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2024-08-0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精选8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篇1

早期自然流产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妊娠,其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已成为目前生殖医学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并已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但有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actor,VEGF)对自然流产的影响国内进行的研究尚很少,本文就VEGF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为自然流产的病因、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5年3月—2006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妊娠13周内先兆流产或难免流产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诊断标准参照文献[1];选择同期非意愿妊娠13周内要求人工流产的健康早孕妇女5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孕妇平均年龄、停经天数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以下条件:排除全身或生殖系统急性炎症及各种良、恶性肿瘤和血管异常增生等有可能影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疾病。

1.2 标本收集

研究组在治疗前、对照组在人工流产术前抽取静脉血2 ml,2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层血清置于-70℃冰箱保存,备查VEGF。

1.3 试剂及检测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聚合反应(ELISA)法,试剂盒由深圳依诺金公司提供。最小敏感度至10 pg/ml,批内变异系数<5%,批间变异系数<10%。实验操作由专人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处理,结果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均数差异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孕妇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测定值,见表1,其中两组孕妇的VEGF值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3.1 VEGF的一般生物学特性

VEGF是一种重要的血管生成因子,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它由2个相同亚基以二硫键交联结合而成,是一种具有高度保守性同源二聚体糖蛋白。作为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多功能因子,具有强大的促血管生成作用,其表达受缺氧、转化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一氧化氮、一些重要的金属离子及原癌基因、抗癌基因等调节[2]。在人体代谢旺盛的组织如胚胎组织、胎盘、增生期子宫内膜和黄体等,VEGF常高水平表达,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在生理情况下,VEGF的表达水平很低[3]。Lam等[4]在实验中总结了VEGF在生殖系统不同组织中的作用:在子宫内膜中,主要是诱导血管生成,形成可容受的内膜供胎盘植入;在卵巢颗粒细胞中,在卵泡基增强其通透性,促进卵泡液积聚,利于前体物质如脂质的运输,为激素的合成提供条件,黄体形成时则促进血管的形成;在输卵管中,VEGF与VEGFR-1结合促进输卵管液的分泌,尤其在壶腹部,其次是峡部。

3.2 VEGF在正常妊娠中的重要作用

妊娠从着床到胎盘形成都离不开丰富的血液供应,离不开血管新生、通透性改变,胎儿、胎盘及子宫蜕膜血管的生长发育,是胚胎生长发育、妊娠成功的关键。Ahmed等[5]认为着床属于一种特殊的类炎性反应,血管扩张通透性提高,细胞外液增多。这种变化由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介导,进一步研究发现胎盘活化因子(PAF)及受体活性增高,继发引起VEGF合成分泌增加,导致炎性变化。Merviel等[6]报道VEGF165与受体结合,促进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合成与释放,引起NO分泌,细胞外钙离子内流,辅助绒毛滋养层向子宫螺旋动脉侵入,促进妊娠早期绒毛的侵入与种植。Shirashi等[7]采用免疫组化法对胎盘的VEGF进行了定位和定量研究,发现在整个孕期,胎盘合体滋养细胞和侵润性绒毛膜滋养细胞均有VEGF表达,随着妊娠进展,VEGF表达增加,到孕16周左右达到高峰,之后表达逐渐下降,这与胎盘生理发育时间相吻合,说明在胎盘生长发育过程中VEGF具有重要的生理调节作用。定位检测还发现除了滋养细胞外,绒毛基质细胞、脱膜细胞中也有VEGF表达,这表明在胎盘发育过程中VEGF在绒毛基质和基底板内血管系统的生长和功能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3.3 自然流产患者的VEGF活性状况

自发性流产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成功的妊娠依赖于胎盘良好的发育和生长,在胚胎植入和胎盘形成的过程中血管的生长对于成功妊娠是非常关键的。虽然对于胎盘血管生长的调控因素还不清楚,但相关文献均认为在胎盘形成过程中血管机能不全是导致自然流产等产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8]。胎儿与母体间气体、营养物、代谢废物等的交换,通过绒毛树的面积和绒毛血管完成,绒毛树的良好发育要求有精确复杂的调节,人们已认识到胎盘血管的发育是由多种生长因子和其受体调节完成的,这些因子的不正常表达可能导致胎儿胎盘的血运障碍。Vuorela等[9]发现自然流产患者与正常妊娠妇女相比,胎盘滋养细胞VEGF免疫活性显著下降,蜕膜血管VEGFR-1和VEGFR-2活性亦明显下降,提示自然流产可能是VEGF或VEGFR功能异常引起绒毛或胚胎血管生成障碍的结果。

本研究显示,自然流产患者血清VEGF显著低于正常妊娠者,与文献报道一致。提示VEGF活性的增高对维持妊娠顺利进行有重要作用。因此,对自然流产患者进行VEGF检测,有助于揭示自然流产的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疗自然流产提供依据,便于针对确切的病因,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减少用药的盲目性。

摘要:目的探讨自然流产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选择早孕自然流产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的健康早孕妇女50例作为对照组,运用酶联免疫聚合反应(ELISA)法检测血清VEGF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自然流产组VEGF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结论VEGF与自然流产的发生有关系,VEGF水平降低可能是引起自然流产的发病机制之一。

关键词:流产,自发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参考文献

[1]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89-90.

[2]杜丽荣,徐素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自然流产领域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7,2(4):18-20.

[3]张丽霞,李贵霞,张惠欣.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自然流产相关性研究[J].河北医药,2006,28(11):1 098-1 099.

