学生与情境的互动,可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对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十分重要。
四.有效的教学目标和课堂结构
首先,教学目标的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语文教学目标只有体现学科的特点,才能保证其有效性。一篇课文、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语文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原因。语文教学的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语言形象。如对《荷叶圆圆》一课的教学,学生对荷叶在池塘里的形态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在表述目标上,可借助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还如读到“荷叶是我的摇篮……”时,学生能展开想象,体会到荷叶的蓬勃生机。
2.生成思想意义。通过与文本、作者、教师的对话,解读出文本的意义。如学习《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能够从小壁虎的外形、动作的描写及文中的对话中体会到小壁虎断尾后寻找尾巴的情景。
其次,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拓宽语文学习运用的领域,把学生引向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主要由以下拓展:
①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第一,向“原著”拓展。例如学了《盘古开天地》,就要读一读《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第二,向“作者”拓展。即学习了作者的某一篇代表作,就应该读一读作者的其它一些作品。
②由单纯的学习本本向丰富多彩的生活拓展。“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应该是大语文思想。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活力。例如,学习了《金色的草地》后,可激发学生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观察一年四季的变化,让孩子们体会多色的草地含义。
如何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篇12
一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 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式学习。教师只有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单向知识灌输, 让学生与老师共同讨论, 营造一个活泼的课堂,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感染学生, 努力启发学生思考, 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优化课堂教学
有目标才可能有收获, 制定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能力, 不能过高或过低, 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逐一落实, 做到重点突出, 难点突破, 知识落实到位, 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兴趣和爱好中有乐趣地学, 让教学进入情感领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众所周知, 我们的课文大部分是一篇篇有感情的文章, 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 有包含爱国情感的文章;有包含对老师尊敬的文章;有对祖国山川热爱的文章。例如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课时, 我先富有感情地朗读, 引发学生的共鸣, 接着在分析课文时穿插讲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课文讲解完让学生把握文章感情, 我发现学生比我朗读得还要好, 这说明我感染了学生, 学生也感染了我。在教学《鸿门宴》这篇课文中, 刘邦是一个比较懦弱、遇事束手无策的人, 而“力拔山兮气盖世”、顶天立地、光明磊落的西楚霸王项羽, 却败在了这个市井小混混的手里, 我们每个人都为项羽感到惋惜, 但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项羽——自负、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刘邦才能虽远不及项羽, 却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招揽人才, 最终, 夺取天下。而我们的同学又是怎样对待别人给你的意见的呢?讲完课文后很多学生都有所深思。
四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学生主体意识缺乏, 普遍存在学习被动, 不可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论下, 要求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因此, 教师必须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上来。
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到好处地发挥主导作用, 努力地启发、点拨、引导学生学习, 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活动余地, 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有时还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来活跃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了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师要积极表扬学生,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教授学习方法
现在提倡终身教育的理念, 我们的教育并不是教给学生枯燥的知识, 而是教给学生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这样学生在科学有效的方法指导下进行的学习必然是有效的, 也必将是高效的。教授给学生方法, 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能有收获。
教给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学生预习, 实际上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在预习中, 学生的自觉能力被充分发挥。因此教学中必须重视预习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给学生认真思考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全面系统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整理和复习, 能使已经学过的知识和技能, 更加条理化。在教学中把复习方法教给学生, 可充分调动学生复习功课的积极性。
思维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认识过程的灵魂。课堂上老师提出的问题、组织的活动都是经过周密思考和精心准备的。所以上课不仅要跟上老师的思路、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更要善于发现问题, 积极提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构建语文有效课堂】推荐阅读:
语文教师构建有效课堂06-30
构建和谐语文课堂07-20
构建语文生态课堂09-16
构建绿色语文课堂09-21
构建活力语文课堂10-22
构建小学语文精彩课堂05-09
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05-22
构建乐学的语文课堂06-06
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06-15
语文理想课堂的构建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