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子女

2024-09-22

外来务工子女(共12篇)

外来务工子女 篇1

近几年来, 随着本市经济的迅猛发展, 给如皋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于是伴之而来的是一大批外地务工人员都纷至沓来, 由此带来的子女就学问题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关爱弱势群体, 让所有适龄儿童享受义务教育, 其中就包括这部分外来务工子女, 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 就我校的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 我们作了如下一些研究和探索。

一、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尽快融入班集体, 让他们走出孤独

1. 现状。

在我们学校里, 像这样频繁转学的外来务工子女不在少数。据调查, 有55%的外来务工子女认为自己很孤独, 没有好朋友。

2. 应对策略。

一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 会把自己封闭起来, 这是人的本能。外来务工子女大都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地域、语言、教学进度、教材内容、学科设置、生活环境和学习习惯都与本地学生有明显的差别, 所以一开始都会表现得沉默寡言。长此以往, 势必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还可能会导致“自我封闭”。因此, 需要我们班主任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和耐心, 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班集体, 成为班级中的一员。开学第一天学校给外来务工子女的印象特别重要, 班主任应该用自己的热情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比如这个学期, 我校二年级又来了一个外来务工子女陈文清, 第一天报到时, 当她一出现在教室门口, 班主任朱老师就热情地迎了上去, 并让她上讲台介绍自己, 说自己的爱好、特长, 谈自己的故乡。同学们也都投去友好的目光, 使她感受到温暖。来注册时我们已经了解到她成绩较差, 特意叮嘱朱老师安排了一个比较好的位置给她, 还让旁边的同学多关心她、帮助她。经过一系列的帮助, 她终于变得开朗了, 很快合群了。

二、帮助外来务工子女提高学习成绩, 让他们树立信心

1. 现状。

外来务工子女流动性强, 并且他们的父母忙着打工赚钱, 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 以至于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这些学生由于缺乏家长监督, 完成的作业质量也不高, 总是有不少错误;上课听讲不认真, 总是爱玩一些小东西, 家长根本不会在乎子女的什么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们学校从学生进校那一天起, 专门给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个“成长记录袋”。

2. 应对策略。

“成长记录袋”记录了同学成长的每一个细节。课堂上, 老师鼓励他们站起来朗读课文, 一方面培养语感, 一方面增强他的自信心;课后鼓励他们多看课外书, 让他们平时摘抄美文佳句;生日到了的时候全班帮他们一起庆祝生日快乐……渐渐的, 他们的作文有了很大进步, 有时还会写出一些精彩的片段, 好几次都贴在了班级里的“作文角”上。有一次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刚来新学校时, 我学习成绩不好, 在班级里总抬不起头来。没想到, 经过老师一个学期的辅导, 再加上我的努力, 学习成绩提高了不少, 老师也常常表扬我, 几次期中期末我都得到了学校表彰, 这让我学的更有信心了。

三、帮助外来务工子女沟通家校联系, 让他们得到关爱

1. 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大多为生计而奔波, 没有时间管孩子, 文化水平低, 没有正确的方法管理孩子, 而且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有许多不理解甚至误解。笔者通过对学校50名外来务工子女的调查发现:他们做作业时, 有的家长外出工作不在家, 有的家长在看电视、打牌或做家务;有的学生无固定地点做作业, 有的家庭没有书桌供孩子学习, 65%的家庭无独立学习的房问……因此, 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 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 应对策略。

我们学校通过召开外来务工子女家长会、请教育专家讲座、教师家访、建立家校联系本等方式, 使家长获得了一些具体、科学、实用的教育方法, 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配套, 促进外来务工者子女全面发展。通过沟通更新观念, 端正教育子女的意识。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在家及时检查子女的学习情况, 尽可能的多抽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 掌握孩子的点滴变化, 为更好的家庭教育奠定好基础。有问题立即与教师反映交流, 充分发挥“第一任老师”的教育及管理作用。通过教育及沟通, 让家长知道,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衣服、食物等物质, 也需要关心、关注、关爱和鼓励等精神食粮。让父母用正确的方法来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

四、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增强安全意识, 让他们享受教育公平

1. 现状。

近几年外来务工子女的安全问题日趋严重, 其中大部分都是死于溺水和交通意外。据调查,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数来自中西部山区农村地区, 缺乏必要的预防溺水事故的安全知识和交通安全意识, 90%以上的学生上学和放学又都无大人接送。因为缺少了家长的看管, 他们往往喜欢结伴在路上和河边玩耍, 这样就很容易出事故。

2. 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学校建立健全了预防溺水事故和交通事故的安全教育制度, 做到养成教育和专门教育相结合。每年暑假前后, 学校要开展预防溺水事故的安全教育专题活动。学期初和学期末, 学校都把外来务工子女和家长集中起来, 请辖区交警对他们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并要求家长尽量到学生往返学校的路上接送, 不用不合格车辆接送孩子, 以确保学生安全。

农村小学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以上只是笔者一点肤浅的认识。我们必须继续加大对这一弱势群体的重视和关顾, 应该努力地去解决好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让他们和我们本地孩子享受平等的义务教育, 共享同一片蓝天!

外来务工子女 篇2

当前,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进城市,如何做好关心其子女教育和生活问题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外来务工子女是学校教育的弱势群体,我校从实际出发,在广大少年儿童中进一步培育爱的种子,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帮助这些孩子树立健康人格,坚定的学习信念,解决实际困难等。

一、以真心感动你

我校地处唐古路边,交通便利,许多外来务工人员都选择把子女托付给我们。这几学年,我校相继接受了五十几位外来学生,在家乡由于家长四处奔波,上学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当他们来到我们学校后,老师们并没有嫌弃,反而对他们倾注了比本地孩子更多的心血。为了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学校从开学初就为他们制定了专门的帮扶计划,对其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及时排解。

