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与预防

2024-05-14

诊治与预防(共10篇)

诊治与预防 篇1

如东县是闻名全国的优质苗猪生产基地, 全县常年存栏良种母猪22万头以上, 年产优质苗猪500多万头, 其中有400万头优质苗猪畅销到全国18个省、市, 取得了显著的养猪生产经济效益。然而, 仔猪白痢经常危害苗猪健康, 本病是由致病性猪大肠杆菌引起仔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在养猪场中最为常见, 几乎每个猪场都有此病发生, 且一年四季都可发病, 尤以阴雨潮湿季节多发, 主要侵害10~30日龄仔猪。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低, 但是却会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给苗猪生产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因此, 必须切实做好本病的防治工作, 对发展健康养殖优质苗猪、增加经济效益尤为重要。

1 病因分析

本病病原为致病性猪大肠杆菌 (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有鞭毛) , 常经仔猪消化道感染并附着于肠粘膜上, 遇到适宜的条件就会在肠道内大量繁殖而引发本病。气候骤变、冷热不定、阴雨潮湿、饲料配合不当或品质不良、母猪乳太浓或过稀以及圈舍场地环境污秽等因素, 都可促使仔猪发生本病。此外, 10日龄以后仔猪有喜舐成猪饲料或啃异物的习惯, 可造成消化功能紊乱, 易被致病性猪大肠杆菌感染而引发本病。

2 临床症状

患病仔猪突然发生腹泻, 排浆状或糊状粪便, 粪便呈乳白、灰白或黄白色, 并且有恶臭味和粘腻性, 腹泻次数不等, 严重者每小时数次之多;食欲减退, 行动缓慢, 背常拱起, 皮毛粗糙无光泽, 体表不洁, 生长发育迟缓且消瘦;病程长短不一, 短者2~3 d, 长者可达1周左右;多数患猪能自行康复, 少数严重患猪会发生死亡。

3 病理变化

病死仔猪尸体不洁、苍白且消瘦;结肠内容物呈浆状、糊状或油膏状, 并呈乳白或灰白色, 常有部分粘附于肠粘膜上而不易擦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肠粘膜上有卡他性炎症, 肠壁变薄;胃内乳汁凝结不全, 并有气泡。

4 临床诊断

主要根据本病流行病学规律、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的特征表现, 并结合致病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即可诊断为仔猪白痢。

5 治疗方法

磺胺脒150~200 mg/kg体重 (或环丙沙星4~5 mg/kg体重) , 1次内服 (首次剂量加倍) , 2次/d, 连续服药3 d;矽炭银0.2~0.3 g、鞣酸蛋白0.2~0.3 g, 2药混合后再加入适量水调和, 1次灌服, 2次/d, 连续服药3 d。

6 预防措施

消除致病性猪大肠杆菌对仔猪的感染, 防止各种应激因素对仔猪的刺激, 增强仔猪消化道的生理机能。对仔猪的圈舍及运动场地加强卫生清洁和消毒;在气候骤变时, 要防止仔猪受冷或受热;配给全价乳猪料, 锻炼仔猪提早开食, 以增强仔猪消化道的消化功能, 进而提高仔猪抗病能力。

围绝经期疾病的自我诊治与预防 篇2

围绝经期疾病的发生多是由于雌激素减少而出现的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和代谢变化,绝经后至老年期还会出现全身各系统和器官一系列退行性变,从而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老年性阴道炎、骨质疏松症及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等。中医治未病的思想与现代疾病预防医学的理论完全一致。以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方法,提高女性围绝经期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对提高此类人群的健康水平、预防疾病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围绝经期综合征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雌激素减少而引起的精神心理、神经内分泌和代谢变化的症候群,中医学古籍原无此病名记载,有关本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分别见于“脏躁”、“百合病”、“年老血崩”等病症中,现代中医称之为“绝经前后诸症”或“经断前后诸症”。本病早期的典型症状是月经紊乱(月经周期不规则,月经量多且经期延长,或持续阴道出血不止,或月经逐渐延后量少),此外还可出现潮热汗出(面部和颈胸部皮肤潮热发红,继之汗出),同时还可伴有心悸、眩晕、疲乏等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的症状,多数女性仅偶有发作,但也有重者每日可发作数次甚至数十次。精神神经症状也是一类重要的病理表现,可出现情绪不稳,多疑敏感,抑郁忧虑,烦躁易怒,不能自控,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以及失眠等。本病的诊断除了根据患者的年龄、临床症状、特殊病史(如两侧卵巢经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治疗病史)以外,还需要检测血生殖激素。但对绝经前后阴道不规则出血者,必须排除子宫内膜病变的可能,如子宫内膜癌等,应进行诊断性刮宫。

1.一般治疗围绝经期出现的精神、神经症状往往因患者的神经类型和精神状态不同而轻重不一,对症状较轻者,一般只需解释、安慰以讲清病因,消除顾虑,同时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适当参加体力劳动和文体活动,以丰富精神生活和分散注意力,无需特殊治疗;若症状明显,如出现头痛、失眠,精神症状,血压增高时,可给予镇静剂及降压药物对症处理。

2.中医治疗主要以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为主。中医常见证型主要有:(1)肾阴虚证,证见经断前后潮热汗出,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肾益阴,清热生津,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减,药用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泽泻、知母、黄柏、秦艽、龟甲胶。(2)肾阳虚证,证见经断前后头晕耳鸣,腰膝酸冷,形寒肢冷,面色晦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治宜温肾扶阳,方选右归丸,药用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杜仲、菟丝子、鹿角胶、当归、制附子、肉桂。本病还可兼见四肢倦怠,食少便溏,或面目肢体浮肿,为脾肾阳虚,加补骨脂、仙灵脾、白术、茯苓温肾健脾;若腰背冷痛甚,加鹿茸、巴戟天温通督脉;若月经量多,色暗淡,质稀薄,加补骨脂、炮姜炭、赤石脂温肾固冲止血;若带下清稀,小便频数或失禁,大便溏薄,加金樱子、益智仁、补骨脂温肾补督止带。(3)肾阴阳两虚证,证见经断前后潮热汗出,头晕耳鸣,心烦失眠,又现畏寒肢冷,浮肿便溏等症,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弱。治宜阴阳双补,方选二仙汤加减,药用仙茅、仙灵脾、当归、巴戟、黄柏、知母、熟地、山药、山茱萸。

