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管理

2024-11-06

基础管理(共12篇)

基础管理 篇1

0 引言

电费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系到企业的运营好坏, 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抄核收业务作为电费工作基础, 是营销部门工作重中之重。目前供电企业内抄核收的行政管理分别隶属不同的供电所、县公司和营销部, 业务流程为横向、行政管理为纵向关系。由此, 抄核收工作难免会造成管理分散、问题滞后、互不协调的局面。另外抄核收工作环环相扣, 目前的管理只强调结果, 对管理实施过程的重视不足。在这种工作管理模式下, 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整个工作链的工作质量;同时还给岗位间责任不清、相互推诿提供了可乘之机, 给管理带来被动[1,2]。

针对以上问题, 本文探索研究电力营销的“流程协同化管理”, 通过对营销管理核心业务的梳理[3], 改变抄核收管理在管理部门上相互分割, 在业务上又紧密联系的多元化、多层次管理模式。并通过对企业内部及外部业务流程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建模、运行、管理监控和优化, 可达成企业各业务环节的协同整合, 使企业利润得以全面提升, 流程协同化管理作为一个全新的企业管理思想, 可打破原来各业务系统纵向条块分割的状态, 进而促进电力企业从“职能分割型管理”向“流程协同化管理”转变。

1 明确流程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 业务流程疏理可以协助企业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 找出核心流程, 并围绕核心流程疏理支持流程和管理流程, 作为下一步流程分级、绩效考核、价值链分析的基础;对于部门管理者而言, 业务流程疏理可以明确部门在整个企业中的位置, 为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提供指导性准则。根据电力企业的业务特点, 明确抄核收工作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 以流程化运作为基础对抄核收工作实施高效、快捷地管理。

打破目前抄核收条块化管理模式, 以营销技术支持系统为操作平台, 取消营销管理的二级机构, 将各供电所、县公司相对分散、业务类型一致的核算、收费业务统一进行流程化管理。组织机构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 缩短管理链条, 保障信息高度畅通, 建立高效快捷的管理机构。这样对抄核收工作做了规范, 也对抄核收的整个过程加强了管理和监督。使传统的自行闭环管理模式被取代, 实现了电费抄核收三个职能分离, 使管理流程化, 并相互监督。

各流程的具体工作内容是:

(1) 抄表流程:这是抄核收管理流程的源头, 是夯实营销管理的基础。根据用电客户的性质规定了不同的抄表时间, 分别由抄表员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抄表工作, 抄表差错由核算员进行监督。

(2) 电费核算流程:抄表员将抄表信息通过营销技术支持系统上传至电费核算岗位。电费核算员对计算结果进行审核, 待差错更改无误后生成电费。客户便根据生成的电费数额交纳电费。电费核算岗位是准确计费的保障。

(3) 电费收费流程:生成电费后便进入电费收费阶段。实收对账人员将每天银行代扣和实时收费数额与银行进行对账, 发现问题及时与银行进行沟通、反馈。对账准确无误后, 制作收、付款凭证, 并将电子数据传到账务。

(4) 对账流程:电费会计将实收人员对账完毕的实收数据通过网上银行对账。对账完毕后审核收付款凭证。

2 指标分解

在业务流程化管理的基础上将各大经济指标分解、量化为各个部门每个员工具体的、可衡量、一致的绩效指标, 不能量化的确定控制原则, 保证指标覆盖率达到100%, 形成人人头上有指标, 营销指标层层抓、人人管的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在操作上精益求精, 在管理上精雕细刻, 根据电费回收前、电费回收中、电费回收后梳理出相应的指标体系[4], 创建工作指标库:

工作标准指标化使抄核收工作的每个环节都有指标控制。实现了“抄表员按时到位抄表→核算员把好核算关→抄表员积极配合→工作目标明确→差错责任清晰→各单位领导充分重视→足额及时收缴电费”的有序管理模式[5]。

3 考核监督

针对每个指标的具体情况, 建章立制, 提高工作的规范性和作业的标准化,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统一的绩效考评机制。每月对指标实现情况进行考评, 及时通报, 并制订下一步改进措施。同时流程协同化管理中抄核收三个环节相互监督, 如果任一环节审核发现问题一定要及时处理, 减少营业事故。各流程工作人员不仅关注自身工作的对与错, 还关注流程前后环节的正确与否, 这样层层把关, 提高了工作效率, 也为电费会计提供了可靠的数据, 从而使电费管理工作更加科学。

4 优越性

协同化流程管理的实施可使得管理人员对电力企业各个业务流程进行管理与监控, 可以方便地完成对业务流程执行的各个环节的分析, 以便找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瓶颈, 并及时进行优化或充足。各职能部门是企业运营的执行机构, 业务人员可通过创新型、个性化的工作台完成自己的业务工作。电力信息化的建设不再只停留在电力生产自动化的层面上, 而是向整个企业的管理、经意和决策信息化方面发展, 达到各系统协同运作的效果。

抄核收业务流程协同化管理, 以核心业务为重点, 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再设计, 业务流程精细化、岗位责任明确, 增强了业务处理和事故处理的服务效率, 通过流程制度保障了客户利益。主要表现在:

(1) 业务流程单一化。根据业务类型进行设计的单一化的业务流程, 业务流转单一化、直线化, 替代了多部门协调处理业务的“一对多”的传统模式, 有利于促进供电企业部门间协调处理业务机制的建立, 这样新型业务流程流转更加顺畅, 且很好地界定了工作责任, 便于绩效考核提升管理水平。

(2) 职责分工的明确性。流程协同化管理使营销服务流程不仅层级分明、职责明确, 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分工和权限, 而且同一层级的每一工作, 过程与工作环节也都清楚明了, 并环环相扣。同时每一环节又都设有明确的处理时限。

5 结语

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关系是非常的紧密的, 因此想要提升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 那么通过这些措施的改进, 就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供电企业抄核收的效益, 这个与企业的效益是紧密联系的。以经济指标为抓手, 以绩效考评为保障, 立足于营销技术支持系统, 建立科学合理的营销组织机构, 将会大大提升营销基础管理能力, 为“大营销”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探出路子。

摘要:目前相对国网公司的“大营销”运作模式, 做为营销工作中的基础——抄核收业务, 更需要优化管理流程, 突出过程控制和层级监督, 改变各大经济指标的实现靠政令层层下达, 信息层层传递的被动局面。将管理重点下移, 实现从“职能分割型管理”向“流程协同化管理”地转变, 以流程管理提升抄核收业务管理能力, 建立抄表、核算、收费等各部门“流程清晰、指标精细、职责明确、协同高效”的管理模式, 为“大营销”的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流程,协同化管理,工作标准,指标化,绩效考评,常态化

参考文献

[1]赵瑞霞.电费回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研究, 2011 (18) .

[2]徐钰.剖析供电企业电费抄核收管理与创新[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8 (12) .

[3]刘江宁.以业务流程管理的思想提升电力企业协同管理能力[J].电力信息化, 2007 (6) :248-251.

[4]Q/GDW06 209-03-004-2011,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电费应收、实收、预收管理标准[S].

[5]Q/GDW06 209-03-001-2011,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抄表管理标准[S].

基础管理 篇2

第一节 公共管理的法律之维

一、公共管理同法律之间的关系

(一)公共权力与法律

公共权力具有推动公共利益实现的强制性和强大力量,但也有被滥用和侵害公民权益的可能性,这种双重性就引发了公共权力如何约束的问题。将公共权力列入法律裁判的范畴,强调法律对政府行政权力的规范和约束,是现代公共管理的重要特点。这有赖于在宪法上明确划定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各自的界限,确定公共权力的运行边界,并把其目的限定于实现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二)公共利益与法律

现代公共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如何保障公共管理者不偏离其根本目标、以权谋私,而是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这需要法律加以保障。

(三)公共管理与法治

公共管理走向法治化是现代政府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更是现代政府管理模式的深刻革命。建设法治国家,首先要建立法治政府,把公共管理纳入法制化的渠道,通过预先制定的规则来划分政府和个人的权利范围,建立决策和解决纠纷的程序。

二、公共行政学的三种主要研究途径(美国著名公共行政学者罗森布鲁姆)

1、管理途径:从组织结构和功能、组织程序和技术,以及组织效率和产出的角度来理解公共行政。

2、政治途径:强调公共部门的政治特性,如参与、责任、权力和公共利益等。

3、法律途径:将公共行政视为法律在具体环境中的应用和实施,赋予公共行政法治和裁决的主题。

三、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主要内容: A、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核心价值:

公共管理的法律途径强调法治,重视对个体权利的保护,而不是保护这些权利的社会成本。它包含着以下核心价值:①正当法律程序。②个人应享有实质权利和法律的平等保护。③维护社会公平,主要体现在授权法官对那些权利遭受行政官员侵害的人进行救济。

B、公共管理法律途径的主要内容:

①强调宪法层面的公正、程序、权利和平等价值;

②把公共组织视为一种能够通过公正的抗辩程序来解决争端的结构形式;

③注重建立明确的公共管理行为准则和监督机制;

④把公共管理的对象看作完整和独立的个体,关心个人宪法权利和法律权利的保障;

⑤重视公共管理结果的合理性,不仅要求公共管理毛糙的主体和程序合法,还要求有利于保护公共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三、公共管理同宪法、行政法和行政组织法的关系

1、宪法的作用主要是确立国家制度和社会制度的基本原则,规定政权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共管理是宪法的具体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公共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宪法所确立的价值。

宪法与公共管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关于政府的“多数决定”的权力如何进行自我约束,以及近现代法治主义如何在公共管理领域适用,公共治理以何种结构和方式维护公民权利和公共权益的问题

