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基础信息

2024-05-29

人力资源基础信息(精选12篇)

人力资源基础信息 篇1

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工作中, 基础工作从源头上直接影响着统计信息的质量。笔者根据近年来在人力资源基层工作的实践, 针对本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加强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基础工作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一、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基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基层领导对人力资源信息管理重视不够

基层领导特别是基层队领导对人力资源信息关注不够, 存在基础台账填写不规范、统计上报不准确、比较分析不深入等普遍现象。比如, 以工作繁忙为借口, 对人力资源基础台账不能做到及时规范填写上报;忽视人力资源信息的作用, 如在基层单位的经济活动分析中, 缺乏对人力资源信息数据的比较、分析和预测, 没有真正把人力资源信息信息作为企业管理的帮手。

(二) 基层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人员大多缺乏专业知识, 加之兼职过多, 待遇偏低, 工作积极性不高, 工作开展较困难

1. 专业素质方面

由于基层人力资源信息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业务学习培训, 不能熟练掌握相关必需的知识, 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凭经验或运用不正确、不恰当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整理、汇总和加工, 造成数据的差错和失误。而且信息工作仅仅是填统计报表, 根本谈不上进行统计调查、分析与预测, 不能够将数字进行分析研究, 上升到理性认识, 从中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不能真正发挥好人力资源信息工作的重要作用, 影响了人力资源信息工作的质量。

2. 工作态度方面

在基层, 人力资源信息工作由经管员、人力资源管理员承担。目前, 许多单位无论是三级单位的人力资源员, 还是基层队的经管员, 大都是身兼数职, 如人力资源、经营、工会、女工、计生、统计甚至材料、劳保等多项工作, 人力资源信息只能算是附带性的工作, 且大部分的精力是放在其他方面, 致使人力资源信息人员不能专心搞好统计。另外, 各基层队的经管员虽然兼职较多, 工作繁忙, 但由于属于操作序列, 即使评上职称也聘不上, 岗位工资偏低, 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及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

(三) 统计制度不健全

一些单位原始记录不全, 未建立统计台账, 统计指标无从查起, 造成数据的不真实;基层人力资源信息人员没有持证上岗等, 这些都是由于缺乏统计制度和制度不健全造成的。

(四) 信息统计手段落后, 信息化配套建设程度低

一是统计调查的方法主要是定期报表制度, 没有实现网上直报, 增加了统计工作量和统计成本, 造成基层统计人力、物力、时间的浪费;二是电子表格设计不够严谨, 造成数据出错难以及时发现, 如在工资结算表中, 许多统计数据格式都定义为文本格式 (如年休假天数等) , 只能手工计算, 无法实现自动求和, 影响了统计效率和质量。

二、对策

(一) 领导重视

只有在企业领导的重视下, 各单位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工作才能有明显改善, 才能保证队伍的稳定性。通过人力资源信息工作充分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研究, 为企业的发展规划做出科学的预测, 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作出贡献。

(二) 提高基层信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要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 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的培训工作, 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 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

同时, 企业领导应多体谅基层人力资源信息管理人员的辛苦, 尽量不要让其兼职太多, 不要将基层队的杂事都一股脑安排给他们, 要保证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干好本职工作。另外, 企业应鼓励人力资源信息人员参加业务水平和技术职称的考试, 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企业管理, 积极提供信息资料, 对工作有较大贡献者应及时给予表彰。

(三) 依靠制度, 规范工作, 加强信息管理基础工作规范化管理

1. 建立原始记录、统计台账及各项信息管理制度

信息统计数据的生成涉及诸多部门和单位,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数据的准确性、有效性, 要明确各部门的管理责任, 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信息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 明确信息统计指标体系、信息统计调查表格式、信息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统计口径以及信息统计报表的报送时间和方式。

2. 建立信息统计数据质量检验制度

要充分运用运算检验、逻辑检验、关系检验和工作检查等一系列检验手段, 确保企业人力资源信息数据的准确性、系统性和工作的规范性。

(四) 加快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

企业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 用先进的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武装人力资源管理部门, 建立一个包括招聘、培训、调配、绩效考核、薪资、职称、档案管理、离退休、劳动保险等基本业务处理功能的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信息化。统计指标的信息化处理减少了中间环节, 从而杜绝了虚假数据, 保证了统计数据准确性、及时性, 为人力资源信息信息的开发利用和建立各种信息统计数据库应用系统提供了高效和安全可靠的资源保障。笔者在今年本企业的职代会上提的提案《建议建立员工培训信息数据库》被大会立案, 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企业对这方面的关注度愈来愈高, 建设力度也将愈来愈大。信息化建设必将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人力资源基础信息 篇2

【摘 要】本文主要探讨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和建设内容,以及该系统在我区国土资源信息化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基础地理信息系统、3S、国土资源信息化

一、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急迫性和必要性

1、前言

联合国有关文件曾明确指出“地理空间信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利器”,而且“进入信息化社会后,人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中的80%以上与地理空间信息有关”。西方发达国家出于其政治、经济、军事目的和全球战略需要,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就相继推出“信息高速公路”,“国家空间基础设施(NSDI)”和“数字地球”战略。顺应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为使国土资源工作更好地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国土资源部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列为五大目标任务之一,并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中设立“数字国土”工程,旨在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实现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现代化,为全社会提供方便快捷的国土资源信息服务,充分发挥国土资源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作用。

西部大开发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广西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工程、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国民经济信息化等建设正在进行中。科学化决策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广大的决策者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基础地理信息,只是手段还比较原始,还未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业布局、农业结构优化、退耕还林(草)、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安全和管理都离不开科学规划、实施和动态监测,离不开地理空间信息的决策支持作用。不充分考虑地理分布特点的项目总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副作用。因此信息化社会需要重视地理空间信息的基本支撑作用。

2、国内及我区空间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及趋势

,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53号文转发国家计委等12个部委“关于促进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要加快我国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国家测绘局提出“十五”期间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作为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提供地理空间基础平台。为此,加大了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力度。目前已经完成了国家级1:100万、1:25万地理空间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正在进行国家1:5万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以此作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基础信息。

除了“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以外,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也纷纷提出要建设省级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继海南省、北京市和福建省提出“数字海南”、“数字北京”与“数字福建”之后,全国又有湖南、湖北、陕西、山西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提出并确定了各自“数字区域”的发展计划。必须指出的是,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数字省区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核心和基础。目前,北京、天津、上海等市,山西、广东等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相继建成了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示范工程。其他省区的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都在加快研究和建设本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步伐。

,国家投资2.56亿启动“国家基础测绘设施项目”建设,简称”大专项”建设。广西测绘局在国家测绘局和区政府的支持下,于208月正式立项(总投资近3000万元),目前已完成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技术体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传输网络体系的建设。基础地理信息管理服务体系、空间定位综合服务体系、广西数字化基地大楼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广西测绘局已建成主干千兆,百兆交换到桌面的局域网,以及光纤联接的广域网(党政机关网)。装备了企业级服务器、WWW服务器、OA服务器、海量的磁盘阵列、磁带库、图形工作站、高档微机、大型彩色扫描仪、大幅面绘图仪等硬件设备,以及数据库软件ORACLE,GIS软件ArcGIS、GeoStar、MapInfo、MapGIS、AutoCAD Map,遥感软件ERDAS,Web GIS软件ARCIMS、GeoSurf,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JX4A,扫描矢量化系统Geoway等软件。通过大专项的建设,还锻炼出一批精通3S(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测绘技术的综合型人才。

“九五”期间至今,广西测绘局建立了全区1:50万,1:25万DLG数据库,完成了DEM 共2148幅,DRG 591 幅,DOM 416幅,DLG 809幅;同时完成了三四等水准测量4211公里 516座。 C级GPS网点466点;完成了省级毗邻行政界线测绘3684公里, 区内地市级行政界线6270公里, 县市级行政界线10259公里的测绘,这些数据迫切需要建立相应数据库进行有效的管理。经过大专项建设,广西测绘局具备的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年生产规模如下表所示 :数据类型年生产能力(幅)数据库存储(GB)1:1万DOM (数字正射影像图)16001600幅×45MB/幅=721:1万DEM (数字高程模型)16001600幅×5MB/幅=81:1万DLG (数字线划地图)880880幅×4.5MB/幅=41:1万DRG (数字栅格地图)10001000幅×5MB/幅=5遥感影像数据按1米分辨率计算,500幅×100MB/幅=50GB

:按广西“十五”计划,需8~才能更新测绘完成全广西1:1万地图,广西共8495幅。

3、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

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的核心和基础。将为“数字广西”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地理空间基础,为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抢占经济、政治、科技的制高点,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建立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保障等信息系统及信息化社区提供良好的条件,有力促进广西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信息化建设。以广西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作为框架,区域内各行各业的数据才能够在空间上得到集成,不同区域的数据才能够无缝整合,从而保证决策依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基础地理信息与各行业的专题信息有机结合将完善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将及时满足政府信息化工程建设对基础地理信息的急迫需求。

二、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

1、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

,广西测绘局正式启动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主要工作由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承担,拟于“十五”期末初步完成框架建设,全面建成。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以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其总体目标是依托统一的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数据生产体系,采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建成数据库管理体系,形成完整的数据库;以GIS应用为主,兼顾地图产品的制作,建立产品开发体系和分发服务体系,以及支持系统运行的网络交换体系。为自治区、市、县宏观决策、规划修编、灾害监测,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面临问题,促进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提供有力的测绘保障。

2、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和建设的主要内容

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包括数据生产体系的建设、数据库互操作平台的选定、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发、产品的模式和开发、基于Web GIS的地理空间信息网络化服务等。

在存储容量上,全区1:25万地理数据超过2GB,1:5万数据将超过70GB,1:1万数据将超过1TB,大地数据库及地名数据库将达到100MB。考虑到将来数据更新历史数据的存放以及其它不可预见因素,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共需要1.5至2TB的存储空间。

图一: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的组成

3、广西省级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的组成(如图一所示)

(1) 1:100万地理空间数据库:包括覆盖广西地面分辨率为30m的航天遥感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DOM)、地面格网间距为200m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DEM)、由原有地图扫描数字化处理形成的1:100万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DRG)、含有大地测量控制信息、地形、交通、水文、境界、居民地和地表覆盖信息等的1:100万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DLG)。

(2) 1:25万地理空间数据库:包括覆盖广西地面分辨率为15m的航天遥感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地面格网间距为100m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1:25万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