[4] Lam PM,Po LS,Cheung LP,et al.The effect of exogenous estra-diol treatment on the mRNA 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and its receptors in cultured human oviduct mucosal sells[J].JAssist Reprod Genet,2005,22(6):251-255.

[5] Ahmed A,Dearn S,Shams M,et al.Localization,quantification,and activation of 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 receptor in human en-dometrium ruring the menstrual cycle:PAF stimulates NO,VEGF,and FAK ppl25[J].FASEB J,1998,12(10):831-843.

[6] Merviel P,Evain-Brion D,Challier JC,et al.The molecular basisof embryo implantation in human[J].Zentralbl Gynakol,2001,123(6):328-339.

[7] Shirashi S,Nakagawa K,Kinukawa N,et al.Immunohisto chemicallocalizat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the human pla-centa[J].Placenta,1996,17(3):111-121.

[8] Torry DS,Hinrichs M,Torry RJ.Determinants of placental vascu-larity[J].Am J Reprod Immunol,2004,51(4):257-268.

[9] Vuorela P,Carpen O,Tulppala M,et al.VEGF,its receptors andthe tiereceptors in recurrent miscarriage[J].Mol Hum Reprod,2000,6(3):276-28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篇2

[关键词]米非司酮;子宫肌瘤;雌激素;孕激素

[中图分类号]R25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5-20-02

子宫肌瘤是最常见的妇科肿瘤,育龄妇女子宫肌瘤的患病率为20%-40%,约50%的肌瘤患者有症状“)。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子宫肌瘤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雌激素、孕激素在子宫肌瘤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雌激素孕激素通过多个环节促进肌瘤生长,其中包括促进肌瘤的血管生成。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ll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血管生成的核心因子,对肌瘤的生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该病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且逐渐向保留子宫方向发展,药物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症状及缩小肌瘤。因此本研究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患者血清雌孕激素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影响以及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9年1月-2009年12月在华北煤炭医院附属开滦医院经妇科和B超检查诊断为子宫肌瘤的患者90例,平均年龄45.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关于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病理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无脑、心脏、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9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月经过多、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痛经等临床表现,患者自愿要求药物治疗,肝肾功能正常,3个月内未服用任何药物。

1.2研究方法

1.2.1治疗方法

每晚睡前服米非司酮12.5rag,每日1次,自月经第1 3d开始,连服3个月为1疗程。用药前后分别行盆腔及妇科检查,彩色超声测量子宫及肌瘤的三维径线,计算其体积大小。

1.2.2检测指标

抽血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雌激素(E2)、孕酮(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各激素测定的批内、批间误差均<10%。用药期间每月复查血、尿常规及肝功能。用药1个疗程后停药,随访6个月。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的统计方法。其中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激素的变化

服用米非司酮治疗后E2、P和VEGFR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期间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均正常。

2.2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的变化

用药前后子宫体积由(332.5±39.8)cm3缩小为(245.2±14.9)crn3,肌瘤体积亦明显缩小,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子宫肌瘤是卵巢甾体激素依赖性肿瘤,在肌瘤组织中。发现有雌孕激素受体,并明显高于子宫肌肉组织,故分析肌瘤的发生、发展与雌激素、孕激素及雌孕激素受体的含量有关。近年来研究证实,子宫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增多及过度表达是肌瘤生长的主要原因,Rein等研究证实孕激素(P)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在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这使抗孕激素治疗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理论基础。由于肿瘤细胞能通过旁分泌途径来促使其周围微血管的生长及肿瘤细胞的转移,因此在许多子宫肌瘤的患者外周血液中可检测到VEGF。在人子宫内膜、肌层和肌瘤组织中已鉴定出VEGF的存在,在内膜和肌层中的表达随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变化,对其表达有促进作用,呈时间一剂量依赖性。

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U486)是一种作用在受体水平的抗孕酮和抗糖皮质醇的类固醇,通过与PR结合达到阻断孕酮作用的目的,同时它又有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下丘脑—垂体—性腺轴,使子宫肌瘤萎缩,诱发闭经。作为合成的类似孕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化合物,是炔诺酮的衍生物。与炔诺酮相比有更强的与PR相结合的能力,使自然的孕激素难以与受体结合而不能发挥其生物效应。米非司酮在拮抗体内P作用的同时还使肌瘤组织中PR及E减少,使肌瘤组织中雌、孕激素效应明显降低,导致肌瘤体积缩小。

有研究表明ER、PR在转录水平上由雌激素诱导产生,而孕激素可以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上使其下调,黄体期短期用药子宫内膜ER、PR上调,推测米非司酮直接拮抗孕激素作用使ER、PR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而卵泡早期开始长期用药因性腺轴受抑制,卵泡发育不良,低雌激素状态可能使ER、PR的生成减少,但另一方面无排卵而无孕激素生成。内膜长期暴露于无对抗雌激素的环境中又可能使ER、PR下调减少,因此使ER、PR维持在增殖早中期水平。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2005年05月~2006年04月由本院呼吸内科收治的诊断为原发性肺癌的患者(均经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并排除严重心、肝、肾、血栓性疾病、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性疾病、贫血、长期服用激素及1月内仍手术史、创伤史)及健康体检者。肺癌组共60例。其中,男46例,女14例;年龄34~82岁,平均65.3岁;所有患者进行胸部X线、胸部CT、头颅CT、纤维支气管镜、放射性骨扫描、腹部B超等检查,其中腺癌25例,鳞癌30例,小细胞癌5例;P-TNM分期(国际UICC1997分期标准),Ⅰ+Ⅱ期13例,Ⅲ期32例,Ⅳ期15例。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并记录其生存期。健康体检者共20例。其中,男15例,女5例,年龄22~80岁,平均年龄52.1岁。所有样本采血前2周内未应用任何止血或抗凝药物治疗。