用真爱感化你

彩霞是个能歌善舞的小女孩,但生性害羞,加之和父母常年奔波于各地,所以刚道我们学校时不大开口说话。每个年级都有许多和她一样性格的外来务工子女,老师们一合计,何不为他们专门举行一个活动,让他们一展所长,重新认识自己。于是,今年的六一节,我校专门策划了一起庆六一演出活动,小演员们载歌载舞,朗诵、画画、玩游戏,大家开心地又蹦又跳。活动举办地相当成功,得到家长和与会领导们的一致好评。我们发现,从这次活动后,彩霞变的开朗多了,更有自信了。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大家都觉得努力没有白费。正是由于学校老师们的爱心付出,那些原本不太开朗、学习习惯差的孩子已经慢慢转变了,1 家长也纷纷感谢学校的培养。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感的培养 篇3

【关键词】语感语感的培养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叶圣陶先生认为:“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可见,语文能力的核心是语感。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它直接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形成。

一、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感缺失的原因

首先,教师的语文素养缺乏示范性。“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高境界的追求,要求老师有较高的语感素养。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小学阶段大多就读于办学条件比较差的私立小学,任教老师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他们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往往缺少关注和培养,对于学生语文学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够重视,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能力弱也就在所难免了。

其次,语文课堂教学不重视语感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普遍比较沉闷,存在“四重四轻”现象,即重知识轻能力,重任务轻目标,重问答轻朗读,重书面作业轻语言表达,在作业过程中又重布置轻订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语文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语言表达能力相对也比较欠缺,自信心也欠强,再加上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本身也不像小学生那样喜欢表现自己,因此,课堂上大多不大愿意发言。教师一旦对这种现象不加改善,听之任之的话,到最后就会演变成老师的“一言堂”。“语感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样,长期的沉闷的课堂会弱化学生语言的表达,影响学生语感的养成。

再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外阅读量少。由于受经济条件、意识形态及思维习惯的影响,这些家长往往把孩子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因此往往除了课本和练习册,这些孩子不再有其他的课外书,更别说名著了。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孩子“腹中诗书少”,长期缺乏课外阅读的滋养,“语感”这棵树就长得弱小枯萎。

初中阶段,正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时期,因为这些孩子思想上比小学生更成熟,有了培养语感的基础。如果不好好培养他们的语感,他们将会失去语文素养培养的最佳时期。

二、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感的培养

(一) 教师要加强“语文教学思想的改造”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毛光伟在《语感──语文教学的支点》一文中提到:“语感的培养不是教学方法的更新创造,也不是教学模式,而是对影响人们多年的通过语言知识传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说话写作的旧‘语文教学思想的改造。”

所以,教师首先要重视语感教学,课堂语言力求做到准确、简洁、形象、生动,给学生以示范性;同时要敏锐地捕捉学生语言中的问题和不足,给予及时有效的反馈和指导。其次阅读教学中要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启发学生独立阅读,动手、动口、动脑,增强学生语言的感知力。最后要加强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训练。语言是思维的直接体现,进行语言和思维训练首先要进行正确地朗读课文和理解语音语义的训练,这是培养语感的最基本的训练。

(二)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语感

1. 在朗读中感受语感。朗读是感受语言、培养语感的最直接手段,它犹如一条潺潺流动的河流,使语感源源不息地生成。通过朗读可以把文字转化为声音,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首先要注重教师的示范朗读。其次要重视朗读技巧的教学,注意语音轻重、停顿、语气、语速和语调,做到准确地表达情节的内涵和人物的情感。再次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根据文章的基调和情感特点,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尽可能融为一体,使作者的情感、优美的意境浸润到自己的内心深处,从而激起情感的共鸣,使进语感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 在品读中习得语感。(1) 熟读精思,在理解中领悟。学生理解文本的过程是语言推敲、体悟、内省的言语实践过程,教材中那些经典的作品,其语言都是经过作者精雕细琢的。教师只有切实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读上下功夫,特别是抓住作品中那些重点的、关键的精美词句,进行揣摩、比较、欣赏,学生的语感才能得到有效的培养。

(2) 物我交融,在想象中感悟。没有想象就没有深切的感悟。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于有字处想无字文”,走进作品所描述的具体形象的世界中,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和情感,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达到深刻的把握。

3. 在诵读中提升语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所以诵读能激发语感,积累语感。

中国古典诗词的韵脚、韵律,流淌着音乐的旋律美,最适宜诵读。为了增强学生的诗书气,我和学生约定,每日“同背一首诗”。这些诗从熟悉的选起,逐步增加新诗。练习背诵的时候,教给学生诵读的技巧,先让学生在诗句中找出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句子的停顿等等,做上不同的记号,再进行诵读,从中感悟诗歌优美的语言、节奏。就这样读着、背着,学生慢慢就喜欢上了背诵,再也不把背诵当成一种负担,而是当成了一种乐趣。

4. 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感。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课外阅读量不足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开展和学生“共读一本书”活动。我先提供一些名著的书目,让学生选派代表找到这些书先浏览,由他们向大家汇报浏览之后的感受,确定意向。然后确定本学期的读书内容,大家自由阅读,撰写读书笔记,班级里定期组织交流。对于家里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我尽量通过各种途径为他们借书,或者同桌轮流阅读。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的积累明显丰厚起来,开始有书卷气了。

(三) 帮助学生在听说中发展语感

“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说”是发送信息最常用的手段,“听”和“说”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要在听说中发展学生的语感,首先要在课堂中创设学生会听、敢说的民主、和谐、愉悦、信任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生活积累被充分激活,思维处于积极紧张的状态,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自信心得到建立,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教学中,我经常利用碎片时间,开展听说练习。如“每日一句”“每周一读”。要求学生每天到校后跟同桌说一句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话,可以是新闻、趣事,也可以是随感、联想。要求声音响亮,句子说完整,表达一个清楚的意思。在每周的班队活动课前五分钟,由轮到的小组负责向大家读一段名人名言或经典段落,进行美文欣赏。其他同学听了以后谈听后感,讲讲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完整、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对这样的听说练习兴趣比较浓厚,经常地进行这样的练习,学生慢慢地就变得敢说、想说、能说了,语感能力果然也得到了较快的提高。

