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卵巢囊肿论文

2024-10-25

双侧卵巢囊肿论文(精选6篇)

双侧卵巢囊肿论文 篇1

1 病例介绍

精液囊肿是一种少见的泌尿外科疾病,而同时发生双侧的又少之又少,现收治双侧附睾精液囊肿患者1例,现报告如下

患者,男,34岁,因阴囊内不适7年而入院。患者于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囊内不适,无尿频、尿急、尿痛,当时未在意,未予治疗,7年来上述症状无好转,1年前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双侧附睾结核”,并给予抗结核治疗,症状无缓解,为明确诊治而入住笔者所在医院。既往无结核病史,入院查体:双侧附睾均增大,增粗,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无压痛,与睾丸界限清。超声诊断为双侧附睾增大不除外附睾结核。拟诊双侧附睾结核。行阴囊探查术,术中见双侧附睾头、体、尾均增大增粗,壁薄,光滑,有囊性感,囊内为黄白色浑浊液体。游离输精管,见输精管近端均有一长约2.5 cm的狭窄段。病理诊断为精液囊肿。

2 讨论

精液囊肿好发于20~40岁成年人,因青春期前精子发生尚未开始,老年人精子发生停止,均不会形成精液囊肿。精液囊肿是由精液淤积而形成的囊肿,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明了,可能与性欲刺激、睾丸附睾的慢性感染及输精管道部分梗阻有关。但临床实践证明,输精管结扎术后不造成精液囊肿,或者并不造成原先已存在的精液囊肿的增大,可见梗阻学说也不完全准确。但这例双侧附睾精液囊肿的患者考虑还是与双侧输精管梗阻有关。所以该病的发生是否与输精管道梗阻有关,尚有争论。它的出现还可能与局部损伤或性传播疾病感染有关。还有的学者提出附睾头部的附睾管屈曲、转向或形成憩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精子的不断堆积,憩室小管不断增大,于是形成精液囊肿。当附睾因炎症或创伤而梗阻或形成瘢痕时,也可能发生精液囊肿。多数精液囊肿没有症状,10%~20%的患者有轻度疼痛、坠胀不适感,往往是因发现阴囊肿块而就诊。该病诊断主要依据,查体睾丸或附睾部触及圆形肿物,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无压痛,与睾丸界限清,术前术中囊肿穿刺液为透明乳白色,镜检发现有精子即可确诊精液囊肿。

关键词:附睾,精液囊肿,双侧

双侧卵巢囊肿论文 篇2

患者, 31岁, 产后1月, 发现盆腔包块7天入院。自述足月妊娠于2006年8月28日在家中顺产1胎, 产后恶露28天干净。产后半月始下腹持续性疼痛伴腹部明显增大, 于9月30日到我院检查发现盆腔巨大包块伴大量腹水, 于10月6日以盆腔巨大包块收入院。患者平素健康, 有胃区饥饿性疼痛症状多年, 两年前外院胃镜检查发现胃窦炎。月经初潮15岁, 2~3/45天, 量中, 无痛经史。24岁结婚, G6Pundefined。

