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预防论文(共10篇)
诊治预防论文 篇1
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 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 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黏膜上有麻疹黏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1 流行病学情况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 患儿从接触麻疹患者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 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传染性很强, 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麻疹减毒活疫苗使用后, 发病率下降, 发病年龄后移。目前发病者多为8个月以内的婴儿、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学龄儿童和青年人中多见, 甚至可形成社区内流行。
据卫生部报告, 近几年我国麻疹的发病率居高不下, 防控形势严峻。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 人体内麻疹病毒抗体的总体水平显著下降, 人体对该病毒的易感性有所提高; (2) 麻疹疫苗的免疫保护是有一定年限的, 如复种工作不到位, 忽略了对7岁以上人群的加强免疫, 使得成人麻疹病毒易感人群增多; (3) “麻疹免疫空白区”的存在, 如“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经济欠发达的贫穷山区和农村; (4) 麻疹病毒变异等。
2 临床表现
典型麻疹可分为四期。
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 亦有短至1周左右, 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 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1) 发热, 见于所有病例, 多为中度以上发热; (2) 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其他症状, 以眼部症状突出, 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 (Stimson线) , 对诊断极有帮助。 (3) 麻疹黏膜斑, 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 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 外有红色晕圈, 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黏膜上, 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 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 黏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 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4) 偶见皮肤荨麻疹, 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 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 (5) 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 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等。婴幼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
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 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 疹间皮肤正常, 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 24小时内向下发展, 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 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 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 皮肤水肿, 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 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大, 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此期肺部有湿性啰音, 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 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 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 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 7~10天痊愈。
近年来, 轻型或非典型患者增多, 典型麻疹少见, 皮疹以斑丘疹多见, 亦可有疱疹、出血点样皮疹等其他形态皮疹。而发热、上呼吸道炎症及全身中毒症状较轻, 常无麻疹黏膜斑。出疹顺序先从四肢出现, 逐渐向胸背呈向心性发展, 并发肺炎、脑炎者较少, 这与多年来普种麻疹疫苗所形成的抗体水平有关。成人麻疹增多, 且中毒症状较重, 发热多在39℃~40℃, 有麻疹黏膜斑, 半数病人皮疹有出血倾向, 常伴有嗜睡等症状, 但并发症较少, 预后良好。
3 诊断标准
在2周前与麻疹患者有接触史, 有发热、咽痛、畏光、流泪、眼结膜红肿等表现, 发热4日左右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可诊为疑似病例。 (1) 在口腔黏膜处见到麻疹黏膜斑, (2) 病原学或血清学检验获阳性结果, 可以确诊。疑似病例加 (1) 项, 可进行临床诊断。
4 并发症
(1) 喉、气管、支气管炎、肺炎。麻疹病毒本身可导致整个呼吸道炎症, 临床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吸气性呼吸困难及三凹征, 严重者可窒息死亡。支气管肺炎更常见, 易并发脓胸或脓气胸。 (2) 心肌炎。较少见, 但一过性心电图改变常见。 (3) 神经系统疾病。麻疹脑炎, 发病率为1‰~2‰, 多在出疹后2~5天再次发热, 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出现意识改变、惊厥、突然昏迷等症状, 病死率达10%~25%;存活者中20%~50%留有运动、智力或精神上的后遗症。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是一种急性感染的迟发性并发症, 表现为大脑机能的渐进性衰退, 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前若干年有典型麻疹史, 并完全恢复。偏瘫、大脑血栓性静脉炎和球后视神经炎均少见。 (4) 结核病情恶化, 麻疹患儿的免疫反应受到暂时抑制, 可使原有潜伏结核病灶变为活动甚至播散而致粟粒型肺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 (5) 营养不良与维生素A缺乏症。
5 鉴别诊断
5.1 风疹
重点应与轻型麻疹相鉴别。风疹特点为:多见于幼儿及学龄前期小儿, 成人少见。前驱期短而症状轻, 无发热或低热, 轻咳、流鼻涕, 较少发生眼结膜炎, 无麻疹黏膜斑。起病1~2天后即出疹, 迅速见于全身。皮疹为稀疏色淡的斑、丘疹, 1~2天内即消退, 不脱屑、不留痕。同时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很少并发症, 预后好。测血清特异抗体可助鉴别。
5.2 幼儿急疹
多见于婴幼儿, 1岁以内为主。骤起高热, 持续3~5天, 而突然下降, 可伴发高热惊厥, 呼吸道卡他症状不明显。热退时或热退后出现皮疹, 呈散在玫瑰色斑丘疹, 以躯干为多, 1~2天即自动消退, 疹退后一般不脱屑, 不留有色素沉着。发热时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下降, 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5.3 猩红热
前驱期发热咽痛明显。1~2天后全身出现针头大小红疹, 疹间皮肤充血, 呈现一片猩红, 压之退色。疹退后可发生大片脱皮, 血液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显著。
5.4 肠道病毒感染
