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

2024-05-29

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共8篇)

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 篇1

摘要:目的 通过论述1例剖宫产术后的异位妊娠患者, 术后发现腹膜硬结合并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进而阐明子宫内膜异位症起发病机理。方法 通过论述1例剖宫产术后经常出现小腹疼痛的患者, 因出现急性腹痛诊断为异位妊娠, 术后发现腹膜硬结。结果 腹膜硬结病理诊断为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结论 种植学说是子宫内膜异位的最好例证。

关键词:腹膜子宫内膜异位,异位妊娠

1 病例报告

患者, 女、32岁, 间断小腹疼痛半年余, 下腹持续性疼痛1d, 加重1h入院。患者自诉缘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部疼痛, 于经期疼痛加重, 曾诊断为慢性盆腔炎、宫颈炎, 给予消炎止痛等中西医治疗配合理疗等, 症状无明显改善。于1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下腹部剧痛, 既往剖宫产术后一年半, 平素月经不规则, 经常错后7~10d, 此次末次月经正常为1周前。平素白带少。患者突然下腹剧痛伴恶心、呕吐, 无阴道流血、流液, 在当地卫生院查:尿HCG阴性, 患者G2P1, 腹部超声示子宫右后方可见9.4cm×4.7cm的囊实性包块, 盆腔可见1.2cm液性暗区, 子宫及左附件无异常。因患者本人不同意给予腹腔穿刺, 遂于今日症状加重后转入我院。

入院时患者步入病房, 面色苍白、神清语晰、查体合作。生命体征正常, 血压95/75mm Hg, 心、肺、肝、脾、肾未见明显异常, 下腹压痛, 反跳痛明显, 伴肌紧张, 以下腹尤甚, 专科查:阴道畅无血液, 宫颈光滑, 触痛, 举痛, 摇摆痛明显, 子宫后位, 大小正常, 右附件区可扪及约6cm×5cm的包块, 有压痛。左附件无异常。立即急诊B超回示:盆腔可见3.2cm液性暗区, 急查血分析:WBC13.4, RBC2.08, HB74g/L。入院诊断:异位妊娠破裂。处理:立即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腹腔内大量鲜红色积血约800m L, 血块约350g;右侧输卵管狭部妊娠破裂, 右侧卵巢外观正常, 左侧附件与大网膜粘连, 外观正常, 在下腹网膜内可触及2.8cm×2.5cm硬结。手术切除病右侧输卵管及病变硬结部位并送病检。手术顺利, 术中失血约100m L, 输液2000m L, 尿量200m L。术后患者安返回病房。术后诊断:右侧输卵管狭部妊娠破裂, 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10d刀口愈合出院, 随访半年, 患者诉腹痛症状消失。

2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出现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 多由体腔上皮化生, 子宫内膜种植或良性转移所致, 属良性病变。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增高。绝大多数病变发生在盆腔内的生殖器和临近的腹膜面, 因此,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多见。如有以下情况可考虑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1) 患者为育龄期女性; (2) 疼痛、出血等症状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 (3) 有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 (4) 有剖妇产或子宫切除史。此例患者平素间断腹痛半年余, 曾以诊断为慢性盆腔炎给予治疗, 症状无改善, 此次因出现急性腹痛而并发异位妊娠, 最后手术发现腹膜内硬结, 经病理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性激素依赖性疾病, 异位的子宫内膜随卵巢激素的变化而发生周围性脱落出血。伴有周围组织增生和粘连, 病灶内积血逐渐增加, 出现周围性疼痛。其发病机理一般认为,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系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 通过输卵管进入盆腔而种植于卵巢或盆腔其他部位所致。该患者剖宫手术后形成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 是种植学说的最好例证。

参考文献

[1]邓艳杰.附件非赘生性包块所致急腹症的处理[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1, 8 (17) :457.

[2]张淑英, 史淑兰, 王霈.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宫外孕的比较[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7, 11 (6) :60.

[3]张璇, 罗丽莉, 陈涤瑕.腹腔镜手术治疗特殊部位异位妊娠11例报告[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3, 19 (10) :615.

[4]杨玲娣, 马谦.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理[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8, 17 (2) :85~87.

[5]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

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 篇2

[关键词] 腹腔镜;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镜下表现;组织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11.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4-45-03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有功能的子宫内膜生长于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任何部位所引起的一种起始于细胞水平,终止于以盆腔疼痛和不孕症为特点的持续性病变。其日趋增高的发病率,成为困扰当今许多育龄妇女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1]。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且病变的范围较大,形态较为多样,病灶有时表现为有浸润、转移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进而成为临床难治的疾病[2]。用腹腔镜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诊断和治疗是目前临床诊治该病的金标准,为提高腹腔镜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进行了本项实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63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患者年龄22~45岁,平均(31.33±2.72)岁;包括原发性不孕症41例,继发性不孕22例;其中21例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囊肿、9例患者合并子宫肌瘤,5例患者有子宫肌腺瘤,13例患者有慢性盆腔炎。

1.2 方法

1.2.1 腹腔镜仪器与方法 腹腔镜使用德国STORZ内窥镜,其型号为20131520冷光源。其内凝固装置为型号7500的内凝器。使用自配摄像机作为照相装置。手术选择在患者月经干净3 ~ 7 d进行。手术前进行常规的皮肤准备、肠道准备和阴道准备。使用全身麻醉方法对患者进行麻醉。患者取卧位。气腹机行二氧化碳的人工气腹后,放置腹腔镜进行盆腔探查。

