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卵巢囊肿

2024-09-20

输卵管卵巢囊肿(精选8篇)

输卵管卵巢囊肿 篇1

输卵管不仅是卵子或受精卵行走的通道, 也是卵泡破裂, 卵巢囊肿破裂, 盆腔炎性渗出物等盆腔浊液从腹腔向宫腔及阴道排泄的通道。卵巢是女性的生殖腺, 是孕育卵泡和决定女性特征的重要腺体。因此, 输卵管堵塞和卵巢囊肿疾病在临床上日益得到重视, 而中医治疗效果也逐渐被认可, 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笔者运用中医治疗输卵管堵塞及卵巢囊肿患者2例, 均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例1.女, 29岁, 结婚5年未孕。于结婚后2年开始多处就医, 1年前在县医院做输卵管X线造影检查, 为左侧输卵管不完全堵塞, 右侧输卵管完全堵塞。平素月经周期正常, 行经时两少腹坠胀、痛经、量中等, 时夹小血块。经前乳房胀痛, 经净后胀痛减轻, 现经净第3天, 无明显不适, 苔薄, 脉细弦。妇科检查:外阴正常, 已婚式, 阴道畅, 宫颈光滑, 子宫大小正常, 附件轻微触痛。诊断: (1) 输卵管堵塞; (2) 不孕症。治拟疏肝理气, 活血化瘀。处方:党参12g, 炒白芍15g, 砂仁3g, 三棱12g, 莪术12g, 忍冬藤30g, 红藤15g, 猪苓10g, 泽泻12g, 丹参15g, 鸡血藤30g, 穿山甲6g, 皂角刺10g, 路路通12g, 制香附10g, 青陈皮各6g, 15剂。外敷方:艾叶15g, 附子6g, 羌活30g, 独活30g, 透骨草30g, 钻地枫30g, 五加皮30g, 鸡血藤30g, 秦艽15g, 防风10g, 红花10g, 椒目10g, 3剂 (外用法:每包用7d, 每天用1次, 每次用前蒸30min, 敷下腹部30min) 。2007年5月28日二诊, 诉用药后, 经前乳房胀痛已减轻, 现经行第3天, 色红量中, 有小血块, 少腹部痛比以前减轻, 苔薄, 脉弦。继续内服外敷, 于经净第3天始。2007年6月26日三诊:经前乳房胀痛已无, 经行时下腹部无明显不适, 经色红, 量中, 无血块, 现经周期第5天, 经将净。苔薄, 脉滑。继用前法, 处方:前方去猪苓加菟丝子15g, 15剂, 于经净第3天继续外敷。嘱下次月经干净第3天做输卵管通液检查。2007年7月30日四诊:经县医院输卵管通液检查, 结果为双侧输卵管均已通畅。现无不适, 带下正常, 苔薄, 脉滑。治拟疏肝养血, 温肾调经。处方:党参12g, 炒白芍15g, 砂仁3g, 仙灵脾15g, 巴戟天15g, 川断12g, 鹿角霜15g, 忍冬藤30g, 菟丝子15g, 丹参15g, 鸡血藤30g, 穿山甲6g, 皂角刺10g, 路路通12g, 制香附10g, 青陈皮6g, 15剂。继续外敷。2007年9月21日五诊:经2个月未行, 苔薄, 脉滑, 早孕试剂检测结果呈阳性。彩超检查:子宫增大, 孕囊完整, 大小为2.5cm×2.8cm, 内见胚芽及原始血管搏动。7个月后家属告知顺产一子, 母子健康。

例2.女, 34岁, 2008年3月15日初诊:下腹隐痛2个月, 经行时加剧。6d前体检时, 彩超和妇检均发现右侧卵巢囊肿, 立即到我院复查, 彩超示:右侧卵巢囊肿, 大小6.5cm×5.7cm, 左侧卵巢正常, 诊断为右侧卵巢囊肿。抗炎治疗5天后腹痛减轻, 彩超和妇检均示右侧卵巢囊肿未见缩小。查体右下腹部仍有隐痛, 带下色黄, 有臭气, 苔黄腻, 脉弦细数。证属肝经湿热, 与瘀互结, 日久而成。治拟清热利湿, 活血化瘀, 软坚散结。处方:党参15g, 升麻6g, 砂仁3g, 制香附15g, 茯苓15g, 海藻15g, 生牡蛎30g, 瞿麦30g, 白芥子6g, 三棱12g, 莪术12g, 银花30g, 红藤30g, 败酱草30g, 穿山甲12g, 皂角刺10g, 15剂。2008年4月5日二诊:服药第2天感下腹部疼痛加剧, 第5天始带下量明显増多, 色黄质稠, 有臭气。第7天后带下量渐少, 色转白, 质地呈水样, 下腹部疼痛转轻。妇检示右侧卵巢囊肿已缩小, 彩超示右侧卵巢囊肿大小3.6cm×3.2cm。苔薄黄腻, 脉弦细数。原方再进15剂, 经期停服。2008年4月26日三诊:经行第5天, 色红, 量中渐少, 下腹隐痛已无, 苔薄, 脉滑稍数。彩超示:子宫大小正常, 两侧卵巢大小正常, 未见异常回声。治拟疏肝健脾, 解毒化瘀, 处方:党参15g, 白术10g, 砂仁3g, 制香附15g, 茯苓15g, 海藻15g, 象贝15g, 白芥子6g, 莪术12g, 银花30g, 红藤30g, 败酱草30g, 鳖甲15g, 穿山甲12g, 王不留行12g, 路路通12g, 15剂。2008年5月11日, 彩超复查示:两侧卵巢大小正常, 未见液性暗区。

