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诊治及预防(精选8篇)
手足口病的诊治及预防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防措施, 为早期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经临床确诊的手足口病6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在本组68例患儿中, 经用药治疗后, 患儿退热、退疹显效43例;有效24例;无效1例, 总有效率为98.53%。结论 手足口病是小儿常见传染病, 若不及时处理会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 所以早期诊治, 提前预防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手足口病,小儿,诊治,预防,体会
手足口病为全球性传染病, 世界许多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 肠道病毒71型及柯萨奇病毒A16型是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1]。主要表现为发热, 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皮疹或疱疹, 少数患儿可出现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炎、脑膜炎、脑脊髓炎等并发症, 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 可导致死亡。常发生在4~7月, 多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 尤其是婴幼儿[2,3,4]。为了保证患儿身心健康的成长, 针对手足口病采取了综合的诊治及预防措施, 并严格控制类似传染病的发生[5,6]。本文回顾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收治并经临床确诊6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防措施等展开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68例, 其中男患儿38例, 女患儿30例, 均在1~7岁内。本文中6个月~1岁12例, 2~3岁36例, 4~5岁16例, 6~7岁4例。患儿来自农村20例, 来自城市48例。上述患儿均符合《小儿手足口病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7,8]。
1.2 流行特征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以夏秋季节多见。该病流行期间, 常发生幼儿园或家庭聚集地方, 此病毒传染性强, 传染期长, 病原类型多, 可多次感染, 而隐性感染比例大, 传播途径广和传播速度快等, 在短期内可造成大流行, 病情控制较困难。
1.3 临床特点
本病具有:①流行病学的特征;②患儿发热:多数为中等程度的发热, 偶尔会有高热;③皮疹出现:主要为手足掌部疱疹, 在疱疹基底部位绕有红晕, 少数患儿疱疹发生在臀部;④手足疱疹基本与口腔疱疹同时出现, 也可先于口腔疱疹。所有患儿年龄均在6个月~7岁, 5岁以下患儿居多。
1.4 临床治疗
按临床表现分4个阶段进行治疗。①手足口病:a.患儿隔离避免交叉感染。b.充分休息, 要给予营养及易消化饮食。c.加强口腔和皮肤护理。d.对发热、呕吐、腹泻患儿给予相应处理。e.可适当选用抗病毒药物。②神经系统受累阶段:a.控制颅内压, 给予甘露醇。b.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c.酌情使用糖皮质激素。d.对症处理, 如隆温、镇静、止惊等。e.严密观察病情, 注意严重并发症。③心肺复苏阶段:a.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氧。b.呼吸功能障碍时, 应及时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c.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注意患儿生命体征。d.抬高头肩保持中立位, 置胃管及导尿等。e.选用有效药物对症治疗。④生命体征稳定阶段:a.做好呼吸道管理, 避免并发呼吸道感染。b.选用支持疗法, 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c.功能康复治疗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1.5 疗效评定
经过用药后可凭体温下降及皮疹消退时间来评估疗效[9]。患儿1~3 d退热为显效;4~5 d退热为有效;5 d以上退热为无效。患儿1~3 d退疹, 没有新疹出现及没有并发症者为显效;4~5 d皮疹好转, 没有新疹出现及没有并发症出现者为有效;5 d以上患儿体温没有下降, 皮疹没有好转, 病情恶化者为无效。
2 结果
在本组68例患儿中, 经用药治疗后, 患儿退热、退疹显效43例, 占63.24%;有效24例, 占35.29%;无效1例, 占1.47%, 总有效率为98.53%。
3 预防措施
适龄儿童要做到, “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在春夏肠道病毒容易感染发生的季节, 教育儿童要讲究个人卫生和食品卫生, 不喝生水, 不吃生冷食物, 做到饭前便后洗净手,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本病流行期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场所, 保持居室空气新鲜, 对儿童衣服和被褥要勤晒。哺乳的母亲要勤换内衣勤洗澡, 喂乳前要清洗乳头。若儿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4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71型 (EV71) 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在我国各地均有流行, 并有逐年增多趋势[10]。此病主要表现为口腔炎及位于手足部位之皮疹, 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 以夏秋季多见。年长儿及成人也可感染但一般症状较轻, 或无症状。临床上首先表现为口痛、厌食及低热, 亦可不发热。口腔内可见散发性小疱疹或溃疡, 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为多, 偶然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 破溃后成浅溃疡, 于1周内自愈。此病主要由肠病毒71型以及肠道柯萨奇病毒A16型所致,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5岁以下发病率最高。该病夏秋季高发, 传播主要途径经呼吸道飞沫, 肠道 (粪-口) 传播[11]。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口皮疹, 更危险的状况则是神经源性肺水肿并发症, 从而导致患儿死亡。到目前为止, 手足口病无特效药物治疗, 大多用抗病毒治疗。通过前瞻性的对照研究, 临床应用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显著。两药合用治疗手足口病具有协同作用, 可以减轻病毒引起中毒症状, 促使疾病尽快恢复及降低并发症。
总之, 手足口病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 若不及时处理会影响患儿的健康生长, 并将疾病传染给其他儿童。为了避免病况的发生, 应注重手足口病的抗感染治疗, 并且做好疾病防范工作, 维护儿童群体的身心健康。
