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的中医诊治论文(共7篇)
高脂血症的中医诊治论文 篇1
家畜主要以出血为症状的疾病,如鼻衄、便血、尿血等。多发在夏秋两季。跌打损伤,过度使役等,都可致使家畜发病,各种家畜都可发生。
1 病因病机
1.1 热邪内侵
多因气候炎热,心肺积热,热邪上冲于鼻,迫血妄行,自鼻流出;为鼻衄;或暑月炎天,空肠过饮浊水,热毒积于胃肠,损伤脉络而发生便血;或心经伏热太盛,邪热下移小肠,迫血妄行,或湿热下注膀胱,致成尿血。
1.2 老役努伤
多因拉车驮运,用力过猛,或跌打闪伤腰肾,致使脉络受伤而发血尿。
1.3 脾气虚弱
皆因饲养失宜或久病内伤,致使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以及血从肠道而出,成为便血。
1.4 不正确的直肠捡查,损伤肠道
粗暴插入胃导管损伤鼻道,以及其他病症也可发生出血。
2 辨症治疗
2.1 鼻衄
(1)肺热鼻衄:症状:鼻腔流血,血色深红,或伴有咳嗽,体热等症,口干舌红,脉洪数。治疗:以清肺热,止鼻衄为治则。
处方1:藕节30g,蒲黄24g,白芳根15g,玄参15g,栀子15g,侧柏叶15g,黄芩15g,菊花20g,秦艽12g,麦冬15g。上述药物研末,开水冲候温灌服。连用3d。
处方2:知母25g,黄柏15g,栀子15g,地榆12g,槐花20g,蒲黄15g,杜仲15g,棕皮12g,血余15g,侧柏叶15g。上述药炒黑存性,研末开水冲,候温灌服。连用3d。
(2)损伤鼻衄:症状:有损伤史,出血情况,以损伤程度而定,血色鲜红。如系寄生虫所致,常见血丝随鼻涕流出。治疗:以收敛止血为主,属寄生虫者以杀虫为主。用冰片、血余等份为末,吹入鼻腔;也可用云南白药适量吹入鼻腔;用冷水冲头,可以帮助止血。
2.2 便血
(1)湿热便血症状:便血鲜红,食欲不振,排粪不畅,尿液短赤,口渴喜饮,口色鲜红,舌苔黄腻,脉数。治疗:以清热化湿,止血为治则。
处方1:槐花20g,侧柏叶25g,荆芥穗20g,枳壳15g。诸药为末开水或水煎,候温灌服。
处方2:椿白皮60g,白头翁30g,乌梅30g,灶心土120g(另包,取过滤液)。
上述药水煎,候温灌服。
(2)脾虚便血症状:便血暗紫,先便后血,粪稀,体瘦毛焦,倦怠无力,口色淡白,脉细。治疗:以健脾涩肠,止血为治则。
附子30g,灶心土60g,白术30g,熟地25g,阿胶15g,黄芩30g,甘草15g。
上述药为末,先煎灶心土取汁,冲他药末灌服。
3 尿血
(1)心热尿血症状:尿色赤红,有时可见排尿淋沥不畅,舌色赤红,脉数。治疗:以清热、凉血,利尿为治则。
处方1:木通30g,生地60g,竹叶30g,甘草15g。
处方2:黄芩30g,黄柏25g,大黄25g,蒲黄30g,瞿麦20g。上述两方,均水煎,候温灌服。
(2)努伤尿血症状:行走吊腰,触诊腰部,患畜敏感拒按,尿色鲜红,或混有血块,兼有过度使役,损伤史。治疗:清热利尿,活血祛瘀为治则。
瞿麦20g,知母25g,木通25g,黄芩25g,柴胡25g,龙胆草15g,地骨皮15g,天花粉15g,陈皮30g,地肤子20g,槟榔10g。上药为末,水煎候温灌服。另外适量服用云南白药。
平时应加强饲养管理,热天减轻使役,供给充足的饮水,饲喂营养丰富的草料,圈舍清洁凉爽,家畜停止使役。
岭南高脂血症的中医诊疗特点 篇2
岭南医学是岭南特殊风土人情、习俗、体质、饮食习惯和地理气候环境下,把中医普遍原则与岭南医疗实践相结合,吸取民间经验和医学新知,充分利用本地药材资源,在防治多发、特有疾病过程中形成的地域性医学体系[1]。岭南医学对岭南人高脂血症相关的地理、体质、生活习惯、病因病机均有独到见解,南药治疗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 岭南人特殊环境和生活习惯对高脂血症的影响
1.1 岭南人的偏颇体质
《岭南卫生方》早已明确认识到岭南地理环境的特点:“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炎方土薄,故阳燠之气常泄;濒海地卑,故阴湿之气常盛……,人居其间,气多上雍,肤多汗出,腠理不密,盖阳不反本而然。阴气盛,故晨夕雾昏,春夏雨淫,一岁之间,蒸湿过半。三伏之内,反不甚热,盛夏连雨,即复凄寒,或可重裘。饮食衣服药物之类,往往生醭。人居其问,类多中湿,肢体重倦,又多脚气之疾,盖阴常偏胜而然阴阳之气,既偏而相薄,故一日之内,气候屡变,样则多燠,夜则多寒,天晴则燠,阴雨则寒。人之一气与天地通,天地之气既尔,则居其间者,宜多寒热疾也,又阳燠既泄,则使人本气不坚,阳不下降,常浮而上,故病者多上脘郁闷,胸中虚烦;阴湿既盛,则使人下体多冷,阴不上腾,常沉而下,故病者多腰膝重疼,脚足寒厥。”故岭南人多以湿、热、虚证或气虚、阴虚、阳虚、脾虚、痰湿、湿热和气郁体质多见。
1.1.1 湿热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南方生热,热生火。”《太平圣惠方》曰:“夫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毒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于伤人。”《温病学讲义》则云:“东南濒海之区,土地低洼,雨露时降,一至春夏二令,赤帝司权,热力蒸动水湿,其潮气上滕,则空气中常含多量之水蒸气,人在其间,吸入为病,即成湿热、湿温,又曰暑湿,此即外感温热兼湿之谓也。”久居岭南,湿热蕴蒸、互结,热因湿炽,不能外达,唯有内攻,热合湿邪,则缠绵难愈,多为脾虚湿困质。《岭南卫生方》则总结了岭南人群的体质特点[2]:炎热耗气和潮湿碍脾,二者均与脾胃相关,湿热相搏,令人易染湿热之疾。
1.1.2 阴虚阳热偏盛质
《素问·五常大政论》曰:“暑湿地区的人,腠理开多而闭少……阳气耗散,发泄无度,风湿数中,真气倾竭,故夭折。”《医碥》曰:“岭南地卑土薄,土薄则阳气易泄,人居其地,滕理汗出,气多上奎……。”阳气开泄,耗气伤阴,且气机上奎,阳浮于上,阴不上腾,阴湿下盛,易上热下寒;阳热偏盛则内热或阴虚有火;南方高温季节长、白昼时长,人暑热环境下劳作时间延长,体能量消耗大、代谢快、耗能多;如营养不足、饮食不节、劳逸失常,先天或/和后天失调,则普遍正气耗散、阴精不足,故岭南人多瘦薄浮弱、黑瘦单薄。据“阴虚生内热”,黑瘦人多火,加之贪凉饮冷、喜食阴柔螺蛤、鱼鲜汤糜之习,故岭南人多阴虚阳热偏盛质。
1.1.3 气阴两虚质
岭南人阳热偏盛,肌腠疏松,高温环境下长期劳作,汗液过多,伤及津液,气随津泄日久,损伤人之津气,形成气阴两虚质[3];或因久病、中年以后,脾胃气血亏损,而见气阴两虚质[4]。
1.1.4 脾虚痰湿质
岭南地域气候炎热且潮湿而多雨,故岭南当以“湿为六淫之首”,“阴湿之气常盛”。《医碥》有“岭南……地卑则潮湿特盛,晨夕昏雾,春夏淫雨,人多中湿……”、“冒雨卧湿,山岚瘴气熏蒸”之说,表明易感外湿;又“劳役之人……样多冒暑,夜多寝地,又凡事不能忌慎,故先受其弊”,湿热环境、水田、冒雨长期高强度涉水、冒暑劳作,而夜多宿潮湿、阴冷、雾露停聚等阴寒偏盛之处,多有违禁忌,故岭南湿邪多以“外湿’”为害;岭南人勤泳浴,外湿内犯,外湿与内湿同气相求,两湿相合而为病,损伤人体阳气,脾胃中焦首当其冲,影响脾胃之纳运,易酿成脾虚湿盛、痰湿内蕴之体质。
1.2 饮食习惯