(3) 1:5万地理空间数据库:包括覆盖广西地面分辨率为5m的航天遥感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地面格网间距为25m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1:5万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

(4) 1:1万地理空间数据库:包括覆盖广西地面分辨率为1m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地面格网间距为5m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1:1万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

(5) 重点地区1:地理空间数据库:覆盖重点地区地面分辨率为0.2~0.3m的数字正射影像数据库、地面格网间距为2.5m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库、1:2000数字栅格地图数据库、数字线划地图数据库。

(6) 地名数据库:包括广西各种地名的正式名称、所在地图图幅、地理坐标等信息。

(7) 空间定位成果数据库:包括覆盖广西的大地测量控制网、控制点、坐标系等数据。

(8) 元数据库:包括各种地理空间数据及数据库的规范化定义和说明信息,以便跟踪数据的动态变化和支持信息查询。

(9) 专题数据库:如土地覆盖数据库、人口分布数据库等。

4、关键技术研究:

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紧跟国内外科技发展最新动态,采用当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方法。目前,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采用美国ESRI公司的ARCGIS系列产品和ORACLE作为建设的主要工具,开发工具主要选用VS.NET。如图二所示:

图二: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三层架构

在实施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中,还会遇到一系列技术难点,有待研究攻克。为此,要进行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主要包括:

①遥感及航空影像快速获取、处理和解译的关键技术。

②多分辨率、多数据源4D空间数据一体化集成

③产品的模式与开发,地理空间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

④地理空间数据网络化分发服务。

⑤海量数据的安全管理、存储、备份、灾难恢复的研究。

⑥空间数据库更新与版本管理

⑦ “3S ”(GPS、GIS、RS)集成技术的研究

⑧基于数据库的在线制图技术。

⑨基于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框架数据的示范应用工程研究。

三、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区国土资源信息化中的作用

1、国土资源信息的特点

国土资源信息有一系列特点。首先,国土资源行业是一个信息密集的行业,国土资源工作过程主要是一个生产信息的过程。因此,国土资源行业拥有比其它任何行业更多的信息资源。其次,国土资源信息具有地理空间性。这可以说是国土资源信息的最重要特征,几乎所有的国土资源信息都是空间地理信息,如地形信息、土地信息、地质信息、矿产资源信息、水资源信息、海洋资源信息、地质灾害信息等,这些信息仅用属性数据库是无法管理的。第三,国土资源信息的数据结构十分复杂,往往一个对象需要数百个数据项才能表达清楚,这些数据间常又呈复杂的层网关系,再加上三维空间位置,更加大了对国土资源信息描述和管理的复杂性。第四,国土资源信息不同于一般经济、金融和商业信息,它具有长期保存,甚至永久保存的价值。因此,信息增长迅速,而消逝率低,其结果是信息总量极为庞大。这些特点表明,国土资源信息化离不开基础地理信息和3S技术,“数据是血液”,地理信息及其他各类国土资源信息是保证国土资源信息系统正常运行和取得实效的关键。

2、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信息化的作用

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真实再现全区的地形地貌,为我们全面了解广西的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空间支撑,并为可视化地掌握生态资源、模拟和仿真生态重建过程中重大决策实施提供基础支撑,确保我们能够科学地开发自然界,动态监测和合理地配置资源,有效把握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平衡,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国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具体说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作用:

(1)数据共享,标准统一。共建共享是避免重复建设、维护国家利益的必要措施,是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这方面的教训是屡见不鲜的,如广西各地国土资源部门有独立的一套地籍图,规划部门有地形图,房产部门有房产图,每个部门都是各自为政,投入巨资重复测绘、数字化,标准不统一。实际上只要政府牵头协调,各地测绘一套基础地形图,其他部门在其基础上再采集各行业关注的要素。这样的结果是大大节约了经费,却实现了各取所需,同时由于统一技术规范,统一数据格式,各行业能共享、交换成果。这种做法国内已有先例,据《中国测绘报》报道:“20,在浙江省余姚市政府办公室的协调下,市规划、国土、建设、水利、交通五部门联手,共同筹措资金,统一技术标准,开展全市1:500数字化测图,为建立基础测绘信息共建共享机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目前,我区国土部门在信息化过程中对基础地理信息的应用主要还是局限于数字线划图,对数字正射影像图的应用据了解也只有南宁、柳州等地为数不多的国土部门,对数字高程模型的使用更是寥寥无几。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以为国土资源部门提供多种权威的、符合国标规范的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服务,包括基本产品、复合产品等。基本产品包括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系列的数字栅格地图(DRG)、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线划地图(DLG),可根据需要以数字和模拟两种形式提供;通过不同基本产品或不同要素的叠加,可生成各种复合产品,如土地覆盖图、数字影像地图(如数字影像交通图、数字影像区划图、数字影像地形图等)、数字影像专题图(如数字影像土地利用图、数字影像土地规划图)、三维立体地形图、立体景观透视图等复合产品。

(3)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数据增值服务。例如:通过以不同时期的地理空间基础数据和正射影像图为数据核心,结合土地利用详查图,可进行国土资源动态监测,为科学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通过数字高程模型、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线划图为数据核心,结合人口经济、土地利用等专题数据,运用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以及3S技术,可更好地分析耕地分布现状,提出社会经济与生态合理退耕还林规划方案,增强退耕还林规划的可操作性。

四、结束语

总之,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建成将使我区彻底完成从传统测绘产业向现代地理信息产业转变,测绘生产、技术、管理以及测绘产品种类将发生全新的变化。其建成将为我国实施“数字中国”空间技术战略,我区实施“数字广西”、国土资源信息化提供省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能有效提高我区基础地理空间数据的现势性,缩短数据生产和信息提供服务周期。有效地拓宽地理信息的应用面,为政府决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① 国家测绘局《构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基础框架总体战略研究》

②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 《“十五”国土资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

③ 广西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广西省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

④ 周 涛 《“数字广西“地理空间基础框架建设的研究》

人力资源基础信息 篇3

立足三大基础库建设,支撑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遵循“先推示范应用,再全面推广”的思路,上海不断深化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基础信息库建设,并通过示范性应用,展示信息共享促进业务协同,提高行政效率的效应。

在人口领域,建于2001年的上海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信息系统和居住证信息系统,目前已初步形成覆盖1370万户籍人口、约700万来沪人员信息的人口数据库,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民政、医保、计生、教育、公积金管理等部门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和共享,有效堵塞了管理漏洞。如公安部门通过与劳动保障信息系统中外来人口信息的比对,一次就发现公安部通缉在逃人员80余人。基于上述两个系统,市级政府部门与区县政府实现条块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一方面通过社会保障卡和居住证服务网点采集数据与市级部门的业务数据进行比对,确保了数据准确性;另一方面,经过比对的数据在区县电子政务平台“沉淀”,也为区县人口综合管理服务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基础。如通过整合公安、外口、劳动、民政、计生、司法、残联、老龄等部门人口信息,实现了户籍人口、来沪人员、境外人员、就业困难、失业登记、民政救助、育龄妇女、刑释解教、残疾人员、困难老人、在职丧劳鉴定、领取失业保障金等信息跨部门共享。

在法人领域, 2005年上海根据国家四部委试点要求,建立了覆盖100万户企业、包含工商、财税、质监三部门的53项基础信息的企业基础信息库及数据交换平台,依托部门间的业务需求,实现“一次输入、多次使用”、“一局变动、多处联动”,确保企业基础信息的准确、完整、一致,优化了企业登记数据流程、减少企业重复填报、提高政府部门的监管水平和服务水平。如工商部门通过数据交换和比对,获取机构代码信息和企业纳税信息,有利于其加强对企业的信用监管,并通过税务管理非正常户、及经营不正常的企业信息,为工商部门查处无照经营企业、擅自变更经营场地企业、未参加年检等不规范企业提供线索。又如税务部门通过数据交换和比对,能够发现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不规范企业,对税务部门摸清税源、核查漏征漏管户发挥重要作用。此外,上海的法人信息共享和应用系统已正式立项建设,在主体对象方面从企业扩展至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法人,在信息类别方面从基础信息扩展至登记类、资质类、监管类各类信息,将在企业设立、税务管理、市场监管等应用领域为全市各政府机关提供数据支撑。

在空间地理领域,在基本实现了城市管理对象的数字化的基础上,初步建成由数字地形图、数字化遥感影像图组成的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并逐步形成建设空间地理信息共享应用的三大版本(工作版、专业版、社会版)数据平台的核心思路。工作版本每年更新一次,主要为各部门建设专业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参照;有关部门通过在工作版本上叠加专业数据,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专业版本;通过在工作版本上叠加衣食住行等服务信息,形成可供公众使用的社会版本。目前,空间地理资源的工作版数据平台已经开始使用,专业版数据平台的试点建设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水务、绿化、环保、交通等领域进行数据交换。社会版数据平台建设也基本完成,提供交通旅游、休闲娱乐、购物消费、住宿餐饮、生活服务等7大类35小类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信息,以及37类政府办事网点信息。

推进政务信息目录体系建设,提高信息资源管理水平

为支撑三大库之间跨库共享以及满足部门对三大库之外的其他信息的共享需求,上海市积极研究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研究,推进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平台建设,重点解决资源统一描述、统一备案、统一检索、统一交换等问题,为提升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和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的全面共享创造条件。

在公文类信息目录建设方面,按照先易后难的思路,2007年建立了公文类政府信息目录备案管理系统,形成了公文类信息资源的目录规范,要求各政府机关将本机关发布的所有公文类信息(除涉及国家秘密外)的文件名称、发文机关、公开属性、内容描述等目录要素进行备案登记,形成全市公文类信息目录库,为掌握全市公文类信息底数、加强公开属性审核管理、提供全市公文类信息“一站式”检索服务奠定基础。截至今年8月,已有33个市级委、办、局和18个区县政府累计备案公文类信息目录8.9万条,本市公文类信息目录库基本建成,将同时为公众和政府机关提供公文类信息的检索和获取渠道。

在非公文类信息目录建设方面,从2008年起在部分委办和区县开展行业专业信息和三类基础信息的分类梳理和目录编制试点,通过资源梳理、分类、编目和目录服务,实现跨部门信息的检索、定位和共享。如黄浦区结合实有人口信息资源库建设形成区级政务信息目录中心,区委组织部依靠目录中心,使掌握流动党员的信息量比传统手段增加了5倍,促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区人口计生委克服了来沪人员信息多头采集、难以统计等问题,全面动态地掌握了来沪育龄妇女信息达30065条;区教育局依据户籍和来沪学龄儿童信息,利用人口GIS系统掌握区内学校生源分布情况,合理调配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设施的利用率。

