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脂血症/中医药疗法(共3篇)
高脂血症/中医药疗法 篇1
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脂质代谢紊乱性疾病, 可导致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因此对患者血脂进行调节对于疾病的预防有着重要作用[1]。目前临床使用的调脂药物价格较为昂贵, 同时可能对肝功能造成一定的损伤, 因此临床治疗受到一定的限制。从脾论治取穴针刺是近年来中医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对从脾论治取穴针刺联合放血疗法在高脂血症治疗中的效果进行观察, 作者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6例高脂血症患者, 男50例, 女36例, 年龄56~72岁, 平均年龄 (65.39±5.29) 岁, 参考中华心血管杂志召开的会议 (1996年、1997年) 制定的相关标准作为诊断标准[1], 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医内科学》制定的诊断标准[2], 排除严重心、肝、肾、肺疾病及造血系统障碍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3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依据“从脾论治”选穴针刺, 补双足三里, 泻双内关、双丰隆, 提插捻转补泻法, 进针后留30 min, 1次/d, 连续治疗6 d为1个疗程, 每个疗程间停留1~2 d, 之后继续下个疗程的治疗, 患者共治疗4个疗程;放血部位选择在穴位膈俞、脾俞、大肠俞, 常规消毒放血部位皮肤、放血器后, 连续采血笔将膈俞、脾俞、大肠俞刺破后放血, 根据患者体质、病情选择放血量, 一般控制在30~50 ml, 每周1次, 共治疗4次。
参考组:血脂康胶囊 (生产公司: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10950029) 口服, 2次/d, 2粒/次, 早晚饭后服用。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变化进行观察, 记录其变化。同时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患者TG、TC、LDL-C及H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见表1。
2.2
观察组治疗显效19例, 有效21例, 无效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3%, 参考组治疗显效16例, 有效14例, 无效1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69.8%,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高脂血症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导致, 中医学认为久食膏粱厚味、肥甘之品为疾病发生机制[2]。高脂血症是由于诸脏腑功能失调导致, 主要受到脾胃运化、受纳治疗。常规状况下, 脂质是人体精微的重要部分, 在人体正常新陈代谢的有着重要作用, 因此可认为脾虚失运为本, 痰浊、瘀血为标[3]。本次治疗从脾论治选穴针刺, 取足三里, 能够补虚益气健脾;现代研究显示通过对该穴位进行刺激能够对各系统反应造成刺激, 尤其是血液生化、消化系统受到的影响最大。内关穴与阴维脉交会, 有理血宁心功效, 现代研究显示内关穴能够保护调节心脏功能, 有和胃健脾功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 脂质代谢紊乱均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 患者TC、TG、LDL-C、HDL一C等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 ,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参考组 (P<0.05) , 由此可知, 从脾论治取穴针刺联合放血疗法在高脂血症治疗中效果显著, 调脂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方圻, 王钟林, 宁田海, 等.血脂异常防治建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1997, 25 (3) :169.
[2]张伯臾.中医内科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75-80.
[3]张淑杰, 李淑荣.背俞穴刺血疗法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针灸临床杂志, 2012, 28 (10) :41-43.
高脂血症/中医药疗法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2月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80例HLD患者,均符合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HLD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5年)的诊断标准。排除肾病综合征、糖尿病、急慢性肝胆病所致HLD及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1)胆固醇(TC)>5.72mmol/L;(2)甘油三酯(TG)≥1.70mmol/L;(3)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4mmol/L;(4)高密度脂蛋白单固醇(HDL-C)≤1.04mmol/L。中医主症头重如裹、肢麻沉重、心前区刺痛、胸闷。按照知情同意的原则,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其中男43例,女37例,年龄36~79岁,平均(43.7±12.3)岁。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保持正常的日常活动,参照HLD膳食控制方案限制量饮食治疗,重点限制甜食、食用油、蛋、肉类的摄入量,3月一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饮食控制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敷脐疗法,药物组方:何首乌(制)、生山楂、生大黄、泽泻、丹参、冰片,制成药粉,按药5份,食醋3份,凡士林3份剂量比例调配成药丸并压成饼备用。酒精消毒神阙穴周围,放上药饼用脐贴固定,每次贴敷12h,一周3次,3月一疗程。