入院检查:T 37.2℃, P 100 /min, R 20/min, BP 120/80 mmHg。自动体位, 步入病室, 发育营养中等, 意识清楚, 精神一般, 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扪及明显肿大。心肺无异常, 腹部隆起明显, 剑突下4指扪及一巨大不规整囊实性包块, 活动性差, 压痛 (+) , 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 (+) , 肝脾肋下未及, 双肾区无叩痛。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式, 会阴陈旧性裂伤Ⅱ度;阴道通畅, 恶漏量少, 淡红色, 宫颈经产型轻度糜烂, 宫体后位、稍大、质中、活动无压痛, 子宫上方可扪及足月大小包块, 质较硬, 活动度差, 无压痛及反跳痛。B超检查示:子宫未见明显病变, 双侧附件实性包块, 大量腹水。诊断卵巢肿瘤, 腹腔积液。入院后查三大常规、EKG、肝肾功能及胸片均正常, 癌胚抗原 (CEA) 4.8 μg/L、甲胎蛋白 (AFP) 5.6 μg/L、CA19-9 16.6 U/ml、CA125 727.8 U/ml、CA72-4 11.3 U/ml。于10月10日行剖腹探查术, 术中发现左卵巢有14 cm×15 cm×15 cm实性肿块;右卵巢增大似孕7月大小实性肿块, 两肿块包膜完整, 与盆腔组织无粘连, 即行双侧实性肿块切除术并送快速病理切片, 结果为 (双侧) 卵巢卵黄囊瘤。即行广泛子宫切除术、腹盆腔淋巴结清扫及大网膜切除术。术中行顺铂100 mg腹腔化疗。术后病理诊断:① (双侧) 卵黄囊瘤;②子宫内膜表面坏死组织形成, 子宫平滑肌红色变性;③ (一侧输卵管) 呈急性炎症改变;④送检组织取得淋巴结共计18枚, 镜下均未见癌转移。术后采用BEP (博来霉素、VP-16、顺铂) 进行了联合化疗6次, 追踪至现在患者恢复情况良好。

2 讨 论

卵巢卵黄囊瘤 (又称卵巢内胚窦瘤) 是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生殖细胞肿瘤 (MOGCT) 。现世界卫生组织 (WHO) 对卵巢肿瘤分类中将原通用名卵巢内胚窦瘤改为卵黄囊瘤 (yoik sactumor) 。因为后者可将几种不同病理形态的亚型包括在内, 而内胚窦瘤的病理形态比较局限。卵黄囊瘤的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年轻患者。有资料显示平均年龄14岁, 最小6个月, 最大43岁。由于肿瘤增长快, 又易有包膜破裂及腹腔内种植, 故常见症状有腹部包块、腹胀、腹痛及腹水。病前生育功能一般正常, 有个别患者发现肿瘤时同时合并妊娠。由于肿瘤恶性程度高, 病情进展快, 从开始有症状至就诊时间都很短, 45%的患者不超过3个月, 64%的患者不超过半年[1]。卵黄囊瘤在临床表现方面具有一些特点。如发病年轻, 肿瘤较大, 很易产生腹水, 病程发展快。卵黄囊瘤的病理结构十分复杂, 大致可归纳为6种基本形态:疏松空泡网状结构、嗜酸性透明小球、腺泡状及腺管状结构、血管上皮套结构、多囊性卵黄囊结构和实体细胞结构。疏松空泡网状结构及透明小球、腺泡状或囊状结构为诊断本瘤的主要依据, 其他只能辅助诊断[2]。故若警惕到这种肿瘤的可能性, 并不难诊断。特别是血清甲胎蛋白 (AFP) 的检测可以起到明确诊断的作用。卵黄囊瘤可以合成AFP, 是一种很特异的肿瘤标志物, 放射免疫检测方法对测定血清内的AFP敏感度极高, 血清内AFP都有升高现象。本例血清AFP不高, 可能是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 其卵黄囊瘤的成分极少, 以致AFP阴性。术后6次化疗复查AFP均正常。在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治疗中, 手术的目的在于尽可能切净肿瘤, 使化疗发挥最大的效果, 而由于该肿瘤对化疗特别是包含铂类和博来霉素联合化疗的高度敏感性, 化疗在其治疗中仍处于中心地位, 务必使化疗方案规范、及时、足量。

总之, 对卵黄囊瘤的治疗, 在保证手术彻底的基础上给予规范的BEP (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 或PVB (博来霉素、顺铂、长春花碱) 方案联合化疗可最明显改善其预后。在未采用上述药物联合化疗以前, 死亡率极高。如果对初治病例特别强调手术后立刻开始带有顺铂的PVB、BEP的联合化疗, 防止其复发, 争取100%的存活率是很有希望的。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主编.中华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1942-1944.

