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囊肿的诊治体会

2024-05-31

胆总管囊肿的诊治体会(共7篇)

胆总管囊肿的诊治体会 篇1

婴幼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发病率低,误诊率高[1]。我院自1996年8月~2008年6月共收治11例婴幼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患者,耐心细致的术前、术中和术后护理对患儿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将我们的护理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1例,其中,男4例,女7例;手术时年龄2个月~3岁。平均1.6岁。临床表现以腹痛、腹胀、发热和呕吐为主,其中5例伴黄疸。病程6 h~10 d,平均4 d,有5例病程<24 h。5例经B超和(或)CT诊断胆总管囊肿,8例经术前腹腔穿刺确诊胆道自发性穿孔。

1.2 护理

1.2.1 术前护理

1.2.1. 1 心理护理

本组患者均是婴幼儿,术前护理常难以配合,很难从语言方面给予心理支持,因此护理人员应多给予体贴、关怀和安抚,亲近患儿,使患儿感到和在家中一样温暖;该组患者均以急腹症入院,家长都比较恐慌和焦虑,应同时向患儿家长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手术的特点和意义,耐心地解答家长们提出的各种疑问,用疏导法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避免对家长们有不良的语言刺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患儿及家属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感及安全感,使他们积极配合支持治疗,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1.2.1. 2 术前准备

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以尽可能改善部分患儿脱水和休克状况,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减少术后感染等。给予心电监测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变化,胃肠减压,按外科常规行手术野备皮,按全麻常规给予阿托品肌内注射。

1.2.2 术后护理

1.2.2. 1 心电监护

此类患儿因术前一般情况较差,又经历手术和麻醉的打击,所以术后应常规给予心电监测,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呼吸,每30分钟记录1次,准确记录24 h出入水量。本组患儿均采用气管插管下的静脉复合麻醉,麻醉未清醒的患者,设专人护理,采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造成窒息或肺部感染。同时予吸氧,氧浓度2 L/min,提高氧饱和度。

1.2.2. 2 腹部引流管的护理及观察

由于胆总管囊肿自发穿孔患儿均合并胆汁性腹膜炎,腹腔脏器都有不同程度的粘连、水肿和腹腔内感染。无论采取哪种术式,术后都有发生渗液、渗血和(或)吻合口瘘的可能。所以应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性质等,外接导管长短要适中,防止扭曲、打折、受压,定期更换引流袋,并严格无菌操作,变换体位时要始终保证引流袋不能高于引流口。

1.2.2. 3 胃肠减压的护理

术后持续胃肠减压3~5 d,有效的胃肠减压是缓解术后腹胀,保证吻合口愈合和防止吻合口瘘的重要措施。保持胃管的通畅,持续负压吸引,根据引流情况不断调整胃管的深度和方向,并准确记录引流液量及性质。胆总管囊肿自发穿孔的患儿术前一般情况较差,再加以急诊手术和麻醉的打击,很容易出现术后胃肠道的应激反应,术后如果胃管内有大量咖啡样液体流出,应考虑有急性胃黏膜病变的可能,要及时报告医生,我们按医嘱常规应用胃酸抑制剂西米替丁0.2 g加生理盐水100 ml,每日2次静脉给药进行预防性治疗3~5 d,效果良好,无一例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如果胃肠引流液减少,肠蠕动恢复后即可拔除胃管。

1.2.3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术后观察“T”管引流出胆汁的量,正常情况下,每日200~500 ml,如呈褐色、混浊、量增多,同时腹腔引流管血性液增多,呈鲜红色,怀疑是否有出血可能,应立即提醒医生,积极止血治疗及补充血容量。本组无一例患者术后出血。术后2~3 d肠蠕动恢复,先让患儿饮水30~50 ml,改为清淡流质饮食,1~2 d后改为半流质饮食,以低脂肪、高能量、富含营养、少量多餐,宁少勿多为原则。术后观察有无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膜刺激征情况。检查伤口及腹部情况,有无伤口感染及胆瘘的发生,同时加强抗生素的应用;对术后反应性发热的婴幼儿,体温在38℃以下者,一般不作特殊处理。若体温在38℃左右,采用温水擦浴效果较好,体温在39℃以上易发生高热惊厥,应及时处理。对温水擦浴效果不明显者,采用30%~50%的酒精擦浴或遵医嘱药物降温。

1.3 出院及健康指导

患儿出院后,注意饮食卫生及调理,加强营养、补充易消化的饮食。适当加强身体锻炼,但不参加剧烈活动。提高自身身体素质,门诊随访,定期复查。特别对拟行二期手术的患者一定要严格叮嘱引流管的固定和护理,以防脱落和感染。

