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子女学生

2024-05-29

随迁子女学生(精选10篇)

随迁子女学生 篇1

一、问题

在随迁子女学校的初中, 不难看到这些场景:老师在台上满头大汗地讲课, 台下的同学们或随便听听, 或心不在焉, 或各自聊天。某同学上课不遵守纪律, 老师批评他, 他针锋相对, 老师被气得面红耳赤。上课不少同学不遵守纪律, 老师一节课无数次停下讲课, 控制纪律, 一些同学还出现厌学情绪。

二、原因

1. 家庭教育缺失

进城务工人员由于整日忙于工作, 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 孩子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同时, 农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大部分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更谈不上利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子女。因此,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 这些孩子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性格缺陷和价值观扭曲。

2. 随迁子女学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一是教学设施相对比较简陋;二是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教师队伍不稳定, 常常处于流动状态, 某些学校某些学科缺乏专职教师。随迁子女学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加剧了随迁子女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差等问题。

3. 初中生面临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

学生进入初中后, 他们面临着人格再造的“第二次诞生”, 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 容易使他们固执和偏激, 出现感情的两极化现象。由于身体急剧变化, 他们感到已长大成人, 希望自己支配自己, 并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 不少情况下开始对师长表现出不驯服, 要成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但因为处在转折时期, 思想和行动还未脱稚气, 所以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常常充满矛盾, 很容易自以为是。

三、具体措施

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需靠政府、社会各方面合力才能有效解决。作为一个被借调到随迁子女学校的教师, 笔者从教师的角度出发, 谈谈以教师的绵薄之力,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1. 教师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师生关系融洽、和谐

美国应用语言学家克拉森认为, 第二语言习得中, 学习者的态度是很重要的因素, 在他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自我监测说中的第五假设———感情屏障假设认为, 学习动机强、自信心高、顾虑少的学生感情屏障少, 能够接受和吸收较多的语言输入内容。因此, 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的感情屏障,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这一点在随迁子女学校尤其重要。教师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能使学生减少感情屏障, 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 在课堂上更精神饱满积极主动, 对该门学科更有兴趣。因喜欢某位老师而不再厌学, 喜欢上某学科的例子并不鲜见。

2. 重视学情

根据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使学生能听懂。随迁子女学校很多学生基础差、学习习惯未及好好培养, 这是不可忽视的学情。以我所教的八年级学生为例, 根据摸底测验成绩, 某个班33位同学中有5位同学的英语水平未达到公立重点小学四年级同学的平均水平。所以, 确定教学内容时, 必须考虑到这一学情, 牢牢抓住基本知识, 适当降低难度, 使得大多数同学能听懂, 同时在上课时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 使得高水平和水平相对较低的同学都有一定的成就感。

3. 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

重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 在设计教学时, 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特点,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充分利用注意力集中规律和初中生的注意力特点。初中生的注意力的稳定性相对较弱, 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 易转移, 这一点, 在随迁子女身上充分体现。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 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注意力特点, 在适当的时候通过新的互动调节 (如小组讨论, 阶段性任务设置、小组竞赛等) 、内容转换、学习方式转换等方式, 使得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良好状态。

另外, 教师可根据注意力规律, 采用各种方式策略, 如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比较夸张的动作、肢体语言, 等等, 调动学生的注意尤其是主动注意。

(2)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 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育, 调动并维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心理学中有不少理论和方法谈到了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如能充分理解运用, 会很有用。如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初中生大多处于道德发展的好孩子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于表扬奖励非常在乎和重视。通过恰当的教学和引导, 创设一些问题机会, 多给一些学习没有自信、甚至厌学的学生获得成就感的机会, 经实践证明, 对提高他们学习的愉悦感和兴趣很有帮助。

4. 建立健全奖罚管理制度

确立健全的奖罚管理制度,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减少违纪行为。

建立实施包括上课作业默写等各方面的比较完善的奖罚制度及小组比赛制度, 虽不是万灵药, 不能代替教师魅力、优质课堂、有效教育方式等必不可少的促进同学们学习积极性的因素, 但如果结合这些因素, 使用恰当, 还是很有效果的。下面谈谈有哪些效果。

(1) 同学们更主动认真学习并深入领会各项要求。在要求规矩中融入切合他们自身利益让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如奖罚制度, 学生们认真听甚至记下来各项规矩和评分标准。这样, 很自然地, 他们就更容易领会并记住了各项要求。

(2) 及时鼓励好表现, 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整体气氛的向上。初中学生大多单纯可爱, 知道每周都要评奖, 为了得到奖励表扬和其他同学的羡慕, 很多孩子非常积极认真, 有时过于积极, 如上课拼命抢着回答问题, 老师请其他同学回答而没让自己回答很不满。所以, 为了避免竞争过于激烈带来负面影响, 在制定制度时要把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如课堂评分里面, 设了最高加分上限、插话扣分、举手回答问题发出声音扣分等项, 都是为了避免竞争过于激烈带来负面影响。同时, 老师平时也要适时良性引导。

