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共12篇)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篇1
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上较多见, 患病率5%~15%。但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却极少见, 我院收治1例, 现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
患者27岁, 于2004年5月2日在我院足月分娩, 进行会阴侧切术, 第三产程因胎盘小叶及胎盘残留而徒手取出。产后第4天, 会阴切口拆线1期愈合出院。1年后无诱因会阴切口处出现约0.3cm×0.8cm结节伴有红肿及触痛, 月经后逐渐消失。近1年结节明显增大, 约1.1cm×2.5cm大小, 经期局部疼痛加重, 经后仍有持续性胀痛。
查体:会阴侧切口处可见3.5cm陈旧性手术瘢痕, 瘢痕中上段可见3.0cm×1.5cm结节, 形状不规则, 表面蓝紫色, 质较硬, 有明显触痛。临床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在鞍麻下行结节切除术, 颜色亦为蓝紫色, 均予以清除, 标本送病检。病理诊断:会阴皮下组织内可见多量子宫内膜腺体。
2讨论
妊娠晚期的蜕膜退化, 再生能力大为减弱, 即使种植也不致发病, 会阴切口瘢痕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大大小于腹壁切口瘢痕。本病例分娩时会阴侧切, 又因胎盘小叶、胎膜残留徒手取出。操作时可使含有子宫内膜的宫腔血液流入会阴侧口, 缝合后滞留的子宫内膜受卵巢激素的影响而继续增生, 并随着月经周期而反复增大。患者无盆腔结节或包块, 可证实本病例为局部种植引起, 为医源性疾病。因此会阴切口应严密保护, 防止宫腔内血液流入。缝合时切口应擦拭干净或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缝合, 防止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本病多发生在30~40岁生育年龄的妇女, 保守治疗往往效果不理想, 因此以手术切除病灶根治为宜。
收稿日期2008-09-03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篇2
2、孕激素:单用人工合成高效孕激素,通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造成无周期性的低雌激素状态,并与内源雌激素共同作用,造成高孕激素性闭经和内膜蜕膜化形成假孕。所用剂量为避孕剂量的3-4倍,连续用6个月。
3、孕三烯酮:有抗孕激素、重度抗雌激素和抗性腺效应,使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能使异位内膜萎缩、吸收。每周用药2次,每次2.5mg,在月经第1天开始服药,6个月为1个疗程。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篇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因子宫内膜具有远处转移和生长的能力,可以出现在全身各个部位,最常见的是盆腔脏器和腹膜,但发生在腹壁瘢痕者相对少见。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其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因而被逐渐重视。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均发生在手术之后,其主要表现为腹壁切口瘢痕部位包块,且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肿块增大,常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现将我院诊治的23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情况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3例患者年龄21-42岁,平均27.6岁。最早发病者为术后4个月,最晚发病者为术后8年,平均3.4年;一次剖宫产15例,二次剖宫产7例;子宫肌瘤剥除术1例,腹壁纵切口8例,横切口15例。
1.2临床表现大多数患者以切口部位疼痛,发现瘢痕处有结节,且逐渐增大为主要症状就诊,其中16例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与月经相关的腹壁切口周期性疼痛,经前瘢痕处疼痛,经期疼痛最严重,经后疼痛逐渐缓解,且结节大小随月经周期而变化,经前及经期增大,经后缩小。病灶表浅者,经期局部皮肤呈紫蓝色,总的趋势是包块逐渐增大;5例患者由于月经相关的包块部位疼痛而无大小明显改变;2例有包块存在而无不适。
患者腹壁切口瘢痕周围可触及质韧的结节状包块,最小者约2cm×2cm×3cm,最者约6cm×6cm×5cm。结节多位于皮下、固定,呈圆形或椭圆形,数目1-3个不等,周边不规则,边界欠清,活动差,结节质硬有触痛。辅助检查腹部彩超检查结果提示下腹部腹壁内为低回声肿块,边缘不规则,欠清晰,无完整的包膜,无血流信号;CA125 均有不同程度增高,30-115mm/l。
1.3临床处理23例患者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病灶切除术,21例选用原切口,切口大小、部位依包块大小而定,另2例因病灶距切口较远约5cm处,包块较大,于包块较突出部位另行切口,切口深度以充分暴露包块为宜,术中发现病灶位于皮下未及筋膜者5例,深达筋膜及肌层者15例,均未及腹膜,用电刀完整切除病灶,并切除周围组织0.5cm,有3例因包快較大切除范围大,筋膜难以缝合采用补片。
2讨论
2.1腹壁切口内异症的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发生于各种妇产科手术后,主要是剖宫产术后,因此,其发病机制可用机械性转移来解释,手术操作时把子宫内膜碎片种植于切口部位,是一种医源性传播。
2.2腹壁切口内异症的诊断本文资料中的腹壁切口内异症的典型临床表现①均为育龄妇女;②既往均有妇产科开腹手术史;③术后出现腹部切口固定位置周期性疼痛;④均有相似的体征:在切口瘢痕周边可及包块,位置较深,边界不清,有触痛且经期增大明显。此肿块生长速度较慢。子宫内膜异位症B超检查有部分为囊性,有部分为囊实性,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本组患者全部确诊。
2.3腹壁切口内异症的治疗腹壁切口内异症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因为1 cm以上病灶靠药物清除比较困难,切口愈合过程中形成坚硬的瘢痕,药物很难渗透到局部发挥作用,故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效果差,手术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彻底切除病灶[1]。手术时机一般选择月经期或月经刚过,因此时症状明显,结节增大[2]。切口要充分,逐层解剖,要求切除范围在病灶外0.5 cm,以期切除干净,防止复发。与其他部位内异症相比,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效果较好,是可以治愈的妇科疾病。
