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探索

2024-07-14

诊治探索(精选4篇)

诊治探索 篇1

摘要:目的探索快速诊治小儿急性阑尾炎的方法。方法采用观察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相结合的手段。结果158例急性阑尾炎患儿均治愈出院。结论对于有腹痛的低龄患儿应高度重视,要仔细询问病史、查体。要采取“积极留观”方式,经6h观察不能排除阑尾炎,则考虑手术处理。

关键词: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切除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虽然疾病治疗的病死率已很低,但由于小儿病情发展快,诊断较困难,穿孔率高,并发症多于成人患者,因此处理较棘手。作者报道本院2004年6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小儿急性阑尾炎169例,就临床诊治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9例,男114例,女55例,年龄8个月~14岁。其中1岁以内2例,1~3岁7例,4~14岁160例。发病至入院时间为8h~10d。

1.2 临床表现

本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多数早期有发热或恶心、呕吐及腹泻,较大患儿有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较小患儿表现为哭闹不安。169例患儿中,转移性右下腹痛70例,腹泻18例;发热(体温>38.0℃)148例,恶心、呕吐126例。体征:有腹部明显压痛166例,肌紧张46例,反跳痛86例,触及右下腹包块5例。

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WBC>10.0×109/L者130例。本组28例患儿进行B超检查,发现右下腹腊肠样阑尾肿大65例;右下腹包块38例;同时有腹腔积液35例,腹腔淋巴结肿大24例。

1.4 治疗方法

本组患儿入院时,明确诊断为急性阑尾炎169例,其余患儿以肠炎、肠系膜淋巴结炎、上呼吸道感染、不全性肠梗阻等为初步诊断行留院观察治疗,症状渐明显行手术。158例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中3例分别以急性肠梗阻或急4性腹膜炎剖腹探查,术中发现为急性阑尾炎所致。其余8例因阑尾脓肿及阑尾包块形成行抗炎保守治疗。本组所用抗生素为一般头孢类二代或三代加甲硝唑二联治疗,部分效果不佳或严重感染患儿使用泰能。术中对有穿孔者抽取脓液或腹腔积液行细菌培养,术后根据培养结果及药敏结果适当调整用药。

2 结果

本组无死亡患儿,均治愈出院。158例手术治疗患儿中,术后并发症2.2%,其中腹腔残余感染1例,切口感染3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出院。

3 讨论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小儿腹部急症中最多见的疾病,约占小儿外科急腹症总数的1/4,是小儿急腹症首位。小儿急性阑尾炎可发生于各年龄段,最常见的是6~10岁的学龄儿童,年龄越小发病率越低,5岁以下明显减小,<1岁的仅占1%,新生儿罕见。本院169例小儿阑尾患者发病情况与文献报告基本一致[1]。

因解剖生理及发育上的特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比成年人困难,发生阑尾穿孔时易造成弥漫性全腹膜炎,且年龄越小越不典型。但本组169例患儿绝大多数均有腹痛、发热、右下腹部固定压痛及血白细胞升高的表现,表明上述四项仍是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的主要依据。儿童查体比较困难,根据患儿腹肌紧张度、肢体反应以及面部表情的变化而作出准确判断,尤其是短时间内反复对比观察可以提高诊断正确率[2]。

小儿阑尾壁薄,肌肉层组织少,动脉较细,发生阑尾炎时容易出现血运障碍而导致阑尾坏疽,穿孔。与成人相比,小儿阑尾穿孔率明显偏高;可产生局限性或弥漫性腹膜炎,引起全身中毒,甚至威胁患儿生命。本组169例患儿中阑尾穿孔24例,而<3岁组患儿9例中急性阑尾炎有4例穿孔。小儿患者尤其是低龄儿童,阑尾穿孔率高但是症状体征不典型,因此对于有腹痛的低龄患儿尤其是婴幼儿均应高度重视。除了仔细询问病史和查体之外,对低龄腹痛患儿,即使体征不明显,也应采取“积极留观”的方式处理[2]。对疑似患儿作者采取积极留观的诊疗方案:静脉给予甲硝唑、头孢类抗生素、输液、禁食等,并严密观察患儿体温、腹痛程度变化,适时进行白细胞计数及超声检查。如果经过6h的观察仍不能排除阑尾炎,则应考虑手术。