岭南饮食文化较为丰富:食生(生鱼、生虾、生菜)、食杂(什么都敢吃),以河鲜、海鲜见长,浓羹与“先羹后菜”,重视药膳与凉茶调养。
1.2.1 嗜食肥甘
岭南地区地气湿热,长久居住热毒、湿邪侵身在所难免,加之多食海鲜(鱼、虾、生蚝、甲鱼、田螺、螺蛳、蚌肉、牡蛎)、山精野味(禽类)等辛辣肥甘、膏粱厚味之腻品,以及煎、炒、焖、炸、烧、烤等烹调方法,佐以姜、蒜、葱、椒盐、八角等辛温燥热之物,易致燥热、湿滞,损伤脾气,湿困脾胃,健运失职,症见食滞、胃痞、中满;湿蕴中焦与外湿合邪,聚湿而生痰,变生脂浊,瘀阻血脉,瘀血乃生;痰湿、瘀血、脂浊交阻气机,气郁久则化火,湿、热、瘀三者互结。
1.2.2 喜食生冷
岭南气候多湿多热,人们喜生冷鱼、虾螺蚝、瓜果、蔬菜等寒凉、多湿阴柔之物,贪饮冷冻之物,以致脾胃内湿[5]、脾阳易败。《岭表十说》曰:“多因伏暑伤冷所致,纵非饮食冷物,即寒邪感于外,饮食伤于内。”因此,岭南人体质多见脾胃气虚兼有痰湿。
1.2.3热衷药膳、凉茶和进补
岭南人酷爱药粥、老火汤和凉茶,强调清热败火、解毒除湿、健脾化湿(痰),调整身体状态、滋补身体[6]。但若不辨体质,或不解药物的性味功效,滥用大攻大补、大辛大热、峻猛、厚味之药,或清热败火、解毒除湿、健脾化湿(痰)调理日久,寒凉药广行滥施,不注重辨证进补、不分其虚实,将走向另一极端。岭南人“阳懊之气常泄”和“阴湿之气常盛”,若脾胃气虚者补之太过,反而导致气机奎滞,阴阳失衡;属阴虚者补阴太过,反而伤及阳气;反之,一贯重用苦寒之药泻火除湿、甘凉之药清热润燥,必致攻伐太过、纠偏过度,易伤津阴、耗散(脾胃)中阳之气,不利风热湿邪外达,加重胃之不足,致胃之受纳、脾之运化虚衰;脾胃一伤,则水谷精微无力运化,变生脂浊为害。另外,岭南人喜食生冷及清热、除湿、健脾化湿之药膳和凉茶,纠正其偏热、偏湿或气阴两虚体质,但难免矫枉过正,伤及脾胃,加之嗜食辛辣肥甘、膏粱厚味等高胆固醇、高甘油三脂食物,不仅难以消化,加重肠胃负担,以致胃痛、胃胀、食滞、消化不良、不饥不食等不适,还会因过多摄入脂质而形成高脂血症。
1.3 不良现代生活
岭南尤其是珠三角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紧凑、精神高度紧张、作息昼夜颠倒、劳倦过度、饮食无时,致过度疲劳,劳则气耗,致脾阳虚质。现代岭南人经常出入空调房、爱喝冷饮,加上运动减少、久坐少动,寒凉伤脾胃、气机常郁结不舒,则横逆犯脾,脾气不足;岭南人有喝早茶、下午茶、夜茶习惯,一日持续进食、多次进食、饮食不节,经常大鱼大肉,外加各种营养品的过分补充,脾胃不堪重负,致脾胃不足、胃强脾弱,脾失健运,湿浊内生,化生脂膏而为病[7]。
2 岭南人高脂血症的发病特点
2.1 内因
2.1.1 脾虚失健
岭南人多有脾虚体质,禀赋气血不足,或肾气虚损、久病体虚、年老体衰,或劳倦过度、久坐少动等,均可致脾胃受损而脾虚、健运失调,一则脾不布津,津聚生湿,水湿泛滥,湿蕴中焦,脾胃一伤,水津不布,亦生内湿,内湿与外湿合邪,聚湿而生痰[8],痰浊化脂,存于血脉,每致血瘀、痰瘀互结;二则脾气虚,气化失司,精微不布,水谷精微转输、利用、排泄失常,久则热化为痰浊,渐成瘀滞,滞久则血瘀[9],痰浊浸淫心脉,不能化脂降浊,终而脂膏、痰浊、瘀血沉积于血脉,阻滞血运。
2.1.2 阳损阴虚
岭南人腠理疏松、汗液外泄过多,伤及阴津,阳气无所伏藏,则下焦阳气易虚,而上焦则呈火热之象;常饮凉茶、冰水,加之快节奏生活、生活压力大、空调长期使用,卫阳和脾胃之阳同损;夜生活极端丰富,多为“烦劳则张,精绝”之境,精亏可致气阴不足、阳气不固,脏腑功能低下,气不化津、津液输布乏力,完谷、浊阴不化,则清从浊化、水液内停、脂浊内聚,壅阻脉道,加之血动无力,血滞成痰[10]。
2.1.3 气郁、气滞与血瘀
脾气虚、痰湿、血瘀,加之湿、热之邪外侵均可阻滞气机。岭南人长年湿热蕴蒸,热与湿邪相结,湿气郁滞于气分,热因湿炽,不能外达,唯有内攻,气机郁滞;且多食味厚滋腻,容易阻碍脾气运化,中焦枢机不利,则气机痞塞,清浊不分,阳气壅积,日久变生郁热。何梦瑶有云:“痰饮所在之处,气被阻滞,郁而成热。”
2.2 外因
岭南地区的独特气候、环境和诸多不良生活习惯均可造成人群体质易感外邪,损伤脾胃,以致脂质代谢紊乱。
2.2.1 脾瘅
《素问识》有:“脾瘅,《圣济总录》云:‘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肥甘之过,令人内热而中满,则阳气盛矣。故单阳为瘅也。’”森立之《素问考注》曰:“脾好燥而恶湿,今脾伤于肥甘,而内热熏灼,故名曰脾瘅。”岭南人多食海鲜、山精野味,加之煎、炸等烹法,辛温燥热佐料及早午晚茶一日多餐或过度进补,一则脾胃负担过重,食积久则易生内热,郁而化火,损伤胃阴、阴不荣络,而成脾瘅;二则脾胃功能受损,食滞胃肠、内热蓄积于脾。食滞胃肠,阻滞胃肠气机运行,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反为浊青,转化为痰湿或炼化为痰脂,脂青痰浊浸注脉道则形成高脂血症[11]。
2.2.2 脾胃受损
岭南湿邪最盛、喜泳浴,脾脏最累,湿热之邪久居,代谢快而营养不足。岭南人素体脾虚,老人及久病脾胃不健,或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均可致脾气虚;岭南人常吹冷空调,热衷寒凉进补,嗜食冷饮、凉茶、生鲜果蔬,易致脾胃痰湿积存而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火不生土而致脾胃阳虚。脾胃损伤则运化迟滞,内生湿浊,凝聚为痰,脂膏痰湿阻滞,堆积血中,浸淫脉道,痰湿、脂膏均障碍气血运行,加重新脂丛生和血瘀。
2.2.3 湿热外邪内侵
岭南地区夏季漫长、湿润多雨,湿气终年偏盛,易于中人,阻碍气机,在内困遏脾胃;暑性炽烈,耗气伤津,暑热为患易与湿合,多兼夹湿邪,湿热相合,外遏肌表,内熏肝胆,上蒙清窍,中困胃肠。
3 治疗特色
3.1 治疗温热证的特色
温热病为岭南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病机及证治亦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色:缠绵难愈、病程较长、证型多变(百病兼湿、阴虚内热、湿热互夹、虚实相杂);临床多表现为热象盛、夹湿多见,伤气伤阴,或湿热互结,困阻中焦,气阴两伤明显[12];以治湿、养阴、护胃经验见长,有“利湿化浊、养阴清热、顾护脾胃、滋肾养肝”的治疗特点;用药十分注重药物的性味配伍[13],以调畅气机为本,辅以轻清渗湿、甘淡护阴,擅用花、叶、皮衣类甘、平之南药,特点是“轻清芳香,甘平清淡,通利并重,权衡补泻”[14]。
3.2 南药
南药历经千年而不衰[15],种类齐全、资源丰富,是岭南医学良好疗效的保障[16]。其主要分为苦寒泻火除湿、甘凉清除郁热和甘凉清热润燥三大类[17],是治疗湿热的佳品,常见药有岗梅根、布渣叶、木棉花、火炭母、田基黄、鸡骨草、土牛膝等。高脂血症之湿热证属岭南温热病范畴,其治疗多遵循岭南温热病治疗之特长和经验,多用南药。
3.3 高脂血症的治疗
