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衰老研究的中国格局

2024-09-23

抗衰老研究的中国格局(共7篇)

抗衰老研究的中国格局 篇1

自有人类以来, 他们总是在不断的改善着自己的生存条件, 人从最基本的生活要求:食、衣、住、行过渡到住、行、衣、食,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传统民居是历史演变进程中的产物, 它自古就受到社会制度、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民居的室内传统样式是数千年的封建统治、宗教礼仪、风水禁忌约束所延续下来的, 封闭型的、有中轴线的、对称式的前堂后室的传统模式, 室内装修及陈设艺术大多是特色浓郁的中国古典传统样式。随着社会的进步, 我国民居室内设计如何发展, 最重要的是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把人文化、生态化、特色化、效益化的概念体现在现代居住建筑的规划设计中。

1 中国传统民居格局分析

我们通过选择住宅, 选择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而住宅本身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林语堂先生说过:“中国建筑的基本精神是和平与知足, 其最好的体现是私人的住宅和庭院建筑。这种精神不像哥特式建筑的尖顶那样直指苍天, 而是环抱大地, 自得其乐, 哥特式教堂暗示着精神的崇高, 而中国庙宇宫殿则暗示着精神的安详和宁静。”这种精神上的安详和宁静指导着中国民居室内设计的格局, 住宅的本意是静默养气, 安身立命, 意思是指生活和精神有所依托。《天隐子》里说:所谓的安处, 并不是华堂深宅, 重褥宽床, 而是指能在南面静坐, 东首安寝, 光线明暗相伴, 屋不要太高, 高则明多, 屋也不要太低, 低则暗多。居室开设有窗户, 起风就关窗, 风停便开窗。静坐的地方, 前面挂着帘子, 光线太强, 便放下帘子来调和, 光线太暗, 便卷起帘子以通外光。这样, 便能达到内以安心, 外以安目, 心目两安, 进而自身安定的目的, 这是住宅格局的精神气质所在。住宅作为一种生活的工具, 对人的影响至大, 因此, 经营好其中的格局, 意义甚重。

就中国传统民居的内部格局来看, 传统民居把风水观念作为最理想的设计发展模式, 也成为中国风水观念的文化根基:具体来说, 是指五方位的空间格局, 体现在房屋与院落的关系上, 它们之间是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 传统必将被现代所代替, 我国民居的格局上可归纳为五点:第一、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 使得民居的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由以前的粗放型转变为注重质量的小康型;第二, 民居的格局规划正在向多元化发展, 更改了过去千篇一律的创作手法, 例如院落式的整体格局打破了以往条形住宅的行列式布局, 不再是一统天下的沉寂;第三, 民居格局的空间组织也向多元化发展, 不再拘泥于分级的模式而是更加注重人的生活活动规律和空间环境的塑造, 创造可提高空间设施质量的空间格局;第四, 传统民居受到现代室内设计理念的影响而更新了对空间布局的观念充分展现了内向型转为外向型的设计思维模式。

2 现代建筑格局的研究

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前提, 而室内设计则是建筑设计的延续, 人类居住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正在向颐养化、智能化的趋向发展;运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 不断使室内设计推向新台阶、新档次, 创造新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将智能化运用到室内设计中所表现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反映出民居室内格局的创新意识, 形成新旧对比, 更能反映出古老院落在新思想中的具体表现。从哲学的意义上讲, 室内设计就是对空间的组织, 它的创新性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 包括色彩的柔和处理、陈设的对称摆放都是静态空间的完美体现。除了这些, 现代的室内设计具有高度的私密性, 设计方案严格按照空间的基本形态去创新改造, 它的创新意识则表现在空间尺度的把握上:比例恰当、色彩协调、有致有序、有规律, 并在变化中力求统一、统一中求变化, 与整个环境形成有机整体的意识形态。城市的居住环境是这样, 乡村的也不例外, 新一代的室内设计理念在形态与风格上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始终如一的把民俗、民艺、民居这三者贯穿在新建筑居住设计的脉络中;这不仅传承了历史风貌, 也提升了它的创新价值, 也说明历史的不断更新并不是绝对的, 而是相对概念的:单纯性的开发会导致历史文化遗产流失, 因此, 我们在发展的同时要先考虑清现状, 有完善的计划, 并适应时代的需求, 达到和谐的效果!

中国传统建筑室内的“民族形式”是以木架梁柱结构为基础的室内空间形式, 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完善, 形成了中国传统的风格样式。其固有的造型特征被称为“民族形式”一直延续下来。中国传统民居的内部格局一般较简朴、自由。现代室内设计所采用的元素, 在某种情况下产生形体的联想;再结合光的合理利用, 又使室内设计的布置更加合理、前卫。具体反映在室内界面的处理上:包括耐久性材料的使用期限、耐燃及防火性良好、装饰性及美观的要求、必要的隔热保暖和吸声功能、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处理方法;在各大界面装饰材料的选用上要符合室内空间的功能要求、适合建筑装饰的相应部位、适应时尚的发展需求, 让生物进化学说有效地运用到民居进化学说当中:这些首先表现在本土化与地域性相结合的设计中, 例如最基础的保温隔热效果, 就体现出温馨的恋地情结, 营造一个宁静和谐的居住环境。其次, 在居住环境的分配上, 大致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要素, 包括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 第二类是精神要素, 包括人为因素和社会因素, 只有把这两者的关系协调好, 才能把居住空间按照理性的设计模式去规划建造, 才能随着居室内部的格局变化而不断创新。最后, 在当代室内设计中, 还可以把户外空间有效的引伸进室内居住空间中, 创造出有特色的室内区域景观:用植物调节水源, 保留内部格局、强调设计风格、改变传统思想, 让大脑里的概念规划图能够得以张显。还有更重要的是坚决反对环境污染, 创造出自然和谐的现代室内空间。

3 结语

设计师在设计创作之时, 大多追求表象的形式美, 很少顾及地域、历史、文化, 缺少对本土文化及审美取向的理解和把握。在新时代的环境氛围烘托下, 室内设计师最重要的是要把符合空间内部设计的地域条件及环境资源有效地融入进各种功能性极强的环境中, 让它成为具有美学、技术双重特征的现代室内格局, 达到动、静、对称性与趣味性、形式与逻辑合理转换的设计构想。应用本土文化可以真正满足不同民族人们的审美需求和精神需求, 创造出更有民族个性的设计作品。总而言之, 合理的变化方能造就出合适的中国室内设计之格局。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工具, 住宅的首要功能在于阻隔外界, 使自己的私密生活与精神气质有所依托。从中国民居的内部格局来看, 把传统民居观念与新思想的居住格式相结合实现室内设计的创新意识, 使我国民居的室内设计建设事业, 健康有序的发展, 实现生活水平现代化建设的最佳状态。