(四) 指导学生在写作中锤炼语感

积累如吸气,运用如吐气,吸的气越充盈,吐出的气才会越绵长。积累很重要,但光有积累还不够,还要对积累的语文素材进行吸收、加工、运用,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对语言材料进行重组、品评、鉴赏,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所以,教学中还应该做到以说促写锤炼语感。这是语感培养的高级层次。教学中我经常采用的写作方式是摘写、仿写、改写、扩写、续写。

外来务工子女 篇4

我认为, 在教学中“自由、交流、合作”的运用, 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下以本学校和笔者所带班级为例进行阐述。

一、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

我采用问卷、面谈交流和书信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从学校外来务工子女中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家长和学生进行调查, 并且采访了一部分班主任进行调查。调查表明, 不管是上什么学校, 这些学生的流动性是很高的, 经常是这个学校读一段时间, 再到别的地方读一段时间。

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认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 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据调查, 有63%的外来务工子女在学校里没有好朋友, 认为自己很孤独。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尽快融入班集体, 让他们走出孤独, 是我们班主任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种情况的教育教学来说, 自由应该是一个主要的追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 应该是自主学习、形成个性, 并学会在学习中互相交流与合作。

二、在教学中培养“自由、交流、合作”的意识

多数外来务工子女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接受能力、生活环境和习惯都与本地学生有明显的差别, 所以刚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会把自己封闭起来, 表现得沉默寡言。因此, 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自由、交流、合作”的方式, 使他们更快地融入集体, 拥有自信。

(一) 外来务工子女刚刚到班级的第一天, 班主任应该用自己的热情和关爱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 让他们喜欢上这个集体。比如这个学期, 我们班又来了一个外来务工子女张鑫悦, 当她出现在教室门口, 我热情地表示对她的欢迎, 并让她上讲台介绍自己。同学们都投去友好的目光, 使她感受到温暖和友善。我慢慢了解到她成绩较差, 就让她和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同桌, 让旁边的同学击关心她、帮助她。后来发现她画画不错, 我就有意识地安排她担任美术课代表, 增强她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我运用交流与合作的方式, 经过一系列的措施, 她不仅变得合群了, 学习成绩稳中有升, 人也自信开朗了。

(二) 根据外来务工子女的爱好和特长, 我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展示风采, 在同学们的肯定和赞赏中, 在老师的关心与鼓励中, 燃起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 树立自信, 乐观向上。每个学期, 我们班都会举行不同主题的队会, 通过自由、交流、合作的学习和活动方式, 让孩子们通过朗诵、舞蹈、快板、小品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一展身手, 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曾利婷是个来自四川震区女孩子。她刚来时, 口音浓重, 性格孤僻, 缺乏自信, 是个孤单的学生。我主动寻找和孩子交流谈心的机会, 知道她很喜欢唱歌, 跳舞。我创造机会让她在晨会, 班会等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风采。孩子们喜欢她动听的歌声和轻快地舞姿, 真诚的赞扬她。让她有了自信, 有了笑脸。她渐渐地融入集体, 有了自己的好伙伴。孩子很开心地说:“刚刚来到这里时, 我对一切都很陌生。慢慢地, 我发现老师很关心我, 老师关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同学们经常帮助我, 他们善意的鼓励和开心的笑容让我快乐和轻松。我交了不少好朋友, 也喜欢上了这里的老师。我希望自己能在这里好好学习, 将来考上大学。”自由的发展, 真诚的交流, 愉快的合作, 让外来务工子女有了快乐的空间, 让他们增添自信, 有更多的收获。

(三) 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流动性强, 经常换地域, 换学校, 并且他们的父母忙着打工赚钱, 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 所以导致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于是我为部分落后学生建立了“小小档案袋”。

曹鹏辉是一年级期末时从安徽转来的。他口音特别重, 他说的话基本上听不懂。孩子的基础也差, 拼音掌握的不好。学习成绩, 特别是语文成绩差。针对他的情况, 我利用家访的机会, 和他的家长交流孩子以前的学习生活情况, 也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我为他建立了“小小档案袋”。“小小档案袋”记录了他成长的每一个细节。语文课堂上, 我鼓励他大胆站起来朗读课文, 一方面培养语感, 一方面增强他的自信心;至于写话训练, 我鼓励他多看课外书, 让他摘抄美文佳句, 增长知识, 丰富积累;我还让其他同学多帮助他, 让他们学习曹热爱劳动, 勤劳朴实的优点……渐渐的, 孩子的学习有了进步。现在, 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他的普通话说的也比较流利了, 并且孩子有了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状态。

“小小档案袋”见证了每个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这种生生、师生间充分的交流合作, 让孩子们都有事可做, 有所体验, 有所感悟, 真的很有效。

(四) 我们学校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与家长沟通, 交流, 合作等方式, 使家长获得一些科学、具体、有效的教育方法, 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配套, 促进外来务工者子女全面发展。

胡某上个学期中途转进我们班级, 个子比同龄人要小得多, 上课从来不举手发言, 作业总是不能按时上交, 不是忘在家里了, 就是没做作业。我也问过孩子的父母, 问他们知不知道孩子不写作业的事情, 家长却说爸爸妈妈每天都很晚才回来, 没时间管他, 也从来不看他的作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我对孩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除了对他进行疏导之外, 还通过电话、家访等各种途径积极和他家长联系, 及时交流他在学校和家里的情况。

目前, 外来务工子女正在我校愉快的学习生活。但是,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以上只是笔者肤浅的做法。我们应该努力地去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让他们和我们共享一片蓝天!

