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2024-06-05

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精选7篇)

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篇1

摘要:目的 通过论述1例剖宫产术后的异位妊娠患者, 术后发现腹膜硬结合并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进而阐明子宫内膜异位症起发病机理。方法 通过论述1例剖宫产术后经常出现小腹疼痛的患者, 因出现急性腹痛诊断为异位妊娠, 术后发现腹膜硬结。结果 腹膜硬结病理诊断为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结论 种植学说是子宫内膜异位的最好例证。

关键词:腹膜子宫内膜异位,异位妊娠

1 病例报告

患者, 女、32岁, 间断小腹疼痛半年余, 下腹持续性疼痛1d, 加重1h入院。患者自诉缘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 于经期疼痛加重, 曾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宫颈炎, 给予消炎止痛等中西医治疗配合理疗等, 症状无明显改善。于1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下腹部剧痛, 既往剖宫产术后一年半, 平素月经不规则, 经常错后7~10d, 此次末次月经正常为1周前。平素白带少。患者突然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 无阴道流血、流液, 在当地卫生院查:尿HCG阴性, 患者G2P1, 腹部超声示子宫右后方可见9.4cm×4.7cm的囊实性包块, 盆腔可见1.2cm液性暗区, 子宫及左附件无异常。因患者本人不同意给予腹腔穿刺, 遂于今日症状加重后转入我院。

入院时患者步入病房, 面色苍白、神清语晰、查体合作。生命体征正常, 血压95/75mm Hg, 心、肺、肝、脾、肾未见明显异常, 下腹压痛, 反跳痛明显, 伴肌紧张, 以下腹尤甚, 专科查:阴道畅无血液, 宫颈光滑, 触痛, 举痛, 摇摆痛明显, 子宫后位, 大小正常, 右附件区可扪及约6cm×5cm的包块, 有压痛。左附件无异常。立即急诊B超回示:盆腔可见3.2cm液性暗区, 急查血分析:WBC13.4, RBC2.08, HB74g/L。入院诊断:异位妊娠破裂。处理:立即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腹腔内大量鲜红色积血约800m L, 血块约350g;右侧输卵管狭部妊娠破裂, 右侧卵巢外观正常, 左侧附件与大网膜粘连, 外观正常, 在下腹网膜内可触及2.8cm×2.5cm硬结。手术切除病右侧输卵管及病变硬结部位并送病检。手术顺利, 术中失血约100m L, 输液2000m L, 尿量200m L。术后患者安返回病房。术后诊断:右侧输卵管狭部妊娠破裂, 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10d刀口愈合出院, 随访半年, 患者诉腹痛症状消失。

2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 多由体腔上皮化生, 子宫内膜种植或良性转移所致, 属良性病变。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绝大多数病变发生在盆腔内的生殖器和临近的腹膜面, 因此,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多见。如有以下情况可考虑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1) 患者为育龄期女性; (2) 疼痛、出血等症状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 (3) 有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 (4) 有剖妇产或子宫切除史。此例患者平素间断腹痛半年余, 曾以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给予治疗, 症状无改善, 此次因出现急性腹痛而并发异位妊娠, 最后手术发现腹膜内硬结, 经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性激素依赖性疾病, 异位的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围性脱落出血。伴有周围组织增生和粘连, 病灶内积血逐渐增加, 出现周围性疼痛。其发病机理一般认为,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系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 通过输卵管进入盆腔而种植于卵巢或盆腔其他部位所致。该患者剖宫手术后形成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 是种植学说的最好例证。

参考文献

[1]邓艳杰.附件非赘生性包块所致急腹症的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1, 8 (17) :457.

[2]张淑英, 史淑兰, 王霈.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宫外孕的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7, 11 (6) :60.

[3]张璇, 罗丽莉, 陈涤瑕.腹腔镜手术治疗特殊部位异位妊娠11例报告[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10) :615.

[4]杨玲娣, 马谦.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8, 17 (2) :85~87.

[5]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

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篇2

1病例报告

例1, 45岁, 体检发现盆腔包块及膀胱内肿物于2007年1月29日收住妇科。患者平素月经规律, 无痛经及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孕2产1, 足月顺产1次, 人工流产1次, 带环避孕。入院前16 d单位体检, 外院B超提示卵巢囊肿及膀胱肿物, 3 d后来本院阴道彩超提示左附件区混合性包块及膀胱突起样病变, 膀胱镜检查提示膀胱内囊性肿物。妇科检查子宫左侧可触及一直径约5 cm囊性包块, 粘连固定。常规阴道及肠道准备后, 于2007年2月4日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见子宫左前壁浆膜层突起一包块, 直径约5 cm, 囊性, 表面光滑, 呈紫黑色, 前方与膀胱左后壁紧密粘连, 侧方与左侧盆壁腹膜紧密粘连, 左侧附件外观正常, 右卵巢可见囊肿直径约3 cm, 与同侧输卵管及后腹膜粘连。分离粘连过程中子宫左前壁囊肿破裂, 流出粘稠巧克力样液体, 在患者知情同意下, 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切除术。同时请泌尿外科联合手术, 纵行切开膀胱前壁约3 cm, 探查距左输卵管口约2.5 cm处有一直径约1 cm表面呈暗紫色圆形肿物突向膀胱腔内, 沿肿物边缘2 cm行膀胱部分切除缝合术。术后病理报告示:膀胱、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异位组织深入膀胱肌层及子宫左侧壁浆膜和肌层, 并在浆膜形成一囊肿。右卵巢单纯性囊肿。患者恢复良好出院, 术后6个月予孕三烯酮胶囊口服, 随访1年情况良好, 无复发。

