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功能保护(通用9篇)
血管内皮功能保护 篇1
摘要:血管内皮损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内皮功能障碍不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中医药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文主要从单味中药、中药复方种类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概述, 总结近年中医药保护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的最新研究进展, 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动脉粥样硬化,内皮功能
动脉粥样硬化 (AS) 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首要原因。干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靶点之一。中医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我国的特色与优势, 现就近年来中医药保护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
1 血管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
近20多年的研究表明, 血管内皮不是单纯的血管屏障, 而是一个多功能的内分泌器官, 能合成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参与机体复杂功能的调节过程。血管内皮细胞可以产生和分泌几十种生物活性物质。大致可分为:血管收缩因子, 如内皮素 (ET) 、血管紧张素I (AGI) 、血栓素;血管舒张因子, 如一氧化氮 (NO) 、前列腺素 (PGE) 等黏附因子, 如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VCAM-1) 、细胞间黏附因子 (ICAM) ;生长因子, 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 (TGF) 、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PDGF) 等;凝血纤溶物质, 如纤溶酶原激活物 (PA) 、VonWillebrand因子 (vWF) 、血小板激活因子 (PAE) 。正常血管内皮细胞能调节血管紧张度及血管结构, 并能分泌抗血小板物质、抗凝和纤溶蛋白、防止细胞 (如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向血管壁黏附聚集[1]。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 内皮受损可促进白细胞黏附迁移、脂质沉积、平滑肌细胞增殖、粥样斑块脆性增加与破裂。导致血栓形成, 是诱发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 导致AS形成的始动环节。因此, 对内皮功能紊乱进行干预治疗, 已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
2 单味中药
2.1 活血化瘀类中药
彭小春等[2]研究川芎嗪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致人内皮细胞ECV304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影响机制, 川芎嗪能显著提高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 对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诱导的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王立杰等[3]研究发现银杏叶提取物能明显升高AS家兔血NO的及6-酮-前列腺素F1α (6-keto-PGF1α) 水平, 这两种由血管内皮释放的舒张血管物质, 能维持血管舒张性, 抑制血小板黏附, 减轻AS家兔血管损伤, 抑制AS的形成和发展。张艳军等[4]观察丹参水溶性成分丹酚酸B和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 结果证实, 丹酚酸B能降低AS家兔血浆血栓素B2 (TXB2) 、ET浓度, 增加6-keto-PGF1α浓度, 从而起到保护内皮细胞的效应, 而脂溶性成分丹参酮ⅡA对内皮细胞功能没有明显影响。杨艳秋等[5]采用中药当归提取的主要活性成分阿魏酸钠治疗42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发现阿魏酸钠可通过降低血浆ET水平, 升高NO水平, 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林梅瑟等[6]观察姜黄素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脂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经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血浆TG、TC、LDL-C、HDL-C水平明显改善, PAI-1及PAI-1/t-PA比值下降。提示姜黄素可能通过降低vWF、PAI-1及PAI-1/t-PA水平,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2.2 清热类中药
丁辉等[7]将56只大鼠, 随机分为对照组 (C) , 高脂饮食假手术组 (HD) , 肾动脉狭窄组 (RAS) , 肾动脉狭窄高脂饮食组 (HD+RAS) , 实验结果表明, HD组, RAS组, HD+RAS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性损伤, 小檗碱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谭华炳等[8]研究发现清热解毒中药绞股蓝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血浆ET-1、TG、TC及LDL-C水平, 纠正血管的舒缩功能, 调节脂蛋白代谢。秦俭等[9]实验结果证实虎杖能改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降低胸主动脉AS斑块面积。刘月丽等[10]研究山苦茶提取物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结果发现山苦茶提取物B、D通过降低AS大鼠血清丙二醛 (MDA) 水平, 提高NOS、SOD活性, 增加AS大鼠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能力。
2.3 补益类中药
李凤娥等[11]采用维生素D3与高脂饲料相结合复制大鼠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人参二醇组皂苷能够降低大鼠血清TC、LDL-C, 人参二醇组皂苷通过降血脂, 保护内皮细胞, 稳定细胞膜作用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马灵筠等[12]观察枸杞多糖对新西兰兔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 枸杞多糖组与模型组比较, TG、CRP、NO、ET-1、MDA等指标明显下降, SOD活性明显升高, 主动脉内膜粥样斑块面积明显减少, 具有抗AS作用。曾国安等[13]研究报道, 黄芪多糖可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血清中TG、MDA、NO、C反应蛋白 (CRP) 、ET-1的含量, 减轻内皮缩血管肽对血管的损伤作用, 提示黄芪多糖具有较好的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
2.4 其他类中药
殷惠军等[14]通过小牛血清白蛋白损伤血管内皮后, 以高脂饮食喂养建立AS兔模型, 蒺藜总皂苷小剂量、大剂量治疗组血清NO水平与模型组比显著升高, ET水平明显下降, 提示蒺藜总皂苷可通过调节脂质代谢, 减少NO的降解和合成抑制, 抑制ET合成、释放, 提高血清及动脉壁组织NOS的表达, 达到保护血管内皮, 抗AS的作用。杜万红等[15]发现十两茶提取物显著降低高脂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MDA和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 (ADMA) 含量和增加NO水平, 且呈剂量依赖性, 提示十两茶提取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与抑制脂质过氧化、调节ADMA/NO系统,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张艳慧等[16]研究表明, 蜈蚣通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内皮细胞合成NO的能力, 抑制ET的释放,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从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牛丽颖等[17]通过实验, 发现淡豆豉对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内皮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平衡有关。
3 中药复方
3.1 化痰祛瘀类
张来军等[18]研究发现, 通心络胶囊可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血清NO水平和肱动脉FMD, 总有效率达91.8%, 明显高于对照组68.29%。提示其通过抗凝、降低缩血管因子水平, 提高舒血管因子水平, 减少部分细胞黏附分子等途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曹加潍等[19]报道, 通心络胶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抗AS形成的机制可能与下调CD40及CD40L mRNA的表达有关。刘宁等[20]观察化痰祛瘀汤 (黄芪、党参、丹参、赤芍、茯苓、半夏、菖蒲、川芎、绞股蓝组成) 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治疗组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血管内皮功能损伤明显轻于高脂模型组, 血清NO、hs-CRP水平较高脂模型组显著升高, 提示该方可抑制炎症反应,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裴强等[21]研究发现, 桂枝茯苓胶囊 (桂枝、茯苓、牡丹皮、白芍、桃仁) 可明显升高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血清NO水平;降低血清ET-l及hs-CRP水平, 下调主动脉ICAM-1的表达, 桂枝茯苓胶囊有一定抗AS作用。
3.2 益气活血类
李亚芹等[22]研究表明, 参芍胶囊 (人参、茎叶、皂苷、白芍) 对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心肌损害有保护作用, 通过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心肌组织中NO、NOS及降低心肌组织中ET及PAI-1水平,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王楠等[23]证实经益心舒服囊 (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丹参、川芎、山楂) 及他汀干预后, 实验性动脉硬化兔模型的动脉硬化程度减轻, 血管舒张功能明显改善, 益心舒服囊联合他汀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发展。贾爱明等[24]实验结果表明芪参降脂饮 (黄芪、丹参、当归等) 可明显降低TXB2、TXB2/6-ketoPGF1α/ET, 升高6-keto-PGF1α,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防止血栓形成, 进而起到防治AS的作用。王学玲[25]观察80例冠心病患者经芎芍胶囊干预前后肱动脉舒张功能及血清NO、ET、6-kteo-PGF1α、TXB2浓度的变化, 并与对照组比较, 证实了芎芍胶囊可以调控NO/ET的平衡, 改善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的舒张功能。
3.3 活血化瘀类
管高峰等[26]观察丹红注射液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脂代谢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丹红注射液对实验性AS具有抑制作用, 其作用机制为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和释放NO、ET,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进而起到抗AS作用。贾运乔[27]研究大黄蛰虫丸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发现高脂血模型大鼠经大黄蛰虫丸 (熟大黄、黄芩、生地黄、蛰虫、水蛭、蛴螬、虻虫、桃仁、杏仁、芍药、牛膝、甘草) 治疗后, 血清TG、TC、LDL、MDA含量明显降低, SOD活性增高, 与模型组比较血清NO明显升高、ET明显降低;HDL-C升高提示该药能降血脂、抗过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王贵娟等[28]采用高脂血症大鼠模型观察鳖甲煎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 鳖甲煎丸组大鼠血清TG、TC、LDL、MDA含量明显降低, SOD活性及HDL-C升高, 证实了鳖甲煎丸 (大黄、桃仁、人参等) 能升高血清NO含量, 降低ET, 调节NO/ET的平衡, 保护血管内皮细胞。
3.4 其他类中药复方