阑尾炎手术切口传统是以麦氏切口为主。本院在一般阑尾炎切除手术时常规采用麦氏点处横切口,而肌层处理同麦氏切口,效果较好。横切口与皮纹方向一致,行皮内缝合愈合后瘢痕小,比较美观,切口裂开的发生率比其它切口要低。但在临床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灵活选用切口方式,以利手术操作。如遇到诊断不清或阑尾已穿孔形成弥漫性腹膜炎时,则以探查切口为宜。阑尾炎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术后感染、肠梗阻、肠瘘等。本组169例中术后并发症为2.2%,其中腹腔残余感染1例,切口感染3例。为提高阑尾炎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作者认为以阑尾根部直径大小为标准作一适当间距、并能将阑尾残端埋入且无张力的荷包缝合,此时可消除死腔。通过手术中注意以上事项,使本组阑尾炎手术术后并发症减少。

参考文献

[1]张金哲,潘少川,黄澄如.实用小儿外科学[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783.

[2]余世耀,施诚仁,潘伟华,等.儿童急性阑尾炎若干临床问题20年回顾分析[J].中华小儿外科,2004,25.

小儿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治探索 篇2

1临床资料

本组收集了我院2003~2006年共34例小儿急性阑尾炎手术治疗病例, 其中男20例, 女14例。发病到手术时间在2d以内的18例, 2~4d11例, 4d以上5例。

2临床表现

本组34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37.5~39.5℃) ;有明显转移性右下腹痛16例, 上腹痛3例, 下腹及脐周痛8例, 全腹痛7例;呕吐、纳差不适13例, 腹泻14例;打喷嚏、流鼻涕、咳嗽等7例。检查体征右下腹固定压痛16例, 脐周及下腹压痛7例, 局部肌紧张及反跳痛7例, 全腹肌紧张及反跳痛8例。

3结果

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均为阑尾炎者26例, 符合率为76.5%;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不相符8例, 误诊率23.5%, 在诊断不相符的患儿中, 术前诊断为阑尾炎, 术中为其他疾病4例, 其余4例术前诊断为其他疾病, 手术确诊为阑尾炎。

4讨论

小儿阑尾炎其病势比成人发展快、病情重, 穿孔率较高, 并发症和死亡率也较高。小儿阑尾炎的误诊率在15%~30%, 本组误诊率为23.5%, 婴幼儿误诊率更高, 有文献报道新生儿阑尾炎误诊率达90%;阑尾无炎性切除率达10%~30%[1]。因此, 及时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是很重要的。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 病史叙述不清, 大多不能较准确表述“转移性右下腹痛”的发生转变过程, 年龄越小的患儿表述越不准确, 误诊率也越高。小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健全, 机体调节和适应能力差, 相当一部分患儿不是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主要表现。临床上常以发热、嗜睡、纳差, 或者哭闹、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就诊。接诊医生常以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肠蛔虫等处治。忽视了急性阑尾炎的早期症状和消化道伴随症状, 没有做全面的体格检查, 特别是腹部检查, 造成误诊或延误诊断。也有小儿患有急性严重肺部疾病却表现为明显的腹痛、腹肌紧张, 而被误诊为阑尾炎。部分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 或多种疾病表现交织在一起, 给诊断带来困难, 易导致误诊:如阑尾炎与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双向误诊, 即阑尾炎误诊为肠系膜淋巴结炎, 肠系膜淋巴结炎同样会误诊为阑尾炎。或阑尾炎合并肠炎等。酷似阑尾炎的病症, 如美克尔憩室炎、年长女孩青春期妇科疾病、没有明显消化道出血的坏死性肠炎等, 与阑尾炎极易混淆。小儿腹部肌肉, 特别是腹直肌薄弱, 肌卫不明显, 又因盲肠位于较高位置或移动性较大, 所以不易产生典型的麦氏征。部分患儿即使在阑尾穿孔导致腹膜炎时, 右下腹局部也无明显肌紧张, 给临床判断带来困难。由于小儿的大网膜发育不全, 不能起充分的保护作用, 病情发展较快且较重, 诊断处置不及时极易穿孔, 并发腹膜炎, 小儿急性阑尾炎穿孔率达15%~50%[2], 本组多数病例在来院就诊前已经穿孔。

