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衰老因子

2024-09-26

血管衰老因子(精选3篇)

血管衰老因子 篇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 (AS) , 近年来冠心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研究发现, AS的形成与机体的慢性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导致的对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损害有关。机体氧化反应产生的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丙二醛 (MDA) 具有强氧化性, 毒性作用最大, 是血管老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的促发因素。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是人体内的重要的氧自由基清除剂之一, 其活性大小与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有关[1]。本文观察辛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浆SOD、MDA和血脂水平的影响, 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10年3月我院共收治7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 排除严重心律失常, 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未控制的糖尿病和影响患者血脂代谢的疾病。70例患者中男36例, 女34例, 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5例, 男19例, 女16例, 年龄62岁~84岁, 平均年龄 (65.5±5.8) 岁;对照组35例, 男17例, 女18例, 年龄60岁~85岁, 平均年龄 (64.7±5.5) 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2007年美国心脏学会/美国心脏协会 (AHA/ACC) 制定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指南》标准要求进行治疗, 给予抗血小板、抗心绞痛治疗, 将血压、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附近。观察组同时加用辛伐他汀每天40 mg, 连续用药3个月, 对照组同时加用安慰剂治疗3个月。

1.3 检测方法

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空腹状态下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SOD、MDA浓度变化。其中, 血脂采用日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SOD和MDA采用比色法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TC、TG、LDL-C和HDL-C比较

观察组在使用辛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TC、TG、L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 (P均<0.05) , H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 (P<0.05) , 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2组治疗前后TC、TG、LDL-C和HDL-C的变化见表1。

2.2 2组治疗前后SOD、MDA浓度变化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SOD活性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对照组则不明显;治疗3 个月后观察组MDA浓度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而治疗组则有所升高。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发现,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机体的慢性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机体参与氧化反应的产物, 具有毒性, 对机体组织细胞有伤害作用, 并触发衰老效应, 其中毒性最大的机体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是MDA, 对MDA进行检测可反映机体脂质过氧化水平[2]。SOD是体内重要的氧自由基清除剂, 对SOD活性高低进行检测可反映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大小[3]。血脂代谢紊乱可使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增加, 增强氧化应激反应, 也可导致SOD的消耗增加, 进而数量减少。

据研究表明, 当血LDL-C控制在2.6 mmol/L以下时, 可以降低冠心病、脑卒中、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4]。他汀类药物是一种还原酶抑制剂, 可竞争性抑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 (HMG-CoA) 还原酶活性, 从而达到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体内血脂水平的目的;其还有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提高内皮对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 降低C反应蛋白 (CRP) , 抑制血小板聚集, 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黏附和分泌功能以及提高纤溶活性等作用。本研究中, 观察组在使用辛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TC、TG、L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显著下降 (P均<0.05) , HDL-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明显升高 (P<0.05) , 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观察组在使用辛伐他汀治疗后MDA水平明显降低, SOD活性明显升高。说明辛伐他汀能减轻冠心病患者体内炎症反应, 提高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减少自由基的产生, 从而起到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和抗衰老作用。

参考文献

[1]冷秀玉, 曾武涛, 黄润莲, 等.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作用的时效关系[J].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6, 11 (1) :5-8.

[2]张彤, 徐成斌, 刘月洁.他汀类药物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华内科杂志, 2000, 39 (4) :247-250.

[3]赵水平, 张湘瑜, 高梅, 等.小剂量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3) :136-139.

[4]王文英, 李东宝, 曹广智.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2, 18 (1) :6-8.

血管衰老因子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分组及标本留取

选择SD雄性大鼠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20只, 常规条件下于实验动物中心分笼饲养, 保持12 h的昼夜循环, 室温控制在23℃左右, 湿度维持在40%~50%, 自由进食水。将10只大鼠饲养至3个月龄 (相当于成人20岁) 作为青年组, 10只大鼠饲养至24个月龄 (相当于成人80岁以上) 作为衰老组。断头处死放血干净, 生理盐水冲洗肾脏。一侧肾脏迅速纵切分割后, 一半置于液氮保存, 随后-80℃保存留待蛋白质检测中使用, 一半留作病理检查;对侧肾脏立即制备组织匀浆。

1.2 方法

1.2.1 肾脏组织病理学分析

肾脏组织石蜡切片 (2~3μm) 常规脱蜡入水, 行PAS染色, 普通光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病理改变。