关键词:传统,中国民居,格局,运用

参考文献

[1]杨敏.中国传统陈设艺术理念浅谈[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张绮曼.室内设计的风格样式与流派[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潘吾华.室内陈设艺术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抗衰老研究的中国格局 篇2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中国造纸行业在2008年底、2009年初经历了最为困难时期, 产品库存严重积压, 生产出现负增长, 利润大幅下降, 造纸业经受了严峻考验。

但在中国政府扶持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措施作用下, 作为与国民经济有较强正相关性的造纸行业, 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好转而不断好转, 自2月份起, 生产开始正增长, 利润水平有较大提升, 今年1-8月, 中国造纸业累计产量5946.7万吨, 同比增长8.28%, 8月份当月同比增长18.8%。以此为标志, 中国纸业已度过最困难时期, 进入后危机时代。

二、中国纸业在震荡中执着前行

目前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尚未走出阴影, 中国经济也处于调整和振兴过程之中, 受此影响, 造纸业的发展也并非是简单的直线运动。今年6月份, 中国纸及纸板产量月产量达到852.6万吨, 但7月份产量回落到776.7万吨, 8月份产量又提高到830.2万吨。在震荡中前行将是纸业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纸业未来发展前景光明

造纸业特别是包装纸与国民经济的正相关性较大。中国纸业会随中国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以2008年为基数, 如果到2020年造纸行业能随GDP年均增长8%, 则总产量将达到2亿吨, 即造纸还有1亿2千万吨的新增市场空间;再保守一点, 按年均增长6%计算, 还要达到1亿6千万吨, 即未来12年间还有8千万吨新增市场空间, 平均现有每家企业产能可以增长一倍。

世界上19个国家人均用纸量超过200公斤, 而中国目前只有约70公斤。中国人均用纸量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由此可见, 中国纸业未来之路还很长久。

四、六大博弈影响中国纸业未来走向

中国造纸工业历经了一个短缺时代, 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 造纸企业只要生产出产品, 就能卖得出去。但目前中国造纸工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制胜进入一个战略制胜新时代。新时代哪些因素会影响中国纸业的发展格局呢?以下六大博弈将起到关键作用:

(一) 原料成本与产品价格的博弈

原料成本高低对纸张价格及企业利润有重大影响。从历史规律上看, 原料价格存在着周期性波动的规律。造纸企业购进原料成本影响着纸张的价格, 但对利润影响方面, 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原料成本高企, 既有因成本加大影响企业利润的时候, 也有纸张价格随原料成本提高而水涨船高, 获取更多利润的现象。关键在于纸浆生产商、纸张生产商及终端消费客户三者在市场博弈中谁会成为强势一方。

(二) 投资热度与产能过剩的博弈

造纸行业今年总的投资还是比较旺盛。1-8月共完成投资752.3亿元, 同比增长24.1%。目前, 一方面存在着部分产品可能出现阶段性过剩的风险, 另一方面行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 在投资热度与产能过剩这对矛盾前, 企业何去何从, 是考验企业家智慧的一道难题。

把握好自己的定位, 并科学预测市场空间是解题的关键。企业家不能把自己放在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领导的位置上考虑问题, 认为存在过剩可能而就放慢发展脚步, 而应该对所产品市场空间有准确的测算, 同时更要对同行企业的竞争力有清楚的把握, 即企业新上项目的竞争力, 能不能超越对手。

(三) 中央政策与地方执行的博弈

中央对产业发展的政策比较完善, 目前, 各地方政府对国家的环保政策执行力度较大, 但有的地方在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方面, 有时还不够彻底, 甚至有与中央政策背道而驰的地方。地方上执行中央政策的力度如何, 也将影响行业发展格局。

(四) 林地私有与集约经营的博弈

国家实行林权制度改革, 极大提高了林农造林和管护林地的积极性, 长远看有利于造纸行业发展林纸一体化项目。但近期操作看, 林权下放到农户, 与林纸一体化要求的集约经营有一定的矛盾, 造纸企业要花费更大精力才能把林地集中起来经营, 企业建设林纸一体化项目的难度更大了。

(五) 先进装备与性能价格的博弈

先进装备能带来行业的发展, 但先进装备的价格通常也比较高。随着行业的发展和成熟, 装备的性能价格比将成为引导投资的重要原则, 即企业希望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要高。目前中国政府鼓励造纸装备提高国产化率, 在这一政策引导下, 国外、国内造纸装备企业都将努力提高性价比, 推动造纸行业的发展。

(六) 中国崛起与全球市场的博弈

在中国较快增长的同时, 全球纸业市场仍然处于严重衰退之中。如日本上半年产量减少18.8%, 欧美国家很多企业关停生产线并裁减员工。

中国造纸产品在以满足内需为主的前提下, 适度出口, 也是对国际纸业市场的贡献, 是全球纸业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但在这一过程中, 要与国外其他市场建立起合作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从中国各行业发展历程看, 中国纸业走向世界是发展的必然。

五、加强能力建设是赢得未来的关键

面对未来复杂的竞争态势, 造纸企业必须加强五大能力建设, 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一) 战略规划能力

有战略才会有未来。科学的战略规划不仅能使企业明晰自身下一步可操作性发展方案, 更能吸引到政府机构和投资商的关注和支持。

(二) 资源整合能力

要引天下资源, 兴企业事业。造纸企业要具备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 借势社会的人、财、物力来发展企业。在行业内, 可通过并购重组来加快企业发展和市场控制力。

(三) 技术创新能力

新产品、新技术能够使产业升级换代, 而只有在升级换代的时候, 才能获取高额利润的机会。加大技术创新能力, 是企业持续领先竞争对手的重要保证。

(四) 市场应变能力

终端消费行为不是一成不变的, 必须对市场变化保持敏感并及时采取行动。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中国包装纸产品的出口业务受到严重影响, 但是一些龙头大企业及时应变, 将工作重点放在国内市场开发上, 很快就摆脱了困境。

(五) 持续学习能力

大凡能做到企业家水平的, 都有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心得体会。过去的成功经验会被不断复制用以指导企业的发展, 但是时代变化了, 产业的发展阶段变化了, 如僵化搬套过去的经验, 就有可能“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以必须学习新的知识, 发现新的规律, 即必须具备持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才能保持常胜不败。

抗衰老研究的中国格局 篇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的主要研究在第14届莫斯科举行的田径世锦赛参赛马拉松女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市图书馆利用中国期刊网数据库,以竞赛格局、女子马拉松、奖牌分布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1.2.2 录像观察法

