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皮囊肿

2024-05-26|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表皮囊肿(精选7篇)

表皮囊肿 篇1

患者男,63岁,于晚间23点左右突发出现头晕、站立不稳,伴恶心不适,以脑梗死收治入院。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均正常,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血浆蛋白、生化均正常, 血液流变学正常,传染五项正常。

CT扫描:左侧小脑半球内见不规则团块影,大小约3.0 cm×3.1 cm,密度不均,内见低密度坏死区及斑点状钙化影, 左侧枕骨可见骨质破坏,CT诊断:左侧枕骨及小脑占位,考虑表皮样囊肿。

磁共振成像(MRI)平扫及增强示:左侧枕骨内板及板障显示骨质破坏,见团片状弥散不均匀高信号,范围约为3.7 cm×3.15 cm,局部突向小脑内,弥散加权成像(DWI)(b=1000 s/mm2)呈高信号;增起扫描其内见团状长T1WI信号,病灶边缘强化,其内无强化,余无异常。MRI诊断:左侧枕骨内板及板障,左侧小脑区占位,考虑肿瘤,源于枕骨向颅内生长,皮样囊肿可能性大(见图1~9)。

手术与病理:术中所见于左侧枕部硬膜外可见肿瘤组织,肿瘤包膜菲薄,血供不丰富,与周边组织轻度粘连,肿瘤内容物呈“豆腐渣样”,伴生毛发若干,左侧枕骨内板被肿瘤侵犯变薄,左侧小脑硬脑膜可见约“黄豆”大小破损,肿瘤组织自硬脑膜破损处生长进入左侧小脑半球,于左侧小脑半球皮层下约1 cm可见肿瘤,性质同前。病理诊断:表皮样囊肿。

讨论颅骨表皮样囊肿按照其发病机制可以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2种。其中以先天性多见,多为3~5周,中胚层、 外胚层参与组织异位于颅骨板障内形成[1]。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男女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好发于颞前、额顶部。本例发生于枕部,于报道稍有差异。临床上以缓慢生长无痛性头皮肿块多见,因发生部位、生长方向及生长快慢不同而又有所差异。向颅内发展的病变可出现颅内高压、癫痫等[2]当肿瘤较大时,可向颅内生长,会伴有头痛、头晕等症状,本例亦是如此。

影像学表现:X线头颅正侧位片表现为不规则的骨质缺损,突破外板可见“火山口”样改变。CT、MRI是颅骨表皮样囊肿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CT平扫均显示颅骨呈膨胀性改变,膨胀的外板可见部分不连续,病灶突入小脑内。囊肿呈密度不均匀的低密度,CT值约在-20~20 Hu,密度与囊内容物成分及比例有关,当囊肿合并有出血,感染时则可伴有不均匀的高密度[3]。

MRI表现:颅骨本身的高信号消失,低信号的颅骨内外板受侵蚀破坏。病灶多呈长T1、长T2为高低混杂信号影,囊内脂性成分较多时,T1WI及T2Wl均呈高信号;脂质较少,钙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积,陈旧性出血多时,T1WI、T2WI可呈低信号。在弥散加权成像(DWI)上呈不均匀的高信号与其他脑内肿瘤存在明显的信号差异。增强时通常不强化。

鉴别诊断:颅骨的表皮样囊肿主要需要与皮样囊肿、血管瘤、骨巨细胞瘤、脑脓肿、嗜酸性肉芽肿及转移瘤鉴别。1表皮样囊肿:囊壁内不含皮肤附件,如毛发、皮脂腺、汗腺、骨等组织,DWI呈现低信号可区分。2颅骨海绵状血管瘤:多为海绵型,骨质缺损区内有钙质样高密度影,并且从病灶中心向四周有特征性的放射状骨针,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并有粗大颅内血管进入瘤区[4]。3巨细胞瘤:常可见到“皂泡”样改变,增强检查常可见明显强化。4脑脓肿:较少会累及颅骨, 周围见水肿带,增强检查后瘤壁强化。5转移瘤:转移瘤常有原发肿瘤病史,膨胀较明显,水肿明显,病灶在增强后可见强化。