2.4腹壁切口内异症的预防本病的发病率随着近年来剖宫产率的增加而逐渐上升,日益受到重视,其发生主要与妇产科手术有关,减少和预防这种医源性植入的关键在于预防,在于尽量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遗留在手术切口上的机会,因此要求妇产科医生及参加手术的人员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操作。特别应加强手术责任心、注重手术基本功的锻炼,重视腹部切口的设计、保护,提高缝合技巧。预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特别是社会因素要求的剖宫产手术。②术中不应粗暴地娩出胎盘,保证胎盘的完整性。③术中注意保护子宫切口周围组织,擦宫腔的纱布、缝线不再用于其他部位。④注意切口保护,特别是在缝合腹壁切口前时应冲洗切口,缝合前更换保护垫。⑤提倡剖宫产术后哺乳以推迟月经,可使种植的子宫内膜在长时间内无雌激素作用而萎缩吸收,这对腹壁切口内异症的发生有预防作用。⑥行子宫肌瘤剥除术时应尽量不刺破内膜层。⑦巧克力囊肿严重粘连时可先穿刺抽出囊液再剥除囊壁。
参考文献
[1]张晓兰.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4:0253.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妇科2009年1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 年龄22~47岁, 平均29.2±6.42岁。9例发生在剖宫产术后, 均为首次子宫下段剖宫产, 术后7个月至4年发病;1例发生在子宫肌瘤剥除术后8年。
1.2 临床表现
10例患者均有切口部位疼痛, 并可触及包块, 包块于经后略缩小, 经期稍有增大, 触痛加重, 且病情渐进性加重。本组10例均行腹壁彩色B超检查, 提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8例, 不均回声1例, 实性回声1例。
1.3 治疗结果
10例患者均采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治疗, 术中发现3例病灶位于皮下脂肪层, 5例病灶位于腹直肌与前鞘之间, 1例病灶位于腹直肌与腹膜之间, 1例病灶位于脂肪层及肌肉与腹膜之间。8例单发, 2例有2个病灶, 病灶直径1~5 cm。手术切除病灶周边组织0.5~1 cm。手术顺利, 术中出血少,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10例病理诊断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随访3月至1年, 无一例复发。
2 讨 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 目前主要有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淋巴血管播散学说和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等理论。Sampson首先提出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经期返流的内膜细胞从输卵管逃逸后在盆腔周围种植后形成。种植理论同时被用来解释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手术中将微小的子宫内膜碎片遗留种植于腹壁切口, 继续生长而发生。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继发于剖宫产术后, 瘢痕性子宫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为0.03%~0.4%[1], 潜伏期多在子宫切开后半年至2年, 少数可达21年[2]。因此, 剖宫产术6个月后腹壁切口瘢痕处出现与月经有密切相关的疼痛结节、肿块, 应考虑此病。文献报道,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3], 必要时可行CT及MRI检查, 了解病灶大小及范围。细针穿刺抽吸细胞学检查虽然临床应用较少, 却是一种有效的术前诊断方法。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诊断有以下特点:镜下可见内膜样腺体、内膜间质和 (或) 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本组9例患者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最短6个月, 最长4年, 子宫肌瘤剥除术后8年发病。本组的病例均符合上述症状和体征, 术前诊断与手术后病理诊断相吻合。
由于腹壁切口愈合过程中形成坚硬的瘢痕, 病灶处于大量结缔组织包围中, 药物难以达到有效浓度, 郎景和认为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彻底切除病灶方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资料显示, 防止复发至少需要切除周边0.5 cm以上正常组织。有时病灶与腹直肌筋膜甚至腹膜有紧密和广泛粘连, 需切除部分筋膜及腹膜, 防止遗留微小病灶日后复发。如果手术后缺损组织面积大, 切口对合困难, 应采用皮瓣移植或补片。有报道补片与传统筋膜移植相比, 简化了手术过程, 可以缩短手术和住院时间。本组病例均为手术治疗, 手术范围超过病灶0.5~1 cm, 术后效果好, 无复发。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内膜种植有密切关系, 因此预防本病的发生就要尽量减少内膜的种植。首先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降低剖宫产率;其次要提高手术技巧, 术中注意保护切口, 不重复使用清理宫腔的纱布, 胎盘取出后手套要及时更换, 缝合子宫切口时缝线不要穿过子宫内膜, 关闭腹腔后用0.9%氯化钠液冲洗切口, 进行子宫肌瘤剥除时尽量避免进入子宫黏膜层, 术中如果进入黏膜层应当按剖宫产一样的方法处理切口, 避免子宫内膜组织和间质成分遗落于切口, 以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
参考文献
[1]Picod G, Boulanger L, Bounoua F, et al.Abdominal wall endometrio-sis after caesarean section:report of fifteen cases[J].Gynecol Obstet Fertil, 2006, 34 (1) :8-13.
[2]向阳, 连利娟, 吴葆桢, 等.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报告[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99, 26 (5) :303-304.
中医怎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 篇5
(1)多食用补虚益气食品。可以助气行血,能有缓解疼痛之效。子宫内膜异位症气血虚少者尤为适宜。
(2)干果不忌,可随时食用。养生行血,核桃温阳,大枣、桂圆益气养血,更为适用。
(3)家禽家畜、蛋乳、鱼鲜一般均可食用,气血虚少者用以益气养血效果较好。
(4)谷类、豆类、薯类作为主食,均可食用,无需避免。
(5)葱白除风散寒,疏通肝经,食之有益。木耳有和血之功,亦可多食。
(6)子宫内膜异位症食疗中,酒类温阳通脉,行气散寒可适当饮用,发挥散瘀缓痛之功。芥茉、茴香、花椒、胡椒之类,性亦温通。玫瑰花理气解忧,和血散瘀,用以调味均好。红糖煮生姜,以红糖之甘,益气缓中,散寒活血,加生姜之温,助其通瘀之力,每日饮用,颇有裨益。
但与此同时,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好不要吃那些食物呢?