手足口病的诊治及预防 篇2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病原以肠道病毒71 型和柯萨奇病毒多见。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但在临床中亦可见成人发病。尤其近几年来,特别是2008年、2009年、2010年的春季,安徽、河南和山东等省局部地区手足口病疫情的暴发流行后,成人手足口病有明显增多趋势,全国各地陆续出现成人手足口病的报道。显而易见,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出现一些新情况,病原体逐渐在进化,感染人群在扩展,传播途径在演变,手足口病的预防更加棘手,传统的防控意识亟待更新。本文通过文献复习及临床感受就手足口病现存情况浅析如下。
一、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新情况
1、病原学研究进展
EV71和CVA16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病原,其他柯萨奇病毒如A5、A7、A9、A10、B3和B5也可引起[1],但EV71在我国的研究报道较多。EV71可分为A、B、C等基因型,基因型B和C又可再细分为B1~B4、C1~C4基因亚型。自1989年始,我国诸多学者从湖北、深圳、上海、重庆、广州、福建等地的手足口病患者中均分离出EV71[2]。其中Li等[3]对我国深圳市1999至2004年流行的EV71序列以及中国大陆其他地区EV71流行株序列进行遗传特征分析,确定其均为C4基因亚型。此基因亚型与阜阳、深圳、重庆、上海地区及2004年我国台湾地区流行毒株基因型一致,且距离较近。最近新乡地区一项研究显示该地区EV71病毒属于C4a亚型,与2008年安徽阜阳代表株距离接近[4]。EV71具有遗传多样性,不同基因型EV71流行存在一定的时间性和区域性,且病毒可在同一地区发生进化。1998-2001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澳大利亚和我国台湾省暴发的几起大规模手足口病流行均由EV71多种基因型引起,包括B1、B3、B4、C2、C3等。2005年后,我国大陆地区的EV71流行毒株为C4基因亚型C4a簇[8]。我国台湾省1980、1986年EV71流行株为亚型B1,1998年为C2,l999年至2003年为B4,2004年为C4[。不同基因型的交替流行说明EV71进化活跃。
2、易感染人群及其变化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丙类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手足口病的易发人群为10岁以下儿童,其中又以5岁以下的儿童最常见,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可在幼儿园中发生流行。传统观念认为成人对手足口病毒普遍存在免疫力,其极少发生于成人。但随着疫情的发展,手足口病感染人群也发生着变化。早期有学者认为,存在免疫缺陷或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可感染本病。但近几年,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呈明显上升趋势。2008年至今,国内报道成人手足口病100余例,其均无免疫缺陷或明显免疫力低下表现,并有合并脑炎、睾丸炎等疾病的重症患者[9-11]。另外,笔者最近一项对手足口病患者家庭成员随访研究发现,手足口患儿家庭中不但有成人患者,而且还存在成人隐性感染患者。成人手足口病患者及成人隐性感染者的存在可能是手足口病疫情难以控制和引起大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3、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临床上以发热、口腔溃疡和疱疹为主要症状,起始多表现为低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手足口病皮损初为红色斑丘疹,很快发展为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常见于手掌和足底,也可见于臀部。口腔疱疹常见于舌、牙龈和口腔颊黏膜,开始为红色小疱疹,后常变为溃疡。有的病人仅有皮疹或口腔溃疡。个别患者可伴有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成人手足口病一般全身症状较轻,多仅表现为手、足皮疹和/或口腔溃疡,很少伴有系统性损害[9]。
4、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可作为本病的传染源,但不会在人和动物间传播。从感染到出现症状即潜伏期通常是3~6天。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存在于患者的疱疹液,咽部,粪便中,通过唾液、飞沫、粪便和疱疹液等排泄物,经呼吸道、消化道均可感染,健康的儿童、成人均可感染。水和食品污染是导致手足口病流行的另一主要原因,病毒感染者排出的病毒污染了水源,而被污染的水源又进一步成为污染食物或其他物质的污染源,此种情况可引起手足口病小范围的暴发流行。有研究显示,成人手足口病多经患儿传播而感染[12],即家庭内传播。受感染的成人活动范围大,携带病毒量多,又可传染其他儿童和成人,且传播和危害能力远远超过儿童患者,故成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新见解
1、改变意识,加强监测 加强监测、做好疫情报告是控制手足口病流行的关键第一时间发现手足口病患者,迅速采取措施将患者有效隔离,防止疾病的扩散,以免造成大范围的流行和社会恐慌。同时还要积极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以便对手足口病的发病数量及病症进行有效统计和监测。对重症患者和特殊患者应采集咽拭液或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对疾病可能发生的变异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起到有效预警作用。改变对成人手足口病的认识,成人患者虽症状轻,但其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社会危害远远超过儿童患者。高度重视成人手足口病的上报、调查和隔离工作,以做好手足口病的全面监测。
2、及早切断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常发生于幼托机构。幼托机构应严格执行晨检制度,晨检对象不应仅限于幼儿,还应包括接送幼儿的家长及幼托机构教师。对幼儿疑似病例或家长有疑似症状的幼儿及时隔离,控制本病在幼托机构内蔓延。本病流行期间,幼托机构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进行终末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幼托机构要多开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晒衣服,督促幼儿饭前便后要勤洗手。
3、加强家庭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较多,应提醒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家长还应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夏季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一旦确诊,无论儿童或成人,尤其是老人、孕妇及免疫功能不全者,在手足口病患者发病期间都应与其避免亲密接触(如亲吻、拥抱、共用餐具等),甚至患者家庭成员及与患者长期生活人员之间也都应避免亲密接触,以切断隐性感染者的传播。
手足口病的诊治及预防 篇3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特征,诊断,治疗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病原是肠道病毒71型 (Enterovirus 71, EV71) 及柯萨奇病毒A组16型 (CoxA16) [1]。婴幼儿发病率较高, 每年均有发生, 在2008年5月被纳入我国法定丙类传染病。现将2009年5月—2010年6月我院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儿诊断均符合国家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8年) 》标准[2]。普通病例99例, 1例重症。病程3 d~16 d, 平均6 d.
