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作业的有效性

2024-08-16

化学作业的有效性(共9篇)

化学作业的有效性 篇1

化学有效作业的评价既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师生知识互动实现反馈与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不断深入,完成有效作业的动力。因此,对化学作业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其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化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其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评价的结果不仅具有激励导向作用,更应体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作业评价方式,根据学生学情、作业类型及作业目标等要求,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实现有效作业的教育功能。

1、“等级—评语”式作业评价,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等级—评语”式作业评价是描述学生作业水平,并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方式,这种评价具有很强的激励性、导向性,评价时重在激励,贵在引导,旨在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进步与不足,不断明确努力方向,提高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对于以巩固知识、技能为目标的书面作业,可采用这种评价方式。评价时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尽量从积极的方面,在鼓励时指出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指出其不足时,肯定其进步的一面。尤其是对于一些学困生的作业,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批阅,从中寻找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评语要渗透对学生的关怀和期盼,使学生读后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更会激起他们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因,获得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2、“学生互批”式作业评价,促进学生交流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对于难度较小、基础简单、容量较大、批改耗时、内容繁琐的化学作业适合采用学生互批的作业评价方式。教师先给出正确的参考答案,然后同桌之间交换批改,要求学生帮助同学指正错误,并给出等级评价和评语,这样不仅有助于他们进行反思,潜意识要求自己避免和犯类似错误。同时可以有效地促进相互交流,合作学习。

3、“学生自批”式作业评价,促使学生学会自我反思、自我评价,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

对于一些当堂检测可适当采用学生自批的作业评价方式。化学作业完成后,教师先给出正确答案,让学生自己先行批改,打上等次并对错误处用符号注明。教师再进行二次批阅时,只需浏览一下,重点放在学生出错原因的分析上。这样,教师成为学生作业自批后的评判者与点拨者,学生自批一旦获得教师的肯定与赞许时,学习的信心与动机将会得到强化。若有出入时,学生心理上将会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其进一步反思、反省。

4、“成果展示”作业评价---趣味型作业

对于有化学日记、手抄报、课外观察、调查等趣味型作业,往往采用“成果展示”的作业评价方式,通过教师与同学们的给出的反馈,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并从中获得信心,也利于其他的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缺少的,找到自己的优点,更好的完成其他的化学作业。

5、竞赛型作业---形成教师、小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对于化学概念、定律、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需要学生理解并且熟练掌握的知识,应充分利用学生渴望获胜的心理,组织适当的比赛形式,促使他们主动记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变被动为主动,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和尊重需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激励好胜动机。教师和学生既是参与者也是评价者,充分重视小组评价与自我评价,形成教师、小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应激励学困生积极参与活动、侧重辅导学生正确使用化学语言。

实践型作业---重视学生体验、形成积极性评价

学习化学是为了服务于生活、生产,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家庭小实验、探究实验等实践型作业,由于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无论实验的成功与失败,分析实验的过程都是学生理解知识的绝佳机会。教师的评价应揭示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而不仅是针对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使最后没有得出所谓的“科学”结论,只要学生经历的活动过程对自然、社会和自我形成了一定的认识,获得了实践的体验和经验,就应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通过肯定其活动价值,促使学生养成动手、动脑学化学的习惯。

化学作业的有效性 篇2

关键词:作业批改,有效性

化学教学课堂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要让学生真正领会和把握化学概念的核心, 领悟概念所反映的化学思想方法, 学会化学的思维, 形成化学认知结构, 发展化学能力, 提高化学素养。但是, 在短短的45分钟时间内, 教师很难完成这样一个充满智慧而又复杂的过程。为此, 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需要向外延伸, 其中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批改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批改作业是教师的一项常规工作, 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提高。它对于指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作业的批改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目前我们教师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目前作业批改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业批改功能单一

传统的作业只是学生解答, 教师批阅。当老师和学生在作业中产生思维碰撞擦出火花的时候, 教师和学生对问题有想法而不能及时地记录下来, 不利于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加深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限制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2、评价作业忽视过程性评价, 师生间缺乏多向交流沟通

学生往往只看作业本中对或错的符号, 而不大会细细推敲教师的批改。这样, 教师虽然获得了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 但学生并没有从教师那里及时获得信息反馈, 或即使获得了信息反馈也未能及时地处理。其次, 学生之间也不大有交流的机会, 使学生思维单一、保守, 不利于多向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3、作业批改无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原则

由于教师对学生作业采取“包批”的办法, 学生无权过问。而教师往往用自己的思路代替学生的思路, 用自己的方法作为衡量对错的唯一标准, 甚至于教师直接在学生错题上订正, 让学生毫不费力地得到正确答案, 而无须再动脑筋思考, 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缺少自我检查和反思积累的过程。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利于激励学生的“自悟”, 学生成了作业的奴隶。

二、作业批改的互动尝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大胆的改进, 对初中化学作业批改进行了师生互动的尝试。

1、拓展作业功能

我尝试将作业批改格式分为三大板块:第一部分是学生的解答;第二部分是教师的批改与学生的互动;第三部分是学生的反思与整理。

每个页面二分之一空间学生写问题解答, 要求学生写下较为完整的解题过程, 可以让教师在批阅过程中捕捉到学生的思维轨迹, 了解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思维水平、思维质量和问题所在;四分之一空间写教师批改评语和学生阅后反思, 教师肯定学生思维亮点, 指出学生思维中的误区,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作出相关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师的批改意见后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 或对教师的批改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四分之一空间由学生自己在反思积累的基础上写出题目的探究和拓展变式, 归纳整理, 举一反三, 使自己学一题会一类, 做一题会一串。

2、运用特色评语加强指导

化学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判断习题解答正误、比较学习方法差异方面, 单纯地用“对”或“错”来评价学习思维, 不但枯燥乏味, 缺乏激励作用, 而且无法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潜力, 甚至影响师生间思想、情感的交流,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将特色评语引入化学作业的批改中, 肯定其成绩, 指出其不足, 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三、作业批改互动尝试的思考

