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表皮生长因子

2024-10-22

人表皮生长因子(精选8篇)

人表皮生长因子 篇1

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 是研究人员在研究神经生长因子时,从小鼠的颌下腺中首次发现的一种小分子蛋白[1]。1975年,有人从人尿中提取出一种高纯度的物质,由于其可抑制胃酸分泌,又称抑胃素( UG) ,后经研究发现,与EGF的生物性质与结构极其相似,于是人们就将这两个多肽看成同一物质[2,3]。 EGF热稳定性高,分子质量为6 054 u,等电点( PI) 为4. 6,含有3个链内二硫键[3], 其分子内不含有丙氨酸、赖氨酸和苯丙氨酸,其活性中心位于48 ~ 53个氨基酸残基之间[4]。EGF的三级结构为致密环状,β 片层占25% ,无规则卷曲占75% 。EGF分子的空间结构可以分为相对独立的N段和C段,分别由2对和1对相对柔性的二硫键相连,因此两部分的空间位置相对可变,整个分子较为柔性。在功能上,h EGF分子的N端结构域可能与受体结合有关,而C端结构域可能与促细胞生长的活性有关[5,6,7]。

有人利用带有透明质酸的脱细胞支架结合1 μg / m L EGF后再置于带有伤口的兔皮上,伤口愈合速度要明显地快于甘油组与不含有EGF的脱细胞支架组,并且试验组在28天时就长出了皮肤再生附属物[8],而现今大多数对于EGF的研究都与癌症相关。还有人证明了人肝癌细胞( HCC) 的增殖、转移和炎症性细胞因子的产生都需要经由EGF - EGFR信号通路[9]。A. Claperon等[10]证明EGF/EGFR能触发CCA细胞中一个非常显著改变的EMT通路。

在医学方面EGF具有较大的用处,宋振强等[11]通过临床实践证明了当EGF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应用时对于糖尿病创面的治疗具有协同效应。处理后14天,联合用药组创面愈合率比生理盐水组创面愈合率高出12% 。彭艳阳等[12]在细胞水平上证明10 μg /L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干预5 d促进人角膜上皮细胞克隆形成效果最好。EGF与神经生长因子联合用药干预创伤性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试验证明了二者联合用药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和分别用药组[13]。

目前,EGF的制备工艺较复杂,纯化困难。军事医学科学院六室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制备工艺,简化了纯化步骤同时保证较高的回收率。

1材料与方法

1. 1菌株及质粒

E. coli JM109、BL21( DE3) 和p ET - 28a - EGF质粒,均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六室保存; p ET - SUMO - T载体,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

1. 2主要试剂

LA Tap聚合酶及PCR反应所用各种试剂、T4 DNA连接酶,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生产; DNA凝胶回收试剂盒,康为试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质粒小提试剂盒,OMEGA Bio - TEK生产; 其余产品均为国产分析纯。分离介质( Celating Sepha- roseTMFast Flow,SephadexTMG - 25 Fine、Q Sepharose High performance、Superdex 200 prep grade) ,GE公司生产。

1. 3引物的设计及合成

设计并委托宝生物工程( 大连) 有限公司合成无首位Met密码子的EGF引物,用于扩增EGF目的片段。序列为: F 5' - AACTCCGACTCCGAATGTC - 3',R 5' - TTATCTCAATTCCCACCACT - 3',SUMO S1 5' - AGATTCTTGTACGACGGTATTAGA - 3'。

1. 4目的片段的扩增

以p ET - 28a - EGF质粒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反应体系( 25 μL) : LA Tap聚合酶0. 25 μL,PCR Buffer 2. 5 μL,d NTP mixture 4 μL, Template 0. 5 μL,上、下游引物F、R各0. 5 μL,用无菌去离子水补足25 μL。反应条件: 94 ℃ 5 min; 94 ℃ 40 s,60 ℃ 40 s,72 ℃ 90 s,共35个循环; 72 ℃ 10 min; 4 ℃ 冷却; 用3% 琼脂糖凝胶电泳,按试剂盒中的使用说明书回收PCR产物。

1. 5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

将目的片段与p ET - SUMO - T载体按1∶6比例进行连接反应,16 ℃ 过夜;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E. coli JM109,置于37 ℃ 恒温培养箱过夜。筛选数个克隆菌落分别接种到含50 μg /m L Kan的LB培养基中,37 ℃ 恒温振荡培养( 200 r/min) 过夜; 提取质粒, 分别以特异性SUMO S1为上游引物、EGF R为下游引物进行PCR鉴定,选取阳性克隆株提取质粒,委托吉林省库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行T7 promotor引物测序。

1. 6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

挑选测序完全正确的质粒以氯化钙法转化到感受态E. coli BL21( DE3) 中,37 ℃恒温培养过夜; 筛选数个克隆菌落分别接种到含50 μg /m L Kan的LB培养基中,37 ℃恒温摇床培养至菌液OD600值为0. 5以上,取出200 μL留种,在原LB培养基中加入终浓度为1 mmol/L的IPTG诱导菌体表达,30 ℃ 培养4 h; 取出200 μL菌体以21 612 × g离心10 min; 弃去上清液,以200 μL TE( 30 mmol/L Tris、5 mmol/L ED- TA,p H值为7. 5 ) 重悬菌体,超声波破碎处理( 功率400 W,工作时间5 s,间隔时间9 s,共20次) ,镜检确定菌体破碎完全,以21 612 × g离心5 min; 取上清液和沉淀分别进行15% SDS - PAGE检测,确定蛋白表达形式,以未诱导的受体菌做阴性对照。

1. 7菌体的发酵

将菌种在固体LB培养基上划线培养,进行菌体活化,37 ℃ 恒温培养箱培养过夜; 挑取长势较好的单菌落接种至含50 μg /m L Kan的5 m L LB液体培养基中,37 ℃、180 r/min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按1∶500转接至1 L LB液体培养基,继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 将扩大培养的菌种接入50 L发酵罐后,设定发酵参数: p H值7. 25,溶氧30% ,罐压0. 04 MPa,通气量2. 0,温度37 ℃ ,逐渐加入补料( 葡萄糖80. 0 g / L, KH2PO44. 60 g / L,蛋白胨48. 0 g / L,酵母粉24. 0 g / L,K2HPO416. 4 g / L) ,速度随时间先增加后降低,至OD600值约为9. 9降温至30 ℃,加入诱导剂IPTG至终浓度为1 mmol / L,诱导5 h,4 ℃ 离心收集菌体。