2体会

输卵管位居两侧少腹, 是足厥阴肝经所经过之处。肝疏泄功能正常, 则输卵管通畅, 卵子行走正常, 盆腔浊液经输卵管到宫腔随月经排出体外。肝失疏泄, 气机郁滞, 则生殖系统防御功能减弱, 湿热之邪易于侵犯。气滞则血瘀, 湿热与血瘀互结, 与气血相搏击, 灼伤经络, 致输卵管炎、盆腔炎, 日久粘连、积水、包块, 致输卵管堵塞及卵巢囊肿形成。治疗当通管引邪外达, 使肝气条达, 血行无阻, 经络通畅, 邪无所依而易于清除。中医疗法属中医消法范畴, 药物由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和通经活络药组成。治疗时有炎症配伍清热解毒药:银花、红藤、败酱草、蒲公英;积水配伍利水渗湿药:猪苓、石苇、琥珀;包块配伍软坚散结药:象贝、白英、海藻。输卵管堵塞常配合外敷, 治疗3个月后, 输卵管仍堵塞, 可选用腹腔镜或其他方法治疗。

关键词:输卵管堵塞,卵巢囊肿,中医治疗

输卵管卵巢囊肿 篇2

[关键词] 输卵管;系膜囊肿;术前超声; 经阴道超声检查; 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5-122-02

输卵管系膜囊肿一般较小,如果囊肿达到5 cm以上,容易引起输卵管扭转或者压迫输卵管而造成输卵管梗阻[1-2]。由于输卵管系膜囊肿较为少见,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难以明确诊断,本研究分析输卵管系膜囊肿的术前超声表现,探讨经阴道超声检查对输卵管系膜囊肿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例输卵管系膜囊肿患者为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住院患者,经手术及病理组织学证实为输卵管系膜囊肿,年龄25~48岁,平均(37.6±2.9)岁,均为已婚妇女。16例患者因下腹部突发疼痛而就诊,10例发现盆腔肿块而住院治疗。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将手术及病理组织检查的结果作为金标准,术前经阴道二维超声检查资料作为A组(n=26),术前经阴道三维超声检查资料作为B组(n=26)。

1.2.2 术前诊断方法[3] 采用GE公司的Voluson 730 PRO彩色三维超声诊断仪、Logiq 200型实时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分别为4~9 MHz和6.5 MHz,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阴道超声检查,重点观察囊肿的部位、大小、内部回声。所有患者单纯阴道二维超声检查,获得最佳二维图像并进行诊断,将结果保存为A组。然后启动三维程序、固定探头、图像采集7~10 s以获取A、B、C三个平面图像,同时行X、Y、Z轴多方向旋转,进行三维重建,将诊断结果保存为B组。

1.2.3 手术及病理诊断 本组26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行病理组织学检查[4]。

2 结果

2.1 手术及病理

手术治疗并将病理组织送检,证实为输卵管系膜囊肿。其中单侧输卵管系膜囊肿18例、双侧囊肿8例,伴输卵管积水5例,伴卵巢浆液性囊肿1例,输卵管系膜囊肿扭转2例;囊肿直径为1.0~6.2 cm;其中单纯输卵管系膜囊肿21例,3例合并子宫肌瘤,2例合并输卵管妊娠。所有患者经手术治疗痊愈出院。

2.2 术前阴道超声诊断

(1)A组术前确诊23例,2例误诊为卵巢囊肿,1例误诊为宫外孕,确诊率为88.5%。二维超声图像示附件区有单房、壁薄的囊性肿块,其外形大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肿物内为无回声、液性暗区,后方回声增强;卵巢形态及大小均正常。(2)B组术前确诊24例,2例术前超声诊断为卵巢囊肿,术后病理组织学证实为输卵管系膜,术前确诊率为92.3%。三维超声图像与二维超声图像相似,此外,重建图像示囊肿的立体图像及其与卵巢的立体空间关系。A组与B组术前确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超声诊断结果见表1。

3 讨论

卵巢囊肿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而输卵管系膜囊肿则相对较少,输卵管系膜囊肿较小则无特殊临床症状,只有当囊肿很大或发生扭转时,才出现强烈腹痛、压迫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月经周期不明原因紊乱等症状[5]。部分患者因妇检时发现盆腔肿块,在子宫左上方或右上方可扪及圆形或卵圆形囊性肿块,活动性可[6]。

超声诊断输卵管系膜囊肿主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卵巢囊肿一般位于卵巢内,囊肿较大时同侧卵巢不显示;子宫先天性囊肿多位于子宫侧壁或子宫的中线,囊肿向浆膜外凸出,常规妇科检查囊肿与子宫不能分离[7-8];输卵管积水一般为囊性烧瓶状、壁薄,同侧卵巢可显示,患者常有下腹疼痛等表现;盆腔包裹性积液患者多有盆腔手术或盆腔炎症病史,且外形多不规则。

输卵管系膜囊肿多属良性病变,但囊肿无法自行消退,且当囊肿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而发生蒂扭转引起急腹症,则有可能引起同侧附件缺血及坏死,预后不良,因此正确诊断及处理有重要意义。以往采用经腹超声诊断,容易把输卵管系膜囊肿与卵巢囊肿混淆,近年来高清晰度的经阴道超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使本病的诊断率大大提高。本调查结果显示,输卵管系膜囊肿的超声诊断特征为圆形或类圆形单房囊肿,壁薄、光滑、无血流,囊肿内呈无回声液性暗区。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输卵管系膜囊肿准确性高,二维超声图像与三维超声图像都具有诊断价值,但三维超声检查能更进一步显示囊肿及卵巢的空间关系,可结合两种图像进行术前诊断。

[参考文献]

[1] 熊智红. 超声诊断输卵管系膜囊肿并输卵管扭转1例[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8,24(2):157.