对第十四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女子马拉松项目进行录像观看,分析主要参赛运动员的国家分布、地域分布、成绩、运动员的年龄特征、成绩发展历程等,并进行归纳整理。

2 结果与分析

2 . 1 当今世界女子马拉松项目的竞争格局

从1995年的世界锦标赛开始,日本、罗马尼亚曾经连续4届世锦赛获女子马拉松奖牌。2003年之后,肯尼亚在该项目上慢慢显示了超强的实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该项目的霸主。这几年我国也涌现了一批世界级选手如周春秀获得2007年世锦赛第二名、白雪更是获得了2009年世锦赛的冠军(表1)。

2 . 2 世锦赛女子马拉松奖牌地域分布

近十届世锦赛产生的30枚女子马拉松奖牌由10个国家分享,其中欧洲由5个国家获得11枚奖牌;非洲由2个国家获得8枚奖牌;亚洲由3个国家获得11枚奖牌。近十届田径世锦赛奖牌的地域性分布在欧洲,非洲和亚洲,这三个洲包揽了近十届女子马拉松所有的奖牌(表2)。

本届世锦赛上意大利的斯塔尼奥获得了该项目的银牌,比赛获得奖牌的国家多达5个,说明欧洲在田径项目上的地域性优势依然相当明显。非洲方面,以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为首的非洲劲旅,依靠非洲特有的人种地域优势、耐力性项群的据统治地位,在本届比赛中完美发挥,肯尼亚基普拉加特获得该项目的冠军,不仅成功拿走了本届世锦赛的首枚金牌,还当上了史上第一个实现卫冕的女子马拉松选手。亚洲方面,中国、日本和朝鲜的表现获得3枚宝贵金牌,日本在该项目上依然保持着较好的状态,本届获得铜牌,亚洲的11块奖牌中,8块是由日本获得,日本在女子马拉松项目上是当之无愧亚洲第一。

2 . 3 女子马拉松运动员年龄特征

2013年世锦赛女子马拉松比赛共有72人参加,其中20人是34到43岁的,占全部参赛者的28%。1980—1989年出生的运动员达到42人,占全部参赛者的58%,1990—1995年出生的运动员为10人,占全部参赛者的14%。在前16名的运动员中1970—1983年出生的30岁的老将有10人,前8名中就占有6人,应该说还是老将主宰了世锦赛女子马拉松的赛场。

中国派出的五位小将丁常琴、魏小杰、曹茉婕、贾超风和何引丽,无论从她们的体质、年龄、参赛经验等等,都不如老将,各个方面都有待提高,意味着中国的女子马拉松选手要靠近世界一流的水平还需要迈进很大的一步。

2 . 4 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相对落后的原因分析

女子马拉松在我国开展的时间短、基础参与人数较少,也就是最近几年才有些城市开始马拉松比赛,该项目练起来由于距离长难度大,训练中缺少大型健身跑道,大部分以公路跑为主,现在车流量大安全隐患严重。落后的原因还有科研水平较为落伍,训练体系不完善,后备力量欠缺,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健康训练的程度不够,教练员没有主动学习和接受新的训练理念、对科研重视不够,都影响我国女子马拉松项目的发展。

2 . 5 我国女子马拉松备战 2 0 1 6 奥运会的策略分析

针对我国女子马拉松存在的问题,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1)掌握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所需要的条件同时了解目前世界选进的训练理念和方法,青少年运动员避免过早的专项化训练造成机体的损伤。注意营养品和微量元素的摄入加强训练后的恢复

(2)训练的全程要有队医的参与提高训练科研的科学化水平。

(3)加大队伍的底盘建设扩大科学选材面及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水平的学习提高运动员自身的领悟能力以此来发展运动员的潜力,完备训练体制,加强老运动和新运动员之间的衔接、竞争发展的良好局面。

(4)发挥创新精神。根据我国自身运动员的生理形态特点结合国外科学的训练理论与方法,利用我国多地形不同高度的阶梯式高原训练模式,为2016年奥运女子马拉松项目做好准备。

3 结论与建议

(1)14届莫斯科田径世界锦标赛女子马拉松比赛地域特征和项目特征表现依然明显,以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为代表的非洲优势明显,并且这种状况在近期内不会改变。

(2)马拉松运动员要进过多年周期的系统科学训练做好基础素质能力避免过早专项化以此来增加良好的竞技水平保持运动寿命的长久性。

(3)针对今后的女子马拉松项目的比赛,需要我国继续密切关注世界女子马拉松比赛格局变化,各地区优势项目发展状况及变化。

(4)中国女子马拉松运动要想在未来得到较快的发展,领导管理者必须要拿出可行有效的管理体系来保证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后苦之忧,促进教练员大胆的科学创新探索训练。

抗衰老研究的中国格局 篇4

关键词:东亚国际分工,高科技产品,出口

一、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状况

1. 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

近年, 我国在高速列车、无人机、智能手机、核电、新能源等领域的研发取得巨大成功, 在国际上彰显出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015年, 我国先后拿下了泰国、俄罗斯、印尼等国的高铁项目订单, 为高铁走出去迈出坚实的一步;全球第二大无线电设备供应商华为, 2015年智能手机发货量超过1亿, 成功跻身世界前三;深圳大疆创新生产的民用小型无人机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 成为全球领军者;我国正在积极布局研究第四代核电站技术, 并获得了阿根廷、巴基斯坦、英国等国的核电项目订单, 逐渐走向核电出口大国。此外, 我国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潜水器、超级计算机、北斗导航等战略高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2015年, 我国“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 连续5次问鼎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榜首;作为全球三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的北斗导航成功落户海外四国, 享有颇高声誉;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成功突破7000米水深大关, 深海载潜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突破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2. 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迅速增加

伴随着我国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发展, 国际竞争力与日俱增, 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也在节节攀升。高科技产品出口额由2000年的37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14年的7263亿美元, 14年间增长了近20倍。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14.9%上升到2014年的28.2%, 高科技产品出口额占世界高科技产品出口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3.5%扩大到2014年的37% (见表1) 。2016年1月, 亚洲开发银行发布的《2015年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显示, 中国在亚洲高科技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从2000年的9.4%上升至2014年的43.7%, 超过韩国9.4%和日本的7.7%, 高居榜首**[1]。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国之一。

3. 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以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为主

尽管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迅速攀升, 但出口方式仍以加工贸易为主。2000年我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科技产品占比高达88.6%, 此后虽逐年下降, 2014年这一比重仍达61.3%。代表我国高科技产品竞争力的一般贸易方式比重波动升高, 由2000年的10%上升到2014年的17.3%, 这与我国以民营企业为代表的本土企业科技实力的提升有关。从高科技产品出口企业的类型看, 外资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民营企业厚积薄发。2000年外资企业高科技产品出口占比达80%以上, 2014年下降至72.9%。国有企业高科技产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10%下降到2014年的5.5%。而民营企业的追赶上升势头强劲, 其比重由从2000年的3%迅速上升至2014年的21.6%。这一结果亦可从2014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二十强名单中得到佐证 (见表2) , 鸿富锦、仁宝、美光、三星等外资企业占据统治地位, 而华为、中兴等本土民营企业成功跻身二十强。