作业批改的互动尝试, 笔者已坚持了多年。多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 既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又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疏导, 从而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成绩。回顾这几年的实践尝试, 笔者有如下体会。

1、要关注学生的作业过程,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拓展作业批改的功能, 纠正学生只关注批阅符号而不会深思的行为, 培养学生及时检查和纠正作业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对作业的反思和整理, 使学生善于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归类、规律小结。拓展作业批改功能, 可以使老师精选题目, 学生精做题目, 并在自己不断积累反思的基础上整理归纳, 避免题海战术, 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和探究能力。由“学会”变成“会学”, “会思考”, “会整理”, “会探究”, “会创新”。

2、要关注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不管是哪一类型的学生, 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指导, 然而却因为仅仅被打上一个对错符号而挫伤了他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业格式的改进、评语的添加, 从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等多方面综合评价了学生作业, 而教师没有想到的学生的奇思妙解, 又让教师感到自身的不足而努力钻研, 寻求更大的发展, 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动, 学生间的多向交流和互动, 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分享。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让每位学生有所进步

作业的面批是提升学习成绩和学生能力的最佳方法, 面对面的沟通能解决很多问题, 但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可能做到人人面批。而尝试互动批改, 可以使一部分有小问题的同学及时在老师评语的提示之下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 进行修正。而教师的主要精力就可以放在学困生的身上, 使班级同学共同进步, 不使一个差生掉队。

4、要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在情感上渴望着每次作业都能以自己最佳的状态去完成, 使学生由单纯地、被动地做作业, 变为积极地、主动地参与作业批改的全过程,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 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激起学生的“情”, 引发学生的“趣”, 满足学生的“需”, 达成学生的“学”, 使每个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体验理解、信任、友爱、尊重和鼓励, 体验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逢占忠.新课改下初中化学作业有效设计与批改的探索[J].中小学教育.2012 (10)

浅谈初中化学作业的有效性 篇3

一、改变观念,提高认识,科学选编作业

作业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不但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技能,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习惯。好的作业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只有对作业的目的、作用和功能有清楚的认识,我们才能在作业的设计、讲评中切实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科学选编作业题,要依据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思维逻辑有机统一起来,围绕某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在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载体,以适当的思维量和思维强度训练为主轴,在初学、章节复习、期中期末复习、中考复习等各个不同学习阶段,各有侧重地系统编排“问题与习题组”,精选知识覆盖面广、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整体安排,为学生提供适量的作业训练。例如:学习化学变化的概念时,问题设计如:(1)宏观上怎样认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以及它们的区别(有没有新物质生成)?(2)微观上怎样解释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以及它们的区别(分子、原子有没有变化)?结合宏观与微观认识,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如何定量认识化学反应?习题设计为:⑴指出生活中下列各组变化中,谁属物理变化?谁属化学变化?说明理由。①自行车轮胎爆炸,礼花爆炸;②镁带燃烧发光发热,电灯通电发光发热;③酒精灯里的酒精因挥发减少,酒精灯里的酒精因燃烧减少;④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加热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⑵从分子、原子的角度分析习题⑴中各种化学的区别。⑶请分析说明习题⑴中各种化学变化,在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有没有变化,并说明理由。这样一组问题与习题,把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分子、原子、元素、物质的组成与构成、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点综合起来考虑,从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面提供给学生训练,学生通过对现象相近的物质变化的比较、分析,深入理解物理与化学变化。这样的作业训练量不大,但知识含量高,思维容量大,效率高;既符合学生记忆需要多次反复的规律,又避免简单重复的“题海”;既提高思维强度,又可感受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学习、研究化学的学科思想方法。

二、作业设计,大胆创新,提高训练

准确布置作业题是实际减负增效保证。“一刀切”的统一作业既“造成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尴尬局面,又不利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发展,分层作业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作业选择环节主要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要完成的作业,得到信任的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胜心来完成各种练习,力争达到更高的要求,也客观上减少了抄袭作业的情况,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

分层作业中,学生在享受极大的自主性和尊重的同时也暴露出缺乏监督和对自己的最近发展区把握不准以及好高骛远的问题。由于缺乏监督,有的学生可能会以自己基础差为借口选择很少一点作业;有的学生可能由于过度好胜选择了大量自己能力无法完成的题目,最后却因为无法完成反而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帮助每位学生选择合适的能达到最近发展区的作业?根据成绩不同,为每位学生配备一位“小导师”显然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地方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仅为学优生确定最近发展区就可以了,既减轻了教师的压力,又有利于各层次学生的发展。

三、作业批改,进行改革,提高批改实效性

作业批改是教师投入大量工作时间的一项常规工作。目前,教师批阅作业大多数采取两种做法:一种是全部作业逐步逐题批阅,批改“数量多、实效低”,整天不是上课,就是埋头在作业堆里,忙得不可开交。另一种是作业布置很少(甚至没有)或者很多,批改也只是打几个“√”或写几个“阅”,有的甚至自己不批阅,而是叫几个学习较好的学生批改(当然这样的教师是极少数)。总之,教师批阅作业的效益不高。因此,改革作业批改方式、提高批改实效性,把教师从大量的、无效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腾出时空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是减负增效的关键所在。根据作业训练的不同目标,教师批改作业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⑴精批+面批,并建立作业档案。⑵全收半改,腾出时间研究学生。⑶自批互改,集体讲评等。而对课堂作业的批改,采用“自批互改,集体讲评”效益是最高的。学生做完作业,先让自己检查批改,然后前后或左右学生交换互改,教师汇集作业中出现的典型错题進行“会诊”,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正确思路与方法,同时收集方法新颖、思路简捷、一题多解等典型范例,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作业批改的方式很多,各有用途,不管怎样,教师采用的批改方式应以“指导学习,提高质量与效益”为基本原则。

四、作业的订正和反思,回归教学

在学习中,学生是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工,建构知识或意义,建构自己的理解,调整或改变原有的知识结构,这个学习过程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必须通过个人的体验,因此 ,要培养学生养成经常反思的习惯,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真正树立学生在作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作业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让学生在各个环节的参与中,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情感的变化。只有这样的作业活动才是有效的作业。