1. 8重组蛋白的纯化

取发酵菌体,以20 mmol/L Tris( p H值为7. 5) 重悬,超声波破碎( 功率1 200 W,工作时间5 s,间隔时间9 s,共90次) ,镜检确定菌体破碎完全,离心取上清液。

1.8.1初步纯化

样品进行Cu2+(Chelating Sepha-roseTMFast Flow)金属螯合层析(XK26×20,柱床体积100 mL)。用5倍柱床体积的20 mmol/L Tris(p H值为7.5)、20 mmol/L咪唑溶液平衡层析柱,2 mL/min上样,上样结束以20 mmol/L Tris(p H值为7.5)、20 mmol/L咪唑溶液洗涤流穿至基线后,用含200 mmol/L咪唑、20 mmol/L Tris(p H值为7.5)溶液进行洗脱,将200 mmol/L咪唑洗脱样品经以20 mmol/L Tris(p H值为7.5)溶液平衡的SephadexTMG-25 Fine层析柱(柱床体积300 mL)脱盐,测定洗脱液体积与蛋白浓度,按蛋白质总量的1%加入SU-MO蛋白酶,4℃酶切过夜,将His-Tag sumo融合蛋白部分与EGF部分分离。酶切后样品进行Cu2+金属螯合层析。层析柱以5倍柱床体积的20 mmol/LTris(p H值为7.5)溶液平衡,2 mL/min上样,上样结束后以含200 mmol/L咪唑、20 mmol/L Tris(p H值为7.5)溶液洗脱His-Tag组分。将第2次Cu2+流穿进行以5倍柱床体积的20 mmol/L Tris(p H值为7.5)溶液平衡的Q Sepharose High performance阴离子交换层析。上样结束后用20 mmol/L Tris(p H值为7.5)溶液洗流穿至基线,以500 mmol/L Na Cl、20 mmol/L Tris(p H值为7.5)洗脱,得到95%纯度以上的目的蛋白。

1.8.2高度纯化

Superdex 200 prep grade层析介质以2倍的柱床体积20 mmol/L Tris(p H值为7.5)溶液平衡,收集洗脱样品进行层析。收集靠近盐峰的目的蛋白,将收集的流穿进行Q Sepharose High performance阴离子交换层析,以500 mmol/L Na Cl、20 mmol/L Tris(p H值为7.5)洗脱浓缩目的蛋白,电泳检验目的蛋白。

2结果与分析

2. 1 EGF的PCR扩增结果

PCR产物经3%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见图1。

M.DL-2 000 Marker;1~5.目的片段。

由图1可见,在159 bp处可见清晰的扩增条带, 与预期片段大小相符。

2. 2重组表达质粒的鉴定结果

重组表达质粒p ET - SUMO - EGF的PCR扩增产物经3%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可见264 bp片段, 证明EGF目的片段正确插入载体中,并委托吉林省库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测序,结果表明,PCR鉴定正确的DNA片段与设计基因序列完全一致。

2. 3表达产物的鉴定结果

经诱导表达菌及菌体裂解产物经15% SDS - PAGE电泳,以空白受体菌做阴性对照,在约25 ku处出现1条明显的表达带,与融合蛋白预期大小一致。 裂解产物电泳结果表明,大部分目的蛋白呈可溶性表达形式,见图2。

1.诱导菌体超声上清液;2.诱导菌超声沉淀;M.蛋白质Marker。

2. 4发酵结果

将菌种活化,加5 m L LB液体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按1∶500转接至1 L LB液体培养基,继续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再扩大培养接入50 L发酵罐后诱导5 h,4 ℃ 离心收集菌体。经逐级扩大培养,平均每升发酵液可收集49. 5 g /L菌体。

2. 5纯化产物的鉴定结果

EGF蛋白先后经过金属螯合层析、阴离子交换层析与分子筛,最终得到纯度在98% 以上的EGF蛋白纯品,见图3。

1.纯化蛋白;M.小分子多肽Marker。

3讨论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得目的片段,在现今大多数的重组蛋白中首位都含有Met[8],但本试验所设计的引物以及最终得到的蛋白中首位不含有Met,获得完全天然结构的EGF。

本试验通过PCR得到目的片段后装入p ET - SUMO载体中,该载体有几大突出优点: 首先,p ET - SUMO载体中含有His - Tag,有这个标签的存在就简化了该蛋白的纯化步骤,仅通过金属螯合层析就达到蛋白纯化的目的[5]; 其次,提高了回收效率,引入了p ET - SUMO载体后明确了目的蛋白的性质,收集特定位置的峰值即为所需的目的蛋白,该纯化过程具有非常好的重复性; 最后,SUMO融合部分易去除,采用蛋白酶就可以将His - Tag与sumo融合蛋白部分去除[11]。

本制备工艺中先后两次应用到了Cu2 +金属螯合层析: 第1次应用该层析是为了获得较纯净的融合蛋白质,在融合蛋白质中引入了His - Tag标签,能使所需要的蛋白质与层析介质紧密结合,而不含有标签的大多数杂蛋白就成为流穿[9]。第2次应用该层析技术是在目的蛋白质进行了酶切之后。目的蛋白在第1次螯合层析洗脱下来之后通过脱盐处理就应用特异性蛋白酶对目的蛋白进行酶切,目的是使His - Tag标签部分与EGF单体蛋白分开,然后进行金属螯合层析,标签部分和原洗脱液中的杂蛋白就会与层析介质结合[7],而EGF则成为流穿,这样就可以将二者分开获得纯净的EGF单体。后续试验将采用合适的酶将EGF与His - Tag标签部分分离,获得目的蛋白质,为下一步活性试验提供了纯品蛋白质。