以信息共享为基础,深化跨部门协同应用

建库不等于共享。为充分发挥基础数据库的作用,上海以应用为导向,通过重点建设一批需求迫切的综合应用系统,有效带动了政务信息资源在各部门之间依职能、按需求实现交换和共享。

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方面,上海依托空间地理信息共享共建,推动了一批重点的信息化项目建设。2005年,启动城市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综合利用GIS、GPS、RS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市统一的综合管理信息数据库和市、区两级信息平台,实现了对管理对象在空间、时间和责任上的精确定位,推进了管理对象、管理过程、管理决策的数字化,实现了管理过程、管理决策的实时传递,大大提高了城市管理的量化水平和精细精准度。系统以万米网格为管理单元,系统监督员综合管理10多个部门5大类管理的84种部件和32种事件,主动对监管范围内的部件、事件进行巡查,横不越界,纵不加层,无缝覆盖。市民无需了解政府职能部门设置和内部分工,有关问题的报告只需通过“12319”一个电话就能得到受理。将城市管理模式由被动向主动、由粗放型向精细、由定性向定量、分散向综合转变,有效提升了城市管理的能级和水平。截至2008年底,系统对各类城市管理问题已经累计立案超过156万件,结案率达到98%。

在优化公共服务模式方面,依托“中国上海”门户网站,深化“一网办事”,已汇聚1677个办事项目,提供在线受理、状态查询、结果反馈、网上咨询投诉等服务功能;推进“一线办事”,形成了以12319城建服务热线、12333劳动保障热线、12315消费者投诉热线为代表的政府咨询服务呼叫中心,并建立了政务服务热线114平台,实现了对各政府机关各类电话的统一查询和转接;深化“一门办事”,整合民政、社保、公安、房屋、司法等部门的事务受理窗口,形成一门式的社区事务服务中心,并逐步向“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协同办理”的服务模式转变。如黄浦区建立了社会救助“一口受理”服务系统,救助对象只需携带有关证明,无需填表,3天内(原需15天)即可完成手续。松江区开发了“一站式”企业服务与管理系统,有198个事项可在网上办理,实现了与办事柜台联动的网上申报、信息发布、限时办结的行政审批服务功能,可7×24小时受理企业准入申报,工商、税务等18个部门形成互动协同,企业平均每个申办项目企业可减少往返6次、节省106元,仅此一项当年使企业节约费用近200万元。

此外,上海已启动全市行政审批办事平台建设,以办事事件为主线,淡化办事事项和环节,通过审批信息在部门之间交换,实现审批业务调度,推进跨部门协同审批办事,实现“一口受理、协同处理”的目标,对于提高办事效率、提升公开透明度、强化电子监察产生积极作用。

在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方面,通过企业信息共享,税务部门通过与企业工商注册登记信息比对,发现并核查未办理税务登记的企业和税务非正常企业,为征税管理提供支撑。通过出口退税管理系统与口岸电子执法系统运行,缩短了出口货物报关单的收集时间,加快外汇核销,提高出口货物报关单、外汇收汇核销单信息的传递速度与质量,保证出口企业申报数据的正确性、规范性和合法性,打击骗取出口退税违法犯罪活动。如外高桥保税区和各出口加工区间的货物调拨从1-2天,缩短至4小时左右;空运货物从飞机降落到运至加工区的通关时间由原来的72小时缩短至4小时,其中海关通关环节不到10分钟,进口货物通关海运由96小时缩短为24小时,达到了世界上先进国家的通关水平,大大促进了上海口岸的进出口贸易。

以项目归口管理为抓手,在源头上遏制“信息孤岛”

经过持续几年的推进,上海市电子政务建设的重心已经从单部门、单系统建设转向深度挖掘信息资源价值和跨部门协同应用,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上海以有利于资源利用、有利于信息共享、有利于协同应用为导向,积极探索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管理机制。

在统筹规划信息化项目建设方面,为解决跨部门、综合性项目建设协调难度大、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等问题,上海正在探索信息化主管部门由统一规划跨部门、综合性的信息化项目,由职能部门负责建设和运维的建设模式。通过对重大项目的统一规划,重点解决各部门在信息共享和利益分配上的问题。近期重点规划了行政审批办事平台、法人信息共享应用系统,即满足了各部门的业务需求,也充分发挥了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在提升信息化项目综合效益方面的作用。

在归口管理信息化项目方面,在市建设财力和信息化预算资金安排中,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信息化项目审核的重要条件,以此为依据全面实施对市建设财力项目、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管理项目的归口把关,提高了财政资金的投入效益。如在今年的信息化专项资金申报指南中,明确将政府信息资源分类编目、注册管理、发现定位、共享交换、发布服务方面的应用项目作为重点支持项目。在项目预算资金安排上,对本市实有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居住证信息系统、市行政审批办事平台、法人信息共享应用系统等跨部门协同项目予以了重点支持。

人力资源基础信息 篇4

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具潜力的新的生产力, 信息资源己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 信息化水平己成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企业信息化就是围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 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和服务, 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

在新世纪之初, 人类正走进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 信息资源已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已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信息化成为了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助力器, 信息化水平则成为企业管理水平及在市场竞争中综合实力表现的重要标志。早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在党的正确领导下, 全国各地的各行各业都在加紧制定自己的信息化发展战略。近年来, 很多企业都相继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上, 主要是建立了以财务管理为主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实现了部分资源的共享。那么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 由于受行业自身特点影响, 信息化发展程度相对较其他行业低一些, 但在当前经济发展情形下, 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也决定着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 尤其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中, 建筑施工企业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也是增强企业国际遇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一、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件的必要性及意义

从施工建筑企业的现状来看, 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 推行信息资源共享尤为必要。

(一) 财务信息失真、严重滞后的问题

集团各下属企业财务人员由于受到内部的控制、部门利益和业务能力局限、未能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 为了及时出报表等的影响, 常会造成会计核算不准, 提前结账、手工及半手工填制报表, 难免不出现这样和那样的疏漏, 造成报表不真实, 如果集团各下属企业之间的往来业务频繁、内部交易量大, 由于地域分散、入账不及时等问题难以及时的对账, 信息不能及时的汇总核销, 极大地影响了对外关联交易的披露和合并报表的抵消工作, 这样就会让合并会计报表掩盖了下属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 账物不符、账表不符;造假账问题也就不同程度存在。而且即便是提前结账报表也很难及时上报, 每一个下属报表单位每月少则都要拖个三五天才能上报, 集团公司汇总则要推个十天八天数据才能合并汇总, 报表汇总、合并、内部交易处理周期长、准确性低, 造成提供的财务信息失真及严重滞后。

(二) 集团监管乏力

由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公司下属各单位在信息系统建设上还存在分散化管理模式, 各下属单位自行开发或使用不同的管理软件, 集团公司管理层无法实时了解下属企业的信息资源 (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 对项目的切实监管也就无法实施。

(三) 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较差

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缺少统一的整体规划, 各分子公司采用的财务软件不尽相同, 有些集团公司即便是统一了财务信息系统并对会计科目设置和核算原则规定了统一标准, 但在下属单位具体应用中自行添加和修改的情况也是普遍存在的。集团难以通过汇总子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管理, 信息没有在整个集团管理范围内共享。

(四) 管理模式与信息系统工具的矛盾日益突出及各种管理软件之间的不相容

目前很多财务软件的功能和定位是帮助企业实现会计电算化, 以代替手工核算为目的, 不能适应财务工作从核算到管理再到决策的趋势, 更无法适应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 管理模式与信息系统工具的矛盾日益突出;而且在一个集团公司内部的不同部门使用不同的管理软件, 各种软件与企业财务软件不能建立接口实现对接, 资源不能共享。

因而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 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工作, 推行信息资源共享, 使用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得以连接, 从根本上改变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状成为建筑施工企业提高管理水平的首要目标。

二、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受行业特点及工作环境的影响,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信息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如信息观念滞后, 认识不足, 信息化投入低, 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限,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欠缺, 具体来说就是:“重建轻联、重硬轻软、重投轻用、重有轻管”;从事信息和计算机人才相对缺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这些都制约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一) 对信息化的认识上片面性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企业而言, 信息化不单纯指是实现网络化办公以及电脑的普及。确切地讲, 信息化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 更是一次深刻的认识革命。信息化就是信息资源与信息技术, 是同企业提高经济发展需求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的过程, 这种联系和结合越紧密, 信息化水平就越高。总而言之, 信息化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模式、资金运作、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等诸多方面的变革, 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阶段地逐步实现。但在现实工作中, 企业领导虽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认识, 并加大了对信息化基础建设的投资, 但并未改变企业的管理模式, 对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情况及发展战略并未给予更多的关注, 让有些信息系统的建立只流于一种形式, 并未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目前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只能说是实现的财务电算化, 并且是单机核算, 即便使用ERP管理信息系统也只是应用了简单的财务核算工作, 仅仅是利用了计算机计算速度快的特点。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及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造成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现状可以用16个字代替, 也就是“重建轻联、重硬轻软、重投轻用、重有轻管”。主要表现是: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技术开发上的盲目性, 未能使正在使用软件从局域网向广域网的方向直接转化;虽重视服务器等硬件设备的投资, 却忽略了信息系统的整体开发, 造成各部门重复开发, 加大资本耗费;虽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搞信息化建设, 但实际工作中却未真正的使用, 依然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工作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有些单位虽然建立了信息化系统, 但却没有安排专业的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对系统进行管理, 或者信息系统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偏低。

(二) 精通信息化系统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及系统应用的人员相关培训的不足

一方面, 由于管理模式的制约, 建筑施工企业长期以来, 对计算机知识及专业管理知识的培训是相互脱钩的, 缺乏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过于单一化, 造成懂计算机的不懂企业的业务操作及其适用的管理方法。不能把优秀的管理方法应用在信息管理系统中。

另一方面,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上财务人员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及局部利益的考虑, 对信息化系统的使用抵触, 主观上不愿意使用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相关知识培训的缺乏。目前有些工程项目上的财务人员对计算机应用的水平有限, 对网络知识掌握得也比较少, 只限于单机操作和简单的编辑工作, 虽然经过短期的系统使用培训, 但由于思想未能转变及培训时间较短, 具体应用时的效果并不理想, 还存在问题, 也造成信息管理系统在整个集团的全面应用的有效实施。

