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2024-08-24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精选12篇)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篇1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的调查

——基于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村

一、调查背景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一部分进城务工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镇生活。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也有后顾之忧,最重要的就是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由于我自己的父母也是在外地务工加上,我的叔叔现在就在郑州中原区的一个农贸市场里卖菜,孩子也在郑州上学。我深知他们在郑州上学的艰苦,于是想借这次毛概课外实践的机会调查一下他们的教育问题是怎么样的,他们受教育的现状又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小组四人利用清明假期之便,到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农贸市场调查当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情况。

二、调查目的这次做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调研,了解民工子女在学校及家中受教育的情况,分析他们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郑州市相关政策,经费和师资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并结合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建议。

调研目的和主要意义在于:

1.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了解民工子女受教育及学习情况,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

2.从个例推广到一般,认识现在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及造成的原因;

3.为提高郑州市外来民工子女接受的教育的质量、加强长效管理提出思考与建议。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时间

2012年4月1日—3日

(二)调查地点、对象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农贸市场外来务工人员。

河南工业大学自动化09级的部分父母在郑州务工的学生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分为以下二个部分。

1、到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农贸市场,那里有很多卖菜的摊主,他们大部分都

是从外地来到郑州的务工人员,生活艰苦,由于常年不能回家,所以孩子都也在郑州上学。我们以书面问卷为辅助载体,主要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了解他们的子

女受教育状况。

2、从自动化专业09级的学生中找民工子女,进行访谈,向他们了解郑州市进城

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现状。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四)调查人员

(五)调查分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心理问题突出。

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二)家庭教育状况存在很多不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越多,给子女的指导与鼓励、肯定越多,子女的发展就更为健全。学校的教育如果缺乏家庭的配合,其教育功能也不能完全发挥。但是由于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与城里人有很大不同,他们在对子女教育方面,与城市

居民也不尽相同,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1.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程度不够。因为生活压力大,每天在外为工作生活奔波,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

2.有些家长主观上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家庭教育方法欠妥,简单粗暴。一旦孩子与自己的期望不一致,就会施以打骂。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操之过急,孩子不容易接受。

3.由于农民工家长工作忙,常常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辅导子女功课。加上他们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也难以在学习上为子女提供帮助。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考试成绩比较关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在平时的作业中给孩子具体指导。

(三)学校教育状况复杂

1、城乡学校教学水平差距大、教材不统一,农民工子女跟不上城市学校的教学进度。受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区的学校教育条件、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等都要优于农村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都是实行教育课程改革的试用教材,与农村学校使用的教材不一样。这些农民工子女普遍来自本省偏远落后的地区。那里的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直接后果就是孩子的学习基础与现居住地学校的学生存在较大差距。他们到城区读书后,大多感到难以适应,教材内容接不上,上课听不大懂,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差,感觉比城市孩子能力上低一等。

2、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后,给城区学校管理带来了较多困难和矛盾。

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使城区学校的学生员额大大增加,“大班化”现象严重。“大班化”教学导致“老师费尽劲、学生听不清、作业改不完、辅导力不从心”的尴尬局面,对教学质量、效果有较大负面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接受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师资力量普遍趋紧,教师负担加重。

3、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后,城区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学设施趋紧,费用增加。

由于近年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人数增长较快,而学校受资金、土地等限制,校舍、场地和教育、实验器材等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不可能一下子跟上。因此,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其校舍场地和教学设施都比较紧张,学校的支出费用也增加较多。

四、解决对策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通过调查,我们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当前的上述问题。

1.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教育强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但还不能落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增加教育和投入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从而让农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有较好的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坚持实施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政策,确保城乡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

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城区入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它既是依法保障城乡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需要,又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农村人口素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继续坚持和大力推行。教育行政部门应按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规定,认真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做好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工作。一要努力降低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门槛,减少人为障碍。二要严格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对按规定在城区就近入学的农民工子女,与城区孩子一样,免收“借读费”、“择校费”或“建校费”,全面推行“一费制”。

3、进一步改进学校管理,积极化解处理农民工子女在学习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改进教学管理。对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可通过学校改扩建或设立分校、返聘有经验的老教师等办法,适当增加班级数,降低每班学生人数,防止班级生员过多的“大班化”教学影响质量和效果的问题;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将班上同学根据学习基础和理解、接受能力分成若干个组,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使其实际学习水平与城区学生的响应水平相适应。二是组织班级同学开展互帮互学,由老师指定一到二名城区学生对口帮助一名农村学生;或由几名基础、成绩好的同学带一、二名成绩差一点的同学;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学习讨论、兴趣小组等,加强城区学生与农村来的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消除隔阂。三是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教育老师和城区学生不要对农村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歧视、嘲笑或侮辱;要帮助农村学生努力消除自卑、气绥、孤独甚至自暴自弃、逆反抗拒、报复他人的心理。努力在学校老师、同学之间营造形成尊师爱生、互信互助、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促进同学们健康成长,共同进步。

结尾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长——那些风餐露宿艰辛生活的外来人员们,对于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大多表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自己就会尽力供应孩子上学的需求,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必须指出,民工对当地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一般从事繁重甚至危险的、城里人不愿

