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盆腔手术

2024-09-17

妇科盆腔手术(共11篇)

妇科盆腔手术 篇1

深静脉血栓 (DVT) 是近0.3%~16%的妇科患者在做完盆腔手术时出现的并发症, 很严重, 会使静脉腔被堵塞, 最终致使血液在回流中发生障碍。2012年11月30日至2013年5月30日, 有250例妇科患者到我科做盆腔手术。预防妇科中需做盆腔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对策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围手术期中, 为了预防妇科中需做盆腔手术的241例患者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在护理时, 将这250例妇科患者随机分组:妇科组和调查组。在妇科组的125例妇科患者中, 年龄23~55岁, 平均 (39.21±0.99) 岁。其中, 41例患者行的妇科手术为子宫手术, 32例患者行的妇科手术为输卵管类手术, 27例患者行的妇科手术为卵巢术, 25例患者行的妇科手术为盆腔清除术。在调查组的125例妇科患者中, 年龄24~55岁, 平均 (39.50±1.29) 岁。此外, 在妇科组中, 40例患者行的妇科手术为子宫手术, 33例患者行的妇科手术为输卵管类手术, 25例患者行的妇科手术为卵巢术, 27例患者行的妇科手术为盆腔清除术。对妇科组的125例妇科患者用体系化护理的对策 (即:术前对策、术中对策、术后对策) , 对调查组的125例妇科患者进行平常化的护理。之后, 将调查组的统计结果与妇科组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 以此探讨出最佳的防范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对策[1]。

1.2 护理方法

1.2.1 术前对策:

对于高危的患者要将之筛选出来, 例如:心血管患者、糖尿病者、脂蛋白稀疏者、高血压者、高胆固醇者等, 重点预防;将多发症状、病症后果、危险诱因, 向妇科患者讲解;使患者自主锻炼、运动, 强化肺部、下肢的功能, 例如:练习咳嗽、大口呼吸、下肢活动;用药预防DVT, 药物:右旋糖酐、阿匹斯林、复方丹参液[2]。

1.2.2 术中对策:

若盆腔手术需要120 min以上的时间, 根据病症的特性, 可让患者头向下和病床对照降低14°, 使静脉能够快速回流, 并将一个小型的沙袋垫到患者足部关节之下的4 cm处。总之, 手术时, 时间要短, 操作需谨慎、轻柔, 不能随便按压。当手术时间在预定范围之外时, 要将600 m L的右旋糖酐滴入妇科病者的静脉[3]。

1.2.3 术后对策:

在病房时, 平卧7 h, 室温25℃;让妇科病者针对下肢做保健操, 例如:屈伸、背曲、足踝旋转、弯曲脚趾等;行术7 h后, 患者可以饮食, 食物要求:流质、低脂肪、软食、维生素多。食物种类:黑木耳、洋葱、芹菜、蘑菇、西红柿等;若疼痛过度, 可进行镇痛;告诉患者心情的重要性, 进而使之注意心情, 使心情美好并舒畅[4]。

2 结果

2.1 病情结果

调查组和妇科组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状况, 具体见表1。差距有统计学意义, P<0.05。明显体系化的护理在预防妇科患者的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中更有效。

2.2 评价情况

调查组和妇科组对护理的感受与评价情况, 差距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本文在调查组的125例妇科患者行完盆腔手术后, 有31例妇科患者的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 概率24.80%。在妇科组125例妇科患者行完盆腔手术后, 有6例妇科患者的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 概率4.80%。此外, 在妇科组的125例妇科患者中, 认为体系化护理很好的有116例, 认为体系化护理一般的9例, 认为体系化护理不佳的有0例。在调查组的125例妇科患者中, 认为照常化护理很好的有76例, 认为体系化护理一般的23例, 认为体系化护理不佳的有26例。显然体系化的护理在预防妇科患者的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中更有效。总之, 体系化的护理能高效地预防妇科中需做盆腔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状况, 应注重对体系化护理的实施[5]。

摘要:目的 阐述预防妇科中需做盆腔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对策。方法 在围手术期中, 为了预防妇科中需做盆腔手术的241例患者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在护理时, 将这250例妇科患者随机分组:妇科组和调查组。对妇科组的125例妇科病进行体系化护理, 对调查组的125例妇科患者进行平常化的护理。之后, 统计围手术期中调查组的妇科患者的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人数, 统计围手术期中妇科组的妇科患者的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人数。将调查组的统计结果与妇科组的统计结果进行比较, 以此探讨出最佳的防范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对策。结果 妇科组结果好于调查组, 差距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体系化的护理能高效地预防妇科中需做盆腔手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下肢出现深静脉血栓的状况, 因此应注重对体系化护理的实施。

关键词:盆腔手术,妇科患者,围手术期,体系化护理,深静脉血栓

参考文献

[1]林素琴, 林剑芳, 洪飞.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2) :136-137.

[2]邹清, 李林鲜, 杨宇翔, 等.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研究[J].吉林医学, 2012, 33 (18) :3982-3983.

[3]沈海浪, 李彩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2, 10 (5) :442-443.

[4]刘艳, 周艳红, 陈朔华.培训前后外科护士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知识的调查分析[J].河北医药, 2012, 34 (20) :3180-3181.

[5]王晖, 常卫红, 樊丽萍.循证护理对神经外科围手术期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08, 14 (17) :1844-1847.

妇科盆腔手术 篇2

一、麻醉后护理:

1.体位:给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全麻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直到麻醉完全清醒,持续硬膜外麻醉硬去枕平卧6小时,腰麻病人去枕平卧6-12小时,以免发生术后头痛。依据病情术后次日可取半卧位。

2.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病人完全清醒前应给予吸氧,氧饱和度较低者应寻找原因,如是否体位不当所致,如改变体位后仍较低者应给予吸氧 2升 /分,保持吸氧道通畅,维持氧饱和度95%以上并将病情报告医生;

二、术后护理

1、伤口护理:患者应包扎腹带,并放置沙袋压6小时。注意伤口有无渗血,2、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给予持续心电监测24小时。记录心率,血压,呼吸,氧饱和度六小时以内1次/半小时,六小时以后酌情1次/1-2小时。监测体温4/日。

3、管道护理:妥善固定尿管、腹腔引流管、胃管,保持其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按无菌操作技术做好管道护理,每日更换尿袋、引流袋。拔尿管后嘱病人多喝开水,拔管后6~8小时自解小便,如排尿困难,应采取多种方法诱导排尿。

三、加强基础护理:

1.预防口腔感染:用复方替硝唑行口腔护理2次/日,禁食水时用温开水润湿口唇,防止嘴唇干裂,必要时予涂唇膏保护。

2.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用温开水行会阴擦洗后洁悠神消毒尿道口。

3.预防肺部感染:每2-3小时指导患者咳嗽、深呼吸,并拍背促进排痰。

4.预防皮肤褥疮:指导并协助患者翻身每2-3小时1次,有褥疮高危因素病人可使用水垫预防褥疮。

四、术后并发症的预防:

1、恶心呕吐 轻微者可观察,严重者可遵医嘱给予止吐药,呕吐时注意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

2、高碳酸血症 表现为乏力、烦燥、呼吸缓慢等症状,应给予低流量吸氧提高氧分压,加快二氧化碳排出,预防酸中毒;

3、疼痛 根据疼痛及病情,遵医嘱及时给予止痛药;

4、感染 加强呼吸道管理和伤口、外阴护理;

五、饮食护理:

术后6小时内禁食水,6小时后酌情进食无糖非奶的流质饮食;肛门排气后,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饮食,少量多餐,循序渐进。

六、鼓励活动:

术后可以床上翻身,尿管拔除后或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

七、心理护理:

加强护患交流,帮助患者消除不良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八、康复指导:

1、加强营养的补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于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

2、术后多休息,适当下床活动,逐步增加活动时间及活动量;

妇科盆腔手术 篇3

【摘要】目的:探讨开放性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盆腔包块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04年1月~2010年2月我院因盆腔包块入院的70例患者,分为: 35例采用开放性腹腔镜手术(实验组),35例行剖腹探查术(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身体创伤、术后恢复及并发症。结果:开放性腹腔镜手术(实验组),手术时间为15~45分钟,手术切口1~1.5cm,住院天数平均4天。剖腹探查术(对照组),手术时间为40~60分钟,手术切口8~10cm,住院天数平均8天。两组术后均无并发症。70例患者中,55例为盆腔结核,7例卵巢癌,1例腹膜恶性间皮瘤,4例输卵管积水,卵巢囊肿蒂扭转3例,冰冻切片,肿瘤确诊后立即手术切除。结论:开放性腹腔镜手术在女性盆腔包块诊断中,具有手术时间短、身体创伤小、愈后快、费用底、并发症少的优点,尤其是怀疑盆腔结核患者,用开放性腹腔镜手术诊断更有价值。

【关键词】放性腹腔镜手术;剖腹探查术; 盆腔包块;盆腔结核

Open laparoscopy in gynecologic pelvic mass diagnosis

Lian Xiao Ling ,Yeung Sen Ting ,Tian Xiao Ying ,Tang Lin Zhi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open laparoscopic surgery in gynecologic pelvic mass diagnosis of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January 2004 ~ February 2010 in our hospital because of pelvic mass of 70 hospitalized patients, divided into: 35 cases of an open laparoscopic surgery (experimental group), 35 routine laparotomy (control group) compare the two groups of operative time, physical trauma,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nd complications. Results: The open laparoscopic surgery (experimental group), operative time was 15 ~45 minutes, surgical incision 1 ~ 1.5cm,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veraged 4 days. Laparotomy (control group), operative time was 40 ~ 60 minutes, surgical incision 8 ~ 10cm,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veraged 8 days. No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both groups. 70 cases of patients, 55 cases of pelvic tuberculosis, 7 cases of ovarian cancer, 1 case of m alignant peritoneal mesothelioma, four cases of hydrosalpinx, ovarian cyst torsion in 3 cases, frozen sections, tumor resection immediately after diagnosis. Conclusion: The open laparoscopic diagnosis of pelvic mass in women with a shorter operative time, physical trauma, the more quickly later, cost at the end, the advantages of fewer complications.

【Keywords】 Open laparoscopy,Laparotomy ,Pelvic mass,Pelvic tuberculosis 盆腔包块是妇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包块的性质,是临床需要鉴别的主要问题,同时也是选择治疗方式的重要依据。本文就我院2004年1月~2010年2月70例因盆腔包块入院,并择期行开放性腹腔镜探查诊治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开放性腹腔镜手术在女性盆腔包块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4年1月至2010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70例盆腔包块患者,其中35例采用开放性腹腔镜手术,35例采用剖腹探查术。年龄17~40岁,平均25.5岁。

1.2 麻醉: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或硬膜外麻醉。

1.3 手术设备及器械:采用wolf 电视腹腔镜及其手术器械。

1.4手术方法: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在脐下缘纵行切开1.5~2cm,逐层切开至腹膜,直视下进入腹腔,在手指检查切口周围无肠管及其他组织后,放置直径1cm套管密封固定形成气腹,置入腹腔镜检查整个盆腹腔并在相当于麦氏点及反麦氏点腹膜游离无粘连处做直径0.5及1cm两个穿刺孔,镜下检查整个盆腹腔,取结节状病灶、少许卵巢组织或盆腔包块病理检查,腹水送检。若快速切片提示结核则终止手术,术后积极抗痨治疗;若为恶性肿瘤则积极手术切除,术后规范放化疗。常规安放血浆引流管,术后2~3d拔管。

2结果

2.1 手术情况 :开放性腹腔镜手术患者中,生殖器结核28例,卵巢癌6例,腹膜恶性间皮瘤1例。剖腹探查术患者中,生殖器结核27例,卵巢癌1例,输卵管积水4例,卵巢囊肿蒂扭转3例。盆腔结核确诊后,抗捞治疗;卵巢癌等肿瘤确诊后手术切除或化疗。

2.2 手术时间:开放性腹腔镜手术(实验组),15~45分钟,平均32分钟。剖腹探查术(对照组),40~60分钟,平均54分钟。

2.3 术后并发症:术中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术后腹腔镜组皮下气肿2例,两组均无切口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2.4术后情况(见表1)

3讨论

盆腔包块是妇科门诊常见的就诊原因, 在我国对盆腔包块的诊治中常常存在误诊、漏诊、延误病情或者过度治疗等情况。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使用,盆腔包块的确诊率有所提高,但对于严重黏连甚至封闭的盆腔仍然有困难,因此对于高度怀疑盆腔结核的盆腔包块,选择开放性腹腔镜手术。

开放性腹腔镜手术具有诊断与治疗一次性完成的优点,既可以及时明确诊断,又可以治疗病变,排除恶性。临床研究证明,开放性腹腔镜手术对身体创伤小,痛苦少,干扰盆腔内环境少,术后盆腔粘连少,术后短时间较满意地达到去除病变同时保留器官及其功能的目的[1]。随着腹腔镜微型手术器械的发展,腹腔镜下手术治疗日趋扩大和成熟[2]。35 例开放性腹腔镜手术者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平均住院日为4d,与同期开腹手术相比,明显缩短了住院时间,而且术后疼痛轻、恢复快、费用低。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郎景和. 妇科腹腔镜手术概述[J].实用妇产科杂志, 1994,9(1):8

妇科盆腔手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泗水县人民医院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实施妇科盆腔手术1456例, 其中良性肿瘤及非肿瘤疾病1377例, 恶性肿瘤79例, 术后DVT6例, 死亡1例, 发生率为0.48%。

本组7例患者年龄48~69岁, 中位年龄59岁。良性子宫肌瘤3例, 恶性肿瘤3例 (其中卵巢癌1例、子宫内膜癌2例) 。死亡1例为子宫全切术后3d, 上厕所时突发肺栓塞死亡。有术中输血1例, 合并症:合并肥胖5例, 高血压3例, 糖尿病2例, 高血脂3例, 贫血3例。

