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囊肿

2024-10-24

黏液囊肿(共8篇)

黏液囊肿 篇1

阑尾黏液囊肿是临床上非常少见的疾病, 大多数在切除的阑尾标本病理检验中确诊, 根据Collins的报告, 在切除的阑尾标本中为0.224%.我院不久前收治1例阑尾黏液囊肿病例,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资料

患者, 男, 46岁, 主诉“右下腹痛2 d”入院。1个月前有类似腹痛史, 在我院急诊科拟诊右输尿管下段结石, 予解痉、止痛治疗后腹痛明显缓解。此次右下腹痛呈隐痛不适, 未向他处放射, 伴有低热, 无畏寒, 无腹胀、腹泻、恶心、呕吐。查体:体温37.3℃, 腹平, 肌稍紧, 右下腹可扪及一包块, 约3 cm×4 cm大小, 质中, 边界欠清, 可活动, 有压痛, 以麦氏点明显。腹部B超示:右下腹异常回声团块 (7.2 cm×3.5 cm) , 内部为低回声区, 边界清楚, 内部回声实质不均匀, 其内可见液性暗区, 液性暗区内可见细光点, 后无伴声影。腹部CT示:升结肠起始段壁局部明显增厚并软组织肿块形成, 内见斑片状、条状高密度影, 肿块大小约6.5 cm×3.2 cm.增强扫描见肿块明显不均匀强化, 考虑盲肠肿物。肠镜示:盲肠占位病变 (考虑肠外压迫所致) 。结合相关检查, 术前诊断为:复发性阑尾炎?阑尾肿瘤?

入院完善术前准备后拟行阑尾切除术, 术中见阑尾长7.0 cm, 根部直径5.0 cm, 呈囊袋状改变, 突入并压迫盲肠, 体部膨大, 尖端呈球形肿大, 根部、系膜与盲肠部分粘连, 整体似“7”字样改变 (见图1) 。

因无冰冻切片, 为防止恶性肿瘤, 术中决定行阑尾及盲肠部分切除术。打开盲肠见阑尾根部囊状改变, 囊壁光滑 (见图2) , 仔细分离阑尾系膜, 将阑尾及其根部周围约3 cm盲肠切除, 完整切除阑尾囊肿, 无破溃, 缝合盲肠。

阑尾切除后剖开标本, 见阑尾腔内充满黄色胶胨样物质 (见图3) , 取全部标本送检。术后病理示:阑尾黏液囊肿。经术后相关治疗10 d后拆线治愈出院。

2 讨论

阑尾黏液囊肿是一种少见病, 据统计, 其在阑尾疾病中占0.25%~0.50%, 为阑尾良性潴留性囊肿, 并非真性肿瘤, 起因可能是根部因后天慢性炎症或先天狭窄而梗阻, 梗阻的阑尾内黏膜细胞不断分泌黏液, 积存于阑尾腔内形成囊肿[1]。阑尾黏液囊肿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如无合并感染与慢性阑尾炎表现相似, 如反复发作的右下腹痛, 查体右下腹压痛, 一般无反跳痛及肌紧张;部分患者则可于右下腹扪及包块 (如本例患者) 。如有急性感染者, 可有急性阑尾炎表现, 如转移性右下腹痛伴畏寒发热、恶心、呕吐, 查体可有右下腹固定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膜炎体征, 与急性阑尾炎很难鉴别。

辅助检查方面, 笔者认为B超定性定位基本准确, 其与术中探查大小、性质相近, 对阑尾黏液囊肿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如本病例) 。腹部CT与纤维结肠镜对本病的诊断价值较大, 腹部CT可以初步鉴别肿瘤性质, 肠镜可以进一步与结肠癌等相鉴别, 结合两者检查, 对本病的诊断价值较大。但也有相关报道称超声和钡灌肠联合检查对本病的诊断价值较高。

阑尾黏液囊肿一般以病理确诊。若以急性阑尾炎发病, 在急诊手术时, 发现阑尾较为粗大, 根部呈囊袋状改变, 体部膨大, 尖端呈球形肿大, 特别是分离时有胶胨样物溢出, 应怀疑本病, 应行冰冻切片检查, 以进一步证实或排除阑尾假性液瘤, 避免或减少二次手术。若确诊, 治疗方法为手术切除, 将囊肿完整切除可治愈[2], 有报道称破裂后可导致腹膜种植, 但未有相关证据表明。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54-1155.

[2]吴在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498.

黏液囊肿 篇2

[关键词] 唾液腺黏液囊肿;平阳霉素; 地塞米松

[中图分类号] R739.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1-112-02

唾液腺黏液囊肿(mucocele)包括小唾液腺黏液囊肿及舌下腺囊肿[1],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病之一,传统方法多以手术切除为主,王海波等[2]曾有微创治疗舌下腺囊肿的报道,2008年9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科室尝试运用平阳霉素(Pinyangmycin,PYM)加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XM)以及利多卡因局部硬化治疗唾液腺黏液囊肿228例,疗效确切、结果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8例,男67例,女161例,男女之比为1︰2.4;年龄2~82岁,平均(38.6±5.9)岁。发生在口底左侧的舌下腺囊肿20例,右侧26例,其中单纯型43例,口外型1例,哑铃型2例。表现为口底黏膜淡蓝色囊性肿块,多以口内异物感就诊始被发现,肿块消长反复,与进食与否无明显关联,痛感不显。肿块质软大多数可穿刺抽出淡黄色拉丝状液体,也是得以确诊的重要依据。下唇黏膜唾液腺黏液囊肿93例,颊黏膜唾液腺黏液囊肿36例,腭黏膜唾液腺黏液囊肿25例,舌前腺囊肿28例。未破损者表现为黏膜下淡蓝色或苍白色增生肿块,除外肿胀不适感外,一般无疼痛,穿刺可抽出棕黄色蛋清样或无色黏稠液体;破损者除上述表现外,尚可查见黏膜表面乳头状、瘢痕状或菜花状硬结增生,此表现最易导致误诊,应注意鉴别。

