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内膜异位囊肿

2024-08-14

宫内膜异位囊肿(精选8篇)

宫内膜异位囊肿 篇1

摘要:目的总结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的临床治疗。方法对2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B超检查、血清CA-125检查、术前误诊情况及手术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术前诊断为巧克力囊肿破裂者16例, 占61.50%, 10例被误诊, 占38.50%, 术后均恢复良好, 给予药物治疗5~6个月。结论本病一经确诊, 应立即手术治疗, 术后效果良好。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科2005年7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26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患者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年龄24~45岁, 平均 (36.80±4.30) 岁, 体质量47~68 kg, 平均 (53.61±6.24) kg。其中2例未婚, 2例为不孕患者, 10例有剖宫产史, 12例有足月阴道分娩史, 12例有人工流产史;月经周期规则18例, 周期不规则8例;既往有不同程度痛经史20例, 6例无痛经史。

1.2 方法

对26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B超检查、血清CA-125检查、术前误诊情况及手术情况进行分析总结。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发病时间:14例发生在月经期1~7d, 平均 (4.42±2.53) d, 月经后5 d内发病6例, 月经周期第27天2例, 围经期外性交后发病4例。症状:所有患者均有突发性下腹疼痛、进行性加剧, 其中20例由一侧腹痛发展为全腹疼痛, 18例伴有恶心、呕吐, 22例有肛门坠胀感。入院时除疼痛表现外, 其他一般情况尚可。

2.2 体征

体温在37.1℃~38.3℃, 血压均正常。腹部检查发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 移动性浊音阴性。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多为后位, 较固定, 24例有宫颈举痛, 10例子宫直肠窝、骶子宫韧带处有触痛结节, 16例附件区可触及活动性差的囊性包块, 有压痛。

2.3 辅助检查

行后穹窿穿刺16例, 均抽出巧克力样粘稠液体。B超检查发现12例单侧附件包块, 4例双侧附件包块, 患者有不等量的腹腔积液。血清CA-125检查14例, 4例正常, 10例升高, 35.50~126.00U/ml, 平均 (74.63±16.42) U/ml。

2.4 术前诊断

术前诊断为巧克力囊肿破裂者16例, 占61.50%, 10例被误诊, 占38.50%, 其中误诊为卵巢囊肿蒂扭转6例, 误诊为输卵管妊娠破裂、阑尾炎各2例。

2.5 手术情况

术中所见:发现腹腔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巧克力样积液, 从60~500 ml不等。其中单侧卵巢囊肿16例, 双侧10例。囊肿直径4~9 cm, 破裂口长约0.5~2.0 cm。囊肿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根据病变程度、年龄、生育要求等综合因素, 采取的手术方式:12例行单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术, 4例行单侧附件切除术, 6例行单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剥除合并单侧附件切除术, 4例行双侧附件切除术。切除物均经过病理检查证实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术后均恢复良好, 给予药物治疗5~6个月。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 发病率为3%~10%, 在不孕症患者中发病率为25%~30%[1]。随着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的升高,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发病率也是逐年增高。囊肿的囊壁一般质脆且缺乏弹性, 异位的内膜随着月经周期变化而发生出血, 导致囊腔内贮血量增多, 囊内压增高, 可发生破裂。其实际发生率较临床为高, 可反复发生, 造成腹腔广泛粘连, 故应加强妇女生殖健康教育, 早期发现, 早期治疗,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病术前诊断曾比较困难, 其主要临床特点有:①发病时间一般在围经期, 即在月经期及其前后1周左右。本次研究26例患者中有22例 (84.62%) 发病时间在围经期;②发病时出现突然发生的急性持续性腹痛, 多一侧发生, 腹膜刺激征明显;③体温一般正常, 或低热, 血压正常水平;④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多为后位, 盆腔有触痛结节或附件区可触及粘连性包块, 肌紧张明显者, 也可能难以触及。