摘要:随着哈尔滨市经济的发展, 一批批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哈尔滨务工。随着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增多, 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新的课题。提倡自主, 交流, 合作的新课程学习方式, 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潜能。在新课程的推动下, 这些又被赋予更充实的内容。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论文 篇5

近几年,城市的发展非常迅速,城区的框架不断拉大,在这期间,外来务工人员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们为中国的经济起飞持续提供了充裕的廉价劳动力,推动了中国城市扩容与小城镇的建设。但外来务工人员在建设城市的时候,在盖高楼大厦的时候,却忽略了子女的基础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不过,令人欣喜的是,他们子女的教育日益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因为我们学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以每年接受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特别多,但这些孩子的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能力比较弱,再加上家庭教育问题等,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因素。为了满足社会对和谐教育的需求,也避免外来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我们学校从适合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展开调查研究,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数学教育问题》确立为初一年级数学组的研究课题。

外来务工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些人中,大部分学校通过通过对国内有关农民工子女现状文献资料的收集,掌握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当前的受教育现状与面临的具体问题;了解全国各地在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方面的有效经验;通过以农民工子女及其家长为主要调查对象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农民工子女学生的个人状况、家庭状况、生活状况、学习状况、交往状况,农民工子女学生对现行教育的态度、需求、以及其对自身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科学的问卷调查;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日常生活、学习状况进行观察,从他们身上直接获取详细的资料,了解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及其对困难的应对方式;通过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家长,与他们展开深入访谈,倾听孩子的声音,了解孩子及家长的需求,了解其教育需求以及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校还邀请邀请教育学、心理学领域内的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专家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看法及建议,进一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时利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势,进行教育行动研究,教师通过观察农民工子女学生在课堂课外的学习交往表现,了解学生在学习、交往过程中的特殊问题与需求,并适当的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交往等活动中,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我,从而获得成长。

学校将通过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研究,认真做好搜集、积累和整理资料工作,将优秀案例、经验、论文、学生成长记录进行整理,汇编成《农民工子女教育经验汇编》,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提供资料。

外来务工子女在心理和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习习惯差,不善学习。课前不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懒于思考,胆小怕回答问题。课后作业马虎,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不交作业,少数同学从来不做家庭作业。课后从不读书复习,根据调查,能主动读书的不多,自觉复习的几乎没有,知识无法巩固掌握,学习成绩不理想。

2、卫生习惯差。个人卫生习惯不佳,不剪指甲,不常洗澡、换衣服,甚至有几个学生还戴着“黑项圈”,影响了学生的精神风貌。果皮、纸屑乱扔,每天都在清扫,但保持不了一会儿,导致教室环境差。

3、不守纪律,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行为时有发生。班级内打人、骂人、起绰号、叫绰号,影响团结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同学不团结,班级不安宁。

二、如何解决外来务工子女在心理和学习方面的问题。

1、多爱心。

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是教育的前提,因此作为教师,我首先端正思想,“脱下有色眼镜”,努力走进民工子女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关爱一点,多理解一点,多帮助一点,多宽容一点”,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一种友好、平等的关系。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当我们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同他们共享喜怒哀乐,以真诚善良的心灵为其示范领航时,他们自然就会消除恐惧、自卑的心理,主动地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亲近我们,从而接受我们的教育。

2、多关心。

根据马斯勒的人的需要的金字塔结构理论,自我实现需要出现在一个人对爱和尊重的需要得到合理满足之后。心理学家威廉姆斯也认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因此,要增强外来务工子女自我实现的信心,应该先满足他对友谊、感情的需要,使其充满活力,走出孤独。教师在这时期的教育过程中,更要毫不吝啬地将关爱、尊重撒播到外来务工子女的身上,经常前方位了解其内心世界,了解其情绪、性格、兴趣、能力、意志等方面的心理特征。因为孤独是人最难以忍受的状态,他们生活在一个全新、陌生的群体之中,对于关心的需要较其他学生更为迫切。

我认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次和蔼的谈话,甚至是拍一下他的肩膀之类亲切的动作,都是体现老师关爱的形式。老师善于运用这些关爱的形式,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更要在生活上予以帮助,使学生能将老师当作自己的贴心人。

4、多信心。

“自信心,是自己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是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实现愿望的心理。” 外来务工子女同样也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外来务工子女的自信心也是培养下一代成才的需要。“适当的表扬和奖励比批评惩罚更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在心理学中,人们把一个人被一个词语名称贴上标签后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肯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的现象,称为‘标签效应’。所有的孩子都会受到教师和家长给他们的标签效应的影响,好的标签会引发一个人的潜力;坏的标签,则有可能将一个人导入歧途。所以我平时注意积极使用好的标签,坚持以表扬、赞赏为主,以批评、惩罚为辅的教育原则,在批评中切忌意气用事,对孩子作出不全面的评价,以免造成孩子‘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尤其是外来务工子女,他们中成绩差的更容易被贴上‘差生’的标签;性格孤僻的被贴上‘问题儿童’的标签等。行为问题是需要感化的,应该采取‘导’的方式,而不适宜一个劲地用批评去‘堵’,我们要慎防标签效应的负面作用。我没有用带‘标签’的眼光看案例中的学生,我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细致的闪光点加以表扬,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秀之处。

外来务工子女体现的教育问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发展极为重要,有了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外来务工子女具备了未来公民的基本素质,才能在学习中更好地发挥学习主动性,将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用于学习中。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要共同关注民工子女的发展,三方面要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共同促进外来务工子女的发展。

新课改是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和面向世界的胸怀。如何使课外作业的设计充分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新课题。

对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的探析 篇6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未来需要更多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对人才的要求是不仅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而且还要有优秀的道德素养。本文以襄阳市第三十八中学家长学校为例,对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进行探析,做一份关于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研究调查报告。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研究分析

【分类号】G522.3

一、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目前教育界指出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发展,如果每个家庭教育都做好了那么自然国家与名族的未来也有了保障,所以做好家庭教育是眼前当务之急的工作。然而根据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不太良好,不少家庭根本不存在有家庭教育这方面的观念或者是计划。在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后,通过分析结果我们发现导致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发展不太乐观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点方面:

1.1外来务工子女家庭学历不高

通过问卷调查在统计了外来务工子女家庭基本情况后,家庭学历的主要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学历高的在大专加上本科以上的人数所占百分比只有9%,不到10%,而学历低的在初中以下的人数高达59%,可见,外来务工子女家庭学历普遍不高。文化程度最能直观看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如何,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与孩子的文化修养也有着密切联系,文化程度高的自然会很重视培养孩子的文化水平,家庭教育方面也能做好,而文化程度低的会容易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只将孩子的教育工作交给学校,并不会在家庭教育上下功夫。