1.2.2 肾脏组织过氧化氢 (H2O2) 含量测定

肾脏组织匀浆按照H2O2检测试剂盒 (Bio Assay System's peroxide assay kit, Hayward, CA) ) 说明书进行。

1.2.3 肾脏组织丙二醛 (MDA) 测定

肾脏组织MDA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 (TBARS) 检测试剂盒 (Cat#10009055, Ann Arbor, MI) , 操作参照说明书进行。

1.2.4 Western Blot法

Western Blot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 (MPO) 、Nrf2、PPARγ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提取总蛋白和核蛋白, 操作参照说明书进行 (T-PER誖Tissue Protein Extraction Reagent和NE-PER Nuclear and Cytoplasmic Extraction Reagents, Thermo Scientific) 。各组分别取总蛋白或核蛋白20μg, 进行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 , 然后电转移至0.22μm PVDF膜上。5%的BSA封闭1 h, 用MPO (Abcam, ab22604, 1∶5000) 、Nrf2 (Abcam, ab81445, 1∶2000) 和PPARγ (Santa Cruz, sc-25591, 1∶2000) 一抗4℃孵育过夜, 用TBST振摇洗膜10 min×3次, 以1∶5000稀释的羊抗兔生物素标记二抗, 室温孵育2 h后, 再次用TBST振摇洗膜10 min×3次。ECL底物化学发光 (Supersignal West Dura Kit, Thermo Scientific) 显色后机器扫描存盘, 以Scion Image软件进行条带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

衰老组可见肾小管基底膜增厚皱缩, 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变性、坏死, 部分小管囊状扩张、萎缩, 局灶性小管消失, 间质增宽, 炎症细胞浸润。病变严重区域可见系膜增生, 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见图1。

2.2 肾脏组织H2O2、MDA含量及MPO蛋白表达情况

衰老组肾脏组织H2O2含量较青年组明显升高[ (239.90±39.38) μmol/μg比 (110.00±19.49) μmol/μg],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衰老组肾脏组织MDA含量较青年组亦明显升高[ (44.42±4.17) μmol/mg比 (26.23±1.43) μmol/mg],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与青年组相比, 衰老组肾脏组织MPO蛋白表达明显升高,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图2。

A:MDA含量;B:H2O2含量;C:MPO蛋白表达;TBARS:硫代巴比妥酸法;H2O2:过氧化氢;MPO:髓过氧化物酶

2.3 肾脏组织Nrf2、PPARγ蛋白表达

与青年组相比, 衰老组肾脏组织Nrf2蛋白表达无显著性改变,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PPARγ表达则明显下降,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见图3。

3 讨论

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伴随老龄化的进程, 慢性肾脏病逐年递增。老年肾脏病的有效防治已成为关系到我国民生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肾脏是衰老过程中人体器官变化最为明显的器官之一, 正常人在超过40岁后肾小球滤过率平均每年下降1%, 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和重量下降, 皮质相对萎缩、肾小球硬化等[1]。衰老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受多种因素调控。目前关于衰老的理论主要有自由基学说、线粒体DNA损伤学说、端粒学说和衰老的基因学说等。早在1955年, Harman发表的“衰老的自由基理论”就提出, 体内产生过多自由基是引起衰老的重要因素[2]。伴随增龄, 机体抗氧化防御酶体系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下降, 导致体内的自由基代谢紊乱。自由基对机体组织细胞的损伤累积增加, 最终导致组织器官形态机能老化, 从而促使机体的衰老。

本研究采用24个月龄衰老大鼠作为研究对象, 比通常使用D-半乳糖造模更能真实反映衰老变化及其机制。本研究发现, 衰老组肾脏组织H2O2及MDA含量明显增加, 提示肾脏氧自由基的产生明显增加。同时衰老组肾脏组织MPO蛋白质表达也明显升高, MPO能催化反应生成过量的包括次氯酸在内的氧化剂。这些均提示氧化损伤参与了肾脏衰老的发生, 与以往 (D-半乳糖造模) 研究一致。