2 结果

11例均行手术治疗并见有胆汁样腹腔积液。3例行一期胆总管囊肿切除加胆道重建术(胆总管-空肠R-Y吻合术);6例行胆道外引流加腹腔引流术,2例行胆囊置管引流加腹腔引流术,3~6个月后行胆总管囊肿切除加胆道重建术。11例患儿术后均未出现胆漏、肠瘘、黄疸,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10.5 d(8~15 d)。术后8例获随访,平均6个月(3~12个月),未见胆道感染、黄疸及营养不良等并发症。

3 讨论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是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少见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8%~7.0%[2,3]。陈亚军等[4]认为,胰胆管合流异常引起的胆道梗阻导致胆道内压力急剧升高、婴幼儿胆道弹力纤维的发育不完善在局部血运不良的情况下加重了局部缺血,以上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胆道自发穿孔的发生。

婴幼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的治疗不应拘泥于一个固定的术式。应根据具体的病理情况以及患儿的整体状况,在以抢救生命为第一的前提下,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辅以精心细致的护理。术后定期随访消除隐患并及时处理,从而提高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婴幼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患儿自发性穿孔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8例经术前腹腔穿刺确诊胆道自发性穿孔,其中5例经B超或CT诊断胆总管囊肿。3例行一期胆总管囊肿切除加胆道重建术(胆总管-空肠R-Y吻合术);6例行胆道外引流加腹腔引流术,2例行胆囊置管引流加腹腔引流术,36个月后行胆总管囊肿切除加胆道重建术。11例患儿治疗后均恢复良好。结论:婴幼儿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容易误诊,掌握其临床特点、根据患儿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以及精心细致的护理是提高其治愈率的关键。

关键词:胆总管囊肿,腹膜炎,穿孔,护理

参考文献

[1]Ando H,Ito T,Watanabe Y,et al.Spontaneous perforation of chole dochal cyst[J].J Am Coll Surg,1995,(181):125-128.

[2]Yamaguchi M.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analysis of1433patients in the Japanese literature[J].Am J Surg,1980,(140):653-657.

[3]Ando K,Miyano T,Kohno S,et al.Spontaneous perforation of chole-dochal cyst:a study of13cases[J].Eur J Pediatr Surg,1998,(8):23-25.

[4]陈亚军,张金哲,王燕霞,等.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自发性穿孔的临床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2):102-103.

胆总管囊肿的诊治体会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3例, 男41例, 女22例。年龄11~89岁, 平均 (51±1.5) 岁, 均为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前所有患者均行彩超、磁共振胰胆水成像 (MRCP) 确诊。术中采用胆道镜探查再次验证。仪器采用Storz电视腹腔镜系列, Olympus胆道镜, 胆道镜取石网及输尿管导管。

1.2 手术要点

常规术式:用30°腹腔镜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完成LC后, 以电钩解剖肝十二指肠韧带浆膜层, 根据解剖标志辨认出胆总管或从右侧5mm套管放入输液器针穿刺进入胆总管抽出胆汁以确认, 纵行切开胆总管前壁0.6~2cm。直视下将上下端结石挤入切口周围用腹腔镜弯钳或取石钳取石, 剑突下10mm套管插入胆道镜, 用胆道镜取石网取石[1]。结石取净、注水过程中乳头有开闭蠕动, 胆总管下端通畅良好, 则直接Ⅰ期缝合。如结石取净、注水过程中乳头有开闭蠕动, 胆总管下端通畅有疑问的话, 可以Ⅰ期缝合并施行经胆囊管残端输尿管胆管引流术 (LUD) 。术毕为预防术后胆瘘, 所有患者均经右侧5mm切口于Windows孔放置腹腔引流管一根。

2 结果

63例患者中有61例 (96.8%) 治疗获得成功, 其中2例术后出现胆瘘, 术后腹腔引流管胆汁引流量约在300mL左右, 随后逐渐减少, 至术后7d左右腹腔引流管无液体引出, 10d均顺利拔除腹腔引流管而获治愈;另3例术中发现胆总管下端通畅有疑问, 经胆囊管植入输尿管导管引流胆汁, 术后14d造影胆道通畅良好, 分别闭管两天无异常后顺利拔除输尿管导管。2例术后出现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出现阻塞性黄疸, 经MRCP提示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 经十二指肠镜行奥狄括约肌成形术 (EST) 治愈。

3 讨论

研究表明,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 可以避免放置“T”管引起的一系列弊端, 手术简单且安全, 取石成功率高, 具有腹腔镜外科的微创优势[2]。但仍须注意病例的选择, 还需注意手术细节的把握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的及时正确处理。

3.1 Ⅰ期缝合术的病例选择及术式选择

病例的选择应以胆总管结石 (胆总管内径>1cm) 、远端无狭窄, 奥狄括约肌正常为益, 排除胆总管肿瘤及下端狭窄的病例。术式的选择应以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为主[3], 对于胆总管下端通畅有疑问的经胆囊管植入输尿管导管引流胆汁。