双侧卵巢囊肿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行剖宫产手术中双侧卵巢多囊改变的产妇74例,所有产妇行剖宫产术中均可见双侧卵巢多囊改变,主要表现为术中可见产妇双侧卵巢壁凹凸不平,有多个卵泡生成且大小不一,上皮和周围组织均未发生粘连现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实验组产妇年龄23~51岁,平均年龄(31.1±6.6)岁,孕周35~42周,平均孕周(38.4±1.3)周;对照组产妇年龄22~53岁,平均年龄(31.8±7.1)岁,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8.8±1.2)周。两组产妇均同意加入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1]。两组产妇年龄、孕周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对比。

1.2 方法

两组产妇在分娩完毕后,缝合子宫后,对照组产妇对双侧卵巢多囊改变不进行任何处理。实验组产妇采用楔形切除术处理双侧卵巢多囊改变,导致产妇的剖宫产手术延长0.5 h左右。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产妇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产妇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囊肿直径以及产妇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产妇经治疗后,卵巢均好转。实验组产妇中有6例出现双侧子宫持续性疼痛,疼痛程度均在可忍受范围中,未进行任何处理,3 d症状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对照组产妇中,无一例发生双侧子宫持续性疼痛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3,P<0.05)。

2.2 两组产妇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囊肿直径比较

两组产妇在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囊肿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剖宫产是产科的重要手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剖宫产已被广泛应用与临床中,剖宫产手术为临床上出现难产、妊娠合并症的产妇提供了一种新的分娩方式,成为挽救产妇及围产儿生命的有效手段,在产妇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进行剖宫产手术需符合剖宫产指征方可进行手术,如进行剖宫产手术则可能会增加产妇的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产妇恢复时间长;且剖宫产娩出的新生儿抵抗力较差,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给母婴带来一定的危害。

双侧卵巢多囊改变在临床中是一种良性病变,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且这种病症在临床中无明显的特异性,在进行常规的妇科检查及血液检查时无任何异常,少数患者发生临床病变时,则会出现坠痛等急腹症症状,多数患者是在剖宫产的过程中发现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卵巢囊壁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囊肿,囊肿的大小不一,直径在3~20 cm,观察发现囊肿中可见透明液体或白色液体,在轻微的外界压力下通畅会发生破裂[3]。有研究显示:双侧卵巢多囊改变多是由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升高,这种激素刺激卵巢卵泡内膜细胞导致的[4]。有研究显示:由于丘脑-垂体-卵巢轴系统发生障碍,使得性腺反馈系统发生紊乱,导致患者体内的黄体激素的分泌量明显升高,卵泡细胞发生变化[5]。

综上所述,双侧卵巢多囊改变无需处理,即可自行消失,表明这种疾病具有自愈性,导致在临床中极易发生漏诊及误诊现象,因此需对其引起一定的重视,避免漏诊及误诊的发生。当在临床中进行剖宫产手术时发现双侧卵巢多囊改变时,可以为其是否进行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避免产妇进行不必要的手术,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 探究剖宫产术中双侧卵巢多囊改变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对策。方法 74例行剖宫产手术中双侧卵巢多囊改变的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产妇不进行处理,实验组产妇进行手术切除术,比较两组产妇的疗效。结果 两组产妇经治疗后,卵巢均好转。实验组产妇中有6例出现双侧子宫持续性疼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对照组产妇中,无一例发生双侧子宫持续性疼痛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在术后1个月及术后6个月的囊肿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侧卵巢多囊改变无需处理,即可自行消失,在临床中进行剖宫产手术时发现双侧卵巢多囊改变,可以为是否进行手术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避免产妇进行不必要的手术,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剖宫产,卵巢多囊改变,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1]伍宗惠.剖宫产术中双侧卵巢多囊改变36例临床干预及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203.

[2]周芝珺.剖宫产术中双侧卵巢多囊改变36例临床干预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1,9(35):112-113.

[3]严崴巍.剖宫产术中双侧卵巢多囊性增大38例临床分析.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3):1567-1568.

[4]李海霞.剖宫产术同时治疗双侧卵巢多囊改变临床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13,17(4):473-474.

