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工子女(精选12篇)
务工子女 篇1
如何做好进城务工子女的德育教育教学工作,使他们能接受到相对优良的教育,以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通过探索和研究去了解进城务工子女学生的特点,找出最有效的管理办法,使他们在学校中很好地生活,健康地成长。这两年以来,笔者把“如何加强对进城务工子女的教育,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作为班级管理的重点课题。
通过努力,我初步摸索出一条进城务工子女学生教育管理的肤浅经验,具体做法是:
一、制定分三步走的阶段性工作计划
不定时深入到学生中间,深入到学生家庭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家校合力的同时,制定分三步走的阶段性工作计划。第一步,从新生入学开始,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基本稳定学生的情绪,开始适应校园环境;第二步在一个学期或者稍长一段时间内扭转不良行为;第三步,把握好学生的定位问题。从升学率中摆脱出来,努力培养进城务工子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品行习惯和卫生习惯。
二、组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机制
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工作的延伸,并不是教师的额外负担。家访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包括学生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在家的行为规范以及学生的思想,形成家校合力共同来教育好孩子。
长期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家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把每一个学生看作是学校中的每一个成员,给予更多的关注与关爱。老师们平时深入学生中间,帮助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放学以后或者星期天进行家访,用热情、友情和亲情去感化学生及其学生家长,赢得学生与学生家长的热情欢迎与大力支持。
家访的形式是很多的,可以通过电话联系,也可以把学生家长请到学校,但是更多的是老师上门访问。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每次家访详细的记录,把家访纳入班主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范畴。我给自己规定一学期中必须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家访一次。教师的“三情”与辛勤的劳动得到了满意的回报。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改善,学习成绩也有了新的起色。
三、以活动为载体,强化新居民子女的德育教育
不断改进进城务工子女德育工作的方法与途径。以活动为载体加强与改进学生德育工作已经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学校开展丰富多采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增进友谊,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个性心理特点。我们的做法是: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开展“和谐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求始终贯穿对进城务工子女学生更多的关爱,在教育内容上主要是结合学生实际开展针对性教育,在教育形式上主要是从“认识父母,学会感恩;认识自己,知道奋进。每年元旦、六一演出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给学生构建一个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五月进行“红五月”歌咏或诗歌朗诵比赛。十月有校体育运动会,培养勇于参与,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另外我校还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法制意识,树立法律观念,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好孩子、好学生。学校还聘请社区热心人作为进城务工子女的辅导员,除了经常性的来学校作思想辅导外,还把进城务工子女带到社区开展活动,带到家里和本地学生一起交流,让进城务工子女学生既参与社会实践,又能感受到本地人的关心,参与活动的进城务工子女很受感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丰富与充实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学生爱党、爱国和热爱第二故乡的思想感情。
四、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对问题学生进行帮扶结对
长期以来,问题学生的管理是学校最为头疼的问题。我对问题学生建立档案,并上报教育部门,确定重点帮扶对象,由民警和老师开展帮教。通过对处在违法犯罪边缘的学生建立档案并进行帮扶,让他们重新扬了起生活的风帆,回到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五、典型引路、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六十年代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时代的最强音。
班级每学期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极大地推动了班级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使学生在自己的身边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学习目标和奋斗的方向。几年来,我们总结了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多一点表扬与激励,少一点批评与指责,因为表扬与激励是一种凝聚力,批评与指责是一种离心力。
务工子女 篇2
摘要:为了生活得更好,为了一个梦想,成千上万的打工族如候鸟般奔波在落后的家乡和繁华的城市之间,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而他们背后的是一群稚弱的“小小鸟”,他们伴随着父母远离家乡,来到一个个陌生的城市,他们就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相应增多。我校是一所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集中学习的学校,他们作为一个独特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教育问题以及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怎样才能使这些“流动的花朵”健康茁壮的怒放,让他们积极融入、适应现有的生活成为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温爷爷的言语里透露着对孩子们的无限关爱。党的关爱如阳光雨露,外来务工子女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同等关爱。他们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却成长在温暖的集体里。
一、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调查研究。
(一)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和心理特点。
1.学习方面的特点:
学习基础差。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中,相当数量的学生是中途从原籍转学至此的。他们很少有人受过较正规的学前教育,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给了其他同龄孩子,农村的基础教育又相对比城里要差一些,所以他们学习基础差,转学后要跟上学习进度暂时比较困难。
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差。造成这方面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地区间基础教育的差异。良好的学习习惯越早养成越好。坏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再要纠正,比较繁难。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学习差而导致的连锁反应。由于在学习上长期得不到肯定,没有成功感,使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要取得一样的学习成果,他们往往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这使他们身心疲惫,变得不愿学习。
2.心理方面的特点:
自卑心理。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生存,带着孩子离乡背井来到此地谋生,他们多从事的是本地区最底层的艰苦劳动。他们普遍都还生活得比较艰难,这些孩子在与本地孩子的交往中,由攀比而产生的失落感,是不可避免的。再加上他们学习成绩差,而学习成绩往往是一个小学生在班里有没有地位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他们普遍在内心深处有自卑感。
焦虑心理。外来务工人员因为自己所受的教育少,由于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缺乏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教育态度简单,忙于生计和孩子缺乏心理沟通。学生在学校里因成绩差家境差受到歧视和责难,倍感压抑,基本的内心体验是害怕和不安,存有焦虑心理。
(二)外来务工子女家庭教育特点。
1.成长环境因素:
外来务工子女中的一些长年随着在外打工的父母到处漂泊,生活环境差。父母忙于生计,早出晚归或连上夜班,往往无暇也无力顾及孩子的家庭教育;他们和在外工作的父母很少接触,因此感情上并不亲,更不用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关怀了。孩子失去应有的关爱而放任自流,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养成各种不良习惯。
在生活习惯方面,个人卫生意识差,文明礼貌差。而在学习习惯方面,外来务工子女大多学习无计划,平时懒得动脑筋,不积极思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没有回家做作业的习惯。个别高年级学生甚至有逃学、夜不归宿的现象。
2.家长自身因素:
由于自身文化水平的局限,使得许多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角色认识不足,对家庭教育看法非常狭隘,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把孩子交给学校就“完事大吉”了,如果遇到问题就找老师、校长质问。家长普遍存在只注重孩子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性情、人格。还有许多家长仍然抱着重男轻女的想法,使得一些学生孤独自卑,形成心理障碍。