高中化学作业设计的实践 篇4

作业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续,可以检测教学效果,有助于教师及时把握学情,还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巩固知识,提升应用能力,培养学科素养。然而,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过多过重过难的作业负担,不仅打击了许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令大多数孩子身体素质下降,甚至身心受到伤害。不久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由于“双减”政策直击应试教育的功利、短视要害,因而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反应,学校、家长、老师对国家的这一重大决策普遍表示了热烈欢迎和支持。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学校、教师、家长必须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不得布置超过国家课标难度的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不得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教师不得参加校外有偿补课等等,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不得安排纸笔考试,不布置书面作业。对于国家规定的明令禁止的红线,每个教师都必须了然于心,时刻自警、自省、自勉、自励,要把国家的政策精神切实落实到行动上、工作中。

有人认为,学生的作业少了,教师的负担也减轻了,教师可以轻松一些了。这种对“双减”政策的认识其实是一种严重误解,虽然不排除有个别教师以“双减”政策为借口放松自己,但所有学校和绝大多数教师其实都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双减”政策背景之下,教师的责任不是变小了,而是更大了,要求不是变低了,而是更高了,教师的着眼点和教学重点必须从以往只做好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多地转移到对人的培育上来,而且必须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为此,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在思想上、行动上作出相应调整和提高,更好地扮演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关键角色。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再也不能够为了追求学生的考试分数而不断给学生加压,让学生成为刷题机器。对于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来说,教师必须控制好纸笔作业的总量,要做到少而精,精而有趣;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虽然不能够安排纸笔作业和书面考试,但并不意味着可以让学生放任自流,教师必须以更生动更活泼的形式,譬如以问答的形式来安排“口头”作业,这样既能够达到纸笔考试相同的效果,更为重要的在于,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化学前沿讲座作业 篇5

土壤中镉和镍

董杰

(河西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化学121班,1251101105,1563509541@qq.com)

摘要: 利用金属罐加热酸消解-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快速测定土壤中的Cd 和Ni。该方法前处理操作过程简便、省力,干扰小,空白低,所用设备简单,成本低廉。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土壤中的重金属,测定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经国家一级土壤标准物质样品测定验证,结果与标准值吻合。Cd、Ni 的回收率分别为97.5% ~ 102.5%、98.7% ~ 101.6%,相对标准偏差为3.25%、1.12%,方法检出限为0.1、1.0 μg /L。关键词: 金属罐 消解 石墨炉 土壤 Cd Ni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自然资源之一,也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业、城市污染的加剧和农用化学物质种类、数量的增加,土壤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便会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不良影响,进一步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1]人体健康。在中国,随着污灌面积不断扩大,土壤重金属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近年来,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骤增,其中重金属污染的案例占很大比例。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日益严

[2]重,对污染环境的治理迫在眉睫,因此,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于防治重金属污染,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们的健康,都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常用的土

[3][4]壤重金属检测分析方法有: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法,感应耦合电浆质谱法,火焰原子吸[5][6][7]收光谱法,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分光光度计比色法。上述方法或者样品前处理较为麻烦;或者测量时间长精密度不高;或者使用的仪器较为复杂,测量成本高。而GB /T 17141—1997《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Cd 的方法,又存在着检测限太高,干扰大,需加基体改进剂而导致的效果不好、稳定性差、波动性大等问题。本文采用金属罐消解- 石墨炉法快速直接测定土壤样品中的Cd、Ni 含量,具有操作简单,进样量少,准确度高,定量准确、迅速等优点,所得结果准确、可靠。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美国PE—600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镉、镍空心阴极灯,与主机配套石墨炉,自动进样器,塞曼扣背景。浓硝酸、氢氟酸,均为GB 以上级。高纯氩气: 纯度为99.999%。标准储备溶液: 镉、镍质量浓度均为1.00 mg /mL(标准物质研究中心)。标准工作溶液: 镉、镍质量浓度均为0.01 mg /mL,使用时按要求逐级稀释。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1.2 仪器测量条件

测量条件见表1。

表1 石墨炉测量条件

[8 - 9]1.3 金属罐消解溶解方法

称取土壤样品0.1 g(精确至0.000 1 g)于聚四氟乙烯消解罐中,加入1 mL HF + 2 mL HNO3溶液,将聚四氟乙烯管放置于金属罐中密封,置烘箱中于180 ~ 190 ℃加热24 ~ 30 h,冷却,将聚四氟乙烯管取出,放置在电热板上蒸至近干(140 ℃左右),再加少许HNO3(< 1 mL),蒸干(干透),加入2 mLHNO3 + 3 mL 去离子水,如前密封,置烘箱内于140 ℃加热4 ~ 5 h,冷却至室温,直接定容到100 mL 容量瓶中,待测。随同做空白试样。1.4 校准曲线的绘制

准确配制0、0.05、0.1、0.5、1.0、2.5 μg /L的镉标准溶液及0、5、10、20、30、50 μg /L 的镍标准溶液,按照表1 设定的仪器条件测定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同时测定空白试样。1.5 样品测定

将已处理好的土壤样品在测定标准曲线相同条件下进行测定,同时做全程序试剂空白,然后计算其含量。结果与讨论

2.1 样品消解方法

采用金属罐消解法消解土壤样品时,为控制好空白,避免样品损失,消解液加入量不宜太多,温度不宜太高,时间不宜太长。金属罐消解通过样品与酸的混合体内部发热,热量损失很少,从而使样品快速分解。消解时,硝酸加入量要适宜,太高会造成测定结果偏低,而且在高温下硝酸对石墨炉具有腐蚀性,造成仪器的损害。如果消解后硝酸残留量多,可在通

[10]风橱中低温加热,蒸发至近干。用混合酸分解土样,能彻底破坏土壤晶格,适于重金属的测定,消解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2.2 金属罐消解条件的选择

对HNO3 - HF 这一消解体系,按照不同用量、消解温度及消解时间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酸比例为2 ∶