赵书刚等[29]采用连朴饮 (丹参、川黄连、厚朴、山栀、石菖蒲、法半夏、淡豆豉) 治疗湿热夹瘀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 结果发现连朴饮治疗组患者治疗后, 脉粥样硬化指数 (AIP) 明显改善, 血清ET明显下降、NO明显上升。提示该方能维持舒张和收缩血管的NO、ET的平衡,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防止血管发生粥样硬化。郭来等[30]采取高脂饲料加静脉注射小牛血清方法 (免疫损伤) 制作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发现模型组血管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ET-1mRNA的表达上调, 复方莶草合剂能从基因转录和翻译水平对ET-1 mRNA进行调节, 减少ET的生成。焦宏等[31]研究桂枝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血脂和血管内皮活性因子的影响, 发现桂枝汤可降低血脂和血管内皮活性因子。吴智春等[32]观察清热解毒经方金匮泻心汤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动物实验, 该方具有调脂、抗氧化、影响NO代谢、保护动脉内皮细胞等作用。赵添成[33]研究搜风祛痰中药活心汤对Ang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NF-κBmRNA及iNOSmRNA表达的影响, 结果发现活心汤可抑制AngⅡ导致的内皮细胞损伤, 减少NF-κBmRNA及iNOSmRNA的表达, 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4 结语
某些单味中药和有效成分及中药复方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功能, 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单味中药以活血、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类中药值得关注, 中药复方中则以具有化痰祛瘀、益气活血等功效的复方研究颇多。中医药对AS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主要涉及几个方面, 包括提高NO水平, 降低ET水平, 恢复NO/ET的平衡, 维持血管舒缩功能的稳定;降低MDA水平, 提高NOS、SOD活性, 改善紊乱的NOS系统, 增强抗氧化作用;降低高血脂水平, 调节脂蛋白代谢, 减少脂蛋白对血管内皮的损伤;降低vWF、PAI-1及PAI-1/t-PA水平, 改善血液高凝状态等。在这些研究中基础和实验的研究虽多, 但深入到细胞、分子、基因表达与调控水平的研究不多。临床研究缺乏大样本、前瞻性、规范化的科学研究。中医药保护AS血管内皮功能的研究, 应加强深层次、规范化的研究, 为中医治疗AS提供可信、有效的科学依据。
血管内皮功能保护 篇2
[关键词] 重叠综合征;慢性阻塞性肺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内皮素;一氧化氮
[中图分类号] R56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20-03
Observation on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overlap syndrome
CAO Juan1 WANG Bin1 ZHANG Xiuwei2 ZHANG Xilong3
1.Department of Gerontology Medicine,the People's Hospital of Wuxi Affiliated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Wuxi 214023,China; 2.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Jiangning Hospital Affiliated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3.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overlap syndrome,i.e,coexisting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 and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n vascular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the elderly. Mehteds 81 elderly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normal control groupNC group,n=22),COPD group(n=19),obstructive sleep apnea group(n=21),and OS group(n=21).The age,gender,body mass index were marched among the four groups The changes of plasma nitricoxide and endothelin-1,rate of NO/ET-1 and the polysomnographic parameters including apnea hypopnea index(AHI),mean and minimal pulse oxygen saturation (meanSpO2 and mini SpO2),time for SpO2<90%/total sleep time(T90)were compared among groups. Results The level of plasma endothelin-1(ET-1) was the lowest in NC group but the highest in OS group(P <0.05),while the level of plasma NO was the highest in NC group and the lowest in OS group(P <0.05).Compared with NC group,there wer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plaasma ET-1 levels but decrease in plasma NO level and NO/ET-1 (P<0.05) in both COPD group and OSAS group.Such a change was more prominent in OS group (P <0.01).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lasma NO,ET-1 levels and NO/ET-1 between COPD and OSAS group(P >0.05).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AHI was detected between OSAS group and OS group,as well as between NC group and COPD group(P>0.05).However, the AHI in both OSAS group and O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C and COPD group(P<0.01). Comparison between OS group and OSAS group demontrated a further devrease in minimal SpO2 (P <0.01) and higher T90 in OS group(P <0.01).Conclusion Vascular endothelial damage could be detected in the elderly with OS and was more severe than that in the elderly with either COPD or OSAS.Such a pathological change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a more remarkable and longer hypoxiemia during sleep in OS patients.
[Key words] Overlap syndrome;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Endothelin;Nitricoxyde
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综合征(OSAS)[1]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2]称为重叠综合征(OS)[3]。近年来,OS对机体的危
害正在受到重视,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OS随年龄增长患病率逐渐增加。其病理生理改变较单纯OSAS或COPD更为严重,OS患者更容易发生肺动脉高压和肺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异常往往是这些合并症发生的基础,而且血管内皮功能的受损反过来会通过多种机制促进OS的发生发展。本研究通过比较各实验组人群反映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差异,观察OS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的变化及特点,并推测可能的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0年3月门诊或住院患者,正常对照组由笔者所在医院体检中心提供。入选的81例被检测的老年患者按诊断结果被分为4组,即正常对照组(n=22)、COPD组(n=18)、OSAS组(n=20)和OS组(n=21),4组的一般情况如表1所示,性别比、年龄、体重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所有入选者年龄均>65岁。入选者本人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参加本次临床研究。排除标准为:①已接受针对OSAS治疗的患者;②有其他心脑血管、肝肾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患者;③合并其他肺部疾病如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患者;④精神异常患者。
1.2 诊断标准
1.2.1 OSAS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统一标准,以符合睡眠期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呼吸暂停事件以阻塞性为主,且伴Epworth嗜睡评分(ESS)≥9诊断为OSAS。
1.2.2 COPD诊断标准 COPD的诊断依据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治指南,即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80%预计值,且FEV1/FEV<70%。
1.2.3 OS诊断标准 同时具备COPD和OSAS的诊断标准者则可确诊为OS。
1.3 多导睡眠图(PSG)检查
在睡眠呼吸实验室进行7 h PSG监测,获取睡眠状态相关指标包括:平均脉氧饱和度和最低脉氧饱和度、睡眠期间血氧饱和度<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90)、AHI、最长呼吸暂停时间、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睡眠期间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占总睡眠时间的百分比(T90)、微觉醒指数(arousal index,ArI),以上指标均经过计算机自动计算分析及人工校正。
1.4 血样本检测
1.4.1 血浆ET-1的测定 于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2 mL,注入含7.5% EDTA-Na2 30 μL和抑肽酶40 μL的试管中,混匀,用TLL-C台式冷冻离心机低温离心(4 ℃,3 000 r/min,15 min),分离血浆,放入液氮保存备测。测定采用放免法,内皮素放射免疫试剂盒由北京科美东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4.2 血浆NO的测定 于清晨空腹采集肘静脉血3 mL,置于干燥试管,常温离心(3 000 r/min,10 min),分离血清,放入液氮保存备测,测定采用比色法,选择波长546 nm,读取吸光度,NO测定试剂盒由北京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提供。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数据用()表示,4组参数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一般情况及PSG主要参数比较(表1)
2.2 各组血浆ET-1、NO含量及NO/ET比值比较(表2)
3 讨论
血管内皮已渐被证明是个十分活跃的代谢及内分泌器官,在感受血流压力变化、炎性信号、循环中激素水平的同时,还可调节血管舒缩、细胞黏附、抗凝、抗血栓、参与机体的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及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ET-1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活性多肽,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内皮细胞分泌的最强、作用时间最长的内源性血管收缩因子。老年OS患者在睡眠中,由于上气道的塌陷,引起较长时间呼吸停顿、通气不足,继而产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在清醒时主要由于通气不足,患者仍处于低氧状态,导致患者处于持续缺氧状态。缺氧不仅可以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使血管收缩,也可破坏内皮细胞多种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和生物活性物质的正常表达和分泌,OS患者长期缺氧/复氧,导致氧自由基增多而造成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的损伤,引起一系列细胞因子释放。因反复的低氧血症抑制血管内皮的NO合成酶,使内皮细胞产生的血管舒张因子NO减少,血中ET-1浓度升高和NO浓度下降,导致内皮介导的血管舒张活动减弱,血管收缩,加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加重缺氧,老年OS患者缺氧程度更重,可能对血管内皮的影响更加显著。本研究通过对老年OS患者与老年单纯OSAS和老年单纯COPD患者血浆ET-1和NO及NO/ET-1比值的比较,证实老年OS患者对于血管内皮功能的损害更加严重。