高脂血症的中医诊治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57例胰腺炎患者, 其中高脂血症胰腺炎患者26例, 为观察组, 男16例, 女10例, 年龄34岁~5岁, 平均年龄51.5岁, 起病时间7 h~8 h;胆源性胰腺炎患者31例为对照组, 男17例, 女14例, 年龄36岁~71岁, 平均年龄53.6岁, 起病时间8 h~42 h。诊断标准:甘油三酯5.65~11.3 mmol/L, 血清表现为乳糜状, 具有胰腺炎的临床特点。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抗胰腺炎治疗, 禁食、禁饮, 入院之后给予大量补液, 同时持续给予肠胃减压、生长抑素、预防感染药物、提高血管活性药物、补充营养治疗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给予0.2 g/d的非洛贝特进行治疗, 补充周围静脉营养。当患者的甘油三酯上升到3.5 mmol/L以上时, 应禁止输注脂肪乳, 选择人血白蛋白或者血浆补充营养, 同时治疗基础疾病[3]。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尿淀粉酶、血淀粉酶、C反应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的水平变化。在治疗前, 对患者进行慢性健康状况 (APACHEⅡ) 评分, 治疗后观察患者CT严重指数及体重指数。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15 d左右的治疗, 观察组患者中有25例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1例患者死亡, 患者的C反应蛋白及血脂恢复正常水平;对照组患者29例经过治疗后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有2例患者死亡。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反应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尿淀粉酶、血淀粉酶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1) 。见表1。
比较2组患者的身体状况,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慢性健康状况评分、CT严重指数及体重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但是观察组患者中慢性健康状况评分大于8分的有15例, CT严重指数大于2的有14例, 说明老年胰腺炎患者大部分为重症胰腺炎。见表2。
3 讨论
目前, 老年高脂血症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相关学者对发病机制进行了探讨, 如: (1) 血浆中的甘油三酯升高, 胰腺周围的脂肪沉积增加, 从而导致胰腺细胞分泌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 (2) 高脂血症会使患者胰腺血液循环发生障碍, 外源性脂肪栓造成胰腺血管堵塞; (3) 老年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 对脂肪的清除率较低, 导致高脂血症发生[4,5]。
高脂血症诱发胰腺炎的机制: (1) 高甘油三酯令血液呈高凝状态, 同时给血管内皮细胞带来损伤, 血栓易于形成, 胰腺微循环受到影响, 严重者可导致胰腺组织坏死或缺血[6,7]; (2) 高甘油三酯在脂肪酶作用下水解后产生的游离脂肪酸, 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胰腺腺泡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 导致酸中毒, 胰蛋白酶原被激活, 形成细胞自身消化[8]。
综上所述, 老年高脂血症胰腺炎临床表现较为复杂, 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的情况, 应将血脂测定列入胰腺炎患者在入院时的常规检查项目, 从而为早期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并及时进行治疗。
参考文献
[1]胡静波.老年高脂血症胰腺炎临床诊治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0) :2634-2635.
[2]伍芳, 王茹琴, 李复兰, 等.老年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治[J].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9, 21 (2) :90-91.
[3]蔡冬姣, 赵梅香, 胡虞乾, 等.13例血浆置换治疗老年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11) :1032-1033.
[4]李怀成.老年高脂血症胰腺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 (20) :2608-2609.
[5]董双勇, 项小华.老年人高脂血症性胰腺炎与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 2010, 17 (19) :2682-2683.
[6]秦朝晖, 程爱群, 袁祖荣, 等.营养治疗在老年急性胰腺炎伴高脂血症患者中的意义[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07, 13 (1) :33-36.
[7]李建.老年人高脂血症性胰腺炎与胆源性胰腺炎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 (8) :98-99.
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篇4
关键词:高脂血症,中医药,临床实践,进展