1、温度为190 ℃、消解时间在24 ~ 30 h,能获得满意的结果。试验结果如图1 ~ 3 所示。

图1 混酸不同比例与A 的关系

图2 消解时间与A 的关系

θ /℃

图3 消解温度与A 的关系

2.3 方法检出限

以空白溶液测定10 次的标准偏差的3 倍所对应的浓度作为检出限,测得镉的检出限为0.1 μg /L,镍的检出限为1.0 μg / L。此检出限可以满足日常监测要求。2.4 干扰试验

++2 +2 +2 +3 + 试验表明,在所选试验条件下,5000 倍的K、Na、Ca、Mg、Zn,250 倍的Fe、4 +6 +2 +2 +2 +Mn、Mo、Cu,800 倍以下的Pb、Co 对测定无干扰。2.5 方法的精密度及稳定性试验

土壤测定用ESS—1 质控样作分析质量控制样,测定15 次,其重复性和稳定性见表2。由表2 看出,Cd、Ni 的测定值在标准值的范围之内,RSD 分别为3.25%及1.12%。2.6 线性方程与线性范围

将Cd、Ni 标准溶液均用1% 的HNO3溶液介质逐级稀释配制系列标准工作溶液,系列准工作溶液质量浓度见表3,按1. 2 仪器条件测定标准溶液的谱线强度,对谱线强度X 和标准溶液的浓度Y 进行线性回归,得线性方程与相关系数(表3)。

表2 ESS—1 质控样重复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

2.7 加标回收率试验

按照限定的工作条件和金属罐消解程序,在样品中分别加入不同量的Cd、Ni 标准溶液进行加标回收试验,结果见表4,由表4 可知,待测元素Cd、Ni的回收率均接近100%,表明方法准确可靠。2.8 样品测定

用本试验方法对实际土壤样中的Cd、Ni 含量进行测试,结果如表5 所示。由表5 可看出所采集土壤中Cd、Ni 的含量情况,Cd 含量范围在0.052 ~0.266 mg /kg之间,Ni 含量范围在15.7 ~ 58.2 mg /kg之间。均能达到土壤的环境质量标准要求。

表5 土壤样品的分析结果

结语

(1)用金属罐消化样品快速、完全、易保存。

(2)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直接测定土样,用ESS—1 质控样作对照测定及加入标准作回收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方法可靠。

参考文献

[1]于艳秋,张笑竹,刘娟. 重金属污染对人体的危害[J].企业标准化,2008,1: 16. [2]李战,李坤. 重金属污染的危害与修复[J]. 现代农业科技,2010,16: 268 - 270.

[3]王建伟,张娜珍,侯可勇,等. LIBS 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测量中的应用[J]. 化学进展,2008,20(7): 1165- 1171.[4]芮玉奎,孔祥斌,李静. 应用ICP - MS 检测不同种植制度土壤重金属含量[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27(6): 1201 - 1203.

[5]任海仙,王迎进. 微波消解-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J]. 分子科学学报,2009,25(3): 213 - 216.

[6]马元庆,杨建敏,刘义豪,等. 微波消解- 石墨炉原子吸

收法研究海湾扇贝中重金属的富集效应[J]. 齐鲁渔业,2009,26(1): 17 - 19.

[7]景丽洁,马甲.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污染土壤中5 种重金属[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1): 74 - 77.

[8]许海,王沽琼,徐俊,等. 土壤重金属测定中不同消解方法的比较[J].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21(4): 70 - 74.

[9]王京文,徐文,周航,等. 土壤样品中重金属消解方法的探讨[J]. 浙江农业科学,2007(2): 223 - 225.

化学作业的有效性 篇6

一、《难以忽视的真相》观后感

今天上课时观看了影片《难以忽视的真相》,感触颇深.这个影片主要讲的是全球变暖的问题。在课后经过查资料得知这个纪录片拍摄于2006年,而现在已经是2015年了。因此影片中所提到的问题应该进一步的加剧了,同样的我们的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应该进一步提高了。

作为一个活在这个时代的人,对于全球变暖的体会很深。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小时候在姥爷家的阳台放上一桶水,不一会就会冻上,而且冬天出去活动真的是穿的厚厚的,严严实实的,似乎暴露一点就会冻僵似的。而现在呢?冬天除了三九天气放一桶水一宿才能勉强冻上外,冬天大家的穿衣也变了不少,我去年冬天几乎只穿穿保暖内衣就度过了,甚至都没有穿羽绒服。

身边的种种现象都像是一个无声的警钟,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我们在走向灭亡。如果全球继续变暖,将导致海平面的持续上升,最终将会导致像马尔代夫这样美丽的岛国消失,而且就是中国的很多城市也会遭殃。我是天津人,在天津的一些街道会有零海拔的标志物,是想如果海平面继续升高,真的有可能我的城市将变成一片汪洋。而且还不仅仅是这一种单一的变故,海平面上升将会导致很多连锁反应,比如说格陵兰冰雪融化后的水盐分含量较低,可能会中断湾流而造成北欧地区气温骤降。甚至还会有一些人们无法推测的结果,也有可能导致生物灭绝等等。

我们现在应该很清楚我们的处境了,作者在纪录片中也说若是尽快采取适当的行动,例如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种植更多植物,将能阻止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我们不仅仅要做这些事情,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也能够帮助我们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例如少开私家车,多做公共交通出行,身边常用的电器,不用的时候一定要关掉,节约电也是间接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还有最简单的实行光盘行动,拒绝食物浪费也同样可以提高能源的转化率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我对这个影片很有感触,我会在之后用我的实际行动来证明的。

二、推荐的电影

同样是全球变暖,冰雪融化,我对另一部纪录片《北极传说》同样觉得触目惊心。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北极熊拿努和海象希拉一生中从青春期到成年到身为母亲的发展历程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北极世界,用镜头封装的北极清凉为观众带走夏日炎炎的暑气,同时,更进一步将全球变暖与呼吁环保等元素加入影片。这部纪录片运用第三人称的视角来讲述这段故事,这两只北极动物跟我们一样也是生活在全球变暖的过程中。而且比我们更能体会到带来的危害,当冰雪融化时北极熊很可能面对着淹死的命运。如果真的有一天北极的冰盖完全消失了,那么他们将失去栖息地,这个物种将不在存在。也许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图片中见到这一物种,同样就像我们对恐龙一样充满着无数的遐想。