柯萨奇病毒及埃可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时常伴发各种类型皮疹。多发生于夏秋季。出疹前常有呼吸道症状, 发热、咳嗽、腹泻等, 偶见黏膜斑, 常伴全身淋巴结肿大, 继而出疹, 也有热退方出疹者。皮疹多样, 大多为斑丘疹, 也可为小疱疹、荨麻疹样。皮疹消退后不脱屑、不留痕。外周血象无特殊变化, 或可有白细胞轻度增加。5.5其他如败血症、斑疹伤寒、药物过敏、过敏性皮疹、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等亦须与麻疹鉴别。根据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皮疹特点和实验室检查可加以区分。
6 治疗
6.1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 房内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湿度, 有畏光症状时房内光线要柔和;给予容易消化的富有营养的食物, 补充足量水分;保持皮肤、黏膜清洁。
6.2 对症治疗
高热时可用小量退热药;烦躁时可适当给予苯巴比妥等镇静药;剧咳时用镇咳祛痰药;继发细菌感染可给抗生素。麻疹患儿对维生素A需要量大,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 在维生素A缺乏区的麻疹患儿应补充维生素A,
6.3 中药治疗
6.3.1 中药汤剂
疹前期治宜辛凉透表、清宣肺卫, 以宣毒发表汤为主方;出疹期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常用清解透表汤;恢复期治宜养阴益气, 常用沙参麦冬汤为主方。另外, 要注意麻疹逆证的治疗。 (1) 麻毒闭肺者, 证见疹点不多或疹子早回, 或密集色紫, 高热不退, 咳嗽气促, 鼻翼煽动, 口渴烦躁, 舌质红而干, 舌苔黄, 脉滑数。治宜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常用麻杏石甘汤为主方。 (2) 热毒攻喉者, 证见咽喉肿痛, 声音嘶哑, 咳嗽声如犬吠, 舌质红、舌苔黄腻, 脉数。治宜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常用清咽下痰汤、六神丸。 (3) 邪陷心肝者, 证见高热烦躁, 神昏抽搐, 皮肤疹点密集成片, 遍及全身, 舌质红绛, 脉洪数。治宜平肝熄风、清营解毒, 常用羚角钩藤汤为主方。为使出疹期疹子透发顺利, 可配合外治法, 常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加水煮沸后, 加入适量黄酒, 用毛巾蘸药液热敷头面或胸背。
6.3.2 中成药
(1) 荆防败毒散口服, 每次1~3克, 每日2次。 (2) 消疹散口服, 每次1/2~1袋, 每日2次。 (3) 小儿紫草丸口服, 每次1丸, 每日2次。 (4) 犀角透表丹口服, 每次1/2~1丸, 每日2次。上药根据使用说明或遵医嘱应用。6.3.3验方 (1) 葱白1大把、芫荽1大把, 将药物水煎, 用宁麻蘸汁五心及全身擦之即透。本方主治疹出不透, 擦之有透疹外出之功效。 (2) 紫草、防风、桔梗、甘草各9克, 水煎频频饮服。用于麻疹隐伏不出或出而速回。 (3) 地肤子6克、浮萍3克、蝉蜕3克、紫草10克, 水煎频服。用于麻疹初起。
6.4 其他疗法
熏洗法: (1) 鲜芫荽150克, 煎汤, 擦洗全身, 并内服少许。 (2) 芫荽、浮萍、西河柳、生麻黄各15克, 水煎, 用所产生的蒸气, 熏患儿的全身, 等药液稍凉后再进行擦洗。揉搓法: (1) 向日葵盘3个, 蒸熟取出, 放温揉擦患儿胸背部。用于麻疹出疹后又突然隐没的患儿。 (2) 生葱3株, 胡荽子3克, 煎汤, 入鸡蛋煮熟, 趁蛋热揉搓患儿身上, 蛋冷再煮再搓, 连搓3~4遍, 盖衣被取微汗, 疹即透发。
7 护理要点
得了麻疹如无严重并发症应在家中隔离, 隔离时间一般为5天, 有并发症者需延长至10天。卧床休息至疹子消退、症状消失。护理要点: (1) 护理人员要戴好口罩或注射麻疹疫苗, 以防交叉感染。 (2) 居室应常通风, 但要避免病人被风直吹, 室内保持一定的温湿度。 (3) 鼓励病人少量多餐, 进食一些流质、半流质饮食, 多喝开水。疹子消退, 进入恢复期, 及时添加营养丰富的食物。 (4) 前期、出疹期体温在39.5℃以上时可以用清热解毒散等缓和的退热药退热, 体温不能降得过猛, 以免剧烈的退热会使疹子发散不充分。头部可敷温湿毛巾, 切忌酒精擦浴、冰袋降温。 (5) 注意病人的皮肤、眼睛、口腔、鼻腔的清洁。 (6) 一旦发现手心脚心有疹子出现, 说明疹子已经出全, 病人进入恢复期。 (7) 注意观察病情, 及早发现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肺炎、喉炎、心肌炎及脑炎等。如果病人出现高热不退, 呼吸急促, 咳嗽加剧, 鼻翼煽动, 口周紫红, 四肢冰凉, 脉搏细弱, 心率加快, 皮疹引退或出疹不全, 声音嘶哑, 哮吼样咳嗽, 嗜睡或惊厥等症状, 说明病人可能有其他并发症, 应立即送医院治疗。小儿的病情观察更应家长留心, 防止延误病情治疗。
8 预防
我国实施计划免疫后, 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已明显降低, 麻疹大流行基本得到控制;但麻疹小规模流行时有发生, 应注意预防。
(一) 管理传染源对病人应严密隔离, 对接触者隔离检疫3周;流行期间托儿所、幼儿园等儿童机构应暂停接送和接收易感儿入所。
(二) 切断传播途径病室注意通风换气, 充分利用日光或紫外线照射消毒。医护人员离开病室后应洗手更换外衣或在空气流通处停留20分钟, 方可接触易感者。
(三) 保护易感人群 (1) 主动免疫:麻疹活疫苗的应用是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根本办法。可在流行前1个月, 对未患过麻疹的8个月以上婴幼儿或易感者皮下注射0.2ml, 12天后产生抗体, 1个月达高峰, 2~6个月逐渐下降, 但可维持一定水平, 免疫力可持续4~6年, 反应强烈的可持续10年以上;以后尚需复种。易感者在接触病人后2天内接种活疫苗, 仍可预防麻疹发生;若于接触2天后接种, 则预防效果下降。但可减轻症状和减少并发症。现在国家规定麻疹疫苗接种为8月龄初始一针, 6岁加强一针。个别省份定为18~24个月时复种一针。 (2) 被动免疫:有密切接触史的体弱、患病、年幼的易感儿应采用被动免疫, 肌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等。
犬细小病毒病的诊治和预防 篇2
关键词:犬细小病毒;诊治;预防
中图分类号:S858.2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06-0031-02
犬细小病毒病是由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引起的犬科动物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病,又叫犬病毒性肠炎或出血性肠炎。犬细小病毒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的成员,可引起犬的细小病毒病(Canine parvovirus disease)。1977年,美国学者Eu-gster和Nairn最先从患出血性肠炎的病犬粪便中分离观察到病毒颗粒。随后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等均有CPV感染的报道。细小病毒病临床以剧烈呕吐、出血性肠炎、心肌炎和白细胞显著减少为主要特征,其存在区域广,感染发病率高,传染性强,病死率高,已成为危害养犬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因此对于CPV的诊断和治疗就显得非常重要。
1 犬细小病毒病的发病原因与发病机理
犬细小病毒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病毒毒力太强,超过了机体的正常抵御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机体自身免疫力低下,存在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因此在选择药物时应该首选既有良好抗病毒作用、又能显著改善机体免疫力的复合型制剂。由于往往机体免疫机能受到严重损毁,常会因为细菌的继发感染而加重病情。
感染是由病毒侵入所致,最小感染剂量可能小至100个TCID50。病毒侵入后在感染的头2 d在口咽部复制,通过血流传播到其他器官,3~5 d后出现病毒血症。病毒通过血流而不是肠腔到达肠黏膜。病毒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犬后,主要攻击两种细胞,一种是肠上皮细胞,一种是心肌细胞,分别表现胃肠道症状和心肌炎症状,心肌炎型以幼犬多见。
2 犬细小病毒病的流行特点
犬细小病毒病的发生与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冬、春季多发。长途运输、天气寒冷、气温骤变、拥挤、卫生水平差等均可促进该病的发生与流行。并发感染可加重病情和提高病死率。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感染,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垫草等都可传播病毒。该病各年龄阶段犬均可发生,但以幼龄犬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对较高。
2.1 出血性肠炎型流行特点