先观察患者的盆腔中线,即膀胱后壁及反折腹膜、子宫后壁、宫骶韧带和子宫直肠陷凹。随后从左向右顺时针地观察患者左右两侧的输卵管、卵巢、阔韧带和侧腹壁腹膜。在观察卵巢时,用弯钳夹取卵巢的固有韧带,并将其提起,观察卵巢表面和卵巢后方的组织,同时观察盆腔腹膜的细微病变。气腹形成后半小时,再次观察患者的盆腔情况。对可疑病变部位将内凝器的温度调节在100℃,并将其加温[3]。如热凝部位有棕色热凝区则为阳性。

1.2.2 组织学分析 针对病灶的不同外表特征对病损的部分做活组织检查。标本送病理后将组织立即放入到10%的福尔马林溶液中进行固定,并常规进行脱水、石蜡包埋和连续的切片。厚度为5μm,随后进行HE染色。病检病灶发现子宫内膜上皮、腺体、间质或有铁血黄素为诊断该病标准。

1.3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获得资料为多项分类计数资料,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下表现分析

63例患者主要外观表现为出现色素型的病损,有出血型的病损和腺体结构,部分患者还可能会出现有水泡样病变、细微的病损和血管增生。病变隐匿的患者一般在腹腔镜充气后较长时间才出现点状的出血病例。见表1。①典型病损:典型的病损包括色素型病损、出血型和腺体结构。色素型的病损在腹腔镜下可见一般分布于患者的子宫后壁、宫骶韧带和卵巢。一般为紫蓝色和棕褐色的结节、囊泡和斑块[4]。出血型病损在腹腔镜下可见,一般分布在腹膜的表面,并有血泡和斑点等情况,在病损部位周围能观察到明显的血管增生和形成粘连。腺体样的结构一般多处于患者的宫骶韧带旁、卵巢后和子宫直肠凹陷除,一般为透明或者淡粉色的小结节。腺体样结构的周围组织有出血和血管增生。②不典型的病损:不典型的病损部位,患者会出现水泡样、细微针尖样和血管增生样的病损。水泡样病变为0.4 cm以下的水泡,且一般分布在阔韧带、输卵管的浆膜面。细微针尖样结构可为出血点、腺体结构和水泡结构。血管增生一般出现在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周围,有血管的放射样增生,其增生的血管有些需要近距离观察才能发现。③其他:在腹腔镜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还有隐匿性的病损和瘢痕性病损。其中隐匿性病损一般出现在人工气腹形成后半小时,有点状的出血和血斑。瘢痕性病损为白色瘢痕和腹膜的缺损等。

2.2 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学分析

对63例患者进行组织学检查,其中45例患者有子宫内膜的上皮、腺体、铁血黄素,阳性率达71.43%。①典型病损:典型的病损中,组织学可见腺体和间质减少,腺上皮为低柱状,且细胞较为瘦小,并有铁血黄素的颗粒。出血型的病损有腺体塌陷,其间质较密,有与月经期子宫内膜组织表现类似的情况。腺体样结构中,有腺体的丰富,部分还出现腺腔的扩大,有间质水肿。②不典型病损:不典型病损在组织学检查中可出现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HCT为阳性。③其他:瘢痕病损下组织学检查中,可出现有胶体纤维的结缔组织,其周围有子宫内膜的小腺体和间质。而腹膜缺损一般在组织学检查中,只能见到纤维结缔组织。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年轻女性的常见疾病,其发病原因不明,且病变的范围较为广泛,其形态多样,且有浸润等恶性生物学行为,临床治疗较为困难。临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包括以下几点:患者有痛经、月经改变、性交疼痛等,有不孕;经过盆腔检查可触及下腹部有包块、直肠窝结节和触痛,患者经过B超检查有附件的无回声区等。

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外观表现特征较多,其包括典型的病损、不典型的病损、隐匿性和瘢痕性等情况。以往不典型和隐匿性的病损需要进行组织学检查以辅助诊断,此方法对患者有一定的损伤,且通过各种实验证实,这种方法在临床诊断中,准确率并不高。主要是由于组织学检查不但与子宫内膜的腺体和间质的密度有关,还与切片的选择部位有关。尤其是对于不典型病损和隐匿性病损,可以借助于腹腔镜镜下放大进行更准确诊断。

在腹腔镜下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外观表现的检查,要注意不但要观察到患者的一般表现,同时还要进行细小结构的观察,在气腹形成后半小时,再次要观察患者的盆腔情况[5]。通过不同外观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形态再结合患者的组织学,能够对病变情况给予更好的判断。典型病损中的紫蓝色和棕褐色的病损部位中,组织学有含铁血黄素颗粒,且有纤维化,患者的腺上皮较薄,间质较少,且细胞较为细小,而此种情况一般多见为陈旧性的病变组织[6]。而当患者出现有类似于月经期的子宫内膜时,则一般出现为腺体的塌陷,此时为激素敏感的活动期。而研究表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变发展一般多经历萌芽、出血、色素沉着与纤维化几个过程。组织学可辅助医生对患者的病变时期进行判断。

总之,腹腔镜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较大,其能够观察到患者的病变情况。医生可结合腹腔镜与活组织检查结果,对患者给予早期诊断,以便实施早期治疗。

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 篇3

关键词: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孕三稀酮,米非司酮,疗效

为了研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效果,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对比性的研究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不同的治疗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平均年龄为(32.5±2.5)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32.6±2.6)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严重心肺功能障碍者;恶性肿瘤者;不愿参与此次研究者;对本研究中药物过敏者。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孕三稀酮进行治疗,口服孕三稀酮,2.5 mg/次,1次/3 d。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可进行治疗,口服米非司酮,12.5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在手术之后,第一次月经来潮的1~3天内开始服用药物进行治疗,6个月为1个疗程。在患者用药的过程中,每三个星期要回院进行一次复诊。观察患者的子宫是否出现异常现象,痛经症状是否缓解。其次,要对患者进行妇科检查,通过检查了解患者的附件包块以及盆腔结节是否复发。与此同时,还要了解患者是否体质量变化、情绪变化、盗汗、潮热、腹泻、呕吐以及恶心等不良反应。用药结束后,患者每三个月要进行一次复查。