真的觉得这部纪录片很有警惕作用,推荐大家来看一看吧。

三、我国的环保政策

我记得前几年国家颁布了一个勒令高污染企业搬出城市的政策。小时候,我们家附近有一家铅蓄电池的生产企业,在早些年由于工艺技术差导致空气中铅含量超标,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曾经小区的居民一致像上面反映这个问题,但是并没有人来管这件事,指导国家颁布了这个政策后这个问题才被政府重视到,强制停止了高污染的生产工序,并将其迁出市区。这项政策可以说是深得民心。

四、生产环保产品的公司

化学作业的有效性 篇7

一、前置性作业的优点

1. 可操作性强

前置作业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或者是团队合作中,可以通过小组之间相互检查的方式,亦或者是抽查、全班批改来进行作业的检查,让教师对学生作业的情况一目了然,这样做不仅方便了教师,也方便了学生,又不会显得笼统,因此,前置性作业相对于传统的预习性作业它的可操作性要强得多.

2. 形式、内容丰富多样

传统的预习作业一般是对学到的化学知识进行一次梳理,形式和内容较为单一,不够全面.但是前置性作业则不同,前置性作业可以是对生活中的某个化学现象的观察表的理解或设计,可以是探索性的问题的研究等.其内容和形式是没有局限性的.

3. 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另外,前置性作业还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所强调的教师主导作用.化学是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尤其是高一化学,处于高中和初中知识过渡的重要阶段,化学作业该怎么布置,布置什么内容,这些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在这基础上设计出前置性作业,所以说,前置性作业,强调了教师的一个主导作用.

4. 体现新课改理念

前置性作业一般都是采用小组或者团队合作的形式进行,这和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出的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纵观过去的高中化学教学课堂,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每天都生活在机械性的题海战术中,而前置性作业则一改过去的常态,利用前置性作业,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对作业中问题进行探索和思考,加上与小组或者团队成员的努力,最终解决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享受到了解题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整个化学课堂充满了活泼的气氛.

二、前置性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1. 作业的设计要具有开放性

既然前置性作业的目的是最终要让学生懂得自己学习,所以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就必须一改过去封闭性作业的常态,要具有开放性.前置性作业中创设的问题的角度、研究过程的思路、探究问题的手段以及问题最终的结果其表达方式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具有开放性的.学生在分析前置性作业中的化学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都是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水平自己设计的.教师必须围绕教材来设置前置性作业但是不能只拘泥于教材.

其实,这不仅仅是作业设计思想和作业设计内容上的开放,最主要的是学生思考能力、思维能力的开放.前置性作业的设计不单单就是布置作业,让学生去做就这样的简单,在高一化学教学过程中之所以要对学生进行前置性作业布置,为的就是让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中“溶液的配置与分析”时,在进行关于碳酸钠(Na2CO3)溶液的配制实验之前,笔者布置了一道这样的作业:小明在称量对碳酸钠(Na2CO3)进行溶液配置时,由于不小心的失误,导致最终所配制的溶液的浓度数结果偏大,你觉得小明造成碳酸钠(Na2CO3)溶液配制浓度数结果偏大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道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提前了解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可能引起浓度误差的原因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可能是他在向容量瓶内加水时加水过少”,等等.这也说明很多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是开放式的,化学这门学科既复杂又难懂,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开拓学生的思维,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2. 作业的设计要“因材施教”

前面阐述过,化学是一门既复杂又难懂的学科,而且每个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不同,因此,教师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要懂得“因材施教”,作业的难度过大,学生会觉得困难重重,难免打击学生学习化学的自信心,所以教师在设计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快乐.笔者就是根据班上不学生生的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前置性作业,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从而满足不学生生的学习需求.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浓度与质量分数的换算”的知识点之前,笔者布置两道不同的习题:(1)用4 g Na OH配制成16 L溶液,其CB是多少mol/L?(2)已知80 m L 4 mol/L Na OH溶液的质量为100 g,溶液中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第一是基础题,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套入公式进行计算即可.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此类的题目的基本要领,熟记公式;而第二题则比第一题要稍微复杂些,首先要进行换算,并通过已知条件求出M的值是多少,最终套入公式计算,因此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3. 作业的设计要具有引导性

在高一化学课堂教学中布置前置性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对新知识点做个很好的梳理,并且是作为指引学生学习新课的一种手段.它不仅仅是把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水平、经验和能力以及对问题的观点、看法给引导出来,最重要的是把下一个知识点的重难点通过前置性作业展示出来.所以,教师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要把下一个知识点的思路、重难点在作业中体现出来,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知识点,这样学生学习化学也就容易多了.

4. 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出合作探究的精神

近年来,新课改中一直提倡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是非常讲究团体合作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前置性作业的方式,加强学生彼此的间的合作.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前置性作业时,注意设计些易于小组合作的作业内容,体现出合作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在这过程中学会合作,懂得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而如果教师设计的前置性作业中全部内容都是由学生个人完成,对培养学生合作能力是不利的,这点教师要注意,在设计有学生独立完成的作业的内容上,应该加一些需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作业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5. 作业的设计要体现形式的灵活多样

前置性的作业内容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化学学科的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应该根据每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和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教师在布置这个作业之前,要认真备好课,掌握重难点.前置性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布置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可以布置学生在课本上完成;可以布置学生观察日常生活,并进行汇报,还可以是布置学生进行团队实验等等,总之,形式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即可.做到形式灵活多样,并最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结语

一份能起到良好效果的前置性作业,一定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它不仅能够为学生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小空间,还能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全身心的投入到化学的探索世界.在与学生之间的合作过程中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提高化学教学的效果,使学生最终养成爱学好学乐学的习惯,这样的前置性作业才是有效的.