PPARγ属Ⅱ型核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 作为一种核受体, 与所调控目的基因上游启动子区的过氧化物酶增殖物反应元件 (PPRE) 结合后发挥对目的基因转录的调控作用, 参与调节脂质和糖代谢, 具有免疫调节、抗炎等功能。PPARγ还在维持机体氧化还原稳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3,4]。在肾脏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中, PPARγ激动剂匹格列酮能缓解弥漫性肾小管坏死和急性炎性反应, 上调SOD1表达, 而下调p47phox和p67phox[5]。在庆大霉素和顺铂导致的肾损伤中, PPARγ激动剂均能上调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过氧化氢酶 (CAT)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Px) 等抗氧化酶的表达, 减少自由基产生, 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 发挥肾脏保护作用[6,7]。在高同型半胱氨酸诱导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中, PPARγ激动剂可以改善学习、记忆功能, 提高大脑中GSH水平, 减少自由基产生[8]。在体外衰老模型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中, PPARγ表达明显下降。而给予PPARγ激动剂则能通过调节ERK1/2通路减少H2O2诱导的细胞ROS产生, 抑制ICAM-1、MMP-2、MMP-9等炎症因子表达[9]。PPARγ调节氧化还原状态的机制, 一方面是对NF-κB的抑制作用, 另一方面是PPARγ对机体抗氧化酶表达的直接调节作用。以CAT为代表的一些抗氧化酶的启动子区具有PPRE, PPARγ可以直接结合PPRE, 诱导抗氧化酶的基因转录与翻译[10]。在本研究中发现, 衰老组大鼠肾脏组织中PPARγ表达明显下调, 因此可能导致其靶目标的抗氧化酶随之表达不足, 导致机体清除自由基的防御能力下降, 从而导致肾脏衰老发生。

Nrf2是新近发现的在氧化应激中起核心作用的转录激活因子, 当受到来源于活性氧或亲核剂的信号攻击后, Nrf2与其胞浆抑制蛋白Keap1解离, 转位进入细胞核, 与抗氧化反应元件 (antioxidant response element, ARE) 结合, 并介导主要抗氧化酶和Ⅱ相解毒酶, 如NAD (P) H:醌氧化还原酶 (NQO1) 、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 、GPx、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 (GCL) 和血红素氧化酶 (HO-1) 等基因的转录活性。而抗氧化酶和Ⅱ相解毒酶是机体清除自由基及内源性和外源性有害物质最主要的酶促系统。因此, Nrf2对于维持机体氧化还原平衡, 应对氧化应激有关键性作用[11,12]。在衰老血管中, Nrf2和SOD表达下调同时, 伴随着轻度的炎症状态和血管舒张功能不全[13]。在衰老小鼠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 给予氧化刺激后细胞Nrf2不能保护性上调, 从而导致多种抗氧化酶水平也不能随之升高, 细胞清除自由基功能下降[14]。但在本研究中, 衰老大鼠肾脏组织中Nrf2表达无明显变化。提示肾脏衰老过程中抗氧化能力的减退并不是由Nrf2通路介导。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管瘤 篇3

1 血管瘤的发生机制

目前, 学者们认为血管瘤的发生机制有如下假说: (1) 处于血管分化早期发育阶段的胚胎成血管细胞 (如在增生期血管瘤中存在的内皮祖细胞) 聚集增生所致。 (2) 胎盘细胞“意外”脱落, 造成内皮细胞过度增殖。 (3) 大量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抑制因子调控失衡。 (4) 增生期吲哚胺2, 3一双加氧酶 (IOD) 表达上调, T细胞收到抑制, 使得血管内皮细胞逃逸免疫监控, 过度增生等[6]。

目前, 学术界认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在血管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7]。所以, 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因素自然会影响血管瘤的发生发展。研究证实, 机体内许多肽类因子能够影响血管生成[8], 以生长因子为多见, 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 等。这些因子在血管瘤发展过程中单独或者协同发生作用, 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失常, 诱发血管瘤的形成。

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及其受体

VEGF是一种分泌性糖基化多肽因子, 可由血管瘤内皮组织分泌[1], 是由两条相同肽链通过二硫键构成的二聚体, 分子量为34~42ku, 具备非常强的耐热及耐酸能力[9], VEGF mRNA经过不同的剪接, 形成6种VEGF亚型, 分别含有121、145、165、183、189、206个氨基酸残基, 以二硫键连接成同源二聚体, 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 拥有高度保守性[10]。