4结论

利用PCR扩增EGF片段,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 - SUMO - T - EGF,重组质粒经PCR测序证明构建正确; 转化至BL21( DE3) ,用1 mmol/L IPTG诱导5 h,表达蛋白经SDS - PAGE分析主要以可溶形式表达,可溶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5% 以上; 表达蛋白利用Celating SepharoseTMFast Flow金属螯合层析介质、Q Sepharose High performance阴离子交换层析介质以及Superdex 200 prep grade分子筛进行纯化,采用SephadexTMG - 25 Fine介质进行脱盐,纯化的EGF蛋白纯度达到95% ,为下一步活性试验提供了蛋白质纯品。

摘要:为了利用特殊表达载体在大肠埃希氏菌中表达融合表皮生长因子(EGF)并进行纯化工艺研究,试验采用PCR扩增EGF,克隆至p ET-SUMO-T载体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 ET-SUMO-TEGF,转化大肠埃希氏菌(E.coil)BL21(DE3),IPTG诱导表达,表达的蛋白经SDS-PAGE分析,利用Celating SepharoseTMFast Flow金属螯合层析介质、Q Sepharose High performance阴离子交换层析介质以及Superdex 200 prep grade分子筛对表达蛋白进行纯化,期间采用SephadexTMG-25 Fine介质进行脱盐、SUMO蛋白酶切割His.tag标签。结果表明:重组质粒经PCR鉴定及测序证明构建正确;表达的EGF蛋白分子质量为6 ku,主要以可溶形式表达,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5%以上;纯化的EGF蛋白纯度达到95%。说明成功在大肠埃希氏菌中表达并经过简易工艺纯化了重组EGF。

关键词:表皮生长因子(EGF),表达,纯化,pET-SUMO-T载体,金属螯合层析

人表皮生长因子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胃癌组34例,男28例,女6例,年龄51~70岁,平均62岁,均为住院患者,经内镜、病理和(或)手术确诊。28例健康体检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45~65岁,平均59岁,作为正常对照组。

1.2标本收集

上述患者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胃癌术后标本均为半年后无复发者。上述标本分别离心,分离血清,置于-16 ℃冰箱保存备检。

1.3hEGF测定

上述标本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药盒由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胃肠实验室提供,由专人按说明书规定进行操作,制成标准曲线并求得测定值。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x±s)表示,组间差异的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2结果

血清EGF含量(μg/L)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表2表明早期胃癌患者与进展期胃癌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EGF是Cohen等[3]于1959年首次在动物体内发现的,具有促进细胞有丝分裂、刺激细胞DNA合成及调节细胞防御等生理功能,广泛表达于表皮细胞和基质细胞、部分神经胶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在调节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信号系统所引起的细胞效应包括细胞增殖、迁移、黏附等多个环节。当机体发生肿瘤时往往发现EGF的过度表达。EGF的高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黏附、侵袭和转移,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近年来,有研究发现,EGF对正常组织的生长发育以及胃癌细胞本身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王盛乾的研究指出,hEGF在早期胃癌、正常胃黏膜及良性病变中无免疫活性,而对进展期胃癌的癌细胞则有强烈的增殖活性[4]。同时也有免疫组化法研究证实,EGF和EGFR均阳性的胃癌患者,其恶性程度高,认为EGF及其受体共同表达提示胃癌预后较差[5]。还有学者进一步研究,将人胃癌异体移植于裸鼠时,移植成功的裸鼠胃癌组织EGF表达均呈阳性,同时供体阴性者也难以成功[6] ,其机理可能与EGF的刺激EGFR磷酸化、诱导c-fos、c-myc和erbb-2致癌基因等作用有关[7];近年来,有多篇文献[8-14]报道EGFR在胃癌组织中存在的高表达,不同研究所得到的表达率基本在40%~65%之间,而对照组正常胃黏膜组织EGFR无阳性表达,可以认为EGFR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很低,而在胃癌组织中存在着高表达。

本组资料表明,EGF含量的均值在肿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肿瘤组内部进展期胃癌又明显高于早期胃癌等。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也可产生和分泌EGF,并可通过以上所述的作用加速肿瘤生长[15]。本组资料中,经手术证实进展期胃癌28例,早期胃癌6例,研究结果表明,在侵润性肿瘤的发展过程中,进展期胃癌组EGF的含量高于早期胃癌组,此与国内外报道相一致[5,16]。且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胃体部癌与胃窦部癌血清hEGF含量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hEGF含量不能作为鉴别肿瘤部位的依据。此外,有研究资料表明,EGF水平较高组和对照组其5年生存率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17]。本研究对患者进行行了18个月的随访,虽然时间较短,但也可发现EGF水平较高组的远期生存率低。因此,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胃癌组织EGF的测定可以作为判断患者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一项指标。胃癌组织内EGF产生的机制及其升高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Tahara E. Growth factors and oncogenes in human gastrointestinal carcinomas[J]. Cancer Res Clin Oncol, 1990, 116(2): 121-131.

[2] Kajikawa K. Express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in human tissues.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analysis[J]. Virchows Arch A Pathol Anat Histopathol, 1991, 418(1): 27-32.

[3] Cohen S, Carpenter G.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isolation and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75 , 72(4): 1317-1321.

[4] 王盛乾. 人表皮生长因子在胃癌中表达的意义研究[J]. 中华病理学杂志, 1994, 23(1): 46.

[5] Tokunaga A, Onda M, Okuda T,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EGF receptor, and c-erbB-2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J]. Cancer, 1995, 75(Suppl 6): 1418-1425.

[6] Yanagihara K,Kamada N, Tsumuraya M,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human gastric scirrhous carcinoma cell line in serum-free chemically defined medium [J]. Int J Cancer, 1993, 54(2): 200-207.

[7] Yasui W, Takekura N, Kameda T, et al. Effect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on rat stomach carcinogenesis induced by 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 [J].Acta Pathol Jpn, 1990, 40(3): 165-171.

[8] Matsubara J, Yamada Y, Hirashima Y, et al. Impact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type 1 recepto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nd HER2 expressions on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J]. Clin Cancer Res, 2008, 14(10): 3022-3029.