(3) 从班级同学利益角度出发, 从制度执行公平度出发, 可以帮助老师以让学生比较心服口服的方式规范学生行为, 处理不良行为, 避免教师和学生直接发生冲突。

在班级整体学习气氛活跃的情况下, 在大多数同学对各项要求深入领会并支持的情况下, 如果有同学出现差的表现, 老师大多情况下只需采取简单的步骤, 就可解决大多数原本可能处理起来比较头疼的问题。

小组评分奖罚制度, 可以使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会无形中受到小团体荣誉感责任感约束。这样, 一般的问题学生的行为会有所收敛及控制。

5. 进行德育教育

有耐心有爱心、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学习习惯。

6.对问题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

看清本质, 分清原因。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以科学有效的方式对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较差的所谓问题生进行适当的教育。

四、小结

实践证明, 以上策略能有效提高随迁子女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随迁子女学校教学半年, 深得学生喜爱, 在学校进行的学生对老师评分的活动中, 笔者的平均得分是99.7。学生对笔者所教学科英语的学习兴趣有大幅度提高, 学习成绩也突飞猛进, 所教班级在期末考试和学科竞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摘要:随迁子女学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出现了随迁子女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较差等问题。分析了随迁子女学校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原因, 并提出了五项对策。

关键词:随迁子女学校,问题,学习积极性,学情,对策

随迁子女学生 篇2

申请条件:

1、老人双方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以上,必须双方同时符合条件一并提出申请;

2、老人双方身边均无子女;

3、凡多子女的申请人,根据其子女户籍地的情况,按“就近不就远、就小不就大”的户口迁移原则处理;

4、老人或被投靠子女在深圳有房屋产权。

(注:老人一方已迁入本市,另一方申请迁入必须按照夫妻随迁的条件和要求办理。)

申请材料:

1、《入户申请审批表》(原件一式2份);

2、老人与全部子女的居民户口簿(复印件1份,验原件);

3、老人与全部子女的居民身份证(复印件1份,验原件);

4、老人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出具的父母子女情况证明(原件1份);

5、老人或被投靠子女名下的本市住宅用途房产证明(复印件1份,验原件);

6、老人离婚后一方申请的提供有关离婚的法律文书(复印件1份,验原件);

7、老人配偶已死亡的提供其死亡证明文书(复印件1份,验原件)。

申请方式:

符合随迁入户条件的,到拟入户地派出所申请。

办结时限:

根据市政府每年下达的指标数,按受理入户申请的时间顺序统一安排审批。如当年入户指标用完的顺延至下一年审批。

收费标准:

收取《准予迁入证明》工本费人民币4元,收费依据是:粤价费

(1)函(1994)57号、粤价(1996)238号。

办理之后:

随迁入户已获批准的,特区内申请人接到通知后持申请回执和有关证明材料到各区公安分局人口管理科领取《准予迁入证明》,宝安、龙岗两区直接到派出所领取《准予迁入证明》。申请人持准迁证在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户口迁出手续后到拟入户地派出所办理入户手续。

申请受理机关 :符合随迁入户条件的,到拟入户地派出所申请。决定机关:符合随迁入户条件的,到拟入户地派出所申请。

受理程序:

各派出所接到随迁入户申请时,需详细核对证明材料。对符合申请条件的予以受理并开具回执;对不符合申请条件的,不予受理并告知理由;对提供虚假材料的,不予受理并没收申请材料。对符合申请条件的,统一报市公安局人口管理处审批,市公安局按申请时间统一排队审批,如当年入户指标用完的顺延至下一年。随迁入户已获批准的,特区内申请人接到通知后持申请回执和有关证明材料到各区公安分局人口管理科领取《准予迁入证明》,宝安、龙岗、光明三区直接到派出所领取《准予迁入证明》。申请人持准迁证在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办理户口迁出手续后到拟入户地派出所办理入户手续。

时限: 根据市政府每年下达的指标数,按受理入户申请的时间顺序统一安排审批。如当年入户指标用完的顺延至下一年审批。

证件名称及有效期限 :审批同意迁入的,签发《准予迁入证明》,一次性40天内有效。

法律效力: 申请人取得《准予迁入证明》后方可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文献综述 篇3

现在很多研究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政策分析上,他们以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结合国家行政体制,分析现行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就国家政策而言,主要是“两为主”政策。所谓“两为主”,即坚持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以立法形式确立了“两为主”原则;

2006年《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为响应中央要求,全国各地方政府先后出台并施行了具体的操作方案,不过各地政策不尽相同。

由于认识到目前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发现了国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偏失,考虑到现行政策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于是很多学者从政策分析入手,来解释现实中存在的一些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一)政策比较研究

1.入学门槛比较研究: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入学门槛”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省会城市和直辖市高于县(市区)级城市。简单来说,入学门槛高的地区就是流动子女相对集中的地区。雷万鹏、汪传艳指出,从中央与地方政府、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责任分担来看,许多涉及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的问题还悬而未决,流入地政府不得不通过设定“入学门槛”来保护本地居民的利益。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考虑,各地方政府也在通过自己的努力采取不同方式来履行其义务。

