腱鞘囊肿

2024-11-27

腱鞘囊肿(共8篇)

腱鞘囊肿 篇1

忽然发现手臂上出现一个约硬币大小的小肿块,碰到硬物时有点酸痛,但是不太疼,医生说这个东西叫做“腱鞘囊肿”。

解析腱鞘囊肿:腱鞘囊肿是一种常见的伤病,是发生于关节和腱鞘附近囊肿的一种病症。以腕关节、踝关节背侧囊肿为多。中医称剑鞘囊肿为“腕结筋、筋聚”。认为多因关节度劳伤后气血阻滞,血不荣筋,夹痰夹瘀凝结而成。现代医学认为,腱鞘囊肿是滑液从关节囊或腱鞘由内向外渗出而形成的疝状物,或是结缔组织内局部变性等因素所致。

腱鞘囊肿的表现:腱鞘囊肿最好发于手腕背面、手的掌指关节附近的掌侧面,出现一种发展缓慢的小肿块,呈圆形或椭圆形,高出皮面,状如手表。内含无色透明或微白色、淡黄色的浓稠胶冻状粘液,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女性多于男性。初起质软,能触有轻微波动感。日久纤维化后,则可变硬,多无症状,很少有疼痛或轻度痈感,表面光滑,少数按之有酸胀、 疼痛或自觉无力感。囊肿与皮肤无粘连,周围境界清楚,但根基固定,几乎没有活动。

当机立断:以双手拇指强力挤压囊肿,使之破裂;如果较硬的部分无法挤破者,可以用木板或小锤直接将囊肿敲破,切记不需要使用太大的力量,以免造成其他伤害。然后进行局部按揉25分钟左右,使液体充分流出,囊壁相互粘连,但此法适用于囊肿不太坚硬的初期。

自诊:观察手是否常有悲痛或下肢痛,下肢、足麻木以及括约肌障碍等症状。多数人可见脊柱两侧不对称,受累的脊椎关节突关节有触痛;手法加压可产生根性痛。腰部背伸和向患侧侧弯时,背痛和根性痛加剧。如果有以上的症状出现,你就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看看是否出现腱鞘囊肿了。

Q:医院如何冶疗腱鞘囊肿?A抽刺疗法:对挤压或敲击均不能破者,可用注射针将囊肿刺破,先抽出

囊液,再以醋酸氢化可的松注射液注入囊内,以使囊壁粘连。

手术疗法:适用于反复发作或囊肿后期坚硬,一般在门诊采用囊肿切除术或囊壁外翻缝合术,手术简单,创伤小,术后可以立即活动。

Tips:《尚舞》提示

1.不要长期的进行某种使腱鞘反复摩擦的运动;

2.受伤后要动静结合,限制可能加重伤势的动作,有规律的运动。

长期用鼠标 警惕患上腱鞘囊肿 篇2

腱鞘囊肿是发生于关节部腱鞘内的囊性肿物,一种关节囊周围结缔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内含有无色透明或橙色、淡黄色的浓稠粘液,多发于腕背和足背部。患者多为青壮年,女性多见。本病属中医学“筋结”、“筋瘤”范畴。腱鞘囊肿是因浅表滑囊经慢性劳损诱致的非真性肿瘤,多见于手腕、足背肌腱或关节附近。这是一种良性的肿瘤,并不会发生癌变,大多逐渐发生或偶尔发现,生长缓慢。如果发现腕背部或足背部出现拇指头般大小的半球状肿块,质硬,有弹性,基底固定,有压痛,很可能就是长了腱鞘囊肿。

对于腱鞘囊肿,患者大可不必惊慌。此病一般对人体影响不大,极少数还会自行消失。若囊肿较小,又无症状,且不影响外观者,可不做处理,注意变化。若囊肿较大,又有症状者,可进行非手术治疗,复发者可再次治疗。为达到根治的目的,可选择手术切除方法,但极少数亦有复发。