[9] 陈锦章, 郑航, 陈斌, 等. VEGF、HER-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8(4): 617-619.

[10] 王国栋, 李侠, 王连聪, 等.胃癌组织EGFR和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J].实用肿瘤杂志, 2009, 24(1): 34-39.

[11] Nicholson RI, Gee JM, Harper ME. EGFR and cancer prognosis[J]. Eur J Cancer, 2001, 37(4): 9-15.

[12] 凌斌勛, 陈环球, 徐新字, 等. C-erbB-2和EGFR在胃癌中的表达[J]. 江苏医药, 2009, 35(1): 17-l9.

[13] Kim MA, Lee HS, Lee HE, et al. EGFR in gastric carcinomas: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rotein overexpression and high gene cop number[J]. Histopathology, 2008, 52(6): 738-746.

[14] Lieto E, Ferraraccio F, Orditura M, et al.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indicator of worse outcome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J]. Ann Surg Oncol, 2008, 15(1): 69-79.

[15] Cutry AF, Kinniburgh AJ, Krabak MJ, et al. Induction of c-fos and c-myc proto-oncogene expression b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alpha is calcium-independent [J]. J Biol Chem, 1989, 264(33): 19700-19705.

[16] 刘光明,姜若兰,郑永贵.胃癌病人血、尿和唾液中人表皮生长因子的变化[J]. 中华消化杂志, 1996, 16(2): 79.

[17] Onda M, Tokunaga A, Nishi K, et al. The correlat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with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J]. Jpn J Surg, 1990, 20(3): 269-274.

(收稿日期:2012-01-21)

人表皮生长因子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鼻出血患儿95例, 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48例, 年龄3~14岁, 平均6岁, 病程1~6年;对照组47例, 年龄4~14岁, 平均年龄7岁, 病程1~6年。两组均查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均在正常范围。观察组中16例有鼻腔黏膜干燥、充血、中隔克氏区一侧糜烂、出血, 其余均为双侧糜烂、反复出血, 其中有3例下鼻甲前端糜烂、出血;对照组中17例有鼻腔黏膜干燥、充血、中隔克氏区一侧糜烂、出血, 其余为双侧糜烂、反复出血, 两例下鼻甲前端有糜烂出血。

1.2 治疗方法

首先观察双侧鼻腔, 明确出血部位, 以1 %麻黄素棉片贴敷并粘取血痂及凝血块, 然后观察组用摇匀的EGF溶液对着鼻腔中隔克氏区连喷2喷, 每天喷2次, 10 d为1疗程;对照组用液体石蜡油对着中隔克氏区滴2滴, 每天2次, 10 d为1疗程。疗效评定:一个疗程后未复发者为显效, 3个月内复发并进行第2个疗程未复发者为有效, 其余为无效。显效及有效者的鼻腔中隔克氏区黏膜及其他糜烂、出血的黏膜修复结痂, 渗血消失, 黏膜光滑, 色泽正常。

2结果

观察组显效者40例, 有效者8例, 无效者0例;对照组显效者30例, 有效者9例, 无效者8例。采用χ2检验发现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儿童鼻出血效果显著。详见表1。

3讨论

鼻腔出血部位大多在鼻中隔的利特尔动脉丛或克氏静脉丛, 儿童患者几乎都发生在这一部位[1], 这些儿童常有不良的挖鼻习惯或因鼻炎擤鼻、喷嚏, 致使中隔黏膜特别是克氏区黏膜糜烂, 毛细血管扩张、出血。传统的口服药及鼻内涂药疗程长、效果差, 而鼻腔填塞及鼻腔射频治疗等使患儿恐惧、配合困难。EGF为细胞有丝分裂原, 在组织损伤修复的早期可促进细胞增殖、迁移、强力趋化各种炎性细胞及各种炎症修复细胞向损伤部位聚集[2], 具有促进皮肤与黏膜创面组织修复过程中的DNA、RNA和羟脯氨酸的合成, 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生成和上皮细胞增殖, 从而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我们将EGF用于儿童鼻出血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 且本药使用方便、安全经济、对创面无刺激性疼痛及其他不适, 可更广泛的应用于临床。

参考文献

[1]李燕, 王文君.鼻腔填塞术的改进[J].中国医学创新, 2008, 5 (31) :52.

人表皮生长因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6例134侧鼓膜穿孔患者中, 男31例, 女95例, 年龄14-50岁;其中化脓性中耳炎男8例, 女26例, 年龄20-50岁, 外伤性男23例, 女69例, 年龄14-50岁。鼓膜穿孔的直径>3. 5mm 24耳; 2. 5-3. 5mm 70耳; <2. 5mm 32耳。病程:中耳炎患者病程0. 8-40年, 外伤性鼓膜穿孔病人1-15d 82例, 16d-1个月6例, 1-3个月3例, 3个月以上1例。全部病例均为获得干耳半年以上, 同时经CT检查证实:鼓室、鼓窦及乳突部无异常, 检查鼓室内无肉芽组织, 咽鼓管通畅。鼓膜贴片试验听力提高。气导曲线提高10-20dB以上, 气骨导差<10dB, 如气骨导差>10dB, 考虑听骨链黏连或固定。治疗前听力学检查, 平均气导听阈 (0. 25、0. 5、1. 0、2. 0、4. 0kHz) 损失为 (42. 12±13. 22) dBHL, 平均气骨导差 (15. 65土4. 32) dBHL。92例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中左耳61例, 右耳21例, 双耳10例; 1例为感染病例, 经过控制感染1个月后, 其余就诊时无中耳感染。

1. 2 方法:

患耳取坐位, 外耳道用75%乙醇消毒后, 对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鼓膜紧张部穿孔的患者和超过3个月的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用40%三氯醋酸灼烧鼓膜穿孔的残留缘一圈, 至鼓膜缘出现灰白色改变, 在耳镜或耳显微镜下, 用耳显微器械将穿孔周围上皮增生部分剔除后, 患者, 滴1滴rhEGF (5 000 TU/mL) 于大于鼓膜穿孔的无菌棉片上, 在耳内镜指示下将rhEGF棉片置于鼓膜穿孔处, 并用卷棉子将rhEGF棉片边缘与鼓膜穿孔周边紧密相贴, 避免遗留空隙。然后滴1滴rhEGF, 使棉片与鼓膜更加贴附。在外耳道内及外耳道口置75%乙醇棉球, 防止外界物进入耳内。嘱患者每日以75%乙醇清洁外耳道后, 滴rhEGF 1~2滴于耳内。嘱患者勿擤鼻, 给予1%呋喃西林麻黄素滴鼻剂滴鼻, 同时口服仙露贝, 以利咽鼓管口通畅, 同时配合口服抗生素、B族维生素治疗7-14d, 以减轻充血、渗出、炎性反应及变态反应, 促进鼓膜上皮生长。

1. 3 疗效评定标准

鼓膜穿孔完合愈合为治愈, 未愈合为无效。

2 结果

34例38耳化脓性中耳炎静止期的患者30例33耳全部鼓膜愈合, 4例5耳患者鼓膜穿孔变化不明显, 92例96耳外伤性鼓膜穿孔者, 90例94耳鼓膜愈合, 2例无明显变化。所有愈合的鼓膜在愈合孔处的部分皆与鼓膜厚度相仿, 原穿孔痕迹不明显。在治疗过程中无一耳发生鼓膜创面感染, 治疗后中耳炎组鼓膜愈合者平均气导听力提高 (27. 30±6. 40) dBHL。外伤性鼓膜穿孔组鼓膜愈合者气导听阈提高15-35dB, 听力大部分或完全恢复正常, 鼓膜修复恢复时间平均为7. 6d。

3 讨论

鼓膜紧张部穿孔临床非常多见, 主要由化脓性中耳炎和耳部外伤引起的鼓膜外伤所致。不仅可以引起耳聋、耳鸣、头昏等症状而且也是引起中耳感染的重要途径。对于由化脓性中耳炎引起者, 治疗方法之一是在控制耳部感染, 流脓停止, 获得干耳6个月后进行手术修补。而外伤性鼓膜穿孔多是靠患者自身修复, 若不能自愈, 3个月或半年后再行手术修补。rh EGF可以促进伤口愈合。人表皮生长因子是一类能使细胞产生分裂、增生、分泌和移行等生理作用的蛋白质, 携带非常强的生长信息, 可促进表皮细胞分裂、增生, 促进内皮细胞移行、增生;rh EGF能促进创伤鼓膜的组织恢复, 局部应用于创伤鼓膜后, 短期内不会引起组织钙化、瘢痕增生;rh EGF治疗鼓膜的创伤经补充内源性EGF的不足, 对于细胞增殖的启动和调控, 加速创伤鼓膜的修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耳内镜下行鼓膜补贴, 充分利用其良好的光源, 视野清晰, 大大提高补贴的准确性、贴附的严密性、取出时的准确性, 避免了盲目性。

参考文献

[1]黄选兆, 汪吉宝主编.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883.

[2]付小兵, 程飚, 盛志勇.生长因子应用于临床创伤修复—十年的主要进展与展望[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4, 18 (6) :508-512.

[3]熊观霞, 雷文斌, 李扬, 等.人重组表皮生长因子促进鼓膜创伤愈合的动物实验研究[J].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6, 14 (3) :216-218.

人表皮生长因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120例低位肛瘘的住院病人, 均采用肛瘘切除术, 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60例, 男42例, 女18例;年龄19~76岁。平均46岁;对照组60例, 男45例, 女15例。年龄21~72岁。平均43岁。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药物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为深圳华生元基工程发展有限公司研制。规格, 15ml/瓶。

1.2.2 方法

两组均在局麻下行肛瘘切除术。治疗组:伤口创面用生理盐水棉球消毒拭干后, 将浸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溶液的纱条填塞创面, 外盖敷料固定, 每日更换一次, 直至创面愈合。对照组:伤口常规消毒方法同治疗组, 后用油纱填塞创面纱布固定。

1.3 疗效标准

显效:7d后, 创面可见岛状上皮生长, 分泌物消失, 局部无不适;有效:7d内, 创面有新鲜肉芽爬行覆盖, 分泌物明显减少;无效:7d以上, 肉芽生长缓慢, 色暗红, 分泌物较多。

2 结果

两组全身及局部均无不良反应, 治疗组:用药后第3天, 脓性分泌物开始明显减少, 创面即有新鲜肉芽爬行覆盖, 1周后可见岛状上皮生长, 分泌物消失, 17~20d (平均18.62±1.13d) 创面结痂愈合, 创缘及创面无瘢痕过度生长。对照组:肉芽生长缓慢, 色暗红, 创面仍较多脓性分泌物, 不易结痂, 创面愈合时间平均为26.30±1.61d, 两组比较, 治疗组创面肉芽生长速度及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0.01) (表1)

*P<0.01

临床使用金因肽3、7d后的效果:

换药后第3d, 创面脓性分泌物明显减少, 创面有新鲜肉芽爬行覆盖。见图1。

换药后第7天, 瘘道变窄、变浅, 创面可见岛状上皮生长, 分泌物消失。见图2。

3 讨论

3.1 关于影响肛瘘创面愈合的问题

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缓慢, 容易形成假愈合是肛肠外科的常见并发症。肛瘘切除术为开放性创面, 术后因创伤及感染引起的炎性反应、括约肌痉挛、静脉淋巴回流障碍、排便及分泌物刺激等, 而影响肉芽组织生长及创面愈合。肛瘘术后创面愈合迟缓是肛肠外科较棘手的问题, 以往人们常采用抗感染药物、油沙条引流、敷料覆盖等措施等待创面自然愈合, 但愈合周期长、易感染, 容易形成假愈合, 影响治疗效果。针对传统换药方法的缺陷, 改变换药方法, 提高创面愈合质量已为人们所共识。