二、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创设环境,让其成长在温暖的集体里。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要努力营造适应学生发展的育人环境,使学校成为设备先进、方法科学的育人校园,爱生如子亲如一家的师生家园,流连忘返终生不忘的学生乐园。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人人都重要”的精神环境。
我校校长提出了“人人都重要”的办学理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老师,学生,家长都参与到其中来。体会人人都重要,人人是主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进入校园墙壁上贴着“快乐学习,自信成长,我是学生,我很重;开心工作,自豪发展,我是老师,我很重要;乐于配合,分享成功,我是家长,我很重要。”在这理念的指引下外来务工子女倍感自身的重要,环境的优越。
2.“缔造完美教室”,创设优美,舒适,和谐的物质环境。
“缔造完美教室”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和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宽敞明亮的教室、整齐的课桌椅、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完善的塑胶跑道、丰富多彩的走廊、中国传统美德的篇章装扮文化中心“国学大厅”。在学生心目中学校是最美的地方,他们在这生活学习无比开心自豪。
3.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让教师成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导师。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有利教师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对个别心理障碍的学生,老师会给予特别的关爱,特别是心理障碍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是特殊关爱的对象。从心理上开导,生活上指导,学习上辅导,行为上引导,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使孩子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温情。
(二)以良好的教育培养良好的习惯。
1.学校树旗帜,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以良好的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的核心任务。学校在对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中给予最基本的教育和人文关怀。学校德育处及少先队大队部,在校园里开展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好习惯伴我行”、“书香溢满校园”、“保护环境,我先行”、“低碳环保”“小班主任”等等活动,目的就是从这些活动中,指导孩子们明白好习惯的重要性。学校还充分利用晨会课、思品课、三生课、班队会、黑板报、宣传栏、手抄报等宣传手段,让外来务工子女在渐学渐行中学会规范,遵守规范。
2.加强班级管理,从小培养习惯。
我校推行“小班主任制”,人人参与班级日常管理。班级进行班干部民主选举,本着“人人都重要”的宗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培养主人翁责任感,锻炼管理能力,从小培养良好习惯。每月评选出“优秀小班主任”、“每月之星”、“文明之星”。
3.生活上关怀,感受集体的温暖。
外来务工子女从小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了让这些孩子尽快养成好习惯,加强班里生活管理,生活委员负责制,轮流制,管理好所有学生的在校生活。比如简单常用的生活用品班里都购买,随时提供给这些孩子们使用,让他们感受到集体温暖。
4.学习上激励,落后是暂时的。
学校是学知识的地方,在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同时,我们在平时也多留意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在困难面前停滞不前的现象,采用激励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针对学习习惯不好、基础知识又差,文化常识又缺乏的学生,老师就会在班级中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我们在班里还组织学习“结对子”,开展“手拉手活动”,“小师徒结对”,“一帮一”这样的学习形式,目的是帮助他们提高学习。
奖惩分明也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表扬完成作业的学生,惩罚不做作业的学生;还可以进行班级学习习惯的评比,联合家长一起给完成作业或者取得进步的学生表彰和奖励。我们班设立评比台,光荣榜,激励暂时落后的学生,促进共同进步。
(三)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展示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促进学校班级有序管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意识,从小树立集体意识,增强集体观念。例如我校开展的少先队“三级汇报”,“红心向党”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友谊,加强理解和沟通,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增强家校联系。多种校园文化活动锻炼意志,培养个性,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对学生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
1.开展民族文化活动,向学生渗透民族文化教育,培养民族团结心。
2.开展感恩活动,从小培养学生具有一颗感恩的心。
3.开展亲子活动,如组织亲子游戏、开设亲子课堂、组织亲子郊游,培养孩子与父母的亲
情。
4.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孩子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之心。
5.开展班级联谊活动,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
(四)家校合作,为其创设心灵成长的绿色通道。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有着学校和社会难以起到的作用。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要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明确,正确地调适自我,提高自己对挫折的容忍力是十分必要的。懂得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富有理性的,是有建设性的,可以通过自我教育不断地自我完善、达到自我实现。
4.成立家长委员会,切磋教育方法。
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是家教成功的基础。我们学校专门建立家长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每学期开学、期中考试以及期末考试三阶段,召开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利用家长学校来宣传家庭教育方法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指导他们对子女进行良好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就是父母的影子,父母的言传身教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并注意挖掘其子女身上的“闪光点”,帮助家长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看到孩子明天的希望。同时鼓励家长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以赢得孩子的信任,并利用先天固有的亲子交往、和睦的家庭氛围,从多种角度去影响子女的心理和行为,使每一个外来务工子女都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来配合学校教育,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
学校建议家长从思想上重视孩子的学习,明白知识的重要性,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增加家庭的文化教育氛围。
5.举办家庭讲座,举行家长培训。
请家长谈谈自己的教子体会,在家长会上,开设家教方面的专题研讨,让家长主动介绍家教经验,交流和探讨更合理有效的家教方法,使其他家长受到启发。聘请教育专家到校进行家长培训,召开家教讲座,提高外来务工家长的教育意识和思想觉悟。
6.开展家长开放活动,深化家校沟通。
通过家长会、教育咨询等形式多样的方法,及时交换信息,研究对策。有些家长放学会来接孩子回家,这时就可以让家长进校和老师及时交流,了解孩子当天的学习情况,当场反馈,尽快发现问题并商量应对方法。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的将错误扼杀在摇篮里。学校举行各种家校开放活动,如少先队规范仪式,少先队主题活动,班级文化展演,演讲,课本剧表演,才艺展示,亲子游园等,邀请全体家长进校参观,参与互动,让家长了解学校办学理念,体会教师工作艰辛与无私付出,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成长过程。能增进家校沟通理解,学校教师得到家庭有力支持与帮助。很多外来务工人员倍感幸福和满足,能在这样好的学校读书,能遇到这样负责的教师群体,他们很放心很安心,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骄傲和自豪。遇到问题他们都会主动与教师交流,有的因工作变动,住址变迁都舍不得走,留恋教师留恋班级学校。
让外来务工子女打好扎实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自信心。学校应该加强家庭教育,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家长的素质,让每一个学生能够不断进步,快乐成长。教育对每一个孩子都应是平等的,对外来务工子女这一“弱势群体”我们需要更加关注。外来务工子女也有许多优点,如果我们能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他们一样可以茁壮成长,绽放光彩。让我们用我们的耐心和爱心去关心、尊重他们,用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去教育他们,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引导他们,让他们感受学校,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使他们成长在温暖的集体里,让全体孩子成长在同一片蓝天下。
参考文献:1.《中小学班级管理策略集萃》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对进城务工子女的人格特征初探 篇3