后穹窿穿刺、B超检查、血清CA-125检查等可作为辅助诊断方法。若后穹窿穿刺抽出巧克力样液体, 对诊断很有价值。本次研究后穹窿穿刺16例均有巧克力样液体抽出。B超检查典型的表现为囊肿囊壁较厚粗糙, 轮廓欠清, 内有低淡光点, 周围可见少量积液回声, 形成“晕征”, 子宫直肠窝可见少量液性暗区[2];患者血清CA-125水平可有明显升高, 本文检查14例患者的血清CA-125中10例升高, 有文献报道卵巢异位囊肿破裂患者CA-125水平最高达9 537 U/ml[5]。CA-125明显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流入腹腔的巧克力囊液被吸收入血液, 同时巧克力囊液刺激腹膜形成炎症, 使其产生大量CA-125。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的鉴别诊断比较困难, 易造成误诊。本次研究26例患者中, 术前误诊10例, 误诊率38.46%。本病容易误诊为卵巢囊肿蒂扭转、阑尾炎、异位妊娠等其他的急腹症。卵巢囊肿蒂扭转腹痛是逐渐加剧的, 腹膜刺激征不明显, 后穹窿穿刺液体是炎性渗出液;阑尾炎的典型症状是麦氏点压痛, 转移性右下腹疼痛, 疼痛一般不是突发性的;而异位妊娠往往有停经史及妊娠试验阳性。

为预防粘连减少术后复发, 防止弥散性腹膜炎的发生而危及患者生命, 本病一经确诊, 应立即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和范围根据患者年龄、病变程度及生育要求决定。

参考文献

[1]冷金花, 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的现状.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5, 40 (1) :58-60.

[2]池扬舲, 徐榕莉, 张榕珠.卵巢巧克力囊肿破裂9例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2, 18 (2) :119.

宫内膜异位囊肿 篇2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子宫内膜异位症(EM)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传统的开腹手术。结果: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疗效确切,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腹腔镜;卵巢囊肿;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中图分类号】R713.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2-0085-01

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是妇科临床的一种常见病,且近几年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1]。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在妇科疾病诊断和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本文就腹腔镜手术治疗EM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并探讨其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EM患者60例,且所有患者均经术后病理学证实,年龄23~56岁,平均年龄32.6岁,其中已婚患者46例,已育患者40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B型超声检查,卵巢直径平均为7.23cm,其中单侧53例,双侧7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传统的开腹手术,两组患者在年龄、卵巢直径以及类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观察组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手术,且排除手术禁忌症。30例患者均选用硬膜外麻醉,取仰卧位,于脐孔上缘气腹针穿刺,并注入CO2气体形成人工气腹,保持腹部压力维持在12~15mmHg,于原穿刺部位置入10mm Trocar和腹腔镜对腹腔进行探查,然后分别再于左下腹部和右下腹部置入5mm和10mm Trocar作为手术穿刺孔。对无血管粘连的进行直接分离,对有粘连的先行电凝,再行分离,充分游离囊肿,应用电刀纵向切开卵巢皮质,充分暴露囊肿壁,将内容物完全吸出,并扩大包膜切口,找准囊壁和正常卵巢皮质的间隙,再行完整剥离,剥离后对创面进行电凝止血,若渗血明显可以用可吸收缝线进行镜下缝合[2]。术后应用生理盐水和甲硝唑对腹腔进行彻底冲洗,直至冲洗液清亮,最后拔除穿刺针,完成手术。

1.2.2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传统的开腹手术剥除囊肿。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进行比较,并对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观察。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并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术中无大出血等情况发生。观察组3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因盆腔广泛粘连而中转开腹。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观察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并发症比较对照组术后共5例(16.7%)患者出现切口感染、疼痛、术后粘连等并发症,观察组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上述并发症,两组比较,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是卵巢内的异位内膜可因反复出血形成囊肿,严重者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临床一般认为对于直径≥3cm的EM患者应行手术治疗。

腹腔镜手术是目前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手术方法,其可一次性完成手术,适用于EM各期保守性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是在相对封闭的腹腔内进行,可完全避免腹腔脏器的长时间暴露,明显降低了术后感染的几率,同时腹腔镜手术视野开阔,对微小病灶也能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且腹腔镜手术一般仅行3个小切口,因此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小切口还符合现代外科手术追求的美观的特点,因而易被患者接受。但是应用腹腔镜手术应严格进行适应的把握,一般对于巨大囊肿、估计有广泛肠黏连等情况的患者应行开腹手术,且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把握中转开腹手术的时机,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在本研究中,对应用腹腔镜治疗的观察组和应用开腹手术治疗的对照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总之,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宋玉霞.腹腔镜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治疗中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5):53-54.

[2]金玲.腹腔镜用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治疗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7):53-54.