例2, 43岁。2007年3月28日因进行性痛经5年、便血10个月入院。孕2产1, 足月顺产1次, 人工流产1次。患者平素月经规律, 5年前开始出现痛经并逐渐加重, 伴肛门坠痛, 10个月前开始便血, 开始少量新鲜血, 后血量增多可达月经量伴黑色血块。妇科检查:宫颈光滑向上翘起, 子宫严重后倾, 阴道后穹窿及阴道直肠隔处病灶直径约5~6 cm, 触痛阳性, 右附件区可触及一约8×5 cm包块, 实性。盆腔CT提示:直肠中断前壁肿物侵及子宫, 似癌肿的可能性大。CA125>1000 u/ml。根据痛经病史及检查, 初步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并癌变。肠道准备后, 联合普外科, 于2007年4月3日行全子宫及双附件及部分直肠切除吻合术。术中见右侧卵巢呈珊瑚状, 大小约7×6×5 cm, 与周围无粘连。右输卵管及左附件外观正常。子宫正常大小, 表面光滑, 子宫颈与直肠前壁紧密粘连, 其间可扪及一直径5 cm肿块, 分离过程中, 肿块与直肠破裂暴露出糟脆样癌组织。术后病理报告示: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 已侵透肠壁全层, 右卵巢表面乳头状瘤, 瘤细胞增生较活跃。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CAP方案化疗3个疗程后给予全量放疗, 随访2.5年, 无复发。

2讨论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DIE) 是指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发生在腹膜下浸润深度≥5 mm或累及重要脏器如肠道、输尿管以及膀胱等[1]。典型的DIE临床症状如痛经、性交痛、排便痛和慢性盆腔痛, 结合妇科检查发现阴道后穹窿或者子宫后方触痛结节, 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组织病理诊断为确诊的证据。血清CA125测定对DIE诊断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尤其术前血清CA125升高着, 随诊血清CA125的变化可以判断手术疗效和预测复发的一项指标。对可疑膀胱和直肠DIE时, 可以进行膀胱镜检查和直肠镜检查, 主要目的是排除肿瘤的可能。病例1, 无明显的痛经、肛门坠胀感、慢性盆腔痛等自觉症状, 后穹窿无触痛结节, 属于不典型的DIE, 临床上罕见, 很容易漏诊及误诊, 因此对于25岁以上的妇女每年一次常规B超检查是必要的。

手术是DIE的首选治疗方法, 切除病灶是治疗的关键。病灶能否完全切除, 与疼痛缓解率以及复发率密切相关。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非恶性疾病, 患者往往对生育以及生活质量有较高的期望值, 手术的并发症常常不能被患者所接受。因此, 术前的仔细评估和患者的知情很重要。如果患者年龄较大, 已经完成生育, 可以采取根治性手术切除子宫双侧附件, 残留的病灶可以萎缩, 术后给予药物治疗可延缓复发。对于累及肠道的内异症, 如果直肠壁浸润较浅, 可以单纯切除直肠表面病灶, 如果浸润较深, 可以直肠前壁切除及缝合术。仅当肠壁全层浸润或癌变时, 切除病变肠段行吻合术。膀胱内异症病变多累及膀胱逼尿肌甚至膀胱全层, 因此经尿道电切除术往往难以完全切除, 腹腔镜下部分膀胱切除缝合术病灶切除完整, 术后复发率低, 是目前治疗膀胱DIE的首选手术方式[1]。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处会进行癌化机会高达0.7%~1.0%[2]。因此临床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后, 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病例2, DIE侵润直肠并发生癌变, 在临床上实属罕见, 因及时进行了手术治疗及放化疗, 使愈后佳。

参考文献

[1]冷金花.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进展.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8, 24 (2) :12-14.

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篇3

1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型

DIE的分型目前尚无确定的统一标准。Koninckx等[4]根据形态学表现将子宫直肠陷凹DIE分为3型:Ⅰ型为圆锥形浸润病灶;Ⅱ型为深部病灶, 表面有广泛粘连, 可能为肠道受牵引而形成;Ⅲ型的大部位病灶位于腹膜下方, 侵犯阴道直肠隔。Chapron等[5]按解剖部位将DIE分为4型:Ⅰ型为膀胱, 病灶浸润固有肌层;Ⅱ型为宫骶韧带, 指病灶仅浸润宫骶韧带;Ⅲ型为阴道, 指病灶浸润包括子宫直肠陷凹、阴道后穹隆及腹膜后区域;Ⅳ型为肠道, 病灶多浸润肠壁固有肌层。这种分型方法对于外科手术分类具有指导意义。此外, Donnez等[6]根据直肠超声检查和MRI检查对腹膜后DIE病灶进行定位, 按发生部位将DIE分为3型:Ⅰ型为直肠阴道隔型, 主要位于阴道后壁黏膜与直肠前壁肌层之间;Ⅱ型为阴道后穹隆病型, 病灶位于宫颈后区域, 累及阴道壁和宫颈后壁;Ⅲ型为沙漏型, 阴道后穹隆病灶向直肠前壁肌层侵犯。这种分型对临床疼痛症状的治疗和病因学研究有临床实践意义。北京协和医院冷金花教授根据DIE的病理生理学特点提出新的分型方法, 即单纯型、穹隆型和直肠型3种, 单纯型为未累及穹隆或者直肠的DIE, 包括骶韧带、子宫直肠陷凹和阴道直肠隔的病灶;穹隆型为后盆腔深部病灶有穹隆浸润;直肠型为后盆腔病灶累及直肠伴或不伴穹隆浸润。此种分型方法可体现药物、手术治疗效果, 临床操作性较好, 但其合理性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2 临床表现