3.西医治疗目前临床主要采用激素替代治疗,但治疗中要严格掌握适应症,注意预防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的发生。(1)适应证,更年期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症状,因雌激素缺乏所致的萎缩性阴道炎,复发和顽固性尿道-膀胱炎,骨质疏松等。(2)禁忌证,血栓性疾病,雌激素依赖性肿瘤(如生殖器或乳房肿瘤),慢性肝、肾功能不全,胆汁瘀积性疾病,严重高血压,糖尿病,严重静脉曲张,嗜烟,不能坚持长期随诊者。(3)制剂选择,原则上以天然雌激素为首选,国外以倍美力使用较广,我国应用最多的是尼尔雌醇,可有效地控制临床症状,适宜与孕激素联合应用。(4)用药方法,以尼尔雌醇为例,每2周1次,每次1~2毫克,待症状改善后减至每次1毫克,连用3 个月后,加服安宫黄体酮,每次4毫克,每日2 次,连用7~10天。为减少副反应,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采用最小有效剂量,待症状缓解后减至维持量,每3个月1 次门诊复查,6 个月1 次妇科检查,必要时做B 超和子宫内膜活检。

绝经后骨质疏松

据报道,全世界现有骨质疏松患者2亿人,其中80%为绝经后妇女,患病率为25%~50%。雌激素与骨代谢关系密切,可促进甲状腺分泌降钙素,后者可抑制骨质吸收,对骨骼起保护作用。甲状旁腺激素是刺激骨吸收的主要激素,绝经后由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雌激素不足,均可使骨吸收增加。围绝经期女性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可致骨吸收亢进,全身骨量减少,骨脆性增加而引起骨骼压缩,同时可出现骨痛、腰背和四肢关节疼痛。中医学将绝经后骨质疏松归属“骨痿证”范畴,归纳此病证是由于绝经后肾气衰弱,肾精亏虚,骨髓化生不足,髓减则骨枯。本病的诊断主要采用WHO于1994年制定的诊断标准,即单光子(SPA)或双能X线吸收法(DXA)测定骨密度,如骨密度值低于本地区正常同性别骨峰值年龄均值2.5个标准差以下,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此外,还可做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尿钙、磷测定,骨矿含量测定,X 线等检查,以辅助了解有无骨质疏松。中医对本病的治疗主要以补肾填精、益髓养血为主,方选左归丸加减,药用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杜仲、菟丝子、鹿角胶、龟板、补骨脂、怀牛膝,随证加减。西医治疗常用激素替代疗法和补充钙剂,可选用尼尔雌醇、利维爱和倍美力,各种钙制剂如钙尔奇、维生素D 或维生素AD 等。

老年性阴道炎

本病是围绝经期女性常见病症之一,主要出现于绝经后或双侧卵巢切除术后妇女。因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低下,而导致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阴道pH值上升,阴道壁萎缩,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降低,致病菌容易入侵。此外不注意外阴清洁卫生,性生活频繁,营养不良,尤以B 族维生素缺乏等也易罹患。本病归属于中医学“带下病”、“阴痒”的范畴,其病因病机为年老肾衰,阴部失于濡养,如摄生不慎,易致湿热之邪乘虚入侵,直犯阴中,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发为本病。中医认为,本病多以肾阴虚为本,湿热侵袭为标。本病主要表现为外阴阴中瘙痒或灼热,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红色或黄色,或血样脓性;检查阴道呈老年性改变,上皮萎缩,变平滑、菲薄,皱襞消失,黏膜充血,有小出血点,或见表浅溃疡。根据患者年龄或双侧卵巢破坏史、上述症状、体征及阴道分泌物检查可确诊。但当出现血性白带时,须与子宫恶性肿瘤鉴别;出现阴道壁肉芽组织及溃疡者需与阴道癌鉴别。必要时做分段诊断性刮宫术或局部活检以确诊。

老年性阴道炎的治疗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内外合治。中医治疗原则为补肾养阴清热、利湿止带,内治方可选用知柏地黄汤、萆解渗湿汤、易黄汤、二至丸等加减。若湿热日久生虫者酌加鹤虱、白癣皮以杀虫止痒;外阴瘙痒者选加荆芥、白鲜皮、紫荆皮等以疏风止痒;带中夹血者加旱莲草、炒地榆、茜草;大便干结者加生首乌、火麻仁。中成药可选殷泰、肤阴洁、甘霖洗液任一种于每晚用温水稀释后坐盆,再用保妇康栓1 粒,阴道塞药,7天为一疗程。西医治疗原则为适当补充雌激素和抗感染,雌激素替代全身用药参照围绝经期综合征,阴道清洁度差者除可选用抗生素如喹诺酮类口服外,可阴道局部上药,用5%氯霉素葡萄糖粉+0.1%己烯雌酚葡萄糖粉,每日1次,每5次一个疗程。

牛水疱性口炎的预防与诊治 篇3

1 病因

牛水疱性口炎病毒分类上属于弹状病毒科、水疱病毒属。核酸类型为单股RNA,病毒粒子呈子弹状或圆柱状,具有囊膜。病毒可在7~13日龄鸡胚中增殖,并使鸡胚死亡;病毒也可于猪和豚鼠肾细胞、鸡胚上皮细胞、牛舌、猪胎、羔羊睾丸细胞中增殖,引起细胞病变。人工接种牛、马、猪、绵羊、兔、豚鼠的舌面可发生水疱,但接种牛肌肉则不发病。本病毒对外环境因素抵抗力不强,2%氢氧化钠、1%福尔马林可在数分钟内杀死病毒。病毒在5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内可存活4个月,低温状态下可存活数月至一年。