1.2 方法
分析临床特征包括: (1) 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 (2) 临床表现; (3) 实验室结果; (4) 并发症; (5) 治疗及转归。
2 结果
2.1 发病年龄、性别及人群分布
100例患儿男65例 (65%) , 女35例 (35%) , 年龄8个月~10岁。其中3岁以下75例 (75%) , 小于1岁2例, 1岁~2岁18例, 2岁~3岁55例;3岁~6岁17例 (17%) , 6岁以上8例 (8%) 。城镇儿童25例 (25%) , 农村儿童75例 (75%) , 一家或同一村12例 (12%) 。
2.2 临床表现
85例发热, 多数呈不规则型发热, 其中37.5~38℃65例 (76.5%) , 38~39℃20例 (23.5%) , 大多先发热后出皮疹, 多在2 d内;发热时间<1 d 45例 (52.9%) , 1 d~2 d 15例 (17.6%) , 2 d~3 d 20例 (23.5%) , >3 d 5例 (5.9%) 。100例患儿均有皮疹 (100%) , 为圆形或卵圆形斑丘疹, 周围绕以红晕, 1 d后转为疱疹, 疱液清澈透明, 有轻度痒感, 质较硬, 不易破溃。主要分布在手、足、口部45例 (45%) , 分布在手、足、口、臀部25例 (25%) , 分布在手足部20例 (20%) , 少数分布在口腔黏膜或臀部10例 (10%) 。小于3岁的患儿多发生在臀部和手、足部, 以红斑和丘疹为主, 臀部皮疹严重者左右对称;位于口腔黏膜的皮疹呈疱疹或小溃疡。一般病程多在1周左右痊愈, 无色素沉着, 不留瘢痕, 皮疹消退时间为平均6 d.伴流涕47例 (47%) , 咳嗽19例 (19%) , 呕吐2例 (2%) , 腹泻3例 (3%) , 抽搐1例 (1%) 。
2.3 实验室检查
所有病例均进行了外周血常规、心肌酶、血糖检查, 部分病例进行了胸部X线片、心电图等检查。其中白细胞<4×109/L 2例 (2%) , >10×109/L 3例 (3%) , 血小板升高46例 (46%) , 余病例正常。血清肌酸肌酶同工酶升高10例 (10%) , 乳酸脱氢酶升高9例 (9%) , 血糖升高8例 (8%) 。50例行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异常5例 (10%) , 其中窦性心动过速3例, T波变化1例, 左心室高电压1例, 余正常。60例行胸部X线检查, 提示支气管炎5例 (8.3%) , 其中1例 (1%) 抽搐患儿做了脑脊液检查 (示有核细胞升高、蛋白升高) , 该患儿头颅CT和脑电图检查, 均提示有炎性改变。
2.4 并发症
本组并发支气管炎5例, 心肌酶异常19例, 心电图异常5例, 脑炎1例。
2.5 治疗及转归
治疗措施是早隔离, 早治疗 (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 : (1) 入住传染病区隔离治疗; (2) 嘱多饮水, 吃易消化的食物, 加强营养, 防止交叉感染; (3) 采用利巴韦林 (济南利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10~15 mg/ (kg·d) 和双黄连 (哈尔滨制药三厂生产的干粉剂) 60 mg/ (kg·d) 静脉注射, 疗程3 d~5 d.抗病毒及清热解毒治疗, 合并有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可选用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 。同时雾化吸入利巴韦林和地塞米松, 每日2次; (4) 对有呕吐、腹泻等患儿予止泻、止吐治疗; (5) 做好口腔护理。对于手、足、臀部等部位的皮疹给予阿昔洛韦软膏 (湖北成田制药有限公司) 外涂。 (6) 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心肌酶和心电图异常者给予保心肌治疗。1例合并脑炎的患儿, 除上述治疗外, 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甲泼尼龙冲击、降颅内压、对症及支持等综合治疗。
25例住院时间平均6 d, 均治愈 (100%) ;1例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患儿住院16 d痊愈出院。其余病例在门诊治疗, 经追踪调查均治愈。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于1957年首次在新西兰发现。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很多, 均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 人类肠道病毒属, 并证实病原有EV71、柯萨奇病毒A组4, 5, 9, 10, 16型和B型2, 5型、埃可病毒 (ECHOV) 以及其他肠道病毒等二十多种, 其中以EV71、CoxA16最常见[3]。传染性强, 传染快, 一般无明显的地区性, 夏秋季好发。是5岁以下儿童的一种发热性、出疹性疾病, 属自限性疾病, 尤其是婴幼儿, 本组中3岁以下患儿占75%.男性发病率 (65%) 明显高于女性 (35%) ;农村儿童发生率 (75%) 高于城市儿童 (25%) , 隐性感染比例大。由其是EV71及CoxA16等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其中EV71与流行有关[4]。常发生在幼儿机构和儿童较多的家庭中, 有时可在短期内造成较大范围内的流行。
本组中100例患儿均有皮疹, 大部分病例皮疹同时出现在手、足、口部 (45%) 及臀部 (25%) , 少数仅在手足部 (20%) , 口腔黏膜或臀部 (10%) 。普通病例 (99%) 症状较轻, 一般以发热和手、足的红斑和丘疹或口部的疱疹为主, 因此接诊医师应注意口腔黏膜是否有疱疹或小溃疡, 以免漏诊。另外, 85%的患儿有发热, 呈不规则热, 多数先发热后出疹, 以低热为主, 少数病例伴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也有伴咳嗽、流涕等呼吸道感染的表现, 应注意与上呼吸道感染鉴别。有抽搐的患儿应做脑积液和脑CT检查, 以给予早期治疗。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主要是患儿及隐性感染者, 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传播[5], 第1周内传染性最强。病毒主要经粪、口及呼吸道途径传播, 接触可传染病毒, 因此, 在治疗期间要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本资料显示, 手足口病在我县流行以普通病例为主。本组平均住院时间6 d, 治愈率达100%, 故只要及早诊断及治疗, 普通病例预后良好。轻症病例以抗病毒及中药清热、解毒为主;重症病例可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昏迷者, 应记录24 h出入量, 动态监测血生化、血糖、凝血功能、血常规、血气分析, 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治疗过程中, 如患儿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烦躁、嗜睡等症状和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时, 应做脑电图或脑脊液检查, 以确诊是否合并脑炎;当患儿有高热、面色苍白、灰暗、胸闷、心慌、乏力等症状时, 心电图有T波及S-T段改变, 或心肌酶升高, 应考虑合并心肌损害, 予以积极治疗, 以防引起严重后果[6]。
搞好卫生, 做好个人防护是预防本病的关键。避免接触发病的患儿, 幼儿机构及家长发现可疑患儿, 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采取控制措施, 症状轻者可不住院, 回家隔离治疗。医护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 接触患者后须认真洗手, 严格消毒, 以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8年版) [J].中国社区医师, 2008, 24 (10) :11.