[2] 秦士军,马鑫.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宫外孕的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30):61.

[3] 史家蓉,廖邦兴.阴道超声引导下子宫输卵管声学造影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08,5(9):84-85.

[4] 陈少娟.超声检查在盆腔囊性肿块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3):95.

[5] 陈继明,杨淑兰,高红艳,等. 输卵管系膜巨大囊肿3例临床分析[J]. 长江大学学报,2009,6(2):120-125.

[6] 曹泽毅. 中华妇产科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53.

[7] 粟玉彬,冯平. 子宫先天性囊肿的超市诊断与介入治疗[J]. 中国社区医师,2002,18(10):38.

[8] 董燕群.多功能妇科不孕诊治仪与术前后行阴道超声联合诊断输卵管通畅性[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8):49.

输卵管卵巢囊肿 篇3

患者王某, 女, 35岁, 住院号:1009678。因"不规则阴道流血15d, 右下腹痛5d, 加重8h"于2010年10月1日急诊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 前次月经2010年8月15日。9月15日开始出现阴道流血, 持续至今。入院前3d阴道流血增多, 同月经量。5d前出现右下腹疼痛, 可忍受。近8h来右下腹疼痛进行性加重, 曾恶心、呕吐1次, 遂来诊于我院。既往体健, 孕1产1。3a前足月正常分娩1次。查体:T36.5°, P78次/min, Bp110/60mmHg, R20次/min, 表情痛苦, 右下腹压痛及反跳痛存在, 无肌紧张。无移动性浊音。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 已婚已产型, 阴道内可见血性分泌物, 宫颈常大, 轻度糜烂, 子宫前位, 正常大小, 质硬, 压痛存在, 活动度尚可。右侧附件区可触及一约6.5cm×4cm大小囊性肿物, 表面光滑, 边界清, 压痛明显, 活动度欠佳。左侧附件区无异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8.8×109/L, Hb129g/L。彩超, 右附件区可见6.8cm×4.1cm大小囊性包块, 边界清, 形态不规整, 内呈液性伴3.3cm×1.6cm大小中低回声。考虑右侧卵巢囊肿。初步诊断:右侧卵巢囊肿蒂扭转。急诊于2010年10月1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子宫正常大小, 光滑, 左侧附件正常。右侧输卵管呈腊肠样改变, 与右侧卵巢相互粘连形成6.8cm×4.1cm大小肿物, 色暗红, 质软, 界清。分离粘连中肿物破裂, 流出暗红色血性液体约200ml。右侧输卵管壶腹部破口处可见胚胎组织堵塞 (取出后证实为绒毛组织) 。破裂处可见少量的卵巢黄体组织。分离出右侧输卵管伞端, 行右侧输卵管切除术及右侧卵巢修补术。术后病理回报:右侧输卵管妊娠。诊断:右侧输卵管壶腹部妊娠 (流产型) , 右侧输卵管卵巢血肿。

2 讨论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疾病, 多有停经, 腹痛, 阴道流血病史。多数病人出现急腹症情况。查体可有下腹部压痛, 尤以病侧附件区压痛明显, 但不一定能触到明显包块。血B-HCG检测及后穹窿穿刺抽出暗红色不凝血液有助诊断[1]。卵巢囊肿蒂扭转腹痛一般因体位改变而突然发生, 且有逐渐加剧的特点, 查体可触及明显的卵巢肿物及触痛明显的蒂扭转。此例病人系因慢性盆腔炎症致右侧输卵管卵巢粘连, 右侧输卵管伞端与卵巢贯通粘连。右侧输卵管壶腹部妊娠流产, 血液直接流入右侧卵巢内形成血肿。因其界清, 触诊囊性, 且有彩超支持诊断, 故误诊为卵巢囊肿蒂扭转。仔细分析误诊的原因, 一方面受彩超诊断的误导, 注意力集中在右附件包块上, 加之右下腹疼痛病史从而误诊。另一方面因无明显停经史, 忽视了不规则阴道流血的病史。应急行尿HCG及血B-HCG检测以排除妊娠的相关疾病。此病例提醒我们注意彩超等辅助检查的局限性及误诊、漏诊的可能性, 要注意临床病史, 思路要开阔。

参考文献

卵巢妊娠与输卵管妊娠临床比较 篇4

1 资料与方法

我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卵巢妊娠住院患者52例, 占同期异位妊娠的2.1% (52/2476) , 年龄22~42岁, 平均30岁。52例中, 51例由病理确诊。与同期住院的输卵管妊娠患者52例进行比较。输卵管妊娠主要根据阴道彩超诊断, 其中38例手术后病理确诊, 14例保守治疗者行诊断性刮宫排除宫内妊娠。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卵巢妊娠中经产妇4 2例 (8 0.8%) , 而输卵管妊娠中经产妇29例 (55.8%) 。卵巢妊娠患者中宫内置节育器 (IUD) 34例 (65.4%) ;输卵管妊娠中有IUD 28例 (53.8%) 。卵巢妊娠患者中经产妇所占比例高于输卵管妊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5 0, P<0.0 1) ;而宫内节育器放置情况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4 3, P>0.0 5) 。