OSAS是最常见的睡眠呼吸障碍之一,OSAS患者在睡眠中,由于上气道的塌陷,引起较长时间呼吸停顿、通气不足,继而产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可引起多系统功能损害,是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4-5]。研究表明:OSHS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而COPD也是一种常见、慢性进行性、以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特点的呼吸系统疾病。1985年Flenley首先提出了将OSAS合并COPD称为“重叠综合征”的概念,并认为重叠综合征患者较单纯OSAS或COPD患者表现更为严重[6-7]。研究发现COPD与OSAS合并存在的概率相当高,约10%的OSAS患者合并COPD,COPD患者中有30%~40%合并OSAS[8]。而老年COPD患者发生OSAS的概率更高。上气道顺应性及肌张力减弱是老年的特有危险因素,随着老龄化,上气道的内径逐渐减小;对气道扩张起关键作用的颏舌肌上气道肌肉及膈肌中的琥珀酸脱氢酶的密度减低,这些肌肉中的Ⅱa类纤维递减,Ⅱb类纤维递增,使得上气道肌肉的张力和耐力减弱,软腭组织的弹性也减弱,老年人觉醒指数增加,容易导致周期性呼吸从而发展为睡眠呼吸紊乱,从而导致较一般成年患者更为严重的低氧血症。实验表明老年OS患者的AHI、持续时间、低氧血症程度均大于单纯COPD和OSAS患者,两者并存时较单纯OSAS或COPD有更严重的与睡眠有关的低氧血症。
OS患者发生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确切机制尚未阐明。但近来的研究提示,OS反复发生与呼吸暂停低氧事件有关,与临床上低氧/再灌注损伤相似,它可启动氧化应激反应,使对氧化还原敏感的一些基因通过对某些蛋白产物(如ET、黏附分子等)的活化增强而高表达;黏附分子可促进OS患者单核细胞向血管内皮黏附,并使NO的生物活性减低,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重和功能障碍。老年OS患者使得低氧状态进一步加重,使得血管内皮损伤和功能障碍进一步恶化。
本实验发现老年OS患者NO显著降低,ET-1显著增高,NO/ET-1比值下降提示有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损伤的存在,也从而证实了老年OS患者较单纯老年OSAS和单纯老年COPD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功能损伤更为显著,进一步证实缺氧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功能的损伤是老年OS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本研究显示老年OS患者存在血管細胞功能损伤,其程度较单纯COPD及单纯OSAS更加严重,可能与睡眠期缺氧更明显和缺氧时间更长有关,提示改善缺氧使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恢复应该成为防治老年OS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 task force.Sleep-related breathing disorders in adults: recommendations for syndrome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s in clinical research[J].Sleep,1999,22:667-689.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继续医学教育,2007,21(2):31-42.
[3] Lee R,Mcnicholas WT.Obstructive sleep apnea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patients[J].Curr Opin Pulm Med,2011,17:79-83.
[4] Bagai K.Obstructive sleep apnea,stroke,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J].Neurologist, 2010,16:329-339.
[5] Green DE,Schulman DA.Obstructive sleep apnea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J].Curr Treat Options Cardiovasc Med,2010,12:342-354.
[6] Ayappa I,Berger KI,Norman RG,et al.Hypercapnia and ventilatory periodicity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2,166:1112-1115.
[7] Cofta S,Wysocka E,Michalak S,et al.Endothelium-derived markers and antioxidant status in the blood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ea males[J]. Eur J Med Res,2009,4:49-52.
[8] Yun CH,Jung KH,Chu K,et al.Increased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 and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obstructive sleep apnea[J].J Clin Neurol,2010,6:89-98.
血管内皮功能保护 篇3
1材料与方法
1.1主要试剂和仪器葛根异黄酮由陕西中医学院新药研究中心提供;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和硝普钠为Sigma公司产品;兔抗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 一抗由Santa Cruz公司提供;Powerlab生物信号记录系统为澳大 利亚AD Instrument公司产品;雌二醇 (E2)、内皮素(ET )和一氧化氮(NO)检测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
1.2实验动物和分组实验选用雌性SD大鼠,体重250g~280g,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卵巢切除组(OVX)、卵巢切除+葛根异黄酮大剂量组(OVX+TIPH)、卵巢切除 + 葛根异黄酮小剂量组(OVX+ TIPL)。实验动物由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
1.3去卵巢大鼠模型和给药方法大鼠2%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后,下腹部术区剪毛,仰卧位固定。严格消毒后,无菌条件下行下腹正中切口,逐层分离进入腹腔,辨别出双侧卵巢后,完整切除,并逐层缝合切口。 假手术组大鼠行相同手术过程,但不切除卵巢。术后第3天,将卵巢切除大鼠随机分为3组,给予药物灌胃。大剂量和小剂量治疗组分别给予葛根异黄酮150 mg/kg和50mg/kg,给药体积为1mL/100g体重,时间为12周。对照组大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大鼠在温度22℃,湿度30%~40%的环境中饲养,自由饮水和摄食。
1.4血清学检测各组大鼠经以上药物处理后,2% 戊巴比妥钠腹腔麻醉,下腔静脉取血,分离血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雌二醇和内皮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NO)水平。以上试剂盒均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
1.5主动脉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分离各组大鼠的主动脉,置于预冷的Kerb’s液中。将附着动脉的结缔组织剥离后,切制为宽约3 mm的动脉环形标本。在含Kerb’s液的37℃浴槽中,将动脉环悬挂,另一端连于张力换能器,并持续给予95%O2+5%CO2的混合气。张力换能器连接于Powerlab生物信号系统,记录和分析动脉环张力变化情况。当动脉环稳定于基线后,浴槽中加入去甲肾上腺素(NE,106mol/L)收缩血管环,待动脉环收缩达平衡状态后,分别加入浓度为 (10-9~10-5)mol/L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剂乙酰胆碱(ACh),观察血管的舒张反应。然后,洗脱血管,重新平衡至基线,改用累加浓度为10-9~10-5mol/L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剂硝普钠 (SNP)重新舒张血管,测定各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1.6 Western blot提取蛋白后Bradford法测定蛋白含量。上样后,SDS-AGE凝胶电泳 分离蛋白。电泳结束后,湿转法将蛋白从聚丙酰胺凝胶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室温下,脱脂奶粉(5%)封闭2h。兔抗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一抗(1∶500),4℃ 孵育过夜。TBS漂洗3次后,加入标记辣根过氧化物酶的IgG二抗,室温孵育30min。漂洗3次膜后,在暗室里加入ECL显色2min,并曝光胶片(1 ~2)min,采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蛋白印迹结果。
1.7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使用sigmastat 3.0软件处理。
2结果
2.1血清E2、ET和NO水平变化卵巢切除12周后,OVX组大鼠的E2和NO水平较Sham组大鼠显著降低(P <0.01),ET水平显著增高(P <0.01)。术后给予葛根异 黄酮干预 后,OVX+TIPL和OVX+ TIPH组大鼠的E2、ET和NO水平与OVX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
2.2血管舒张反应变化在Sham组,加入浓度为(10-9~10-5)mol/L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剂乙酰胆碱后,动脉环呈现浓度依赖性舒张;而在OVX组,动脉环对乙酰胆碱的舒张反应出现显著性障碍(P < 0.01)。给予葛根异黄酮干预后,与OVX组相比,OVX+TIPL和OVX +TIPH组的动脉环对乙酰胆碱的舒张反应显著性增高 (P <0.05,见图1A)。使用浓度为10-9~10-5mol/L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剂硝普钠舒张血管,各组血管环对硝普钠的舒张效应无统计学意义(见图1B)。
2.3内皮组织eNOS蛋白的表达变化OVX组较Sham组大鼠eNOS表达显著 降低 (P <0.05),而OVX+TIPL和OVX+TIPH组与OVX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详见图2。
3讨论
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腔表面的单层上皮,形成血管的内壁。其不仅是循环血液与血管平滑肌间的屏 障,也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是心血管疾病早期事件之一,也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形成的关键病理特征。在正常和受损状态下,内皮细胞可分泌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如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 血栓素A2、一氧化氮、前列环素、缓激肽等[5,6]。其中, 一氧化氮和内皮素是关键的活性分子。动脉内皮功能受损时,一氧化氮的合成和释放减少,内皮依赖性的舒张功能出现下降。用乙酰胆碱诱导的内皮舒张反应是评估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经典方法[7]。乙酰胆碱对正常的动脉表现为舒张反应,而在内皮功能受损时则出现舒张反应降低或出现收缩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比较,去卵巢大鼠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显著下降,而不同剂量的葛根异黄酮可以不同程度的改善受损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其中150mg/kg葛根异黄酮作用较强。另外,L-NAME预处理可明显阻断葛根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血管的舒张反应,提示葛根异黄酮增加去卵巢大鼠主动脉血管的舒张反应依赖于一氧化氮。而血清检测也发现,葛根异黄酮可以显著增加去卵巢大鼠的一氧化氮水平,并降低内皮素的含量。这说明葛根异黄酮可以显著改善去卵巢大鼠受损的内皮功能,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
雌激素受体可表达分布于动物和人的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8]。雌激素替代治疗可改善绝经期妇女血管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调节血管的舒张功能, 并可增加一氧化氮合酶的转录和表达,促进一氧化氮的合成和分泌,提高一氧化氮的活性。表明雌激素可以通过一氧化氮途径改善受损血管内皮介导的舒张反应。已有研究发现异黄酮genistein和大豆黄酮等对雌激素受体的选择作用比雌二醇高(2~10)倍左右,大豆黄酮是葛根异黄酮的成分之一[9]。因此葛根异黄酮可能通过雌激素受体直接影响动脉内皮功能。葛根异黄酮可以显著增加去卵巢大鼠的雌激素水平。这说明葛根异黄酮改善内皮功能与其类雌激素样作用有关。
血管内皮功能保护 篇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06-02