腱鞘囊肿患者的日常小护理

1.用热水洗手足。在劳累后应用热水对患处进行冲洗,使局部气血通畅,可促进血液循环。

2.进行自行按摩。劳动后各关节疼痛不适,适时活动关节,并由浅入深进行自行按摩。

3.旋转手腕关节。可做些温和的手部运动以缓解疼痛。旋转手腕是简单的运动之一。转动手腕约2分钟。

4.小心使用工具。使用工具时,勿将压力集中于手腕基部。尽量使用手肘及肩膀。

5.多食水果蔬菜。如油菜、青菜、芹菜以及桔子、苹果、生梨、山楂等,以补充维生素和均衡营养。

在此提醒各位长期和电脑打交道的办公室上班族,手握鼠标时间过长,或是姿势不正确,都可导致腱鞘囊肿的产生。若需要长时间上网,也应每隔一小时休息5至10分钟,休息时勤做室内运动,做柔软操或局部按摩,针对肩颈、上肢、手腕进行拉筋及肌力训练,以增加柔软度及肌力。

(编辑 墨非)

颞下颌关节腱鞘囊肿1例 篇3

1 病例介绍

患者为女性, 年龄45 岁。主诉左耳前无痛性肿块半月余, 生长缓慢, 不影响进食及咬合, 未进行任何特殊处理。入院后患者进行必要的常规体检, 并进行左耳前区B超、CT检查。

专科检查:左耳屏前可触及约1.5 cm×1.5 cm×1.0 cm肿块, 质地偏硬, 界限清楚, 与周围组织有粘连, 无压痛, 随开口稍有动度, 开口正常无偏斜, TMJ无弹响, 全牙列咬合关系正常, 左侧腮腺导管口未见异常分泌物。

影像学表现:CT:左TMJ关节区围绕髁突外嵴可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 约1.5 cm×1.4 cm, 密度欠均匀, CT值-0.3~40 hu, 界清, 左髁突外嵴皮质局限性凹陷缺损 (图 1、2) 。

术中所见:因术前考虑腮腺肿瘤可能, 故采用手术治疗。术中沿耳屏前作3 cm长纵切口, 保护好面神经, 将腮腺上极的腺体组织向前掀起, 见肿块位于左侧下颌骨髁突前方, 与颞骨、颞肌无明显粘连, 大小约为1.5 cm×1.5 cm×1.0 cm, 与关节囊紧密粘连, 无法分离, 遂将肿块与部分关节囊一并切除, 严密缝合关节囊。剖开肿物见胶冻状液体流出。

病理检查报告为腱鞘囊肿 (图 3) 。

2 讨 论

腱鞘囊肿的病因尚不明确, 多见于腕关节、指关节、足背胫前及踝、膝关节处, 其发生可能是由于是关节囊或腱鞘结缔组织发生黏液变性和囊性液化而形成[1,2,3]。发生在颞下颌关节区的腱鞘囊肿极为少见。回顾文献可以看出, 在此区域发生的腱鞘囊肿, 一般多见于中青年, 患者通常主诉为耳前区肿胀、肿物呈无痛性生长, 少数患者可伴有疼痛、少有张口受限, 一般无明显诱因, 少数有外伤史。临床检查时可见肿物边界清、质地较硬、固定, 直径一般不超过3 cm, 不随下颌运动而活动, 与周围组织相粘连或活动度极小, 穿刺可见胶冻状粘性液体[2,4,5,6]。

耳前区有许多解剖结构, 包括腮腺、淋巴结、下颌骨髁突、血管、神经, 因此耳前肿块的鉴别诊断有时比较困难。颞下颌关节腱鞘囊肿通常无明显症状, 常以耳前无痛性肿块就诊。本病易于与腮腺上极肿瘤、髁突软骨瘤、滑膜瘤、耳前区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或结节性滑膜关节炎等疾病混淆, 临床上可根据病史、临床检查、穿刺、B超及X线片等综合判断, CT和MRI是临床诊断颞下颌关节腱鞘囊肿的主要方法, 通过检查可以清楚地看出腱鞘囊肿的范围以及与邻近腮腺组织的关系, 但最终诊断依靠病理检查[5,7,8]。