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领导干部,必须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者由它的常务委员会任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2、行政法是宪法精神如何具体化到行政管理运作过程中的问题,是关于法治主义在行政领域中应该如何适用以及以什么方式来实现的问题。行政法的一个基本使命,就是在公共管理行为的有效和有限之间达成适当的平衡,既保障政府的积极协调和干预功能,又限制政府的越权或滥权行为,最终达成行政的法治化。

①无法律即无行政: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出于对经济自由的渴求和对封建暴政的反思,人们认为政府应该扮演有限和基本上是消极的角色。这时行政法的存在目的在于限制政府权力,最大化地保护公民免受政府行为的侵害。

②行政国家与行政法:近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要求政府通过积极的干预来市声经济和社会秩序,导致了行政国家的出现以及行政裁量权的扩张。这时的行政法其存在的目的从消极限制政府权力转变到承认行政权扩张,寻求新的方式和途径积极控制行政权。

③行政法治与行政法:行政法的一个基本使命,就是在公共管理行为的有效和有限之间达成适当的平衡,既保障政府的积极协调和干预功能,又限制政府的越权或滥权行为,最终达成行政的法治化。

3、行政组织法是规范行政组织、控制行政组织的法。行政组织法主要涉及行政机关的设置、性质、隶属关系、职责权限、任职期限、工作原则以及职务设置等内容。

行政组织法的内容:①行政的基本组织制度②行政权的设置和分配③中央行政组织的设置④地方行政组织的设置⑤其他行政组织法律制度等。

四、公共管理与私法关系的融合

1、公共管理与私法关系的融合:私法机制的大量引入,使得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出现了新的主题和趋向。

2、私法:以抑制和解决社会成员相互冲突为已任的规则,即社会生活的正当行为规则。

公法:促使公共管理组织恰当、有效履行其职能,防止政府把权力用于排他主义目的的规则。

3、私法引入公共管理的意义:使得公共管理的法律基础出现了新的主题和趋向。

①把平等对立、谈判协商、等价有偿、恢复补偿等私法手段引入公共管理领域中;

②对于需要行政控制的领域,由逐项行政许可和收费变为控制总量之后的许可证交易;

③公营事业的民营化。

4、合约型政府:

20世纪70年代末的新公共管理运动,通过对合约的综合运用,设计并形成一种“合约型政府”的现代公共治理模式。

它是通过签约外包和政府内部合约制的有机结合或综合运用,而形成的现代公共治理模式。它意味着政府的主要协调机制从公法机制向私法机制变迁,治理方式由以权威为基础向以合约为基础转变。第二节 行政立法、执法和司法

一、行政立法的内涵、特征和原则,及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方式 行政立法的含义: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定权限并按法定程序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1、特征:①行政立法的主体是行政机关;②行政立法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定的权限范围之内;③行政立法的对象具有普遍性;④行政立法行为具有不可诉性。

2、行政立法的种类:

依据行政立法权力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授权立法和特别授权立法。

(1)一般授权立法。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直接依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规定的职权制定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2)特别授权立法。是指依据特定法律、法规授权或者依据国家权力机关或上级国家行政机关通过专门决议的委托,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行为。

依据主体不同,可分为中央行政立法和地方行政立法。在我国拥有行政立法权的机关包括:省级人民政府、省会城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和经济特区的人民政府,当然也包括特别行政区政府。

依据行政立法内容、目的不同,可将行政立法分为执行性立法、补充性立法、自主性立法和试验性立法。

3、行政立法的原则

(1)依法立法原则。包括依据法定的权限、程序、范围等立法。(2)程序和民主原则。(3)实事求是原则。(4)加强管理和增进权益相协调原则。

4、行政立法的监督(1)监督的内容:选举、决定上、罢免政府机关的主要领导人等。

(2)监督方式:权力机关的监督;行政主体自身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

权力机关的监督,主要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和地方人民政府通过的行政法规或规章。

行政主体自身的监督,主要是国务院或上级人民政府有权改变和撤销各部或下级人民政府的决定和命令。

司法机关的监督。

(3)立法监督是指国家立法机关(在我国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对国家行政机关所实施的监督。

5、行政立法与权力机关立法的区别

①立法主体不同。权力机关立法的主体是一定级别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政立法的主体是有权的行政机关。

②立法规范的内容不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与行政立法有其各自的调整范围。权力机关立法所调整的,通常是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基本制度和重大问题,而行政立法的内容通常是有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事务中的具体管理问题。

③立法的效力不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效力高于行政立法。④立法的程序不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要遵循宪法规定的严格立法程序,比行政立法更为正规、严格,更注重民主。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行为遵循特定行政法规和规章的程序,一般较简便、灵活,更注重效率。

二、行政执法

1、行政执法的内涵

行政执法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执行法律、法规活动的统称。广义的行政执法:相对于立法和司法而言,行政执法是指行政机关对法律的执行与实施。

狭义的行政执法:对于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而言,行政执法是指特定行政主体依法对行政相对人采取的直接影响其权利义务,或者对相对人权利的行使和义务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察的具体行政行为。

2、特征

行政执法主要有以单方命令为特征的具体行政行为(如行政强制、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以及以双方协商为特征的行政契约(合同)。它具有以下特征:

①系统性。行政执法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进行和干预。

②职权性。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履行行政职责并具有法律单方的行政管理行为,是政府实施职能,发挥干预作用的体现。

③应时性。行政执法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态势,乃至日常突发行为来有效行使,它强调及时性,对瞬息万变的局面进行掌控。

④外部性。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对外实行管理的具体行政行为,其对象是作为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机关的内部管理行为不属于行政执法行为。

3行政执法的原则:

①合法性原则。指行政执法权的存在和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得与法律相抵触。

②合理性原则。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在行使行政执法权时,要按照法律精神和公共利益理念进行执法,即在法律明示授权或消极默许的范围内,基于公平、合理和政议的行政目的而做出具体行政行为。

③平等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是宪法和行政法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行政执法过程必须加以贯彻的重要原则。④责任原则。行政执法是一项具有法律单方的政府职责行为,不得随意更改、选择或放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根据其职责和权限,来有效回应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复杂形势。

⑤公开原则。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执法行为时,除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或个人隐私外,应当把执法的依据、过程和决定一律向行政相对人和社会公开。

4、、行政执法责任制

行政执法责任制为了促使执法主体权责统一、责任明晰,依据法定职责和执法标准,对其实施评议考核与责任追究的行政法律制度。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核心是通过明确政府机关法定行政执法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体系,落实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实现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的目的。

(1)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①界定行政执法职责; ②规范行政执法程序; ③健全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 ④追究行政执法责任。

(2)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重要意义 ①可以促进科学、民主、依法执政; ②规范政府行为,完善行政执法程序;

③提高行政效率,逐步建立和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3)如何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

①清理行政执法主体,明确执法依据和执法权限,切实减少行政机关在执法活动中的推诿扯皮现象,努力提高行政效能;

②确定执法岗位,分解执法职责,严密执法程序,细化执行标 准,切实改变过去那种执法岗位不清、职责不明、相互扯皮、揽功诿过的现象;

③架构执法考评体系,突出执法效能评估,完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将行政职权的行使与执法人员的年度考核奖惩紧密挂钩。

三、行政司法

1、行政司法的含义与特征

含义:行政司法是指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按照准司法程序审理和裁处有关争议或纠纷,以影响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从而具有相应法律效力的特殊具体行政行为。

特征:

①享有行政司法权的主体只能是经法律、法规授权的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

②行政司法是法定行政机关或其他组织对已经发生的行政争议或特定的民事纠纷做出裁决的行为;

③行政司法行为调整的对象是一定范围和行政争议,以及与行政管理职权相关的特定民事纠纷;

④行政司法应当遵循特定的程序,不能照搬人民法院的司法程序,应兼顾行政效率与司法公正两方面的要求;

⑤表面上看行政司法行为具有司法性,但究其实质,它是一种具体行政行为。

2、行政司法的主要内容

①行政复议制度 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制制度。

②行政听证制度 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决定前,通过准司法程序(提出要求、受理、回避、辩论、质证、最后作出决定)来听取利害关系人意见的程序性法律制度。

③行政裁决制度 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明确授权,以消极第三者的身份充当纠纷裁决人,对平等主体之间与行政管理相关的民事纠纷进行裁断的法律制度。

3、行政司法的原则

①合法性原则:要求行政司法的主体、权限、程序和形式符合法律的规范和要求。

②公平、公正原则:要求行政司法行为要以公平、公正为其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

③效率原则:能够高效、快速地解决纠纷。

④程序适度原则:设定比普通行政程序更为严格、合理的程序。⑤司法终局原则:当事人对行政司法裁决结果仍不服的,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以寻求司法为最终裁判。第三节 我国行政管理的法制化

一、法治政府的含义、以及建立法治政府的必要性

1、法治政府的含义

法治政府 是具有“法律性”的法律意义上的政府,是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的政府。这个定义提示了法律对政府的影响,以及政府同法律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政府的权力运行要接受法律规则的制约,另一方面也要求政府依照法律来进行社会的管理和规范

2、法治政府的必要性 ①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②是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石; ③是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障。

3、法治政府的体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和权责统一。

二、法治政府的目标和构建途径

1、建设法治政府的五个基本目标:

①就依法行政体制而言,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基本建立。

②就依法行政主体而言,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得到巩固,形成一种尊重法律、崇尚法律和遵守法律的法治氛围。