DIE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疼痛, 包括痛经、慢性盆腔痛 (chronic pelvic pain, CPP) 、性交痛、排便痛、排尿痛和背痛等。Dai等[1]报道有91%的DIE患者有痛经症状, 其中严重痛经的占43.5%, 而相对比非DIE的EMT患者中仅有61.6%有痛经症状, 严重痛经者仅占10.2%, 因此, 在临床询问病史时应注意患者有无痛经症状, 尤其对有严重痛经者应仔细查体以避免漏诊。Chapron等[7]根据其设计的标准化调查问卷显示严重性交痛、经期排便痛对DIE诊断的敏感性为68.7%, 特异性为74.5%。DIE疼痛表现与病变部位相关。Chapron等[7]和Chopin等[8]研究发现痛经程度与子宫直肠陷窝封闭、后盆腔DIE浸润病灶大小以及腹膜下浸润病灶范围均有相关性。此外, Dai等[1]研究显示CPP与子宫直肠陷窝、骶韧带及直肠壁结节浸润深度相关, 深部性交痛与子宫直肠陷窝封闭程度和骶韧带结节数量具有相关性, 而排便痛与子宫直肠陷窝、骶韧带及直肠阴道隔结节的浸润深度有关。近来, Roman等[9]报道直肠DIE患者除表现为痛经程度重、痛经时间长外, 还表现为深部性交痛、周期性排便痛、便秘或腹泻、腹胀等。膀胱DIE主要表现为尿频、膀胱区疼痛、排尿通和血尿。输尿管DIE临床上多无特异性症状, 可表现为痛经、排尿痛和排尿困难等[10]。可见, 采集病史时需注意疼痛类型、痛经程度的询问, 同时对于伴有消化道或泌尿系症状的患者尤其需警惕肠道DIE、泌尿系DIE的可能。

3 妇科检查

经阴道检查在阴道后穹隆见到紫蓝色结节, 或经双合诊、三合诊检查触及痛性结节, 或触及子宫骶韧带不对称性增粗、变硬和触痛或触及直肠阴道隔包块, 子宫后倾且固定提示直肠子宫陷窝封闭, 以上多提示DIE。2012年张俊吉等报道触及骶韧带结节对诊断DIE的敏感性仅为47.1%, 而骶韧带结节触痛阳性对DIE诊断的敏感性可达81.7%, 因此仅依据触及子宫骶韧带结节即诊断DIE可能导致诊断过度。另外, 张俊吉等还提出阴道直肠隔结节有无触痛不改变DI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其敏感性为32.2%, 特异性可达100%, 即一旦在查体中触及阴道直肠隔结节需考虑DIE可能, 但因许多医生容易忽视阴道直肠隔部位的查体, 这也是临床DIE漏诊率高的原因之一。Bazot等[2]对92例盆腔EMT患者进行了妇科检查, 经腹腔镜及组织病理检查证实妇科检查对子宫骶韧带DIE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73.5%、77.8%、73.9%, 但对阴道、直肠阴道隔及肠管DIE的诊断敏感性较低, 分别为50%、18.2%和46%。Abrao等[11]经阴道双合诊检查104例EMT患者, 其结果与腹腔镜及组织病理结果相对照, 发现阴道双合诊检查诊断宫颈后区域及直肠、乙状结肠DIE的敏感性分别为68%和72%。分析上述DIE诊断低敏感性的原因主要与检查者的经验不足、患者疼痛、病变部位较深而难以触及等有关[2,11]。

4 影像学检查

4.1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包括经腹部超声 (transabdominal sonography, TAS) 、经阴道超声 (transvaginal sonography, TVS) 、经直肠超声 (transrectal sonography, TRS) 和直肠内镜超声 (rectal endoscopic sonography, RES) 。TVS是目前临床上诊断DIE首选的超声检查方法, 它可以探测整个盆腔内脏器, 包括子宫及其韧带、直肠子宫陷窝、膀胱、直肠阴道隔及结肠、直肠等。TVS诊断DIE的声像学特征多表现为条索形、结节样或团块状低回声区, 形态不规则, 边界清楚或边界不清, 有时也可表现为点状高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可表现为散在短条状或点状血流, 但多数情况下显示血流信号不丰富。子宫骶韧带受累时超声下表现为骶韧带呈结节状或线样低回声增厚;阴道受累表现为阴道后穹隆增厚伴或不伴有圆形、囊性无回声区;如在宫颈后唇下缘水平以下发现结节样或团块状低回声区, 需考虑直肠阴道隔DIE可能[2]。

文献关于TVS术前诊断DIE的报道显示其敏感性差异较大, 这主要与操作者经验不足及DIE病灶部位的特殊性有关。近来, Vimercati等[12]对74例DIE患者术前进行了TVS检查, 检查部位包括直肠阴道隔、直肠子宫陷窝、子宫骶韧带、膀胱子宫陷凹、肠管、膀胱和阴道, 结果显示TVS诊断上述部位DIE的总准确率可达89.2%, 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1%和94.2%。TVS对不同部位DIE的诊断敏感性有所不同。文献报道TVS对子宫骶韧带DIE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8%和75%[13], 对后盆腔DIE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85%、100%和85.5%, 对肠管受累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为91%、100%和91%[14], 但对阴道后穹隆及直肠阴道隔DIE的诊断敏感性极低, 仅为27.3%和12.5%[15]。文献中还显示TVS对乙状结肠内异症结节的诊断准确率为91.1%, 对浸润性病灶的诊断准确率为88.9%, 但是TVS不足之处在于无法评估结肠上段和小肠受累情况, 无法预测肠梗阻[12]。

2007年, Guerriero等[16]提出在超声检查中采用“触痛引导法 (tenderness-guided) ”可提高TVS对DIE的诊断率。检查时先将探头置于阴道后穹隆, 边按压边观察患者有无触痛感, 在触痛阳性处仔细检查, 有助于发现子宫直肠陷窝、宫颈后区域和直肠阴道隔部位的DIE病灶, 结果证实该方法对上述部位DIE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可达90%和95%。近来, Hudelist等[17]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研究, 发现TVS检查中通过“滑动征象 (sliding sign) ”可预测直肠是否受累, 诊断直肠DIE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5%和96%[17]。此外, 也有学者尝试通过灌肠或阴道内置入少量耦合剂等方法提高TVS对DIE病灶观察的准确性。随着三维超声 (3-dimensional sonography, 3DUS) 检查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有学者研究发现其对于特定部位DIE的诊断敏感性具有优势, 适于评估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Grasso等[18]对33例EMT患者术前经阴道3DUS检查发现该项技术对阴道和直肠阴道隔DIE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84%和76.9%, 优于单纯TVS检查。3DUS图像经重建后可清楚显示不规则病灶及病灶边缘, 如联合应用超声断层显像 (tomographic ultrasound imaging, TUI) 技术, 可适用于测定直肠阴道隔异位结节的范围, 评估病灶浸润深度及分析病灶与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或输尿管之间的关系[19]。目前国内尚未见关于超声学诊断DIE的临床研究报道。