1.2 血清标本的收集与保存

肺癌患者(化疗及手术前)及健康体检者均为清晨空腹采用非抗凝管抽取外周静脉血3 m L,室温放置30~60 min后,5 000 r/min离心15 min后,分离血清分装后-20℃低温冷冻备用。

1.3 检测方法

人VEGFELISA试剂盒购于产地为美国。检测方法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用酶标仪测定结果,VEGF检测波长为450 nm。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作方差分析,VEGF与生存期关系用直线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肺癌患者和健康体检者血清VEGF水平的比较

在肺癌组中,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统计学上差异有显著性(P<0.001),见表1。

2.2 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在肺癌组中,血清VEGF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有无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明显关系,见表2。

2.3 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患者生存期的相关性

肺癌组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率100%。生存期为确诊日至患者死亡或末次随访的时间(2008年2月1日)。通过随访肺癌患者生存期(253.68±165.57)d,35~753d,中位生存期为211 d,与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38,t=-3.1681,P=0.0024],见附图。

3 讨论

肿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多基因、多因子参与的过程,其步骤包括:肿瘤组织释放血管生成刺激因子;血管周围细胞外基质重塑,基膜降解;内皮细胞增殖迁移;新生血管形成。只要阻断任何一步,都将阻止肿瘤血管生成。有学者提出血管生成的“开关”平衡假说:即新生血管生成的整个过程受血管生成调节因子的严密调控,血管生成与否在于血管生成的正性调节因子和负性调节因子之间力量的对比。“开关”打开可导致一系列事件发生,开始释放肿瘤相关的血管生成因子、内皮细胞活化、蛋白水解酶释放,随后,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和血管生成。在健康成人,血管生成能被很好控制,限于正常生理过程,如伤口愈合、卵巢和子宫细胞增殖,但实体肿瘤能分泌大量血管生成因子以利于血管生成导致转移。因此,血管形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当前肿瘤治疗的新靶点之一[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由定位于6号染色体(6P21)编码的一种45KDa球蛋白,到目前为止,至少有6种VEGF家族成员被发现,其中VEGF-A是最为重要的血管形成因子[3]。VEGF除内皮细胞产生外,还可由其他几种细胞例如巨噬细胞、基底细胞、视网膜表皮细胞、恶性肿瘤细胞产生。VEGF的靶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它具有强大的有丝分裂功能,另一方面它对其他来源的细胞无明显有丝分裂功能。它通过生成血管和内皮增生调节正常和病理的血管生长。现有研究表明:VEGF是作用最强、特异性最高的血管生成调控因子,它可与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地结合,能增强血管通透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促进血管内物质的渗出,抑制内皮细胞凋亡,激活蛋白酶致使细胞外基质降解,有利于新生血管生长及延伸,为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肿瘤细胞的转移提供形态学基础[4,5]。在恶性肿瘤生长发展中,肿瘤细胞通过最近的血管获取氧分,在这些细胞缺氧时通过增加VEGF m RNA的转录率和稳定性来诱导VEGF的产生。恶性肿瘤细胞由于异常增生,所处的缺氧环境可产生VEGF,VEGF一方面以旁分泌的方式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结合,引发一系列信号转导,刺激内皮细胞分化和血管生成,另一方面,VEGF主要是通过实体瘤KDR受体而表达,提示其与的KDR受体结合可刺激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VEGF可通过以下机制调节肿瘤的血管形成和发展:通过缺氧增加VEGF的转录,继而刺激肿瘤组织分泌生长因子;激活生长因子受体;增加MMPs的产生,从而使血管通透性增加;促使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并诱导血管生成;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网。

肺癌是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肿瘤之一,每年全世界约有100多万新发病例产生,其中超过1/3病例在诊断时已有远处转移,仅有15%肺癌患者诊断为早期[6]。MATTERN等在1996年首次报道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现有研究证实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有高水平的VEGF的表达[7,8],另外在小细胞肺癌患者中高水平的VEGF也被发现[9]。国内外的一些研究[10,11]分别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的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计数进行统计,发现两者之间有显著相关性。这些均提示VEGF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肺癌患者肿瘤血管形成的指标。研究表明在肿瘤的微血管密度和肿瘤的转移能力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12]。本研究结果显示,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也证实了肺癌患者中VEGF呈现高表达,说明肺癌细胞确实能分泌大量的VEGF,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为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及转移提供条件,这与以上报道是一致的。

本研究结果显示,肺癌组血清VEGF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有无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明显关系。王萌等[13]的研究报道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表达的阳性率与肺癌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状态密切相关,表明VEGF与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王水利等[14]的研究表明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处于高水平状态,血清VEGF水平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等相关。而在其他的一些研究中表明二者之间无关系[15,16]。在本研究中显示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其分期间无明显关系。这可能与病例的选择或样本数量上的差别造成的。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肺癌的病理类型无关,这说明肺癌的不同病理类型具有同样或相似的分泌VEGF的特性,这与国内外的报道是一致的[17,18]。而在一项针对VEGF亚型与肺癌病理分型关系的研究表明[19],肿瘤内VEGF-A的表达,可以作为影响腺癌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肿瘤内VEGF-C的表达则可作为影响鳞癌患者预后的因素之一。因此,有学者认为,VEGF家族中的不同成员可作为不同病理类型的影响因素。