3.2 术中处理应注意的问题

术者应重视术中处理。首先术者须有丰富的开腹手术经验及腹腔镜下胆道切开和缝合技术和经验;必须熟练掌握胆道镜的使用;缝合要全层缝合, 同时注意针距及边距均匀适当;缝合时防止胆总管扭曲变形, 缝合时力求轻柔、准确, 避免反复缝针及牵扯过度导致胆总管撕裂, 尤其避免缝合至对侧胆总管壁而引起胆道梗阻;胆总管远端无狭窄, 奥狄括约肌正常, 同时胆道无炎症是保证Ⅰ期缝合成功的重要的条件之一。

3.3 术后可能并发症及处理

(1) 胆汁漏:我们认为只要选择病例合适, 缝合技术过硬, 操作时有足够的耐心及细心, 胆漏的可能性反而较放置“T”管更小, 而且只要引流好, 小量的胆漏可很快自闭。本组有2例患者术后出现胆漏, 经腹腔引流管及时引流, 均顺利恢复, 提示此种术式放置腹腔引流管的重要性。 (2) 胆道残余结石。术中常规使用胆道镜检查取石, 尽可能避免胆道残余结石的可能, 若术后发现胆道残余结石, 还可以通过ERCP、EST解决。 (3) 胆道狭窄:选择合适病例、注意缝合技巧, 该并发症发生的概率一般极小。本组病例术后有3例经MRCP检查提示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 经EST治愈, 也提示我们在胆总管下端结石取石应轻柔, 避免创伤重而导致术后出现炎性狭窄。

综上所述,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主要用于取净结石及胆总管通畅的患者, 术后住院时间和费用均少于行“T”管引流的患者。我们认为, 只要病例选择合适得当, 术者技术过硬, 行Ⅰ期缝合术后, 对肝功能改善与“T”管引流有相同效果,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4]。

摘要:目的 总结运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管探查Ⅰ期缝合的治疗经验。方法 从1997年6月至2010年4月, 运用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对胆总管结石患者行探查取石并行Ⅰ期缝合的手术方式, 对63例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63例患者中有61例 (96.8%) 治疗获得成功, 其中2例术后出现胆瘘, 经腹腔引流管引流而获治愈, 3例术中发现胆总管下端开合欠佳, 经胆囊管植入输尿管导管引流术后恢复顺利。2例术后出现胆总管下端炎性狭窄, 经EST治愈。结论 只要选择合适病例,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道探查Ⅰ期缝合术是可行、有效和安全的。

关键词:腹腔镜联合胆道镜,胆总道探查,Ⅰ期缝合

参考文献

[1]陈安平, 鲁美丽, 高珂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693例报告[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4, 19 (2) :82-84.

[2]Boughey JC, Nottinghan JM, Walls AC, et al.Laparoscopic treatmentof commonbile duct stone[J].Curr Surg, 2003, 60 (2) :103-107.

[3]陈安平, 高珂, 刘安等.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即时缝合434例临床应用体会[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5, 25 (2) :97-98.

胆总管囊肿的诊治体会 篇3

资料与方法

2006年2月-2013年8月收治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成人患者18例, 男6例, 女12例, 年龄14~60岁, 平均 (22.3±2.8) 岁;然后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对照组与试验组中都有9例人数, 其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程等资料方面相比较,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于对照组的9例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 采用常规的急诊治疗方法进行[1];对于试验组的9例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 可以根据患者病情, 采用常有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方法, 故此试验组治疗中5例患者行高位胆总管囊肿切除及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2例患者行低位胆总管囊肿切除及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2例患者行肝方叶切除术, 并对所有患者做好临床的护理措施。然后观察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

统计学处理:对本次的试验结果, 我们采用统计学软件SSPS12.0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的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对于两组研究发现, 对照组中患者整体效果不如试验组, 试验组中治愈7例, 死亡2例, 对照组中治愈5例, 死亡4例, 且在对患者术后随访中, 试验组无并发症, 对照组中2例出现并发症, 试验组对比对照组二者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结果在临床治疗中, 对于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 应该针对患者并且做出相应的手术治疗, 并做好临床的护理措施, 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病情,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还可以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值得在实际中推广。

讨论

对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治疗中, 对于试验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根据病情, 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术方案, 并结合良好的临床护理措施, 使得术后患者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大大提高疾病治疗效果。