腱鞘囊肿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4例, 男性9例, 女性15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36.7岁, 发生腕关节22例, 发生在足背部2例, 大小不等, 黄豆-乒乓球大小之间。所有患者均签署诊疗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1.2.1 操作方法

术区常规消毒, 利多卡因常规剂量局部麻醉, 用穿有单“10”号或双“7”号丝线的角针从囊肿一侧皮肤穿入对侧穿出, 同样方法垂直于该线方向再穿一针, 上提拉紧, 挤压囊壁, 使囊液从四个针眼流出, 囊肿缩小至极致时, 囊肿顶部分别加压结扎缝合线。

1.2.2 注意事项

(1) 操作要准确, 缝针一定穿过囊腔, 切勿太深, 避免缝合囊肿下方的深层组织。 (2) 若囊肿较大者, 可行“*”状缝合, 结扎力度要适度, 避免组织坏死。 (3) 如果缝线的囊肿间隙太大时, 可行加密缝合, 尽量不留死腔。 (4) 术后尽量关节活动, 口服抗生素预防感染, 隔日换药, 2~3周后拆线。

2 疗效及结果

本组患者24例, 全部治愈, 随访观察1年, 均无复发。

3 讨论

腱鞘囊肿又称滑液囊肿, 本病原因不明, 多数学者认为关节囊及伸肌腱之滑膜向外突出形成囊性疝, 因急慢性损伤及劳损、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影响不良, 进而发生粘液性病变。临床疗法颇多, 手法挤压法、局部注射法、针刀疗法、手术疗法等等各有利弊。临床上选择一种低碳且有微创疗法成为治疗疾病关键, 所以我们的思维和理念发生巨大变化, 我们治疗应符合“用最小的解剖损伤和生理干扰换取最好的疗效, 用最低的社会负担和生物负担获得最佳的健康生活”[1]。近年来采用丝线缝合法治疗腱鞘囊肿方法时有报道[2,3,4,5,6], 多数学者并认为粗丝线缝合引流及引起无菌性炎性反应的作用, 使其闭锁、粘连、机化、达到治疗该病的目的, 该疗法具有以下优点:方法简单易于操作, 一人操作即可完成;创伤极小, 治疗后不留瘢痕, 复发率较低;并发症少, 手术费用较低。笔者认为丝线缝合法治疗腱鞘囊肿疗效确切, 微创低碳, 各大医院可以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腱鞘囊肿的疗法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 笔者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 采用丝线缝合法治疗腱鞘囊肿24例患者。结果 本组患者24例, 全部治愈, 随访观察1年, 均无复发。结论 丝线缝合治疗腱鞘囊肿是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简、便、验、廉的好方法, 应当在基层医院推广, 造福患者。

关键词:瘢痕,疗效,曲安奈德,药物,观察,微创

参考文献

[1]李勇强, 王晓冰.从太极拳法到正骨手法[J].光明中医, 2009, 24 (4) :727.

[2]徐英.十字缝合法治疗腱鞘囊肿4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3, 3 (7) :1080.

[3]吴传锡, 向可述, 陈丽华, 等.十字贯穿缝扎治疗腱鞘囊肿60例[J].河北医学, 2003, 9 (1) :70.

[4]陈松旺.“十字”缝合治疗腱鞘囊肿60例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综合版) , 2005, 7 (18) :12.

[5]莫宁华.十字穿线缝扎法治疗腱鞘囊肿37例[J].中国乡村医药, 2005, 12 (11) :35.