2.2 临床表现

卵巢妊娠与输卵管妊娠临床表现相似, 亦表现为停经、腹痛、阴道流血。52例卵巢妊娠患者中, 停经2 1例 (4 0.4%) , 腹痛4 6例 (8 8.5%) , 阴道流血3 2例 (61.5%) , 失血性休克15例 (28.8%) 。52例输卵管妊娠患者中, 停经45例 (86.5%) , 腹痛27例 (51.9%) , 阴道流血42例 (80.8%) , 失血性休克4例 (7.7%) 。

2.3 辅助检查

5 2例卵巢妊娠患者中, 4 9例 (9 4.2%) 后穹隆穿刺抽出不凝血;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HCG) 均增高;38例 (73.1%) 阴道超声提示卵巢妊娠, 误诊14例 (26.9%) , 误诊为输卵管妊娠11例, 误诊为妊娠黄体破裂3例。52例输卵管妊娠均根据阴道超声提示结果确诊, 没有误诊病例。2.4术中情况卵巢妊娠患者均行卵巢部分切除术治疗, 其中腹腔镜手术21例, 开腹手术31例, 术中见卵巢有破口3 4例 (6 5.4%) , 可见包块1 8例 (3 4.6%) , 活动性出血1 1例 (2 1.2%) , 见绒毛2 4例 (4 6.2%) 。所有卵巢妊娠术中均见盆腔积血或积血块, 平均出血量 (550±15) ml。输卵管妊娠者中, 手术治疗38例 (73.1%) , 术中见输卵管有破口5例 (1 3.2%) , 可见包块33例 (8 6.8%) , 见绒毛1 6例 (4 2.1%) , 平均出血量 (280±10) ml。保守治疗者, 甲氨蝶呤 (MTX) 化疗8例 (15.4%) , 中药保守治疗6例 (11.5%) 。卵巢妊娠中34例 (65.4%) 行急诊手术, 输卵管妊娠中16例 (30.8%) 行急诊手术, 卵巢妊娠患者行急诊手术者明显增多。

3 讨论

3.1 病因

卵巢妊娠病因不明, 文献报道与IUD、宫腔操作、盆腔炎等有关。本组卵巢妊娠中带IUD占65.4%, 高于输卵管妊娠, IUD能有效阻止宫内妊娠, 但对卵巢妊娠无阻止作用。本组结果还显示, 卵巢妊娠患者中经产妇所占比例高于输卵管妊娠, 提示宫腔操作亦为高危因素。

3.2 诊断

卵巢妊娠诊断标准:患侧输卵管正常, 胚囊位于卵巢内, 卵巢与胚囊经卵巢韧带与子宫相连, 胚囊处有卵巢组织。本组51例均经病理确诊为卵巢妊娠。卵巢妊娠临床表现与输卵管妊娠相似, 术前诊断均较困难, 误诊率高。本组结果显示, 卵巢妊娠的腹痛、休克等表现较输卵管妊娠明显, 且本次观察病例由于术前应用阴道彩超, 确诊率大大提高, 达73%, 可见阴道超声在卵巢妊娠诊断中的重要作用。

3.3 治疗

右侧卵巢异位输卵管伞端缺如1例 篇5

患者女, 36岁, 汉族, 已婚。G2P1L1, 查体发现下腹包块1年, 于2006年10月20日8点收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 4~5/30d, 量中等, 无痛经。近半年来, 经前几天感下腹坠痛, 末次月经2006年10月7日。于1年前当地妇女查体时发现“右侧卵巢瘤”约4cm×3cm×3cm大小, 未予处理。于2006年10月5日复查B超示:宫体右上方可探及大小约6.5cm×5.9cm×5.5cm囊性包块, 透声好。遂决定住院手术治疗。病人自发病以来无尿频、尿急, 无消瘦, 饮食好, 大小便正常。妇检:外阴、阴道正常, 宫颈光滑, 宫体前位, 正常大小, 活动好。左附件 (-) , 右附件区扪及一6cm×6.5cm×7cm大小的包块, 质软, 活动差。血常规:WBC:6.1×109/L, LY:28.7%, Gr:67.2% HGB:149g/L PLT:202×109/L。尿常规:正常。初步诊断:右侧卵巢囊肿。做好术前准备, 次日剖腹探查。术中见:子宫前位, 正常大小, 活动好, 左附件正常, 右侧见输卵管但无伞端, 查不到右侧卵巢, 右侧阔韧带区可探及一6cm×5cm×5cm大小囊肿, 于是行右侧阔韧带囊肿剥离术。完整剥除囊肿送病理示:右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2讨论

女性胎儿卵巢于妊娠11~12周开始分化, 发育, 因缺乏副中肾管抑制物质, 致使副中肾管系统发育形成阴道, 子宫输卵管。若在此时期分化发育出现异常, 则会造成生殖系统畸形。此病人一侧卵巢、输卵管正常而另一侧卵巢异位于阔韧带, 且输卵管无伞端, 临床实属罕见, 并易将异位的卵巢囊肿误认为阔韧带囊肿。

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后致痛经4例 篇6

气滞血瘀

患者平素多抑郁或烦躁易怒, 气血不畅, 冲任受阻, 不通则痛, 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 拒按, 经量少或排出不畅, 经血瘀滞, 故色暗有块, 块下瘀滞稍通, 经净疼痛消失, 舌质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滋以调整整体, 行气化瘀。方用全息汤和膈下逐瘀汤 (《医林改错》) 加减。