误切的原因: (1) 临床表现酷似急性阑尾炎的疾病:如腹部症状明显的呼吸道疾病;胃肠型感冒腹痛明显者;肠系膜淋巴结炎;青春期女孩的妇科疾病;美克尔憩室炎等临床很难与阑尾炎区别。 (2) 医患关系较紧张:特别是基层医院, 一些因发热、腹痛、呕吐、腹部体征较明显, 拟诊阑尾炎的病例, 由于患方的原因, 促使医生尽早手术。医生为防止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而对尚待确诊的病例施行阑尾切除术, 此种现象虽较少见, 但也客观存在。相反, 由于医生过于求稳而没有及时切除阑尾, 使阑尾穿孔的机会增大所带来的危害可能会更大, 这就需要外科医师正确地掌握患儿阑尾炎手术的指征, 把握好切与不切的标准。小儿阑尾炎确诊后应及早手术治疗, 对酷似阑尾炎的病例, 应当允许阑尾炎误切的存在, 但应注意诊断和鉴别诊断, 尽量减少误切。

临床诊断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 (1) 对急腹症的患儿, 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起病时间、饮食情况, 发热, 以及消化道、呼吸道症状的表现情况等。 (2) 必要的全面体格检查, 腹部的局部检查、肛门指检等;检查时耐心细致、动作轻柔, 争取患儿配合。 (3) 血、尿、大便常规检查, 血尿淀粉酶的检查, 腹穿液涂片检查等。 (4) B超及彩超检查有助于诊断。彩超及B超的应用能极大地提高阑尾炎的诊断准确率, 并较好地解决了阑尾炎与其他急腹症的鉴别诊断问题。 (5) 强调动态观察、综合分析。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97.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临床诊治探索 篇3

1 临床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间, 我院普外科共诊治患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58例, 男25例, 女33例, 年龄58~73岁。临床表现均有腹痛症状, 行腹部B超检查, 确诊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 经术后病例证实, 急性单纯性胆囊炎10例;急性化脓性胆囊炎42例;急性坏疽性胆囊炎6例。

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行禁食、解痉止痛、应用广谱抗生素、纠正体液失调、控制并发疾病等治疗。除7例内科保守治疗外, 其他51例中40例患者行单纯胆囊切除术;8例患者行胆囊切开取石、胆囊大部切除术;3例患者行胆囊造瘘术。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有4例, 经过抗感染治疗, 1~3周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即可得到确诊。B超检查能显示胆囊体积增大, 胆囊壁增厚, 厚度常超过3mm, 在85%~90%的病人中能显示结石影。在诊断有疑问时, 可应用同位素99m Tc-IDA做胆系扫描和照相, 在造影片上常显示胆管, 胆囊因胆囊管阻塞而不显示, 从而确定急性胆囊炎的诊断, 此法正确率可达95%以上[1]。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比较困难。诊断的关键在于创伤或腹部手术后出现上述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时, 要想到该病的可能性, 对少数由产气杆菌引起的急性气肿性胆囊炎中, 摄胆囊区平片, 可发现胆囊壁和腔内均有气体存在。约85%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在发病初期有中上腹和右上腹阵发性绞痛, 并有右肩胛下区的放射痛。常伴恶心和呕吐, 如病变发展为胆囊坏疽、穿孔, 并导致胆汁性腹膜炎时, 全身感染症状可明显加重, 并可出现寒战高热, 脉搏增快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此时, 局部体征有右上腹压痛和肌紧张的范围扩大, 程度加重。一般的急性胆囊炎较少影响肝功能, 或仅有轻度肝功能损害的表现, 如血清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值略有升高等。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和结石性胆囊炎相似, 但常不典型。老年患者机体细胞功能减退, 机体各脏器机能呈退行性改变, 对疼痛刺激不敏感, 故症状体征反应均不明显。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不一致, 常轻于组织学损伤, 甚至发生腹膜炎时腹痛也不明显。本组中7例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 无恶心、呕吐症状, 无明显腹膜刺激征。术中发现胆囊壁水肿, 胆囊中为化脓性胆汁。3例患者因“右肩背部疼痛”入院, 初诊为“急性心肌梗死”。B超检查诊断为“急性胆囊炎, 胆囊结石”, 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