4.2 磁共振成像

根据MRI特征将DIE病灶类型分为:①实性深部浸润病灶, 主要位于直肠阴道隔;②累及子宫骶韧带和环绕子宫的病灶;③内脏器官内异症病灶, 主要累及膀胱和直肠壁。对于实性深部浸润病灶, MRI显示T1加权像上低-中等信号伴高信号的点状集中区域, T2加权像上则表现为一致的低信号, 点状集中区域代表被实性纤维组织包绕的出血病灶。位于子宫骶韧带、阴道后穹隆或Douglas窝处的DIE病灶因由大量的腺体成分组成, 故MRI显示为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影。膀胱DIE病灶在MRI上显示为膀胱壁局灶或弥漫性增厚, 绝大多数患者可表现为异常增厚的膀胱壁内出现点状高信号区域。MRI很难发现深部直肠受累病灶, 直肠壁增厚伴有T2加权像上低信号影及有时出现的点状高信号出血病灶有助于诊断[20]。

相比TVS和腹腔镜而言, MRI可同时检查前盆腔和后盆腔, 并且能够扫描TVS和腹腔镜无法探及的部位, 但也有文献提出MRI对于发现盆腹腔小病灶的敏感性仍存在限制。Bazot等[21]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 MRI对诊断DIE宫旁受累的准确率高达96.4%,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和98.6%。Saccardi等[22]分析了MRI对后盆腔DIE的诊断能力, 结果显示MRI诊断阴道后穹隆、子宫骶韧带和直肠阴道隔DIE的敏感性分别为73.1%、66.7%和83.3%, 特异性分别为94.3%、95.6%和77.8%。不同文献报道[11,18,21,22]MRI对直肠、乙状结肠和膀胱DIE的诊断敏感性敏感性并不十分理想, 分析其原因可能为DIE病变中纤维化组织成分比较多, 纤维间质的信号强度近似于肌肉, 如病灶中出血囊小或无出血囊时, MRI即难以辨别DIE病灶。

为了提高MRI对DIE病灶的诊断敏感性, Fiaschetti等[15]尝试在MRI检查前预先通过Foley's管向阴道内导入水胶100 ml以扩张阴道穹隆, 之后对Douglas窝、子宫骶韧带、阴道后穹隆和直肠阴道隔4个部位进行MRI, 结果显示实验组MRI对上述4个部位DIE病灶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97.4%、81.0%、81.8%、93.7%, 而对照组诊断的敏感性仅为87.0%、47.6%、36.4%、68.7%。另有学者提出通过磁共振三维重建 (3D-MR) 可提高对DIE诊断的准确性及正确判断DIE分期, 经对比发现3D-MR对直肠子宫陷窝、膀胱子宫陷凹、直肠阴道隔和直肠乙状结肠DIE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72%、92%、100%和79%, 总敏感性由64%提高到83%;相比而言, 3D-MR在定位准确性和范围准确性的判断上均优于MRI[23]。

目前, 对于MRI检查在DIE诊断方面是否优于其他检查方法仍存在争议。Bazot等[2]比较了妇科检查、TVS、RES和MRI在DIE诊断方面的差异, 通过与腹腔镜术后组织病理相对照, 结果显示MRI对子宫骶韧带和阴道DIE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4.4%和80%, 均高于其他3种检查方法, MRI对肠管DIE诊断的敏感性为87.3%, 略低于RES的88.9%。但同期Abrao等[11]进行的对比研究却发现MRI对直肠乙状结肠和宫颈后区域DIE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低于TVS, 但明显优于妇科检查。因关于此方面的相关文献较少, 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 仍需进行大样本对比研究。

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篇4

关键词:DIE,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EM或内异症) 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目前主要有卵巢型、腹膜型及深度浸润型3种类型。深部浸润型内异症 (DIE) 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疼痛 (包括痛经、性交痛、排便疼痛和慢性盆腔疼痛) , 它是EM的一种特殊类型。

1 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分布特点和分型

目前, 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发病率尚无确切统计数据, 一般在不同人群中3%~7%, 内异症患者中20%~33%。其多分布于子宫直肠陷凹 (CDS) 、盆子宫骶骨韧带 (USL) 、肠道、阴道、膀胱、输尿管, 在CDS发生率最高, 为65.0%, 其次是USL, 发生率为55.0%[1,2]。

目前, 临床上DIE的分型还存在分歧。Donnez等[3]按组织发生部位将DIE分为3型: (1) 阴道后穹窿型:本型病灶临床上最为常见, 占DIE的65%, 病灶可从阴道后穹窿发展至直肠阴道隔。该类型20%的患者合并直肠阴道隔型DIE。 (2) 直肠阴道隔型:一般与阴道后穹窿病灶同时存在, 不侵犯宫颈。 (3) 沙漏型或哑铃型:本型占DIE25%左右, 病灶从阴道后穹窿伸展至直肠壁, 常侵入直肠肌层, 直径往往在3cm以上。这种分型对病因学研究和临床疼痛症状的治疗有指导意义。Zondervan等[4]按解剖部位将DIE分为4型: (1) 阴道病灶:指病灶浸润包括CDS、阴道后穹窿及腹膜后区域。 (2) 肠道病灶:病灶多浸润肠道壁固有肌层。 (3) 膀胱病灶:病灶浸润膀胱固有肌层。 (4) USL病灶:指病灶仅浸润USL。该分型有助于外科手术分类。

2 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诊断

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初步诊断依赖于患者的痛经、性交痛等病史收集, 同时进行妇科检查、MRI和超声等辅助检查, 触到痛性结节或观察到阴道结节。而确诊需依据组织病理检查。

