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前庭囊肿

2024-10-10

鼻前庭囊肿(共4篇)

鼻前庭囊肿 篇1

鼻前庭囊肿是发生在鼻前庭皮下、上颌牙槽突骨表面上的一种良性肿物。其生长缓慢, 早期无症状, 随着囊肿增大可产生局部胀痛感, 若合并感染则疼痛加剧, 囊肿生长迅速, 甚至可压迫上颌骨形成骨质缺损[1]。穿刺可抽出透明或半透明的黏液性或浆液性液体, 抽吸后囊肿缩小, 但易迅速复发。本研究回顾分析了54例鼻前庭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7例 (唇龈沟组) 中, 男10例, 女, 女17例;左侧17例, 右侧10例;年龄20~52岁, 平均37岁。鼻前庭囊肿揭盖术27例 (揭盖组) 中, 男8例, 女19例;左侧20例, 右侧7例;年龄25~50岁, 平均42岁。囊肿均为单侧, 最大直径约3 cm, 最小直径约1 cm。

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 每组27例, 分别采用鼻前庭揭盖术和唇龈沟切口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治疗。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传统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术

(1) 鼻前庭揭盖术患者均采用患者取卧位, 1%利多卡因加0.1%肾上腺素少许作患侧鼻前庭局部浸润麻醉及做鼻腔表面麻醉后, 于患侧鼻前庭囊肿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在鼻内镜监视下, 用小尖刀在鼻腔内囊肿最隆起处 (下壁或侧壁) 弧形切开囊肿, 切口不超过囊肿, 用鼻窦电动切割器吸净囊内液体后, 沿切口将切口扩大, 尽量保留鼻前庭皮肤, 向外可达鼻腔外侧壁, 向前或向后可达囊肿前后径长, 向内不超过鼻中隔, 囊肿和鼻前庭底壁皮肤交界处修复平整, 要求囊肿顶盖约1/3~1/2揭除, 完整保留囊肿其他囊壁, 使囊肿呈袋状与鼻前庭融合成一个腔, 囊腔向鼻前庭充分开放。囊腔内放入膨胀海绵填塞。手术后给予抗炎治疗2~5 d;1~2 d后抽出鼻腔填塞物, 鼻腔滴0.02%呋喃西林液及涂红霉素软膏, 定期行鼻前庭术腔清理。 (2) 唇龈沟切口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患者卧位, 消毒铺巾后用利多卡因 (1%利多卡因10 m L内加入0.1%肾上腺素3滴) 于患侧唇龈沟向囊肿方向于囊肿周围浸润麻醉。于囊肿一侧上唇系带的外侧0.5 cm作一横切口, 朝梨状孔方向分离软组织, 暴露囊壁后仔细分离并完整切除。清洗、搔刮术腔后间断缝合唇龈切口, 患侧鼻前庭凡士林纱条填塞。2 d后取出油纱条, 5 d后拆线。手术后抗炎治疗3~7 d。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 P值<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鼻前庭揭盖术组和唇龈沟切口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组的治疗时间分别为 (20.51±0.23) 、 (65.04±0.78) min, 出血量分别为 (25.03±0.35) 、 (96.00±4.54) m L, 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 (3.9±0.5) min、 (6.5±0.3) d;2组间治疗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手术后3发生感染, 分别为鼻前庭揭盖术组1例 (3.7%) 、唇龈沟切口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组2例 (7.4%) , 经过静脉抗感染治疗和换药后治愈。54例患者手术后均随访1年, 仅唇龈沟切口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组有1例 (3.7%) 复发, 考虑系囊壁切除残留所致, 再次行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 手术后随访6个月~1年未再复发。

根据问卷调查手术患者的不适感, 鼻前庭揭盖术组不适感较小, 可以忍受;唇龈沟切口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组则认为手术较痛苦, 手术后面部麻木肿胀等不适最难忍受。