1.2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经济条件

根据小学低段与中学九年级、八年级的问卷统计结果,在家庭现状调查一栏中问题:家庭的月收入总额为,其中a选项是2000元以下,b选项是2000至4000,c选项是4000至8000,d选项是8000以上。小学低段中59%选b,中学八年级50%选b,中学九年级也是50选b,可见普遍的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富裕,位于中等偏下的层次。家庭经济条件也是制约家庭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家庭中最基本的解决温饱都存在问题那么自然会忽视父母对孩子教育方面的作用。

1.3外来务工子女家庭职业现状

根据相关统计,外来务工子女家庭职业现状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事农民工、小生意的家庭职业占多数,这类职业比较繁忙,家长会很少在自己孩子身邊,由于工作忙碌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家庭教育,也很难有机会能跟自己的孩子一起讨论学习上的问题,或者是教育孩子其他方面,这会导致孩子没人管,孩子缺少与人沟通,得不到正常的交流容易引发内心的自卑严重还会产生自闭行为,这给家庭立德树人教育都带来了很大障碍,也不利于孩子心身健康成长。

二、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立德树人调查研究

在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立德树人教育中不少家长采用的方式存在问题,比较容易宠溺孩子但是又对孩子有过高要求,而孩子需要知道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不能口口声声说要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却又舍不得孩子去做家务活,还要给孩子定下在孩子能力范围内的可实现目标,不能指望孩子一口气吃掉大胖子,只有在给予合理的期望值后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从调查数据统计来看,大部分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的方向是正确的,其中,在最重视培养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方面,有79%选择勤奋努力自觉学习,75%选择有责任感,73%选择有信心,这些非智力因素也是直接影响到孩子今后发展的重要关键,在最重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中95%的家长选择良好的生活习惯,所以在孩子的日常生活教育中重视生活习惯培养必不可少,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在进行家庭教育工作时着重在这些方面进行教育培养。

另外,还有特色的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立德树人教育模式,家庭内有明确的家训、家教,例如有些家庭的家训是讲卫生、诚实守信,家庭理念有自强自主。

三、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对策和建议

通过本调查研究,可见家庭教育对务工子女的学习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因此,如何提高父母的教育意识和能力是改善务工子女学习现状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可从以下途经简化家校合作方式,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教育子女的能力,促进下一代的成长。

(一)成立家长学校,全面提高外来务工家长的教育素养

大多数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后,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和自己无关。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展教育讲座,提高家长的综合教育素养,首先使其意识到教育孩子的第一责任来自于父母,并通过家长学校的定期学习掌握更科学的教育方法。

(二)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务工子女的教育环境

问卷分析显示了部分外来务工家庭由于不重视家庭环境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导致孩子学习成效差,缺乏自信。针对此现象,学校应主动和家长建立联系,甚至可通过家访实地考察务工子女们的家庭环境,及时发现问题,与家长多沟通交流,结合学生在校表现提出改善家庭环境的可行性建议。

(三)亲子沟通,掌握子女的心理活动

针对部分务工人员不注重了解子女内心想法,使其遇到困难不愿向父母倾诉的现象,应给予外来务工人员一定的建议,促使其多与子女沟通,了解他们的思想认识,有的放矢,针对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办法,并对于困扰子女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疏通,避免不良情绪的增长,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四、调查研究结论

家庭教育是教育孩子一生的重要任务,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小抓起,从生活的点滴开始培养,让孩子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促进孩子道德素质提高,推进家庭教育也是为了更好的配合校园内的教育任务,为了共同促进孩子发展。孩子在少年时期就受到良好教育后在未来生活工作上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还能解决一些问题。对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来说,家庭结构比较复杂,经济条件不够充裕,但是也不能忽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可以采用恰当合理的方式进行,其目的都是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文化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外来务工子女 篇7

一、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特点

(1)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心幼儿园 (以下简称“我园”) 地处空港新城, 随着机场规模的不断扩建, 吸引了众多外来务工人员, 为我园生源带来了后备军。外来务工子女占全园学生总数的17.2%, 因为这些幼儿在生活、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所以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多问题。

(2) 我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表现特点: (1) 卫生习惯较差。如随地吐痰、喜欢用嘴咬指甲、用衣袖擦鼻涕等。 (2) 规则意识欠缺。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随心所欲, 没有规则意识, 自己的要求没有满足, 他们就会用打或是抢的方法来解决。 (3) 情感意识淡薄。由于民工子女自小就随父母出来, 平时一人在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父母都是让自己吃, 久而久之, 孩子觉得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 情感比较自私, 对需要帮助的小朋友漠不关心。

二、影响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 父母文化素质低, 直接影响了幼儿的家庭教育。从调查中发现, 这些学生的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平均文化水平在初中阶段, 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只占较小比例。不少家长仅凭自己的传统经验来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 在幼儿的学习上极少能给予帮助。

(2) 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受文化、传统习俗的影响, 外来务工家庭的现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对于幼儿的学习, 外来务工者们大多只重结果, 不重过程, 执著于智力的发展, 而忽视了情感的需要。

(3) 亲子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外来务工者们往往辛勤地工作在经济建设的第一线, 为自己的生计早出晚归, 根本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亲子互动。

三、外来务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1) 将抽象的要求分解为具体的行动指标。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孩子“要讲卫生, 懂礼貌”, 那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孩子这个时候还不懂什么是讲卫生、懂礼貌, 为什么要讲卫生、懂礼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耐心地告诉他们其中的道理。例如:针对孩子洗手卫生习惯的养成, 可以让幼儿观看录像, 听有关不讲卫生、不洗手就拿东西吃, 然后吃了肚子疼的故事, 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 最后教师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