1.2 治疗方法

患者经胸片、血常规、生化免疫等常规检查,结果正常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接受治疗。临用前将PYM 8 mg(天津太河制药有限公司,H12020933)、DXM 5 mg(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H41021255),加入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重庆西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50020038)3 ~ 4 mL配制成混悬液。根据囊肿体积之大小决定用药量,一般以体积与药物容量之比为1︰1为好。囊肿曾经破裂且裂口已愈合者,直径<2.0 cm和张力不高者,经肿块旁正常黏膜处进针,在囊腔内注入药液约1.5~2.0 mL或注射致囊肿体积增大约1倍时停止注药并留针约1~2 min,退针后以无菌纱球压迫1~2 min,留观30 min无异常后方嘱患者离去。直径≥2.0 cm或囊肿张力较高者,先将囊液尽量抽尽,不必更换针头将盛有配制好药液之注射器换上徐徐注入,至未抽囊液前般大小即可。注意事项同前,必要时口服抗生素3 d,也主张囊腔内多点注射。未愈者可10 d左右重复注射,4次为1个疗程。观察1个月,仍未愈者可重复治疗或改行他法。

1.3 疗效评价

治愈:硬化治疗后囊肿消失,黏膜色泽正常,质地柔软,唇、舌活动自如,无麻木肿痛及其他不适者;基本治愈:囊肿缩小或硬结2/3以上者或仅触及黏膜下局部硬结者,黏膜色泽正常,唇、舌活动自如,定期观察半年内肿块软化或消失者;好转:囊肿体积明显变小且大于1/2以上者,经2个疗程治疗仍未完全消失,尚需继续观察或改用他法治疗者。

2 结果

治疗后经6~24个月随访,治愈217例(95.18%),基本治愈8例(3.51%),好转3例(1.31%)。其中9例为外院治疗失败转入笔者所在医院求治者,经用本法注射1~3次,告痊愈。全部病例治愈和基本治愈率为98.69%,有效率为100.00%,均无复发。注射1次治愈者24例(10.53%),2~3次者183例(80.26%),4次者18例(7.89%);3例应用2个疗程好转,2例改行手术治疗,1例改行激光治疗。

3 讨论

Mucocele为假性囊肿,主要由唾液腺导管系统的部分阻塞或因炎症及非感染性炎性反应导致肿胀或由微小涎石、分泌物浓缩或导管系统弯曲等因素引起的唾液潴留囊肿;也可因腺体、导管损伤破裂,唾液溢入组织内形成外渗性囊肿。小唾液腺黏液囊肿好发于下唇及舌尖腹侧,腭部及颊部也不少见,罕见于上唇。囊肿位于黏膜下,呈半透明、浅蓝色的小泡,状似水泡,质软而富有弹性。囊肿极易被咬伤而破裂,反复破损则表现为较厚的白色疤痕状突起,透明度减低囊肿临床特点不再突出,口腔异物感明显,多因发现肿块而就诊。CSLG多位于口底黏膜与口底肌筋膜之间,少数位于皮下组织与肌筋膜或肌筋膜间隙之间,前者透过黏膜呈浅蓝色,质地柔软,边界欠清,活动度尚可,生长缓慢,少数患者有口底牵紧感,多数无自觉症状,多因他病就诊而发现。后者多以颌下区反复肿胀之难愈肿块而求治。

小唾液腺黏液囊肿的治疗有2%碘酊或20%氯化钠注射及手术切除等[1]。舌下腺囊肿传统治疗以手术为主,袋形缝合术的治愈率为40%,囊壁摘除术的治愈率为77.7%,且极易复发,只有实施手术摘除舌下腺才能根治[3]。手术过程的恐惧感、口腔术野之狭小、儿童手术的全麻需求、老年患者的手术禁忌等都是制约该病治疗选择的客观因素,特别是CSLG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口底肿胀明显,舌运动暂时受限以及舌神经损伤、口底血肿、慢性下颌下腺炎等并发症增加了治疗风险同时也限制了手术的适应证,其他方法如微波热凝和注射高渗盐水治疗也有报道[4]。本组228例病例经平阳霉素硬化治疗其治愈和基本治愈率达98.69%,为唾液腺黏液囊肿的治疗提供了又一种非手术治疗选择且拓宽了应用范围,也容易被儿童、老年患者及手术禁忌者所接受。

PYM是国产的广谱抗生素,主要应用于癌肿的治疗,其对血管瘤内皮细胞有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血管瘤和脉管畸形[5-6]。PYM抑制细胞胸腺嘧啶苷参入DNA,竞争性地与细胞DNA结合,使细胞合成破坏并分解:作用于mucocele分泌细胞代谢的分裂期,使其变性失去分泌功能[7]。同时,PYM有使局部组织纤维化的作用,作用于囊肿可使囊壁纤维化。DXM有抗炎、抗肿瘤、抗毒素、抗休克及软化瘢痕等药理效应[8],用于mucocele治疗有着良好的协同作用。2%利多卡因溶液既是溶剂又是镇痛剂,保证了注射过程的微创无痛。

Mucocele硬化治疗不良反应轻微,本组11例(4.82%)发生肿痛,一般1 ~ 2 d内自行消失;舌尖麻木7例(3.07%),颌下区肿痛4例(1.75%),下唇麻木2例(0.88%);未见高热、寒战、皮疹、水泡、休克、过敏等症。术后2 d宜以清淡凉软饮食为主以防感染。

综上所述,mucocele均可运用囊腔内注射平阳霉素进行硬化治疗。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简便、实用的非手术疗法,对于幼儿及不能耐受或不愿手术的患者不失为可以推广的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5-307.