潜伏期1~2周,多见于青年犬。该型的特征症状是呕吐、腹泻、便血、白细胞显著减少,在病程的早、中、晚期表现各不相同。早期:多数犬体温升高达40~41 ℃(少数犬体温正常)、精神不振、采食量减少或绝食,呕吐食物及黄白色泡沫状液体,排便次数增多,大便正常或稍带黏液,1~2 d后进入中期症状。中期:食欲废绝,频繁呕吐和剧烈腹泻,多数犬呈喷射状排出番茄汁样粪便,带有血液,发出特别难闻的腥臭味,少数犬黏液便呈黄色或乳白色果冻样;极少数犬呈间歇性腹泻。后期:病犬迅速脱水,眼窝下陷,皮肤弹性降低,可视黏膜苍白,舌面皱缩,最后因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并发酸中毒而于數小时至2 d死亡。病程短的4~5 d,长的1周以上。成年犬发病一般不发热。血液学检查发现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尤其在发病后4~5 d最为明显,常降至3 000个/mm3以下。如果继发感染,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2.2 心肌炎型流行特点
多见于流行初期或缺乏母源抗体的4~6周龄幼犬。发病初期精神尚好或仅有轻度腹泻,个别病例有呕吐。常突然发病,表现为可视黏膜苍白、衰弱、呻吟、干咳,呼吸极度困难。听诊时心有杂音,心率不齐。心电图R波降低,S-T波升高。常因急性心力衰竭而死亡,只有极少数轻度病例可以治愈,致死率为60%~100%。
3 犬细小病毒病的临床诊断
3.1 一般诊断
根据特征性症状(先呕吐后出血性肠炎,白细胞减少以及幼犬急性心肌炎等),再结合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特点,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初诊疑似病例可以用CPV试纸测试进行确诊,即取病犬粪便约1 g盛入干净消毒的试管中,加生理盐水约5 mL,充分振动静置5 min(或离心),取试纸条将带有Max线箭头一端插入粪便上清液中(注意液面不要超过Max标志线),约15 s后取出平放桌面上,5 min后观察结果,呈现一条红线为阴性,两条红线为阳性。
3.2 特殊情况下的诊断
(1)电镜与免疫电镜检查。先将粪便用氯仿处理,然后以5 000 r/min离心10 min,取其上层液滴于铜网上,用磷钨酸染色后于电镜下观察。病初可见到大小均一、散在的病毒粒子,感染后期,由于肠道出现肠黏膜分泌性抗体,使病毒呈聚集状态。为了鉴别粪便中的致病性细小病毒与非致病性细小病毒,可进行免疫电镜检查,细小病毒与非致病性细小病毒无抗原亲缘关系,当非致病性细小病毒与细小病毒免疫血清作用时,不产生聚集状态,而致病性细小病毒与细小病毒免疫血清能发生聚集。
(2)病毒分离鉴定。粪便病毒鉴定方法是接种3~5 d后用荧光抗体检测细胞中的病毒和测定培养液的血凝性。
(3)血凝试验。用10倍稀释的粪便5 000 r/min离心后,用猪红细胞在4 ℃条件下做直接血球凝集试验,可作出简单的快速诊断。
(4)肌酐激酶诊断。进行过紧急免疫或治疗中注射过抗体血清的犬只以及非排毒的犬只,胶体金试验测毒可能出现假阳性,可通过生化仪测肌酐激酶进行诊断。
4 犬细小病毒病的治疗
4.1 肠炎型犬细小病毒病的综合治疗
肠炎型细小病毒病患犬一般出现严重腹泻、血便、呕吐、脱水、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治疗时应及时合理的补液和补充电解质,纠正水代谢及酸碱平衡紊乱,犬细小病毒单克隆抗体、高免血清以及免疫球蛋白的及时使用是提高该病治愈率的重要条件。通常选用林格氏液和葡萄糖生理盐水进行补液,补液量依患犬脱水程度而定。体重减轻6%、8%、10%以上,分别为轻、中、重度脱水,补液量分别按每千克体重30、50、70 mL给予为宜,1~2次/d。在补液中或补液后,患犬精神好转、心率减慢、出现排尿是补足的表现,不见排尿是没有补足的指征,可酌情加大输液量。在补液中须认真监护心、肺功能,发现心率过快,呼吸困难,频频挣扎、呕吐,即使脱水未得到纠正,也要果断限制输液量或者输入速度。补液量大或在寒冷季节输液时,须将液体加温至37~38 ℃。
4.2 心肌炎型犬细小病毒病的综合治疗
心肌炎型往往发病急,一般不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以心力衰竭为特征,表现为呻吟、干咳、黏膜发绀,呼吸困难。心有杂音,心跳加快,大多来不及治疗就迅速死亡。因此在该病的治疗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心脏功能是否正常。对该型患犬在运用单克隆抗体、高免血清的同时,还应当同时运用强心剂。对该类患犬应该慎用钾制剂。
5 犬细小病毒病的预防护理
犬细小病毒病应以预防为主,平时应对病犬污染的饲具、用具、运输工具和饲养人员等进行严格的消毒,防止该病的扩散传播。该病预防的根本措施在于认真做好免疫接种。目前常用的疫苗有国产的犬六联弱毒疫苗和进口的英特威疫苗。使用犬六联弱毒疫苗时,对 30~90日龄的犬应注射3次,90日龄以上的犬注射2次即可,每次间隔为2~4周。每次注射1个剂量(2 mL),以后每半年加强免疫1次。使用犬肝炎、肠炎二联苗时,对30~90日龄犬应免疫3次,90日龄以上的犬免疫2次,每次间隔为2~4周,每次注射1 mL。
仔猪白痢的诊治与预防技术 篇3
1 病因分析
本病病原为致病性猪大肠杆菌 (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有鞭毛) , 常经仔猪消化道感染并附着于肠粘膜上, 遇到适宜的条件就会在肠道内大量繁殖而引发本病。气候骤变、冷热不定、阴雨潮湿、饲料配合不当或品质不良、母猪乳太浓或过稀以及圈舍场地环境污秽等因素, 都可促使仔猪发生本病。此外, 10日龄以后仔猪有喜舐成猪饲料或啃异物的习惯, 可造成消化功能紊乱, 易被致病性猪大肠杆菌感染而引发本病。
2 临床症状
患病仔猪突然发生腹泻, 排浆状或糊状粪便, 粪便呈乳白、灰白或黄白色, 并且有恶臭味和粘腻性, 腹泻次数不等, 严重者每小时数次之多;食欲减退, 行动缓慢, 背常拱起, 皮毛粗糙无光泽, 体表不洁, 生长发育迟缓且消瘦;病程长短不一, 短者2~3 d, 长者可达1周左右;多数患猪能自行康复, 少数严重患猪会发生死亡。
3 病理变化
病死仔猪尸体不洁、苍白且消瘦;结肠内容物呈浆状、糊状或油膏状, 并呈乳白或灰白色, 常有部分粘附于肠粘膜上而不易擦掉;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肠粘膜上有卡他性炎症, 肠壁变薄;胃内乳汁凝结不全, 并有气泡。
4 临床诊断
主要根据本病流行病学规律、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的特征表现, 并结合致病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即可诊断为仔猪白痢。
5 治疗方法
磺胺脒150~200 mg/kg体重 (或环丙沙星4~5 mg/kg体重) , 1次内服 (首次剂量加倍) , 2次/d, 连续服药3 d;矽炭银0.2~0.3 g、鞣酸蛋白0.2~0.3 g, 2药混合后再加入适量水调和, 1次灌服, 2次/d, 连续服药3 d。
6 预防措施
家畜口蹄疫病的预防与诊治 篇4
关键词 家畜口蹄疫病;预防;诊治
中图分类号:S855.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人类和兽类都会被传染。其传播速度非常快、感染性也很强,对人力和社会的危害比较大[1]。传统的预防和诊治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避免更大的损失。本文将以2015年的1 000头牛作为研究对象,对预防和诊治的方法进行探讨。
1 口蹄疫的流行特点
口蹄疫病毒对于外界的抵抗力时很强,通常其传染性可以保持7~30 d,但对酸、碱和高温都很敏感,在pH为7.2~7.5和pH5.0时,10 min就会被杀死。pH在9.0以上就可以快速的将口蹄疫消灭,煮沸3 min就可以彻底杀死病毒。不过酚、酒精类的消毒药物不能够将口蹄疫消灭。一般来说,传染源都是些患病动物,尤其是猪、牛、羊和骆驼等偶蹄动物,这些动物被感染之后,病毒就会随着皮肤接触、空气等传播途径快速的进行传播,而且空气传播的范围比较广,能够传播50~100 km。口蹄疫病毒的感染方式有:一种是直接接触,如皮肤接触;另一种是间接接触,主要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行感染。口蹄疫病毒的传播是没有四季之分的,在世界各范围都广泛的分布。根据资料得出来的潜伏期平均是:牛2~4 d,猪1~2 d,羊7 d左右。
2 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要点
2.1 临床诊断的要点犬消化道异物的诊断与治疗
买买提·黑牙斯丁 ,玛依努尔
(1.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管理动物中心医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
2.新疆乌苏市八十四户乡兽医站,833000)
摘 要 犬消化道异物会导致患犬的消化道出现机械性阻塞、炎症和局部损伤等危险,从而造成患犬的生理机能出现紊乱,对犬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基于此,对临床上30例消化道异物进行统计,其中包括胃内异物、肠内异物、咽腔异物、食道异物和口腔异物,对以上这些犬消化道异物进行诊断,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犬消化道异物;胃肠道;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9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犬消化道异物是指某些进入消化道中的不易或者不能被消化的物体,引起炎症、局部损伤和机械性阻塞,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生理机能紊乱。针对临床上的30例消化道异物进行诊断,发现胃内异物8例(26.7%),肠内异物12例(40.0%),咽腔异物4例(13.3%),食道异物4例(13.3%),口腔异物2例(6.7%)。下面,对这几种异物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分析。