4. 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以计算机、电子及通信技术产品为主

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的各类技术领域中, 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电子产品长期占主导地位。位居高科技产品出口之首的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 占比超过60%, 第二位为电子技术产品, 占比超过20%。2014年, 这两类产品在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中合计占比高达87.22%。从2014年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排名前十的商品名单中亦可印证这一结论 (见表3) 。而其他高科技产品如航空航天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材料技术、核电、新能源、高速列车等出口占比均不超过1%, 但均保持较快的增速。这说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取得突破的高科技领域尚未成为出口的主力, 今后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与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结构相对应的是, 在高科技产品进口的技术领域分布中, 电子技术、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位居前两位, 合计占比超过70%。

毋庸置疑, 我国在高精尖领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关键技术的突破, 助推了高科技产品出口的增长。但同时, 以“三来一补”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为代表的加工型贸易居多、外资企业是高科技产品出口的绝对主力等特征, 说明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的持续增长并非完全来自于本土企业技术的提升, 而是与我国参与东亚国际分工的方式与程度密切相关。东亚国际分工将我国高科技产业锁定在低端加工环节, 一方面, 给我国带来了出口增加的光鲜数据, 另一方面使我国深陷加工车间的尴尬境地无法自拔。此外, 东亚国际分工对我国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也形成了一定阻碍。接下来本文将从东亚国际分工的视角来分析我国高科技产品贸易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1-2015) 。

资料来源:海关信息网, http://www.haiguan.info/。

二、东亚国际分工格局及其对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的影响

1. 东亚国际分工的构造及特征

东亚地区形成的分工体系呈现出多样、细密和复杂的结构性特征, 其中包括垂直型分工、水平型分工、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及产品内分工等多种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 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拓展, 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逐渐成为东亚国际分工的主要形态, 在该分工体系中, 除欧美之外, 日本企业发挥着重要的主导力和控制力[2]。

按不同产业细分, 存在着以下几种主要的分工方式。第一, 在一般机械设备、化学医药、电气机械、医疗和精密仪器等产业, 形成了以日本企业为主导的垂直统合型产业内分工。这种分工将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成本优势有机结合, 在相对封闭和完整的产业链中配置资源、布局分工。第二, 在计算机、智能手机、通信设备等领域, 欧美企业运用OEM、ODM、EMS等委托加工方式建立起来的分工网络。欧美企业控制研发设计、品牌运营、市场营销等环节, 核心零部件从日本、韩国、台湾地区采购, 而一般零部件生产、组装加工等环节则外包给中国等低成本国家。比较而言, 这种分工方式较为开放, 参与国家 (地区) 也较多。第三, 在纺织、服饰、鞋帽、小商品等领域, 由欧美日的品牌商、零售商主导的委托生产方式。中国等国的企业会根据品牌商、零售商在设计、材料、质量等方面的要求进行生产并出口。我国凭借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的优势, 深入地融入到了东亚国际分工中, 成为了全球商品的主要产地和出口基地, 其中包括了大量的高科技产品[3]。

2. 日本企业主导的分工形态

从研发设计、试生产到核心零部件、最终生产产品再到售后服务等所有环节均在企业内部或者分包企业内部完成是日本企业生产的重要特征。随着日本企业进出海外, 这种垂直统合型生产构造也延伸至东亚地区, 将东亚国家的企业纳入到这种日本主导的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分工结构中[4]。在电气机械、办公用机械、药品、电信设备、医疗和精密仪器等产业中, 除研发设计外, 核心零部件也主要从日本进口或从当地的日资企业采购, 而一般零部件、组装加工等生产环节则委托给当地的分包企业, 最终再将产品出口至欧美日市场。

数据来源:科学技术部高科技产业数据库, http://www.most.gov.cn/index.htm。

由于日本企业在东亚地区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中, 超过30%的零部件、中间产品是从日本本土进口的, 因此, 我国出口的高科技产品中含有相当一部分日本生产的高附加值。尽管近年东亚地区日本企业的零部件本地化率有所提高, 比如, 2014年日本企业在中国的零部件本地供应率达到了64.7%, 但其中有近一半是从在华的日资企业那里采购的***。特别是化学医药、电气机械、医疗和精密仪器等高科技产品, 核心零部件对日本企业的依赖更为明显 (见表4) 。因此, 日本企业的公司内贸易比例一直居高不下, 其中对中国出口的59.8%, 对泰国出口的54.7%, 对台湾地区出口的39.6%, 对韩国出口的27.2%均为公司内部贸易, 而公司内部贸易主要是核心零部件贸易****[2]。

3. 欧美企业主导的分工形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机、游戏机等IT产品的普及, 欧美企业开始跨国安置价值链各功能区段的开放型部门, 根据各国 (地区) 的禀赋优势, 将价值链中每个环节放到最有利于获得竞争优势的地点, 由此, 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欧美跨国企业为制高点, OEM、ODM、EMS等为合作方式, 日本、韩国、中国等广泛参与的IT生产网络[5]。即欧美跨国企业将自身的经营资源集中在研发设计、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 将半导体、处理器芯片、存储芯片、液晶屏、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交付给日本、韩国等, 一般零部件、组装加工环节则外包给中国及东南亚等国家 (地区) 。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整合资源 (见表5) 。

富士康科技集团建立的以中国大陆为中心, 延伸发展至世界各地的国际化版图正是得益于这种分工的展开。富士康为苹果、戴尔、惠普等IT巨头提供电脑主板、连接器等零部件, 并进行机身组装。此外, 富士康与索尼、任天堂、微软、丽台等厂商在不同领域均有合作。目前, 富士康在中国拥有39个工厂, 约130万员工, 2014年出口额达到1279亿美元。

另外, 从近年我国集成电路进口状况亦可窥见我国参与东亚IT生产网络的程度。集成电路是手机、计算机、液晶电视、IC等电子产品的“大脑”, 由于我国集成电路行业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导致我国芯片特别是高端芯片严重依赖进口。随着我国以代工生产方式出口的计算机、手机、通信设备等产品的增加, 集成电路进口额不断攀升,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 占全球市场份额52%左右。集成电路已超过石油等大宗商品, 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 (见表6) 。其中, 包括富士康在内的代工企业是集成电路的主要使用者, 使用量占进口集成电路的70.%左右。