2.中考政策比较研究:公平的中考资格是义务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条件,因此,研究随迁子女异地中考政策是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央教科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对北京、石家庄、合肥、贵阳和兰州等5城市11所接纳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中学开展的专题调研发现,异地高考政策的实施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初中毕业生的去留。吴霓认为,异地中考政策实施困难的原因,是与当前的教育资源配置体制、户籍制度、高考制度、教育评价体系等密切相关的。

(二)政策缺陷的反思

通过地方性政策对比发现,目前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地方性问题,更是政治体制的不足和国家大政方针的疏漏的反映。

1.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羁绊。户籍制度城市与农村二元分割,同时将地域与地域之间分割,造成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也表现出了极大的不均衡,不均衡直接导致了不平等。而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是社会的公共品,政府有义务和责任为所有孩子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不均衡的教育发展导致了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这正是地方保护主义产生的根源。针对这些情况,张镇华建议取消户籍制度,雷万鹏、汪传艳认为可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现代义务教育财政体制不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以“二元户籍制度”为基础,按本地户籍人口数为依据,经费由财政部门拨到各个区县,而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则由流入地支付,地方各级政府在中央财政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也不愿主动承担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成本。于是省市级政府将管理责任下放,导致投入主体重心过低,加大地方财政困难,以至于经费得不到保障。政府的自上而下的层层卸责导致了农民工成了教育经费的实际承担者。

对此,付卫东认为是国家财政投入太少,建议建立以中央及省级政府为主的经费负担体系;范先佐主张建构“以城市为主,分级政府分级承担”的经费保障机制;林建勇提出流出地政府“跟踪办学”的建议。

3.教育管理制度的不合理和监督的缺乏。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学生,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的不合理,也一定程度上致使学籍管理混乱。农民工子女“被建立”了临时学籍,临时学籍的存在不利于各地政府教育部门掌握随迁子女教育信息而影响了教育布局与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从而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教育部门对学校管理不够也导致了公立学校乱收费等现象。

有学者建议,在管理上,应当建立起城乡一体化户籍管理,教育部门在做相关统计时,应将统计口径由现在的户籍人口改为常住人口统计,将农民工子女入学纳入到当地公办学校招生计划中,同时将农民工子女的教学经费也纳入财政预算之中,并鼓励公办学校积极地接受农民工子女,取消择校费或借读费等。在私立学校的管理上,教育部门既要抓质量,又要给予一定的扶持。

二、现状调查研究

就目前情形来讲,针对随迁子女的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相对较缺乏,对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现状缺乏全面认识。目前有限的现状调查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全国范围内的抽查分析,其二是某一城市的具体调查分析。前者有以全国1%人口调查为基本资料的数据分析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在全国大中小城市的抽样调查等;后者有如北京、武汉、晋江等个别城市的调查。

调查内容则主要是流动儿童迁移特征、家庭生活学习环境、流动儿童就读学校状况及满意度、家庭和个人的教育期望和流动儿童适应性等方面。简单来说,这些调查都是着眼于随迁子女是否有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关注是否有书可读的问题,调查者希望从调查中找到为随迁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机会或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机会。总的来说,对义务教育的结果的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前途的关注太少。

三、今后研究方向

很多研究者不断地对各种政策文本进行深入研究,应该说这些研究已经相当充分。相对而言,实地调查研究却还不够完全,现阶段调查研究过于宽泛,一味追求样本的代表性和调查问题的全面,多地取材,某一地区的特点被弱化,反而不易找到各地特点,缺乏针对某一个案例的深入调查研究,结果导致片面追求“全面”而留于肤浅,缺乏片面深刻的调查,没有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以街道或学校甚至家庭为单位的全面深入调查。

今后的研究工作应以部分地区全面深入的实际状况调查为主,清晰明确地反映具体地区的具体问题以及其对具体学生和家庭的具体影响,发现随迁子女义务教育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反映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在义务教育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

今后,研究者们应当更多地关注流动儿童的前途,而非仅仅督促政府承担起为所有儿童提供义务教育的责任。“有学上”只是基础而非目的,“上好学”才是流动儿童的追求,这是他们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这也正是教育的意义所在,教育才能发挥其促进社会流动的作用。

我们现在要做的工作便是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分析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结果公平与入学公平和过程公平的联系,总结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教育结果的影响程度。

参考文献:

[1]李麟.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状况调查研究.

[2]赵刚,李学义.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调查研究.

[3]段成荣,杨舸.我国流动儿童最新状况——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4]范先佐,彭湃.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构想.

[5]张振华.人力资本视角下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6]林建永,苏绿云.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资金亟需明确.

[7]付卫东.论流动儿童教育与义务教育财政制度改革.