1 胃肠道异物
1.1 诊断
胃肠道异物通常为钉子、橡胶球、金属、纽扣和针等能导致胃肠道局部组织坏死、技能障碍或者胃肠道不通。诊断要点如下。
第一,可引起呕吐、食欲废绝或减退、口渴、停止排粪或肠蠕动减弱等症状。
第二,进行深部触诊时可摸到明显的硬物存在且硬物可移动,对腹壁进行加压,初期可感受到明显痛感,后期痛感反应比较迟钝。
第三,对患犬进行X线照射能发现异物,当异物将患犬的肠道完全阻塞时,有气泡出现在胃内容物的上部。
1.2 治疗
异物比较光滑时,可对其注射催吐剂,让患犬将异物吐出。若异物比较尖锐或者该方法无效时,则需要采用手术的方法取出异物。胃肠切开术后的3 d内,给予患犬少量的肉汤,之后可以喂稠粥。7 d之后可以恢复正常饲养。为了防止感染,在术后3 d内注射抗生素。12 d可以将患犬皮肤的缝线拆除[1]。
2 咽腔异物
2.1 诊断
通常为针和鸡骨等带钩或者尖锐的物品。因炎症和局部损伤导致患犬的体温升高,食欲降低,最后拒绝进食。患犬咽部由于异物的刺激而造成损伤,甚至出现流血的现象。由于组织肿胀使得患犬的咽腔缩小,从而造成呼吸困难。患犬有时发生误咽出现咳嗽症状,食物从患犬的鼻腔中发生逆流。
2.2 治疗
对患犬进行全麻,通过患犬的口部从咽部将异物取出,同时要注意进行止血。如果周围组织出现蜂窝织炎,则要将其切开。当患犬出现窒息情况时,则需要利用手术切开患犬气管:在其颈上部1/3位置处,沿着腹正中线将软组织切开,开口的长度为3~4 cm,之后切开2~3个气管环。通过患犬的口部将异物取出之后,对气管外膜进行缝合,并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如果患犬的咽部由于炎症导致呼吸困难,则应在患犬的咽部留置气导管[2]。
3 食道异物
3.1 诊断
可位于胸段、颈段或腹段。异物的大小直接决定异物的阻塞程度。异物对食道造成的长时间压迫,可继发食道壁炎症、食道扩张和坏死等。当食道没有完全阻塞时,患犬有食欲,但是在进食时,会出现呕吐的症状。当食道被完全阻塞时,患犬会出现频繁的吞咽动作、曲屈颈部、呕吐、流涎等症状。触摸其颈部,可发现疼痛性肿胀或局限性肿胀。有时尖锐的异物将患犬的食道穿透,可在食管周围出现蜂窝织炎火脓肿。可通过X线检查或食道探子进行确诊[3]。
3.2 治疗
若食道异物比较光滑,则可使用皮下注射催吐剂的方法,让患犬将异物吐出,如果该方法无效,则可用食道探子将异物送进胃里,或者在喉镜的帮助下,在患犬灌服2~3勺石蜡油后,用钳子将异物取出。如果这些方法均无效,则需要通过手术的方法解决。食道切开术后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5~6 d内给予患犬抗生素,12~14 d可以拆去其皮肤缝线。术后2 d内不能喂食,之后的5 d内可以喂食肉汤和乳,以后可以将碎肉等加入到乳中。10 d之后,可以进行正常饲养[4]。
4 口腔异物
4.1 诊断
患犬出现呕吐、流涎、厌食、吞咽困难或拒食等症状。分别将患犬的上下颌绑上绳套拉开患犬的口腔或者通过开口器拉开患犬的口腔,对口腔进行仔细查看。通常可以观察到尖锐异物刺入颊、齿龈或硬腭等部位,必要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X线照像检查。
4.2 治疗
可以使用手指或者止血钳将异物直接取出,然后用溶度为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患犬的口腔进行冲洗。对于比较凶猛的犬,在对其进行处置之前应给予全身浅麻醉或者镇静剂,防止患犬咬伤术者。为了防止患犬出现感染的症状,术后对患犬肌注抗生素3 d。患犬禁止饮食1 d,但可以饮水[5]。
5 结语
基于此,对胃内异物、肠内异物、咽腔异物、食道异物和口腔异物5种犬消化道异物的诊断进行详细分析,并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以上方法对处理犬消化道异物具有一定效果,值得在临床上进行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大丹,李京城,王玉森,等.犬消化道异物的诊断和治疗[J].吉林畜牧兽医,2014,12(4):117-118.
[2]张忠传.犬消化道异物梗阻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兽医杂志,2013,39(10):139-140.
[3]毛爱国,郭斌,黄庆国.犬消化道异物诊疗1例[J].中国工作犬业,2014,22(16):220-221.
[4]张久丽,王喆,王敏,等.犬几种消化道呕吐性疾病的鉴别诊断[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15(12):112-113.
[5]谭志文,余殷兴,孙怡琪,等.犬胸段食道异物阻塞经胃切开术治疗一例[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14,34(26):46-47.
(责任编辑:赵中正)2.1.1 视病症状
感染了口蹄疫的家畜,体温会上升到40~41 ℃,精神萎靡不振,在口腔的粘膜、乳房和蹄部的皮肤上会出现水疱和烂癍,如果家畜的蹄部发生更严重的病变,家畜会出现行走困难或跛行的状况。一般情况下,牛感染到口蹄疫病毒之后,在唇部、齿龈、舌头和面颊上就会出现豆子大的水疱,颜色呈红色,有的还会出现烂癍。会增加口中的流液,流液呈白色泡沫状。若是猪受到感染,就会在蹄冠、蹄叉等部位出现水疱,影响猪的行动,口和鼻也可能会出现水肿。绵阳在感染后会出现跛行的状况,二山羊则是舌面发生水疱[2]。
2.1.2 常见症状
由于口蹄疫病的感染,年龄较小的牛、羊、猪等家畜就会出现血性肠炎和心肌炎,直接导致家畜死亡,使养殖场的病死率急速增加。心肌炎就是指心脏松软,形状和颜色好像是被煮过了的,在心脏内部有灰白色或者是淡黄色斑点和条文,也叫虎斑病。
2.2 治疗手段
2.2.1 对患处进行清洗
对口腔的清洗可以使用食用醋,或0.1%高锰酸钾;在溃烂范围,使用1%~2%的明矾液和碘酊甘油(用100 mL的酒精将5 g的碘化钾,7 g的碘溶解后,再加入10 mL的甘油);还可以使用纱布冰硼散(将5 g冰片、硼砂5 g、黄连5 g、明矾5 g、儿茶5 g,研成细末)。家畜的蹄部受到感染后,首先要用3%的克辽林或者是来苏儿进行清洗,将蹄部擦干后涂抹松馏油或者是鱼石脂软膏等药品,最后再进行包扎。
2.2.2 注射治疗
在进行肌内注射治疗的时候,需要注射10~15 mg/kg的病毒唑,0.1~0.2 mg/kg的复方病毒唑,又称为安逸大药王。每天注射1~2次,连续注射2~3 d。
在进行静脉注射的时候,必须要使用10%的葡萄糖500~1 000 mL,10%安钠咖10~30 mL。在酸中毒的时候,注射5%的碳酸氢钠500~1 000 mL。
2.2.3 中药治疗
对口蹄疫病进行中药治疗的时候,就需要将贯众、甘草、山豆根、赤芍、花粉、桔梗、生地、连翘和大黄,各取10~30 g研成粉末状,然后加100~200 mL蜂蜜,用开水进行冲服。
2.2.4 综合治疗
用维生素B1冲洗口腔。在进行肌内注射的过程中,采用0.05~0.1 mL/kg的阳光注射液,注射2次/d。静脉注射所需要的药物标准是:10%的葡萄糖500~2 000 mL,10%的安钠咖10~30 mL,酸中毒增加5%的碳酸氢钠500~1 000 mL。
2.3 预防
口蹄疫病流行区,每年夏、秋季都要对家畜注射接种疫苗,如牛和羊接种口蹄疫疫苗,对猪接种同型疫苗。预防一般都是采取牛、猪口蹄灭能苗,减毒活苗等方式。使用口蹄疫双价疫苗1~2 mL进行皮下或是肌内注射。牛在1~2岁的时候用1 mL,2岁以上可以使用2mL;羊在4~12月期间只能使用0.5 mL,一岁以上之后才能注射1 mL。一般情况下,免疫期是4~6个月。
3 结果
3.1 2014年与2015年口蹄疫的不良反应情况
2014有190头牛出现不良反应,所占比重为19%,远远高于2015年的90头牛出现不良反应,所占比重为9%。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2014年与2015年口蹄疫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项目(n=1000)2014年2015年
不良反应190(19.0%)90(9.0%)*
注:与2014年相比X2=11.627,*P<0.05。
3.2 2014年与2015年口蹄疫的传播情况
2014年有270头牛被传播感染,所占比重为27%,远远高于2015年的130头牛被传播感染,所占比重13%;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2014年与2015年口蹄疫的传播情况比较
项目(n=1000)2014年2015年
传播情况270(27.0%)130(13.0%)*
注:与2013年相比X2=24.50,*P<0.05。
4 结论
口蹄疫病毒具有感染性高、传播速度快、危害大的特点,通过具体的实际研究发现,2014牛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是19%,远高于2015的9%;2014年牛的传播感染率为27%,明显高于2015年的13%。这些数据表明科学规范的预防和诊治措施可以降低口蹄疫的传播速度,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预防、治疗措施不仅可以降低口蹄疫的传播速度,才可以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所以加强口蹄疫的预防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余勇,张佳乐.家畜口蹄疫病的预防与诊治[J].畜牧兽医杂志,2011,30(26):101-101.