数据来源: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JETRO) , 《在アジア–オセアニア日系企業活動実態調査》 (2015年度調査) 。

4. 东亚国际分工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

无论是日本企业主导的垂直统合型分工还是欧美跨国企业布局的东亚IT生产网络, 我国主要是以一般零部件生产及国际代工的方式参与其中, 这种参与方式使得外资企业对我国企业的技术关联效应被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 技术外溢效果被阻隔, 进而导致了我国企业在产业链中被低端锁定。由于产业链在国内的循环链条和运行环节太短, 压缩了产业链在我国地区间延伸的可能, 既降低了产业关联程度和增值程度, 弱化了高科技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 又阻止了区域间分工格局的形成[6]。因此, 虽然我国实现了部分产业的工艺升级和产品升级, 但是很难完成更高级的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 在东亚国际分工格局中形成了新的“中心—外围”的依赖型模式[5]。

另外, 参与东亚国际分工导致我国部分企业产生路径依赖, 即安于分工现状, 不愿通过技术革新提升在价值链中的地位。因为即使是低收益的组装加工环节, 也可以利用我国的规模优势、成本优势获取利润, 这种路径依赖也导致了我国企业陷入了竞相压价的恶性竞争中。例如, 2016年1月4日, 李克强总理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上透露:“我国圆珠笔头上的‘圆珠’, 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一事情经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广泛的热议。但部分企业认为, 我国没有必要自主研发生产圆珠, 进口组装同样可以获利*****。

此外, 欧美日在不同产业链上居于系统集成者的地位并互相嵌套,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则被分割, 处于相对孤立和弱势的位置, 并面对多条价值链相互交织而形成的价值网, 因此很难摆脱欧美日对我国产业升级产生的锁定效应, 迫使我国只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进行等距离追赶, 难以实现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齐头并进。这也使得我国难以发挥大国规模经济、层级化市场空间和产业体系完备等优势, 陷入“两头在外”的困境, 形成市场和技术的双重追赶[5]。

三、提高我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1. 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和环境

要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 首先要营造一个适于“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创新生态环境, 在全社会厚植创业创新文化。着力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从创新的产业生态、金融生态、人文生态、政策生态等多方面完善相关的配套环境;形成保护创新、公平竞争、诚信合作的文化氛围, 建立法治化、有序化、市场化的竞争环境, 使更多的科学家、发明家、创业者、企业家能够通过创新创业实现自身人生价值;努力营造宽容的人文环境, 注重求异思维、敢于突破、善于创意的教育方式, 营造崇尚创新、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舆论氛围;拓展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国际视野[7]。为推进“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进一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奠定坚实基础。

2. 加强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一要让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占据主导地位、发挥关键作用, 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通过放宽市场准入门槛, 增加研发项目指导、创新资金奖励等政策导向, 形成企业自主研发的动力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二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 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8]。对于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 政府应通过资金补贴、政策扶持等方式给予适当保护, 以便实现关键技术和部件的进口替代。要完善法律法规, 转变政府职能, 减少行政干预, 依法行政, 公正司法, 保护知识产权,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三要加大创新投资力度, 解决投入不足问题。建立国家、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创新投入体系, 拓宽融资渠道, 争取社会资本和风险投资的支持。培育技术创新人才, 包括科技、营销、管理、外贸、技术人才, 促使人力资本增值。加强人才队伍的国际交流, 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 促进先进技术、管理理念的交流。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信息网, http://www.haiguan.info/。

3. 开展企业海外并购及跨国科技合作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开展海外并购, 开拓海外市场, 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品牌、技术及产品收购等解决我国产业运作过程中品牌缺失、技术瓶颈等问题, 实现战略转型和产能结构调整, 进而拓展产业链, 整合价值链, 配置全球资源。此外, 要鼓励企业参与全球性科技项目的参股并购、合作研发、专利交叉许可等跨国科技活动, 并主动参与全球新技术的研发。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引进项目、吸收管理、仿制创新等方式, 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另外, 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参与国际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同时, 吸引国外知名高校院所和大型企业来我国设立研发机构、研发基地、科技园区, 形成国际化的科技交流合作机制。通过产学研联盟、技术市场定制的建设, 形成技术链与产业链紧密链接的产业化机制。

4. 突破产业链锁定重塑分工格局

在东亚国际分工中, 我国尚处在产业链、价值链的低端位置, 要改变这一现状, 提升我国在分工中的地位, 需要提高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 更需要完成更高级的功能升级和链条升级, 延长国内产业链条, 重塑分工体系。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 给予我国高端产业适当的扶植和保护的同时, 发挥我国大国市场规模、发展不平衡、完备产业体系等优势, 选择若干新兴战略产业作为突破口, 以战略环节为切入点, 掌握分工的主动权。依托“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等对外战略, 以中亚、西亚、东南亚地区为突破口, 通过产业、资本、技术走出去, 建立合理的区域合作机制, 开放中国市场, 建立新的经贸规则等方式, 将中西部地区作为国内外经贸往来的中介和要素流动的大通道, 融入于周边国家的分工格局中, 进而推动亚洲地区分工格局的重构, 并占据主导位置。打造新的国际—国内经济循环的路径和网络。

参考文献

[1]Asian Development Bank.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REPORT 2015 How Can Special Economic Zones Catalyze Economic Development?[EB/OL].http://www.adb.org/publications/asian-economicintegration-report.

[2]伊藤隆俊, 鯉渕賢, 佐藤清隆, 清水順子.日本企業の為替リスク管理とインボイス通貨選択--平成21年度日本企業の貿易建値通貨の選択に関するアンケート調査結果概要--[EB/OL].RIETIDiscussionPaperSeries10-J-032, 2010, (6) :8-22.

[3]小井川広志.グローバル・バリュー・チェーン (GVC) 分析の展望―世界システム, アップグレード, ガバナンスの概念をめぐって―[J].経済学研究, 2008, (12) :100-114.

[4]木下悦二.世界生産ネットワークをめぐる諸理論について[J].世界経済評論, 2006, (8) :13-21.

[5]刘友金, 胡黎明.产品内分工、价值链重组与产业转移--兼论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大国战略[J].中国软科学, 2011, (3) :149-159.

[6]刘志彪, 张少军.总部经济、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基于全球价值链析[J].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46 (6) :54-62.

[7]陈明, 韩秀申, 周海燕.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竞争力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 2015, (4) :39-42.