8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篇3

1一般资料

1.1 临床资料

本组82例患者, 其中年龄最大55岁, 最小26岁。外在型年龄轻, 多在30~37岁之间, 肌腺症及混合型年龄较大, 多在37~45岁之间。 82例患者中有手术史者共78例, 其中以吸宫及宫腔手术者为多, 共68例, 占88%, 输卵管手术4例, 占5.7%, 剖宫产6例, 占8.%, 手术史中计划生育手术占总数的88.6%;孕育史中, 75例, 已婚不孕者17例, 占23.% (原发不孕8例, 占66.7%) 。混合型的不孕率最高, 占11.7%, 外在型的不孕率最低, 占45.4%。未婚5例, 占5.3%, 肌腺症2例均怀孕。

1.2 症状及体征

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特点与病变的部位有密切的关系, 症状个体差异也很大, 病变在进展过程中, 个别患者常无症状, 痛经 (原发痛经占27.7%, 继发的占72.2%) 进行性的加重, 月经异常 (量多的占61.0%, 紊乱的占22.4%, 经期延长的占16.6%) , 性交痛、不孕、急性腹痛、发热 (多为低热) 、肠道及泌尿道症状。体征特点:最典型的阴道、宫颈有紫兰色的小点, 后穹窿有紫兰色的硬结节, 盆底及阴道有触痛性的硬结节, 多粘于子宫的后方, 宫体活动受限, 占50.0%;附件包块, 占46.2%;骶韧带增粗, 占43.7%。

1.3 特殊检查

①直接活检:局部病检, 多点取材;②腹腔镜检查。

2结果

2.1 手术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关系

剖宫产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比例较高, 占总发生数的64.17%, 其余依次为人工流产术 (11.17%) 、宫外孕 (9.80%) 。

2.2 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时间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时间最早出现在0.5年内, 最多见1~2年, 分别占41.11%和33.13%。

3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妇科患者中为较常见的良性疾病。当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复黏膜以外的部位时, 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的子宫内膜, 其结构与正常位置的子宫内膜相同, 有腺体, 也有间质。月经中期受卵巢激素的影响, 可出现增生分泌的改变。形态学上完全良性的内膜组织, 却可以像恶性肿瘤一样的播散, 种植与转移。患病率目前有逐渐上升的均势,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不详, 内异症期越晚, 病变越活跃, 术后复发危险越大。在内膜基质中可见铁沉积则异位病灶的基质中沉积较少, 邻近病灶的腹膜中沉积最多[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与妇产科手术率的增加成正比, 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是降低本病的关键所在。

子宫内膜种植各种途径均已得到证实[2],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中最常见的种植类型, 手术操作中将具有种植功能的子宫内膜种植到切口所致, 在卵巢分泌激素的影响下, 可发生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同的增殖期、分泌期、剥脱性出血等变化, 从而导致局部肿块的形成, 并伴随月经来潮出现增大、疼痛、甚至破溃出血等体征。国外文献报道本病发生率为0.03%~0.045%, 可继发于剖宫产、肌瘤剔除、子宫切除、羊膜腔穿刺等术后。其中继发于剖宫产术后最为常见典型特征是:①均为有剖宫产手术史的育龄妇女;②腹壁切口处可扪及结节或包块;③肿物有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或触痛。

本组剖宫产术后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 因为术中常规宫腔清理, 使蜕膜及再生子宫内膜的基底层有机会游离至手术的创面及腹腔。人工流产术后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 缘于人流术过程中的操作, 宫腔内吸管局部压力较低以外, 其他均处于正压, 腹腔为负压, 当两者形成较大压力的一瞬间, 就会造成宫腔内血液经输卵管逆流;手术中使用宫缩剂, 宫缩过程是促进宫腔血液逆流的又一主要原因。

减少医源性腹壁切口内膜种植几率体会:术中加强责任心, 注意切口保护, 特别是在缝合腹壁切口前应先冲洗切口。剖宫产术中应注意防止宫腔内容物溢入腹腔, 在缝合子宫切口时, 勿使缝线穿过子宫内膜层。提倡剖宫产术后哺乳以推迟月经, 对腹腔切口瘢痕内异症的发生和预防可能有益。妇科手术尽量避免接近经期施行, 必须进行时, 术中操作要轻柔, 避免用力挤压宫体, 否则有可能将内膜挤入输卵管、腹腔[3]。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妇产科收治的8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资料。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与妇产科手术率的增加成正比。结论注意妇科手术指征及手术中的操作可以降低本病发生率。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参考文献

[1]朗景和.第七届国际子宫内异症会议纪要.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 2001, 28 (1) :40-431.