(2) 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练习。人的习惯总是通过反复不断的习练而后成为习惯的。所以不能期望一次完成, 需要经常督促, 逐步巩固。例如:孩子们在玩玩具时经常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首先请孩子们观察地上的玩具, 然后讨论该怎样做, 对遵守规则的及时表扬, 诸如此类的行为习惯, 教师应反复督促, 久而久之, 孩子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3) 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优势。在班级里每星期进行一次“星之最”的评比活动, 从生活处理、卫生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制定标准, 让孩子对照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进步的孩子及时给予表扬并奖励相应的星星;对那些没有获得星星的孩子可以告诉他们哪些方面做得不是太好, 如果孩子改正了, 哪怕是还有不足的地方, 也要及时予以表扬, 鼓励其不断进步。

(4) 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家庭也是所学校, 父母是最能影响孩子成长的“老师”, 所以家长应努力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一言一行都要为孩子树立好的形象。在幼儿园里教师也要时时给孩子树立榜样, 通过在一些看似很平淡的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礼貌行为, 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5)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 方方面面都很重要, 但对于孩子爱的方式, 在培养观念、方法、措施、步调上家长一定要一致。出现不一致情况时, 家长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沟通、商量, 达成一致。即使分歧不能马上化解, 也应保留意见不显示出来, 以利于孩子的成长, 科学地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6) 注重家园联系, 做到互动及时。在对外来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 家庭和幼儿园担负着同等重要的责任。平时幼儿园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 把外来幼儿产生的共性问题抛给家长讨论, 共同制定对策。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通过电话、短信方式, 让其能够第一时间解决。

外来务工子女 篇8

日前, 江苏省扬中市2012年度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已全部结束。据悉, 此次参保人员中有629名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这些就读在扬中学校的学生说, 他们圆了医保梦, 从此享受和本地学生同等的基本医疗保障待遇。

据了解, 近年来, 扬中市人社局在本地学生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以后, 打破户籍限制, 将扩面的触角延伸至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员及其子女等群体。今年该市决定, 从新学年开始,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每年只需缴纳100元保费参保, 就可享受和当地学生完全一样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该举措既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也让他们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公晓红蔡刚) ■

外来务工子女 篇9

案例:事情发生在一年级新生开学半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基本掌握了生字的学习规律,生词掌握得比较好,有一次我和往常一样批改着学生的默写订正。大部分孩子只错了一两个生词,但有一个学生的作业本上密密麻麻地全是叉。这是谁?一股无名火腾地冒上来。我把他叫来,只见这孩子皮肤黝黑,一双大大的眼睛胆怯地望着我,一接触到我的目光,立刻垂下头去,嘴角噜咧着。我知道,这时只要我一开口,他的眼泪马上就会下来,我立刻打住了。

想到刚开学第一个月,教学内容简单,这孩子每天大胆积极地发言,声音那么响亮,多次被表扬。可是随着知识量的增加,这个孩子的作业质量却越来越差,课堂上也几乎听不到他的声音,刚开学时的那份快乐自信也从他的脸上消失殆尽。我找来家长,才知道这孩子的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孩子每天放学回家,门口是成群的外地孩子奔跑嬉戏。这样的课后环境对一个刚入一年级的孩子而言,怎么谈学习?

与家长交谈之后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他的默写又比之前好多了,问其原因,他开心地告诉我:“妈妈让一位阿姨教我了。”原来家长把孩子送到了培训机构,我鼓励他:“那以后,你一定能学得更棒!”孩子眼里闪着自豪的光芒。以后连续几次,他的默写错误明显减少了,我也挺欣慰。

然而今天?今天又是怎么回事?看着孩子,我立刻意识到不能发脾气,我轻声问他:“这次怎么错了这么多?是不是没有准备好?”他点点头:“昨天我没有复习这一课。”“没关系,今晚回去,你让阿姨带着你把这一课再默写一遍,明天一定会默得很好。”“嗯!”他使劲点了一下头,眼里还闪着泪花,他说:“明天我一定会默好的!”第二天果然如愿。

我很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发火,给了孩子一点点的期许,这不仅维护了孩子的自尊,又让孩子的心灵得到安慰,孩子心生感激,回报给了我一个满意的结果。想想平时工作中像这样的外来务工子女很多,很多孩子曾经和他一样,满腔热情地奔赴学校,可是一次次无情的打击却让孩子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变成了我们眼中的后进生。

为了不让他掉队,为了让更多这样的外来务工子女得到支持和帮助,我在班级中建立了手牵手学习联盟,让一个优秀的孩子当他们的“头”,这个联盟中谁有不懂的问题由他牵头向老师请教,然后他再来教这些孩子。平时教学工作中,我关注他们的点点滴滴,经常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以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家庭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为了转变家长的教育思想,我定期和家长们沟通交流,让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教会他们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正确方法,引导他们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现在这孩子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成绩也跻身中等行列。

反思一:学校因素。后进生在每个班级中都会有,年轻的老师没有经验,年老的教师渐渐失去耐心,再加上现在的学校大多是大班教学,每个班级四五十人,低年级的老师要应付很多的繁杂琐事,很难做到细致入微地关注每个孩子。当孩子出现落后的情况,刚开始或许还能谈心交流,时间久了,免不了失望抱怨,对孩子严加批评、指责。老师失去了耐心,孩子也丧失了信心,渐渐地孩子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有的还会自暴自弃,心里变得自卑,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有的还会将自己孤立起来,对待同学、老师态度冷淡,见到老师绕着走,严重的甚至产生对立情绪。

反思二:家庭因素。这个孩子入学的时候那么自信开心,为什么短短的几个月就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首先散养的生活环境,让这些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强,因此刚开学表现出适应能力很强,但是家庭教育意识不足,孩子并不关注学习,很快就出现学习上的很多问题。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没有什么文化,教育意识不强,认为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认识几个字就行了。每天检查孩子作业,只是随口问一句“作业写完了没有?”孩子犯错就是简单粗暴地责骂一顿,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心生畏惧,不敢与父母沟通交流,导致犯了错误就开始撒谎、欺瞒,这就导致孩子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引导,逐渐沦为了学习上的落后生。再看孩子的生活环境。这孩子是随父母租住在农村简易的棚子里的,周围都是他们的老乡,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其他孩子跑来跑去。这样的环境怎能让一个刚入学的孩子专心学习?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家庭居住的环境决定着你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反思三:教育心理。从后进生形成规律来看,孩子缺少应有的家庭教育和学习帮助。孩子遇到困难无法处理,日积月累,自然会越来越多,心理上就会越来越没有自信。教师成立学习联盟,是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让需要帮助的孩子遇到困难能有地方解决。在这里,孩子可以无拘无束地请教同学,只要孩子想学,这里都会有一个智囊平台。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这是为了让孩子充满自信,始终保持学习的热情,这利用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当教师对学生给予信任和期望时,孩子就会产生信心和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这个策略在这个孩子身上得到了明显的体现,而且事实证明,这个孩子的确发生了明显的转变。