1.3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复发情况进行对比性的分析,复发:对患者进行再次B超检查,结果显示再次出现了盆腔内囊性肿块,并且存在有不均匀的致密光点,持续时间在2个月以上,患者原有的疼痛症状复发,并且盆腔结节的触痛感进一步加重。除此之外,要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孕酮(P)、雌二醇(E2)、泌乳素(PRL)、黄体生成素(LH)以及卵泡雌激素(FSH)进行分析。

根据相关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将其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痊愈:治疗后,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盆腔触痛结节也完全消失;显效:治疗后,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内触痛结节缩小;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显著减轻,盆腔内触痛结节缩小,触痛减轻,体检患者没有出现阳性体征;无效:治疗后,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没有缓解,甚至更加严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对比

观察组痊愈18例(36.0%),显效17例(34.0%),有效13例(26.0%),无效2例(4.0%),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痊愈17例(34.0%),显效16例(32.0%),有效14例(28.0%),无效3例(2.0%),总有效率为94%。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复发情况

对照组复发3例(6%),观察组复发2例(4%),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激素水平对比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孕酮、雌二醇、泌乳素、黄体生成素以及卵泡雌激素进行对比可知,对照组治疗后的FSH为(4.73±1.07)IU/L,LH为(6.45±1.88)IU/L,PRL为(340±68)μg/L,E2为(534.52±128.06)pmol/L,

P为(12.98±7.34)nmol/L;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SH为(4.16±1.44)IU/L,LH为(6.53±2.50)IU/L,PRL为(358±50)μg/L,E2为(522.45±125.51)pmol/L,P为(11.98±7.31)nmol/L。两组患者的孕酮、雌二醇、泌乳素、黄体生成素及卵泡雌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上,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妇科疾病,不孕、经期疼痛属于该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1]。现阶段,临床上较为广泛的应用孕三稀酮与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均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2]。米非司酮主要是通过将异位内膜的孕激素与雌激素受体降低,进而使得异位内膜退化,最终达到治疗的目的[3]。研究显示,米非司酮能够对异位内膜的体外增殖进行有效抑制,并且促使其凋亡[4]。孕三稀酮具有抗性腺、抗雌激素以及抗孕激素等效应。并且在药物的多重作用下,会形成一个不利于异位内膜生长的低雌激素以及高雄激素环境[5]。这两种药物均能够对异位增生子宫内膜的生长进行有效抑制,进而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100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对比性的研究分析可知,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复发率为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4%,复发率为4%,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与复发率比较,(P均>0.05)。其次,两组患者孕酮、雌二醇、泌乳素、黄体生成素以及卵泡雌激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应用孕三稀酮与米非司酮均能够获得良好的疗效,两者都能够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并且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冷金花,郎景和,赵学英,李华军,郭丽娜,崔全才.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分布特点及其腹腔镜诊断准确性的评价[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11(02):111-113.

[2]马成斌,刘平,曹美良,谢晖亮,周红荣,蓝波.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应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5,11(01):61-63.

[3]朱鹃,卞美璐,张庆霞,林华,孙霭萍,李敏,王扬.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15,12(03):140-142.

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 篇4

患者, 48岁, 因下腹痛11天, 发热8天, 于2011年10月22日入院。患者于10月11日月经来潮时出现中度下腹痛, 伴有肛门坠胀感, 自以为痛经口服中药调理。2011年10月13日, 出现严重腹泻, 每天约12次, 伴腹胀和发热 (38.3℃~40℃) , 后在香港、深圳两地医院以“急性胃肠炎”予抗生素等对症支持治疗 (具体用药不详) , 其间病情曾有好转之势, 但一直未完全缓解。2011年10月22日就诊于我院。既往月经规律, 初潮16岁, 经期5~7天, 周期25~28天, 平素无痛经;G4P2, 人工流产2次均清宫, 宫内节育器 (带尾丝) 避孕, 末次月经2011年10月11日。入院后体格检查:T 38.3℃, P 72/min, R 18/min, BP 109/73 mmHg。心肺检查无异常发现。腹平坦, 下腹部肌紧张, 压痛、反跳痛明显, 以右下腹为甚, 因腹痛拒绝行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示:WBC 20.27×109/L, N 0.89;血培养未发现细菌;尿液分析为尿沉渣白细胞7648.80/μl, 细菌32256.20/μl, CA12585.7 U/ml;其他肿瘤标志物检查均在正常值范围。B超检查示子宫切面内径73 mm×45 mm×72 mm, 形态失常, 体积球样增大, 后壁肌层回声不均, 见细小的增强回声区和低回声区交织混匀, 宫内未见明显肿块图像;右侧附件见囊性肿块, 大小170 mm×84 mm×120mm, 壁厚, 边界欠光整, 囊液欠清, 内见粗线状分隔光带, 光带欠完整;宫内节育器位置正常。B超诊断: (1) 子宫腺肌病; (2) 右侧附件囊性病变, 性质待查 (巧克力囊肿?) ; (3) 宫内节育器。胸部正、侧位片示右侧胸膜增厚。入院初步诊断: (1)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伴感染?炎性包块? (2) 子宫腺肌病。