火针疗法治疗腱鞘囊肿的临床应用 篇5

关键词:针刺,腱鞘囊肿,关节,疗效

腱鞘囊肿是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 该病多就诊于骨科、疼痛等科室。腱鞘囊肿系关节或肌腱附近组织形成的粘液性囊肿, 囊壁为纤维组织, 内膜与关节滑膜相似, 囊液为无色或淡黄色果冻状胶样粘液, 好发于四肢关节, 多见于女性, 该病属于中医的“痹症”、“筋结”、“筋瘤”等范畴。骨科医生多采用手术治疗, 但很多患者寻求微创或保守治疗。针灸科的火针疗法是一种较为理想且有效的微创疗法[1]。近年来笔者利用火针疗法治疗腱鞘囊肿38例, 所有患者均随访, 应用该疗法取得满意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8例, 男性5例, 女性33例, 年龄17~59岁;手腕背部30例, 脚踝背部7例, 腘窝囊肿1例;病程最短2天, 最长4年。所有患者均符合如下标准: (1) 外伤史或慢性劳损史; (2) 好发腕背侧或足背附近、腘窝等; (3) 局部肿块, 逐渐发生或偶然发现, 局部酸胀, 握物按压时有疼痛 (4) 各年龄均发, 女性多于男性; (5) 大小不等, 多房, 半球形, 与皮肤无粘连, 附着于深部组织, 活动度小, 有囊性感觉。符合病例的所有患者均要求保守治疗, 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选穴为阿是穴 (囊肿位置) , 暴露囊肿部位, 局部常规碘伏消毒, 酒精脱碘。术者左手手持点燃的酒精灯, 右手手持针柄, 将针体伸入酒精灯外焰, 一般根据即将刺入阿是穴的深度来决定烧红针体的长度见针尖通红发白后, 迅速刺入囊肿, 穿透囊壁, 直达囊体, 囊肿体积较大者, 可在四周刺入2~3针, 挤压囊壁, 排尽囊液, 酒精棉球拭干, 加压包扎 (近三日内避免着水) 。若1次治疗未愈者, 可在本次术后5~7日再次针刺治疗。

2 疗效及结果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好转:临床症状缓解, 体征消失, 短时间内无再次复发。无效:临床症状或体征无改善。治疗结果:本组38例, 治愈37例, 好转1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100%。34例患者行1次针刺疗法后治愈;4例患者一周后再次针刺治疗, 3例治愈, 1例好转。

3 讨论

腱鞘囊肿是临床常见病症, 现代医学原因不明, 多系劳损后周围组织退变所致的病症。中医学认为该病症多水湿停留, 寒湿凝滞气血, 水湿流注, 聚为囊肿。现代针刺治疗, 见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 隔姜灸、针灸加压法、三棱针点刺法、火针、针刺加罐及学位注射法, 充分体现出针刺疗法是一种有效的保守治疗的方法[2-6]。随着医学微创治疗和低碳的生活倡导与深入, 疾病治疗应“用最小的解剖损伤和生理干扰换取最好的疗效, 进而用最低的社会负担和生物负担获得最佳的健康生活[7]”。《灵枢·官针》曰:“扬刺者, 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 以治寒气, 筋痹之博大者也。”火针是从古代“九针”中的大针衍化而来。火针疗法的治病机理在于借“火”之力刺激穴位或局部, 具有温经散寒、祛风化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以及以热引热、行气散毒的作用, 火针疗法强调温通经络之气, 对风、寒、湿、痹等具有独到的治疗作用。笔者认为火针治疗腱鞘囊肿具有操作简单、痛苦较小、见效快, 可谓立竿见影;无感染、复发率低、无瘢痕、对关节部位功能无影响。

参考文献

[1]陶思攸, 吴文娜.火针治疗腱鞘囊肿168例[J].湖北中医杂志, 2010, 32 (5) :68-69.

[2]许亚清.针灸治疗腱鞘囊肿[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0, 26 (2) :124-125.