患者, 女, 38岁, 2000年4月25日就诊。主诉:因右侧卵巢纤维瘤行卵巢输卵管切除术后引起痛经2年。每于行经第1天小腹胀痛, 拒按, 甚则可放射到肛门、阴道、股内侧, 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 经色紫黯有块, 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 平素多胸闷不舒或心烦易怒, 舌质紫黯, 或有瘀点, 脉弦滑。中医辨证气滞血瘀所致痛经, 治则疏肝行气、化瘀止痛。方用全息汤和膈下逐瘀汤加减。处方:柴胡12 g, 桂枝10 g, 白芍10 g, 枳实10 g, 厚朴10 g, 陈皮10 g, 白术10g, 茯苓10 g, 泽泻12 g, 生地10 g, 丹皮10 g, 甘草10 g, 生姜10 g, 当归20 g, 川芎15 g, 延胡索10 g, 五灵脂10 g。1剂/d, 水煎, 早晚服, 非经期连服21 d, 经期停服, 连服3个月经周期, 经行腹痛消失, 停药后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阳虚内寒

患者素体肾阳虚弱, 虚寒由生, 冲任, 胞宫失调, 虚寒滞血, 故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 经少色黯淡, 寒得热化, 故得温则舒, 非实寒所凝聚, 故喜揉按, 肾阳不足, 故腰腿酸软, 小便清长, 脉沉苔白润为虚寒之象[1]。治以调整整体, 温经暖宫。方用全息汤和湿经汤 (《经匮要略》) 加减。

患者, 女, 33岁, 2011年1月20日就诊。主诉:因左侧卵巢囊肿行卵巢输卵管切除术后致痛经3个月。每于经期小腹冷痛, 喜按, 得热则舒, 经量少, 经色黯淡。平素怕冷, 腰酸腿软, 夜尿多, 脉沉缓, 苔白。中医辨证阳虚内寒所致痛经, 治则温肾阳、化瘀止痛。方用全息汤和温经汤加减, 处方:柴胡12 g, 桂枝10 g, 白芍10 g, 枳实10 g, 陈皮10 g, 厚朴10 g, 白术10 g, 茯苓10 g, 猪苓10 g, 泽泻12 g, 生地10 g, 甘草10 g, 生姜10 g, 当归15 g, 川芎15 g, 吴茱萸10 g, 附子5 g。1剂/d, 水煎, 早晚口服, 非经期连服21 d, 经期停服, 连服3个月经周期, 经行腹痛明显减轻, 停药3个月后, 痛经未见加重。

寒湿凝滞

患者平素多处于寒湿之地, 寒湿之邪重浊凝滞, 客于冲任, 胞中与经血搏结, 使经血运行不畅, 故经期小腹冷痛, 血为寒凝, 故经色不鲜有块, 得热则凝滞稍减[2], 故疼痛减缓, 苔白腻, 脉沉紧, 均为寒湿内闭, 阴滞胞脉。治以调整整体, 散寒除湿。方用全息汤合少腹逐瘀汤 (《医林改错》) 加减。

患者, 女, 38岁, 2012年3月17日就诊。主诉:因右侧卵巢畸胎瘤行卵巢输卵管切除术后致痛经5个月。每于经期小腹冷痛, 得热痛减, 按之痛甚, 经量少, 经色黯黑有块, 平素涉于寒湿之地, 常感身体沉重、疼痛, 畏冷, 苔白腻、边齿痕, 脉沉紧。中医辨证寒湿凝滞所致痛经。治则散寒除湿, 湿经止痛, 方用全息汤和少腹逐瘀汤加减。处方:柴胡12 g, 桂枝12 g, 白芍10g, 瓜蒌10 g, 薤白10 g, 苍术10 g, 陈皮10 g, 厚扑10 g, 白术10 g, 茯苓10g, 猪苓10 g, 泽泻12 g, 生地10 g, 甘草10 g, 干姜10 g, 当归15 g, 小茴香10 g。1剂/d, 水煎, 早晚口服, 非经期连服21 d, 经期停服, 连服3个月经周期, 经行腹痛消失, 停药3个月后, 痛经未见复发。

肝肾虚损

患者多次行人流术后, 致肝肾不足, 冲任虚损, 精血不足, 经行之后, 血海空虚, 胞脉更失濡养, 故经后小腹绵绵作痛, 经量少而色黯淡, 质稀薄, 肾虚故腰痛耳鸣, 阴虚生内热, 可见潮热、苔薄黄、脉细弱为精血有亏之象[3]。治以调整整体、益肾养肝。方用全息汤和调肝汤 (《傅清主女科》) 加减。

患者, 女, 45岁, 2013年5月18日就诊。主诉:患者因右侧卵巢囊肿行卵巢输卵管切除术后致痛经7个月。每于行经后第1~3天小腹绵绵作痛, 经色黯淡、量少, 质稀薄, 平素有潮热、耳鸣, 腰部酸胀, 苔薄黄, 脉细弱。中医辨证肝肾虚损所致痛经。治则养肾养肝止痛。方用全息汤和调肝汤加减。处方:柴胡12 g, 桂枝10 g, 白芍10 g, 枳实10g, 厚朴10 g, 茯苓10 g, 生地10 g, 丹皮10 g, 甘草10 g, 大枣10 g, 当归15 g, 山茱萸15 g, 巴戟天10 g, 山药10 g。1剂/d, 水煎, 早晚口服, 非经期口服21 d, 经期停服, 连服3个月经期, 经行腹痛基本消失, 停药3个月后, 痛经未见复发。