[2] 王海波,姜淑霞.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治疗舌下腺囊肿的疗效观察[J].口腔医学研究,2004,20(3):312.

[3] 赵苏峰,寿卫东,胡勤刚,等.平阳霉素注射治疗785例舌下腺囊肿疗效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0,8(1):47-49.

[4] 张美玲,季琴,孟丽静.高渗盐水腔内注射治疗舌下腺囊肿136例[J].实用医药杂志,2004,21(1):26.

[5] 侯劲松,陶谦,唐海阔,等.平阳霉素硬化治疗11例婴幼儿唇部血管瘤疗效分析[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8,6(2):108-110.

[6] 寿柏泉,孟照业,杨霞,等.平阳霉素治疗口面部血管瘤450例临床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0,10(4):302-304.

[7] Kim KH,Sung MW,Roh JL,et al.Sclerotherapy for congenital lesions in the head and neck [J].J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4,131(3):307-316.

[8] 芮耀诚.袖珍药物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369-372.

结肠黏液性囊肿的诊治体会 篇3

结肠黏液性囊肿属临床罕见疾病, 查阅相关文献未见报道。我们诊治1例, 现报道分析如下。

1 病例

患者, 男性, 70岁, 因3月前无意中发现右下腹部长包块, 因无不适, 未引起重视;近日发现包块有所长大, 于2011年10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好, 心肺未见异常, 腹平、软, 右中下腹部可扪及10×5cm大小包块, 边界清楚, 表面光滑, 无压痛, 不活动。WBC 4.58/L, HB 150g/L, CEA 23.62ng/mL, AFP4.20ng/mL, CA125 8.20U/mL, CA19-9 6.05U/mL, 肝肾功正常, B超提示右中下腹13×6×6cm囊性包块, CT报告右侧结肠系膜区5×5×13cm囊性低密度影, 内见分隔状改变, 增强后囊壁轻度强化, 囊内未见强化, 意见结肠系膜囊性变。结肠镜检见结肠肝曲至回盲部见囊块表面光滑, 黏膜正常, 系黏膜下或腔外肿物压迫所致。手术发现回盲部至升结肠肝曲处系膜侧肠壁见15×6×6cm大小囊性包块, 包块位于黏膜下, 内为乳白色黏液, 阑尾5×0.5×0.5cm, 无充血水肿。手术行右半结肠切除, 术后病愈出院。术后随访3月体健, 病理报告回盲部升结肠黏液性囊肿。

2 讨论

结肠黏液瘤是一种潴留的囊肿, 临床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只有在囊肿长大时可扪及肿块, 术前一般很难明确诊断。B超、CT、结肠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最后确认有耐于手术及病理切片检查。结肠黏液性囊肿可能与阑尾黏液性囊肿一样, 囊肿破裂, 污染腹腔, 囊内黏液及黏液上皮逸入腹腔, 具有分泌机能之细胞[1]种植于腹腔的上皮细胞, 不断分泌黏液, 引起腹腔脏器广泛粘连, 形成腹膜假性黏液瘤。因此, 术中应象阑尾黏液囊肿切除一样, 千方百计预防囊肿破裂, 污染腹腔是十分必要的[2]。一旦囊肿破入腹腔应用黏液溶解剂 (5%葡萄糖液500~2000mL) 冲洗[3], 已减少形成腹腔黏液。

参考文献

[1]张启瑜.腹部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427-428.

[2]周文华, 王书霞, 丰小英.阑尾黏液囊肿诊治1例[J].西部医学, 2009, 21 (7) :1173.

黏液囊肿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76例中, 女性48名, 占百分比63.16%;男性28名, 占百分比36.84%;年龄为5~12岁;下唇黏膜发生50例, 占百分比65.79%, 颊黏膜7例, 占百分比9.21%, 口底区9例, 占百分比11.84%, 舌腹舌尖部10例, 占百分比13.16%。见表1。

1.2 材料和方法

我院采用电离子GD-1型治疗机, 局部消毒, 麻醉囊壁周边区域;电流强度40~60mA, 消除囊肿及囊壁, 略超出正常组织, 一周痊愈;如复发, 再次用电离子烧灼。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

痊愈, 黏液腺囊肿消失, 残留瘢痕, 半年内无复发;有效:a.电离子治疗后两周复诊, 在原病变区仍有少部分囊肿残留;b.半年内复发;无效:2周后复诊无变化或囊肿变大。

2.2 疗效

76例口腔黏液腺囊肿中, 痊愈52例, 占百分比68.42%, 有效15例, 占百分比19.74%, 无效9例, 占百分比11.84%。见表2。

3 讨论

口腔黏液腺囊肿可发生于三对大涎腺及所有小涎腺, 有潴留性囊肿及先天性囊肿两种类型, 潴留性囊肿最多见, 其常发生于舌下腺及小涎腺, 其次为腮腺, 颌下腺囊肿非常少见, 是由于导管缩窄, 或肿瘤、牙结石、损伤、寄生虫等造成导管阻塞所致, 这种情况是一种间断的阻塞, 在没有炎症时, 导管的近心端腺泡扩张, 形成潴留囊肿。先天性囊肿多见于腮腺, 是由于胚胎发育时期遗留于深部组织内的上皮成分发展而成, 发生于小涎腺的潴留囊肿称为黏液腺囊肿, 发生于其余涎腺的囊肿则按其发病部位命名, 即舌下腺囊肿、颌下腺囊肿及腮腺囊肿。