[摘要]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对冠心病(CHD)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中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84例CHD并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用药(对照)组(地高辛、氢氯噻嗪硝酸异山梨酯)42例,常规用药加氟伐他汀(联用)组42例,并附正常人组40例。NO测定Greiss法,放射性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血中CGRP和ET的水平结果:CHD并CHF患者中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组(P<0.01),ET显著高于正常人组(P<0.01),治疗后均显著改善(P<001),且以常规用药加氟伐他汀组改善更为显著,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P<0.05。结论:常规用药加氟伐他汀能显著改善CHD合并CHF患者的NO、CGRP和ET的代谢失衡。
[关键词]氟伐他汀;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一氧化氮;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内皮素
血管内皮细胞(VCE)损伤是冠心病(CHD)的始动环节,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时神经代谢失衡更为明显。最具代表性的内源性舒张因子是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也具有很强的扩张血管和细胞保护作用,参与机体损伤中的自稳态调节[1],内皮素(ET)是近几年发现的血管活性肽,为目前发现的较强的缩血管物质。本组观察氟伐他汀对CHD合并CHF患者VEC的保护功能。
1对象方法
1.1病例选择:84例CHD合并CHF,均为住院患者,心功能为Ⅱ-Ⅳ级,CHF病程为3-10年,平均(6.1±1.3)年,男235例,女32例,年龄42~57岁,平均(165.5±5.3),均符合WHO诊断标准。1年内发现的急性心肌梗死排除本研究范围。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常规用药对照组和常规用药加氟伐他汀组,两组间年龄、性别、心功能和病程无显著性差异。正常人组为本院健康体检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39~76岁,平均(60.5±5.9)岁。
1.2方法:患者于入院次晨,正常人组于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7ml,分别以2ml(测NO)、3ml(测CGRP)、2ml(测ET)注入10%EDTA-2Na3oul,抑肽酶40ml三试管中,4℃保存,待同批测定。NO测定用Greiss,Greiss重氮反应在酸性环境下,测定NO的代谢产物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浓度而间接测体内NO水平。CGRT、ET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试剂盒购自解放军总医院东亚免疫研究所)。常规用药组给地高辛片0.125~0.25mg,qd,硝酸异山梨醇酯片10mg,tid;氢氯噻嗪片12.5~25mg,qd。联用组除常规用药外,加用氟伐他汀10mg,1次/日,4周后再取次血复查上述指标。
1.3统计方法:参数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两组以上之间比较用方差分析,P<0.05。为具有显著意义。
2结果
结果见表1。表1表明CHD合并CHF者血浆NO和CGRP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ET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NO、CGRP和ET均明显改善(P<0.05),联用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联用组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VEC损伤是冠心病的始动环节,VEC损伤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尤其是缩血管和舒血管物质失衡是CHD进展的重要因素。心力衰竭患者由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而存在血管舒张功能受損,使基础血管张力升高,这与体内血浆内皮素(ET)升高有关[2]。研究表明,具有收缩血管功能的ET和舒张血管功能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对维持正常的血管张力有重要的作用[3]。NO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一种酶催化的生物活性物质,其前体是L-精氨酸,具有强有力的扩张血管作用,并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是机体内重要的信息分子和效应分子。CGRP是第一个通过分子遗传学方法发现,并在机体得到证实的多肽物质,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重要神经递质。CGRP是目前发现的最强的舒血管物质,通过调节局部血管张力维持全身循环的稳定,对ET起着拮抗作用,二者对维持正常的血管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4]。CGRP对缺血心肌的内皮细胞具有保护功能,并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有人发现,CHD或CHF时,血浆和CGRP水平降低,心功能越差,CGRP水平就越低,推测低CGRP水平致心缩下降是心衰发生机理之一,用CGRP治疗难治性CHF取得了满意疗效。目前认为CGRP的舒张血管作用是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上的受体,通过环磷酸腺苷途径增强细胞内钙离子的浓度,上调一氧化氮合成酶的活性产生一氧化氮而发挥扩张血管的作用[5-6]。由于血管张力是血管收缩因子和舒张因子作用的结果,因此通过降低已增高的基础血管张力,使基础血管收缩力和舒张力之间的不平衡得到纠正是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的方法。本文结果也显示CHD合并CHF时血浆CGRP水平显著降低。ET是内皮细胞分泌的21肽血管活性物质,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并抑制心功能,加速CHF发展。CGRP和ET在体内对心脏和血流动力学产生相反和相互拮抗效应。
血管内皮功能保护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09~2011-02本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共60例,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41.6±15.34)岁;病程(5.8±3.4)年;体重指数(27.5±2.0)kg/m2;其中合并高血压者9例,糖尿病者8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者8例,吸烟者14例。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标准[5]。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符合脾虚痰湿型,临床表现为形体肥胖、肢麻沉重、倦怠乏力、全身困重、舌胖、苔白腻,脉弦滑[6]。
1.3 纳入标准
①BMI>25kg/m2,符合原发性高脂血症诊断标准;②符合脾虚痰湿型单纯性肥胖病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③年龄18~70岁;④心、肝、肾功能正常;⑤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继发性高脂血症者;②由药物(吩噻嗪类、β受体阻滞剂、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及某些避孕药等)引起的高脂血症;③正在使用肝素、甲状腺素治疗药和其他影响血脂代谢药物的患者;④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⑤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及严重的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未控制的高血压病患者;⑥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⑦恶性肿瘤及血液病患者,活动性肺结核患者;⑧严重胃出血的胃溃疡患者;⑨不能配合治疗,依从性差者;未签署知情同意书;⑩研究者认为不适合参加的其它情况。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用中药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禁食治疗。操作流程:第1天作为缓冲日,第2天至第6天作为禁食日,第7天作为恢复日。缓冲日三餐吃适量水果,禁食第1天用玄明粉清肠,禁食期间服用中药加味苓桂术甘汤(茯苓30g、桂枝12g、白术30g、炙甘草10g、党参30g、大黄6g、茵陈30g)治疗。每天饮水3000ml以上,补充足够维生素、矿物质。禁食期间受试者保持轻度体力锻炼2小时左右(如散步、游泳)。恢复日按照“由少到多、由软到硬、由清淡到普通”的原则进行饮食恢复。饮食恢复后继续保持低脂饮食、适当运动,用中药加味苓桂术甘汤辨证治疗11周。
2.2 观察指标及检测
2.2.1 中医症状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相关标准,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变化,以记分法统计。主动诉出为4分;问出症状变化且显著为3分;问出时轻时重或间断出现为2分;问出症状变化轻或偶尔出现为1分;无为0分。
2.2.2 BMI 检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
2.2.3 血脂 空腹12小时后取静脉血,分离血清,采用酶法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TC、TG,沉淀法测定血清HDL-C。按Freiddewald公式计算血清LDL-C浓度:LDL-C=TC-HDL-C-TG/2.2(如TG值>4.52mmol/L,采用免疫比浊法直接测定)。
2.2.4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 血浆ET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NO采用硝酸还原法测定。
2.2.5 安全性观察 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指标变化情况,以及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2.3 统计分析 实验数据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undefined表示,计量资料采用两样本均数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5]制定。临床控制:实验室各项检查恢复正常:TC<5.18mmol/L,LDL-C<3.37mmol/L,HDL-C<1.55mmol/L,TG<1.70mmol/L。显效: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一者: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0.26mmol/L,TC-(HDL-C)/HDL-C下降≥20%。有效: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一者:10%≤TC下降<20%,20%≤TG下降<40%,0.104mmol/L≤HDL-C上升<0.260mmol/L,10%≤TC-(HDL-C)/HDL-C下降<20%。无效:血脂检测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3.2 临床疗效分析
治疗11周后,60例中,临床控制15例,显效18例,有效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33%。
3.3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1。
与治疗前比较*P<0.05
3.4 治疗前后血脂、体重指数的变化 见表2。
与治疗前比较*P<0.05(下同)
3.5 治疗前后ET、NO变化
见表3。
3.6 副作用观察
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尿、大便常规检查结果均正常,未出现明显的胃肠道反应和心、肝、肾等重要脏器损害等方面的副作用。
4 讨论
高脂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多项研究显示[7,8,9]:降低血脂水平,能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下降,调脂治疗不仅使血脂水平降低,还有改善内皮功能,稳定斑块,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炎症反应,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等作用。高脂血症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许多研究表明,高脂血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损伤,内皮受损后功能发生紊乱,分泌缩血管物质(如ET)和扩血管物质(如NO)比例失衡,促进血管病变发生和发展,ET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内皮损伤程度。
禁食疗法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内,除了可以适量饮水、进食少量蔬菜汁、果汁外,禁食其它一切食物,依靠体内的能量储存保障生命活动的需要,来达到治疗或预防某些疾病的一种方法,国外有学者发现禁食疗法有降低体重、血脂、降糖、降压等作用[10]。本科开展的中药联合短期禁食疗法,是根据受试者禁食后的体质变化,辨证论治,加服中药进行干预的一种新型疗法。