诊断:临床上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多发于肝内胆管到胆管十二指肠壁段之间任意的位置,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临床中的典型症状就是腹痛、黄疸以及腹部包块[2], 对于成人患者由于症状多不典型, 故此常因延误诊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健康隐患, 应该根据患者病史做出详细了解, 并采用B超检查[3]、CT检查以及皮经肝胆管造影、磁共振胰胆管成像等[4], 其中B超具有操作方便、确诊率高等优点, 应为首选。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手术方案:在对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手术治疗中, 手术原则是切除囊肿壁、重建胆道, 通畅引流。对患者病情做出准确诊断后应尽早手术治疗, 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制定相应的手术治疗方案, 如行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胆道重建术、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胆道重建术、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成人胆总管囊肿因为反复的胆系感染与周围组织紧密黏连, 术中应注意避免损伤门静脉。完整切除囊肿的困难较大时, 于浆膜下提起囊肿壁, 紧贴囊肿后内侧壁的内层行黏膜下分离, 保留囊肿外层纤维性囊壁, 若粘连致密难以行黏膜下分离, 则不宜强行分离, 可用2.5%碘酊或石碳酸破坏其内膜[5~7]。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临床护理:针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的手术治疗中, 应该做好临床的护理工作, 针对患者做好相应的心理护理、术前护理、术中护理以及术后护理、出院护理工作[8], 不仅可以改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的临床症状, 还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疾病复发几率, 提高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治愈率, 有效促进患者身体的健康恢复。

总之, 在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成人患者临床治疗中, 充分的术前准备、控制感染, 合理的手术方式, 并做好相应的护理, 对于提高囊肿的手术切除率, 减少并发症, 提高治疗效果, 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苏忠学, 吴泰璜.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22例[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2, 7 (18) :41-42.

[2] 赵玉元, 黄忠贤.先天性胆总管囊肿64例的外科治疗[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2011, 14 (12) :76-77.

[3] 王晓春.儿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治[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0, 21 (14) :56-57.

[4] 李兴文, 李洪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全切除和肝管空肠吻合术的体会[J].腹部外科, 2011, 6 (34) :45-46.

[5] 彭淑牖, 王建伟.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后远期并发症[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16 (9) :64-66.

[6] 杨布和, 徐明月, 万涛, 等.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断与治疗50例经验[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11) :5140-5141.

[7] 程新生, 缪丁丁, 林树俊, 等.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诊断与治疗体会[J].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0, 10 (4) :306-307.

婴幼儿胆总管囊肿手术治疗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婴幼儿胆总管囊肿患者, 均经过严格的临床检查和诊断, 所有患儿均符合WHO中规定的相关诊断标准[1];其中男20例, 女34例;年龄最大5岁, 最小2个月, 中位年龄为 (2.71±1.29) 岁;患儿体重质量最大16.5kg、最小12kg, 平均体重质量为 (13.38±2.04) kg;间歇性黄疸34例, 单纯持续性黄疸4例;主要症状表现为22例右上腹肿块, 18例经常腹痛, 14例同时表现为“三联症”, 10例大便呈白陶土色, 34例小便茶色, 32例发热。经临床B超等影像检查, 所有患儿均属Ⅰ型 (采用Todani分类) 。

1.2 方法

54例患儿中50例采用全麻麻醉处理, 在其右上腹部行纵向或横向切口, 给予一期根治性囊肿切除以及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胆道重建术治疗。进腹后全面探查患儿的胆囊、胆总管囊肿、胆囊管等[2]。顺沿胆囊管剥离, 直至胆总管囊肿的交界位置, 当胆总管囊肿暴露时给予穿刺治疗。将囊肿前壁切开, 于侧后壁的黏膜下分离, 以避免损坏其血管及相邻脏器。横向断开囊肿的黏膜层, 剥离上方的囊肿至肝总管, 并与胆囊同时切除, 远端剥离时应保证其与十二指肠胰胆管的开口部位0.5cm左右处行部分切断。最后采用结肠后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为防止发生反流的症状, 故加用防反流术治疗。术后所有患儿均送入ICU病房监护, 并给予营养支持和抗生素治疗, 纠正酸碱失衡和水电解质紊乱症状[3]。4例患儿因合并胆道感染症状, 疾病症状危急、严重, 经囊肿造口外引流术治疗3个月后给予二次根治手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做好临床观察和监测工作, 注意观察患儿治疗期间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 加强监测患儿的呼吸、脉搏、体温等, 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给予针对性处理, 并上报医生。注意患儿的症状改善和恢复情况, 做好相应的临床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对本组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资料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使用 (n, %) 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 (±s) 表示, 分别采用卡方和t检验, 以α=0.05为检验标准,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 54例患儿全部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后未见死亡病例, 且不存在具有胆瘘、肠瘘、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疗效明显。42例患儿获得1~3年随访, 经随访观察未见胆管结石、吻合口狭窄、逆行感染、癌变、肝内胆管扩张、胰腺病等并发症, 2例患儿术后3年出现粘连性肠梗阻情况, 经二次手术治疗获得治愈。