结语

痛经是妇科常见病, 发病主要由情志所伤, 起居不慎或大淫为害导致冲任瘀阻或寒凝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 胞宫经血流通受碍, 以致“不通则痛”, 或冲任、胞宫失于濡养, “不荣而痛”。中医整体观认为其病机并非孤立存在, 而是互相联系共同存在。全息汤具有升阳理气、疏风散寒、调和气血、化痰除湿、补气健脾、利水、活血等多种功能, 可以调整整体功能。临症之时, 应详察病因, 谨守病机, 辨证论治, 以期进一步提高疗效。

摘要:痛经是妇科常见病。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后致冲任、胞宫受损, 又由气滞血瘀、寒凝经脉、阳虚内寒、肝肾亏损所致, 经行下腹疼痛, 也出现一些全身症状, 导致整体功能紊乱。本文用全息汤加减治疗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后致痛经患者4例, 均取得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输卵管卵巢切除术,痛经,全息汤

参考文献

[1]欧阳惠卿.中医妇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96.

[2]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80.

输卵管卵巢囊肿 篇7

1内异症细胞起源和发病机制

自从Carl von Rokitansky医生于1860年首次辨明并详细记载了内异症的定义,即子宫内膜存在于子宫腔以外,如子宫肌层的病变,百余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该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虽然取得开拓性进展,但遗憾的是截止目前为止,人们还未完全阐明内异症的细胞起源和发病机制。例如: 最被普遍接受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诠释了很多内异症的相关现象,但却无法解释为何在将近90% 的育龄期发生经血逆流的女性中只有5% ~ 10% 的人群发生了内异症。更不能解释为何在腹腔以外发生内异症。“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弥补了前述学说的不足,认为内异症是由间皮细胞经过化生过程转化而来,所以内异症既能见于卵巢和腹腔内,也能在腹腔以外的远隔部位和男性人群中见到,但是该学说缺少细胞或者分子水平的证据支持。“子宫内膜碎片经淋巴管道以及血管途径转移学说”,作为内异症发生的一个补充理论,它能解释在远离盆腔的罕见部位如肺和脑中出现内异症病灶,但显然该理论不能作为内异症播散种植的主要发生机制。 近年来兴起的“干细胞学说”[1]则认为来源于骨髓的干细胞可以在盆腔内外分化成为子宫内膜样组织,通过异位转化实现内膜异位的发生。研究发现在腹腔内逆流的经血中存在具有多能分化潜能的干细胞或间充质细胞,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定向分化成内膜细胞,使得内异灶的形成成为可能。这种现象及解释似乎很合理,但腹腔逆流经血中的多能干细胞一定是子宫内膜或完全是子宫内膜吗? 逆流时经过的输卵管黏膜上皮更于脱落,是否也应考虑在内呢? “干细胞学说”中尚有谜团需要解开。综上所述,目前尚无一种学说能够全面合理解释复杂多样的内异症的发病机制,需不断深入开拓研究思路。

2卵巢内异症大部分来源于输卵管

卵巢内异症作为内异症最常见的类型,研究表明其至少部分源于输卵管。早在2005年,Zheng Wenxin ( 郑文新) 研究小组就在卵巢内发现他们称之为初始内膜异位的病灶( initial endometriosis) ,这种病灶显示从输卵管样上皮到内膜样上皮明确的移行过程,或者腺体一半呈输卵管黏膜上皮样,另一半呈宫体内膜上皮样。起初认为此种卵巢输卵管内膜异位( 也称卵巢上皮包涵体囊肿) 很可能通过卵巢生发上皮( 间皮) 经过化生转化为卵巢内异症。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研究小组又发现: 绝大多数的卵巢上皮包涵体不仅在组织形态,而且免疫表型上都不同于卵巢表面生发上皮,却与输卵管黏膜上皮相同,故认为病灶中的上皮应该是直接来源于输卵管而非卵巢生发上皮,因此建议使用“输卵管内膜异位”一词。紧接着,该团队又发现大部分卵巢低级别浆液性癌[2]也起源于输卵管黏膜上皮而非卵巢表面生发上皮,进一步支持了他们的理论。在大量临床病理实践观察中常发现输卵管黏膜附于卵巢表面,尤为多见于盆腔炎患者,部分输卵管上皮移行覆盖于卵巢表面形成所谓的“卵巢表面生发上皮”,然后由于排卵或卵巢间质活动等促使卵巢表面生发上皮”凹陷进入卵巢皮质形成输卵管内膜异位病灶,后者在某种因素影响下转化形成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灶。其实输卵管上皮能形成内膜样组织的现象由来已久。比如,我们常见在行输卵管结扎术的组织标本的近宫腔侧的输卵管管腔中发现输卵管黏膜的宫内膜样化。因此Zheng Wenxin( 郑文新) 研究小组大胆推测输卵管黏膜上皮参与了卵巢内异症的形成,并最终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得到了证实。他们首先用基因芯片技术筛查输卵管黏膜上皮和子宫内膜组织的差异基因,筛出FM03基因在输卵管黏膜中显著高于子宫内膜4 ~ 423倍,而另一基因DMBT在子宫内膜中显著高于输卵管黏膜5 ~ 456倍,说明FMO3和DMBT可分别作为输卵管黏膜上皮和子宫内膜的特异性标记。对32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分别行RT- PCR、Western-blat和免疫组化检测,发现18例( 56% ) FMO3呈高表达,14例( 44% ) 呈低表达,说明近60% 的卵巢内异症病例其内异症病灶组织细胞可能起源于输卵管上皮细胞,余约40% 的卵巢内异症病例的内异症病灶组织细胞则可能源自子宫内膜细胞。

