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治误区

2024-10-22

诊治误区(精选5篇)

诊治误区 篇1

1 判断错误, 措施不当

发热、便秘、尿黄、不食 (厌食或食欲减少) , 精神萎靡 (扎堆、畏寒、颤栗) 、皮肤红斑是大部分传染性疾病的共有特征。另外咳喘, 呼吸加快、喘气、呼吸困难, 甚至窒息而死, 也是呼吸道病 (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副猪嗜血杆菌病、蓝耳病等) 的共有症状, 不能仅以以上这些症状就简单的认为是蓝耳病或某种疾病, 结果用了大量药物甚至疫苗均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2 大量使用退热药, 得不偿失

发热, 是一种病理过程, 也是机体动员防御机制对抗病原 (病毒、细菌) 的一种保护措施, 快速的降温会使猪的抵抗力下降, 治标来治本, 使病原体大量继续增殖, 所谓“病来如山倒, 病去如抽丝”, 治病切不可性急, 要逐渐退烧, 步步为营, 针对性地按疗程用药, 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就像今冬全国流行H1N1流感一样, 很多感染甲流的人也会出现高热 (38℃以上) 不退, 只有连续治疗三天以上发热症状才能可能得到改善, 因此任何疾病的治疗都有它的用药疗程, 切不可操之过急。

有的养殖户尤其是一些散养户急于求成, 一见猪发热、不吃了就想一下治好, 于是超剂量、大量使用退烧药和抗生素, 如一头75千克的猪注射安乃近2支 (10毫升/支) , 青霉素80万单位×10瓶, 外加地塞米松10~20毫升和柴胡注射液 (大剂量) , 温度很快降至正常, 也能吃一点, 但不久体温又上来了, 或者体温一直很低而且不吃东西。

3 病急乱投医, 不规范用药

有的猪场技术力量不强, 对药品知识掌握不全面, 发病后只是一心想把病赶紧治好, 于是采用多种药物一起使用, 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氟苯尼考;安乃近+地塞米松+柴胡;土霉素+泰乐菌素+氟苯尼考, 感觉好像用了很多药, 而且剂量也很大, 但不知这几种药物作用都差不多, 有的猪场则把药物剂量加的很大, 或一针不见效而频频换药。

4 本末倒置, 造成浪费

有的猪场发病后拼命消毒, 选用最好的消毒剂 (进口的) 或烈性的消毒剂 (过氧乙酸、火碱、复合酚等味道比较大的或烧伤性比较强的) , 两天消一次不行就一天消两次, 但最终猪场的病情依然蔓延。

发病后消毒叫临时消毒, 只是一种降低病原浓度, 尽量减少感染机率的一种临时措施, 两天消一次即可。因为外界消毒再好, 机体体内的病原还是在不断往外排出, 始终不能一劳永逸, 只有在最后一头病猪死亡或康复后的最后一次消毒 (终末消毒) , 才能杀灭病原, 所以一天消两次, 确实浪费用药, 增加用药成本, 应按规律办事, 不能操之过急。

5 增加供水, 减少死亡

人可以七天不吃饭, 但不能七天没有水, 人是如此猪也是如此。水是生命第一源泉, 猪龄大小, 每日需水量不同, 一般5~10千克猪, 1.3~2.5升/天, 10~35千克猪2.3~3.8升/天, 35~100千克猪3.8~7.5升/天, 后备母猪13升/天, 哺乳母猪18~23升/天, 种公猪13~17升/天。根据气温、季节、干喂还是湿喂, 需水量有所不同, 如果干喂, 每天须饮水9~10次/天。脱水1/3就有生命危险。

发烧、便秘、尿黄, 不食的猪, 尤其不能缺水, 扎堆酣睡的病猪, 每隔2~3小时, 要赶起来饮水一次, 滴水不进者, 要强行灌服, 口服补液盐。严重病还应进行静脉综合输液, 输液加用药, 效果更好!

