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尿管口囊肿

2024-10-08

输尿管口囊肿(精选4篇)

输尿管口囊肿 篇1

输尿管口囊肿是一种泌尿系统先天性畸形, 由于输尿管开口狭窄, 输尿管末端呈囊性扩张, 可继发囊肿结石、血尿、尿路感染、排尿困难, 患侧输尿管肾积水等症状, 需进行外科治疗。笔者所在医院泌尿外科2006年1月-2011年1月收治30例输尿管口囊肿患者, 施行经尿道输尿管口囊肿切除术, 经随访观察, 疗效较好,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0例, 其中男11例, 女19例;年龄28~62岁, 平均42岁。本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者23例, 间断终末血尿者11例, 排尿困难有尿流中断者5例。病史最长达12年, 最短1年, 平均5.5年。查体:多数患者无明显阳性体征, 部分患者有耻骨上区压痛。经彩超检查初步诊断, 并经静脉肾盂造影及膀胱镜检查确诊, 均为单纯性输尿管口囊肿。囊肿直径2~6 cm, 平均4.5 cm;左侧22例, 右侧8例, 左:右≈3:1;合并囊肿内结石者20例, 有囊肿出血者13例, 有囊肿脱垂阻塞膀胱颈者5例。排除重复肾双输尿管畸形, 异位输尿管口囊肿患者。

1.2手术方法

本组患者均采用低位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 截石位, 常规消毒铺巾, 经尿道置入电切镜, 先使膀胱充盈至250 ml, 正确判断输尿管口囊肿位置和大小。可见输尿管口部位有半透明状膨出囊肿, 囊肿表面有小的输尿管开口, 囊肿内可有结石, 囊肿表面可有出血点, 囊肿大小可随输尿管蠕动及膀胱内压力大小而变化。再充盈膀胱至300~400 ml使输尿管口囊肿缩小, 固定镜鞘, 以袢状电极在囊肿顶部上缘, 由上而下移动, 将囊肿切除, 电切功率100 W左右即可, 切缘距囊肿基底部约1~2 mm, 勿损伤膀胱黏膜下段输尿管。囊肿较大者, 可分次切除, 囊肿边缘出血以电凝仔细止血, 电凝功率降至60 W左右即可, 勿灼伤输尿管开口。继发有囊肿内结石者, 经尿道腔内碎石后排出。术后留置导尿管。

2 结果

本组30例患者全部治愈。手术时间 (30±5) min, 术中无明显出血及副损伤。所有患者均在术后24 h内进食, 并离床活动。所有患者术后均不需镇痛剂, 仅有少数患者有膀胱痉挛, 给予解痉药后症状消失。术后无明显血尿, 尿管1~2 d内拔除。术后平均住院日3 d, 术后1周恢复工作。随访6~12个月。经膀胱镜检查示输尿管口愈合光滑, 囊肿无复发, 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示无膀胱输尿管返流。

3 讨论

3.1 输尿管口囊肿的分类

输尿管口囊肿是指膀胱内黏膜下输尿管的囊性扩张。囊肿的外层是膀胱黏膜, 内层是输尿管黏膜, 两者之间为菲薄的输尿管肌层, 其形成是源于输尿管芽管腔延迟开放, 按其位置可分为单纯性输尿管口囊肿, 输尿管口较正常略有偏移;异位输尿管口囊肿, 输尿管口异位于膀胱颈或尿道, 常合并重复肾双输尿管畸形[1]。此两种类型输尿管口囊肿可因继发囊肿内结石、出血、尿路感染, 囊肿引起膀胱颈梗阻或上尿路扩张而出现临床症状。膀胱镜检查可明确输尿管口囊肿位置是否正常, 以及囊肿大小和有无继发结石。静脉肾盂造影可明确有无重复肾双输尿管畸形。

3.2单纯性输尿管口囊肿的手术适应证

单纯性输尿管口囊肿较小的, 无症状的, 可不需要治疗。随访观察, 若出现以下并发症则应行手术治疗:继发囊肿内结石;囊肿反复出血;继发尿路感染, 反复发作者;囊肿较大, 阻塞膀胱颈, 引起排尿困难者;囊肿输尿管开口狭窄, 引起明显输尿管扩张, 肾积水, 可能影响患侧肾功能者。