2 流行病学

牛水疱性口炎病毒可侵害多种动物。自然情况下,牛、马、猪等家畜较易感,绵羊、山羊、犬、兔等家畜易感性差。成年牛易感性高,1岁以下的犊牛易感性较低。病畜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和消化道而感染,唾液和水疱液是重要的传染物。一些吸血昆虫也可成为传播媒介。本病通常呈点状散发,一般不广泛流行,病的传染性不强,每次只有少数牛只发病,很少发生死亡。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夏季和秋初,秋末则趋于平稳。2%氢氧化钠、1%福尔马林可在数分钟内杀死病毒。病毒在5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内可存活4个月,低温状态下可存活数月至一年。

3 发病情况简介

我县保华乡部分村寨放牧的牛群于2015年2月初至2015年4月中旬,先后有数十头黄牛发病,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3.1 症状

患病牛初期体温达40~42℃,精神不好,食欲减少,反刍减少,耳根发热,鼻镜干燥,大量饮水。在舌、唇黏膜上出现米粒大的小水疱,小水疱逐渐融合形成大水疱,内有透明黄色液体。经1~2 d后,水疱破裂,水疱皮脱落后,则遗留浅而边缘不整齐的鲜红色烂斑。同时,病牛流出大量清亮的粘性唾液,并发出咂唇音,病牛采食困难。有时,病牛在乳房和蹄部也可发生水疱。一般转归良好,病程1~4周,很少有死亡病例。

3.2 诊断

3.2.1 临床诊断及鉴别。潜伏期为2~4 d,最长潜伏期为21 d。猪的水泡性口炎其临诊症状与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疹很相似,不易区分。牛的水泡性口炎其临诊症状也不能区别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的特点是短期发烧,口腔黏膜、乳头上皮、趾间及蹄冠上出现丘疹和水泡。马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舌背部,鹿的发病特征为发热和喉痛等。大量流涎是家畜感染水泡性口炎最重要的症状。水泡发生的位置因爆发的情况不同而不同。有些水泡主要发生在口腔黏膜,而有些在乳头上。蹄部损伤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但在猪最为多见。成年牛的易感性要高于1岁以内的牛。感染的动物一般在一周后康复。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局部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以及乳房炎等。

3.2.2 实验室诊断。

(1)病料采集:通常采集水疱皮、水疱液等作为病料,也可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液,分离血清用于血清学试验。(2)分离培养:病料接种于7~13日龄鸡胚,一般经绒毛尿囊膜或尿囊腔途径接种,37℃孵育3~4 d,鸡胚可于24~48 d死亡。也可接种于猪肾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可产生细胞病变。

3.3 动物接种试验

病料成年鸡舌面皮内接种或豚鼠足垫皮内接种,可使舌面或足部发生水疱。也可病料舌面皮内接种牛、马、猪等动物,一般接种后24 h可发生水疱。马的接种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牛肌肉、静脉、腹腔等途径接种均不产生水疱。

3.4 血清学试验

用于水疱性口炎诊断的血清学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4 预防措施

4.1 发现病畜要及时隔离治疗。

主要是消灭蚊等吸血昆虫;改善和加强饲养管理,搞好舍内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定期消毒牛舍、用具等,增强机体抵抗力;发生本病时,应及时隔离病畜或可疑病畜,封锁疫区,并对污染的场地严格消毒;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治理措施。

治疗本病的治疗只能采用对症疗法,防止继发感染,大多可自愈,多为良性经过。口腔黏膜的烂斑用0.1%高锰酸钾水冲洗,然后涂抹碘甘油。

4.2 本病呈良性经过,病程短,损害一般不甚严重,只要加强护理,可很快痊愈。

4.3 常发病地区可用当地病畜的组织脏器和血毒制备的结晶紫甘油疫苗或鸡胚结晶紫甘油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狂犬病的预防诊治措施 篇4

狂犬病毒在动物体内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内。

病毒对酸、碱、石炭酸、福尔马林、新洁尔灭等消毒药敏感。1%~2%肥皂水、70%酒精、0.01%碘液、丙酮、乙醚都能使之灭活。病毒不耐湿热,50℃加热15分钟,60℃数分钟,100℃2分钟以及紫外线和X线照射均能灭活。在冷冻或冻干状态下可长期保存病毒。在50%甘油缓冲溶液中或4℃下存活数月到1年。

1.流行特点。主要在犬间传播,病毒存在于犬的唾液中,通过伤口感染人,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发病。一旦发病,病程短、病死率100%。人及所有温血动物,包括鸟类都能感染,而野生动物可长期隐匿病毒,是自然界中传播狂犬病病毒的储存宿主。狗、猫、猪、牛、马及野生食肉类动物,如狼、狐、貂、臭鼬、豺以及松鼠、家鼠几乎全能感染。此外,吸血蝙蝠以及某些食虫及食果蝙蝠也可成为狂犬病毒的自然宿主。人被各种动物咬伤而患狂犬病的比例为:被犬咬伤者占88%,被猫咬伤者占4.7%,被狼咬伤者占4%,被其他野生动物和家畜咬伤者占3.3%。

2.症状。狂犬病的潜伏期变动很大,这与动物的易感性、伤口距中枢的距离、侵入病毒的毒力和数量有关。一般为2~8周,最短8天,长者可达数月或1年以上。犬、猫、狼、羊及猪平均为20~60天,牛、马30~90天,人为30~60天。

狂犬病的临床表现分为狂躁型、麻痹型两种,我国常见的为狂躁型。犬狂躁型分为前躯期、兴奋期、麻痹期。

前躯期或沉郁期:此期约为半天到两天。病犬精神沉郁,常躲在暗处,不愿与人接近或不听呼唤。食欲反常,喜吃异物,喉头轻度麻痹,咽物时颈部伸展。瞳孔放大,反射机能亢进,兴奋。性欲亢进,嗅舔自己或其他犬的性器官,唾液分泌逐渐增多,后躯软弱。

兴奋期或狂暴期:此期约2~4天。病犬高度兴奋,并常攻击人畜。病犬疲劳卧地不动,但不久又立起,表现一种特殊的斜视和惶恐表情,当受到外界刺激时,又出现一次新的发作,狂乱攻击,自咬四肢、尾及阴部。

麻痹期:约1~2天。麻痹急剧发展,下颌下垂,舌脱出口外,流涎显著,不久后躯及四肢麻痹,卧地不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

