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和心态调查

2024-12-07

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和心态调查(共8篇)

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和心态调查 篇1

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和心态调查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外来青年涌入城市生活与发展,我们也逐渐开始关注这个群体。为了更好的了解这一群体,我们必须要对他们进行一次完整的调查。我们知道进城务工青年是农村青年中最少保守思想、最拥护市场经济、最具有开创意识的一个群体,进城务工青年队伍长年往返于城乡,大大促进了城乡经济文化的建设发展和相互交流。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进城务工青年的工作积极性,这对于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如虎添翼。总的来说,深入了解进城务工青年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生活心态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关键词:进城务工青年 生活状态 生活心态

在翻阅了大量的材料以及相关的报道后,我知道了:早在十多年前,共青团就敏锐地关注到这一群体,从1993年团中央实施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东西互助——劳务协作”开始,到1996年联合有关部委开展首届全国“十杰百优”进城务工青年评选,再到2006年联合11部委深入实施“进城务工青年发展计划”,进一步加强青年农民工工作,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做好进城务工青年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1】所以,我就对进城务工青年他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他们对生活的心态感到兴趣。那么此次我走访了一家制鞋厂,进行为期10天的关于进城务工青年的调查。调查中,我对进城务工青年逐渐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产生了自己对进城务工青年的一些想法和看法。

关于进城务工青年的生活状况,我将其分为收入待遇、权益保障以及精神文化生活三个方面。

收入待遇直接决定了生活状况的好坏。所以要想调查进城务工青年的生活状况,第一个方面就必须要调查他们的收入水平及待遇保障。在我所调查的制鞋厂的进城务工青年里面,他们大多数的平均月工资为1200元左右,而较比与他们在原先农村地区约500元左右的平均月收入而言,在这里的工资所得算是不错的了。而且,每逢过年过节,公司都有发放一些生活用品之类的。从社会大方面来说,进城务工青年与在农村待业或就业的青年相比,收入还是可观的。农村人口进城务工经商,确实为他们改善其在农村的家庭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一些落后农村,农民靠外出打工,特别是进城务工经商,赚取买油盐酱醋和缴纳孩子学费、农业生产资料费、甚至税费等费用的钱。最近几年,农业收入增长非常缓慢,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负增长,农民如果有一点收入增加,也大多是来自从事非农活动的劳务收入。因此,外出进城务工,已经成为不少地方的农村和农民增收的唯一出路,也是缩小城乡差别的一条主要途径。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不断增长的需求,进城务工青年对目前的工资所得逐渐有了自己的不满。原先1200元的工资也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了。温总理指出,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特别要抓紧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因此,如何处理好进城务工青年工资问题已成为他们生活状况的关键。

保障进城务工青年的权益要落到实处。近几年,拖欠进城务工青年工资的现象是越来越严重,进城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事情经常发生,进城务工青年工资问题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为了保障进城务工青年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切实提高进城

务工青年的工作积极性,我们必须要总结经验,寻找彻底解决拖欠进城务工青年工资问题的办法。一下我从几个方面来阐述进城务工青年的权益有时候得不到保障的原因。第一个方面就是要从进城务工青年自身的文化素质说起,我们都知道进城务工青年也是农民工的一部分,他们同样是来自落后的农村,而城市居民往往是意识上就已经在歧视他们了。当进城务工青年来到城市时,就会发现他们较难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不是农民工不思进取,而是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城乡教育不均衡所致。据调查,农民工的平均教育年限是7.5年,而城市人口的平均教育年限是12年,可见,农民工的素质相对低下是几十年来城乡教育的不平衡发展所致。【2】更严重的是,近三十年来城市进城务工青年子女接受教育是比较困难的。在农村,因为父母要外出打工,孩子就成为留守儿童,因此孤独、厌学等人性的阴暗面就会成为一种现象;而在城市的农民工同样也很难让孩子进入正规的学校读书,大多都在一些学费便宜、教育设施不完善的学校就学,这种生活的强烈对比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自卑。由于城市各级政府的重视不够以及没有为他们向政府呼吁的组织,因此在这种社会排斥之下,农民工想让他们的子女得到城市教育公平性的愿望是很难得到满足了。第二方面就要讲到政府的约束力了,首先政府没有出台相关的法令来有效的保障进城务工青年的权益;其次,即使政府出台了有关的法令,但是也很难实施起来。因此,如何保障进城务工青年的权益就显得迫在眉睫。

丰富进城务工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进城务工青年背井离乡来到了城市,他们上班时工作繁重,生活圈子狭窄,容易产生失落感和孤独感;虽然许多务工者工资低、休息时间又少,不能顾及精神生活的消费,但主要还是一些城市居民不愿意与他们一起娱乐,一起开展活动,就增加了他们融入本地生活的困难。在我所调查的进城务工青年中,大多数认为业余文化生活枯燥无味,普遍存在无聊的感觉,希望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如果进城务工青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就有可能使一些人滑向赌博、偷窃、抢劫等违法犯罪的道路,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于进城务工青年的心态,我将其分为工作心态以及社会心态两大类。

说到工作心态,我们不得不从当今的就业形势说起。现如今社会上的进城务工青年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农村青年自身素质普遍偏低,严重影响到了他们工作收入的提高,虽然进城务工青年在思想上具有开创意识,但自身的素质文化却不一定能够达到目前社会上大部分用人的标准,必须要经过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专业培训,可是有一些企业并不愿意给他们进行培训,这样一来大大降低了进城务工青年的就业率。据有关资料表明,在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中,从事建筑、餐饮、环保、搬运、保安、家政服务等普通工种占进城务工青年的比例最高,技术工人次之,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所占比例不到8%,表明大部分进城务工青年所从事的都是城镇居民很少有人干的最基础的工作,而且是临时打工或者应聘到企业的居多,自己独立从事生产经营的则较少。【3】所以进城务工青年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大大影响了他们对于工作心态上的消沉。调查中,有一半多的进城务工青年对工作失去积极性,或者是曾今有过。而当我问到是什么使他们失去工作积极性时,他们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一个词——工资收入。所以如何处理好进城务工青年的工资问题是改变他们心态的直接方法。