[3]吴晓波.手足口病68例临床分析[J].小儿急救医学, 2006, 13 (6) :559-560.
[4]赵顺英, 李兴旺, 江载芳.关注小儿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J].中华儿科杂志, 2008, 46 (6) :40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办公室.肠道病毒 (EV71) 感染诊疗指南 (2008年版) [J].临床儿科杂志, 2008, 26 (6) :551-552.
手足口病预防及治疗 篇4
我院门诊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 2007年以前呈散发状态, 2008年以后出现流行趋势, 且病例逐年增加, 尤其是2010年患儿出现发病急、症状重, 个别患儿合并脑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并发症。随后我市采用公共场所消毒、学前儿童隔离 (幼儿园放假) 后患儿数量逐渐减少。现于我院2010年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中, 随机选择60例, 年龄均在6岁以下。患儿均有手足疱疹或斑丘疹, 90%有口腔溃疡, 20%左右有发热, 5%有咳嗽, 5%左右既往曾有手足口病病史。普通病例要求其注意休息, 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同时给予利巴韦林颗粒、紫雪口服液或黄栀花口服液口服用药。必要时采用静脉给药。
2 分析
手足口病是常见传染病,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 尤其以3岁以下年龄的发病率高[1]。多由接触传播, 如被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日常接触可传播;接触被污染的水源, 也可经口传播。同时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人群对手足口病病毒普遍易感, 且感染痊愈后只对其既往感染的病毒具有免疫力, 对其它类型的手足口病病毒无免疫力, 故可重复感染。因此做好患儿的隔离, 切断传播途经, 对手足口病的预防至关重要。同时在治疗上因手足口病无特效治疗方法, 我院采用中西药联合抗病毒治疗, 疗效确切。
3 结果
每年7~10月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因此, 做好家庭及公共场所消毒, 做好患儿隔离。可以减少手足口病发生。同时对手足口病患儿采取早期诊断, 积极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极少数重症病例或皮疹不典型病例, 临床诊断有困难, 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4 讨论
手足口病可由20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 但成人多通过隐性感染等获得免疫, 故以小儿多见。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 A16) 及肠道病毒71 (EV71) 多见。主要表现发热, 手足、口腔粘膜、臀部皮肤及四肢关节可见疱疹或斑丘疹, 个别有致命性并发症。
手足口病的预防原则[2]: (1) 加强监测, 尤其以幼儿园为主, 发现疑似病例及时隔离治疗。 (2) 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 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 衣物在太阳光下暴晒。室内要通风换气, 做好环境及个人卫生。 (3) 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4) 医院加强预诊及分诊, 防止交叉感染, 且要做好疫情报告, 及时发现病人采取预防措施, 防止疫病蔓延扩散。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感染所致一种传染病, 如口服用药不能控制病情, 需静脉用药。我院临床上多采用利巴韦林加炎琥宁联合静脉点滴抗病毒治疗, 效果明显。利巴韦林是合成的核苷类抗病毒药, 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但是其体外抗病毒活性可被鸟嘌呤核苷和黄嘌呤核苷逆转的结果提示, 利巴韦林可能作为这些细胞的代谢类似物而起作用。炎琥宁为一种新型冻干粉剂, 是穿心莲提取物经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 能抑制早期毛细胞管通透性增高及炎性渗出和水肿, 减轻局部细胞坏死和炎细胞浸润, 减轻粘膜下充血水肿;减少粘液分泌;能特异性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 纠正和调节免疫紊乱, 抑制炎症反应和疾病发展;通过病毒的灭活, 减轻病毒及其毒素对局部细胞的破坏和抑制功能。
摘要: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传染病, 发病率逐年上升, 且常有并发症危及患儿生命。故要积极治疗, 同时要做好预防隔离。
关键词:手足口病,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S].2010.
