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务工(精选12篇)
外来务工 篇1
摘要:外来务工人员, 作为城市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城市建设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但他们的医疗保障问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当前迫切需要我们对现行的医疗保障体制做出改革, 把外来务工人员尽可能纳入到保障体系中来, 对他们做到应保尽保, 切实履行对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的承诺。本文对宿迁现行医疗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政策缺陷提出合理化建议, 旨在让宿迁市外来务工人员更多地享受到相应的医疗保障服务, 完善相应的医疗保障体系。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制度
外来务工人员作为我国流动规模最大的一个群体, 由于城乡分割制度的特殊性, 使他们的医疗保障问题长期以来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问题, 现今已引起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郑成功教授在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分类及其相应医保需求的研究中指出, 针对不同外来务工人员不同层次的医疗社会保障需求, 要根据其需求与目前的条件, 按照分类分层保障的原则来提供相应的医疗社会保障。探索建立适合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制度, 使他们能够“病有所医”, 健康得到应有的保障, 医药费能够得到及时报销变得刻不容缓。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的界定。
所谓外来务工人员, 一般是指从外地进入本地城镇就业, 但并不具有就业所在地户口的劳动者, 其中最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在城镇从事着多种多样的工作, 大多在企业中从事简单体力劳动,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习惯将他们称为“农民工”。他们并未脱离农村而又暂时离开土地进入城市 (或城镇) 从事相关职业, 通过劳动取得工资收入, 他们已成为我国社会一个独特的、人数众多的社会阶层。
(二) 研究方法。
通过整群抽样方式获得样本, 对外来务工人员进行问卷式调查, 询问其个人基本信息、经济状况、社会医疗保障状况、患病情况、医疗费用负担等问题。本次调查的范围是宿迁市三县两区, 分别是宿城区、宿豫区、沭阳县、泗阳县以及泗洪县。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289份, 其中有效问卷287份。通过SPSS专业统计软件对问卷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处理。
二、宿迁市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现状
(一) 参保率低, 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小。
2009年至2012年三年间宿迁市外来务工人医疗保险平均参保率只有22.8%, 这与城镇职工90%以上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形成鲜明对比。在287分卷中, 只有宿城区和宿豫区两区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了60%以上。三县区覆盖率均没有超过50%。
(二) 外来务工人员保险意识欠缺, 参保意愿不足。
从问卷调查结果看, 在287名被调查人员中, 每年主动体检的人数仅占28.38%, 愿意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人数仅占30.1%;听说过或了解医疗保险的占70.70%, 没有听说过医疗保险的占29.30%;愿意参加医疗保险的占41.35%, 不愿意参加医疗保险的占58.65%;有医疗支出计划的占24.29%, 没有医疗支出计划的占75.71%;灵活就业人员在务工所在地参保率不到总参保人数的10%。
(三) 外来务工人员支付医疗保险费用能力不高。
外来务工人员经济相对不富裕, 支付医疗费用能力较差。调查结果表明, 外来务工人员即使有医疗需求, 也会把医疗费用压缩到最低。在被调查者中, 生病之后自己去药店买药的比例占到58.31%, 去医院看病的占到32.52%, 休息的占6.30%。在生病不去就诊的被调查人员中, 因费用顾虑不去就诊的比例占44.12%。费用支付能力是影响他们是否选择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最主要的因素。
三、宿迁市外来务工人员社会医疗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 理念方面的缺陷。
理念方面的缺陷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政府部门, 当地有些政府主管部门认为政府承担本地居民的社会保障的负担已经是异常沉重了, 无力承担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且承担外来工社会保险必然增加企业的人工成本, 进而会影响本地区的投资环境, 削弱本地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因此, 对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普遍不重视;二是企业, 如果全部为职工缴纳医疗保险费, 企业每年要为此支付很多资金, 企业担心成本增加会降低竞争能力, 千方百计逃避参保;三是外来务工人员自身, 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 外来务工人员由于经济所迫, 首先选择的是获得工作, 维持生计, 为此他们会主动放弃其他权益, 甚至认为社会保障是寻找工作的障碍。
(二) 制度方面的缺陷。