[2]雷连成,陈伟,韩文瑜,等.家畜口蹄疫研究进展[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1,23(47):316-319.
雏鹅大肠杆菌的预防诊治 篇5
1 临床症状
患病种鹅群生产情况、精神状态正常, 产蛋率, 种蛋受精率未见异常。多数雏鹅出壳后表现大肚与脐炎, 俗称“大肚脐”, 病雏精神沉郁, 少食或不食, 腹部大, 脐孔及其周围皮肤发红、水肿, 多在5日内死亡或淘汰。有的表现下痢, 排出泥土样粪便, 1-2d内死亡。
2 病理变化
死胚恶臭, 卵黄囊呈黄色泥土样, 头部水肿较明显, 肝、肾、脾可见出血斑。发生脐炎的死亡雏鹅可见卵黄未吸收或吸收不良, 卵囊充血、出血, 囊内卵黄液粘稠或稀薄, 多呈黄绿色并发臭, 肠道呈卡他性炎症。肝脏肿大, 呈黄色, 略肿大, 有时可见散在的淡黄色坏死灶, 肝包膜略有增厚。其它器官病变不明显。
3 实验诊断
无菌取死胚及病死雏鹅卵黄囊, 肝脏、脾脏病料划线接种于伊红美兰及麦康凯培养基。37℃培养20h后, 伊红美兰琼脂平板上见有金属光泽的黑色菌落, 直径约2mm。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则全部为鲜红色菌落, 直径约3mm。在三糖铁斜面培养基上斜面及底层均产酸变黄, 并大量产气。该菌株能发酵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阿拉伯糖、山梨醇, 均产酸产气;MR试验阳性;V-P试验、KCN、尿素酶均为阴性。
上述结果表明该致病菌株为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该菌株对氯霉素最为敏感, 其次为诺氟沙星、新霉素、痢特灵, 庆大霉素等, 对青霉素类、呋喃类不敏感。
4 预防措施
大肠杆菌病是禽类的常见病, 但一些种鹅场发生的大肠杆菌病较为严重, 发病突然, 虽及时诊治, 但已造成不少死胚及死雏, 经济损失较大。因此, 必须搞好预防工作。
4.1 搞好消毒工作
平时要严格做好消毒工作, 尤其要做好水源、入孵种蛋及孵化器械的熏蒸消毒。孵化期间如有爆蛋, 更应注意及时清洁消毒。种鹅群应注意预防大肠杆菌病, 减少经种蛋垂直传播或受污染。
4.2 管理好水源
一些规模养鹅场, 此病发病期多适逢天气干旱, 种鹅场水池无水期, 换水不及时, 致使大肠杆菌大量繁殖;或受外来污水污染, 病菌由污水传入。这说明缺水是发大肠杆菌病前因, 爆发疫病是缺水所导致的后果。因此畜禽场应设法保证充足的水源供应, 防止外来污水的污染并做好水源的清洁、消毒工作。
4.3 搞好种蛋消毒
用福尔马林对孵化用具、入孵种蛋严格熏蒸消毒, 对饲养场地及孵化厂房全面彻底消毒处理。
4.4 选择有效药物治疗
一旦发病治疗时, 最好先做药敏试验, 选择高敏药物及时治疗, 以快速控制住病情, 减少损失。
5 治疗措施
仔猪水肿病的诊治和预防 篇6
1 临床症状
患病仔猪在发病初期出现采食量减少、精神不振、步态不稳或转圈等症状;继而出现呼吸急促或困难、痉挛和骚动不安、叫声嘶哑、口吐白沫、眼睑和颜面部严重水肿等症状;至后期, 发生前肢或四肢麻痹、卧地不起或做划泳运动、两耳及四肢发紫、水样腹泻和昏迷症状;最后多衰竭而死。
2 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猪, 可见上、下眼睑水肿, 眼球外突;脑水肿;胸、腹腔均有黄白色积液;肠系膜水肿呈胶胨样, 切开后流出大量黄白色液体;胃黏膜、胃壁水肿, 切开后可见胃黏膜层和肌肉层之间呈胶胨样。
3 诊 断
根据断奶前后膘情较好的仔猪多发的现象, 结合眼睑和颜面部水肿、全身或局部麻痹、共济失调等临床表现, 即可作出初步诊断;进一步确诊需无菌取病死猪小肠内容物, 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 若见有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平直、两端钝圆的小杆菌, 即可确诊为仔猪水肿病。
4 治 疗
鉴于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应在仔猪发病早期及时采取对症疗法, 多能获得良好疗效。促进胃肠蠕动和分泌 (尽快排出肠内有害内容物) :可用人工盐1.0~1.5 g/kg体重, 加适量水, 1次灌服。抗菌消炎、解毒:可用恩诺沙星3.0~5.0 mg/kg体重、0.5%地塞米松0.5~1.0 mL、5%维生素C 2.0 mL, 1次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3 d;或用庆大-小诺霉素3.0~4.0 mg/kg体重、0.5%地塞米松0.5~1.0 mL、5%维生素C 2.0 mL, 1次肌肉注射, 2次/d, 连用3 d。缓解神经症状:可用5%萄葡糖0.3~0.5 L、20%甘露醇40.0~50.0 mL、10%安钠咖1.0~2.0 mL, 1次静脉注射, 1~2次/d, 连用2 d, 以缓解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消除水肿:可用呋喃苯胺酸3.0~4.0 mg/kg体重, 1次肌肉注射, 1~2次/d, 连用2 d。
5 预 防
5.1 加强断奶前后仔猪的饲养管理
仔猪1周龄时, 开始用乳猪料诱食, 训练其尽早采食, 以促进消化器官发育和消化酶分泌;防止仔猪料成分单一、营养不全, 要供给全价饲料并适当降低其蛋白质水平, 逐渐增加饲喂量且不要突然更换饲料;为断奶前后仔猪驱除体内外寄生虫;在仔猪料中添加0.1%土霉素粉, 对预防仔猪腹泻和水肿病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5.2 搞好养猪环境卫生和消毒
每天清理猪圈、舍内粪便, 使之无积尿、无污水, 并保持环境卫生;定期对猪圈、舍用0.3%过氧乙酸等进行消毒, 能有效消灭传染源。
5.3 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牛水疱性口炎的预防与诊治 篇7
1 病因
牛水疱性口炎病毒分类上属于弹状病毒科、水疱病毒属。核酸类型为单股RNA,病毒粒子呈子弹状或圆柱状,具有囊膜。病毒可在7~13日龄鸡胚中增殖,并使鸡胚死亡;病毒也可于猪和豚鼠肾细胞、鸡胚上皮细胞、牛舌、猪胎、羔羊睾丸细胞中增殖,引起细胞病变。人工接种牛、马、猪、绵羊、兔、豚鼠的舌面可发生水疱,但接种牛肌肉则不发病。本病毒对外环境因素抵抗力不强,2%氢氧化钠、1%福尔马林可在数分钟内杀死病毒。病毒在5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内可存活4个月,低温状态下可存活数月至一年。
2 流行病学
牛水疱性口炎病毒可侵害多种动物。自然情况下,牛、马、猪等家畜较易感,绵羊、山羊、犬、兔等家畜易感性差。成年牛易感性高,1岁以下的犊牛易感性较低。病畜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和消化道而感染,唾液和水疱液是重要的传染物。一些吸血昆虫也可成为传播媒介。本病通常呈点状散发,一般不广泛流行,病的传染性不强,每次只有少数牛只发病,很少发生死亡。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夏季和秋初,秋末则趋于平稳。2%氢氧化钠、1%福尔马林可在数分钟内杀死病毒。病毒在50%甘油磷酸盐缓冲液内可存活4个月,低温状态下可存活数月至一年。