高脂血症又称血脂异常,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和混合型高脂血症4种类型[1]。由全身系统性疾病所引起的血脂异常称为继发性高脂血症,在排除了继发性高脂血症后,即可诊断为原发性高脂血症,部分原发性高脂血症是由先天性基因缺陷所致,而另一部分病因尚不明确。高脂血症可作为代谢综合征的组分之一,与肥胖症、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长期高脂血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我国队列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平均的血清TC水平正逐步升高[2],如王晶晶等[3]对我国安徽省、上海市、黑龙江省、山西省、广东省、湖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七省(市)的老年人血脂情况进行调查,得出我国七省(市)老年人高脂血症患病率为4.39%。目前西医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药物是他汀类和贝特类,其共同的不良反应肝肾损害等限制了其应用。中医辨证治疗能更好地切中病机,临床疗效并不劣于西药降脂,同时还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1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中医学古医籍中没有“高脂血症”这一病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不断升高,许多医家开始研究如何运用中医学预防治疗高脂血症。目前多认为属中医学“膏脂”“脂浊”“痰浊”等范畴。《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张景岳注“此津液之为精髓也。膏,脂膏也”)。膏脂在正常情况下是生理性的。《灵枢·血络论》曰:“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其中,“其血黑以浊”形象地说明了气血津液代谢失调,以致痰瘀胶结于血脉之中的状况[4],与现代高脂血症的概念非常接近。
2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常与饮食、情志、体质等有关。嗜食肥甘厚腻,嗜酒无度,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化生痰湿,痰浊中阻,精微物质输布失司,酿生本病。如文杰等[5]对不同岗位职工进行体检发现,高脂血症组的零食、夜食、急食、家外餐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王智玉[6]通过对某高校社区教职工高脂血症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的调查,认为痰湿质与气虚质有可能是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
本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是指脏腑亏虚,标实是痰浊、瘀血、气滞,主要强调痰浊瘀血,或三者兼有。其主要病机是肝脾肾虚,痰浊瘀血,阻滞经脉,致使膏脂布化失度。高世东[7]认为高脂血症的病位以肝、脾、肾三脏为主,其病机以脾虚失运、肝失疏泄、肾气虚衰为主,因而其治疗宜从脾、肝、肾论治。倪进军等[8]提出血脂异常的中医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确立治则以补肾健脾为主,且尤以补肾为先,化痰活血为辅。王永泽等[9]认为,高脂血症主要为肝失疏泄,延及脾肾为本,脂浊内生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 郭姣等[10]提出肝在高脂血症的发病中具有核心和枢纽作用,强调从肝论治,调肝降脂,兼顾脾肾、痰瘀。刘卫红等[11]提出脂代谢紊乱在中医中当属于三焦病范畴,三焦气化失司是脂代谢紊乱等三焦病的主要病机;通利三焦法是脂代谢紊乱等三焦病的主要治法。
牛燕运等[12]指出高脂血症属脉络同病。高脂血症的具体病位在脉络,在经病的同时,亦有络病,络病也应重视。高脂血症的病理基础痰浊、血瘀,或二者胶结存在,最易发生络脉的阻滞,导致络病。痰浊与瘀血相合阻滞脉络为病,则搜逐不易,常常迁延日久,缠绵难愈,故高脂血症亦病久入络,属脉络同病范畴。
3 辨证论治
中医古医籍中没有对高脂血症的直接论治,据临床观察和现代研究各医家提出了不同的中医治疗方法。
3.1 从脾论治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脾胃论·脾胃盛衰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高脂血症者多嗜食肥甘厚腻,致脾胃受损,脾失健运,水谷不化,酿生痰湿,痰浊中阻,精微物质输布失司。刘涵容[13]认为从中医学角度立足,脾失健运是高脂血症基本病机,其治以运化脾胃气机为主。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从脾论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熊岐陵[14]对82例符合高脂血症诊断的患者随机分成中医药治疗组(治疗组)和一般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对照组予一般治疗;嘱控制饮食,适当锻炼,予维生素;有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同时接受相应的降压降糖治疗。中医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以健脾利湿和活血化瘀为主要配方的中药,具体组成为;黄芪30 g,党参20 g,茯苓30 g,白术30 g,法半夏12 g,陈皮6 g,桂枝15 g,干姜8 g,炙甘草6 g,升麻5 g,葛根15 g,柴胡5 g,桃仁10 g,红花5 g。每日1剂,分两次口服,根据临床症状在上述基本方上适当加减药物,主要有以下脾虚便溏加肉豆蔻、补骨脂;阳虚畏寒加制附子;腹胀气滞加木香、莱菔子、白芥子,经过3个月治疗后,采用t检验方法比较疗效,认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特别是观察疗程时间适当长些效果可能会更明显,在治疗第3个月后复查的疗效差距显著高于前2个月。
3.2 从肝论治肝主疏泄,朱震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司疏泄者肝也”。肝气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绪的舒畅等。肝失疏泄则瘀血内阻,痰饮水湿内停,肝木乘土则脾失健运等,均可发生高脂血症。吴龙源等[15]以舒肝理气、活血化瘀、泻下清热、淡渗利水为原则,自拟舒肝活血化瘀合剂(膈下逐瘀汤6 g,柴胡舒肝散4 g,泽泻2 g,山楂2 g,丹参2 g,何首乌2 g)对中年后妇女高脂血症的治疗有很好疗效。
3.3 从肾论治肾为“先天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肾精、肾气及其分化的肾阴、肾阳是生命活动的根本。李甜等[16]认为肾虚血瘀是高脂血症发病的始动因素。因此临床上防治高脂血症时,除建立科学性的生活方式外,补肾活血无疑是提高疗效的一种好方法。