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进城务工子女,初中、高中进城务工子女人数为850人,本场职工子弟只有69人。笔者研究发现,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在学习、生活、情感、品德、心理、安全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尤其对其人格发展状况值得我们去探讨。
进城务工子女人格的具体内容,包括人格需要、自我认可程度、学习需要、道德自我评价以及兴趣等方面。我们对本校初一至高三的进城务工子女进调查,共发给进城务工子女问卷981份,获得有效问卷892份。回收率为90.9。调查结果得出:进城务工子女人格有优点也有缺陷。
一、进城务工子女的人格优点
1.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都有较强的亲和需要
根据调查的结果,有三分之一的进城务工子女在亲和需要的高分组,大部分在中等组,低分的只是极少数。他们都乐于结交朋友,对朋友忠诚,尊重朋友和他人,有事乐于与朋友合作,互相帮助,能够与朋友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在去年时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他们纷纷捐款捐物。对学校或班级中有病的同学,在感情和行动上给予很大的帮助,我们看到,富有同情心和较富有同情心的进城务工子女占了绝大多数,达到78.5%。
2.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能较好的认可自己,自信心较强
通过了解调查,进城务工子女的自我认可得分还是比较高,说明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有能力考得好成绩,有吸引力,充满自信。而得分较低者,则对自己持怀疑态度,在事情不顺利时,自我谴责,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自我认可程度高的应为积极的人格特征,自我认可程度低的为消极的人格特征。总的来说,有71.4%的进城务工子女能很好地认可自己。73.9%的进城务工子女否定了“我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65.4%的进城务工子女否定了“我好像在各处都不起作用”,56.7%的进城务工子女说“我今后充满了希望”等。
3.大多数进城务工子女的道德素质良好
我们对进城务工子女的道德表现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超过半数的进城务工子女在社会道德方面表现较好,主要表现在孝敬父母(72.2%),尊重他人(61.1%),文明礼貌(65.7%),团结(54.9%),助人为乐(54.5%),诚实(56.3%),爱护公物(53.2%)。
4.部分进城务工子女的学习动机较强烈。
进城务工子女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活动,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动机、自我提高动机、报答动机和个人表现动机。其中,认知动机,自我提高动机为进城务工子女内在需要,为积极的人格特征;报答动机为外在需要,但对进城务工子女和社会都要积极意义。个人表现动机指进城务工子女以表现自己、超越他人为学习目的,比如“让同学、老师看得起自己”、 “提高在同学中的威信”或“得到老师的重视”。根据调查,进械务工子女认为学习是“为了报答父母的爱”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将来为国家作贡献”。需自我提高主要是“为将来开创事业创造条件”“很好发展自己”“能在社会上找个好工作”,可以说,进城务工子女的报答动力和自我提高动力较为强烈。
二、进城务工子女的主要人格缺陷
1.较多的进城务工子女期望值较低
在开学生家长会时从对家长的了解到,进城务工子女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不高,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上大学的学费高昂,大学毕业后难找到工作。其子女成就需要也比较低,42.2%的孩子在低分组,高分组只有10.3%,其余在中等组。从这调查得出的结果,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可能出现异常,并将会变成一大的社会问题。
2.部分的进城务工子女的攻击性比较强烈
进城务工子女一定程度的攻击性倾向。主要表现在态度粗暴,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经常惹是生非,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的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个别进城务工子女因看别的同学不顺眼、听别人的话而打架的现象不少见,偷窃、破坏公物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我们认为这是进城务工子女人格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这是我们社会要严重关注的问题。
3.部分进城务工子女存在自卑心理、自我认可存在一些障碍
由于和城市学生相比,进城务工子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城市中又存在对进城务工子女的岐视,文化上的差异,家庭经济条件较差,自己的学习又不是良好,总是认为自己和城里的学生在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因此进城务工子女中完全不满意自己学习状况的39.8%,很满意的只有11.2%,特别不满意自己健康的占13.5%,不满意自己性格的15.3%,以及不满意自己的相貌和形体的为20.2%。这分进城务工子女存在自卑心理,自我认可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没有正确认识自我。值得社会、学校、家庭的深切关注。
4.部分进城务工子女的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调查进城务工子女在人际交往的主动性时发现,只有34.4%的进城务工子女在“我在和父母出去旅游时经常和不相识的人闲谈”,进城务工子女在人际交往中的支配性,有32.1%进城务工子女在“我喜欢给别人出主意,提意见、建议”。规范性,在“上学迟到时,我感到不安”占了24.1%。开放性的问题中“我常常能够交上新的知心朋友”只有36.1%。在交往中出现过分自我中心,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不理会别人的感受和反应,态度偏激;总是抢话说,不倾听别人的话等。
5.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的兴趣爱好不够广泛
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列出了15种兴趣爱好请进城务工子女选择。结果表明平均每个进城务工子女4.231个兴趣爱好。46.1%的进城务工子女选择4——8种爱好。排在前10位的兴趣爱好依次为:英语、数学、体育、信息技术、美术和唱歌等。这是由于进城务工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进城务工子女在课余时间主要帮父母做家务,父母的成才观念的影响,进城务工子女的兴趣爱好无法培养。
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民族的素质,而素质包括心理素质中的人格素质,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记得一位先哲说过:“性格决定命运。”人格素质需要不断地优化和提升,使进城务工子女都自尊、自爱、自律和自主,使进城务工子女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适应功能都处在最佳状态,成为一名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新一代公民。
对进城务工子女的人格特征初探 篇4
进城务工子女人格的具体内容, 包括人格需要、自我认可程度、学习需要、道德自我评价以及兴趣等方面。我们对本校初一至高三的进城务工子女进调查, 共发给进城务工子女问卷981份, 获得有效问卷892份。回收率为90.9。调查结果得出:进城务工子女人格有优点也有缺陷。
一、进城务工子女的人格优点
1. 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都有较强的亲和需要
根据调查的结果, 有三分之一的进城务工子女在亲和需要的高分组, 大部分在中等组, 低分的只是极少数。他们都乐于结交朋友, 对朋友忠诚, 尊重朋友和他人, 有事乐于与朋友合作, 互相帮助, 能够与朋友有福同享, 有难同当。在去年时四川汶川大地震时, 他们纷纷捐款捐物。对学校或班级中有病的同学, 在感情和行动上给予很大的帮助, 我们看到, 富有同情心和较富有同情心的进城务工子女占了绝大多数, 达到78.5%。
2. 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能较好的认可自己, 自信心较强
通过了解调查, 进城务工子女的自我认可得分还是比较高, 说明他们自我感觉良好, 认为自己有能力考得好成绩, 有吸引力, 充满自信。而得分较低者, 则对自己持怀疑态度, 在事情不顺利时, 自我谴责, 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自我认可程度高的应为积极的人格特征, 自我认可程度低的为消极的人格特征。总的来说, 有71.4%的进城务工子女能很好地认可自己。73.9%的进城务工子女否定了“我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 65.4%的进城务工子女否定了“我好像在各处都不起作用”, 56.7%的进城务工子女说“我今后充满了希望”等。
3. 大多数进城务工子女的道德素质良好
我们对进城务工子女的道德表现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超过半数的进城务工子女在社会道德方面表现较好, 主要表现在孝敬父母 (72.2%) , 尊重他人 (61.1%) , 文明礼貌 (65.7%) , 团结 (54.9%) , 助人为乐 (54.5%) , 诚实 (56.3%) , 爱护公物 (53.2%) 。
4. 部分进城务工子女的学习动机较强烈。
进城务工子女的主要活动是学习活动, 学习动机分为认知动机、自我提高动机、报答动机和个人表现动机。其中, 认知动机, 自我提高动机为进城务工子女内在需要, 为积极的人格特征;报答动机为外在需要, 但对进城务工子女和社会都要积极意义。个人表现动机指进城务工子女以表现自己、超越他人为学习目的, 比如“让同学、老师看得起自己”、“提高在同学中的威信”或“得到老师的重视”。根据调查, 进械务工子女认为学习是“为了报答父母的爱”的人数最多。其次是“将来为国家作贡献”。需自我提高主要是“为将来开创事业创造条件”“很好发展自己”“能在社会上找个好工作”, 可以说, 进城务工子女的报答动力和自我提高动力较为强烈。
二、进城务工子女的主要人格缺陷
1. 较多的进城务工子女期望值较低
在开学生家长会时从对家长的了解到, 进城务工子女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不高,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上大学的学费高昂, 大学毕业后难找到工作。其子女成就需要也比较低, 42.2%的孩子在低分组, 高分组只有10.3%, 其余在中等组。从这调查得出的结果, 值得我们反思:我们的教育,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可能出现异常, 并将会变成一大的社会问题。
2. 部分的进城务工子女的攻击性比较强烈