肺癌的病理及临床TNM分期与肺癌的预后密切相关,但是它们并不能完全准确地预测患者的预后,需要一些新的指标。在一些关于非小细胞肺癌研究中表明VEGF过高表达与肿瘤的进展和较短的生存期有关[20,21]。王志刚等[22]的研究表明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VEGF阴性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VEGF阳性组,提示VEGF的表达是判定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ECKART等[23]的研究也证实在有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治疗前VEGF水平可作为一种预测因子。然而,另一些研究显示VEGF表达与生存期之间并没有相关性,这可能与这些研究中病人数目较少有关[24,25]。笔者在研究中观察到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其生存期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这些均说明血清VEGF水平能够反映肺癌的恶性程度,可作为手术前或化疗前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在将来,血清VEGF的检测可用于肺癌的诊断、手术前患者的评估、治疗效果的监测及患者预后的判定。肺癌血管生成是其生长和转移的解剖和生理学基础,抑制肺癌血管生成是控制肺癌侵袭转移,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率的重要措施。今天,已经感到传统化疗对于进展期肺癌治疗的有限性,新药的化疗并不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期。随着靶向治疗研究的进展,针对于抑制血管生成治疗将成为肺癌治疗的新的方向[26]。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及与肺癌临床患者病理特征关系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60例肺癌患者及20例健康人的血清VEGF进行测定。结果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有无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无明显关系。肺癌患者血清VEGF水平与其生存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0.38,P<0.01)。结论肺癌患者存在血清VEGF水平增高,血清VEGF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血清VEGF是评估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篇4

关键词: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临床意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作为一种常见的呼吸道慢性疾病,发病率、病死率高,是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研究发现,COPD患者存在血管重建,但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调节血管生成和血管重构的最强大的调节因子之一,其在COPD发病及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本文检测了不同时期COPD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并探讨其与相应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10月在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就诊的COPD患者60例,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1]。其中稳定期患者30例(稳定期COPD组),年龄(67.27±8.96)岁;急性加重期患者30例(急性加重期COPD组),年龄(71.43±9.57)岁。另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年龄(68.87±8.34)岁。所有受试者均排除了急性感染、其他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和外周血管病等疾病史。各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受试对象均于晨起采集空腹静脉血3ml,并于同期行肺功能检测。所采集血样于常温静置1h后以3000r/min离心3min,收集血清于-70℃冰箱中保存。血清VEGF浓度采用ELISA法测定,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选择肺功能指标中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进行比较。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两两比较采用q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急性加重期COPD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高于稳定期COPD组和健康对照组,稳定期COPD组患者血清VEGF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急性加重期COPD组患者和稳定期COPD组患者的血清VEGF浓度均与FEV1%呈正相关(r=0.583、r=0.723,P均<0.01)。见表1。

3 讨 论

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主要累及肺脏,

注: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0.05;与稳定期COPD组相比,#P<0.05

也可引起全身的不良效应。COPD早期即存在血管改变,以血管壁的增厚为特征,随着COPD的进展,外周气道阻塞、肺实质破坏及肺血管的异常等降低了肺气体交换能力,产生低氧血症,以后可出现高碳酸血症,长期慢性缺氧可导致肺血管广泛收缩和肺动脉高压,常伴有血管内膜增生,某些血管发生纤维化和闭塞,造成肺循环的结构重构[1]。VEGF是一种由二硫键交联形成的同源二聚体糖蛋白,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及血管生成、增加血管通透性和血管维持等多种生物学功能。在正常人体内,VEGF在血液供应丰富的肺脏中的基因表达是最高的,肺内VEGF的高表达不仅在肺脏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维持成人正常肺泡结构、抗损伤及组织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2]。Walters等[3]研究表明,COPD肺血管分布的改变与VEGF的不同水平有关,提示VEGF可能参与了COPD的疾病进程。杨小琼等[4]研究发现,COPD急性加重期诱导痰中的VEGF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COPD稳定期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叶太平等[5]研究发现,COPD患者血浆VEGF的表达水平在急性加重期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Rovina等[6,7]认为,VEGFCOPD的不同时期的表达不同。本文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稳定期COPD患者血清VEGF水平降低,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血清VEGF水平升高,提示不同时期COPD患者的血清VEGF水平不同,与其结论相一致。Mura等[8,9]研究表明,气道和肺泡上皮细胞、间叶细胞样细胞、气道和血管的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可产生VEGFKusumanto等[10]研究发现,外周血循环中的VEGF大部分来自于中性粒细胞。本文发现,在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血清VEGF浓度升高,这可能与急性加重期时各种炎症细胞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数增加有关。本文还发现急性加重期COPD组患者和稳定期COPD组患者的血清VEGF浓度均与FEV1%Pred呈正相关,提示血清VEGF水平可反映COPD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2]蔡珊.氧化/抗氧化失衡及细胞凋亡在烟雾暴露所致CO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D].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

[3]Walters EH,Reid D,Soltani A,et al.Angiogenesis:a potentially critical part of remodelling in chronic airway diseases?[J].Pharmacol Ther,2008,118(1):128-37.

[4]杨小琼,甘仲霖,邓述恺,等.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诱导痰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测定[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5):636-637.

[5]叶太平,金文君,曹素素,等.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内皮素1在COPD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J].海峡药学,2009,21(12):115-117.

[6]Rovina N,Papapetropoulos A,Kollintza,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an angiogenic factor reflecting airway inflammation in healthy smokers and in patients with bronchitis typ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Respir Res,2007,8:E53.

[7]Hiroshi Kanazawa.Role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Med Sci Monit,2007,13(11):189-195.