2011年10月24日行腹腔镜探查术, 术中见大网膜、肠管与盆腔器官广泛粘连, 分离粘连见子宫增大 (70 mm×50 mm×70 mm) , 球形, 双侧输卵管充血、水肿、增粗且表面均可见大量黄白色脓苔。子宫后方可见一直径15 cm脓肿。阑尾轻度充血、水肿, 膈下肝区未见琴弦征。留取脓液送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行盆腔脓肿清除术+盆腔粘连松解术+左侧输卵管切除术+右侧附件切除术。术毕以甲硝唑溶液冲洗腹腔, 子宫直肠陷窝留置引流管引流。术后诊断: (1) 盆腔脓肿; (2) 双侧输卵管化脓性炎; (3) 子宫腺肌病。脓液未培养出细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 (1) 盆腔粘连组织:镜下为炎性肉芽组织, 伴出血坏死; (2) 左右侧输卵管符合输卵管慢性化脓性炎, 右侧卵巢表面见少量炎性渗出物。术后给予奥硝唑+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抗感染治疗。

2011年10月26日 (术后第2天) , 患者诉右上腹疼痛。T38.5℃, P 82/min, R 22/min, BP 106/78 mm Hg, 双下肺可闻及湿啰音。腹部引流管通畅, 引流液淡红色。腹膨隆, 右上腹压痛、反跳痛, 叩诊鼓音, 肠鸣音弱。双下肢明显水肿。实验室检查:WBC 25.76×109/L, N 0.97, 红细胞沉降率 (ESR) 103 mm/h, 超敏C反应蛋白 (CRP) 276.47 mg/L。胸部正、侧位片示双下肺渗出性病变, 双侧胸腔积液, 不排除心功能不全。胸部CT检查示双下肺炎症, 双下肺膨胀不全, 双侧胸腔积液;心影增大;腹腔积液, 腹膜增厚。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示心内结构未见异常, 无心包积液, 肺动脉压中度升高。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根据检查结果, 怀疑盆腔脓肿术后肝周围炎, 败血症及脓毒败血症致肺部出现感染, 心功能下降致使双下肢出现水肿, 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抗感染治疗, 并予强心、利尿、补钾、静脉营养支持及胃肠减压治疗。院内会诊意见不排除肺栓塞、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脓毒血症, 10月28日转ICU监护治疗。10月31日腹部B超检查怀疑肝右后叶脓肿, 脾周与肝周积液。B超检查下行胸腔闭式引流管及肝包膜穿刺抽液, 体液培养未发现病原微生物。经加强抗感染、抗凝、补充白蛋白、肠内营养等对症治疗共7天, 患者血象恢复正常, 病情趋于稳定遂出院。出院诊断: (1) 盆腔脓肿术后:腹腔感染, 肝包膜下脓肿, 脾周积液; (2) 胸膜炎, 脓胸; (3) 肺部感染; (4) 败血症。

2讨论

妇科盆腔脓肿包括输卵管积脓、卵巢积脓、输卵管卵巢积脓以及由急性盆腔腹膜炎与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所致的盆腔脓肿, 它多数由急性盆腔炎局限包裹脓液形成, 部分因慢性盆腔炎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包裹机化而形成, 是盆腔炎性疾病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PID) 最严重的类型[1]。随着急性盆腔炎发病率的上升, 急性盆腔炎合并盆腔脓肿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每年有10万以上的妇女因盆腔脓肿而住院治疗[2]。由于盆腔脓肿多数起病隐匿, 病程进展快, 临床表现多样又无特异性, 易造成误诊, 如诊治不及时,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盆腔脓肿病因复杂, 临床表现多样, 易与卵巢囊肿蒂扭转、卵巢肿瘤、急性阑尾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相混淆[3]。本例患者误诊原因: (1) 对盆腔脓肿认识不足, 病史分析不够缜密。据文献报道, 慢性盆腔炎史、宫腔手术史、宫内节育器放置史均与盆腔脓肿的发生有一定关系[4]。也有研究表明, 盆腔炎与长期放置宫内节育器有关,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急性发作, 建议长期使用宫内节育器的妇女应定期行宫颈微生物检查。通过病史回顾, 此患者均具有以上高危因素, 因此, 应多考虑盆腔感染可能。 (2) 起病隐匿、进展快、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奔波于香港、深圳两地就医, 未系统续诊。曾被误诊为急性胃肠炎, 经抗生素对症治疗, 病情曾有好转之势, 令患者一度忽视。 (3) 急性盆腔炎引起肠道刺激征, 掩盖了原发病症, 使首诊医生未认识到盆腔感染的严重。虽然对患者应用抗生素, 但时间过短不连续, 且未注意使用抗厌氧菌的抗生素并延续两周。 (4) 医生过度依赖B超检查结果。虽然超声检查已成为临床上不可缺少的诊断方法, 但超声影像学诊断存在着一图多病、一病多图的现象, 即使同一疾病也可因病程变化而表现为不同的声像图特征, 给诊断带来一定的难度。在盆腔脓肿形成的过程中, 随着病程的不同阶段形成炎症浸润、水肿、粘连、坏死和液化等不同的病理改变, 其声像图表现多种多样[5]。故对辅助检查只能“信”而不能“迷”, 且妇科检查不可少, 必要时可行后穹隆穿刺鉴别。 (5) 临床经验不丰富, 对疾病的发生、发展缺乏动态的观察。患者血清CA125值85.7 U/ml, 明显升高, 依赖超声检查结果诊断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文献报道, 异位的子宫内膜有较强分泌CA125的功能, 同时炎症也有助于CA125释放入血, 推断可能与炎性刺激、损伤卵巢上皮细胞、输卵管上皮细胞等而致使CA125大量释放入血有关。若动态观察CA125变化, 抗感染治疗后复查CA125下降则更有助于鉴别。 (6) 手术前后对肝周围炎这一妇科感染性疾病认识不足。女性PID的后遗症之一就是肝周围炎, 其特征性病变为肝包膜与膈肌和腹壁之间形成“竖琴弦”样粘连。由于对PID认识不足, 不了解盆腔感染病原体及其毒素分泌物可沿右侧结肠沟上行至肝后叶, 延伸侵犯致肝包膜下脓肿并向胸腔发展形成脓胸。另外, 此患者采用腹腔镜治疗, 头低臀高位可能也是引起患者肝周围炎的原因之一, 但众多研究及实践证明, 腹腔镜手术加上术后抗生素治疗盆腔脓肿安全、合理且有效[6]。因此, 为降低患者的风险, 要求术者对腹腔镜技术掌握好, 操作要熟练[7], 术时边分离边吸走脓液、脓苔及坏死组织, 应用大量0.9%氯化钠液及甲硝唑反复冲洗盆腔, 改头高足低位彻底洗尽腹腔积液[8],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鉴于盆腔炎性疾病病因的复杂性、临床表现的多样性、病变的严重性, 因此, 为减少误诊率, 降低患者面临的严重风险, 需对这一常见疾病提高重视, 加强认识, 全面仔细询问患者病史, 认真查体, 分析病征, 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超声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必要时行阴道后穹隆穿刺, 以提高盆腔脓肿的诊断率。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46-249.