高脂血症中医可归于“痰证”、“饮证”、“瘀血”等范畴,《素向·经脉别论》篇亦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而中医有关“膏”、“脂”的概念与现代医学之脂质代谢有关。后世张志聪云:“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子肉到膏脂丰满”。由此可见,“膏”、“脂”的生成与脾胃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其中脾肾亏虚、痰瘀互结是高脂血症的重要病机。因此,治疗当化痰泄浊、活血化瘀以治其标,采取益气健脾、温阳化气以治其本,方可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取“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意。加味苓桂术甘汤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党参、大黄、茵陈等组成,茯苓健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白术、炙甘草、党参益气健脾,少佐大黄荡涤肠胃积滞、活血化瘀,茵陈清热祛湿,全方共奏益气温阳、健脾化饮之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泽泻中泽泻醇A、B、C-醋酸酯都有降胆固醇作用,而泽泻醇A-24-醋酸酯还可提高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泽泻对家兔血中胆固醇含量有轻度抑制作用;甘草中甘草甜素也具有明显的降脂作用[11]。故禁食期间及禁食结束后服用加味苓桂术甘汤为基础的中药可以健脾益气、温化痰饮、活血祛瘀,从而使人体水湿、痰饮、瘀血得以消除。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TC、TG、LDL、BMI较治疗前改善。提示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禁食可以降低体重,良性调节血脂。
本研究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中ET、NO水平,观察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禁食对患者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治疗后血浆ET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NO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水平,表明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禁食对高脂血症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禁食对脾虚痰湿型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60例高脂血症患者,用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禁食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体重指数(BMI)、血脂、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变化。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88.33%,治疗前后头昏眩晕、身重困倦、胸闷心悸、腹胀纳呆等症状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ET降低、NO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短期禁食可改善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异常,并明显提高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关键词:高脂血症/中医药疗法,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应用,脾虚痰湿型,一氧化氮/血液,血管内皮功能,人类
参考文献
[1]贾圣英,黄全跃,周祁娜.脂必泰与阿托伐他汀的调脂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影响.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12):909.
[2]Verma S,Buchanan MR,Anderson TJ.Endothelial function tes-ting as a biomarker of vascular disease.Circulation,2003,108(17):2054.
[3]褚连军,周开文,王景和.性腺机能减退患者进行睾酮治疗前后伐地那非对内皮祖细胞水平的影响.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0,31(5):346.
[4]张琦,汪泳,刘友平.苓桂术甘汤对脂代谢影晌的药效学研究.中华中医药学刊,2002,20(11):23.
[5]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5):390.
[6]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6.
[7]姚萍,雷艳蓉.自拟复方降脂化瘀汤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6,1(60):7.
[8]扬跃忠,尹文跃,黄荣富,等.调脂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3,1(3):212.
[9]刘丹妮,邵宇.血脂水平与冠心病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宁夏医学杂志,2003,25(6):361.
[10]柯斌,秦鉴,孟君,等.禁食疗法及其研究进展.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1):55.
血管内皮功能与动脉粥样硬化 篇6
关键词: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动脉粥样硬化
近年来研究发现,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参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内皮损伤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密切相关,对内皮功能紊乱进行干预治疗,已成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环节。
1 内皮的正常功能
内皮细胞是指覆盖血管内皮表面的单层扁平细胞,为血液流动提供光滑的内表面,以维持全身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其主要生理功能如下:(1)分泌血管活性物质,调节血管的收缩及舒张功能:例如一氧化氮(NO)、前列环素(PGI2)、内皮素(ET)、血栓素A2(TXA2)及内皮衍生超极化因子(EDHF);(2)维持凝血及纤溶系统之间的动态平衡,例如分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以及t-PA和u-PA的抑制剂(PAI);(3)维持血管的增殖平衡,例如ET促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PGI2和NO抑制增殖;(4)分泌多种黏附分子表达,促进血细胞与内皮细胞的黏附,调节炎症反应;(5)合成和分泌一些生长因子及细胞因子,调节正常的生理功能;(6)具有选择性血管通透屏障作用,维持血管基底膜静息时胶原及糖蛋白的稳定。因此,内皮细胞功能的完整性对于心血管系统正常稳态的维持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内皮功能的检测
2.1 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评价
(1)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MD):现成为评价内皮功能最常用的无创方法,冠状动脉与其高度相关,可间接反应冠状动脉的内皮功能。操作方法为用袖带阻断肱动脉血流5min后再释放袖带,引起动脉内反应性血流增加,促进NO的释放,导致血管扩张;(2)动脉造影冠脉注入乙酰胆碱(ACH)检测:结果可靠,属有创检查,价格高,临床应用受到限制。ACH是一种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当内皮功能正常时,可刺激NO分泌,使局部血管呈舒张状态;当内皮功能障碍时,ACH不能促使NO分泌增加,反面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收藏缩;(3)血管内超声及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检测:最为可靠,属有创检查,价格高,临床难以大规模推广。利用血管内超声及冠状动脉内多普勒检测血管内活性药物ACH及硝酸甘油前后血流的改变,评价冠状动脉内皮舒张功能的改变。
2.2 动脉弹性检测
动脉弹性又称顺应性,主要反映动脉舒张功能的状态,它取决于动脉腔径大小和血管僵硬度。其下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改变,而内皮功能受损导致动脉壁结构和舒缩功能的变化是引起动脉弹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动脉弹性可反映内皮功能的重要指标。(1)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目前经典的检测大动脉弹性的方法。重复性好,但影响因素多,例如年龄、身高、体表面积、血糖及血脂等;(2)脉搏波形分析(PWA):通过桡动脉测定仪测量大动脉弹性指数(容量顺应性,C1)和小动脉弹性指数(振荡顺应性,C2)。动脉粥样硬化者其C1及C2均下降;(3)袖带血压振荡信号分析:通过在测量血压时记录袖带压力振荡信号,并经过转换器产生持续数字信号,电脑根据振荡性压力改变识别出特征性信号。可检测肱动脉顺应性和整个动脉系统总顺应性;(4)超声技术:经食管或体表可观察表浅动脉
2.3 内皮损伤循环标志物检测:(1)NO和ET:动脉粥样硬化患者,NO
水平降低,ET水平升高,提示其内皮受损;(2)t-PA和PAI-1: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PAI-1增高,t-PA水平下降,存在血液纤溶活性异常;(3)v WF和P选择素: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中v WF和P选择素水平增高,曾正相关,为内皮损伤的重要循环标志物。
3 内皮功能损伤的防治
3.1 非药物干预
改变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有益于对内皮功能的恢复。例如:忌烟酒、低脂饮食、适度运动、生活规律,均有益于改善内皮功能。
3.2 药物治疗
(1)他汀类药物:对内皮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其机制如下:a)降低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减少脂质氧化代谢产物对内皮的损害;b)降低内皮细胞超氧化阴离子的产生,上调e NOs的表达,增加NO的生物合成;c)使ET分泌减少,降低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刺激细胞膜ET受体合成增加的作用,减弱ET的缩血管效应;(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明显改善内皮功能,强于钙通道阻滞剂(CCB)、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3)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与ACEI相似,通过抑制angⅡ产生,以产生保护内皮功能;(4)钙通道阻滞剂(CCB):其中二氢吡啶类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更强。CCB改善内皮功能与其抗氧化作用,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氧自由基损害,并使NO破坏减少有关;同时,其可使血小板释放NO增加也起一定作用;(5)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少数第三代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如奈必洛尔和卡维地洛能改善内皮功能,增加前臂血流量,可能增加e NOs活性和促进内皮源性NO的释放;(6)利尿剂:双氢克尿噻对内皮功能无改善作用,速尿尚无定论,安体舒通可能有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7)抗氧化药物:维生素C维生素E等均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对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清除血管内多种有害的氧化物,抑制脂质过氧化,通过保护谷胱甘肽酶活性来提高NO活性等;(8)阿司匹林:减少血小板膜TXA2生成,使PGI2/TXA2比值升高。PGI2为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生,通过激活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腺苷酸环化酶使c AMP升高面舒张血管,并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而TXA2是强烈的舒张血管因子,并促进血小板聚集。故阿司匹林有一定改善内皮功能的作用;(9)ET受体拮抗剂:可以显著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血管对ACH反应下降,可保护内皮功能。
总之,内皮功能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发病环节之一,通过深入探讨内皮功能损伤的发生机制,早期检测内皮功能损伤情况,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干预相结合的策略综合防治内皮功能损伤,将更有利于指导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工作。
参考文献
[1]Mancia G,De Backer G,Dominiczak A,et al.2007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non: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and of the Hypertension Society of Cardiology[J].Eur Heart J,2007,28(12):1462-1536.