干的工作。因此, 希望此次调查能够唤起全社会人士对此问题的重视,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农民工子弟的队伍中来,给予他们一些学习上的帮助,更好的关心农民工子女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能够真正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长。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篇2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保障经济困难家庭,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作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包括入学难, 还包括农民工子女不能平等地享受教育资源的问题。教育公平是指公民能够自由平等地分享当时当地的公共教育资源的状态。努力消除环境中的经济障碍和社会障碍, 保障其对基本公共教育资源的平等享受。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机会均等两个基本方面, 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公平主要指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问题。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一) 农民工子女失学率高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对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据分析表明:2005年, 14岁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1314万。据预测:截至2020年, 我国农民工数量将进一步扩张, 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将达到2000万左右。目前, “全国进城的流动儿童有2000万人左右, 由于城市学校对他们采取限制政策, 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3%”。据统计:截至2008年11月, 青岛市暂住人口达到188.16万人, 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 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截至2008年12月, 青岛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受农民工子女73645名, 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0.1%。

(二) 多数农民工子女被排斥在公办学校的门外

许多城市的公办中小学一般不接受户口在外地的农民工子女上学。以北京为例, “农民工子女要上公立学校, 需要比当地城市学生额外多交两项费用:一是每人交学校2000元-5000元的赞助费。二是每人每学期交600元左右的借读费”。出于经济原因农民工大多让子女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

(三) 农民工子女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农民工子女从小生长在农村, 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比较熟悉。被父母带到城市后, 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的同时却又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 乡音被城市的同学所嘲笑, 在农村学到的知识相对城市的同学比较贫乏, 还有因节俭被城市同学笑话。这一切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成长都产生很大影响。农民工子女大多性格内向, 不愿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 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四) 民办学校中存在师资问题

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在整体上是好的。但相对于公办学校而言, 部分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中的师资情况则令人担忧, 由于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 因此大部分教师缺乏教学、教法等方面的专业训练, 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此外, 这些教师在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缺乏训练, 这些课程的开设存在很大困难。

农民工子女教育中还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与城市孩子相比, 农民工子女普遍更成熟、更懂事、更坚强、更爱劳动。同时, 他们的早期教育普遍较弱, 智力开发较晚, 尤其是漂泊的家庭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艰苦的生活条件与沉重的生活压力, 既造就了一些孩子的优良品质, 也影响了另一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 这些孩子呈现出更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最优秀的和最令人担忧的孩子。农民工子女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 居住条件差, 再加上孩子与家长沟通较少, 一些孩子性格变得内向、自卑。

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

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实质上就是传统体制与政策决定的身份、收入与待遇不平等的进一步延伸。这一问题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以及与市场经济日益不相适应的体制弊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条块分割的教育体制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首先是由于我国条块分割的教育体制造成的。我国各地方学校在提供义务教育服务时仍基本上实行传统的户籍所在地归口入学模式。各级地方政府只对户籍在本地的适龄少年儿童承担义务教育责任, 由于外来人口子女其户籍不在本地, 因此流入地政府不需要承担强制性义务和责任。而流出地政府虽然承担提供义务教育服务的法定义务, 但鞭长莫及, 也难以解决从本地流出的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二) 分级管理的财政体制

与教育体制相适应, 现行的教育财政制度也是分级管理、地方政府负责。我国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费用在城市基本上由各级政府财政负责, 而农村的义务教育费用则由乡镇级人民政府以教育统筹的形式向农民征收。当民工子女离开了农村后, 由于交纳的教育统筹费用没有根据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 而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 这就等于在义务教育体制中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 使一大批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失去了财政支持。

(三) 不完善的社会管理制度

首先, 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 无法发挥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就是这种制度的不适应性所引发的。其次, 许多地方在计算经济发展总量或列举政绩时, 基本上是以本地常住人口作为基数。例如, 在计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时, 把农民工的贡献排除在外, 造成了对本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估。但对人均教育水准或者是人口受教育的质量时却把农民工的子女受教育情况排除在外, 这对农民工子女是很不公平的。

(四) 落后的农民工观念

农民工中的一部分是希望孩子通过读书的方式改变父辈贫困落后的状况,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 认为孩子即使读书, 今后也未必能在城市里找到合适的工作, 与其这样浪费钱财, 还不如让孩子早点打工赚钱, 为结婚成家做准备。

四、走出制度贫困的基本对策

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 在短期内是难以彻底解决的, 必须从现在起就开始寻求妥善的解决办法, 否则将会影响到数目巨大的民工子女的素质, 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一) 增加教育经费, 支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从流出地财政中扣除教育经费, 同时, 流入地政府也应该负担起自身责任。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经费, 保障学校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对接收学生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 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李岚清曾说:“中国的教育事业, 只靠政府这一个‘轮子’推动, 发展速度总是有限的。如果再加上另一个‘轮子’———民办教育的推动, 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两轮”推动尤显重要和有效。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采取各种有力措施, 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 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 给予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合法身份, 大力支持其发展, 增加农民工子女入学渠道, 减轻公办学校压力。为支持和引导各地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中央财政已于近日下拨2009年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奖励资金20亿元, 专项用于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充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 这些政策都有利于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条件。