随迁子女学生 篇4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成长和教育,不仅是农民工工作的重点,更是推进教育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大量的调查研究表明,农民工随迁子女是各种心理、行为问题高发的群体[2,3,4];在户籍等制度性影响因素之外,家庭文化是随迁子女城市融入的关键变量[5]。家庭是儿童最重要的港湾,农民工家庭的特殊性(异地生活、家庭成员的不同时在场、缺乏户籍保障等)会给随迁子女的学习、生活适应带来诸多影响,甚至导致问题行为[6]。研究家庭因素与随迁子女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把握问题的发生机制,可以为该群体的学习、生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也是促进该群体健康成长和城市融入、保障教育公平的认识前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于2014年11月—2015年3月,在上海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闵行、浦东、松江、宝山、奉贤、虹口、嘉定、普陀、青浦、杨浦和闸北11个区县内各抽取随迁子女较集中的小学、初中各1所,从四~九年级中每个年级抽取1~2个班级的5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3 534份,回收3 523份,随迁子女有效问卷1 623份。其中男生927名,女生696名;四年级学生269名,五年级228名,六年级367名,七年级264名,八年级254名,九年级241名;父亲学历小学或以下的占17.5%,初中占54.8%,高中以上的占27.7%。母亲学历小学或以下的占32.8%,初中占47.0%,高中以上的占20.1%。平均年龄(12.92±1.82)岁,在上海平均生活时间是(8.68±3.48)年。

1.2 方法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年级、在上海生活时间等);(2)家庭因素,包括父母亲学历、住房情况(住房数量、住房面积)、在上海同住的家庭成员、每周零花钱、家庭耐用消费品情况、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变量;(3)随迁子女问题行为调查量表。该量表由笔者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之上、参考相关文献[2,6,7]、结合随迁子女的生活实践自制而成。该量表为里克特式量表,共包括健康危险行为、安全危险行为、违纪行为、冲突/攻击行为、消极休闲行为5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包含4个题项,共计20个题项;每个题项调查1种问题行为的发生频度,各题项设置相同的5个答案,分别是“从不”(1分)~“频繁”(5分)。

调查问卷的制订征求了多位专家的意见,并经过2轮试发放。依据调查结果对随迁子女问题行为量表进行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到的5个公因子与5个分量表的结构设置基本相符;各分量表的Cronbachα值在0.528~0.704之间,总量表的Cronbachα值为0.857。表明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部一致性信度。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19.0建立数据库;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家庭因素与随迁子女问题行为的关系,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问题行为

学生违纪行为得分中位数为6.59分(满分20分,其他类别相同),健康危险行为6.29分,冲突/攻击行为7.68分,安全危险行为5.48分,消极休闲行为9.89分。见表1。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部分信息存在数据缺失。

2.2 调查对象家庭因素对问题行为的影响

以调查对象的家庭因素(父母的学历、父母的教养方式、住房情况、同住的家人情况、家庭耐用消费品的种类数量等)为自变量,以问题行为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见表2。

男生在安全危险行为、违纪行为、冲突/攻击行为、消极休闲行为以及问题行为总分上均高于女生。高年级随迁子女的问题行为高于低年级。年龄、在上海生活的时间与问题行为之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

反映家庭经济条件的住房类型、现居住房屋面积、家庭耐用消费品情况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每周零花钱与健康危险行为、安全危险行为、消极休闲行为和问题行为总分之间呈正相关(P值均<0.05)。

父亲学历与随迁子女问题行为各维度之间关联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母亲学历与随迁子女的冲突/攻击行为、消极休闲行为之间呈负相关。与家人同住的方式对问题行为存在一定影响,相比与父亲、母亲同住而言,只与父亲同住或者与不包括父母在内的其他家人同住则会增加问题行为的发生频度。相比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溺爱型、专制型、忽视型和其他类型均会增加随迁子女问题行为的发生频度。

注:*P<0.01,**P<0.05;合住的家人以只与父母合住为参照,父母教养方式以民主型为参照。

3 讨论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问题行为”是反映该群体健康状况、生活适应以及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问题行为”不仅属于越轨范畴,也带有病理色彩[6,7]。在5个问题行为类别中,发生频度由高到低依次是消极休闲行为、冲突/攻击行为、违纪行为、健康危险行为和安全危险行为。

在父母学历、父母教养方式、住房类型、现居住房屋的面积、同住的家人情况、家庭耐用消费品情况等家庭因素当中,父母教养方式对随迁子女问题行为的影响最为突出,民主型的教养方式抵制问题行为的效应最好;与家人同住情况对随迁子女问题行为也有一定影响,随迁子女与父母同住更有助于降低问题行为的发生;父母双方的学历与随迁子女问题行为之间整体无关联,但母亲学历高更有助于减少随迁子女的冲突/攻击行为、消极休闲行为;家庭经济条件对随迁子女问题行为无影响,但是家庭给予子女零花钱的多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随迁子女的问题行为。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8],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智商[9]、学业自我效能[10]、心理健康[11]、学业成绩[12]。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儿童出现过度的攻击行为[8]、学习不良[13],在遭遇挫折和困难时更容易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14],加重儿童的创伤症状[15]。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的问题行为有较好的抵制效果,而能够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农民工父母只占32.8%。由于农民工平时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很少与子女沟通,容易产生矛盾[16],再加上多数农民工学历程度有限,缺乏对子女实施思想文化教育的知识、技能基础,从而难以形成合理的教养方式。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制度 篇5

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

十堰市各县、区教育局,各有关直属学校:

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收义务教育事宜,近年来,我市采取了积极措施,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确立了一批定点就读学校,并不断扩大定点学校数量,初步保障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政策与发展纲要》等国家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逐步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管理制度,切实保障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的权利,推进教育公平,特制定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实施意见。

一、大力宣传,充分认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意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加速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群体,他们的顺利就学和健康成长,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关系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贯彻执行法律法规、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各县区和相关学校要加强宣传,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持依法治教,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深厚的感情和满腔的热情,协调各方力量,尽心竭力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稳定的环境中就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明确责任,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各县区教育局、各学校要明确职责,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作为城镇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的重点来抓,将其纳入基础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要依据城市人口变动、城镇化进程和进城务工人员需求等因素,合理布局中小学校,积极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创造条件,确保流动人口子女,特别是进城务工就业农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权利得到保障。要畅通入学渠道,降低就学门槛,简化就读手续,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儿童少年一样就近、方便、免试、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有条件的县区力争实现就近入学,外来人员较为集中的县区应努力扩大定点学校,创造条件尽快过渡到就近划片招生,逐步使所有符合条件要求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实现零障碍目标。

三、强化管理,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制度 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各县区教育局和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充分挖掘潜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教育教学管理,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制度,提升办学水平,切实提高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保障水平,使他们与本市居民子女一样能够接受到较高水平的教育,顺利完成义务教育。

(一)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各县区应积极采取措施,对接收学校予以经费支持和奖励。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用经费纳入接收学校的经费预算中统筹安排,按各中小学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实际在校生数拨付经费,预以保障。

(二)建立健全流动儿童学籍管理制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入学的,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为其建立义务教育学籍。中途转学或借读的,教育部门应为其在流入地或回流出地就学建立绿色通道,及时为其办理有关手续,提供相关学籍证明,安排就读学校。

(三)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实行“四同待遇”(同进公办学校,同编班级,同一收费标准,同享各项政策),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考试竞赛、文体活动等方面与城市儿童少年同样对待。同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实施人文关怀,帮助他们增强学习自信心,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绩。

(四)坚持“免试、免费”的原则,严禁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人为设置障碍。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严禁举行各种形式的入学考试或测试,平等对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统一收费标准,严禁以任何理由和任何名义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收取“借读费”、“赞助费”、“捐资助学费”等。同时,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纳入当地家庭贫困学生救助范围。

四、加强监督,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的贯彻落实 各县区教育局要逐步建立健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零障碍的体制机制,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对符合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户籍人口子女同等对待。要建立监督检查制度,对辖区内中小学校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和媒体监督。

十堰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接收管理的暂行办法

为解决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事宜,根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暂行办法。

一、接收范围:来我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二、接收条件

(一)进城务工人员具有对随迁子女的监护条件,能对随迁子女实施监护。

(二)有相对稳定的住所。

(三)进城务工人员向公安部门申报办理暂住户口登记,取得暂住证。其未满16周岁子女同时办理暂住户口登记,符合管理规定,经辖区派出所出具户口证明证实。

三、接收办法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公办学校接收为主,按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由县区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安排就读相对就近的定点学校。县区教育主管部门于每年新学期开学前向社会公布,并报市教育局备案。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符合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须在新学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到实际居住地所在县区教育局教育科由家长提出书面申请并登记报名,填写报名表。一般集中登记报名时间为七月份。

2、学生家长提供相关证明材料:(1)家长提出申请;(2)户籍证件;(3)户籍地乡镇以上政府外出务工证明及子女随同外出就学证明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具的《就学联系函》;(4)现工作单位证明或其他就业相关证明材料;(5)父母及学生在十堰市《居住证》或《暂住证》;在十堰市租住房屋一年以上的合同及现居住地居委会和派出所出具的来十堰市居住的证明。

4、报相关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审定。

关注随迁子女就学 篇6

代表委员声音:

天津市政协委员黑振桐: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 在教育教学、评优奖励、考试竞赛以及教育收费等方面, 做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

辽宁省政协委员潘毅: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给予农民工子女学校合法身份, 大力支持其发展, 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 减轻公办学校压力。

解随迁子女高考难题“如烹小鲜” 篇7

近年来, 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在迁入地参加高考的呼声越来越高。从实际情况看, 一些从小随父母在城里长大的孩子, 已不适应老家的生活和教育。由于升高中困难、不能在居住地高考, 不得不回老家继续读书, 这涉及费用和安全问题。再有, 现在全国有16个省份高考自主命题, 迁入地与流出地高中使用的课本、高考科目可能不同, 这就给随迁子女继续读书、升学带来不便。

然而, 笔者注意到, 强烈要求开放“异地高考”的人士喊得最响的理由, 却是迁入地高考录取率高, 考生升入名牌大学的比例尤其高。不同地域考生的机会不均等, 社会公平要先从实现教育平等开始。“解急难”与“均贫富”搅在一起, 问题变得愈发复杂。