双侧卵巢囊肿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3月—2011年3月收治行剖宫产术中发生双侧卵巢多囊改变患者32例, 所有患者根据个人意愿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2例。治疗组年龄21岁~42岁, 平均年龄 (33.56±11.21) 岁;孕周37周~42周, 平均 (40.23±5.23) 周;初产妇17例, 经产妇3例。对照组年龄20岁~41岁, 平均年龄 (32.23±11.36) 岁;孕周38周~43周, 平均孕周 (41.35±5.43) 周;初产妇10例, 经产妇2例。2组患者年龄、孕周以及产次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患者均在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同时对双侧卵巢囊肿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均不对双侧卵巢囊肿进行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16例患者进行了切除手术治疗, 4例患者进行了囊腔穿刺放液治疗。治疗后3 d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查以及血象分析, 结果正常后出院。对照组患者在伤口愈合以及各项检查正常后出院。2组患者均进行了1, 2, 3以及6个月的随访, 随访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常规妇科检查和超声检查。经比较, 2组患者的恢复情况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表2。

3 讨论

临床上卵巢黄素囊肿两侧卵巢同时出现的病例相对比较常见, 然而在一侧发生的病例却是十分的少见。该病症为一种良性病变, 绝大多数患者不具有比较典型的临床症状, 仅一小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腹坠痛、蒂扭转或者是在破裂时出现急腹症, 大部分患者是在进行剖宫产的过程中得以发现。卵巢上会存在多个薄壁囊肿, 致使卵巢逐渐呈现出中至重度增大[2]。对于每个薄壁囊肿而言, 其大小形状存在一定的差异, 囊壁内呈现淡黄色的透明液体。在产前进行B超检查, 结果显示为单侧或者是双侧卵巢囊性增大并且会存在囊壁光滑、包膜清晰以及囊内有分隔的现象, 呈车轮放射状分布, 囊内的液体相对比较清亮。

卵巢黄素囊肿的发生机制主要与患者体内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水平升高, 或者是患者卵巢对激素的敏感性升高有关, 也可能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统功能障碍导致的性腺反馈功能异常所造成。患者垂体分泌黄体激素增加, 刺激卵泡细胞的大量发育, 是发生妊娠卵巢黄素囊肿的重要原因。卵巢黄素囊肿需要同其他原因导致的卵巢囊肿进行鉴别诊断, 卵巢畸胎瘤多发生于孕前以及孕早期, B超对卵巢畸胎瘤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性;卵巢巧克力囊肿通过穿刺可以抽出咖啡色液体;多囊卵巢综合征, 具有月经紊乱、肥胖、多毛以及不孕等症状。目前卵巢黄素囊肿的诊断率较低, 临床重视程度不足, 需要医生提高对卵巢黄素囊肿的充分认识, 以便对病情作出准确的诊断。

本组32例患者在行剖宫产手术前均进行了常规的产科超声检查。在超声检查中TLC病变的发现并不是很困难, 绝大多数患者是因在检查时超声医师只注意对胎儿以及附属物的观察, 忽视了对附件区的观察。在本次研究中的手术治疗组患者均通过病理检查得以确诊。卵巢黄素囊肿同其他卵巢肿瘤存在一定的区别, 卵巢畸胎瘤多数会在孕前发生, 在孕早期相对比较常见, 所以在孕前以及孕早期对患者给予常规妇科B超检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综上所述, 剖宫产术中发生双侧卵巢多囊改变不会对患者的卵巢转归产生明显的影响, 因此, 在今后临床诊疗工作中应对其予以注意, 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治疗, 减少患者的痛苦。

摘要:目的 分析剖宫产术中双侧卵巢多囊改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32例行剖宫产术中发生双侧卵巢多囊改变患者, 根据个人意愿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2例。治疗组患者均在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同时对双侧卵巢囊肿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均不对双侧卵巢囊肿进行治疗。结果 32例患者中, 有16例患者进行了切除手术治疗, 有4例患者进行了囊腔穿刺放液治疗, 还有12例患者没有给予治疗。随访6个月, 患者的卵巢恢复没有受到影响, 均恢复良好。结论 双侧卵巢多囊改变不会对剖宫产患者的卵巢转归产生明显的影响, 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应予以注意。

关键词:剖宫产术,双侧卵巢多囊改变,临床特点,卵巢转归

参考文献

[1]陈玉泉.剖宫产术中双侧卵巢多囊改变临床干预及分析[J].当代医学, 2010, 16 (27) :173-174.

