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预防

2024-10-22

社区预防(共12篇)

社区预防 篇1

关键词:腰痛,社区预防

1 腰痛的社会心理学评价

腰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它只会引起暂时的不便, 可通过服用阿司匹林和休息治疗。对于一部分来说, 疼痛可能影响了他们的工作和家庭以及自我照顾的能力。对于小部分人来说, 急性腰痛不仅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也改变了他们认识世界的方式。当一个患者因腰痛到医院看病时, 已表明腰痛正在扰乱他的生活, 需要医师帮助治疗。对每个因腰痛就诊的患者都应当进行社会心理评价。

影响腰痛的常见心理因素有凝虑、紧张、焦虑、恐惧、沮丧、憎恨等, 其机制是:长期对疾病疑虑和恐惧可以使原本轻微的疼痛转为严重的疼痛, 这种疼痛不存在客观异常, 主要是感受的异常。由于疼痛本身是患者自身的感受, 客观评价很困难, 因此更容易受到心理的影响。

情绪因素作用于自主神经系统引起肌肉中的局部血管收缩, 从而导致肌纤维变窄、肌萎缩、肌细胞内胞核增大等一系列肌缺血改变, 部分肌纤维断裂。使大量的钙离子释放, 刺激肌纤维强烈收缩, 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肌肉收缩可以使乳酸等代谢物增多和蓄积, 造成疼痛。部分肌肉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可致小关节和椎间盘的应力异常而出现损伤, 进一步使肌肉痉挛, 腰痛不能缓解, 进而限制腰、髋等部位的活动, 最终使肌肉挛缩、纤维化, 形成慢性腰腿痛。

慢性腰痛通常与抑郁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 抑郁通常是慢性腰痛的一个结果, 而不是它的病因。当慢性腰痛与抑郁有关时, 它的恢复就会变得非常缓慢。已经发现患者抑郁与慢性腰痛的功能性恢复的缓慢或延迟有关, 包括失业或对工作不满意、由于疼痛而使劳动力严重丧失、以及对保持自己健康的能力缺乏信心等。许多家庭医师在采集患者社会心理史的过程中会接触到许多这样的问题。

2 腰痛对家庭的影响

急性腰痛同其他许多类型的急性疼痛一样, 可能对家庭产生巨大的影响。在采集生物学史的过程中, 医师应当评价疼痛对患者产生的可以觉察到的身体限制, 在采集社会心理史的过程中, 医师应当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压力, 以及患者所得到的支持。通过询问关于家庭的特殊情况, 医师能够发现家庭是否阻碍或帮助患者康复。

一个支持性的、对患者恢复起良好作用的家庭能够帮助患者治愈腰痛, 这样的家庭能够帮助患者进行锻炼和改变生活方式。例如:患者不应抱婴儿或初学走路的孩子, 家庭主妇也不得不暂时放弃做某些家务活。如果一个以工资为生的人工作时间被中断或减少, 他不得不去应付工资减少所带来的影响, 所有的这些都将影响家庭的功能。如果疼痛转为慢性, 那么家庭在结构上需要更大的变化, 医师就应该帮助其他的家庭成员来应付这些变化。

一个不和睦的家庭会使患者的康复变得更加困难, 此时若得不到支持, 患者可能在康复中遇到更大的障碍。缺少家庭成员的帮助和理解会使患者失去勇力, 他们就会企图进行一些重新伤害腰部或延长疼痛时间的活动。在一些不和谐的家庭里, 患者可能会很珍惜“患病的作用”, 从没有好转的疾病中得到好处, 从而产生某些不良心理变化。社区医师应当注意这些问题并且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

3 腰痛对社区和社会的影响

英国每年有75万人因腰痛而不能工作, 接近2%的劳动力离开工作岗位, 损失共计1900万个工作日。腰痛是造成45岁以下人口休工的第2大原因, 仅次于感冒。全球第年用于治疗腰痛的费用很高, 仅美国在1990年为之付出的直接医疗费用就超过240亿美元, 若考虑失能及病休误工等间接造成的损失, 年总支出可达到560亿美元。

如上所述在西方国家, 与腰痛相关的直接、间接医疗费用呈现出逐年上涨的趋势, 其中包括与腰痛有关的工人保险赔偿。这种现象引起了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 他们纷纷采取相应措施。例如, 加大研究力度、规范诊断治疗方法、加强预防措施等。由于经济原因, 我国在腰痛的研究、普查、预防、治疗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不足, 所以缺乏具有说服力的资料来表明腰痛的现状。但是,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 我们同样会面临相同的问题。

4 腰痛的社区预防

针对腰痛的危险因素, 许多学会、保健机构和专家提倡居民坚持适宜的体育活动, 并开展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因素的干预、体力劳动职业工作场所的健康管理等工作。针对腰痛问题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社区医师可帮助社区居民制定一些健康计划, 编印一些健康教育的宣传材料, 在相关的工作场所开展群体健康教育活动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4.1 健康教育

社区医师应开展对患者的教育工作, 告诉患者腰痛的病因及其普遍性, 与患者协商制定含早期康复活动在内的治疗计划并督促其实施。这样不但能促进患者康复, 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费用, 还能提高患者对服务的满意度。可利用脊柱模型帮助患者进行教育: (1) 对于单纯性腰痛痛患者, 要给予正面的教育信息, 帮助他们减轻焦虑, 应告知患者腰背痛很常见, 不必担忧。应让其了解如果没有体征表明有严重的损伤或疾病, 除特殊情况外, 腰痛一般在几天或几周内就会痊愈, 但有可能复发。急性期时, 制动及止痛, 恢复期时坚持活动则有益于康复, 尽量减少卧床的天数, 坚持活动时要循序渐过, 不可过量。活动必然会出现轻度或中度的不适感, 但如果活动后引起剧烈疼痛或疼痛时间超过15~20min不缓解, 要停止活动并去医院就诊。 (2) 对于神经根痛的病例, 应教育患者:没有疾病的征象不必恐慌, 应对其进行足够的保守治疗, 这可能需要1~2个月的时间, 腰痛有可能痊愈, 但也存在复发的可能。 (3) 让患者懂得承担照顾自己的责任, 教会其如何进行自我保健、避免腰痛复发。 (4) 要求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建立良好的饮食、睡眠习惯、戒烟、限酒, 保持一定的活动量, 不做易引起腰痛的活动。

4.2 腰部保健

尽管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骨质的逐渐丢失, 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性逐渐变弱, 但采取措施可有效减缓其进程, 应提倡以下日常的腰部保健方法。 (1) 坐位工作:保持坐立时的正确姿势、避免弯腰驼背。应使用硬靠背的椅子, 使脊柱略弯向前倾, 腰部垂直紧靠在椅背上, 尽量使一侧或双侧膝部高于髋部。椅子过高时, 可在脚下放一矮凳踏在上面。 (2) 立位工作:站立时保持腰部平直。长时间站立工作时应双腿经常替换从而让一条腿休息 (如将一只脚登在小凳上) 。长时间直挺而膝部不弯曲会使腰部受伤。 (3) 睡眠:睡眠使用的床垫要挺实, 用软床垫时可在其下放置一张木床板。不要俯卧睡眠。仰姿睡眠时, 宜在膝下垫一个枕头。侧卧位睡眠时, 应使一条腿屈膝。 (4) 提重物:提起和搬运物品时要量力而行, 要注意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技巧, 如提起重物时要屈膝下蹲, 保持脊柱垂直的状态 (使椎间盘受力均匀) , 使物品尽量靠近自己的身体, 用腿部肌肉的力量站立起来将物品提起, 要避免突然用力。物品过重过大时要请别人帮助。 (5) 适当活动:避免过度疲劳, 如有可能经常变换工作姿势, 如整日伏案工作者, 要利用各种机会起来走一走, 经常活动一下腰部。 (6) 运动方式:坚持规律性的锻炼 (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等) , 令腰背部肌肉强壮以支撑腰部的稳定性和灵活性。运动前要进行热身、放松等准备活动。 (7) 控制体质量:肥胖会使腰部的负担过重, 故应减肥, 努力维持正常体质量。注意合理饮食, 均衡营养, 不吸烟。 (8) 预防复发:要对患者进行腰部保健知识教育以及上述工作、运动、日常生活方面的保健方法和注意事项的指导。