说到进城务工青年的社会心态,我们知道进城务工青年和城市职工相比,不论是工作环境、工作待遇还是社会保障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差距,这样的差距很容易引起两者之间的矛盾。近年来一些社会问题频频发生,有不少就是因为进城务工者不满于社会现状,有的甚至产生报复社会的念头。对于这一步分的人群,我们要是避而远之,那么这种现象将会层出不穷。所以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个问题,而不是一味的躲避这个问题,认

为进城务工青年会处理好他们心理问题的想法是幼稚的。

分析了以上的各项,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进城务工青年所处的困境,一方面是城市人民的冷眼,另一方面则是自身思想文化上的束缚。因此,要使这一人群健康和平的发展,我们首先希望城市人民尊重他们,企业各单位多给予他们帮助。其次是要有专门的机构来为进城务工青年所遇到的困难进行疏导,一解决他们的难处。这样对于进城务工青年建立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意义重大的。

参考文献:

【1】卢雍政,《全面加强进城务工青年工作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卢雍政同志在全国进城务工青年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2007年04月28日

【2】重庆师范大学,《论我国农民工的权益保障》

【3】共青团溧水县委员会课题调研组,《农村青年就业状况调查及思考》,2004年11月

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和心态调查 篇2

目前浦东新区初中阶段外省市借读生占学生总数的19.3%, 达一万三千多人, 在公办学校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 这一现象在农村地区尤其突出, 在目前浦东农村中学起始年级中,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比例占学生数的50%上下, 其中最多的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 他们外来务工人子女群体的教育已成为教育研究不能回避的问题,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和浦东教育质量的提升。

教育是社会的影子,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环境的独特性, 他们的英语学习动机、习惯、策略、方法等在独特的成因下有着鲜明的特点, 英语学习现状在社会背景、家庭状况、教育基础、就读愿景等诸多因素作用下催生了诸多的困惑和困境。本文就此对浦东新区部分农村中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英语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 了解浦东乃至上海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英语学习的现状, 帮助我们采取正确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提高英语教学效能。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选择了浦东新区12所农村中学的预备和初一的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共686名学生。同时为了从不同纬度来分析和比较这一特定群体的英语学习现状, 本次调查还选择了这12所学校的预备和初一年级的部分上海户籍学生参加了此次问卷调查, 作为参照。

调查问卷由两种形式组成: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沪就读和英语学习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包括他们英语学习兴趣、习惯、成绩、方法、上课参与度和被关注度、课堂表现。第三部分涉及学生英语学习的外部环境支持。主观题由五道题目组成, 了解他们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对家长和教师的建议。

问卷调查在2008年5月份启动, 7月份结束。12所农村中学预备及初一的部分英语教师发放问卷并组织问卷调查, 课题组的部分教师参与了问卷的统计和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 基本情况

基本情况的调查由6道题目组成。从表1的调查结果来看,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因为父母亲工作环境的变动, 学习环境也频繁变化, 小学阶段读过的学校在三所以上有55人, 占8%, 他们在上海开始学习的年级也各不相同, 45%的学生小学一年级就在上海就读, 而其他都是陆陆续续从各个年级转到上海就读;同时由于他们来自全国各个省市, 目前全国各地小学阶段开设英语的时间都不相同, 英语教材也不一样, 各地对小学毕业生的英语要求也各不相同, 学生的英语起点水平差异性很大。其中有47.7%的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后才开始学习英语, 而上海和大部分沿海发达地区的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学习英语。学习环境的频繁变动和英语学习的起点不一是他们英语学习先天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将近40%的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老家就读, 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清晰的目标, 不知道何去何从, 对学习环境缺少归属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由此带来了学习包括英语学习的焦虑感。

(二) 学业基础和态势

调查显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英语基础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两极分化严重, 学生的个体差异巨大, 部分学生能达到优秀的水平, 考试成绩基本保持在80分以上, 但也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英语学习困难学生, 学习成绩在50分以下的占39.3%。二是英语成绩总体水平偏低, 考试成绩的合格率在45.1%, 这个比率要远远低于上海户籍的学生的平均水平。从分布来看, 在及格分数线左右的学生偏多, 尤其是在50分左右, 在40~60分之间的学生占36.2%;在理论和现实中, 任何一个群体在学习一门学科时里必然存在着个体的差异。然而在中小学教学中有着一种二八现象, 在科学、自然、正常的教学状况下, 按照中小学教学大纲的要求, 任何一门学科的不及格人数和合格人数的比例基本维持在2:8左右。从这个数据可看, 他们英语成绩偏低的关键原因不是因为自身的学业接受能力而是外在的客观因素的影响。

有趣的是:学业成绩不合格的学生比率和感到英语学习困难或较困难的学生比率基本接近, 表明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感知是与学习结果或学业成绩是密切相关的。统计中还有一个现象, 在学习中始终存在着一群英语学习困难和在英语学习的大门外徘徊的学生, 他们在课堂上中始终是一个旁观者, 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 缺乏基本的英语知识和技能, 语言的思维和文化淡漠, 学业成绩总在40分左右, 对未来的学习更是缺乏信心。因此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英语的发展水平是令人担忧的。

在英语学习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听力和阅读感到比较困难, 尤其在目前二期课改的背景下, 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了进一步的要求, 学生本身的英语基础先天不足, 知识和技能相对薄弱, 语言学习的环境缺乏, 在这些因素下, 在英语学习中属于上位目标的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对于他们形成了很大的挑战。