百参口服液抗衰老的实验研究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物与仪器

百参口服液, 由本课题实验室提供;D-半乳糖, 上海恒信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试剂盒, 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

756MC紫外分光光度计, 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生产;TJ82-3型电动离心沉淀机, 上海手术器械厂。

1.2 实验动物

4月龄雌雄各半健康KM小鼠50只, 体重 (22±2) g, 均由佳木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 各组小鼠在相同条件下自由摄水摄食, 食颗粒饲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分组与给药方法

取小鼠50只, 随机分成5组, 每组10只, 雌雄各半, 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百参口服液小剂量 (5g·kg-1) 、百参口服液中剂量 (10g·kg-1) 、百参口服液大剂量组 (15g·kg-1) 。实验开始, 除空白对照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外, 其余各组均皮下注射5%D-半乳糖 (5g·kg-1) 。同时给药组每日灌胃给药一次。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每天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 连续给药42d。实验结束后, 小鼠处死、取血, 制备血清, 测定血清GSH-Px的活性。

2.2 标本采集及检测

血于4℃, 4000rpm, 离心15min, 分离血清, 用化学比色法测定GSH-Px活性。具体检测步骤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2.3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用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 各组间比采用t检验。

2.4 结果

百参口服液对小鼠血清GSH-Px的活性的影响见表1, 与模型组相比, 给药组小鼠血清GSH-Px活性显著提高 (P<0.01) , 表明抗氧化作用增强。

注:与模型组比较, △△P<0.01, △P<0.05。

3 讨论

本实验经灌胃连续给小鼠D-半乳糖 (5g·kg-1) 42d, 造成细胞代谢紊乱, 破坏并消耗机体抗氧化物质, 并不断产生自由基导致细胞组织受损, 从而造成实验性衰老模型。测定GSH-Px活性可作为机体衰老的重要指标。表中所示结果, 高剂量组的GSH-PX水平并没有比中剂量组高, 反而有所降低。根据陈暖等[5]的阐述, 其原因可能是抗氧化剂有重叠性。抗氧化剂主要是由于抑制了外环境来的氧化源或是抑制了参与病理过程的自由基反应, 但因为抗氧化剂有重叠性, 一种抗氧化剂可部分地被另一种抗氧化剂取代, 百参口服液作为一种抗氧化剂来起到抗衰老的作用, 当剂量过大时, 百参口服液会使体内其他的抗氧化剂受到抑制, 因而出现了上述结果的情况。

本实验结果表明, 百参口服液给药组均能提高衰老小鼠血清中GSH-Px的活性,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01) , 提示百参口服液能提高抗氧化物酶的活性, 加速自由基的分解, 具有良好的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的作用, 是一个颇具开发前景的抗衰老中药制剂。

参考文献

[1]耿增岩, 乔逸, 杨晓青, 等.北沙参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医药, 2006, (6) :62-63

[2]胡敏敏, 蔡宝昌, 张志杰, 等.百合多糖的药效学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7, 18 (3) :107-109

[3]赵彦青, 王爱凤.山药的药理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 2000, 13 (5) :49-50

[4]朱欣佚, 王长松, 谢建军.玉竹对缺氧模型小鼠抗缺氧作用的实验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 4 (8) :13-14

中国文论发展的两极格局 篇6

儒家文论的主旨在于解决并服务于社会的政治统治需要, 虽然他们也提倡美与善, 理智与情感, 文与质,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但所有这些也都只是在合理地满足感性的前提下, 把善作为衡量文学艺术的最高标准, 最终目的是要把这种感性的满足提升到社会伦理的层面。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具有深远意义的观点, 《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 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 未尽善也。”[1]这样“尽善尽美”便成为当时衡量评价文学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2], 也体现了美善结合的艺术审美标准, 在他看来, 只有文学中的思想健康纯正, 才能真正实现“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的忠恕之道, 进而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以此为出发点, 孔子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文学主张。孔子十分欣赏《关雎》的中和之美, 所谓的“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其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上, 做到用礼节乐, 以理制情, 个人对社会的绝对服从, 即“发乎情, 止乎礼义”。孔子在谈到文与质时态度明确, 他曾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3]这里看似在强调文与质的统一, 但我们透过这种文质彬彬的表层现象看到却是孔子真正本义:质优于文。在内容和形式的问题上, 儒家提出重内容而轻形式是极不可取的, 而儒家批判重内容轻形式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要想完整地表达内容就必须借助于形式, 如“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何也?孔子曰:夫水者, 君子比德焉;遍子而无私, 似德;所及者生, 似仁;……是以君子见大水, 观焉尔也。”[4]由此观之,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提出的内容与形式, 感性与理性, 美与善等关系问题, 其实是在和谐统一的大框架之中强调这些内容对于实现社会伦理教化的作用以及认知功能的重要意义, 其最终目的是为政治服务, 这就形成了中国古典文论中理性主义的重要理论源头。

而道家文论正好与此相反, 由于无奈于社会理性对个体感性的规约, 也不满于个体感性单纯的快感享受, 道家对感性做了超越与提升, 感性所内指的应该是虚静坐忘, 自然无为, 返朴归真, 物我两忘的崇高境界。在古典和谐美的框架下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是对立的。在美的本源问题上, 道家赋予“美”本体论的意义, 将“美”提升为“道”的境界, 认为审美本质上就是得道。所以在现实社会中, 审美不是指向社会人生、社会理想, 而是回归自然, 最终实现与自然合而为一。庄子把“天乐”作为其最高的审美理想, 便是对此的证明:“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 此之谓大本大宗, 与天和者也;所以均调天下, 与人和者也, 谓之人乐;与天和者, 谓之天乐。”[5]在文与质问题上, 道家与儒家的观点也是相左的, 庄子提出:“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6]老子提出:“大道废, 有仁义。智慧出, 有大伪。”[7]他们认为只有挣脱所谓文明的羁绊, 解除理性对情感的束缚, 人们才能重新返归自然, 重新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重新达到人与自然的原初的和谐统一。关于内容和形式的问题, 道家比较重视形式, 因为只有通过有限的形式才能进入无限内容, 最后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因此道家在艺术创作问题上强调创作的最高境界是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强调的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无功利性, 希望文学艺术家们对于人生和社会能够始终以诗意的审美的态度去观照, 最终做到“夫虚静恬淡, 寂寞无为者, 万物之本也”。[8]基于上述诸多观点, 我们不难发现, 中国古典文论中感性主义的理论发端于道家。