社区预防 篇2

1、建立和完善社区信息管理平台。社区对辖区所有青少年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就读就业情况、生活状况、现实表现以及监护人等基本情况,逐一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录入社区服务管理数据库,实现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

2、健全和落实社区未成人教育管理措施。一是成立机构。社区成立预防青少年犯罪管理办公室,社区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各居民小组组长任成员,负责制定辖区青少年教育管理计划和方案,开展各种教育宣传和帮教活动;二是开展活动。社区每季度召集辖区未成年人开展一次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喜闻乐见的教育宣传活动,实行专题教育、随机管理、思想引导、走访座谈、帮扶解困、创先争优、犯罪青少年现身说法等活动相结合,营造人人争当“文明少年”、“守法模范”的社区氛围,不断提高青少年政治思想道德水平和正确辨别是非能力,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三是创建阵地。每个社区建有预防青少年犯罪宣传栏、有开展活动的固定场所,做到宣传内容丰富、宣传形式活泼、宣传阵地固定;四是创先争优。政府、街道办把“未成年人零犯罪”作为“平安社区”、“文

社区儿童肺炎的预防和治疗 篇3

关键词:儿童肺炎;预防;治疗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11-823-02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11.030

儿童呼吸系统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也是引起儿童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据WHO调查显示,2007~2008年全球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病因中感染性肺炎占首位。全球因肺炎引起儿童死亡的人数已经超过艾滋病、麻疹和疟疾死亡的儿童总和,因此也是儿科工作者关心的课题和重视的问题[1]。本文根据本社区医院近几年在儿童肺炎方面的预防和治疗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回顾。

1 儿童肺炎的预防

防病大于治病,因此降低儿童肺炎发病率的关键在于做好肺炎的预防工作。我们主要在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减轻传染病接种以及加强营养和锻炼方面对肺炎的发病进行有效预防,具体如下:①管理传染源:将患者隔离并且进行全程治疗至康复,隔离期间因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而定,观察期限依据传染病的潜伏期确定;②切断传播途径:注意保持居住环境卫生、经常进行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和污染物可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儿童常用物品需进行消毒,在流行性感冒及呼吸道感染流行时应对环境进行消毒;③加强传染病的接种工作:在麻疹、流行性感冒、百日咳流行期间,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儿童感染,特别对三岁以下儿童更应该重点防止发病,在冬季呼吸道容易发病季节前二个月使用气管炎菌苗、溶菌素、卡介菌多糖等疫苗以减少儿童肺炎发病率;④加强营养和锻炼:平时要注意儿童合理的营养和体格锻炼,合理喂养和营养成分搭配,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必需的蛋白质,以保证儿童的正常营养和发育,增强其抵抗力,防止病原菌的侵入;⑤避免接触过敏原、早期治疗原发性疾病等 [2]。

2 儿童肺炎的治疗

肺炎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因为条件所限,社区医院有时要做出确切的病原学诊断比较困难,主要靠临床表现、体征和Χ线检查。儿童肺炎以细菌和病毒为主要病原体,因此治疗儿童肺炎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抗生素,同时考虑患者的症状、病情以及用药史,必要时考虑联合用药[3]。

2.1 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同其他感染性疾病,在治疗儿童肺炎时也应合理应用抗生素。先对肺炎的性质加以分析,根据年龄、临床表现,参考有关实验室检查作出初步诊断。在病原诊断难以肯定时,特别是周岁内婴儿,可适当放宽抗生素的应用,为时3天。用药原则是按不同病原体选择药物,肺炎链球用青霉素G,金黄色葡萄球菌用苯唑青霉素,流感嗜血杆菌选用氨苄青霉素,大肠杆菌用氨苄青霉素或第三代头孢霉素,耐青霉素肺炎选用万古霉素。一般通过静脉给药,病情严重时可适当用激素类药物,以缓解全身中毒症状[4]。

2.2 依据症状对于社区医院,肺炎症状对于判断儿童肺炎的类型意义重大。一般来讲,婴幼儿肺炎若以喘憋为主要表现则多为病毒感染;6个月以下小婴儿若以咳嗽为主要症状,肺部体征不多,或眼有脓性分泌物者,则应注意沙眼衣原体的可能性;5岁以上年长儿则要考虑细菌及非典型病原的可能性大。

2.3 依据病情病情轻重是决定使用药物的重要依据。如果病情较轻可选用青霉素G、头孢唑啉等;如果病情较重,则可选用较为广谱、杀菌力较强的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甚至可以考虑联合用药;病情极危重时要遵循重拳猛击的原则,可选用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与阿奇霉素联合应用。另外应密切观察儿童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有效措施:(1)当儿童突然出现心衰体征时应立即降低心脏前后负荷,纠正心衰:(2)当儿童出现呼吸衰竭体征时,需要立即采取措施,使患者平卧位、头偏一侧防止胃内容物反吸造成窒息,憋喘明显者取半卧位,减轻腹内脏器压迫横膈,增加胸腔容量,减少回心血量;(3)注意中毒性脑病的发生,需要立即镇静、吸氧及减轻脑水肿等;(4)注意尿量,当尿量减少时,预防肾功能衰竭[5]。

2.3 依据用药史患者之前所用过的抗生素及其疗效对进一步选择抗生素是很重要的参考因素。可以通过院外用药情况推测可能的病原,另外考虑是否有耐药问题,及时更换抗生素。

2.4 联合用药近年来儿童肺炎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率在增高,肺炎患儿可以多种感染同时存在。应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改善临床症状与预后,静脉滴注后能有效控制发热,呼吸道刺激症状减轻,全身症状得以改善,并且已成为儿童肺炎的经验治疗方案。

根据我院预防和治疗儿童肺炎的显示,预防和治疗儿童肺炎在提高肺炎儿童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白汉玉.儿童肺炎的现状[J].中国临床医生,2006,34(3):4.

[2]虞景.儿童感染性肺炎的治疗与预防[J].医学信息,2010,23(6):1974.

[3]杨树金,孔劲松.治疗儿童肺炎的经验与体会[J].中外医疗,2009,17:186。

[4]张向阳.小儿肺炎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24):57.