[2]Nelson AL, Sinow RM, Oliak D.Transrectal ultrasonographically guided drainage of gynecologic pelvic abscesses[J].Am J Obstet Gynecol, 2000, 182 (6) :1382-1388.

[3]Lareau SM, Beigi RH.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and tuboovarian abscess[J].Infect Dis Clin North Am, 2008, 22 (4) :693-708.

[4]Tanir HM, Hassa H, Ozalp S, et al.Pelvic abscess in intrauterine device users[J].Eur J Contracept Reprod Health Care, 2005, 10 (1) :15-18.

[5]郑菊, 谢红宁, 李丽娟.盆腔脓肿的超声误诊分析[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7, 16 (6) :277-279.

[6]郎景和, 冷金花.妇科腹腔镜的现状及展望[J].实用妇产科杂志, 2002, 18 (2) :67-70.

[7]梁轶珩, 光晓燕, 张薇.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盆腔脓肿疗效比较[J].医学信息, 2011, 3 (7) :809-810.

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 篇5

关键词: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症,影响因素,术后妊娠率

为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妊娠率及其影响因素,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11例, 选取13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 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11例, 选取138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所有研究对象均在接受手术治疗前接受全面临床评估。将患者划分为4期, 其中Ⅰ期的r-AFS评分1~5分;Ⅱ期评分6~15分;Ⅲ期评分16~40分;Ⅳ期评分超过40分。所有患者在2012年1月入院后陆续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①腹腔镜手术:本次研究对象均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接受全身麻醉, 选择头低臀高截石位进行手术治疗。②药物辅助治疗:术后rAFS分期为Ⅲ、Ⅳ期的患者均接受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Gn RH-a) 辅助治疗, Ⅰ期、Ⅱ期的患者根据意愿, 决定术后是否接受Gn RH-a辅助治疗, 用药时间3~6个月, 必要时予“补佳乐” (戊酸雌二醇) 反向添加治疗。停止药物治疗后再期待自然怀孕[1]。所有研究对象的期待自然怀孕时间均12个月, 在此过程中应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受孕指导, 患者期待受孕失败, 则应该按照患者个人意愿, 可选择氯米芬等促排卵法针对患者实施治疗。

结果

患者术后总体妊娠情况, 见表1。

术后自然妊娠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患者年龄以及术后妊娠率, 见表2。

术前不孕年限以及患者术后妊娠率, 见表3。

患者痛经情况与术后自然妊娠率, 见表4。

患者不孕类型与术后妊娠率, 见表5。

患者r-AFS分期及术后妊娠率, 见表6。

术前CA125水平以及患者术后妊娠率, 见表7。

患者术前AMH水平及术后妊娠率, 见表8。

Gn RH-a使用情况与患者妊娠率, 见表9。

生育力评价:EFI评分以及术后累积总妊娠率的ROC曲线分析, 见图1。

患者EFI评分以及累计总妊娠率, 见表10。

讨论

手术治疗及影响术后妊娠率的因素分析:现阶段手术治疗属于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并发不孕的金标准, 同时也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方法。有研究表明, 通过手术治疗, 可以实现下述目标:①及时发现患者病灶, 同时顺利获取相关组织, 提高病理诊断效果。②针对患者盆腔状况进行全方位分析, 促使患者盆腔解剖恢复正常, 优化患者盆腔及腹腔内部环境。③针对患者病灶进行有效切除。④在手术过程中针对患者输卵管以及输卵管伞端最低功能评分进行计算, 统计患者内异症评分结果, 实现对不孕患者的预后情况评估, 为其手术结束后的妊娠进行科学指导。⑤挖掘引发患者不孕的其他因素, 例如子宫肌瘤因素等, 将这些因素排除。此外, 通过手术治疗途径, 还能够减轻患者疼痛, 缓解心理负担等。

本研究中, 痛经组术后自然妊娠例数28例, 总自然妊娠率30.91%;无痛经组术后自然妊娠11例, 总妊娠率39.29%, 痛经组妊娠率与无痛经组相比, 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 (χ2=0.71, P>0.05) 。这说明患者痛经与否, 与其术后自然妊娠率之间并无明显关系, 不会对妊娠造成严重影响。