[2]KaragiannisA,Tziomalos K,Papageorgiou A,et al.Spionolactone versus e-plerenone for the treatment of idiopathic hyperaldosteron-ism[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08,9(4):1462-1536.
[3]Weir RA,Mark PB,Petrie CJ,et al.Left entricular remodeling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ition:does eplerenone havan effect-[J].Am Heart J,2009,157(6):1088-1096.
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概述 篇7
1 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屏障与分泌功能
微血管内皮细胞衬于血管内壁,在动物体内居于“战略性”的解剖学位置,构成了微血管通透性的主要物理屏障,从而保证微血管内、外正常的物质交换,其间的各种连接方式的动态变化构成了微血管通透性调控的基础。研究表明,不同部位的内皮细胞在形态、特性上表现出显著的异质性[1]。动脉内皮细胞不同于静脉内皮细胞,微血管内皮细胞不同于大血管内皮细胞,甚至不同组织和器官中的微血管内皮细胞之间在形态、表型、功能上都不尽相同,表现出组织器官的特异性。
微血管内皮细胞是一种多功能的分泌细胞,能够分泌或表达数十种局部激素和细胞因子,这些激素或者细胞因子在调控细胞微环境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例如,白介素-1 (IL-1) 和白介素-6 (IL-6) 能够影响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活性,诱导急性期蛋白释放,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白介素-8 (IL-8) 、MCP-1、前列腺素等具有化学趋化作用,导致中性粒细胞的聚集等。因此,微血管内皮细胞在调节正常的血液循环、维持细胞微环境的稳定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活性物质按其功能可分为彼此对立的两大类[2],即缩血管类和舒血管类、凝血类和抗凝血类、致炎类和抗炎类、纤溶类和抗纤溶类及促进血管壁细胞生长类和抑制血管壁细胞生长类等,这些特性与中医学中的“双向调节”、“阴阳平衡”观点极其相似。
2 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摄取、灭活功能
微血管内皮细胞是一个功能强大的代谢器官,能摄取、灭活多种活性物质,从而维持其在机体内一定的浓度比,进而精确地调节细胞内环境的稳定,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微血管内皮细胞灭活的活性物质主要包括胺类、脂类和肽类[3]。
3 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维持凝血与抗凝血的功能
微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合成并分泌多种促凝血因子,如组织因子 (TF) 、冯威勒布兰特因子 (vWF) 、血小板激活因子 (PAF)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I) 等,同时还能够分泌并合成抗凝血因子,如凝血酶调节蛋白 (TM) 、抗凝血酶Ⅲ (AT-Ⅲ) 、纤溶酶原激活物 (PA) 等[4],通过这些功能相互对立的调节因子共同调节着凝血与抗凝血机制的动态平衡和维持正常的血液流动状态。当其中的某个因子合成、分泌功能出现问题时会使其抗凝与促凝血功能的动态平衡出现失常,进而引起血栓的形成或者出血。因此,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这种功能与出血或血栓形成相关疾病的病理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4 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舒张、收缩功能
微血管内皮细胞的舒张收缩功能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细胞因子来实现的。
4.1 一氧化氮
微血管内皮细胞可以合成并分泌一氧化氮 (NO) ,是其产生的内皮衍生性舒张因子[5],也是一种具有细胞内和细胞间信使作用的气体分子。已知的内皮细胞衍生舒张因子 (EDRF) 的本质就是一氧化氮。研究表明,微血管内皮细胞在乙酰胆碱 (ACh) 的作用下激活NO合酶,以L-精氨酸 (L-Arg) 为底物生成NO。NO是嗜脂性物质,极易通过细胞膜进入靶细胞,使其内的环磷酸鸟苷 (cGMP) 水平升高而介导血管舒张。由于NO的半衰期很短,所以只能在局部起作用,同时许多内皮依赖性的舒张血管物质的作用都是通过NO的合成分泌而发挥作用的。有研究表明,NO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粒细胞黏附作用,在体内可与前列环素 (PGI2) 协同抑制血栓的形成[6]。
4.2 内皮素
微血管内皮细胞可以合成分泌内皮素 (ET) 。内皮素是由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缩血管活性多肽 (主要有4种:ET-1、ET-2、ET-3及血管活性肠肽) ,具有强烈的缩血管功能,尤以ET-1功能最强。
4.3 前列环素
研究表明,微血管内皮细胞是前列环素合成的主要场所。前列环素是强烈的血管平滑肌舒张剂,具有扩张血管并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还可以减少内皮素的合成、分泌,从而减弱其在血管中的缩血管效应,作用原理是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导致细胞内的环磷酸鸟苷含量升高,进而发挥松弛平滑肌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生理状态下,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舒张因子占主导优势,抑制血管收缩和血小板激活,起保护性作用。在病理状态下,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性机制减弱或消失,内皮素与NO分泌失衡,收缩因子占优势,或者是血管平滑肌细胞对这些因子的反应性发生改变。进一步研究表明,在细胞水平内皮素和NO的关系为内皮素可诱生NO, NO合成可增加抑制内皮素-1的分泌,这也说明NO具有抑制内皮素-1分泌的作用[7]。
5 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促进抑制细胞生长因子的功能
微血管内皮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来影响微血管内皮细胞生长。例如,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血小板生长因子 (PDGF) 、转化生长因子 (TGF) 可以促进平滑肌细胞的生长,分泌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DF) 是结缔组织细胞的促生长因子,而其分泌的内皮素、血管紧张素Ⅱ、神经肽 (NPY) 除了具有强烈的微血管收缩功能外,还具有促进平滑肌生长和增殖的功能。
微血管内皮细胞除了分泌可促进微血管平滑肌生长的细胞因子之外,还可分泌抑制微血管平滑肌生长的细胞因子,如肝素类蛋白聚糖、前列环素等可强烈地舒张微血管平滑肌细胞进而扩张微血管,同时还可以抑制微血管平滑肌的生长和增殖[8]。
6 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免疫学功能
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重要的免疫学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微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抗原呈递作用。与大血管内皮细胞不同,微血管内皮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明显地表达MHCⅡ类分子,以MHCⅡ类分子限制性方式将抗原肽呈递给淋巴细胞,并可通过B7:CD28、CD40:CD40L、CD58 (LFA3) :CD2 (LFA2) 等途径向淋巴细胞提供刺激信号,激活CD4+淋巴细胞,释放共同刺激信号致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 (CTL) 激活,促进免疫应答的进程。Victor L等研究了SVEC4-10内皮细胞系和原代培养的小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对记忆型CD4+和幼稚型CD4+T淋巴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认为微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对已由其他抗原呈递细胞刺激过的T淋巴细胞发挥抗原呈递作用而诱导免疫反应,但是对于幼稚型的T淋巴细胞没有抗原呈递作用。
(2) 微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对其他免疫细胞产生调控作用。例如,微血管内皮细胞能够通过促进单核细胞向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影响其他抗原呈递细胞的功能而间接地协助初次免疫应答的发生。另外,活化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刺激CD4+T淋巴细胞上的白介素-2、白介素-4、白介素-12、IFN-γ等细胞因子受体的表达,改变局部T淋巴细胞对细胞因子的反应性,并通过LFA-3与T淋巴细胞CD2结合传递信号,促进CD4+T淋巴细胞分泌白介素-2、白介素-4、IFN-γ。微血管内皮细胞也可通过LFA-3稳定活化的CD4+T淋巴细胞内CD40L的m RNA,从而增加T淋巴细胞表达CD40L, T淋巴细胞表面的CD40L能够与B淋巴细胞上CD40结合,刺激B淋巴细胞表达CD23、MHCⅡ类分子、B7等,诱导B淋巴细胞增生、分化,形成抗体分泌细胞,并以此方式促进体液免疫[9]。
(3) 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和分泌炎性细胞因子促进炎症反应的发生,有助于白细胞的移行,使之穿过内皮细胞及其基膜进入组织炎症部位。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还能够分泌白介素-8,导致中性粒细胞的聚集增加,在机体的抗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微血管内皮细胞在静息或激活状态下可分泌白介素-1、白介素-6、白介素-8、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等多种细胞因子,在机体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10]。
(4) 微血管内皮细胞还与淋巴细胞的再循环有关。内皮细胞上的一些分子在淋巴细胞的定向移动中起作用,如血管黏附蛋白-1 (VAP-1) 可能是CD44的配体,与淋巴细胞归巢有关[11]。
综上所述,微血管内皮细胞除了具有分泌、摄取、灭活等功能外,还在对特异性抗原的处理与呈递、诱导淋巴细胞的定向迁移及对其他免疫细胞功能的调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异性的抗原如果直接损伤到微血管内皮细胞,或者微血管内皮细胞诱导抗原特异性的淋巴细胞产生外周免疫耐受,则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另外,微血管内皮细胞是大多病原在体内经循环系统扩散造成全身感染的必经组织。研究表明,微血管内皮细胞是多种细菌毒素和病毒 (如疱疹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攻击的主要作用靶细胞,因此深入研究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各项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GRAU G E, LOU J.TNF in vascular pathology:the importance of platelet?endothelium interactions[J].Res Immunol, 1993, 144 (5) :355-363.