整个病程为6~8天,少数病例可延长到10天。

3.防治。预防狂犬病最主要源头管理是加强犬的管理,必须有证养犬,给犬定期免疫,并实行拴养。

购买犬时必须询问犬的来源并要求出示有关证明。

如果饲养的犬一反常态,出现不认主人、遇人随时扑咬、眼睛发红、尾巴搭拉或夹着尾巴行走等症状时,该犬可能是狂犬,应该引起高度警惕。

对犬等动物实施预防性接种,保证动物不携带病毒。

消灭流浪犬。

发现病犬及病畜,一般不易治疗,应立即捕杀。。

特别是在城镇饲养犬时,有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饲养管理及预防机制。

4.人患狂犬病的症状及处理。人的狂犬病潜伏期为10~30天,长的达1年以上。病初常有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症状,类似感冒。继而出现恐惧不安,烦躁失眠,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喉头有紧缩感。在愈合的伤口及其神经支配区有痒、痛、麻及蚁走等异样感觉。高度兴奋,突出表现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发作性咽肌痉挛,体温常升高。一般在发病3~4天后,因全身麻痹而死亡。人被病畜咬伤,应迅速用20%肥皂水冲洗伤口,并用30%碘酊处理伤口。及早接种狂犬病疫苗,结合注射狂犬病免疫血清。还可应用镇静、抗痉等药物治疗。

猪低温症的诊治与预防 篇5

1 发病情况

2011年3月12日, 河北省盐山县某饲养户9头猪突然发病, 其中一头怀孕母猪早产, 产后第六天昏迷衰竭而死亡。

2 临床症状

病猪突然发病, 被毛粗乱、瘦弱、体温在36℃以下, 严重的在35℃以下;精神高度沉郁、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废绝;卧地不起、嗜睡、呼吸缓慢、强迫运动则呼吸加快;有时气喘、心跳加快;皮肤干燥缺乏弹性, 肋骨显露, 畏寒打颤, 耳鼻俱凉, 四肢厥冷, 结膜、口舌粘膜苍白, 有时呕吐或流涎。有的大便正常, 有的大便干燥呈粒状或腹泻, 尿量减少。

3 剖检变化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 其他器官未见明显病变。

4 诊断

根据气候环境 (早春季节、气温变化无常) 、饲养管理情况 (主要以农家饲养为主、未采取保温措施) 、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可确诊为低温症。

5 治疗

(1) 中药疗法:按100kg的猪计算, 每头计量:党参、黄芪、肉桂、熟附子各25克, 干姜、草果、连翘、炙甘草各15克, 混合后研成细末, 用开水冲后加适量红糖, 候温后灌服, 每天1剂, 连用3天。

(2) 肾上腺素加红糖疗法:取0.1%的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8~10毫升, 给病猪一次肌肉注射, 每天1~2次, 连用2~3天, 随后取红糖100~150克、电解多维100克加适量温开水溶解, 1次灌服。或让其自饮, 每天2~3次, 连用3~4天。

(3) 低温厌食康 (天津保灵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 、大开胃针 (石家庄光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分别肌肉注射, 1天1次连用3天。

6 治疗结果

通过积极治疗, 病猪好转, 症状减轻, 又经5~7天的巩固治疗全部康复。

7 预防措施

猪亚硝酸盐中毒的预防与诊治 篇6

1 临床症状

猪吃了这些含毒的饲料,多在吃食后20~30 min出现症状,初期黏膜苍白,后期发绀,皮肤青紫,临床特点为发抖痉挛,后躯无力,站立不稳或呆立不动,呼吸困难,张口伸舌,口吐白沫,流涎呕吐,腹痛不安,下痢,体温下降,四肢、耳鼻发凉。多在1~2 h内死亡,死亡的猪只多为吃食较多,体况较好的。

2 病理剖检

由于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血液变成咖啡色,血凝不良,胃肠黏膜充血、出血,肺气肿,肝、肾充血、肿大。

3 治疗

3.1 立即剪耳、断尾放血,随后全身泼冷水,驱赶运动。

3.2 用催吐剂内服进行催吐,以排除残余的毒物,并注意病猪的护理、保温。

3.3 可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之后,内服盐类泻药或牛奶、蛋清等解毒;也可用特效解毒药1%美蓝溶液(美蓝1 g+酒精10 m L+生理盐水90 m L),按1 m L/(kg体重)肌注或静注。

3.4 为使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可用VC,配合美蓝、葡萄糖等应用;病情严重者,可酌情输液治疗。

4 预防

用白菜、甜菜、萝卜等瓜菜类做猪饲料时,最好鲜喂,如必须煮熟时,应揭开锅盖加足火力,迅速烧开,不断搅拌,不要闷在锅内过夜。青菜等储存时应摊开存放,不要堆积,以免亚硝酸盐的产生。

5 讨论与小结

5.1 猪发生亚硝酸盐中毒,主要是饲料、饮水或化肥中的硝酸盐引起。

各种蔬菜中的硝酸盐含量较多,如小白菜、菠菜、萝卜、甜菜以及野生猪菜等,这些饲料如果蒸煮不透或闷在锅内不搅拌,不揭盖,温度在40℃~60℃放置过久时,由于去氮细菌还原酶的作用,使所含的硝酸盐迅速转变为剧毒的亚硝酸盐。用上述调制不当的饲料喂猪往往产生中毒。某些发霉腐烂或长期堆放的青饲料因发酵产热,更有利于亚硝酸菌的生长繁殖。其中的硝酸盐经细菌的作用,还原成亚硝酸盐,猪食后同样产生中毒。

5.2 误把硝酸盐当作食盐添加到饲料中喂猪造成中毒。

猪蛔虫病的诊治与预防 篇7

1 猪蛔虫病的危害

1.1 幼虫期的危害

当大量幼虫侵入猪的肠壁时, 能破坏肠粘膜而致其发生出血和水肿;当大量幼虫移行至猪的肝脏时, 能使肝包膜产生出血点、肝脏肿胀充血, 并进一步导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和坏死, 进而纤维化形成边缘不规则的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纹 (称为蛔虫性肝) ;当大量幼虫经肺毛细血管侵入肺泡时, 能使肺产生出血或水肿, 严重时可引起肺炎。