3 讨论

鼻前庭囊肿是鼻科常见病, 其发生原因多认为胚胎发育期上颌突、球状突和鼻外侧突相互联合处, 胚性上皮残余或迷走发展而成, 因此属于胚性裂隙囊肿。也有人认为由鼻底黏液腺管口堵塞, 引起分泌物潴留而形成[2]。其发病机制还有其他解释: (1) 鼻软骨炎, 认为鼻前庭囊肿是鼻软骨炎造成的; (2) 鼻泪管退化不全, 认为鼻前庭囊肿的发病机制在于鼻泪管退化所导致的鼻腔底残留所致; (3) 面裂囊肿, 认为该病症是面部裂隙囊肿的一种类型, 是胚胎颌面发育融合过程中上皮组织残留所致[4]。部分鼻前庭囊肿在鼻翼的软组织的下部, 表现为球形肿块。如果囊肿进一步向前发展或者进入梨状孔中, 势必引起面部畸形。肿块向下扩张进入唇龈沟者向外波及面部软组织, 会引发鼻前庭变宽, 上唇肿大膨胀, 鼻底向上抬高, 鼻和口腔肿胀变形。下鼻甲的上抬或内移可引起鼻塞[3]。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传统手术方法为经唇龈沟切口径路行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经唇龈沟径路行手术切除, 其优点是视野宽、暴露充分、手术方便、效果良好。缺点是若术中囊壁切除不彻底易致术后复发, 因切口离囊肿稍远, 手术操作复杂、损伤相对较大, 术后局部反应重, 可造成局部麻木感和短时间进食不便。如囊肿感染者, 术后由于引流差, 伤口感染机会增多, 本组病例中术后感染2例中有1例就是术前有感染症状。为了克服经唇龈沟径路手术的缺点, 近年来, 国内外许多学者采用鼻前庭径路治疗鼻前庭囊肿, 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得到推广。王卫红等[4]报道经鼻内径路鼻前庭囊肿揭盖术,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韩德民等[5]认为对于鼻前庭囊肿, 只做造袋术就足够了, 而不必做根治性切除术。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其关键是囊肿残缘与窗状皮肤创缘吻合, 即形成向鼻腔内开放之囊腔, 随着伤口的痊愈及组织的修复, 囊腔渐渐变浅甚至消失。由于囊壁与鼻腔黏膜相似, 故术后囊壁形成鼻前庭及鼻腔黏膜的一部分, 术中虽然切除囊壁即皮肤与鼻黏膜, 术后观察未造成鼻腔结构改变, 对鼻腔功能也无影响, 患者鼻部无不适感觉。揭盖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优点: (1) 鼻前庭囊肿常突起于鼻前庭, 切开外侧壁即见囊壁, 经此进路最易找到囊肿。 (2) 手术操作简单, 可一人操作, 切口小, 创伤轻, 出血少, 不需缝合。 (3) 手术时间短, 一般20~25 min左右即可完成。 (4) 切口不与唾液接触, 避免其对伤口的不良影响。 (5) 术后反应轻, 患者痛苦小, 术后康复快。 (6) 手术自始至终在直视下操作, 手术的准确性高。 (7) 复发率与传统术式无明显差异, 对于复发者再次手术时, 仍可选择揭盖术或者是传统术式 (也没有粘连的忧虑) 。总之, 鼻前庭囊肿揭盖术较传统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有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轻等优点[6], 复发率与传统术式无明显差异, 可以成为鼻前庭囊肿治疗的首选治疗方式。

摘要:目的 比较2种方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优缺点, 探讨鼻前庭囊肿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 2007年1月至20013年4月收治鼻前庭囊肿患者54分为2组, 分别采用鼻前庭揭盖术和唇龈沟切口径路鼻前庭囊肿切除术治疗。结果 唇龈沟组有1例复发, 揭盖组无复发,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揭盖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唇龈沟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具有精确、微创、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患者痛苦轻等优点, 故可作为鼻前庭囊肿治疗的首选方法。

关键词:鼻前庭囊肿揭盖术,唇龈沟径路

参考文献

[1]Hill M, Todd MD.Pathology quiz case[J].Head Neck Surg, 2001, 128:452-455.

[2]樊忠, 王天铎.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 1997:308.

[3]李福军, 杨蓓蓓, 王海军.鼻前庭囊肿发生气制的探讨[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07, 21 (2) :82-83.

[4]王卫红, 白国荣.经鼻内进路行鼻前庭囊肿揭盖术[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2, 16 (8) :436-437.