1.2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主要有不对称性下肢肿胀、增粗、皮肤苍白、皮温低, 下肢疼痛, 站立或行走后下肢坠胀感。发生于左下肢4例, 右下肢1例, 双下肢均发生1例;发生时间为术后3~14d, 中位发生时间为7d, 其中1例出院后出现症状。

诊断方法: (1) 主诉有上述症状者检查患肢有无压痛、肿胀, 测量双侧下肢周径差异; (2) 对临床有症状的可疑DVT患者, 主要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波 (彩超) 等确诊。所有病例均行胸部X线检查, 排除肺栓塞可能性。

1.3 治疗方法

(1) 禁止下床活动, 避免栓子脱落危险, 抬高患肢, 减轻下肢水肿; (2) 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 扩容, 疏通微循环, 监测并确保水电解质平衡; (3) 对确诊者施行溶栓治疗, 尿激酶20万U+生理盐水100mL于患肢足背静脉滴注, 同时抬高患肢, 1次/d。尿激酶作为第一代溶栓剂, 无抗原性及毒性, 不影响血小板计数, 在血中半衰期为10~15min, 不会蓄积, 而且较其他溶栓剂价格低廉; (4) 口服华法令5g, 1次/d, 期间要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一般为18~21s为宜, 不超过30s, 定期彩超检查, 必要时应用低分子肝素0.4mL, 皮下注射, 2次/d; (5) 红外线理疗, 2次/d, 一次20~30min; (6) 下床活动时患肢穿高弹力袜。

2 结果

静脉安全复通2例, 部分复通4例, 死亡1例。

3 讨论

3.1 病因和高危因素

目前认为DVT的主要原因为高凝状态、血管损伤、静脉血流速度降低。虽然正常止血机制也基于以上3个环节, 但是血管损伤一般轻微, 凝血和止血功能发挥在局部损伤部位, 而局部的血栓通常不会危及生命。但在重大手术的病理情况下, 机体的止凝血功能可能异常增高, 导致血栓过度形成, 严重的可能危及生命。据研究表明[3], 凝血过程是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酶促反应, 最经典的是凝血瀑布学说, 近10年来人们对这一学说进行了修改, 认为内源性凝血不是体内有意义的过程, 而外源性凝血是体内凝血的重要途径, 而手术创伤就可直接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另外, 恶性肿瘤细胞既可以直接激活凝血系统, 又可以通过促进单核细胞、内皮细胞释放凝血活性物而引起血液凝固, 因此, 恶性肿瘤患者往往伴有血液高凝状态, 实验室检查为抗凝血酶第Ⅲ因子, 蛋白C缺乏;纤溶系统紊乱, 如静脉壁内皮细胞纤维蛋白溶酶原缺乏, 出现抗心磷脂抗体、狼疮抗凝物质等。这些因素使得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更易并发DVT, 系DVT高危人群。对于妇科手术, 特别是盆腔清扫手术, 髂股静脉系统容易受到创伤;而且由于手术时麻醉, 肢体肌肉处于松弛状态, 血流变得更慢, 同时有涡流形成和血流粘度增高。血流慢和涡流的最终效应是使得血小板易于沉积于血管壁受损处, 血小板活化促进局部血凝物质增加, 从而加速了血栓形成;术后患者卧床不动, 腹胀、肠麻痹等, 使下肢静脉回流速度下降;这些均是妇科盆腔术后容易出现DVT的因素。对大型妇科腹部及盆腔手术患者进行的静脉血栓高危因素的前瞻性研究表明, 有许多因素可使DVT发病率增加, 主要有高龄、晚期恶性肿瘤、DVT史、下肢水肿、静脉曲张、肥胖、疗史、糖尿病、吸烟均是高危因素[4];术中危险因素是麻醉时间长、失血多、术中输血, 有上述高危因素病例应警惕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3.2 诊断

3.2.1 临床症状

本病最常见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觉疼痛, 行走时加剧, 轻者局部仅感觉沉重, 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 (1) 患肢肿胀的发展程度, 须依据每天用卷尺精确的测量, 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才可靠。这一体征对确诊深静脉血栓具有较高的价值, 小腿肿胀严重时常致组织张力增高; (2) 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因此下肢应检查小腿肌肉、窝、内收肌管及腹股沟下方股静脉; (3) Homans征:将足向背侧急剧弯曲时, 可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小腿深静脉血栓时, Homans征常为阳性。这是由于腓肠肌及比目鱼肌被动伸长时, 刺激小腿血栓静脉而引起; (4) 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 发病1~2周后可致浅静脉曲张。小腿深静脉是术后最易发生血栓的部位, 但时常被漏诊, 常见的症状有小腿部疼痛及压痛, Homans阳性, 小腿轻度肿胀或肿胀不明显。绝大多数股静脉血栓继发于小腿深静脉血栓, 但少数股静脉血栓也可单独存在。髂股静脉血栓病变发生在左侧下肢深静脉较右侧下肢多2~3倍, 这可能是由于左侧髂总静脉的行径较长, 部分左髂部总静脉腔受右髂总动脉压迫的缘故。

3.2.2 辅助诊断方法

(1) 静脉造影:该方法是DVT的最准确的诊断方法, 但因系创伤性检查, 患者不愿接受, 临床已较少采用。 (2) 多普勒超声: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DVT阳性率高达88%以上[5], 是确诊静脉血栓的可靠方法, 且方便。彩超血流显像是检查静脉血栓形成的新方法, 诊断准确率可接近静脉血管造影。彩色多普勒可通过被栓腔内未有彩色血流而确诊, 同时可鉴别被栓静脉是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阻塞, 并可通过静脉栓子内及周围的血流显示来确定侧支形成和再通情况[6]。

3.3 预防

妇科肿瘤术后无症状性下肢静脉栓塞的发生率远远高于有症状者, 有研究院表明, 大型腹部及盆腔手术的妇科患者, 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可高达17%, 其中85%发生于腓肠肌静脉, 无临床表现, 近1/3自然溶解, 4%扩展到近端下肢静脉成为有临床症状的静脉血栓, 4%发生有症状的肺栓塞。认为对有高危因素患者应警惕DVT的可能性, 可采取下列措施预防DVT发生: (1) 术前准备, 了解有无静脉栓塞病史及其它高危因素, 评价凝血功能、血色素、血糖及血脂水平, 必要时纠正贫血、水电解质平衡、糖尿病等, 纠正因禁食、灌肠等引起的脱水; (2) 术中, 手术操作仔细轻柔, 尽量减轻组织损伤和对盆腔静脉的刺激, 尽量避免下肢静脉输液和输注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 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注意避免下肢静脉受压, 为了防止小腿肌肉长时间受压, 可在足关节下方置4cm厚的细沙袋, 使小腿腹部离开床面; (3) 术后, 患者回房, 护士或家属被动按摩患者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为患者活动足关节, 改善下肢肌肉的收缩功能, 并做踝关节屈伸运动, 足内外翻运动[7], 注意保暖。每2h翻身1次, 既可预防肺部感染, 又可减轻下肢静脉压力, 有利于静脉回流。如果病情不允许活动翻身, 可2h改变一次患者的体位, 使重力有所倾斜, 以改善受压侧肢血液循环。术后24h帮助患者坐起, 然后逐渐下床活动。做深呼吸动作, 防止痰液淤积, 并有利于肺部血液循环。对有高危因素患者不用或减少用止血药物, 术后补液要充足, 稀释血液, 降低血液黏稠度。最后, 重视患者的主诉, 如有站立后下肢沉重、胀痛等不适, 应警惕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综上所述, 对于妇科盆腔手术后DVT的预防、治疗应给予高度重视。个人认为, 预防其发生非常重要, 术后密切观察其下肢的变化, 认真听取患者主诉, 以便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减轻DVT并发症, 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挽救患者生命。