(三) 个别地区信息系统所依附的网络基础设施的不畅通

由于建筑施工行业的特点, 有些工程项目建在比较偏僻的地方, 这些地方网络基础设施没有建立, 政府在通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如果为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使用集团信息化系统, 就必须专门从网络开通的地方拉一条专线, 此项投资费用可能会超出其为企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从企业经济效益战略管理角度来看, 就为实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困难。由于网络流量的限制, 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发展, 使用者就会对其的失去兴趣不再使用, 这也是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的主要问题。另一方面, 政府信息化程度不高, 没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 未发挥对企业信息化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

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发展滞后于其他行业, 因此, 现阶段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的投资发展策略, 主要应该是对信息化建设有个正确的认识, 根据自身财力、技术、发展战略、市场核心竞争力等, 研究介入信息化建设的时机、投资的力度、建设信息化的模式等。

(一) 提高认识, 加强重视, 结合各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战略

建筑企业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战略实现信息化是建筑企业生存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所以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 推进信息资源共享首要任务就是, 建筑企业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从而加大这一方面产品的应用工作。而且信息化建设一定要从企业的本身条件出发, 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来推进。为此, 建筑企业必须准确理解和应用信息化管理, 对信息化管理进行评价, 制定并实施有效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企业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准确定位。尽管在企业制度、管理模式、发展阶段、经营规模等方面具有共性的企业, 可以相互借鉴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教训, 但是, 任何企业信息化模式 (即使是非常成功的) 都是不能完全照抄照搬的。

明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动态、长期的过程, 因此, 企业首先应制定总体目标, 同时, 根据企业本身的经营方式、产品特点、管理流程来规划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目标。一般来说,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有:加强企业各层人员 (部门) 之间、企业与各合作单位之间的沟通;加强客户关系管理, 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和优化企业管理水平,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等。只有逐次实现阶段目标才能不断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如建立企业内部网络, 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信息应用系统等;加快信息流通, 实现内部资源共享;连接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 充分利用企业网和互联网, 建立网上招标及采购系统, 积极推进企业电子商务, 实现公司经营信息化, 实现经营信息系统辅助决策智能化, 建立工程项目管理信息中心系统;利用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先进管理理念, 调整企业管理与组织模式, 使之与信息化系统相配套的, 逐步实现企业各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等。

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时机及投资力度。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的启动涉及到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流程的新建、重组与再造及企业资源的整合;关系到人员的工作方式、思想观念等。因此, 启动时机和投资力度的选择就变得至关重要, 企业应全面、客观地分析国家对信息化建设和企业自身对信息化建设的关系, 蓄积动力, 克服阻力, 积极地、有计划地准备信息化实施所需的条件, 并由此确定启动信息化建设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投资额。建立信息化建设的总体预算, 并形成基金式管理, 以加强对后期升级及维护提供有效的资金保障。

(二) 加大培训力度, 包括信息化专业治理人才的培训及全体信息系统应用人员的培训

由于信息化管理是一种技术上的变革, 也是一种认识上的变革, 同时更是一种管理模式上的变革, 这就要求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的次要任务就是:应加强对既熟悉信息化系统又了解企业业务及管理方法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同时还应加强对信息管理系统应用人员管理思想及系统应用的培训工作。培训的重点对象应该是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技术和财务管理知识、将来充实到企业管理战线来实施和应用这一系统的主要力量。一个企业应该拥有自己信息化治理专业人才 (包括专业治理人才、系统配置人才、系统维护人才、网络安全管理人才等) 并设置专岗管理。企业应该在内部发掘一些有潜力的人员, 并实施严格的培训, 使他们达到专业化水准, 这样不但减少了对外部专业技术人员的长期依靠, 而且也实现了内部人员的优化配置。对企业财务人员及其他系统的应用人员而言, 应在信息系统建立初期就对其对信息系统的认识和应用加以培训, 提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以及应用水平的同时加强其对使用企业信息化系统时对标准化方案及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让其能主动和自觉地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三) 政府加大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

力度, 支持建筑行业信息化建设或是寻求开发一种能适时或不定期与信息化管理网络系统实现对接的其他替代软件

通信系统的不畅通也是影响建筑施工加强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减少企业投资, 降低风险, 应寻求政府对建筑施工行业的支持, 加大对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或者是寻求开发一种可以适时或是不定期能与企业信息系统实现对接的单机版软件替代, 以消除网络不畅通给集团公司信息共享带来的影响。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我们已经认识到企业信息化管理是一个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 建筑施工企业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出发, 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推进信息资源共享, 必须提高认识, 领导加强重视, 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及寻求政府的支持。遵循着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开发和应用, 逐步到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溶合, 从而实现整个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建立、改进和不断地完善, 使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尽快真正地实现信息化管理, 信息资源达企业中达到真正地共享, 方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 能适时地改进企业的管理模式, 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摘要:企业信息化是围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充分利用电子信息技术, 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和服务, 以提高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文章在阐明建筑施工企业加强信息化基础工作的必要性及意义的基础上, 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基础工作现状存在的不足, 提出了改进或解决的方法, 最后对信息建设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信息化,资源共享,现状,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申伦.加快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EB/OL].毫文企业信息化研究中心, 2007-12-19.

[2]、武红雁, 张延峰.当前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 2006 (6) .

人力资源基础信息 篇5

教电教〔2011〕470号

各省辖市教育局,各重点扩权县(市)教育局,厅直各中小学校:近几年,我省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在网络基础设施投入、平台软件开发、资源内容更新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广大中小学校提供了大量的优秀教学资源,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需要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不断地充实、更新和完善。为此,依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基础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意见》(教电教〔2009〕177号)精神,决定在2009—2010年成功举办河南省首届优秀基础教育资源评选活动的基础上,举办河南省第二届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教学应用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为全省中小学校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学资源和应用模式,推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教学应用工作在全省广泛深入地开展。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评对象及条件

1、参评对象:全省中小学校(含社会力量办学)的教师及其他教学相关工作人员。

2、参评基本条件:参评者应是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以下简称“省资源网”)的注册用户,且通过实名认证(获奖者姓名、单位,以此实名信息为准),并到省资源网上浏览、下载、上传教学资源(含省资源网整合的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上的资源及国家农远工程卫星资源,下同),较好地应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为促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参评者除享有参评作品的署名权外,需同意其参评作品经编辑、审定后在省资源网上公开发布,以供全省中小学教师及本网指定用户免费浏览、下载使用,或由活动组委会择优结集出版。

二、评选项目及范围

为保证评选质量,本届评选设“教学博客、教学设计、公开课”三个评选项目;每个评选项目分“小学组、初中组、高中组”三个组别;“教学博客”每个组别不限学科;“教学设计、公开课”每个组别评选学科限定为“语文、数学”两个学科。年级不限、所用文字教材版本不限(但参评项目须注明适合哪个版本)。

1、教学博客。即参评者在省资源网“博客”栏目发表的主题博客。该主题博客应是参评者围绕某个主题(自定)独自撰写的,在课堂教学中以“在线”或“离线”方式,使用省资源网上相关信息资源于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或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创新研究方面的“小论文”。该主题博客的系列博客文章应不少于5篇,每篇博文的字数不少于1000字。

2、教学设计。即参评者在省资源网“远程教研与集体备课”平台发起的集体备课活动所产生的最终教学设计文案(教案)及相关课件资源。每个教学设计作者限集体备课发起者1人、参与者3人以内(可以跨市、跨县、跨校组合)。

3、公开课。即以“三分屏形式”录制,并发布在省资源网“中小学公开课擂台赛”栏目的某节教学课程。每节公开课的主讲教师限1人,教学指导限1人,录制人员限2人以内。

上述项目参评作品,均应为原创作品,严禁抄袭,引用资料须注明出处和原作者。每个参评项目平台均设有“评论”和“举报”功能,如有抄袭等作弊行为,将取消其参评资格。

三、奖项及奖品设置

本届评选,每个评选项目分别设特等奖1个;小学组的每个评选项目、每个学科分别设一等奖10个,二等奖20个,三等奖30个;初中组和高中组的每个评选项目、每个学科分别设一等奖5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15个。另设组织奖若干个。

获奖者由省教育厅颁发证书。为鼓励广大教师踊跃参与活动、积极提供资源、广泛应用资源,本届评选还将给予获奖者一定的奖品奖励。特等奖奖品价值约10000元;一等奖奖品价值约1000元;二等奖奖品价值约500元(省资源网充值卡);三等奖奖品价值约300元(省资源网充值卡)。

特等奖及部分一等奖获得者,将被省资源网聘为学科编辑(兼职),除发给聘书外,还将优先参加省资源网组织的相关活动。

四、参评程序和办法

1、参评者应首先到省资源网首页进行用户注册,填写实名信息,申请并通过实名认证;

2、参评内容如涉及到“教学大师”、“电子期刊”等内容,请用“电教教材网络资源使用卡”进行充值并激活使用;

3、登录省资源网相应平台和栏目,检索、浏览或下载相应资源;

4、利用资源进行备课并在课堂教学中使用;

5、研究、确定自己参评作品选题,尽量不要与其他人已发布的参评作品选题重复,以增加获奖机率。总结应用成果,撰写、发表博客;或在教研备课平台发起或参与集体备课;或录制公开课,并上传作品到省资源网上。

6、在参评作品上传截止日期前,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五、评选程序和办法

1、初评。由学科教师和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并按照评选标准(另订),依据参评作品质量,参考参评作品上传截止日的点击量、下载量,和发布后的用户评价等,按每个单项各等级评奖总数的2倍,评选出进入复评的参评作品,并在省资源网上公示。

2、复评。由学科教师和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并按评选标准(另订)评选出各奖项拟获奖作品,并在省资源网上公示,公示后公布最终获奖名单。

六、时间安排 1、2011年10月31日,为参赛作品上传截止日期; 2、2011年11月中旬,公示初评结果; 3、2011年12月上旬,公示复评结果,公示后公布最终评选结果,并举行颁奖大会和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教学应用高层论坛活动。同时启动第三届评选活动。

七、活动组织

为加强对活动的组织领导,保证活动效果,省教育厅成立活动组委会(组委会主任及成员名单见附件)。组委会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厅电化教育馆,负责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和日常工作。

望各地接通知后认真组织,广泛动员,积极参与,并通过活动的举办,探索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教学应用的新模式、新方法,建立健全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促进我省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教学应用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促进全省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评指南、选题要求、技术标准、评选标准和评选细则等详细内容,由活动组委会办公室另行发布,请登录省资源网()查询。