人体VEGF分为:VEGF-A、VEGF-B、VEGF-C、VEGF-D、VEGF-E、胎盘生长因子 (placenta growth factor, PIGF) 以及内分泌腺来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endocrine gl ndderive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EGVEGF) 。VEGF-A是VEGF家族中最重要的成员, 有6种亚型:VEGF121、VEGF145、VEGF165、VEGF183、VEGF189和VEGF206;同时还有一种VEGF的mRNA经特殊剪接后得到的片断VEGF148, 它缺少由外显子6、7的末端和8编码的残基, 生理作用有待证实。VEGF165亚型是最重要的同源单体之一, 除了有促进内皮细胞生长与抑制凋亡等多种作用外, 还可以促进人白血病K562细胞的增殖, 并抑制其凋亡。EG-VEGF是一种组织特异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tissue s pecific angiogenic growth factor) , 只在某些组织中表达并选择性地作用于一种内皮组织, 诱导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迁移与破坏基底膜结构的完整性。人EG-VEGF由产生类固醇的细胞表达, 如胎盘、肾上腺、睾丸以及卵巢等。与VEGF共同导致广泛的血管生成, 但与VEGF不同的是, EG-VEGF在骨骼肌与角膜中, 不能直接导致血管生成。

目前发现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R) 主要有以下5种: (1) VEGFR-1, 即fms样酪氨酸激酶 (fms-like tyrosine kinase, Flt-1) ; (2) VEGFR-2, 即含激酶插入域的受体/胎肝激酶 (kinase insert-domain containing receptor/fetal liver kinase, KDR/Flk-1) ; (3) VEGFR-3 (Flt-4) ; (4) 神经毡蛋白-1 (neuropilin-1, NP-1) ; (5) 神经毡蛋白-2 (NP-2) 。

3 VEGF的生物学特征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是一种可扩散的内皮细胞特异性有丝分裂原蛋白, 人体内多种细胞能合成VEGF, 包括:成纤维细胞、角质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肿瘤细胞等。VEGF作用的主要靶细胞是内皮细胞[11], 它能够特异性的刺激内皮细胞分裂、增生, 诱导新生血管形成, 是一种最强的直接促进血管形成的因子[12,13], 而对其它类型细胞却无这种作用[1]。该因子仅在内皮细胞上有KDR表达, 通过旁分泌与自分泌形式作用于内皮细胞与内皮细胞上的受体flt21和KDR[14]发挥作用。其作用主要有改变内皮细胞的基因表达, 增加组织因子与某些蛋白酶的产生 (如促进金属蛋白酶和间质胶原酶的分泌, 直接参与促血管生成和软骨、骨的破坏) [11], 改变细胞外基质环境, 促进毛细血管生长, 向组织内浸润, 增加细胞内酪氨酸磷酸化, 选择性促进内皮细胞分裂增殖。此外, 人们还发现该因子在体内外均有强烈地诱导活体血管形成作用[11];通过影响钙依赖途径, 增加血管通透性[12], 主要表现为后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对大分子的通透性[11]。以上都是血管形成的重要环节, 因此,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被认为是血管形成主要调节者[15]。

在生理条件下, 机体的VEGF可以呈低表达状态[16,17], 而在一些病理情况下, 如缺氧, 炎症, 创伤等, VEGF在全身或局部某些细胞内表达上调, 若这种情况不能得到及时控制, 将会导致血管畸形, 视网膜病变或刺激肿瘤生长等病理变化[18]。1971年Folkman提出假设, 认为肿瘤生长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生成。后来, 研究也发现在许多肿瘤组织内、外都有VEGF的高表达。这表明VEGF对肿瘤血管的生成、生长、浸润和转移有一定作用[19]。不仅如此, 在炎症性角膜血管化时, 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的VEGF表达显著增加, 特别在瘢痕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和巨噬细胞周围;在鼠的角膜新生血管模型中, 研究人员发现VEGF mRNA和蛋白水平与炎症和新生血管呈时空对应关系, 而且使用VEGF中和抗体后, 可以有效地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13]。