1、酸涩收敛之品,易导致瘀气滞血,应予避免。辛温发散,利于行通,可食:但不宜过多,因辛辣刺激过甚,疼痛亦会加重。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篇6
1995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收住子宫内膜异位症(AIEM)患者10例,年龄26~38岁,平均32岁,腹壁纵切口8例,横切口2例,急诊剖宫产8例,择期剖宫产2例,发病时间为术后6个月~7年,多数在术后0.5~3年内发病。
症状:腹壁切口处出现疼痛性肿块,月经前或月经期肿块增大,胀痛明显,可呈渐性加重,月经结束后肿块缩小,疼痛逐渐减轻缓解,经后3~7天局部疼痛消失,具有典型的周期性。
体征:检查发现切口包块多位于皮下,固定,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韧或呈实性,活动度差,术前检查测量病灶最大直径为1~6.0cm,触痛,以经期明显,病灶表浅,经期局部皮肤呈紫蓝色。
结 果
辅助检查:本组10例均行腹部彩色B超检查,提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边缘不规则欠清晰,无完整包膜,包膜内缺少血流频谱。7例行腹壁肿块穿刺作细胞学检查,涂片中见不同分化程度的腺上皮和成簇的菱形间质细胞。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患者术前均诊断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发病时间、手术方法及范围:10例均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切除范围,切缘距肿块2~3cm。术中见病灶向下侵及腹直肌,未累及腹膜,切除病灶。10例由剖宫产术后出现腹壁切口部位内膜异位症的时间平均为38个月。术后切口I期愈合。
病理检查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显示:在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红细胞、炎症细胞。
术后用药:10例术后继续服用米非司酮,月经周期第5天开始服药,连服22天,12.5mg/(次·日),连续3~6个月,8例随访1年未见复发。
讨 论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常见病,文献报导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为0.03%~0.47%[1],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有升高的趋势。
随着剖宫产术的广泛应用,普遍认为手术简单易掌握,手术时间越来越短,手术步骤越做越简便,子宫下段切口越切越高,增加手术并发症。多数医院实行一次性手术布单,而切开腹壁后不再保护切口,切开子宫下段同时破膜,吸净羊水同时只求快速娩出胎儿,常规进行宫腔擦拭和大量冲洗,选择较高的子宫下段切口,切口全层缝合,增加了子宫内膜的损伤和造成直接种植机会。多数手术医生注意到进入宫腔的敷料做到一次性应用,但缝合子宫的针、可吸收线、器械、术者手套重复使用均可将子宫内膜带到切口处,造成子宫内膜种植,形成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对于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只要详细询问病史,抓住切口疼痛及切口下结节与月经关系密切这一特征即可诊断。但应注意与切口部位感染、异物或转移性瘤结节等疾病相鉴别。
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种植侵蚀能力,加之反复周期性出血致局部纤维组织增生,因此病程越长,病变侵及范围越广、越深、甚至侵及腹膜,故应早确诊,及时手术,同时切除异位灶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以避再复发。
预防:①首先应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合理应用,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术是减少术后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关键;②手术医生要从思想上重视剖宫产术,不要片面追求速度及切口的外表,更重要是要想到如何提高手术的质量及良好的预后,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③用纱布保护好切口创面,尽量减少宫腔内的血液污染切口,尤其是取出胎盘或胎膜后,要及时更换无菌手套是预防子宫内膜种植的关键;④剖宫产时胎盘娩出后要迅速吸净血液,缝合伤口;⑤接触宫腔的纱布或器械不要接触手术切口部位,器械更换或洗干净后再使用;⑥缝合腹壁切口前要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⑦中期妊娠剖宫产取胎或早产时,除保护好腹壁切口外,术毕要仔细清洗,避免子宫内膜组织的种植。
参考文献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28例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观察组14例患者中, 年龄23~38岁, 平均 (30.5±5.6) 岁, 病程12 d~8年, 病灶大小2~4.5 cm, 产次1~2次;对照组14例患者中, 年龄22~36岁, 平均 (29.0±8.6) 岁, 病程8 d~7.5年, 病灶大小2~5 cm, 产次1~2次。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产次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给予孕三烯酮口服治疗, 在月经开始时第1天开始服用孕三烯酮药物, 3 d后再次服用, 2.5 mg/次, 2次/周, 以后每周相同时间继续服用此药, 连续服用6个月。
1.2.2观察组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手术治疗, 在月经过后3~5 d进行, 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 在瘢痕切口上方进行, 常规消毒, 逐层切开皮肤, 充分暴露子宫内膜病灶, 钝性分离病灶, 然后切除, 切除范围在病灶边缘1~2 cm处, 以切口处未见紫蓝色的组织为度。切除组织送病理, 防止恶变, 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3]。
1.3 诊断标准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标准:有腹部手术史, 主要是剖宫产手术史;切口部位出现结节或者包块;随月经周期出现周期性疼痛, 持续加重的痛经, 在经前和经期加重, 月经过后症状缓解;符合上述两项者即可确诊[4]。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 临床疗效:根据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制定疗效判定标准。 (1) 显效:患者周期性疼痛症状消失, 无任何临床症状, 临床检查未发现疼痛性结节和盆腔包块; (2) 有效:患者周期性疼痛症状仍存在, 但症状较治疗前有明显减轻, 临床检查无阳性体征, 未见盆腔包块; (3) 无效:患者周期性疼痛症状无明显好转, 甚至症状加重, 临床检查仍有疼痛结节或盆腔包块, 超声检查见低回声[5]。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2) 复发:治疗结束后再次出现随月经周期周期性的疼痛症状, 超声检查再次发现异位的子宫内膜包块, 血清CA125显著增高。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观察组治疗后的复发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71% (5/1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90, P=0.04) 。
例 (%)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最早提出的是异位种植学说, 表明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可随经血逆流, 经输卵管进入盆腔, 种植于卵巢和邻近的盆腔腹膜, 并在该处继续生长、蔓延, 从而形成盆腔内异症[6]。本病好发生于25~45岁育龄期妇女, 因此可以证明内异症是雌激素依赖性疾病。近年来,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 与社会经济状况呈正相关, 与剖宫产率增高也有关。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是由于医源性因素所引起, 主要是由于医生在进行剖宫术时没有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规程操作, 未保护好子宫内膜及周围组织, 导致子宫内膜异位至腹腔, 进而种植在剖宫产切口处, 并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因此, 医生在进行剖宫产手术时要加强责任感, 严格按照手术章程操作, 注意保护子宫及周围组织, 严格进行消毒, 降低宫内感染, 注意缝合时保护好子宫内膜层, 防止内异症移位到腹壁切口。同时应对孕妇做好健康教育, 鼓励患者进行自然分娩, 从而降低剖宫产率的发生。嘱咐产妇分娩后进行母乳喂养, 这样可有效地维持体内雌激素水平, 延缓月经来临, 增加产妇的抵抗力, 预防内异症的发生[7]。