摘要: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的诊断治疗要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泗水县人民医院7例妇科DV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结果辅助诊断方法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为最佳。对于DVT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尤为重要。结论术前纠正贫血, 术中操作精细, 减轻对髂静脉及其属支的刺激, 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血栓性静脉炎,手术治疗,预防

参考文献

[1]张强.外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J].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 (5) :263.

[2]截自英.实用内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1276.

[3]王兆钱.凝血与纤溶研究的进展[J].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0, 23 (4) :242-245.

[4]李永茂, 安风玲, 董丽峰, 等.28例恶性肿瘤患者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成因分析的防治体会[J].现代肿瘤医学, 2003, 11 (2) :140-141.

[5]程声.预防肺栓塞生在加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40) :2866-2869.

[6]王文平, 徐智章, 何银凤, 等.下肢静脉栓塞的超声诊断[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1998, 7 (1) :3-37.

药物治疗妇科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 篇5

慢性盆腔炎是妇利常见病、多发病,多数由急性盆腔炎未能及时彻底治疗或患者体质较差、病程延K所致。也可无急性炎症病史。有些病人由于炎症久治不愈,反复发作,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因此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我院自2005年3月至2006年12月开始,用阿奇霉素配伍止痛化症胶囊药物治疗慢性盆腔炎54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54例病人均为我院门诊及妇女普察时发现的病人,年龄最小25岁,最大60岁。病程1—20年。40例有生育和流产史,38例曾服用过其它抗菌素或理疗过,16例末进行任何治疗。所以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约30人,对照组24人,二细在年龄、病程及临床症状、体征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2.诊断标准;参照‘妇产科学’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行妇科和B超检查确珍。54例均有盆腔积液,其中6例有盆腔炎性包块,治疗组3例,对照组3例:10例同时有子宫肌瘤。治疗组6例,其中2例月经量多。对照组4例,其中l例月经量多,54例病人均排除卵巢囊肿,卵巢癌及子宫内膜异位症。

3.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环丙沙星、罗红霉素等按常规剂量治疗,治疗组给予阿奇霉素0.5克加入o.9%生理盐水500ml,静脉慢滴,用量日一次,连用5天。继后换阿奇霉素口服,每次o.5克。日一次,连用7天,同时加止痛化症胶囊,日3次,一次4—6粒,连用7天。

4.疗效判断:治愈:下腹腰部酸痛、下坠等症状消失,子宫活动受限、压痛、输卵管呈条索状增厚等体征恢复正常,盆腔积液消失,并且半年内无复发。显效;慢性盆腔炎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减轻。无效;慢性盆腔炎症状未减轻。

二.结果

1.阿奇霉素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治疗绍30例,治愈24例,占80%,显效5例,占16.67%,无效1例占3.33%。总有效率29例,占96.67%。对照组24例,治愈10例。占66.67%。显效5例, 占20.83%。无效3例,12.50%。总有效率21例, 占87.5%.

从以上可以看出阿奇霉素治疗组和对照组间总有效率经X检验,P<0.05,有显著差异。

2治疗后病人症状,体征转变情况:治疗组30例中,24例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5例较治疗前减轻,其中3例盆腔炎性包块较前明显缩小,对照组16例,5例腹痛减轻,其中一例盆腔炎性包块缩小,但两例盆腔炎性包块和一例月经量多症状体征无任何改变。

三.讨论

盆腔炎常是分娩后或者是流产后感染所致的,也可能是性生活过频、不洁性生活等感染引起。在病史询问中多有早期症状末引起重视,或治疗不彻底的情况。查资料表明,慢性盆腔炎的发病率仅次于慢性宫颈炎及念珠菌阴道炎。病人主要症状为下腹部胀痛,及腰骶部酸痛。月经失调,白带增多。病程较长者可有精神不振,全身不适,失眠等全身症状。输卵管粘连、阻塞时可至不孕。近年来,由于传播疾病如淋球菌、沙眼衣原体,以及解尿支原体引起的慢性盆腔炎呈上升趋势,在宫外孕病因中,輸卵管炎症是主要因素。因此除加强预防措施外应及时治疗感染,降低妇女患病率避免损伤输卵管造成的长期并发症的根本措施

妇科盆腔手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1999年1月-2008年12月共实施妇科盆腔手术2818例, 其中良性肿瘤及非肿瘤疾病2608例, 恶性肿瘤210例。术后发生LEDVT 22例, 发生率为0.78%, 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而确诊:患侧下肢深静脉内径增宽, 内透声差, 可见点片或絮状回声物, 血流呈点状及小线状走行, 或无彩色血流显示等;主要临床表现:不对称性下肢肿胀、增粗、皮肤苍白或花斑样发绀、皮温低等;下肢疼痛, 站立或行走后坠涨感;出现Homans征 (足背屈时激发腓肠肌疼痛) 等;发病年龄45~76岁, 中位年龄58岁;体质量57~72kg, 平均66.7kg, 其中超体质量6例;良性肿瘤4例, 恶性肿瘤18例;合并贫血6例, 下肢静脉曲张4例, 高血压病10例, 无并发症者1例;手术时间90~340min, 平均170min;术前输血2例, 术中输血4例, 术中、术后均接受输血3例。22例患者均常规应用止血药物并予腹带裹腹。

1.2 治疗方法

治疗均以药物抗凝为主, 给予低分子肝素4100U/0.4ml腹壁皮下注射, 每12小时1次。另辅以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 每天1次;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静脉滴注, 每天1次。

1.3 护理措施

1.3.1 预防性护理:

(1) 做好围手术期的健康教育:详细讲解LEDVT的病因、危险因素及后果;说明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 指导患者正确的活动方法;告知其主要症状, 如有不适及时通知医护人员。 (2) 重点监护患者:手术时间>4h;恶性肿瘤高凝状态;既往有血栓疾病;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围手术期给予输血及刺激性药物;超质量、高龄等。监护内容:对下肢轻微疼痛或肿胀的患者应高度重视, 进行连续观察并鉴别分析, 及时排除静脉输液后液体外渗肿胀及重力性水肿等问题。 (3) 机械性干预:鼓励患者多进行下肢主动及被动活动、按摩、理疗等, 尽量避免压迫, 另外可采取抬高患肢、穿弹力袜等措施。早日离床是主要预防措施, 适当增加下肢活动, 注意下肢保暖, 防止寒冷刺激引起静脉痉挛及血液淤积, 护士和家属在术后按摩下肢比目鱼肌和腓肠肌, 并做足踝被动运动。

1.3.2 栓塞后护理:

(1) 心理护理:解释LEDVT的病因、治疗方法、治愈率, 解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配合治疗和护理; (2) 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变化:若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 若颜色加深、温度升高提示出现感染, 均应及时通知医师积极治疗; (3) 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每天热敷穿刺患处2次, 预防浅静脉炎的发生。

2 结 果

22例患者经上述非手术治疗、护理后, 其中静脉完全复通8例, 部分复通14例, 无治疗失败病例。症状显著改善12例, 症状完全消失10例。无1例发生肺栓塞, 无1例行血管切开取栓术。

3 讨 论

LE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的凝结, 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致残率高并可引起死亡, 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 方法包括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医学界公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及静脉内膜损伤是LEDVT形成的3大因素[4]。妇科盆腔手术后的患者可能由于以下特点较易发生LEDVT: (1) 盆腔静脉密集且壁薄, 缺乏筋膜外鞘, 故易发生淤血、血流缓慢; (2) 盆腔肿瘤产生各种生物活性物质干扰出、凝血系统, 导致血液高凝[5]; (3) 盆腔清扫手术容易损伤髂股静脉系统; (4) 术前为改善贫血而输血, 术中使用肌松剂, 术后卧床时间长, 使用腹带增加腹压等。有大型妇科手术患者进行静脉血栓高危因素的前瞻性研究表明:高龄、晚期恶性肿瘤、LEDVT病史、下肢水肿、肥胖、麻醉时程长、失血多、输血史等均为高危因素[6,7], 且大型妇科手术患者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可高达17%[8]。重视LEDVT患者围术期的健康教育, 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辅以药物治疗及良好的护理措施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兰锡纯.心脏血管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55.1333.

[2]陆继红.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1, 26 (6) :527.

[3]刘玉珍, 张震宇, 郭淑丽, 等.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J].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6, 41 (2) :107.110.

[4]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348.

[5]甘俊丽.深静脉血栓转向门诊治疗[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2000, 19 (6) :293.

[6]张强.外科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J].实用外科杂志, 2001, 21 (5) :263.

[7]Falanga A, Zacharski L.Deep vein thrombosis in cancer:the scale of the problem and approaches to management[J].Ann Oncol, 2005, 16 (3) :696.701.

妇科盆腔手术 篇7

关键词:盆腔手术,预防性护理,应用价值,护理方法

盆腔疾病是发病率极高的妇科疾病, 如果治疗不及时可引起宫外孕、不孕, 甚至损害卵巢功能, 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1,2]。盆腔手术是治疗盆腔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 治疗效果显著, 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盆腔手术患者极易引发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严重影响手术治疗效果, 不利于患者早日康复。下肢静脉血栓是盆腔手术患者常见并发症, 多发生于肥胖、血液黏滞度较高体质的患者, 静脉血栓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损害患者肢体能够, 甚至导致患肢部分功能丧失, 如果血栓发生脱离还有可能引起肺栓塞,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所以对盆腔手术患者进行预防性护理,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非常重要[3,4]。本研究将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4例盆腔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探讨预防性护理在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4例盆腔手术患者按照数学随机法分为A组 (42例) 、B (42例) 。A组患者年龄31~60 (55.4±7.8) 岁;体重50~75 (60.8±5.5) kg;手术类型:子宫手术18例, 输卵管手术16例, 卵巢手术8例;手术方式:剖腹手术19例, 腹腔镜手术20例, 阴式手术3例。B组患者年龄33~61 (56.2±6.4) 岁;体重48~76 (61.4±5.9) kg;手术类型:子宫手术17例, 输卵管手术18例, 卵巢手术7例;手术方式:剖腹手术17例, 腹腔镜手术21例, 阴式手术4例。排除合并其他脏器功能障碍以及神经疾病者, 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并同意的情况下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A组患者给予常规手术护理, B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预防性护理, 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以及术后护理。

术前护理: (1) 对患者进行术前宣教, 对患者讲解疾病知识, 手术方案、手术时间, 术后并发症以及其他相关注意事项等, 并引导患者进行下肢运动, 练习床上咳嗽、肺部功能锻炼。 (2) 患者术前服用肠溶性阿司匹林等抗血栓药物, 连续服用三天, 每天一次;术前晚上和术日早晨进行灌肠, 防止出现血液浓缩现象, 对于高龄患者由于身体弱、排泄多, 可通过及时补充水分、电解质预防体液流失, 形成血液浓缩, 进而引发静脉血栓。为预防血管内膜损伤, 护理人员应尽量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药物输注, 同一静脉的连续输液时间不可超过48h, 如出现局部炎症应及时更换其他静脉通路。观察患者术前生命体征变化, 如有异常情况要及时处理。 (3) 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消除患者紧张、担心、焦虑等不良情绪, 与患者主动沟通, 了解患者心理变化,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通, 让患者以良好的心身状态迎接手术。

术中护理:患者的手术时间与并发症的发生有着重要影响, 原则上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 对于手术时间超过2h的患者, 为加速静脉回流, 患者术中应取头低15°, 于患者足关键处置放沙袋, 使小腿部与床面隔开。手术操作过程要动作要轻柔, 避免不必要的按压。如果手术未在预定时间内完成可给予抗血栓药物。