摘要:“以学生为本位”是近年来新课改的最重要理念之一,作业是巩固和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提升自身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检验的一个重要依据,近年来,“前置性作业”越来越受到教育学者的关注,本文根据高中化学学科特点以高一化学为例研究高中化学前置性作业的有效性,分析高中化学前置性作业的优点,提出高中化学前置性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对今后的高中化学教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化学,前置性作业设计,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小梅.前置性作业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学反思[J].新课程学习(中),2011(6).

[2]郭浩芳.化学作业呼唤“量体裁衣”——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的问题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1(12).

[3]〗孙天山.化学前置性作业的六大特性[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2(2).

提高初中化学作业有效性策略 篇8

[关键词] 初中化学 作业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

(2016)11 0082

在全面展开素质教育、开展课程改革、提倡有效教学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可是,很多学生反映并没有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有效性,学生的负担依然过重,学生对作业依旧疲于应付。排山倒海的作业不仅无法体现课堂的有效性,更让很多学生厌烦不已,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众所周知,作业是用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再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由此可见作业的重要性。但作业也绝不是多多益善的,过量的作业反而会适得其反,事倍功半。如何调和作业的量和知识的巩固、转化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每位教师不可忽视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在具体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拙见。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

良好的作业习惯不仅有助于

提高

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初中化学在初三才开始设置课程,虽然在初一初二阶段其他学科的作业中,学生可能已经或多或少地形成了这样或那样的不良习惯,但对化学教师来说,每一位学生都等同于刚开始识字认数的小学生,如果化学教师在开始教学时能注意到这一点,就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在最初学习化学时,笔者对学生的作业很“宽容”,作业中的问题不管是不会或是粗心写错,还是格式不规范、字迹乱七八糟等,笔者都会耐心地一一面批、个个纠正,指出错误,指导学生改正,让学生逐渐养成认真对待作业、订正作业、总结错题集的习惯。在每节课上课前,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表扬做得好的、做题时思路多样的、作业清晰整洁的、进步明显的……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认真对待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激发学生对作业的重视。其实每个班级里作业习惯不好的学生只占少数,经过教师的耐心纠正,学生就会逐步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增强化学作业的针对性

化学教学内容包含许多的概念和基础知识。掌握相关内容的常规做法就是让学生“熟能生巧”,进行大量重复的练习。对学生来说,长期的只注重作业的量而不注重质的“题海战术”,只能使他们疲于应付,失去学习兴趣。因此,作为学生作业负担的直接负责人,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化学概念、基础知识,系统编排,精选练习,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尽可能使学生从题海战术中解脱出来的同时还能掌握知识、巩固基础、提高技能。例如,学习“物质的分类”时,作业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呈现:(1)背纯净物、混合物的基本概念;(2)举例说出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要求所举例子不少于二十种物质;(3)给出常见物质的名称,要求学生对已给物质进行分类;(4)写出已给物质中各纯净物的化学式。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不同的要求。

作业层次由浅入深,

一般的学生完成作业(1)和(2),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全部完成。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概念都不能背出,那么后面的三项作业是不可能完成的。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水平各不相同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作业,巩固知识,提高技能。又如,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其练习的设计可分层为:(1)让学生围绕书上的相关实验,说出实验要点、实验现象、实验结论,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原理;(2)改变实验装置

,对实验进行改进,如将红磷换成白磷,在不打开瓶塞的情况下加热,用放大镜聚热等

。由此可以引申出一系列的问题,但基本原理和课本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相一致。学生在完成了(1)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2)中的练习。

作业分层,针对性强,

既符合记忆需要多次反复的规律,又可避免简单的重复;学生在逐层完成不同难度作业的过程中,从最初的简单记忆到归纳总结记忆,再到灵活运用,思维逐渐清晰。

三、变换化学作业的训练形式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兴趣,我们可以改变作业的形式,使其更多样、有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互动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并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1.应用型作业

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联,学生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去发现、证实、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活性炭的吸附性”时,给学生留的作业是:竹炭包放在新买的汽车里起什么作用?是什么原理?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用途?又如,在学习“物质化学式的书写”时,可留如下作业:找出生活中我们接触的物质并写出它们的化学式;这些物质的化学式是否遵循我们所学的书写规则?

应用型作业可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化学学习对我们生活的指导意义,体验并认识化学的实用性。

2.开放型作业

开放型作业能够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习知识,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比如,在学完“溶液的配制和稀释”后,给出溶质、溶剂的质量,让学生根据所给数据编写作业,要求在作业中体现溶液的配制和稀释的相关内容。学生设计出很多题目,分别关于计算、实验仪器、实验操作等内容。然后让学生互换作业并完成题目。学生在

完成

作业的过程中会因为自己设计的作业难倒了别的同学或因为解决了别的同学所出的难题而非常开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当然也充分实现了作业的功能。

3.合作探究型作业

探究有助于学生自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合作可帮助学生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合作探究型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完“金属的锈蚀”之后,布置作业:我们周围有哪些物质会生锈?什么情况下生锈严重?怎样除锈?除锈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请学生分组探究。又如,在学完“溶液的酸碱性”之后,布置作业:生活中有哪些洗涤剂、除污剂?它们的酸碱性如何?除污能力怎样?适合除去哪类污渍?让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型作业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注重化学作业的批改方式

批改作业,既是对学生知识的认可,也是对学生知识的提升。只有师生共同配合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学生的作业形式多样化后,学生在作业上所表现出的问题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对作业的批改要应时而变,尽可能多样化。通常教师将作业批好发下去让学生纠错订正后再交回,但经常会发现有些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反复订正,有些学生甚至无法独立订正,造成时间的浪费,达不到消化课堂知识的目的。因此,笔者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依照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以下几种批改方式。

1.精批

对于一些用来检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本身要求学生解题规范、思维严谨的作业,教师就要亲自把关,必须精批。比如,实验室中用31.6克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理论上最多可以制得的氧气质量为多少?在一开始学习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像这类的计算练习是非常多的。在做此类作业时,除了让学生找出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之外,还需要对计算过程规范化,因此教师必须严格把关。在精心批阅时,对学生作业中的每一关键步骤给予对错评价,明确指出错误原因,帮助学生一一更正。同时,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汇总,并在课堂上重点讲解,重复强调,使学生牢固掌握解题的原理和步骤。