孕三烯酮为中等强度孕激素, 具有较强的抗孕激素和抗雌激素活性, 亦有很弱的雌激素和雄激素作用, 能够增加游离睾酮含量, 减少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 抑制FSH和LH峰值并减少LH均值, 使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 导致异位内膜萎缩、吸收, 是一种假绝经疗法。实验证明, 本品具有显著抗着床、抗早孕、干扰子宫内膜发育等作用, 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严重心、肝或肾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8]。药物治疗只能减轻症状, 停药后容易复发, 复发率极高, 因此对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采取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手术时机的选择尤为重要, 常在月经结束后进行, 因为此时周期性疼痛症状较为明显, 包块较大, 能够较好暴露手术切除范围, 防止疾病复发[9]。目前认为, 手术联合药物是内异症治疗的金标准, 在手术治疗前给予3~6个月的药物治疗, 能够使异位病灶缩小、软化, 有利于缩小手术范围和手术操作。术后再给予6个月药物治疗, 可减少术后复发。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29%, 且治疗后的复发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71% (5/14)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本病的预防尤其重要, 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原则为在剖宫产手术时尽可能地避免子宫蜕膜组织散落到手术区域, 因此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 降低剖宫产率, 减少医源性种植。剖宫产时要彻底将羊水吸引干净, 减少宫腔操作, 使胎盘自然排出, 保护好切口周围组织, 防止子宫内膜植入腹壁组织;缝合子宫切口时, 缝针勿穿透子宫内膜层;鼓励产妇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不利于散落在切口周围子宫内膜的种植, 降低本病的发生率;清理宫腔的纱布均为一次性使用, 有利于防止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到切口处[10]。
综上所述, 药物治疗后联合手术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确切, 能够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 降低复发率,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方法, 进一步为指导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28例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例, 对照组给予孕三烯酮口服治疗, 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手术治疗,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29%, 且治疗后的复发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71% (5/14)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手术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确切, 是首选治疗方法, 具有复发率低等优点, 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吴霞芹, 王彩霞.20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 (28) :159-160.
[2]袁明, 王雯雯, 王世宣.87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29 (4) :505-507.
[3]邢建红.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25) :120-121.
[4]吴秀贞.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观察及治疗[J].当代医学, 2014, 20 (1) :92-93.
[5]孙玉香, 任建新.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5) :78-79.
[6]邓梅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9) :48.
[7]王海霞.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86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9) :104-105.
[8]陈静.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疗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4) :39-40.
[9]车华, 孙若珩, 张玲.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32) :121-122.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1~2010.1本院共收治会阴切口瘢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 年龄22~36岁, 平均29岁, 孕次1~5次, 平均2.3次, 病灶大小为1~4 cm均为单发。产后出现症状时间最短产后6个月, 最长为产后5年, 13例均为阴道分娩, 10例有会阴侧切史, 3例有会阴撕裂伤史。其中8例为人工剥离胎盘术, 4例有产时清宫史。12例术前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1例误诊为肛周皮脂囊肿, 术中发现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1.2 临床症状及体征
13例病例中, 有12例有与月经同步的周期性切口肿胀、疼痛。疼痛和肿胀随月经发生周期性变化, 经前、经期疼痛较重, 肿块增大, 严重时坐立困难, 经后疼痛减轻, 肿块缩小, 但总体趋势是逐渐增大。其中有6例发生于阴道粘膜瘢痕处, 有明显的性交痛, 1例为产时会阴撕裂伤, 肿块近肛门, 患者有便密, 排便时肛周不适及坠痛。肿块疼痛时轻时重, 肿块时大时小, 但患者说不清是否与月经有明显关系。误诊为肛周皮脂囊肿。
妇科检查:会阴瘢痕部位可触及不规则肿块, 边界不清, 活动差, 质韧、囊实性或实性, 触痛明显, 表浅者可见局部结节表面呈发绀样改变。肿块最大直径约4.0 cm, 最小1.0 cm, 均为单发病灶。
辅助检查:彩超检查均为囊实性或实性不规则包块, CA125有2例稍高于正常, 其余均在正常范围。
1.3 治疗方法
13例术前均未用药, 均为手术治疗, 12例术前诊断明确, 手术时机选择月经前期, 麻醉选择骶麻, 手术范围为切缘距病灶外0.5 cm处, 完整切除会阴肿块, 1例术前诊断肛周皮脂囊肿, 肛肠科医师手术, 术中发现误诊, 经妇科会诊, 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病灶浸及肛门外括约肌, 行局部病灶切除加部分肛门括约肌离断及修补术。对于病灶3~4 cm者及1例误诊者术后给予孕三烯酮2.5 mg2次/周, 连续口服3个月。
2结果
切下组织术后均送病理, 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且切缘无病灶残留。13例患者均进行术后随访, 随访时间3~5年, 患者症状消失, 会阴无肿胀。病灶累及肛门外括约肌的患者, 肛门括约肌术后功能良好, 排便正常。
3讨论
3.1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关于子宫异位内膜异位症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1] ①种植学说;②体腔上皮化生学说;③诱导学说。会阴切口处出现子宫内膜异位, 可能是术中将子宫内膜碎片带至会阴切口直接种植所致, 属医源性种植。异位处的子宫内膜碎片受卵巢激素的影响, 出现周期性出血, 由此诱发局部炎症反应伴纤维细胞增生及纤维化, 造成瘢痕改变, 病灶反复出血, 血液在局部组织积聚形成大小不等包块和结节, 患者可于数月或数年后在切口瘢痕处出现典型病灶, 于月经期疼痛明显, 本组13例中8例为人工剥离胎盘, 4例行产后清宫。产时反复宫腔操作可将子宫碎片带至切口处, 日后形成异位灶, 支持医源性种植学说。