[2]郑柯, 张声.内皮细胞的异质性[J].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2007, 27 (6) :545-550.
[3]窦肇华, 张远强, 郭顺根.免疫细胞学与疾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4:899-900.
[4]贾新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研究进展[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 1997 (2) :25-27.
[5]PALMER R M, ASHTON D S, MONCADA S.Vascular endotheliacells synthesize nitric oxide from L-arginine[J].Nature, 1998, 333 (6174) :664-666.
[6]MONCADAS, PALMER R M, HIGGS E A.Nitric oxide:physiology, patho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J].Pharmacol Rev, 1991, 43 (2) :109.
[7]李生花, 王建新.内皮素与一氧化氮合脂多糖的相互作用[J].青海医学院学报, 2000, 21 (3) :51-52.
[8]韩启德, 文允镒.血管生物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25-37.
[9]徐瑞宏.血管内皮细胞的免疫学功能[J].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 2001, 24 (5) :262-265.
[10]LAN W, HARMON D C, WANG J H, et al.Activated endothelialinte-rleukin-1beta, -6, and-8 concentrations and intercellularadhesion molecule-1 expression are attenuated by lidocaine[J].Anesth Analg, 2005, 100 (2) :409-412.
血管内皮功能保护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2008年收治的30例川崎病患儿 (观察组) , 诊断标准: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第4次修订的标准[1]。其中男20例, 女10例, 年龄3个月~6岁。30例均为初发病, 且无既往血管内皮功能疾患。选取我院健康体检儿童40例 (对照组) , 其中男28例, 女12例, 年龄4个月~6岁。2组性别、平均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内皮素-1 (ET-1) 和前列环素 (PIG2) 的测定均采用放射性免疫法 (RIA) ;冠状动脉内径的测定由彩超室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1.0建立数据库, 采用t检验分析,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与对照组ET-1和PGI2的比较 (表1)
2.2 观察组冠脉扩张患者与未发生冠脉扩张患者ET-1和PGI2的比较 (表2)
3 讨论
川崎病在日本儿童中的发病率高达150/10万, 在欧美国家却不到10/10万[2]。我国自1993年开始组织10个省市参与的较大流行病学调查, 确认至2003年中国的川崎病发病率约2/10万~27/10万, 各地之间相差很大, 以北京和上海较高, 达24/10万~27/10万[3]。由于心血管的病变, 既是本病自身的症状, 又是可致死亡的并发症。心血管病变时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亦增高, 存在血管舒张收缩平衡失调一旦缩血管物质增多时, 发生严重的舒缩功能障碍流量急骤下降。ET-1和PGI2是调节血管舒缩功能的重要物质。ET-1是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强效收缩肽, 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 调节血管张力和血流, 起循环激素作用。本研究表明, 观察组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GI2对血管的平滑肌有显著抑制作用而扩张血管 (包括冠状动脉) , 作为内源性舒血管因子, 参与血管舒缩调节。本研究表明, 观察组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 观察组患者增加了机体缩血管效应, 是外周阻力增加, 血流量减少, 同时心输出量减少, 甚至可能引起冠状动脉病变。近年报道不完全性或不典型病例增多, 约为10%~20%。仅具有2~3条主要症状, 但有典型的冠状动脉病变。本研究表明, 本组川崎病患者有33%出现冠脉扩张的现象, 同时观察组冠脉扩张患者的ET-1明显高于冠脉未扩张的患者, PGI2明显低于冠脉未扩张的患者 (P<0.05) 。提示ET-1和PGI2的改变可能是引起冠脉扩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综上所述, ET-1增加及PGI2减少可能引起既是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因素, 因此可以作为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参考依据。
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变。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 分析我院2007~2008年我院收治的30例川崎病患者 (观察组) 和40例健康儿童 (对照组) ET-1和PGI2含量, 同时对观察组冠脉扩张与未发生冠脉扩张的ET-1和PGI2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ET-1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PGI2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1) ;冠脉扩张的患者 (10例) ET-1含量明显高于未发生冠脉扩张的患者 (P<0.05) , PGI2明显低于未发生冠脉扩张的患者 (P<0.05) 。结论ET-1增加及PGI2减少可能引起既是川崎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因素, 因此可以作为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川崎病,ET-1,PGI2
参考文献
[1]梁翊常.川崎病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 1994, 32 (3) :175.
[2]王艳芬, 李亚蕊, 武仙果.川崎病患儿血管内皮素改变与心血管损害的关系探讨[J].临床儿科杂志, 2007, 2 (510) :856.