[8]Mura M,Dos-Santos CC,Stewart D,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related molecules in acute lung injury[J].J Appl Physiol,2004,97:1605-1617.

[9]Mikko M,Wahlstrom J,Grunewald J,et al.Hypoxia but not cigarette smoke modulates VEGF secretion from human T cells[J].Growth Fac-tors,2009,9: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收治初诊AL患者共67例 (简称AL初诊组) , 男性37例, 女性30例, 年龄10~68岁, 平均 (37±8) 岁。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 (A M L) 3 9例 (5 8.2%)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L) 28例 (41.8%) 。同时收集13例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 (简称完全缓解组) , 男8例, 女5例, 年龄15~46岁, 平均 (31±5) 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的诊断与疗效标准》有关标准。另选取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 男性16例, 女性14例, 年龄18~50岁, 平均 (33±6) 岁, 排除肝、肾、肺及其他恶性疾病。三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等方面接近。

1.2 方法

AL初诊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均空腹采血3ml, 以2000r/min立即离心20min, 取上层血清, 于-20℃冰箱冷冻保存;完全缓解组患者再次采血分离血清待用。V C A M-1试剂盒由美国R&D公司提供, V E G F试剂盒由深圳晶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均采用ELISA法检测, 严格遵守试剂盒操作说明书。

2 结果

2.1 三组血清V C A M-1、V E G F表达水平变化 (表1)

由表1可见, A L初诊组血清V C A M-1、V E G F表达水平最高,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53、15.44, P<0.01) ;与完全缓解组比较, 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t=6.15、9.48, P<0.01) 。完全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V C A M-1、V E G F表达水平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8、1.47, P>0.05) 。

2 . 2 血清 V C A M - 1 、V E G F 表达水平相关分析

初诊A L 患者血清 V C A M - 1 、V E G F 水平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呈明显的正相关(r=0.59,P < 0.01)。

3 讨论

V C A M-1在正常骨髓细胞的表达是构成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相互识别和黏附的主要基础, 参与造血细胞的迁移、定位、增殖、分化等。在A L患者中V C A M-1广泛存在于一些白血病细胞内, 加强白血病细胞的存活、增殖能力, 其表达水平增高更有利于白血病细胞转移而导致疾病进展[1,2]。本文结果显示, V C A M-1在初诊A 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 而后两者之间V C A M-1表达水平接近。说明A L患者白血病细胞主动表达V C A M-1, 可能是初诊A L患者V C A M-1升高的原因, 而化疗药物可以有效影响白血病细胞V C A M-1的分泌, 减少肿瘤细胞浸润及新生血管形成。

V E G F在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等血液恶性肿瘤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 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重视。V E G F在急性白血病中的高表达与骨髓微血管密度 (M V D) 密切相关, 白血病细胞表达、释放V E G F, 通过与V E G F受体结合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形成, 为白血病细胞的生长提供了必要条件[3]。本文结果显示, 初诊AL患者血清V E G F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完全缓解组和正常对照组, 说明增高的VEGF主要由白血病细胞分泌, 并通过促进血管生成等机制参与白血病的发病。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患者血清VEGF水平下降, 提示对于化疗有效的患者, 化疗药物通过杀伤白血病细胞, 减少促血管形成的细胞因子分泌, 降低了肿瘤介导的新生血管形成, 间接具有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本研究还对初诊AL患者血清VCAM-1、VEGF表达水平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呈明显的正相关。

综上所述, 检测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VCAM-1、VEGF表达水平的变化, 对于了解病情发展、观察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Graf M, Reif S, Hecht K, et al.High expression of costimulatory molecules correlates with low relapse-free survival probability in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J].Ann Hematol, 2005, 8 (45) :287-297.

[2]Sipkins DA, Wei X, Wu JW, et al.In vivo imaging of specialized bone marrow endothelial microdomains for tumour engraftment[J].Nature, 2005, 435 (7044) :969-97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篇6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0月—2014年5月收治的胃溃疡患者60例, 经胃镜检查均诊断为良性胃溃疡。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治疗组患者中, 男性19例, 女性11例;年龄21~58岁, 平均年龄 (33.21±7.56) 岁;患者溃疡直径0.3~2.0cm且均处于活动期。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21例, 女性9例;年龄25~59岁, 平均年龄 (35.32±6.81) 岁;患者溃疡直径0.2~1.9cm且均处于活动期。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轻重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西药三联疗法治疗:早餐前1h服用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500mg、甲硝唑400mg;午、晚餐前1h及睡前服用阿莫西林500mg、甲硝唑400mg, 治疗时间为6周。治疗组此基础上同时加服促愈汤, 药物组成:太子参15g、茯苓10g、白术10g、丹参15g、黄连9g、吴茱萸3g、甘草6g、大黄粉3g、黄芩9g。水煎服, 每日1剂, 治疗时间为6周。VEGF含量测定:取患者治疗前, 治疗后1、3、6周清晨空腹静脉血, 离心分离血清, 保存于-80℃冰箱中, 采用ELISA法测定VEGF血清水平。免疫组化测定治疗前后胃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水平, 以棕黄色为阳性表达。

1.3 观察指标

观察溃疡的治疗效果、血胃泌素含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 (VEGF) 、胃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疗效评价指标:显效:溃疡由活动期变为瘢痕期;有效:溃疡缩小面积与原溃疡面积相比≥50%;无效:溃疡缩小面积与原溃疡面积相比<50%。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治疗, 治疗组显效率为93.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n)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胃泌素含量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胃泌素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 差异显著, 但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胃泌素含量比较无显著差异。详见表2。