3.3 经尿道输尿管口囊肿切除术的注意事项

3.3.1 正确判断输尿管口囊肿正常位置和大小

术前应常规膀胱镜检查确定诊断。当膀胱排空时, 膀胱内压小, 囊肿内压大, 囊肿变大;反之, 则变小。因此易误判其大小和位置, 检查时膀胱必须充盈至250 ml, 方能判断其正常位置和大小[2]。

3.3.2 电切时, 必须使膀胱进一步充盈至300~400 ml, 在输尿管口囊肿缩小的情况下进行

输尿管膀胱连接部的单向活瓣作用, 取决于黏膜下段输尿管长度和三角区肌层保持这个长度的能力。黏膜下输尿管缩短, 则失去抗反流能力。正常无反流时, 输尿管黏膜下段长度与其直径的比例为5:1, 而有反流时不足2:1[3]。输尿管口囊肿本身为扩张的黏膜下段输尿管, 若在膀胱充盈不良时, 囊肿较大, 此时切除囊肿过多, 则使黏膜下段输尿管长度缩短, 易发生膀胱输尿管返流。

3.3.3 注意电极类型, 电切及电凝功率的选择

电切电极可选用细的袢状电极, 便于较准确的切割, 防止副损伤发生。功率选择宜小, 以能切除菲薄之囊肿组织即可, 功率过大可能灼伤输尿管开口, 发生输尿管开口狭窄, 膀胱输尿管返流。一般选择电切100 W, 电凝60 W左右即可。

3.3.4 注意电切时电极操作手法

电切时应固定镜鞘, 切除电极在囊肿顶部上缘, 由上而下移动, 将囊肿顶部切除, 切缘可保留1~2 mm, 勿损伤膀胱黏膜下段输尿管及膀胱壁肌层, 防止输尿管开口活瓣作用破坏, 防止术后膀胱输尿管返流的发生。

3.4 经尿道输尿管口囊肿切除术的优点

手术微创, 出血少, 体表无瘢痕;具备一般经尿道电切设备和技术即可;手术在直视下进行, 安全性高;手术适应证范围宽, 对于囊肿继发结石者, 术中可行腔内碎石;手术简捷, 疗效可靠, 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痛苦小, 术后恢复快。

综上所述, 经尿道输尿管口囊肿切除术可作为输尿管口囊肿切除的首选术式之一。

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输尿管口囊肿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例输尿管口囊肿患者采用经尿道输尿管口囊肿切除术。结果:本组30例均痊愈出院;手术时间 (30±5) min, 术后平均住院3d;术后无感染, 无膀胱输尿管返流等术后并发症。结论:经尿道输尿管口囊肿切除术具有微创、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手术安全性高等优点, 应为外科治疗输尿管口囊肿的首选术式。

关键词:输尿管口囊肿,经尿道切除术

参考文献

[1]吴阶平.吴阶平泌尿外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499.

[2]金锡御, 俞天麟.泌尿外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626-627.

[3]施诚仁, 金先庆, 李仲智.小儿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90.

超声诊断输尿管囊肿的价值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年8月至2012年6月间临床收治及体检发现的输尿管囊肿患者15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1例,单侧14例,双侧1例;年龄3~70岁。无临床症状偶然发现者8例,有临床症状者7例,其中腰腹部或下腹部不适5例,尿路刺激症状1例,血尿史者1例。其中5例经手术证实,10例根据临床表现和膀胱镜检查确定诊断。

1.2 方法:

所用仪器为Toshiba SSA 550A和My Lab 30CV超声仪,凸阵探头,频率为3.5 MHz。检查者适度充盈膀胱,按照泌尿系超声检查常规进行扫查。

2 结果

单侧输尿管囊肿14例,其中左侧者6例,右侧8例;双侧输尿管囊肿1例,共计输尿管囊肿16个。囊肿直径:8~51mm。4例输尿管囊肿合并同侧肾积水,其中1例同时出现同侧输尿管扩张积水,1例合并双肾盂双输尿管畸形,输尿管囊肿内伴发结石2例。16个囊肿共同声像图特征为:膀胱三角区内单侧或双侧出现壁薄的类圆形无回声暗区,随输尿管蠕动形成节律性膨大和缩小(图1)。

3 讨论

输尿管囊肿又称输尿管膨出,多为先天性发育异常,多因胚胎期输尿管结缔组织发育不良或输尿管与生殖窦间的一层隔膜吸收不全或持续存在,导致输尿管口狭窄,尿液引流不畅,引起膀胱壁内段输尿管囊状扩张,并突入膀胱腔内所致。本病多见于儿童,女性较男性高3~4倍。后天性因素所致输尿管囊肿少见,如输尿管口周围炎症、水肿、黏膜膨胀,外伤等造成输尿管口狭窄,并引起不同程度的梗阻,在尿液的作用下形成囊肿。输尿管囊肿的患者可能伴有重复肾、双侧输尿管重复畸形及肾积水等病变。

输尿管囊肿在早期常无症状,部分患者因腰痛及常规体检发现,晚期可出现下尿路梗阻症状症状。超声检查可发现输尿管末端出现类圆形无回声暗区,壁薄光滑,实时观察囊肿有周期性膨大和缩小典型的声像图。据此可明确诊断,特异性很高。但同时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 输尿管脱垂:与输尿管发育过长或管壁过度收缩,管壁结构松弛有关。声像图上显示膀胱三角区一侧或两侧输尿管口处有乳头状突起,表面光滑,中间有较深切迹而不形成囊肿轮廓。 (2) 输尿管憩室:多发生在输尿管与膀胱交界处附近,其特点是囊性肿物不突入膀胱腔内,而位于膀胱外输尿管的一侧。 (3) 膀胱肿瘤:发生在膀胱三角区的肿瘤,表面不光滑或呈菜花样,肿瘤内部呈低回声,内部可见彩色血流信号,无周期性增大和缩小的声像图改变。

舌下腺囊肿口外型36例诊治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 例,男性21 例,女性15 例; 年龄3~41 岁,平均24.3 岁;左侧20 例,右侧16 例; 病程15 d~12 年;位于下颌下区32 例,下颌下颏下区2 例,颏下区2 例。 25 例入院前有外院和非口腔专科就诊史,仅5 例被首诊医师考虑为舌下腺囊肿, 20 例被误诊为鳃裂囊肿、静脉血管畸形、大囊型淋巴管畸形、甲状舌管囊肿及(表)皮样囊肿等,包括3 例在外院行下颌下或颏下肿物切除术后复发。 11 例首次即在我科就诊, 10 例确诊为舌下腺囊肿口外型, 1 例误诊为脂肪瘤。

1.2 诊断及治疗方法

全部病例入院前行B超和穿刺检查; 35 例口内入路舌下腺加部分囊壁摘除术; 1 例下颌下入路“脂肪瘤”摘除术,术中发现肿物位于下颌下腺深面,囊性,内有“胶冻”状物,与舌下腺关系密切,确诊为舌下腺囊肿而改行口内舌下腺摘除术;全部病例术中尽量吸净囊液。

2 结 果

B超检查: 36 例均为不规则囊性回声,边缘毛糙,无明确包膜; 23 例内部液性暗区清晰均匀, 11 例暗区欠清晰伴数量不等强光点或纤细分隔带, 2 例内部液性暗区未作描述; 16 例同侧下颌下腺受压向外下方移位。肿物穿刺检查: 35 例抽出黏稠蛋清样囊液, 1 例未抽出囊液。术后病理结果均符合舌下腺囊肿,囊壁为纤维组织,未见上皮成分。所有病例随访1~10 年,无复发。

