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融入城市学校

2024-09-23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融入城市学校(精选14篇)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融入城市学校 篇1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融入城市学校

网友:我小学三年级随父母打工来北京了,先在打工学校,后进了一家正规学校,虽然条件好了,但我总觉得和城里的同学玩不到一起,我该怎么办?

专家:随着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来到城市学校就读,如何让孩子们融入到同学、班级、学校的集体之中,不仅是家长、教师、学校的期盼和要求,也是孩子们所渴望的。就孩子自身而言,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把“我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标签从自己的心坎上撕掉。“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一个人如果一旦被贴上了标签,他的思想、行为就会开始去“符合”这个标签上所描述的。所以,如果你真的为自己贴上了这个标签,很有可能就会在潜意识里去做出符合这个标签所代表的思想和行为。如:觉得自己不够好,是同学们不喜欢的,是老师讨厌的等等,并且还会在这些不正确心理的主导下,表现出先发制人的尖锐、不合群等行为。因此,撕掉标签,树立“我是学生,我要学习,我要快乐”的正确思想。

二是不要为自己不是城里人而自卑。人生来平等,没有高下优劣之别,更何况父母带着子女来到城市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并为之辛勤耕耘。作为学生,学习上的成就是获得自信和自尊的重要来源之一,当你认真而勤奋地进入学习状态时,你所散发的积极向上的气息就会吸引同学。所以,不要为自己不是城里人而自卑,相信自己,只有自尊、自强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三是从简单参与到逐步融合。从自己熟悉的学校进入到陌生学校,并融入进去,这需要一个过程。这期间,既需要自身不断适应新学校、新同学和新老师,也需要新同学对你的了解和接纳,所以,在集体活动或游戏中,可以从最初的简单参与,逐步到深入参加并发挥自己的作用,到最终融入并成为集体中的一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慧斌)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融入城市学校 篇2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入学存在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提出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的政策。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市入学难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大部分走进了学校。但是由于他们在城市中处于弱势地位,很难融入城市,进入学校后随之出现了融入困难的问题。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入学校出现的问题

(一)入学门槛高,入读公办学校难度大。

为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起点公平,国家出台了“两为主”的政策,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国家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难的困境,但在实践层面上仍然出现了大量有悖于政策导向的现象。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途径主要有三种形式: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入公办学校,需要提交名目繁多的证明材料,办理过程也比较复杂。因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甚至有些学生不能就读公办学校。而非公办学校提供的教育资源有限,教育质量较低,很难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

(二)学校发展不均衡。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由公办学校、民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三者共同承担。但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的较少,大多数就读民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非公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差距很大,非公办学校的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办学实力等各个方面都很落后。公办学校依靠地方政府,而民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却只能依靠自身,自谋发展,浪费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对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的教育极其不公平。

(三)家庭教育缺失。

维也纳精神分析学者阿德勒提出了家庭教育理论。他认为,家庭是孩子成长和进入社会的基础,孩子在社会中需要的合作意识和生活能力都离不开家庭教育。因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入学校离不开家庭教育。进城务工人员为了生存,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很难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首先,进城务工人员大部分时间忙于工作,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因而很少有时间对子女进行教育,难以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其次,进城务工人员的学历一般较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很少,大部分都是高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甚至根本没有上过学,普遍缺乏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受教育程度不高,因而对子女的一些不正确学习行为采取不恰当方式,如打、骂等粗暴的教育方式。长此以往,家庭教育作用得不到发挥,不能配合学校教育。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融入学校更加困难,进一步拉大他们与城市学生在学习上的差距。

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扶持,加强制度保障。

地方政府应该改变观念,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重视和扶持教育事业。地方政府应从多方面创造条件,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顺利融入学校创造良好的环境。

1.改革城乡分离的二元户籍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现行户籍制度存在很多弊端,严重阻碍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在城市的工作、生活和学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没有城市户籍和学籍,没有纳入城市的教育规划,因而很难进入公立学校,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地方政府虽然认识到了户籍制度的弊端,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是,进城务工人员能够申请到城市户籍的数量有限,而没有申请到城市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就很难得到保证。因此,政府要制定政策,进一步取消户籍限制,简化公办学校的入学程序,保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2.加大政府投入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入学,就读的学校档次不高,存在教学设施较差、缺乏教育经费和教务人员大量流失等问题。政府应该增加投入,扶持随迁子女就读的学校,加大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的支持。

政府应该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并根据各个学校的真实情况,对随迁子女就读的学校加大扶持,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强化学校责任,优化学校管理。

1.优化教学过程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来自全国各地,学习环境和学习习惯不同,在城市入学后,学习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很难融入学校。因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的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为随迁子女在学习上提供相应的帮助。充分考虑随迁子女的学习基础,根据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课程。学校制定的教学内容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信心,逐渐提高随迁子女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2.加强师生沟通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自身特殊身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性格敏感、胆小孤僻、甚至自卑的现象。因此,教师应该更加关心这些学生,了解他们,接纳他们。教学时,要认真观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充分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实施灵活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因材施教,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日常生活中,教师应该关心他们,主动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缩小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对老师敞开心扉,融入新的学校生活。

(三)强化家庭责任。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和教师,还必须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充分结合,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

首先,家长要充分认识到子女接受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将子女教育放在最重要位置,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保证家庭教育质量。其次,学校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组织家长互相交流,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家长代表做报告,使家长共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学习家庭教育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子女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智慧,杜永红.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2]曹俊怀.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探究:问题、原因及政策建构[J].基础教育研究,2013,10.

[3]孙彬.城市融入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2.