3 发病情况简介
我县保华乡部分村寨放牧的牛群于2015年2月初至2015年4月中旬,先后有数十头黄牛发病,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3.1 症状
患病牛初期体温达40~42℃,精神不好,食欲减少,反刍减少,耳根发热,鼻镜干燥,大量饮水。在舌、唇黏膜上出现米粒大的小水疱,小水疱逐渐融合形成大水疱,内有透明黄色液体。经1~2 d后,水疱破裂,水疱皮脱落后,则遗留浅而边缘不整齐的鲜红色烂斑。同时,病牛流出大量清亮的粘性唾液,并发出咂唇音,病牛采食困难。有时,病牛在乳房和蹄部也可发生水疱。一般转归良好,病程1~4周,很少有死亡病例。
3.2 诊断
3.2.1 临床诊断及鉴别。潜伏期为2~4 d,最长潜伏期为21 d。猪的水泡性口炎其临诊症状与口蹄疫、猪水泡病和水泡疹很相似,不易区分。牛的水泡性口炎其临诊症状也不能区别于口蹄疫。水泡性口炎的特点是短期发烧,口腔黏膜、乳头上皮、趾间及蹄冠上出现丘疹和水泡。马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舌背部,鹿的发病特征为发热和喉痛等。大量流涎是家畜感染水泡性口炎最重要的症状。水泡发生的位置因爆发的情况不同而不同。有些水泡主要发生在口腔黏膜,而有些在乳头上。蹄部损伤有时发生有时不发生,但在猪最为多见。成年牛的易感性要高于1岁以内的牛。感染的动物一般在一周后康复。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局部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以及乳房炎等。
3.2.2 实验室诊断。
(1)病料采集:通常采集水疱皮、水疱液等作为病料,也可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液,分离血清用于血清学试验。(2)分离培养:病料接种于7~13日龄鸡胚,一般经绒毛尿囊膜或尿囊腔途径接种,37℃孵育3~4 d,鸡胚可于24~48 d死亡。也可接种于猪肾细胞和鸡胚成纤维细胞,可产生细胞病变。
3.3 动物接种试验
病料成年鸡舌面皮内接种或豚鼠足垫皮内接种,可使舌面或足部发生水疱。也可病料舌面皮内接种牛、马、猪等动物,一般接种后24 h可发生水疱。马的接种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牛肌肉、静脉、腹腔等途径接种均不产生水疱。
3.4 血清学试验
用于水疱性口炎诊断的血清学方法有补体结合试验、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4 预防措施
4.1 发现病畜要及时隔离治疗。
主要是消灭蚊等吸血昆虫;改善和加强饲养管理,搞好舍内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定期消毒牛舍、用具等,增强机体抵抗力;发生本病时,应及时隔离病畜或可疑病畜,封锁疫区,并对污染的场地严格消毒;粪污进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治理措施。
治疗本病的治疗只能采用对症疗法,防止继发感染,大多可自愈,多为良性经过。口腔黏膜的烂斑用0.1%高锰酸钾水冲洗,然后涂抹碘甘油。
4.2 本病呈良性经过,病程短,损害一般不甚严重,只要加强护理,可很快痊愈。
4.3 常发病地区可用当地病畜的组织脏器和血毒制备的结晶紫甘油疫苗或鸡胚结晶紫甘油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新生犊牛脐部疾病的诊治及预防 篇8
1脐带感染
脐带感染是一种常见疾病,接产过程中消毒不严,操作不当,环境因素等都可导致脐带感染,引起脐炎、脐静脉炎、脐动脉炎、脐尿管炎、脐尿管瘘、脐疝。在正常情况下,脐带断端发生干性坏死,3~6d脱落,脐孔变成疤痕,形成上皮。引起感染的病原主要是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化脓棒状杆菌及破伤风杆菌等,且多呈混合感染。脐带感染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菌血症以及全身各器官的感染,从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1.1脐炎
症状:本病多发生在出生后2~5d,犊牛精神不振,不愿吃奶,体温有时升高,不愿行走、弓腰、瘦弱,有的还表现拉稀、胀肚,脐部检查可见脐带断端湿润。有的溃烂化脓,脐周组织肿胀发红发热,触压疼痛,质地坚硬,挤压时从小瘘管排出少量黄色奶油状脓汁,恶臭。有的因封闭排不出脓,感染的脐带和周围组织界限清楚,肿胀。有的继发菌血症或破伤风。
治疗:脐带炎发病的初期,脐部肿胀发硬时,用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80~160万IU,0.25~0.5%普鲁卡因10~20ml)在脐孔周围分点注射,5%的碘酒涂擦脐部进行消毒。如感染化脓,首先要排脓,先切开脓肿,再用消毒液清洗,再用3%过氧化钠洗净脓汁,除去坏死组织(尽量除尽,见新鲜创面为止)涂以碘仿醚(1:10)或撒布高锰酸钾粉后用干棉花压之揉磨以促其干燥。为预防破伤风,可皮下注射破伤风抗毒素2ml。若体温升高病情严重则在用上述疗法的同时应结合应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如静注庆大霉素30万单位或红霉素0.3g(均加入葡萄糖内应用),或肌注青霉素100万单位6h一次,并注射链霉素100万单位8h一次;磺胺类药物如磺胺嘧啶钠3~6g加乌洛托品8g,加入等渗葡萄糖500ml静脉注射。也可静注水杨酸钠乌洛托品氯化钙。此外,如有涨肚拉稀症状,加内服苏打粉、磺胺嘧啶各6g,酵母片5~10片每天2次连服3d,有助于增进消化,提高抗病能力。
1.2脐静脉炎
症状:脐带里有3根血管,1根粗的是脐静脉,两根细的是脐动脉。脐静脉炎可能发生在靠近脐部,也可能发生在脐部到肝脏的脐静脉,甚至引起肝脓肿。患畜多为1~3个月龄,表现弓背、不爱活动、厌食、生长发育迟缓,中度发热,呼吸、脉搏增数。脐部通常肿胀、疼痛,并有脓汁分泌,将病畜放到,触诊腹部,可发现由脐部到肝脏有1条明显索状肿物。有时用探针探查,能帮助诊断。
治疗:通过腹腔手术切除发炎的脐静脉或脓肿,将病畜仰卧,保定好四肢,在脐部左侧2cm处剪毛消毒,用1%盐酸普鲁卡因10ml作皮下浸润麻醉后,做成2cm长的切口,将食指伸进腹腔,触摸前后脐静脉和动脉,并将其拉出腹腔,用止血钳夹住,两头结扎,然后剪断,再将淤血挤净,撒上呋喃西林粉,缝合伤口,涂以碘酒。如果已引起内脏病变,最好淘汰。
1.3脐动脉炎
脐动脉炎临床少见,但脐动脉炎能从脐部蔓延到髂内动脉,表现为慢性毒血症,生长迟缓。将动物作仰卧保定进行局部和腹部触诊,可触到手指粗细的索状物,用抗菌素治疗效果不佳,根本的办法是手术切除发炎的脐动脉。手术方法同上。