6 见利忘义, 自食其果

很多养殖户为减少经济损失, 当用几天药物后没有明显效果或见皮肤一红, 就开始考虑卖掉, 甚至一些病死猪也给卖掉!其不知病猪、死猪恰恰是最大的传染源, 病猪或死猪在出售、运输、屠宰、加工、洗涤过程中都从排泄物、分泌物、污染工具大量散布病原, 沿路而散, 沿江而下, 随风而飘……便大大增加了传染的机会, 有句广告语说的好叫“大家好, 才是真的好”, 这些病猪死猪把病源传给其他猪场, 导致周围猪场发病, 那最终还会连累你, 因此“独善其身是做不到”, 即使天天消毒、甚至一天消五次毒, 但周围猪场天天往外扔死猪你的猪场也不会好到哪去。

7 盲目操作, 事倍功半

科学的免疫程序, 应当既是合理, 又具有个性化 (根据本地疫情) , 对猪只体内的抗体滴度监测, 是我们制定免疫程序的依据, 实践中只顾打疫苗, 不注意抗体监测极为普遍, 怕小麻烦, 结果带来大麻烦。盲目注苗不仅劳民伤财, 事倍功半, 且增加成本。

支气管哮喘常见诊治误区 篇2

常见诊断误区

常与其他疾病相混淆:一般的哮喘诊断并不困难。根据反复发作的病史;发作时的两肺哮鸣音;解痉药及激素类药物可缓解症状,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当哮喘不典型时,如咳嗽变异型,哮喘易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反之,许多具有呼吸困难症状的疾病,可能被误诊为哮喘。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心源性哮喘及自发性气胸等。

忽视病情评估:正确的评估病情,对哮喘的治疗尤为重要。只有客观地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正确的病情分级,才能进行合理的阶梯治疗。临床工作中常见的问题:①不作病情评估和分级;②病情评估不正确,影响抢救治疗。如重度哮喘发作的患者,往往两肺的哮鸣音减低,此时如误诊为轻度发作,则丧失抢救时机,造成病人的死亡。

治疗中存在的问题

未正确掌握抗生素的应用指征:因对哮喘发病的基本概念不清,一些医生常规给哮喘患者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既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又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正确方法:首要的是寻找哮喘患者有无感染的证据,如发热、感染血象等。而对大部分突然发病的哮喘病人,不应该使用抗生素。对于确有感染的病人,应鉴别是否为其他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等,方可酌情使用抗生素。

滥用呼吸兴奋剂: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是由于气道的变态反应性炎症使气道黏膜水肿,平滑肌的痉挛和黏液栓形成等,导致气道狭窄。这是一种可逆性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治疗的原则应该是消除气道过敏性炎症,解除气道的阻塞。呼吸兴奋剂治疗作用的机理是兴奋呼吸中枢。如果在没有改善气道阻塞的情况下,使用呼吸兴奋剂可导致机体耗氧增加,二氧化碳产生也增加,结果适得其反,加重病情。

应用单一解痉药物:由于不了解近年来哮喘研究的进展,在治疗上仍停留在解痉平喘的陈旧观念上,故一味强调解痉药物的就用,如氨茶碱及β受体兴奋剂,M受体兴奋剂等。有人认为M受体兴奋剂可以解除中等口径大小支气管的痉挛,β受体兴奋剂解除小气道的痉挛,故主张两者联合使用,如轻症可以这样应用,对于中、重度患者,单独应用本法,则是不适宜的。因为:①该类药物可暂时缓解症状,但忽视了抗炎治疗,可能掩盖局部炎症继续发展的现象,有可能使病情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哮喘严重发作。②诱发心律失常,心肌损害,大剂量应用可能增加病死率。