[4]鲍国光,俞彩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生的新融合教育:“和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特殊教育,2011,9.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融入城市学校 篇3

关键词:美术教育;城市文化;乐观心态;自信心

由于大量农民外出打工赚钱养家,造成了留守儿童过多的严重问题。国家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形成的诸多问题,给外来务工子女在教育和生活上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和解决措施。部分地区设有专门的外来务工子女的学校,还有一些地区已经取消了“外来务工子女学校”“外来务工子女班级”等这一类的叫法和称呼。让外来务工子女在接受教育时,不受到别人特殊的看法或者歧视,使他们能够公平地与城市里的孩子一起学习和生活。从客观上来讲,外来务工子女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见识确实与从小在城市中长大的孩子有所不同,教师需要根据外来务工子女从农村来到城市的心理感受来制定一系列的教育方法,让外来务工子女能够快速地融入城市生活,更好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本文导论了从美术教学中经过多方面教育使外来务工子女快速接受和融入城市文化的应用,结合了外来务工子女来到城市的心理状况和感受,简要说明了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的不同点和相同点,让外来务工子女真正地认识到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

一、美术教育可以改善外来务工子女的审美价值观

据了解,现代大多数的农村虽然有互联网或者电视等媒介的传播和影响,但是由于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师资水平有限,导致美术教学不被学校和教师重视,教学水平相对来说还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这样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审美观得不到充分的提高和改善。而在如我所生活的福建泉州沿海城市等信息资源开放的地区,学生每天都能用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知识来充实自己,而外来务工子女由于之前生活的条件状况就导致在审美方面比较保守。比如,在鉴赏学习法国著名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时,由于我用的是投影仪将课件展示在大屏幕上,首先我将德拉克洛瓦的资料结合当时法国的历史让学生做了简单了解,之后出现这幅作品时,有的学生在仔细地欣赏,有些外来务工子女却瞄了一眼就急忙将视线移到教室别的地方,不敢直视。西方油画里很多作品都有裸露人类身体的地方,教师需要给他们讲解要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这些作品,感受画家要表现的人物性格特征和思想,使外来务工子女提高自身的审美价值观,真正感受到西方油画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二、美术教育使外来务工子女了解丰富多彩的城市文化

美术教育在教师的眼中,是一项可以让外来务工子女更加了解城市文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刚刚来到城市的外来务工子女来说,大城市的生活文化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充满挑战的。他们的心理状况也是复杂的,所以这往往就表现在学生刚入学无法进入学习状态,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胆怯,害怕被提问或者害怕发言,教师可以通过带领外来务工子女去郊外写生、踏青,鼓励他们参加实践活动来感受城市绚烂的文化。让外来务工子女在进入城市里的新学校时,在第一时间与内心期望的城市生活产生呼应,美术教育使外来务工子女在心理上得到放松和减压,让他们不害怕城市生活带来了种种挑战和不适应,积极参与城市文化,更加热爱城市中丰富多彩的人类活动。

三、美术教育能够满足外来务工子女动手实践的心理需求

通过调查分析,在大多数外来务工子女的心里,每周的美术课都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城市生活需要他们快速地适应和融入,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许有人会说,农村的孩子动手能力比城市孩子更强,其实这是片面的说法。外来务工子女一般会在家里帮助长辈做家务或者照顾弟弟妹妹,但是在城市中接受新的文化和教育,就需要拥有更高的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比如,在新学校中教师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手抄报、做黑板报等,大多数的外来务工子女没有接触过这一类的作业,可能就会有烦恼、失落的消极情绪。而美术教育则能解决学生的这一类难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有效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知道怎么设计手抄报、黑板报。在美术课堂上,教师需要耐心地给学生讲述简单的绘画技巧,使绘画基础比较差的外来务工子女接受到新的知识,通过简单的绘画技巧,提高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感觉到一定的成就感和新鲜感,对快速融入城市文化进程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四、美术教育中优秀作品的学习使外来务工子女充满自信心

我们知道,美术教育一定离不开生活。一件优秀的美术作品的背后,是充满生活色彩的,是可以让人们从心灵上得到共鸣或者启发的。如果是没有思想的作品,一定会在时间的流逝中逐渐被人们抛弃和遗忘。美术教育中,有一部分内容是比较贴近乡村孩子的,比如剪纸、折纸、灯笼的制作,这些传统的中国习俗在农村还是比较流行的。在学校举办的一次“剪纸大赛”中,就是外来务工子女的团队一举夺魁,他们的技巧是从长辈那里学来的,让他们将这些新鲜思想带入课堂,与教师和学生交流和沟通,使城市孩子更加了解农村的纯真欢乐。学生通过互相学习,有了更多的渠道去认识农民生活中的劳动与乐趣,使学生明白生活的简单与不易,对农民打工者从心底里产生一定的尊重和敬重感,不轻视外来务工子女,促进外来务工子女和其他学生的友谊,使外来务工子女对城市文化充满自信心和乐观心态,避免出现因为不适应城市文化而出现自暴自弃或者气馁的心理状况。

美术教育在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快速适应城市文化方面,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和影响。而美术教育中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充当着为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做出正确判断的引导者。教师通过一系列的美术教育,使外来务工子女获得积极的乐观心态和自信心,能够努力克服来自生活或者学习上的困难和压力,好好利用城市中的有利资源,认识到可以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以全新的思想观念来迎接崭新的城市生活。

参考文献:

[1]付钰岚.天津中学生美术特殊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

[2]蔡惠萌.走向为人的美术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4.