本次研究中, 原发不孕组术后自然妊娠例数22例, 妊娠率25.58%, 继发不孕组术后自然妊娠23例, 妊娠率44.23%, 原发不孕组术后自然妊娠率显著低于继发不孕组 (χ2=5.13, P<0.05) 。究其原因, 可能是因为原发不孕的诱发因素相对比较复杂, 有可能出现一些手术不能顺利处理的病因或者其他不能检查到的不孕诱因, 例如患者可能存在内膜容受性方面的问题或者免疫方面的问题, 因而其自然妊娠率相对较低。

术后Gn RH-a治疗对患者术后自然妊娠率的影响:本次研究中, 术后使用Gn RH-a进行治疗97例, 其治疗后妊娠例数38例, 妊娠率39.18%;其余41例患者手术结束后未接受Gn RH-a治疗, 其妊娠例数7例, 妊娠率17.07%。未使用Gn RH-a组自然妊娠率显著低于使用Gn RH-a组 (χ2=12.82, P<0.05) 。这意味着, 术后使用Gn RH-a能够促进患者自然妊娠率的有效提高。

该研究结果与彭彩霞相关研究结果基本相符[2]。Gn RH-a属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规药物, 该药物不但能够促进生长因素进行有丝分裂, 尽量避免生殖器官细胞出现增值, 达到减小病灶的目的, 而且还可以针对患者子宫收缩发挥良好抑制作用, 缓解月经期对患者内膜发生的机械应力, 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降低破碎内膜异位到患者盆腔的发生概率, 同时抑制患者排卵以及经血, 尽量避免因异位病灶暴露在肝素与细胞因子发生结合, 达到抑制病灶细胞增殖的目的。

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 应更加重视术后Gn RH-a治疗的研究, 并分析不同药物使用周期对于不同分期患者妊娠状况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捷梅, 童亚非, 王一娜.腹腔镜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合并不孕症51例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9) :141-142.

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选择2013 年1 月至2015 年4 月间我院收治的104 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 例。观察组年龄 ( 36. 4 ± 7. 3) 岁, 对照组年龄 ( 35. 8 ± 6. 9) 岁。所有患者手术前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痛经、月经紊乱、下腹或腰骶部疼痛等, 排除手术及用药禁忌者, 治疗前查肝肾功能均正常。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观察组于手术后7 d口服孕三烯酮片2. 5 mg / d, 2 次/ 周, 连续服用4 ~ 6 个月。对照组术后不服用药物。两组分别在术后每0. 5 年复查1 次, 评价治疗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

1. 3 疗效评价缓解: 临床症状均消失, B超检查未发现盆腔肿块残留; 改善: 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B超检查未发现盆腔肿块; 复发: 患者典型症状再次出现, B超发现盆腔内肿块。总有效率= ( 缓解例数+ 改善例数) /总例数 × 100 % 。

1. 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病情缓解32 例, 改善16 例、复发4 例; 对照组病情缓解25 例, 改善15 例、复发12 例; 观察组总有效率92. 3 % , 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 9 % ( χ2= 4. 7273, P< 0. 05) , 见表1。观察组用药期间6 例肝酶轻度升高, 未停药, 辅以保肝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

a为与对照组比较, χ2=4.7273, P<0.05

3 讨论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激素依赖性疾病, 多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出现典型的继发痛经、性交痛、不孕症、月经紊乱等, 伴下腹及腰骶部进行性疼痛, 有时疼痛可向腿部放射。继发疼痛往往发生于月经前1 ~ 2 d, 多数病例经期内疼痛可有所缓解, 也有的病例特别是晚期患者, 盆腔粘连广泛而严重者, 可呈持续性疼痛。患者年龄多集中在30 ~ 45 岁。有些病例由于病灶粘连等引起子宫后倾, 可引起性交不快或性交痛, 严重者性交困难。不孕多见, 据统计本病患者不孕率在40 % 左右, > 30 % 的原因不明不孕者是由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有些病灶尚可影响其他特殊部位而表现出一些令人迷惑的临床表现[2]。

本病作为一种雌激素依赖性疾病, 要想根治, 需要将性腺切除, 但这样一来患者将丧失生育功能, 患者往往难以接受, 因此需保留卵巢而采取相对保守的治疗。一般保守或半保守手术是将肉眼可见的异位病灶进行切除, 但一些病灶由于位置较深, 或微小病灶仅镜下可见, 虽行手术但难以彻底清除, 手术后在激素的作用下, 仍可继续增殖而导致疾病复发, 因此,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后, 往往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进一步消除、抑制残留的病灶, 对于预防疾病复发是非常关键的治疗手段[3]。

术后用药治疗的机制是使垂体- 性腺功能被抑制, 子宫内膜发生萎缩, 异位病灶组织坏死而被吸收, 从而有效控制术后残留病灶。孕三烯酮是一种人工合成的三烯19 去甲甾类化合物, 具有激素和抗激素的复杂特性, 即不仅具有较强的抗孕激素和抗雌激素活性, 而且又有较弱的雌激素和雄激素样作用[4,5]。动物实验表明, 孕三烯酮能够抑制孕激素的分泌, 而且也具有黄体酮对子宫内膜的作用, 使子宫内膜及异位病灶细胞失活、退化, 使异位病灶发生萎缩, 从而缓解病情。本研究资料表明, 在术后采取孕三烯酮口服进行治疗, 使病情缓解率达到61. 5 % , 病情改善率30. 8 % , 高于对照组的48. 1 % 、28. 8 % , 复发率仅7. 7 % , 低于对照组的23. 1 % 。而在安全性方面, 观察组用药期间6 例肝酶轻度升高, 未停药而辅以保肝治疗后, 肝功能均恢复正常。

上述结果表明, 术后口服孕三烯酮辅治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摘要:目的:探讨术后口服孕三烯酮对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4月间收治的104例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 观察组术后口服孕三烯酮辅助治疗, 对照组术后不服用孕三烯酮,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病情缓解32例, 改善16例、复发4例;对照组病情缓解25例, 改善15例、复发12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2.3%, 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9% (P<0.05) 。观察组用药期间6例肝酶轻度升高, 未停药, 辅以保肝治疗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术后口服孕三烯酮辅治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能提高治疗效果,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采用。

关键词:孕三烯酮,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参考文献

[1]Somigliana E, Vercellini P, Vigano P, et al.Postoperative medical therapy after surgical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from adjuvant therapy to tertiary prevention[J].Journal of minimally invasive gynecology, 2014, 21 (3) :328-334.