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者共288例, 重症病例1例, 死亡1例。对死亡病例的实验室检测为EV71核酸阳性[1]。患者病多为5岁以下的托幼儿童或散居儿童, 门诊治疗214例, 住院治疗74例。
1.2 方法
对74例手足口病患者的发病季节、年龄、体温、皮疹等具体进行了分析。
2结果
2.1 该病可在全年的任何季节发生, 但主要出现在春季到夏季之间, 主要发生在4~6月份。手足口病的主要症状为发热、手、足及口腔黏膜等部位突发疱疹[2], 一些患者会出现并发症, 严重时会导致死亡。根据患者的症状表现, 主要可分为普通病例和重症病例。
该次病例中, 共有发热患者126例, 患者多在起疹前的1~2 d起热, 大部分患者会出现高热, 通常持续2~3 d后退热。另外, 皮疹患者122例, 患者的双手, 足部可见发散的或平或凸的红色斑丘疹及水疱疹, 且周围有红晕, 疱疹形状或圆或扁, 多为米粒大小, 内有浑浊的液体, 本次患者的皮疹无疼痛和瘙痒, 无破溃、结痂。
2.2 并发症 手足口病患者的并发症多为心肌炎、肺炎、脑炎。症状轻的患者回家隔离, 予以服用银黄颗粒。重症患者已在医院隔离, 均给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 对病发细菌感染的患者进行抗生素治疗。所有患儿均以治愈, 症状轻的患者7 d左右痊愈。
3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征
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3], 学龄前儿童为多发群体, 而3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更高。患者和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 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传播。各种病毒均会引起手足口病的发生, 但以肠道小RNA病毒属的Cox病毒、埃可病毒和新型EV为主, 同时以CoxA组的16、4、5、7、9、10型和B组的2、5型以及EV71为主要流行病毒。EV71毒株分3个基因型 (A、B和C型) 和11个基因亚型 (BrCr、B1-B5和C1-C5亚型) [4], EV71基因型别的变化和易感宿主的累积是引起手足口病灾某一地区突然性爆发的主要原因。
患儿发病时会出现发热症状, 通常在38℃左右, 患者在发热的过程中, 其口腔、手足、臀有皮疹出现。皮疹在发病当天或第2天出现, 1~2 d即发完。先是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 1 d之后会有部分的皮疹变为疱疹, 皮疹程发散式分布, 皮疹多出现在患儿的手指或足趾掌面、指甲周围以及足跟边缘, 但也有出现在手掌、足底、臀部、大腿内侧以及会阴。疱疹多为卵圆形, 小的直径多为2~5 mm, 最大可达10 mm, 疱疹中含有浑浊的液体。皮疹通常不会破裂, 2~4 d后便会干燥结痂, 结痂呈黑褐色, 即是脱痂也不会留疤, 患者也不会感觉疼痛和瘙痒。在口腔两颊黏膜与唇内、舌边、软腭也会出现发散性的疱疹[5], 有的疱疹与皮疹同时出现, 或者在皮疹出现后的1~2 d发生。但口腔中的疱疹容易破损, 溃烂, 底部呈灰黄色, 周围有红晕, 患者在咀嚼时会感觉疼痛, 并拒食、流涎。
3.2 预防措施
事实上, 手足口病在目前并没有防疫疫苗, 即是发病也没有特殊的药物可以马上治愈, 因此, 采用科学的预防控制手段对疾病的防御有积极作用。
3.2.1 加强日常监测与报告
各地区应加强手足口病的检测, 针对疫情开展分析, 及时制定防御手段, 针对EV71病毒流行病原的型别进行检测, 分清病毒基因、致命性的主要关系, 掌握手足口病的预防手段。2008年5月2日, 我国卫生部已经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6], 而各大医疗机构也发现了手足口病的实际病例, 因此, 我们应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中的规定, 在24 h以内做好网络报道。当流行疾病爆发时, 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以及其他相关规定, 及时对这种发公共卫生事件向社会做出信息报告。
3.2.2 落实各项预防措施
完善卫生教育, 让患儿及患儿家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勤洗手, 保证生活环境的卫生, 并加强室内的通风, 勤晒衣被。儿童应少进入人流量过大、空气通风条件不好的地方, 同时应预防与其他患儿接触, 如果儿童出现上述的疾病症状, 应及时入院就诊。如在集体单位, 例如幼儿园等场所, 要保持良好的通风, 按时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进行清洗消毒, 每天还需进行检查, 一旦发现患儿有以上症状, 应及时送诊、居家隔离治疗和休息;老师和家长要对患儿使用过的物品进行消毒, 当医疗单位发现患儿人数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当地医疗机构应上报卫生管理部门, 及时做好预防措施[7]。医疗机构在流行期间最好进行预检分诊, 并由专家接受诊断和治疗, 按照《消毒技术规范》及时做好消毒防疫工作, 避免院内感染。
3.2.3 控制措施
对于手足病要早发现、早治疗, 疾控中心接到手足口流行病的爆发情况后, 应及时派人进行社会调查, 同时采集标本, 并进行实验室检测, 以便对病原进行分型确定。针对手足口患者, 通常需要治疗7~10 d, 并对与这些患儿亲密接触的儿童进行检测, 检查其提问、皮疹发病等情况, 对已经感染的患儿, 及时治疗。
做好病家和疫点消毒工作, 特别要对室内的常用器、接送车辆进行消毒, 清理咽喉、鼻腔的分泌物。健康教育和身体锻炼十分重要, 同时, 在患病期间要减少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及时控制疫情的发展, 减少该病的发病率。
摘要: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并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本院的手足口患儿做回顾性分析, 探讨其预防措施。结果 手足口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传染疾病, 多发在春季, 发病症状典型, 且多发在5岁以下的儿童, 只要合理合理治疗, 该病不留后遗症, 但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患儿死亡。结论 早发现、早治疗, 及时控制病情发展。
关键词:手足口病,EV71感染,流行病学,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蔡皓东.手足口病预防之计在于春.健康报, 2009, 2:23.
[2]周立民.权威专家释疑EV71感染.健康报, 2008, 4:2.
[3]王燕.手足口病病原及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9 (24) :1724-1725.
[4]孙军玲, 张静.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9, 30 (9) :973-975.
[5]王小燕, 邓慧玲, 符佳.手足口病2103例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分析.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1) :56-58.
[6]刘燕飞, 茹振平.小儿手足口病78例临床诊治探讨.临床误诊误治, 2009, 22 (3) .