汉王朝时期百家争鸣已经终结, 随着“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上升为当时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主导, 儒学又一次勃兴起来, 思想文化的统一也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董仲舒在这一时期极力推崇儒学, 并且倡导中和之美, 理性主义于是再次占据了主导地位, 因此这一时期美学与艺术的主要特征还是继续强调文学艺术的伦理教化和认知功能。文与质的关系也是两汉时期文论主要关注的问题, 董仲舒提出:“志为质, 物为文。文著于质, 质不居文, 文安施质?质文两备, 然后其礼成。”[9]一旦文与质两者发生矛盾时, “文质偏行, 不得有我尔之名, 俱不能备而偏行之, 宁有质而无文。”[10]《毛诗序》也从理论的高度要求文学艺术必须发挥一定的社会伦理教化功能, “故正得失, 动天地, 感鬼神, 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 成孝敬, 厚人伦, 美教化, 移风俗。”[11]这正是儒家文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总之, 两汉时期, 在古典和谐美的框架中, 文学艺术的社会政治功能在文学艺术实践中越来越被看重, 理性主义美学的总体特征表现鲜明。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交替极为频繁的动荡时期, 在这一特殊的社会环境中, 大部分知识分子不再积极入世而是选择消极避世, 人生理想也从原来的兼善天下转变为独善其身, 于是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激情融入无限的大自然中去游山玩水成为知识分子们的审美追求。另外, 加之玄学和佛学在这一时期相继传入中国并兴盛起来, “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被提到了本体论高度, 而人的觉醒也随之上升为这一时代的主要话题, 儒学的主导地位被冲击。这些都促使中国古典文论的发展走向出现新的变化, 即从理性主义走向感性主义。对于文学艺术而言, 文论家们则开始注重主体、个性、情感等感性因素表现与传达, 强调文学艺术特有的审美属性。在艺术实践方面着力表达人的情感的山水画、山水诗、田园诗等文学艺术形式成为艺术的主流。魏晋南北朝时期, 由于知识分子向往自然, 对自然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 自然山水在他们眼中已经不再仅仅只是人的品格的衬托和象征, 而且变成了人们可以与之进行交流对话并产生共鸣的对象, 自然也因此具有了独立的审美品格。自然独立后最大的贡献是促进了这一时期的山水田园艺术的快速发展。

到了隋唐五代, 国土疆域拓展, 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安定统一, 于是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成为普遍社会心理, 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内心的普遍关注。这一客观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 使得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理性文论重新得势, 成为这一时期文论的主导, 文学理论出现了向秦汉回归的态势, 这一文论思想不同程度地渗透在各种文学艺术形式中。随着诗坛上“初唐四杰”的出现, 尤其是陈子昂的极力提倡, 不仅原来只重形式、表现、自然的文学创作倾向有所扼制, 而且文学创作开始转变为对内容、再现、社会现实的重视和强调。我们看到, 诗歌在这一时期更多的是去描写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社会现实, 特别是杜甫后来创作的诗歌更是赤裸裸地揭露与批判了当时各种社会现实。可以这么说, 诗人们之所以对理性有如此大的热衷, 更多的是出于对之前过分强调感性的反拨。到了“新乐府运动”, 诗歌要再现社会现实、诗歌要有教化和认知功能, 显然已经成为诗人们的一种自觉追求。白居易认为既然诗歌等所有的文学艺术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社会生活的, 所以文学艺术家们只有从社会生活中才能获取丰富的创作素材, 才能做到“歌诗合为事而作”, 从而最终实现针砭时弊的社会功利目的。白居易还发现诗歌的创作往往是由于诗人们有感而发或一时兴起, 所以他并没有完全抹杀情感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但他仍然是以强调诗歌的伦理教化作用为最终旨归。在白居易看来, 文学艺术要想很好地发挥其社会教化作用, 最有效的途径是以情感人。因此, 在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中, 白居易更侧重于强调前者的主导性, 而后者是必须为之服务的。即使是我们在李白的一些诗歌创作中看到了大量的夸张、比兴等创作手法的使用, 但这并不影响他的诗歌仍然能够显示出艺术形式对社会现实的巨大反作用:揭露现实, 蔑视权贵, 追求光明。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 在这次运动中他们反对单纯的无内容的骈散形式, 主张文学艺术家对两汉以前的散文加以学习, 并在自己的创作中做到以情说理, 通过对自然景物情状的描摹引发出其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思考, 使文学形式本身就包容一定思想意味。

中唐以后, 特别是从五代开始, 注重情感的抒发、意境的描写、想象的发挥等感性因素又逐渐升级, 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流倾向。苏轼在诗词创作中的提出的“外枯中膏”观点, 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司空图“韵味说”理论表述的继续。江西诗派的诗歌创作也同样注重表达情感与描写意境, 这是源于黄庭坚始于情感、终于形式的美学理论指导。由于其深刻的社会与政治原因, 士大夫们在当时普遍具有消极悲观的情调, 于是在他们的创作中就不自觉地流露出了这一倾向, 关汉卿和马致远尤为明显。这也影响到后来很多文人的创作把理性和内容完全抛开, 只知道一味地追求华美的外在形式。

明中叶至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内部孕育着变革, 哲学、政治等各种思潮极为活跃, 文学思潮中的理性主义和感性主义也出现互相冲突, 互相斗争的态势。在陆、王心学的有力推动下, 宋元明前期强调抒情意境, 追求自然意趣的文论思想在明中叶至清朝继续发展。李贽首先从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确定文学的性质——“童心说”, 真正的优秀的文艺作品都是源自“童心”。何谓“童心”?“夫童心者, 真心也”;“夫童心者, 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12]李贽认为我们的“真心”不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中学习而来的人性, 而是指人的最自然最原初的本性, 基于此, 他认为人的虚伪决定于后天的学习, 学的越多就越虚伪, 于是他的批判矛头直指封建伦理纲常。这样的话, 李贽从主体性的角度出发, 肯定了文学艺术的本质在于情感、个体、表现, 从而斩断了社会认知、伦理教化作用对文艺本质的捆绑。

除此之外,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以叶燮的“理事情——才胆识力”说为代表的理性主义美学的勃兴。对于文学创作中感性与理性关系的处理, 叶燮认为在文学艺术创造中“理事情”是第一位的, 然后才是“才胆识力”。

“理事情”分别指的是客观事物的内在发展规律、外在感性形态、显现出来的情致, 而叶燮对这三者的关系认定是:“理”是基础, 而“事”、“情”都是“理”的不同表现方式。这是由于叶燮强调事物的客观存在性, 反对心学的必然结果。由是观之, 对于感性与理性的态度, 叶燮显然是偏向于理性, 更强调主体对客体的真实反映。当叶燮把他的文论观点用于文学艺术创作实践时, 他又特别强调另外一个观点“才胆识力”学说。在叶燮看来, “才”指的是作家在文学艺术活动中表现出的禀赋和天分;“胆”指的是作家其创作过程中敢于打破陈规旧习进行自由创造的勇气;“识”指的是作家认识把握客观世界本质时所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力”指的是文学上的创新和突破需要作家具备深厚的功底。在“才胆识力”四者中, “识”是最基本的, “才胆力”三者必须以“识”作为基础和前提条件。因为文学艺术创造的天赋是以“识”为前提条件, 而文学艺术的突破与创新也是源自于作家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与把握, 文学艺术的独特风格更要靠“识”来引导定位。这样看来, 叶燮在一系列的对立因素中侧重于强调客观、社会、客体、理智、思维、再现等因素, 从而呈现出侧重于理性的理论倾向。

因此, 在中国古典文论中无论主体和客体, 还是人与自然等各种因素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和谐”是中国文论的本质特征, 但其内部仍然存在着感性与理性的矛盾运动, 这就使得中国文论的发展呈现出感性与理性对立互补的两极格局。

参考文献

[1][2][3]李泽厚.《论语今读》.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8年, 第99页、第50页、第157页.