(±s, pmol/L)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EGF含量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1、3、6周VEGF含量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3。

(±s, μg/mL)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胃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比较

结果显示, 两组患者治疗后胃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4。

(±s)

3 讨论

胃溃疡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 其发病原因较多, 如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服用NSAIDs类药物过量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多发于男性。胃溃疡属于慢性疾病, 病程可达几年甚至几十年, 周期性发作, 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出现[2]。主要表现为餐后腹部烧灼样、刺痛样疼痛甚至剧痛, 可伴有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症, 严重者可出现穿孔、出血、幽门狭窄甚至癌变的可能[3]。主要检测手段为胃镜、胃酸测定、Hp检查、钡餐等。目前临床对于胃溃疡的治疗技术已经较为成熟, 西医主要以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抑制细菌繁殖等治疗为主, 疗程虽缓, 临床效果尚可[4]。目前我国对单味中药中治疗胃溃疡有效成分的研究也日益成熟, 如武桂娟等[5]通过水浸束缚法复制急性胃溃疡大鼠模型, 观察白芨多糖对大鼠应激性胃溃疡的治疗作用, 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现代研究表明促愈汤一方中的太子参、茯苓、白术能够抑制患者胃酸过量分泌, 从而达到良好的抗溃疡作用。在杀菌方面, 方中三黄、丹参、甘草能够增效减毒, 相互配合。三黄中的黄连可以保护胃黏膜, 黄芩可以促免疫抗氧化, 大黄可以促进创面愈合。此外, 丹参可以改善黏膜的氧气含量和局部循环, 使黏膜的分泌增加, 减少胃部蠕动。研究发现VEGF是血管内皮增殖中作用最强的因子, 促愈汤在治疗胃溃疡时可以增加血液中VEGF的浓度, 提高胃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 从而加快溃疡的愈合。同时, 自身分泌的VEGF逐渐减少, 所以治疗过程中从整体来看VEGF的血液浓度是逐渐减少的。促愈汤治疗胃溃疡的其他机制还未明确, 有待日后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促愈汤对胃溃疡患者胃泌素及胃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胃溃疡患者6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促愈汤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 治疗组在降低血胃泌素含量方面与对照组无显著区别 (P>0.05) , 在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液浓度以及胃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方面较对照组效果更为显著,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促愈汤对血胃泌素含量无显著影响, 其提高胃溃疡愈合质量主要与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和促进胃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有关。

关键词:胃溃疡,促愈汤,血胃泌素,胃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参考文献

[1]李兆申, 湛先保, 许国铭.胃黏膜损伤与保护 (基础与临床)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1-9.

[2]罗开源.胃疡促愈汤结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胃溃疡15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2, 20 (12) :559-560.

[3]刘桂清, 程冬生, 易圩生, 等.雷贝拉唑联合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良性胃溃疡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 (10) :6-8.

[4]尚惺杰, 王昌雄, 陈光兰, 等.雷贝拉唑联合瑞巴派特治疗活动性胃溃疡36例[J].医药导报, 2010, 29 (8) :1010-101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篇7

关键词:冠心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 具有高度血管渗透性, 能够促成新血管生成[1]。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作为炎性和急性期的主要蛋白,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期, 加速斑块的局部及全身炎症反应, 增加冠心病的发生率[2]。VEGF和hs-CRP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有着密切的相关性[3]。本研究中, 我院诊治的120例冠心病及30例健康体检者, 检测其血清VEGF和hs-CRP水平, 分析与冠心病的关系, 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诊治的120例冠心病患者, 根据病变类型, 将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 (SAP) 、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UAP) 、急性心肌梗死组 (AMI) , 以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组 (OMI) , 每组各30例, 另外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 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30例SAP组患者, 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12例, 年龄65.0-73.5岁;30例UAP组患者, 男性患者19例, 女性患者11例, 年龄64.0-73.0岁;30例AMI组患者, 男性患者17例, 女性患者13例, 年龄65.5-74.0岁;30例OMI组患者, 男性患者20例, 女性患者10例, 年龄64.5-72.5岁;30例对照组患者, 男性患者17例, 女性患者13例, 年龄64.0-73.5岁。在年龄、性别方面, 各组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检测方法

清晨空腹采集大约4mL静脉血, 37℃水浴20min, 离心10min, 分离血清, -20℃保存, 待测。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 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说明书, 对各组血清VEGF和hs-CRP水平, 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 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以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血清VEGF和hs-CRP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冠心病患者血清VEGF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结果见表1。

2.2 SAP组与UAP组血清VEGF和hs-CRP水平比较:

与SAP组相比, UAP组血清VEGF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结果见表2。

2.3 SAP组与AMI组血清VEGF和hs-CRP水平比较:

与SAP组相比, AMI组血清VEGF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结果见表3。

2.4 SAP组与OMI组血清VEGF和hs-CRP水平比较:

与SAP组相比, OMI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结果见表4。

2.5 UAP组与AMI组血清VEGF和hs-CRP水平比较:

与UAP组相比, AMI组血清VEGF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结果见表5。

2.6 UAP组与OMI组血清VEGF和hs-CRP水平比较:

与UAP组相比, OMI组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结果见表6。

2.7 AMI组与OMI组血清VEGF和hs-CRP水平比较:

与OMI组相比, AMI组血清VEGF水平和hs-CRP明显升高,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结果见表7。

3 讨论

正常机体VEGF水平极低, 在缺血、缺氧、炎症、肿瘤等病理状态下, VEGF水平显著升高。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冠心病的重要病理变化, 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慢性炎症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被证实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 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有着密切的相关性[4]。

本研究中, 与对照组相比, 冠心病组血清VEGF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 并且UAP、AMI、OMI患者组相比, 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充分说明VEGF和hs-CRP水平与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能够预测冠心病的病情变化和预后情况。

总而言之, 血清VEGF和hs-CRP水平能够准确反应冠心病患者的病情变化, 对于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涂江虹.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 12 (2) :91-93.