3.1 应用电离子治疗儿童黏液腺囊肿的优点: (1) 安全可行, 某些情况下可以代替手术治疗。针对于儿童年龄小的特点, 如果可以代替手术治疗, 从家长和患儿的心理上都会得到放松, 并且也能减轻患儿的痛苦。电离子治疗也是安全可行的, 这样家长也会比较放心。 (2) 止血效果好, 无需缝合。电离子治疗止血效果好, 出血少, 视野清楚, 可彻底去除囊肿和囊壁, 所以对于儿童来说, 此方法是非常值得倡导的。患儿止血效果好, 就减少了很多治疗中的麻烦, 也会使患儿康复的快一点。 (3) 术后疼痛轻微。结合儿童心理疏导, 使操作更顺利, 从心理上的帮助, 是能很大程度上减轻患儿的病痛, 在加上术后疼痛轻微, 所以家长和医护工作者都比较容易开展治疗工作, 预后效果也会比较好。 (4) 视野清楚, 可彻底去除囊肿和囊壁。视野清楚这点对于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这样不容易出现偏差, 也不会清楚不干净, 而随后留下病根。

3.2 电离子治疗即便在囊肿处于感染状态仍可应用, 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

3.3 治疗结束后, 术区有焦炭物应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棉球轻拭去, 有利于伤口愈合。

3.4 应用电离子治疗, 见效快, 治愈率高, 术中出血少, 儿童易配合。

4 心理方面

(1) 加强沟通, 达成医患统一认识。医师用语言、非语言 (如举止、仪表、神情) 的形式与儿童进行交流, 连接患儿的心理状态与需求, 同时对患儿多加鼓励, 使其对治疗充满信心。由于儿童的年龄都比较小, 所以治疗期间, 肯定比较有难度, 所以从心理上去解决患儿的状态, 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患儿才能更好的配合治疗, 因此达到最佳的效果。 (2) 掌握沟通技巧, 提高沟通的有效性。与儿童家长交流, 把治疗计划交代清楚, 让家长积极配合, 使工作进行顺利;与患儿交流时, 语言要富有疏导性和安慰性。医务人员和家长经过详细的交流后, 达成最佳默契, 这时就要求与患儿交流时, 注意的方式、方法, 和患儿们交流, 要有耐心, 要具有爱心的让孩子们精神放松, 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下进行治疗。要和患儿的家属密切的配合, 及时观察患儿的病情, 这样才能及时掌握病情的发展。 (3) 应用角色置换法。站在患儿立场出发, 要怀有责任心和爱心, 急患儿所急, 做好耐心解答工作, 不厌其烦, 如患儿喜欢动画片, 讲一些这方面的内容, 与之融成一片, 有利于工作开展。从生活上, 走进患儿的心理, 比较容易, 这样能得到患儿的信任感, 才会听医护人员的话, 才能配合治疗。患儿有着不同的性格, 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 观察患儿们喜欢什么, 喜欢听儿歌, 还是听故事等等。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黏液腺囊肿非手术治疗及心理分析。方法 对从2000年以来收治的76例儿童黏液腺囊肿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电离子治疗止血效果好, 出血少, 视野清楚, 可彻底去除囊肿和囊壁, 结合儿童心理疏导, 使操作更顺利。结论 电离子治疗儿童容易接受, 结合心理沟通, 效果显著。

黏液囊肿 篇5

患儿男, 1岁2个月, 15 h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呕吐、腹胀, 停止排气排便, 开始时呕吐量及次数较少, 呕吐物为进食的胃容物;后呕吐次数增加, 呕吐物有淡绿色类似胆汁样液体。因患儿出现哭闹, 于2015年5月9日10时收入我院。入院时体格检查:体温36.9℃, 心率80次/min, 呼吸23次/min, 血压120/76 mm Hg。患儿精神萎靡, 营养不良, 腹部膨隆, 叩诊呈鼓音, 肠鸣音减弱, 约1~2次/min。腹部超声可在右下腹探及同心圆样结构, 范围30 mm×25 mm, 超声提示为肠套叠。在腹部透视下进行直肠充气使套叠肠管恢复正常, 透视显示肠管全程充气明显, 套叠肠管恢复正常。患儿当时直接排气排便, 大便颜色浅黄, 以粘稠状液体为主。患儿回病房进行观察, 禁食, 补液等对症治疗。2 d后患儿再次出现呕吐, 呕吐物为淡绿色胃容物, 未见有大便排出, 1 d后患儿出现明显呕吐, 呕吐物为草绿色胃容物, 约20 m L, 请儿科会诊建议给予维生素B6及西咪替丁进行治疗。复查腹部彩超可见右下腹肠管扩张, 蠕动减慢, 壁增厚, 回声减低, 部分肠管呈同心圆样改变, 范围29 cm×29 mm, 超声检查提示为肠套叠。再次在透视下行直肠充气使套叠肠管恢复。1 d后患儿依旧呕吐, 可排出少量稀水样便, 复查腹部彩超, 超声可见右下腹扫查肠管短轴可见同心圆征, 长轴可见套筒征, 超声检查考虑肠套叠。5月14日患儿体温突然高达39℃, 伴有呕吐, 立即行剖腹探查肠套叠复位术, 术中可见腹腔内大量渗出液, 部分小肠肠管内充气明显, 在回盲部发现肠管套叠, 部分回肠套叠进入盲肠管腔内, 并将阑尾套入其内, 可见阑尾充血、水肿、异常肿大, 并与周围肠管粘连, 肠管充血水肿明显,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行肠套叠复位术以及阑尾切除术, 患儿术后第1 d化验报告提示肌酸激酶同工酶值为94 U/L (正常值0~24 U/L) , 请儿科会诊建议做心脏彩超, 心脏彩超检查结果未见异常。术后第2 d患儿呕吐少量黄绿色胃容物, 开始排便, 大便呈条块状伴淡黄色液体。术后第4 d患儿排出淡黄色大便, 无呕吐, 胃肠蠕动恢复, 术后第10 d患儿拆线出院。病理报告结果为阑尾黏液腺囊肿, 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 伴弥漫性腹膜炎。术后恢复良好。