[3]赖书杰, 张安仁, 吴芳鹏, 等.腱鞘囊肿的针灸治疗[J].内蒙古中医药, 2008, 27 (2) :58-60.

[4]彭桂艳.腱鞘囊肿的针灸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 3 (4) :195-196.

[5]张欣.针灸治疗腱鞘囊肿42例[J].湖南中医杂志, 2005, 21 (6) :42.

[6]韩巧萍, 马富勤.针灸治疗腱鞘囊肿34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 21 (9) :103.

腱鞘囊肿 篇6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全部来源于我院2005年6月-2008年8月治疗患者,男25例,女55例,年龄13岁~71岁,腕关节、腕背68例,踝关节、足背8例,窝4例。

1.2 准备用物

消痔灵注射液1支,2%利多卡因1支,甲硝唑注射液1瓶,注射器5,10 ml各1~2个,绷带卷1个,碘伏、无菌棉球敷料块等。

1.3 药物配制

根据囊肿大小选5 ml或10 ml注射器,吸取2%利多卡因1~5 ml,加消痔灵2~10 ml,备用。利多卡因∶消痔灵=1∶2。用5 ml注射器吸取甲硝唑5 ml,备用。

1.4 方法

囊肿周围皮肤常规消毒,用10 ml注射器刺入囊腔内,回抽有果冻样物后用止血钳紧贴皮肤夹住针头,固定,特别注意保证针尖始终在囊腔内。吸尽囊内物后用甲硝唑反复冲洗,至清洗液完全清亮,吸尽后,再将配制好的利多卡因消痔灵注入囊腔内,注射量视囊腔大小而定,以囊肿比术前略小即可。术毕拔出针头,用无菌敷料挤压轻揉片刻,使药液在腔内均匀分布,防止药液从针孔外流。然后用绷带加压包扎,松紧适度,以不影响远端血运为度。观察10 min~30 min,无异常反应即可离开,每天观察1次,2 d~3 d无异常即可解除包扎,半月内避免患肢剧烈活动和负重,防止患肢关节受伤。若好转或无效,1个月后再行第2次治疗,经3次治疗无效的改其他治疗方法。

2 结果

标准:囊肿完全消失为治愈,囊肿明显缩小为好转,囊肿无改变或缩小不明显为无效。本组80例,一次性治愈79例,1例窝囊肿(囊腔大)治疗1次好转,3次治愈。随访3年,左腕关节复发1例(驾驶员,3个月前左腕扭伤后复发)。

3 讨论

腱鞘囊肿[5]是关节附近的一种囊性囊块,病因尚不太清楚。慢性损伤使滑膜腔内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结缔组织黏液退行性变,可能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本病以女性和青少年多见,以腕关节、腕背、足背为好发部位,起病缓慢,包块小时无症状,包块长大可出现局部压迫症状,诊断不难。

腱鞘囊肿有时可被挤压破裂而自愈。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复发率高,常用的方法如囊内注射药物、手术摘除等。因病情不重,介绍患者到有条件的大医院手术,患者多不愿意接受,这种手术看似简单,实则因解剖关系复杂,手术风险相当大,技术要求相当高,否则易造成神经损伤的严重后果(我院2002年曾发生1例桡神经损伤的严重教训)。

消痔灵注射液据《消痔灵使用说明书》记载由明矾、鞣酸、三氯叔丁醇、低分子右旋糖酐等组成,是中西药混合制剂,具有收敛、止血的功能,是治疗内痔的常用药物。笔者取其药物收敛、止血、抗菌的作用,消痔灵局部注射可产生抗菌性炎症[4],试用于腱鞘囊肿腔内注射,使囊腔粘连而愈,果获奇效。我院治疗80例,无1例并发症和后遗症发生。除1例老年患者(女,71岁)窝囊肿较大,经3次治疗而愈外,其余小的囊肿均一次性治愈。经近3年的随访,1例腕关节囊肿患者(男,驾驶员)因腕部损伤后复发,再次治疗而愈,治愈率100%,复发率1.25%。