(三) 课堂表现和需求

从表3可以看出在英语课堂中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首先表现在教师缺少对这部分学生情感关心和学业关注。其次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参与意识也很淡薄, 只有13.1%的学生能经常举手回答问题, 49.2%的的学生很少或从不发言。他们表示比较喜欢直观、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以及图片、游戏、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这既符合于预备、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也符合刺激多种感官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规律。53.2%的学生喜欢幽默风趣型的教师, 61.5%的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特别关注和学业支持, 如多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 上课的时候能多提问题。

(四) 学习习惯和策略

从调查结果来看, 48.5%的学生在课堂上有记笔记的习惯, 29.6%的学生能有时记, 21.8%的学生很少或从不记笔记。13.7%的学生能根据第二天学习的内容预习, 50.6%的学生有时能预习, 35.7%的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在遇到学习的困难时, 15.9%的学生能够向教师请教, 60.9%的学生愿意和同学交流和沟通, 13.7%的学生会自己借助各种工具解决问题, 而9.5%的学生不请教任何人或借助任何工具, 不会就不会。每天化在英语学科上超过一个小时的学生为15.2%, 50.9%的学生花费30分钟左右, 29.2%的学生花费在20分钟左右, 4.6%的学生从来不在家后复习或学习英语, 即使是66%的学生能至少花费半个小时在英语学习上, 但他们主要是用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学生很少去阅读英语文章, 拓展英语的知识和能力。

从以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法指导, 没有形成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在遇到学习困难和障碍时采取迂回和避让战术, 学习主动性较差, 不能有效和主动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导致知识性和阶段性的错误累积, 时间一长, 势必影响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和学习信心的培养。

(五) 学习环境和资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英语学习环境、资源、条件受家庭条件、生活环境和家长文化水平的影响与城市学生有很大的差异。6.1%的学生在生活中能经常看到或接触到外国人, 95.1%的学生很少或几乎从来不接触外国人;同样19%的学生在家里或社区能看到英语的标志或信息而且能举出一些例子, 81%的学生很少能看到或关注周边环境的英语信息或标志。22.6%的学生家里没有用于播放英语听力的收录机, 70.9%的学生家里没有订阅英语杂志或报纸, 90.8%的学生家长不懂得英语, 更不能指导子女英语学习。87.2%的家庭没有可以上网的电脑。

从调查来看,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缺乏良好的外部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 在生活中学生对英语的感知和接触机会不多, 第二语言的习得环境先天不足, 语言输入的渠道单一, 生活性和交际性的语言自然生成条件缺乏;家庭予以的学习支持和资源保障不够。

(六) 文化意识和程度

课题组对学生文化意识和程度的了解主要以问答题的形式调查, 55%的学生或多或少能讲出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在英语国家的基本概况调查中34%的学生能讲出如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英语国家的首都, 有个别学生能讲出英语国家的面积和位置。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与他们的语言知识有一定的距离, 他们在学了四五年英语后对于英语文化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节日和姓氏的了解上, 对于英美国家的概况所知不多。可以说这个学生群体对英美文化的知识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层面, 跨文化意识不够强烈, 文化知识不够丰富。

四、对策与建议

1.坚持以教学大纲为本, 切实落实阶段性教学目标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英语水平整体落后, 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的接受能力的差异, 而是教材和学习环境变动相对频繁造成的, 由于教材和环境的脱节, 致使学生出现了阶段性的知识缺失, 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 而忽视这一群体的差异和需求, 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的英语学习焦虑感明显增加, 如果他们得不到教师的特别关心和有效支持, 学习成绩会一落千丈, 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会渐渐消失。

因此, 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教学大纲为本, 切实落实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动是无法避免的, 而教师的阶段性教学目标是固定的, 英语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也是固定的, 所以无论是哪一个年段的教师, 都应通过“以学定教”, 强化阶段性的教学目标, 教学大纲是所有阶段性的教学目标的总和, 一旦达成了每个阶段性的教学目标, 整体的教学目标自然而然就达成了。

为了保障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和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达标, 教学管理和教研部门可以细化教学大纲, 对每个年段提出目标和要求, 强调合格的标准;同时学校应对这部分学生跟踪管理, 避免出现因为环境的变动而影响学生发展的“硬伤”;教师应严格执行课程标准, 以教学大纲为本, 强化阶段性目标的达成。

2.改变教的模式和学的方法, 激发兴趣, 营造环境

在调查中学生普遍喜欢直观、图文并茂、形式多样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方法以及图片、游戏、多媒体等教学辅助手段;同时英语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英语兴趣也要在实践中进行, 只有通过实践, 让学生体验语言本身的交际功能,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也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英语教学的课堂在生活化中不断拓展和外延:学校可以组织英语角、兴趣小组、辩论、晚会、竞赛等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与学生水平相当的电视节目、英语动漫和阅读英语报纸, 帮助学生在语言习得和学得中积累词汇, 增加语感, 汲取文化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言能力。教师也应在教学中创设情景, 让学生大胆运用语言, 积累运用英语的经验, 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 这样, 学习英语的兴趣会越来越高。

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和心态调查 篇3

我国高校扩招政策使得各高校的办学规模空前扩大,因为师资的短缺,各高校纷纷引进了大量青年教师,随着老教师退出教学岗位,教师队伍更加年轻化。学校未来如何发展、发展成什么样,某种程度上依赖于青年教师。他们的整体行为和观念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所高校、乃至我们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质量和特征。因此,必须重视高校中青年教师的生活和发展状况。

二、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范围为上海松江大学城中的工科院校,主体对象为40岁以下的理工科青年教师,共发出调查表200份,回收有效调查表185份,调查情况汇总如表一所示。