③就行政法律制度建设而言,政府提出法律方案、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等,能够符合宪法与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能够充分反映客观规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就法律实施和行政决策而言,法律、法规、规章能够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制裁。

⑤就权力监督和纠纷化解而言,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与 行政权力主体利益彻底脱钩,行政监督制度和机制完善,政府的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有力,行政监督效能很高。

2、建立法治政府的方法、途径

①行政法治意识的培养,包括法律至上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②行政管理组织的法制化,要求行政组织的设立、职权范围、行政编制、管理幅度、管理方式、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及相互关系等,都要有明确的法律根据和规范。

③行政管理职权的法制化,做到职权立法、执行管理和行政监督。

④行政管理程序的法制化,要求行政管理程序、行政组织程序和行政诉讼程序的法制化。

三、我国建设法治政府的基本历程和成果

真正意义上的法治进程实际上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1999年的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其载入宪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我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历程和成果主要有:

①建设法治政府,确立依法治国的总体方略;提高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立法,要求各级政府都要严格依法办事。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依法行政的原则,迈出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第一步。

②建设责任政府,制定《行政诉讼法》和《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正式确立了“民告官”的行政诉讼制度,使政府不再拥有独立于法律之外的特权,而必须向法律负责。此外,《国家赔偿法》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依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促进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③建设有限政府,制定《行政处罚法》和《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较好地解决了对行政行为的程序制约问题,体现了行政管理程序的法制化。《行政许可法》对许可设置的条件、原则和程序做出了统一规定,促进政府管制领域的缩减和法制化。

④建设廉洁政府,制定行政监察法和公务员法。行政监察制度和国家审计制度,对行政行为和公共财政资源进行监督,防治权力的滥用和腐败。《公务员法》的颁布和实施,保障和维护了公务员的合法权益,并促使公务员正确行使职权。

⑤建立高效政府,改革行政方式,引入私法机制。行政管理方式已经从单一的控制和命令方式,逐渐向柔性、弹性和协调方向发展。此外,不少属于私法范畴的管理方式,如合同承包、代理、绩效合同、聘任制等,已经在政府采购、医疗卫生、公共教育与效能等公共领域进行尝试和运用。

该不该忽略基础管理? 篇3

低调的基础管理

基础管理的对象体现在对各类数据的量化提取上,而这些数据又各自分布在种类不一的记录和表单里。因此,做好基础管理,首先在于用好表单、记录和数据这些工具载体。

要夯实基础管理,必须让基础管理自成一个整体,我们需要了解构成这个整体的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要素化管理模型给企业带来的直接收益,是管理者无需耗费过多的人力资源去进行无用的查找和试错。在这个体系里,问题都得以明确,评估标准得以界定。而间接收益,则是让管理本身所追求的企业运营低成本、高效率成为可能,因为提高效率只有与降低成本结合在一起才有意义,否则只看重一边对企业而言毫无意义。

基础管理之“三段论”:树思想认识、立工作态度、讲工作方法

基础管理若夯实牢固,则能极大提高工作的有效性,引导你的工作水准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怎样做好基础管理,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个三段论:树思想认识、立工作态度、讲工作方法

思想认识上,要追问一项工作对我们能力和绩效的要求究竟是什么?

在公司需要之际,我的团队究竟能为公司贡献出什么,而公司又到底需要我们付出什么?公司的期望值可能并不是我们当前的能力水平就能达到的,其间的差距正好为我们的努力指明方向。在具体着手一项工作时,要去分辨“做完”与“做好”的区别。

工作态度上,要怀揣对工作的尽责之心、对错误的反思之心。越简单的工作、越不起眼的任务,容易让人轻视进而产生懈怠。

基础管理 篇4

无论是产品的生产组织、设计、制造,还是销售服务过程中都能发现劳动定额的身影,它贯穿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是一项综合性基础管理工作, 有利于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转型升级、降本增效。 提高劳动定额管理工作成效,有助于推动企业长期可持续战略发展目标的实现。

1劳动定额的内容

劳动定额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它推动了企业科学发展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深入了解劳动定额内容、标准及具体分类,明确劳动定额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贯彻落实企业科学化管理,提升企业基础管理水平。

劳动定额指的是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完成事先规定的劳动消耗量,生产出一定量的产品。 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大致包括生产技术条件、 生产条件和组织条件三方面内容。下面就劳动定额的三种分类进行简要描述:第一,按照劳动表现形式划分为产量定额、时间定额、看管定额、销售定额及服务定额;第二,根据劳动定额在管理中作用分类,如计划定额、标准定额和现行定额;第三,则是按照使用范围划分为地区定额、行业定额、企业定额和国家定额。 企业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从中选择最为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方法,才能够真正发挥劳动定额管理的作用,提升基础管理水平,实现科学合理的劳动管理。根据相关行业管理条例及规定, 劳动定额也有一定的衡量标准,简单来说就是制定劳动定额的依据。 劳动定额标准的制定必须要确保其先进性、一致性、合理性,提升劳动生产、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收益,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成本,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定额准确度。

据实际调查研究显示,劳动定额管理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期,由宝石机械定额价格部首先推出的,它针对定额管理提出了《82 版工时定额标准》,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标准,这说明劳动定额管理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随着企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既然是劳动定额管理, 那么就有与管理工作相同的作用,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 劳动定额管理可分为特殊职能、一般职能两种,它是企业实施各项综合管理资料、手段和条件的主要基础和前提,是现代化企业管理发展的基础内容,它具有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合理分配、劳动组织等职能,同时也提供了企业计划编制、经营决策和成本核算的基础数据依据,可以说劳动定额贯穿于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 是决定企业生产力、生产效益的关键影响因素。 因此,要建立并完善企业劳动定额管理体系,加快企业发展速度,提升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2建立健全企业定额管理制度,提升基础管理水平

2.1 完善劳动定额管理制度应遵循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

建立健全劳动定额管理必须要遵循领导与分级管理、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根本原则,明确员工职责划分、明确员工职责,落实定额管理措施,不断提升劳动定额分析能力,更好的掌握车间、班组、生产计划和员工定额水平,不断寻找提升定额管理的方法,了解影响定额管理的主要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提升技术操作水平,优化企业生产要素及资源配置,提升企业基础管理水平,实现高效生产作业。

2.2 组织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和业务素质水平

通常采用的劳动定额方法有统计分析法、 经验估工法、技术测定法、类推比较法等十多种定额管理方法。 劳动定额方法是由低级到高级、不科学到科学的逐渐演化过程,但最好的定额管理方法并不是对每个企业都适用,只有根据企业实际发展状况选择最适合的劳动定额管理方法才是最科学的,合理运用劳动定额管理办法,提升劳动定额管理能力。

2.3 劳动定额管理功能及作用

劳动定额管理功能及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是劳动绩效考核的职能分配的主要办法, 同时也是企业经济核算的主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产品成本的人员工资核算和定额劳动、 设备折旧、管理费用、车间经费分摊以及辅助材料费等。 劳动定额管理关系重大,企业必须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充分考虑到生产需要和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2.4 掌握劳动定额水平

若是不考虑劳动定额水平, 制定出不合理的定额标准,劳动定额管理也就违背了制定的初衷。 只有从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各项劳动定额,根据实际统计进行合理的分析和修改,完善劳动定额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各环节定额管理作用,提升劳动定额管理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汲取群众经验和意见,最大限度的调动员工的劳动积极性、 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真正将劳动定额管理做到实处。

3实现劳动定额管理的信息化、模块化

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环节较为繁多、复杂,需要企业管理人员认真搜集相关资料,分析其中规律和共性,采取适宜的管理办法,实现模块化、信息化管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就现代化企业发展整体趋势来看,信息化、模块化是劳动定额管理未来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部分企业通过经验综合和资料整理制定出了基层管理措施, 极大的提升了定额管理工作效率、缩短了定额制定时间,减少了工时制定差距,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经过长期的发展变化,我国企业在定额管理方面已经取得可一定的成绩,但其中仍存在着严重的工时繁琐、重复劳动等问题。 因此,仍需努力提升企业内部管理环境,更好的适应企业模块管理和信息化管理主流发展趋势,实现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4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定额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升企业基础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有效措施。 因此,应努力提升劳动定额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效益,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关国伟.推行劳动定额标准化,促进企业管理[C]//2013年中国航空学会管理科学分会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

[2]叶宁,阎玉秀.服装生产中动态工时定额的制定及应用[J].上海纺织科技,2009(11).