3.2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典型的会阴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一般有:①阴道分娩会阴侧切口史或会阴撕裂伤史;②会阴部可有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发作疼痛性包块或结节;③包块在经期增大, 经后缩小;④妇科检查:会阴部可扪及大小不等的肿块, 边界不清, 压痛;⑤彩超提示:会阴部囊实性包块。根据病史、症状及妇科检查术前可作出诊断, 诊断时应与肛瘘、肛周脓肿、皮脂腺囊肿等相鉴别, 术后病理可证实诊断。
3.3 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的治疗
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麻醉选择可根据病灶的部位、深浅选择骶丛神经麻醉或硬外麻醉, 表浅者也可选择局部麻醉。手术应彻底切除病灶周围的结缔组织以保证无异位灶残留[2]。切缘应距病灶外至少0.5 cm, 以防残留复发。也有报导切缘应在距病灶2~3 cm[3]。手术时机可选择月经前期实施, 因有文献报道不同时期子宫内膜种植能力不同, 其种植能力月经后起>经间期>分泌期>经前期>月经期>妊娠早期>妊娠晚期[4]。对于直径>4 cm, 术后可加用药物治疗。服用孕三稀酮或米非司酮3~6月, 以防复发。
3.4 预防
会阴切口内膜异位症与医源性子宫内膜种植有关[5], 本组病例也证实了此观点。所以为防止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种植, 预防是关键。①大力进行婚前宣教, 减少婚前宫腔前操作及感染;②应注意孕期保健, 减少难产因素, 防止会阴撕裂伤;③经阴道分娩者不要过早干预第三产程, 以免胎盘残留不得不清宫, 必须清宫时应注意保护分娩会阴切口, 清宫后更换手套;④胎盘粘连手取胎盘或胎膜后及时更换无菌手套。⑤缝合时阴道内填塞沙团, 减少宫腔内血液污染, 尽量避免缝针、缝线污染。⑥缝合会阴伤口前最好用生理盐水洗伤口, 必要时碘伏擦拭伤口, 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后缝合。⑦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延缓卵巢功能恢复, 促使月经推迟, 可减少手术操作时所引起的子宫内膜异位种植。
摘要:目的 探讨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本院2000.1~2010.1收治的13例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全部是经阴道分娩, 10例有会阴侧切史, 3例有会阴撕裂伤史, 其中8例产妇行人工剥离胎盘术, 4例行产后清宫术, 13例均行病灶切除术, 术后病理证实13例均诊断正确。术后随访3~5年, 13例均无复发。结论 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妇科检查, 可以做出正确诊断, 累及肛门括约肌者应注意鉴别。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发病原因, 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 切除的彻底是治疗与预防复发的关键。
关键词: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
参考文献
[1]丰有吉主编.妇产科学.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68-369
[2]于飞、汤春辉等.会阴子宫内膜异位位18例临床分析.中国实行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4.20 (11) :668-669
[3]练惠琴.会阴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12 (11) :8421.
[4]Wolf GC, Singh KB.Gesarean scar andometriosia Greview Obstet Gynecol Sury, 1989, 44 (2) :89-95.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2月-2010年2月间我院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52例, 术前均行彩超检查提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 边界清不规则, 无完整包膜, 肿块内无血流信号。全部病例经我院手术切除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 其中部分病例在手术前、后辅助药物治疗。所有病例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术后随访2年无复发。病例: (1) 年龄28~40岁, 平均年龄33岁。 (2) 52例均有手术史, 其中49例有剖宫手术史, 3例有子宫肌瘤挖除术史。 (3) 术后首次月经来潮距手术时间平均为50d。
1.2 手术方法及范围
病灶<3cm且位于皮下到腹直肌前鞘之间的病灶采用局麻, 其余均行联合阻滞麻醉。手术切除范围:切除距肿块边缘2~3cm正常组织, 3例病灶累及腹膜, 故开腹切除受累腹膜。术后病理结果:在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 均证实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1.3 发病潜伏期
本组患者发病潜伏期为12~64个月, 平均39.5个月。30岁以前发病潜伏期平均40.48个月, 30岁后为42.79个月。
1.4 手术前、后辅助用药与术后复发
(1) 术前用药:6例在术前3~6个月加用孕三烯酮或米非司酮。 (2) 术后用药:9例并盆腔内异位症病灶加用孕三烯酮3个月;4例服用米非司酮3~6个月。 (3) 术后复发:52例患者均接受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术并随诊1~2年, 无复发病例。
2 结果
52例患者中11例肿块浸润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 行局麻下完整切除, 对38例肿块浸润至腹直肌及3例累及腹膜者在腰硬联合下行腹壁病灶切除。所有病例均行病灶切除, 对病灶直径≥3cm或浸润深度达腹直肌的41例患者给予3周期的预防性假孕疗法治疗, 所有患者症状完全消失。本资料中无术后复发病例, 治愈率为100%。
3 讨论
3.1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疾病, 多发于25~40岁的育龄妇女, 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 该病易于浸润、扩散和复发, 被称为良性病变恶性行为。该病可以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 手术切口内膜异位症属于特殊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该病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明了, 目前有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淋巴播散、医源性播散、免疫发病等学说, 但其发病机制多数学者认为是内膜种植所致, 至今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2]。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就是手术时把子宫内膜“带到了”腹壁切口处, 子宫内膜在切口处继续生长。本组52例患者均有手术史, 表明妇产科手术与腹壁切口内异症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3.2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本资料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典型临床表现: (1) 患者均为育龄妇女; (2) 既往均有妇产科开腹手术史; (3) 术后发现腹部切口附近固定位置随月经周期而出现周期性疼痛结节或包块; (4) 均有相似的体征:在切口瘢痕中下段可触及包块, 位置较深, 边界不清, 有触痛且经期增大明显。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经B超检查部分为囊性, 部分为囊实性, 诊断是否需要CT检查及肿块穿刺细胞学检查, 尚存在较多争议。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典型的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本组患者全部术前确诊, 经手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
3.3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 因为1cm以上病灶靠药物清除比较困难, 切口愈合过程中形成坚硬的瘢痕, 药物很难渗透到局部发挥作用, 故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效果差, 手术治疗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手术成功的关键是彻底切除病灶[3]。应切除病灶周边至少1cm的正常组织, 尽可能切除干净, 防止复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效果较好, 是完全可以治愈的疾病。与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比, 腹壁切口病灶治疗效果较好, 可能与病灶可切除干净有关[4]。