联系人:刘新超、左新文,电话:0371-66322709。

附件:河南省第二届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教学应用优秀成果评选活动组委会成员名单

企业人力资源风险存在的理论基础 篇6

一、现代企业理论中关于人和环境的基本假设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实质就是人力资源交易过程(即企业购买人力资源的过程),从外部的交易向内部的交易转变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规划、招聘、人员考评、工资、晋升、福利等等,其中的各个环节都可能产生风险。在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报酬不仅仅指工资、福利等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收入,还包括职务的晋升、成就感等的获得。按照这一思想,根据现代企业理论关于人和环境两个方面基本假设,在这一交易中存在许多风险。

人的因素是指行为主体的两个有关行为的基本假定,即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环境因素是交易活动的两种基本状况,即不确定性和小数条件。信息压缩是介于人的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一种因素,它不仅与人的因素有关,而且与环境因素也直接相关。

1、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一方面,人的行为存在有限理性。有限理性最早是由西蒙提出的,意指人的行为是“意欲合理,但只能有限地达到”。有限理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度的,如人们在管理过程中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有限性,它们不可能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所有问题;二是表现在语言上的障碍,人们思想的交流,信息的传递,都是依靠语言来进行的,但这一过程中有许多障碍,其中包括主观方面的,也包括客观方面的。人的认知能力方面的限制是指个人在无误地接收、储存、恢复以及处理信息时是有限制的:有限理性的第二个表现是语言的限制,它指不管人们多么努力,人们在使用文字、数字、图表等来表达自己的知识或感情时是有限制的。另一方面,环境通常是不确定的或者复杂的。因为人力资本的交易是在不确定性或复杂性条件下进行的,要将一笔交易完美地完成,要花费昂贵代价,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其中存在许多风险。

2、机会主义和小数条件。机会主义是关于经济活动中行为主体的一个基本假定,它是指行为主体在交易活动中不仅追逐自利的目标,而且在追逐自利目标的同时使用策略性行为,这些策略性行为包括隐瞒真实信息、交易意图的不实陈述和欺诈等。在人力资本的交易活动中,机会主义受到来自大数条件的约束。也就是说,机会主义倾向只有在小数条件下才表现得更为严重。大数条件是指交易双方面临的可供选择的交易对手很多,如在人力资源市场中存在大量的买者和卖者。在这样的条件下,一方如果有严重的机会主义行为,交易的另一方很快就会谋求与其他潜在的交易对手进行交易。在大数条件下,所有的交易方都清楚地意识到机会主义倾向的严重后果,所以,机会主义行为通常处于被抑制状态。小数条件则相反,如果交易一方面临的可供选择的交易对手不多,交易另一方就会表现出较为严重的机会主义倾向。

3、信息压缩。它是指交易活动中一方掌握了与交易有关的更多信息,而另一方要想获得这一信息通常是要花费一定代价的。一般认为,在交易活动中,如果信息在交易双方的分布是不对称的,则交易活动的风险就会出现。但是,在威谦姆森看来,与信息相关的交易中的风险问题必须考虑以下三个条件:①仅仅是信息的不对称还不构成风险产生的条件,还必须考虑与信息不对称相关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获得信息需花费较高的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机会主义倾向问题。②即使交易双方拥有相同的信息,信息所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仍然存在。这是因为相同的信息对于双方来说在运用时是有差异的,如理解上的差异等。③信息分布在小数条件下的缔约活动中尤其重要。

二、委托代理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由此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将其在企业产权中的经营权委托给经营者行使。由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及利益差异,使得经营者的行为有可能偏离所有者的要求。在委托代理关系里,对他方的行为承担一定风险而获得监督他方的权力的一方,被称为委托方。相应地,代理方则是指不一定非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一方,他不承担风险。

委托代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委托人掌握的信息不够,自己去亲自谋划某件事情所带来的收益,还不如委托给一个代理人去办能带来更多的收益。因此,委托人就找代理人为自己的目标服务。委托代理不只存在于股东和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之间,也存在于高层管理人员到基层人员之间。从高层到基层责、权、利的层层落实过程,实质上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层层委托代理关系,只不过是更制度化了。所以委托代理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都是普遍存在的,但是问题在于,代理人是否会一心一意地为委托人服务。

从经济学角度看,每个人都是具有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都有自己追求的个人效用目标。因此,代理人能否为委托人带来利益就存在风险。由于代理人掌握的信息较多,委托人掌握的信息较少,因此实际上就会出现委托人不如代理人主动的情况。这种信息的不对称,主要表现在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契约签订过程及签约后履行的过程中。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体现为招聘及随后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应聘者拥有自身的素质、能力、品德等方面的大量信息,而招聘只能通过对方提供的履历表和面谈、笔试等形式获得其部分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应聘者存在隐藏个人不利信息(如动手能力差、缺乏敬业精神等)的条件,从而造成不合格的人员流入企业。当人才市场不够规范,缺乏真实可靠的人才信息时,就给弄虚作假行为打开方便之门。进入企业后,还存在偷懒、虚报浮夸、截留、扭曲信息,甚至贪污、受贿、盗窃等行为。

委托代理问题主要有因信息不对称和有限理性引起的四个方面问题:

1、信号传递。这是指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特征,由于信息是不完全的,委托人不知道他的特征,代理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特征而选择某种信号,委托人在知道了代理人的特征以后,再与代理人签订契约。在信号的传递过程会产生人为的扭曲、失真、损失,所以在信号的传递过程中是不确定的,会产生风险。

2、信息甄别。这是指代理人知道自己的特征,由于信息是不完全的,委托人不知道特征,委托人提供多个契约供代理人进行选择,代理人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一个最有利于自己的契约,并根据契约选择行动,但这种选择不一定对委托人有利,有时甚至有害。

3、隐藏知识。这是指缔约双方在签约时信息是对称的,缔约以后,一方当事人不知道在这种关系中另一方当事人的某些特征。委托人的行动是设计一个最优契约,促使代理人在给定的自然状态下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

4、隐藏行动。这是指缔约双方在签约时信息是对称的。缔约以后,代理人选择了行动,自然状态是变化的,代理人的行动是由自然状态及其努力水平所决定的;委托人只能观察到某些结果,而不能观察到代理人的行动和自然状态的本身。在这种条件下,信息是不完全的,委托人的任务是设计一个机制,促使代理人的行动对自己最有利。

人力资源基础信息 篇7

一、政策基础:电子政务的实现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我国电子政务工程建设已经开展了20余年, 相应的政策体系都已日趋成熟, 各种政府上网工程及政府门户网站纷纷进入办公及人们日常行活领域。尤其是自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以来, 各级人民政府的信息公开程度大大增加, 在家中即可方便实现政府信息网上查询。电子政务的进一步深化和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完善, 为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创造了发展的空间和基础。办公自动化和电子政务发展迅速, 如“全国政府机关办公服务系统”实现了全国联网, 12个国家级的“金”字系列工程相继启动, 气象预报系统、地震预报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新闻出版网络系统等公共信息服务业取得明显进展。这些信息工程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提供了机遇, 也提出了挑战。同时, 政府信息应用系统不断增加, 全国已有1 000多个信息中心;国家级的3个档案目录中心已经初步建成;其他门类的档案信息库的建设也初具规模, 如档案科技信息数据库、照片档案数据库等都已投入使用, 有数十个省部级或大型企业的档案全文数据库平均超过40万件达到400万页以上, 200多个各级各类档案部门在国际互联网上开通了档案网站或主页。

二、社会环境基础:日常办公、生活的网络化, 社会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

20世纪90年代, 我国相继启动了以金关、金卡和金税为代表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加大了对信息化发展部署力度, 作出了推行电子政务、振兴软件产业、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一系列重要决策后, 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 认真贯彻落实, 不断开拓进取, 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随着电子政务建设逐渐渗透到各企业、单位, 人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到处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特征。从上班时的电子公文处理到下班后的QQ或开心网等娱乐工具、各新闻网站、淘宝商店和电子银行, 网络和信息已经融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 随着公众信息意识的觉醒, 社会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也日益提高, 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时代是信息充分共享的时代, 只有通过共享信息这一战略资源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利用, 使得近年来档案馆的档案利用率成逐年上升趋势。。因此, 通过快速、有效的信息交流, 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在最大范围内的充分共享, 成为当前信息环境下档案信息利用的新趋势。

三、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的成熟

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以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系统工程, 它的实现依赖于各方面技术的成熟和普及状况。随着国家网络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以及数字化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超文本技术等技术的发展, 为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异地查询和文献传递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克服了由于地域隔绝而导致的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时空障碍。自2002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正式发布后, 我国的档案信息化建设进入了系统阶段, 档案网站体系已初见规模, 档案系统的局域网网络体系建设已基本完成, 档案系统的广域网网络体系上站点已达2 000多个, 为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基础。

四、工作基础:档案数字化开展的深入

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是社会发展对档案事业的要求, 也是档案事业在信息化时代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目标, 它是建立在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基础之上的, 是现阶段档案数字化的下一发展阶段。目前, 我国各级各类档案部门的目录级数字化程度明显提高、全文数字化工作也已全面展开。今后档案数字化工作将进一步加强, 各级档案馆 (室) 都要进一步加强对传统载体档案的整理和数字化工作, 以数字化带动整理工作, 方便利用工作, 保障档案安全。

五、人员基础:人才配备的日愈合理

人力资源基础信息 篇8

英国早在1998年就建成了全国的教育门户网站——国家学习信息系统,目前已成为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与各学科配套的软件资源丰富,英国的目标是在国家课程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有相应的网络资源。网站学术性强,覆盖面广,而且具备强大的搜索功能,查阅方便,服务一流。

英国从1998年1月开始实施学校电子邮件计划。Excite公司宣布向每一个英国小学生免费提供电子邮件账户的计划,利用4年时间使英国所有中小学与国际互联网联网。同时,英国还构建了政府、企业、学校共同参与的运作机制,由政府投入资金支持学校购买企业产品,企业和学校共同开发产品,产品的使用最终由市场(包括学校和教师)决定。由于政府调控的双向性,学校在购置产品中既受政府的引导,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使得学校的ICT设备(软硬件)有序而规范地发展。

根据英国教育供应商协会(British Educational Suppliers Association,简称BESA)介绍,英国中小学近一半的中小学没有无线网,存在网络带宽不足的问题,给基于网络环境的移动学习带来诸多不便。英国政府充分认识到网络建设对教育信息化推动的关键作用。2016年1月,英国教育大臣Nicky Morgan在英国教育培训与技术展览会(British Educational Training and Technology Show,简称BETT)上宣布,英国将投入13亿英镑改造、升级当前的网络,以支持学习者在学校、家庭、城市、乡村等随时随地的学习。