[2]孙锡兰.剖宫产率上升因素分析.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4, 5 (2) :143.

3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3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年龄25~42岁, 平均年龄33岁;已婚33例, 未婚1例。原发性不孕2例, 继发性不孕8例, 盆腔结节14例, 子宫腺肌病14例, 巧克力囊肿5例。

1.2 方法

1.2.1激素治疗

高效孕激素:每天口服甲羟孕酮, 或肌内注射己酸孕酮。对痛经明显而病变轻微的患者, 以解除症状为主, 亦可用以上药物或炔诺酮, 于月经周期第6~25天服药, 停药后月经来潮;或不停药继续服药数月, 逐渐加大剂量, 造成闭经。高效孕激素辅以小剂量雌激素:常用炔诺孕酮和炔雌醇, 从最小剂量开始, 出现突破性出血时, 逐渐增量, 连续6~12个月, 用药期间月经闭止, 停药后恢复。达那唑为合成的17α-乙炔睾酮衍生物, 具有轻度雄激素作用。选用于轻、中度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明显或要求生育患者, 有肝功能损害者不宜服用[1]。从月经第1天开始, 持续服6个月或更长, 当症状缓解不明显或无闭经时, 可加大剂量, 同时每月查肝功能, 加服维生素B6。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鼻腔喷雾用, Gn RH-a皮下注射剂, 均自月经第1天开始, 连续6个月。孕三烯酮用法为每次口服, 月经第1天开始, 连续服药6个月, 观察疗效。服药期间每月检查肝功能。雄激素:甲睾酮片, 舌下含服, 连续3~6个月。此为小剂量用药, 缓解痛经症状有一定效果, 不抑制排卵, 用药期间仍要避孕。

1.2.2手术疗法

(1) 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术中切尽或灼除异位症病灶或切除部分卵巢, 保留子宫及双侧或一侧输卵管和卵巢。选用于较年轻、有生育要求、病灶局限、药物治疗无效患者。亦可在腹腔镜下进行操作, 如电灼、切除病灶、抽吸囊内液、分离粘连或部分卵巢切除。 (2) 保留卵巢功能手术:切除病灶及子宫, 保留一侧、两侧或至少部分卵巢组织, 以维持卵巢功能。选用于年龄在45岁以下, 无生育要求、病变涉及子宫的患者。 (3) 根治性手术:切除子宫及双侧卵巢和内膜病灶。最宜选用于45岁以上近绝经期的重症、病变广泛的患者。由于手术已切除双侧卵巢, 术后不易再复发, 达到根治目的。2

2 结果

34例患者经治疗, 疼痛均明显减轻, 症状缓解, 附件包块缩小消失11例, 骶韧带结节变小10例, 2例已怀孕分娩。

3 讨论

在一般医院门诊的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中, 约30%~40%合并本症;妇科腹部盆腔手术中, 约有10%是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累及卵巢导致卵巢功能异常, 或由于并发其他病理因素才是EMS患者子宫异常出血的原因, 如EMS常伴发子宫肌瘤。若排除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引起子宫异常出血的常见病变, EMS患者伴不规则子宫出血者<20%。年轻患者甚少伴其他盆腔疾病, 很少有异常月经出血的病史。近年通过超声检查发现EMS患者卵泡生长缓慢, 卵泡期延长, 提示卵泡组织功能下降。EMS患者的月经过多或不规则子宫出血, 部分与功血的出血机制相同。

内膜异位症属性激素依赖性疾病, 80%EMS标本含孕激素受体 (PR) , 40%含雌激素受体 (ER) , 约20%缺乏ER及PR。轻度EMS患者PR阳性率较重度为高, 因而临床I~Ⅲ期 (微型、轻型、中型) EMS较Ⅳ期 (重型) 应用激素治疗的疗效更好[2]。手术去除异位病灶和卵巢巧克力囊肿、分离粘连, 以促进生育, 缓解疼痛。对有严重痛经, 同时患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又无生育要求者切除子宫可缓解痛经, 减少复发。

参考文献

[1]顾美姣.临床妇产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847.