2.面批

学生在同一作业中体现出来的问题不尽相同,甚至同一作业中出现相同问题的原因也各不相同。面批是最直接的解决学生作业问题的方法。当面批改作业并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问题时,笔者不急于给学生指出错在哪里,而是先了解学生答题时的想法、对问题的理解、如此解答的原因。在了解清楚学生的思路之后有的放矢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才能真正体现作业的价值。比如,在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时候,经常会有学生漏写或多写沉淀符号“↓”,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笔者一开始并没有注意,只是发下去让学生订正,可是下次作业的时候学生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然后在面批的时候,笔者一个个去了解,才发现问题所在:部分学生压根不知道箭头代表什么意思,部分学生不知道生成物中哪种物质是沉淀,部分学生就是单纯忘记。呈现在作业中的同一个错误,原因却各有不同,所以面批作业可以从源头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在面批的时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即采用不同的改正方式。对学习优秀的学生以问题点拨为主,在教师的点拨下去思考、分析、矫正,这样印象更加深刻,效果更好;对学困生,可按照其基础与智力的实际情况,分层、分类指导。其实面批作业也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一个平台,如教师可以简单询问学生上课的情况,对课堂的理解难点在哪里,怎样讲更容易理解等。同时,还可以及时指出学生作业中的优缺点,用最直接的方式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

3.互批

批改作业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互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一些简单的作业,可让学生互批。互批不但可以发现同学作业中的问题,同时也是自我反省的机会,同学作业中的错误

对自己有警示的作用,提醒自己避免犯类似的错误。在学生互批的过程中,教师只要在一旁加以指导和点评就可以了。

经过长期的坚持与实践,笔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化学作业的布置不在于量的多少而在于学生掌握了多少,做得“多”不如做得“精”、做得“透”。只有切实提高了作业的有效性,才能使作业真正成为学生巩固知识,使知识转化为技能的有效手段。提高化学作业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化学教师面临的课题,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将作业的有效性和学习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高一化学暑假作业答案 篇9

1D 解析:所有的烃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煤油属于烃类。2D 3D 4A 解析:除杂试剂是过量的,必须把Na2CO3溶液放在BaCl2 溶液后面的步骤加。过量的钡离子用后面步骤中加的碳酸根沉淀。

5D 解析:A.铁与盐酸反应只生成二价铁。B.条件不是标准状况。6B 二.填空题

1.1:1 1:1 28:64 2:3 2.①②③④ 三.计算题 解:(1)300mL Al3+ + 3OH-= Al(OH)3↓ 0.1mol 0.3mol 氢氧化钠V= n/c = 0.3 mol÷1mol/L=0.3L=300mL(2)150mL 350mL 沉淀3.9g,即Al(OH)3 为0.05moL。当NaOH不足,铝离子未完全沉淀

V= n/c =(0.05×3)mol ÷1mol/L=0.15L=150mL; 当NaOH过量,氢氧化铝部分溶解

V= n/c =(0.05×3+0.05)mol ÷1mol/L=0.35L=350mL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选择题

1D 解析:A.CuSO4•5H2O是纯净物 B.纯碱不是碱,属于盐类 2C 3B 4A 5C 解析:生成的沉淀恰好完全溶解, Al3+ + 4OH-= AlO2-+ 2H20,说明加入的氢氧化钾物质的量是原溶液中铝离子的4倍。设原溶液体积为1升,利用电荷守恒: c(K+)+3c(Al3+)= 2c(SO42-).得出原溶液c(K+)=0.5mol/L.加氢氧化钾后,c(K+)=(0.5+0.4)mol÷2L=0.45mol/L 6A 解析: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 7A 8D 解析: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得到关系式 2Cu—O2 n(O2)=1.68L÷22.4L/mol=0.075mol , 所以铜的物质的量为0.15mol ,Cu2++2OH-=Cu(OH)2↓

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0.15×2)mol÷5mol/L=0.06L=60mL 二.计算题

解: 沉淀加入稀盐酸中无气体产生,没有铝;滤液中滴入NaCl溶液无现象,无银离子.滤液中加过量的稀NaOH溶液得到沉淀,沉淀只能是氢氧化铜。说明开始加入的铝没有把所有的铜置换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铝和硝酸铜。

根据电荷守恒,2n(Cu2+)+ 3n(Al3+)= n(NO3-),氢氧化铜分解的氧化铜4.0g,n(Cu2+)=n(CuO)=0.05mol,n(Al3+)=(4×0.1-0.05×2)mol/3=0.1mol 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0.1mol×27g/mol=2.7g 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选择题

1C 解析:2Na2O2 + 2H20 = 4NaOH + O2↑ 碱性氧化物只能与水化合生成对应的碱,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2B 3A 4B 5B 解析:溶液能和Al反应放出H2,溶液中可能含H+,也可能含OH-。A.Fe2+浅绿色,Fe2+与OH-不能大量共存,酸性溶液H+与NO3-相当于硝酸会氧化Fe2+,与铝反应无H2生成。C.HCO3-与H+,OH-不能大量共存 D.Cu2+、Fe3+有颜色

6A 解析:Na元素守恒 n(Na+)=0.6mol/L×0.1L=0.06 mol 混合物加热至恒重,生成的是碳酸钠,则m(Na2CO3)= 0.06 mol×1/2×106g/mol=3.18 g

7A 解析:B.SO42-与Ba2+ 同时生成BaSO4沉淀。C.Al(OH)3只溶于强酸强碱 D.电荷不守恒 8D 9C 解析:Fe HCl FeO → FeCl2(溶液中加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Fe3O4 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说明盐酸中Cl-与Fe2+完全结合FeCl2, 氯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1mol,则二价铁的物质的量为0.05mol,根据铁元素守恒,得到铁的质量为 0.05mol× 56g/mol=2.8g 二.填空题