3.4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预防
子宫内膜种植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有关, 本文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均有剖宫产史、子宫肌瘤剔除术史。为了防止以上情况的内膜腹壁种植, 建议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 切实降低剖宫产率:社会因素指征的增加是近年剖宫产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应向广大孕妇宣传自然分娩的益处和剖宫产的近、远期并发症, 大力开展无痛分娩,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切实降低剖宫产率。 (2) 在剖宫产中缝合子宫之前纱布垫清宫时要保护好腹壁切口, 防止子宫内膜洒落到腹腔和腹壁切口。 (3) 减少医源性腹壁切口内膜种植, 注意切口保护, 特别是在缝合腹壁切口前时应用甲硝唑或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切口, 缝合前更换保护垫[5]。 (4) 本组资料中剖宫产术后月经来潮时间距手术时间短, 可能是促发因素, 所以应该大力宣传母乳喂养优点, 提倡剖宫产术后哺乳以推迟月经, 这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可能有预防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收治的5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 其中11例肿块浸润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 38例肿块浸润至腹直肌, 3例累及腹膜。所有病例均行病灶切除, 对病灶直径≥3cm或浸润深度达腹直肌的41例患者给予3周期的预防性假孕疗法治疗。术后随访, 52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随访至今无复发病例。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及妇科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壁,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王东红, 赵轩, 孙丽君.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26例临床分析 (J)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 4 (24) :2230.
[2]乐杰, 主编.妇产科学 (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26.
[3]张晓兰.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9例分析 (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4) :253.
[4]张可楠, 刘志学.剖腹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7例分析 (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8, 44 (6) :551.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3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共收治腹壁切口内异症患者20例, 年龄22~35岁, 平均29.5岁, 均有剖宫产史。发病有潜伏期, 最短1年, 最长5年, 平均26个月。病灶大小2.0~5.0 cm, 均为单发病灶, 1例病灶位于肌层, 侵犯筋膜, 17例病灶位于腹直肌前鞘, 2例病灶累及腹膜。
1.2 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腹壁切口处出现周期性疼痛的肿块, 经前或经期肿块增大, 胀痛明显, 可呈渐进性加重。经后肿块缩小, 疼痛可逐渐减轻缓解, 经后3 d~7 d局部疼痛消失, 有典型的周期性。仅有1例患者, 腹壁切口处疼痛进行性加重, 失去周期性, 持续时间延长, 不能触碰, 影响日常生活。触诊切口包块多位于皮下, 固定, 呈圆形或椭圆形, 周边可不规则, 边界欠清, 质地韧或呈实性, 活动差。
1.3 辅助检查
术前彩超检查提示腹壁内低回声肿块, 测量病灶最大径线2cm~5cm, 边缘不规则, 无完整包膜, 尤以经期明显, 病灶表浅者, 经期局部病灶皮肤呈紫蓝色。查血清CA-125不同程度的升高, 可协助诊断。
1.4 治疗方法及效果
20例患者诊断明确后, 均选择在月经期或月经干净后3~7 d, 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17例病灶位于腹直肌前鞘, 1例位于肌层, 2例累及腹膜, 切除受累腹膜及其周围1 cm正常腹膜组织。切开病灶均见质韧, 剖面见巧克力样液渗出。术后病理检查在增生的结缔组织中可见子宫内膜上皮、内膜腺体、内膜间质或吞噬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术后给予抗感染治疗, 切口愈合良好, 2例侵犯腹膜者术后给予孕三烯酮治疗3个月, 余18例未给, 随诊1~3年均无复发。
2 讨论
2.1 发病机理及诊断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 医源性的子宫内膜异位症说明其发生与子宫内膜种植有关[1]。发生与否取决于在位内膜。近年来发病率升高, 2003年报道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为3.5%[2]。
2.2 诊断
有学者提出"三联征"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1) 随月经周期消退的疼痛。 (2) 剖宫产手术史。 (3) 病灶位于手术切口附近。
2.3 治疗
对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一旦确诊, 应及早行局部病灶切除[3], 手术通常一次可以切除干净。手术时机一般选择月经期或月经刚过, 因此时症状明显, 结节增大[4]。手术切除范围应该至少在肿块边缘外2cm。
2.4 预防
认识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是预防此病的基础。首先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 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不必要的剖宫产是减少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前提条件。术中严格操作: (1) 切开子宫前用纱布保护腹壁切口, 防止子宫内容物污染切口。 (2) 擦拭宫腔的纱布器械不能再用于擦拭或缝合腹壁切口。 (3) 缝合子宫肌层时, 不要贯穿子宫内膜, 缝合子宫的针线不能用于缝合腹壁切口。注意, 在缝合前认真清理宫腔防止蜕膜残留。 (4) 缝合腹膜后, 生理盐水冲洗腹壁切口后缝合, 避免内膜种植。切口角部的内膜遗留不容易被发现和清除, 所以应仔细冲洗切口角部。
总的来说, 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可能会逐渐增多。因此应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操作规范, 术中彻底冲洗切口, 特别是切口的两个角部, 可更好地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旦诊断, 应尽早手术治疗。与其他部位的子宫内异症相比, 腹壁切口内异症治疗效果较好, 是可以治愈的妇科疾患。
摘要:目的 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处理及预防。方法 对我院2003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的2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者均有子宫下段剖宫产史, 发病有潜伏期, 最短1年, 最长5年, 平均时间26个月, 所有患者均行局部病灶切除。术后随访1-3年均无复发。结论 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及病史可以诊断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旦明确诊断, 应尽早手术治疗。建议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剖宫产时注意腹部伤口的保护, 术毕彻底冲洗腹壁切口。
关键词:剖宫产,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黄薇, 宋小宇, 韩艳华.子宫腺肌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6, 22 (1) :15-18.