[2]杜爱玲.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冠心病侧支循环的关系[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7, 14 (1) :19-20.

[3]单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并发症中的临床意义[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7, 11 (6) :80-8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瘤 篇8

1 血管瘤的发生机制

目前, 学者们认为血管瘤的发生机制有如下假说: (1) 处于血管分化早期发育阶段的胚胎成血管细胞 (如在增生期血管瘤中存在的内皮祖细胞) 聚集增生所致。 (2) 胎盘细胞“意外”脱落, 造成内皮细胞过度增殖。 (3) 大量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调控失衡。 (4) 增生期吲哚胺2, 3一双加氧酶 (IOD) 表达上调, T细胞收到抑制, 使得血管内皮细胞逃逸免疫监控, 过度增生等[6]。

目前, 学术界认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在血管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7]。所以, 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因素自然会影响血管瘤的发生发展。研究证实, 机体内许多肽类因子能够影响血管生成[8], 以生长因子为多见, 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等。这些因子在血管瘤发展过程中单独或者协同发生作用, 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失常, 诱发血管瘤的形成。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及其受体

VEGF是一种分泌性糖基化多肽因子, 可由血管瘤内皮组织分泌[1], 是由两条相同肽链通过二硫键构成的二聚体, 分子量为34~42ku, 具备非常强的耐热及耐酸能力[9], VEGF mRNA经过不同的剪接, 形成6种VEGF亚型, 分别含有121、145、165、183、189、206个氨基酸残基, 以二硫键连接成同源二聚体, 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 拥有高度保守性[10]。

人体VEGF分为: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胎盘生长因子 (placenta growth factor, PIGF) 以及内分泌腺来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endocrine gl ndderive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GVEGF) 。VEGF-A是VEGF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 有6种亚型:VEGF121、VEGF145、VEGF165、VEGF183、VEGF189和VEGF206;同时还有一种VEGF的mRNA经特殊剪接后得到的片断VEGF148, 它缺少由外显子6、7的末端和8编码的残基, 生理作用有待证实。VEGF165亚型是最重要的同源单体之一, 除了有促进内皮细胞生长与抑制凋亡等多种作用外, 还可以促进人白血病K562细胞的增殖, 并抑制其凋亡。EG-VEGF是一种组织特异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tissue s pecific angiogenic growth factor) , 只在某些组织中表达并选择性地作用于一种内皮组织, 诱导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与破坏基底膜结构的完整性。人EG-VEGF由产生类固醇的细胞表达, 如胎盘、肾上腺、睾丸以及卵巢等。与VEGF共同导致广泛的血管生成, 但与VEGF不同的是, EG-VEGF在骨骼肌与角膜中, 不能直接导致血管生成。

目前发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R) 主要有以下5种: (1) VEGFR-1, 即fms样酪氨酸激酶 (fms-like tyrosine kinase, Flt-1) ; (2) VEGFR-2, 即含激酶插入域的受体/胎肝激酶 (kinase insert-domain containing receptor/fetal liver kinase, KDR/Flk-1) ; (3) VEGFR-3 (Flt-4) ; (4) 神经毡蛋白-1 (neuropilin-1, NP-1) ; (5) 神经毡蛋白-2 (NP-2) 。

3 VEGF的生物学特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是一种可扩散的内皮细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蛋白, 人体内多种细胞能合成VEGF, 包括: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肿瘤细胞等。VEGF作用的主要靶细胞是内皮细胞[11], 它能够特异性的刺激内皮细胞分裂、增生, 诱导新生血管形成, 是一种最强的直接促进血管形成的因子[12,13], 而对其它类型细胞却无这种作用[1]。该因子仅在内皮细胞上有KDR表达, 通过旁分泌与自分泌形式作用于内皮细胞与内皮细胞上的受体flt21和KDR[14]发挥作用。其作用主要有改变内皮细胞的基因表达, 增加组织因子与某些蛋白酶的产生 (如促进金属蛋白酶和间质胶原酶的分泌, 直接参与促血管生成和软骨、骨的破坏) [11], 改变细胞外基质环境, 促进毛细血管生长, 向组织内浸润, 增加细胞内酪氨酸磷酸化, 选择性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增殖。此外, 人们还发现该因子在体内外均有强烈地诱导活体血管形成作用[11];通过影响钙依赖途径, 增加血管通透性[12], 主要表现为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对大分子的通透性[11]。以上都是血管形成的重要环节, 因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被认为是血管形成主要调节者[15]。

在生理条件下, 机体的VEGF可以呈低表达状态[16,17], 而在一些病理情况下, 如缺氧, 炎症, 创伤等, VEGF在全身或局部某些细胞内表达上调, 若这种情况不能得到及时控制, 将会导致血管畸形, 视网膜病变或刺激肿瘤生长等病理变化[18]。1971年Folkman提出假设, 认为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生成。后来, 研究也发现在许多肿瘤组织内、外都有VEGF的高表达。这表明VEGF对肿瘤血管的生成、生长、浸润和转移有一定作用[19]。不仅如此, 在炎症性角膜血管化时, 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的VEGF表达显著增加, 特别在瘢痕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周围;在鼠的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中, 研究人员发现VEGF mRNA和蛋白水平与炎症和新生血管呈时空对应关系, 而且使用VEGF中和抗体后, 可以有效地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13]。