2.1 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症状和妇科检查确立

深部浸润型内异症初步诊断的依据是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及妇科检查。DIE疼痛和解剖部位有极高的相关性。对疼痛症状进行标准化评估有利于明确诊断及治疗前准备。Chapron等[1]设计了标准化调查问卷, 建立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术前症状简单的诊断模式, 在134例慢性盆腔疼痛患者手术前进行调查, 调查内容包括严重性交痛、经期排便痛。该模式对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诊断特异性为74.5%, 敏感性为68.7%。严重性交痛表明USL处有异位病灶;经期排便痛提示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病灶位于CDS处, 与阴道后壁病灶有密切关系。Delpy等[5]研究认为, 经期排便痛程度主要与直肠阴道隔DIE病灶大小有关。妇科双合诊检查可在阴道中看到蓝紫色结节, 三合诊检查可触及痛性结节。研究发现, 50%以上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患者在妇科检查时无特异发现, 在月经期行妇科检查诊断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阳性率比非月经期高5~10倍。但考虑医源性感染应慎行。

2.2 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影像学检查

2.2.1 阴道超声 (TVS) 检查。

TVS辅助诊断膀胱内异症及卵巢异位囊肿有较高的准确性。据研究[6]报道, TVS诊断子宫颈后、直肠乙状结肠DIE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达95%以上。近年来, 有研究者用探头触痛方式行TVS辅助诊断DIE, 其诊断DIE的特异性达90%, 敏感性达95%, 95%可信区间 (95%CI) 的k值达0.86[7]。联合彩色多普勒检查能清晰了解病灶细微结构。为了使肠壁各层结构的视野更清晰, 可在检查时在肠腔内滴注水滴, 这样对直肠病灶大小及浸润深度能进行更好地评估, 另一方面, 在直肠、CDS、阴道及宫颈处注入超声胶滴及盐溶液, 通过TVS探头探查, 对直肠阴道隔、CDS等处病灶的诊断有积极作用[8]。

2.2.2 核磁共振成像 (MRI) 检查。

MRI检查可清楚地显示片状和浸润性的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病灶, 是非侵入性的检查, 是筛选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最佳方法。Ha等[9]研究发现, 检测腹膜种植病灶时, 传统图像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8%、27%, 脂肪消减图像为97%、61%。指出MRI在诊断深部浸润型内异症可起到补充作用。

2.2.3 直肠内镜超声 (RES) 检查。

具高频探头的RES能更有效探查肠壁浸润深度, 且可以测量肠道DIE病灶与直肠或肛管之间的距离:检查时肠腔注入水滴有利于在视野内更清晰看到肠壁各层结构;为了在超声内镜下观察更清晰, 检查前用水充盈避孕套后置于阴道内可充分伸展直肠阴道隔, 但检查时需全麻。RES检查对累及CDS、卵巢和膀胱的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病灶敏感性差;不能探及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位以上肠管。RES通常用于诊断直肠阴道隔、肠道及宫骶部深部浸润型内异症。

2.2.4 实验室检查。

血清和 (或) 腹水诊断标志物测定有助于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筛查和诊断。有研究报道, 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患者血清sICAM-1含量水平与浅表型内异症患者及非内异症者比较, 显著增高。对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特异性为97%, 敏感性为19%;血清CA125对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特异性、敏感性分别为92%、14%, 联合测定sICAM-1、CA125诊断的特异性为92%, 敏感性28%。提示联合检测血清sICAM-1、CA125可提高诊断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敏感性[11]。

2.2.5 诊断性腹腔镜检查。

目前,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腹部、盆腔内异症的最佳方法, 但对于深部浸润型内异症, 只有病灶向盆腔腹膜浸润导致CDS封闭时, 腹腔镜检查才能做出诊断。因此, 为了提高腹腔镜对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诊断阳性率, 应联合肛门或阴道检查。

3 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治疗

3.1 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手术治疗

3.1.1 手术分类。

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最佳治疗方法是手术完整切除病灶, 可减少复发和恶变的风险。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手术分为3类:第一类是根治性手术。包括子宫切除术、双侧附件切除术及异位病灶切除术, 对围绝经期的患者适用。第二类是半根治性手术。至少要保留部分卵巢, 包括子宫切除术、异位病灶切除术, 对伴有子宫病变者、疼痛顽固者、年龄≥35岁已生育者或无生育要求者适用。第三类是保守性手术。保留子宫和卵巢, 分离粘连, 切除异位病灶。保留器官组织功能是多数患者的期望, 因此, 保守性手术是处理DIE病灶最有效的方法。对症状轻微者可用期待疗法, 但当在CDS处触及≥3cm的结节, 为防止输尿管等腹膜后脏器受压迫, 不管症状有无, 均需行外科手术。

3.1.2 手术方式。

传统的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手术理念是开腹子宫切除和 (或) 双侧卵巢切除模式, 目前以腹腔镜单纯完整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病灶切除模式为主, 其原因是 (1) 开腹手术很难进入腹膜后间隙, 对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病灶难以辨别。 (2) 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常规手术程序是切除和 (或) 修补肠道、膀胱和输尿管。因此, 临床医生在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手术中选择切除和 (或) 修补肠道、膀胱及输尿管的方式时, 通常选择腹腔镜手术。可采用腹腔镜辅助下阴式手术切除分布于CDS、阴道后穹窿等部位的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病灶, 且该术式手术后盆腔粘连风险小、恢复快, 对提高患者术后生育能力更有利, 故腹腔镜手术应该成为外科手术切除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病灶的首选方法, 而开腹手术对多发病灶、粘连广、范围大的患者更适合。

3.1.3 手术前需明确的重要因素。

手术前对直肠及输尿管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病灶的浸润范围、数量和程度作出明确诊断是尤其重要的, 对术前充分正确的准备, 术中进行及时有效处理非常有利。肠道、膀胱及输尿管病灶均应根据病灶的范围及浸润情况行合适手术, 如浅表切除病灶、节段切除、黏膜外切除等, 当CDS处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病灶≥3cm时, 术前应进行相关泌尿系检查确定是否存在肾积水和肾衰竭[12]。