要特别注意的是:针尖刺入囊腔内,固定好,始终保证针尖在囊腔内,避免药物注入囊腔外,有可能造成组织坏死,在操作时要特别注意。

此法操作简便,不需特殊设备,经济、无痛苦、无风险、复发率低,最适宜在基层和农村推广。

参考文献

[1]何建明,艾文莉.消痔灵与强的松龙治疗腱鞘囊肿疗效比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4(2):56~57

[2]陈文战.非手术方法治疗腱鞘囊肿30例[J].中国乡村医药,2000,7(5):15~16

[3]胡兆明,方治琪.654-2加醋酸强的松龙治疗腱鞘囊肿[J].中国中西结合外科杂志,2000,6(3):193

[4]张娟.消痔灵注射液的临床新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4):382~383

腱鞘囊肿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门诊收治的110例腕背腱鞘囊肿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5例。观察组男22例, 女33例, 年龄15~59岁, 平均 (33.3±18.4) 岁;病程3~36个月, 平均10.3个月;囊肿直径1.1~3.5cm。对照组男20例, 女35例, 年龄1 4~5 7岁, 平均 (32.1±17.4) 岁;病程4~37个月, 平均11.2个月;囊肿直径1.2~3.7cm。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囊肿大小等基本情况大体一致。

1.2 诊断以及排除标准

腕背侧出现圆形、表面光滑、张力较大的囊性包块, 生长较为缓慢, 偶感轻度无力, 囊肿不大时偶有症状;超声检查提示腱鞘囊肿;X线片未发现明显的骨关节改变。排除标准:血友病等出血倾向者, 妊娠、哺乳期患者, 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患者, 恶性肿瘤患者。

1.3 治疗方法

1.3.1 观察组

在定位处常规消毒皮肤、铺无菌洞巾, 采用10ml注射器抽取1%利多卡因进行病灶周围皮肤及基底部的浸润麻醉。用一次性汉章针刀垂直刺入囊肿, 刀口线及伸指伸腕肌腱的走行方向是一致的, 通过皮肤可达到皮下组织, 将囊壁刺破时可有一落空感, 此时需注意缓慢进针刀, 感觉刀下有轻微阻塞感时即表明已触到腱鞘囊肿基底部, 横竖剥2刀, 范围在0.5cm以内, 这样可以破坏囊肿的囊壁, 然后稍将针刀上提, 分别向3、6、9、12点方向提插2刀, 将囊壁四周刺破后拔出针刀, 治疗点周围挤压囊肿, 尽量挤出其中透明胶状积液后, 使用碘伏棉球擦净, 囊肿处盖无菌纱布, 弹力绷带进行加压固定, 绷带包扎固定3天。术后服用抗菌药物3天。

1.3.2 对照组

采取手术治疗。麻醉方法同观察组, 麻醉后沿皮纹作横切口, 用小拉钩将切口拉开, 纵行将浅筋膜切开, 注意避开血管、神经, 将囊肿表面显露出来, 行钝性及锐性分离, 将囊肿四周分离至底部, 使用剪刀将其分离至基底部, 而后将整个囊肿进行切除, 若术中发现囊肿壁与腱鞘紧密相连, 可作大部分切除, 保留紧贴腱鞘部分, 以免损伤腱鞘或肌腱。术后缝合皮肤, 加压包扎, 服用抗菌药物。

1.4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次数、复发情况,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价患者术后疼痛程度, 观察治疗时间、治疗后恢复时间、术后有无出现瘢痕。治愈:治疗后腱鞘囊肿消失, 腕关节活动自如, 无再出现疼痛及腕部功能障碍[2];好转:治疗后局部腱鞘囊肿消失, 但腕关节屈伸过度时局部轻微疼痛, 关节活动无功能障碍;无效:治疗后腱鞘囊肿肿块无明显缩小或反复发作, 必须依靠开放式手术治疗才可治愈。有效率= (治愈+好转)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的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相对数表示, 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 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表1)