3 讨论

3.1 婴幼儿胆总管囊肿的临床诊断

婴幼儿胆总管囊肿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三联症”, 即黄疸、腹痛、腹部包块, 但并不是所有患儿均有“三联症”表现, 多数患儿临床表现为明显的间歇性腹痛。若患儿的胆总管囊肿不大, 且上界大部分被肝边缘覆盖, 进行常规检查时不易发现, 一旦患儿合并感染症状, 或胆汁引流不顺畅, 就会出现黄疸或加重黄疸。故上述情况很容易导致临床漏诊的发生, 应加强对新生儿间歇性黄疸、持续性黄疸和胰腺炎等症状了解。在婴幼儿胆总管囊肿的检查中, B超具有明显的诊断价值, 尽管磁共振、CT、胰胆管造影等均能将胰管、胆管的形态显示出来, 但对胰胆管合流的表现不明显, 并且检查费用较高, 在检查中若B超显示出肝外胆管扩张, 则不必进行其它影像学检查。本组研究中所有患儿均采用B超检查确诊, 个别患儿给予CT检查是为将其合并的其它疾病排除。因该病症易导致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腹膜炎、胆管穿孔等病症, 所以一经临床确诊应立即选择手术治疗。

3.2 手术方式选择

外科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主要方式是胆道重建术和囊肿切除。其中胆总管囊肿造口术仅对于肝脏损害严重、感染严重、不耐受穿刺和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儿较为适用, 本研究中4例患儿存在严重的胆道感染症状, 经胆总管囊肿造口术治疗后3个月给予根治术治疗。经临床治疗发现, 肠道吻合和囊肿吻合术后的临床并发症较多, 远期治疗效果不明显, 故临床中不常适用。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是当前临床中常见的手术方式, 具有治疗时间短、操作简单等优势。

本次研究中未见死亡病例, 其中42例患儿获得1~3年的随访, 所有患儿的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2例患儿术后3年有粘连性肠梗阻发生, 未见远期死亡患儿。患儿一旦确诊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应立即给予手术治疗, 针对患儿的病情特点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是保证临床疗效的关键。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婴幼儿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 为其临床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婴幼儿胆总管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儿均给予严格、全面的临床检查和诊断, 并针对其具体病情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研究中50例患儿经一期囊肿切除治疗, 4例病情较重患儿给予急诊外引流术治疗, 治疗3个月后给予二期囊肿切除手术。术后所有患儿均进入ICU病房监测, 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和抗生素抗感染。结果 42例患儿获得1至3年的随访, 所有患儿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2例患儿术后3年有粘连性肠梗阻发生, 未见远期死亡患儿。结论 患儿一旦确诊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应立即给予手术治疗, 针对患儿的病情特点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是保证临床疗效的关键。

关键词:婴幼儿,胆总管囊肿,手术治疗,治疗效果,并发症

参考文献

[1]张道荣, 赵莉, 李振东, 等.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术式的选择及评价 (附78例报告) [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1991 (4) :109-110.

[2]肖仕明, 姜淮芜, 陈进, 等.成人先天性巨大胆总管囊肿伴肝动脉变异1例[J].川北医学院学报, 2005 (2) :224-225.

胆总管囊肿的诊治体会 篇5

关键词: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成人,诊断,治疗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s, CCC) 一种先天性胆管发育异常的外科疾病, 多见于儿童, 成人相对少见, 约占2%。近来成人期确诊病例报道增多。有关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及其合并症的治疗报道引起临床重视, 本文通过回顾本院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共收治的12例CCC 病例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普外科2005年1月至2008年10月间共收治CCC病例12例, 其中男性3例, 女9例, 男女比为1 ∶ 3, 年龄最小18岁, 最大57岁, 平均31.4岁。

1.2 临床表现 临床具有腹痛、发热、黄疸三联征者3例 (3/12, 25%) , 其中有腹痛症状者8例 (8/12, 75%) , 有黄疸症状者37 例 (6/12, 50%) , 有腹部包块表现者5例 (4/12, 33.3%) 。

1.3 诊断方法 患者诊断的影象学方法:B 超检查12例, 确诊10例 (10/12, 83.3%) , CT 检查10例, 确诊9例 (9/10, 90%) , ERCP 检查6例, 确诊6例 (6/6, 100%) , MRCP 检查6例, 确诊6例 (6/6, 100%) , 按Tonadi分类法[1]分型:Ⅰ型10例, Ⅳ型 (肝内、外胆管均扩张) 2例。

2诊断及治疗结果

本组均经手术治疗。其中Ⅰ型10例行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Ⅳ型患者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T管引流术和胆肠内引流。12例无1例术后死亡, 术后病理报告均提示胆总管囊肿壁慢性炎性反应, 伴上皮增生1例, 轻度异型增生1例。1例I型术后并发胆管炎, 2例Ⅳ型患者术后时有不同程度的胆管炎发作及术后并发胆汁漏1例, 均经非手术治疗治愈。