以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等为标志的城乡分割局面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着并阻碍着宿迁市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当前的许多社会权利, 都是以公民的户籍为享受依据的。一部分的外来务工人员徘徊在农村和城市之间, 基本被排斥在宿迁市社会保障体制之外, 与户口所在地居民有着截然不同的待遇标准。由此, 也导致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出现了“三元结构”, 城镇职工享受有财政补贴兜底的医疗保险制度, 本地农民享受保障能力较弱的合作医疗制度, 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完全自费医疗群体。虽然政府部门进行了一些改革, 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使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得到改善, 致使绝大部分外来工事实上仍被排斥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之外。
(三) 法制方面的缺陷。
我国社会保险立法严重滞后于社会保险的需求, 《社会保险法》直至2010年7月1日才出台, 在立法滞后的同时, 现有法规执行不到位, 政府行政手段等社会保障刚性制约明显缺乏。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没有强有力的强制措施, 一些既有的法规也很难得到贯彻落实。在被调查的287名外来务工人员中, 65.7%的人员反映他们的单位没有给他们缴纳医疗保险。
四、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议
(一) 提高认识, 正确对待外来务工人员。
完善现有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的制度, 应着重从思想方面入手。针对地方政府、企业对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制度会增加劳动力成本及丧失竞争优势问题的忧虑, 应从提高他们对医疗保障重要性的认识入手, 着力转变观念, 切实尊重和维护外来工的基本权益。对于现代经济来说, 人的健康、能力、知识等人力资本的提高,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建立起一套切实可行的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制度, 显然有助于保护人力资源、改善劳动力整体素质, 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 建立合理的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险制度。
必须依据人口结构、经济条件等客观情况, 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险参保办法。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人口结构和流行病特征, 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险应该以保障重大疾病为主。这是因为, 外来务工人员以中青年为主, 年龄结构较轻, 患病率普遍追低于其他年龄段人群, 且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难以抵御重大疾病风险, 一旦患重病, 就有可能陷入倾家荡产的绝境, 或者是被迫放弃治疗。因此, 应当集中资金解决大病医疗保险问题。
依据不同的人群, 采取相应的医疗保险办法。对于那些职业稳定、有固定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 应采取和企业一同缴纳保险金的办法, 强制性参保, 且以企业缴纳为主。而对于那些职业不稳定、也无固定收入且流动性较大的自由职业者, 应以自愿为原则, 鼓励参保。同时, 政府和社会有关公益机构在资金上应当给予一定的帮助, 以此减轻企业外来人员的经济压力, 尽可能地提高参保率。
适应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性, 医疗保险服务要提升到更高的层面。外来务工人员在用人单位之间的频繁迁移, 对医疗保险管理和办理等提出巨大挑战。针对异地就医, 要求医疗保险体系网络化管理, 建立起统一的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体系和管理办法, 并允许参保资格在省内自由转移, 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在省内流动时的参保资金、档案等的转移问题。
(三) 加快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立法。
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切身利益, 应着眼于社会保障事业的长远发展, 从立法层面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险问题, 同时要注意到单纯要求进城务工人员提高法律意识远远不够, 针对雇主不为外来务工人员缴纳社会会保险, 政府要采取相关的惩治措施, 以立法形式明确规定各种类型的劳动力均应平等地参加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
参考文献
[1]姚华松, 许学强, 薛德升.中国流动人口研究进展[J].城市问题, 2008.6.
[2]徐真真, 蒋虹丽.上海市外来就业人员医疗保障的现况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 2011.14.
[3]李小洪, 任建萍, 徐玮.杭州市外来务工人员医疗费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现代预防医学, 2007.20.
[4]陈丽萍.CHEN Li-ping对外来务工人员医疗卫生保健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9.1.
[5]李孜, 杨洁敏.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医疗保障模式比较研究——以上海、成都、北京、深圳为例[J].人口研究, 2009.3.
[6]王仕龙, 俞雅乖.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的制度困境及优化路径——以浙江宁波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12.4.