媒体上一些议论谈到, 随迁子女当然应该在居住地参加高考。但如无条件放开限制, 有异地居住条件的家长趋之若鹜, 大城市人口爆炸会引发新的不公平。如山东的高考录取率较低, 且不是人口流入大省, 开放“居住地高考”不具标本意义。难点在于人口集中流入的珠三角、长三角及京沪两市。

笔者以为, 求解随迁子女高考难题首先要考虑城市容纳能力, 同时兼顾各方利益。开放高考要听听迁入地的声音, 制度的调整不仅要针对当前, 更要考虑后续影响。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在集中流入地区已相当突出。据统计, 在北京读小学、初中的随迁子女有近48万, 相当于本市户籍同龄学生的半数, 且多集中在城区。北京市尽全力使其中70%在公办学校就读, 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数万人的速度增长。不可否认, 改善子女的教育条件, 是流动人口的正当权利。但是让所有非大城市的孩子都来大城市读书不必要也不现实。最新的人口统计数据表明, 北京常住人口已突破2000万, 相当于建国初期的七八倍, 增速至今未减。北京的资源、环境、交通都达到极限, 地铁干线出个故障就“半城瘫痪”。各人口流入地区也都面临类似问题。因此, 是否设置一定的门槛, 如何把握设限尺度, 比如是否坚持独生子女优先政策, 都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处在工业化初期的我国与完成工业化、积累了雄厚社会福利资源的发达国家不可同日而语。人口过度集中的问题, 他们用了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已逐步化解, 实现了城乡居民福利一体化, 繁华都市与优美乡村同在。对于我国而言, 既不能幻想今天就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也不能无所作为。解决之道应从教育公平的原则出发, 知难而进, 分轻重缓急逐步化解。

随迁子女学生 篇8

基于上述背景,笔者选取北京市朝阳区的一所自办打工子弟学校———WL学校(1)及学校中两个学生家庭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田野调查,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主要采用人类学参与观察和访谈的方法,深入到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学校和家庭生活中,对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真实、细致的纪实描述。

1 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家庭背景

北京市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口大多选择居住在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城郊村内,受经济、工作性质等条件的制约,他们只能远离繁华、便利的高楼大厦,租住在市郊脏、乱、差的低矮平房里。

1.1 家庭居住环境

笔者所开展田野调查的两个学生家庭租住的房屋均属于租金便宜、设施简陋、面积窄小(不足10平米)的低矮民房或地下室。对此小辉曾说过“外面白天,里面黑天。外面黑天,里面还是黑天。反正你想什么时候白天就能什么时候白天,只要你开灯就行呗。”(2)家庭周边的居住环境里除了以流动人口为主的人口聚集区外,还有网吧、游戏厅以及色情交易的“理发店”。村内曾发生过强奸、砍手、殴打致死等恶性事件。

1.2 父母职业等相关背景

开展田野调查的两个家庭中的父母来自河南、黑龙江省份,均已来京打工多年,靠回收废品、从事体力劳动为生,工作内容不稳定,家庭收入低薄。父母均为小学毕业,学历较低。小辉父母曾感叹:“没文化,干什么也不行,给咱别的咱也不会干啊,要不说学习得像你们一样,有出息,最起码给咱自己(工作)的时候咱能干。哎,没办法,只能干点出力的活。”(3)

2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家庭教育的环境

农民工家庭多租住在环境较差的流动人口聚集区,除了自身家庭的生活条件无法为子女提供一个相对稳定、安静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外,还要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和影响。学生常常要帮助家长做家务、料理生意,有时还要在“干活”过程中受到人身伤害,从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吃完午饭休息时,小帅弟弟伸过手来让笔者看,手红肿着,上面还有一些血迹,原来放假后他们被爸妈叫去干活,干活的内容与机器有关,家长则忙别的。结果弟弟不小心把手指绞在了机器里,当时他们被吓坏了,赶紧跑去叫人,他妈过来后,先切断了闸,但是手已经卡在里面了,妈妈直接就把手从机器里硬拽了出来,听小帅弟弟说:“当时把我疼的啊,疼死我了。”流了很多血,但他妈妈没有送他去医院消毒、检查,只是用白酒给他洗了洗。“当时疼得我……”小帅弟弟又重复了一遍。笔者问:“那后来呢?”小帅弟弟说:“我妈就告诉我别沾水。”“已经几天了?现在还疼吗?”“疼啊,有几天了吧,就是上周末的时候弄得。”小帅说:“这下他弄伤手了,就剩我一个人干活了。”小帅弟弟说:“对,现在全让他干了。”他还有点庆幸自己的手被挤伤了,因祸得福,窃喜。(4)

2.2 家庭教育的方式

在笔者开展田野调查过程中发现,在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家庭中,父母多采取的是暴力专制型的教育方式“多打”,打的越狠越管用,否则孩子就不会有出息。跟踪调查的两个家庭的子女均没有逃脱被打的教育经历,在笔者前往学生家庭开展田野调查期间曾亲眼目睹了小帅挨打的过程,让笔者触目惊心。