进城务工子女一定程度的攻击性倾向。主要表现在态度粗暴, 目中无人, 我行我素, 经常惹是生非, 好主动出击, 喜欢公开批评他人, 好开别人的玩笑, 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 喜欢报复, 易为小事发怒等。个别进城务工子女因看别的同学不顺眼、听别人的话而打架的现象不少见, 偷窃、破坏公物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我们认为这是进城务工子女人格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这是我们社会要严重关注的问题。
3. 部分进城务工子女存在自卑心理、自我认可存在一些障碍
由于和城市学生相比, 进城务工子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差距, 在城市中又存在对进城务工子女的岐视, 文化上的差异,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自己的学习又不是良好, 总是认为自己和城里的学生在各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因此进城务工子女中完全不满意自己学习状况的39.8%, 很满意的只有11.2%, 特别不满意自己健康的占13.5%, 不满意自己性格的15.3%, 以及不满意自己的相貌和形体的为20.2%。这分进城务工子女存在自卑心理, 自我认可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没有正确认识自我。值得社会、学校、家庭的深切关注。
4. 部分进城务工子女的人际交往存在障碍
调查进城务工子女在人际交往的主动性时发现, 只有34.4%的进城务工子女在“我在和父母出去旅游时经常和不相识的人闲谈”, 进城务工子女在人际交往中的支配性, 有32.1%进城务工子女在“我喜欢给别人出主意, 提意见、建议”。规范性, 在“上学迟到时, 我感到不安”占了24.1%。开放性的问题中“我常常能够交上新的知心朋友”只有36.1%。在交往中出现过分自我中心, 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不理会别人的感受和反应, 态度偏激;总是抢话说, 不倾听别人的话等。
5. 大部分进城务工子女的兴趣爱好不够广泛
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列出了15种兴趣爱好请进城务工子女选择。结果表明平均每个进城务工子女4.231个兴趣爱好。46.1%的进城务工子女选择4———8种爱好。排在前10位的兴趣爱好依次为:英语、数学、体育、信息技术、美术和唱歌等。这是由于进城务工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进城务工子女在课余时间主要帮父母做家务, 父母的成才观念的影响, 进城务工子女的兴趣爱好无法培养。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篇5
第二条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严格以下操作程序:
1、家长提出书面申请;
2、学生家长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户籍地乡镇以上政府外出务工、子女随同外出就学证明或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开具的《就学联系函》;
3、现工作单位证明或其他就业相关证明材料;
4、家庭户籍原本和监护人身份证;
5、父母及学生在本区内的有效《居住证》或《暂住证》;
6、在我区租住房屋一年以上的合同及现居住地居委会和派出所出具的来我区居住的证明;
7、适龄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卡;
8.必须有转出学校转出证明(有学校和教育局公章)
务工子女 篇6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的表现
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家庭环境的调查了解,注重关注他们日常在校的种种行为表现,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概括起来,初中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相对缺失
客观上,由于外来务工人员自身文化层次有限,对于子女教育问题认识不多、思考不多,绝大部分处于“原生态”的教育模式,要么是棍棒教育,要么是放纵教育,虽然心里着急孩子教育问题,却苦于没有太多“招数”,基本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因此,这群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比城市孩子受到的良好家庭教育要少得多。
(二)被动学习情况普遍
与本市学生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活动相对被动接受居多,主动参与不够,尤其是不善于参加课堂讨论与交流,在讨论问题中主动表达自己观点的愿望不强烈,不乐于参加学校兴趣小组或者科研活动,等等。因此,这种被动学习的行为表现,直接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绩落后、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文化差异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心智成长。
(三)自卑心理较为突出
初中阶段是人生特殊的生理周期,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会产生很多细微的情绪波动,直接表现为行为习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往往担心自己在衣着、学习用品等物质条件方面,落后于城里同学;讲不好普通话,方言交流不畅,怕被同学笑话;见不多识不广,显得孤陋寡闻,不愿抛头露面,等等。因此,自卑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表现得很显著。
(四)自闭好胜现象严峻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长期在农村由老人带大,在心理成长中多多少少存在落差,尤其是初到城市的发达地方,周围的生活环境与以前有很大差别,一下子让他们感觉到无所适从,有的选择逃避,自我封闭;有的表现为争强好胜,渴望得到赏识。但是,现实情况往往达不到预期,故而就会转变成扭曲的好胜逞强。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阶段行为习惯养成路径思考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身上存在的诸多行为习惯差异,笔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总结,试着采取爱心教育、专题弥补、挖掘潜能、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阶段行为习惯的矫正。
(一)坚持以人为本,让爱播撒到每一个心灵角落
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更新观念,一视同仁,真诚关爱,根除歧视,树立“对流动的花朵多一份关爱”的思想,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更好地融入学校大集体创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倡导人人平等,多一份爱心,少一份冷落,对他们多些关注和帮助,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起友好、平等、互爱互助的关系。课内课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微笑教学,用开朗、乐观、积极的阳光心态感染学生,让每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享受到心灵的慰藉,可以自由吐露各自的心声,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提升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二)坚持制度先行,建立科学完善的班级管理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言,班集体是其学习生活的主要天地。因此,制定好科学、周全、细致的班级规范制度,就成为重中之重、当务之急的大事。按照教育部发布了的《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参照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特殊身份,在广泛征求每一位同学的意见建议基础上,细化出台班级班规。同时,切实做好制度的执行工作,严格奖惩,该表扬的及时表扬,该批评教育的及时批评教育,并适时将相关情况在班级公布、向家长反馈。
(三)坚持活动为辅,动态矫正不好的行为习惯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利用好校内外组织开展的各层各级各类专题活动,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能积极参加,让他们在活动中切身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爱心体验,这对塑造他们健全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极为有利。在组织策划专题活动时,尽量做到以学生参与和实践为主,引导广大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广泛参与到活动中来,切实加强课堂之外学生间的交流、交往,加大同伴间的互相帮助,加强凝聚力,调动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领悟到与人交往的乐趣,有效消除与本地生之间的隔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质,培养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策略初探 篇7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城市学校一方面为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另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家庭教育、知识基础上存在的差距也给城市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城市边缘,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全校学生人数的近二分之一, 下面笔者结合学校实际, 谈一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思想道德教育不连贯。
进城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决定了他们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连贯性。由于父母工作地点不确定, 其子女经常转学, 因而老师很难全面系统地了解他们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 不利于因材施教。家长忙于维持生计, 早起晚归, 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子女的思想动态, 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的问题。