基础管理自查报告 篇5

一、高度重视,周密安排,将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我局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加强统计基层工作与统计基础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性,为将统计工作规范化建设切实落实到各项具体统计工作中,多次召开局长办公会,就统计规范化建设工作提出总的奋斗目标:加强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强化服务意识,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根本上转变工作职能,强化工作角色,改进工作方式,努力提高全区统计工作规范化水平和服务质量。

二、积极主动订措施,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1、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营造氛围。通过全区各级统计工作会议,深入学习上级统计部门有关文件,强调统计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区范围内形成了学规范、抓规范、促规范的良好氛围。

2、对局机关内部规范化建设,由局机关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机关各项制度的日常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最终情况计入个人全年考核成绩,作为评选先进、推荐优秀的主要依据。

3、对各管委会、街道统计基层规范化建设,由局机关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各专业人员进行指导,从而对我区自上而下的统计基础工作的全部内容和过程做出了统一规定,并予以标准化,该标准将成为我区指导和检查统计工作实践活动的重要依据。

三、坚持不懈抓落实,将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落到实处

(一)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100分)

1、统计机构方面:20xx年新任统计局局长按照规范化要求及时征求市统计局意见。20xx年为了适应统计发展需求,我区设置了区统计普查中心,主要负责全区大型普查、抽样调查的宣传发动和组织管理工作。

2、统计人员方面:我局共有13名干部,其中行政编制5名,事业编制8名,全部属于正式在编人员。20xx年在 我局大力争取下,增加事业编制1名。全局干部都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

3、工作条件方面:目前,办公用房人均达8平方米;工作人员一人一机。20xx年更换公务用车1辆。全年工作经费均列入财政预算,大型普查、专项调查经费都能及时给予拨付,每年用于办公用房条件改善经费5000元,办公设备配置2万元,从而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经费保障和支持。

4、业务培训方面:我局根据全区情况制定了业务培训计划,采取以会代训、业务人员轮讲、聘请市局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等方式到我区讲学、指导业务工作,加强了我区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配合市统计局完成统计人员年度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任务,累计培训人数达200多人。同时,我局还组织业务骨干积极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业务培训及各项调查培训,为我区业务骨干水平的提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5、管理制度方面:按照工作要求,我们制定了政务公开、学习、人事管理、考勤等13项管理制度。

6、业务工作制度方面:为进一步保证源头数据质量,加强统计业务分析,我局还制定了统计调查、业务培训、数据管理和发布、数据质量事故责任追究等9项业务工作制度。

(二)统计调查(100分)

全区所有报表单位,都能及时、准确、完整的报送统计报表,且纸介质报表无重无漏,填写工整、清晰、完整、正确,所报指标之间无逻辑性、趋势性差错,数据结构合理,台帐登录准确、连续,每次报表都能很好的写出报表说明,我们根据报表说明及现实状况,对所报数据进行科学评估,对单位所报数据出入较大或不符合趋势的都进行了回访。

1、组织实施方面:

与企业建立QQ群,与街道建立统计内网和政府网,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统计调查制度,随时调整统计调查工作方法,及时将调查制度及方法传达至每个街道和企业。对基本单位名录库做到及时更新,建立统计报表登记发放制度,做好报表发放及回收上报记录。

2、数据采集与上报方面:

及时进行企业上报催报工作,保证报表收集率和上报率均达100%。个别企业数据审核出现问题,能及时报送相关情况说明,并准确、及时答复上级统计机构数据查询。

3、数据质量方面:

能够按照上级要求做好报表规范性、完整性、准确性工作,企业上报报表均完整无误,指标填写规范,数据采集真实有效。我局建立数据评估办法,对企业数据进行审核后,开展评估。建立分专业定期检查制度,开展数据定期检查工作,检查单位100余次。

(三)统计服务(100分)

1、统计资料发布:

按统计资料发布制度及时对外发布统计信息和提供统计资料,没有越权、越级对外发布和提供统计资料,没有擅自公布统计资料。

2、统计分析与服务:

及时编印年度领导干部手册,对外提供统计数据200余次,发布信息300余次,提供统计分析30余篇,统计信息300余篇,被区委、区政府采纳50篇,上级统计机构采纳40篇。多次参与编撰、XXX区年鉴编撰、XXX区区志编撰及经济分析会研究。

(四)统计信息化建设(100分)

1、信息网络建设方面:

按照上级要求,我局与上级部门建立了统计信息内网,并以XXX区政府网为平台建立了统计外网及内网OA平台,及时将局内信息及工作动向发布到网内,实现了信息渠道畅通,工作安排顺畅的良好局面。今年我局按照上级要求,已将统计内网延伸至各街道,协助网上一套表和基本单位库更新工作的完成。

2、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由普查中心主任牵头,并安排专人负责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场地符合安全管理要求,内、外网隔离,及时更新安全系统,严格防范病毒入侵。

3、配备专业人员:

局内挑选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人员兼职计算机技术管理人员,各专业人员都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和报表程序,能解决一般技术问题。

4、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应用培训:

每年都开展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培训和信息安全保密技术培训,按上级要求,及时参加上级计算机业务培训,并经常下基层到企业辅导企业联网直报工作及解决计算机出现的问题。

基础管理自查报告2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信访局的指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信访条例》的要求,切实加强信访基础业务建设,坚持主要领导亲在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抓落实,做到了无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无信访积案,保证了砂资源管理秩序的根本好转。

一、加强领导,切实抓好信访基础业务工作

我局对信访工作十分重视,为了切实抓好信访基础业务工作,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玉军同志为组长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了执法大队支部书记具体抓好信访工作,各执法中队、法制科、业务科相关人员负责日常信访工作。

二、认真做好信访案件的处置工作。

我局将信访案件处置、努力化解涉砂信访引起的矛盾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一年来共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案件5起,做到了件件回复或告知信访人。同时还按时、按质地办结上级转来的市长、县长公开电话,未出现任何拒办、拖办的情况。加强初信初访的排查调处工作,工作中,我们注重做好调查排处,摸清情况,掌握动态,及时发现信访苗头,及时处置,确保把问题化解在本范围之内,无一出现越级上访,重复上访的案件,做到了让群众满意,让社会认可,让领导放心。

三、完善工作制度

一是相继制定和出台了《信访工作制度》保证信访工作有章可循,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二是制定了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制度,对全县砂场及盗采点定期进行排查;三是建立了工作报告制度。加强信访工作报告,特别是典型、重大的信访信息,力求做到不过夜。

以上报告,如有不当,请指正。

基础管理自查报告3

20xx年8月,公司开始对《自查报告》中列示的问题及不足之处进行整改完善,逐项落实整改措施。现公司完成了各项整改工作,将本次专项活动的开展状况、自查发现的问题及整改状况报告如下:

一、规范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专项活动的开展状况

公司对规范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专项活动高度重视,活动的开展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具体开展状况如下:

1、20xx年6月25日,根据《通知》要求,公司成立了以董事长为组长的专项活动小组,并对此次专项活动的前期工作做了相关部署。

2、20xx年6月26日~8月15日,财务中心和各子公司财务中心展开了全面、深入的自查活动,并对自查活动的开展状况、自查资料及自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出具自查报告,提交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审议。在此期间,对自查阶段发现的问题,财务中心和各子公司财务部门按照自查报告中发现的问题,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逐一落实整改方案,职责到人。

3、20xx年8月16日~20日,自查整改工作小组组长、副组长对财务中心各岗位及子公司财务中心的整改状况以现场检查、询问等方式进行内部检查和落实。

4、20xx年8月31日,出具整改报告,提交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审议。

二、自查问题的整改状况

根据整改方案,公司对《自查报告》中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包括财务人员和机构设置、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财务管理制度等资料:

(一)财务人员和机构设置基本状况

1、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实际实行定期轮换,会计人员任用实际采取了回避,但未构成书面制度。

整改状况:公司已修订了财务管理制度,明确会计人员的工作岗位实行定期轮换,规定关键岗位会计人员每2年轮岗;明确会计人员任用回避制度,如公司领导的亲属不得担任公司的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公司领导、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亲属不得在公司会计机构中担任出纳工作。

(二)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范性状况

1、会计档案调阅手续未严格按相应规定办理。

整改状况:加强了会计档案调阅的管理,拟订了《会计档案调阅申请单》,会计档案调阅和复印时申请人填制申请单,履行财务负责人签字批准手续。

(三)资金管理和控制状况

1、未对支票购买、注销进行记录。

整改状况:加强了对票据的管理,出纳已建立支票登记簿,对支票购买、注销进行了登记记录。

(四)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和执行状况

1、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中没有对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制定相应的职责追究条款。

整改状况:完善公司财务管理制度,追加了包括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在内的追究职责条款。

2、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中暂无明文规定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的审批程序,暂无明文规定会计重大差错更正、预计负债等或有事项、资产减值的确认流程、审批程序。

整改状况:修订并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体系,明确了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审批程序,明确会计重大差错更正、预计负债等或有事项、资产减值的确认流程、审批程序。

三、本次专项自查活动工作总结

规范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公司将以本次专项活动工作为起点,继续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规章制度,进一步增强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意识,继续健全和完善公司各项财务会计制度建设,不断提高规范运作意识和水平,不断提高了财务人员基本素质和财务管理水平,巩固此次活动效果,切实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合法利益,为公司长远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础管理自查报告4

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堵塞资金安全管理的漏洞,根据区财政局《关于开展全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检查的通知》的精神,结合20xx年5月区审计局关于审计区环保局20xx年和20xx年预算执行状况的审计处理意见,切实加强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提升财务会计核算水平,我局开展了规范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的检查,现将检查的组织开展状况、自查状况、以及整改状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开展状况

为使我局会计基础规范检查工作落到实处,确保会计工作信息质量的真实、完整和国家财产的安全。我局成立了以局长彭平为组长,副局长胡铭祥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确定了检查的主要目标,并要求各部门要以高度的职责心,紧紧围绕会计基础规范检查的目标任务,加强统筹规范,全面安排部署,采取有力措施,自查面要到达100%,确保会计基础规范检查工作目标的实现。

二、自查状况

1、严格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依法建帐。

2、原始凭证的格式、资料、填制方法、贴合会计制度的要求,并严格按照财政国库集中收付的报账要求,明确了财务收支审批程序、记账人员与审批人员、经办人员的职责权限,业务金额无论大小,务必由经手人填制,科室负责人证明,经单位负责人和分管财务的领导审核无误后方可报支。因此充分地明确了职责,做到了相互制约,公开透明。使各项业务事项得以有序进行。

3、记账凭证资料、填制方法、所附原始凭证等贴合会计制度的要求,字迹清楚,装订整齐。

4、加强了单位财务印签的管理。财务专用章与法人代表私章分开放置,做到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