社区预防 篇4

一、传染病定义

指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的, 可由人传人或由动物传给人以及相互传播的感染性疾病。

二、传播途径

1.经空气传播:如:SARS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白喉、麻疹、水痘、百日咳等。

2.经水传播:许多肠道传染病, 如:伤寒、痢疾、霍乱、甲型或戊型肝炎等。

3.经食物传播:肠道传染病等可经此途径传播。

4.接触传播:如狂犬病、手足口病等。

5.经节肢动物、其他动物传播:如出血热、乙脑等。

6.经土壤传播:如破伤风等。

7.医源性传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

8.垂直传播:如风疹、乙型肝炎、艾滋病等。

三、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 预防性措施

1.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饮水、食品卫生管理、医疗废弃物管理等。

2.预防接种:接种各种疫苗。

3.健康教育:使群众了解传染病防治等相关知识。

4.国境卫生检疫:国际卫生条例规定的检疫传染病:鼠疫、霍乱、黄热病、病毒性流感、麻痹型脊髓灰质炎、斑疹伤寒、回归热、疟疾等。

(二) 控制性措施

1.疫情报告

(1) 法定报告传染病: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 (2) 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 (3)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4)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 以及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2) 责任疫情报告人: (1) 规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 (2) 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3)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 城镇应于2小时内, 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4) 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 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于12小时内报告; (5) 对丙类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 在24小时内报告。

2.管理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

(1) 隔离治疗。

(2) 隔离观察。

(3) 应急预防接种。

3.切断传播途径

(1) 呼吸道传染病。 (1) 日常防控:开窗通风、阳光照射、湿式扫除、常规消毒; (2) 疫情处理:开窗通风、消毒、停止集体活动。

(2) 消化道传染病。 (1) 日常防控:严把“病从口入”, 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2) 疫情处理:消毒、销毁可疑食物、灭蝇、防蝇。

(3) 虫媒传播疾病。 (1) 日常防控:避免叮咬和被其污染食物水源等, 减少其数量; (2) 疫情处理:加强相关病媒治理。

(4) 接触传播疾病。 (1) 日常防控:不共用日常生活用品, 勤洗手; (2) 疫情处理:消毒。

(5) 血液传播疾病。 (1) 日常防控: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 洁身自爱, 安全套的使用, 使用合格血制品; (2) 疫情处理:封存销毁, 安全套的使用。

(6) 土壤传播疾病。 (1) 日常防控: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 减少破损皮肤接触污染土壤; (2) 疫情处理:焚毁, 消毒。

4.保护易感人群

接种疫苗、药物预防、健康教育、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复习题

1.传染病的预防性措施包括哪些?

2.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第二节麻疹

一、概述

1.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潜伏期:7~21天, 10~11天常见。

二、流行基本环节

1.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一般认为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病人咳嗽、喷嚏时, 病毒随飞沫排出, 直接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或眼结合膜而致感染。

3.易感人群:未患过麻疹, 也未接种麻疹疫苗者均为易感者。病后有较持久的免疫力。通常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6个月以下的婴儿具有母体免疫力, 极少发病。麻疹活疫苗预防接种后可获有效免疫力, 但抗体水平可逐年下降, 因此如再接触传染源还可发病。

三、主要临床表现

1.发热。

2.出疹 (全身性斑丘疹) , 并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 (喷嚏、流涕) 或结膜炎 (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水肿) 症状之一者。

3.麻疹黏膜斑 (K o p l i k’s spots) :双侧第一臼齿颊黏膜上, 针尖大小白色小点。

4.发热3天后出疹, 3天疹出齐后才开始消退, 再3天疹基本退尽。

5.并发症:肺炎 (约占麻疹死亡病例的90%以上) 、喉炎、中耳炎、心血管功能不全 (多见于2岁以下的患儿) 、脑炎 (发病率为0.1%~0.2%) 及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S S P E, 病死率约15%) 。

四、免疫接种

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 (M M R) , 属于联合疫苗。

复习题

简述麻疹的流行基本环节。

第三节风疹

一、概述

1.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系统传染病。

2.潜伏期:14~21天。

二、流行基本环节

1.传染源:病人和带病毒者, 出疹前后传染性最强。胎儿期也可患先天性风疹, 因此患病新生儿也可作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由病人鼻咽部排出, 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为主, 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 使胎儿受感染导致先天畸形。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可获得巩固的免疫力。

三、主要临床表现

1.发热。

2.淋巴结肿大 (耳后、枕下) 。

3.全身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

4.风疹的皮疹第一天即可布满全身, 第二天先出现于面部的皮疹已开始消退, 3日内基本消失。故有“3日麻疹”之称。

5.并发症: (1) 关节炎、关节痛, 儿童少见, 成年妇女多见; (2) 风疹性全脑炎; (3) 出血性表现, 常表现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4) 神经炎, 多见于成人; (5) 睾丸炎, 少见。

四、免疫接种

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复习题

简述风疹的流行基本环节。

第四节流行性腮腺炎

一、概述

1.流行性腮腺炎 (简称流腮) 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潜伏期:14~25天。

二、流行基本环节

1.传染源:人是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的唯一宿主, 早期病人和隐性感染者都是传染源。病人自腮腺肿大之前7天到肿大后9天, 均可从唾液中分离到病毒。

2.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但儿童发病多见, 病后可获得巩固的免疫力。

三、主要临床表现

1.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

2.伴发热、轻度不适。

3.并发症: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

四、免疫接种

接种麻风腮三联疫苗。

复习题

简述呼吸系统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第五节百日咳

一、概述

1.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潜伏期:平均7~10天。

二、流行基本环节

1.传染源: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 发病前l~2天至病程3周内传染性最强;带菌者及不典型病人均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 传播范围一般在病人周围2.5米之内。很少通过其他媒介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对百日咳普遍易感, 以婴幼儿最易感染。

三、主要临床表现

1.卡他期:患儿出现流涕、打喷嚏、咳嗽、眼结膜充血等感冒症状, 可伴有低热或中度发热;3~4日后卡他症状好转, 但咳嗽日渐加重, 进人痉咳期。

2.痉咳期:阵发性痉咳为本期特征, 在咳嗽末深长吸气, 发出高音调的鸡鸣样吼声, 如此反复发作。

3.恢复期:痉咳发作次数逐渐减少, 咳嗽减轻, 其他症状亦随之好转, 逐渐恢复。

4.并发症: (1) 常继发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肺炎; (2) 百日咳脑病, 病情严重, 表现为反复抽搐、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可伴有脑膜刺激征或病理反射阳性等体征; (3) 因剧烈咳嗽, 腹腔内压力增高可发生脐疝、腹股沟斜疝或直肠脱垂等症。

四、免疫接种

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 (D T P) 。

【复习题】

简述百日咳流行基本环节。

第六节白喉

一、概述

1.白喉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潜伏期1~7天, 一般为2~4天。

二、流行基本环节

1.传染源:为病人和带菌者。白喉病人在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通过被污染的手、玩具、文具、餐具及手帕等传播。偶有通过污染牛奶而引起流行的报道。亦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受染。

3.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儿童易感性最高;新生儿通过胎盘及母乳获得免疫力, 到1岁时几乎全消失。以后随着年龄增长易感性逐渐增高。

三、主要临床表现

1.灰白色假膜形成:咽白喉最常见, 占发病人数的80%左右;鼻白喉, 较为少见, 多见于婴幼儿。

2.眼、耳及外阴部白喉多为继发性。皮肤白喉在热带地区较多见, 病程长, 皮损往往经久不愈, 愈合后可有黑色素沉着。

3.患者很少有全身中毒症状, 但可发生末梢神经麻痹。

四、免疫接种

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

复习题

全科护士社区预防与保健试题 篇5

62、孕妇血容量增高达到最高峰是在妊娠的

A、28-30周 B、32-34周 C、34-36周 D、36-38周 E、38-40周 63、关于孕期保健指导,不妥的内容是

A、妊娠期前3个月及后3个月避免性交以防止流产、早产

B、睡眠时多取右侧卧位

C、饮食多样化

D、避免烟酒

E、保持心情愉快 64、关于产前检查的安排,错误的叙述是 A、孕12周内建立母子保健手册 B、于妊娠20周起进行产前系列检查

C、妊娠20-36周每4周检查一次

D、自妊娠28周起每周检查一次

E、以上都对

65、孕妇自觉胎动的时间一般在

A、16-18周 B、18-20周 C、20-22周 D、22-24周 E、24-26周 66、正常胎动计数12小时不应少于

A、5次 B、10次 C、15次 D、20次 E、25次 67、出现最早最重要的早期妊娠症状是

A、早孕反应 B、尿频 C、腹痛 D、停经 E、呕吐 68、青春期开始的重要标志是

A、月经来潮 B、周期性排卵 C、乳房发育 D、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E、声调改变