2. 家庭学习环境欠佳妨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家庭环境是个体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群体较为特殊, 他们的家庭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居住环境较差、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等, 一些孩子在喧闹的菜市场、商店门口的小板凳甚至公园的椅子上写作业, 父母没时间辅导, 家庭作业、预习、课外阅读、社会实践都无法落实。
3. 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往往体现出重智、轻德的思想。表现在过问成绩多, 过问思想少;娇宠溺爱多, 严格要求少;物质满足多, 精神给予少;期望要求多, 因材施教少。与孩子缺乏交流沟通, 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忽视孩子做人、处事、交往、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4.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身发展明显滞后。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城市学校读书, 在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话语体系等方面和城市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有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自我评价偏低。虽然他们与同龄的城市学生相比, 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但由于他们从小接受教育的环境相对差, 使得他们对新的学校、老师和同学的适应较慢, 也比较困难。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对策
1.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环境, 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端正思想, 对他们“多关爱一点, 多理解一点, 多帮助一点, 多宽容一点”, 多与这些孩子谈心、交朋友, 努力走进他们的心灵, 倾听他们的心声, 分享他们的快乐, 消除他们的困惑,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合理引导, 让他们增强自信心。
2. 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
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调查报告》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教育环境内, 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两倍于社区与学校两项因素的总和。”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 学校应成立家长学校, 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 进一步规范家长行为, 全面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质量。另外, 可以以班级为单位, 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 给家长提供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平台。教师要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 经常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交流座谈, 及时向家长们通报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孩子的学习情况, 请家长为学校、教师的工作提意见和建议, 让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
3. 组织各种活动, 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校和班级要开展能展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特长的活动, 让他们在与同学的交往中, 培养合作意识和友爱情感,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体会到尊重和理解, 形成健全人格。
4. 强化基础, 分层教学, 提高成绩。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8
一、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尽快融入班集体, 让他们走出孤独
1. 现状。
在我们学校里, 像这样频繁转学的外来务工子女不在少数。据调查, 有55%的外来务工子女认为自己很孤独, 没有好朋友。
2. 应对策略。
一个人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 会把自己封闭起来, 这是人的本能。外来务工子女大都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他们的心理状况、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地域、语言、教学进度、教材内容、学科设置、生活环境和学习习惯都与本地学生有明显的差别, 所以一开始都会表现得沉默寡言。长此以往, 势必会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还可能会导致“自我封闭”。因此, 需要我们班主任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关爱和耐心, 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班集体, 成为班级中的一员。开学第一天学校给外来务工子女的印象特别重要, 班主任应该用自己的热情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比如这个学期, 我校二年级又来了一个外来务工子女陈文清, 第一天报到时, 当她一出现在教室门口, 班主任朱老师就热情地迎了上去, 并让她上讲台介绍自己, 说自己的爱好、特长, 谈自己的故乡。同学们也都投去友好的目光, 使她感受到温暖。来注册时我们已经了解到她成绩较差, 特意叮嘱朱老师安排了一个比较好的位置给她, 还让旁边的同学多关心她、帮助她。经过一系列的帮助, 她终于变得开朗了, 很快合群了。
二、帮助外来务工子女提高学习成绩, 让他们树立信心
1. 现状。
外来务工子女流动性强, 并且他们的父母忙着打工赚钱, 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 以至于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这些学生由于缺乏家长监督, 完成的作业质量也不高, 总是有不少错误;上课听讲不认真, 总是爱玩一些小东西, 家长根本不会在乎子女的什么学习习惯和方法。我们学校从学生进校那一天起, 专门给每个学生建立了一个“成长记录袋”。
2. 应对策略。
“成长记录袋”记录了同学成长的每一个细节。课堂上, 老师鼓励他们站起来朗读课文, 一方面培养语感, 一方面增强他的自信心;课后鼓励他们多看课外书, 让他们平时摘抄美文佳句;生日到了的时候全班帮他们一起庆祝生日快乐……渐渐的, 他们的作文有了很大进步, 有时还会写出一些精彩的片段, 好几次都贴在了班级里的“作文角”上。有一次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刚来新学校时, 我学习成绩不好, 在班级里总抬不起头来。没想到, 经过老师一个学期的辅导, 再加上我的努力, 学习成绩提高了不少, 老师也常常表扬我, 几次期中期末我都得到了学校表彰, 这让我学的更有信心了。
三、帮助外来务工子女沟通家校联系, 让他们得到关爱
1. 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大多为生计而奔波, 没有时间管孩子, 文化水平低, 没有正确的方法管理孩子, 而且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有许多不理解甚至误解。笔者通过对学校50名外来务工子女的调查发现:他们做作业时, 有的家长外出工作不在家, 有的家长在看电视、打牌或做家务;有的学生无固定地点做作业, 有的家庭没有书桌供孩子学习, 65%的家庭无独立学习的房问……因此, 加大家庭教育的力度, 提高家长教育素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2. 应对策略。
我们学校通过召开外来务工子女家长会、请教育专家讲座、教师家访、建立家校联系本等方式, 使家长获得了一些具体、科学、实用的教育方法, 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配套, 促进外来务工者子女全面发展。通过沟通更新观念, 端正教育子女的意识。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在家及时检查子女的学习情况, 尽可能的多抽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 掌握孩子的点滴变化, 为更好的家庭教育奠定好基础。有问题立即与教师反映交流, 充分发挥“第一任老师”的教育及管理作用。通过教育及沟通, 让家长知道,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衣服、食物等物质, 也需要关心、关注、关爱和鼓励等精神食粮。让父母用正确的方法来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孩子。
四、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增强安全意识, 让他们享受教育公平
1. 现状。
近几年外来务工子女的安全问题日趋严重, 其中大部分都是死于溺水和交通意外。据调查,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数来自中西部山区农村地区, 缺乏必要的预防溺水事故的安全知识和交通安全意识, 90%以上的学生上学和放学又都无大人接送。因为缺少了家长的看管, 他们往往喜欢结伴在路上和河边玩耍, 这样就很容易出事故。
2. 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学校建立健全了预防溺水事故和交通事故的安全教育制度, 做到养成教育和专门教育相结合。每年暑假前后, 学校要开展预防溺水事故的安全教育专题活动。学期初和学期末, 学校都把外来务工子女和家长集中起来, 请辖区交警对他们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并要求家长尽量到学生往返学校的路上接送, 不用不合格车辆接送孩子, 以确保学生安全。
务工子女 篇9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初中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育的教师而言,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形势是严峻的,他们的语文学习现状也日渐突出,对此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七年级某班学生为例,班级总数42名学生,男生16名,女生26名。其中只有两名孩子属于本地生源,其余皆为外来务工子女。这个班级的语文学习情况如何呢?