阑尾黏液腺囊肿在临床上较少见, 而幼儿阑尾黏液腺囊肿伴肠套叠的病例更加罕见。阑尾黏液囊肿为阑尾末端因慢性炎症逐渐阻塞, 致其远端黏膜分泌的黏液逐渐在腔内堆积而成[1]。阑尾黏液囊肿较小者, 一般无症状, 如较大又有并发症时则表现为右下腹部包块、隐痛等情况, 另外阑尾黏液腺囊肿分泌的黏液进入肠腔后也可形成反复的黏液样便等, 且阑尾黏液腺囊肿在术前多诊断不明[2]。本例患儿经多次腹部彩超检查, 结果皆为肠套叠, 而直肠充气不能彻底解决肠套叠问题。有文献提及阑尾黏液腺囊肿一旦形成, 可引起其他并发症, 如与小肠粘连引起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 囊内继发出血、感染, 囊肿破裂形成腹膜假黏液瘤等情况[3]。因此在临床诊断时, 首先应与慢性阑尾炎、肠梗阻、肠套叠、肠扭转等鉴别, 另外因其外观与囊肿型阑尾癌无差异, 故术后应做常规病理切片, 确定其有无恶变。虽然阑尾黏液腺囊肿属于阑尾良性肿瘤, 但是建议对阑尾黏液腺囊肿的治疗应彻底切除阑尾, 术中进行快速病理检查。另外应严防囊液渗入腹腔而引起种植, 对囊肿较大有可能导致恶变的或快速病理结果提示为恶性的, 应该行回盲部切除或右半结肠切除, 以达到根治目的[4]。

参考文献

[1]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154-1155.

[2]Landen S, Bertrand C, Maddern GJ.Appendiceal mucocele and pseudomyxoma peritonei[J].Surgery Gynecology and Obstetrics, 1992, 175 (5) :401-404.

[3]梁泉南, 陈邑岐.阑尾粘液性囊腺瘤22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09, 1 (10) :98-99.

黏液囊肿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10例4~5岁学龄前儿童黏液囊肿手术患儿, 其中男性6例, 舌尖黏液囊肿1例, 下唇黏液囊肿5例;女性4例, 舌尖黏液囊肿1例, 下唇黏液囊肿3例。囊肿直径约在0.6~2 cm之间。其中3例为2%碘酊注入法1周后复发患儿。

1.2 方法

(1) 手术方法:在门诊手术室局部浸润麻醉下, 将囊肿及相连的腺体完整切除, 直接缝合伤口。 (2) 心理护理:根据患儿特点做好心理护理。 (3) 术前、术中护理配合及时到位:根据手术的需要给患者摆好体位。准备好麻药和灭菌手术包。消毒纱块先用灭菌生理盐水适当润湿。手术中注意观察患儿情况, 保持呼吸道通畅。术中注意保持手术视野清晰, 协助止血。 (4) 术后护理:嘱患儿注意口腔卫生, 避免刺激伤口, 注意休息。按医嘱口服抗生素3 d预防感染。预约1周后复诊拆线并看病检结果。

2 结果

患儿主动配合, 无哭闹, 手术顺利, 手术时间在10~15 min, 出血少。术后愈合良好。医生及家长对手术配合满意。随访1年无复发。

3 讨论

口腔黏液腺囊肿为口腔常见疾病之一, 多是由于黏液腺排泄管受阻, 导致腺体内的分泌物潴留于腺内, 从而使腺泡逐渐膨胀而形成囊肿, 好发于下舌尖、唇黏膜、颊黏膜, 好发部位与损伤明显有关[1]。黏液囊肿治疗方法有手术切除法、盐酸异丙嗪注入法、2%氯化钠注入法、2%碘酊注入法、平阳霉素注入法、硬化剂注入法、激光电灼法、冷冻剪切法和冷冻法等。手术过程中只要对周围腺体尽量减少损伤, 将与囊肿相连的腺体摘除干净, 常能取得满意疗效, 因而可作首选[2]。多数文献报道儿童因不合作, 多建议非手术治疗。笔者认为, 不可一概而论, 对于某些儿童是可以采取在门诊手术室局部浸润麻醉下手术治疗的。该组10例4~5岁学龄前儿童黏液囊肿个案中有3例患儿接受了碘酚注入法, 一周后复发, 再对其采取手术切除法。对7例患儿直接实行了手术切除法。该组10例患儿手术后一年观察均无复发。对于4~5岁学龄前儿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 该阶段儿童模仿性强, 同时具有较大的可塑性[3]。能在门诊手术室局部浸润麻醉下做好学龄前儿童的黏液囊肿手术, 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根据患儿特点做好心理护理。医护人员要与患儿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手术前首先应对家长耐心细致解释门诊手术的目的和必要性, 使家长对手术的基本程序了解, 消除他们顾虑、恐惧的心理。手术对容貌的改变是家长关心最多的问题, 此时应详细手心朝向头部, 双臂向上举;双臂举向头顶部, 安静的放松, 保持这个姿势5~10 s, 然后手慢慢收回到腹部。下肢运动:双手指交叉放腹部, 双膝立起, 保持这个姿势5~10 s;慢慢分开双膝, 腿不要突然倒下;双侧足底相对, 腿倒下时用一侧控制住, 还原。膝关节屈曲先做健侧:双手交叉放在腹部, 双腿伸直, 健侧的膝盖屈曲, 用双手抱住;保持另一腿着地的同时, 双手抱膝盖进一步屈曲, 向腹部靠近;还原后再做患侧:抱住患侧的膝盖, 按同样的要求重复动作。注意:患侧较困难, 必要时可协助。腰部运动双肩着地, 双手放腹部, 双膝屈曲并拢立起;双膝向患侧倒下着地, 头转向健侧, 保持扭腰的姿势5~10 s;还原, 双膝向健侧倒下, 其他动作如前。坐位康复训练:上肢运动手指交叉用力握紧;慢慢举向头上方;手放至头后, 手心朝向头部, 扩胸, 完成动作有困难者稍稍给予协助;还原。肩部运动:健侧的手从患侧手臂下伸出, 抓住患侧的肩, 使两肩胛骨之间的距离变宽;用健侧手臂上抬、放下患侧手臂3~5次;还原, 做腹式呼吸放松。转体运动双膝交叉, 健侧的腿放在患腿上;抵住患腿, 身体、手臂向健侧转动;保持姿势5~10 s;换腿换方向再做。下肢运动:患腿放在健腿上呈水平, 能看见脚心;活动踝关节和脚趾关节, 用手托住患脚向腹部移动;再向上抬起, 保持姿势5~10 s。