69、产后6周子宫恢复至

A、50g

B、60g C、70g D、100g E、120g 70、产褥期健康教育,错误的一项是 A、产后24小时即开始做抬腿仰卧起坐

B、哺乳者用工具避孕

C、月经未来潮无需避孕

D、产后10日可做胸膝卧位,以防子宫后倾

E、以上都是 71、叶女士,27岁,足月妊娠顺产分娩后第2日,会阴侧切口水肿明显,会阴护理错误的措施是

A、95%乙醇湿敷

B、放置消毒会阴垫 C、取伤口对侧卧位 D、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每日2次

E、50%MgSO4湿热敷 72、哺乳产妇恢复排卵的时间为

A、产后4-6个月 B、产后10周 C、产后8周 D、产后6周E、产后20周

73、关于老年性阴道炎,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道上皮糖原含量减少

B、用碱性溶液冲洗阴道

C、可加用己烯雌酚局部治疗

D、伴血性分泌物时应做防癌普查

E、常见为化脓菌感染 74、滴虫阴道炎病人的白带典型改变是 A、豆渣样

B黄水样

C、乳白色粘液状

D、灰黄稀薄泡沫状

E、血样 75、女性生殖器炎症的护理,不正确的措施是 A、滴虫阴道炎—1%乳酸冲洗阴道

B、慢性宫颈炎—物理治疗

C、慢性盆腔炎—红藤汤保留灌肠 D、念珠菌阴道炎—0.5%乙酸冲洗阴道

E、急性前庭大腺炎-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

76、慢性宫颈炎病人,局部治疗前需做宫颈刮片的原因是 A、临床症状不典型

B、排除早期宫颈癌

C、需进一步确诊

D、明确病变范围

E、明确病变深浅程度

77、张女士,30岁,白带增多2周伴外阴瘙痒,盆腔检查见阴道后穹隆量多灰黄沫状白带,取分秘物化验找到阴道毛滴虫 阴道冲洗的药物是

A、2%碳酸氢钠

B、1%乙酸液

C、1%乳酸

D、5%碳酸氢钠

E、1:5000高锰酸钾 78、该病的治愈标准是 A、用药后白带涂片检查阴性

B、月经净后复查白带连续3次阴性

C、每次月经净后复查白带连续3次阴性

D、治疗后复查白带连续3次阴性

E、正规治疗1个疗程

79、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

A、宫颈癌 B、绒毛膜癌 C、子宫内膜癌 D、输卵管癌 E、外阴癌 80、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种是

A、子宫颈癌

B、绒毛膜癌 C、子宫内膜癌 D、卵巢癌 E、外阴癌 81、宫颈癌的早期症状是

A、阴道大量排液

B、接触性出血

C、大量阴道流血

D、腰骶部疼痛

E、绝经后出血 82、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不包括

A、长期服用孕激素 B、高血压 C、糖尿病 D、绝经延迟 E、肥胖 83、计划生育的具体内容不包括

A、晚婚 B、晚育 C、节育 D、及时绝育 E、提高人口素质 84、应用长效避孕药者,停药后需续用短效避孕药的时间是 A、1个月 B、2个月 C、3个月 D、6个月 E、1年 85、宫内节育器取出术的时间是

A、月经干净1-2日内 B、月经前3-5日 C、月经干净后3-7日内

D、经后立即 E、月经前7-10天

86、新婚夫妇欲6个月后怀孕,宜选用的避孕方法是 A、安全期避孕 B、阴茎套避孕 C、宫内放置节育器避孕

D、避孕药

E、都可以

87、负压吸宫术后护理,不正确的措施是 A、术后应在观察室休息观察30分钟

B、保持外阴清洁

C、术后休息2周

D、术后禁止盆浴和性交1个月

E、做好心理护理 答 案

62、B 63、B 64、D 65、B 66、B 67、D 68、A 69、A 70、C 71、D 72、A 73、B 74、D

脑卒中患者的预防与社区康复护理 篇6

脑卒中,中医又称为“中风”,现代医学称为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病的总称,一般临床表现为偏侧肢体麻木、偏瘫、言语困难、头晕头疼、恶心呕吐、昏迷甚至死亡等,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抢救成功率大大增加,但后期会遗留思维、言语、肢体等器官的功能障碍。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中风危害进一步加重,如何早期识别中风危险因素及对患者进行恢复期康复训练及健康管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人员急需掌握和熟悉的。

脑卒中的分类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又称为脑梗死,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占脑卒中病例的60%~70%。

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的脑实质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又称脑溢血,根据出血部位分为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占脑卒中病例的30%~40%。

脑卒中的早期识别与应对

脑卒中是种急性病,因此,早期识别脑卒中症状是降低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的有效措施。

早期识别:①突然面部痉挛、胳膊、腿麻木无力,特别是在一侧;②突然的单眼或双眼视物不清;③突然意识不清,说话或理解费力;④突然走路不稳、头晕、平衡障碍或动作不协调;⑤突然不明原因的头疼或疼痛方式改变。

应对:①尽可能的告诉他人你的不适感觉,寻求他人的帮助;②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或乘车到医院;③选择您社区附近有溶栓资质的医院就诊。

时间就是生命,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而言,发病后的4.5小时就是最佳治疗时间窗

社区护理

脑卒中病情稳定后即可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其早期康复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改善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社区护理贴近患者、贴近家庭,在卒中康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护理:脑卒中后患者因突然发生的疾病及肢体功能障碍,常出现有抑郁、焦虑等精神状况,据有关统计脑卒中患者心理障碍发生率23%~65%,其中抑郁和焦虑最为普遍。同时,由于害怕引发再次出血等,患者常有自主行为退缩、患者角色行为增强、不敢或不愿进行康复训练等情况。因此,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给予心理支持,用高度负责的态度、耐心细致的语言、专业的医学康复知识耐心向患者讲解早期康复的重要性,鼓励患者早期进行肢体功能训练,鼓励失语的患者用笔和手势进行交流,减少其自闭及抑郁倾向,对焦虑不安的患者講解康复目标及康复训练达到的效果,稳定患者情绪,树立信心,同时,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可行的康复训练及护理计划,必要时协助生活护理,逐渐转换角色,循序渐进,进行自主运动。

家庭及社会的支持:①家庭支持:脑卒中后患者肢体、语言等器官功能障碍,躯体自主运动能力减退,在疾病初期多需要家人给予积极的照护,如:提供高热量、多纤维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床铺的清洁整齐、及时翻身拍背,防止褥疮发生,协助患者的床上肢体运动,预防肢体废用性萎缩;在患者康复训练期,鼓励支持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对训练效果及时进行正面肯定,等等。及时得到家人精神和情感的支持,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可以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抑郁情绪,增强自信和自尊,提高卒中患者的心理、社会应激能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康复训练中。②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一种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如:在社区内有就近可利用的医疗康复机构、康复设施;有专业的康复训练指导人员;有及时获取的康复训练知识手册;有可供使用的通道等公共设施等。社会支持通过满足个体的需要,降低卒中事件造成的压力,促进康复训练的有效开展。目前,绝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设有社区康复训练场所及康复器材,配备有较专业的社区康复医师,为辖区内需要康复的群众提供便捷可及的康复服务。

康复训练:康复训练以社区中心内的集体训练为主,设定阶段性康复目标,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为主要训练目的。①肢体功能锻炼:借助助行器、OT桌、滚筒、手指训练仪、阶梯步行器、肋木等进行上下肢肢体功能恢复锻炼,在护理人员的指导下正确的穿衣、裤及鞋袜。②语言训练:鼓励患者多说话,与患者讲话需清晰缓慢,给患者足够回答时间的时间,讲患者感兴趣的话题,多开展集体性活动,组建患者间的互助训练小组,开展群体性游戏活动。

康复效果评估:脑卒中社区康复是一项耗时较长的护理项目,定期进行康复效果评估是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防止再次卒中、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措施,通过定期的康复训练效果评估,对发现隐存的危险因素,及时纠正训练强度,合理调整训练计划有重要意义。评估项目主要有:①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控制情况;②患者的服药依存性;③家庭及社会有效的支持措施,包括生活照顾、心理支持等;④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及体重的控制情况;⑤原发病的控制情况;⑥康复训练的有效性;⑦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程度。

参考文献

1 江晓峰,等.社区脑卒中康复适宜技术对脑卒中患者社会功能活动的影响.中华康复理论与实践杂志,2011,17(2):178.