对症状较轻微的急性单纯性胆囊炎, 可考虑先用非手术疗法控制炎症, 待进一步查明病情后进行择期手术。对较重的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或胆囊穿孔, 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非手术疗法对大多数早期急性胆囊炎的病人有效。此法包括解痉镇痛, 抗生素的应用,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以及全身的支持疗法。在非手术疗法治疗期间, 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如症状和体征有发展, 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特别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 病情变化较快, 更应注意。据统计约1/4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将发展成胆囊坏疽或穿孔[2]。关于急性胆囊炎应用抗生素的问题, 由于胆囊管已阻塞, 抗生素不能随胆汁进入胆囊, 对胆囊内的感染不能起到预期的控制作用, 胆囊炎症和并发症的发生与否, 并不受抗生系应用的影响。但是抗生素的应用可在血中达到一定的药物治疗浓度, 可减少胆囊炎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 以及能有效地减少手术后感染性併发症的发生。对发热和白细胞计数较高者, 特别是对一些老年人, 或伴有糖尿病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有高度感染易感性的病人, 全身抗生素的应用仍非常必要。一般应用于广谱抗生素, 如庆大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或氨苄青霉素等, 并常联合应用。手术方法有2种, 一种为胆囊切除术, 在急性期胆囊周围组织水肿, 解剖关系常不清楚, 操作必须细心, 此免误伤胆管和邻近重要组织。有条件时, 应用术中胆管造影以发现胆管结石和可能存在的胆管畸形。另一种手术为胆囊造口术, 主要应用于一些老年病人, 一般情况较差或伴有严重的心肺疾病, 估计不能耐受胆囊切除手术者, 有时在急性期胆囊周围解剖不清而致手术操作困难者, 也可先做胆囊造口术。胆囊造口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 其目的是采用简单的方法引流胆囊炎症, 使病人渡过危险期, 待其情况稳定后, 一般于胆囊造口术后3个月, 再做胆囊切除以根治病灶。

参考文献

[1]Kalliafas S, Ziegler DW.Acute acalculous cholecystitis:incidence, risk factors, diagnosis, and outcome[J].Am Surg, 1998, 64 (5) :471~475.

诊治探索 篇4

1 传统的就诊交费模式

通常情况下, 患者到医院门诊就诊主要有挂号、就诊、检查、取药几个步骤, 每个步骤都要重复排队交费, 既为患者带来了很多不便, 造成人员大量的无效流动, 同时也大大增加了收费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传统的门诊患者就诊模式下, 每个诊疗项目要逐一交费, 增加了患者排队等候的时间;同时由于排队交费人员过多, 影响了医院的门急诊秩序。比如做检查或者检验, 都是医生先给患者开处方, 然后患者拿着处方单排队交费, 交费之后再排队检查, 患者在医院里来回流动, 不停地往返于诊室和收费窗口之间, 并且一直重复排队, 看一次病在医院里耗的时间特别长, 造成很多不方便。有调查显示在大医院看病平均耗时157 min, 其中大量时间花在排队上[2]。

作者统计了我院2012年门诊患者的交费次数, 以门诊挂号人次和交费人次为例:2012年我院门诊就诊 (挂号) 824 310人次, 收费室收费867 564人次, 其中一次就诊中, 到收费室交费1次的为466 712人, 交费2次的为141 141人, 交费3次及以上者为35 767人, 其余180 690人挂号就诊后并未检查、取药直接离院或住院。如果所有就诊患者都能只交1次费用, 那么医院1年的人员无效流动量及医院收费室的工作量能减少22.4万人次。