[3]张永伟.生活化教学在高中美术教育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13.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融入城市学校 篇4

 

身份证号

 

户籍所在地

 

学籍号

 

毕业类别

 

联系电话

 

报名单位

(盖章)

父母相关信息

父亲

姓名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职业类别

 

工作单位

 

住所地址

 

母亲

姓名

 

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职业类别

 

工作单位

 

住所地址

 

审核单位意见

是否在京有合法稳定住所

是()否()

审核人签字:

审核单位(盖章):

月日

是否在京有合法稳定职业

是()否()

审核人签字:

审核单位(盖章):

月日

注:审核人需根据审核结果在“是”或“否”后括号内打“√”,并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相关链接:

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工作通知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北京市的具体情况,经研究决定北京市20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报名工作于11月进行。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条件

(一)报名须符合以下条件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具有北京市正式户口,或符合《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实施办法》(京招考委〔〕19号)规定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或在北京定居并符合报名条件的外国侨民(须持公安机关签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

(二)下列人员不得报名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的.在校生;或已被高等学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以下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4.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5.因触犯刑法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三)相关政策说明

进城务工子女总结 篇5

帮扶教育工作总结

近年来,进城务工子女备受关注。他们普遍来自贫困落后地区,学习基础和自学能力薄弱。针对上述情况,我校充分发挥了教育主渠道作用,齐抓共管,着力抓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管理工作。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进城务工子女进行了帮扶教育。

一、学校领导重视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教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的认识。让广大教职工充分认识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多生活在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他们的环境艰苦,缺乏关爱,普遍存在感情脆弱的情况。进城务工子女来到我校,他们渴望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能与同学们平等交流。能得到学校教师的公平、公正对待。

二、把关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

通过学校在教师中的宣传和要求,我校教师基本做到了,教师与学生们之间坦诚相待,交知心朋友,基本满足他们的求助心理,对他们在生活行为上存在的不健康、不规范、坏习惯等问题。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学校以开展活动的形势,为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培养他们的平衡健康心态。

三、纠正不良行为习惯的措施 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群体中,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不讲文明、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现象较为普遍。学校在抓好日常教学的同时,举办各种兴趣活动,开展符合时代要求、儿童心理特征,学生喜爱的活动,如开展文化艺术节、国旗下的演讲等多种形式,弥补他们的缺陷。通过活动,让同学们对照自己的言行,清楚地判断是非,真正做到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

四、学校开展以“文明礼貌、卫生纪律、两操”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评比,每周为做到好的班级颁发流动红旗,促进了他们的行为习惯、个人品质、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五、学校教育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主渠道,社会、家庭的配合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校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教育网络,如观看法制教育图片展、安全教育日活动组织学生集体学习等。我校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举行家长座谈会,学校向家长宣传科学教育子女的方法,努力培养家长的现代教育意识,使他们重视孩子良好品质和习惯的养成。学校还重视孩子对家长的影响,要求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带回家讲给父母听,如环保知识、法律知识等,通过学生的行为使家长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总之,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管理,我校教师们已做到了“关注、关心、关爱”他们,我们将在以后的工作中,认真总结经验,拓展思路,创新教育形式,为我校今后工作奠定基础。

2014.7

神池县南关明德小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帮扶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部分生源来自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切实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进城务工子女进行了帮扶教育。

一、深化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安排好进城务工子女的就读是学校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做好这项工作也是我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强化措施,切实加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力度。

加快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切实加大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力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随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按照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统筹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我校入学,学校认真做好接收就读和教育教学工作。

三、积极帮扶,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四、定期家访,促进发展。

开学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家庭情况,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则按计划进行。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在学校与家庭的学习、表现情况,自行申请教师家访,使自行申请与整体安排相结合,既体现了家访的灵活性,又体现师生之间的和谐、民主、平等关系的新型师生关系。

2015.7

神池县南关明德小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帮扶教育工作总结

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校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比例逐年递增,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这部分学生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较差。进城务工子女因为父母忙于工作养家糊口,疏于对孩子的必要的生活、行为习惯教育,孩子处于游离状态,必然会导致形成不良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二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力不强。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期望值相对较低,重视程度不高,或者缺乏对孩子教育的知识和方法,致使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与城市学生有较大差距。三是学生心理特征存在偏差。流动人口家庭儿童的一般情绪表现为自卑与自强相结合、抑郁、烦躁、情绪低落、焦虑、孤独。所有这些因素都为学校管理工作增添了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感到仅靠学校的力量难以解决,只有把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纳入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局,充分调动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才能有效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基于这些认识,我们把务工子女教育管理工作与学校整体工作,与社会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努力营造学校、家庭、社区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初步构建起了务工子女教育的长效机制。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是加强学生养成教育实施。

规范务工人员子女行为,通过编唱“学生行为规范歌”、开文明主题班会等形式,加强对礼仪常规、文明习惯、独立生活能力、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使之尽快与其他学生融合,提高学习生活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师生交流谈心,及时疏导解决他们自卑、失落等心理健康问题,消除他们的自悲感,树立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是关心学生的学习。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务工子女学生的基础,作业布置上设立“特色餐”,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学习与行为习惯上的偏差。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通过各种竞赛活动,充分展示自我,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努力营造和创设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的氛围和环境。

总之,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努力使所有在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其它小朋友一样,同在祖国的蓝天下共同成长,为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管理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

2016.7

神池县南关明德小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帮扶教育工作总结

安排好进城务工子女的就读是学校稳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必然要求,做好这项工作也是我校教育水平和质量的重要任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积极帮扶,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关爱、教育和管理,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积极构建学校、社区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网络。