过量使用茶碱类药物:已知茶碱类药物的有效浓度与中毒浓度十分接近。有效的血药浓度为6~15mg/L,若>20mg/L毒性反应明显增加。在无血药浓度监测的条件下,片面强调有效血药浓度,可能导致氨茶碱应用过量,出现毒副作用。静脉性射氨茶碱可能导致患者心跳骤停。

不恰当地给予糖皮质激素:根据哮喘气道过敏炎症的发病机理,调查了抗炎治疗的重要性。因此糖皮质激素在哮喘治疗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由于不了解皮质激素的种类、剂型、给药途径及给药方法的进展,结果在临床工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①大剂量口服给药见于两种情况:一类是不了解哮喘治疗的进展和新观念,继续给予口服激素为主的治疗方法;另一类情况是有人以秘方的形式(如:中药丸剂),在其中任意加入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患者在不知道的情况下,长期大量服用激素,结果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正确的方法是:最好采用气道给药的方法,当气道给药不能控制哮喘发作时,或当哮喘重度发作经激素静脉给药症状控制以后,可采取口服的途径给药。主张使用半衰期短的制剂,如强的松龙、强的松等。常用清晨顿服或隔日服的方式以减少PHA(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抵制作用。强的松的维持量最好≤10mg/日。一旦症状控制后,可通过气道给药方式替代口服给药。②肌肉注射长效糖皮质激素。有人采用长效糖皮质激素肌肉注射的方法,治疗哮喘患者,这是十分错误的。该法的不良反应极大。

轻视对患者的教育和指导:哮喘是慢性气道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因确切病因不清,目前还不能根治。现在推崇的治疗方案是: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在客观评定病情的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建立个体化的长期治疗计划,而不只限于对急性发作的对症治疗。但在长期治疗计划的整个实施过程中,治疗能否取得满意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家属的了解和配合。因此,对哮喘患者的教育和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在哮喘的临床治疗工作中,医生应主动宣讲哮喘的治疗及预防发作的知识。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4.

诊治误区 篇3

1 单凭偶然的几次血压的测量甚至一次测量就定为高血压病

影响血压的因素有很多,有遗传、年龄、肥胖、饮食、药物、情绪、环境等,特别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人的情绪发生剧烈变化时,血压往往远高于正常值,而短短的几个小时或者几天过后,随情绪的缓和血压又恢复为正常。因此,诊断为高血压病也并非仅是单纯的测几次血压就下结论。

2 认为高血压病是终身疾病而过分忧虑、畏惧

临床上,大多数高血压的确是很难治愈的,多都终身伴随,需要坚持长期正规的服药治疗,以防治心、脑、肾病变,因而给一些患者带来长期的经济负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但应知道,绝大多数高血压病经过合理用药会得到有效控制,治疗费不用太高,生活质量一样很好。更有一些人确诊有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高于正常,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甚至没有用药,血压又恢复为正常,而且是持续几月或者几年基本正常,细心的医者会发现这样的例子也是不少的。中医思想要求治病当求其本,认为任何疾患都有其根源所在,消除了疾病赖以生存的根源,疾病也会随之消除。患者格外重视自己的病情固然是好的,但悲观、忧惧、痛苦无益于治疗,只能加重病情;培养乐观的心态,充分认识病情,探求病因,积极应对,采取各种有效治疗措施,合理用药,把疾病的伤害降到最低,这才是更应有的态度。

3 高血压病的治疗误区

3.1 高血压病不能停药。

这种观点多是畏惧于高血压病是终身疾病的认识,其实也有一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压完全恢复正常,甚至可以稳定数月甚至多年,综合患者的身体状况,我们也可以让部分患者停药观察。当然,高血压病对多数患者来说,是一个慢性病程,我们是反对盲目停药的,特别是反对治疗中突然停药,在此所强调的是应当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掌据,这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的体现。