[5]韩德民, 周兵.鼻内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46-151.

[6]周智永, 庞康, 邓斌.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与唇龈沟鼻前庭囊肿切除术的临床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0, 31 (11) :1365-1369.

鼻前庭囊肿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4年8月—2015年12月我科共收治鼻前庭囊肿患者30例, 其中女24例, 男6例, 病程3个月~2年, 年龄35岁~48岁。均为单侧鼻前庭发病, 其中左侧11例, 右侧19例。在囊肿早期, 患者大多无自觉症状, 随着囊肿逐渐增大后, 患者自觉一侧鼻翼根部隆起, 鼻腔通气差, 有鼻塞感, 无明显头痛及脓涕。部分患者因囊肿增大明显, 可出现同侧鼻唇沟变浅, 同侧上唇肿胀, 偶见患者上颌部及额部有反射性疼痛。 行口前庭- 鼻前庭联合触诊, 可触及隆起处质地柔软有弹性, 无触痛及压痛。本组病例中, 有5例患者曾在外院行囊肿穿刺抽液治疗, 穿刺后囊肿全部复发。30例患者术前均行鼻窦CT扫描, 以排除牙源性囊肿。

1.2治疗方法30例患者行常规术前检查, 无手术禁忌证。手术在局部麻醉下进行, 患者取平卧位, 抬高头部, 按常规消毒铺无菌巾。以2%地卡因液加6滴肾上腺素的纱条做鼻腔表面麻醉, 并收缩鼻腔黏膜, 明确囊肿与下鼻甲的关系, 避免术中损伤下鼻甲。以1%利多卡因液10 m L加3滴肾上腺素于囊肿前方、后方及内外侧面做局部浸润麻醉, 鼻内镜下, 以圆刀沿着囊肿隆起处的前后径做梭形切口, 切开鼻前庭皮肤, 小心分离皮下, 剪掉皮瓣, 暴露部分囊肿顶壁。以剥离子沿囊壁分离囊肿, 离断周围软组织与囊壁间的联系, 完整暴露囊肿顶壁。用鼻吸切器将囊肿顶壁切除, 吸尽囊液, 向前、后、内、外扩大术腔, 使囊腔充分开放, 与鼻前庭相通。用鼻吸切器将残余囊壁边缘修理平整, 保留囊肿底壁。最后以碘仿纱条填塞术腔。术中应注意保护下鼻甲及鼻中隔, 以免损伤黏膜引起术后鼻腔渗血。术后给予静滴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后第5天抽取碘仿纱条, 鼻腔涂百多邦软膏。

2结果

30例患者术后鼻翼处隆起消失, 均无颜面部肿胀, 无明显疼痛, 鼻腔渗血少。术后复查, 2周后囊腔变浅, 2个月后囊腔逐渐与鼻底齐平。术后随访1年, 无1例复发及感染。

3讨论

鼻前庭囊肿是耳鼻喉科常见多发疾病, 女性多发, 发病年龄大多在30岁~50岁间, 无左、右侧差异, 偶有双侧发生者。其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种学说:1胚胎发育异常, 由胚性上皮细胞残余或迷走的上皮细胞发展而来。2鼻底黏膜黏液腺管口堵塞致分泌物潴留。3囊肿来源于鼻泪管始基。在显微镜下可见, 囊肿壁由结缔组织构成, 坚韧且弹性好, 囊内容物为黏液或血清样液体, 不含胆固醇结晶。鼻前庭囊肿生长较慢, 早期无自觉症状。随着囊肿增大, 囊内压力增加, 患者自觉鼻翼附着处隆起明显, 憋胀感明显, 上唇憋胀, 同侧鼻塞, 若合并感染, 囊肿迅速增大, 疼痛明显。局部检查可见, 一侧鼻前庭及梨状孔外侧缘隆起, 质软。囊内压力增加, 可使囊肿下方骨质易被压迫吸收变形。鼻窦CT扫描可清晰显示囊肿部位、大小、周围骨质受侵状况, CT可见鼻前庭区的类圆形软组织影, 边界清楚、光滑, 上颌骨牙槽突有不同程度受压改变。鼻前庭囊肿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病史、症状、查体及CT片, 主要应与牙源性囊肿、颌骨囊肿等鉴别。