外来务工 篇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作为流入地的一所全日制公办小学校,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严格执行国家政策,采取积极措施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我校位于市区西南城乡结合处,是外来流入人口较多的地区。我们做到切实落实义务教育政策,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无差异入学。只要是适龄儿童,居住在我们的学区,都能在我校顺利入学。为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响应国家号召不再收取借读费等歧视性费用,农民工子女在办理转出转入手续时,也不收取任何费用。学校收费实行一费制,并做到校务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尤其是来自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监督。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大,工作时间长,我校组织教师尽量多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学生家庭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并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提高学习成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在校学习期间享受和其他学生一样的评优,参加各种活动等待遇,而且在扶贫和资助中还享有优先权。我校还利用开家长会的时机,对家长入校的行为作了文明指导,帮助他们改变自身的形象,树立文明的新风尚。也
为孩子树立了好的榜样。真正地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融为一炉,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经过我校上下一心的努力,进城农民工子女在我校生活愉快,学习进步,养成了比较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他们的家长也能够放下后顾之忧,踏实工作。不再为孩子上不起学,上不好学而心力憔悴。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和谐局面,是国家的政策好,上级的领导得力,我们也在不折不扣地执行好的政策,得力的领导。同时也因为我们全校教师有着公平公正之心,爱每一个学生,更爱农民工子女。
在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中,我们也经历了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但和这项工作的意义相比,都是可以克服,能得以解决的。比如进城农民工子女的课后辅导问题,我们的教师可以做得更好一些,多牺牲一些自己的休息时间,就能换来他们更大的进步。进一步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我们希望用我们更多的爱来撑起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更蓝更美好的天空。今后,我们会更坚决地执行国家和地方对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好政策,为做好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做更多的工作,解决政府和进城农民工在子女教育上的实际问题。
荥阳市第七小学
2010.6
2009-2010学
进城务工子女入学工作总结
荥阳市第七小学
外来务工人员维权情况调查 篇3
二是长时间超负荷劳动,体能透支严重。从调查情况看,外来务工人员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0-13个小时左右,每月也只有1-2天休息时间;有近四成的长期带病工作,长时间超负荷的劳动,加上生存环境艰苦,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三是劳动条件差,工伤事故时有发生。由于文化技能、岗前培训、长期疲劳作业等原因,制造、纺织等企业中,是职业病和工伤事故高发群体,工伤事故频发。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在外来务工人员中发生工伤事故约有20起,部分丧失劳动能力。
四是社会保障弱,人身权利时常遭侵害。一方面签订劳动合同的比率低,不到总数的20%,并且合同的内容主要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限制,不是保障他们的权利;另一方面,用工单位很少为外来务工者参保缴费,参保率低。除此以外,外来务工人员还普遍遭受歧视,甚至遭受打骂。
这四个方面维权热点“长盛不衰”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意识淡薄。不少外来务工人员自身法律意识淡薄,不了解如何采取合法手段正确维护自身权益。首先,外来务工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法律法规教育,法制意识十分淡薄,不了解相关劳动法律法规,无法对侵害其劳动经济权益的违法行为进行防范。其次,由于上述原因,外来务工人员往往不清楚相关的投诉渠道和具体的投诉操作,或者是对投诉的效果缺乏信心,于是在权益受到侵犯后,常常凭个人意识、老乡观念来处理问题,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二、维权途径少。政府部门中能体现民工维权的,只有工会、劳动保障部门以及法院。工会维权多数通过协调,力度不够,很多时候根本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而向劳动保障部门及法院申诉,维权的成本高、时间长,外来务工人员根本负担不起先行支付的手续费,也没有精力花长时间去争取几百元的应得利益。因为涉及多个政府部门职能,外来务工维权“无疾而终”的情况屡见不鲜。
三、劳动保障少。不少用人单位使用进城务工人员要么不签劳动合同,要么签订的劳动合同存在一些无效条款,进城务工人员超时、超强度劳动,生产生活条件差,工伤事故时有发生,进城务工人员人身权利受到侵害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维护。