3.1.4 手术后的复发深部浸润型内异症。

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保守性手术常由于病灶清除不彻底, 术后极易复发。有研究报道, 对83例保守性手术治疗后的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患者随访1年以上, 疼痛复发率为28%, 超声复发率34%, 再次治疗率27%。指出复发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治疗应彻底清除手术可及的所有深部病灶。对屡复发的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患者一般进行根治性手术, 术后给予HRT治疗控制绝经后症状及防止骨质疏松[13]。据研究[14]报道, 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患者标准根治性手术后行HRT治疗仍然有约30%复发, 采用改良的根治性手术与标准根治性手术对HRT治疗复发的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患者进行分组治疗, 术后2个月用激素E2替代治疗, 随访时长≥2年, 改良组无复发, 标准组疼痛复发率31%。

3.1.5 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术后并发症。

对USL处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异位病灶进行切除手术时, 腹下神经丛易受损伤, 导致膀胱充盈感受损、尿潴留甚至排尿困难。Chapron等[15]对86例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患者进行调查发现, 腹腔镜术切除病灶的深度及是否切除宫骶韧带是影响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患者泌尿系统功能的主要因素, 指出为了术后尽快恢复排泄功能等, 应手术时行输尿管悬吊或行盆腔自主神经保留术以减少对机体的损伤。肠道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肠道手术类型有关, 选择的术式要严格依据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浸润深度及范围进行。切除阴道异位病灶注意避免直肠阴道瘘及盆腔感染的发生。必要时行预防性结肠造口术可防止二次手术。

3.1.6 手术疗效及妊娠率。

手术切除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病灶后效果显著, 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生活质量等均获得了改善。Chapron等[15,16]对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患者经腹腔镜进行手术切除病灶后随访≥2年, 术后平均受孕时间为8个月, 受孕患者占45%。

3.2 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药物治疗

目前尚没有针对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的特定药物, 药物治疗的原则及药物种类均与其他类型EM相同, 目的是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或缓解病情。

3.2.1 药物分类。

分纯药物治疗和辅助手术药物治疗两类。术前给药治疗可减少病灶炎症反应、收窄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病灶范围及降低周围血管供应, 从而减少手术出血, 手术更安全有效。但也有持反对意见的, 认为术前给药治疗会使深部浸润型内异症病灶组织干燥收缩致使手术的难度增加。目前, 临床上术前通常不予药物治疗。对于术后可否药物治疗, 学者们还存在分歧。

3.2.2 激素治疗的给药途径研究。

激素类药物治疗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效果相对较差, 由于费用高及副作用多使其应用受到限制, 激素不适用于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有研究表明, 对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患者肌注GnRH, 持续6个月, 3.75mg/8d, 并无明显缩小病灶及改善疼痛作用。Igarashi等[17]治疗内异症尤其是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患者时, 采用达那唑阴道环缓释系统1500mg, 药物经阴道黏膜吸收后到达阴道及子宫直肠陷凹附近的病灶, 使局部药物浓度迅速增加达到治疗目的。而口服达那唑会使血浆药物浓度升高导致体重增加、痤疮和肝功能受损等一系列副作用。Razzi等[18]对21例术后出现严重的痛经、盆腔痛、排便痛、性感不快的患者, 用达那唑200mg/d治疗, 连续12个月, 用药后3个月痛经、盆腔痛等症状改善明显, 6个月后症状基本消失, 认为这是治疗复发深部浸润型内异症较好的方法。局部给药能有效提高局部的药物浓度, 副作用少。

4 结论

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篇5

关键词: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活血化瘀,红藤方,瘀热互阻,CA125

子宫内膜异位症已成为妇科多发病[1,2], 患者病程均较长, 瘀久化热, 瘀热互阻。由此戴德英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拟定了以清热活血为特色的红藤方, 为本病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0例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均来自我院2011年1月到2012年3月以来专家门诊及普通门诊患者, 发病年龄24~47岁, 平均年龄 (36.47±7.06) 。其中病程大于6年的12例, 占40%;2~6年的6例, 占20%;小于2年的12例, 占40%。表现为痛经的29人, 发病率为96.7%;腰酸25人, 发病率为83.3%;肛坠22人, 发病率为73.3%。

1.2 方法

治疗给予红藤方加减口服, 红藤方主要药物组成如下:红藤、败酱草各30g, 丹参、桃仁各10g, 香附15g等药物组成。根据辨证施以加减:上方药物, 每日一帖, 水煎, 日服两次, 三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共两个疗程。疗效判断标准参考相关文献[3,4]。

1.3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数据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用例数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卡方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疗效

患者经治疗后, 痊愈0人, 显效14例, 占46.67%;有效15例, 占50%;无效1例, 占3.3%, 总有效率达96.7%。

2.2 治疗前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体积的变化

治疗前后记录B超中所见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长、宽、高, 运用椭圆形体积计算公式L×H×W×0.5 2 3计算, 其治疗前后体积分别为 (3 3 0 6 1.0 6±2 2 5 8 3.0 4) m m3和 (17 232.80±18 523.41) mm3经t检验, P<0.01, 治疗前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体积有明显的缩小 (见表1) 。

2.3 治疗前后CA 125指标的变化

治疗前后检查CA125, 均由曙光医院同位素室协助检测, 以血清CA125<37/ml为正常值, 治疗前CA125平均值为 (95.68±70.91) (u/ml) , CA125阳性率为91.7%, 治疗后CA125平均值为 (51.62±44.83) (u/ml) , CA125阳性率为50%。经t检验, P<0.01, 治疗前后CA125数值有明显差异。

3 讨论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且与不孕有着密切的关系。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腔以外部位生长, 出现反复周期性出血, 并形成疾病, 出现症状, 即可诊断内异症。卵巢为子宫内膜最易侵犯的部位, 约80%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 (Endometriosis of the ovary) , 临床上俗称“卵巢巧克力囊肿”。但卵巢巧克力囊肿和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不能视为同一个疾病, 因黄体囊肿及卵泡囊肿出血也能形成外观似巧克力样的囊肿, 故确切的称呼应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5~8]。本病以血瘀为基本病理, 瘀热互阻为其病机特点, 离经之血、畜于下焦、瘀久化热、瘀热互阻、冲任失调[9~16]。“离经之血”蓄积体内而成瘀血。瘀血不去, 新血不得归经, 又加重了瘀血的形成, 而为“癥瘕”。