表一 调研汇总表

年龄范围40以下100%

婚姻状况已婚(不含离异)87%

未婚(不含离异)10%

最高学历硕士35%

博士55%

职称状况中级48%

副高级以上35%

家庭人口数2~3人62%

3人以上17%

住房状况1自有有贷64%

租住24%

住房状况2

(住房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百分比)15%以下16%

30%以上28%

科研状况1有第一负责人纵向项目(市级及以上,不含优青)8%

有第一负责人横向项目(二十万以上)3%

科研状况2

(年科研总经费)一万至五万74%

五万及以上20%

科研状况3

(年发表论文数)两篇70%

两篇以上28%

科研状况4

(年发表核心论文数)一篇45%

两篇及以上35%

教学状况1

(年课时数)320以下20%

450以上15%

教学状况2

(周备课时数)十小时以下30%

二十小时以上3%

通过调研发现情况如下:

1、教学任务重,教学质量堪忧

在调查的青年教师中,承担主讲课程年课时在320以上的占到80%,各学院开设的课程中60%以上是由青年教师主讲,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青年教师的整体备课时间不足,有30%的青年教师周备课时间不足10小时,主要为工作5年以上的青年教师。

2、高水平科研能力不足

有第一负责人科研项目的青年教师总体数量较多,但绝大多数为一般横向项目,获得省市级、国家级纵向项目的仅为8%,取得较大横向课题的不足3%。

3、继续教育和培养难

相当多的具有硕博学位的年轻教师,几乎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工作经验,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经验不足,学术方面的积累也很一般,加之老教师由于教学科研任务繁重,无暇顾及对青年教师的引导与帮助,致使有的青年教师彷徨迷茫,情绪低迷,对前程充满担忧,对工作敷衍了事。

4、住房难,晋升难

现在具有硕博学位的青年教师,年龄一般在30岁左右,走上工作岗位就马上就面临结婚的现实,但由于收入水平偏低,加之沪上房价居高不下,所以拥有自己住房的很难,往往集全家之力交上首付,以后每月归还贷款成为“房奴”,64%的青年教师有贷款的压力。近1/3的青年教师归还贷款或租房租金的支出达到家庭总收入的30%以上,毫无幸福可言。

目前高校的高级职称(含副高)规定了指标比例,致使各高校副高以上职称基本都处于饱和状态,每年每个学院只有一两个晋升指标,导致职称评定条件太高,还有行政权力或其他因素干扰学术权力的原因,使职称评定的不确定性增加,这些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人心不稳、人心思变的情况。

三、建议总结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决定行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素养的必要载体,通过自我教育和互相帮助促进师德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工会作用,积极组织健康向上的文体、联谊活动,让青年教师通过活动融入集体,增进友谊,在交流中用集体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年教师。

2、加强二级学院领导

学校二级学院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将青年教师参加讲课比赛作为学院考核的刚性要求,为青年教师展示教学能力和交流教学方法创造条件,促使其授课水平的整体提高。学院积极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在职学习或参加产学研实践,加快提升青年教师的学历及实践经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营造青年教师用于争先、用于创新的氛围。

3、完善的改革与构建

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和心态调查 篇4

劳动保障权益现状问卷工作的调查报告

毕节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按照《关于开展我市进城务工人员劳动保障权益现状调研工作的通知》(毕人社通[2012]262号)文件要求,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实施,深入到辖区内洗浴、服装行业等用工单位,采取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进城务工人员劳动保障权益现状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状况

我县目前共有16岁以上60周岁以下农村人口302850人,进城务工人员约109600人,其中省内务工人员约65760人,省外务工人员约43840人,随机抽取29户用人单位(其中酒店3户、洗浴中心5户、服装店21户)336人进行调查,我县进城务工人员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队伍庞大,文化程度低。我县进城务工人员自2011年末达10万人以上,男性平均年龄30岁,多数分布在建筑施工(48%)、煤矿采掘(32%)、其他行业(20%);女性平均年龄26岁,多数分布在酒店餐饮(40%)、洗浴(15%)、服装(20%)、超市(15%)、其他行业(10%),从文化程度看,基本上是初中及以下文化。

1关于开展我县

(二)密集度高,技能单一,职业层次低。我县进城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分布在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劳动密集型的服务行业,大多从事技术含量低的工种。

(三)务工人员中,女性占比重大。我县城区进城务工人员大多来自县外和郊区农村,他们进城务工的收入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行业特点,九成是女性,多数在18—25岁这一年龄段,大部分未成家,每月所挣工资基本上只够自己花费,除了租房费和生活费后所剩无几。

二、进城务工人员劳动保障权益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劳动报酬低。进城务工人员工作时间灵活,工资分配形式主要有按月定额工资、计时工资、计件工资、承包工资等,多数进城务工人员的月收入均在1000至2000元左右。

(二)流动性大,稳定性差。进城务工人员多是通过自发方式进城务工的,主要靠通过老乡或亲戚朋友推荐,多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在同乡、同族的介绍带领下进城务工,形成了同地方、同血缘集聚群体。

(三)务工人员法律意识淡薄。洗浴、服装等行业部分务工人员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不愿意缴纳社会保险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采取法律手段理性维权。

三、进城务工人员劳动保障权益问题的原因

(一)劳动力资源过剩,劳资矛盾突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的长期存在,加剧了“强资本、弱劳动”的趋势,“有劳动没关系,有关系没合同,有合同不平等”,成为了进城进城务工人员遇到的普遍问题。即便是劳资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由于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一纸合同对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也是非常有限的。进城务工人员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少数进城务工人员的雇佣观念较重,用人单位侵害其合法权益时,为了保住饭碗,往往忍气吞声,采取默认、忍耐的态度。