1.3 实验室检测和中医证候判定标准
临床控制:实验室各项检查恢复正常;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0%;显效: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10.26mmol/L;(TC-HDL-C)/HDL-C下降≥20%;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90%;有效:TC下降≥10%<20%,TG下降≥20%<40%,HDL-C上升≥0.104mmol/L<0.26mmol/L;(TC-HDL-C)/HDL-C下降≥10%<20%;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实验室检测未达以上标准,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改善或加重,证侯积分减少<3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80例HLD患者中,应用中药敷脐疗法的观察组总有效率80.0%明显高于饮食控制的对照组5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1,P<0.05)。
aP<O.05 vs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测均无异常,未发生其它不良事件。
3 讨论
痰浊瘀阻型HLD临床表现主要有头重如裹、肢麻沉重、心悸、形体肥胖、胸闷、失眠、食少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资料中通过脐疗与饮食控制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在饮食控制基础上中药敷脐疗法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饮食控制组,差异显著。TC、TG、HDL-C、LDL-C是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实验室血脂指标的改善有重要的临床价值,饮食控制基础上的敷脐疗法在血脂总疗效方面较单纯饮食控制更具优势。现代药理认为何首乌可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抗菌、补血、降脂、保肝。山楂能降低LDL,清除外周组织过多的胆固醇,从而改善体内的脂质代谢。丹参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微循环,抗凝,降血脂。泽泻能促进脂肪分解,降血脂,抗脂肪肝的作用。大黄能促进肠道蠕动,加快胆固醇排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根据痰浊瘀阻型HLD的主要病机特点,中药外用补益肝脾肾,方中何首乌入肝、肾经,能补肝肾,益精血,健筋骨。山楂入肝、脾、胃经,有健脾消食磨积、行气散瘀的功效,丹参归心、肝经,活血化瘀,泽泻归膀胱、肾经,有养五脏,行痰饮,泻水湿,补虚损,止头眩之功,大黄泻热毒,祛瘀血,冰片入心、脾、肺,为引药穿透皮肤毛窍。六味药均符合敷脐疗法要求,刺激性小。山楂为君,健脾祛痰,丹参活血化瘀,泽泻行痰饮养五脏,何首乌补益肝肾,大黄荡涤肠腑,四药共为臣,冰片为使,引药穿透皮肤毛窍。脐下腹膜分布有丰富的静脉网,腹下动脉分支也通过脐部,有利于药物穿透皮肤而被人体吸收[1],穴位与药物的共同作用,祛邪不忘扶正,攻补兼施,药物贴敷神阙穴使局部温度升高,局部血液流动加速,促进吸收,祛痰化瘀,人体机能趋于平衡,恢复健康,达到"阴平阳秘"的稳态[2]。本中药敷脐疗法疗效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敷脐疗法对痰浊瘀阻型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 本样本回顾分析2009年3月~2010年2月不同方法治疗80例痰浊瘀阻型脂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应用中药敷脐疗法的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敷脐疗法疗效满意,无明显不良反应。
关键词:中药敷脐疗法,痰浊瘀阻型,高脂血症
参考文献
[1]高明,裘华森,张勤.中药敷脐疗法对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4):254-255.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概况 篇3
1 分型论治
1.1 以健脾降浊为主
赵健[2]以自拟方 (荷叶20 g, 黄蔑30 g, 白术15g, 泽泻I5 g, 决明子20 g, 丹参10g, 郁金10 g, 山植30 g, 法半夏I5 g, 陈皮6 g, 莱菔子10g, 何首乌15 g) 治疗高脂血症患者共66例, 显效36例, 有效21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86.36%;王涛[3]用通脑心脉灵合剂治疗气虚血瘀型高脂血症80例, 本组用本方:黄芪50g, 丹参30g, 桃仁, 当归各15g, 水蛭, 虻虫各10g, 大黄, 肉桂各5g, 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 对照组用洛伐他汀20mg, 每天睡前顿服, 用2个月, 结果:总胆固醇, 三酰甘油, 低密度脂蛋白两组治疗前后自身及治疗后组间比较, 白细胞介素8 (IL-8) ,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 丙二醛 (MDA) 本组治疗前后及首项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HDL-C对照组明显提高;李晓伟[4]以化痰降浊汤 (瓜篓20 g, 泽泻10 g, 黄蔑15 g, 党参10 g, 白术10 g, 半夏10 g, 茯苓10 g, 陈皮10 g, 丹参l0g, 川芍l0g, 炙甘草l0g) 治疗高脂血症78例, 显效11例, 有效50例, 无效17例, 总有效率78.2%;杜慧芳[5]以健脾补肾活血化癖法治疗高脂血症164例, 自拟中药方:黄茂15g, 获荃20g, 炒白术12g、何首乌15g, 拘祀子15g、黄精15g, 菟丝子15g、泽泻l0g、丹参15g、赤芍15g、山碴20g、炒决明子20g、昆布20g、当归15g。对照组口服脂必妥片 (成都地奥九泓制药厂生产, 批号:0311002) , 每次3片, 每天3次。治疗组164例中, 显效111例, 有效41例, 无效12例, 有效率92.7%。