手足口病的诊治及预防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病例诊断
由县级以上医院按照卫生部发布《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2008年版) 诊断标准诊断。
1.2 病例报告
按照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报告要求, 由诊断医院输卡上报手足口病病例。对于重症手足口病病例和采样的典型病例, 配合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
1.3 一般资料
1.3.1 发病季节分布:
通过前12个月收治病例资料分析, 一年四季均有零星收治上报病人, 4、5、6、7月发病数高于其它月份, 5月份为最高峰月。
1.3.2 发病人群分布:
106例收治上报病人中男59例, 女47例, 男∶女=1.26∶1。发病主要为农村学龄前儿童, 其中0~2岁56例, 占52.83%, 3~5岁41例, 占38.68%, 5岁以上9例, 占8.49%, 最大年龄10岁。
1.3.3 发病空间分布:
散居儿童发病64例, 占总报告病例的60.38%, 其中外地民工子女51例, 占散居儿童的80%。托幼机构儿童发病42例, 占39.62%。
1.3.4 病例类型:
在106例收治上报病人中, 均为临床诊断一般病例, 无临床诊断重症病例, 无死亡病例。
1.4 临床表现
1.4.1 发热:
106例患儿中有82例发热, 体温<38℃者49例, 38℃~39℃者24例, >39℃者9例。发热持续时间1~5天, 平均为3天, 热型不定。
1.4.2 口腔病变:
其中99例患儿颊、腭、齿龈及舌部有疼痛性小水疱及溃疡。
1.4.3 皮疹:
所有患儿均有皮疹, 以手掌、足底、臀部及大腿两侧多见, 偶发于膝部、肘部及躯干处。发于臀、肘、膝部的皮疹为淡红色米粒大丘疹, 但以臀部为多, 较密集, 少部分可有类似掌部水疱。
1.5 实验室检查
88例做血常规检查, 24例正常, 68例白细胞总数正常, 但淋巴细胞比例偏高, 7例白细胞总数增高, 在12×109/L以上。肝功能检查异常2例。胸片检查22例, 其中气管炎9例, 支气管肺炎4例。
2 治疗及转归
2.1 抗病毒
轻症者口服病毒唑颗粒剂、双黄连口服液, 发热患儿及症状较重者予阿昔洛韦、炎琥宁、清开灵、鱼腥草等补液, 继发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
2.2 对症治疗
口腔溃疡者予西瓜霜喷雾剂、思密达等涂口腔。伴疼痛者给予锡类散外敷, 2次/d。控制高热:物理降温、口服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栓剂肛塞, 或复方麝香注射液静脉点滴。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安定、鲁米那钠镇静止惊, 大剂量维生素C、B6、B12营养神经。
2.3 中医中药辅助
中医根据手足口病的临床体征及发病特点, 纳其入“湿温”与“时疫”范畴, 证属实证、热证, 病位在心、脾、肺等脏, 病机关键为心、脾积热。以清热解毒、健脾清心法为治则, 内外合治有一定疗效。
通过上述综合施治, 106例患儿全部痊愈, 病程约5~7天, 最长10天, 所有病例经随访未见复发。
3 讨论
3.1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 (型) , 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 B组的2、5型, 以及肠道病毒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 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型 (EV 71) 最为常见。这些病毒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及溃疡, 也可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脑炎、脑膜炎、肺水肿等致命性并发症, 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手足口病是我国非法定传染病, 但近几年, 我国部分省市发生了手足口病的局部大流行, 2008年5月2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正式将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到目前为止, 部分省市的手足口病疫情仍不容乐观, 我们务必严阵以待, 绝不能掉以轻心。
3.2 关于手足口病的诊断
3.2.1 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 卫生部于2008年出台了《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规定了手足口病的病例定义, 指导医务工作者做好手足口病的正确诊断。作为主要服务于农村的基层医院, 我们应认真学习这一诊断标准, 免得盲目诊断导致手足口病的误诊漏诊。具体临床诊断标准如下:
急性起病, 发热, 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 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 疱内液体较少;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 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重症病例诊断:①有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的患者, 同时伴有肌阵挛, 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②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 但有发热伴肌阵挛, 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3.2.2 诊断手足口病时, 应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①多形性红斑:为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皮损多形, 伴黏膜损害, 好发于四肢远端及黏膜, 有虹膜样或靶形红斑, 有痒感[1];②丘疹样荨麻疹:皮疹为红色丘疹, 大小形状不一, 痒感明显, 中心有粟粒大小的丘疹状水疱, 疱壁厚不易破, 多见于四肢及躯干;③脓疱病:皮肤损害为化脓性疱疹, 疱浆液可培养出细菌;④口蹄疫:是人畜共患疾病, 由家畜传染给人, 常见于农牧民和儿童, 水疱易破, 形成表浅溃疡, 全身表现重;⑤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 皮损先出现于躯干及四肢近端, 呈向心性分布, 分批出现, 皮疹多为透明水疱状, 可累及口腔、外阴和头皮[2]。
3.2.3 从我院收集的既往手足口病就诊史来看, 我县医务人员对本病的知识了解较少、误诊率较高, 提醒皮肤科、小儿科同仁及医务人员要加强对手足口病知识的学习和熟练掌握, 在发病的季节应仔细观察疱疹性疾病出现时的时间、部位、特征进行鉴别, 特别是托幼机构、农村卫生站的医务人员, 更应熟悉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 以达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报告、早期预防、早期治疗之目的, 避免手足口病的流行和传染。
3.3 关于手足口病的治疗
3.3.1 联合用药:
病毒唑是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 对DNA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 是经验治疗手足口病的首选抗病毒药, 但临床评价不一。吕为萍[3]等采用在病毒唑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 结果显示疗效明显高于单用病毒唑组, 说明炎琥宁具有协同抗病毒作用, 可提高疗效, 且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易于患儿及家长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3.2 免疫调节剂的使用:
西药抗病毒药, 在临床上的疗效作用有限, 病毒性疾病为自限性疾病, 患儿自身免疫机制的活跃直接对疾病恢复起重要作用。免疫调节剂可以提高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应答能力, 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常用的免疫调节剂有卡介苗素、干扰素、康复新液、鸟体林斯等, 在临床使用中值得探讨。张雪宇[4]研究了丙种球蛋白在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作用, 认为通过丙种球蛋白的IgG成分, 迅速提高受者体内IgG水平, 直接中和毒素, 协同杀灭细菌, 病毒和其它病原体, 起到防治各种细菌, 病毒性感染的作用。在适当的时间给适当的手足口病人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及缩短住院时间。
3.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祖国医学认为, 手足口病的发生以感染时邪为主, 邪毒由口鼻而入, 蕴郁肺脾, 内侵生湿生热, 向外发于肌表, 故见手、足、口部疱疹。治宜清热、利湿、解毒为主。孙燕燕[5]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 同时服用自拟中药泻黄解毒汤口服治疗效果满意, 方中藿香、炒栀子、石膏、防风为《小儿药证直诀》中“泻黄散”之组成, 用以泻脾胃伏火;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紫草凉血解毒、透疹;赤芍、蝉蜕辛凉透表, 使机体内火毒外达内消。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显著, 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3.4 关于手足口病的预后管理
绝大部分尤其轻型的手足口病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无后遗症;绝少数患者得病后会迅速发展为重症或并发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 如不及时就诊、抢救治疗会危及生命, 以至死亡。所以, 作为农村基层医院的临床医师在日常诊疗过程中, 必须懂得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建立三级预防理念, 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参考文献
[1]张惠芸, 赵秀芸.手足口病[M].山东卫生科技教育, 2007, 80 (4) :37-38.
[2]刘辅仁.实用皮肤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 223-224.
[3]吕为萍, 李建友.炎琥宁治疗手足口病250例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 2006, 5 (17) :25-26.
[4]张雪宇.手足口病持续高热患儿应用静脉丙种球蛋白疗效观察[J].罕少疾病杂志, 2008, 15 (5) :34-35.
手足口病的诊治及预防 篇7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区集体儿童体检工作中, 确诊为手足口病的143例中, 年龄1~5岁以下儿童, 其中:男83例, 1~2岁12例、2~3岁27例、3~4岁20例、4~5岁24例, 女60例, 1~2岁14例、2~3岁17例、3~4岁19例、4~5岁10例, 临床表现:流涕、咳嗽、恶心、呕吐, 除手、足、口腔等部位有斑丘疹、疱疹外, 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血常规中白细胞增高。
1.1 临床观察:
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急性起病, 发热或手足、口腔、肛周等部位的皮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
1.2 临床诊断143病例中:
患儿均出现急性起病, 发热, 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 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的疱疹, 疼痛明显。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2 临床对症处理
2.1 营养饮食:
该病发生于夏季, 容易引起脱水及电解质紊乱, 需适当补充水分及营养, 给予孩子的食物应易消化、柔软、无刺激。患儿应卧床休息1周, 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 不愿进食, 配以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 禁止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2.2 口腔保健:
小儿患该病易出现因口腔黏膜疱疹、溃疡引起到疼痛而拒食、流涏、哭闹不眠等, 加上发热导致唾液分泌减少, 口腔易感染。注意保持患儿口腔清洁、饭前、后用生理盐水漱口, 不会漱口的患儿可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 以免感染。并可将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金霉素、鱼肝油, 亦可服用维生素B2、维生素C, 辅以超声雾化吸入, 以减轻疼痛, 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2.3 皮疹处理:
手足口病患儿皮肤可出现多发甚至泛发的炎性丘疹、疱疹, 加上出汗刺激, 皮疹可因患儿搔抓而继发感染, 疱浆到渗出亦会引起病毒传播。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 衣着应舒适、柔软, 经常更换。剪短患儿指甲, 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 以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婴儿, 应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 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2.4 发热处理:
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无需特殊处理, 可让患儿多饮水。如体温超过38.5℃, 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退热剂。注意观察体温变化, 每4 h测量体温1次, 必要时擦浴等物理降温, 以防高热惊厥。鼓励患儿多饮水, 出汗多者应及时更换衣裤, 保持皮肤干燥, 避免受凉。
2.5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对症处理:
家庭应准备体温表, 家长应学会测体温看体温表、数脉搏和呼吸。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 无需特殊处理, 可让患儿多饮水;对于体温在37.5~38.5℃的患儿, 给予散热、多喝温水。
3 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 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3.1 个人预防措施:
勤洗手, 勤换衣, 保持家庭卫生环境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流行期间尽量不带婴幼儿到人群多, 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 轻症患儿不必住院, 宜居家治疗、休息, 以减少交叉感染。
3.2 集体儿童预防措施:
每日进行晨检, 发现可疑患儿时, 要对患儿及时送诊救治。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本病流行季节, 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患儿增多时, 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做好卫生保健, 加强锻炼, 提高机体抵抗力, 流行期间给予板蓝根冲剂预防。加强幼儿园保健人员和家长的预防意识, 依托媒体宣传大力开展预防小儿手足口病卫生知识, 降低发病率, 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4 消毒方法
4.1环境消毒:患儿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 (如门把手、课桌椅、餐桌、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等) 、玩具、游乐设施、寝具及书本等做重点性消毒。清洁完毕的物体可移至户外, 接受阳光照射, 通过紫外线杀灭病毒。