(二)素质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低。相对城镇职工而言,进城务工人员自身素质相对较低,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市场竞争力差。

四、做好进城务工人员权益维护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政府相关部门要在认识上深化,调研要出成果。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问题的若干意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工作记在心上、拿在手上,按照在政治上关心、管理上规范、权益上维护、素质上提高、生活上照顾,使进城务工人员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就业待遇的要求,认真研究和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二)政府相关部门要在政策上保障,关键要靠制度。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问题的若干意见》,结合我县实际,从政治安排、制度设计、社会管理等方面,逐步消除影响进城务工人员权益实现体制性障碍,让进城务工人员在城县享受到平等待遇。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在身份上错位、权益上缺位、社会上边位的现状,政府要把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和维权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三)在责任上有明确,管理上有机制。要明确政府的责任主体地位,落实“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社会管理原则,逐步消除影响进城务工人员劳动保障权益实现的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就业和落户的准入条件,把进城务工人员对就业服务、社会保障、住房、子女上学等需求纳入公共服务的范围。

(四)在资源上整合,运作要抓具体。一是整合培训资源。把搞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工作作为对进城务工人员权益最积极的维护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最有力的举措,推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春暖行动”等部门实现优势互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部门联动、服务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二是整合救助资源。围绕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就业、生活、看病和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政府相关部门要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帮扶和援助机制,建立进城务工人员法律援助组织,法院对涉及进城务工人员的案件应优先处

理、简化程序、降低成本。三是整合经费资源。把对进城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的财政预算。

金沙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和心态调查 篇5

摘 要: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城镇务去开辟新的人生之路,寻找新的生活姿态。为了进一步了解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构建和谐城镇我们做了此番调查。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状况普遍有所提高,但在住房,子女就学,维权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生活;工作;改善;提高。

在我们的城市里有着这样一群可敬的人,他们背井离乡,来到这里打拼;他们冒着严寒酷暑,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默默无闻的用自己辛劳和汗水,铸就着城市的辉煌。他们是构筑城市的一粒粒微尘,他们有着一个不起眼的名字:外来务工人员,但他们也是折射着城市荣辱的一束束亮光,给城市增添着希望的光环。社会需要感恩,需要互帮互助,我们的社会需要给这个群体更多的关注。下面我们就从生活和工作两个方面来分析我们调查的情况。

生活————

一、收入不高生活节俭略有结余

外来务工人员人均月支出为1165.15元,伙食费用是其最主要开销,其次是住宿费用。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平均收入与我市城镇在岗就职居民月平均收入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城镇居民收入偏高。

调查数据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的人均月开支为1165.15元,其中用于住宿的费用平均为262.51元,用于伙食消费的为423.40元,用于通讯的有107.96元,用于生活用品的有129.54元,其他消费的有276.06元。

一.住宿靠租房 吃饭自己煮

多数外来务工人员租住村镇私人出租房屋。

近年来,城市中的房价不断攀升,加之物价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外来务工者在城镇生活的成本。务工者大多居住在出租房,也有一部分住在员工集体宿舍,自己购房居住的较少。总体来讲,用人单位有提供宿舍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人还是以租住房屋的形式来解决住宿问题,且年轻务工者合租的情况比较多。

在伙食方面,有选择自己煮的,有单位食堂包餐的,也有一部分选择外卖快餐方式的。他们主要是从经济实惠、方便和节省时间角度来考虑的。

二.看电视、读书看报、上网聊天是外来务工人员首选的休闲方式

外来打工者平常工作繁忙,休闲时间很少,但平时的休闲方式丰富多样。在调查中发现,看电视是最主要的休闲方式,从不看电视的只有7.9%,经常看电视的就有50.1%;读书看报其次——休闲时间经常读书看报的占31.7%,有时会读书看报的占28.6%,偶尔会读书看报的占24.4%。除此之外,他们偶尔还会上上网,打打球缓解工作压力。

可以看到,务工者的休闲方式都比较健康,他们更愿意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吸收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为自己“充电”,同时也缓解工作的辛劳。政府和企业在进行和参与社区建设的同时可以多考虑务工者的休闲需求,多设立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引导他们选择有益身心的休闲方式。

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仍存在一定困难

虽然政府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建立了专门的民工子弟学校,但仍有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因找不到学校或负担不起学费而缀学。调查中有31.44%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在外出务工中经常碰到教育费用负担不起的困难,57.53%的人认为子女就学学费高、负担重,21.81%的人表示子女就学时需要交纳借读费、赞助费。

四.歧视外来务工人员的现象仍然存在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外来务工人员主要从事苦、累、脏、险的工作,同时也承受着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调查结果显示有51.85%的外来务工人员“偶尔”或“经常”遭受歧视排挤,一方面,使外来务工人员不能融入城市社会,难以形成正常市民的规则和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在城市中遭受的种种歧视性待遇,得不到基本的尊重和人际关照,促使或加重了他们的孤立感和无助感,产生对城市居民的不满情绪,甚至对立情绪。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容易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工作————

一. 外出打工为了什么

外来务工人员选择外出打工的原因有多种,一般认为是受不发达的经济状况的影响,为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而出来打工。但在调查中发现,真正因为家庭经济原因而外出打工的只占一部分。为了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来到城市的也不少。

外来务工人员外出务工的原因,主要不是来自家庭及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政府和社会的间接影响,而是来自自身发展的愿望,即提升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外来务工人员大部分是青年人,他们有更大的热情希望培养和发挥自己的能力,认为年轻人就应该有“闯劲儿”。

二. 工资问题

工资问题是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的重中之重。与城镇职工相比,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问题相当突出,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