社区预防 篇7

一、概述

1.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原发感染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 为自限性疾病, 10日左右自愈。

2. 潜伏期一般为12~21天, 平均14天。

二、流行基本环节

1.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传染源。传染期一般为从皮疹出现前1~2天至疱疹完全结痂为止。

2.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水痘疱疹液和空气飞沫传播, 也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

3.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儿童多发, 易感儿童接触后90%发病, 病后免疫力持久, 一般不再发生水痘。

三、主要临床表现

1. 水痘特征是分批出现的皮肤黏膜的斑、丘、疱疹及结痂。

2. 全身症状轻微, 也可有低中度发热、头痛、咽痛、咳嗽等。

四、免疫接种

水痘减毒疫苗。

[复习题]

1. 简述水痘的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2. 简述水痘的临床特点。

第十四节流行性感冒

一、概述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 是由甲 (A) 、乙 (B) 、丙 (C) 三型流感病毒分别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流行基本环节

1.传染源:流感病人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流感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病毒存在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 通过说话、咳嗽或喷嚏等传播到空气中。

3.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病毒易变异, 人群可反复发病。

三、主要临床表现

1.单纯型流感的症状为:突然畏寒、发热、头痛、全身酸痛、鼻塞、流涕、干咳、胸痛、恶心、食欲不振。

2.婴幼儿或老年人可能并发肺炎或心力衰竭。

四、免疫接种

流感疫苗。每年对可能引起流行的流感病毒类型进行预测, 从而确定该年注射疫苗的种类。因此, 流感疫苗不是固定不变的。

[复习题]

简述流感疫苗是否为固定不变的。

第十五节病毒性肝炎

一、概述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不同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传染病, 包括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及戊型肝炎。

二、流行基本环节

1.甲型、戊型肝炎以粪-口途径传播。

2.乙型、丙型、丁型肝炎主要经血液及血制品传播。

三、主要临床表现

1.主要是食欲减退、疲乏无力, 肝大及肝功能损害, 部分病例出现发热及黄疸;但多数为无症状感染者。

2.乙型, 尤以丙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 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 极少数病例可呈重型肝炎的临床过程。

3.慢性乙肝炎病毒 (HBV) 感染及慢性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均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发生有密切关系。

四、免疫接种

1.甲型肝炎:甲肝疫苗。

2.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复习题]

简述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

第十六节消毒和隔离

一、定义

1.疫源地:由于病原微生物污染或携带病原微生物媒介的传播、受感染啮齿类动物的活动, 使疾病, 尤其是传染病扩展蔓延的场所或地区。

2.消毒:对病原微生物的去除和杀灭。

3.灭菌: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物上的一切微生物。

4. 消毒合格: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减少99.9%或使消毒对象上污染的自然微生物减少9 0%。

5. 隔离:将处于传染期的病人, 可以传染的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同其他病人分开, 或将感染者置于不能传染给他人的条件下, 称为隔离。

二、消毒处理时限要求

1.接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艾滋病疫情报告后, 城市应在6h内, 农村应在12h内采取消毒措施。

2.其他传染病应在12~48h内采取消毒措施。

三、消毒种类

1.预防性消毒:没有发现明显的传染源, 应对可能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所污染的物品进行的消毒, 如:自来水、牛奶的消毒。

2.疫源地消毒:对有明显的传染源存在或曾存在传染源的地方所实施的消毒。

四、消毒重点

1.肠道传染病 (伤寒、痢疾等) , 先进行室内灭蝇, 再重点做好病人的粪便和污染物的随时消毒。

2.呼吸道传染病如水痘、麻疹、流感、流腮等病原体排出体外后抵抗力较弱, 消毒对象主要是空气。白喉、猩红热、百日咳等的病原体由口、鼻分泌物或痰液中排出, 则对其口、鼻分泌物或痰液和污染物要随时进行消毒。

3.接触性传染病 (如沙眼、红眼病、癣) 重点做好脸盆、毛巾消毒。

五、病人消毒重点

1. 三分: (1) 分住室 (条件不具备时, 可用布帘隔开, 至少应分床) ; (2) 分饮食; (3) 分生活用具 (包括餐具、洗漱用具、便盆、痰罐等) 。

2. 六消毒: (1) 消毒分泌或排泄物 (如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为口鼻分泌物, 肠道传染病主要为粪便, 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为脓液、痂皮等) ; (2) 消毒生活用具; (3) 消毒双手; (4) 消毒衣服、被单; (5) 消毒患者居室; (6) 消毒生活污水、污物。

六、传染病隔离期限

1. 麻疹:隔离至退疹时或出疹后5日。

2. 风疹:隔离至退疹时或出疹后5日。

3. 水痘:疱疹完全结痂, 但不少于发病后14日。

4. 流行性腮腺炎:隔离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 约3周左右。

5. 流脑:症状消失后3日, 但不少于发病后1周。

隔离至症状消失后2次鼻咽分泌物培养阴性。

6. 百日咳:隔离至痉咳发生后30日或发病后40日。

7. 甲肝:自发病之日起3周。[复习题]

1.简述消毒与灭菌的区别?

痔疮的社区预防和治疗 篇8

1 痔疮的预防

1.1 加强锻炼

加强锻炼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 可以调和人体气血, 同时促进胃肠蠕动, 改善盆腔充血, 有效避免了静脉血液瘀积于肛肠部, 防止血管发生曲张和大便秘结, 避免痔疮的发生。因此, 经常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 减少疾病发生, 对于痔疮预防有一定的作用。

1.2 注意调配饮食

合理调配饮食纠正便秘改善胃肠功能, 是预防痔疮产生、减轻痔疮症状、减少痔疮复发的关键。饮食方面应多食蔬菜、新鲜水果、豆制品为主, 这些食品均可增加胃肠蠕动, 润肠通便, 及时排出肠道的有害物质和致癌物质。同时痔疮患者应当禁止或少食刺激性的食物。

1.3 保持正常排便

首先要注意多饮水, 使肠腔内保持足够的使大便软化的水分, 从而保持大便通畅。大便过干过稀, 都会影响肛肠活动。便干易损伤肛门造成肿胀和裂伤;便稀可使肛肠充血、发炎而引起疾病。此外,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最好有每日一次正常排便的习惯, 不要刻意的去控制大便, 如有便意应该马上入厕排出, 不可暴力强行排便, 纠正久蹲习惯, 禁止入厕时看书、看报。

1.4 注意肛门卫生

肛门、直肠、结肠均为贮存和排泄粪便的地方, 粪便含有细菌, 便后擦拭不净, 肛门周围易受细菌的污染, 诱发肛门周围汗腺、皮脂腺感染, 而生疮疖。女性阴道与肛门距离较近, 阴道分泌物可刺激肛门皮肤, 诱发痔疮。患者应经常保持肛门周围的清洁, 每日温水熏洗, 勤换内裤, 有条件者可用消毒药棉清洗, 避免刺激会阴和肛门引起炎症, 切实做到预防痔疮的作用。