2脐出血
原因:脐断端或脐孔出血,往往由于母畜分娩时人工过于用力拉出犊牛,脐带猛力断裂,影响了脐带脉管的封闭,也可能因犊牛虚弱发生窒息的情况下,或由于肺脏膨胀不全或无呼吸,影响脐静脉的封闭,造成脐出血。
症状:新生犊牛脐带断端或脐孔出血不止,见于羔羊和犊牛,偶见于仔猪和驹。幼驹、犊牛、羔羊脐带血液呈大滴状缓缓流出,仔猪呈血液不断涌出。出血过多而长期不止,可引起死亡。
治疗:可用消毒的细绳结扎脐带断端。如果断端过短或已缩向脐孔内,可用消毒纱布撒上止血消炎药物填塞脐孔,外用纱布包扎或用线缝合脐孔,压迫止血。也可用缝合结扎法缝合脐孔。
3脐尿管疾病
脐尿管是脐与膀胱之间疏松结缔组织内一条纤维索,由胚胎期尿囊管退化而形成。胎儿在发育过程中,膀胱自脐部沿腹前壁下降,在此下降过程中,脐尿管自脐部向下与膀胱顶部相连,胚胎晚期脐尿管全部闭锁,退化成脐正中韧带。若发育过程中脐尿管未闭合或闭合异常即形成各种脐尿管畸形。如有的胎儿出生后脐尿管完全不闭合,脐部有管道与膀胱相通形成脐尿管瘘,而导致漏尿感染;也有的两端闭合而中间形成一腔,其内为上皮分泌物或脱落细胞碎屑和炎性渗出物所充满而形成脐尿管囊肿;有的脐尿管仅脐端未闭,则为脐尿管窦;有的脐尿管膀胱端未闭,则形成膀胱顶部憩室。该病主要发生于驹,有时也见于犊牛。
3.1脐尿管瘘
原因:怀孕期间胎儿膀胱借脐尿管通过脐带与体外尿囊相通,出生后,如果脐尿管未能退化闭合或闭合不全;或因接生不慎,脐带从根部断离;或因脐带过早脱落;或因犊牛出生后吸允脐带所致。另外,护理不当造成脐带断端被污染而发生炎症,导致闭锁处破溃,亦可造成脐尿管瘘。有的人认为与尿路梗阻有关,而实际上在脐尿管瘘的新生犊牛中,很少发现尿路梗阻。
症状:本病以脐孔漏尿为主要特征,在生后的数日内即可出现症状,可见从脐中有尿液滴出。增加腹压时更明显,其程度视瘘管大小而定,大者脐部不断有液体呈点滴状或线状不定时从脐孔流出,多数不从尿道排出。瘘管细小时脐部仅有潮湿或有尿液滴下。并发感染时可出现脐部肿胀,局部有肉芽组织突出,或为腐痂所覆盖,患部肿胀,向外排出脓汁,长期不能愈合。有的病畜脐部正常,但进行腹部深部触诊时,可触到脐部向腹后伸延的索状物,感染达到膀胱的,引起膀胱炎,排脓性尿。
诊断:临床上不难诊断,脐尿管未闭以脐孔漏尿为主要特征,经导管或经尿道向膀胱内注入美蓝,则可见脐孔流出或经尿道排出蓝色的尿液。
治疗:有脐帯残端的,可用5%碘酊充分加以浸泡,然后紧靠脐孔处予以结扎,并每天用碘酊或5~10%福尔马林液涂抹2~3次。脐带断端脱落的,可用5%碘酒或10%福尔马林在患部涂抹,每天2~3次,或用硝酸银棒或硝酸银溶液腐蚀,连用3d,刺激肉芽生长,可自然封闭脐尿孔。如有全身症状结合抗菌消炎数天即可痊愈。若上述方法无效,严重病例应手术切除瘘管。
手术方法:一般采用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或低位椎管内麻醉,仰卧,采用脐部环形切口及下腹部正中切口,纵行切开腹白线,将腹膜向上推开即显露膀胱。以插入脐尿管的导管为标志,游离膀胱与腹膜间结缔组织,即可显露两条闭锁的脐动脉及其间的脐尿管。沿脐尿管向下分离至膀胱,切断脐尿管膀胱端,用两把组织钳夹住并提起与脐尿管相连的膀胱壁,边切边用组织钳夹住切缘,将脐尿管从膀胱壁上切除。止血后用可吸收线将膀胱壁作全层间断或连续缝合,再将浆肌层作间断内翻缝合。由导尿管向膀胱内注入等渗盐水,观察并确认缝合处无漏尿。游离脐尿管至脐孔,拔除导管,将脐尿管及闭锁的脐动脉一并切除。冲洗创口后,耻骨后放置橡皮管引流,逐层缝合切口。膀胱切口缝合要严密,必须确认膀胱充盈时缝合处不漏。分离脐尿管时,如与腹膜粘连较紧,可将粘连的腹膜一并切除。妥善固定留置导尿管,保持引流通畅。
术后处理:术后48~72h无渗液时拔除橡皮引流管,尿道内留置导尿管于术后7d拔除。伤口漏尿:主要由于留置导尿管不通,膀胱缝合不严密或膀胱切口感染所致。为保持留置导尿管通畅,伤口充分引流及加强抗生素的应用。感染:主要指膀胱周围、膀胱创口及膀胱切口感染,其原因为术前控制尿路感染不力,术中尿液污染创口及术后抗生素应用不够。总之,伤口要充分引流,加强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要连用7d以上,避免术后发生感染。
3.2脐尿管囊肿、窦、憩室
症状:主要表现为下腹部肿块。有的脐部到膀胱的脐尿管发生炎症,患部肿胀,向外排出脓汁。有的病畜脐部正常,但进行腹部深部触诊时,可触到脐部向腹后伸延的索状物,感染达到膀胱时,引起膀胱炎,排脓性尿。在临床上,通过腹部触诊不难做出诊断。初学者应注意与脐肠瘘鉴别,脐肠瘘也发生在脐部,但与肠道相通,因此排出物为粪便。
治疗:多采用腹腔手术切除脐尿管囊肿、窦、憩室。
4脐疝
脐疝是腹腔脏器经脐孔脱出于皮下,本病常见于幼畜,一般为先天性,脱出脏器多为小肠或网膜。脐疝,随着幼畜的长大而加重,影响幼畜的生长发育。后天性脐疝多是因为生后脐孔闭锁不全或因断脐时过度牵拉脐孔受损所致。有的因脐部感染发炎,脐孔合拢受到影响,加上腹压的作用,大网膜和小肠很易从脐孔漏于皮下而形成。疝轮的大小随家畜种类不同而不同,1个月可容2~4指,要及早治疗,否则给手术带来困难,影响幼畜的生长发育。
治疗:多采用手术疗法,术前禁食6~12h,仰卧保定,将内容物还纳腹腔,疝囊颈部剪毛,涂5%的碘酒,再用75%酒精脱碘,用普鲁卡因做局部浸润麻醉,切开皮肤进行缝合疝轮,一般7d治愈。
5总结
为了防止以上疾病的发生应采取一些预防措施。
(1)接产时,一定要做好脐带处理和消毒工作,最好做到每产一畜饲养人员必须在场,遇到难产及时助产,将脐带中的血液挤向犊牛,断脐应在腹下8~10cm处剪断,并用5%的碘酊消毒。
(2)新生犊牛要单栏饲养,避免相互之间吮吸,确保犊牛不被感染。
(3)产房和畜舍以及运动场所一定要搞好清洁卫生,按时、交替使用消毒液消毒,垫草要勤换,使用前要暴晒,保证圈舍及垫草干燥清爽,避免圈舍内垃圾、粪便、尿液遍地都是,杜绝潮湿、阴冷和结冰。
(4)要做好圈舍防寒保暖的同时适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给犊牛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场所,以减少新生犊牛感染发病几率。
诊治预防论文 篇9
关键词 冠状动脉介入 并发症
资料与方法
病例选择:从2002年8月~2006年12月,共有664例患者接受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其中男423例,女241例,患者平均年龄61±10岁。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247例,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417例。
方法:经桡动脉入路患者取仰位,用托架将患者右上肢托起,平伸外展45°,取腕横纹近端2~3cm桡动脉搏动最强处为穿刺点,1%利多卡因局部皮下浸润麻醉,应用Cordis公司的桡动脉专用穿刺包(内含21号穿刺针、25cm 0.019inch直导丝,与皮肤呈30°~45°入针,穿刺成功后沿针头插入0.019inch桡动脉专用导引钢丝,退出针头,用手术刀尖划开皮肤约3mm后沿导引钢丝插入6F桡动脉鞘管,经鞘管注入硝酸甘油200mg,利多卡因25mg以防血管痉挛及肝素3000U抗凝,随后在X线透视下插入“J”形超滑造影导丝到达升主动脉出处,用桡动脉5F3.5~4.0专用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术毕即可拔除鞘管,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无体位限制。