[2]吴秀芳.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和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20) :112.

[3]成九梅, 李伟, 段华.手术辅以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40例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6, 20 (23) :3069-3070.

[4]高翠玲, 严冰华.孕三烯酮联合尿促性素, 绒促性素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2, 33 (4) :474-475.

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 篇7

关键词:腹腔镜术,子宫内膜异位,孕三烯酮,妊娠率

盆腔子宫内膜异位是妇科疾病中常见的一种[1], 患者多为育龄妇女, 严重的可造成不孕, 对妇女的生活与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近年来, 该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2], 并出现了如年轻化等一些新特征, 腹腔镜手术是治疗该病常用的方法, 但是手术并非对所有病灶均有效且具有一显著缺陷即复发率较高, 因此, 为减少患者术后复发率及提高疗效, 笔者在临床采用术后药物辅助治疗, 并对实验结果做了统计和分析。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2010年8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接受确诊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患者中选取80例 (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为18~40岁, 平均为 (29.5±2.3) 岁, 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腹腔镜下行保留生育功能或保留卵巢功能手术, 根据美国生殖学会修订的标准进行分类, 所有患者均属于III-IV期。采用随机数据表法分为孕三烯酮组 (33例) 、抑那通组 (31例) 和未用药组 (16例) , 其中合并不孕症患者为37例, 孕三烯酮组 (16例) 、抑那通组 (14例) 和未用药组 (7例) 患者的既往病史、生活环境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孕三烯酮组:在手术过后1周时开始用药, 每周用药两次, 每次2.5mg, 用药时间达到3~6个月。抑那通组:第一次用药时间为术后第1次月经时, 第一次给药剂量为3.75mg, 给药方式为皮下注射, 之后每四周需用药1次, 直至用药时间达到3~6个月才可停止。未用药组:手术后不给予任何辅助治疗。用药期间, 患者每月需要复诊1次, 6个月后, 每3个月复诊1次。

1.3 观察指标

疗效观察: (1) 完全缓解:患者无任何疼痛等不良症状, 检查无法观察到盆腔包块。 (2) 部分缓解:患者疼痛等不良症状得到改善, 较手术前程度减轻, 未发现阳性体征, 检查无法观察到盆腔包块。 (3) 复发:术前疼痛等症状明显复发, B超检查可见盆腔内异位囊肿。妊娠率观察:采用血HCG检测及B超检查的方式进行判别, 包括是否妊娠及妊娠是否正常。

1.4 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术后6个月疗效评价结果比较

各组术后6个月疗效评价结果比较情况可见从表1, 其中孕三烯酮组和抑那通组完全缓解率分别达到了84.85%和83.87%, 两组均有较好疗效, 无显著差异, 但两组和未用药组比较, 完全缓解率高, 复发率低, 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2 各组患者治疗后妊娠情况比较

各组患者治疗后妊娠情况比较可见表2, 其中孕三烯酮组和抑那通组累积妊娠率分别达到了75.00%和71.43%, 两组无显著差异, 但两组和未用药组比较, 妊娠率和活产率差异显著, P<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占育龄妇女的7%~40%[3], 腹腔镜在临床的使用对子宫内膜异位的治疗和诊断起了深刻的推动作用, 其根本目的是对卵巢和输卵管的正常关系进行改善, 进而提高该病患者术后的妊娠率, 但是周应芳等有研究表明, 腹腔镜术后无药物辅助治疗的情况下复发率高, 其中不孕症发生率可达到30%~40%[4]。本次研究发现, 术后6个月孕三烯酮组和抑那通组两组均有较好疗效, 未用药组复发率高, 且该两组治疗后较未用药组累积妊娠率及活产率高, 差异显著。该研究结果对临床该病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孕三烯酮为一种合成的激素类药物, 属于三烯类, 具有抗雌激素和孕激素的药理作用, 可对促性腺激素的释放起到抑制作用并伴有雄激素的活性, 还可对子宫内膜和异位子宫内膜受体起到直接作用, 发挥雄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而抑那通属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 对该病的改善效果明显, 术后药物治疗对于减少复发提高受孕率是十分必要的[5]。有研究表明解剖结构的改变可能是造成该病重度患者不孕的原因之一, 轻度患者则非单一因素所致, 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 但本次研究表明术后采用孕三烯酮或者抑那通辅助治疗对妊娠情况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综述所述, 孕三烯酮和抑那通对腹腔镜术后疗效起到促进作用, 且均能明显提高合并不孕症患者的妊娠情况和活产率。

参考文献

[1]何家纯、杨艳明、陈卓, 等.腹腔镜术后辅助GnRH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12, 25 (1) :137-138.

[2]张艳、赵检.腹腔镜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 (23) :67-68.

[3]管付娟.腹腔镜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 (16) :82.

[4]曾声雯.腹腔镜手术后应用米非司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78例临床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 2010, 39 (7) :822-824.