二、创新教育管理体系,搭建成长平台

流动人口群体是社会弱势群体,给其子女更多的关爱,是学校践行“以人为本”宗旨的关键,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责任。为此,我们牢固树立“特别关爱”的理念,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在服务家庭、促进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之,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努力使所有在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其它小朋友一样,同在祖国的蓝天下共同成长,为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管理创新做出积极的贡献。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制度 篇6

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管理制度

为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办法。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应履行的职责

(一)学校在满足所属区域适龄儿童、少年就读后还有教学资源的情况下要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并及时予以办理学籍手续。

(二)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必须按照有关规定项目和标准收费,不得擅自加收其他费用,做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对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学校可酌情准予缓缴或减免。

(三)学校应本着“以育人为本”的思想,维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的正当权益。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接受教育、参加团队活动、评优评先、参与文体等各项活动及实行奖惩等方面与我区儿童少年同等待遇。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四)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以公办学校为主的要求,学校要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保障。学校要建立完善保障进城务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的学校,在教育附加费中安排一部分经费,改善其办学条件。同时,积极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融入城市学校 篇7

【摘 要】运用《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的学生在校行为子量表》和自编学校适应影响因素项目对吉林省延吉市两所小学共638人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以了解小城市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研究结果表明,(1)就总体看,中小城市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显著低于非随迁子女;(2)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存在性别、学校类别的差异;(3)经济与歧视、学校班级气氛、家庭功能、教师影响都是影响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因素。

【关 键 词】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中小城市;学校适应

一、问题提出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他们一般为6~18周岁的适龄上学儿童少年。①本研究选取6~12周岁适龄上学儿童(以下简称“随迁子女”)。这些随迁子女的出现和逐步融入随即产生了他们在学校中学业、生活、人际等方面的适应问题。学校适应指在学校背景下愉快地参与学校活动并获得学业成功的状况。本研究将学校适应具体分为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辈关系适应和自我适应。

当前,随迁子女等的教育及适应是社会面临的迫切问题,也是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于2007年9~10月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无锡、成都等12城市开展了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典型调研,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状况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随后,学者们从“流动给儿童带来了何种影响”和“影响儿童适应和身心健康的因素有哪些”②两个方面出发对随迁子女适应问题的成因、现象、影响作出了回答。但研究的对象有待扩展,大多研究者只选取如北京、上海、武汉、深圳等大中城市的农民工子女作为被试, 而忽略对小城市或一些经济发达的县镇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研究。③本研究立足延吉市,对中小城市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以了解中小城市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现状、了解现状的成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丰富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研究成果。

二、研究方法

1. 被试对象。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延吉市两所小学(教育局指定随迁子女攻读学校A与非指定学校B)的4~6年级各随机抽取2个班级共638人进行施测,详见表1。

2. 工具。

(1)学校适应量表。本研究使用《学生在校生活状况问卷的学生在校行为子量表》,该问卷由吴武典、庄明贞、黄玉真修订而成,包含以下五个维度:课业适应、常规适应、师生关系适应、同辈关系适应和自我适应。每个分量表各有十题,从“从来没有”到“总是如此”,“从来没有”是1分,“总是如此”是4分,每个分量表含10项,取平均数计分。分量表分数范围为1~4,全量表為5~20。得分越高,说明学校适应水平越好。信度方面,内部一致性系数:全量表为0.90,各分量表为0.77~0.80;各分量表间的相关在0.25~0.57;间隔六周后重测信度:全量表为0.75,各分量表为0.54~0.68。在效度方面,以主成份分析法进行因素分析作建构效度考验,得到五个因素,与理论架构相符,共可解释总变异量44.5%。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能够作为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水平的有效工具。

(2)学校适应影响因素项目。根据前期对小学生、教师的访谈过程,初步整合出影响随迁子女学校适应因素的四个维度:家庭功能、学校班级气氛、教师影响、经济与歧视。并据此编制问卷——家庭功能含有8项,如“每天放学回家,爸爸妈妈会和我聊天”、“对于我生活上的不适应,爸爸妈妈会给我帮助”;学校班级气氛含有6项,如“学校里有人欺负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同学”;教师影响含有8项,如“老师对每个同学都很好”;经济与歧视含有6项,如“如果我的零花钱多的话,我想同学们会跟我更好”等。经过预测,相关分析发现(见表2),各个因素之间呈中高度相关,并且各因素与学校适应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注:* p<0.05,** p<0.01(下同)

3. 调查过程。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施测,首先由主试做自我介绍,然后向被试宣读指导语被试一般在15分钟左右完成问卷,最后由主试统一当场收回问卷。共发放问卷638份,剔除不合格问卷94份,获得有效问卷544份,有效率为85.3%。对所有的问卷统一编码,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为t检验,相关分析。

三、调查结果

1. 随迁子女与非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状况的比较分析。随迁子女与非随迁子女除课业适应外,在其余各适应和学校适应总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3)

2. 不同学校学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A校(教育局指定随迁子女攻读学校)学生除课业适应外,在学校适应上显著低于B校(非指定)。是否随迁都存在这种显著性差异,不同学校的随迁子女在自我适应上无显著性差异。(见表4)

3. 不同零用钱的学生在学校适应上的差异比较。每周零用钱是“0~5元”的学生在课业适应上显著高于“20元以上”的学生,而在自我适应上显著低于每周零用钱“20元以上”的学生(见表5、表6)。不同零用钱的学生在其他适应项目上不存在差异。

4. 随迁子女与非随迁子女学校适应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随迁子女与非随迁子女在经济与歧视、学校班级气氛、家庭功能和教师影响这四个影响学校适应的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7)