3卵巢透明细胞癌及内膜样癌与内异症、输卵管关系密切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卵巢透明细胞癌及内膜样癌起源于卵巢内异症,与内异症关系密切。目前认为50% 或者更多的透明细胞癌伴有子宫内膜异位,有1 /3的透明细胞癌起源于内异症。卵巢内膜样癌伴同侧卵巢或盆腔内异症的比率可高达42% 。上述结果表明内异症可能是某些特殊病理类型的癌前病变。 近来研究发现: 卵巢透明细胞癌和内膜样癌的发生与ARID1A基因突变有关[3],ARID1A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编码修复染色体的蛋白,50% 的透明细胞癌及30% 的内膜样癌中发现ARID1A基因突变; 进一步研究发现ARID1A基因突变存在于非典型内异症病灶中,在相关卵巢癌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已公认内异症是卵巢透明细胞癌及内膜样癌的前体或先导。综上所述,卵巢透明细胞癌及内膜样癌至少部分来源于输卵管。

卵巢上皮性癌,尤其高级别浆液性癌来源于输卵管已成共识。对于卵巢透明细胞癌及内膜样癌的发生,其形态学上开始表现为输卵管内膜异位及输卵管- 卵巢包涵体形成,逐步演变为不典型内膜异位及肿瘤形成。卵巢透明细胞癌及内膜样癌至少部分来源于输卵管。因此研究并关注输卵管,对于防治内异症、卵巢透明细胞癌及内膜样癌、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等一系列疾病作用重大。

4临床意义及小结

卵巢高级别浆液性癌主要来源于输卵管; 卵巢透明细胞癌及内膜样癌至少部分来源于输卵管,卵巢内异症也主要来源于输卵管。有鉴于此,对于输卵管的研究( 有关细胞分化及肿瘤发生关系等) 已成为研究热点,这种趋势在今后几年中会更热更深入。既然如此,在临床上预防性输卵管切除及机会性输卵管切除( 指因为其他原因例如子宫切除、节育手术等手术过程中一并切除输卵管) 显得尤为重要,将会有效预防内异症、卵巢透明细胞癌及内膜样癌和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但需进一步的研究。

5展望和趋势

输卵管卵巢囊肿 篇8

病历资料

患者,女,50岁,河南省信阳市人。主诉:月经量增多1个月。现病史:平素月经规律,末次月经2014年10月21日,月经第3天出现阴道出血量增多,平素月经量2倍以上,无明显腹胀、腹痛,无血块,至当地县人民医院就诊,查彩超提示子宫肌瘤,右侧附件囊性包块。诊断性刮宫病理示宫内刮出物,考虑子宫内膜癌,建议免疫组化,诊刮术后给予抗炎等药物应用,1周后阴道出血基本停止。14 d前在金域检验病理会诊示宫内容破碎宫内膜组织,实性片块呈非典型增生,建议再诊刮,排除癌免疫组化:CK7(+)、CA125(+)、ER部分腺体(+)、CD10间质(+)、Ki-67(<10%+)。为求系统治疗,门诊以“子宫内膜癌?”收治入院。病程中患者无发热,饮食、睡眠良好,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史: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乙肝小三阳病史30余年,否认其他传染病及接触史。查体:T 36.3℃,P 100次/min,R 24次/min,BP 126/83 mmHg。一般状况可,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腹平软,无压痛、反跳痛。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毛女性分布,已婚经产式,阴道通畅,容两指,可见少许血性分泌物,宫颈肥大,轻糜,宫颈口可见少许血性分泌物流出,色鲜红,宫体前位,增大如孕2个月余,活动可,无压痛,右侧附件区可触及50 mm2×30 mm2囊性包块,活动差,无明显压痛,左侧附件区未触及异常。辅助检查:彩超(2014年11月18日,本院):右附件区囊实性包块(来源于卵巢、不排除),右附件区实性低回声(首先考虑肌瘤),宫壁多发低回声(考虑子宫肌瘤),宫颈多发纳氏囊肿,盆腔积液。临床诊断:①子宫内膜癌;②右附件包块性质待查;③子宫肌瘤;④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彩超提示右附件区囊实性包块及实性低回声,子宫肌瘤。因外院诊断性刮宫病理提示子宫内膜癌的可能,入院后我院病理切片会诊提示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伴灶性复杂性增生。盆腔核磁平扫,结果示:子宫肌壁间多发子宫肌瘤伴变性,右附件区囊实性肿物并右侧输卵管积液,右侧卵巢起源恶性肿瘤为首先考虑,盆腔积液,宫颈多发纳氏囊肿。上腹部CT:胰腺钙化灶。基本排除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盆腔转移。CA125 35.90 U/mL。CA19 939.07 U/mL。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现宫颈恶性肿瘤可能性较小,根据相关辅助检查考虑为右侧卵巢癌,不排除输卵管癌的可能。目前诊断:①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②右附件包块性质待查;③子宫肌瘤;④乙肝病毒型肝炎。于2014年11月24日行腹腔镜下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术中见部分肠管、大网膜和腹壁粘连,无法明视子宫及双附件,超声刀分离粘连后,暴露子宫及双侧附件,见右侧输卵管形成约6 cm×3 cm大小的包块,子宫增大如孕2个月大小,左侧输卵管和双侧卵巢外观无异常。切除子宫及双侧附件,书中快速病理回示: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右侧输卵管低分化腺癌。决定行腹腔镜下次广泛全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大网膜切除术+阑尾切除术。手术顺利。术后给予预防感染、补液对症支持治疗。术后病理结果回示:右侧输卵管低分化腺癌,双侧卵巢、左侧输卵管未见癌,右侧卵巢滤泡囊肿,左侧输卵管泡状附件,子宫内膜轻度增生,子宫壁间及黏膜下多发性平滑肌瘤,子宫腺肌病,宫颈慢性炎伴鳞状上皮化生,慢性阑尾炎,大网膜充血、出血伴淋巴结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左盆腔淋巴结转移癌,右盆腔淋巴结见转移癌。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术后第10天给予多西他赛+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化疗顺利,无明显不良反应,复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偏低,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后,复查血常规无异常。患者好转出院,嘱其出院后注意休息,加强营养,禁盆浴、房事3个月,每周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3周后返院行2次化疗。