[4]张立文主编.《儒学精华》 (上)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6年, 第693页.

[5][8]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 (中) .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 第340页、第337页.

[6][7][菲]陈永栽, 黄炳辉.《老子章句解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年, 第380页、第74页.

[9][10]张立文主编.《儒学精华》 (上)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6年, 第471页、471页.

[11]梁运华.整理《四库家藏·毛诗正义》 (一)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4年, 第10-11页.

冬奇子口服液抗衰老的实验研究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小鼠雌雄各半, 体重18~24g, 清洁级。由佳木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各组小鼠在相同条件下自由摄食摄水, 食颗粒饲料。

1.1.2 药品

生理盐水, D-半乳糖 (上海恒信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 , 冬奇子口服液 (由佳木斯大学天然药物实验室制备) 。

1.1.3 试剂

SOD和MDA试剂盒 (南京建成生物制品研究所) 。

1.1.4 仪器

756MC紫外分光光度计 (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生产) , TGL-168高速台式离心沉淀机 (上海手术器械厂) , 匀浆器。

1.2 方法

1.2.1 药物制备

采用超声波-水提法提取。称取枸杞180g、五味子300g、麦冬300g, 共3份按药材与水的质量比1:3浸泡于大烧杯中24h。提取过程:中药材 (枸杞子、五味子、麦冬) , 超声波提取25min 3次, 浓缩至1:1后过滤、滤液冷藏备用。

1.2.2 免疫器官重量实验

取小鼠30只, 体重18~20g, 随机分为3组, 每组10只, (1) 空白对照组, 灌服生理盐水5g/kg, 每日1次。 (2) 冬奇子口服液2个剂量给药组, 分别灌服冬奇子口服液100mg/kg, 200mg/kg, 每日1次, 各组小鼠连续给药14d。

1.2.3 动物造模、分组及给药

取小鼠50只, 适应性喂养一周后, 随机分为5组, 即衰老模型组, 冬奇子口服液高、中、低三个剂量 (15、10、5g/kg) 组, 空白对照组, 每组10只, 分笼饲养。衰老模型的复制: (1) 衰老模型组5%D-半乳糖5g/kg, 皮下注射, 再灌服生理盐水5g/kg, 每日1次; (2) 冬奇子口服液3个剂量给药组, 5%D-半乳糖5g/kg皮下注射注射, 再分别灌服冬奇子口服液5、10、15g/kg, 每日1次; (3) 空白对照组, 灌服生理盐水5g/kg, 每日1次。每周称一次体重, 共40d。

1.2.4 指标测定

1.2.4. 1 脏器指数的测定

各组小鼠给药14d后, 第15天断颈处死小鼠, 摘取胸腺和脾脏, 吸干, 用电子天平称重, 记录器官重量, 以相应体重计算出脏器指数。

免疫器官指数=免疫器官重量 (mg) /体重 (g)

1.2.4. 2 血清学指标的测定

各组小鼠连续给药40d后处死, 处死前眶内静脉取血, 肝素抗凝, 再断颈处死, 3000r/min离心15min, 取上清, 按试剂盒说明书分别测定丙二醛 (MDA) 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

1.3 统计学分析

各组计量数据均采用表示, 显著性检验应用t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外观与体重

给药40d后可见衰老模型组小鼠毛发枯黄, 无光泽, 行动迟缓, 自发性活动减少。

2.2 冬奇子口服液对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的影响

见表1。从表1可见, 冬奇子口服液两个剂量组均能促进正常小鼠胸腺及脾脏重量增加,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小鼠脾脏的免疫指数差异显著 (P<0.01) , 低剂量组的小鼠胸腺指数增加差异比较显著 (P<0.05) , 而高剂量组增加差异显著 (P<0.01) 。

2.3 冬奇子口服液对衰老小鼠模型抗氧化作用

衰老模型组小鼠连续皮下注射D-半乳糖40d后, 血清的SOD活性明显下降和MDA含量明显升高,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及显著 (P<0.05) , 说明D-半乳糖长期使用可造成小鼠机体老化并可使血清抗氧化酶SOD活性降低和MDA含量升高。而灌胃冬奇子口服液40d后, 小鼠血清SOD活力显著升高和MDA含量均显著降低, 与衰老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 (P<0.01) , 表明冬奇子口服液对衰老小鼠血清的SOD活性和MDA活性有增强作用。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注:与模型组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随着增龄老年期的免疫功能也呈下降趋势, 若设法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将有助于延缓机体衰老过程的防治[2]。本研究结果提示, 冬奇子口服液能明显促进小鼠胸腺及脾脏的重量增加, 表明可能通过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延缓衰老过程。此外, 冬奇子口服液能显著提高小鼠血清SOD活力, 并降低血清中MDA含量, 从而达到抗衰老的目的, 它作为抗衰老药物有着广阔的前景, 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冬奇子口服液的抗衰老作用。方法:冬奇子口服液连续灌胃14d, 进行小鼠免疫器官重量实验。另取小鼠50只, 建立亚急性衰老模型, 连续灌胃40d, 检测血清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冬奇子口服液能增加正常小鼠免疫器官重量, 采用D-半乳糖皮下注射40d后, 检测到小鼠血清中的SOD活性明显下降和MDA含量明显升高 (P<0.05) , 说明成功制备出衰老模型。灌胃冬奇子口服液后, 检测到小鼠血清中的SOD活性显著升高和MDA含量显著下降 (P<0.01) 。结论:冬奇子口服液对延缓小鼠、D-半乳糖致衰方面有一定功效。

关键词:冬奇子口服液,抗衰老作用,D-半乳糖

参考文献

[1]许士凯, 王晓东, 赵军宁, 等.天然药物抗衰老有效成分研究进展 (之一) [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0 (19) :2497

[2]王洪侠, 高微微.抗衰老中药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杂志, 2005, 1 (12) :20-22

上一篇:配电网供电论文下一篇:电力系统无功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