宫内膜异位囊肿 篇5

1 临床资料

本组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进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0例, 年龄26~51岁, 平均38岁, 其中20例已婚已育, 10已婚未育。13例应用根治性手术治疗, 7例保留一侧或保留部分的卵巢功能, 10例只切除病灶, 但保留生育能力和卵巢功能。全部患者经过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手术完成顺利、效果满意。

2 护理干预

2.1 心理护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长期的患病过程中, 承受临床疼痛及不孕的伤害, 因此易出现多种心理问题, 如抑郁、恐惧、自闭等不良情绪。患者入院进行诊断时, 护理人员应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以及医院环境的介绍等以降低患者的焦虑感。而长期的不良情绪常会影响夫妻生活及感情, 使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大, 还会间接导致患者的免疫力降低, 使病灶加重等问题[2]。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地给予患者正确的疾病讲解, 并对治疗方案和预后效果等进行讲解, 以缓解患者的紧张程度, 帮助其顺利进行手术。

2.2 术前护理

在进行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前, 应帮助患者进行自身清洁, 切勿引起感冒影响手术进行, 同时观察进行手术切口处的皮肤状态, 做好准备皮肤测试和准备血液等。手术前对患者进行严格的阴道部位和肠道的清洁准备, 饮食给予患者流质食物, 并严格要求患者午夜后不可饮食, 适当给予镇静剂, 使患者保持良好的睡眠。术前患者留置导尿管, 在临近手术前注射适当的麻醉药物。

2.3 术后护理

2.3.1 体位护理

手术后患者取平躺体位, 去除枕头, 头偏向一侧, 预防出现呕吐情况。进行腰部麻醉的患者在术后应安静休息6h, 待生命各项体征稳定后, 取半卧体位, 可帮助患者降低中度炎症反应。在腹部进行手术后, 患者取半卧体位可促进切口恢复, 所以在术后应指导患者正确的体位。

2.3.2 谨慎监察、细心指导

在患者进行手术时, 舒适的手术环境和充足的手术备品很重要。手术结束后, 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 及时检查患者的输液管和导尿管, 并进行护理。鼓励患者进行适当运动, 子宫切除手术患者在术后72h即可进行活动, 但全子宫切除患者应保证7d卧床休息。患者在术后第一次活动时应对其进行看护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若出现血压、心率等情况应及时进行调理, 并对患者的饮食及卫生进行护理干预。

2.4 对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和治疗

行腹部宫腔手术时应防止子宫内膜出现至腹壁的情况, 因此护理人员应保持手术切口, 对患者的卫生情况进行及时护理。

2.5 药物治疗的护理指导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临床中易产生激素依赖问题, 经手术治疗不能根本解决, 是一种容易反复出现的疾病。为避免发生反复和病情恶化的情况, 应在围手术期给予患者适当的药物进行配合治疗, 用药时间以3~6个月为一个疗程, 临床常用的药物为妇康片及孕三烯酮等, 并给予患者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坚持服药配合治疗。

2.6 出院护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治疗疗程较长的一种疾病, 所以患者出院后, 仍应进行配合治疗和定期检查, 医院应给予患者制订适当的治疗方案, 其中包含药物治疗、饮食治疗、注意事项等。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跟踪回访, 对患者在家庭的护理进行指导。

3 小结

综上所述, 通过对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临床中护理资料进行分析, 总结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干预后, 可有效促进患者恢复, 保障手术效果, 使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张娟, 单红英, 赵霞.IGF-I与瘦素在内异症子宫内膜表达的研究[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36) :8336.

宫内膜异位囊肿 篇6

1.1 一般资料

自1997年1月至2007年12月, 我院共收治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 (EMCO) 60例, 年龄22~50岁, 平均年龄36岁, 40岁以下40例, 占66.6%。全部病例均已婚, 未孕5例;有流产史48例, 占80%;无流产史12例, 占20%;有1胎生育史50例, 占83.3%;不孕症3例, 占5%;置宫内节育器45例, 占75%;有诊刮史2例占3.33%。

1.2 术前诊断及术中分期

术前临床诊断E M C O 3 0例, 诊断率为5 0%;术前B超诊断为EMCO28例占46.6%;术前CA125升高27例占45%;B超与CA125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前B超诊断同时有CA125升高者20例占33.3%;误诊为卵巢囊肿18例占30%, 卵巢畸胎瘤3例占5%, 卵巢囊肿蒂扭转4例占6.66%, 诊断为子宫腺肌病或子宫肌瘤术中发现合并EMCO8例占13.3%。其它误诊为盆腔炎性包块2例、异位妊娠1例、病变累及单侧卵巢38例占63.3%, 累及双侧卵巢22例占36.7%, 囊肿直径最大10cm、最小1cm。