3.2 鄙视或者不善于运用中医药知识治疗高血压病。

由于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服用西药疗效确切,也很方便,价格也多低廉;而用中药治疗多需要煎煮,的确比较麻烦,所以不喜欢服用中药。其实,通过辨证论治运用中药治疗不仅能够很快改善患者的眩晕、头痛、乏力、烦躁等临床症状,而且降血压的作用在有些情况下也是非常显著的。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患者在阴阳过于偏盛偏衰并情绪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对身体的损害是非常严重的,如果不及时处理,它的危害性可能会很大,甚至是死亡,例如:可以诱发脑出血(严重的可)致死、心理平衡严重失调而出现自杀或犯罪行为(因为这种情况下的情绪波动往往是非常剧烈的),而如果在此前辨证予以平肝潜阳、疏肝理气等药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使血压降、肝阳潜、心潮宁,所存在的较大隐患也许就冰融雪释了。中药对于身体的影响改变以及潜在的意义—导引身体向良性发展的作用应是不可估量的,支英豪等[4]对门诊1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以辨证分型,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以中医辨证施治和控制血压,对照组予控制血压,系统观察2年内发生的脑卒中例数,最后统计得出结论:提示高血压病降压同时予以中医辨证施治可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3.3 降压不及时和(或)减药不及时。

许多患者惧怕用上了降压药就不能停下来的认识,想等到收缩压达到160mmHg以上或舒张压95mmHg以上才肯用降压药物,实际上血压超标后每升高一些,相应机体的损伤就会就会加重一些;而有些高血压病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收缩压和舒张压逐步下降,均至正常,且时间已较久,原量用药已觉不适;如一天仅需半片(甚至还少)复方罗布麻即可使血压维持正常甚至偏低,此时用量当减却不敢减,不能据具体情况进行适时的变通,显然是不适合病情变化的,此时可尝试减少甚至停用药物治疗并观察。因此,应该予以积极治疗,若能运用中医药辨证论治当然更好,以便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4 盲目追求新药和高价药品。

由于对医疗知识的缺乏,一些患者想当然的认为新药的疗效一定比老药要好,高价药品一定比廉价药品质量更高、效果要好,这显然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患者应牢固树立任何疾病都是以“疗效显著可靠、毒副作用小、不良反应少”为最好的观念,要配合医师逐步摸索出更适合自己的一种或几种药品坚持治疗,而由于高血压病大多还是需要长期的服药治疗,所需费用付出较多,甚者出现因病致贫的现象,所以作为医师,在支持新药发展的同时,也应主动考虑患者的经济状况,因人、因时而异的调整用药。

3.5 忽视非药物治疗在高血压病中的作用。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已经非常重视非药物治疗在高血压病中的作用,主张有:减重、限盐、低脂膳食、戒烟限酒、保持情绪乐观等[1]。中医理解论认为大惊、大喜、大悲、大怒等七情过度可使脏腑气血功能失调,造成肝风内动、肝阳上亢,导致血压升高;过食膏脂肥腻辛辣而生痰湿内热,从而耗阴伤津以致阴易虚、阳易亢使血压升高。这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6 忽视体育锻炼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作用。

运动锻炼对高血压治疗作用已得到广泛的肯定[5]。体育煅炼对身体的有益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对运动、呼吸、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等各大系统都有着药物不可替代的作用,单从对血管上的作用讲,体育煅炼能使血管壁增厚、弹性增加,使肌肉中毛细血管大量增加,小动脉血管的张力增加和弹性加强,减少细小动脉的痉挛,从而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因此能够增强机体对血压的调控能力,这种作用无疑具有任何药物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中医体质学说也深刻认识到高血压病的易患体质主要是阴虚阳亢质和痰湿质[6],并认为体质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动态可变性:而积极运动、体育煅炼正是调体质、平阴阳的有效方法。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1]患者每周运动3~5次,每次持续20~60min,更加充分析肯定了体育锻炼在治疗高血压病中的积极作用。