5、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按照规定定期整理归档,妥善保管,业务往来单位需调阅有关资料时,务必经单位负责人同意后,并办理相关登记手续方可调阅。

6、不存在账外设账行为。

7、对两个下属单位财务内部管理每年坚持内审。

三、整改状况

根据区财政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检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各单位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核算、内部监控等进行了交叉检查。经查,个别单位20xx年和20xx年总账余额不平衡,记账凭证与原始凭证不相符。已按现行会计制度和准则的要求,提出了整改措施,现已整改到位。

基础管理自查报告5

根据河南省财政厅《关于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年”活动的通知》(豫财会[20xx]23号)的精神和鹤壁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活动实施方案》的文件要求,学校高度重视,全面部署,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开展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专项检查活动,透过检查全面提高了学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水平,促进了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现就学校开展会计基础规范工作的自查状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面推进检查工作

自文件下发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相关文件和规定,提出了学校对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工作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实施会计法律法规,用心采取措施,透过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和监督检查,着力推进学校会计基础工作上新水平。为切实加强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专项检查的领导,学校成立了“新镇中心小学会计工作基础规范化管理活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为组长,由副校长任副组长,财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由财务人员具体组织实施。为使得工作取得实效,学校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检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工作任务和目标。及时了解会计基础工作的自查和整改状况,及时进行总结,同时组织全体会计人员认真学习《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使全体教职工进一步增强了对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了解。共同促进学校的会计基础规范化建设工作。

二、周密安排,扎实有效地开展自查、整改工作

对照文件要求,我校将自查资料进行细化分解,进一步明确分工和职责。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要求,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自查:1、能依法建账,严格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开展会计工作;2、原始凭证的格式、资料、填制方法、审核程序等贴合会计制度要求;3、记账凭证资料、填制方法、所附原始凭证、更正错误方法等贴合会计制度要求,是经有关职责人签章,字迹清楚,装订整齐;4、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的设置、启用、登记、结账、错误更正方法都贴合会计制度的规定;5、没有账外设账行为;6、能做到账证、账账、账实相符;7、对外报送的财务决算报告数字真实、计算准确、资料完整、说明清楚、报送及时,单位领导、会计主管人员审阅并签章;8、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基本能按照国家规定定期整理归档,妥善保管,调阅和销毁贴合规定手续;9、会计人员持有会计证,会计工作交接手续贴合制度规定的要求;

从自查状况来看,学校会计基础工作能按照《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等规定设置会计机构、会计岗位,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切实加强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但在自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此刻以下几个方面:1、内部会计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2、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的监管力度不够。针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学校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及时进行整改、纠正,明确相关职责并落实到人。在整改过程中,坚持标本兼治,注重增强内部约束机制,逐步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学校将以此次检查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学校会计基础规范管理。重视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应变潜力。牢固树立起依法理财的基本理念,全面提升财会队伍素质,建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共同推动我校财政会计事业持续发展。

基础管理自查报告6

一、工作组织部署阶段

根据工作方案,公司对本次专项活动作出如下组织部署:成立规范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专项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和办会室,由办公室负责具体项目实施,7月31日以前,由财务部组织召开动员会议,向各区域财务部和各子公司财务部传达深证局发[20xx]109 号文《关于在深圳辖区上市公司全面深入开展规范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专项活动的通知》中的文件精神,以及公司的工作要求。

二、自查阶段

本阶段的工作内容是公司全体财务人员先通过学习了解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的相关规章制度,认识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掌握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有了认识之后,根据《关于填报〈深圳辖区上市公司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调查问卷〉的通知》以及《关于深圳辖区上市公司会计基础工作常见问题的通报》中的内容逐条进行自查,发现问题并确定整改计划。

三、整改提高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落实整改措施,提升公司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水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四、自查内容、发现问题及整改措施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公司逐项对照《调查问卷》和《常见问题通报》进行了认真、全面地自查。自查情况:

1、财务人员和机构设置基本情况

1.1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情况

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决议聘任。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未在其它单位兼职,不存在人事关系在其他单位情况,未发现不规范事项。

1.2 会计人员岗位设置情况

会计岗位设置合理,符合内部牵制要求。制定了岗位轮换制度,并按要求执行。尽管公司有回避制度,但未制定专门的财务人员任用回避制度。

整改措施:在财务人员管理制度中,增加关健岗位财务人员任用回避制度。

责任人:财务部

整改期限:10月15号以前

1.3 会计人员专业制度培训情况

公司有安排会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参加企业内外部各种专题培训,包括参加新会计准则、税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等内部和外部的相关培训和讲座。公司制定了《员工外出培训管理规范》,财务部会计人员遵照执行,未发现不规范事项。

2、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规范性情况

2.1会计凭证编制及管理情况

会计凭证由专人保管。有部分原始单据未附在记账凭证后单独装订存放的情况(主要是银联签购单、售卡申请表等),主要是出于便于查询及管理保存的角度考虑。自查中发现,存在少量自制原始凭证保管不完整、部分凭证或账簿打印装订不够及时的情况。

中铝:基础管理 强企之道 篇6

2012年5月15日?16日,国务院国资委在重庆召开了中央企业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现场会,引导企业积极开源节流、降本增效,促进中央企业基础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更好地应对经济形势。会上,中铝、新兴际华、航天科技、兵器集团、中粮及国家电网等企业分别介绍了各自强化基础管理的探索实践。本刊特推出系列报道,介绍相关企业在加强基础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

以运营转型强化基础管理,为中铝打开了通往世界一流企业的大门

遭遇金融危机,让习惯高速行驶的中铝几乎抛锚。那段时间,成为24万中铝人一段沉重的灰色记忆。但是,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中铝总经理熊维平对此有着乐观的见解:这是中铝自我审视与自我超越的转折点。

所谓自我审视,是指中铝人开始冷静地认识到,企业遇到的困难源于自身基础管理层面上的诸多不足;所谓自我超越,是指中铝开展了一场以战略转型和结构调整为核心,以强化基础管理为关键,以运营转型为手段的企业再造。基础管理能力的提升成为中铝反转危机的重要抓手,也为中铝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最具成长性的世界一流矿业公司提供了坚实保障。

基础管理之匙

熊维平对基础管理有深刻的认识:“我们通过运营转型,对基础管理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将为实现持续运营、提高经营绩效、落实战略举措、实现战略目标而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都纳入基础管理范畴;把基础管理作为一项纵贯决策到现场作业单元的全过程,横向覆盖价值创造的所有活动;把运营转型作为与战略转型、结构调整相配套的管理模式,一以贯之。”

在通过运营转型强化基础管理的过程中,中铝找到了“基础管理之匙”。

持续改进。巨亏当头,中铝人紧急启动了一场以强化基础管理为抓手的控亏增盈之战。通过管理改革创新、加强专业管理协同等手段,中铝完全成本大幅下降。其中氧化铝完全成本降低365元/吨,电解铝完全成本降低724元/吨,仅此两项对中铝利润的贡献就达68亿元,使中铝在2010年实现了整体盈利。

小胜之余,熊维平和他的同事们并未欢欣鼓舞。他们清醒地认识到,中铝在企业管理方面的根本性问题还未解决,保障中铝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的长效机制尚未健全。为此,中铝携手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分析研究世界一流企业的成长轨迹和成功之道,做出了在战略转型中实施运营转型的决定。

由点及面。对于这种新的管理探索,中铝并没有盲目地强制推行,而是采取了更加稳妥的先试先行原则,选取了抚顺铝业等试点企业,取得实效后逐步推广至其他企业;试点企业内部则选取关键点进行突破,而后拓展到企业其他层面。做到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纵横交叉,覆盖全局。2010年10月在抚顺铝业试点以来,运营转型已推广到公司总部和19家实体企业,由电解铝拓展到氧化铝、铜铝加工、铜冶炼及矿山,由基层生产领域拓展到总部营销采购、投资管理和现金流控制系统。

观念先行。在运营转型过程中,中铝各试点企业树立了“勇于否定自我,勇于挑战经验,勇于突破传统”的新观念,围绕“运营系统”“管理架构”“理念和能力”三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核心驱动要素,全方位系统解决对标过程中查找出的根本性问题,彻底改变了以往那种“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习惯。

长效机制。在运营转型过程中,中铝各试点企业不断总结管理经验,固化已有管理创新成果,启动了具有中铝特色的科学运营管理系统CBS的构建工作。目前,CBS中21个基本模块和功能模块在广西分公司已经构建完成,正在细化完善中。此外,试点单位普遍构建起配套的绩效考核体系、项目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可视化工厂建设体系等长效机制,实现了协调推进。

逆境反转之门

经过一年多运营转型的探索和实践,中铝公司的基础管理得到深化和提升,取得了初步成效。

中铝广西分公司总经理武建强向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运营转型后的2010年,广西分公司总资产收益率达13.91%,是国内行业水平的2.82倍;次年,收益率达14.22%,为国内行业水平的4.07倍。“2012年1-4月,在产品售价和主要原燃材料价格基本维持不变的情况下,分公司利润从6810万元上升至9011万元,5月更突破1亿元大关。”

中央企业强化基础管理工作现场会期间,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带领参会的中央企业主要负责人参观了西南铝的生产车间,了解了运营转型以来西南铝通过加强基础管理,改善企业生产能力和经营状况的突出成绩。