3.4 痰浊血瘀痰湿内停日久,阻碍气血运行,可致气滞或血瘀。“血瘀必兼气滞”,瘀血阻滞气机,致津液停滞成痰,瘀血瘀滞致血脉运行障碍。瘀可致痰,痰可致瘀,痰瘀互为因果,终至痰瘀互结。气滞、痰浊、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屈小元[17]指出刘华为教授从中医气化理论探讨脂类代谢异常,认为高脂血症是由多种原因导致气机升降失调,气化失司,痰(水、湿)瘀互结是其根本病机,治疗的目的在于通过调理相关脏腑气机,消除痰、水、湿、瘀等病理产物,恢复机体正常气化功能,主张治疗时首先从中焦入手,驱邪保中,临床常以自拟的化痰活血保中汤(为温胆汤、五苓散、四物汤三方的合方化裁,组成:橘红、姜半夏、茯苓、炒白术、枳壳、竹茹、猪苓、泽泻、赤芍、九节菖蒲各15 g,桂枝、炙甘草各6 g。方中以橘红、姜半夏为君药,燥湿化痰;臣药为茯苓、炒白术、枳壳、竹茹、猪苓、泽泻、九节菖蒲、赤芍,健脾利湿,活血化瘀;佐以桂枝温经通阳;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化痰利湿,理气活血之功)为基础方加减化裁,疗效显著。李琳等[18]将来源于2010年3 月—2012年10 月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心内科病房治疗的213例合格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纳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通脉化浊汤(丹参30 g,红花20 g,茯苓30 g,半夏15 g,生山楂25 g,炒莱菔子20 g,由该院制剂科生产)100 mL,日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1 片,日1 次口服,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受试者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变化的组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1);用药8周末试验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相对于基线变化的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分值的均数高于对照组,但用药8 周末中医证候疗效两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脉化浊汤可以明显改善高脂血症患者中医症状,临床应用具有与治疗该疾病化药相近的疗效。
4 单味药
现代药理及临床试验证明,许多中药通过不同的途径、机制起着降脂的作用。例如山楂、泽泻、何首乌、决明子、姜黄等。初欣欣等[19]指出何首乌所含的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降脂作用,另外姜黄、黄连、野菠萝、山楂、蜂胶、银杏叶、明日叶、大蒜、红花等在抗高甘油三酯血症方面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
5 中成药
近年来随着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降脂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中成药,如血脂康、黑加仑油软胶囊等。范昕等[20]对黑加仑油软胶囊进行多中心开放Ⅳ期临床试验,中医证候总疗效为83.47%,在三种不同的病型中高胆固醇型疗效最好,高甘油三酯型和混合型次之,病情越轻疗效越好。得出黑加仑油软胶囊能够明显改善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候情况,是一种有效的抗高血脂药物。陈水端[21]有目的性的选择150例高脂血症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分为5组(肝肾阴虚型、痰浊阻遏型、阴虚阳亢型、气滞血瘀型、脾肾阳虚型),对患者进行血脂康治疗60 d,得出血脂康降低高脂有显著疗效,但是在证型治疗效果上存在差异,其中脾肾阳虚型疗效不明显,痰浊阻遏型疗效最佳。
6 其他
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药、针灸等多种保健治疗方法,经过临床观察与研究发现这些方法也能取得很好的疗效。李广林等[22]从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方面总结近5年来艾灸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得出灸法治疗高脂血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同时具有安全无毒副反应、价格低廉等优势。张淑杰等[23]认为通过对背俞穴的针刺、放血、拔罐等治疗,不但起到祛瘀血、化痰浊、调脏腑之功效,标本兼治,使气血阴阳、脏腑功能趋于平和,使脂质代谢恢复平衡,而且有效地减少甚至避免了不良反应,达到了治疗高脂血症的目的。李艳芬等[24]选取了中医辨证为痰浊阻遏及脾肾阳虚证的高脂血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探讨穴位埋线疗法对高脂血症痰浊阻遏及脾肾阳虚证的临床疗效。认为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在中医症状改善、持续穴位刺激、就诊次数少等方面体现了其治疗优势。
7 临床展望
虽然中医古医籍中并无“高脂血症”的独立病名,但经过几代医家的临床探索与研究,认为其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当以肝脾肾虚为主,标实当以痰浊、血瘀为主。在治疗上,不仅可以使用单味药物如山楂、首乌等治疗,还可辨证论治,体现个体化治疗;另外还有中成药物如血脂康胶囊等方便服用及携带的剂型,还可采用体针疗法、灸法、穴位埋线、刺络拔罐等降脂治疗。
高脂血症中医药研究概况 篇5
关键词:高脂血症,中医,研究
高脂血症是由于脂质代谢运转异常, 使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类高于正常的代谢性疾病, 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 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两者兼有的混合型高脂血症, 由于大部分脂质与血浆蛋白结合而转运全身, 故高脂血症常反映于高脂蛋白血症, 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和脂肪肝发病的主要原因, 是一类较常见的疾病[1]。近年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2]。随着发病率的上升, 高脂血症已成为临床医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临床治疗、预防也成为医疗科研工作的研究热点。现代中医一直在试图寻找能反映高脂血症不同证型本质特点的客观指标及中医辩治规律, 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干预这种病症的特点和优势。现将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相关研究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的研究