4 VEGF在血管瘤生成中的作用

VEGF在所有血管性肿瘤中都有表达, 尤其是在活跃的成血管细胞瘤中,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均呈现高表达状态, 因此我们认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是血管瘤组织发生和发展的基础[20,11]。Berard M的研究证实血管瘤周细胞可分泌VEGF, 通过旁分泌机制刺激内皮细胞增殖, 并通过自分泌机制刺激自身增殖, 例如海绵状毛细血管瘤病灶本身以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 促进海绵状毛细血管瘤增长[21];Tan ST则发现血管瘤周细胞表达PCNA、bFGF和VEGF, 并且有研究人员证实所有的成血管细胞瘤中都能见到过度表达的VEGF蛋白[22], 随访十年的上皮血管内皮血管瘤中都可见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表达增加[23]。Takahashi等人发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在血管瘤增生期内皮细胞中高表达, 在退化期不表达[11];不仅如此, Chang等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的方法分别检测了增生期血管瘤标本和消退期血管瘤标本中的VEGF及VEGF mRNA, 发现增生期血管瘤的VEGF及VEGFmRNA的表达都高于消退期血管瘤, 说明VEGF及VEGF mRNA的表达与血管瘤的血管增生有密切关系。国内研究也证明,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表达在增生期时的表达程度最高, 阳性表达率为95.5%[4], 在退化完成的血管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虽有表达, 但是阳性率逐渐降低。同样患VHL病的患者的视网膜血管瘤里,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转录物和蛋白高度表达[24], 而且侵袭性强的VHL病产生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表达更多[25];但在散发的成血管细胞瘤和与VHL相关的成血管细胞瘤用免疫组化检查发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蛋白没有很大区别。所以, 一些研究人员考虑不同的形态学和血管生成因子互相影响使血管瘤有不同的临床表现[26]。相反, 在血管畸形标本中, 生长因子的水平是低的。增殖期血管瘤中VEGF的表达明显高于血管畸形和正常皮肤, 且增殖期血管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消退期, 提示VEGF在血管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判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与否的一项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标[5]。

缺血、缺氧、蛋白激酶C、雌激素、孕激素、突变的ras基因以及某些细胞因子如白介素2 (IL-2) 等都可上调VEGF的表达, 而p53等基因则能抑制其表达。如果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消退调节失控, 将不受控制游走和增殖, 血管必然会呈现病理状态。在缺血缺氧的环境中, 高浓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会促进局部血管生长, 这本身对损伤组织修复有利[27];如果有害刺激持续存在, 或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过度表达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将会造成不良影响, 最直接的作用是导致局部血管过度生长, 促使血管组织向周围扩展, 有可能形成血管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的上调与病理性血管生成和不正常的血管高渗性有密切关系;并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在促进血管内皮增生中作用程度与其在局部浓度有关, 对肿瘤周围组织及远处相同组织的促血管生长作用也不同。还有文献报道[18]血管瘤往往被皮下深筋膜所隔离, 单纯在原肿瘤所在组织内生长。肌肉血管瘤一般沿肌纤维束方向延伸生长, 相邻肌束间常有正常肌膜相间, 甚至周围新的肿瘤病灶和原肿瘤体间间隔正常的肌肉组织。提示血管瘤生长扩大不是简单的复制与增生, 很可能是通过诱导周围正常组织内的血管内皮和外皮细胞壁突变形成新的血管瘤病灶, 并且逐渐与原肿瘤相连产生。在血管瘤邻近组织中VEGFmRNA明显升高, 说明这种正常细胞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作用下较强的向血管瘤细胞转化趋势。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 各种血管性肿瘤 (婴儿毛细血管瘤, 小叶毛细血管瘤, 和上皮样血管瘤) 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表达有很大差异[23]。还有人利用反义核酸技术下调血管瘤内皮细胞中VEGF表达, 阻碍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进而抑制了血管瘤血管生成, 也说明VEGF和血管瘤有关。

5 展望

综上所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在血管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确切的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而且, 血管瘤中血管生长程度依赖于血管生成因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 机体内不同水平VEGF, 在不同环境中, 与其他因素如何互相影响发挥作用, 造成复杂的病理特点和症状表现, 这些问题仍有待于深入研究。如能进一步详尽阐述其发生机制, 必能有助于合理区分及有效治疗血管瘤, 特别是针对严重和特殊部位的血管瘤。随着对VEGF及其相关蛋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人们有可能通过基因调控和特异性抗体对VEGF及其受体的作用, 把VEGF及其受体应用于增殖性血管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如果使用反义VEGF核酸及反义VEGF受体核酸特异地抑制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以VEGF及其受体为靶向制备相应抑制剂或拮抗剂;采用不同方法, 通过多种途径, 阻止VEGF与其受体结合。这对于提高治疗特异性、有效性, 减少治疗对身体的损伤, 有重大意义。这也为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摘要:目前, 学术界对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作用于血管瘤的意义看法不一, 其总体发展趋势是通过改变内皮细胞增殖因素, 来促进血管瘤的发生发展。笔者通过参阅大量卓有成就的学术报道, 并结合临床经验, 系统讨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及其受体、VEGF的生物学特征、VEGF在血管瘤生成中的作用,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对于血管瘤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性和意义。依据VEGF在血管瘤不同发展时期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 为临床诊治提供准确判断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各期的评价指标。

上一篇:通信丢包下一篇:自动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