(二) 改革户籍制度

加快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要改革户籍制度, “务必实现两个基本目标:一是逐步消除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 建立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二是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 切断户籍身份与利益之间的关联, 改革户口与就业、医疗、社会保障、教育、住房等公民利益挂钩的不合理现象, 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建立与居住地相符合的居民身份证制度, 许多民工及其家庭已经在城市中常年居住, 应赋予他们市民的身份, 让其子女享受与城市居民子女同样的教育权利。

(三) 规范学校收费

对个别教育乱收费现象, 必须坚持治标治本相结合、惩治和预防相结合, 建立和完善治理教育乱收费的长效机制, 保障民工子女平等的受教育权。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要制订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 减免有关费用, 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据报道:2004年春季开学伊始, 武汉市政府宣布向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敞开313所公办学校、119所审批后的简易学校, 免收借读费。此举意味着农民工子女将与城里孩子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权利。

(四) 坚持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 提高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

以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 让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共享教育资源是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 有利于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一方面, 帮助农民工子女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农民工子女来自全国各地, 他们当中许多人性格比较内向, 缺乏自信, 这就需要教师给予其更多的关心, 给予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施展才能, 树立自信。通过“手拉手”结对帮扶活动, 农民工子女能够融入到新的群体当中, 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 探索农民工子女教育规律, 实施因材施教, 开展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农民工子女教育的规律。对农民工子女的薄弱学科进行集中补习或个别辅导, 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

(五) 给农民工基本的保障, 才能保证他们下一代有受教育的条件

1、保障农民工就业平等。

进城农民工由于自己的农民身份而长期被排斥在主流劳动力市场之外。有些城市对农民工就业设置障碍, 并明文规定大多数的工种由城市人从事, 民工只能从事那些又脏又累又危险的工作。因此必须尽快出台一个行之有效的农民进城务工保护条例。同时进行户籍制度改革, 保障民工能真正融入城镇, 消除阻碍他们在教育、就业、收入、社会保障等方面获得与原城镇居民的同等权利和待遇的因素。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努力构建外来人口保障机制, 积极推行外来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督促企业落实外来务工人中工伤待遇规定, 要特别研究中小企业的保障机制, 规定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及其他劳动保护。必须坚持分阶段、逐步完善的基本原则, 优先解决突出的基本保障问题。当务之急是建立受企业和农民工普遍欢迎的必要的工伤、大病医疗等基本的社会保障。只有通过有效的措施保证农民工的收入才有可能改变农民工的观念, 依法送子女入学, 维护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

温家宝总理曾在北京玉泉路打工子弟小学的黑板上写下“同在蓝天下, 共同成长进步”几个字, 希望能平等对待所有的孩子。为此必须继续完善相应政策并保证政策的严格执行, 保证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公平。

参考文献

[1]、刘健.无差别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底线[DB/OL].中国农村研究网, 2005-06-07.

[2]、于涣茹.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新学术, 2007 (3) .

[3]、杜越, 汪利兵, 周培植.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基础教育[M].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4]、周民书, 张万波, 周茂生, 田虹.关于青岛市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研究报告[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9 (6) .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随迁子女;受教育;平等权;法治思维

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法规

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其中“两为主”政策是目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城市义务教育的主要政策和法律依据。2001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要重视解决流动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采取多种形式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两为主”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奠定了基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的问题逐渐得到缓解。同年8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在《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中提出: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流入地管理为主,通过安排在公办中小学借读,利用富余校舍及师资条件开办专门学校等多种方式,保证在京合法居住的流动人口的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此后,国务院、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不仅在多个文件中提到“两为主”政策,而且对“两为主”政策一再细化,在此过程中一再强调政府的责任,以求政策效果的实现,“两为主”政策明确指出政府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为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受教育权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凸显了政府的教育责任。

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保障的现实困境

1.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机会平等权保障缺失

(1)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门槛较高。《纲要》明确要求各地政府全面取消借读费,消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辍学现象。《纲要》发布以后,各地的一些公办学校彻底取消了借读费、赞助费。但是多地却制定了严格的借读条件,借读费、赞助费的取消降低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经济成本,却未能有效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机会平等权——多地实际上提高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非经济门槛。

(2)民营民工子弟学校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重要方式。近年来,为了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机会平等权,多地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公办学校的比率不断上升。但是,当前日益增长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与流入地公办学校的有限容纳量之间的矛盾在很多地方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地方政府不愿投入教育资源以构建与当地城市农民工需求量相适应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保障体系,一些公办学校以各种理由拒绝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教育水平总体偏低的民营民工子弟学校在很多地方仍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重要方式。

2.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条件平等权保障缺失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相对落后:作为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重要平台的民营民工子弟学校,由于缺少当地政府的相关扶持,与城市一般公办学校相较而言,其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相对落后;即使是接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一般也不是拥有较好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的优质教育资源,而大多是接近农民工居住地的城郊结合部薄弱学校或乡镇薄弱学校,这些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大多比较落后。这些学校一般面积比较小,教室比较少,操场和活动中心很小甚至没有,体育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设施设备等也很缺乏。