四、调查分析

1. 小城市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现状。总体上看,随迁子女与非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都呈现这样的结果:常规适应(3.47、3.56)> 课业适应(3.32、3.38)> 师生关系适应(3.27、3.35)> 同辈关系适应(3.21、3.31)>自我适应(2.99、3.12);且适应状况都比较好,每项适应分数都达到了3.0左右(满分是4)。但随迁子女与非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常规适应、师生适应、同辈适应、自我适应及学校适应总分上随迁子女的适应程度都显著地低于非随迁子女,而在课业适应上则无显著性差异。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大部分随迁子女由于怕受歧视、文化上的差异以及对平等、自尊心的需求,在学业上积极努力,想从学习上寻求自信。但是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还有些拘谨,有些同学表示虽然老师和同学都比较友好,但有时很没有自信,觉得低人一等。过去有关研究的结果显示,城市儿童的学校适应状况显著好于流动儿童。④在这一点上,延吉市的随迁子女也显示出学校适应状况低于非随迁子女的现象。

公办学校中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学校适应情况非常显著地好于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表现在学业适应、人际适应、行为适应和情绪适应等学校适应的各个方面。⑤本研究中,教育局指定农民工子女学校即A校的随迁子女在常规适应、师生适应和同辈适应上显著低于B校的随迁子女。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指定学校或大城市中的民工子女学校在制度上起到了对随迁子女的保护,但是这种保护也减少了随迁子女真正融入所到城市、所在学校的机会。

2. 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经济水平影响了随迁子女的课业适应和自我适应。每周零用钱是“0~5元”的学生在课业适应上显著高于“20元以上”的学生,而在自我适应上显著低于每周零用钱“20元以上”的学生。访谈中发现,随迁子女的零用钱基本在每周0~5元,而20元以上的都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城市学生。可以看出这些学生在学习上努力付出,但是随迁子女的身份使他们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与归属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在影响因素量表中,随迁子女在经济与歧视因素上也显著低于非随迁子女(62题:如果我的零花钱多的话,我想同学们会跟我更好)。

学校班级气氛、家庭功能、教师影响也都影响着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学校中存在“欺负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同学”(56题)现象;家长由于工作的关系,用于陪同随迁子女的时间过少,并且在帮助其学业和适应方面做得不够多,也与父母的文化程度有关,客观上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发现,随迁子女的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学业。虽然自己不能给孩子学习上的帮助,但会主动与老师联系,希望获取帮助;教师方面,随迁子女能感受到教师对自己态度上的不同,较之非随迁子女觉得自己不受教师的重视,没有得到老师的足夠帮助。但在访谈中,教师们表示是否随迁并不影响他们对学生的判断,甚至觉得随迁学生在学习上更刻苦、生活上更独立。

3. 提高随迁子女学校适应水平的建议:

(1)学校应营造和谐的氛围,加强学生对不同身份的学生的认同与公平对待。

(2)教师多去关心随迁子女的学习与生活,既不能存在歧视的对待,又不能过于关注对待,使随迁子女觉得自己过于特殊与弱势。

(3)鼓励更多的随迁子女走入公办学校,在开放的环境中认识自己,提升自己。

(4)随迁子女的家长在课余时间多与孩子互动、沟通,树立良好的适应榜样;并与多老师交流孩子的在校状况,使家庭和学校之间形成有机的网络,帮助孩子良好地适应、幸福地成长。

五、结论

(1)总体而言,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显著低于非随迁子女;(2)随迁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存在学校类别的差异;(3)经济与歧视、学校班级气氛、家庭功能、教师影响都是影响随迁子女学校适应的因素。

注释:

①熊猛等.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发展,2011,(12).

②黄宁.儿童学校适应的分类及判定[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

③吕杏.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J]. 商品与质量,2013,(3).

④宋晓燕.流动儿童家庭环境、自尊与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入学工作措施 篇8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是指户籍不在流入地,随父母或监护人在流入地合法居住、务工、就业或经商,需接受教育且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可以申请在我校居住地就近入学就读。凡父母或监护人在我村已暂住一年以上,都可以申请在我校就读。进城务工人员应按流入地规定,依法送其随迁子女至流入地学校入学,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

一、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并确保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切实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当地教育工作范畴和重要工作内容,统筹、指导和督促学校就近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各学校不得以如何理由拒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对未按规定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尽快送子女入学。

二、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规范办理入学手续,为学生建立学籍。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学习环境。外出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返回原籍就学,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并督促学校及时办理入学等有关手续,禁止收取任何费用。

三、优质服务,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公平教育,建立和完善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家庭的联系制度,加强双向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文体活动、入队入团和课外活动等方面与本地学生实行同等待遇。

四、加强管理,统一建籍、统一管理,按照学籍管理规定,各接收学校要及时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建立学籍,坚持定期上报,做到底数清晰。对已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按规定颁发毕业证书。确保所有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学上,不让一个因父母流动而失学。坚持“均衡分班”的原则,杜绝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现象的发生。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融入城市学校 篇9

为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入学工作,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根本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潍坊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教育局等部门关于学前教育、经常性助学活动、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基础教育工作三个意见的通知》(潍政办发„2003‟192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将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的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潍坊市将成立由教育、公安、发展改革、财政、机构编制、劳动保障、物价等部门组成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教育局,具体负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的协调与组织。各县市区也要成立相应的机构,确保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负责人员。各县市区领导机构及成员名单请于4月5日前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

进城务工人员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要按照潍政办发„2003‟192号文件的有关要求,做好相关的工作。公安部门要于每年5月15日前为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基础教育适龄人口的基本情况;财政部门要根据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学校的实际在校生人数和定 1