2“先看病后付费”的预存押金模式

2009年开始, 一种新的看病模式正在开始试验, 患者在门诊先存押金再看病最后统一结账, 从而减少多次排队交费的时间。它就像住院时交纳预交金一样, 医院对每位门急诊患者先预收押金, 患者每接受一次诊疗, 信息系统就会自动从押金中扣除相关费用。因此作者认为, “先诊疗后结算”改称为“先押金后结算”更恰当。

近几年, 银医合作成为另一种改善门诊流程的新方式。具体而言, 合作银行通过在医院布放自助机具, 将银行结算系统与医院相关系统直联, 使用“银医通”的就诊者在就诊之初, 通过自助机具将银行卡内资金预存入医保卡或就诊卡, 在随后的检查、取药等环节中, 院方可以直接从卡中扣钱, 实现“一站式付费”。“银医通”在本质上同样是一种“预缴金模式”, 在实现“先诊治后结算”的同时, 省去了患者取现存现的过程, 但对于一些中老年患者, 可能会造成操作上的不便[3]。

不可否认, “先押金后结算”可以省去患者多次往返于各诊疗科室与挂号收费窗口之间的麻烦, 有其试点价值;“先诊疗后结算”制度是对患者的信任和尊重, 既改善了患者就医感受, 融洽了医患关系, 又体现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有助于建立社会诚信体系。据统计, 实施“先诊疗后结算”的患者就诊时间可以节约25%~30%, 排队的平均次数减少到1次[4]。但在实践中我们逐渐发现了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实施的困难:

首先, 无论门急诊押金的预收标准设计的如何合理, 显然都要远远高于单纯的挂号费, 那么这就有可能让一些经济相对困难或者现金不足的患者无法体会这种新模式带来的好处。门急诊押金预收标准的设计, 很难不以医院利益作为主要标准, 而一旦押金已经提前收取, 病患消费多寡可能就不再以患者意志为转移, 该做不该做的检查都做, 该吃不该吃的药品都可能开, 大处方、过度检查也许会愈加泛滥, 看病花费可能会随之大幅增加。

其次, 诊治费用拖欠严重。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是第1批开始试行“先诊疗后结算”的预存系统的医院, 从新模式实施至今, 医院“先诊疗后结算”门诊欠费达569人次, 人次欠费率约1.2‰;欠费金额为65 706.3元, 资金欠费率为0.6‰。逃费问题是“先诊断后结算”模式中的一大难点, 深圳市第四人民医院为此成立了“追讨小组”追回新模式下综合医保患者所拖欠的费用。由于预存诊治费用的模式至今仍没能探索出很好的监管模式, 因此拖欠的诊治费用将是医院一笔很难追回的“烂帐”。

3“先诊治后结算”的门诊医保卡结算模式

“以人为本”的门诊医疗服务流程改造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这里的人, 主要是“病人”, 即被服务方, 就是通常强调的“以病人为中心”, 要使流程改造达到让病人就医更方便、快捷, 缩短病人在医院等候时间的目的[5]。

实际上, 现在很多医院已经将医保卡作为患者挂号、就诊、交费为一体的通用凭证, 只是没有实现“先诊治后结算”的模式。作者在研究了现有的交费模式之后发现, 可以将“先看病后结算”的模式与医保卡的功能相结合。门诊患者可直接使用医保卡挂号, 然后完成就诊、检查、治疗、取药等一系列流程后交费结算。图1展示的是“先诊治后结算”的门诊医保卡就诊模式。

从图1可以看出, 利用医保卡“先诊治后结算”的模式和“先交押金后结算”的模式同样都解决了重复排队交费的问题。都是患者“先诊治、检查、取药”, 最后离院时统一结算。与“先交押金后结算”的模式不同的是医保卡结算模式不需要患者先交纳押金。但医保卡结算方式只能针对拥有医保卡的患者, 以本院为例, 2012年在交费时使用医保卡的门诊患者为417 889人, 占门诊交费患者总数的48.2%。