三、构建完善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保障机制

1.立法保障是前提

教育法律是配置教育资源的直接依据,教育立法的目的就是将应然性的公民各项教育权利和义务,以实然性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法的实现和运行过程中转变为人们具体的、可操作的教育权利和义务,我国现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保障出现的各种问题,与教育立法缺乏可操作性、教育主体法律责任不明、缺乏专门性教育立法等有重大关联。应当制定实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法》,对其教育权利进行特殊保护,以实现其教育平等权方面的实质正义。

2.行政保障是关键

政府是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的基本责任主体,行政手段在实施积极的教育财政政策、建立健全教育体制、为受教育者建设适当的教育场所、提供教育必备设施设备和教师资源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实效性。现行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及其将适龄儿童入学制度与户籍制度挂钩,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保障缺失的根本原因,应积极推进以户籍制度改革为重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教育供给制度的改革,有助于流入地政府更有积极性和经费能力以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平等权。

3.司法保障是保证

“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法律救济是实现公民权利的重要保证。受教育权的救济是指当受教育权利受到学校、社会或他人不法侵犯时,受教育者有权要求侵权者停止侵权行为,并有获得补偿与救济的权利。公民教育平等权本质上是社会权,通过司法保障解决公民教育平等权实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是实现作为积极受益权的公民教育平等权的最有效方式。当前,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的侵权主体之不同,其司法救济途径主要包括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

四、结语

当下,简易民办学校及其中的随迁子女实际上处在正规城市教育结构之外,并没有真正参与作为国家公共福利供给的义务教育机会的分配,而人读公办学校的随迁子女也没有获得真正的成员资格,城市教育机会并没有真正平等地向这一人群开放,作为不利人群的利益亦没有得到真实的回应。“社会公平、正义应该真正落实到关心每个人在社会中应该如何被我们以认为是好的方式来对待。”也正因此,即使有越来越多的随迁子女进人了公办学校,迈向随迁子女真正的教育公平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方益权、沙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平等权问题研究[N].浙江社会科学,2015-5.

[2]周永坤.教育平等权问题及解决之道.华东政法大学学报[N],2006-2.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篇4

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教育关爱情况工作自查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确保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健康成长,充分发挥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之家作用,让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之家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园地,交流的平台,娱乐的场所,健身的阵地”,使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校内有监管,课余有去处,现结合我校工作开展以来的实际,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我校非常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成立了以校长徐占吉为组长,以文彩琴、殷长斌、秦国爱、许兴梓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副班主任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全校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成立了“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之家”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对贯彻实施“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关爱行动”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成立了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之家活动室,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和活动材料。

二、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现状

1、解放街小学现有留守儿童51名,进城务工子女63名。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少数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留守儿童由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大部分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监护人能辅导他们学习的很少。

4、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等超常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绝大多数,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很少。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1、我校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先后在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之家的建设上做好到:有牌子、有备用教室、有场地、有设施、有热线、有制度、有活动、有志愿者队伍。并因地制宜制订了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之家建设实施计划。

2、建立了有关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工作档案。做到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信息档案准确而全面。档案中有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的家庭基本情况、联系方式、监护人姓名、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建立了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档案,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标识,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信息,并及时更新。

3、组建了志愿者服务组织。做到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要求帮扶教师每学期到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家中走访一次以上,每周与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谈心一次,每学期家访一次,每学期与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通过以上各种方式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

4、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安全教育;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或其他活动场所,加强关爱服务。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子女各项活动体现了针对性,做到“四有”,即:有计划、有人员、有记录、有总结。

5、开展结对帮扶,对特殊困难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采取针对性帮扶措施。是否注重家校联动,定期开展家访,与家长或其他监护人经常沟通联系。

6、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建章立制,狠抓落实。学校成立了成立了以校长徐占吉为组长,以文彩琴、殷长斌、秦国爱、许兴梓为副组长,各班班主任、副班主任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

四、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工作

1、我校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之家虽然建立并已经对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放,但条件还不够成熟,我校“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之家”是新建设的,如何发挥好“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之家”的教育作用,让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健康成长,还有待于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社会各方面的援助,专家的悉心指导,更有待于自我加压、自我探索。我们将按照上级各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部署,继续发挥组织牵头作用,把关爱“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起来,将关爱动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2、完善资料建设,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各项活动要及时做好记录,不断更新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资料,并及时进行整理归档,有专人负责。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篇5

情况汇报

我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采取积极措施,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较好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的问题,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育基本情况

(一)幼儿教育

全市幼儿园**所,其中公办**所,民办**所,在园(班)数**人,学前三年入园率为**%。

(二)义务教育

2011—2012学,全市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所(不含**个教学点),其中小学**所(民办**所),初中**所(完全中学**所,初级中学**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人,其中小学学生**人,初中在校学生**人。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共计**人(小学**人,初中**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小学**人,初中**人),占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人数的**%。

(三)高中阶段教育

2011—2012学,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所(含州属),其中完全中学**所,高级中学**所,职业技术学校**所,普通高中在校学生**人,职业高中在校学生**人。

二、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良好教育的主要做法

(一)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规划,按照相对就近的原则,及时安排进城务工子女到就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小学由中心校和乡镇街道统一安排,在服务区域内张贴入学信息公告,下发入学通知书,各学校组织学生报名入学;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学校就读,由教育局封存小学生毕业监测成绩,按照学生居住地址,由电脑划片派送到就近公办初中学校就读,确保了入学公平。