外来务工子女 篇10

一、外来员工子女学习习惯现状分析

(一) 家庭教育问题

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生计, 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缺乏应有的管控和教育, 也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 同时很少与孩子沟通交流。 由于长期疏于管理, 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态度、习惯和能力等方面都比较差。 尤其是英语学科, 学生既起步晚, 又缺少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困生较多。

(二) 环境教育问题

大部分学生住在出租房里, 本身生存环境不容乐观, 再加上社区环境的不尽如人意, 网吧、游戏厅、影视等无不影响、干扰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 使得他们的理想、道德观念每天都在沿着不良的方向发展, 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 完全不知道学习为了什么, 产生逃学、厌学情绪。 家长缺乏与学校教师教育的合作意识, 学校与家庭没有形成合力, 甚至产生教育冲突。

(三) 学习目的性不明确

由于受到当前大环境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学习任务普遍比较繁重。 外来员工子女所在学校通常在小学中高年级才开始英语教学, 流于形式, 教学质量堪忧。 因为这样, 这些学生一开始就对英语学科产生畏难情绪提不起兴趣。 另外, 目前英语教材普遍词汇量大, 对于听说的要求都很高, 内容贴切当代世界各地的生活, 而这些学生很少接触、了解它们, 普遍滞后于不断变化的世界, 这些因素更增加了英语学困生的数量。

二、英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 养成良好习惯

教育力量需要协调一致, 要求全员德育, 是每一位任课老师的职责。在英语学科教学中, 也要注重习惯的培养。 如:预习复习, 敢开口说英语, 经常使用英语与人交流, 认真书写, 仔细检查的习惯等。 另外, 要有合作学习的意识, 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团队观念和交流能力, 这一点对于英语科的学习尤其有利, 通过学习交流思想。 在日常课堂活动中, 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中合作操练对话、同桌讨论、小组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 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要有价值、有意义, 不要流于形式。 对于学生而言, 要积极融入、学会接受他人的意见, 每一次合作学习, 对他们都是一种进步。

(二) 情感沟通的策略

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 从知识和技能上指导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把可以争取过来的“同盟军”给争取过来。 若掉队生队伍不断扩大, 他们在心理上得到“安慰”, 他们当中有些人就会觉得有这么多人都不学英语, 我何必勉强跟着学, 多花时间学数学、语文, 效果更好, 学习英语的时间就是一种浪费。 这种情绪一旦在班里蔓延开来, 就会影响一大片, 有些本来想好好学习英语的学生也遭殃。 对这些学生, 要多关爱, 多鼓励, 多赞赏。 师生的关系是朋友关系, 坚持和学生进行朋友式的谈心。 对于学习态度还不够端正的学生, 认真分析原因, 提出明确的循序渐进的严格要求;对于学习上脱节的学生, 有空就进行补习, 上课多给予机会; 对于学习用功但成绩进步慢的学生, 给予自信, 指导学习方法。

(三) 符合英语教育教学规律

当前初中英语教材每节课的容量都很大, 听说读写都得具备, 在初级阶段要重视听说训练, 在高级阶段要重视阅读训练。 听说能力的培养和读写能力的培养一样, 需要相辅相成、互相补充, 促进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协调。 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既要讲, 又要引导学生练。 对于那些学习英语的学困生, 要考虑如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等问题。 由于教学容量大, 课时是有限的, 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造成整个班英语整体面貌不容乐观。 那么,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有的老师加课时, 有的赶进度, 学困生与优等生一个样, 造成学困生消化不良。所以, 英语教学一定有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不能为了升学考试, 脱离大纲要求安排教学。

(四) 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不断更新

时代在变化, 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有不断更新的信息, 它们一直在影响我们。 英语学科更是如此, 它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科技前沿, 对于这些有着新思想的新一代学生, 我们要不断学习, 研究英语教育教改方法, 也要研究新一代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的学生一段时间不喜欢英语这门学科, 可能是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不为这部分学生所接受, 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达不到要求。 这就要求老师改变教学策略, 寻求符合他们要求的教学方法, 不可以一刀切, 而要因材施教。

总之, 在英语学科教育教学中, 不论遇到学科不断更新还是成分复杂的学生, 都要适应这种新变化, 不断学习, 不断完善自己, 使知识不断更新, 哪怕转化他们一小步, 也很值得。

摘要:外来农民工子女英语学习困难, 此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 从习惯养成教育、英语学习兴趣、思想教育、学习方法、策略指导等方面具体阐述如何转化学困生。

关键词:外来子女,英语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参考文献

[1]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诊断.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外来务工子女 篇11

[关键词]成因 对策 平等和谐 主动关心 交流沟通

[中图分类号] G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5-088

我校位于市区北首一公里处,独特的地理位置,一流的教育质量,学校近年来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来海务工人员子女前来就读。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有着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下面仅就外来学生“自卑心理”这个问题展开分析,旨在让他们和我们本地的学生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自卑心理的成因

1.穿着、外貌方面。由于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来自偏远的农村,生活水平、消费观念、消费习惯等的差异,导致他们的衣着打扮比较寒磣,比较落伍。有的学生由于长时间营养不良,刚来校时面黄肌瘦,难免遭到本地学生的讥笑。因此,这部分学生自卑心理重,怕见生人,不善言语,不善交际。

2.习惯、修养方面。外来学生往往野性较足,文明、礼仪缺失,出口脏话连篇;有的学生平时自由散漫,打架斗殴,小偷小摸时有发生。本地学生见而避之,教师也常常怨声载道。这样,外来学生自卑心理越来越重,也就不足为怪了。