额标准划拨生均公用经费。价格部门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收费情况的监督与检查。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动员、组织、督促本辖区内的进城务工人员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二、明确手续,规范程序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工作由流入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全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实行“统一时间、集中办理”,办理时间统一定于每年8月份的第3周,共5个工作日。

潍坊地区农村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入学时需持以下证件:

房屋产权证或一年以上的房屋租赁合同;

暂住证;

户籍所在地的户口簿;

父母双方的身份证。

潍坊地区以外农村户籍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入学时还需提供劳动用工合同或工商营业执照。

符合上述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居住地子女享受同等待遇。免收借读费。

外来经商人员子女入学时按《关于做好外来投资者子女入学、入托工作的通知》(潍教字[2003]20号)文件执行。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转学时需提供原就读学校的转学

证明。

各县市区在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时,要坚持“公办学校接收为主,就近入学为主”的原则。要尽量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安排到有接收能力的公办学校。

三、建章立制,健全管理

1.建立“零拒绝”制度。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工作是一项事关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是市政府2007年倾情倾力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各县市区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严格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率达到100%。并且,各级各类学校要积极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确保他们能顺利入学、安心读书、快乐生活。

2.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流动性较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层层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档案,规范学籍档案管理工作。

3.建立年报制度。各县市区要于每年的9月份上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情况。

4.建立宣传制度。各县市区要通过电视、报纸、宣传栏、网络等多种媒介,广泛宣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的有关政策、规定等内容,确保进城务工人员能够及时了解有关信息。不因信息渠道不畅而耽误学生入学。

5.建立监督制度。市教育局将通过随机督导、设立热线等方式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的监督。市教育局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热线号码为8795229,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子女入学方面的咨询服务并受理有关的投诉。各县市区也要设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热线,热线号码要向社会公示。市教育局对于随机督导中发现的问题、受理的投诉等,将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融入城市学校 篇10

一、调查目的

探索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有效教育教学方法,采取有效措施,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城里的孩子互相融洽,平等共处,实现“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的目标。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家长和教师缺乏交流和沟通,无法协调对子女的教育和管理,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和谐发展。

(二)调查发现,城市学生由于所处的地域因素,见识较广,以及早期智力的开发,较为优越的家庭条件等,使他们在英语、音乐、美术、信息教育等表现较为突出,而务工子女相对较差。

(三)调查中,我们发现85%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文明礼仪方面欠缺;2.缺乏公德意识和公德心欠缺;3.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习惯欠缺。(四)调查中,我们发现80%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1.孤独、自我封闭;2.自控力差;3.逆反心强。

三、措施与建议

根据以上问卷调查,我们分析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进城务工人员自身的文化素质、繁忙的工作、所处的生活环境及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等对子女的家庭教带来了负面影响;2.家长与学校老师之间的联系沟通少,没有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良好结合;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不够;4.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适应新的环境过程中没有及时得到家长、老师的关心及有效指导 。

根据以上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

(一)学校方面:1.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校联系,重视家庭教育,掌握正确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3.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个性心理记录档案、家校联系卡、学生成长袋,通过对这些原始材料的汇集、分类、分析,确定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对他们的学习态度、动机、精神状况、思想表现、智力情况等较为突出的不良性格及情绪特征、人际交流等情况及时掌握,做到有的放矢的心理辅导和教育。

(二)教师方面:1.采取各种方式与家长沟通,争取家长信任与配合,共同研究、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去教育管理学生。2.深入细致地了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情况,对其生活上应给予更多的关心,教育上应给予更多的耐心。 3.分层教育,重点辅导,提高课堂效率。4.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提高自身能力、信心,融入集体。

(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身方面:应树立自己的远大理想,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培养自身的学习兴趣,逐步改正自身的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管理与教育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学校针对这些孩子心理状况、接受能力、家庭背景、地域差别、语言差别、教学进度差别、教材内容差别、学科设置不同、学生生活环境和习惯差别等问题帮助教育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和谐愉悦的、平等团结的学习环境。

其次,老师们应关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做学生的朋友,就像家长一样,用爱心和耐心去教育每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通过实质性的教育内容,让务工子女与城里孩子一起享有同等教育。

1.重视思想教育与心理引导,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学习生活困难,不是我们自己不努力造成的,我们能够随父母来到城里,说明我们有能力、有魄力。要有针对性地教育、引导他们,充分肯定他们的闪光点,肯定其父母勇于外出打工以改变家庭贫困的胆识,以此来去除孩子的自卑心理。鼓励他们自立、自信、自强。

2.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多用赞美、认同的口气,尽情地交流。通过语言的交流,行为上的关注,尽快使每个学生融入城区学校教育活动中。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有机会倾诉。通过老师聆听,同学们互相交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心事通过各种方式说出去,放下包袱,轻松学习,健康成长。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融入城市学校 篇11

情况汇报

我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较好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育基本情况

(一)幼儿教育

全市幼儿园**所,其中公办**所,民办**所,在园(班)数**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

(二)义务教育

2011—2012学,全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不含**个教学点),其中小学**所(民办**所),初中**所(完全中学**所,初级中学**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其中小学学生**人,初中在校学生**人。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计**人(小学**人,初中**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小学**人,初中**人),占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人数的**%。

(三)高中阶段教育

2011—2012学,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所(含州属),其中完全中学**所,高级中学**所,职业技术学校**所,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人。

二、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主要做法

(一)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规划,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及时安排进城务工子女到就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小学由中心校和乡镇街道统一安排,在服务区域内张贴入学信息公告,下发入学通知书,各学校组织学生报名入学;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学校就读,由教育局封存小学生毕业监测成绩,按照学生居住地址,由电脑划片派送到就近公办初中学校就读,确保了入学公平。