1.2 成虫期的危害

寄生在猪小肠内的成虫, 以肠粘膜的表层和肠内容物为食, 不但影响猪的生长发育使之消瘦, 而且还能机械性地刺激小肠粘膜引起猪剧烈腹痛;当虫体数量较多且聚集成团时, 可堵塞肠道, 甚至导致肠道破裂而引起腹膜炎和腹腔出血;成虫分泌的毒素 (如氨类等) 及其代谢产物 (如醛类等) 能通过血管作用于中枢神经, 使猪发生痉挛、兴奋和麻痹等。

2 临床症状

处于幼虫致病期的患病猪, 多表现为咳嗽、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生长发育停滞与逐渐消瘦等;处于成虫致病期的患病猪, 多表现为腹痛、生长缓慢与消瘦等。本病临床症状的表现, 与猪的健康状况、年龄大小、抵抗力强弱及其体内寄生虫的数量有很大关系, 成年猪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 多数成为带虫者。

3 剖检病变

猪蛔虫病初期, 多呈现肺炎样病变, 肺肿胀且表面有小出血斑点, 解剖肺脏后用幼虫分离法可见到大量幼虫, 肝脏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的白色斑纹;猪蛔虫病成虫期, 可在小肠中见有大量成虫, 肠粘膜发生卡他性炎症, 肠道破裂时, 可见有腹膜炎和腹腔出血等病变。

4 诊断及治疗

一般根据患病猪临床症状、剖检病变或从猪粪便中检出蛔虫卵即可作出诊断。但是, 2月龄以内的仔猪因其体内蛔虫尚未发育成熟, 故在粪便中检不出蛔虫卵, 此时可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必要时可借助尸体剖检。

治疗本病可用以下方法。左旋咪唑8~10mg/kg体重, 拌入饲料中一次性喂服;或枸橼酸哌哔嗪 (驱蛔灵) 200~300 mg/kg体重, 拌入饲料中一次性喂服。需要注意的是, 在使用枸橼酸哌哔嗪前需停食8~12 h。

5 防制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应将猪按年龄进行分群饲养, 给各猪群合理配制日粮饲料, 并添加适量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对断奶仔猪尤为必要) , 能增强猪体抵抗蛔虫感染的能力;搞好生猪饲养场地的清洁卫生, 要将猪粪及其他污物运送到远离养殖场的地方进行堆积发酵, 以杀灭虫卵;并要避免饲料与饮水被猪粪便污染等。

5.2 坚持定期驱虫

兔巴氏杆菌病的诊治与预防 篇8

1 发病情况

2009年3月初以来, 江苏省赣榆县某养殖专业户饲养的152只长毛兔 (6月龄) 相继发病, 多以看不出任何症状就突然死亡, 不死的兔出现流鼻涕, 有的发生下痢, 眼结膜发炎等主要症状的疾病。共死亡37只, 死亡率达24.3%。

2 临床症状

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急性型病兔呈全身出血性败血症症状, 往往未及发现任何病症即突然死亡。亚急性型病兔表现胸膜肺炎症状, 体温高达40℃以上, 食欲废绝、精神萎顿、腹式呼吸, 有时腹泻。病程数日或更长。慢性型症状表现为鼻炎、中耳炎、结膜炎、生殖器官炎症和局部皮下脓肿。患鼻炎兔鼻孔流出浆液性或白色黏液脓性分泌物, 与食屑、兔毛混合结成痂, 堵塞鼻孔, 使患兔呼吸困难, 病菌在鼻腔内生长繁殖后, 侵入肺部导致胸膜肺炎或侵入血液引起全身性出血败血症死亡。患中耳炎病兔头颈歪向一侧, 运动失调, 受外界刺激会向一侧转圈翻滚, 一般治疗无效, 数月后死亡。结膜炎病例多发于青年兔和成年兔, 眼睑肿胀, 结膜潮红, 有脓性分泌物流出, 严重时分泌物与眼周围被毛黏结成痂糊住眼睛, 可导致失明。生殖器官炎症主要因配种时被病兔传染, 公兔患睾丸炎, 母兔患子宫炎, 多数丧失种用价值。临床上以亚急性型及鼻炎、中耳炎和结膜炎等慢性病例为多。

3 流行病学调查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冬春为多见, 常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潜伏期一般从几小时至数天不等, 主要取决于家兔的抵抗力、病菌的毒力和感染数量以及入侵部位等。各种年龄的家兔都易感染, 尤以2~6月龄兔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病兔唾液、鼻液、粪尿等分泌物、排泄物中的病原菌通过伤口传染给健康兔。病原菌一般寄生在家兔鼻腔黏膜和扁桃体内, 在过分拥挤、通风不良、空气污浊、长途运输、气候突变等环境因素或其他致病菌的协同作用下, 机体抵抗力下降, 细菌毒力增强, 导致发病。

4 病理变化

随机剖解4只, 其中病兔2只, 死兔2只。主要病变为, 鼻孔周围皮肤发炎, 鼻腔粘膜充血、红肿, 有粘性、脓性分泌物。喉头、气管黏膜充血, 气管内含有红色泡沫状粘液。胃肠粘膜呈出血性炎症。各脏器淋巴结出血、肿大。肺出血、水肿。肝肿大、有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坏死点。心肌、内外膜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

5 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取兔的心血、肝、脾、肺为待检病料。

5.1 涂片镜检

将被检病料制成触片, 美兰染色后镜检, 可见两级着染的革兰氏阴性的球杆菌。

5.2 细菌培养

将被检病料接种于普通琼脂、血液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 37度恒温培养24小时观察。普通琼脂上生长的茁落形态为灰白色、针尖大小的小菌落。血液琼脂上长出淡灰白色、露珠样、圆形的小菌落, 不溶血。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钩取可疑菌落接种于三糖铁培养基上37度恒温培养24小时, 其底部变黄。择取典型菌落涂片、染色、镜检, 为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细小球杆菌。