讨论

原发性输卵管癌是一种少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临床上常表现为输卵管癌“三联症”:阴道排液、腹痛、盆腔包块。①阴道排液:最常见,排液为浆液性黄水,有时血性,量不定,常呈间歇性,通常无臭味。出现道流血通常为癌灶坏死或侵袭血管。②腹痛:多发生于患侧,钝痛后逐渐加剧,呈痉挛性绞痛。疼痛与肿瘤体积、分泌物积聚使输卵管承受压力加大有关,当阴道排出水样或血性液体后,疼痛常随之缓解。③盆腔包块:部分患者扪及下腹部包块,表面光滑,大小不一。妇科检查可扪及子宫一侧或后方的包块,活动受限或固定不动。液体自阴道排出肿块缩小,液体积聚后可再增大。④腹水:较少见,呈淡黄色,有时呈血性。少数肿瘤可因继发感染导致急性腹膜炎致剧烈腹痛[2]。但在输卵管癌早期症状及体征常不典型,故易被忽视而延误诊断。由于输卵管位于盆腔内,不易扪及,检查不够准确,症状不够明显,故极易误诊。

原发性输卵管癌的早期诊断:对高危人群,如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应定期体检,以往有妇科炎症的患者更应重视体检,应用以下手段:①阴道超声。尽早发现病灶,早期诊治,例如输卵管结节状增大等,且对患者无损伤,容易被接受。②细胞学检查:阴道细胞学检查可见阳性,脱落的癌细胞可随排液到达阴道,当该项检查阳性时,应首先排除宫颈癌及子宫内膜癌的可能性。③诊断性刮宫及子宫内膜活检:若分段刮宫病理阴性,阴道脱落细胞学阳性,则应考虑到输卵管癌的可能。若子宫内膜活检阳性时,应考虑到输卵管癌宫腔转移的可能。④CT、MRI检查:CT、MRI比超声检查更清晰,对输卵管癌分期、腹膜后淋巴结是否增大以及治疗的判断更有价值。

腹腔镜检查:输卵管增粗,呈茄子形态,外观似输卵管积水,有时可见到赘生物。但腹腔镜检查为有创手术,不易被患者接受[1]。

本例误诊的原因:①原发性输卵管癌较少见,临床医师对本病认识不足。②无典型三联征症状:即无阴道流液及腹痛,妇科检查仅触及盆腔包块及阴道出血。③缺乏可靠的临床辅助检查,右附件区囊实性包块与卵巢癌不易鉴别,输卵管与卵巢在解剖结构上紧密相连,二者发病不易鉴别,大部分病例误诊为卵巢病变,两者彩超均表现为附件区包块。因此超声检查发现附件包块时,应注意寻找正常卵巢组织,如有正常卵巢组织,且包块为腊肠状囊实性或实性,应考虑输卵管癌[2]。核磁共振均未见输卵管增粗,应引起重视。原发性输卵管癌的治疗应根据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病期、组织学类型等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放疗和化疗。手术的目的不仅是最大限度地切除原发瘤,也是诊断和分期的重要途径。因为输卵管癌易双侧发病(双侧发病者约占1/3),且易累及卵巢和子宫内膜,脱落的癌细胞也可种植于盆腔腹膜。因此Ⅰ期患者选择的手术治疗方法应是筋膜外全子宫切除、双侧附件切除术及大网膜切除术。对Ⅱ期及以上患者应首选化疗,待病灶局限后方行相应部位手术切除或放疗。手术切除时尽量切除到无肉眼残存瘤,有时甚至要切除部分受累器官(如盆底直肠)。当种植广泛,不能切除到无肉眼残存瘤时,应行瘤体缩减术,并选择性地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活检术或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除术。化疗常为术后的辅助治疗,也可作为晚期病例的姑息治疗[3]。现多采用与卵巢癌相似的化疗方案和给药途径。大多数学者认为,对输卵管癌行充分的细胞减灭术后辅以放疗、化疗较单纯化疗效果好[4]。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47-2151.

[2]黄培隽,覃美瑛,卢其娟.原发性输卵管癌的超声诊断分析[J].内科,2011,6(5):457.

[3]王淑兰.原发性输卵管癌误诊原因分析及文献复习[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8):29-30.

上一篇:企业认同下一篇: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