(1)A :Cu D:AlCl3 H:FeCl3(2)两性氧化物 Al2O3 + 2OH-== 2AlO2-+ H2O(3)2Al+ Fe2O3 高温 Al2O3+ 2Fe。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一.选择题

1A 2A 解析:硅是半导体材料 3C 4A 解析:B.浓HNO3 与浓HCl按1:3体积比所得混合物叫王水 C.硝酸是氧化性酸,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一般生成氮的氧化物。D.常温下,铁片与浓硝酸钝化。5C 解析:SO2和CO2与澄清石灰水都会产生白色沉淀,无法区分 6C 解析:18.5mol/L H2SO4属于浓硫酸,依次发生如下反应

① Zn + 2H2SO4 =ZnSO4 +SO2↑ + 2H20

② Zn + H2SO4 =ZnSO4 +H2↑ 设生成SO2,H2物质的量分别为x,y.x + y =33.6/22.4 2x + y = 18.5×0.1-0.1/2(根据硫酸的消耗量)解得 x = 0.3 y = 1.2 C错 二.填空题

X:NH4HCO3 A:CO2 B:H2O C:NH3 D:O2 E:NO F:NO2 G:HNO3 三.计算题

解:(1)BaSO4的物质的量=9.32g÷233g/mol=0.04mol c(H2SO4)=0.04mol÷0.01L=4mol/L

c(HCl)=(4mol/L×0.035L-0.04mol×2)÷ 0.01L = 6mol/L(2)3Cu + 8H+ + 2NO3-= 3Cu2+ + 2NO↑ + 4H2O 3 8 2 2 0.05mol 0.14mol 0.06mol 由以上数据分析,铜量少全部消耗,所以生成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

n(NO)= 0.05mol×2÷3=0.1/3 mol

NO的体积为:22.4L/mol ×0.1/3 mol =0.747L =747 mL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一.选择题

1B 解析:A.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 C.元素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D.F没有正价,O无最高正价 2D 解析:同位素研究的是原子

3A 解析:元素可能存在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不能代替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4B 解析:A.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递减 B,C.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性与中心元素的非金属性一致。D.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越弱,其对应的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强。

5D 解析:Se与K同周期,与O同主族,属于第四周期第六主族。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非金属性递减,硒化氢的热稳定性比硫化氢的热稳性弱。6C 7AC 二.填空题

1.① Na ② F ③ F2 Cl2 ④ HClO4 ⑤ Na 2.① A 碳 B氧 C 钠 D 硫 ② 第三 VIA ③ 2CO2 + 2Na2O2 == 2Na2CO3 + O2 ④

⑤ + + → Na+[ ]2-Na+

化学反应与能量 一.选择题 1B 2C 3D 解析:化学反应速率的数值之比等于方程式的系数之比,D项时间以秒做单位,换成以分钟做单位。D.v(D)= 0.01mol/(L·S)= 0.6 mol/(L·min),速度最快。4B 5A 解析:达到化学平衡的判断标志: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各物质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等。B.密度=质量/容器体积,所有物质都是气体,满足质量守恒,容器体积保持不变,在反应的任何状态,始终是恒定值,不能作为判断标志。6B 解析: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Al>Fe>Cu.a中铁钉作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铜丝作为正极。正极电极反应方程式为 O2 + 2H2O + 4e-= 4OH-, 铜丝附近呈现红色。b中铝条作为原电池的负极,铁钉作为原电池的正极。7C 解析:判断元素金属性的强弱不是根据反应过程中失电子数目的多少,而是根据失电子的能力强弱。如:金属与酸置换氢气的难易,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强弱等 二.填空题

解:设反应开始时A的物质的量为a(mol)3A(g)+B(g)xC(g)+2D(g)起始 a a 0 0 变化 1.5 0.5 0.1×5×2 0.5×2 5 min后 a-1.5 a-0.5(1)(a-1.5)/(a-0.5)=3/5 解得 a = 3 c(A)=(3 –1.5)mol/2L = 0.75 mol/L(2)v(B)= 0.5mol÷2L÷5min = 0.05 mol/(Lmin)

(3)x:2 =(0.1×5×2):(0.5×2)解得 x = 2

有机化合物 一.选择题

1C 解析:A.丙烷的碳链呈锯齿状,不在同一条直线上。C.丙烷与丁烷属于同系物

2B 解析:苯含有介于碳碳双键与单键之间特殊的键,可与卤素单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也可与溴水等发生加成反应,但由于不含碳碳双键,所以不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

3D 解析:淀粉和纤维素属于多糖,通式均为(C6H10O5)n,n值不同。不属于同分异构体。4B 5B 6C 解析: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 7C 8D n(H2O)=5.4g÷18g/mol=0.3mol n(CO2)=8.8g÷44g/mol=0.2mol

n(O)=(4.6-0.3×2×1-0.2×12)mol ÷ 16g/mol=0.1mol n(C):n(H): n(O)=0.2:0.6:0.1=2:6:1 选 D 二.填空题 ⑴ C2H6O

⑵ ①2CH3CH2OH + 2Na 2CH3CH2ONa + H2↑ ③CH3COOH + C2H5OH CH3COOC2H5 + H2O ④2CH3CH2OH+O2 2CH3CHO +2H2O(3分

⑶ 相同点:都有无色气泡产生,都有热量放出;

不同点:乙醇与钠反应时,钠沉在液面下,反应也更平稳。

化学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一.选择题

1B 2B 3D 4A 5C 解析:氧化铁呈红棕色

6A 解析:氧化铝电解生成铝,氧化汞加热分解生成汞。7C 解析:石油裂化得到汽油

8A 解析: 关系式法 Al — 3e-10/3mol 10mol 析出铝的质量= 10/3mol × 27 g/mol =90g 9A 解析: 在相同条件下测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体积是该石油气体积的1.5倍,说明混合物的平均碳原子数为1.5,而烃所含的碳原子数必须是正整数,其中有一种烃含碳原子数必须小于1.5,只有甲烷。10A 二.填空题

解析:2Al + 2NaOH + 2H20 = 2NaAlO2 + 3H2↑

上一篇:青春五月,欢乐青年策划下一篇:学习院士精神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