两组间治愈率接近,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33,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有效率为98.2% (54/55) , 与对照组有效率接近 (100%, 5 5/5 5)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 5) 。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次数及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一次性治愈45例 (81.8%) , 2次治愈7例 (12.7%) , 复发3例 (5.4%) ;对照组一次性治愈51例 (92.7%) , 2次治愈3例 (5.4%) , 复发1例 (1.8%) 。两组一次性治愈率及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2.95和0.2 6, P>0.05) 。

2.3 两组治疗时间、恢复活动时间、VAS评分及术后瘢痕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时间、治疗后恢复正常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观察组患者术后无瘢痕发生, 对照组术后30例 (54.5%) 发生瘢痕, 两组间瘢痕发生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4 1.2 5, P<0.01) 。

3 讨论

腕背侧腱鞘囊肿是指发生在腕关节背侧关节囊或是局部腱鞘附近的一种含有胶冻状黏液的良性肿块, 多发生在手腕背侧肌腱或关节附近, 一般为单房性囊肿, 但是也会出现多房性情况, 对于无症状的腱鞘囊肿应注意观察随访, 部分患者发病后会出现腕部无力不适或酸痛、放射痛等不适, 甚至影响关节功能。

该病的治疗方法很多, 其中药物治疗如腱鞘囊肿局部穿刺抽吸后注射醋酸泼尼松龙是一种简单的治疗方法, 也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治疗过程中无须借助其他器械, 便于在基层医院开展, 但治疗后容易复发;而开放式外科手术治疗可将囊肿及与其粘连的部分腱鞘进行完整切除, 术后复发率大大降低, 术后腕关节需进行1周左右的制动, 给患者的工作及学习带来影响, 且术后容易在局部留下明显的瘢痕, 影响美观, 部分爱美患者无法接受[3]。

采用小针刀闭合性手术治疗腕背侧腱鞘囊肿的操作方法与开放手术相比更容易操作, 也容易被外科医生所掌握。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消除囊肿内的液体, 使囊块消失, 减轻患者治疗后的疼痛, 也将囊肿周围组织的瘢痕粘连予以松解, 若配合局部按摩等措施, 则可以明显提高疗效, 且治疗创伤小, 术后无腕背部瘢痕, 对于有爱美需求的年轻患者来说是合适的选择。小针刀闭合性手术治疗后腕关节无须制动, 关节功能在短时间内即可恢复, 患者更容易接受[4]。

本文对照组有效率略优于观察组, 主要与开放式手术治疗中可获得更广泛的视野, 利于囊肿内积液的清除有关。但应用小针刀闭合性手术治疗腕背侧腱鞘囊肿, 具有微创、疗效确切、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且操作简单, 更容易被基层外科医生所掌握。

参考文献

[1]熊革, 陈涛, 高岩, 等.隐性腕背腱鞘囊肿的超声诊断与治疗[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5, 21 (3) :136.

[2]李国庆, 盛军, 彭理斌, 等.腕背侧腱鞘囊肿的治疗和诊断[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1 (8) :1009.

[3]刘锐昌, 尹苗.简要介绍一种腱鞘囊肿的手术方法[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0) :116.