手术分期均为III期和IV期, 其中III期占10例, 占16.66%均未累及肠道 (含痛经4例) ;IV期50例占83.33%, 其中26例累及肠道占43.3%、痛经24例占40%、持续下腹痛7例占11.66%。

1.3 手术方式

根据年龄、病变范围及有否合并子宫病变而选择手术方式。保守手术指单侧卵巢内膜囊肿剥出术、单侧附件切除术、单侧附件切除及对侧卵巢内膜囊肿剥出术;半根治手术指子宫切除及单侧附件切除术、子宫切除及单侧卵巢内膜囊肿剥出术、子宫切除及一侧附件切除及对侧卵巢内膜囊肿剥出术。根治手术指子宫切除及双侧附件切除术。III期行保守手术6例占60%、半根治手术4例占40%。IV期行保守手术32例占64%、半根治手术14例占28%、根治手术4例占8%、III期与IV期手术方式比较, 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1.4 随访

随访1~5年, 随访40例, 随访率66.6%, 手术后所有患者疼痛均消失。除根治手术外, 保守手术及半根治手术术后口服孕三烯酮2.5mg每周2次, 3~6月。20例连续服用孕三烯酮3个月, 10例服药期间突破性出血加药量后好转。10例服用安宫黄体酮6个月 (MPA40mg/d) 本文有2例术后1年复发 (1例保守手术及1例半根治手术) 复发率为5%, 本文3例不孕者中1例术后1年内受孕, 受孕率占30%。本文3例不孕者中1例术后1年内受孕, 受孕率占30%。

2 讨论

有文献记载[1], 如果病灶直径1cm以上者完全依靠药物清除已属不可能, 故一旦现EMCO应及早手术以挽救卵巢。在术中, 对于有粘连的囊肿直径较大的、有破裂可能的EMCO, 我们以粗针及电动穿刺吸尽囊内液, 再行分离囊肿与周围粘连, 以防止囊内容物广泛污染盆腔而引起医源性二次扩散种植;对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我们十分重视输卵管的粘连松解, 特别是彻底地游离其伞端, 恢复其与卵巢的解剖关系, 提高术后的受孕能力。据报道, 期待疗法可使30%的内异症患者受孕[2], 本资料中3例不孕症术后1例1年内受孕。手术治疗对治愈疾病, 促进生育, 缓解症状均有较好的疗效。

术后药物治疗的探讨:术后继续药物治疗有预防复发的价值。因大多数内异症手术是细胞减灭术, 当病变在术后继续生长, 病灶形成时就会出现复发。孕三烯酮作为临床一线药物,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拟制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分泌, 造成无周期的低雌状态, 还可与细胞内的孕酮和雄激素受体结合, 直接对异位病灶起抗雌作用。人工合成的孕激素与内源性雌激素共同起作用, 造成高孕激素性的闭经和蜕膜化形成假孕。孕三烯酮它具有复杂的激素与抗激素的特性, 与孕激素受体有较强的结合能力, 与雄激素受体有较弱的结合力, 其雄激素作用与炔诺酮相似, 与雌激素受体结合的作用微弱。在体内起弱雌激素和雄激素作用, 以及强孕激素和弱抗孕激素作用, 为一适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与丹那唑相比副作用小, 临床效果肯定。孕三烯酮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效孕激素, 目前较多地应用于临床, 其主要作用为使异位的子宫内膜产生蜕膜反应, 继而出现间质水肿, 内膜坏死, 以此达到治疗目的。孕三烯酮价格便宜, 副作用小, 疗效肯定, 值得推广。

摘要:孕三烯酮作为一种新型的高效孕激素, 目前较多地应用于临床, 其主要作用为使异位的子宫内膜产生蜕膜反应, 继而出现间质水肿, 内膜坏死, 以此达到治疗目的。

关键词: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孕三烯酮

参考文献

[1]石一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6, 31 (10) :591.