[2]康庆芝.剖宫产术中双侧卵巢多囊改变的临床干预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17 (24) :329-330.

双侧卵巢囊肿论文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0年12月于我院行剖宫产术, 术中发现双侧卵巢呈多囊增大患者38例, 是同期分娩数 (12 498人) 的0.3% , 年龄18~ 35 岁, 孕周36~42 周, 其中经产妇8例, 初产妇30 例, 所有病例均无月经紊乱、多毛、不孕等症状, 无激素替代治疗和辅助生育技术治疗史。其中4例B超提示双侧卵巢增大。手术原因:18例为相对头盆不称、胎儿宫内窘迫、产程停滞、臀位、疤痕子宫, 12例包括前置胎盘、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癫痫、妊娠合并糖尿病等, 8例为社会因素。

1.2 手术情况

所有病例均在手术子宫缝合完毕, 探查附件时发现卵巢异常, 双侧均质增大, 直径约5~9cm , 卵圆形, 表面布满非赘生性透亮囊状突起、凸凹不平, 光滑与组织无粘连。术中见卵巢切面弥漫密集分布大小相近囊肿, 囊液为清亮或淡琥珀色。行卵巢楔形切除及成形术15例, 保持卵巢直径≤5cm;行囊肿穿刺放液囊壁组织活检者10例;另外13例未做任何处理。

2结果

2.1 术后情况

15例行楔形切除的患者中有5例在3d 内出现单侧或双侧下腹痛, 查体可及轻度压痛和反跳痛, 血常规检查无明显异常, 2~3d 后自行好转。所有病例术后恢复与一般术后产妇无明显差别。

2.2 术后病理

15例楔形切除者和10例囊壁取样者均病理诊断:双侧多囊卵巢, 高反应黄体, 卵泡膜黄素化囊肿。楔形切除术中其中2例合并成熟囊性畸胎瘤。

2.3 随访

38例产妇在产后42d、3个月、6个月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图像随访, 观察卵巢恢复情况。楔形切除组产后42d时, 15例卵巢正常大小, 直径2.5~3cm;未处理者13例产后42d时卵巢直径约4~5cm, 失访4例。未处理组均在3个月、6个月双侧卵巢恢复正常大小 。最长随访15个月, 全部病例月经来潮均恢复正常。

3讨论

妊娠合并卵巢囊肿的发病率在不同文章中报道差别较大, 平均在1/300~1/13 000 之间, 病理类型多样, 最常见的为成熟性畸胎瘤。其恶性病变率也存在很大争议, 但在临床上妊娠合并恶性卵巢肿瘤的病例却很少发现[3]。

卵巢黄素囊肿的形成常与体内HCG水平高或卵巢对HCG敏感性升高有关, 也可因丘脑下部-垂体-卵巢轴功能障碍引起性腺反馈作用受阻, 垂体分泌促黄体激素增加, 刺激卵巢中的始基卵泡大量发育是发生妊娠期多发性卵泡黄素囊肿的原因[2], 故多见于双胎妊娠或滋养细胞疾病, 也可因促排卵剂刺激或卵巢过度刺激引起, 卵巢对HCG敏感性增高可能是自然妊娠并发TLC的发病机理。

TLC多两侧卵巢同时发生, 极少发生于单侧, 一般无临床症状, 发生破裂或者蒂扭转时出现急腹症[4]。晚期因子宫增大占位, 超声检出率很低, 多在剖宫产时发现, 卵巢上有多个薄壁囊肿而使卵巢呈中到重度增大, 卵巢表面分叶状, 各个薄壁囊肿大小不一, 囊壁内为淡黄透明液体。本文中38例中术前都常规进行了产科超声检查, 仅有4例做出了“双侧卵巢增大、多囊性改变”的诊断。