1 X 线示左侧枕骨骨质破坏

图2 CT 平扫示左侧枕骨骨质破坏,见低密度肿块突向颅内,其内见不均匀点状、条状钙化灶

图3 MRI 平扫 T1WI 轴位正常枕骨骨质信号消失,见稍长 T1信号,其内见高信号肿块,凸向小脑内

图4 MRI 平扫 T2WI 见长 T2信号凸入小脑

图5 为抑水像呈高低混杂信号

图6 矢状位 T1WI 呈不均匀混杂信号

图7 弥散加权序列呈高信号

表皮囊肿 篇2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择取于201月~年12月在我院接受诊疗的67例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诊断的方式分为两组,分别是超声诊断组以及病理证实组。67例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例为37:30,患者的年龄10~78岁,平均年龄(35.44±7.47)岁。患者的患病时间为7年~,平均患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为(8.44±2.34)年。其中囊肿在患者头部的有15例,在患者面部的有8例,在颈部、上肢、腋下、胸部的患者分别有13例、9例、4例、5例。在会阴部位的有4例,在大腿部位的有5例,在足部、肛周、骶尾部的分别有1例、1例、2例。参与研究的67例患者均符合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诊断标准;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符合自愿原则。

1.2方法 使用来自Mindray公司的型号为DC-8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对患者进行诊断,其中探头的频率设为5MHz至12MHz,对患者进行直接扫描。扫描之前,患者不作特殊的准备,只需采取一般的平卧位,依据患者的肿物位置不同而进行站立位、坐位、俯卧位的调整变换。值得注意的是,对患者检查时,要将肿物充分暴露出来,用二维超声行仔细的分析观察,同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声像图分析肿块的具体位置、边界、形态、大小、血流情况以及肿块内部的回声与后方回声等[2]。同时将诊断的结果与病理证实结果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观察高频超声诊断的正确率以及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声像表现[3]。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结束之后,将参与本次研究的67例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患者相关情况的数据,准确无误地录入进SPSS19.0软件中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表示计数资料,其对比方法使用χ2检验。其中95%被作为可信区间,即当P值在0.05以下,可以表示此次实验研究的高频超声诊断与病理学诊断数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2.1高频超声诊断结果 67例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患者其肿块在皮下组织的有63例,占有94.03%,在腋下实质内的有4例,占5.97%;这与病理结果没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注:与病理证实结果比较,*P>0.05。

2.2高频超声声像表现 ①67例患者中的囊肿多为椭圆形或者是类圆形,其中有4例患者表现为条形。声像显示囊肿的边界清晰并且形态完整,同时可以见到明亮且完整的包膜,另有6例出现包膜不完整的情况,有3例患者的囊肿边缘表现出不规则,此外,高频超声诊断出了4例患者其囊肿出现破裂。②67例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患者中,21例患者的囊肿内部呈现均匀分布的低或中回声,32例有强密度的回声,同时伴有小管道样的低回声,另外的10例患者其囊肿回声极为不均匀同时散有小片状的无回声区域,其余的4例囊肿回声不均匀并且有强光斑。③所有囊肿均没有血流信号。④67例中有63例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患者其囊肿的后方回声增强,而另外的4例则没有明显的后方回声增强的情况。⑤囊肿的直径大小在0.6~18cm。

三、讨论

皮样囊肿属于先天性的疾患,是一种错构瘤,通常位于皮下组织,偶尔见于黏膜下或体内器官。一般来说,囊肿位置不同,囊肿内可包含的成分也不同,如牙齿、指甲和软骨样或骨样结构。浅表组织则主要包含了皮肤与皮下软组织,例如脉管、肌肉、纤维、脂肪等各种组织。

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也即一种表皮囊肿或者是角质囊肿,临床研究认为它发病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受过外伤,做过表皮的植入或者是由于手术出现感染而引起表皮的组织碎屑进入患者的皮下组织增殖成长而成;一种是体内胚胎的早期移位所导致[4]。临床诊断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常用的方式是高频超声,超声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声像图稳定清晰、敏感度高以及特异性强的优点,尤其适用于诊断此种浅表组织的表皮样囊肿、脂肪瘤以及胴窝囊肿等疾病[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高频超声与病理学证实结果没有差异,P>0.05。另外,高频超声可以对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边界、形态、大小、血流情况以及肿块内部的回声、后方回声等做出清晰的显示,这从研究结果第二点中便可以得知。

关于高频超声诊断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价值分析,杨雪松、陈文等研究学者发现充分从囊肿边界、囊肿形态、囊肿回声、囊肿内部血流以及与皮肤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证实分析[6]。另外,谢许萍等人的研究也对高频超声诊断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作用进行了分析[7]。

综上所述,高频超声诊断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在诊断浅表组织各类病变时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琴,曹云峰,王萍,等.浅表组织表皮样囊肿的声像图分析[J].中国病案,,13(7):65-67.