宫内膜异位囊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0例, 皆为女性, 年龄为20~43岁, 平均年龄为 (29.6±0.3) 岁, 皆具剖宫产史, 其中41例合并严重的痛经。将60例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30例, 皆行腹腔镜手术的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两组患者的病程、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1.2 护理的方法

1.2.1 对照组的护理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 包括完善相关的检查, 对生命指征进行监测, 三查七对, 术前肠道的准备、禁水以及禁食, 清洁皮肤, 阴道的准备工作, 且为了使患者紧张的心情可以放松, 给予其基本心理疏导护理。

1.2.2 研究组的护理方法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术前护理、术中护理以及术后护理等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如下。

1.2.2. 1 术前护理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大部分具有不善于与人交往、性格内向、做事认真、心情焦虑等共同之处。此外, 当患者初次到医院, 对周围环境较为陌生, 再加上受自身疾病的折磨, 导致其较为焦虑以及痛苦。因此, 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要对其进行热情主动的接待, 将住院须知、护士以及主管医师、病区环境介绍给患者。帮助患者对同病房其他患者以及科室的工作人员进行熟悉, 对患者实行必要辅助的检查, 将各种检查注意事项、方法以及目的等向患者说明, 并让其配合检查。责任护士针对目前患者心理特点, 对其进行良好沟通以及交流, 对患者倾诉要认真倾听, 引导患者把内心烦恼以及痛苦讲出, 减轻其心理的压力。此外, 护理人员要同患者建立持续护患的良好关系。

1.2.2. 2 术中护理

术中护理人员应该协助医师将患者的体位摆好, 依据医嘱给予患者镇静剂之后, 对患者尿量、呼吸以及面色等指标进行严密的观察。对患者进行导尿以及气管插管时应该严格的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且动作要轻柔, 以免出现人为损伤的现象, 还要对引流袋中尿量的情况进行注意观察。在手术结束之前为了降低术后感染率, 护理人员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对患者的腹腔进行彻底的冲洗。

1.2.2. 3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术中的一些基本信息, 对其生命的体征进行密切的观察。在患者回到病房之后, 护理人员要使其保持去枕平卧姿势, 使其头部尽量偏往一边。由于术后患者疼痛的症状较为明显, 因此应密切观察患者疼痛性质、部位、时间, 且采取有效、合理止痛措施。对于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护理人员要按时清洗尿道口, 确保外阴皮肤干燥以及清洁。此外, 向患者反馈手术的效果, 并且对患者讲解一些注意的事项, 增加患者信任感, 以致其对今后护理可以更加积极且有效配合。患者出院后, 应对其讲明出院后治疗的计划与一些注意的事项, 叮嘱其按时返院复查。叮嘱其注意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良好习惯, 尽量维持平和心态, 不可出现过度紧张情绪。要进行适量的运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忌食用莲藕、茄子、竹笋等寒凉的食品, 可适当食用具祛风散寒功效的葱白、木耳。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处理, 组间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如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研究组腹痛、切口疼痛、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件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

研究组护理满意率为96.67%, 高于对照组8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表2。

3 讨论

较为常见的一种妇科疾病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30~40岁是本病发生高峰期。正常的情况之下, 子宫内膜是覆盖在子宫体的腔面, 但是由于一些因素导致子宫内膜生长在除子宫腔外身体其他的部位, 例如盆腔内其他部位、卵巢或者子宫肌层, 就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2]。在组织学上此种异位内膜不仅具内膜腺体, 而且具内膜间质的围绕。其功能随着雌激素的水平即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然而只有部分受孕激素的影响, 可以产生少量月经导致临床种种现象, 其患者受孕后异位内膜亦可能具蜕膜样的改变。

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的症状包括周期性膀胱刺激症状、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性交疼痛、不孕以及痛经。周期性膀胱刺激症状指内异症病变累及膀胱腹膜侵犯膀胱肌层或者反褶时, 导致经期、尿急症状的出现[3]。进行性加剧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同其他妇科疾病相比较为罕见, 其为对本症诊断最有价值症候。大便次数增多、里急后重感、坠痛、外阴部坠胀, 肛门、直肠是其主要的表现。性交疼痛是发生在阴道直肠隔、子宫直肠窝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不调属于内在性子宫内膜的异位症, 患者经期通常延长且月经量增多, 多伴有卵巢功能的失调。大约50%左右的内异症患者通常伴有不孕症, 是由病变导致排卵障碍、输卵管堵塞、卵泡发育不好、粘连、盆腔肿块而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较为常见且突出特征为渐进性的痛经, 通常发生于月经前、中以及月经后。