最后,所想强调说明的是:这里既提倡及时降压,又提倡及时减药,这似乎自相予盾,其实不然。本文更深意义上的目的是要树立和强化一个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任何事情都要辨证分析的科学理念,因为只有真正掌握问题的实质和根源的关键所在,明白具体问题的规律所在,才不会被繁琐的枝节所迷惑。我们亦本有责任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怎样做才对患者更有利,做到以人为本。大的原则能把握正确,各个细小的环节才能处理的更为巧妙、娴熟、完美。

摘要:文章从临床实践的角度出发,以中西医结合的观点,简要列出了一些临床上对高血压病认识、诊断和治疗上的误区,并予纠正,提倡采用中西药共用等的综合治疗方法。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高血压病,诊治误区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修订版)[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8.

[3]张荣珍,陈志祥,胡素颖,等.3578例高血压中医证型构成临床调查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7,19(4):360-364

[4]支英豪,胡万华,张云霞,等.高血压病中医干预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2):104-105.

[5]Rita M,Hashizume T,Wanaka Y,et al.Effect of antihypertensive agents on blood pressure during exercise[J].Hypertens Res,2001,24(6):671-678.

颈椎病诊治的7大误区 篇4

误区1:骨刺是祸根

不少人认为,颈椎病都是骨刺惹的祸,到处寻找“化掉”骨刺的药,结果当然是白花了冤枉钱。其实骨刺并非祸根,而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只有当骨刺的刺激或突出的颈椎间盘继发了无菌性炎症,使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压迫了临近的神经根或脊髓,才会引发一系列症状。这就是颈椎病发病的“炎性病因学说”。当颈椎病治愈后,拍X片复查,骨刺却依旧,便为明证。其实骨质增生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犹如人老了眼睛会老花、头发会变白一样,只有出现症状才需要治疗。

误区2:迷信药物,过度治疗

有一位网络动漫设计师脖子僵硬疼痛,确诊为颈椎病,久治无效。颈椎片显示,除颈曲弧度变小外,尚无其他病变。我追问方知,他白天上网做设计,晚上又在网上冲浪,睡觉时枕头又高。于是我开处方:“伏案过久,脖子太累,需要减负。高枕有忧,宜睡低枕。”他很纳闷:“咋不开点药?”我答:“这就是无上良药!你不改变工作和生活习惯,吃药也是白搭,况且病情并不严重。”我叮嘱他每伏案1小时就做做扩胸和颈部后仰运动,枕头不要只置于后脑勺下,要置于颈枕部。不出所料,他没花1分药钱,2个月后症状全消。

误区3:自以为是,胡乱治疗

内蒙的老铁颈肩疼痛,不去医院检查,自己乱吃止痛药,又到小诊所理疗。直到痛得顶不住了,才到医院检查,一查竟是椎管内肿瘤。因椎管内肿瘤会压迫神经,导致颈肩痛,其症状和颈椎病十分相似,约有20%的椎管内肿瘤被当作颈椎病治疗而丧失手术时机,其死亡率极高。故遇颈椎病久治无效、疼痛剧烈时,应到医院检查。

误区4:牵引按摩,效果最好

滥用牵引按摩,有可能导致昏厥、青光眼复发、骨折。刚一牵引即头晕、恶心呕吐者更是屡见不鲜。因此,颈椎病患者不可随便牵引,尤应避免坐位超重牵引。对食道型颈椎病,尤其是脊髓型颈椎病不可按摩,若手法不当会使脊髓受到撞击,造成患者立刻瘫痪。

误区5:手术才能彻底治愈

一般颈椎病通过保守治疗多可治愈。手术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在临床上,常可见到手术失败的患者,其原因多为手术适应证过宽或扩大手术范围,意外损伤血管、神经和胸膜等邻近组织或器官。