(二)实行阳光招生

我市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并公布名次,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实行免试、就近、划片招生,本地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混合编班,在教育收费、评优奖励、入团等方面一视同仁。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三)扩大公办教育资源

一是加大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中、*中、*小、*小、*小等学校扩大现有城区学校

学位;新建***新校区,原***老校区2011年秋季学期招收初中学生**人;新建寄宿制的**市第**小学已经开工建设,占地**亩,设*个班,建成后可以容纳**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二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各乡(镇)建成了中心寄宿制小学和寄宿制初级中学,为农村留守儿童上学创造优越条件,基本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减轻了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压力。

(四)简化入学程序

办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手续,只需提供户籍证明、暂住证明、务工证明,根据其居住地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学校无条件予以接收。

(五)加强学籍管理

建立了以学校管理为中心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就学情况的监管,及时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转学、辍学等情况。

(六)积极扶持以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

一是及时下拨生均公用经费;二是组织民办学校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给予指导;三是在质量评比方面给以适当照顾,每年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奖项均向民办学校分配一定名额,鼓励学校办学。

三、存在的困难及下一步打算

(一)存在的困难

1、现有公办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教育需求,公办学校压力较大,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

2、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动性大,不利于孩子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管理。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点经常变动,学生流动性和随意性大,想走就走,不跟任何人打招呼,更没有办理转学手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困难增大,孩子在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得到稳定、系统的教育。

(二)下一步打算

1、加大教育投入,科学合理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加强学籍管理,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专项档案。

**市教育局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篇12

2.45%。由此可见,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已是刻不容缓。

一、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分析

1、“低收入”“高学费”困扰就读

受户籍的限制,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要额外支付高额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而他们本身的经济收入并不高。所以不少家长选择退学或者上“便宜”点的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2、就学过程不公平

公办学校不太愿为农民工子女提供“一视同仁”的义务教育,甚至一些素质不高的老师歧视农民工子女。由于他们没有学籍,也享受不到一些优惠政策。此外,由于他们在农村长大,与城市子女存在差别,使得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样存在隐患。

3、教育经费不足

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经费不足,且不少学校以盈利为目的,教学资源匮乏,比如设备短缺、师资力量匮乏、管理不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

1、农民工自身经济状况较差,收入较低

在我国农民工主要从事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采掘业、运输业以及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行业,他们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理应得到公平、公正待遇,但农民工却经常遭遇工资偏低或拖欠的不公正待遇,收入普遍微薄。而城市学校昂贵的费用和高额的赞助费和借读费,使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2、农民工自身观念落后,文化素质低

虽说“望子成龙”,但相信上学没有什么用的大有人在,不少农民工觉得城里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工人纷纷下岗,他们的孩子即使上了学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与其这样浪费钱财,还不如早点让孩子出来做买卖或打工赚钱,也就此阻碍了子女的上学路。

3、农民工子女巨大的心理压力

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农民工子女感到强烈不公平,从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产生厌学、排外的不良情绪。

(二)客观原因

1、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农民工子女就地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

2、义务教育体制的弊端

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致使地方政府职责不明确,管理不到位,办学经费不落实。一方面,他们享受不到流出地政府的财政补贴;另一方面,他们又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在流入地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那些外来的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就更难以解决。

3、教育资源浪费严重

教育资源的地区性差异十分明显,有的城市的学校已经饱和,入学机会很小;而有的学校却因为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不多而招生不足,产生浪费现象。

三、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途径

1、改革户籍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逐步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加快我国现行义务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实现城乡公平。

2、义务教育制度创新,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应由政府财政负责,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子女,都应得到免费教育,同时取消高额的“赞助费”“借读费”。

3、加大公办学校的投资力度,适当放宽条件,招收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降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门槛;在人口流动频繁的经济发达城市增设学校,采取“公办为主、私办为辅、私校公助”的办学策略,4、政府需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并对教育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问责。

5、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如:建立“农民工子女教育基金”“希望工程助学计划”等。

6、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

7、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提高农民工的劳动报酬,公平公正的对待农民工,不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8、正确引导舆论,消除市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误解和歧视,促进农民工子女身心健康成长。

浅谈进城务工子女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13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阅读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105-02

阅读是提高学生各科学习能力和拓宽视野的先行军,但外来务工子女原来在农村的生活条件有限,他们的阅读面窄,阅读兴趣不浓,阅读习惯没有养成,因此,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是我们就职于外来务工子女就读学校的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培养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延伸语文课堂是起点

我们学校的孩子,他们原来生活在农村,教学条件差,手上只有老师发的课本,他们在与城里孩子做一样的练习时,综合能力和概括能力就有了明显的差距,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课上要引导学生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此,我想到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延伸语文课堂的魅力。在教学《窃读记》时,我引导学生在反复读中体会文中“我”窃读的滋味,“我”为什么总想起国文老师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孩子在不断的读中,产生进一步走进“林海音”的想法,我就抓住此契机,引导孩子阅读《城南旧事》。在教学《小苗和大树的对话》一文,我鼓励学生像文中的“苗苗”一样,当一回小记者,去采访身边有学问的人。他们采访后,我明显地感觉到课间看课外书的孩子多了,在走廊上追逐打闹的少了。孩子们告诉我:他们尊敬的校长、老师等都喜欢与书交朋友,他们也要向有学问的人学习——多读书。这样语文课堂就成了学生阅读的一个起点,让他们主动走进阅读的世界。