[2]郎景和.子宫内膜异位症[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3, 244.
[3]张素英, 金杭美.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71例临床分析[J].浙江医学, 2008, 30 (8) :877-879.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篇11
【关键词】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米非司酮
【中图分类号】R711.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7-0071-01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常发于育龄女性[1-2]。随着我国剖宫产率的逐年增加,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也逐年增加[3]。该病症严重影响了产妇术后身体的恢复,因此,如何有效的治疗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将对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 2011年12月至2014年9月期间在我院妇科接受治疗的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3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均符合诊断标准[4]。诊断标准:①有剖宫产史的孕龄妇女;②腹壁切口周围存在周期性痛性结节,结节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随经期加重,且结节大小随月经周期增大或缩小,肿块增大时压痛明显,经后肿块缩小,疼痛缓解;③B超显示腹壁切口下低回声结节或混合型包块,边界不规则,无完整包膜;④细胞学检查:CA125 值增高,但无特异性;⑤术后经病理组织检查明确诊断。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脑疾病患者;②精神类疾病及血液系统类疾病患者。按照单双号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15)和对照组(n=15)。观察组患者:年龄22~40岁,年龄平均(29.4±3.2)岁,其中首次剖宫产10例,2次剖宫产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9.6±2.5)岁,其中首次剖宫产12例,2次剖宫产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剖宫产次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悉本组实验方法,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术后给予米非司酮胶囊(国药准字H20080450,湖北葛店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每日10mg,连续服用90日。同时,根据经期与非经期采用不同中药配方。经期中药配方为:赤芍12g,香附12g,川楝子12g,陈皮9g,白芍20g,延胡索20g,柴胡12g,红花6g,川穹12g,丹参12g。非经期中药配方为:鳖甲12g,夏枯草12g,蜂房12g,赤芍12g,生牡蛎20g,昆布20g,海藻20g,红花6g,川穹12g,丹参12g。将上述中药用清水煎煮至200ml,每日1剂,早晚各一次。连续服用90d。
1.3 疗效标准[5] ①治愈:病情得到控制,症状完全消失;②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改善;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病情加重。治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使用SPSS 24.0版本统计学软件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研究数据;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手术方式切除病变肿块[6]。然而单纯采用手术治疗的方式其临床疗效并不十分理想。因此,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药物辅助治疗能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米非司酮能够有效的抑制卵泡的发育,降低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从而使异位的子宫内膜显著退化。而经期中药配方具有理气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非经期中药配方具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的功效。两者结合能够有效改善该病症冲任失调、淤血阻滞胞宫等症状。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术后采用米非司酮结合中药进行药物辅助治疗,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表明对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常规手术治疗后,采用米非司酮结合中药进行药物辅助治疗,能够显著提高该症的疗效,最终达到治愈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常规手术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米非司酮结合中药进行药物辅助治疗,能显著提高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卓敏,古衍,江曼茹,等.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生育指数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中的应用研究[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6):128-129.
[2]侯晓霞,闫秋菊.剖宫产术中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因素以及护理干预[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197-199.
[3]付红亚,王慧芬,张清伟,等.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5):3926-3927.
[4]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26.
[5]浦海鹰,雷华江.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2例临床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4,11(1):148-150.