这里,以南通市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语文期中考试情况为例进行分析,其中试卷总分150分,分为两卷。第一卷包括基础题 ( 语音汉字书写、标点符号的运用、古诗名句默写、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病句修改、名著阅读题)、古代诗词赏析题、文言文阅读题、现代文阅读题,共计85分;第二卷为作文,计65分。七年级某班学生考试分值情况,列表如下:
该班学生各题型得分情况,列表如下:
由此可见,外来务工子女的语文学习现状令人担忧。全班仅有18位同学达到90分(及格分数线)以上,一半以上的学生连合格的要求都达不到,甚至还有低分现象。从学生在各题型中的答题情况来看,第一卷的完成情况较为薄弱,第二卷的写作情形也不尽如人意。
二、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薄弱原因
(一)外来务工子女能否适应城市的学习和生活是他们能否学好语文的关键
城市生活与发展薄弱地区相比,节奏快,竞争也激烈,本地生源能够迅速从小学生过渡到中学生的角色;而对于外来务工子女,他们知识面比较狭隘,思维能力较为单一,一边在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一边还要顾及中学语文的学习要求,有些顾此失彼,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班上有一位学生来自安徽,原先小学时语文学科在班上的成绩名列前茅,可现在在新的环境中,谈及语文的学习,却感到很吃力。原来在老家,当地可能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比较低,而该生在新环境中对大量的阅读分析却无从下手,既跟不上同学们的活跃的思维,又感觉身心疲惫,适应不了激烈的竞争环境。
(二)外来务工子女的语文基础本身存在薄弱的现象
语文“底子薄”是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的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读书时字音读不准,句、段读得不流畅;作文和答题时错别字太多、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等。比如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会写不会读、听懂不会写、懂其意却无从表达……种种情形导致外来务工子女缺乏自信心,和同班同学距离疏远,语文的学习当然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改善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现状的措施
针对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薄弱的种种原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外来务工子女初中语文学习提出看法和建议:
(一)家校联合,创造有利于外来务工子女学习语文的氛围
第一,利用家长会的时机告诉家长,教育子女的问题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长也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义务。第二,学校可以创造机会让家长了解语文课堂,走进语文课堂。比如我校每年教师节期间会设“教师开放日”,当天会邀请部分家长进班听课,感受语文课堂魅力,从而增进学校和家长之间交流,帮助他们的子女努力适应课堂,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二)重视语文基础,努力提高外来务工子女语文阅读的水平
第一,重视语文基础,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然后深入浅出的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要细化到指导外来务工子女如何“会听课”“听懂课”;重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力提高外来务工子女作文水平。第二,语文学习基础打牢了,促进了外来务工子女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样在阅读名篇佳作中,可以有意识地向他们补充课外知识,增加他们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提高外来务工子女的语文水平。
(三)融洽师生交流,培养外来务工子女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而言,我认为要想提高外来务工子女语文水平,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陶行知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一颗“爱满天下”的心,对于外来务工子女来说,他们的身心发展就是需要我们用一颗爱心去充盈他们脆弱的身躯,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就是他们精神的源泉。曾几何时,有这样一批批孩子,他们都来自偏远的山区,随后跟着自己的父母来到我的班级。课余,我时常对孩子们嘘寒问暖,让他们感受到这个集体是和谐的、温馨的。慢慢地,我发现课堂上的这些孩子们自信起来了,对语文学科感兴趣了,乃至“情有独钟”。渐渐地,我也发现当他们对这门学科兴趣正浓的时候,其实对他们学习其他学科也有辐射作用。长此以往,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务工子女 篇10
一、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特点
(1)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心幼儿园 (以下简称“我园”) 地处空港新城, 随着机场规模的不断扩建, 吸引了众多外来务工人员, 为我园生源带来了后备军。外来务工子女占全园学生总数的17.2%, 因为这些幼儿在生活、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所以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多问题。
(2) 我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表现特点: (1) 卫生习惯较差。如随地吐痰、喜欢用嘴咬指甲、用衣袖擦鼻涕等。 (2) 规则意识欠缺。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随心所欲, 没有规则意识, 自己的要求没有满足, 他们就会用打或是抢的方法来解决。 (3) 情感意识淡薄。由于民工子女自小就随父母出来, 平时一人在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父母都是让自己吃, 久而久之, 孩子觉得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 情感比较自私, 对需要帮助的小朋友漠不关心。
二、影响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 父母文化素质低, 直接影响了幼儿的家庭教育。从调查中发现, 这些学生的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平均文化水平在初中阶段, 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只占较小比例。不少家长仅凭自己的传统经验来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 在幼儿的学习上极少能给予帮助。
(2) 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受文化、传统习俗的影响, 外来务工家庭的现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对于幼儿的学习, 外来务工者们大多只重结果, 不重过程, 执著于智力的发展, 而忽视了情感的需要。
(3) 亲子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外来务工者们往往辛勤地工作在经济建设的第一线, 为自己的生计早出晚归, 根本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亲子互动。
三、外来务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1) 将抽象的要求分解为具体的行动指标。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孩子“要讲卫生, 懂礼貌”, 那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孩子这个时候还不懂什么是讲卫生、懂礼貌, 为什么要讲卫生、懂礼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耐心地告诉他们其中的道理。例如:针对孩子洗手卫生习惯的养成, 可以让幼儿观看录像, 听有关不讲卫生、不洗手就拿东西吃, 然后吃了肚子疼的故事, 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 最后教师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