中医古籍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高脂血症的概念, 但却有关于“脂”、“膏”的论述。《灵枢·卫气失常论》云:“人有脂, 有膏, 有肉。”张志聪《灵枢集注》云:“中焦之气, 蒸津液化, 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 余于内则膏脂丰满。”由此可见中医典籍中对“脂”、“膏”的论述与现代医学高脂血症的特征非常相似。基于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于“头痛”、“眩晕”、“胸痹”、“心悸”等病症的范畴。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如单纯性肥胖, 眩晕昏蒙、体倦嗜睡、气短乏力、口苦口黏、肢体麻木、舌质暗胖、舌苔厚腻、脉弦滑等与脾虚痰浊、气滞血瘀的基本病因病机密切相关。高脂血症多见于老年人, 肾虚也可能是其症状的主要原因。赵学军等[3]认为饮食不节、少劳多逸等因素而导致脾虚痰瘀, 膏脂不归正化, 注入血脉, 是高脂血症发病的主要病机。王志国等[4]认为, 高脂血症多见于老年人, 若肾阳不足, 则油脂的转化利用减少, 而滞留血脉, 肾阴不足则精津减少, 血脂相对增多而发病。翟英[5]认为, 人体在物质代谢和津液还流过程中, 气化受阻, “痰”、“瘀”蓄积, 滞留于脏腑经络中, 使机体脂质代谢失调, 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现代医学认为, 中医的脾与消化吸收、血液生成、植物神经调节和机体免疫等密切相关, 是体内代谢的中心环节, 无论外源性脂质, 还是内源性脂质均涉及脾胃的纳运功能;脾与人体多种受体和酶有密切关系, 多种脂蛋白受体和多种水解酶异常是血脂异常的基本病理改变[6]。中医肾的某种功能类似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 该轴功能提前老化即可出现肾虚的临床表现, 同时可导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甘油三酯、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 增加高脂血症的发病率[7]。现代医学的肝脏作为脂类代谢的中心, 在内源性和外源性脂类代谢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肝脏的脂类代谢水平直接反映着人体血液中血脂及脂蛋白代谢的水平。肝脏还参与各种脂蛋白的降解作用, 可促进机体多余脂质的清除而降低血脂, 纠正脂代谢紊乱[8]。高脂血症的发病与脾、肾、肝有关, 中医在治疗上应注意脏腑相关及整体性。
2 辩证论治的研究
部分高脂血症患者存在遗传因素或其发病具有家族倾向, 但大多数人为后天因素所致, 如饮食不节、少劳多逸、年老体衰或情志刺激。临床常见的辩证分型包括:脾肾两虚、肝胆瘀滞、肝肾不足、气滞络瘀等。葛曙霞[9]认为, 脾虚湿困、酿生痰浊型, 肾虚痰浊内蕴、瘀血阻络型, 肝胆郁滞、痰凝血瘀型, 肝肾不足、痰瘀互阻型, 心气不足、痰阻血瘀型为高脂血症的常见分型。庄德成等[10]对320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辩证分型, 其中脾肾阳虚证32例, 肝肾阴虚证36例, 阴虚阳亢证120例, 气滞络瘀证90例, 痰浊阻遏证2例。佟丽娟[11]认为高脂血症多为肾虚痰阻型、痰瘀阻滞型、气虚血瘀型、阴虚血瘀型4型。杨惠民等[12]以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老年高脂血症56例, 结果表明丹参决明颗粒 (太子参15 g, 丹参20 g, 决明子15 g, 山楂15 g, 泽泻10 g, 陈皮10 g, 水蛭10 g) 能显著降低血浆内皮素和血栓素B2水平, 有较好的调节血脂及脂蛋白代谢的作用。吴晓虎等[13]认为血瘀、痰浊阻滞是高脂血症两个重要的病理基础, 以山楂半夏汤 (山楂、瓜蒌、半夏、茯苓、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首乌、泽泻、荷叶、决明子、大黄、土鳖虫) 治疗高脂血症76例, 总有效率为92.11%。杨惠民等[14]以调脂通脉颗粒 (药物组成:半夏、陈皮、太子参、丹参、决明子、泽泻、水蛭、大黄等) 治疗高脂血症痰瘀互阻证, 认为本方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除湿祛浊之效, 临床降脂效果显著。冯立新, 李保青[15]以疏肝醒脾, 降浊化痰法, 用调肝通脉平脂汤 (柴胡12 g, 荷叶9 g, 泽泻30 g, 三七9 g, 生山楂30 g, 草决明15 g) 治疗血脂异常35例, 并与辛伐他丁对照, 结果表明中药的降脂效果与辛伐他丁相当。姚红[16]以痰瘀辨治高脂血症, 用温胆汤加减治疗高脂血症60例, 总有效率为96.6%。王井海[17]认为本病属痰证, 以降脂饮 (陈皮、半夏、茯苓、泽泻、菊花、当归、川芎、大黄、山楂、丹参、首乌、苡仁) 治疗本病60例, 总有效率为91、67%。杜惠芳等[18]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164例 (药物有黄芪、茯苓、白术、首乌、枸杞、黄精、菟丝子、泽泻、丹参、赤芍、山楂、决明子、昆布、当归) , 有效率92.7%。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
3 专方专药的研究
单味药的研究筛选出了一些有显著降脂效果的中药, 如杏仁、决明子、山楂、绞股蓝、灯盏花、三七、泽泻、葛根等。张淑英等[19]研究表明杏仁具有很强的降脂作用, 有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的疗效。伍新林等[20]以泰脂安胶囊 (中药女贞子叶乙醇提取物) 治疗肝肾阴虚, 阴虚阳亢型的原发性高脂血症42例, 结果表明泰脂安胶囊可明显降低血脂, 并能明显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症状, 治疗过程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王洪秀[21]用水蛭胶囊治疗高脂血症54例, 结果临床控制26例, 显效23例, 有效4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94.64%。吴符火等[22]观察养心草胶囊 (景天三七的全草) 能明显调节高脂血症大鼠脂质代谢紊乱, 对脂蛋白有一定的双向调节作用。