[6]胡江.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1):125-126.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篇12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腹壁切口,孕三烯酮,临床疗效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 (腺体或间质) 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 是妇产科常见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在组织学上呈良性, 但却有增生、浸润、远处转移及复发等恶性表现, 其可以侵犯全身任何部位, 绝大多数位于盆腔内, 盆腔外异位症较少见[1]。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腹壁切口瘢痕处皮下与月经有关的周期性疼痛及痛性结节, 经期结节增大, 经后缩小。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剖宫产率明显增高,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亦明显增多。现将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9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9例, 均为生育期妇女, 年龄21岁~39岁, 平均年龄 (31.3±2.5) 岁。发病时间为剖宫产术后6个月~3年, 平均潜伏期为17个月。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单发17例, 占89.5%, 多发2例, 占10.5%, 异位症病灶直径1.5 cm~5.0 cm。19例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 其中1例为剖宫取胎术 (患者在外院中期妊娠引产中疼痛难忍, 坚决要求行剖宫取胎术) , 均无其他腹部手术史。所有病例剖宫产手术时均为下腹部横切口, 术后切口愈合良好。
1.2 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
所有患者均有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腹壁切口瘢痕处疼痛, 疼痛程度不等, 月经过后疼痛缓解。经期肿块增大, 经后肿块缩小, 随着病程进展, 肿块有进行性增大趋势, 腹部切口处疼痛亦渐加重。体格检查时切口皮下均可触及痛性肿块或结节, 肿块质地硬、固定, 与周围组织边界欠清。本组病例中以腹壁肿块伴切口周期性疼痛就诊者16例, 以腹壁切口周期性疼痛就诊者3例, 肿块直径1.5 cm~5.0 cm。肿块一般位于切口一侧, 其中肿块位于切口左侧11例, 肿块位于切口右侧8例。B超提示腹壁切口处软组织内不均质低回声肿块, 边缘不规则, 内见一个或数个小暗区。
1.3 治疗方法
19例患者均在腰部阻滞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 切除切口瘢痕部位病灶, 手术时间选择月经刚过时进行。手术方式使用电刀切除病灶, 一般距离病灶边缘0.5 cm~1.0 cm切除病灶及周围组织, 尽量切净肉眼病灶, 并予以生理盐水、甲硝唑反复冲洗切口后常规缝合腹壁。所有病例手术后均辅助使用孕三烯酮预防治疗3个月, 随访观察6个月~12个月。
2 结果
19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提示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部分可见内膜腺体或间质。术后均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切口均愈合良好。术后予以孕三烯酮治疗3个月, 随访6个月~12个月, 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 无切口肿块出现及经期切口疼痛, 均未复发。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常见疾病, 其发病原因不明, 目前普遍认为其与子宫内膜种植学说 (含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及腺上皮细胞, 经血逆流或医源性播散) 、淋巴及静脉播散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免疫学说、炎症学说及遗传学说等有关[2]。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手术时将子宫内膜无意间带至切口直接种植所致, 是一种医源性种植。本组患者均发生在剖宫产术后, 可以初步认为剖宫产手术时可以使蜕膜化的子宫内膜细胞种植于腹壁切口, 内膜组织在体内激素的作用下增长或促进使周围筋膜组织化生成为腺瘤样病灶[3]。
本组94.7%的患者表现为腹壁包块, 与月经关系密切, 尤其表现为月经期局部痛性结节, 月经期包块增大明显, 经后包块缩小, 疼痛自行缓解。随着病程进展, 肿块呈进行性增大;切口处疼痛也有进行性加重趋势。因此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体征, 结合B超检查腹壁切口瘢痕下腹不规则低回声等, 手术前大多数可以明确诊断, 最终确诊需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对于一些手术前诊断困难者, 可以通过CT、MRI、CA125等检查协助诊断。
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旦确诊, 应尽早手术治疗[4], 因有种植侵蚀能力, 加之周期性出血, 致周围组织增生, 病程越长, 病变范围越大、越深, 病灶增大后手术较困难, 且切除组织亦较多, 给缝合造成困难, 故应尽早手术治疗。另外手术还可以缓解症状, 对不能明确诊断者通过手术病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目前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时机选择尚未明确, 一般主张选择月经期及月经刚过时手术。本组患者均选择月经刚过时手术, 此时肿块明显, 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更清晰, 容易切净[5]。另外有学者报道药物对不同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不同, 其中腹壁切口异位症病灶反应最差, 原因可能是切口愈合过程中形成坚硬的瘢痕, 药物难以渗透到局部发挥作用[6]。但对于病灶大、浸润深者, 尤其疑有残留者, 术后可予以孕三烯酮、米非司酮等药物治疗[7]。我院对所有病例术后辅助使用孕三烯酮治疗3个月, 以减少术后复发。
本组患者均有剖宫产手术史, 且肿块易发生于切口两侧角部, 原因为妇产科医师在剖宫产手术中使用纱布清洗宫腔致使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脱落增多, 使切口接触内膜激活增加;另外子宫内膜异位症易发生于切口两侧角部, 可能与手术中角部容易残存和未重视彻底清洗局部等有关。针对目前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剖宫产患者中发生率较高, 因此要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首先要严格控制剖宫产指征, 尽量降低临床不必要的剖宫产手术。可以通过加强孕期宣传, 减少孕妇对阴道分娩的恐惧、担忧, 采用镇痛分娩、导乐分娩等减轻阴道分娩疼痛, 争取孕妇尽量阴道分娩。另外如果必须行剖宫产手术, 应规范手术操作, 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技巧, 术中在切开子宫前保护好腹壁切口, 接触宫腔的纱布、器械等不可再接触腹壁切口, 缝合子宫的缝线不能用于缝合腹壁, 腹壁切口缝合前应彻底清洗, 尤其切口两侧角部。再者, 由于子宫内膜异位症为激素依赖性疾病, 故产妇应尽量母乳喂养及延长母乳喂养时间, 减缓卵巢功能恢复的速度, 防止散落在切口的内膜组织种植和生长[8]。
综上所述, 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医源性子宫内膜疾病, 可以通过降低剖宫产率及规范剖宫产手术操作来预防其发生。手术治疗是惟一彻底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 术后使用孕三烯酮等药物可以减少其复发。
参考文献
[1]丰有吉, 沈铿.妇产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68.
[2]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326-338.
[3]魏薇, 卢丹, 张建萍, 等.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19例临床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0, 19 (8) :573-575.
[4]苏应宽, 刘新民.妇产科手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51.
[5]王蕾.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分析:附12例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8) :60-61.
[6]王友芳, 吴葆祯, 连利娟, 等.甾体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观察及临床疗效的探讨[J].中华妇产科杂志, 1983, 18 (2) :71-75.
[7]林琳, 王平.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12例临床分析[J].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9, 4 (3) :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