[2]刘琳娜,徐辉雄,谢晓燕,等.浅表软组织肿物高频超声诊断思路的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6(6):558-562.

[3]余怡琳.高频超声在浅表组织肿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0):120-121

表皮囊肿 篇3

门诊行MR检查发现颅内占位,影像表现:大脑前纵裂池内见大小约6.2 cm×6.3 cm×5.7 cm不规则团块状异常信号,T1WI呈低信号(图1),其内散在不规则等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图2),FLAIR序列呈混杂信号(图3),DWI可见扩散受限(图4),注入钆喷酸葡胺(Gd-DTPA)后病变未见强化(图5)。胼胝体体部及双侧侧脑室受压、移位。影像诊断:大脑纵裂池表皮样囊肿。

术前血常规、血凝、肝功能、免疫全套、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随后行手术切除,术中所见:右侧额叶约1cm深处可见珍珠白样肿瘤组织,质地较脆,血供差,匍匐生长,有包膜。先行瘤内切除,见胼周动脉被肿瘤组织挤压上抬,三脑室、胼胝体均被下压,与脑室不通,轻柔分离血管与肿瘤组织,仔细切除肿瘤包膜,见出血明显,完善止血,残留少量肿瘤包膜,切除肿瘤约6 cm×6 cm,肿瘤组织送病检。病理:肉眼所见:灰白色碎组织一堆,大小8.5 cm×6.5 cm×1.cm;(颅内)送检物为角化物质,可符合表皮样囊肿(图6)。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讨论颅内表皮样囊肿由于肿瘤外观形似珍珠,故又称珍珠瘤,是由神经管闭合期间外胚层细胞移行异常形成的先天性病变,约占颅内原发肿瘤的1%。青壮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此病发展缓慢,病程可长达数十年,平均5 年左右[1]。颅内表皮样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和鞍区、松果体区和四脑室内,少数发生于脑实质内。发生在大脑纵裂池的表皮样囊肿极为罕见,国内外多为个案报道[2-7],对于其术后复发者报道更为罕见。

典型的表皮样囊肿多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肿瘤常包绕邻近血管、神经,脑池内的表皮样囊肿典型呈“钻缝葡形”的生长方式[7]。表皮样囊肿CT多表现为不均匀稍高于脑脊液的低密度影,MRI T1WI多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多为高信号,其信号强度等或稍高于脑脊液,大多数肿瘤增强扫描无强化[8],与本例MR表现相符。实际上,由于表皮样囊肿内成分复杂,MR可呈各种信号变化,信号可不均质。DWI表皮样囊肿呈高信号,是其与其他囊性病变区别的重要依据[9]。本例表皮样囊肿发病位置虽然罕见,但影像学表现典型,特别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呈典型高信号,术前诊断不难。

表皮样囊肿多行手术治疗,但若部分切除则可复发,故应该尽量全部切除。尽管有学者认为全切术后,表皮样囊肿复发的可能性极低[10],但Bhat DI等[2]研究认为大脑纵裂池表皮样囊肿全切或近全切术后复发率可达20%。本病例8 年前曾行大脑纵裂池表皮样囊肿切除术,现手术证实为表皮样囊肿术后复发,故有必要对表皮样囊肿切除术后患者进行定期随访观察。

参考文献

[1]李松年,唐光健.现代全身CT诊断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214.

[2]Bhat DI,Devi BI,Raghunath A,et al.Interhemispheric epidermoids:an uncommon lesion in an uncommon location:a report of 15 cases[J].Neurol India,2011,59(1):82-86.

[3]张辉,王效春.纵裂池巨大胆脂瘤侵入侧脑室1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10):1626.

[4]张文龙,张伟,王江飞,等.纵裂池表皮样囊肿1例并文献回顾[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3,34(6):897-899.

[5]朱广廷.大脑镰内表皮样囊肿1例[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5,10(5):398.

[6]张龙,梅良奎,汪新华,等.大脑纵裂内表皮样囊肿1例[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3(5):393.

[7]陈利军,陈士新,赵志友,等.颅内表皮样囊肿的非典型CT和MRI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3(7):990-993.