5.3 生化特性

钩取可疑菌落接种到生化反应管上, 37度, 24小时培养观察, 该菌能分解葡萄糖、蔗醣、甘露醇, 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鼠李糖和麦芽糖, 不产生硫化氢。

5.4 动物试验

钩取血液琼脂上培养的茁落, 悬浮稀释于2毫升灭菌生理盐水中, 取4只小白鼠, 2只腹腔接种菌液, 1只腹腔接种生理盐水。接种菌液的2只白鼠18~24小时相继发病, 主要症状为体温升高41度, 呼吸急促, 咳嗽、喷嚏, 流粘液性鼻液, 食欲废绝, 四肢抽搐, 尖叫而亡。接种生理盐水的2只小白鼠健康存活。剖检死亡小白鼠, 病变基本同前, 取肝、脾、心血制触片、美兰染色、镜检, 见有两极着色明显的球杆菌。

6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为了准确诊断, 败血症型和肺炎型可以从心、脾、肝作细菌学检查, 其他病例主要从病变部位的脓汁、渗出物、分泌物中检查病原。但慢性病例或大量使用抗生素的病例常常呈阴性结果。同时在进行诊断时应与兔瘟进行鉴别诊断。

7 防治方法

建立无巴氏杆菌种兔群是防止本病发生的有效方法。通过选择淘汰有鼻炎症状和鼻腔带菌的阳性兔、建立无病兔群、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引入种兔时应隔离一个月并做鼻腔菌检, 合格者方可混群饲养。

剔除病兔、死兔和粪便深埋, 兔舍和用具用3%甲醛溶液彻底消毒。

免疫预防。疫苗接种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常用的疫苗有兔巴氏杆菌灭活苗与兔瘟-巴氏杆菌二联灭活苗, 皮下注射1~1.5ml, 免疫期为3~6个月。

种公牛蹄病的发生预防及诊治 篇9

【关键词】种公牛;蹄病;防治

1 病因

经过近三年的公牛蹄病统计发现,黄牛较水牛蹄病为多,有17例,占总发病数的36.20%;水牛只发现有1例,占2.10%。而黄牛100%都不程度有蹄病。我们将牛蹄病分为10小类,分别为:①蹄叉腐烂;②蹄底溃疡;③蹄叶炎;④蹄底刺伤;⑤蹄底磨损;⑥指(趾)间皮肤增殖;⑦趾间皮炎;⑧蹄裂;⑨蹄糜烂;⑩白线病。其中蹄叉腐烂的占88.20%,蹄底磨损占52.90%,蹄糜烂占70.60%,蹄裂占52.90%,蹄底溃疡占29.4%。而引发种公牛蹄病的主要因素有5个方面,即营养、遗传、饲养管理、疾病和应激。

1.1营养因素

1.1.1碳水化合物:日粮中碳水化合物过高,牛采食后可改变瘤胃中微生物的数量,使瘤胃内环境发生异常,导致乳酸菌数量大量增加,瘤胃内ph值下降,引起瘤胃酸中毒,并产生大量内毒素,侵害真皮血管系统,引发肢蹄病。

1.1.2蛋白质:高蛋白质的日粮结构易引起种公牛肢蹄病发生,原因可能来源于蛋白质毒素或含氮化合物的降解产物。

1.1.3矿物质: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或缺乏也是种公牛蹄病发生的原因之一。一般牛体内钙磷比例为1.5~2.1,当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或缺乏时,公牛就会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磷,导致公牛骨化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的改变,而发生肢蹄病。同时,饲料缺铜、锌以及血凝系统变化和内毒素诸因素在病理发生上亦有一定作用。

在种公牛日粮中矿物质(如钙、磷、铜、锌、锰和硒)供应不平衡、不足或吸收率低,会非常明显地影响蹄的角质化程度,趾间皮肤和蹄冠部位皮肤的抗病能力,容易发生蹄类病。

1.1.4维生素:维生素A、D不足或不平衡,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而诱发蹄病。维生素E的缺乏也会导致公牛跛行。

生物素(又称维生素H)的缺乏会影响种公牛的蹄和角质的健康,也易造成肢蹄病。

1.15粗纤维:饲料中纤维含量高时(占干物质的19%以上)的公牛群蹄病率低于13%粗纤维含量的公牛。

1.16干物质:当干物质供应不足时 会导致营养物质缺乏,从而引起公牛蹄病。

1.2遗传因素

种公牛的体型和品种也与蹄病的发生有关,黄牛较水牛蹄病为多发。郭士权研究不同品种牛蹄病发生率表明,夏洛莱牛的蹄病发生率为最高,达33.8%。因此,蹄病的遗传性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

1.3饲养管理因素

1.3.1牛舍、运动场水泥地面有关:公牛长时间站立于水泥地面,种牛蹄底没有缓冲,易造成软化的角质磨损过度,引起蹄底出现挫伤。此时,伤口极易被粪便污染而引起蹄病。

1.3.2与种公牛体重过大有关:种公牛体重一般在800~1200㎏,这对四肢的负重过大,特别是采精种公牛爬跨台牛时,体重集中在两后蹄,而从台牛身上下来时,两前蹄又重重地一振,加上平时种公牛常在栏圈关着缺乏运动,极易造成四肢损伤。由于平时后蹄接触的粪尿机会大于前蹄,所以发病率略高于前蹄。

1.3.3与季节和气候有关。春夏季为公牛蹄病多发季节,特别是炎热的夏季,高温高湿的武汉地区此时对种公牛进行喷雾降温,蹄角质被雾水浸泡而变软,加上夏季高温病菌容易繁殖,蹄部很容易受到感染。一般黄牛在春季(3、4、5三个月)夏季(6、7、8三个月)、发病最多,水牛很少发病可能与水牛喜欢下水洗浴、泥浴有关。

1.3.4与公牛年龄相关:青年牛发病较少,而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蹄病的发病率增多。

1.3.5其他管理因素:没有及时修蹄、护蹄而导致蹄底变形,或蹄踵壁过削、蹄叉多削等均可导致蹄负重不均,使蹄病大量发生。另外,饲槽过低,运动场面积过小,或种公牛日粮不合理,也是引发蹄病的重要因素。