(二)实行阳光招生

我市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等文件,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并公布名次,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实行免试、就近、划片招生,本地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混合编班,在教育收费、评优奖励、入团等方面一视同仁。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

(三)扩大公办教育资源

一是加大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中、*中、*小、*小、*小等学校扩大现有城区学校

学位;新建***新校区,原***老校区2011年秋季学期招收初中学生**人;新建寄宿制的**市第**小学已经开工建设,占地**亩,设*个班,建成后可以容纳**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二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在各乡(镇)建成了中心寄宿制小学和寄宿制初级中学,为农村留守儿童上学创造优越条件,基本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减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减轻了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压力。

(四)简化入学程序

办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手续,只需提供户籍证明、暂住证明、务工证明,根据其居住地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学校无条件予以接收。

(五)加强学籍管理

建立了以学校管理为中心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就学情况的监管,及时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转学、辍学等情况。

(六)积极扶持以接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

一是及时下拨生均公用经费;二是组织民办学校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和师资培训,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等方面给予指导;三是在质量评比方面给以适当照顾,每年全市的教育教学质量奖项均向民办学校分配一定名额,鼓励学校办学。

三、存在的困难及下一步打算

(一)存在的困难

1、现有公办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完全满足教育需求,公办学校压力较大,城区学校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

2、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动性大,不利于孩子素质的提高和学校的管理。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居住点经常变动,学生流动性和随意性大,想走就走,不跟任何人打招呼,更没有办理转学手续,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困难增大,孩子在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得到稳定、系统的教育。

(二)下一步打算

1、加大教育投入,科学合理布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加强学籍管理,建立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专项档案。

**市教育局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篇6

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46号)要求,进一步做好我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中考和高考(以下称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结合实际,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的重要性

随迁子女是指进城务工人员及其他非本地户籍就业人员的子女。做好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的客观要求,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有利于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公平受教育权利和升学机会,有利于促进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的原则,在我省教育资源可承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需求,积极稳妥地推进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

二、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具体办法

(一)随迁子女参加中考。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中考享受与当地常住户籍人口子女同等待遇,具体报名、审核、录取办法及条件由各设区市根据本地实际制定。

(二)随迁子女参加高考。

1.流入我省的随迁子女在父母经常居住地接受高中段教育,至毕

业时具有两年以上连续就学记录的,同时提供家长《就业失业登记证》、居住证和高中段学籍证明,即可在我省参加高考。具体报名、审核、录取办法由省招生委员会确定。

2.流出我省的随迁子女无法在流入地参加高考需回我省参加考试的,可按我省有关规定报名参加高考。

3.流入我省的随迁子女在我省报名参加高考后,与我省考生享受同等的招生录取待遇。

三、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明确责任分工,密切协作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发展改革部门要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教育部门要做好学生的学籍注册及管理工作,省、市、县招生考试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报名、考试、录取工作。公安部门要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辖区派出所要及时提供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的居住等相关信息。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及时提供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信息。要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积极导向作用,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加强监督检查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工作的监督检查,严格规范、公开透明地执行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将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落实到位。要加强对考生报考资格的审查,为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及时提供相关信息,确保这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要防止假借随迁子女名义空挂学籍、“高考移民”等舞弊现象,禁止弄虚作假等行为的发生。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策略初探 篇7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广大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就业。随之而来的人口迁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城市学校一方面为广大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但是另一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家庭教育、知识基础上存在的差距也给城市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城市边缘,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全校学生人数的近二分之一, 下面笔者结合学校实际, 谈一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1. 思想道德教育不连贯。

进城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决定了他们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缺乏连贯性。由于父母工作地点不确定, 其子女经常转学, 因而老师很难全面系统地了解他们的思想道德发展状况, 不利于因材施教。家长忙于维持生计, 早起晚归, 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子女的思想动态, 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的问题。

2. 家庭学习环境欠佳妨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家庭环境是个体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这一群体较为特殊, 他们的家庭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 如居住环境较差、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等, 一些孩子在喧闹的菜市场、商店门口的小板凳甚至公园的椅子上写作业, 父母没时间辅导, 家庭作业、预习、课外阅读、社会实践都无法落实。

3. 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大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往往体现出重智、轻德的思想。表现在过问成绩多, 过问思想少;娇宠溺爱多, 严格要求少;物质满足多, 精神给予少;期望要求多, 因材施教少。与孩子缺乏交流沟通, 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 忽视孩子做人、处事、交往、心理等方面的教育。

4.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自身发展明显滞后。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城市学校读书, 在生活方式、心理感知、话语体系等方面和城市学生不可避免地存在较大差距。因此, 有部分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自我评价偏低。虽然他们与同龄的城市学生相比, 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但由于他们从小接受教育的环境相对差, 使得他们对新的学校、老师和同学的适应较慢, 也比较困难。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对策

1. 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受教育环境, 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端正思想, 对他们“多关爱一点, 多理解一点, 多帮助一点, 多宽容一点”, 多与这些孩子谈心、交朋友, 努力走进他们的心灵, 倾听他们的心声, 分享他们的快乐, 消除他们的困惑,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合理引导, 让他们增强自信心。