可以看出, 在剖宫产术中是否给予TLC部分切除手术治疗对该症的预后并无影响, 当妊娠终止、胎盘移除之后, 产妇体内激素水平渐渐趋于正常状态, 卵巢外形以及功能均逐渐恢复, 仅仅是在时间上有少许差别;相反手术后部分患者会出现侧下腹的疼痛和腹膜刺激征, 考虑可能是术中或术后少量卵泡液进入腹腔, 从而出现类似于卵泡破裂的症状与体征, 这就是5例术后出现腹痛的原因, 这样一来患者腹腔内尤其是盆腔脏器粘连的发生几率也会极大的增加。对于生理性改变的黄素囊肿, 有自然产生和自然消失的特性, 故一般不须处理;但对于较大者可行囊泡穿刺抽液, 减小体积和减轻体重[4], 预防蒂扭转;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 (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姚天一, 高企贤, 主编.妊娠期特发性疾病 (M)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223-254.

[3]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978.

双侧卵巢囊肿论文 篇6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 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因妇科良性肿瘤行经腹手术时, 同时切除双侧卵巢的患者, 符合下列条件者作为调查对象:①年龄≥45岁;②术前已出现月经紊乱, 和 (或) 临床围绝经期症状, 和 (或) 绝经<1年;③无重要器官严重并发症;④无内分泌疾病;⑤术前6个月至随访日内无激素服用史。

1.2 调查方法及分组

术后6~12个月以信件形式向患者发放调查问卷, 调查内容包括:①受调查者基本情况;②改良Kupperman评分表, 请接受调查者分别对术前和术后的各项症状进行自我评分;③针对术后出现的各种症状对生活的影响程度, 询问患者, 如可以重新选择, 是否仍愿意接受术中同时行双侧卵巢切除手术, 答案包括两个选项:接受手术或暂缓手术, 根据不同选择将患者分为接受手术组和暂缓手术组。

1.3 改良Kupperman评分标准

积分≤6分为正常, 6<积分≤15分为轻度, 16<积分≤30为中度, 积分>30为重度[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分析, 连续性变量以undefined表示, 手术前后组内变化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 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样本率比较采用u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2006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因妇科良性肿瘤在我院行双侧卵巢切除术的围绝经期患者共212例, 对其中有详细通讯地址者共189例发出回访信, 回收有效问卷68份 (36.0%) , 平均年龄49.0±3.2岁。

2.2 手术前后性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术前55.9% (38/68) 的患者有正常性生活, 术后70.6% (48/68) 的患者出现性欲减退, 22.1% (15/68) 性生活困难或丧失性欲, 仅11.8% (8/68) 表示仍有正常性生活,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u=6.128, P<0.01) 。

2.3 手术前后Kupperman评分变化

患者术前Kupperman评分正常者22例, 出现围绝经期症状46例 (67.6%) , 其中轻度25例, 中度17例, 重度4例;术后评分正常者仅2例, 出现围绝经期症状66例 (97.1%) , 其中轻度18例, 中度38例, 重度10例, 手术前后出现围绝经期症状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χ2=28.396, P=0.000) 。

68例患者术前Kupperman评分总分为864分 (平均12.71±9.50) , 术后为1384 分 (平均20.35±7.84)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t=6.442, P<0.01) , 其中心悸、性生活质量下降、潮热出汗、疲乏、情绪波动等症状的术后评分增加明显, 与术前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而皮肤蚁走感、感觉异常、骨关节痛、头痛、失眠、泌尿系统感染等症状的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4 接受手术组和暂缓手术组患者的Kupperman评分