1.4疾病因素

由于“精、青、粗”饲料搭配不合理,常造成种公牛前胃疾病等引起体质下降,易发生继发性蹄病;饲料中混入霉变的饲料,常引起种公牛的过敏反应而发生肢蹄病;种公牛采精时打架引起外伤,盛夏时节常引起局部发炎可引起脓毒性关节炎。

1.5应激因素

从外面引进的种公牛在长途运输當中受到惊吓,加之公牛个体重、车辆地板湿滑极易使种公牛摔倒,造成四肢和蹄部损伤甚至断裂;有些种公牛采完精仍然不愿回栏,饲养员大声吆喝甚至用竹条鞭打时,也易使种公牛因惊吓乱跑摔倒而导致蹄部受伤。

2 预防措施

2.1加强饲养管理,合理配制日粮

要保持牛舍、运动场的通风,夏季运动场上要牵遮阳网防晒,雨天做到排水顺畅不积水。运动场上用软质红砖铺制或硬地(地下铺石头)软面(上面铺沙子),不宜用水泥地面。要保证种公牛每天至少3h的运动时间。

一定要保证“精、青、粗”饲料的科学、合理供给。按种公牛四季采精的不同需求,掌控好精粗饲料的饲喂量,在采精旺季和冬季精饲料量可多些(如8㎏∕头平),不采精和夏季可适当减少(如2.5~3㎏∕头平)精饲料的喂量。种公牛站应每个月对全群种公牛进行一次体重测量,依据体重的变化而适时地调整精粗饲料喂量,保证饲养管理正常有序,不能突然改变饲料配方与饲养管理制度。种公牛对矿物质需求较高,牛栏要保持足够量的矿物质舔砖数量,用完后及时更换;精料中特别要保证钙磷比例适当。

2.2搞好牛舍卫生,改善环境条件

保持栏舍和运动场的清洁干燥,及时清扫栏舍内和运动场的粪便,定期对牛舍进行消毒,以破坏各种病菌的生存环境减少病菌对牛体的侵害。另外,对运动场为沙的地面,要保持其平整不积水,不能有小石块和尖锐的异物,以防牛蹄底挫伤。对牛蹄病严重并刚修过蹄的公牛更加注意地面不能湿滑,以防打滑摔倒,损伤牛蹄。

2.3坚持定期蹄部保健,减小发病几率

种公牛每年春秋两季各修蹄1-2次,平时注意观察,发现肢蹄有问题的及时进行修蹄。日常工作中还要对种公牛进行浴蹄,对蹄叉有腐烂、蹄底溃疡、趾间皮肤增殖的公牛牵入消毒液(高碘溶液或4%硫酸铜溶液)中进行浸泡,以达到预防、改善或治疗的目的。对蹄病轻微或无蹄病的公牛,定期用4%硫酸铜溶液进行喷蹄,促进蹄角质硬化,抑制化脓性微生物在蹄部繁殖和入侵,以最大度地减少蹄病的发生。

2.4搞好选种选配工作,清除一切发病诱因

可借助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找到和公牛肢蹄病相关的基因,利用分子遗传标记手段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从而指导选种选配工作,进而培育出对肢蹄病有高度抵抗力的新品种或新品系。在实际工作中尽量选择肢蹄性状在平均值以上的公牛作为种公牛。

3 治疗

肢蹄病的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治疗、消炎止痛、去除腐败部位,保护好蹄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防止人为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而造成瘫痪过早而被淘汰。

3.1局部疗法

主要包括蹄部外用药物疗法、蹄浴疗法、手术疗法和局部注射用药疗法。根据我们牛站多年的实践经验,一般将以上方法综合起来使用。

首先,将牛牵入有凹槽含消毒药的保定架内浸泡四蹄,药水以漫过蹄冠为好,先由饲养员将牛全身刷约10min(目的是为了是人畜亲和),使牛安静以免受惊,然后再用棕刷轻刷蹄冠及周围,重点刷拭蹄叉和蹄四周,将蹄上污物洗刷干净后再将牵入另外无水槽的干燥保定架内,然后再依据实际情况进行治疗、修蹄。用药水刷洗后的患蹄,一般先将蹄四周多余的死角层削掉、铲除,重点将蹄叉内的粪污、死皮以及长变形的多余角质层削去,将腐化层用小蹄刀削掉,发现有漏孔的将碘甘油注入少许,然后再将洗干净的蹄冠和蹄叉涂抹一层碘甘油即可,像如此每天对病牛蹄进行1次治疗,持续1周左右,一般牛蹄病会逐渐好转。对于严重感染的牛只,可根据牛趾尺寸,在健趾安装大小适合的木块或橡胶垫,从而使患趾免于负重,得到充分休息,并减轻疼痛刺激,有利于康复。

修蹄尽可能选在晴天进行,天气干燥有利于蹄病的恢复。牛舍和运动场也要保持清洁卫生,以减少病菌的再次感染机会。治疗期间牛可适当运动。对于无法站立的,应勤换垫草、勤翻身,防止发生褥疮。

3.1.1腐蹄病的治疗

先在有消毒药水的保定架内边浸泡边刷洗患蹄,然后再将蹄底溃疡并伴有肉芽组织增生,角质生长障碍,不能覆盖创面者,用修蹄刀削去腐烂组织和增生的肉芽组织,直至出现鲜嫩的肉芽组织。蹄叉间用双氧水冲洗后,涂以5%碘甘油,对患蹄有空洞的取碘甘油撒布塞入,尽量想办法让纱布不掉落。最后在蹄腐烂部、蹄冠、球关节再涂以5%碘甘油。同时要加强护理,尽量不让牛蹄沾湿,保持清洁干燥,刚治疗的前三天不要运动,以后可逐步加强运动,促进蹄部恢复。

3.1.2 蹄底创伤的治疗

治疗原则是除去刺伤物,排除脓液,冲洗伤口,上药消炎。近些年来此类蹄病有所变化,不再是铁钉刺伤,而多半是由于水泥地面蹄底部磨损较严重,而有各种小异物(小石子、木屑、树枝等)刺伤,当发现这些异物时先清洗蹄部,取出刺伤异物,用双氧水清洗,用碘酊或高碘冲刷蹄底,再向伤口内注碘甘油或碘酊即可,每天冲洗消炎1次,连用3天即可。