1.5 注意孕期保健

妊娠期间, 由于孕激素的影响, 胃肠道蠕动减少, 粪便在结肠停留时间延长, 水分被吸收, 致使粪便干燥;同时腹内压力增加, 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增大, 影响下腔静脉及盆静脉回流, 引起痔疮或加重原有症状。发生痔疮应以高纤维素食物, 温水坐浴及软膏栓剂治疗为主。

2 痔疮的治疗

2.1 中医药治疗

2.1.1 辨证治疗

最常见的辨证用药如下: (1) 脾虚气陷型, 治法:补气升提; (2) 气血亏虚型, 治法:气血双补; (3) 湿热下注型, 治法:清热利湿; (4) 风邪夹热型, 治法:清热凉血, 祛风润燥。

2.1.2 外用药物及熏洗疗法

外用药物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生肌的作用。主要包括外敷膏剂、肛门栓剂、熏洗剂等。如痔疮宁栓、野菊花栓、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银灰膏、九华膏等。熏洗目的在于清热解毒、活血止痛、化瘀消肿。熏洗的同时可以配合内治法及坐浴法, 以增强其疗效。常用熏洗剂有:苦参汤、五倍子汤、祛毒汤等。

2.1.3 注射疗法

适用于各期内痔, 特别是I、Ⅱ期内痔、内痔不宜手术者、混合痔的内痔部分。目前国内最常见的注射剂为消痔灵注射液[1], 其治愈率高达90%, 是目前临床治疗内痔较好的注射方法之一。

2.2 手术疗法

痔疮手术是为切除病变的肛窦、多余黏膜和皮肤、摘除痔块和曲张的静脉达到祛除病灶、消除症状、保护正常肛门组织。混合痔外剥内扎术临床最为常见, 该手术是外痔区剥离切除, 内痔区结扎。手术简单, 对于单发或相互之间相对孤立的内痔根治效果好[2];创面闭合式手术适用于几乎所有需要作痔切除的患者, 在不损伤肛膜的情况下, 去除较多的血管组织, 通过用肛膜的缝合加速愈合, 使术后肛门溢液减少至最小程度, 防止较大伤口肉芽组织增生形成的肛门狭窄;吻合嚣痔上黏膜环形切除吻合术 (PPH) 是切除齿线上2~4 cm处黏膜, 使得肛垫向上移动, 起到悬吊肛垫的作用, 缓解脱垂症状。具有术后疼痛轻、手术操作简单、不发生肛门失禁等优点;痔切闭术是用吻合器将增大的病理痔组织切除, 同时将伤口闭合, 切除与闭合一次完成, 不留创面。

总之, 痔疮是常见病、多发病。导致痔疮的原因有腹泻、大便秘结或慢性疾病, 如长期营养不良, 体质虚弱, 导致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 除此之外还有饮食、生理、解剖等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应以预防为主, 及时发现并给予科学的治疗, 以便避免和减少痔疮的发生。

摘要:近年来, 痔疮发病率上升, 以20~40岁的人较为多见, 难治愈易复发。临床可通过药物、注射或者手术治疗, 中医药治疗本病疗效较好, 同时痔疮的手术方式也在不断改进。社区是治疗疾病的主战场, 通过多年的社区医疗实践证明:积极的预防和科学合理的治疗是避免和治愈痔疮的关键。

关键词:痔疮,预防,治疗

参考文献

[1]李国栋.痔的现代研究治疗.中国处方药, 2004, 2 (12) :7.

社区高血压三级预防体会 篇9

通过深入我社区进行入户调查以及根据统计学统计, 我社区高血压患病率已成为本社区慢性病排列之首, 且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 对辖区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和非药物管理防治, 建立社区高血压的管理模式, 有效地防治高血压, 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的死亡率和病残总危险, 降低高血压患者的经济负担, 方便患者, 提高其健康水平, 是我们从事社区卫生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以往, 我们只是通过患者来医院就诊时才能发现高血压, 并给与相关的治疗和健康指导, 至于患者是不是坚持治疗或血压控制情况, 如果患者不来复诊, 就不得而知, 至于那些有高血压但未曾就诊的患者更无以了解, 现在通过深入社区使我们了解了以往不曾发现的问题, 同时也拓宽了防治工作的视野。高血压防治必须做好三级预防, 如何做好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是我们下社区进行高血压防治的关键, 下面介绍一下笔者的体会。

高血压的一级预防

高血压的发病与很多因素相关, 目前已经明确的有遗传、精神神经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平衡失调、胰岛素抵抗、钠过多、肥胖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针对高血压发病的因素, 在全社会人群中进行高血压防病知识的宣传, 使本社区人群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提高, 发展为自愿接受科学防治, 进而自觉遵守健康行为和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控制体重, 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等就是高血压防治必须遵循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我们要让每个家庭能自觉地执行每人<6 g的食用盐标准, 降低家庭人口的钠摄入量, 低糖低脂肪饮食也能有效地减少“富贵病”的发生, 适量运动, 控制体重, 能有效地减少脂肪堆积。

另外, 研究已经证明, 高血压的发病也多与心理有关, 紧张、愤怒、惊恐和情绪激动等, 都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1]。现在生活压力过大, 对于下岗在家的40岁和50岁以及刚离退休的60岁的人群, 重点要进行心里和精神方面的疏导, 要耐心听取他们的怨言, 在获取他们的信任后再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循循善诱,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懂得健康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从而减少高血压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对在职人员, 希望家属理解、宽容, 给予上班族以宽松的家庭气氛, 以使他们回家能得以缓解精神压力, 心情愉悦从而有效减少高血压病发病。

高血压的二级预防

坚持对社区门诊35岁以上人群进行首诊测血压和每周多次下社区定期血压监测工作以及本社区内退休职工两年1次健康体检是发现新患者的主要途径, 通过35岁人群进行血压监测, 就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高血压患者, 对于处于高血压前期的患者, 连续监测3次, 同时给予一定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干预, 如果依然不能降到理想的血压水平, 可以辅助药物以及早控制好血压, 防治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的三级预防

对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 要进行规范治疗和注意心、脑、眼以及肾等并发症的防治。首先, 高血压一定要坚持规范治疗, 使血压得到有效的控制, 从而避免并发症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如何使更多的高血压患者尽早得到及时的治疗并使血压得到有效地控制, 是我们防治高血压以控制其所引发的并发症的当务之急。

首先要确定治疗目标, 即将血压控制在最大耐受程度范围之内, 目标血压:中青年患者<130/85 mm Hg, 老年患者<140/90 mm Hg, 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高血压患者达到120/80 mm Hg。高血压的基本用药有六大类, 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抗高血压的药物的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 轻度的高血压患者可选用一种降压药, 较严重的患者常需要两种不同种类的降压药物联合使用。药品的选用是根据个人的经济能力、用药的个体反应以及上级医院的治疗方案而定, 遵循个体化用药的原则, 同一类降压药物一般不联合使用, 用药过程中应经常测量血压, 观察用药效果。如果效果不好, 可换另一种降压药物, 但在更换药物的时候要注意衔接好药品的更替, 切忌骤然停药, 联合用药也应从小剂量开始, 防止不良反应发生。要达到理想的降压水平, 大多数的高血压患者要接受联合用药, 尤其中重度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及糖尿病等症的患者。选用≥2种抗高血压药物联合治疗应注意合理配伍, 其次, 每个人的血压在1天24 h内有着不同的变化, 以前所用的短效降压药物经常因为半衰期的原因出现降压不稳的缺点, 而且患者依从性不佳, 现在基本采用长效降压药物, 它的特点是使血压平稳下降, 弥补了以前降压的不足, 而且现在高血压药物的复方制剂也较多, 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对于高血压患者, 我们会针对性地定期进行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和心电图、B超的检查, 以了解患者的内部器官情况, 以便及早防止并发症, 值得注意的是, 他汀类降脂治疗时, 一旦患者有肌肉触、压痛或疼痛, CK高于正常值上限10倍, 应停用他汀类药物治疗[2]。

目前, 本社区大多数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基本上都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血压水平比较理想, 但对于已达到理想水平的高血压患者也不能疏于管理, 要进行经常的教育和血压水平的监测, 持续督促服用维持量的药物, 在季节变更时更要注意监测血压, 随时调整药物剂量, 使血压保持在安全范围之内, 以避免并发症和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高血压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高, 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给患者家庭和社会产生沉重的负担, 所以, 对于高血压的有效预防变得十分重要。本文旨在探讨社区高血压三级预防体会。

关键词:社区,高血压,三级预防

参考文献

[1]林星虹.浅谈高血压与人的心理[J].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 (14) :106-107.