经股动脉入路患者取仰位,在股横纹下方约2cm,股动脉搏动的正下方为穿刺点,1%利多卡因局部皮下浸润麻醉,以左手3个手指在穿刺点上方寻找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穿刺针与皮肤呈30°~45°入针,穿刺针斜面向上,当针尖有明显动脉搏动感时,即可刺破血管,见线状鲜血喷出,缓慢送入导引钢丝若遇阻力切忌粗暴。导丝到位后,即可退出穿刺针,沿导引钢丝送入动脉鞘管。经鞘管注入硝酸甘油200μm,利多卡因25mg以防血管痉挛及肝素3000U抗凝,随后在X线透视下插入造影导丝到达升主动脉出处,分别使用6FJL3.5~4.0、JR4.0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术毕即刻拔除鞘管,压迫15~20分钟后纱布加压绷带包扎,术后右下肢滞动24小时。
结果
其中经桡动脉前臂血肿15例(2.25%),经股动脉穿刺部位单纯血肿10例(其中并发假性动脉瘤2例(0.30%),同时并发动-静脉瘘2例(0.30%);血管迷走反射7例(1.05%);肺栓塞2例(0.30%);造影剂过敏2例(0.30%),硝酸甘油过敏1例(0.15%),消化道出血5例(0.75%),肾功能损害2例(0.30%)。
讨论
造影剂过敏:由于冠状动脉造影属于有创性高危检查,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对高危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高,故对高危人群的识别极为重要。①过敏史、家族性过敏史对造影剂过敏有预测价值,但不是绝对的;②对海产品过敏的患者是造影剂过敏的高危患者,发生造影剂过敏反应是一般患者的3倍。③30~40岁的人群造影剂过敏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人群,心血管病患者造影剂反应的发生率比其他人群高4~5倍,且其过敏反应常更严重。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要将高浓度、大剂量造影剂快速注入冠状动脉内,必须持严格态度,应由经验丰富、操作熟练并充分掌握造影剂性能的医师实施,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掌握冠状动脉造影适应证,术前应对病人的临床情况、辅助检查结果有充分了解;②严格控制禁忌证,对碘剂过敏、甲状腺疾患及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应禁用造影剂;③术前应严格碘剂过敏试验。
造影剂过敏的预防:①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这对造影剂过敏往往有预测价值。②术前严格碘过敏试验。③对碘过敏试验阳性反应患者。于术前以1ml非离子造影剂如优维显、欧乃派克静脉推注,同时点眼,再次观察患者有无过敏反应。④动脉穿刺成功后,对碘过敏试验阳性患者,常规经静脉给予地塞米松5~10mg或非那根25mg,以防止术中心现过敏反应。⑤术中投照体位宜少,注入造影剂的剂量也应酌情减少,但要使病变部位血管暴露清楚为原则。⑥术后应严密观察病人各项生命指征,酌情补液,以促进造影剂的排出。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处理对造影剂反应所引起的心衰、肺水肿、休克、心律失常的处理基本上同原疾病的处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将心脏病的加剧与过敏反应引发的心脏表现区分开来。后者多具有其他过敏症状,中心静脉压正常或偏低。对于室颤和心室停博应立即常规进行心脑肺的紧急复苏,由于造影剂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故造影剂或多或少会对肾脏有所损害。一般注射造影剂以后24小时内会有血浆肌酐水平升高,2~5天达高峰,2周内转为正常。其肾脏损害作用绝大多数是短暂的和自限性的,偶尔需要透析,持续性肾衰少见。
参考文献
猪低温症的诊治与预防 篇10
1 发病情况
2011年3月12日, 河北省盐山县某饲养户9头猪突然发病, 其中一头怀孕母猪早产, 产后第六天昏迷衰竭而死亡。
2 临床症状
病猪突然发病, 被毛粗乱、瘦弱、体温在36℃以下, 严重的在35℃以下;精神高度沉郁、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废绝;卧地不起、嗜睡、呼吸缓慢、强迫运动则呼吸加快;有时气喘、心跳加快;皮肤干燥缺乏弹性, 肋骨显露, 畏寒打颤, 耳鼻俱凉, 四肢厥冷, 结膜、口舌粘膜苍白, 有时呕吐或流涎。有的大便正常, 有的大便干燥呈粒状或腹泻, 尿量减少。
3 剖检变化
肺部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 其他器官未见明显病变。
4 诊断
根据气候环境 (早春季节、气温变化无常) 、饲养管理情况 (主要以农家饲养为主、未采取保温措施) 、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可确诊为低温症。
5 治疗
(1) 中药疗法:按100kg的猪计算, 每头计量:党参、黄芪、肉桂、熟附子各25克, 干姜、草果、连翘、炙甘草各15克, 混合后研成细末, 用开水冲后加适量红糖, 候温后灌服, 每天1剂, 连用3天。
(2) 肾上腺素加红糖疗法:取0.1%的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8~10毫升, 给病猪一次肌肉注射, 每天1~2次, 连用2~3天, 随后取红糖100~150克、电解多维100克加适量温开水溶解, 1次灌服。或让其自饮, 每天2~3次, 连用3~4天。
(3) 低温厌食康 (天津保灵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 、大开胃针 (石家庄光华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分别肌肉注射, 1天1次连用3天。
6 治疗结果
通过积极治疗, 病猪好转, 症状减轻, 又经5~7天的巩固治疗全部康复。
7 预防措施
【诊治预防论文】推荐阅读:
诊治与预防05-14
保育仔猪腹泻诊治论文05-23
子宫瘢痕妊娠诊治论文08-17
宠物犬中暑诊治论文09-15
肉鸡小肠球虫病诊治论文06-26
新生仔猪溶血病诊治论文09-20
怎样诊治肾病综合征论文05-17
山羊传染性脓疱诊治论文08-23
宫颈糜烂的诊治体会论文09-28
云南仔猪黄痢诊治分析论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