3.2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创面愈合的机理

肛瘘创面的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而创面修复快慢的关键在受损部位细胞生长繁殖的速度, 其受多种肽类生长因子的调控[1]。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作为一种多肽类细胞生长因子, 它具有促进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等多类与创面修复相关细胞生长和调节蛋白合成的作用, 可显著加速各类创面愈合, 提高修复质量的治疗功效。至今已有较多学者报道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治疗烧伤、体表创伤、皮肤、粘膜溃疡等方面的疗效, 并被证明具有显著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2~4], 但对肛肠科术后创面的治疗却鲜见报道, 受此启发, 我们将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液应用于肛瘘术后创面的换药治疗, 取得满意的效果。

3.3 疗效评价

本组临床观察发现, 局部应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后, 创面水肿渗出明显减轻, 肉芽组织生长和愈合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提前, 经统计学处理, 有显著性差异 (P<0.01) 。说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可有效减轻创面炎症反应, 且有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在本组临床观察中, 所有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患者未发现有过敏、刺激性等不良反应, 创面均无肉芽和瘢痕过度形成, 说明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使用安全性高, 易被患者所接受。

综上观察,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有明显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且愈合时间短, 质量高, 使用安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的发现与生产, 为肛肠外科术后创面换药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这与既往创面传统用药有原则上的区别, 实现了创面修复由被动等待到主动调控的新突破, 值得在肛肠外科术后换药中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永林, 王世玲.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药房, 1998, 9:185-186.

[2]衣承东, 陈玉林, 韦多, 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II度烧烧伤伤愈合的促进作用[J].中华创伤1998;14 (6) :350

[3]巨小平.应用上皮生长因子与常规换药法护理伤口的比较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367-368.

人表皮生长因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2006年7月—2008年9月间肛瘘手术患者, 共109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1例, 男29例, 女12例;年龄16~56岁, 平均36岁。rhEGF治疗组68例, 男42例, 女26例;年龄21~63岁, 平均42岁。手术后的创面范围0.8cm×1.5cm~3.2cm×3.8cm, 平均面积为 (6.10±1.14) cm 2, 创面深度最深达肛门内括约肌, 浅达皮下脂肪层。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术后创面面积、深度等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手术方法

手术当日晨常规用生理盐水500ml作排粪灌肠, 局麻后, 消毒肛管, 两手食指轻缓扩张肛门5min, 至能入三四指, 用探条由外口进入经瘘管探到内口, 完整切除瘘管组织及周围疤痕增生组织, 术毕以消炎痛栓1枚纳肛, 凡士林纱条置肛管内引流, 加压包扎止血, 嘱术后控便24h, 忌食辛辣, 多食蔬果, 保持大便通畅。

1.3 术后换药

1.3.1 药物

rhEGF规格:20g, 10万U (200μg) /支, 凝胶剂, 批号:国药准字S 20020112。凡士林油纱。

1.3.2 给药方法

109例患者均为术后第1天开始。对照组:去除创面填塞物, 给予温水坐浴10~15min, 常规消毒并拭干创面后, 用凡士林油纱填塞、换药, 每日使用共二三次。rhEGF治疗组:坐浴、消毒、拭干创面后, 暴露创面, 将rhEGF凝胶剂涂抹于创面上, 每日及便后使用共二三次。

1.4 观察指标

(1) 疼痛; (2) 创面愈合所需时间。

1.4.1 术后疼痛评价方法

采用VAS (visualanaloguescale) 法, 即以10cm的数字量化表示, 由患者根据疼痛程度自我选择, 0为不痛, 10为极度疼痛。

1.4.2 伤口愈合时间的判断

患者出院后仍每日门诊换药, 至肛门伤口完全愈合, 被覆新鲜肉芽组织, 肛门指检顺利, 患者排便通畅, 无肛门狭窄及便失禁, 无疼痛及出血, 视为伤口愈合时间。

1.5 数据统计

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计算机统计软件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 统计方法为t检验。

2 结果

2.1 术后首次排便及术后1、4、7d肛门伤口疼痛VAS指数比较

2组病例在术后首次排便时和术后第1天肛门伤口VAS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在术后4和7d, 治疗组伤口VAS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果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创面愈合情况

使用rhEGF治疗组68例87个创面, 2周内愈合者38个创面, 3周内愈合者47个创面, 超过3周愈合者2个创面, 平均愈合时间为 (17.00±1.54) d, 3周内愈合率为97.1%。对照组41例53个创面, 2周内愈合者16个创面, 3周内愈合者31个创面, 超过3周愈合者有6个创面, 平均愈合时间为 (20.00±1.16) d, 3周内愈合率为87.8%。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2.3 不良反应观察

在使用rhEGF治疗过程中, 局部涂药时仅见轻微刺痛, 无药物吸收后中毒、过敏等全身不适反应, 创面愈合后瘢痕小而平整。对照组换药时局部剧痛, 部分患者出现对换药有心理恐惧感, 对109例患者进行术后6~12个月随访, 其中失访11例。98例患者创面平整, 排便正常, 未出现局部瘢痕增生、肛门狭窄等情况。

3 讨论

肛瘘是肛门直肠瘘的简称, 系指肛管或直肠腔与肛门外皮肤相通的瘘管, 为外科常见病。由于解剖及位置的特殊性, 切口大多呈开放性, 加上手术创伤、水肿、大便刺激、周围炎性渗出物增多等原因, 病人不但疼痛难忍, 且创面愈合时间也较长[1], 因此, 术后促使肛管上皮快速修复, 抑制瘢痕组织过度生长, 能改善创面愈合质量, 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减轻病人痛苦。