将内膜异位病灶、卵巢或子宫切除的手术治疗法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治疗主要的手段。近年来, 微创手术不断的发展, 其同传统手术相比较, 具有切口较小、恢复较快以及痛苦较小等优点。但是由于较多患者不了解微创技术导致其具有较大精神压力。因此, 采取相应护理措施, 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使其对手术有更多的了解, 最终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在本次研究中, 研究组腹痛、切口疼痛、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护理满意率为96.67%, 高于对照组8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情况, 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3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资料选自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60例, 分为两组, 每组30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 对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组腹痛、切口疼痛、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护理满意率为96.67%, 高于对照组83.33%,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可以显著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情况, 值得临床推广与使用。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冯瑞.妇科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12, 29 (17) :319-320.

[2]莫崇爱.重症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55 (22) :5217-5218.

宫内膜异位囊肿 篇8

患者41岁, 因月经量增多半年, 淋漓不净2月, B超检查发现盆腔包块, 于2009年1月14日入院。患者近半年月经量明显增多, 伴有血块, 无痛经。末次月经2009年1月1日, 持续至今未净。在外院B超检查发现盆腔包块, 我院B超检查示:宫颈前唇可见4.1 cm×3.8 cm无回声、不规则、内可见乳头样稍强回声, 并可见血流信号, RI 0.55。既往无特殊病史, 孕3产3, 绝育10年。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正常, 宫颈前唇光滑, 后唇膨大, 轮廓消失, 表面光滑。双合诊扪及宫颈后唇约5 cm×5 cm×6 cm包块, 囊实性, 子宫大小正常, 活动可, 双侧附件未扪及异常。入院诊断:宫颈肌瘤 (囊性变) 。入院后行相关检查 (三大常规, 肝、肾功能, 凝血功能, 免疫5项, 心电图, 胸片) , 均回报正常。于1月17日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全切术, 术中见子宫正常大小, 宫颈前壁突起约5 cm×5 cm×6 cm包块, 宫颈后壁及陶氏腔正常, 陶氏腔腹膜上有2~3个暗红色异位样结节, 宫颈活动好。按原定方案行筋膜内子宫全切术, 分离至宫颈前壁肿块时先切开宫颈筋膜, 包膜内完整剥出肿块, 见肿块位于宫颈前唇。术毕大体标本见宫颈5㎝×5㎝×4㎝大小囊肿, 剖出内容为巧克力样。送病理检查回报:宫颈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2 讨 论

宫颈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少见, 国内仅见个案报道[1,2]。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根据其生长部位分为浅表和深部, 诊断上应与宫颈腺囊肿相鉴别, 囊肿穿刺是一个简单的鉴别手段。此例患者我们误诊为宫颈肌瘤囊性变原因有:①临床少见, 缺乏诊治经验;②发生在宫颈深部, 外观有较厚的宫颈筋膜及宫颈上皮组织, 触诊囊性感不明显;加之因肿块在宫颈前唇深部, 压迫使宫颈后唇形态发生改变, 虽然B超报告为宫颈前唇肿块, 但肉眼观察宫颈后唇改变较明显, 故入院诊断为宫颈后唇肌瘤;③入院病史无痛经, 超声图像虽以囊性为主, 但有乳头样稍强回声, 并有血流信号。通过此病例, 我们在诊断方面吸取的教训是增强妇科医生对超声声像图的理解和认识。宫颈肌瘤声像图的改变应与其他部位子宫肌瘤相同, 其表现为稍强或稍低回声, 为实性回声, 发生囊性变时可有多个囊腔, 但仍有肌瘤声像图的改变;而宫颈囊肿其超声像图以囊性为主, 无肌瘤特有的实性回声, 在临床诊断困难时可作穿刺鉴别。处理方面, 应根据患者年龄、对生育的要求及其主观意愿决定是否保留子宫。对于年轻有生育要求及强烈愿望保留子宫患者, 可行阴式宫颈囊肿剥除术。此例患者41岁, 无生育要求, 故行筋膜内全子宫切除术, 其处理方式应属合理。

参考文献

[1]林春兰, 刘霞, 金小英, 宫颈深层子宫内膜异位症误诊1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8;14 (3) :161.

上一篇:企业无线网络应用下一篇:Linux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