[8]Ben Hamouda M,Drissi C,Sebai R,et al.Atypical CT and MRI aspects of an epidermoid cyst[J].J Neuroradiol,2007,34(2):129-132.

[9]鱼博浪.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鉴别诊断[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12.

脑室内表皮样囊肿磁共振诊断一例 篇4

磁共振影像表现:侧脑室明显扩张,脑室内见巨大囊性异常信号,形态尚规则,与脑脊液相比,T1WI为略高的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图1,2),大小为:8.9 cm×8.0 cm×5.9 cm,向下突入三脑室。增强扫描后,病变无明显强化(图3)。

术中所见:侧脑室内类球形肿瘤,包膜完整,肿瘤质韧,色白,肿瘤血供不丰富,与周围切面呈浅黄色,边界清楚,肿瘤向前内侧压迫脑室壁使之变形,后方侵犯硬脑膜并与其紧密粘连,失状窦处部分硬脑膜受破坏肿瘤向外突出。病理诊断:脑室内表皮样囊肿。

讨论

表皮样囊肿是一种的先天性肿瘤,可能是在妊娠3~5周神经管闭合期间,神经与皮肤外胚层不完全分离,以致在神经沟内残留外胚层细胞。肿瘤由这些异位的外胚层细胞发展而来[1]。组织学上,镜下囊内可见角质碎屑、胆固醇结晶及其他类脂成分,部分病灶内还有钙盐沉着,少数病灶内可见新旧不一的出血和反应性肉芽组织增生。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呈同心圆排列所组成,外附一薄层纤维结缔组织[2]。

图1 T1WI:与脑脊液相比病变为略高的低信号,内见条絮状稍高信号

图2 T2WI:与脑脊液相比,病变为高信号

图3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a:冠状位;b:横轴位)

表皮样囊肿的影像表现与肿瘤内角蛋白和胆固醇结晶的含量有关。典型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为T1加权像上呈略高于脑脊液的均匀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均匀高信号,其内布满细小颗粒样物质。当肿瘤含较多角蛋白、胆固醇结晶伴钙盐沉积及陈旧性出血所致的含铁血黄素存在时,MRI信号会变得极其复杂[3]。钆喷酸葡胺(Gd-DTPA)增强后,多数肿瘤无强化,肿瘤周围有炎性肉芽肿形成时,也可呈环状强[4];Lewis等[5]认为,若邻近病灶出现持续强化,提示肿瘤恶变。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为不均匀或均匀高信号,这主要是因为表皮样囊肿囊腔内主要成份为浓稠的豆渣样角化物,此种结合水分子弥散较弱,病灶内部增加的T2效应致信号不减低,因而DWI表现为高信号,较大者可呈不均匀高信号。

表皮样囊肿需与以下病变相鉴别。脑室内神经上皮囊肿:见于任何年龄,多位于侧脑室后部,壁很薄,内含脑脊液。囊内液体在各序列MRI图像上均呈脑脊液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DWI图呈脑脊液低信号。脑室内脑囊虫病:可呈单囊或多囊,病变可大可小,囊内信号在各序列上呈脑脊液信号改变,但囊内可见头结,一般位于囊肿中心或边缘,DWI头结呈高信号,囊液呈低信号。

综上所述,当脑室内见到巨大囊性占位时,形态类似“棉花团”样或团块状改变,病变内见一些“颗粒状”或“条絮样”信号时,其信号与脑脊液相比,T1WI为略高的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应当怀疑此病,加做DWI时,呈高或不均匀高信号时,则更进一步证实该病。

参考文献

[1]鱼博浪.中枢神经系统CT和MRI鉴别诊断[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20-421.

[2]陆建国,丁庆国.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颅内表皮样囊肿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8,6(1):8-10.

[3]潘玉萍,李明华.CT和MRI对颅内表皮样囊肿诊断价值的评价[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3,13(4):221.

[4]Tsurushima H,Kamezakl T,Tomono Y,et al.Intracranial epidermoid cyst including elements of old hematoma[J].Neural Med Chir,1997,37(1):861-864.