工资问题是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的重中之重。与城镇职工相比,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权的问题相当突出,还没有形成合理的工资增长机制。调查中发现,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都加过班,占67%,没有加过班的只有33%。从每天的工作状况来看,每个人一天一般要工作9.35小时;每人一般一天平均加班3.02个小时,最长的一次加班时间平均为6.03小时。他们大部分都从事制造、纺织和服务行业,工作比较辛苦,工作时间比较长,休息时间明显不足,甚至连法定休息日也难以享有。2008年,被调查者目前工作的企业有拖欠工资现象的仅有14.4%,没有拖欠工资现象的企业有85.2%。有拖欠工资现象的企业拖欠工资后有补发的占70%,但没有补发工资的仍有30%。
针对上述情况,必须加强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健全组织,强化政府维权的保障作用。
把政府维权作为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主要途径,健全维权组织网络,强化维权工作责任。要以农场劳动保障站为平台,加强劳动保障监察为主体的维权机构建设,工会、公安、司法等部门联动,宣传维权知识、处理维权基本事项;在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企业,建立工作点,提供一对一服务,重点维护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协助处理劳资纠纷,督促企业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履行社会保险义务。
二、普及法律知识,提高维权意识。
要加大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培训和普法教育力度,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维权意识。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劳动就业、签订劳动合同、交纳社会保险、维护权益等方面的宣传教育。要大力宣传有关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问题的方针政策,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提高用人单位遵纪守法、依法经营意识和进城务工人员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意识。
三、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维权绿色通道。
现实中,有的外来务工人员不知道维权的途径、渠道和程序;有的明明知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却因怕丢了工作而不敢举报,或因付出的维权成本可能比追回的权益还多而放弃维权。对此,有关职能部门要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杜绝不作为和乱作为的问题。
外来务工 篇4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对于在异乡务工的人来说, 美中不足的就是不能天天吃上家乡口味的饭菜。最近, 鸿锐集团泉州华川鞋服有限公司为了满足员工不同的饮食需求, 投资数万元, 把公司一处简易厂房装修一新, 作为员工集体“开小灶”的场所, 受到全厂员工的欢迎。
华川公司位于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 百余亩的厂区背靠青山, 风光秀美。该厂员工绝大多数来自全国各地, 企业员工有800人左右, 是当地最大的民营企业。
据介绍, 华川公司原本建有职工食堂, 卫生状况、饭菜质量都很不错。但是众口难调, 各地员工的饮食习惯存在很大差异。细心的公司领导发现这个问题, 引起高度重视, 三次召开专题会议商讨如何因地制宜满足员工个性化的饮食要求。通过调查摸底, 根据员工意愿, 决定专门腾出场地让同一家庭或同一地域的员工, 下班后自己动手做自己想吃的饭菜。做饭地点就选在厂里一处370多平方米的简易厂房内。该处房屋分为10个小间, 每间可以放置8个炉灶, 目前装修改造工作已接近尾声。不久, 那些想找找“家”的感觉的华川人, 即可在此自己动手, 煎、炒、煮、炖, 饱餐家乡美味。
关心外来务工子女总结 篇5
当前,外来务工人员不断涌进城市,如何做好关心其子女教育和生活问题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外来务工子女是学校教育的弱势群体,我校从实际出发,在广大少年儿童中进一步培育爱的种子,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帮助这些孩子树立健康人格,坚定的学习信念,解决实际困难等。
一、以真心感动你
我校地处唐古路边,交通便利,许多外来务工人员都选择把子女托付给我们。这几学年,我校相继接受了五十几位外来学生,在家乡由于家长四处奔波,上学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事。当他们来到我们学校后,老师们并没有嫌弃,反而对他们倾注了比本地孩子更多的心血。为了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学校从开学初就为他们制定了专门的帮扶计划,对其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及时排解。
用真爱感化你
彩霞是个能歌善舞的小女孩,但生性害羞,加之和父母常年奔波于各地,所以刚道我们学校时不大开口说话。每个年级都有许多和她一样性格的外来务工子女,老师们一合计,何不为他们专门举行一个活动,让他们一展所长,重新认识自己。于是,今年的六一节,我校专门策划了一起庆六一演出活动,小演员们载歌载舞,朗诵、画画、玩游戏,大家开心地又蹦又跳。活动举办地相当成功,得到家长和与会领导们的一致好评。我们发现,从这次活动后,彩霞变的开朗多了,更有自信了。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大家都觉得努力没有白费。正是由于学校老师们的爱心付出,那些原本不太开朗、学习习惯差的孩子已经慢慢转变了,1 家长也纷纷感谢学校的培养。
外来务工人员犯罪呈现出新特点 篇6
研讨会上,《方圆》杂志发布了“外来务工人员犯罪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特点,比如侵财类犯罪虽然仍是主流,但是罪名多元化,犯罪手段不断升级,技术性犯罪和团伙犯罪增多。涉罪外来务工人员往往处于社会底层,相对弱势,容易成为被侵犯的对象。部分地区的外来务工人员未成年子女犯罪比例近年来呈攀升态势,如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检察院受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217件292人,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外地籍未成年人犯罪占了64.5%和62.3%。