2讨论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一种先天性胆道系统异常的疾病, 病因尚不明确。迄今为止, 有不少学者提出了许多不同的学说, 其中最主要的为共同通道学说.儿童胆总管囊肿大部分有典型的腹痛、黄疸和腹块三联征表现, 但成人胆总管囊肿症状多不典型, 甚至常被继发性肝、胆、胰疾病所掩盖, 因而临床上易延误诊治[2]。本组具有典型三联征的仅3例, 有典型三联征的诊断不难。上腹部或右上腹疼痛为最常见症状, 本组占75%;其次是发热和黄疸, 本组占75%;腹块不多见, 仅占33.3%。本组12例术前均行B超检查, 确诊率达83.3%, 根据本组情况, B超安全, 操作简单, 可以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 若临床怀疑该病, 则CT及MRCP可以作为确诊检查, ERCP, MRCP更具优点, 如有条件应予检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易产生癌变, 文献报道成人中癌变率达到14%~18%[3], 胆总管囊肿一经确诊, 应尽早手术, 且囊肿应尽量完整切除。囊肿切除胆肠通路重建术是目前手术治疗胆总管囊肿的首选方式。由于CCC多合并有胰胆管合流异常, 囊肿切除胆肠通路重建术治疗的基础为:囊肿切除消除了胰胆管合流这一病理因素, 解决了囊肿癌变的病理基础和胆汁滞留, 使返流性胆管炎得到控制, 而肝管正常黏膜与空肠吻合, 可防止吻合口狭窄和胆汁漏的发生[4]。本组10例行囊肿切除和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 本组患者在手术时均未放置胆管内支撑, 术后均未发现吻合口狭窄和黄疸。因此CCC术式以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为佳, 但是, 对于包埋入肝脏或者胰腺内的囊肿, 如果一味追求完整切除, 很可能导致肝脏或者胰腺的损伤, 引起严重的并发症[5], 因此外科医生必须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以及医师技术力量等条件, 做出对患者的最佳决定。

参考文献

[1]Todani T, Watanabe Y, Toki A, et al.Carcinoma related to chole-dochal cysts with interal drainage operations.Surg Gynecol Obstet, 1987, 164 (1) :61-64.

[2]沈宇.成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16例诊治分析.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7, 27 (5) :819-820.

[3]Watanabe Y, Toki A, Todani T.Bile duct cancer developed after cyst excision for choledochal cyst.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 1999, 6 (3) :207-212.

[4]何晓东, 郑朝纪, 张震寰, 等.先天性胆总管囊肿56例诊治经验.中华外科杂志, 2003, 38 (3) :235.

胆总管囊肿的诊治体会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4年2月至2010年6月本院接诊的10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患者, 其中男6例, 女4例;年龄23~71岁, 平均年龄 (45.2±23.1) 岁。所选对象均符合试验标准, 具有1次或1次以上胆道手术史, 术前经影像学检查确诊, 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按先天性胆总管囊肿Tedani分型[1], Ⅰ型3例, Ⅱ型2例, Ⅳ型1例, V型4例。合并胆道感染6例, 胆管结石5例, 原胆肠吻合口狭窄7例, 肝门部胆管狭窄2例, 囊肿癌变3例。3例囊肿癌变的患者中, 1例为Ⅳ型, 13个月前行左肝外侧叶切除联合胆总管囊肿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2];1例为V型, 5年前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联合左肝外叶切除术;1例为I型, 8年前行总管囊肿空肠侧侧吻合术。3例囊肿癌变的患者均因急性胆管炎入院, 经诊断, 2例术前胆总管囊肿合并癌变。患者本次手术与上一次手术时间间隔2个月~19年, 平均 (74.0±2.3) 个月。上次手术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者1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或胆囊切除者6例, 其中4例被误认为胆总管扩张;胆总管囊肿空肠侧端吻合术者1例;胆总管切开取石、左肝外侧叶切除术者2例;左肝叶半切除术1例。

1.2 手术方法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 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对其进行治疗, 手术中麻醉方式选择全麻。10例中行胆总管空肠Roux-en-Y端侧吻合6例, 其中3例因合并肝总管狭窄给予狭窄段切开、肝门部胆管成形后再行胆肠内引流;1例行胆肠吻合口狭窄切开成形、胆肠内引流重建术;2例行囊肿切除与胆总管空肠Roux-en-Y端侧吻合术。3例囊肿癌变中2例行肝外胆管切除及胰头后淋巴结清扫, 1例行左侧肝叶半切除、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行肝叶切除联合胆总管空肠Roux-en-Y端侧吻合术。

2 结果

10例患者均无手术死亡。术后肺部感染2例, 胰瘘1例, 切口感染2例, 经对症治疗后均已痊愈。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 随访时间5个月~3年, 平均随访时间 (52.3±21.2) 个月, 其中3例患者胆道感染, 无结石复发以及吻合口狭窄等症状发生。随访期间, 2例癌变患者中1例死于肿瘤复发, 1例生存至今。