2.5 合并症护理

脑中风后常见合并症有肩关节半脱位, 足下垂, 肩手综合征等。其原因是没能尽早采取正确的康复措施。肩关节半脱位发生率曾在60%~70%左右, 纠正肩胛骨及肱骨头在肱盂窝的位置。经常向患侧翻身和上举患肢, 坐位时患肢置桌面或轮椅扶手上[3]。刺激稳定肩关节的肌群。利用病人体重使患肢各关节受压及负重, 以反射性地刺激稳定肌群, 或者按摩, 针灸均可。保持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在不损伤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的条件下, 以不引起疼痛为原则, 充分保持肩关节正常范围的肩关节活动。肩手综合征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肢功能的恢复, 防止患手长时间处于下垂位, 让腕关节保持背屈, 促使静脉回流, 可采用上翘夹板固定腕关节于背屈位, 同时并可预防手关节屈曲挛缩。向心性压缩缠扎法用小线绳从病人指末端向近端用力缠绕, 达指根部为止, 然后张开, 依次作每个手指, 反复进行, 不仅使静脉回流, 也可促进周围血管收缩, 舒张自行调节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2]方定华, 陈小梅, 李漪, 等.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

黏液囊肿 篇7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6例, 男2例, 女4例, 年龄30~67岁, 平均 (47.3±8.6) 岁, 临床表现主要为右下腹间断疼痛不适, 程度轻重不一, 可反复发作, 对症治疗后缓解, 查体右下腹轻压痛, 无反跳痛, 可触及包块质韧、活动度欠佳, B超检查回盲部低回声包块、内无血流信号, 3例患者既往有阑尾炎病史。临床初步诊断慢性阑尾炎、卵巢囊肿, 术前经多层螺旋CT诊断为阑尾黏液囊肿, 术后经病理检查确诊。

检查方法:采用GE Light Speed64排多层螺旋CT, 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耻骨联合, 电压120~140 k V, 电流180~200 m As, X线管旋转时间0.5 s/周, 层厚5 mm, 层距5 mm, 螺距1.25, 扫描前口服2%碘水对比剂1 000~1 500 m L, 平扫后经肘静脉高压注射300 mg I/m L欧乃派克80~100 m L后行多期增强扫描, 注射流速2.5~3.0 m L/s, 图像常规冠状面与矢状面多平面重组 (MPR) 。由2名资深影像诊断医师对影像学资料进行独立诊断, 包括病灶、强化特点及周围组织情况。

结果

CT平扫:病变位于右下腹回盲部, 囊肿最大径1.8~4.2 cm, 平均 (2.7±1.1) cm, 密度均匀, 囊壁光整, 边缘光滑, 呈类圆形或椭圆形, CT值7~19 HU, 周围肠系膜脂肪清晰, 密度无明显增高, 盲肠及回肠末端轻度弧形受压, 3例患者伴阑尾周围炎症征象。

增强扫描:3例囊壁轻度环形增强, 可见点状钙化, 1例边缘模糊, 囊内容物均无明显强化, CT值14~18 HU。6例术后经病理诊断为阑尾黏液囊肿, 与多层螺旋CT诊断相符。

讨论

阑尾黏液囊肿分单纯性和潴留性黏液囊肿, 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 主要表现为急、慢性右下腹疼痛, 可触及右下腹包块, 患者可有阑尾炎病史, B超、CT与钡灌肠为其主要诊断方法。单纯性黏液囊肿因先天性Gerlarch瓣闭塞引起, 一般无临床症状, CT表现为典型的囊肿征象, 阑尾周围清晰;潴留性黏液囊肿多为阑尾炎、阑尾管腔狭窄、阻塞等所致腔内黏液潴留形成囊肿, 可有慢性阑尾炎多排螺旋CT征象, B超检查可见阑尾管腔不同程度扩张, 阑尾壁逐渐增厚, 不连续, 黏膜层部分消失[2]。

阑尾黏液囊肿典型CT表现为右下腹阑尾区域边界清晰的圆形、椭圆形或长管状薄壁低密度肿块, 囊肿密度均匀, 壁薄光整, 囊壁可有钙化, 伴阑尾周围炎征象, 伴或不伴囊壁钙化, 囊肿壁或周围软组织增厚, 内容物均匀水样密度, 可有慢性阑尾炎多排螺旋CT征象[3], 内壁不规则时提示并发继发感染、穿孔或合并恶性肿瘤, 诊断需与肠系膜囊肿、淋巴管囊肿等右下腹囊性病变鉴别[4]。

临床阑尾区CT检查发现孤立性类圆形、管状囊性病变, 壁薄、境界清晰者, 应考虑阑尾黏液囊肿或囊腺瘤, 增强扫描下病灶囊壁可呈轻度环形增强, 内容物无明显强化, 盲肠近段可见阑尾结石影或阑尾管壁增厚、强化, 注意与阑尾黏液囊腺癌、阑尾淋巴瘤、卵巢囊肿、淋巴管囊肿、肠系膜囊肿等疾病鉴别。阑尾黏液性囊腺癌CT表现为回盲部肿块, 质地不均匀, 囊壁厚薄不均, 囊内可见大小不等低密度区, 病灶边界不清, 周围脂肪层模糊, 可见盲肠浸润转移。阑尾区脓肿病灶一般囊壁较厚, 密度不均匀, 病灶内可见略低密度区, 增强扫描呈中度强化, 部分病灶呈蜂窝状强化。卵巢囊肿CT影像多无回盲部受压征象。阑尾黏液囊肿合并感染者CT影像与阑尾脓肿鉴别较为困难, 需经手术后病理检查鉴别诊断。