小帅妈妈无意中看到了小帅的作文本,说:“你这就是你的作业?写的字乱的能看?这么多错字……”小帅不理会。他妈急了:“你看看,还不让说。给我把电脑关了,开始学习。”(音调变高,表情开始严肃)说着就把他的作文本扔到了面前,说:“这就是你写的字?就这么乱……给我把电脑关了!赶紧学习,我说话你听到没?快点!写字写那么乱,成天还玩电脑,你就别学习,回来你爸问你还是什么都不会,到时候你就等着吧!哼……你爸走的时候跟你说了什么了?……”正说着,小帅关了电脑,起身撕掉了作文本,一页不剩,一脚踢开了凳子。这可气坏了本来就有点生气的妈妈,她抬头看到门上的铁晾衣架,直接拿下来,快步向小帅走过去,见妈妈气势汹汹的拿着“工具”过来了,直接躲到床上,缩到被子里。他妈根本不饶恕,直接“啪、啪……”一边敲一边说着:“我让你脾气大,脾气这么大,我抽不死你,抽不死你,你脾气怎这么大?撕吧!我敲死你,我让你脾气还大。让你爸回来把你吃了,我让你还脾气大不大。你下次还敢不敢了?我就说了你两句,你就把本子撕完?”小帅在挨打的过程中一直抱着头哭,蜷缩着身体,往被子里躲。他妈妈吼道:“全部撕完,数学书、语文书全部撕完,别上了。拿火烧了,你不是脾气大吗?你说他脾气大不大?我就说了他一句,你爸晚上回来看你写的,就全部撕了。你撕吧,你说你脾气是不是太大了?”说着嗓门就又吼起来了,开始喊:“你还是不起来是吧?快点!还作呐!”又喊了几遍见小帅没有反应,她的脾气又上来了,气势汹汹地拿起衣架向床那边走去,笔者下意识地拦了一下,希望她别打了,但她说:“你别管了,我让你学(习)跟死一样,我今个儿(今天)非得……抽不死你!我叫你厉害!”等小帅起身转过脸来,笔者看到他鼻子上全是血,他妈妈说:“他的鼻子爱(容易)流血,习惯性的。”事后了解得知,小帅的习惯性流鼻血是由于其爸爸的一次暴打留下的病根。(5)

2.3 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

进入城市生活后,“赚钱”成为众多农民工家长们工作的第一目的。家长工作的忙碌让还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形成关键期的子女们受了忽视。家长通常将子女交给学校后就不再过问,除非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家长接到学校老师的通知后才会抽时间到校。到校后除了告诉老师要严厉该打就打,就是让老师多给子女留点作业。这让出发点原本是好意的学校老师无奈,本想在家校之间搭建一条沟通的桥梁,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意外的是家长对此却并不理解。

小洁怂恿班级的男女生5人放学后前往小公园喝酒,此事被班主任得知后要求其家长来校。

…………

老师说:“女孩现在大了,进入到青春期开始变得敏感,对异性有好感,喜欢和异性待在一起,这都是正常的现象,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家长必须重视,不能让孩子晚上那么晚了还不回家,和男生待在一起。她又是留级的学生,之前的同学都上初中了,那天就有一个初中的男生和他们待在一起,到时候,如果真出了什么事,吃亏的是女生啊。”家长说:“嗯,是,是……我也感觉到她这一年复读学习不是很扎实努力了,我还总觉得是不是让她复读错了。”老师说:“她在学校学习上还可以,但现在社会这么乱,诱惑这么多,不能一天只顾忙自己的生意,把孩子耽误了。”……老师说:“我今天叫你来就是让你知道,没别的意思,不是让你回去打她,你回去也别打她了,和孩子多沟通沟通,现在女孩子到了特殊的生理期了,妈妈就多和孩子聊聊,对孩子好。”家长说:“我感觉她一天上学,交给学校老师就行了,哪想过那么多啊。你们老师说的他们也听,她也不和我说什么事,她怕我,我们家孩子都怕我,都不敢怎么样。她还是闲工夫太多了,你就给她多布置点作业,让她没时间出去。”老师不好意思说:“多布置作业,那也不能就给她一个人多布置啊,那样她更反叛了。按理说做父母的就应该和孩子多沟通沟通,别一有事就打孩子,把孩子都打傻了。……没别的事,回去别再为这事打她了。”就这样家长离开了学校。(6)

3 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通过以上详实、具体的一手田野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家庭的家庭教育问题亟需解决,本文试图从政府、社区与学校、农民工自身三个角度对改善和提升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农民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性建议。

第一,政府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民工相应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农民工生存和居住环境,为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农民工大多在没有劳动保障下频繁更换工作内容及场所,租住地随工作而变是农民工家庭常常要面对的问题。因而,建立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行流入地政府对农民工们给予社会保障专项补贴,同时企业也为农民工们缴纳部分社会保障款项,保证农民工们在城市的工作、生活有全方位的保障,以此成为流入地与企业吸引、稳定农民工的一项福利,减少流动。[4]

第二,充分发挥家庭所在社区的帮扶作用,通过与学校建立有效的连结,创设家长学校、举办家长课堂、家长经验交流会等,帮助农民工父母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因此,在家庭所在的社区建立相应的帮扶救助体系,并将体系与学校建立有效连结,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农民工家庭教育知识的辅导。