西南铝承担着为我国国防军工提供高精铝材的重要职责。其生产的某型直升机悬翼大梁是国家重点关键材料,国际上只有极少国家能制造。“由于型号特殊,生产工艺要求高,该产品生产效率低且成品率低,每年只能生产几十件,不能满足需要。”西南铝总经理李凤轶介绍说,“运营转型开展后,西南铝优化生产流程,加强生产要素控制,成品率从过去的40%提高到96%,产量提高4倍,保障能力大幅提升。”

2011年,在市场低迷的不利形势下,西南铝不仅创下史上最好的经营业绩,而且圆满完成了大飞机、“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和新型运载火箭等重点型号所需多个品种关键材料的研制保供任务。现在的西南铝,不仅已成为我国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最先进、综合实力最强的铝加工企业,而且是国防军工业所需国产轻合金材料的最大供应商。

根据中铝公司的统计,而且开展运营转型、加强基础管理以来,中铝电解铝吨铝综合交流电耗降到13982千瓦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氧化铝单位综合能耗下降了23.13%。2011年,试点企业的运营转型实现改善收益2.7亿元,保守预计,每年的长期改善收益超过8亿元。

同时,各试点企业呈现出管理架构扁平化、业务流程标准化、现场管理可视化、技术指标更优化的可喜变化。一支熟练掌握运营转型方法的专业队伍开始涌现,为运营转型在其他企业的复制和推广、业务系统(CBS)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人才基础。

当然,这并不是成绩的全部。熊维平更看重的是,通过运营转型,中铝人进一步认识到了基础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从中我们认识到,基础管理是固企之本、强企之道、盈利之源,没有牢固的基础管理,科学管理就是空话,发展就没有出路。因此,强化和深化基础管理是企业的核心战略之一,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提升管理水平奠定发展基础 篇7

1 完善公司发展战略

面对金融危机挑战的新形势, 调整完善《中江公司发展战略与规划》, 练好内功, 抢抓机遇, 提高战略执行力。进一步明确发展国内外工程承包、进出口贸易和咨询服务主业定位, 坚持有限多元化。实现分、子公司主营业务相对专业化, 着力培育经营特色。

2 优化公司资源配置

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国际工程集团总目标, 在完成有关重组公司产 (股) 权划转到位和原主要领导离任审计的基础上, 着力推进公司各类资源的优化重组, 集聚优质资源发展主业, 做大做强主营业务, 发挥内部资源的协同效应和整合优势。清理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缺乏竞争优势的业务和子企业, 退出非主业、低效益、缺乏增值潜力的参股投资。加快推进有关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权划转工作。积极争取省委省政府继续注入优质资产及注册资金, 壮大企业实力, 以向高端市场和高端业务转型升级。

3 健全内部管控体系

优化管控模式, 健全母子公司管控体系。改善公司内部结构, 建立子公司现代企业制度, 完善分公司模拟法人制度。完成有关子公司的公司化改造, 明确管理关系, 理顺管理流程, 减少管理层级, 实行扁平化管理。修订完善公司《劳动用工管理制度》, 执行制度体系及相关条款规定。修订公司《财务经理 (主管) 委派暂行办法》、《内部流动资金存借款管理暂行办法》、《境外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 强化境内外单位财务管理, 完善财务委派制度, 规范会计核算, 增强资金保障能力, 加强海外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控。制定《关于完善国内工程项目备案和评审的有关规定》、《国内工程项目合作队伍暂行管理办法》, 规范国内工程业务管理, 严格控制挂靠。建立资质管理使用制度, 完善经营资料使用程序。严格执行公司《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要求, 坚持“三位一体”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制度。全面推进预算管理, 构建公司资金统一管理平台、工程项下物资采购平台。推进完善安全管理流程再造, 提高应急和危机处理能力。

4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

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和知识的系统培训, 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高度关注金融危机走势, 完善公司经济运营分析制度, 加强对汇率、利率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 强化对经济运营的风险管控。加强对境外项目信息的筛选, 强化对大项目的风险评估和可行性分析。规范国内工程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 规避税务处罚风险。积极有效地适应国际贸易规则, 严格控制投资风险。加强货币资金管理, 确保资金链安全稳定。

5 加快信息化建设进度

完善“用友NC”财务管理软件系统, 增强风险控制能力,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降低商务成本, 提高管理效率。全面推广采用外贸业务软件系统, 再造外贸“部门一条龙”业务管理流程, 实现经营资源共享和经营风险全过程预警控制。推行对外劳务系统管理, 推广中江国际人力资源合作分公司开发的劳务管理信息软件, 实现经营过程的在线控制和信息资源的透明共享。筹备建设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班子人员政治理论修养、思想品德修养、科学文化知识修养, 提升推进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加强人力资源规划, 制定所属单位领导、后备人员、总部中层干部培训计划。实行培养与引进相结合, 重点引进市场开拓型的商务人才和项目实施型的工程技术管理人才。完善公司薪酬管理制度, 坚持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向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 向业务和管理骨干倾斜。逐步改善员工薪酬福利待遇, 建立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激励淘汰机制。

基础母猪的饲养管理 篇8

1 空怀期的饲养

1.1 短期优饲

加强配种准备期饲养管理,特别要重视蛋白质的供给,要求饲料蛋白质占12%以上,母猪对钙的供给不足极为敏感,造成不怀孕或产仔数减少,维生素A、D、E对母猪的繁殖影响很大,母猪在配种准备期的日粮中,供给一定数量的青饲料和多汁饲料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对母猪实行10~14天配前短期优饲催情,以利正常发情排卵。

1.2 促进发情

试情:将母猪与公猪放到一起,使母猪经常接触公猪,由于公猪的追逐爬跨与行为的刺激,促使母猪发情。

换圈:将不发情的母猪调至于正在发情的母猪圈内,由于发情母猪的追逐与爬跨可引诱不发情母猪发情。

用药:给未发情母猪肌肉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5~10毫升(800~1000单位),每隔3天注射一次,连续注射2次,约4天后有发情现象,然后肌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00单位,以促进排卵,过一个情期配种。

1.3 掌握发情鉴定技术

观察法:母猪发情时表现为耳朵竖立,没有食欲,背部躬起,身体颤抖,尾巴摇摆;阴门红肿是母猪发情临近的征兆;有较清亮、稍粘的液体从阴门流出,是母猪开始进入发情旺期的标志;粘液由清变浊,手感滑腻,表示母猪即将排卵,此时为第1次配种的最适时间;粘液逐渐变稠发粘时,表示排卵已到了后期,是复配的有利时期。

压背法:用双手按压母猪背部,如母猪呆立不动,呈现出交配姿势,就说明发情母猪已到了交配的适宜时间[2]。

试情法:将母猪赶入配种栏内,让母猪与公猪接触,若公猪接近10~15min爬跨时,母猪站立不动,尾巴上扬摆动,说明母猪已发情可配种。

电阻法:在实际生产中应用不是很广泛,它是根据母猪发情时生殖道分泌物增多,盐类和离子结晶物增加,导电率提高,电阻值降低的原理,用电阻值的高低来反映卵泡发育成熟度,母猪发情后30h电阻值最低,此时交配受胎率高。

1.4 适时配种

母猪卵子从卵巢排出运行至输卵管峡部以前的时间是8~10h,这是卵子在输卵管内保持受精能力的时间;公猪交配排出的精子,在母猪生殖道内需经2~3h游动才能到达输卵管,精子在母猪生殖道内一般存活10~20h,据此推算,配种的适宜时间是在母猪排卵前2~3h[3],即在发情开始后的21~34h。

2 妊娠期的饲养

2.1 妊娠诊断

早期诊断:外部形态变化:毛色有光泽、眼睛发亮、阴户下联合的裂缝向上收缩形成一条线,即表示已受孕。碘化法:取母猪尿10毫升放入试管,用比重计测定其比重(应在1.0~1.025),过浓加水稀释,然后滴入碘酒在酒精灯上加热,尿液由上到下出现红色即表示受孕。

中期诊断:母猪配种后18~23天不再发情,食欲剧增,乳头的附着部位呈紫色晕轮,乳头的排列状态向外张开,乳腺隆起,表示已受孕。

后期诊断:妊娠70天后能触摸到胎动,80天后母猪侧卧时可看到母猪腹壁的胎动,腹围显著增大,乳头变粗,乳房隆起。

2.2 保胎

受精卵定殖前,因为没有保护物,很容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如果这时母猪受到外界刺激或喂给腐败变质饲料,容易造成流产或胚胎中毒死亡。所以母猪妊娠前30天,应加强饲养管理,这是保证胎儿正常发育的第一个关键时期。

母猪临产前,若营养不足,就会影响胎儿生长发育需要,而消耗母体本身的营养物质,使母猪消瘦而影响健康或导致流产。相反若母猪喂的过肥,就会由于在体内特别是在子宫周围沉积脂肪过多,而阻碍了胎儿的生长发育。所以母猪在妊娠后期也应加强饲养管理,这是保证胎儿顺利生长的第二个关键时期。

2.3 饲养方式

抓两头顾中间,适用于断乳后体瘦的经产母猪。在妊娠初期加强营养,连同配种前的10天在内约1个月时间加强喂精料,2.5~2.75千克/日,特别是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待体况恢复后按标准饲养,2.25~2.5千克/日,妊娠80天后,更应加强营养[4],2.75~3千克/日。

步步高,适用于初产母猪和哺乳期间配种的母猪。初产母猪由于自身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哺乳期母猪生产任务繁重,营养需要量大,因此,整个妊娠期间的营养水平应根据胎儿体重的增长逐步提高,到分娩前一个月达到高峰。