“预防这一群体犯罪,关键在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下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差别待遇。”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门金玲强调,如今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犯罪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差别待遇与外来务工人员的高犯罪率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差别待遇越是刺激犯罪,越是犯罪率居高不下越是差别待遇。现在,除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障工作之外,还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从根源上落实各项权益的平等待遇。
与会代表认为,检察机关应积极履行检察职能,不断完善检察环节对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司法保护与预防。与会代表还实地考察了由增城区检察院倡导设立的、专门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权益保护的“关爱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之家”。
外来务工 篇7
我认为, 在教学中“自由、交流、合作”的运用, 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着重要的作用。以下以本学校和笔者所带班级为例进行阐述。
一、外来务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
我采用问卷、面谈交流和书信交流相结合的方法, 从学校外来务工子女中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家长和学生进行调查, 并且采访了一部分班主任进行调查。调查表明, 不管是上什么学校, 这些学生的流动性是很高的, 经常是这个学校读一段时间, 再到别的地方读一段时间。
心理学家威廉姆斯认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 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据调查, 有63%的外来务工子女在学校里没有好朋友, 认为自己很孤独。帮助外来务工子女尽快融入班集体, 让他们走出孤独, 是我们班主任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这种情况的教育教学来说, 自由应该是一个主要的追求。对于这些学生来说, 应该是自主学习、形成个性, 并学会在学习中互相交流与合作。
二、在教学中培养“自由、交流、合作”的意识
多数外来务工子女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 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接受能力、生活环境和习惯都与本地学生有明显的差别, 所以刚刚到一个陌生的环境, 会把自己封闭起来, 表现得沉默寡言。因此, 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运用“自由、交流、合作”的方式, 使他们更快地融入集体, 拥有自信。
(一) 外来务工子女刚刚到班级的第一天, 班主任应该用自己的热情和关爱来消除他们的陌生感, 让他们喜欢上这个集体。比如这个学期, 我们班又来了一个外来务工子女张鑫悦, 当她出现在教室门口, 我热情地表示对她的欢迎, 并让她上讲台介绍自己。同学们都投去友好的目光, 使她感受到温暖和友善。我慢慢了解到她成绩较差, 就让她和一个学习优秀的学生同桌, 让旁边的同学击关心她、帮助她。后来发现她画画不错, 我就有意识地安排她担任美术课代表, 增强她对班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我运用交流与合作的方式, 经过一系列的措施, 她不仅变得合群了, 学习成绩稳中有升, 人也自信开朗了。
(二) 根据外来务工子女的爱好和特长, 我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展示风采, 在同学们的肯定和赞赏中, 在老师的关心与鼓励中, 燃起他们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 树立自信, 乐观向上。每个学期, 我们班都会举行不同主题的队会, 通过自由、交流、合作的学习和活动方式, 让孩子们通过朗诵、舞蹈、快板、小品等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一展身手, 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曾利婷是个来自四川震区女孩子。她刚来时, 口音浓重, 性格孤僻, 缺乏自信, 是个孤单的学生。我主动寻找和孩子交流谈心的机会, 知道她很喜欢唱歌, 跳舞。我创造机会让她在晨会, 班会等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风采。孩子们喜欢她动听的歌声和轻快地舞姿, 真诚的赞扬她。让她有了自信, 有了笑脸。她渐渐地融入集体, 有了自己的好伙伴。孩子很开心地说:“刚刚来到这里时, 我对一切都很陌生。慢慢地, 我发现老师很关心我, 老师关爱的眼神和亲切的话语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同学们经常帮助我, 他们善意的鼓励和开心的笑容让我快乐和轻松。我交了不少好朋友, 也喜欢上了这里的老师。我希望自己能在这里好好学习, 将来考上大学。”自由的发展, 真诚的交流, 愉快的合作, 让外来务工子女有了快乐的空间, 让他们增添自信, 有更多的收获。
(三) 外来务工子女大多流动性强, 经常换地域, 换学校, 并且他们的父母忙着打工赚钱, 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 所以导致外来务工子女学习成绩普遍较差。于是我为部分落后学生建立了“小小档案袋”。