表皮生长因子 (epidermalgrowthfactor, EGF) 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人和动物体内的, 能促进多类表皮细胞群增殖生长和组织生长的多肽。研究表明, 在创面的修复过程中, 内源性EGF在创面的积累明显增多, 但内源性EGF主要由颌下腺产生, 大量的EGF集中位于消化道, 组织中的EGF含量普遍较低, 使得创面修复的分子环境中的EGF不能达到最适水平[2], 目前已有大量的临床资料报道将外源性EGF用于治疗烧伤、创伤、促进术后伤口愈合, 角膜、口鼻腔黏膜的修复, 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3,4,5,6];创面外用rhEGF可促进内源性EGF的表达, 刺激组织分泌EGF, 从而起到加速创面愈合, 提高修复质量的效果[7], 外源性EGF的参与使创伤愈合速度加快的事实充分证明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我们将rhEGF直接用于肛瘘手术后创面, 可大大提高创面EGF浓度, 同时发现rhEGF即使用于肛周术后污秽创面, 但创面愈合时间仍能较对照组提前三四天, 3周内总愈合率达97.1%。本组68例rhEGF使用者的结果表明, rhEGF对创面刺激少, 能显著减轻术后肛门伤口的疼痛, 并加快伤口愈合, 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 明显缩短患者住院和伤口痊愈的时间, 使用安全、方便, 有推广价值。

摘要:目的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rhEGF) 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2006年7月—2008年9月, 肛瘘手术后109例, 其中68例治疗组局部使用rhEGF, 41例采用常规换药法, 对创面的愈合时间及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观察。结果使用rhEGF治疗组的愈合时间为 (17.00±1.54) d, 局部疼痛轻, 3周内愈合率97.1%;对照组的愈合时间为 (20.00±1.16) d, 换药时局部剧痛, 3周内愈合率87.8%, 2组的愈合时间与3周内愈合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且术后4和7d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指数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组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局部外用rhEGF可加速创面的愈合, 减少患者痛苦。

关键词: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肛瘘,开放创面愈合

参考文献

[1]胡伯虎.实用痔瘘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1:213-295.

[2]付小兵, 王亚平, 常国友, 等.创面肉芽组织中内源性EGF含量的动态变化即组织修复的关系.解放军医学情报, 1995, 9:81-83.

[3]王世岭, 郭振荣, 周一平, 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促进慢性创面的愈合.中华创伤杂志, 1998, 14 (6) :348-349.

[4]李秉琦, 周红梅, 胡涛, 等.依济复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和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的临床疗效观察.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01, 17 (2) :130-132.

[5]衣承东, 陈玉林, 韦多, 等.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中华创伤杂志, 1998, 14 (6) :350-352.

[6]巨小平.应用上皮生长因子于常规换药法护理伤口的比较观察.中华护理杂志, 1997, 32 (6) :367-368.

人表皮生长因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2008年3月~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患有压疮的患者12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 (rh EGF组) 和对照组 (吉尔碘组) 。年龄60~89岁, 中位年龄60.7岁;中风后遗症偏瘫和老年性痴呆49例, 肺部感染20例, 心血管系统疾病17例, 妇科肿瘤26例, 外科疾病8例;治疗组入选病例男32例, 女28例;压疮分布部位骶尾椎、臀部16处、左髋部26处、右髋部21处、肩胛部7处、足跟等骨隆突起部位5处;对照组入选病例男31例, 女29例;压疮分布部位骶尾椎、臀部骶尾部15处、左髋部26处、右髋部23处、肩胛部6处、足跟等骨隆突起部位5处。两组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予以常规治疗和护理, 压疮的护理工作重点在预防, 预防主要在于加强支持疗法、健康教育和消除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 必须要注意局部护理和与患者全身情况相结合的综合预防。患者自入院开始应给予每2小时翻身1次, 以避免局部长期受压, 致使组织持续缺血、缺氧, 引起不可逆性的损伤及再灌注损伤。针对褥疮好发部位, 即在骨隆突处可垫气圈、棉圈、海棉垫, 使该处受压得以缓解。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改善局部营养状况, 防止营养不良。经常检查受压部位, 定期用50%的酒精或红花酒精按摩全背或受压处。减少局部摩擦, 避免潮湿等物理性刺激, 以保护皮肤的完整性, 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无渣屑, 平整无皱褶。纠正负氮平衡, 加强营养, 给予高蛋白, 维持正氮平衡, 补充高维生素、高热量及富含营养的饮食, 增加抵抗力, 维持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对食欲不佳、营养摄入不足、不能进食者, 可输入复方氨基酸、能量合剂、脂肪乳、白蛋白等营养药物, 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有利于机体的康复能力。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 消除压疮发病的原因。Ⅰ度患者加强护理, 避免受压。Ⅱ度水泡压疮先抽出水泡渗液, 用棉签蘸0.5%戊二醛碘溶液由里向外消毒创面, 微干, 纱布覆盖, 2次/d。Ⅲ度先用0.5%戊二醛碘涂布创面后, 再用rh EGF局部均匀喷湿创面, 200 IU rh EGF/次, 1次/d。敷以克林霉素浸湿的纱布2~3层, 3次/d。Ⅳ度先外科换药剪去创面坏死组织, 以0.5%戊二醛碘涂布, 再用rh EGF局部均匀喷湿创面, 200 IU rh EGF/次, 1次/d。60 W红外线照射, 高度约40 cm, 15 min/次, 照射时观察患者的反应, 随时调整烤灯高度, 防止灼伤皮肤, 注意保暧, 避免受凉, 1次/d。其余同Ⅱ、Ⅲ度治疗, 7~10 d为1个疗程[2]。闭合性压疮剪去外皮后同Ⅲ度压疮的治疗。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创面愈合、痂皮脱落;显效:肉芽组织生长, 疮面缩小50%以上;有效:分泌物流出液减少, 疮面缩小50%以下。无效:分泌物未减少或增多, 无新鲜肉芽组织生长或创面扩大[2]。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治愈40例 (瘢痕愈合8例, 无瘢痕愈合32例) , 治愈率66.67%, 显效13例, 有效3例, 总有效率达93.33%。治疗组治愈48处, 显效20处, 好转5处, 治愈时间 (9.0±1.5) d。对照组治愈31例 (瘢痕愈合7例, 无瘢痕愈合24例) , 治愈率51.67%, 显效9例, 有效2例, 总有效率达70.00%。对照组治愈42处, 显效16处, 好转3处, 治愈时间 (9.0±1.5) d。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压疮从病理生理角度来讲称之为“压迫性溃疡或压疮”, 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 它是于局部软组织持续受压, 血液动力学改变, 导致组织缺血、缺氧、营养代谢障碍而发生变性坏死。[2]。压疮既导致患者的生理、心理伤害, 若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护理, 就会出现因继发严重感染, 全身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压疮的治疗重在预防。传统的治疗护理方法采用解除压迫, 改善局部血运, 创面清洁消毒等方法, 疗程长、治愈率低、费用高。rh EGF具有促进皮肤与黏膜创面组织修复过程中的DNA、RNA和羟脯氨酸的合成, 加速创面肉芽组织生成和上皮细胞增殖, 从而通过组织增生和重要胞间基质的合成, 促进新血管形成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 促进创面的愈合, 从而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3]。本组资料显示:通过对60例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可以发现, 在传统治疗护理的基础上, 应用rh EGF治疗组治愈率66.67%, 总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治愈率51.67%, 总有效率达70.00%,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只要早期积极处理, 采取rh EGF治疗压疮, 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减轻患者的痛苦。控制褥疮发生在于预防, 良好的生活护理、合理用药, 必要时可静脉补给白蛋白、脂肪乳等, 以促进组织修复提高压疮的愈合率。此方法使用方便, 安全有效, 无毒副反应, 易被患者接受,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维英.基础护理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95.