血管内皮功能保护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5年12月~2009年12月在泰安市中心医院泌尿内一科开始进行腹膜透析患者48例,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龄(51.83±15.22)岁,血肌酐550~750μmol/L。原发病为慢性肾炎20例,良性小动脉肾硬化13例,糖尿病肾病12例,多囊肾1例,间质性肾炎2例。所有患者均在腹膜透析前通过诊断性穿刺留取腹水。所有患者置管后均接受美国Baxter公司的葡萄糖腹膜透析液,双联系统管路,行正规腹膜透析治疗1个月后行改良腹膜平衡试验。另选取同期10例肾病综合征伴腹水者为对照组,男6例,女4例,平均年龄(49.90±10.35)岁。实验组及对照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各患者血肌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标准:受试患者腹水标本常规检查异常,临床有明显感染,心衰,肝功能损害,恶性肿瘤,血超敏C反应蛋白增高及不愿参加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签定协议书。
1.2 试验方法和步骤
1.2.1 改良腹膜平衡试验
所有患者正规腹膜透析1个月后行改良腹膜平衡试验(PET)[1],改良PET方法:晨起采用立位彻底放出前晚已留置在腹腔内的透析液后,患者取仰卧位,将2 L加温至37℃的4.25%的葡萄糖透析液(Dianeal Baxter公司)以每分钟200 mL的速度在10 min内全部灌入腹腔。在灌入过程中,为保证透析液完全混合,每灌入400 mL透析液时,患者需左右翻转、变换体位。分别在0、1、4 h留取透析液及灌液后第1 h抽取血液标本,腹透液留腹4 h后患者取坐位,用20 min时间排空腹腔内透析液,并测定腹透引流液。PET的计算和评估:(1)4 h腹透液肌酐与血肌酐比值(4 h D/Pcr),用以评定腹膜转运功能;(2)净超滤量(nUF)。
1.2.2 分组
对照组:肾病综合征伴腹水患者10例。实验组:根据改良腹膜平衡试验(PET)将入选的腹膜透析患者分为高转运组10例,平均转运组(高平均转运16例,低平均转运15例)31例,低转运组7例。
1.2.3 标本检测
ELISA法测定腹水内皮素(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水平,试剂盒由美国R&D公司提供,每份标本测定2次取平均值。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1)利用光密度值确定VEGF及ET-1浓度,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法。(2)计量资料VEGF和ET-1浓度水平的统计描述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法。(3)连续变量的关联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不同超滤量标准下VEGF和ET-1浓度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
2.1 实验组及对照组腹水VEGF及ET-1的浓度比较
低转运组、平均转运组、高转运组腹水VEGF浓度分别为(705.56±34.87)ng/L、(887.01±81.29)ng/L、(971.51±83.73)ng/L;低转运组、平均转运组、高转运组腹水ET-1浓度分别为(299.52±20.06)ng/L、(301.09±28.00)ng/L、(300.28±29.54)ng/L,不同腹膜转运类型组腹水VEGF的浓度各组间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腹膜转运类型组腹水ET-1的浓度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1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腹水中VEGF浓度为(784.40±75.38)ng/L,ET-1的浓度为(248.49±25.06)ng/L。对照组与不同腹膜转运类型腹水VEGF及ET-1的浓度各组间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超滤量与各腹膜转运类型组腹水VEGF和ET-1浓度的比较
根据国际上两种超滤衰竭的标准[1,2],按照净超滤量笔者重新将实验组患者分组。(1)标准一:group I,35例,净超滤量(nUF)>200 mL;groupⅡ,13例,净超滤量≤200 mL。(2)标准二:group A,44例,净超滤量>100 mL;group B,4例,净超滤量≤100 mL。
注:F、P值为高转运组、平均转运组、低转运组三组比较统计值;与对照组比较,*P<0.01
净超滤量与腹水中VEGF的浓度呈负相关(r=-0.893,P<0.01,n=48)。见图1。净超滤量与腹水中ET-1的浓度呈负相关(r=﹣0.776,P<0.01,n=48)。见图2。不同超滤量患者腹膜透析前腹水VEGF和ET-1的浓度比较见表2。
3 讨论
目前全球腹膜透析患者人数约115 000人/年,占透析总人数的14%。使腹膜透析患者转向血液透析(HD)治疗的主要原因是腹膜炎、腹膜透析通路的建立失败及腹膜功能的丧失。如今因为透析通路建立失败而导致腹膜透析患者更改透析方式的人数已减少到了总人数的5%~10%,且腹膜炎的发生率也在逐年下降。腹膜功能的丧失则成为患者退出腹膜透析的重要原因[2]。腹膜功能主要表现在毒素的清除功能及超滤功能(UF)。因此毒素的清除功能及UF成为腹膜透析前初始腹膜转运功能的评价重点。
本研究选取了小分子细胞因子VEGF和中分子细胞因子ET-l作为初始腹膜功能的评价指标。
VEGF是一个34~42 kDa的小分子糖蛋白,它有4种形式:VEGF121,VEGF165,VEGF189,VEGF206,其中以VEGF165为多;VEGF是血管新生的始动因素和主要因素,在生理状况和病理状况下的血管新生中都居于主导地位[3]。经大量研究发现,缺血及高糖环境可刺激腹膜透析患者VEGF表达增强[4,5]。同理,在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之前,缺血、尿毒症血清、微炎症状态、高血糖等均刺激腹膜并影响着腹膜的功能。这为本次研究的理论基础。国内学者通过对腹膜血管的研究构划提出这样一个流程:尿毒症血清和高糖透析液长期作用于患者的腹膜→腹膜VEGF表达增强→腹膜血管新生增加→腹膜对小分子溶质转运增高→腹透转运功能变化。Zweer等[6]对腹透患者VEGF的表达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发现VEGF是腹腔局部产生而非来自血液,进一步研究发现VEGF在腹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腹膜间皮细胞呈阳性表达,而腹膜间皮细胞是VEGF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腹水VEGF浓度可准确反映腹膜血管新生情况。
ET不仅存在于血管内皮,也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它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量为2400 D,N端是两个二硫键将1-15、3-11位置的半胱氨酸连接起来,C端是一些疏水性氨基酸的残基。N端结构决定其与受体的亲和力,C端结构决定其与受体的结合位置。同分异构体家族包括ET-1、ET-2、ET-3,ET-l是目前已知的人体内最强的缩血管活性肽。Dobbie[7]对腹膜间皮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的超微结构研究提示Ⅱ型肺泡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ET-1,在肺纤维化中起重要的作用[8,9],腹膜间皮细胞具有与Ⅱ型肺泡细胞相似的分泌功能,提示腹膜间皮细胞亦可能具有合成和分泌ET-1的潜在能力。
随着尿毒症病程的延长,血清中毒素持续刺激腹膜也将产生一系列血管及细胞因子的变化;同时不同的原发病对全身血管的功能影响不同,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影响各系统大、中、小及微动脉,其对腹膜血管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受试者中慢性肾炎患者共20例,其中高转运者3例(占15%),平均转运者17例(占85%)。高血压肾损害患者共13例,其中高转运者1例(占7.8%),平均转运者8例(占61.5%)、低转运者4例(占30.7%)。糖尿病肾病患者共12例,其中高转运者6例(占50%),平均转运者5例(占41.7%)、低转运者1例(占8.3%)。提示原发病为慢性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的患者腹膜功能倾向于平均转运,这与原发病对微血管影响较小,腹膜毛细血管管壁的硬化、通透性、密度均未发生较大改变有关。而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由于糖尿病对大、中、小血管均有影响,高糖环境可刺激腹膜血管增殖,使得腹膜的初始转运功能呈高转运倾向。
为了了解腹膜的初始溶质转运功能,笔者比较了不同腹膜转运类型的患者腹膜透析前腹水中VEGF和ET-1浓度。各组间VEGF浓度均有差异,证实了缺血、尿毒症血清、微炎症状态、高血糖等均刺激腹膜并影响着腹膜的功能,同时表明尿毒症患者腹水中VEGF水平与腹膜转运类型有关。低转运组腹水VEGF浓度水平较低也反过来进一步证实,低转运组患者的腹膜毛细血管的密度及血流量、腹膜的有效面积均较小,不利于溶质的交换。对照组腹水VEGF浓度水平较高,可能在另一方面说明肾病综合征患者腹水形成机制不仅仅是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造成,同时可能会有血管及免疫因素参与,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仍需进一步研究。由于腹膜平衡试验主要是评价腹膜对小分子物质的转运功能,而ET-1属于中分子物质,无法通过腹膜转运,因此各组间ET-1浓度均无差异,表明尿毒症患者腹水中内皮素水平与腹膜转运类型无关。
在对腹膜的初始超滤功能的研究中,由于应用4.25%葡萄糖透析液进行实验使得腹膜两侧渗透压梯度达到最大,因而超滤量大,客观误差小,能够更敏感的检测出超滤量的变化[10,11]。所以国际腹膜透析学会超滤衰竭协作组推荐采用改良PET来评估腹膜溶质和水分转运特性[12]。笔者采用改良PET测得超滤量,根据两种超滤衰竭的标准[13,14],对实验组患者进行不同的分组及比较,得出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前腹水中VEGF和ET-1浓度均与超滤量相关,可以用于初步估测腹膜的初始超滤功能。
腹膜初始功能的评价是全面而复杂的,预测腹膜功能更是需要多种指标综合分析的。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数较少,首先无法对年龄、原发病、病程与腹膜初始转运功能做出具体统计学分析,仅进行了相关倾向性分析。其次无法得到VEGF和ET-1在腹膜各转运功能组的具体界值。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搜集患者资料做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此推断,更深入评价初始腹膜功能。
摘要:目的 探讨腹膜透析前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腹水中表达水平与腹膜转运功能的关系,从而前瞻性预测腹膜功能。方法 共收集48例腹膜透析前患者腹水,腹膜透析1个月后行改良腹膜平衡试验(改良PET),记录超滤量。根据腹膜平衡试验结果将患者分为高转运组10例、平均转运组(高平均转运、低平均转运)31例和低转运组7例。另留取同期1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腹水为对照组。以ELISA法检查各组标本中ET-1和VEGF的蛋白质水平。结果 ①VEGF的蛋白质水平的差异在实验组间、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T-1蛋白质水平的差异在实验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组与对照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净超滤量与透析液VEGF和ET-1的浓度均呈负相关。结论 ET-1和VEGF的蛋白质水平结合可用于评价腹膜的转运功能。
【血管内皮功能保护】推荐阅读:
血管内皮因子10-03
血管内皮素-110-21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09-10
动脉血管内皮损伤10-30
人血管内皮抑素05-23
微血管内皮细胞06-0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07-2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08-06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0-07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