1.2 以活血化瘀为主
黄琼坚[6]以基本方 (桃仁、红花、当归、川芍、生地、赤芍、柴胡、积壳、甘草、桔梗、牛膝, 同时诊脉查体后辨证加人: (1) 山楂、党参、泽泻、黄蔑调节脾胃; (2) 构祀子、何首乌、女贞子补肝肾元气; (3) 黄芪、太子参补气养血; (4) 桅子、黄连、龙胆草、大黄、黄芩清热祛湿) 治疗高脂血症患者87例, 有43.7% (38/87) 恢复, 27.6% (24/87) 显效, 17.2% (15/87) 有效, 11.5% (10/87) 无效, 总有效率为88.5%;王文暖[7]以活血化痰通络降脂方 (药物组成:郁金12g, 胆南星10g、鸡血藤12g、虎杖12g、蒲黄10g、瓜萎15g, 水蛭5g、大黄6g、远志15g) 治疗高脂血症患者68例, 显效18例, 有效46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94.1%;卢琳[8]以基本方 (黄芪、党参、丹参、半夏、红花、陈皮、茯苓、山楂等) 治疗高脂血症患者80例, 显效43例, 好转30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91.3%;任士存[9]以芪蛭饮 (由黄芪、姜黄按2:1水煎浓缩, 水蛭按一定比例研细粉, 配入浓缩液中) 口服, 治疗高脂血症患者58例, 其中显效30例, 有效19例, 无效9例, 总有效率84.5%;谢玲[10]以基本方 (三七、红花、丹参、地龙、黄芪等) 治疗高脂血症患者30例, 显效4例, 有效9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86%;张瑞娟[11]以红灯散瘀汤 (灯盏细辛l0g、红花15g、决明子l0g、银杏叶6g、桃仁15g、川芍12g、杜仲12g、甘草l0g、当归l0g、半夏6g) 治疗高脂血症患者58例, 对照组给予脂必妥片治疗56例, 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差值, 治疗组TG, HDL-C, TC和LDL-C变化值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1.3 以温阳益气为主
王寿海[12]以温阳益气降脂汤 (黑附片20g, 太子参、茯苓、白术、山楂、何首乌、当归各15g, 熟地、丹参各20g, 法半夏、橘红、黄连、苏梗、柴胡各l0g) 治疗高脂血症患者47例, 显效30例, 有效15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7%;王继合[13]以基本方 (茯苓30 g, 桂枝10 g, 白术30 g, 炙甘草10g, 枸杞子20 g, 何首乌20 g, 鸡血藤20 g, 大便干燥加炒莱菔子、生决明子、全瓜蒌各20 g;尿少加车前草30 g) 治疗高脂血症患者60例, 对照组60患者服用辛伐他汀胶囊 (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批号:0106001) , TC治疗前5.99土0.09, 治疗后 (5.06±0.11) , TG治疗前 (2.23±0.66) , 治疗后 (1.18±0.66) 。
2 针灸治疗
李建萍等[14]将未行调脂治疗的患者1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其中对照组只进行饮食治疗;治疗组在饮食治疗的基础上, 进行艾条回旋灸治疗, 主要治疗穴位包括足三里、手三里、神阙;3月后, 各个血脂水平引出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 (P<0.05) ;谢伟等[15]观察针刺对肥胖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脂的影响, 52例单纯性肥胖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治疗3个疗程, 取用中脘、天枢、大横、支沟、丰隆、阳陵泉、三阴交等穴, 结果: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体重、TG、HDL-C、TC含量有显著差异 (P<0.01) ;俞文全[16]以毫针刺法, 针刺取穴穴第1组取足三里、内关、丰隆穴、三阴交, 第2组取梁丘、天枢穴、中腕。肝肾阴虚者加肾俞、肝俞、太溪、太冲、照海, 用补法;肝阳上亢者加风池、肝俞、曲池、百会, 用泻法;气虚血瘀者加气海、擅中、隔俞、血海, 用补法;痰浊内阻者加阴陵泉、脾俞, 用平补平泻法;共治疗血脂异常患者30例, 对照组共30例患者采用单纯药物治疗, 口服辛伐他汀胶囊, 治疗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家加用针刺疗法, 显效13例, 有效11例, 无效5例, 总有效率82.8%。
3 讨论
综上所述, 中医药在治疗血脂异常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同时, 由于相当一部分具有降脂疗效的中药既是药品又是食品, 如枸札子、海带、山楂、菊花、荷叶、马齿觅、大蒜等, 这使得降脂食品的开发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中药可能是通过改善“痰淤”的状况来发挥对血脂异常的治疗作用, 即通过改善血液的流变特性, 调节脂质代谢,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而发挥其降脂作用。就目前而言, 虽然研究人员对对化痰类方药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观察调整脂质代谢的药效学水平, 但另一方面活血化瘀类方药如丹参、没药、蒲黄、水水蛭、赤芍、血府逐淤汤、大黄蛰虫丸等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生物学水平。至于中药配伍作用的问题, 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概况。方法:本文从分型论治及针灸治疗两方面对中医治疗高脂血症进行论述。结果:中医药对该病的认识和治疗不断深入, 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结论:就目前而言, 虽然研究人员对对化痰类方药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观察调整脂质代谢的药效学水平, 但另一方面对活血化瘀类方药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生物学水平。中医药防治高脂血症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