红藤方中重用红藤和败酱草, 两者相须为用, 共为君药。红藤, 又名大血藤、大活血、血木通等, 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本品水溶性提取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及抗血栓形成, 对改善血液的高粘滞状态有一定的疗效。同时还具有抗炎作用, 可改善局部的粘连。丹参, 性苦, 微寒。同时还具有抗凝、抗炎、耐缺氧、提高免疫功能等多种作用。桃仁, 性苦, 甘, 平。其主要功效是活血祛瘀, 适用于血瘀征象明显, 伴有肠燥便秘、腹腔感染等患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桃仁具有降低血管阻力, 增加血流量, 提高血小板中c AMP水平, 抑制血液凝固、抗炎、镇痛等作用[10]。

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篇6

1 DIE病灶切除可损伤盆腔自主神经的解剖学基础

DIE病灶虽可出现在盆腔侧壁和卵巢窝中, 但大量文献已证实, DIE病灶主要集中分布于子宫骶骨韧带 (USL) 、子宫直肠窝 (CDS) 、阴道、直肠以及阴道直肠隔等区域。这些区域结构中最引人注目的是USL, 因为来源于上腹下神经的分支-下腹下神经在骶骨岬水平与输尿管汇集向下, 跨过USL中部出侧方, 距输尿管2cm处与来自骶丛 (S2~S4) 的盆腔内脏神经形成下腹下神经丛 (4 cm× 3 cm×0.5 cm) , 再分支支配膀胱、子宫颈、阴道上部及直肠等的生理功能。由于下腹下神经包含感觉与交感神经纤维, 支配膀胱逼尿肌的舒张与尿道括约肌的收缩, 盆腔内脏神经包含副交感神经纤维, 支配膀胱逼尿肌的排空功能。因此, 广泛切除USL浸润的DIE病灶可损伤或切除位于USL内或者侧方的下腹下神经丛, 导致术后尿滞留等膀胱功能异常以及直肠和性功能异常。

2 保留神经DIE病灶切除的手术方法

该手术的关键在于分离辨认下腹下神经丛。手术开始进行松解盆腹腔粘连后, 要求评估该患者是否需要进行神经保留手术, 如需要进行神经保留手术, 则要明确下腹下神经丛分离的方法。对于CDS完全封闭的患者, 要确定能否进行手术分离, 如分离困难或分离难以进行, 则应从输尿管与髂血管交叉处开始, 打开此处的后腹膜向尾侧进行分离, 沿输尿管向USL方向直达USL外侧方大约2 cm处, 先向下向外游离输尿管, 分开子宫动脉, 然后向下向内至直肠旁间隙, 保留腹膜 (有时需再分离髂内血管直至子宫深静脉) , 即可见下腹下神经神经丛及其分支以及盆腔内脏神经。经仔细辨认神经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后, 向外推开神经, 此时即可进行常规的DIE腹腔镜手术治疗。

对于子宫直肠窝能够分开或子宫骶骨韧带完整的患者, 则可直接从子宫骶骨韧带处打开, 即直接分离子宫骶骨韧带直达到直肠旁间隙;在输尿管与子宫动脉相交处分离推开输尿管, 并分开移动子宫动脉向下分离, 此时使子宫向前 (或膀胱方向) 可见清晰下腹下神经的走行以及分支。同样, 经仔细辨认神经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后, 向外推开神经, 此时即可进行常规的DIE腹腔镜手术治疗。如果子宫骶骨韧带有广泛黏连或病灶导致子宫骶骨韧带无法辨认, 则需进行分离后再进行。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在有严重或广泛的DIE病灶时, 腹膜后的解剖往往因粘连扭曲而导致输尿管和神经分布位置异常改变的情况。

3 保留神经DIE病灶切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术后无尿潴留或迅速恢复正常排尿功能被认为是评价保留盆腔自主神经手术的客观证据。大样本临床研究已经发现, 几乎所有DIE患者进行彻底的深部DIE病灶手术切除后, 患者均可有不同程度的下尿道和 (或) 膀胱功能障碍 (感觉丧失、储尿及排尿功能失调、尿失禁、膀胱内压力不稳定) 、肛门和 (或) 直肠功能障碍 (血便、便秘或腹泻、排便习惯改变) 以及外阴、阴道功能障碍 (性欲低落、性唤起障碍、性高潮障碍和性交疼痛) 等症状。有一项非保留神经DIE手术的86例患者, 经长期随访后发现, 术后几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和类型的泌尿系统症状, 可表现排尿迟疑、排尿前紧张感、尿流中断、不能完全排空和尿流变细等症状。但患者如行保留神经DIE病灶切除手术, 则其平均恢复排尿功能的时间明显短于非保留神经DIE病灶手术切除者, 几乎无严重尿潴留, 也无严重便秘现象。另外, 保留神经DIE病灶切除手术后的患者, 其阴道干燥的感觉也显著低于非神经保留DIE病灶手术切除者。研究同时还发现, 进行保留与非保留神经DIE病灶腹腔镜手术切除, 两者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无显著性差异;两者的疼痛症状包括痛经、性交痛、排便痛和慢性盆腔疼痛的改善率也无显著性差异。最近有一项回顾性分析研究保留与非保留神经腹腔镜DIE病灶手术切除的55例DIE患者中发现, 非保留神经DIE病灶手术切除患者中, 其中有25%患者术后需要自主导尿, 而严重的2例患者则需终身自主导尿;对于16例保留神经 (14例患者保留双侧下腹下神经, 2例患者保留了一侧下腹下神经) 手术的DIE患者, 则其术后恢复自主排尿时间为2天, 所有患者的残余尿小于50 ml。提示, 对于需要广泛切除病灶甚至需要切除肠道的DIE患者, 保留神经的腹腔镜DIE病灶切除手术对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是非常有益的。