术后护理: (1) 患者术后需去枕平卧6h, 并定时翻身, 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注意保暖, 保持室内温度在25℃左右, 以免温度过低引起静脉痉挛造成血液淤积。如患者使用腹带时松紧度要适当, 避免过紧增加下肢静脉回流阻力。 (2) 术后患者下肢为完全恢复知觉时需对患者下肢进行按摩, 协助患者进行被动运动, 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预防血栓。 (3) 患者下肢恢复知觉后督促患者在床上进行关节屈伸运动或者下床活动, 避免进行深呼吸运动, 以免造成肺部痰液淤积。 (4) 患者术后6h可给予流质食物, 待排气后可摄入软食, 注意饮食清淡, 多食蔬菜、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嘱咐患者保持心情舒畅, 以免引起神经功能紊乱以及影响血管舒缩功能。 (5) 给予抗血栓药物, 并密切关注患者的下肢状态变化, 如出现疼痛、酸胀等异常情况需进行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正负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A组8例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后10d后症状消失, 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与15d内治愈;B组1例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于5d内症状消失, 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于10d内治愈, B组患者并发症恢复时间短于A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盆腔手术是治疗妇科疾病的重要方法,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盆腔手术围手术期如果护理不当极易引发各种手术并发症, 严重影响手术治疗效果, 因此对盆腔手术患者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对预防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有着重要作用。下肢静脉血栓是妇科盆腔手术的常见并发症, 同时也是比较严重的并发症, 发病率可达40%~55%, 不仅给患者的术后恢复带来极大影响, 情况严重时可导致肺梗死, 危险患者生命[5]。下肢静脉血栓主要是由于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等原因引起, 女性盆腔部位静脉管壁较薄, 静脉血管丰富, 进行手术操作极易对静脉血流造成影响, 导致血流缓慢, 而下肢肌肉松弛, 血流动力学缓慢, 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6,7]。所以有必要与术前、术中以及术后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本研究B组患者与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均给予预防性护理, 术前给予抗血栓药物、术中体位处理和操作轻柔以及术后下肢按摩、伸张等等护理都是预防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有效措施, 另外, 对手术恢复中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干预对调整患者身心状态、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促进患者快速康复也有着重要作用[8]。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B组患者术后发生血栓性浅静脉炎1例, 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 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 (P<0.05) , 而且B组患者并发症症状均在较短时间内消失, 相比A组患者比较差异明显 (P<0.05) , 由此可见, B组患者的整体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A组, 该结论与文献[9,10]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所述, 预防性护理应用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护理中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护理效果显著, 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 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洪.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性护理探究[J].吉林医学, 2012, 33 (9) :1959.

[2]Jurado M, Bazan A, Alcazar J L, et al.Primary vaginal reconstruction at the time of pelvic exenteration for gynecologic cancer:Morbidity revisited[J].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 2009, 16 (1) :121-127.

[3]林素琴, 林剑芳, 洪飞, 等.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3, 28 (2) :136-137.

[4]陆克蓉.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2, 9 (27) :79-80.

[5]林妙嫦.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 (6) :996-997.

[6]Law Tracy S M, Cheung Rachel Y K, Chung Tony K h, et al.Efficacy and outcomes of transobturator tension-free vaginal tape with or without concomitant pelvic floor repair surgery for urinary stress incontinence:five-year follow-up[J].Hong Kong Academy of Medicine, 2015, 21 (4) :333-338.

[7]李坤, 侯春霞.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J].中外医疗, 2011, 30 (10) :148, 150.

[8]段平妙.分析妇科盆腔手术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 (中旬刊) , 2014, 24 (7) :4393.

[9]李构莲.妇科盆腔手术患者行预防性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2 (34) :37-38.

妇科盆腔手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9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82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 年龄29~73岁, 平均年龄 (43.7±5.9) 岁;其中有29例接受盆腔淋巴结清扫术, 31例接受全子宫切除术, 23例接受子宫肌瘤剜除术。将82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41例, 两组在年龄、手术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实验组采用采用常规护理加护理干预。实验组护理干预措施如下: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 确定高危人群, 对患者各项功能水平进行全面评估, 使不利因素得到纠正, 从而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几率也降低。在术前将相关知识给患者及家属进行讲解, 根据患者受教育程度, 将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的原因、常见症状及为什么要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采取恰当的方式向患者讲解, 使患者及家属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认知情况和重视度得到提高, 从而得到患者及家属主动配合。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是进行恢复性锻炼、尽早下床活动。患者术后应随机按摩双下肢, 术后恢复期间体位应经常更换, 关节活动也应在监督下进行。下床活动应在术后尽早进行, 使下肢静脉回流通畅肿胀减轻。

活动量每天不应过大, 不要造成患者太过劳累。要苦练静脉穿刺技术, 减少静脉穿刺次数, 将静脉壁的损伤减小到最低, 使患者痛苦减小。在术后还要注意患者的各种表现如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报告医生。要经常与患者沟通, 将其心理变化及时掌握, 并给予心理疏导, 给予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与信心。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4.0处理, 检测数据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 对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9865,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

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率方面比较, 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χ2=10.2500, P<0.01) , 详见表2。

注:与常规组比较, ▲P<0.0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造成的血管内血液的不正常聚集、凝固, 会导致血流障碍, 使静脉产生高压出现肢体肿胀、疼痛及静脉扩张等临床表现, 其危害的重要性人们已日益引起的重视[3]。继发性静脉曲张、淤滞性溃疡、色素沉着、皮炎、下肢水肿等后遗症在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皆有可能出现。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患者将会出现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 导致其患肢功能部分或完全丧失而产生残疾, 而且一旦血栓掉落, 肺栓塞则有很高的几率出现对患者生命造成危害[4]。

本组资料显示, 两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比较, 对照组显著高于实验组 (P<0.05) , 说明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并发症发生率, 能够缓解患者痛苦, 改善预后效果。两组患者在护理满意率方面比较, 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的护理满意率, 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得到患者的肯定能够改善护患关系, 使患者能主动配合护理治疗, 从而增强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护理干预在防治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能改善护患关系, 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率及时了解患者状态,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缓解患者的痛苦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曾红.护理干预在防治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29) :84-85.

[2]严俊丽, 顾晓琴.护理干预在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深静脉血栓中的作用.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2) :204-235.

[3]张喜维.围手术期干预预防妇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z6) :211.

妇科盆腔手术 篇9

关键词:克赛,预防,盆腔手术后,深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妇科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 国外报道发病率高达30%~50%, 国内为2.6%。主要症状有疼痛、肢体肿胀、浅静脉曲张、皮温低, 活动后加重。由于血栓形成可引起肺栓塞及下肢功能障碍, 故对其预防十分重要。我院于2007年开展对妇科子宫切除术后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应用克赛预防术后DVT的发生,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纳入标准

选取因子宫或卵巢等妇科疾病需要行子宫切除含或不含附件切除及同时行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的入院患者, 存在以下一种或多种高危因素的:年龄45岁以上, 静脉曲张, 显著肥胖, 吸烟, 口服避孕药, 恶性肿瘤, 截石位, 手术时长>1h, 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但病情稳定者, 无活动性溃疡等。入院常规检查凝血功能, 血常规, 肝肾功能, 排除检查结果异常者。

1.2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1~12月住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70例, 年龄38~60岁。其中子宫或卵巢良性病变92例, 恶性病变78例。手术分开腹和腹腔镜, 麻醉分全身麻醉和硬膜外腔麻醉。具体术式:子宫切除含或不含附件切除手术及同时行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

1.3 处理方案

将170例患者按住院先后编号, 然后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85例, 2组间在年龄、手术类别和麻醉方式上差异均无显著性。试验组:根据麻醉方式选择给药方式, 全麻患者术前2h脐周皮下注射克赛40mg, 之后每24小时同法给药共3次, 硬膜外麻醉者术后12h首次皮下注射克赛40mg, 之后每24h同法给药共3次, 少数手术范围广手术时间>3h或存在多种DVT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延长给药至术后7~10d。给药方法:患者仰卧位, 注射部位为前外侧或后外侧腹壁皮下组织内, 左右侧交替, 注射针垂直, 完全插入注射者用拇指和食指捏起的皮肤皱褶内, 而不是水平插入。在整个注射过程中, 维持皮肤皱褶的存在。对照组不注射克赛及其他抗凝药。