阑尾黏液囊肿并发症主要有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腹膜假性黏液瘤、肠套叠、出血坏死等。阑尾黏液囊肿破溃后上皮细胞脱落、腹腔种植, 可形成腹膜假性黏液瘤, CT影像显示大网膜、腹膜、肠管、卵巢等部位囊性低密度病变, 大小不等, 应注意与阑尾周围脓肿、卵巢囊肿、黏液腺癌等疾病相鉴别。阑尾黏液囊肿术前有较高的误诊率, 术中破溃易形成腹膜假性黏液瘤, 术前确诊对制定手术方案, 预防腹膜假性黏液瘤等并发症的发生十分关键, 必要时可与MRI、CT、钡灌肠及B超联合应用, 可明显提高阑尾黏液囊肿的术前诊断率[5]。本组6例均经术前多层螺旋CT诊断为阑尾黏液囊肿。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可准确观察、区别阑尾及周围组织病变情况, 明显提高阑尾黏液囊肿的术前确诊率, 减少误诊的发生。

参考文献

[1]Bennett GL, Tanpitukpongse TP, Macari M, et al.CT diagnosis of mueocele of the appendix in patients with acute appendicitis[J].AJR, 2009, 192:103-110.

[2]Suppiah A, Barandiaran J, Morgan R, et al.Firstcase of villous adenoma of the appendix leading to acute appendicitis presenting as strangulated-femoral hernia:changes in management owing toconcurrent adenoma[J].Hernia, 2008, 12:95-98.

[3]金成宇, 戚乐, 陈仁彪, 等.64层CT诊断阑尾黏液性肿瘤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 22 (5) :857-858.

[4]戚乐, 戴平丰, 丁建平, 等.阑尾炎的MST诊断误区[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 (30) :1062-1054.

黏液囊肿 篇8

关键词:低频,高频,超声诊断,阑尾黏液囊肿

阑尾黏液囊肿 (appendiceal mucocele, AM) 是一种少见的阑尾疾病, 在阑尾病变中占0.25%~0.50%[1], 因病因尚不清楚, 症状及病史亦不典型, 故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约6%的病例中阑尾黏液囊肿破裂后可合并一种更为少见的疾病, 即继发性腹膜假黏液瘤, 预后极差, 所以及早诊断阑尾黏液囊肿十分重要。为进一步认识本病, 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现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阑尾黏液囊肿的24例患者的超声表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12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阑尾黏液囊肿的病例24例, 其中男10例, 女14例, 年龄29~69岁, 平均 (54±6) 岁。无症状, 仅在体检时发现者10例;临床表现为轻微右下腹痛者7例;腹部包块者6例;有腹胀症状者3例;右下腹痛伴肌紧张及反跳痛者2例;1例无阑尾相关症状, 因子宫肌瘤行超声检查偶然发现。均一般情况尚可, 白细胞计数不高, 大小便正常, 癌胚抗原 (CEA) 不高。

1.2 仪器与方法

使用philips IU22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探头型号C5-2和L12-5。患者取仰卧位, 充分暴露腹部, 先用低频凸阵探头检查, 探头频率2~5 MHz, 首先进行腹部常规检查, 之后探头置于右侧腹, 缓慢移动探头自上向下或自下而上显示升结肠及回盲部, 逐渐将探头移至盲肠末端, 重点扫查右下腹及盆腔, 观察腰大肌与髂血管前方有无囊性包块, 观察包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囊壁、囊内透声、血流信号分布情况, 同时观察包块周围情况, 与子宫、附件、右侧输尿管、周围肠管的关系, 是否有粘连, 有无肠间隙积液及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并用探头加压或通过呼吸判断肿物与周围组织的相对运动情况。随后改用高频线阵探头, 探头频率5~12 MHz, 对此囊性肿物进一步细微观察, 仔细观察肿块囊壁情况, 是否粗糙增厚、有无强回声钙化, 以及肿物囊内透声情况, 是否有实性回声或细密点状回声, 变换体位及加压肿物是否有移动、变形。最后通过血流多普勒观察肿物囊壁是否有血流信号。

2 结果

2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阑尾黏液囊肿的患者采用高低频超声检查诊断15例, 其中考虑单纯阑尾黏液囊肿8例, 考虑阑尾黏液囊肿合并阑尾炎7例, 超声诊断符合率为62.5%, 3例被误诊为卵巢囊肿, 1例误诊为回盲部肿瘤, 5例考虑盆腔肿物, 单纯高频超声检查诊断13例, 超声诊断符合率54.2%。24例患者低频探头超声检查均探及右下腹囊性包块, 包块大小3.4 cm×2.0 cm×1.0 cm~8.3 cm×5.6 cm×4.9 cm, 边界尚清晰, 圆形或椭圆形或腊肠型, 大多呈椭圆形。单纯囊性包块8例, 用高频探头检查与盲肠相连, 在囊肿上方可见靶环征7例, 7例包块囊内可见絮状弱回声漂浮, 5例表现囊壁稍增厚, 最厚者达0.5 cm, 囊壁上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图1) 。3例囊壁可见强回声钙化, 5例探头加压或呼吸运动试验时包块无移动, 不变形, 考虑与周围系膜组织粘连, 其余12例可见轻微移动。24例中4例伴右侧髂窝少量积液及周围肠系膜淋巴结, 超声提示为右下腹囊性包块或偏囊性回声包块, 大部分考虑与阑尾相关, 部分考虑与右侧附件相关, 部分考虑回盲部肿瘤有关。术中见包块表面呈暗红色或灰白色, 5例囊壁充血、水肿, 腔内充满液体, 周边界限清晰。5例活动度差, 其中3例与右侧回盲部有粘连, 2例与大网膜、小肠有粘连, 余例活动度良好, 与周围无粘连。4例腹腔内可见淡黄色渗出液。病理可见囊性肿物, 内含灰白色黏稠液体或淡黄色胶冻样物, 24例病理均提示阑尾黏液囊肿 (图2) , 其中7例伴急性或慢性阑尾炎。