2. 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 学校与家庭形成合力。

英国著名的《曼彻斯特调查报告》指出:“教育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教育环境内, 家庭因素的重要性几乎两倍于社区与学校两项因素的总和。”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 学校应成立家长学校, 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宣传、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 进一步规范家长行为, 全面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 以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质量。另外, 可以以班级为单位, 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 给家长提供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平台。教师要通过电话、家访等形式, 经常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长交流座谈, 及时向家长们通报学校的教育教学情况和孩子的学习情况, 请家长为学校、教师的工作提意见和建议, 让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教育。

3. 组织各种活动, 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校和班级要开展能展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特长的活动, 让他们在与同学的交往中, 培养合作意识和友爱情感,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增强自信心和自我表达能力, 体会到尊重和理解, 形成健全人格。

4. 强化基础, 分层教学, 提高成绩。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篇8

闽教基〔2011〕31号

发布时间:2011-7-21 9:20:51字体显示:[大] [中] [小]点击:180

各市、县(区)教育局,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办公室: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央、省委关于推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制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精神,适应流动人口管理“市民化待遇、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的新要求,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现就进一步加强和创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服务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服务管理的创新工作,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必要措施,是推进人口城镇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要“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将“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列为十个重大项目之一予以推动。各级各相关部门应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公平、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创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服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积极的态度和服务的精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投入,落实措施,统筹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

二、强化政策保障。继续坚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的原则,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按照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实际接收人数,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公办学校足额拨付教育经费;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入的数量、分布和变化趋势等情况,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和发展,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的地区尤其要注重做好教育资源统筹,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强化校长、教师的配备和交流,保证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需求,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三、畅通入学渠道。各地应根据我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服务工作的通知》(闽教基〔2010〕69号)要求,对符合当地政府规定接收条件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由公办中小学校充分吸纳,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通过电脑派位等方式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对符合接收条件但受学位限制未能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根据其实际居住地址和个人申请,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协调安排到经审批设立的民办学校。所有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筹安排在公办学校或其他民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一样享受省里统一规定的免费政策,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部纳入政府资助范围。

现距新学年开学已不到2个月时间,据调查了解,一些地方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市、县(区)仍未按照闽教基〔2010〕69号文要求开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新学年入学情况的摸底测算,对今年义务教育学位是否适应需求心中无数。此种状况极可能造成今

秋开学时因估计不足而出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困难,或即使入了学教科书的供应又出现短缺,使其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利的落实受到影响。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7月下旬以发布新闻、张贴公告等方式,向社会公布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申请报名地点,引导进城务工人员到暂住片区内指定窗口申请学位,并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相关招生政策和入学办理流程的宣传。通过接受学位申请,对今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数进行大致摸底,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计划的统筹安排,另一方面根据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数量的增加情况,在8月5日之前向省新华发行集团当地分公司追加教科书订数,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课前到书,人手一册”。

各地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幼儿园建设”惠民实事项目,加快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扩充学前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儿童资助体系,满足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内的所有学龄前儿童的入园需求。同时,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对于初中毕业后没有继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要动员其参加“两后生”职业技术培训,并提供就业帮助,使他们成为新一代高素质的劳动者。

四、加强教育教学管理。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群体的特点,加强班级管理,将城市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在选配班干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充分考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构成;加强行为习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城市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互相尊重、互帮互学,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尽快融入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加强教学管理,摸清学习基础,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帮扶措施,使他们尽快跟上教学进度;加强安全教育,通过学习交通安全、消防安全、游泳安全等有关知识,使他们学会自护自救知识;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指导,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提高其家庭教育水平;加强中小学新课程管理系统的日常使用和管理,及时在网络上审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籍的异动信息,进行动态化服务和管理,形成流出地和流入地政府之间信息沟通机制,避免中途辍学。

五、加强对以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管理和扶持。严格民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准入条件,按照“谁主管、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认真做好本区域内民办学校的规范和清理工作,对于基本达到设置标准的民办学校,应在促其完成相关整改工作的基础上尽快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对于未经批准、非法举办、质量低下的民办学校,经整改仍不合格的,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取缔,并妥善安排好在校学生的就学。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扶持,通过将民办学校校长和教师统一纳入培训计划及共同开展教研等形式,指导民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校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切实保障在民办学校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权利。

六、强化教育督导与评估检查。各地要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政策落实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将其列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认真抓好落实。在教育质量检查与评估过程中,要针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流动性大、学业水平存在差异等特点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提高学校的办学积极性。为确保做好今年秋季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工作,省教育厅将于近期组织专项工作组到各地开展督促检查。

福建省教育厅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篇9

一、基本情况

兴义市坪东小学现有教学班20个,教师74人,学生1318人,其中进城务工随迁子女496人,占学校学生总人数的37.6%,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习有困难(相对)的学生226人,占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总数的46%,在我校就读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主要来自于兴义市较为边远的农村和外省市的农村,绝大多数经济条件比较差,流动性较大,存在部分学生中途插班和中途流失的情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进城务工随迁家长对其子女教育方法学习较少,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很少参加学习、接受家教培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误区。有的家长因为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但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家长把教育看成一种“跳农门”的功利行为,认为只要学习好不管怎样都行,事事顺从孩子,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甚至出现很多不良习惯却麻木不仁。有的家长对孩子精神生活不够关心、认为孩子只要能吃好喝好就行,物质上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很理想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这类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家庭虐待。