误区6: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必须手术

由于中西医学术观点不尽相同,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是以手术还是保守治疗为主尚存争议。但从造成椎管狭窄的机理可以看出,骨性致压因素虽无法消除,但突出的椎间盘、肥厚的黄韧带和硬化的后纵韧带等软性致压因素,却是可以还纳、缩小或萎缩的,从而使椎管的绝对狭窄变成相对狭窄,多可解除或缓解对脊髓的压迫刺激。同时,炎症、充血和水肿更是可以消除的。但对急性进行性脊髓损害、脊髓长期受损症状突然加重、非手术治疗无效或骨性致压因素严重者,应果断及时手术。

误区7:摇头晃脑防治颈椎病

采用摇头晃脑这种锻炼方法而出事的颈椎病患者不少,轻者头晕、恶心呕吐,重者颈椎错位甚至猝然倒地。有位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熟人至其身后喊他,他猛一回头,导致突然晕厥。因此,颈椎病患者,尤其是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和颈椎半脱位者,切忌摇头晃脑、猛然回头和扭头。那么,有没有正确的锻炼方法呢?有,比如“米字操”。用手掌轻揉颈部,放松肌肉,以头作笔,按“米”字笔画,依次做点、撇、横、竖、撇、捺动作。用力应柔和,每日可做数次,每次“写”4~5个“米”字。或以头“写”凤,这个“凤”字必须是繁体“凤”,用头“写”时动作可略夸张,使颈部尽量活动开。

被狗咬伤后……

王星火

大凡热爱生活、富有爱心的人都喜欢小动物,它们成为了人类忠诚的朋友,甚至是家庭的一员。然而,随着养犬数量的增多,以及一些人的不文明行为,给社会带来许多健康和安全问题,狂犬病的泛滥就是一个恶果。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病死率几乎是100%。据卫生部通报,2006年1~9月份,我国有2254人死于狂犬病,已连续数月成为致死人数最多的传染病病种。近一段时期媒体也披露多起恶狗伤人的事件,在一些地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恐慌。

其实,只要对狗规范管理,及时免疫,加强防护,避免被狗抓咬伤,狂犬病是可以预防的。就算不慎被狗咬伤,也有补救的措施。

病兽咬伤、抓伤、舔噬人体后,狂犬病毒通过破损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因此,早期的伤口处理3步骤极为重要。

◆ 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反复冲洗伤口至少20分钟。

◆ 再用2%~3%碘酒或75%酒精涂于伤口。

◆ 尽快到医疗机构(医院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种狂犬疫苗。

注意:伤口切勿挤压、包扎。

轻度受伤者需于受伤后0、3、7、14、28天分别接种狂犬疫苗5针(全程免疫)。严重受伤或深度受伤时,还应注射抗狂犬病血清。

诊治误区 篇5

关键词:畜禽养殖;疾病诊治;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12-0015-01

众所周知,农村是中国畜禽养殖的主阵地,在农业经济中畜禽养殖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板块,有些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发展成专业化、规模化的养殖农场,而有些发展相对较慢的地区受诸多因素的限制,畜禽养殖业的发展较为滞后,个体养殖农户仍然是畜禽养殖业的主要力量。大部分畜禽养殖农户的疾病防控知识与意识匮乏,再加上农村兽医专业技能水平較低,缺乏专业、系统的诊治能力,导致畜禽患病率较高不下[1]。因此,对如何有效减少畜禽疾病诊治中存在的工作误区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畜禽疾病诊治中存在的误区

1.1 兽医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

现阶段,中国农村绝大多数的兽医没有接受过专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兽医行业大多是报着感兴趣或是迫于生计而选择的,因此,大部分兽医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在临床操作中,很多兽医表现出知识匮乏、技术不能的缺陷,诊治不当的现象也经常出现。