3 讨 论

舌下腺囊肿形成后多突向口内,部分病例可同时向口外突出,或仅突出于下颌下及颏下,其临床特点是舌下区正常而下颌下颏下有囊肿表现。这是因为下颌舌骨肌与舌骨舌肌间有自然解剖缝隙,舌下腺尾部与下颌下腺深部相连,约20%的舌下腺可突入下颌下区[1],42%的患者存在舌下腺下颌舌骨肌疝[2],当舌下腺分泌物在重力作用下,经由上述通道漏入下颌下或颏下间隙就形成舌下腺囊肿口外型。在B型超声图上表现为下颌下及口底不规则囊性回声区,边缘毛糙,内部液性暗区清晰均匀,腔内无血流信号,也有病程较长者,因囊腔内分泌物更加黏稠,液性暗区则欠清晰并伴有强光点分布,周围结构如下颌下腺可有被挤压移位现象。舌下腺囊肿的穿刺液呈蛋清样黏稠液体,可拉成长丝,甚至数十公分不断是其独特的临床特点,囊液含有丰富的淀粉酶,所以淀粉酶试验阳性。

由于口外型舌下腺囊肿反常规的发生部位,非专科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有限,易于误诊。本组有误诊史者达58.3%(21/36),发生于下颌下者在临床上常被误诊为鳃裂囊肿、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及静脉血管畸形等,发生于颏下者易被误诊为甲状舌管囊肿或皮样、表皮样囊肿等。鳃裂囊肿在胸锁乳突肌前缘深面,位置一般比下颌下型舌下腺囊肿更后下,上呼吸道感染时增大,穿刺可抽出清亮含胆固醇结晶液体;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常见于婴幼儿,穿刺液淡黄清亮,涂片有大量淋巴细胞;静脉血管畸形则体位移动试验阳性,穿刺可抽出血液;甲状舌管囊肿与颏下型舌下腺囊肿相似,穿刺液有时也呈黄色黏液,但淀粉酶试验呈阴性;皮样、表皮样囊肿穿刺可抽出半固体状皮脂样物。囊性肿物和脉管畸形在B型超声图上有清晰的边界,囊肿形态规则,呈圆形或卵圆形,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呈多房状,静脉血管畸形可见丰富的血流信号,这些都与舌下腺囊肿口外型声像图表现有明显区别,因此,B超结合穿刺检查对舌下腺囊肿口外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本组35 例均是B超检查确定为不规则囊性肿物,穿刺抽出黏稠拉丝状黏液而确诊,1 例因囊液呈“胶冻”状,难以抽出而误诊为脂肪瘤。

对于舌下腺囊肿的治疗,无论其发生部位和类型,舌下腺的完整摘除是其唯一的根治手段。在手术中,注意寻找舌下腺与口底深部组织的粘连部位很重要,我们发现舌下腺深部囊肿发生处与周围组织常明显粘连,该处往往是舌下腺囊肿疝入下颌下颏下的通道,在此向下分离很容易进入囊腔,便于引流和吸净囊液。舌下腺囊肿复发的原因是腺体残留,口外型舌下腺囊肿更由于误诊误治,没有摘除腺体,必然复发。

摘要:舌下腺囊肿口外型易被误诊误治,应用B超结合穿刺检查对舌下腺囊肿口外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舌下腺的完整摘除是其唯一的根治手段。本文回顾36例舌下腺囊肿口外型临床资料。

关键词:舌下腺囊肿口外型,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00.

输尿管口囊肿 篇4

1临床资料

患者, 女, 25岁, 因单位健康查体来我院行超声检查, 患者自述5年前院外诊断曾有过泌尿系结石, 经过治疗后结石排出。现一般情况良好, 心肺腹无明确异常, 无尿频、尿急、尿失禁等临床症状, 尿常规 (-) 。超声探查;左肾大小形态尚可, 肾窦区被低回声的肾实质分成两部分, 上组集合系统轻度分离7mm, 内未探及异常回声。下组集合系统无明确分离, 肾门区可探及两组输尿管出自肾门, 上组输尿管全程扩张, 上段内径14mm, 中下段内径约12mm, 于输尿管下段探及一7mm×6mm的囊性无回声向膀胱腔内突出, 囊性无回声区随排尿活动有节律的膨大及收缩, 下组输尿管无明显扩张。右肾未探及异常。右侧输尿管未见扩张。超声诊断:左重复肾、上组肾盂轻度分离伴左侧输尿管下段囊肿。后经过肾盂静脉造影证实为左重复肾, 有双肾盂、双输尿管、双开口。上组输尿管开口于膀胱三角区的下部, 下组输尿管开口于膀胱正常位置。