大部分务工人员的权益都能受到保护,但也存在一小部分企业,拖欠工人工资,经常加班加时,但不给予务工者相应的补偿。一些乱扣工资,交抵押金的现象依然纯在。

三. 社会保险和福利权利的缺失

这一块存在不少问题,也是今后政府工作的着重点。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个体和私营企业要么不给农民工买社会保险,要么为了应付检查只给少部分农民工投保,要么避重就轻只买一种保险,而回避其它几个险种。大多数用工单位没有按《劳动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一些从事危险行业的用工单位与农民工签订“事故责任自负”的“生死合同”。

我国宪法第33条第2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一条款同样适用于农民工。同时,《劳动法》第3条第1款规定的:“劳动者享受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等权利。此外,《工会法》、民法、合同法、三大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仲裁法、人民调解条例等实际上也规定了民工在不同具体法律关系中的法律地位及其行政的、司法的、准司法的权利救济途径。

四. 企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培训

一些企业对外来务工人员进去必要的就业培训,一方面提高了务工人员的劳动力技能和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企业效率。社区同时也开设一些课程,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正确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保障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意见建议

1、完善劳动就业体系,进一步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2、切实维护合法权益,进一步提高各项保障水平。

3、多方拓展办学渠道,进一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4、规范创新管理模式,进一步搞好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生活环境。

5、加强宣传正确引导,进一步提高居民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张敏杰:《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城镇外来务工人员生活调查

进城务工女性婚恋调查报告 篇6

说起婚恋,福建省大田县28岁的姑娘黄露显得很心烦。这个春节,她几乎是在家人和亲戚“尽快回家结婚”的催促中度过的。没熬过正月十五,黄露就从位于农村的家里“逃”回了工作地莆田市。

在城市里,有很多像黄露一样的打工女性,她们在花季年龄离家,不久便被催促着返乡结婚生子。她们有着城市女性的新思想和生活方式,却不得不面对来自农村的婚恋传统压力。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几乎决定了她们后半生的命运,这些打工女性的选择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她们下一代的人生和乡土社会的面貌。

近日,《工人日报》记者辗转联系到了几位从农村外出打工的女性,了解她们的人生选择与归宿。

不想在家人催促下闪婚

外出打工、回家相亲、闪电成婚,这种延续多年的农村婚恋传统模式,让像黄露一样的女孩子们觉得厌倦。黄露并不是没有男朋友,连续两次与介绍对象相处不到一年就分手的经历,让家里人觉得不放心,希望她早点把婚事定下来。黄露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她现在的男朋友是大田本地人,两人已交往了大半年,但她仍然觉得彼此还没到可以谈婚论嫁的程度。“这是一辈子的事情,不能因为家人的催促就闪婚。”

事实上,黄露的担心并不多余。很长时间以来,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春节回家不到一个月时间,就要完成从相亲到订婚甚至办喜宴的整个流程,既解决了终身大事,也给家人一个交代。但这样的“闪婚”,已经渐渐显现出它的弊病。

家在江西农村的郑雪高中毕业后就去了广州打工。经过近在服装工厂和商场的摸爬滚打,她终于经营起了自己的服装生意。尽管事业经营得不错,但郑雪的婚恋生活却有一段不如意的时光。

5年前,郑雪因“闪婚”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生活,但对那段经历,郑雪讳莫如深。她的表弟告诉记者,,25岁的郑雪禁不住家人一再催促,在春节期间,通过介绍认识了相邻乡镇一位在福建打工的小伙子,并很快登记结婚,还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但由于两人婚前的工作都比较稳定,春节结束后他们又各自回到了打工的城市。缺乏感情基础,再加上两地分居,夫妻俩的矛盾很快浮现出来。

据郑雪的表弟回忆,那段时间郑雪常抱怨和新婚丈夫“打电话两分钟就没话讲了”。尽管家里人一直劝慰她说“感情可以慢慢培养”,但不到一年时间,两个年轻人还是因性格不合“闪离”了。“闪婚闪离”的经历让她对婚恋有了新的认识。

初,她与在广州认识并相恋1年的男友结婚。如今的郑雪已是一个1岁男孩的妈妈。对于现在的婚姻,郑雪只是简单地说“互相了解过的感情更让人安心”。

不想嫁回去当留守妇女

来自江西赣州农村的余燕在北京西单明珠商场的档口里经营着一家美甲店。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正给一位顾客做着美甲。余燕说自己是来北京的,现在算起来有十多年了。最初,她在一家饰品店当店员。“店里的几个小姑娘都喜欢弄指甲,我接触到了这个行当。”余燕说,从刚开始当学徒,到现在自己盘下一个店,她觉得很有满足感。

当记者问她要不要回家结婚时,她笑得特别爽朗:“如果我没有找到自己的事业可能会回去,现在肯定不会了。谁都想过更好的生活,不是吗?”余燕说和自己一起出来打工的几个姐妹都早在几年前回去结婚生子了,“她们目前都在家当留守妇女,我不想过那样的生活”。

余燕旁边档口的一个店员插嘴说:“在老家要是不做点小生意肯定要出来打工的,靠种地哪能养家?不想留守也行,得把孩子放家里。我就是把孩子放老家和丈夫一起出来的。”

“既然出来了,就不想回去了。”余燕说。她今年28岁,在老家已经错过适婚年龄,但却一点都不着急。如今她在燕郊买了房子,算是安了家。“来到大城市就接受了新思想,结婚肯定是要找个志同道合的人,如果他想回去,我们应该也成不了。”说“志同道合”几个字的时候,余燕特别加重了语气。

不能放弃城市的环境与机会

记者联系到第三个采访对象刘娜娜当天,她为了协助处理客户与银行的纠纷,一直到晚上9点多才下班。这意味着今天她不能赶回位于平谷县城的家,只能在单位的宿舍将就一晚。“虽然见不到孩子,但不用明早5点多就出门挤公车,也好。”早已习惯这种生活的刘娜娜显得很释然。