1.4 抗凝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监测

手术后3d复查血常规, 凝血功能, 延长用药者用药结束时再复查1次上述指标。同时观察患者腹部伤口出血和阴道残端出血发生率, 以及下肢疼痛、肿胀、静脉曲张等DVT表现的发生率。

1.5 统计学处理

计算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DVT形成发生率, 然后用χ2检验, 比较2组结果的差异, P<0.05示有显著差异。

2 结果

试验组无一例DVT形成, 对照组发生DVT10例, 表现为患者感觉小腿部疼痛或胀感, 腓肠肌有压痛, 足踝部轻度浮肿, Homans征阳性, 彩超均未见血栓性显像, 由临床确诊。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 。复查凝血功能及血常规显示, 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未发现明显异常, 均未出现明显出血倾向。

3 讨论

肿瘤患者术后DVT的发生率为10%~50%[2]。妇科肿瘤多位于盆腔, 由于麻醉后下肢肌肉松弛, 周围血管扩张, 组织破坏释入凝血活酶, 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 术后长时间卧床制动, 血流瘀滞, 加上手术造成静脉壁损伤, 以及补液量不足, 血液浓缩, 再加之高龄、肥胖、吸烟、截石位等多种危险因素相互积累极易发生DV T。因此提高对DVT形成的认识是防治本病发生的关键, 围手术期应该强调根据DVT的病因进行针对性预防, 这对减少DVT的发生起关键性的作用。美国胸科医师学会制定的抗栓指南是目前国际上最权威也是最全面的指南, 它指出:预防剂量的低分子肝素几乎不增加有临床意义的出血并发症的危险。近年来低分子肝素逐渐取代传统的肝素, 因为其防止DVT的功效优于小剂量肝素, 出血并发症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下降, 给药方便, 不良反应小, 生物利用度高、安全、可靠且无需监测出凝血功能, 如过量可用鱼精蛋白对抗, 是目前临床首选的预防用药。克赛属低分子肝素类药物, 具有高活性抗Ⅹa作用和低活性抗Ⅱa或抗凝血酶作用, 在不同适应症所需的剂量下, 本品并不延长出血时间。在预防剂量时, 本品对APTT没有明显改变, 既不影响血小板聚集也不影响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结合, 出血、血肿等并发症低, 而抗血栓形成活性增强[3]。皮下注射本品3h后达最大血浆活性。本院通过临床随机对照观察表明, 围术期应用克赛是安全的, 克赛抗凝治疗能有效地预防妇科患者子宫切除术后DVT形成的危险, 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的机会, 同时其价格合适, 能广泛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ENOXACAN Study Group.Efficacy and safety of enoxaparin versusunfractioned heparin for prevention of deep veinthrombosis in elec-tive cancer surgery: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multicentre trial withvenographic assessment[J].Br J Surg, 1997, 84 (8) :1099~1103.

[2]程显声.预防肺栓塞重在加强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J].中华医学杂志, 2005, 85 (40) :2866~2869.

常见妇科病慢性盆腔炎的诊治研究 篇10

【关键词】妇科病;慢性;盆腔炎;诊治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5-0118-02

妇科临床中的盆腔炎症分成急性、慢性两种,当中慢性的盆腔炎在发作初期不具典型病征,但伴随病情蔓延发展,会对病人机体构成较大的负性影响。本文随机抽选2015年5月-2016年5月因患有慢性盆腔炎进入我社区卫生服务站妇科施行诊疗的73例女性病人,将其划分成实验组、对比组,经医师确诊以后,实验组39例选用腹腔灌注方式展开治疗,对比组34例选用给服抗生素药展开治疗,对比两种疗法的运用疗效及有关指标情况,现将此次调研情况阐述如下:

1.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因患有慢性盆腔炎进入我社区卫生服务站妇科施行诊疗的73例女性病人为探究对象,入选病人遵医进行盆腔B超及相应检查,并依循慢性盆腔炎权威诊治标准展开病症判别。随机将其划分成实验组、对比组,实验组39例:年龄间于21-53岁,平均(34±7.42)岁,患病时长在4个月-7年间,平均(3.4±0.72)年。对比组34例:年龄间于23-55岁,平均(35±6.94)岁,患病时长在5个月-8年间,平均(3.8±0.66)年。对两组女性病人一般性资料展开比较,未见突出差异(P>0.05),可进行同期对照研讨。

1.2方法

1.2.1疾病确诊

医师依循妇科医学中有关慢性盆腔炎症的规范化诊治内容,对两组病人展开各项体/病征鉴别,同时参照盆腔B超探查所得的结果,综合评定每例病人的疾病准确状况。若病人之前患过盆腔炎,需探查其有无过度疲累、下腹部胀坠、腰骶处酸痛等病征;同期检查病人月经状况(经期紊乱、白带较多、痛经等),进而探查子宫内是否出现异常病变,典型征象属条索状,压痛感觉显著,且可触及双侧亦或单侧的炎性包状肿块;在子宫旁伴有结缔性片状组织变厚现象,带有显著压痛。

1.2.2治疗方法

实验组病人经期过后,将膀胱尿液排出并平卧于操作台上,对其腹部相应位置实施消毒,取脐连线、髂前上棘中间三分之一交界位置作为入针点,当病人鼓起腹部时,以垂直入针方式刺进一次性穿刺针,待出现落空感后移出针芯,再将输液管按接在留置针上,注入200ml替硝唑+250ml生理盐水+10ml地塞米松+16 万U庆大霉素+4000 万U糜蛋白酶,滴注完后拔掉针头,用消毒纱布盖住针眼,1周以后复诊,若疗效不显著,还可考虑施行二次灌注。

对比组病人予以500mg左氧氟沙星,每日1次;400mg甲硝唑,每日2次,持续给服14天。

1.3效果评估

如果病人各种病/体征彻底消除,判定作治愈;如果病人各种病/体征部分得以消除,判定作有效;如果病人各种病/体征没有消除或出现恶化迹象,判定作无效。

1.4数据处理研究

运用SPSS21.0版统计软件对本次所有相关的调查数据予以整合处理,当中,( ±s)表示计量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运用 2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的对比,计量资料比较通过t检验,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时表示为P<0.05。

2.结果

2.1两组病例实施治疗后的总体疗效

实验组药物起效时间平均是(2.1±1.4)d,对比组药物起效时间平均是(5.4±2.6)d;两组病例实施治疗后总体疗效数据如表1所示,由表得知,实验组总有效37例,占94.87%;对照组总有效24例,占70.59%。评估发现,实验组药物起效平均时间、总体疗效均优越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

2.2两组病例实施治疗后的不适反应情况

实验组灌注中,有1例出现腹部疼痛、1例出现恶心现象,占5.13%(2/39);对比组用药期内,有8例出现胃、肠道应激症状,占23.53%(8/34)。比较可知,两组组间对比差异较大(P<0.05)。