英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英国的教育资源大多由专业公司或教育机构开发,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源是免费的。此外,英国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电子化学习专项基金”(e-Learning Credits),由中央财政通过地方教育部门分配到所有学校,鼓励学校购买教育资源。

2simple公司专门从事小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制作的公司,他们制作了大量的游戏化学习的资源,可以应用在英语、数学、科学、计算机、绘画、历史、艺术与音乐等学科,满足5~11岁学生学习的资源(http://www.2simple.com/purple-mash)。

与2simple公司交流

据了解70%左右的小学和95%以上中学已经拥有了学习平台,主要体现在教师备课、给学生发送课程和资源,并且学校教师通过学习平台积累教学资源。

10月7日,课题组一行同英国教育出版社—Hodder Education交流了英国中小学计算机教学及英语教学测评方面的问题。

英国计算机课程的目标是确保学生能够完成以下4项内容。

(1)理解并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包括抽象、逻辑、算法、数据呈现等。

(2)用计算语言来分析问题,具有编写计算机程序来解决相关问题的重复实践经验。

(3)能评价并运用信息技术,包括新的或不熟悉的技术,分析式的解决问题。

(4)成为有责任感、能力、自信、创造性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的使用者。

英国的计算机教材每年更新一次,而且学生用书、教师用书、课程资源(包含网站提供的资源)非常完备,紧跟信息技术趋势的发展。

例如,曲面可弯折的手机问世不到半年,教材中就有相关的介绍。HodderEducation出版社做的英语学习与测评类产品对我们这些学习英语语言的国家非常值得借鉴。Hodder Education出版社的网站提供教与学、电子教材等方面的服务。

2simple公司网站

2simple公司开发的计算机课程

与Hodder Education出版社交流

课题组一行在Hodder Education出版社楼顶合影

英国的计算机教材:教师手册及资源

Hodder Education出版社网站截图

在教师培训与发展方面英国政府非常重视,通过资金支持、项目立项、标准制定、资源平台、教师培训等多种途径与方式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对于“新手”教师,英国政府颁布了相关标准,确定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并提供相关培训。

英国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主要由各个培训机构和大学承担,培训将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上,培训在必要的地方将与整体信息通信技术技能相整合,培训侧重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通信技术的实践能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包括在线培训、使用信息通信技术的远程学习和书本资料相结合、面对面的培训等。

Teachers Media International公司就是专门从事国家教师专业技能培训的服务机构,拥有大量的教师培训课程,他们为英国、南非、埃及等国家制作国家教师培训计划并予以实施。

与Teachers Media International公司交流

Teachers Media International公司网站

英国基础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提供商是Groupcall公司。英国75%的学校在用Groupcall公司做的系统平台,该平台包括:groupcallemerge,groupcall messenger,groupcallalert,groupcallxporter,groupcall IDaa S五大套件,实现MIS管理、E-mail功能、家校互动、学生定位、线上学习等功能,且可以免费使用微软的Office 365和Google。

与Groupcall公司交流

Groupcall公司的产品

Groupcall公司的业绩展示板

2014年10月,英国出台了《云(教育应用)软件服务和数据保护法案》(Cloud educational apps software services and the Data Protection Act)。使得教育数据的安全保护以及数据共享在英国有了法律保护。

自2000年开始,我国大规模地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几年的硬件建设发现:在网络环境下教育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课程改革、教育技术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需求,学校自建资源不能够共享,企业的资源不能够满足多个版本教材的需求,缺乏资源建设有效激励机制。同时由于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有些地方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不顺,统筹协调不够,基础设施不完善,经费投入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经费保障,“重硬轻软”的观念依然存在,使得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发展的不均衡。

我国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尤其在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以有效机制的构建为引领,引导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应用模式创新、鼓励社会广泛参与,注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注重发挥好师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取得明显成效。

人力资源基础信息 篇9

(一) 政府决策支持服务的含义

决策支持服务是描述在组织中提供相关信息, 帮助决策者就某个特定问题或需求形成某种决定 , 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的活动。而本文所探讨的政府决策支持服务是指为了满足政府有关部门宏观调控、战略决策、项目投资等需要而提供所需信息内容咨询服务, 以帮助政府作出最符合实际、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等的科学决策。

(二) 政府决策支持服务的特征

1. 政府决策的特质

第一, 从宏观层面问题出发。政府决策支持服务的用户多为政府领导或有关管理部门。这些用户的工作大多从事社会宏观层面的问题, 如宏观经济调控、整体规划制定、专项规划制定和某类社会现象问题研究等。因此, 政府决策支持信息服务多用来处理宏观问题, 支持完成某项宏观层面的任务。

第二, 影响范围广泛。政府决策处理的问题既然带有宏观性质, 且往往又涉及的具体问题较多, 决策结果会影响某一地区中社会个人或主体行为, 甚至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走向和整个地区人民的福祉。

第三, 追求多元化目标。由于所需决策的问题是宏观层面, 影响范围广泛, 因此政府中的决策者必将要求决策结果同时达到多个目标, 这些目标间往往彼此制约甚至是相悖的。

2. 政府决策支持服务的特征

第一, 处理信息量大。由于政府决策处理的是宏观层面问题, 涉及范围较广, 因此要搜集处理大量的相关信息资源, 包括多种文献资源 (传统纸质文献资料、电子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 。

第二, 研究领域广。不论是宏观调控、战略决策或是项目投资, 其研究范围都涉及行业、经济、社会和民生等诸多领域, 且上文提到决策结果的影响面也不单单是一个领域。因此, 这就要求服务要事先对诸多领域进行调研和深入分析研究。

第三, 研究方法复杂。由于研究涉及了多个领域, 有的甚至是复合性的问题, 复杂程度往往较高。因此, 需要服务人员对所服务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 并且采用多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第四, 成果质量高。政府决策支持信息一般要求提供的研究成果准确、可靠、及时, 并且尽可能提供综述性的研究成果, 或者结论性的研究成果。服务用户会要求研究成果能够直接用于日常工作甚至是实际决策, 相较于其他信息服务, 政府决策支持信息服务提供的成果要求更具实际操作性。

(三) 政府决策支持服务的内容

1. 宏观调控支持服务

为了使政府能够更科学地制定经济政策和措施, 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及编制各项经济计划, 信息服务机构向政府提供关于社会经济形势等方面的情况。

2. 战略决策支持服务

为了使政府能够更科学地解决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问题, 信息服务机构向政府提供关于这些问题的支持性情况。

3. 项目投资支持服务

为了使政府能够更科学地选择大项目、好项目, 信息服务机构向政府提供关于选择项目的支持服务。

4. 政策制定支持服务

为了使政府能够更科学地制定各项政策, 包括经济政策、民生政策、外贸政策等, 信息服务机构向政府提供政策制定的支持服务。

二、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

1. 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的含义

所谓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 是指人类对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的一次信息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开发等活动, 使之形成可高效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的全过程。这一定义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 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所针对的是处于无序状态的各种媒介的一次信息;第二, 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活动的内容是对一次信息进行选择、采集、组织和开发;第三, 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是形成可利用的信息资源体系。

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广泛使用的概念, 但对各类型信息机构来说, 信息资源建设并不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对信息资源的鉴别、选择、采集、组织、加工、管理, 一直是这些机构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的工作。信息资源建设的范畴和方法在不断的演变, 而这种演变, 也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资源建设内涵的深刻变化。

2. 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意义

政府信息服务机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 已经积淀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的工作经验,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各级政府对决策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 随着社会上决策服务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大专院校服务领域的拓展, 政府信息服务机构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在继续加大。如何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成为主要课题。建立基础性信息资源系统, 通过系统设计、持续更新的方式, 不断完善系统功能, 丰富系统内容, 将有助于我们充分开发、挖掘存量信息, 不断积累增量信息, 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层次挖掘, 不断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为政府提供高端的政府决策支持服务。

三、基于政府决策支持服务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

(一) 建设原则

1. 需求导向

基于政府决策支持服务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 必须坚持以政府领导和部门的信息需求为导向。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必须围绕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 必须以支持政府决策为中心开展信息资源的采集、组织等。

2. 立足实际

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可以以信息资源建设的实际基础为出发点, 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 逐渐拓宽信息资源采集组织范围。

3. 面向服务

基于政府决策支持服务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必须坚持以服务政府决策为中心, 以更好地服务政府领导战略决策、项目投资和相关部门开展工作等为目标,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4. 兼顾研究

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必须以服务为目标, 同时更要做好对信息服务研究工作的支持。只有含有研究成分的信息服务工作, 才能更好地支持政府决策。

(二) 建设内容

1. 宏观经济信息

及时对国内外宏观经济的运行数据进行解读, 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变化、新特点, 对未来经济发展走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取向进行研判, 为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宏观调控提供决策依据。

2. 政策规划信息

及时提供国家最新出台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发展规划等信息, 并阶段性地对政策趋势进行综述, 以经济工作重点为划分依据, 对国务院、各部委出台的财税、金融、价格、产业、投资、区域等10个类别的政策措施进行汇编, 为政府相关领导及有关部门制定地方性法规、政策、规划等提供参考信息。

3. 产业信息

提供高端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民用航空等多个重点产业的发展动态;提供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领域中新兴产业的趋势研判;提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沿理论、各地发展经验;提供全国及有关地区投资及重大项目建设情况, 为政府相关领导及部门部署重大建设项目和生产力布局提供参考信息。

4. 深化改革信息

围绕改革的重点领域, 根据十八届三全会中确定的改革方向, 提供国家出台的改革方针、政策措施信息, 提供著名学者、重要学术会议对改革战略的设想、评价等方面的信息, 涉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创新、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国企改革、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要素市场改革等领域。

5. 专题研究信息

围绕当前我国面临着的历史发展机遇, 即京津冀协同发展、自贸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等专题, 开展如何认识机遇、抓住机遇、用好机遇重点专题研究, 为政府有关领导及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6. 经济舆情信息

运用科学的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和技术, 对传统媒体网络版 (含中央媒体、地方媒体、市场化媒体、部分海外媒体) 、网站新闻跟帖、网络社区 / 论坛 /BBS、微博、网络“意见领袖”的个人博客等网络舆情主要载体进行24小时监测, 及时报送媒体、专家、网民对重大经济舆情事件的评论观点, 为政府有关领导及部门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诉求提供依据。