拥有医保卡的门诊患者在进行完“挂号—就诊—检查—取药”的流程之后可以统一到交费窗口用医保卡交费离院。在交费时, 在医保报销范围内的药品和检查项目可同样按报销比例报销, 若医保卡余额不足, 则由患者补齐差额。这里可能出现有患者忘记结算甚至恶意逃款的现象。医保卡冻结制度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旦出现患者的就诊费用超出患者医保卡现有的余额而患者又未补齐差额的情况, 患者医保卡上每月存入的金额将会自动被扣除转移到医院的财务系统中, 直到患者拖欠的金额被全部结清。并且, 在被拖欠的诊治费用被结清之前, 该患者的医保卡将被冻结, 在冻结期间内, 患者将不能使用医保卡在任何医疗机构、药房进行消费, 直到患者持医保卡到医院将拖欠的费用结清后方可解除冻结。

和以往的门诊结算方式相比, “先诊治后结算”的门诊医保卡结算模式有几点优势: (1) 能提高患者就诊的效率, 减少患者在医院的无效流动, 缓解医患之间的“三长一短”矛盾; (2) 从医院的角度看, 能减少收费窗口的工作量, 节约人力成本, 有利于医院人力资本的有效利用; (3) 能够减小以往“预存费用”模式的恶意拖欠风险; (4) 将医保卡纳入社会信誉的考核部分, 能提高人民群众的信用意识; (5) 有助于医院改善和提升服务质量, 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4 医院和医保机构需提供的支持与保障

(1) 政策环境是影响政策制定、执行和效果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门诊患者自愿选择在医院采用医保卡结算, 要扩大该类患者的数量就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医保卡的受众并制定相关政策[6]。另外, 一旦出现恶意拖欠的行为, 需要将医保卡冻结, 因此可能会加大医保管理部门的工作量。如果“先诊治后结算”的门诊医保卡就诊模式推行, 甚至需要医保部门设立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医保卡的结算、冻结等系统管理工作。

(2) 需要医院建立先进的信息系统, 这一系统能覆盖挂号收费、医生工作站、各医技辅助检查科室、药房、以及相关管理部门。

(3) 建立预约挂号系统, 患者凭医保卡进行自助预约挂号, 方便患者, 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4) 医院要对自身的HIS系统作出相应的改造, 给向医保系统传递的数据信息加入“先诊治, 后结算”标志, 若患者离院时费用已全部结清, 则再向医保系统传递数据表示患者已完成结算。同时, 为了接受这些数据, 医保系统的数据结构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5 结语

门诊医保卡“先诊治再结算”是一种模式的转变, 但是这种模式并不要求所有人必须采用, 作者建议在现有的传统模式基础上, 增加医保卡冻结模式这种更方便的结算途径。如果患者要求高效率的就医, 尤其是那些需要长期在医院就诊的患者如中老年患者、慢性病患者、产检孕妇等, 就可以采用这种新方式。相对于门诊费用, 住院费用通常数额较大, 医院一般采用患者缴纳预交金的模式, 以避免数额较大的费用拖欠, 因此可在门诊作为医保卡冻结模式的试点, 若运行效果良好, 可试用于住院流程。

作者相信, “先诊治再结算”的就诊模式将是医院未来发展的新趋势, 是方便患者就诊、提高医院效率、缓解医患矛盾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宁婷婷.医保支付机制改革的研究[G]∥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集.本溪:中国药学会, 2009:445-448.

[2]杨眉, 陈雪燕.依托信息技术优化门诊流程[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12, 33 (12) :15-17.

[3]孟君, 徐岚, 许健, 等.银医合作模式下一站式服务对门诊流程优化改造的研究[J].中国医院, 2012, 16 (2) :15-18.

[4]崔静, 郭少峰.“先诊疗后结算”将向全国推广[J].幸福 (悦读) , 2010 (7) :34.

[5]刘乃丰, 汤仕忠.门诊医疗服务流程优化和运行管理[J].现代医学, 2006, 34 (2) :123-125.

【诊治探索】推荐阅读:

诊治比较07-16

诊治方法07-18

诊治意义10-16

诊治研究05-27

诊治报告06-30

诊治困难07-26

规范诊治08-25

诊治分析08-25

诊治过程08-28

急救诊治08-31

上一篇:构建语文有效课堂下一篇:有效探究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