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传统手术原则是将囊壁完整切除, 手术路径有:唇龈沟入路囊肿切除术、鼻侧切开入路囊肿切除术等, 在以往的临床工作中应用较多, 临床效果较为满意。但传统手术因时间长、切口大、对周围黏膜及组织损伤重, 容易出现牙龈瘘、鼻底与口内相通, 切口感染等。且术后需要四头绷带加压, 加重了患者的病痛。因切口离囊肿稍远, 分离过程中可能损伤眶下神经、上牙槽神经, 导致患者局部不适及上唇麻木;唇龈沟处血液循环被破坏, 因静脉回流不畅导致局部循环性水肿, 术后患者局部反应明显, 出现嘴唇麻木肿胀、面部肿胀等[1]。

囊肿的囊壁是由纤维和网状血管的结缔组织构成, 其内膜表皮细胞有纤毛的柱状上皮或立方上皮, 与鼻腔黏膜相似, 为鼻内镜下切除囊肿顶壁、保留囊肿底壁的揭盖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2]。鼻内镜下鼻前庭囊肿揭盖术, 切除囊肿顶壁, 扩大囊腔, 使囊腔充分开放于鼻前庭底部。术后随着创面黏膜修复及上皮化, 囊底逐渐变平, 囊腔变浅慢慢消失, 余下的囊壁逐渐与鼻前庭底部皮肤融合, 成为鼻前庭皮肤的一部分。这样就减少了鼻前庭创面瘢痕化的机会, 有效防止了鼻前庭的狭窄[3]。 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关键在于扩大揭盖面积, 开放引流, 预防创面提早愈合, 减少复发;将创缘修理平整, 避免粘连, 以利于囊壁与鼻前庭皮肤融合。这种术式的优点在于, 鼻内镜光源照明好, 可放大术腔, 术野清晰, 有利于手术操作;手术简便快捷, 对皮肤黏膜造成的创面小;不需要缝合, 减少了对黏膜的损伤;囊腔开放好, 不易复发;术中及术后出血较少, 无需四头绷带加压防止血肿形成;术后患者痛苦小, 无面部肿胀及上唇麻木;创面愈合好, 感染概率低;术后鼻前庭皮肤正常, 鼻腔结构正常, 无狭窄;患者满意度高, 无鼻干、鼻堵症状。

综上所述, 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简单易学, 安全系数高, 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患者术后的痛苦, 非常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整理2014年8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30例鼻前庭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 治疗方案均采用鼻内镜下揭盖术, 切除囊肿顶盖, 吸切器充分扩大囊腔, 保留囊肿底壁。结果 30例患者全部痊愈, 术后随访1年, 无1例复发及感染。结论 鼻内镜下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 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轻、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应作为首选方法。

关键词:鼻前庭囊肿,鼻内镜,揭盖术,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刘栖如, 赵荣.三种方法治疗鼻前庭囊肿的疗效比较[J].华西医学, 2010, 25 (8) :1468-1470.

[2]熊华, 鲁杰, 邹坚定, 等.鼻内镜下电动切割揭盖术治疗鼻前庭囊肿[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9, 9 (3) :181.