刘利华等[23]以葛根煎剂治疗本病, 有效率83.3%, 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药复方制剂及中成药应用较多。李明等[24]以痰瘀脂清片治疗原发性高脂血症, 结果显效率75.0%, 总有效率90.0%。周珂等[25]观察血脂康胶囊治疗冠心病血脂异常患者116例, 结果表明, 血脂康胶囊具有显著的调脂作用。张双贵[26]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高脂血症 58例, 结果服用28天后甘油三酯、胆固醇较治疗前下降,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 总有效率84.7%。王保和等[27]以松龄血脉康胶囊治疗高脂血症, 结果该药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 对甘油三酯及胆固醇均有明显的疗效, 同时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未发现不良反应。吴水盛等[28]以补阳还五汤治疗本病35例, 总有效率94.29%, 各项指标明显改善。
4 非药物疗法研究
近年来, 有人尝试非药物方法治疗高脂血症, 例如针灸、穴位埋线、膳食干预等方法。邓柏颖等[29]以艾灸方法灸悬钟、足三里穴治疗高脂血症48例, 结果表明功能保健灸可激发经气, 有补益气血、调和阴阳、恢复脏腑功能之效, 对高脂血症有调节和治疗作用。张丽等[30]应用磁化针和普通针刺的方法相对照, 从中医证候、主要症状及血脂检测指标的改善情况分型, 结果表明治疗组都优于对照组, 且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得到了显著改善。王倩等[31]以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型高脂血症, 有效率为73.1%, 治疗后体重及血脂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而且减肥效果显著, 降脂平稳。
5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概况 篇6
1 分型论治
1.1 以健脾降浊为主
赵健[2]以自拟方 (荷叶20 g, 黄蔑30 g, 白术15g, 泽泻I5 g, 决明子20 g, 丹参10g, 郁金10 g, 山植30 g, 法半夏I5 g, 陈皮6 g, 莱菔子10g, 何首乌15 g) 治疗高脂血症患者共66例, 显效36例, 有效21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86.36%;王涛[3]用通脑心脉灵合剂治疗气虚血瘀型高脂血症80例, 本组用本方:黄芪50g, 丹参30g, 桃仁, 当归各15g, 水蛭, 虻虫各10g, 大黄, 肉桂各5g, 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 对照组用洛伐他汀20mg, 每天睡前顿服, 用2个月, 结果:总胆固醇, 三酰甘油, 低密度脂蛋白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及治疗后组间比较, 白细胞介素8 (IL-8) ,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 丙二醛 (MDA) 本组治疗前后及首项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HDL-C对照组明显提高;李晓伟[4]以化痰降浊汤 (瓜篓20 g, 泽泻10 g, 黄蔑15 g, 党参10 g, 白术10 g, 半夏10 g, 茯苓10 g, 陈皮10 g, 丹参l0g, 川芍l0g, 炙甘草l0g) 治疗高脂血症78例, 显效11例, 有效50例, 无效17例, 总有效率78.2%;杜慧芳[5]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癖法治疗高脂血症164例, 自拟中药方:黄茂15g, 获荃20g, 炒白术12g、何首乌15g, 拘祀子15g、黄精15g, 菟丝子15g、泽泻l0g、丹参15g、赤芍15g、山碴20g、炒决明子20g、昆布20g、当归15g。对照组口服脂必妥片 (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 批号:0311002) , 每次3片, 每天3次。治疗组164例中, 显效111例, 有效41例, 无效12例, 有效率92.7%。
1.2 以活血化瘀为主
黄琼坚[6]以基本方 (桃仁、红花、当归、川芍、生地、赤芍、柴胡、积壳、甘草、桔梗、牛膝, 同时诊脉查体后辨证加人: (1) 山楂、党参、泽泻、黄蔑调节脾胃; (2) 构祀子、何首乌、女贞子补肝肾元气; (3) 黄芪、太子参补气养血; (4) 桅子、黄连、龙胆草、大黄、黄芩清热祛湿) 治疗高脂血症患者87例, 有43.7% (38/87) 恢复, 27.6% (24/87) 显效, 17.2% (15/87) 有效, 11.5% (10/87) 无效, 总有效率为88.5%;王文暖[7]以活血化痰通络降脂方 (药物组成:郁金12g, 胆南星10g、鸡血藤12g、虎杖12g、蒲黄10g、瓜萎15g, 水蛭5g、大黄6g、远志15g) 治疗高脂血症患者68例, 显效18例, 有效46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4.1%;卢琳[8]以基本方 (黄芪、党参、丹参、半夏、红花、陈皮、茯苓、山楂等) 治疗高脂血症患者80例, 显效43例, 好转30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91.3%;任士存[9]以芪蛭饮 (由黄芪、姜黄按2:1水煎浓缩, 水蛭按一定比例研细粉, 配入浓缩液中) 口服, 治疗高脂血症患者58例, 其中显效30例, 有效19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84.5%;谢玲[10]以基本方 (三七、红花、丹参、地龙、黄芪等) 治疗高脂血症患者30例, 显效4例, 有效9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86%;张瑞娟[11]以红灯散瘀汤 (灯盏细辛l0g、红花15g、决明子l0g、银杏叶6g、桃仁15g、川芍12g、杜仲12g、甘草l0g、当归l0g、半夏6g) 治疗高脂血症患者58例, 对照组给予脂必妥片治疗56例, 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差值, 治疗组TG, HDL-C, TC和LDL-C变化值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1.3 以温阳益气为主