表皮囊肿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收治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患者52例, 其中男34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46.6岁。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没有明显的特异性, 主要与囊肿位置有关, 其中10例患者以面瘫和听力障碍作为首发症状;12例患者以行走不稳和共济失调为首发症状;15例患者以视力下降以及眼球自主运动受限为首发症状;9例患者以疼痛为首发症状;6例患者以下肢无力为首发症状。入院后, 所有患者经过手术切除, 对切片做病理分析, 确诊为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用深圳安科高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安科ASR-800 CT机进行扫描分析, 检查者均取仰卧位行螺旋扫描, 具体参数为:120~125 k V, 200~250 m A, 层厚4 mm, 层间距3 mm, 扫描范围为患者的整个颅脑, 一般做常规扫描, 但必要时需要做增强扫描。

1.3 观察内容

对52例患者的表皮样囊肿发生部位、大小、形态、CT密度给予详细的观察和记录。

2 结果

2.1 病灶部位以及形态表现

本次研究所入选的确诊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患者共52例, 其中病灶位于桥小脑角区及桥前池患者38例, 呈不规则略宽的扁平状, 也可根据脑池的具体形状予以塑形;病灶位于鞍上或者鞍旁的患者10例, 主要形态表现为分叶状;病灶位于颞区的患者4例, 主要形态表现为卵圆形。

2.2 肿瘤CT表现及强化特征

根据患者肿瘤的密度表皮样囊肿可分为两型:其中典型者42例 (80.8%) , 主要CT表现为均匀一致的低密度, 并且密度低于脑脊液, 或者在低密度区发现少量的条索样密度表现;非典型者10例 (19.2%) , 主要CT表现为肿瘤处的脑实质呈现混杂密度区, 常可见点状、线状或者弧形的钙化部位。通过增强扫描, 发现45例患者的肿瘤没有出现强化表现, 7例患者出现条索样强化带。

3 讨论

3.1 表皮样囊肿的好发部位和临床表现

表皮样囊肿是好发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一种良性肿瘤, 资料显示, 20岁~50岁患者的发病率显著增高。表皮样囊肿的病程常常可达几十年, 通常在胚胎发育的时候即已出现病变, 在成年才发病。表皮样囊肿可以发生在颅内和椎管内, 其中颅内与椎管内的发病比例达到14∶1, 本文重点研究发生在颅内的表皮样囊肿患者。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症状如下:发病时, 会出现单侧面部麻木、疼痛或者抽动, 间或表现为视力和听力的减退, 阵发性头痛, 安静或者休息可以缓解, 头痛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癫痫、偏瘫、语言障碍等。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与病灶部位有直接的关系, 肿瘤病灶位于脑桥小脑角区的患者, 大多以三叉神经痛为首发症状;头部皮样囊肿临床上不多见[1], 肿瘤病灶位于颅中窝的患者, 大多以三叉神经损害症状;肿瘤病灶位于大脑半球的患者, 常可表现为癫痫或者偏瘫;肿瘤病灶位于小脑半球的患者, 常有共济失调的问题, 如行走不稳等;肿瘤病灶位于鞍区的患者, 常侵害视神经, 表现为视力减退或者眼球运动障碍等。

3.2 表皮样囊肿CT表现

表皮样囊肿CT多呈现均匀或不均匀的低密度致密阴影改变: (1) 有两种形态表现, 扁平形和团块形。扁平形多位于硬膜内, 可以沿着蛛网膜下腔游走并塑形;团块形多位于硬膜外, 大多呈球形, 密度常不均匀。 (2) 偶可见钙化的肿瘤, 大多位于囊壁上。 (3) 脑池附近的肿瘤可以根据脑池的形状塑形。 (4) 对肿瘤病灶加以增强扫描时, 出现强化的不多, 偶尔可在边缘见到呈现点状或者弧状的增强信息。本文见7例患者出现条索样强化带。

3.3 CT诊断价值及漏诊原因

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好发于桥小脑角区, 因此在CT成像的时候常常受到颅底骨伪影的干扰, 限制了对肿瘤的正常显示;特别是对于较小的表皮样囊肿, 有时甚至不能检出, 或者是临床医师的经验不够丰富, 均有可能出现漏诊[2]。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认为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采用薄层扫描可以减少伪影的出现, 并且能够显著提高肿瘤病灶以及肿瘤周围组织变化的显示率, 可以从根本上降低漏诊出现的可能性。另外, 在进行CT的过程中, 摆正患者的头部, 并叮嘱患者予以保持, 消除机器上出现的伪影, 也可以避免漏诊。随着临床上多层螺旋CT的广泛应用, 我们相信, CT诊断表皮样囊肿会越来越精确。