3.讨论

对慢性的盆腔炎症进行对症施药时,腹腔灌注方式更具运用优势,具体表现于以下几点:(1)药物直接抵达盆腔患处,既可加速血循环,又可提升给药疗效。(2)操作流程简易,创伤小,病人依从性高。(3)药物不对胃、肠道形成显著刺激,预后成效相对较好[1]。如果对病人予以广谱性强的抗生素药,则需给服更多药剂,且发挥药物所需的时间较长,预后效果也不够明显,加之,口服药剂会给胃、肠道形成较大的刺激负担,干扰了药物吸纳及发挥的整体效率[2]。

本调研活动结果是,实验组总有效37例,占94.87%;对照组总有效24例,占70.59%。实验组药物起效时间平均是(2.1±1.4)d,对比组药物起效时间平均是(5.4±2.6)d。经评估,实验组药物起效平均时间、总体疗效均优越于对比组,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灌注中,出现不适反应的病例占5.13%;对比组用药期内,出现不适反应的病例占23.53%。两组组间对比差异较大(P<0.05)。

综合所述,治疗慢性盆腔炎症适宜选用盆腔灌注方式,此医疗方法的起效速度快、总体疗效好、施药后不适症状少,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丰华,钟颖.不同致病菌感染的慢性盆腔炎患者应用灌肠液的抗菌作用及对阴道微生态的影响[J].中国综合临床,2016,32(1):85-89.

妇科盆腔炎综合治疗分析 篇11

资料与方法

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盆腔炎患者86例, 年龄21~52岁, 平均 (35.7±6.1) 岁;病程时间2个月~4年, 平均 (1.8±0.5) 年;发病原因中, 产褥期感染13例, 宫腔手术感染50例, 阴道不规则出血6例, 不明原因17例。根据抽签法将86例患者平均分组, 其中, 对照组43例, 年龄21~51岁, 平均 (35.2±5.4) 岁;病程2个月~3.4年, 平均 (1.7±0.7) 年;发病原因中, 产褥期感染7例, 宫腔手术感染22例, 阴道不规则出血4例, 不明原因10例。观察组43例, 年龄22~52岁, 平均 (36.3±5.4) 岁;病程3个月~4年, 平均 (2.0±0.9) 年;发病原因中, 产褥期感染6例, 宫腔手术感染28例, 阴道不规则出血2例, 不明原因7例。经临床诊断,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符合盆腔炎的确诊标准, 且不存在其他妇科疾病以及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疾病, 无药物过敏等既往史等, 且在年龄、病程、发病原因、症状表现等方面的差异性不大, 比较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方法: (1) 对照组:对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临床诊治。具体方法:采用抗生素进行抗炎治疗, 即给予患者静脉滴注头孢噻肟钠, 4.0 g/次, 2次/d;甲硝唑, 500 m L/次, 2次/d, 连续治疗7 d。 (2) 观察组:对患者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进行临床诊治, 即在对患者实施常规西医抗炎治疗的同时, 对患者进行中医灌肠治疗, 其药方成分为丹参30 g, 黄芪20 g, 当归15 g, 红花15 g, 延胡索12 g, 赤芍12 g, 炒杜仲l0 g, 皂角刺l0 g, 夏枯草l0 g, 牛膝10 g, 桂枝6 g, 艾叶6 g。存在气血两亏症状的患者, 可加入熟地黄15 g、党参15 g;存在输卵管不畅的患者可加入土鳖虫10 g、地龙l0 g;存在包块的患者可加入三棱10 g、莪术10 g。将中药用冷水煎煮, 100 m L/剂, 1剂/d。每次灌肠的汤药温度需保持在37~39℃, 时间10~15 min, 连续治疗3个疗程 (1个疗程10 d) 。

疗效评价标准: (1) 痊愈:患者的瘙痒、疼痛等临床体征、症状完全消失, 且无复发现象; (2) 显效:患者的各项临床体征、症状基本消失或有明显的缓解, 且无复发现象; (3) 有效:患者的各项临床体征、症状有所缓解; (4) 无效:患者的各项临床体征、症状均无改善; (5) 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例数/总例数×100.0%[3]。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15.0软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 并采用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当差异值P<0.05时, 则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4]。

结果

统计学比较显示, 对照组痊愈13例 (30.23%) , 临床总有效率76.74% (33/43) ;观察组痊愈23例 (53.49%) , 临床总有效率95.35% (41/43) 。观察组的临床诊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组间对比存在显著差异性, 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现代西医认为, 盆腔炎的发病原因主要与宫腔手术感染、流产或产后感染、经期卫生不足以及周围组织病变等因素有关, 因而在治疗时主要用甲硝唑、头孢噻肟钠等进行抗炎治疗[5]。而中医理论认为, 盆腔炎属于“月经不调”“腹痛”“带下”等范畴, 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外邪侵袭、正气不足导致虚实夹杂、寒凝血瘀, 从而引起一系列的体征症状。因此,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该主要以祛邪散结、活血化瘀、固本扶正、内外兼治为主[6]。

在本次的中药灌肠汤剂中, 丹参、当归、红花、赤芍均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的功效, 而黄芪、炒杜仲则具有补血益气的作用, 延胡索具有止痛理气的功效, 皂角刺、夏枯草具有散瘕消瘤的作用, 牛膝、桂枝、艾叶则具有温经暖宫的功效[7]。本次临床研究表明, 在随机抽选的86例妇科盆腔炎患者当中, 应用中西医综合治疗的患者, 其临床治愈率53.49% (23/43) ,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35% (41/43) , 明显高于应用常规西医治疗的患者 (30.23%, 76.74%) , 组间比较结果差异性明显, 均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见, 在妇科盆腔炎患者的诊疗过程当中, 应用中西医综合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瘙痒等临床症状,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 降低复发率, 从而更好地帮助和促进患者及早恢复健康。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对妇科盆腔炎患者采用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盆腔炎患者86例。按照抽签法分成两组, 每组43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 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综合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 (95.35%) 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 (76.74%)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方法对妇科盆腔炎进行临床治疗的效果显著, 治愈率高, 因此, 它是一种科学、有效、理想的临床诊疗措施。

关键词:盆腔炎,综合治疗,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丽, 林霞.中医综合治疗盆腔炎100例临床观察[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3 (6) :2087-2088.

[2]王会青.中医综合治疗盆腔炎5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 3 (12) :1642-1643.

[3]张露英, 赵桂强, 张红.中西医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1, 3 (7) :576-577.

[4]李娜.妇科慢性盆腔炎临床综合治疗预后探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8) :2132-2133.

[5]刘敏.盆腔炎的诊断及综合治疗[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下旬刊) , 2011, 2 (6) :906-907.

[6]王德志.中西医结合治疗盆腔炎280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 2008, 19 (5) :2120-2121.

上一篇:应用力学下一篇:高压水射流切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