腱鞘囊肿 篇8

患者, 女, 50岁, 以“双侧膝关节疼痛不适2年, 加重3个月”之主诉入院。患者自诉2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行走时双侧膝关节疼痛不适, 酸困感明显, 休息时无症状, 膝关节无肿胀, 3个月前症状进行性加重, 随即出现膝关节轻度肿胀, 在当地医院行X线检查示:双侧胫骨内侧髁内低密度影, 考虑骨囊肿。入院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可, 无发热盗汗及体重下降等, 双侧膝关节无肿胀, 双侧胫骨内髁处轻度叩击痛, 局部皮温、皮色正常, 无静脉弩张, 膝关节主动活动度正常, 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X线及CT检查示双侧胫骨内髁各有一低密度区, 边界清楚, 周围可见骨质硬化带, 考虑骨囊肿可能 (见图1~2) 。术前准备后在腰麻下行骨肿瘤刮除灭活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植骨术。术中见:双侧胫骨内侧髁各有一直径约3cm的囊性病灶, 囊壁较薄, 囊腔内有多个骨嵴, 含有大量果冻样囊液。刮除果冻样囊液、囊壁及周围部分硬化骨, 无水酒精灭活, 生理盐水冲洗后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混合植骨, 术后病检结果证实为骨内腱鞘囊肿, 半年后复查未见复发, 膝关节疼痛症状消失。

2 讨论

骨内腱鞘囊肿, 又称邻关节骨囊肿, 是一种比较少见的骨良性肿瘤样病变。该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 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a) 外伤学说。Schajowicz等[1]认为骨的表面受到机械性压迫和反复轻微外伤导致髓内血运障碍, 发生病灶性缺血性坏死, 继而纤维母细胞增殖变性, 纤维结缔组织黏液性改变形成囊肿。b) 软组织侵入学说。Murff等[2]认为骨内腱鞘囊肿和软组织腱鞘囊肿表现相似, 推测骨内腱鞘囊肿发生在邻关节韧带附丽处是韧带样物质侵入所致。c) 髓内组织化生学说。Uzel等[3]认为是髓内组织化生, 成纤维母细胞增殖, 结缔组织发生黏液样变性, 透明质酸积存压迫骨髓, 骨小梁萎缩变性, 形成骨囊肿。d) 滑液漏出学说。coulier[4]认为外伤造成关节软骨面小裂隙, 关节液渗入软骨下形成囊肿。由于此病发病率低, 病例少, 缺乏系统的研究, 故目前病因及致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需要进一步研究。

骨内腱鞘囊肿临床上多发于中青年[1], 但年龄跨度较大, 国内最小4岁, 最大69岁, 国外最小6岁, 最大91岁, 男性略多于女性, 囊肿多发于负重关节周围, 且多在关节的非负重面。下肢多发于髋、膝、踝等关节, 以股骨头、颈, 髋臼以及股骨上、下端最为常见, 上肢以腕骨最多见, 其中月骨发病率最高, 也有发生于掌骨的报道。临床症状主要为疼痛, 可能与不断增大的压力和周围微骨折有关, 疼痛较轻微, 常不被重视, 活动后加重, 休息后缓解。由于其影像学表现不够典型, 容易被误诊, 在临床上主要和骨囊肿、骨巨细胞瘤、动脉瘤样骨囊肿及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等疾病鉴别, 需要结合查体、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综合判断以确诊。

国内外文献报道的骨内腱鞘囊肿多为单发, 偶尔多发, 对称性发病的报道非常罕见, 本例患者双侧胫骨内髁对称性发病, 入院时诊断为骨囊肿, 术后病理学检查方确诊, 因此以后在临床上遇到类似病变后需考虑骨内腱鞘囊肿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Schajowicz F, Clavel Sainz M, Slullitel JA.Juxta-articular bone cysts (intra-osseous ganglia)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of eighty-eight cases[J].J Bone Joint Surg (Br) , 1979, 61 (12) :107-116.

[2]Murff R, Ashry HR.Intraosseous ganglia of the foot[J].J Foot Ankle Surg, 1994, 33 (4) :396-401.

[3]Uzel M, Cgtinus E, Bilgic E.Intraosseous ganglion of the lunate[J].Ann Plast Surg, 2002, 48 (16) :439-442.

上一篇: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下一篇:种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