综上所述, 当怀疑为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时, 要尽快安排患者行CT检查, 按照CT成像信息和患者的临床表现予以确诊。并且在此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尽快给予手术治疗, 如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给予对症治疗, 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痛苦, 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的CT诊断方法。方法 对我院52例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患者的CT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病灶位于桥小脑角区及桥前池患者38例, 位于鞍上、鞍旁患者10例, 位于颞区4例。根据患者肿瘤密度表皮样囊肿可分为两型:典型者42例 (80.8%) , 非典型者10例 (19.2%) 。结论 临床应用螺旋CT可以多方位重建成像, 对于诊断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表皮样囊肿,CT,诊断

参考文献

[1]许汉雄, 段峰.头部皮样囊肿3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S1) :123-124.

表皮囊肿 篇6

关键词: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磁共振成像技术

颅内表皮样囊肿又称胆脂瘤或珍珠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外胚层残余组织异位所致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0.2%~1.8%,90%的病变位于脑外硬膜内,其中发生在桥小脑角区占50%以上,仅有少数位于脑实质内或硬膜外。本文收集22例经焦作市人民医院手术病理证实的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对其DWI和FLAIR序列图像上的表现进行分析,共同探讨该病的MRI检查技术。

1 资料和方法

22例患者中,男12例,女10例,年龄25~64岁,平均48岁。其中14例行增强扫描。采用GE Signa1.0T MRI,头颅线圈,行常规FRFSE T2WI、FLAIR T1WI扫描。扫描参数:FRFSE T2WI,TR:4000ms,TE102ms,矩阵320×224。FLAIR T1WI,TR:2000ms,TE:Min Full,TI:700ms,矩阵256×192。然后加扫轴位FLAIR T2WI和DWI序列。具体扫描参数:FLAIR序列,TR:8000ms,TE:120ms,TI:2000ms,矩阵256×128。DWI序列,TR:8000ms,TE:Minimum,矩阵128×128,B-Value:1000,Diffusion Direction:ALL。

2 结果

22例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T1WI上呈高于脑脊液、低于脑实质信号的均质性肿瘤者(18例,占82%),T2WI上均呈高信号。4例(占18%)肿瘤实质内呈短T1、等T1混杂信号。FLAIR序列显示所有肿瘤实质内可见不规则点状、杂乱的线状或称为“乱麻状”的不规则等信号,肿瘤边界显示不清。DWI序列显示所有肿瘤呈明显高信号,边界清楚,脑脊液呈明显低信号。14例行Gd-DTPA增强扫描,10例肿瘤无强化,4例呈细线状或不规则线样边缘强化。

22例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均为单发,大小差异较大,最小者约为0.8cm×1.7cm,最大者约为5.6cm×5.3cm。形态呈略宽的扁平状,依脑池形状塑型并在桥前池、环池内蔓延者12例,肿瘤呈类圆形者局限性生长,推移临近的小脑半球及小脑中脚者6例,肿瘤向桥前池蔓延并累及同侧Meckel腔,包绕、推移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者2例,尚有2例巨大的表皮样囊肿向前内方生长、蔓延入桥前池、环池甚至上段颈椎管内,并向后方生长推移同侧小脑半球蔓延入枕大池和四脑室。

3 讨论

表皮样囊肿亦称胆脂瘤,其囊壁仅含有与皮肤表皮相似的复层鳞状上皮,囊内含有丰富的角蛋白和胆固醇。好发部位为桥小脑角、鞍区、中颅凹、大脑半球表面、脑室内及颅骨等,约有50%发生于桥小脑角区。绝大多数表皮样囊肿在T1WI上呈高于脑脊液、低于脑实质信号的均质性肿瘤,T2WI上呈高信号。本组22例中的绝大多数(18例,占82%)表现为这种信号。另有4例(18%)肿瘤实质内呈短T1、等T1混杂信号。