前粗后精[5],适用于配种前体况良好的经产母猪。妊娠初期,胎儿较小,可多喂青粗饲料;妊娠后期,由于胎儿生长发育增快,再加喂精料。

产前减料加料。母猪在临产前根据母猪膘情,做好产前减料和加料,如果膘情好,在产前2~3天,料减至原来的1/2或1/3,产仔当天停料,以免造成顶食或产后不食影响泌乳。膘情差的不应减料反而加料。

3 分娩

母猪临产前,要把握“三看一挤”。

一看乳腺。母猪在产前15~20天时,乳腺从后向前逐渐膨大下垂,产前乳房膨大有光泽,两侧乳头向外张,呈八字形分开。二看尾根。母猪产前尾根两侧下凹,阴门松弛红肿。三看行为表现。母猪产前表现起卧不安,食欲减退,阴部有粘液流出,在圈内来回走动并叼草做窝,排尿频繁。上述现象出现后一般在6~12h内就要分娩。

一挤是挤乳头。母猪前面的乳头出现乳汁后24h左右可能分娩;后边乳头出现乳汁后3~6h可能分娩。因此要注意观察母猪产前症状,做好接产工作。

4 哺乳期饲养

母猪产后体弱,代谢机能较差,产后2~3天应喂些豆饼或其它易消化的汤料。日喂料量应逐步增加,至5~7天恢复正常,10日后开始加料,6~7千克/日,至泌乳高峰期后停止加料。

加强母猪产后护理,产后应常规注射催产素30IU或马来酸麦角新碱0.8~1.0mg,促进胎衣恶露排出,第2天可重复处置一次,以防子宫炎症的发生,同时保持产房卫生和安静。

泌乳期母猪负担很大,特别是初产母猪哺乳期内可能发生泌乳不足或缺乳情况,此时应进行人工催乳。

摘要:猪场经济效益80%取决于母猪阶段的饲养效果, 基础母猪培育饲养的好坏对母猪一生的生产水平都有极大影响[1]。本文就如何使基础母猪“高产、优质、高效”发挥其最大潜力, 以提高猪场的经济效益作系统分析。

关键词:基础母猪,饲养效果,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季文彦, 邓广庆, 赵洪臣.基础母猪及初产母猪饲养策略[J].养猪, 2008 (1) :12~14

[2]张俊超, 李君江, 张平.母猪的发情鉴定、适时配种与妊娠诊断[J].养殖技术顾问, 2008 (12) :42

[3]刘春晶, 张春祥, 张玉芝, 赵秀波.母猪的发情鉴定及其配种时间[J].养殖技术顾问, 2008 (2) :39

[4]幺学博, 王金旭, 曹丹, 张永平.母猪饲养管理技术[J].新农业, 2009 (3) :24~25

基础管理 篇9

►►一、企业资金管理重要性分析

随着现代企业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不断提高, 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也有着了很大的提升。作为企业经营的基础、管理的重点, 企业资金管理必须受到重视。将资金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中心开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在对倒闭、破产企业的原因调查与分析中可以看出, 多数破产企业的原因都是由于资金管理不善、导致经营过程中资金链断裂所致。而且, 多数企业对资金管理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财务管理工作中没有重视资金管理工作。因此, 现代企业必须从经营者出发, 巧华资金管理工作。利用资金管理工作保障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保障企业资金链的通畅, 以资金管理作为基础实现企业抗风险能力的提升。

►►二、强化资金管理基础的财务管理工作分析

1.强化资金管理认识, 促进资金管理工作开展

现代企业经营者与财务管理主管应加强对资金管理工作的认识, 了解资金管理工作对企业经营发展的影响。从领导层资金管理认识的提高开展资金管理工作, 并切实将资金管理工作落实到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阶段, 保障资金管理的有效实施,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现代企业经营过程中, 企业领导层应深刻认识到资金管理对企业经营的影响, 认识到现代企业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运用现代资金管理理论指导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 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2.完善企业资金管理体系, 促进资金管理工作的开展

在提高企业对资金管理认识的基础上, 企业还应根据自身经营特点、资金流动特点、资金需求特点等进行资金管理体系的完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与特点的管理体系能够使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在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体系下得到有效地控制, 实现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在资金管理体系构建与完善过程中, 企业还应对资金管理相关岗位职责进行调整, 明确岗位职责中资金管理内容与具体的工作流程, 为企业资金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奠定基础。

3.强化企业资金管理工作的执行, 促进资金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企业进行资金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过程中, 还应根据企业工作流程、管理方式等特点进行资金管理制度的完善。明确资金管理过程中各岗位工作要求, 为落实资金管理工作的执行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 企业还应加强资金管理工作执行情况的强化。以岗位考核、工作内容考核、企业资金链的实时关注与预测等评价企业资金管理的执行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及时发现企业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避免资金问题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另外, 作为资金管理工作的基础, 财会岗位应加强资金管理工作信息的收集、基础凭证的收集与整理。将财务部门作为资金管理工作的中心开展资金管理工作, 确保资金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确保企业的资金活动处于受控状态。

►►三、注重资金管理工作内容重点, 促进资金管理的有效实施

在现代企业的资金管理中, 应根据资金管理工作内容重点强化各项工作, 以此实现资金管理的根本目的。首先, 企业资金管理中应根据企业资金链特点掌握自切资金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 对企业资金筹措、使用、预算管理等进行强化。通过预算管理, 预防企业资金链的断裂。将预算工作的有效执行作为基础, 了解并分析企业近期资金需求。根据企业资金来源渠道科学规划资金的管理与使用, 实现企业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通过现金流的管理保障企业经营活动所需资金的储备与筹集。运用资金管理理论指导企业资金管理工作内容的有效开展, 实现资金管理的最终目的。

结论:综上所述, 现代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是管理工作的重点, 是确保企业经营活动资金需求与使用的关键。现代企业应注重资金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强化资金管理内容。从多方面入手强化资金管理工作, 促进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促进企业资金链的通畅。根据企业资金筹措渠道及资金使用特点等开展企业的资金管理工作, 预防资金链断裂造成的经营危机。将资金管理作为重点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 企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作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重点, 资金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是保障企业资金链畅通、预防企业资金危机发生的关键。现代企业应以企业资金管理为基础开展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以此实现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本文从企业资金管理重要性的分析入手, 论述了如何以资金管理的强化为基础开展企业财务管理工作。

关键词:财务管理,资金管理,基础,资金链

参考文献

[1]刘萍.现代企业资金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J].财会资讯, 2010, 10

[2]葛亮.企业资金筹措与资金控制的探讨[J].企业会计资讯, 2011, 1

基础管理 篇10

关键词:现代档案管理,基础工作,作用

1. 现代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基础工作作用

伴随现代档案管理工作内容的不断丰富、涉及范畴的日益广泛, 对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这是由于基础工作效果, 直接关系到档案管理任务的整体流程有否清晰顺畅。为提升实践工作效率, 节约人力物力资源投入, 优化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尤为必要。首先, 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是否科学正规, 是评判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优劣的核心条件。然而现实状况下, 较多单位却没能明确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核心重要性, 导致该环节包含较多问题。因而可以说, 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低误差率、提升查询工作速度是十分必要的。档案管理基础任务之中, 档案检索为关键组成部分, 其工作目标在于为后续的档案资料查询提供更大便利。倘若真正将档案管理基础任务全面落在实处, 则检索档案信息资料便不会包含任何问题。伴随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 现代档案管理较多工作环节均通过计算机完成信息录入登记, 因此应全面做好信息检索工作, 方能避免产生冗余繁琐的问题。倘若档案管理做好基础工作, 势必会提升应用档案资源的效率。每年, 相关部门会接收大量档案, 而工作人员则应依照其重要性做有序管理, 尤其应注重优先处理重要档案, 而后再行整理他类档案, 这样不仅可全面提升实践工作效率, 还可优化档案应用检索方式。例如仅仅录入关键词, 便可提升档案资源应用效率。

2. 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状况

现代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基础工作作用尤为明显, 然而当前我国档案基础管理工作却包含较多问题, 这样将显著影响整体工作水平。首要问题在于工作人员没有给予全面重视。当前较多部门以及企业有关工作人员均没能意识到做好档案基础工作的现实重要性, 亦没能聘请专业人员负责管理, 因而导致形成了较多问题。事实上企业管理有否科学规范体现在不同环节之上, 如果档案管理不够科学规范, 也会由侧面显现出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缺陷。档案资料清晰分类为档案管理工作的一类重要内容, 倘若分类不科学, 便会对其应用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导致档案资料存档陷入混乱局面。另外, 档案编号在档案基础工作中十分重要, 基于我国档案管理工作整体水平有限, 因此对档案编号没能进行明确细致的要求。

伴随信息技术手段的快速更新发展, 较多单位企业档案管理工作均引入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系统, 然而一些年代较为久远的资料, 基于前期档案管理环节并不规范, 因此呈现出信息缺失或是档案资料不完整的问题, 同时录入信息系统的过程中没能对该类信息做清晰标注, 导致较多信息难以快速的检索应用到。一些企业单位为了节省经费投入, 将年纪较大、濒临退休的工作人员安排欧诺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同时没能主动引进专业人才, 这样在某种层面便对档案管理工作整体质量水平产生了负面影响。

3. 优化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策略

3.1 注重档案管理基础工作

档案信息可为企业单位日常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参考, 而档案管理则是单位工作的一个缩影, 其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映射出单位工作水平的升华。未来工作中应更加注重档案管理工作, 明确基础档案管理的现实重要性, 树立应有的负责任工作态度。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以外, 还应做到以人为本, 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从基础入手, 不遗漏任何环节。