68例患者中有33例 (48.5%) 选择接受手术, 35例 (51.5%) 选择暂缓手术, 平均年龄分别为49.4±3.0岁和48.8±3.1岁 (P>0.05) 。术前评分比较:接受手术组患者的术前失眠评分 (2.00±1.56) 高于暂缓手术组 (1.09±1.48) (t=2.468, P<0.05) , 两组间术前其余各项评分及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评分比较:暂缓手术组患者术后情绪波动、头痛的评分高于接受手术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302, P1<0.05;t2=2.457, P2=<0.05) ;而性生活质量下降评分明显高于接受手术组,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t=2.902, P<0.01) ;两组间术后其余症状的评分及总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 论

围绝经期妇女在因良性子宫和 (或) 卵巢疾病行手术切除时, 常选择双侧卵巢切除术以预防卵巢癌的发生。美国一项统计数据显示, 行子宫切除术的45~64岁妇女中, 约有78%的患者同时行预防性卵巢切除[3], 事实上很大一部分妇科医生也都倾向于这种预防性手术。卵巢切除术后由于雌激素的骤然撤退会导致一系列低雌激素症状, 并可增加患者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4]。双侧卵巢切除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究竟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 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

本研究对双侧卵巢切除术后的围绝经期妇女进行了术后短期 (6~12个月) 的随访, 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系统观察手术对围绝经期症状的影响。调查结果发现, 手术后6~12个月患者Kupperman评分显著增加, 几乎所有的患者 (66/68, 97.1%) 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症状, 包括潮热、出汗等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症状, 疲乏、心悸、眩晕等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症状, 和情绪波动、抑郁多疑等精神心理症状在内的多项评分均显著增加。手术对性生活的影响更不容忽视, 调查发现有55.9% (38/68) 的患者表示术前有正常性生活, 而术后这一比例降至11.8% (8/68) , 有70.6% (48/68) 的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性欲减退, 有的甚至丧失性欲。

妇女绝经后骨质丢失增加, 尤其是绝经5年内丢失速度加快[5]。最近一项研究表明, 在围绝经期的早期, 骨密度没有显著变化, 但在围绝经期的后期, 骨质丢失开始, 出现骨密度下降[6]。在本次调查中, 与骨质丢失有关的骨关节痛症状的术后评分未见明显增加;另外, 术后由于雌激素低下导致的尿路感染症状评分也无明显改变, 这可能与我们随访期较短 (6~12个月) 有关, 以后需延长随访年限以更好地对病情做出正确的评估。

调查还发现, 如果让患者重新选择, 51.5% (35/68) 的患者将选择暂缓双侧卵巢切除术。资料分析显示, 与选择接受手术组相比, 选择暂缓手术的患者术后情绪波动、头痛、以及性生活质量下降的评分明显增加,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这些症状在术后明显加重, 可能是患者选择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根据本调查结果我们认为, 尽管围绝经期妇女已处于卵巢功能衰退阶段, 甚至卵巢功能已近衰竭, 但是双侧卵巢切除术仍可能使患者面临更严重的低雌激素症所导致的各种不良影响。在我们尚未获得有效的临床数据来支持卵巢切除手术对预防恶性卵巢肿瘤价值的情况下, 考虑到手术本身对患者生活及健康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 在进行围绝经期妇科良性疾病的手术治疗时, 应合理掌握卵巢切除的指征。与此同时, 对于手术切除双侧卵巢者应定期随访, 如有较严重的围绝经期症状, 应针对个体给予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Smolinski D, Wollner D, Orlowski J, et al.Apilot studyto examine a com-bination botanical for the treatment of menopausal symptoms[J].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05, 11 (3) :483-489.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 (下册) [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537.

[3]Parker WH, Broder MS, Liu Z, et al.Ovarian conservation at the time of hysterectomyfor benign disease[J].Clin Obstet Gynecol, 2007, 50 (2) :354-361.

[4]Lobo RA.Surgical menopaus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s[J].Menopause, 2007, 14 (3) :562-566.

[5]李慧林, 朱汉民, 程群, 等.绝经妇女绝经后年限及年龄与骨量丢失率关系[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07, 13 (7) :502-504.

上一篇:管道光缆安全管理下一篇:医用输液报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