4 VEGF在血管瘤生成中的作用

VEGF在所有血管性肿瘤中都有表达, 尤其是在活跃的成血管细胞瘤中,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均呈现高表达状态, 因此我们认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是血管瘤组织发生和发展的基础[20,11]。Berard M的研究证实血管瘤周细胞可分泌VEGF, 通过旁分泌机制刺激内皮细胞增殖, 并通过自分泌机制刺激自身增殖, 例如海绵状毛细血管瘤病灶本身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 促进海绵状毛细血管瘤增长[21];Tan ST则发现血管瘤周细胞表达PCNA、bFGF和VEGF, 并且有研究人员证实所有的成血管细胞瘤中都能见到过度表达的VEGF蛋白[22], 随访十年的上皮血管内皮血管瘤中都可见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表达增加[23]。Takahashi等人发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在血管瘤增生期内皮细胞中高表达, 在退化期不表达[11];不仅如此, Chang等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分别检测了增生期血管瘤标本和消退期血管瘤标本中的VEGF及VEGF mRNA, 发现增生期血管瘤的VEGF及VEGFmRNA的表达都高于消退期血管瘤, 说明VEGF及VEGF mRNA的表达与血管瘤的血管增生有密切关系。国内研究也证明,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表达在增生期时的表达程度最高, 阳性表达率为95.5%[4], 在退化完成的血管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虽有表达, 但是阳性率逐渐降低。同样患VHL病的患者的视网膜血管瘤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转录物和蛋白高度表达[24], 而且侵袭性强的VHL病产生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表达更多[25];但在散发的成血管细胞瘤和与VHL相关的成血管细胞瘤用免疫组化检查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蛋白没有很大区别。所以, 一些研究人员考虑不同的形态学和血管生成因子互相影响使血管瘤有不同的临床表现[26]。相反, 在血管畸形标本中, 生长因子的水平是低的。增殖期血管瘤中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 且增殖期血管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消退期, 提示VEGF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判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否的一项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标[5]。

缺血、缺氧、蛋白激酶C、雌激素、孕激素、突变的ras基因以及某些细胞因子如白介素2 (IL-2) 等都可上调VEGF的表达, 而p53等基因则能抑制其表达。如果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消退调节失控, 将不受控制游走和增殖, 血管必然会呈现病理状态。在缺血缺氧的环境中, 高浓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会促进局部血管生长, 这本身对损伤组织修复有利[27];如果有害刺激持续存在, 或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过度表达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将会造成不良影响, 最直接的作用是导致局部血管过度生长, 促使血管组织向周围扩展, 有可能形成血管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上调与病理性血管生成和不正常的血管高渗性有密切关系;并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在促进血管内皮增生中作用程度与其在局部浓度有关, 对肿瘤周围组织及远处相同组织的促血管生长作用也不同。还有文献报道[18]血管瘤往往被皮下深筋膜所隔离, 单纯在原肿瘤所在组织内生长。肌肉血管瘤一般沿肌纤维束方向延伸生长, 相邻肌束间常有正常肌膜相间, 甚至周围新的肿瘤病灶和原肿瘤体间间隔正常的肌肉组织。提示血管瘤生长扩大不是简单的复制与增生, 很可能是通过诱导周围正常组织内的血管内皮和外皮细胞壁突变形成新的血管瘤病灶, 并且逐渐与原肿瘤相连产生。在血管瘤邻近组织中VEGFmRNA明显升高, 说明这种正常细胞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作用下较强的向血管瘤细胞转化趋势。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 各种血管性肿瘤 (婴儿毛细血管瘤, 小叶毛细血管瘤, 和上皮样血管瘤) 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表达有很大差异[23]。还有人利用反义核酸技术下调血管瘤内皮细胞中VEGF表达, 阻碍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进而抑制了血管瘤血管生成, 也说明VEGF和血管瘤有关。

5 展望

综上所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在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确切的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而且, 血管瘤中血管生长程度依赖于血管生成因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 机体内不同水平VEGF, 在不同环境中, 与其他因素如何互相影响发挥作用, 造成复杂的病理特点和症状表现, 这些问题仍有待于深入研究。如能进一步详尽阐述其发生机制, 必能有助于合理区分及有效治疗血管瘤, 特别是针对严重和特殊部位的血管瘤。随着对VEGF及其相关蛋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人们有可能通过基因调控和特异性抗体对VEGF及其受体的作用, 把VEGF及其受体应用于增殖性血管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如果使用反义VEGF核酸及反义VEGF受体核酸特异地抑制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以VEGF及其受体为靶向制备相应抑制剂或拮抗剂;采用不同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 阻止VEGF与其受体结合。这对于提高治疗特异性、有效性, 减少治疗对身体的损伤, 有重大意义。这也为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摘要:目前, 学术界对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于血管瘤的意义看法不一, 其总体发展趋势是通过改变内皮细胞增殖因素, 来促进血管瘤的发生发展。笔者通过参阅大量卓有成就的学术报道, 并结合临床经验, 系统讨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及其受体、VEGF的生物学特征、VEGF在血管瘤生成中的作用,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对于血管瘤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性和意义。依据VEGF在血管瘤不同发展时期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 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判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各期的评价指标。

上一篇:初中英语教学情趣策略下一篇:油画风景写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