1.2 诊断方式错误

畜禽疾病诊治过程中,兽医常由于相关设施设备以及自身临床经验缺乏,而选择错误的诊断方式,比如当畜禽出现腹泻的情况,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就选择止泻药,畜禽出现发热的状况就选择退烧药等。如此一来,没有对病例特征和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不仅可能导致畜禽疾病抵抗力的降低,甚至有可能容易使畜禽患上其他疾病。除此之外,有些兽医在畜禽疾病诊治中随意地使用抗生素,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比如说,当畜禽出现食物中毒或者消化不良的情况时,一般只需要对症下药,帮助其恢复正常的肠胃功能就行了,而倘若将抗生素添加到所使用的药物中,就会极大地增强畜禽机体内细菌对药物的耐受性;同时动物体内极有可能会发生抗生素残留,在动物被端上餐桌之后,其体内残留的抗生素就会随着人们的食用而进入人体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2]。

1.3 用药剂量及时间错误

在实际畜禽疾病诊治过程中,很多兽医对于药物的使用也不够科学,用药剂量和时间往往是根据自己主观判断来决定。很多兽医用药剂量的确定遵循着“小病用小药、大病用大药”的基本原则,还有很多兽医通过衡量动物的大小、体重来确定用药剂量,而忽视了用药剂量的上限,这就造成了因用药剂量过大而导致动物中毒的事件时常发生。除此之外,很多兽医对于畜禽疾病治疗的疗程制定也不够科学,往往是先打一针,观察一下情况,如果动物没有反应就继续注射,直至动物出现明显反应才停止注射,如此一来,也极有可能会导致用药剂量过大的现象出现。最终随着动物体内药害的积累,极易导致动物病情加重,严重时甚至会对动物造成生命危险。

1.4 用药方式错误

很多兽医尤其是农村兽医对于病原微生物的特征、动物病理学知识以及兽药的药理学知识的了解都比较少,甚至有些兽医是全无了解。因此,许多兽医在畜禽疾病治疗中的用药只是一味的根据药物使用说明书进行,甚至部分兽医完全依靠自己的经验,这种用药方式不仅是不科学的、错误的,而且严重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动物食物中毒。目前,畜禽疾病诊治中最常见的是“地米+青霉素+安乃近”的用药模式,一旦这样的用药方式无法达到预想的效果,很多兽医便会按照用药指导书进行胡乱地配药、用药,这种做法很容易导致一些本可避免的死亡情况出现。

2 畜禽疾病诊治中减少工作误区的解决对策

2.1 提高兽医的专业技能水平

畜禽疾病诊治过程中,想要减少工作误区首先要做的就是提升兽医的专业技能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入手。一是加强兽医自身学习理念的树立,使他们通过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和总结经验来提升自身的临床技能,并在工作实践中掌握用药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对用药的时间进行科学合理地控制。二是相关机构或部门强化兽医的培训工作。比如畜牧局可以定期聘请高水平、高技能、高素质的兽医对基层兽医进行宣传教育、讲座,使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得到有效地提升。

2.2 加强农技培训力度

作为畜禽动物的养殖者和主要受益人,畜禽养殖农户的畜禽疾病防治意识直接关系着畜禽动物的疾病防御和养殖质量。因此,为了减少畜禽疾病诊治中出现的工作误区,同时保障农户的经济收益,强化农技培训,增强养殖农户的畜禽疾病防治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组织好畜禽养殖农户的农技培训工作,并将畜禽动物疾病防治知识渗透到农技培训中,提升养殖农户的畜禽疾病防控意识。

3 小结

总而言之,兽医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诊断方式错误、用药剂量及时间错误以及用药方式错误是目前畜禽疾病诊治中存在的主要误区,只有不断提高兽医的专业技能水平,加强对养殖户的培训力度才能有效减少工作误区的发生,从而为农户的经济收入和畜禽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常立勇.兽医在畜禽疾病诊治中容易出现的误区及防治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7):44-45.

【诊治误区】推荐阅读:

诊治探索07-14

诊治比较07-16

诊治方法07-18

诊治意义10-16

诊治研究05-27

诊治报告06-30

诊治困难07-26

规范诊治08-25

诊治分析08-25

诊治过程08-28

上一篇:社区预防下一篇:性能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