3讨论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较为常见的胆道外科疾病, 近年来其手术水平已有所提高, 但再次手术率仍高达23.8%~41.2%。首次手术时由于胆总管囊肿被误诊、术中未能彻底切除囊状扩张胆管以及囊肿与肠道内引流疗法致使胆总管囊肿未被切除[4]。术中将一般胆道感染、胆管结石疾病与之混淆是胆总管囊肿再手术的主要原因。有多种因素致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手术率非常高, 其中包括未彻底切除的囊肿引起的术后近期并发症以及远期并发症。胆总管囊肿首次手术的并发症主要为癌变、结石和慢性胆管炎[5]。

本试验再次手术患者中大多数为囊肿未切除或切除不完全, 2例为囊肿切除术后胆肠吻合口狭窄。10例患者中胆道感染6例, 胆管结石形成4例, 原胆肠吻合口狭窄3例, 肝门部胆管狭窄2例, 癌变2例。当前, 胆总管囊肿癌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据统计, 其癌变率为1.9%~16.0%。本组囊肿的癌变率为30.0% (3/10) , 其中1例术后短期内复发肿瘤死亡。由于胆管狭窄、局部感染、肝内外胆管结石、粘连、炎症等, 胆总管囊肿的再次手术相对复杂, 因此术中需小心操作, 切除囊肿从中部着手, 将其横行切开, 并从内向外, 上、下方探查, 为了避免误伤胆管, 应摸清囊肿与胰管开口及肝总管的位置关系。在很难分离门静脉和囊壁的情况下, 可以先切除两侧壁, 将后壁内膜剥除;对于门静脉和囊壁致密者, 可残留部分囊壁, 用3%石碳酸破坏剩余囊壁黏膜。

关于胰段胆总管囊肿是否需彻底切除, 至今争议众多, 由于残留囊肿可能发生癌变, 因而有些医学者认为在技术力量以及患者情况允许的条件下, 应将胰段囊肿切除。过分要求囊肿的彻底切除将可能损伤胰管进而导致胰瘘。本组试验中1例患者术后发生胰瘘, 可能与胰段囊肿切除程度过大有关, 通过调查研究, 认为应尽可能切除胰段胆总管囊肿, 当囊肿主要位于肝脏某一部位时, 应切除相应的肝叶或肝段。本组2例患者切除肝叶后疗效显著。对左右叶均已囊肿的情况, 应切除两叶中较为严重的一侧, 进而切开扩张的肝管与肝总管, 行大口胆肠吻合。若吻合口狭窄, 则拆除原吻合口, 对肝管进行整形, 将吻合口周围的瘢痕化组织予以适当切除, 进行黏膜肝胆管盆式吻合, 防止结石复发。

综上所述, 充分了解患者既往手术方式, 对其术前影像学检查资料进行认真分析, 全面了解病变, 及时纠正并发症是预防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的关键, 临床应予以重视。

摘要:目的 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的原因及手术方法进行分析。方法 随机抽取2004年2月至2010年6月本院接诊的10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患者,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给予肝外胆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为主, 联合肝叶切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以及胆肠内引流重建术对其进行治疗。结果 术后对10例患者随访5个月3年, 平均随访时间 (52.3±21.2) 个月, 其中3例患者胆道感染, 无结石复发以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胆总管囊肿诊断失误以及手术方式选择不当极易导致多种并发症发生, 因此需再手术, 肝内外胆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在胆总管囊肿的再次手术中疗效显著。

关键词:胆总管囊肿,先天性,再次手术,原因分析

参考文献

[1]张成武.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的原因分析及治疗[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10, 25 (7) :559-561.

[2]杨成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38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08, 37 (4) :468-469.

[3]李绍强.肝内胆管结石Caroli病7次手术分析[J].临床研究, 2008, 28 (3) :234-235.

[4]赵大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再次手术的原因及处理对策[J].肝胆胰外科杂志, 2005, 17 (4) :315-316.

胆总管囊肿的诊治体会 篇7

1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概述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CCC) 是一种小儿胆道发育畸形的常见病[2], 不仅发生于肝外胆管系统, 同时也累及患儿肝内胆管系统, 多合并有胆胰管的合流异常。传统上用来治疗胆总管囊肿的多种术式被分成三类, 包括囊肿内引流术、囊肿外引流术以及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术[3]。由于内、外引流术的术后并发症多, 仅在缺乏足够条件进行根治手术时作为急症手术, 胆总管囊肿切除加胆道重建术则逐渐成为标准的术式。因为囊肿切除加胆道重建手术操作复杂, 其应用受到诸多局限[4]。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 以腹腔镜为典型代表的微创外科迅速发展, 腹腔镜手术也逐渐拓展到了胆总管囊肿的切除以及肝管空肠的Roux-en-Y吻合术[5]。1995年Furello首先报道了腹腔镜下行胆总管囊肿术, 之后陆续有相关研究报道[6]。随着技术的进步, 甚至出现了胆总管囊肿机器人手术的研究报道。由于腹腔镜下操作技术较为复杂困难, 而且肝管空肠的缝合吻合难度较高, 导致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根治术仍是富有挑战的治疗手术[7]。相关研究人员总结腹腔镜手术用以治疗CCC的相关技术以及结果, 进而评价腹腔镜微创技术治疗CCC的可行性以及安全性, 同时探讨手术并发症发生的情况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 从而为避免术中发生意外并降低术后并发症提出了可行的建议措施[8]。