二、转变家长对阅读的态度是根本

由于外来务工子女的父母大多忙于生计,不重视孩子的阅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利用召开家长会的机会,请来专家进行“阅读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等专题讲座,我在班上也一直强调阅读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通过不断地努力,部分家长慢慢地重视学生的阅读了。例如上学期我班孩子读《时代广场上的蟋蟀》和《夏洛的网》这两本课外书时,班里有11个家长陪孩子读完了,其他孩子的家长也能静下心来听孩子谈阅读后的感受。家长对阅读态度的转变,极大激起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与我聊天的领域也拓宽了,不再是家里的“老黄牛”或“小水沟”了,而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恐龙时代、诸葛亮……我班的阅读题也越做越好了,所以转变家长对阅读的态度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根本。

三、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关键

每天走进教室,我手上除了教科书外,还会拿上其他的课外书,孩子见老师喜欢读书,也喜欢凑过来看。放学后,孩子回家后处于无人管的时间很长,想要一个小学生习惯去做一件事,那需要这件事本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首先,每天在校,我都会和孩子说:“快乐成长,快乐阅读”;其次,孩子到校后,我会问一下孩子昨天晚上在家读了什么书;然后,对坚持读书的孩子进行当面鼓励加分,并利用QQ家长群进行表扬,以此鼓励爱读书的孩子。就在这一天天、一月月中,孩子的阅读习惯慢慢地养成了,伴着阅读习惯的养成,孩子也慢慢地获得了阅读的乐趣。有了兴趣,反过来也就更巩固了阅读习惯,从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目的。

四、正确的阅读指导是保障

引导学生读什么、怎样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有力的保障。低年级的学生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可以引导他们去读一些图文并茂的绘本,例如《动物王国大冒险》《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格林童话选》等。中年级的学生,可以引导读《有趣的科学》《讲给孩子的中国地理》《让太阳长上翅膀》等;高年级的学生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读《狼王梦》《科学家工作大揭密》《我们的母亲叫中国》等。针对中高年级的学生,要求他们每次读书,都要动笔墨,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摘抄一些名言警句、精彩生动的词语、段落,并在自己的写作中恰当地运用。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可以指导学生采取精读或略读的方式去读。例如,对自己学习有指导作用或是自己感兴趣的文章,不能读得太快,要逐字逐句地读,特别是一些影响理解整篇文章的句子,要仔细地推敲;对不影响理解文章的一些句子,可以略读,这样精读与略读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

总之,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这些孩子们带进书的世界,让他们在书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去探索他们想探索的一切,如能引导一部分学生以书为友,那将是我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至高无上的荣誉。

参考文献:

[1]周燕.以趣为径让学生爱上阅读[J].成功(教育),2012,(08).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融入城市学校 篇14

一、基本情况

商州区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农民工子女45878名(其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中、小学生)12968名,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32910名)占全日制学校学生总数85745名的53.51%。商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主要来自于商州广大农村及安徽、江苏、四川、浙江、福建等地。目前商州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均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生,这些学生主要集中在市区的“四办两镇”。

二、所做的工作

1、思想重视

我局高度重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学问题,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当前民工子女

入学现状以及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一步落实国、省、市一系列有关做好民工子女入学工作的文件精神,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工子女入学工作提前进行了精心部署。

2、制度落实

区教育体育局要求全区各校进一步强化职能,改善农民

工子女的就学环境。一是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方针,依法确保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二是积极扩大公办教育资源,鼓励民办投资办学,多元拓展民工子女教育资源。三是建立投入机制,确保经费来源畅通,所有接受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均按实际学生数足额、及时拨付义务教育教经费,中央拨付的专项奖励资金用于接受随迁子女较多的学校(如商州区中学)。四是开展帮扶活动,不让一个民工子女因贫失学,并建立长效扶贫机制,发动全社会开展与民工子女扶贫结对活动,确保所有随迁子女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3、具体措施

1、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区教体局专门成立了进城落户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领导机构,并成立了督查组,定期对辖区学校落实此项工作情况进行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作为年总考评的重要内容。

2、进一步建立健全准入条件,只要民工家长有用工合同、暂住证、或者在城区有固定住房。凭这些材料就可在公办学

校报名就读。

3、进一步扩大公办教育资源,加大城区学校接收能力,商州区中学西校区,城关小学扩建都为解决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提供了保证。

4、随迁子女和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在奖励、评估、申请加入少先队、参加校内外活动等方面与城里学生一视同仁。

5、我局规定,对民工子女的招收以公办学校挖潜为主,在学额允许下不得拒收。

6、将民工子女就学完全纳入区域规划,入学条件和程序将进一步完善。

三、取得的成绩

近年来,由于商州区区委、政府、教体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认真贯彻省市文件精神并出台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学实施办法》、始终把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摆在重要议事日程,随迁子女就学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秋季城区小学一年级接收随迁子女600余人,初中一年级接收900余人,一至九年级共计4000余人,完全解决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为商州的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存在的问题

1、城区教育资源严重短缺。近几年来,面对入学高峰,城区教育资源已相当短缺,特别是《实施办法》下达后增加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更使城区学校不堪重负。造成我区城区学校如城关小学、商州区中学超大班额现象难以消除。

2、新建和扩建学校严重滞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学生人数也将不断扩大,而新建和扩建学校步伐与城市化进程不能同步,也是造成大班额的主要原因。

3、存在校际之间不均衡现象。城小、二小人满为患,超大班额难以控制,而其他有些小学却生源短缺,随迁子女不愿去那些学校就读。

妥善解决好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也是义务教育公平的体现,我区将一如既往积极主动承担责任,采取得力措施,切实解决好我区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确保他们有学上,上得好。

商州区教育体育局

上一篇:作风、纪律与担当下一篇:综合程序设计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