注:左图囊内可见絮状弱回声漂浮, 囊壁稍增厚;右图囊壁上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

3 讨论

超声检查确诊阑尾黏液囊肿时首先要确定囊性肿物是否与阑尾相关, 因此及时准确地找到阑尾的位置就尤为重要[2,3]。阑尾位于右髂窝部, 为一管状器官, 长5~10 cm, 直径0.5~0.7 cm, 起于盲肠根部, 绝大多数属腹膜内器官, 由于阑尾基底部与盲肠的关系恒定, 因此阑尾的位置也随盲肠的位置而变异。阑尾的组织结构与结肠相似, 黏膜由结肠上皮构成, 黏膜上皮能分泌少量黏液[4]。阑尾肿瘤是临床罕见性疾病, 多在阑尾切除术中或尸体解剖中被诊断, 在手术切除的标本中占0.3%[5], 主要包括阑尾类癌、阑尾腺癌、阑尾囊性肿瘤。其中83%为良性, 17%为恶性。因其诊断困难, 治疗上时有延误[6]。阑尾囊性肿瘤包括阑尾黏液囊肿和假性黏液瘤, 阑尾黏液囊肿多因先天性或后天性原因导致阑尾管腔狭窄, 而远端阑尾壁黏膜功能仍然保留, 并不断分泌黏液积聚在阑尾腔内, 使管腔扩大, 同时又无细菌感染, 最终形成潴留性囊肿。囊肿若破裂穿孔, 囊内黏液及黏膜上皮逸入腹腔, 种植于腹腔的上皮细胞, 不断的分泌黏液, 引起腹腔脏器广泛粘连, 形成继发性腹膜假黏液瘤[7]。此病难以彻底清除, 反复多次手术可导致患者衰竭甚至死亡[8]。因此, 术前及早作出正确诊断, 完整切除肿物对防止肿物术中破裂引起腹膜假黏液瘤十分重要[9]。AM多起病缓慢, 无典型临床表现, 部分患者无症状仅于体检或手术中偶然发现, 部分患者无意中触及右下腹包块, 部分可有腹部隐痛, 似慢性阑尾炎, 所以诊断相对困难。AM其实不属于真正的肿瘤, 而是一种瘤样病变。引起阑尾黏液囊肿的常见原因有: (1) 阑尾慢性炎症, 粘连, 瘢痕形成。 (2) 阑尾粪石阻塞。 (3) 阑尾扭曲。 (4) 外压。 (5)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10,11]。

本文24例阑尾黏液囊肿中术前高低频超声诊断为考虑阑尾黏液囊肿者15例, 3例被误诊为卵巢囊肿, 1例误诊为回盲部肿瘤, 5例考虑盆腔肿物, 诊断符合率为62.5%, 较单纯高频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 (54.2%) 有所提高。文献[12]也曾报道单纯高频超声诊断阑尾黏液囊肿准确率58.8%。由于阑尾位置与女性右侧附件及回盲部很接近, 当右下腹触及肿块时, 女性就要考虑到是否有卵巢囊肿, 而男性则考虑是否有回盲部肿瘤。

根据本文分析24例病理已证实为阑尾黏液囊肿的患者临床资料及超声声像图表现, 并结合相关文献, 总结出阑尾粘液囊肿具有如下特点:位于右下腹腰大肌或髂血管前方的囊性或囊实性包块;呈圆形、椭圆形或腊肠型;壁厚或者不厚, 部分可见强回声钙化;囊内透声差或有细密点状回声;囊壁多无明显血流信号;边界尚清;未见正常阑尾壁三层结构;与周围组织多无粘连。本病超声表现无明显特异性, 在检查时需与右下腹其他囊性肿物进行鉴别: (1) 阑尾周围脓肿:常有急性阑尾炎的症状、体征, 且肿块壁厚, 形态欠规则, 表面不光滑伴周围组织的粘连; (2) 右侧附件囊肿:右附件囊肿常常可追踪至子宫, 对已婚女性可同行经阴道超声检查以明确诊断; (3) 腰大肌脓肿:腰大肌脓肿可有结核的症状、体征, 沿脓肿向上可追寻至病变椎体旁, 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及追踪扫查及超声特点可诊断; (4) 肠系膜囊肿:多位于小肠系膜根部, 壁薄, 回声多不强、少有钙化, 临近腹膜不增厚; (5) 肠重复畸形:成人少见[13]。在病理上主要和阑尾黏液腺瘤相鉴别, 阑尾黏液腺瘤和阑尾黏液囊肿在症状上相似, 但病理上多为恶性表现, 可破溃向腹腔内播散, 形成腹膜假黏液瘤。

高低频超声联合检查可无创伤、直观、实时显示阑尾黏液囊肿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无粘连及血液供应、囊壁厚度与钙化、内部的回声情况等。低频探头因其体表接触面积小, 探测深度较深、范围较广, 便于良好显示病变范围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更适合对一些腹部肥胖、病变范围较大的患者;高频探头因其显像分辨力高, 近场效果好, 能清晰显示病变各层结构、腔内情况以及血流情况。二者联合运用, 可达到优势互补, 充分弥补低频探头分辨力低和高频探头穿透力低的不足, 尤其适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阑尾疾病。

上一篇:湿地遥感下一篇:群体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