冠心病二级预防的社区管理 篇10

1 西医治疗

A是指阿斯匹林。大部分居民知道阿斯匹林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作用, 也长期服用, 但通常服用剂量是25mg或50mg, 每日服一片, 有的隔日服一次, 还有的人因有胃炎而不敢服用。这些人用法用量都不达标。阿斯匹林应长时间、小剂量服用, 最佳预防剂量为每日 (75~150) mg;如果有胃炎或胃溃疡, 可以选用拜阿斯匹林, 并在餐前服用, 因为拜阿斯匹林在肠道分解, 对胃刺激很小。有溃疡出血时要停用。如果不能用拜阿斯匹林, 也要用氯吡格雷, 该药为血小板激活和聚集药物, 日常维持量为75mg。

B指β受体阻滞剂和控制血压。β受体阻滞剂有益于各种类型的冠心病, 有降低心肌收缩力、心率和血压, 使心肌耗氧量减少的作用。一部分居民在医院指导下能长期服用, 但只维持在固定的剂量上不改变, 而这个药用法是从最小剂量四分之一开始, 若能耐受可逐渐加至目标剂量, 静息心率达到 (55~60) 次/分为最佳。通常临床上用药以患者的心率降至70次/分左右、已经自感症状消失为标准, 一般情况下不会考虑加药达到目标心率。实际上, 心率每增加5次/分, 心血管事件风险提高6%, 心率.>75次/分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研究表明:静息心率每下降10次/分, 心源性死亡风险下降30%。还有一部分居民感觉良好而自行停服药。这样做是很危险的, β受体阻滞剂应减量而非停药, 否则, 易致心率反跳性增加, 有引起心肌缺血或心绞痛频发的风险。平素有的居民出现心慌胸闷症状时, 心电图较前对比只是心率较快, 在80-90次/分, 只要调整β受体阻滞剂剂量, 1/4加量, 每周测一次心率, 使心率达到60次/分左右, 症状能消失。社区医生嘱咐居民长期按照这个剂量服用, 不能自行改变。每次取药时一定要提醒医生听一下心率, 并有记录本, 记载这半年的心率情况。这样做降低了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

C是指降脂治疗。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胆固醇 (TC) 及低密度脂蛋白 (LDL-C) , 延缓斑块进展, 稳定斑块和抗炎, 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目前相当一部分居民已认识到高胆固醇的危害, 能够服用降脂药, 但他们常常在复查血脂后, 因为化验单的结果正常, 而高兴地把药停用。殊不知不同危险水平患者的胆固醇的目标范围各不相同, 仅仅依据日常血脂检验报告单是否出现警示性的箭头来判断是否正常远远不够的。心梗、糖尿病、冠心病、中风患者, 由于他们体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广泛存在, 而化验单结果正常, 仅仅表示短时间胆固醇被控制住, 并不代表风险消失, 若不持续治疗, 斑块还会出现, 变得脆弱易破, 很容易再次出现心梗、中风等。还有的居民因怕出现肝损坏而不敢服降脂药, 而调查研究证实, 服降脂药他汀类出现肝损坏的很少, 只要转氨酶升高不超过3倍, 就可按时服药。还有的患者服了降脂药, (6~12) 个月不复查血脂有无变化、有无达标和安全性检查 (血脂、肌酶、肝酶、肌酸肌酶) 。因此患者要做到血脂达标, 而不是化验单上的正常值, 这样才会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有的糖尿病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不显著, 表现为甘油三酯升高,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专家肖月华教授指出,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干预, 治疗的首要目标是降低LDL-C, 首选他汀类药物, 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LDL-C控制在1.8mmol/l以下。而临床上有的医生因为甘油三酯升高而只用非诺贝特药物。这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未降低。

D是指合理膳食和控制糖尿病。做好低盐低脂饮食, 糖尿病为冠心病的等危症, 控制好血糖, 减少了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E是指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指导适当运动。对于病情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制定锻炼计划, 循序渐进。

2 中成药治疗

中医至少有三千年的历史, 中医治疗有独特的理论, 中医治疗副作用小, 耐受性好, 且疗效持久。回到社区的冠心病病人处于稳定期, 治疗原则以扶正补虚为主, 补虚重在补益心脾肾三脏, 以扶正固本;根据病人情况, 酌加活血化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品种越来越多, 仅仅《国家新编中成药》中收录品种就已达130种, 根据临床症状参考冯玲等报道可将常见中成药归结为如下6种:

(1) 益气活血类。具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功效, 可作为长期有效防治心绞痛药物。代表药物有通心络胶囊、麝香保心丸、脑心通胶囊、补心气口服液、参芍片。

(2) 行气活血类。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效, 主要用于气滞血瘀说型心绞痛。代表药物包括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血府逐瘀胶囊、心可舒片、地奥心血康胶囊等。

(3) 益气养阴活血类。具有益气养阴, 活血化瘀, 养阴生津功效。代表药物包括心元胶囊、稳心颗粒、生脉胶囊等。

(4) 化瘀通脉类。具有活血化瘀, 舒利血脉之功效。代表药物心脑舒通胶胶囊、银杏叶片、活血通脉胶囊、血塞通胶囊。

(5) 活血化瘀类。具有化痰散结、活血通络的功效。代表药物包括心通口服液、丹蒌片等。

(6) 温阳活血类。具有益气助阳, 活血通脉等功效, 代表药物包括心宝丸、右归胶囊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冠心病的二级预防的重要方法, 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 是冠心病二级预防社区管理的优势所在。社区中重视冠心病的个体化治疗, 每个病人在开药时能做到ABC不可缺, 但不固守一个处方不变;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生活方式干预, 标本兼顾。同时中成药要辨证运用, 用药种类能少时就不要增多, 避免重复使用作用相同或类似的药;临床上往往不会单独出现一个证型, 而是两个或多个证型同时出现,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杨文英.2型糖尿病, 一种糖脂代谢病.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 2001;21 (6) :284~285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33

[3]赵水平.血脂博士谈健康:高脂血症患者指导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12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35 (3) :195~206

[5]冯玲, 付小奎, 崔永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中成药的应用现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9;7 (7) :811~814

社区老年高血压中风的预防与保健 篇11

【关键词】 社区;老年高血压;预防与保健

高血压中风是高血压的一种严重并发症。相关研究表明,控制高血压不仅仅是针对疾病本身,最重要的是控制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1]

现对笔者所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中风预防与保健工作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122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基本信息,并将近期的中风预防与保健工作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风的最佳预防与保健策略,并为该社区今后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中风的预防与保健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信息 选取笔者所在社区12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男性67例,女性55例,年龄在54岁到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2岁,高血压患病时间在2年到31年之间不等。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的高血压诊断标准[2],且其中无中风患者,12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平均血压为(97±18)mmHg/(159±11)mmHg。