鼻前庭囊肿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创伤性歪鼻畸形患者共72例, 其中男45例, 女27例, 年龄为18~50岁, 平均年龄为32.0岁。对患者的受伤原因进行分析可得, 其中车祸致伤共48例, 高空坠落伤共20例, 重物砸伤共4例。72例患者均存在明显鼻塞感, 伴发鼻中隔重度偏曲共65例。对患者的畸形进行分类可得, 其中直线型歪斜共34例, S型弯曲共20例, C型弯曲共18例。所有患者在接受该研究研究前,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取鼻前庭与鼻中隔交界处粘膜作L形切口, 切口上端为鼻中隔前端顶部, 下端为鼻底部。于鼻内镜下将骨膜与软骨膜逐步分离, 并将鼻中隔软骨与筛骨垂直板、犁骨、上颌骨分离, 使其与两侧的黏骨膜充分分离。根据患者发生偏曲的部位与程度, 对偏曲的骨质进行清理, 并手法复位使其居中。于偏曲软骨面作一纵行切口, 以解除软骨面的局部压力。将患者中隔与鼻骨之间的连接剪断, 以松解瘢痕牵拉造成的张力, 并将中隔复位。由于创伤性歪鼻畸形多为软骨锥畸形与骨锥畸形, 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患者需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歪鼻矫正术。C型弯曲与S型弯曲患者需对其软骨锥与骨锥进行完全松解, 于鼻内镜下沿鼻背将鼻骨骨膜分离至鼻根, 将骨锥与软骨锥之间的连接松解, 并使鼻锥充分暴露。利用骨凿对其鼻骨凸起处进行修正, 对于上颌骨鼻突存在畸形的患者, 应将畸形部位凿断, 并调整骨锥与软骨锥的相对位置。将隆起的鼻背软骨削平, 使鼻背两侧呈现对称型, 对于存在局部凹陷的患者, 应给予软骨或骨片充填术。对鼻外形修整满意后, 将鼻腔内填塞纱布条进行内固定, 并用纱布对鼻骨进行加压固定。术后3 d将内固定纱布去除, 5 d后将外固定纱布去除。

1.3 评价标准

对该研究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以下标准进行评价:优秀:患者术后鼻梁外观平直, 鼻背与鼻翼均对称。鼻腔通气无障碍, 呼吸过程中无不适感;良好:患者术后鼻梁基本平直, 鼻背与鼻翼对称, 鼻腔通气具有明显改善;较差:患者术后鼻梁外观仍歪斜, 鼻翼与鼻背不对称, 鼻腔不通气[3]。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该研究34例直线型歪斜患者中, 恢复优秀共26例, 占76.5%, 良好共8例, 占23.5%, 优良率为100.0%;20例S型弯曲患者中, 恢复优秀共17例, 占85.0%, 良好共3例, 占15.0%, 优良率为100.0%;18例C型弯曲患者中, 恢复优秀共17例, 占94.4%, 良好共1例, 占5.6%, 总优良率为100.0%。

3 讨论

创伤性歪鼻畸形在临床上为五官科常见的疾病, 其发病原因为患者外鼻受到高能量创伤后, 未得到及时的、正确的处理措施, 从而由于内力与外力的作用, 发生错位愈合甚至畸形。外力主要是指在瘢痕愈合的过程中, 由于牵拉不对称所产生的作用于软骨与鼻锥上的力;内力则是指在愈合过程中, 鼻中隔软骨畸形所造成的牵拉力。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 准确地判断畸形程度并进行科学的手术设计, 是确保患者歪鼻畸形得到矫正的关键[4]。该研究认为鼻内镜辅助鼻前庭切口对创伤性歪鼻畸形的治疗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1) 准确判断畸形情况; (2) 对偏曲部分完全松解; (3) 保留L形支架; (4) 重塑外形后稳固的固定。

根据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72例创伤性歪鼻畸形患者通过鼻内镜辅助鼻前庭切口矫正后, 其临床疗效良好, 不同类型畸形的患者的鼻外观均得到明显改善, 鼻通气情况良好。由此可见采用该方法对创伤性歪鼻畸形患者进行治疗, 具有科学性、可行性以及有效性。该研究的手术方法为鼻中隔矫正术联合歪鼻矫正术, 与传统的手术方法相比更具有优势, 具备切口隐蔽、术后恢复快、术野清晰、并发症少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邦华, 吴蕾, 孔维佳, 等.外伤性歪鼻136例的矫治[J].中华创伤杂志, 2006, 22 (8) :606-608.

[2]马玲, 公茂来, 严法芝, 等.鼻部美容整形[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52-253.

[3]Kim JT, Kim SK.Endoscopically assisted, Intaroally approached corrective rhinoplasty[J].Plast Reconstr Surg, 2001, 108 (1) :199-205.