(三) 建设途径

1. 加强总体规划

组织制定并积极落实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制度和相应规划。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统筹协调、合理布局、科学建设、资源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 促进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

2. 面向用户需求

基础性信息资源的价值是根据信息内容的利用情况而决定的, 用户的评价又是决定信息价值的主要因素。因此, 在进行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时, 应该经常进行用户需求和调查, 明确信息服务产品的实际需求。

3. 分阶段建设

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按照总体建设规划和建设制度的要求, 分阶段、分步骤地开展建设实施。同时, 随时根据需要, 及时补充新的信息资源分类和专业的信息资源数据库。

4. 加大资金投入

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需要不断积累, 采集各方面的信息资源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基础。应根据信息资源建设规划, 分阶段投入相应的资金, 保证信息资源的建设。

5. 多途径建设

基础性信息资源建设要采取多种途径积累信息资源。可以通过网络采集信息资源, 也可以通过实地采访获取第一手信息资源, 或可以通过购买信息服务机构的信息资源, 还可以通过研究形成新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

6. 应用信息技术工具

人力资源基础信息 篇10

关键词:基础条件平台,旅游资源信息,山西

1 文献综述

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 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工作。国内一些学者在旅游资源共享和集成方面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研究工作。姚长宏完成了基于ArcView的白鹤风景区旅游资源调查评价信息系统, 建立了包括地质地貌、水系水文、气象气候、植被土壤、土地利用等图层, 以及人口、经济等资料方面的旅游资源数据库[1]。林绍华利用当前常用的GIS平台进行了旅游地图符号的设计, 并且在比较优缺点之后分别提出了解决方案[2]。杨桃、许振文利用MapX控件开发了科普旅游电子地图[3]。辜寄蓉、范晓建立了九寨沟GIS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系统, 在此基础上结合九寨沟风景区地理景观的特点, 从地下岩溶通道的分析、地质灾害危险区的预测和级别划分、水资源的预测分析这3个方面建立了分析模型, 为九寨沟旅游资源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4]。张兴平、杨建军分析了杭州旅游交通网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利用GIS技术对旅游交通网络的游客流量、线路分配和各主要景点的通达度进行了分析, 研究了杭州市区旅游交通发展和游客出行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提出了优化旅游交通网络的对策, 对缓解旅游城市的交通压力有一定的借鉴意义[5]。李君轶、马耀峰应用GIS研究区域旅游规划和管理的多层次方法, 利用MapInfo的多重功能, 建立了区域旅游规划和管理信息系统,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系统的结构设计和数据查询、数据集成与更新、缓冲区分析及旅游专家咨询系统等功能的实现[6]。陈著以GIS技术为基础平台, 采用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管理技术, 对福建省旅游活动的信息进行采集、存储、管理、分析、计算和图形处理显示, 以图文、声像形式综合展示了系统处理信息的结果[7]。罗冰利用JavaApplet和VRML技术, 构建了基于WebGIS的云南省旅游信息系统[8]。

2 山西省信息基础平台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山西省境内山环水绕, 地貌多样, 四季分明, 大自然神工鬼斧般地造就了一处处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色;山西省又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近代战争也为山西留下了众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遗迹。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和新时期建设成就共同构成了山西省得天独厚、古今兼备、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然而, 众多的旅游资源并不能直接带来旅游收入。旅游业是信息高度密集型和依托型的产业, 以旅游资源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具有空间上不可转移性、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割性特点, 使旅游活动与旅游信息存在先天性矛盾性。旅游业又是一个综合性产业, 与其他行业的关联性较强, 仅从旅游活动6要素来考虑, 就包含了“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山西省旅游发展在6要素上还存在着众多问题, 如在数量上和质量上未能协调发展, 交通不畅、生态环境差、接待设施差、娱乐场所单一且不规范等, 这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极不适应。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省域范围内各行业间、各地域间旅游资源信息不能共享, 致使各个产业之间缺乏协调, 交通、住宿、餐饮、娱乐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跟不上旅游发展速度。同时, 旅游产品开发、旅游项目建设也存在着盲目性和重复性。如何实现山西省旅游资源信息共享, 减小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产业协调, 成为山西省旅游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是通过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 以资源共享为核心, 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合理布局、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 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 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将山西省旅游资源信息纳入这一平台之中, 会有效提高山西省旅游竞争力和区域发展效率,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措施, 对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旅游院校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 信息基础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案

3.1 主要内容

准确、高效、全面的山西省旅游资源信息基础条件平台建立, 必须在旅游学、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信息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的指导下, 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 采用WebGIS和空间数据库技术, 依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 并以山西省各类旅游资源信息为基础本底资料进行建设。平台建设人员要充分利用旅游开发与GIS方面的技术特点和优势, 使山西省旅游资源电子地图、专题信息查询子系统与空间信息管理融为一体, 直观、形象、动态地显示各种旅游资源信息。主要应开展以下工作:①山西省旅游资源普查工作。山西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数量极其丰富, 居于全国前列水平, 所以有针对性地对复杂繁多的旅游资源进行一次普查、分类和评价是建设山西旅游资源信息基础条件平台的基础和保障。②旅游资源空间信息的提供。WebGIS支持下的山西省旅游电子地图设计与实现。传统地图是空间信息平面化、符号化、凝固化和静止化的产品。电子地图是集GIS、数字制图和多媒体等技术为一体的综合信息产品。它以可视化的数字地图为背景, 展示城市、旅游资源等综合概貌, 可存贮于计算机外存, 以只读光盘、网络等形式传播, 也可通过桌面或触摸屏计算机等提供给大众使用。③山西省旅游资源信息基础条件平台的硬件建设和维护。现代信息技术是开展平台建设的条件。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是平台的载体, 也是平台的基础。创建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协同、大规模科学计算、虚拟设计与制造、网络资源服务等功能的网络科技环境, 为平台的运行提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支撑。④建设一支稳定、高水平的旅游资源信息基础条件平台管理与运行的技术支撑人才队伍。平台的有效运行和管理, 客观上要求有一支稳定和高水平的技术支撑人员队伍。通过建立合理的平台建设与维护的相关人才管理机制, 吸引并培养一支专业化支撑队伍, 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3.2 技术方案

旅游资源信息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各个子系统需密切配合, 才能使整个系统的功能最大化, 而它的实现需要经过多个阶段、多个层次才能完成 (图1) 。

一般建设程序可分为以下步骤:①山西省旅游资源基础普查工作。对山西省各类旅游资源进行实地普查、分类及评价, 搜集、整理有关各类旅游资源的文字、图片、遥感影像和视频等信息资料。②平台的硬件建设和维护。要购置服务器、Arcgis等硬件与软件开发设备, 组织专业人员对旅游资源信息系统框架进行开发与设计。③山西省旅游电子地图设计与实现。基于WebGIS, 开发绘制山西省旅游电子地图, 并对各类旅游资源信息进行分析, 对有关数据上机处理。④技术支撑及人才队伍培养。基础平台的建设与维护离不开各类相关专业人才, 旅游资源调查人员、系统开发人员、平台建设和后期维护人员都是基础条件平台高效、有序建设与运行的重要保障。

4 信息基础平台的运行机制及共享方案

山西旅游资源信息基础条件平台要积极探索良性的运行机制, 建立有效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运行管理制度;建立旅游资源信息的投入、汇交管理、共享服务和调整配置等制度;制定诸如数据采集保存、文献编辑、网络接口、旅游资源信息的收藏、储存等技术标准和规范, 保障旅游资源信息持续增加、不断汇集和对社会开放服务, 最终建立起既体现政府导向, 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有效运行机制。整个平台的最终旅游资源信息提供与服务是通过网络来实现的, 其基础是各类旅游资源信息、数据库及各类网络资源的有效整合。通过相应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 数据管理时遵循分类标准、采集标准、组织标准等, 数据加工时遵循元数据标准、数据标引规范等, 依托山西省现有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大环境, 由专门人员开展全省范围内的旅游资源普查、硬件服务器集中建立与维护两方面的主体工作为支撑, 对信息资源进行数据采集、数据筛选、数据加工, 通过分析研究和知识挖掘, 形成规范的山西旅游资源信息基础条件平台, 最终向科研人员、企业决策人员、政府工作人员、普通用户和广大网民提供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

从以往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立情况而论, “见物不见台, 见台不见服务”的现象极为普遍[9], 这种现象从根本上违背了国家建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初衷与核心。所以, 建立基础平台的关键就是旅游资源信息的共享, 即平台共建协作的利益主体和社会其他成员在政府宏观调控下, 通过最佳的合作方式共同使用旅游资源信息并享受其效用, 达到预期目标效益的过程。共享运行机制体系主要由汇交投入、有偿使用、风险分担、信息互动和高效服务等机制构成。即:①基础平台采用政府拨款投入、平台共建的利益主体资源汇交和社会力量资助的可持续汇交投入机制, 这样可有效实现多方投资、多方受益。②关于有偿使用机制方面, 在政府投入、协作网成员共建和社会力量资助的平台中, 协作网内共享主体可从建立的共享基金中领取与本主体投入资源相对应的经费额度进行使用, 超额部分按缴费方式使用;协作网外的社会成员则按低于市场价标准缴费使用。③基础条件平台的风险应采取按比例分担的办法, 即提供资源的主体和共享协作网建立的更新维修基金按比例分担的办法。④信息基础平台绝不仅仅是单向的发布机构, 而是在主体与社会其他成员之间建立双向传输机制, 增加各方之间的信息互动与沟通。⑤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低下, 会造成时间耽误、操作繁琐, 并将直接影响平台的共享效果, 所以要从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手段等多个方面建立以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高效服务机制。在以上机制的保障下, 最终使基础平台实现多种社会共享形式和广域共享范围, 主要包括山西省各级政府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教学与科研单位和广大网民。

5 信息基础平台的保障措施

旅游资源信息基础条件平台的运行要有监管机构才能高效合理地运行。平台建立后, 还需制定绩效考评制度, 接受监测体系的评估。整个考核指标包括以下内容:山西旅游资源信息基础条件平台的正常运转;山西省旅游资源的分类、调查与评价工作完全符合我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平台信息可通过WebGIS畅通地传递给社会上的各个需求者;旅游资源信息在全省各需求单位的覆盖率达到70%;建立以平台为核心的全省旅游资源信息基地及相关人才队伍建设, 中高级人才在整个平台建设维护体系中的人员比例达到50%;逐步形成评估监测信息工作网络, 开展多元化的评估监测活动, 实现社会监督。最终, 基础条件平台可为山西省社会各界提供全方位、高效率的旅游资源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姚长宏, 杨桂芳.GIS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及展望[J].自然杂志, 2002, 24 (4) ∶231-233

[2]林绍华.长乐市旅游资源类型符号设计及其在GIS平台上的实现[J].福建地理, 2000, 15 (2) ∶47-48, 26.