2、缺乏亲情的抚慰导致生活问题。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之老家显得较为宽裕,对子女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上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尽量答应,有的是宁可委屈自己也要答应孩子,因此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满意度较高;但由于条件所限,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存在自卑心理,又爱慕虚荣,觉得当地孩子有的东西自己为什么不能达到,甚至不愿被同学瞧不起。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忙于挣钱,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较少,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都认为生活状况一般。

3、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居住条件看,他们80%以上是租房,居住条件较差,60%以上的学生没有自己单独居室和专用书桌,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学习和生活不得不受很多外事干扰,这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教育的开展。

从家长个人行为习惯看,大多数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

4、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跟班就读,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合拍,还有的来自外省,教材不一致,学习态度不同,学习习惯不适应,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三、经验做法

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我校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

1、在收费上,按照上级有关规定,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享受与其它学生一样的收费标准,并在“六一”等节日的各种汇演中全部参与,学校对个别经济确有困难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采取免收服务性收费等做法给以减轻其家庭经济负担。

2、做好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培优补差”工作,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采取放学后教师单独进行学习辅导,对心理有缺陷的学生有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对其不定时谈话,做好心理辅导,解除学生心结。对少数“问题学生”建立跟踪辅导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过程辅导,纠正其不良习惯。

3、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洒下更多的爱。把问题较多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教育管理任务落到班级任课教师,给予这些孩子在生活、学习、思想道德上更多的爱,并把这一项工作作为对学校对教师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保证了关爱活动深入扎实而不走过场。通过学校少先队进行感恩教育,帮助进城务工子女正确认识父母外出打工的辛苦,提高他们自理、自立的自信心。

4、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农村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监护人素质。学校从家长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家长学校,以“播种习惯收获成功”为目标,向家长宣传实施养成教育的目的意义,介绍学

校实施养成教育的做法及相关的制度。指导家长学习家长读本,具体指导家长应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习惯及具体做法,提出家长需配合家校实施的具体做法。通过家校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在上级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曾先后获得兴义市“文明校园”、兴义市“示范性家长学校”称号;兴义市一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等奖”,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课题“和谐德育”研究实验学校等。

四、今后的打算

1、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和主管局的支持,扩大办学规模、改善现有办学条件,创造比较好的学习生活氛围。

2、抓好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长的培训,提升家长家庭管理素质,特别是对学生在家庭中养成教育的培养。

3、继续做好进城务工随迁子女的“培优补差”工作,让所有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都能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4、多种形式开展课外活动,让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享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

兴义市坪东小学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篇10

一、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现状

1.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

近年来,政府虽然在环县县城先后配套新建了三所中小学,但是“入学难”依然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所面临的最大问题。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县城当地户口,在县城没有固定住所,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务工情况变化,流动性大。因此,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择校时,一部分家长表示“做了多方面努力学校才接受”,一部分家长表示孩子在选择学校时曾“遭受到学校拒绝”。这就说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选择学校是一个很大问题和难题。

2. 进城务工人员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大多知识层次及认知水平较低,加上务工忙等因素影响,部分家长从不对孩子的学习进行辅导甚至不会辅导,这些都会对孩子的情感与心理方面产生影响。

3. 进城务工人员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够科学

进城务工人员在精神上对孩子的关爱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学习生活中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并不高,而老师就更低。孩子与家长、老师缺乏沟通,而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的案例分析

我们班的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这部分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非常不适应城里的生活,他们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此外,快节奏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一时半会难以适应,从而导致成绩差。

石同学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该生现就读于甘肃省环县红星小学三年级。他学习习惯差,不善学习,懒于思考,从来不做家庭作业;课后也从不读书复习,自觉复习几乎没有过,知识无法巩固掌握,学习成绩不理想;个人卫生习惯差,不剪指甲,不常换衣服,甚至有时还戴着“黑项圈”,影响了班级的精神风貌。

于是我走进石同学的家中,了解其家庭现状,以便和她进行真实的沟通。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石同学家长受文化程度和生活压力的影响,没有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导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也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而且对孩子精神生活不够关心,认为孩子只要能吃好喝好就行。

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和家长商量,三方必须有密切的联系,我要做家长的“好帮手”、孩子的“好朋友”。在平时生活中多关心这个孩子,让孩子树立自信心,给她讲人生的道理。当孩子的成绩很不理想时,我按捺住自己的脾气,不责骂,不体罚,静下心辅导孩子,找出她存在的问题。一次又一次的家访,一遍又一遍的辅导,她终于改掉了以前学习的坏习惯。看到孩子的进步,我非常有成就感。我想,有太多这样的孩子需要我们付出耐心,我们不能急于求成,要牵着他们的手慢慢前进。教育是门慢艺术,请静等花开。