液体抑制反转恢复(FLAIR)序列,也有学者形象地称其为黑水序列。是在FSE序列前加一个180°翻转脉冲,是IR序列结合FSE序列而产生的一种多回波链IR序列。通过选择适当的T1,从而选择性抑制某种组织结构,是该序列的一个重要特点。选择短T1(120~180ms)可使脂肪被抑制,长T1(2000~2500ms)可使液体被抑制,从而显示被脂肪或水信号覆盖的病变信号。根据脑脊液的T1值1900~3000ms选择特异的T1值,使脑脊液在90°射频脉冲时的纵向磁化矢量恢复为零,转移到横向平面(XY平面)的磁化率也为零,没有信号产生,因而脑脊液中自由水的信号被显著抑制,从而检出依照脑池形状塑型生长或有时仅仅表现为一侧脑池增宽的表皮样囊肿。本组22例行FLAIR序列检查,肿瘤实质内均可见不规则点状、杂乱的线状或称为“乱麻状”的不规则等信号,肿瘤边界显示不清。这是由于FLAIR序列信号采集时间长,信噪比较低所致。有作者研究表皮样囊肿在FLAIR序列上的表现后发现:最易发生表皮样囊肿的脑池和脑室在FLAIR序列上也最容易出现脑脊液伪影,这些伪影的信号可高于或低于脑脊液信号,易误认为脑池和脑室内表皮样囊肿的不规则点状、杂乱的线状信号。

弥散加权成像DWI是在单次激发SE-EPIT2WI序列基础上施加扩散敏感梯度场来进行,即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DWI)。其图像对比主要由组织间弥散系数(D)及T2成分的对比产生,并受到微循环、渗透压、细胞外间隙的几何形状及主观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DWI是目前在活体组织内进行水分子扩散测量与成像的唯一方法,其对超急性期脑缺血的定性、定位诊断的临床价值已被公认。本组22例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在DWI序列图像上均呈明显高信号,边界清楚,脑脊液呈明显低信号,因而DWI序列诊断颅内表皮样囊肿的敏感性明显高于常规MRI序列和FLAIR序列。有作者认为,DWI序列图像上,表皮样囊肿与蛛网膜囊肿截然不同的信号强度,可能与二者囊腔内容物的生物物理学特性不同有关。表皮样囊肿囊腔内为含有细胞碎屑、角蛋白、胆固醇的豆渣样油腻液体,粘稠度极高,因而其内细胞外水的浓度高,水分子运动受限;而蛛网膜囊肿是脑脊液被包围在蛛网膜所形成的袋状结构,其内细胞外水分子运动相对自由。

表皮囊肿 篇7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性, 31岁。口底肿痛、影响进食及语言, 并反复发作2个月, 曾在三家医院就诊, 未明确诊断, 给予静点消炎药治疗, 症状好转但反复发作。查体:左侧口底轻度肿胀, 口底及舌腹部粘膜无红肿, 挤压左侧颌下腺区时, 未见脓性液体自导管口溢出;双合诊:左侧口底肿胀, 触及一质软肿块, 边界不清;舌尖背部、距舌尖约1 cm见一瘘管口, 舌活动后或挤压左侧口底时有白色脓性液体自管口溢出, 用泪道探针探查瘘管, 见瘘管自舌尖背部穿过舌尖至舌腹部粘膜下。自瘘管口注入35%泛影葡胺, X线片示:瘘管自舌尖通向口底肿。入院诊断:左侧口底肿物伴舌部瘘管。

完善各项检查后, 在局麻下行左侧口底肿物及舌部瘘管摘除术。手术于舌背部瘘管口插入硬膜外麻醉导管并注入亚甲蓝, 沿瘘管口做一梭形切口, 劈开舌尖、沿瘘管钝性分离, 见瘘管自舌尖背部穿过舌尖向下、走行于舌腹部粘膜下, 达口底;再于左舌下皱襞外侧做一切口, 切开粘膜, 沿瘘管向周围分离, 见3 cm×3 cm×2 cm大小的囊性团块 (图1) , 质软, 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粘连, 将瘘管及口底囊性团块一并完整摘除。术后病理诊断: (口底) 表皮样囊肿。术后切口愈合良好, 7 d出院。本病例随访2年, 肿物无复发。

2 讨论

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为胚胎发育时使遗留于组织中上皮细胞发展而形成囊肿;也可以由于损伤、手术使上皮细胞植入而形成, 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多位于口底部, 表皮样囊肿还可发生于额部、眼睑、眶外侧壁、耳后等, 肿块质地硬度中等, 有面团样感觉, 于皮肤或粘膜无粘连, 穿刺时抽不出内容物或抽出黄白色干骆样物质或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地理课堂教学创新教育下一篇:国库集中制度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