我们从去年开始进行保留神经的DIE腹腔镜手术, 手术中我们几乎均能分离辨认下腹下神经, 比文献报道只能分离辨认80%下腹下神经的要高。随访结果发现, 患者行保留神经的DIE手术, 其疼痛症状包括痛经、性交痛、排便痛、慢性盆腔疼痛的改善, 与非保留神经DIE手术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保留神经的DIE术后患者, 其肠道功能紊乱和尿氵诸留显著低于非神经保留者;其性生活满意度却显著高非神经保留者, 与文献报道一致。但我们资料中的术后尿氵诸留均为双侧子宫骶骨韧带切除患者, 单侧子宫骶骨韧带切除对于术后尿氵诸留影响不大, 这与国外文献报道不很一致。这可能与患者入选标准、手术方式与手术范围以及神经是否完整保留有关。另外, 我们的资料中有1例患者行保留神经手术后, 其疼痛症状明显加重, 分析该患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可能已浸润入下腹下神经, 导致术中神经保留术后疼痛加剧。提示患者行保留神经DIE手术要特别慎重, 术中评估是否可进行保留神经手术和术中分离辨认下腹下神经以及辨认有否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可能是该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4小结

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84 例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诊治的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观察,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2 例患者中年龄21.3~38.4 岁, 平均 (28.4±2.1) 岁, 其中Ⅰ期和Ⅱ期共计21 例, Ⅲ期11 例, Ⅳ期10 例;对照组42 例患者中年龄22.1~39.5 岁, 平均 (29.1±1.7) 岁, 其中Ⅰ期和Ⅱ期共计18 例, Ⅲ期12 例, Ⅳ期12 例。排除伴随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半年内服用过激素类药物、血尿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标准, 同时满足两年内无避孕措施且未妊娠过;未经过卵巢、输卵管手术、丈夫无生育问题等条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使用腹腔镜联合孕三烯酮进行治疗, 对照组使用腹腔镜联合诺雷德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在月经后7 d可进行腹腔镜手术, 在术前进行超声检查观察患者的囊肿, 患者均可进行腹腔镜手术, 进行全麻后将腹腔镜自脐部进入腹腔中, 先将患者的腹腔黏连带分离, 将卵巢囊肿暴露处理, 并将穿刺吸引器插入囊肿中, 将囊液抽吸完毕后即可将囊肿剥离下来[2]。术后进行不同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月经后7 d开始服用孕三烯酮, 2.5 mg/ 次, 2 次/ 周;对照组患者在月经后7 d注射诺雷德, 3.6 mg/ 次, 1 个月1 次。Ⅰ、Ⅱ期患者治疗12 周, Ⅲ、Ⅳ期患者治疗24 周。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以及2 年后的妊娠率。完全缓解:囊肿消失, 卵巢正常;基本缓解:囊肿有一定的好转, 但未全部消失;无效:囊肿无变化。治疗有效率= ( 完全缓解例数+ 基本缓解例数) / 总例数 ×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2.9%, 对照组为90.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2 年后妊娠率比较

治疗组2 年后妊娠率为76.2%, 对照组2 年后妊娠率为71.4%,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治疗组复发率为35.7%, 并发症发生率为23.8%, 对照组复发率为23.8%, 并发症发生率为11.9%, 治疗组并发症状发生率及复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和表4。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以外的部位, 并且周期性出现的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 其发病率达到了10%, 并且有40%~60% 痛经患者是由于该病, 严重者可能导致不孕不育[3]。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其发生部位可分为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阴道直肠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以及盆腔外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五种类型, 其中主要以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最高, 文献[4] 指出, 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所占比重为20%~40%。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在医学界中尚未清楚, 在临床上有多种形态、多种表现, 且该病具有较高的反复性, 是妇科中一种较难治愈的疾病[5]。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导致患者出现痛经、盆腔疼痛以及性交痛,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外科手术治疗以及化学药物治疗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途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治疗是为了消除患者的卵巢肿囊, 保障患者的生育能力并且有效提高患者的妊娠率[6]。对于育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来说, 其主要是通过改变病理变化以及病理解剖环境, 预防对生育能力造成影响。目前对于保守药物治疗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也较多, 但是文献[7] 指出, 囊肿直径超过1 cm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无法通过药物完全治疗, 当囊肿发展至直径>3 cm时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的方式有传统的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 其中腹腔镜手术应用最为广泛, 其具有诊断与治疗的双重效果, 且其是一种微创技术, 能够益于患者的预后, 愈合时间短, 术后复发概率低[8]。腹腔镜手术是在腹腔内进行机械的操作, 能够有效防止患者腹腔脏器长时间暴露且能够降低对患者身体造成的损伤, 避免术后黏连。腹腔镜手术能够利用现代技术利益腹腔画面方法观察囊肿, 能够比较清楚的观察到患者的病症, 与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 具有准确性与科学性, 并可使用电刀及激光技术达到止血的效果[9]。腹腔镜手术是微创手术的一种, 其出血量较少, 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并且能够达到缩短术后愈合的时间, 同时腹腔镜手术具有诊断与治疗的作用, 能够同时进行。腹腔镜手术可分为保守型、半保守型以及根治型手术, 且对于育龄患者来说, 大部分患者为了保障生育能力会选择保守型手术治疗, 因此其复发率较高[10,11,12,13]。文章主要为了观察腹腔镜手术联合不同药物治疗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 选取2014 年1 月-2015 年1 月84 例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诊治的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观察,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39 例 (92.9%) 和38 例 (90.5%) , 2 年后妊娠32 例 (76.2%) 和30 例 (71.4%) ,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治疗组并发症状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证实了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比较理性, 应用诺雷德联合腹腔镜的方式能够有效防止术后复发且疗效较明显, 并发症较少。

摘要:目的:观察腹腔镜联合不同药物治疗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84例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诊治的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观察,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使用腹腔镜联合孕三烯酮进行治疗, 对照组使用腹腔镜联合诺雷德进行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及2年后的妊娠率。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2.9%, 对照组为90.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2年后妊娠率为76.2%, 对照组2年后妊娠率为71.4%,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复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腹腔镜手术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其中应用诺雷德联合腹腔镜的方式比较理想。

上一篇: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师下一篇:可靠性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