今年是刘娜娜到北京的第12个年头。高中毕业后,她便离开山东济宁的农村老家,来北京投靠舅舅。因为学历不高,前6年她都只能做邮政投递员,“就这,还是托熟人介绍的。”刘娜娜回忆说。这份工作对女孩子来说并不轻松,日晒雨淋都得在路上奔波,但她也因此迅速了解了这座城市。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这都是她从未感受过的`。“当时就觉得这里充满了新鲜的人和事,等着我去认识和尝试。”

因为工作认真努力,刘娜娜被调到所在片区的邮政储蓄银行做柜员。此时的她,虽然只是每月工资不到3000元的合同工,但已下定决心要留在北京。“虽然这个城市已不再是新鲜的地方,但在日常生活以及与同事、客户的来往中,我逐渐了解到北京在医疗、教育、文化、公共设施等各方面的优势,为了自己,也为了下一代,我想留下来。”

,刘娜娜与现在的丈夫认识并开始恋爱。20底,两人结婚了,并在20诞下了一个儿子。因为丈夫是平谷人,夫妻俩把房子买在了平谷县城,平时由婆婆在家照顾孩子,尽管常常要奔波在城区和平谷之间,但她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意。

刘娜娜向记者透露,家里人此前曾多次想给她介绍家乡的男孩子,都被她婉拒了:“没有较长时间的相处,以后怎么可能一起生活啊。”结婚前,老家的亲戚数次劝她回济宁,也有人认为她是为了户口才选择了现在的婚姻,“谁都想成为北京人。”说到这里,她顿了一下,“但即使没有这个身份,我也会留下来,这里就是我的家。”

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和心态调查 篇7

关键词:生活现状;青年教师;农村;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048-01

农村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压力大、负荷重

教师是一份高压力的职业。而压力的来源主要有工作负荷压力、考试压力、社会地位压力、学生家长的压力,还有来自自身的压力。归根结底教师的压力还是来自社会、学校组织和教师个体三个方面。随着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师德好,而且要业务精,却忽视了教师也有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教师每天要面对的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还有学校领导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一旦学生到了学习的过渡阶段,学生的升学率也就成了领导、家长、老师最关注的问题;家长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孩子的身上,要选择好的教师,所以对老师的期望值更大。在老师这个职业中,他们经常都是早上7点到学校,每天忙到很晚顶着星星回家,疲惫不堪,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然而对于农村教师,每天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管理学生外,还要承受更多的考核,成绩排名、升学率等。

二、待遇低、福利薄

待遇超低现象。很多学校的教师除了工资外没有其他任何收入,接着扣去各种费用,就只能糊口,不能养家。所以教师最怕出差,因为回来后不能报销出差费,学校甚至有时还要向教师硬性集资,无疑是雪上加霜,然而不交就让他们下岗。在工资拖欠问题稍微得到缓解的今天,大多数农村教师依然是村里最贫穷的群体。我特地走访了几位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差,工资低,这是大多数农村教师的心声。由于农村经济相对城镇比较落后,经济的不发达导致教师的收入比较低。这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正比。地区偏远、经济落后导致财政支出不能及时到位,致使农村教师的整体收入还是偏低。值得关注的是,绝大多数农村教师们仍是“每个月都在等着发工资”的状态。

三、职称评定滞后

城镇的老师职称评定标准体系比较规范,有专门的机构直接评定,而农村的老师由于信息的落后、评定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从而会影响到教师们职称的评定。还有,公办老师工资是国家发的,没有什么后顾之忧,所以没什么压力和紧迫感。然而聘用教师不一样,他们之中大多是年轻人,很多都是刚刚毕业未分配的师范院校的学生,最初对教育和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和公办教师一样的待遇,所以干劲十足。在刚进学校的时候,年轻人都会你追我赶,都在暗中默默地互相较劲,看谁的教学成绩好,以至于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放弃自己的休息时间,不惜在课外活动时上课,恨不得一下子就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全部交给学生。闲下来的时候他们聊得最多的也是学生怎么样,怎样才能上好这一课,工作虽然忙碌但很充实。然而很多聘用教师在满怀信心地干了一年后,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由于现实和理想的猛烈冲撞,热情往往开始降温。

四、物质、精神匮乏

由于农村的学校都处在偏远地段,交通运输方面不发达,以至于老师很少有活动,每天的生活都很固定,基本上是上课后就回家批改作业,过着一些看似简单实则“乏味”的生活;信息也比较落后,一些演出、活动也很少参加,偏远的地方电视网络及一些多媒体就更稀少了,精神食粮比较稀少。有的工资也不算很低,但生活还是远不能和那些城里的老师以及公务员们相比。参加工作十几、二十年的农村教师,现在还住的是学校的房子,寝办合一,买房的事根本不敢想。很多农村教师都把能过上城市生活作为自己人生的一个奋斗目标。不少农村教师失落感强,很多农村青年教师工作态度消极。他们最大的苦恼不仅是待遇低,而且社会地位得不到充分的肯定,从而缺乏热情,没有好的机制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水平。其实刚开始工作的两年,农村教师也很认真地去钻研了教材,探究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守住清贫,确实感觉到精神上有过富有,但这种富有却是不能持久的。青年教师是学校里收入最低微的阶层,工作虽然辛苦却囊中羞涩。而且农村的文化娱乐设施又相当落后,远远无法满足年轻教师的精神生活需要,这对于活泼好动、血气方刚的青年教师来说更是难以忍受。长期在超负荷运作和高强度压力下身心却得不到应有的放松和调节,身体和精神长期处于一种精神疲惫状态,早就失去了年轻人的青春活力。农村青年教师再苦再累也会觉得还是有希望在前头,这样才能保持年轻人旺盛的朝气和蓬勃的生机。