1.2 预防与保健

1.2.1 健康教育 由于高血压属于慢性进行性疾病,可引起全身症状以及多种严重的多器官并发症,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知识覆盖较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高血压以及中风的发病机理、临床症状以及可能导致的后果,高血压与中风之间的关系,高血压与中风的日常预防等。同时由于目前老年人普遍知识水平不高,同时身体智力开始逐渐下降,因此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的方式要注意浅显易懂。社区护理人员在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中风的预防与保健教育过程中,还要注意对于老年患者的疾病误区进行积极及时的纠正,比如高血压不适宜运动,应当尽量休养,高血压是可以遗传的,如果血压得到控制就可以停药等等。纠正错误关键,对于保证老年患者的血压得到长期有效地控制,尽量减少中风及其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2.2 日常保健 高血压初期的临床症状通常不明显,而高血压并发中风时却是来病突然,病情变化急切,因此社区做好积极的日常预防与保健工作就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建立其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档案除包括老年人基本信息外,还要包括各类疾病的病史以及发展状况;二是社区护理人员要积极筛查,定期组织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掌握社区内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同时也利于预防与保健工作寻找突破口;三是教育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学会自己量血压,并养成每日量血压的良好习惯;四是组织社区老年人积极开展各类锻炼活动,保证老年人的日常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五是对于出现身体不适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社区护理人员要主动上门服务,严重时尽早就医。

1.2.3 日常用药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日常目标主要是在于控制自己的血压,使之长期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但是有的老年人一看到自己的血压正常了,就私自进行减药甚至是停止服药,这与血压的长期有效控制这一目标是背道而驰的。而血压的不稳定与中风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社区护理人员除了进行健康教育外,还要做好日常用药预防工作,要定期做好老年患者以及同住家属的电话回访,要定期检查患者在社区的取药情况和体检情况,对于服药不及时,体检血压不稳定的老年患者要进行上门教育,同时告知家属。另外,老年人由于生活压力较小,在患高血压后常常会自行选择一些保健品或是保健药物进行服用,由于自身医学知识的缺乏,服用的保健品很有可能是虚假产品甚至对人体有害,因此护理人员要积极向老年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并进行调查走访,对于确需服用保健品的老年患者,对社区医生一定要对该保健品进行详细的研究,重点考察该保健品是否适应患者身体以及与患者日常服用的药物能够共同服用。

1.2.4 饮食保健以及其他 饮食保健是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全面增强患者身体素质,尽量降低中风发生的一种重要的也是天热无害的手段。社区护理人员要针对社区内的每一位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以及所患其他疾病情况制定出专门的膳食食谱,供患者及其家属参考。一般来说,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日常饮食应当注意各类营养物质的摄入比例,选择易消化易咀嚼,富含植物纤维、维生素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但是在日常饮食中一定要注意低脂肪、低盐和低胆固醇的食物。老年高血压患者应当少吃多餐,每餐不宜过饱,适当运动,戒烟戒酒,不食辛辣刺激食物,多喝水,规律作息,不宜过度劳累。

2 结 果

通过对本社区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上述中风预防与保健工作后,12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115例患者的血壓控制水平提高,所有患者的相关疾病预防与保健知识有了较好的掌握,疾病误区明显减少,107例患者的日常生活、服药与饮食习惯大大改善。

3 结 论

有效的社区预防与保健工作,对于长期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促使其养成良好的自我保健习惯,减少中风发病几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吕雪.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2,3(12).

社区居民对食源性疾病的预防 篇12

1 社区居民对食源性疾病的认知

1.1 食源性疾病的现状:

食源性疾病是由于人们食用的食品中的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食源性疾病是我国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 成为食品安全预防工作以及基层疾病预防工作的重点。近年中, 我国平均每6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食源性疾病。2012年中国科协举办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 食品安全专家表示, 食源性疾病是我国的头号食品安全问题[1,2]。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在2013年8月发布的我国食源性疾病的调查报告显示, 被调查的部分省区内在2012年中急性胃肠炎的发病率为0.56次/人年, 其中由于食源性疾病引发的急性胃肠炎的发病率为0.157次/人年。调查结果表明, 我国当前数量最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是食源性疾病[3]。

当前食源性造成的危害十分突出, 危害着公众的生命和健康, 成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国家卫生部2006年至2010年发布的全国食物中毒事件的通报表明, 期间共计发生食物中毒事件2023起, 发病36920人, 死亡967人[4]。这里需要说明的是, 卫生部公布的数据仅指食源性的“中毒事件”, 并不包括食源性的感染问题, 也不包括没有被通报的不属于“中毒事件”的食源性食品安全问题。在食源性疾病中食源性的感染问题, 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 我国食源性疾病的实际发生情况, 要比卫生部发布的通报数字大。

1.2 社区居民对食源性疾病的认知情况:

食源性疾病虽然已经成为我国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 威胁中人们的健康。但是, 公众对食源性疾病缺乏认识, 重视不够, 由于人们的疏忽大意造成的食源性疾病经常发生。2013年, 我们在基层社区医疗卫生公众中, 对所在社区居民对食源性疾病的认知情况进行过调查, 以了解社区居民对食源性疾病的认知情况, 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食源性疾病的措施。

我们在社区卫生预防工作中, 对哈尔滨市某社区的部分居民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调查内容主要有:食源性疾病的常见情况, 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原因、食源性疾病的危害情况。居民对1年中是否发生食源性疾病问题的回答是, 有90%的居民回答1年中自己发生过, 有72%的居民回答发生过2次以上。居民对食源性疾病的危害情况的认识是, 有56%的居民认为危害很大, 有23%的居民认为问题不大, 有17%的居民认为是常见问题、不是大事。居民对食源性疾病的常见情况的回答, 多数选择的是因食物变质造成, 占85%, 也有选择食品自身有问题的。

2 社区居民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对策

食源性疾病是经常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也是基层社区卫生防疫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当多是由于居民缺乏重视、缺乏对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意识。因此, 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 应当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宣传教育, 提高居民预防食源性疾病的能力。

2.1加强对居民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是预防食源性食品安全问题的主动性的预防措施。2011年5月,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纲要 (2011~2015年) 》, 要求提高公众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率, 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制观念与主体责任意识, 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以提高监管能力, 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是食品安全预防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面向全社会成员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预防措施。通过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与意识, 提高公众认知与预防食品安全问题的能力。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公众中, 应当注意开展以食源性疾病预防知识为内容的宣传工作, 每年要采用宣传栏、宣传传单等形式, 定期对居民进行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宣传工作。

2.2 提高居民对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意识:

大量的食源性疾病是由于人们对食源性疾病的重视不够、缺乏预防意识造成的。加强居民的预防意识, 可以有效提高公众对食源性疾病的预防能力, 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如对于有毒动植物的食用, 通过加强预防, 就可以避免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常见的有毒动植物, 如毒蘑菇、没有熟透的菜豆。动植物中自然存在的毒素的对食用者构成很大的风险, 应当重点预防自然原因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于存在安全风险的动植物, 在预防措施上, 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提高风险预防意识, 把好食品的入口关。预防食源性食品安全问题, 首先要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和重视, 才能提高预防工作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君石.食源性疾病成为我国头号食品安全问题[J].中国科技信息, 2012, 15 (9) :7.

[2]姚敏.食源性疾病是食品安全最大敌人[N].中国消费者报, 2012-11-12.

[3]张昊.食源性疾病依然是最大食品安全问题[N].健康报, 2013-8-12.

上一篇:MAC层协议下一篇:诊治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