3.学习成绩方面。总体上看来,外来学生的学习成绩较本地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原因如下:(1)学生文化基础薄弱,从小接受的是不正规的教育,原有学校教育质量偏低;(2)很多学生来自省外,所使用的教材不同,一时难以跟上本地的内容和节奏;(3)学生家长忙于打工挣钱,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应有的关心。再加上学生本人进取心不够,顽皮、贪玩,对学习缺乏兴趣;(4)家长素质偏低。基础的薄弱,学习成绩的不尽如人意,使他们自卑心理加重,往往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低人一等,脸上整天愁云密布,对于学校生活提不起精神。

二、消除自卑心理的对策

1.尽力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首先,学校召开教师会议统一认识,无条件接收外来务工子女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建设和谐海门的需要。学校将前来就学的学生和本地学生一样混合编班,插班就读,他们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与教师的考核评比相挂钩,为外来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证。其次,学校还根据自身的特色,在外部环境的布置上也努力营造平等、和谐的氛围,为缓解、消除外来学生的种种顾虑及自卑心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校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墙壁布置一些诸如“学校是个快乐的大家庭”,“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等宣传横幅、标语。另外,学校还及时收集在本校就读的优秀外来学生的事迹,并在显著的位置展出,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

2.主动关心外来学生的学习生活。如果说积极营造平等的学习氛围是激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放下包袱,轻装上学外在因素的话,那么教师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主动去关心、帮助外来民工子女的学习、生活则是消除他们自卑心理,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具备一双慧眼,及时全方位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然后对症下药,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愉快学习。受学生基础、教材差异等影响,大多数学生刚来校时学习跟不上本地的学生,学校就要求每一个任课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拟定出不同的补差计划。一般通过一、两个月努力,学生会慢慢适应学校的新生活。外来学生在教师精心照料、呵护下就会主动融入学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好习惯慢慢养成,学习成绩也会很快得到提高。

3.进行交流沟通,共同打造和谐美好的校园。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除了教师的艰辛付出外,当然也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这部分家长没有时间、精力、能力去关心、帮助自己的孩子,有的家长还错误地认为,自己的任务是给孩子吃饱穿暖,教育孩子是教师的事,与自己无关,结果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学习习惯差,纪律松懈,有的甚至犯比较严重的错误,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学校针对性地展开以下工作:第一,成立外来务工者的家长学校。学校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或心理辅导老师到家长学校为家长上课,让他们明白教育孩子是学校、社会、家长的共同责任,并提供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或范例供家长参考。第二,教师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档案,共同探讨教育、转化的方法。第三,学校及时将优秀外地生的事迹公布,用榜样的力量感化、激励学生,使家长和学生意识到只要听教师的话,努力学习,本地学生能做到的事,外地学生同样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的确,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师的亲切关怀下,在自己的努力下,其德、智、体各方面都走到了班级的前列,他们脸上绽放着阳光般的微笑,过去的自卑阴霾已一扫而光。

外来务工子女 篇12

首先要寻找原因, 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上幼儿园呢?

1.是社交能力弱。有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差, 没有学会与人相处的技巧, 除了自己在角落里玩玩具外, 没有小朋友和他一起玩, 因此在班上不受欢迎, 所以也就不喜欢去幼儿园;

2.是自立能力差。孩子入园之后需要自己学会上厕所、吃饭、穿衣。这些基本生活能力都未具备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肯定会感到不安;

3.表现不佳。有的幼儿因为智力较低, 学习表现不好经常遭到老师的批评;有的幼儿好胜心强, 特别在意老师的赞扬, 一旦老师批评或责备他, 他就会受到挫折而害怕上学;有的幼儿则是没有处理好与其他小朋友的友好关系, 常常与小朋友吵架打闹, 因而产生排斥幼儿园的心理。父母亲可以对症下药, 针对不同的原因进行不同的开导, 消除他的恐惧症

解决方法:

1.了解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原因, 寻找策略, 对症下药。一般来说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是有原因的。有的孩子不会与同伴交往, 没有玩伴感到孤独;有的性格内向, 得不到老师的关注, 认为老师不喜欢他, 有的孩子偶尔受了小朋友的欺负;也有的是新入园因不适应产生的分离焦虑。家长要找出自己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原因, 对症下药。

2.与班级教师联系, 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 尤其是要了解孩子的闪光点, 回到家后要讲孩子的闪光点, 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要与教师配合, 发现和利用孩子某一长处, 让他在集体中显示出来, 当他受到教师和同伴的赞扬时, 便会有信心, 也能与同伴自在地相处了。

3.多与孩子谈谈幼儿园的生活、学习活动, 引发孩子对幼儿园、对老师、对小朋友的兴趣。家庭成员都这样关心幼儿园的生活, 孩子能不喜欢上幼儿园吗?

4.不可对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行为进行强化。当孩子萌发不愿意上幼儿园的意念时, 家长应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尤其是不要当其他人的面重复提起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的事, 而应淡化。

除了以上几点, 在让幼儿适应上幼儿园的同时还有注意对他们各种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 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 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根据具体情况, 结合幼儿能力增长的需要, 循序渐进, 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 使他们良好的习惯由小到大, 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在一日活动中, 密切注意幼儿的各种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遇到幼儿有不好的习惯, 及时批评和指正。久而久之, 良好的习惯自然形成了。

在我国, 新一代的城市居民或者是更多的农民工子女都跟随父母来城就读, 那么对于很多农民工子女, 他们一样享受着被教育的权利, 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用不一样的眼光和行为对待农民工子女, 而是要想方设法的帮助孩子, 使孩子尽快的融入到集体中, 鼓励他, 让他有自信, 有信心。特别是对于很多方言特别重的孩子, 不能取笑他, 给他勇气, 让他多有表达的机会。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为关心这样一个群体, 使这些孩子在享受同等的教育的同时更能够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小贤.共享同一片蓝天.幸福成长.小学时代 (教育研究) , 2013.16

上一篇:农产品直营连锁下一篇: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