2讨论

重复肾是一种先天性泌尿系畸形, 是指一个肾有两个肾盂和两条输尿管, 这种畸形是由于早期中肾管下端发出两个输尿管芽进入一个后肾胚基所造成。大都发生于一侧, 但也有两侧的[1]。异位开口的输尿管, 若无狭窄, 在男性可无症状, 女性患者因无尿道外括约肌, 当输尿管开口于膀胱颈部以下部位时, 尿流失去控制, 就出现尿失禁。开口于膀胱颈部或以上者, 也可一生无症状。输尿管囊肿是由于输尿管口先天性狭窄或功能性挛缩及输尿管壁发育不全, 以致输尿管下端各层形成一囊肿突入膀胱之内。重复肾输尿管异位开口在膀胱内者偶尔合并输尿管囊肿[2]。本例患者, 超声检查时起初因左肾大小形态尚可, 左肾上极肾盏轻度分离, 左输尿管扩张, 再因患者自述曾有过结石史, 误认为输尿管存在梗阻性部位, 沿左输尿管全程探查, 仅于左输尿管下段探及一7×6的囊肿向膀胱腔内突出, 余段输尿管管腔内未探及异常回声。又对左肾仔细探查, 发现左肾有两组肾窦回声, 上组肾窦轻度分离, 液性暗区与扩张的输尿管相通, 而下组肾窦另有细管状无回声区通过肾门与其相连, CDFI显示:细管状无回声区上段内径约4mm, 内未探及明确血流信号。本身重复肾会引起异位开口的输尿管通而不畅, 而输尿管下段囊肿因囊内尿液自囊内狭小的出口缓慢流出, 影响尿液的排出, 所以更加重肾脏及输尿管积水, 但本患者无尿频、尿急及尿失禁等临床症状, 尿常规阴性, 且左肾上组肾窦轻度分离, 仍属于早期, 无须手术治疗。本病超声图像为肾窦及输尿管积水, 而肾窦及输尿管积水是泌尿系结石引起的常见图像, 所以临床上容易首先考虑常见病, 特别是腹腔内气体干扰, 容易干扰输尿管中段的探查, 容易产生漏诊、误诊, 误认为输尿管梗阻。为提高诊断, 避免发生漏诊、误诊, 要与以下疾病的声像图作以鉴别诊断: (1) 重复肾肾盂积水与肾囊肿鉴别:鉴别的办法是重复肾肾积水与相连接输尿管上端积水相通, 有输尿管积水且与肾盂积水相通者, 很可能是重复肾积水, 否则为肾上极囊肿。 (2) 重复肾与双肾盂鉴别:双肾盂仅仅是两组肾窦, 但是输尿管并不重复, 为一条输尿管。 (3) 重复肾输尿管积水与输尿管结石、肿瘤等原因引起的积水鉴别:输尿管结石、肿瘤引起的积水大都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再有通过仔细探查能找到梗阻原因及部位。 (4) 重复肾与巨输尿管鉴别:后者盆段输尿管积水明显, 内径明显最宽, 但只有一组肾窦回声。重复肾有两组肾窦回声。本例患者属于健康查体时行超声检查时偶尔发现的, 临床上无明显症状, 属于早期发现, 不需手术治疗。但以后要密切观察, 及时治疗, 以免引起感染, 防止发生并发症, 避免肾功能减退或消失。超声诊断重复肾及输尿管囊肿具有无创伤、安全的特点, 是检查诊断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超声诊断,输尿管积水,重复肾,输尿管下段囊肿

参考文献

[1]吴在德, 吴肇汉.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11

上一篇:扩大翼点入路手术下一篇:技巧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