[2]巨小平.应用上皮生长因子与常规换药法护理伤口的比较观察.中华护理杂志, 1997 (6) :367.

人表皮生长因子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0例, 均为男性, 年龄68~92岁, 中位年龄74岁, 院外带入溃疡期压疮共64处, 其中Ⅲ期24例42处, Ⅳ期6例22处, 面积1.5cm×1.5cm~4cm×11cm。其中股骨骨折5例;脑梗死后遗症12例;肺心病5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老年性痴呆2例;双下肢动脉不完全闭塞症2例;系统性硬化病1例;植物状态1 例。合并糖尿病者5例, 低蛋白血症7例, 肥胖者2 例, 极度消瘦者9例。院外有压疮时间3~80d , 平均30d。部位:骶尾部28处, 股骨粗隆部17处, 左右髂棘5处, 耳廓2处, 肩胛部2 处, 肘部1处, 膝部2处, 足根部2 处, 外踝部3处, 小足趾外侧2处。住院时间20d~2年, 平均3个月。

1.2 方法

用碘伏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 用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清创, 尽量清除坏死组织, 露出新鲜创面, 用无菌干棉签拭干;有脓性分泌物或臭味时, 用过氧化氢溶液清洗创面, 根据脓液细菌培养选用抗生素溶液反复清洗创面, 用灭菌干棉签拭干, 将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均匀覆盖创面2~3mm厚, 局部采用医用3M透明敷贴固定, 前5d每天换药1次, 以后视创面情况1~2d换药1次直至创面愈合。换药前须将创面上的残留药物及分泌物拭去, 敷贴内不留空气, 防止疮面与外界相通, 以减少感染机会, 指导患者及家属不要抓破敷贴, 不让污水进入创面, 如不慎将透明敷贴浸湿或污染, 随时换药。与此同时也重视常规护理:给患者垫喷气式气垫床, 定时变换体位, 避免局部组织长期持续受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床单清洁、平整、无碎屑, 防止创面污染;给于全身抗感染治疗和营养支持治疗等。

2结果

本组30例患者中Ⅲ期压疮2~3d后创面渗出液减少, 4~5d创面鲜红无分泌物, Ⅳ期压疮1周后创面缩小, 深度变浅, 有肉芽组织生长, 30例64 处溃疡期压疮除1例2处因患者原发病较重、年龄大、营养差、全身衰竭, 创面大、感染重未治愈外, 其余全部治愈, 即结痂脱落, 皮肤光滑。治疗时间16~48d, 平均28.4d。

3讨论

压疮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较为棘手的问题, 上皮细胞的再生是溃疡创面愈合的基本条件。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是一种多肽类强有力的细胞分裂促进因子, 无色透明、无颗粒、不析水, 通过与细胞膜上的ECF受体结合, 激活多种生化酶, 引起一系列生化反应, 可诱导炎性细胞向创面部位移动, 改善创面微循环和组织营养状态, 能有效促进新血管形成和增加肉芽组织的数量[2]刺激创面炎性反应中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分泌上皮因子而促进上皮细胞增殖加快创面愈合。在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的同时还能有效减少病理性瘢痕的产生[3], 但应注意: (1) 创面在用碘伏消毒后, 须用生理盐水棉球擦洗再用药, 因酒精、碘酊会使ECF变性而活性减低; (2) 使用时须延长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与创面接触时间; (3)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本身无抗菌能力, 感染创面须用抗生素使感染基本得到控制, 并将坏死组织彻底清除, 使创面与生长因子有很好的接触, 才能发挥最佳效果[4]。因此, 该药对浅Ⅱ度、深Ⅱ度烧烫伤创面, 及供皮区创面、溃疡期压疮创面都是很好的外用药。医用透明敷贴有防水透气、黏性稳定、低致敏性、不损伤皮肤、透明易观察、患者皮肤无闷热感等优点, 可防止药物很快散发, 便于观察创面, 避免创面暴露, 及皮肤敏感性强的患者对一些敷料过敏等情况, 且操作简单, 患者易于接受, 两者合用可更好促进溃疡期压疮疮面愈合,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治疗溃疡期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清创和控制感染的基础上, 压疮创面涂擦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并用3M透明敷贴固定。结果30例64处溃疡期压疮除1例2处未治愈外, 其余29例62处压疮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良好, 全部结痂脱落, 皮肤光滑。结论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与3M透明敷贴治疗溃疡期压疮效果好, 而且方法简单、安全, 可减轻患者的痛苦和护士的工作负担。

关键词: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压疮,治疗

参考文献

[1]殷磊.护理学基础[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216.

[2]许杰, 关志东, 张志平.在足部慢性溃疡创面修复中的应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6, 12 (17) :136-137.

[3]李永焱, 叶胜捷.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复方抗凝胶和创愈宁合用治疗热水袋烫伤[J].东南国防医药, 2007, 9 (6) :437-438.

上一篇:安全科学中的安全工程下一篇:提高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