(2) 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练习。人的习惯总是通过反复不断的习练而后成为习惯的。所以不能期望一次完成, 需要经常督促, 逐步巩固。例如:孩子们在玩玩具时经常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首先请孩子们观察地上的玩具, 然后讨论该怎样做, 对遵守规则的及时表扬, 诸如此类的行为习惯, 教师应反复督促, 久而久之, 孩子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3) 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优势。在班级里每星期进行一次“星之最”的评比活动, 从生活处理、卫生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制定标准, 让孩子对照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进步的孩子及时给予表扬并奖励相应的星星;对那些没有获得星星的孩子可以告诉他们哪些方面做得不是太好, 如果孩子改正了, 哪怕是还有不足的地方, 也要及时予以表扬, 鼓励其不断进步。
(4) 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家庭也是所学校, 父母是最能影响孩子成长的“老师”, 所以家长应努力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一言一行都要为孩子树立好的形象。在幼儿园里教师也要时时给孩子树立榜样, 通过在一些看似很平淡的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礼貌行为, 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5)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 方方面面都很重要, 但对于孩子爱的方式, 在培养观念、方法、措施、步调上家长一定要一致。出现不一致情况时, 家长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沟通、商量, 达成一致。即使分歧不能马上化解, 也应保留意见不显示出来, 以利于孩子的成长, 科学地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6) 注重家园联系, 做到互动及时。在对外来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 家庭和幼儿园担负着同等重要的责任。平时幼儿园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 把外来幼儿产生的共性问题抛给家长讨论, 共同制定对策。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通过电话、短信方式, 让其能够第一时间解决。
幼儿园小班务工子女心理特征初探 篇11
关键词:务工子女 心理特征 初探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2.221
定西市安定区地处黄河上游,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片古老、广袤、神奇的土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科学等方面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更是如日中天,蒸蒸日上,因此,农村务工人员大批涌入到了这个刚刚发展起来、规模还不大的小型城市,导致公办幼儿园的生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突出特点。我园由于地处郊区,这种局面更是严重,农村务工子女已经占到了85℅,随着这些“弱势”群体队伍的日益壮大,我们幼儿园面对着严峻的农村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这些孩子由于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家庭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进城之后,他们的生活和心理产生了许多变化。
一、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孙子兵法》中指出:“知此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教育孩子也一样,教师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包括他的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父母的文化素养等等,方能因材施教。大部分农村孩子从自己的家乡,甚至从大山深处走出来,一下子步入到城市的行列,表现为无所适从、胆怯、没有自信、性情孤僻、自我封闭、感情脆弱、行为偏激、不听劝告、心理逆反等心理特征。例如,馨馨小朋友,第一天入园,她不哭、不闹、什么话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在凳子上看着其他小朋友在玩耍,给她玩具,她也是轻轻地看了一眼,也不动手玩。我想:“馨馨也许是怕生吧,先让她适应一下再说。”到吃早点的时候了,我让她把包包里面吃的东西掏出来,她听了我的话,只是用右手费力的取早点,左手耷拉着不动,我说:“你用两只手取饭盒啊!”她很不情愿的撇了我一眼,轻轻的说:“我的胳膊折了!”我一听,吃了一惊,连忙用双手轻轻地托起她的小胳膊查看,一边问道:“怎么折的?”她还是面无表情、淡定的说:“爸爸拧折的!”我听了,也不敢大意,我就轻轻的捏了捏她的小胳膊,但是从她表情上来看并无痛苦之色,我就放心了,我也不知道父子俩在来园的路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只能猜测:也许是她不想来幼儿园,她爸爸拉她来时用劲多了点,把馨馨弄疼了,也许是她用这种办法来“报复”她爸把她一个人扔在了幼儿园不管,她心理不平衡吧。所以,为了抗议她爸爸的“暴力行为”,就用“折”胳膊来表示她心中的不满和“愤慨”吧!我觉得很好笑,但是,我也不便戳穿她的”谎言“,为了哄她开心,我还近似谄媚的说:”你爸爸怎么这么不小心呢,真是的,太暴力了吧!等你爸爸来了我批评他,你现在好好吃早点好吗?”她听了我的话,也不表什么态,面无表情、还是只用一只手。到了入厕时间,我跟着她到卫生间,我看她到底怎么上厕所,只见她用那只没有“受伤”的手慢吞吞地脱下裤子,到提裤子时她同样不用另一只手帮忙,我看她实在提不起来,就帮她提好了裤子。等小朋友都上完厕所,我就说:“现在还有点时间,咱们看看动画片吧,第一组的小朋友请拿起自己的小板凳坐到中间去看。”只见馨馨很麻利地双手端起自己的小凳子,好像刚才说胳膊折了的是别人似的,我哑然失笑了!由于是第一天入园,她对什么都感到很陌生,爸爸又“毫不留情”地把她扔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所以她内心感到很恐慌,也很委屈,因此,她就用这个美丽的“谎言”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绪。所以,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要精心呵护孩子脆弱的心灵,让她尽快感觉到幼儿园的温暖和快乐,特别对待馨馨这样胆小娇弱的孩子,更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另外家长每天在接送孩子的时候多跟老师交流,让孩子看到这样的亲切场面,帮助老师和孩子尽快建立起感情。
二、用爱去呵护每一个孩子
中国教育家李镇西老师有一本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书名是《爱心与教育》,他用事实告诉每一位同行们:“对孩子的感情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教育必须充满感情”“教师对孩子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孩子的情感魅力”等。因此,新入园的孩子离开爸爸妈妈来到陌生的环境中,老师就是他们唯一的依靠,老师要用全身心的爱去迎接他们、接纳他们,老师就要像妈妈一样去抚摸他们的头或者小脸蛋,敞开自己的胸怀拥抱他们,让他们感到老师的怀抱很温暖、很安全,这样就会尽快消除他们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例如,子涵是跟着爸爸妈妈进城的孩子,她第一次来到幼儿园看到那么多小朋友在一起时,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只是坐在小凳子上默默的流眼泪,我走过去,她紧张得连忙用手背擦了擦了眼泪,眼睛越发红了,我看在眼里,心里隐隐作疼,连忙把她抱在怀里,她终于“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此时,我只是轻轻地拍着她的背,让她趴在我的肩上把全部的委屈和不安哭出来,然后我就替她擦干眼泪,带着她到外面的玩具区看一看,再看看大班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做游戏的场景,慢慢地她平静了下来,等我们再回到教室,我就拿了一些小玩具和她一起玩,她的小脸上也露出了少许笑容。
三、家园共唱育儿曲
教在学校,育在家庭,只有唱好家园共育合作大戏,才能真正发挥教育的功效,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做好联系、沟通、指导工作,让家长认识并掌握科学有效的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并配合老师的工作,改善家庭教育。幼儿园老师对家长提出的疑惑和问题一定要耐心细致地给予解答,让他们尽快能融入到家园共育的行列中来。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集体举办家长会,让有经验的老师给家长介绍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并根据我园和家长群体的特殊性(农村人数占85℅),进行专家讲座,让家长全面深入地了解新的育儿理念,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并及时建立微信群、QQ群、宣传栏等信息平台,搭起家园共育的桥梁,便于家校双方联系,互通信息,及时了解孩子在园和在家的情况,老师要给家长和孩子及时排忧解难,“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姜新.幼儿问题意识培养的理性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8(3).