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可行性建议

1. 政府应凸显“以人为本”的工作职能

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出台专门的方针政策,投入必要的资金,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农民城建设,给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必要的就业岗位,给其子女提供教育机会,发展公共服务业。

2. 学校应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在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上,一定要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倾注更多的爱。把问题较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管理任务落实到班级任课教师身上,在生活、学习上给予这些孩子更多的爱,并把这一项工作作为学校对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保证关爱活动深入扎实而不走过场。

我认为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次和蔼的谈话,哪怕是拍一下学生的肩膀之类亲切的动作,都是体现老师关爱的形式。老师要善于运用这些关爱的形式,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更要在生活上予以帮助,使学生能将老师当作自己的贴心人。

如果社会多一份投入和关怀,家庭多一份监管和教育,学校多一份沟通和爱护,我们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也会和其他学生一样健康茁壮地成长!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方面的热点课题。文章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进行一些抽样调查,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篇11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民大量涌入农场种地、打工或经商等,到我校就读的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多达430人。为此,我校严格遵照《黑龙江省农垦牡丹江管理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的意见》及农场《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子女就学工作》的通知精神,努力完善“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网络教育模式,弥补子女家庭教育的空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安心在农场工作。

一、妥善做好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入学工作

凡在我场经商和务工的人员在其子女入学时,提供真实有效的工商管理机构和务工单位出具的相关证明,我校就会安排其子女随班就读,与本场学生共享相同的教育资源。本里共安置430名务工随迁子女(其中一年级新生75人),确保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场儿童享有同等的政策,享受同等的优质、公平的教育条件和教育机会。

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同享各项政策

我校坚持免费免试入学原则,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当地学生一视同仁,并采取免试入学、同编班级,免收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政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费用负担。本住宿生受助33人。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同享各项政策,在学生管理、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考试竞赛、文体活动等方面与农场儿童少年同样对待。

三、帮助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树立学习生活的信心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多家庭经济困难,家长忙于生计,无暇照顾孩子,或者是观念陈旧,无法科学引导孩子,因此部分学生学业基础较差,缺少关爱,有很强的自卑感。对此,我校教师经常家访,并与家长保持电话和校讯通联系,了解学生校内外情况,经常找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谈心,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平时注意鼓励表扬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在学业和生活上帮扶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感。

2015年10月,生活教师组织全体住校生开展了才艺展示表演,为这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了展现自我风采的平台,使学生们在活动中找到自信,增强了进取精神,对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缩小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场学生之间的差距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大多来自落后的、教育质量不高的农村学校,教育水平、教学进度、早期教育、家长文化水平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本场学生差别很大。为此,我校教师对学习有困难的进城务工子女,加强辅导,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为了能够尽快缩短这些差距,很多老师除了完成正常的课程外,他们还利用休息时间、课外不辞辛苦,主动为他们无偿补课,并向家长传授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在老师们的无私奉献中,孩子们在学习上不再自卑,而是不甘落后,有的学生学习成绩突飞猛进,甚至超过了本地学生。

五、开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心理教育方面的问题研究

近年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校就读人数约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居高不下,达到三分之一以上。我部为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诸多教育问题,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深层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存在问题等等进行调查,继续开展《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研究》课题研究,边研究边实践,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线,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心育老师针对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向不愿与同学交往、心理存在芥蒂和隔阂等问题,专门进行了心理辅导,以心理游戏的方式来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六、加强家校沟通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同撑起一片蓝天

进城务工人员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为这些孩子补习功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利用校讯通、电话、微信等与家长经常联系,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地召开家长会,让进城务工人员及时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何及学习状况等。2015年11月,召开了主题为“同心协力,共铸孩子美好的明天!”的家长会、举办了“重视家庭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家庭教育讲座,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检视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错误、失误和不足,深刻领悟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为今后帮助孩子走向成人,走向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家教基础。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篇12

丹东市教育局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认真贯彻省文件精神并出台了《丹东市关于开展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就学扶助专项工作方案》、《丹东市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始终把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积极采取措施,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丹东地区现接收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9693人就读,完全解决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为丹东市的和谐稳定做出了应有贡献。

一、整体规划,统筹安排

我市已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问题纳入了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规划,按照相对就近、免费入学、统筹安排、一视同仁的原则,及时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到就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入学,小学由学校统一安排,在社区张贴招生通知,各校组织学生报名入学;小学升入初中就读,由教育局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居住地址,相对就近分配到初中就读。

二、实行阳光招生,阳光分班

丹东市教育局下发了《丹东市教育局关于做好中小学招生工作的通知》《关于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分班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阳关分班工作的紧急通知》等文件,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坚持按学区免试就近入学原则,本地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混合编班,在教育收费方面,免学费免书费,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动等方面学校做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指定学校参加中考,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确保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享有和城市学生同等权利。

三、简化入学程序

为了方便进城务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办理转入学手续,只需提供户口、居住证、务工证明,教育局根据其居住地按照相对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就读学校,学校无条件予以接收。

四、加强学籍管理

建立了以学校管理为中心,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中小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为加强对流动儿童就学情况监管,各校还建立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备案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掌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信息及就学、转学、辍学等情况。

上一篇:2023(最新)浙江省违法建筑处置规定下一篇:感悟生活、感悟生命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