王寿海[12]以温阳益气降脂汤 (黑附片20g, 太子参、茯苓、白术、山楂、何首乌、当归各15g, 熟地、丹参各20g, 法半夏、橘红、黄连、苏梗、柴胡各l0g) 治疗高脂血症患者47例, 显效30例, 有效15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7%;王继合[13]以基本方 (茯苓30 g, 桂枝10 g, 白术30 g, 炙甘草10g, 枸杞子20 g, 何首乌20 g, 鸡血藤20 g, 大便干燥加炒莱菔子、生决明子、全瓜蒌各20 g;尿少加车前草30 g) 治疗高脂血症患者60例, 对照组60患者服用辛伐他汀胶囊 (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0106001) , TC治疗前5.99土0.09, 治疗后 (5.06±0.11) , TG治疗前 (2.23±0.66) , 治疗后 (1.18±0.66) 。
2 针灸治疗
李建萍等[14]将未行调脂治疗的患者1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其中对照组只进行饮食治疗;治疗组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 进行艾条回旋灸治疗, 主要治疗穴位包括足三里、手三里、神阙;3月后, 各个血脂水平引出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0.05) ;谢伟等[15]观察针刺对肥胖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的影响, 52例单纯性肥胖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治疗3个疗程, 取用中脘、天枢、大横、支沟、丰隆、阳陵泉、三阴交等穴, 结果: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体重、TG、HDL-C、TC含量有显著差异 (P<0.01) ;俞文全[16]以毫针刺法, 针刺取穴穴第1组取足三里、内关、丰隆穴、三阴交, 第2组取梁丘、天枢穴、中腕。肝肾阴虚者加肾俞、肝俞、太溪、太冲、照海, 用补法;肝阳上亢者加风池、肝俞、曲池、百会, 用泻法;气虚血瘀者加气海、擅中、隔俞、血海, 用补法;痰浊内阻者加阴陵泉、脾俞, 用平补平泻法;共治疗血脂异常患者30例, 对照组共30例患者采用单纯药物治疗, 口服辛伐他汀胶囊, 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家加用针刺疗法, 显效13例, 有效11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82.8%。
3 讨论
综上所述, 中医药在治疗血脂异常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同时, 由于相当一部分具有降脂疗效的中药既是药品又是食品, 如枸札子、海带、山楂、菊花、荷叶、马齿觅、大蒜等, 这使得降脂食品的开发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中药可能是通过改善“痰淤”的状况来发挥对血脂异常的治疗作用, 即通过改善血液的流变特性, 调节脂质代谢,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发挥其降脂作用。就目前而言, 虽然研究人员对对化痰类方药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观察调整脂质代谢的药效学水平, 但另一方面活血化瘀类方药如丹参、没药、蒲黄、水水蛭、赤芍、血府逐淤汤、大黄蛰虫丸等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生物学水平。至于中药配伍作用的问题, 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概况。方法:本文从分型论治及针灸治疗两方面对中医治疗高脂血症进行论述。结果:中医药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不断深入, 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就目前而言, 虽然研究人员对对化痰类方药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观察调整脂质代谢的药效学水平, 但另一方面对活血化瘀类方药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生物学水平。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驴妊娠毒血症的诊治 篇7
近年来, 先后治疗过5例, 除1例由于严重营养不良而心力衰竭死亡以外, 其余4例经过治疗, 均全愈。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一、病困
本病的发病的原因与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笔者认为与妊娠后期运动不足、营养不足、管理不当, 胎体过大等有密切关系。
二、发病情况
通过对5例病畜的情况看, 本病主要发生在驴临产前10~25天之内, 病程长的可达15天。其中一例是怀有驴驹, 其余四例怀有骡驹。第一胎至第三胎的三例, 占60%;第七胎的一例, 占20%;第五胎的一例, 占20%。
三、临床症状
精神极度沉郁, 被毛粗乱, 无光泽。产前食欲减退或突然几天持续不吃不喝。轻则口色较红而干, 口稍臭, 结膜潮红;重则头低耳耷, 下唇松驰下垂, 结膜潮红, 两眼角有分泌物, 口恶臭、舌无苔、心音抗进、节律不齐、肠音弱或有金属音、排少量干黑粪球, 尿少且浓稠, 治疗后期常拉黑色水样粪便;有的出现异食现象。体湿不明显变化, 肺部听诊无明显的病理性呼吸音。
四、综合治疗
发现病畜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收到满意时治疗效果。
西药以驱脂, 促进代谢, 降低血脂, 保肝解毒为原则。取25%葡萄糖500毫升, 10%糖500毫升, 复方氯化钠1500毫升, 12.5%肌醇30毫升, 10%安钠咖10毫升, 10%VC10毫升, 辅酶A2000单位, 三磷酸腺苷钠200毫克, 一次静脉注射。每天一次, 连用5天。
中药以补中益气调补脾胃为原则。取党参30克、白芍20克、黄芪20克、柴胡15克、黄芩25克、当归30克、陈皮30克、茯苓20克、神曲40克、山楂40克、甘草15克, 共研末, 一次灌服, 每日一次, 连用3天。
五、小结与体会
【高脂血症的中医诊治论文】推荐阅读:
奶牛妊娠毒血症诊治06-26
神经外科低钠血症诊治06-19
梅花鹿肠毒血症诊治10-13
高脂血症/中医药疗法09-30
宫颈糜烂的诊治体会论文09-28
仔猪水肿病的诊治体会论文06-22
诊治预防论文08-30
保育仔猪腹泻诊治论文05-23
子宫瘢痕妊娠诊治论文08-17
宠物犬中暑诊治论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