曹鹏辉是一年级期末时从安徽转来的。他口音特别重, 他说的话基本上听不懂。孩子的基础也差, 拼音掌握的不好。学习成绩, 特别是语文成绩差。针对他的情况, 我利用家访的机会, 和他的家长交流孩子以前的学习生活情况, 也掌握了第一手的资料。我为他建立了“小小档案袋”。“小小档案袋”记录了他成长的每一个细节。语文课堂上, 我鼓励他大胆站起来朗读课文, 一方面培养语感, 一方面增强他的自信心;至于写话训练, 我鼓励他多看课外书, 让他摘抄美文佳句, 增长知识, 丰富积累;我还让其他同学多帮助他, 让他们学习曹热爱劳动, 勤劳朴实的优点……渐渐的, 孩子的学习有了进步。现在, 孩子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他的普通话说的也比较流利了, 并且孩子有了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状态。
“小小档案袋”见证了每个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这种生生、师生间充分的交流合作, 让孩子们都有事可做, 有所体验, 有所感悟, 真的很有效。
(四) 我们学校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与家长沟通, 交流, 合作等方式, 使家长获得一些科学、具体、有效的教育方法, 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步、配套, 促进外来务工者子女全面发展。
胡某上个学期中途转进我们班级, 个子比同龄人要小得多, 上课从来不举手发言, 作业总是不能按时上交, 不是忘在家里了, 就是没做作业。我也问过孩子的父母, 问他们知不知道孩子不写作业的事情, 家长却说爸爸妈妈每天都很晚才回来, 没时间管他, 也从来不看他的作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我对孩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除了对他进行疏导之外, 还通过电话、家访等各种途径积极和他家长联系, 及时交流他在学校和家里的情况。
目前, 外来务工子女正在我校愉快的学习生活。但是,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任重而道远, 以上只是笔者肤浅的做法。我们应该努力地去解决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让他们和我们共享一片蓝天!
摘要:随着哈尔滨市经济的发展, 一批批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哈尔滨务工。随着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增多, 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新的课题。提倡自主, 交流, 合作的新课程学习方式, 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潜能。在新课程的推动下, 这些又被赋予更充实的内容。
外来务工 篇8
作为一名从事多年初中班主任工作和语文教育的教师而言,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形势是严峻的,他们的语文学习现状也日渐突出,对此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七年级某班学生为例,班级总数42名学生,男生16名,女生26名。其中只有两名孩子属于本地生源,其余皆为外来务工子女。这个班级的语文学习情况如何呢?
这里,以南通市苏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语文期中考试情况为例进行分析,其中试卷总分150分,分为两卷。第一卷包括基础题 ( 语音汉字书写、标点符号的运用、古诗名句默写、成语的理解与运用、病句修改、名著阅读题)、古代诗词赏析题、文言文阅读题、现代文阅读题,共计85分;第二卷为作文,计65分。七年级某班学生考试分值情况,列表如下:
该班学生各题型得分情况,列表如下:
由此可见,外来务工子女的语文学习现状令人担忧。全班仅有18位同学达到90分(及格分数线)以上,一半以上的学生连合格的要求都达不到,甚至还有低分现象。从学生在各题型中的答题情况来看,第一卷的完成情况较为薄弱,第二卷的写作情形也不尽如人意。
二、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薄弱原因
(一)外来务工子女能否适应城市的学习和生活是他们能否学好语文的关键
城市生活与发展薄弱地区相比,节奏快,竞争也激烈,本地生源能够迅速从小学生过渡到中学生的角色;而对于外来务工子女,他们知识面比较狭隘,思维能力较为单一,一边在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一边还要顾及中学语文的学习要求,有些顾此失彼,心有余而力不足。比如,班上有一位学生来自安徽,原先小学时语文学科在班上的成绩名列前茅,可现在在新的环境中,谈及语文的学习,却感到很吃力。原来在老家,当地可能对语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比较低,而该生在新环境中对大量的阅读分析却无从下手,既跟不上同学们的活跃的思维,又感觉身心疲惫,适应不了激烈的竞争环境。
(二)外来务工子女的语文基础本身存在薄弱的现象
语文“底子薄”是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的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读书时字音读不准,句、段读得不流畅;作文和答题时错别字太多、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等。比如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会写不会读、听懂不会写、懂其意却无从表达……种种情形导致外来务工子女缺乏自信心,和同班同学距离疏远,语文的学习当然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三、改善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现状的措施
针对外来务工子女语文学习薄弱的种种原因,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外来务工子女初中语文学习提出看法和建议:
(一)家校联合,创造有利于外来务工子女学习语文的氛围
第一,利用家长会的时机告诉家长,教育子女的问题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长也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义务。第二,学校可以创造机会让家长了解语文课堂,走进语文课堂。比如我校每年教师节期间会设“教师开放日”,当天会邀请部分家长进班听课,感受语文课堂魅力,从而增进学校和家长之间交流,帮助他们的子女努力适应课堂,从而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二)重视语文基础,努力提高外来务工子女语文阅读的水平