第三,农民工家长自身要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努力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积极与学校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子女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对农民工来说,注重自身素质提高,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是取得子女家庭教育成功的最明智选择。?所以,农民工家长要积极参与到家长学校、课堂学习中来,多与学校、老师沟通。同时,注重与子女沟通,学会保持冷静的心态,用“嘴”和“心”与子女交流,认真倾听子女的心声,了解他们成长中的内心世界,避免教育过程中无节制的打骂现象,给子女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农民工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单个人”外出发展到了“家庭化”流动。在以家庭为基础的转移过程中,父母往往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子女成长的重要性。本文以对农民工子女家庭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家庭教育的环境、家庭教育的方式、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三方面真实呈现家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田野资料进行分析诠释,试图提出提升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行为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教育人类学,田野调查

参考文献

[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OL].http://baike.so.com/doc/2224717.html.

[2]北京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网http://www.bjstats.gov.cn/rkpc_6/pcsj/201107/t20110704_205609.htm[OL].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OL]..http://w 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5/t20140512_551585.html

[4]吕杏.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家庭教育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湖北省武汉市的调查[D].华中农业大学,2012,6.

随迁子女学生 篇9

“四证”具体为:户籍证明,随迁子女与父母同一户籍的原籍户籍证明及父母的身份证(复印件);居住证明,随迁子女父母双方的西安市居住证或本市居住的证明;务工证明,随迁子女父母双方合法的劳动务工合同或营业执照等务工证明及相关材料;流出证明,户籍所在地政府街道办或乡镇以上人民政府开具的在当地无监护条件的学生流出证明。

随迁子女办理小学入学,须由父母持“四证”到区县教育局或教育局指定单位登记,由区县教育局组织审核后统筹安排。随迁子女办理初中入学的,在本市小学就读的随迁子女持“四证”及小学毕业证书到所就读区县登记,由所就读区县审核后统筹安排。

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每年集中办理一次,随迁子女父母持“四证”及相关材料,按照规定时间报送居住证(明)所在区县教育局或区县教育局指定的单位。由区县教育局组织审核,对通过审核的随迁子女发放《随迁子女入学通知书》实施派位。审核结束后,及时发放《通知书》。申请人持《通知书》,按照规定时间到派位学校办理入学手续。

随迁子女学生 篇10

此次改革对随迁子女教育产生哪些影响, 随迁子女教育环境是否会有改变?以此为出发点, 重新解读《意见》。

一、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依然长期存在

《意见》在发展目标中指出, 到2020年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0年10月1日, 全国“流动人口”规模2.21亿。考虑到随着城市化进城的深入, “流动人口”仍然会持续增长, 在2020年1亿人口转移的目标实现后, 依然会有超过1亿以上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数量依然庞大, 其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依然严峻。

二、小城市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消弭, 但政策与现实相背离

《意见》中提到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 (50万以下) 落户限制, 制度层面的障碍已经消除。从政策落实来看又会分成两种情况:其一是在本市内从周边乡村迁移到中心城镇, 此种情况过渡起来障碍很小, 因为即使在当下, 乡村儿童随着升学逐渐从乡、县进而到市也已经是一件非常普遍的情况, 其中的问题却是农民会否愿意放弃原来在农村的宅地、耕地而自愿迁居到城镇。另一类问题则是迁移到外省小城镇的情况, 迁入地通常是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市镇, 本地居民原本享受较好的福利, 这些地方在执行上会否愿意开放新移民入户, 在执行上将面临一定挑战。但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入, 其壁垒将逐渐打破, 进而推动随迁子女育问题在当地的解决。

然而, 政策本身与现实相背离。据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2013年全国农民工总量26894万人, 其中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 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 外出农民工中一半以上人口都是在大中城市就业。按照《意见》要求, 对50万人以上的城市都有一定的限制, 也即农民想去的大中城市去不了, 不想去的小城市, 政府却鼓励过去。

三、大、中型城市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前景不明

《意见》中提到有序放开中等城市 (50万~100万) 落户限制, 合理确定大城市 (100万~300万) 落户条件, 适度控制大城市 (300万~500万) 落户规模和节奏, 给此类城市留足了政策空间。尽管《意见》明确要求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 但是此类要求过于宽泛, 未来不同城市的“流动儿童”教育政策之间依然会有巨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既有可能源于城市经济发展状况、所处地域、规模, 也有可能源于城市管理者的态度, 每一个城市的政策在明晰之前都是谜团。

四、超大型城市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依然严峻

《意见》中提到严格控制特大城市 (500万) 人口规模, 从此人口规模将成为悬在每一个超大城市管理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2014年以来, 北京、上海、广州为了控制人口规模大幅提高随迁子女入学门槛, 很多随迁子女无法在他们出生、长大的城市接受义务教育……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与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教育权利之间的冲突会长期存在, 二者孰轻孰重, 如何处理, 这又要看城市管理者的态度和能力了。

五、居住证制度对于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帮助有限

上一篇:人力资源基础信息下一篇:临床护理路径产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