务工子女 篇1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和远城区30所中小学的2 474名5~17岁外出务工人员子女为调查对象。将儿童的年龄分为4个阶段:5~6岁为幼儿期 (5岁为样本中年龄的最小值) , 7~10岁为启蒙期, 11~14岁为逆反期, 15~17岁为成长期。家庭经济状况参照调查地的经济水平, 由被访者进行主观自评。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共分为5部分:儿童青少年及其家庭的一般情况、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儿童青少年危险性行为、儿童行为调查表和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社会融入情况。所有问卷由学生监护人填写完成, 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1.48%。
根据研究需要, 结合数据情况, 将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行为失范得分及等级作为主要因变量。本文中对儿童青少年的失范行为评定分为越轨行为和犯罪行为两类, 逃学、撒谎以获得好处或欺骗别人、先动手打架、欺负或威胁别人、故意闯入别人家中、在家或外面偷东西等归为越轨行为;损坏他人财物、伤害别人、故意纵火、抢劫等归为犯罪行为[1]。为方便分析, 将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行为失范得分划分为3个等级:“无”代表得分为0, “轻度”得分在1~3之间, 4~28分则表示“重度”。
将自变量分为3个方面: (1) 儿童自身状况:包括性别、年龄; (2) 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婚姻状况、是否独生、抚养人、与母亲见面频率、家庭关系、母亲怀孕期间是否吸烟、是否殴打孩子8个变量; (3) 学校因素:包括学习成绩、是否受同学欺负2个变量。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tata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失范进行总体回归分析 (OLS) 和稳健性检验。
2 结果
2.1 描述性分析
2 474名外出务工人员子女中, 40.53%为留守子女, 59.47%为随迁子女。近78%未出现行为失范, 超过5%有重度行为问题, 可见总体上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行为较为健康;在个人层面, 男、女比例数量大体持平;被调查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年龄集中在11岁左右, 其中处于启蒙期和逆反期的人数分别占到44.74%和44.15%。
在家庭层面, 超过14%的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来自单亲家庭, 近86%来自非单亲家庭;独生子女比例接近46%;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收入处于中等及以下水平;近20%的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由其祖父母抚养;近8%的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每年只能见母亲1~2次, 甚至几年1次, 而与母亲天天见的比例为74.70%;从母亲怀孕期间吸烟状况来看, 6.89%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吸烟, 绝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母亲在怀孕期间不吸烟;超过93%的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成员关系和谐;外出务工人员家庭中殴打孩子的比例约为15.80%。
在学校层面来看, 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成绩大部分处于一般水平 (68.49%) ;6%的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受过同学欺负。
2.2 总体回归分析 (OLS)
将个人、家庭及社会3方面的因素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中, 考察其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行为失范的影响。见表1。
回归结果显示, 性别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行为失范有显著正向作用, 相比女生, 男生更容易出现行为失范。
家庭关系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失范存在显著负向影响, 家庭成员间关系越和谐, 子女越少出现行为失范。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行为失范与其父母是否殴打孩子显著相关, 即受过父母殴打的子女更容易出现行为失范、程度更重。
母亲怀孕期间是否吸烟显著影响子女的行为失范。相比母亲不吸烟的子女, 母亲吸烟的子女行为失范程度更重。家庭经济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失范有负向影响, 表明家庭经济状况越好的子女, 出现行为失范的概率越低, 但回归结果不显著, 有待进一步分析。
学业成绩显著负向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失范, 即学习成绩越好的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越少出现失范行为。
2.3 稳健性检验
为进一步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定性, 将外出务工人员子女进行分类, 采用分群体回归方式检验, 同时加入城市子女这一对比群体, 见表2。
性别、母亲在怀孕期间是否吸烟、殴打孩子3个变量均通过了稳定性检验, 表明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失范存在性别差异;是否殴打孩子、母亲怀孕期间是否吸烟对其子女的行为健康有重要影响。从城市子女与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失范行为影响因素的差别来看, 性别对于城市子女失范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 而母亲在怀孕期间是否吸烟及殴打孩子这2个变量对城市子女失范行为的影响同样显著。
检验结果表明, 学业成绩对外出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作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而对留守子女则未通过。与学业成绩相反, 受同学欺负对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子女的作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而对随迁子女则未通过。
3 讨论
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性别、母亲怀孕期间是否吸烟、家庭关系、是否殴打孩子及学业成绩均显著影响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失范[2,3,4]。
根据上述结论不难看出, 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行为失范问题不仅与其自身因素相关, 更与其父母影响关系密切。因此, 在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同时, 更应该注重对其父母的干预引导, 改变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 降低父母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失范行为的不良影响[5,6]。
同时, 应加强对随迁子女的文化教育, 强化学习成绩对于随迁子女失范行为的正向影响。
注:*P<0.05, **P<0.01。
参考文献
[1]范兴华, 方晓义.不同监护类型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问题行为比较[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18 (2) :234.
[2]SOWAH, CRIJNEN AAM.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oblem behaviors in Turkish immigrant children in the Netherlands[J].Soc Psychiatry Psychiatric Epidemiol, 2004, 35 (4) :177-184.
[3]王如明.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的诊断与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94.
[4]陈旭, 谢玉兰.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行为调查及家庭影响因素[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36 (6) :33.
[5]牛盾, 张爱林.青少年同伴接纳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青少年研究, 2006, 51 (1) :10-13.
【务工子女】推荐阅读:
外来务工子女09-22
学校保障进城务工子女09-25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06-26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30
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经验交流材料07-10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融入城市学校09-23
外来务工者子女课外阅读现状及其对策08-27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