3.2 提升档案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提升档案管理基础工作水平同员工高素质、高技能密切相关。基于目前从事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员工年龄层次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因此会在某种程度上对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产生负面影响。为此, 需要不断提升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员工的核心素质。在优化工作团队年龄层次的基础上, 要合理的引进一些年轻的档案员工, 提升团队创造力与活力。企业单位可有目的聘用一些精通新型档案管理技术与丰富管理知识的人才, 这样利于令现代化档案管理方式在企业单位之中全面推广, 并形成良好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氛围。再者, 应强化对当内部员工的教育培训, 可聘请行业专家、精英人才为员工讲授更新的档案管理工作知识, 持续提升员工团队整体素质水平。

3.3 优化档案管理信息系统, 提升档案管理基础工作规范性

伴随信息化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发展, 档案信息工作渐渐引入了信息化工作模式, 然而其信息化体系仍旧存在一定的不健全性, 因此势必对档案信息应用检索效率形成负面影响, 导致档案资料应用效果不理想。为此, 应继续优化档案信息系统建设, 扩充经费投入。针对企业单位内在需求、档案资料专业性、特色性, 有针对性的引进专业工具软件, 使得专业档案资料的分类、数字档案的检索、系统数据库的维护管理、安全防控手段的应用体现智能化、自动化、专业化特征, 真正符合信息化应用需求。众所周知, 档案管理基础任务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于做好档案信息分类、存档以及整理。分类工作应依照相应的标准, 倘若欠缺标准, 将使档案资料分类相对模糊, 最终对档案应用检索形成直接影响。基于各个企业单位存档资料不尽相同, 因而档案资料分类欠缺一个一致统一的参考标准, 为此各个部门应加紧出台契合自身需求的档案管理工作标准, 进而利于档案资料的清晰分类, 为企事业单位经营建设、管理发展提供有效的辅助参考作用, 真正激发档案资源核心应用价值。

结语

总之, 现代档案管理工作中, 基础管理环节尤为重要, 我们只有在明确档案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 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契合新时期发展需求, 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宇飞.在现代档案管理中档案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性研究[J].办公室业务, 2013 (11) .

[2]刘晶玲.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在现代档案管理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23) .

[3]王凤丽.档案管理基础工作在现代档案管理中的作用[J].科技与企业, 2012 (12) .

《管理学基础》课程设计 篇11

关键词:高职 工作过程 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管理学基础》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讲述管理学概论(概念、原理、决策、组织文化等)、管理学的发展史及主流的理论和代表性观点,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内容,是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课程特点,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课程总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营销策划、销售与管理、沟通协作等职业能力为基础,着眼于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养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做”有机统一,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自觉学习为核心,以模拟实践教学为主线,建立多渠道、获取式教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体系。建立以讲授、师生互动、案例分析、辅导答疑、模拟实践、技能训练、第二课堂、调查访问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体系,达到本课程培养从事一线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为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

22能力目标

使学生具备运用所学习的管理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具备解决日常管理中相关具体问题的基本能力,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工标准化管理的意识,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可以独立开展相关管理活动的组织,解决一些简单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事务问题,可以树立良好的管理意识,为以后在实际工作中可以运用相关管理理论创造更好的效益。以培养学生参与企业管理的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具有良好应用性和可操作性。

23素质目标

使学生初步对本书涉及的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树立标准化管理意识,从而达到掌握、遵守、应用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目的;形成依法管理的职业素养。

3课程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将课程内容归纳成为以下12块学习项目,46个工作任务:

41在實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主导,要做好引导者、组织者、设计者和咨询者的角色,由于课程理论性较强,实践结合问题尤为重要,以行动导向为基础,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1)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使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的理念;

(2)要建立系统化的由学生参与的交互式教学形式,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教学;

(3)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建立纸质、声音、电子、网络等多种媒体构成的立体化教学载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4)探索建立多渠道的获取式学习方式,介绍课外必读书目、推荐网络学习资源、布置必须通过学习或调查课外东西才能回答的作业、构建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与氛围,由学生能动地利用多条获取知识的渠道,自主地、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管理质量 篇12

一、会计基础工作的范围

会计基础工作包含了很多方面的内容, 主要的工作内容大体有:编制、审核会计报表的工作;取得、审核原始凭证的工作;划分会计岗位责任的工作;制定内部牵制、会计监督制度的工作;保管、传递、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的工作;销毁、移交、归档、保管会计档案的工作;核对、结账、设置、登记会计账簿的工作。

二、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

l、会计凭证的填制随意性较大

关于会计凭证, 在《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有具体的规定。“记账凭证是按照性质的不同进行经济业务的分类, 明确会计分录, 并作为会计账簿登录的凭证之一”。会计人员应按照原始凭证来填制记账凭证, 原始凭证必须是通过严格的审核。通常情况下记账凭证都应当附原始凭证, 更正错误的凭证及结账凭证除外。摘要的内容应和原始凭证保持一致, 将经济业务的主要内容准确的表现出来, 表述应当精炼、简短。然而部分企业任意填制记账凭证, 在记账凭证后没有附原始凭证;部分企业所附的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有很大的出入;乱填摘要, 摘要失实, 以致于使人很难弄清业务的主要内容。

2、不按规定设置会计科目, 数据失真, 资产反映不实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明确规定, 各单位应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 制定会计账册, 及时提供完整、合法、真实、准确的会计资料。然而部分单位存在随意更改核算内容, 任意合并、增减会计科目, 随意确定科目名称的现象。比如部分企业在“其他应收款”下设立“待分配盈余”的明细科目;再比如部分企业随意用“未分配利润”来代替“利润分配”的科目等等。

3、不按规定记账、结账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会计账簿也有明确的规定, 要求各单位会计账簿的设置必须从会计业务的需要出发, 并严格执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人员记账应依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 记账时应把会计凭证的内容摘要、金额、日期、编号以及相关的内容写入账内。然而部分企业存在不按时核对明细分类账与总账、仅仅登记金额而不记录编号、摘要、日期的情况, 以致于出现账簿记录和实际资产严重不符, 总账和明细账出入过大的情况。此外, 《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明确指出:在年终结账时, 应结出所有总账账户的年末余额及全年发生额, 对于存有余额的账户, 应把余额转入次年。然而部分企业存在两种结账不规范的情况:一是部分会计在年末时不累计也不结账, 本年度的年末余额及全年累计发生额根本无法从账面上反映出来;二是仅仅结转本页的最后一笔金额, 而不进行合计后结转, 甚至不做结转。

4、会计人员任用不当, 差错严重, 素质不高

为了更好的规范会计工作, 国家颁布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明确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在任用会计人员时应施行回避制度。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的直系亲属不能担任该单位的出纳工作;单位的会计主管人员、会计机构负责人不能由本单位领导人的直系亲属来担任。然而, 此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之中屡见不鲜, 监督机构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监督作用, 单位领导对这类情况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以致于常常会发生经济案件。

三、提高会计基础工作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要想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必须从下述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 需要领导的重视。对会计基础工作而言, 最好的支持就是领导的重视。领导应给以会计工作足够的重视, 严格规范会计人员的报表填制与账簿记录的工作, 确保会计人员掌握无误、真实、完整的原始凭证。从源头上控制会计数据, 确保会计数据的真实性。

第二, 应制定严格的会计管理制度。根据会计基础规范的具体要求, 明确划分了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 其分工比较细致。比如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看做是一个总体, 参与生产经营活动的物、人、财及产、供、销的各个环节都属于产生会计凭证的环节, 怎样实现岗位间的相互牵制, 怎样实现对每个环节的有效控制, 都是制定会计管理制度的基础。为了确保会计基础工作能够提供完整、真实的会计资料, 我们必须从源头抓起。

第三, 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应当是高素质的工作者。会计人员应当熟练的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有比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 对单位的经验业务比较熟悉, 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会计从业者来说, 仅仅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缺乏职业道德, 容易使领导决策错误。比如部分企业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较低, 为了偷税漏税, 采取不报批损失的存货、冲减存货成本、增加销售成本、不转出进项税额的措施等。会计基础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会计从业者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与强烈的责任心的支撑。部分单位存在货币资金账户余额和实际存款余额严重不符的问题, 对此部分会计从业者并未及时采取措施, 没有及时的取回票据, 也没有及时地追回发出支票的存根, 业务存在不入账的情况, 如此一来, 货币资金自然不会有减少, 加上企业出纳人员常常会变更, 核对、交接工作有时做得不到位, 这使得货币资金余额与实际情况的出入越来越大, 账实不符的情况日益加重。部分企业设有多个独立核算的下属分支机构, 为了更好的管理, 要求将分支机构的账目汇总到总公司核算, 然而财务人员在并账时, 没有核对清楚企业内部之间的往来账目, 也没有进行冲账, 这就出现了同一科目重复累计的情况, 造成了应付账款、其它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其它应收账款的巨大, 致使企业资产出现虚增。所以, 对会计报表、会计账簿、原始凭证、会计档案、记账凭证的各个步骤都需要登记、填制及审核, 这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水平, 更需要会计人员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及强烈的责任心。

第四, 加大会计检查、监督的力度。部分单位为了隐藏自身真实的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 以达到设立小金库、偷税漏税、转移资产的非法目的, 置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于不顾, 随意做账, 甚至希望账面越乱越好, 以达到谋求私利的目的。此种情况的存在就需要审计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加大对会计工作的检查、监督力度, 及时发现、纠正错误, 做到赏罚分明:对屡教不改的单位及个人, 应严厉处罚;对表现良好的单位及个人, 应予以奖励。

上一篇:中国式晚会下一篇:对话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