3.2全身疗法

急性或特别严重时蹄病并伴随着体温升高可采用全身疗法进行,治疗原则是对症治疗可使用消炎及镇痛药物。如公牛注射青霉素5万单位/kg体重、双氢链霉素60mg、红霉素10mg,混合肌注能有效治疗蹄病。对严重的公牛还可以静脉输液,用头孢类抗生素、碳酸氢钠、维生素C、葡萄糖或糖盐水3~5d,大剂量输液可改善微循环,促进有毒代谢产物的排除有良好的作用。此外使用抗组织胺药物也可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口服苯海拉明0.5~1.0g,每天1~2次。

4 小结与讨论

牛肢蹄病是种公牛站常见多发病之一,是最影响种公牛生产性能充分发挥和综合效益的重要因素之一,种公牛肢蹄病的发病率高低是反映整个牛群管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种公牛舍基础设施的配置,种公牛全价日粮的供应,特别是日粮配合应注意合理的精粗比,能蛋比和钙磷比及维生素A、D的补充,日常中注意合理使用矿物质舔砖这些对预防牛蹄病的发生有一定效果。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采精操作、防疫注射、驱虫保健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定期查蹄、浴蹄、修蹄、护蹄,做到平时发现蹄病能及时处理,春、秋两季为重点修蹄季节。

近年来,由于我們采取了上述综合性的预防措施,种公牛蹄病发病率逐渐下降,经过多年的实践治愈率达到了98%以上,现阶段没有1头中公牛因蹄病而淘汰。

参考文献:

[1]王海军,张善芳.奶牛肢蹄病病因及其防治浅析〔J〕.湖北畜牧兽医,2006(3):21-22.

[2]李振。预防奶牛肢蹄病的日粮营养措施〔J〕.中国奶牛,2007(1):18-21.

[3]于涛,齐长明。奶牛蹄变形与修蹄〔J〕.中国奶牛,2007(4):56-57.

[4]张华。奶牛肢蹄病的发病原因与防治对策〔J〕.中国奶牛,2007(5):38-41.

[5]种代彬,潘振发,张晓霞等〔J〕.北京奶业,2008(3):9-11.

[6]刘洪杰,王纯净,刘新华.奶牛蹄病的发生原因与防制〔J〕.湖北畜牧兽医,2011(4):22-23.

作者简介:

王林波(1963-),男,湖北襄阳人,高级畜牧师;主要从事家畜繁育、生产及技术推广工作,

猪亚硝酸盐中毒的诊治与预防 篇10

1 发病情况

云南省建水县曲江镇兴隆村农户李某家养猪11头。2月4日喂已堆积3 d的白菜叶引起发病, 没来得及治疗突然死亡2头, 治愈9头;2月19日本镇杳木桥村农民张某家养猪6头。饲喂堆放了4 d的萝卜叶、白花叶等引起全部猪只发病, 经兽医诊治, 全部获救;同月25日中午本镇水寨黄某家喂堆积了3 d的牛皮菜和白菜叶而引起突然死亡1头。有危急症状表现发生9头, 经抢救治好8头, 无效死亡1头。

当本病发生后, 接到养殖户电话, 立即出诊, 到了现场听畜主诉说后, 根据症状和现场表现, 开展施救治疗方案。经过一方努力后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除没来得及治疗突然死亡的3头和较严重经治疗无效死亡的1头外, 所有发生症状的23头猪全部得到治愈。

2 临床症状

除突然已死亡的3头猪外, 有1头很严重, 其它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是一起发病, 而是突然发病几头猪, 有的以嘴拱地和猪糟, 有的转圈运动, 有的全身发抖, 呼吸困难, 流涎, 呕吐, 口吐白沫, 时起时卧, 走路摇摆, 心跳急速, 体温下降或偏低, 皮肤及口黏膜发紫, 穿刺耳静脉或剪尾尖, 流出酱油状血液, 凝固不良。其中有3头未见症状, 突然死亡, 有一头突然倒地, 尖叫, 四肢划动。大小便失禁, 几分钟后死亡。经了解和现场看到突然死亡的4头猪只都是体质较差的, 体状膘肥的猪一般可耐过, 经治疗全部治愈。

3 剖检变化

对死亡的病猪进行剖检, 血液暗褐呈酱油色, 凝固不良, 暴露在空气中经久仍不变红。各脏器的血管液血.胃肠道各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 黏膜易脱落, 肠系膜淋巴结轻度出血。肝、肾暗红色。肺充血, 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 出血, 管腔内充满带红色的泡沫状液。心外膜, 心肌有出血斑点。

4 诊断

笔者现场发现猪舍旁还堆积着不少已经腐败的小白菜、牛皮菜、小雪枯菜等, 根据猪采食腐败小白菜等的病史和以血液缺气为特征的临床症状, 初步诊断为亚硝酸盐中毒。亦可在现场做变性血红蛋白检查和亚硝酸盐简易检查, 以确定诊断。

5 治疗

治疗原则是解毒, 强心。立即停喂腐败的小白菜、牛皮菜等, 对其他未发病的猪喂以优质饲料。用1%美蓝溶液, 1 mL/ (kg体重) , 一次静脉注射。其还原变性血红蛋白的速成度较快, 能迅速产生保护作用。用10%葡萄糖注射液300 mL、5%维生素C注射液10~20mL、10%安钠咖注射注5~10 mL, 混合后一次静脉注射, 以保护肝脏, 增强心脏功能。

按以上方法用药1 d后, 病猪病情有所好转, 继续用药4~5 d, 相继痊愈。

如果没有以上条件, 可用蓝天墨水5~10 mL肌肉注射, 轻者可同时洗胃, 然后放耳尖血;也可放毛尖血。严重的可见血液浓黑暗色。

6 预防

确实改善青绿饲料的堆放和蒸煮方式, 改善加工方法。实践证明, 无论生、熟青绿饲料, 采用摊开敞放是预防亚硝酸盐中毒的有效措施。

上一篇:电子商务传统渠道论文下一篇:液压元件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