4.2地面:用含500~1000 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或0.5%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 喷洒用量200 m L/m2。
4.3 食具、饮具则用含250 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30 min, 或用高温 (蒸气或煮沸) 消毒10 min。
4.4 患者的衣物、毛巾、被单等可用煮沸消毒20 min或用含500 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作用30 min。
4.5 垃圾:用含2000 m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作用60 min, 并即时清理。
4.6 生活污水:用漂白粉或优氯净按5 0 m g/L加氯量投加, 作用120 min后排出。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观察及预防措施。方法 实施消毒隔离、严密观察病情, 健康教育宣传、预防。结果 手足口病 (HFMD) 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该病流行期间, 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 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 做好预防消毒工作, 可降低发病率。结论 加强监测, 积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治效果探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 其中男63例, 女37例, 年龄6个月~11岁, 平均3.4岁, 其中<2岁患儿30例, 2~3岁患儿43例, 3~5岁患儿14例, >5岁患儿13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100例患儿均见发热, 其中59例患儿在37.5~38℃, 25例患儿在38.1~39℃, 16例患儿在39.1~40℃。所有患儿均出现手足疱疹或臀部斑丘疹, 在关节处也可少见类似疱疹, 87例 (87.0%) 患儿症状典型, 为椭圆形、圆形充血性斑丘疹, 周围有红晕, 直径在2~5mm;79例 (79.0%) 患儿为口腔疱疹, 发病2~3d后形成浅溃疡, 此时患儿出现流涎、难以进食、哭闹加重等症状, 少数患儿伴有呼吸系统症状, 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节律异常以及呼吸困难等。
1.3 辅助检查
所有患儿均给予血常规以及心电图检查。其中血常规检查WBC<4.0×109/L患儿3例 (3.0%) , WBC>10.0×109/L患儿16例 (16.0%) , WBC (4.0~10.0) ×109/L患儿81例 (81.0%) ;心电图检查正常者62例 (62.0%) , 异常者38例 (38.0%) , 其中窦性心动过速26例, 窦性心率不齐7例, 合并其它异常者5例。
1.4 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主要采用以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的方法。抗病毒治应用利巴韦林10mg/ (kg·d) 行静脉滴注;限制液体入量每天60~80ml/kg;甘露醇脱颅压20%甘露醇5ml/kg, 每4~6h静脉滴注一次, 并根据患儿病情逐渐减量和停药;甲基泼尼松10~15mg/kg冲击给药, 1次/d;大剂量丙种球蛋白2g/kg, 静脉滴注分2~5d滴完;并适当应用抗生素以抗感染;手足臀疱疹及口腔黏膜疱疹用康复新液口服或外涂;维持水电介质及酸碱平衡, 营养心肌细胞等;对于发热大于38.5℃的患儿给以物理降温或布洛芬降温;对出现呼吸困难的患儿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
2 结果
本组100例患儿中, 治愈90例 (90%) , 其中7d内治愈79例, 7~10d治愈19例, ﹥10d治愈2例;好转9例 (9%) ;死亡1例 (1%) , 死亡患儿为EV71感染;出院后有3例患儿发生后遗症, 3例患儿均为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其病原为肠道病毒, 并以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71型 (EV71) 最为常见。重症病例多由肠道病毒71型 (EV71) 感染引起, 病情凶险, 病死率高, 要引起高度重视。而普通的手足口病表现为发热, 手、足、臀等部位出现疱疹、斑丘疹等, 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 疱疹周围出现炎性红晕, 普通的手足口病经抗病毒和对症治疗预后较好, 无后遗症, 重症病例可能会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和畸形呼吸衰竭等[1]。
根据本组临床资料以及临床经验, 作者对手足口病的认识以及治疗体会有: (1) 手足口病多好发于年幼儿童, 且3岁以下常见, 在本组的资料中, ≤3岁患儿73例, 占73%; (2) 临床症状的表现较为典型, 在手、足、臀部以及口腔的疱疹形态特征, 结合血常规、心电图以及胸片检查等可作出诊断; (3) 目前手足口病的治疗无特效性药物, 主要采取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利巴韦林是广谱强效的合成型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 其作用机制可引起细胞内三磷酸鸟苷的下降, 并同时参与抑制病毒转录。对于手足口病的患儿还要密切监视疾病的发展, 特别是3岁以下且体温在38.5℃以上的患儿要进行及时的降温等干预治疗; (4) 由于病毒性心肌炎属于易发并发症, 所以在易发的夏秋季节应配合心电图检查, 以免并发心肌炎造成病情的恶化。在本组100例手足口病患儿中, 经抗病毒和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 治愈90例 (90%) , 好转9例 (9%) , 1例重症患儿死亡, 总体治愈率较高, 预后较好, 其中7d内治愈79例, 7~10d治愈19例, 存在后遗症患者有3例 (3%) , 均为重症患儿[2,3]。
总之, 手足口病在我国学龄前儿童中较为多发, 在无并发症时, 病程较短, 预后较好, 但是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进展较快, 预后较差, 会存在遗留后遗症, 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监测, 进行早期的综合治疗干预, 以提高治愈率, 增加预后。
摘要: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100例, 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以及实验室检查以抗病毒和对症治疗为基础进行综合治疗。结果 100例患儿中, 治愈90例, 好转9例, 死亡1例。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并以3岁以下的患儿发病率最高, 少数患儿会进展为重症手足口病, 经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多数患儿的预后较好, 个别患儿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关键词:手足口病,临床诊治,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永珍.189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 24 (23) :199-201.
[2]汤成利, 刘孝兵, 杨帆.78例手足口病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24 (22) :150.
【手足口病的诊治及预防】推荐阅读:
手足口病的预防及护理10-15
手足口病预防及护理07-06
手足口病护理及预防10-21
手足口病预防及治疗09-19
儿童手足口病诊治体会06-10
手足口病诊治经验分析12-23
手足口病的中医预防11-25
手足口病的预防教案12-03
小学预防手足口病01-19
手足口病的中医药预防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