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 篇8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 其对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该病具有异位种植、复发等特征, 故是妇科临床的难治之症。目前, 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采用保守性手术治疗, 但术后存在较高的复发率, 这一定程度影响了疗效。据研究报道,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治疗后18个月内复发率为6.1%, 2年内则升至36.5%[1]。因此, 该研究对在该院行保守性手术治疗的13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探讨该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 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收集2010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在该院行保守手术治疗的13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 所有患者均伴有痛经、性交痛等症状, 均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采用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治疗, 保留子宫和附件, 术后随访时间超过36个月, 均同意参加此项研究。患者年龄21~39岁, 平均 (30.4±4.1) 岁;R-AFS分期:Ⅰ~Ⅱ期59例, Ⅲ期48例, Ⅳ期25例。随访期间有31例复发, 复发率为23.5% (31/132) , 纳入复发组。余下101例纳入无复发组。

1.2 研究方法

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 如年龄、病变部位、既往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术前CA125水平、R-AFR分期、术后克罗米酚促排卵治疗等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

1.3 统计方法

选用SPSS 19.0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复发的单因素分析

复发组和无复发组的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复发组病变在双侧、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R-AFS分期在Ⅳ期、术前CA125水平≥35 U/L、术后克罗米酚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复发组 (P<0.05) , 复发组术后Gn RH-a治疗的比例明显低于无复发组 (P<0.05) , 见表1。

2.2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复发的多因素分析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 病变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R-AFS分期、术后克罗米酚治疗、术后Gn RH-a治疗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因素, 见表2。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治疗后易复发一直困扰着临床妇科医生, 也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该病复发的机制目前尚不明了, 通常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研究结果显示, 病变部位、既往内膜异位症手术史、R-AFS分期及术后克罗米酚治疗、术后Gn RH-a治疗子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双侧病变患者, 病灶清除难度大, 且病情已处于进展期, 难以完全清除, 这给复发创造了条件, 对于此类患者复发, 可能是病灶遗漏所致, 故需重视双侧病变患者术后随访复查。既往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的患者易在保守手术治疗后复发,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 该病复发与其既往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无关[2]。该研究发现, 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是其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说明对于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的患者在行保守手术治疗时需谨慎实施, 且在术后加强随访复查,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许多研究表明, 临床分期不仅与子宫内膜症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 还与其术后复发相关[3]。该研究发现, 子宫内膜症患者在保守手术治疗后复发率随R-AFS分期增加而增加, 多因素分析显示, R-AFS分期是保守性手术治疗后复发独立影响因素, 故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需先考疾病的R-AFS分期。目前,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 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治疗后需给予药物治疗, 主要目的是清除术中残留的病灶组织, 从而境地复发率[4]。术后给予Gn RH-a治疗是常规的术后治疗方案。本研究结果显示, 术后给予Gn RH-a治疗的患者随访期间复发率明显降低, 且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提示术后使用Gn RH-a治疗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复发具有保护性作用。随着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治疗方法, 如抗黏附、抗侵袭、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使用[5,6],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子宫内膜异位症保守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率会显著降低。

有研究证实, 有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保守手术治疗后给予克罗米酚能起到排卵助孕的作用[7]。然而在使用克罗米酚治疗超过两个疗程者术后复发风险显著增加, 但其机制并不明确[8]。该组资料亦显示, 复发患者中术后使用克罗米酚进行促排卵治疗的比例明显增多, 多因素分析显示, 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此, 对于术后使用克罗米酚治疗的患者, 需密切监测以防疾病的复发。

该研究结果显示, 年龄及术前CA125水平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并无密切的关系, 这可能是选入的病例年龄低于40岁的缘故。许多研究表明, 术前CA125水平并不能预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风险, 但也有部分研究[9]报道, 患者血CA125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有关, 可作为诊断疾病复发和监测复发的指标, 但由于其敏感性低, 不能仅凭CA125水平来判断是否复发。该研究虽然在单因素分析中显示CA125水平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有关, 但多因素分析则提示其与该病的复发无关, 故需综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各项妇科检查进行判断。

总而言之,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病灶部位、既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史、R-AFS分期、术后克罗米酚治疗、术后Gn RH-a治疗均可影响其术后复发, 针对性这些危险因素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对降低复发率, 提高治愈率此类患者保守治疗的研究方向。

摘要:目的 探讨保守性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痛的疗效及复发影响因素。方法 整群收集2010年6月—2014年12月在该院拟行保守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132例, 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无复发组,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 同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复发组病变在双侧、有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R-AFS分期在Ⅳ期、术前CA125水平≥35 U/L、术后克罗米酚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无复发组 (P<0.05) , 复发组术后Gn RH-a治疗的比例明显低于无复发组 (P<0.05) ;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 病变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史、RAFS分期、术后克罗米酚治疗、术后Gn RH-a治疗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影响因素。结论 病灶部位、既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史、R-AFS分期、术后克罗米酚治疗、术后Gn RH-a治疗均可影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术后复发。

关键词:保守性手术,子宫内膜异位症,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张玉华.保守手术后联合米非司酮巩固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 2013, 35 (9) :1356-1357.

[2]张兆珍.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探讨[J].当代医学, 2012, 18 (25) :65-66.

[3]李铭芬.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镜保守性手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 2012, 18 (4) :358-361.

[4]刘艳红, 陆晓媛.保守手术联合药物治疗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 2013, 34 (3) :442-443.

[5]易宇凌.184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分析[J].医学信息, 2014 (13) :56-57.

[6]施鹏.腹腔镜联合Gn RH-α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 2014 (1) :149-151.

[7]王文丽.子宫内膜异位症手术联合药物疗效探讨[J].中外医疗, 2014, 33 (26) :147-148.

[8]朱洁云.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器的临床疗效[J].广东医学, 2012, 33 (3) :404-405.

上一篇:高中英语诗意化教学谈下一篇:制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