2 腹腔镜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根治术的研究进展

2.1 影像学检查研究

目前, CCC常用分型方法是在Alonso.kj分型基础上的Todani分型法, 将CCC常见类型分为I型以及IV-a型[9]。因为CCC肝内外胆道的形态学变化比较多, 近年来在腹腔镜手术中尝试使用影像学手段来了解胆道形态学的特点, 尤其是用来观察肝内胆管的扩张以及狭窄, 以及囊肿远端与胰管之间的关系, 以确定是否存在胰胆管的合流等, 进而指导腹腔镜手术并避免病变的遗漏, 降低患者胰管的损伤。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胆道影像学方法有超声、MRCP、CT以及IOC等[10], 研究发现术前行B超检查, 可对病变实现初步诊断, 之后行IOC检查进一步明确患儿肝内外胆道的形态特点, 有助于了解胆道病变情况, 为手术提供坚实的解剖基础[11]。

2.2 囊肿切除研究

在腹腔镜CCC根治术中跟, 切除囊肿是关键步骤, 其手术难点在于囊肿后壁以及囊肿胰腺部处理[12]。如果患儿的病程长并且胆管炎反复发作时, 囊肿壁会呈慢性炎性的增生肥厚, 从而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 在分离的过程中容易出血, 且容易导致囊肿后方的门静脉损伤, 引起手术过程中不可控制的大出血[13]。研究发现对粘连明显患儿, 为避免损伤血管可采用黏膜剥除来保留囊壁, 在分离囊肿的远端时, 交替使用单极以及双极电凝钩来进行分离, 其中双极电凝钩的止血效果好, 能手保持术野干净, 解剖清晰, 减少副损伤。尤其是借助腹腔镜的放大作用, 末端结扎后从远端往近端分离, 同时向右上方来牵拉囊肿, 从而让囊肿同后方组织的间隙能够暴露, 避免损伤周围的血管[14]。有文献报道细小胆管的末端可不结扎, 但存在胰瘘的风险, 因此应当尽量把末端结扎。由于囊肿导致手术空间变小, 因此有学者主张通过切开囊肿前壁来吸出胆汁来横断囊壁, 再行囊肿切除, 可减少手术中的副损伤[15]。也有文献报道经腹壁从囊肿的前壁穿刺来抽吸囊液, 然后放空囊肿, 使手术的视野增大从而便于操作, 并且远端也容易分离结扎, 有助于囊肿切除。我们认为, 行腹壁穿刺引流或术中切开囊肿前壁, 视术者的手术习惯及技巧而定[16]。

2.3 并发症预防研究

文献报道腹腔镜CCC根治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主要有胆瘘、胰腺假囊肿、胰管损伤、肠梗阻以及腹腔积液等[17]。胆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对腹腔引流管出现胆汁性引流液的患儿要考虑胆瘘, 应首先进行保守治疗[18], 保持引流通畅, 大部分胆漏均可以自愈。对出现弥漫性的腹膜炎而不能局限患儿, 要及时进行开腹探查并行胆管引流。腹腔镜手术借助镜头放大作用[19], 可以让肝门部还有囊肿同周围关系更加清晰, 因此在囊肿的分离过程当中能保证操作精细精准, 从而减少出血。腹腔镜CCC技术的要求比较高, 医师在手术初期的耗时较长, 但调查发现随着医师的腹腔镜操作技术的熟练提高, 手术时间也逐渐缩短, 使得微创手术的优势较开放性手术更加显著[20]。

综上所述, 腹腔镜提供视野的放大效果有利于囊肿的根治性切除并避免损伤胆胰管的连接部同时矫治肝门胆管的狭窄, 腹腔镜手术的并发症同开放手术类似, 因此腹腔镜治疗CCC是可行的, 有着微创以及美容效果好的优点, 可以推广应用。

摘要: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指的是肝内、外胆道囊状、柱状或者梭形的扩张, 60%以上的患者在10岁前发病诊断。我国2002年首次报道腹腔镜胆总管囊肿手术, 国内已有多家医院应用, 其手术的安全性、临床效果及并发症预防等成为研究的热点。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管理方式下一篇:云计算管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