鼻前庭囊肿 篇4

关键词:前庭大腺囊肿,护理干预,追踪护理,效果

前庭大腺位于两侧大阴唇下1/3深部, 其直径为0.5 cm~1.0 cm, 出口管长1.5 cm~2.0 cm, 左右各一。腺体开口处位于小阴唇内侧近处女膜处。在性交、流产、分娩或其他情况污染外阴部时, 病原体侵入引起炎症, 一旦未采取科学有效的处理措施, 很可能引起感染使腺管闭塞形成囊肿[1]。医学上称之为前庭大腺囊肿, 其是一种多发于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 症状为局部红肿、疼痛, 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且采取一般治疗后, 容易反复发作。追踪护理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方法, 将护理行为贯穿于患者诊疗过程以及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各个环节中, 以从根本上提高护理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 最终使患者获得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追踪护理强调在护理过程中根据患者的病情而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 使护理服务流程更加个体化和人性化, 以便及时满足患者的各种需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前庭大腺囊肿或脓肿患者66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年龄24岁~45岁, 平均年龄 (34.5±10.5) 岁。症状主要有异物感、触痛明显, 偶尔伴有发热, 其中3例有反复发作情况。2组患者在年龄、囊肿大小和手术方法 (改良式造口术) 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介绍手术前、术后的注意事项, 对于患者的疑问给予详细解答, 并在术后向患者讲解手术后生活、饮食、衣着上的注意事项[2],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 适宜穿宽松衣服, 禁辛辣食物, 禁止性生活等。术后给予抗生素口服3 d~5 d, 24 h后用1∶5 000高锰酸钾液坐浴, 每次15 min~20 min, 并保持引流口通畅, 排出脓液, 促进切口愈合。6 d后复诊。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 分阶段进行追踪护理, 可分为术前、术中、术后和术后跟踪。 (1) 术前护理:手术前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交流, 对患者心理、病情等进行评估, 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向患者讲解发病机制、手术方案, 并介绍其他患者术后的康复情况, 使其消除紧张心理, 顺利接受手术。 (2) 术中护理:先让患者熟悉手术环境, 以缓解术中的紧张情绪。 (3) 术后护理:术后24 h用1∶5 000高锰酸钾液坐浴, 每日2次, 每次15 min, 连续10 d。每日用1∶20碘伏原液擦洗外阴。连续3 d后观察伤口渗出及愈合情况并做记录。针对患者担心切口愈合、复发情况和性生活是否影响等给予耐心解答[3]。并开展一定的健康教育工作, 消除对前庭大腺囊肿的不正确认知, 加强经期及性生活卫生, 防止复发。叮嘱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包括衣着、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以及月经期、产褥期禁止过性生活, 经期使用消毒卫生巾预防感染等。 (4) 术后追踪:护理人员针对每名患者的手术情况制订追踪护理对策, 6 d、1、3、6个月等时间点对患者进行追踪回访, 详细了解病患情况, 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和有无复发。根据患者的康复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复诊和护理对策。

1.3 判定标准

(1) 患者满意度判定:采用自主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 让患者根据护理情况给予打分, 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3个级别。 (2) 护理质量判定:该项需要通过患者在治疗效果、术后恢复和术后1年内的复发情况统计, 进而判定护理质量。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9%。观察组术后恢复情况良好的患者也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复发例数1例, 复发率3%;对照组3例, 复发率9%, 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观察组满意率为84.9%, 回访显示不满意患者由于术后复发, 增加了紧张情绪引起对护理的不满。对照组满意率为75.8%。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前庭大腺囊肿是常见的妇科疾病, 其疼痛和易复发的特点不仅影响了女性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 而且对患者的心理健康也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治疗中采用造口引流术, 需要每天自行用药并注意外阴清洁。由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对于病情、病理知识的认识不足, 导致反复发作。通过追踪护理, 对不同病情的患者制订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并在关键时间点对患者进行回访, 时刻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能够及早发现患者恢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提出下一步的治疗对策。该方法对于减少前庭大腺囊肿术后复发具有良好的效果, 进而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缓解医患关系紧张。因此, 追踪护理在前庭大腺囊肿或脓肿术后护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高丽丽.护理干预在前庭大腺脓肿及囊肿改良式造口术中的应用效果[J].齐鲁护理杂志, 2014, 20 (18) :42-43.

[2]李春晗.探析护理干预在真菌性阴道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26) :221-223.

上一篇:行政诉讼法下一篇:药物分析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