[3]杨枕, 许振文.东北地区科普旅游电子地图的设计与实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2 (1) ∶52-56.

[4]辜寄蓉, 范晓.九寨沟旅游景观资源保护和规划中GIS的应用[J].地球信息科学, 2002, (2) ∶100-103.

[5]张兴平, 杨建军.杭州市区旅游交通网络空间分析及其对策[J].浙江大学学报 (理学版) , 2000, 27 (4) ∶438-443.

[6]李君轶, 马耀峰.基于G1S的区域旅游规划与管理信息系统设计[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30 (2) ∶115-120.

[7]陈著.基于GIS的福建省旅游信息系统研究[J].经济地理, 2002, 22 (1) ∶120-123.

[8]罗冰.基于WebGIS的云南省旅游信息系统的模块设计及算法实现[J].地矿测绘, 2003, 19 (1) ∶10-13.

人力资源基础信息 篇11

【关键词】 企业竞争 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开发

1. 创新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理念

现代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受到多数因素影响和制约。而人力资源却是企业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因素。在多数企业的实际管理中,往往忽视了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更多的关注直观的资金、市场、产值和利润等问题,从而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通过企业的人事制度,硬性的管理方式来管理员工的传统“人事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多数企业仍然延续着。其核心是以事为中心,要求人去适应事,最终强调个人服从组织需要,服从事业的需要,而忽视个人的特长、兴趣及需求,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一改传统统人事管理,而是以人作为组织中最具活力、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资源核心。利用柔性,基于员工的立场,根据员工的需求,致力于建立一种糅合人的因素与企业的目标在一起发展的机制进行员工的开发与管理。

经过改革的机制,在企业内部建立和谐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在员工和员工之间,企业与员工之间达成共赢的合作立场。对此,企业需要突破以往的传统人力开发管理框架,转变观念,开拓进取, 创新适合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理念。

2. 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在这个人才紧缺的社会,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严把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与关卡,让人力资源管理真正助飞企业的成长。

目前,企业侧重于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同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战略目标是建立一批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此外,还需要努力搞好企业的软硬两个方面的环境,紧紧抓好一下几个相应的工作面:

2.1抓住并抓好人才, 需要建立合理的有竞争力的分配机制

随着改革的逐渐深入,企业分配机制已开始向按劳、按资、按知分配的目标跨步。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也显得尤为突出,特别凸显在岗位技能工资到岗效结构的转变过程中。现今的社会对知识和人才作用的重视也日趋明显,其关键在于实行真正的绩效考核,发挥杠杆作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激励人才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的重要环节。比如说, 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可能吸引更多的应聘者, 使得组织可以挑选出对组织具有承诺感的新员工; 按业绩支付报酬承认员工的贡献, 可以提高员工的动机水平。与此同时, 通过内在激励提升员工努力为本企业工作的意愿, 有利于员工自我满足感和认同感的释放, 这是充分激发组织成员内在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此,抓住并抓好人才的必要条件是为人才提供有竞争力的报酬,让能者多得的公平平台。

2.2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营造有人才成长的有利工作环境

企业要坚持人本管理,要一切以人為中心,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的文化氛围,同时要积极为员工发展和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努力将员工的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坚持人本管理的同时,要建立科学用人制度,实施科学管理,其目的之一就是激发企业员工的上进心,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企业发展。

针对企业而言,以人为本,同样需要认真落实到具体的管理制度上,在使用、培养、考核、选拔、薪酬、奖励、约束、淘汰等各个方面,要提供一种能使每一位员工都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优势的制度环境,,且突显制度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让人才有施展的机会和用武的平台,与企业的健康发展达成“共赢”的目标。

2.3人力资源开发的配置性管理

目前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企业不平衡的人员配置状况,显示不出人力资本的价格差异性,违背了人力资本价格体系的规律性。对人力资源开发配置,企业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合理设计和调整,降低管理成本,实现管理组织的高效化。通过合理规划,科学管理,为每位员工提供行之有效的培训,创造大量增进个人成长成才的机会,同时也是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4抓住人才, 必须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环境, 抓住人才的心

对此,企业只有注重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注重培养员工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真正做到抓住员工的心。良好的企业文化它强调以企业精神、凝聚人心,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氛围创建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 树立起企业精神、企业理念和共同的价值观, 才能对人才有引导、约束和激励作用,吸引人、留住人。要积极为员工发展和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努力将员工的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以此凝聚企业的团结心,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带动工作绩效的提升,求得人才与企业“共赢”目标的实现。

3. 抓住企业需要的人才

3.1创新用人机制

在严、快、细、实管理的基础上,实施新岗位、空岗位按照岗位说明书的要求进行竞争上岗;老岗位、关键岗位轮岗机制和优胜劣汰的动态用人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人才的开发、培养、考核、使用和管理。对人才进行合理正确的开发和使用,创造企业最重要的效益,以免造成企业资源的最大浪费。

同时,企业还需要开展工作绩效评价,实行薪点工资制度,并利用绩效考查系统定期对员工进行测评,结果合格的给予薪点晋升或岗级晋升,实行岗位能升能降的动态机制,充分利用薪酬的激励作用增强员工的危机感,同时激励员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最高效能。

3.2采用多渠道并举措施开发使用人才, 增强用人的透明度

加强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效果评估,增加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优势竞争中战略地位的认识。培训效果评价包括对企业组织发展、企业管理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的变化情况评价,以及在知识、技能和态度方面的变化的受训员工后的评估等。充分发挥多渠道应有的作用,通过各级管理人员考试、现场考问及与员工面对面的交谈,了解员工的实际能力与思想动态,及时了解与掌握员工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让员工与企业从思想上达成共识, 创建器一直有素质、有潜力、有价值的人才队伍,以此调动员工的工作动力,增强员工的工作激情,创造更多的企业价值。

结束语:

企业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调动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在内的全体成员,认真组织实施企业制定的各项人力资源政策与措施,最大限度地激起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优势与潜能,实现员工与企业“共赢”的目标,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人力资源基础信息 篇12

引言

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广泛进入家庭, 私家车迅猛增长极大的冲击着汽车行业, 人才短缺尤为突出。为适应市场需要, 职业学校创办了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

1、《汽车机械基础》课堂教学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课堂采用“教师演示, 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机械式的模仿操作,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创新能力,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多媒体教学滞后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重点研究各种机构的运动特点和相关机构在汽车中的应用, 现有教材提供的素材不够充足, 大部分是静态示图, 难以形象生动的体现。

2、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实例

以《汽车配气机构》为例, 利用信息化资源平台帮助学生学习:

课前准备:微课导入

以微课作业形式, 引入汽车维修企业真实情境, 学生观看教师制作的丰田卡罗拉维修案例微课视频, 并将观后疑问上传平台。学生带着疑问, 进入课堂, 学习目标明确, 提高课堂效率。

具体教学环节:

第一步:案例分析、引出任务

学生疑问讨论归纳, 总结出本次课的两个任务。

学生接受任务, 团队合作、在线查阅教学课件、维修手册等教学资源, 分析故障原因, 制定检修计划。师生互动一起讨论得出检修的方法和步骤, 引出课题内容。

第二步:动态仿真、实施任务

(1) 选择工具: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上虚拟选择所需要的工量具, 仿真动态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快乐中学习。 (2) 检测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点) 。

任务一:发动机配气正时机构检测如何进行

将任务分解为5个环节完成。环节一:检查凸轮轴正时齿轮总成 (进、排气) 。环节二:检查链条总成。环节三:检查曲轴正时齿轮。环节四:链条张紧器导板的检查。环节五:检查1号链条张紧器。把复杂的知识分解成若干个环节, 用动态数字虚拟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一步一步讲解配气机构的检修方法和步骤。在教学实施中, 学中做, 做中学, 平台把学生的操作过程、时间以及错误点实时记录, 解决了传统汽车检修过程难以查看和展示的问题。

第三步:数据分析、解决问题

任务二:如何根据检测数据判定出维修结果

采用小组讨论法。同时设计在线分析系统, 辅助学生分析数据。解决了以往学生在查阅资料时常常感到无趣和枯燥的问题, 使整个数据分析过程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后采用网络试题库形式, 老师事先准备好针对本次课重、难点部分的练习题, 通过比赛形式, 倒计时进行在线测试和评分, 让学生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及时高效的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步:评价反馈、拓展延伸

(1) 在线过程性评价 (解决了在传统教学过程评价反馈不及时的问题, 提高了教学效率)

(2) 拓展延伸

学生利用平台中的个人空间, 拓展学习;撰写教学日志;通过平台, 在线实时交流、共同提高;在线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实时提交。

3、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原则

3.1 围绕任务引领

以工作任务引领知识、技能, 教材内容围绕工作任务来选择, 使理论服务于实践。教学活动也围绕完成某一工作任务为中心进行, 从而形成一系列的教学“项目”。

3.2 创设问题情境要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创设问题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在“认知冲突”中进一步学习。所以, 我们要尽量做到不创设不能激发学生学习内力的情境;不创设不能科学有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境;不创设不能促使学生认知能力协调发展的情境。

3.3 采用“虚拟+实物”的案例教学法

通过数字资源平台将这些实际应用案例的特性虚拟展示, 再结合汽车结构的实物演示讲解, 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 引导学生参与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 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既丰富了课程的内容,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汽车机械基础的兴趣。

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 采用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的课堂中, 不再单纯的是一个“观众”, 让他们在全身心的欣赏、感受的同时自己也不自觉地参与“表演”, 融合到教学活动中, 主动的参与学习, 为现代汽修行业培养高素质人才。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 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的系统教学。《汽车机械基础》是专业基础课, 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学科。文章主要介绍了《汽车机械基础》课堂教学现状、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实例、信息化教学资源应用原则等相关知识。

关键词:汽车机械基础,信息化,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毛静华.对现代文献检索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现代情报, 2006 (01) .

[2]卜昭海.汽车机械故障原因及防范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7 (12) .

上一篇:生活、修辞与课堂教学下一篇:随迁子女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