五、继续教育质量不高

如果对于农村青年教师来说,物质条件的贫乏是一种不良刺激,那么缺乏专业成长的机会则是更为严重的负性事件。很多农村教师们都有意识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农村教师也希望通过培训解决他们在用新教材授课中产生的困惑与矛盾。农村教师都非常愿意参加继续教育,但现在很多继续教育都效果一般,不仅要交不少钱,少则一两百,多则上千,而且计算机还要过关考试,普通话也要过关考试,这些是必要的。但是有些教师认为继续教育的效果一般、较差或很差。而且青年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没什么效果的原因在于:培训的内容与教育教学工作实际脱节,培养与培训倒挂;有的培训教师的水平还不如受训教师;培训内容重复等。致使教师们对继续教育产生了抵触情绪。我认为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教育没有给青年教师一个确定的目标,没有一个可以为之奋斗的目标,没有一个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目标,更不要说没有给这样跳一跳的机会。所以在农村教师中的聘用教师,只能是在忙碌的教学中消磨自己的光阴,一天天失去理想和追求。

参考文献:

[1] 廖其发.《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研究》[M]. 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2]徐勇 .《中国农村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

[3]邹敏.《农村教育现代化》[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进城务工青年生活状况和心态调查 篇8

为了解我市城市农民工进城务工情况,为党和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潍坊市调查队按照省总队的统一部署,对今年春节过后特别是正月“十五”前后,农村劳动力集中进城务工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进行了调研。调查采用入户实地调查和街道社区拦截调查的方式,先后到奎文区新华居委会、山东海龙股份有限公司、潍坊市建工集团、山东昌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与农民工进行走访座谈。调查显示:农民工整体就业环境改善,但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博士教育网欢迎您投稿)

一、现状

1、找工作主要依靠亲戚朋友,临时工大多没有签订劳动合同

调查表明:农民工找工作主要依靠亲戚、熟人介绍。大部分农民工在外出务工经商前并没有联系好工作,进城后,一般经城里的亲戚、朋友或已在城里工作的老乡介绍找工作,很多同乡、亲戚在同一个地方工作。在新华居委会我们了解到,王士富、王士贵是从临沂来的亲兄弟,两兄弟在同一个小区,一个从事卖饼生意,一个从事炸货生意。而潍坊建工集团的李强等人则是与同乡在同一个建筑工地上干活。

调查中有一半以上的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或协议,但问及合同或协议内容时,仍有部分人不是非常清楚合同内容,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方面知识了解甚少。对于还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临时工而言,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关系不大,对自身权益保护方面了解甚少,相关知识相当匮乏,受伤害在所难免。

2、待遇普遍偏低,有一技之长者吃香

调查表明,我市农民工一般月收入在900元左右,从事重

体力劳动者稍高。进城农民工一般承担的是苦、累、脏、险的工作,部分农民工一天工作时间超过12个小时,且基本没休班。但是,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相应提高。一方面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建筑业、制造业、居民服务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另一方面尚不健全的制度因素导致农民工在就业时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导致农民工工资提高步履维艰。

在农民工工资普遍偏低的同时,有一定技术职称或参加过劳动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月收入要高出200-300元。但是我们发现大部分农民工都没有接受劳动技能培训。究其原因,一是受经济状况影响,认为培训费过高。二是农民工的文化程度不高,自主提高劳动技能意识不强。

3、生活质量不高,租房医疗得不到保障

调查表明:农民工平均每月生活费固定支出300到400元,占到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多一点,主要用于食品、住宿、文化娱乐费用的支出。这点钱要维持他们在城市的日常生活,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据调查了解,近一半的农民工对自己的生活不太满意。

在住宿方面,农民工的居住环境普遍较差。据调查,一半左右的农民工主要居住在集体宿舍或工棚。一般十几个人居住20至30平方米的房子内,地方狭窄拥挤。另外一小部分农民工在城区或城郊租房,周边环境差,交通不便利,安全没保证。

在医疗方面,发生工伤后大部分单位能够承担一定的医疗费用。但仍普遍存在着看病就医难的问题。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去正规大医院收费太高,且居住位置又比较偏,交通不便利,多数都去个体诊所就诊。

4、子女入学困难

在子女教育方面,仅有小部分农民工带子女外出就学,大部分子女留在老家成为“留守儿童”。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就读于公办学校,基本上都是自己与学校联系入学,大部分家长对子女外出接受教育质量情况表示满意,但普遍认为收费过高。一般农民工在城市上学须交借读费,部分还得交纳赞助费。农民工为子女每年缴纳学费1000元至5000元不等,其中借读费和赞助费达600元至3000元不等。新华居委会的王士富儿子今年上小学,每年借读费就达到600元,山东海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许师傅女儿就读于高中,一年费用更是高达3000元。

除费用高外,工作的不稳定性也影响到子女在城里就学,有些农民工子女因为打工地点的变化而被迫辍学。潍坊建工集团李强师傅因为工作随工程改变而改变,则直接把孩子留在老家。

二、建议

农民进城务工,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应把维护农民工利益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切实措施,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

第一,针对农民工找工作的盲目性,政府应加强指导,充充发挥劳务市场和职业中介机构介绍、招聘会、报纸、电视、广播、家乡政府组织的作用。为农民工提供准确的务工信息、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的盲目性,使他们外出时较顺利地找到工作。

第二,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劳动技能水平决定了农民工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农民工强烈地感受到没有专业技术是外出务工的最大障碍。因此政府应结合市场需求和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农民工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同时严格控制培训费用,让农民工真正能够从中获益。

上一篇:校企合作战略协议下一篇:志愿者总队工作总结李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