第一,重视语文基础,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然后深入浅出的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所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要细化到指导外来务工子女如何“会听课”“听懂课”;重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力提高外来务工子女作文水平。第二,语文学习基础打牢了,促进了外来务工子女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样在阅读名篇佳作中,可以有意识地向他们补充课外知识,增加他们的阅读广度和深度,有利于提高外来务工子女的语文水平。
(三)融洽师生交流,培养外来务工子女学习语文的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而言,我认为要想提高外来务工子女语文水平,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很重要。陶行知曾经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一颗“爱满天下”的心,对于外来务工子女来说,他们的身心发展就是需要我们用一颗爱心去充盈他们脆弱的身躯,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就是他们精神的源泉。曾几何时,有这样一批批孩子,他们都来自偏远的山区,随后跟着自己的父母来到我的班级。课余,我时常对孩子们嘘寒问暖,让他们感受到这个集体是和谐的、温馨的。慢慢地,我发现课堂上的这些孩子们自信起来了,对语文学科感兴趣了,乃至“情有独钟”。渐渐地,我也发现当他们对这门学科兴趣正浓的时候,其实对他们学习其他学科也有辐射作用。长此以往,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全面的发展。
外来务工 篇9
一、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特点
(1)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禄口中心幼儿园 (以下简称“我园”) 地处空港新城, 随着机场规模的不断扩建, 吸引了众多外来务工人员, 为我园生源带来了后备军。外来务工子女占全园学生总数的17.2%, 因为这些幼儿在生活、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所以也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很多问题。
(2) 我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行为习惯表现特点: (1) 卫生习惯较差。如随地吐痰、喜欢用嘴咬指甲、用衣袖擦鼻涕等。 (2) 规则意识欠缺。做事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随心所欲, 没有规则意识, 自己的要求没有满足, 他们就会用打或是抢的方法来解决。 (3) 情感意识淡薄。由于民工子女自小就随父母出来, 平时一人在家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父母都是让自己吃, 久而久之, 孩子觉得这些都是天经地义的, 情感比较自私, 对需要帮助的小朋友漠不关心。
二、影响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 父母文化素质低, 直接影响了幼儿的家庭教育。从调查中发现, 这些学生的家长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平均文化水平在初中阶段, 具有高中以上学历者只占较小比例。不少家长仅凭自己的传统经验来对幼儿进行家庭教育, 在幼儿的学习上极少能给予帮助。
(2) 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由于受文化、传统习俗的影响, 外来务工家庭的现代家庭教育意识淡薄, 对于幼儿的学习, 外来务工者们大多只重结果, 不重过程, 执著于智力的发展, 而忽视了情感的需要。
(3) 亲子间缺少沟通和交流。外来务工者们往往辛勤地工作在经济建设的第一线, 为自己的生计早出晚归, 根本就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进行亲子互动。
三、外来务工子女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1) 将抽象的要求分解为具体的行动指标。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孩子“要讲卫生, 懂礼貌”, 那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孩子这个时候还不懂什么是讲卫生、懂礼貌, 为什么要讲卫生、懂礼貌。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耐心地告诉他们其中的道理。例如:针对孩子洗手卫生习惯的养成, 可以让幼儿观看录像, 听有关不讲卫生、不洗手就拿东西吃, 然后吃了肚子疼的故事, 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 最后教师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
(2) 重视日常生活中的练习。人的习惯总是通过反复不断的习练而后成为习惯的。所以不能期望一次完成, 需要经常督促, 逐步巩固。例如:孩子们在玩玩具时经常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针对这种现象, 教师首先请孩子们观察地上的玩具, 然后讨论该怎样做, 对遵守规则的及时表扬, 诸如此类的行为习惯, 教师应反复督促, 久而久之, 孩子也就习惯成自然了。
(3) 充分发挥榜样教育的优势。在班级里每星期进行一次“星之最”的评比活动, 从生活处理、卫生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制定标准, 让孩子对照标准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进步的孩子及时给予表扬并奖励相应的星星;对那些没有获得星星的孩子可以告诉他们哪些方面做得不是太好, 如果孩子改正了, 哪怕是还有不足的地方, 也要及时予以表扬, 鼓励其不断进步。
(4) 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家庭也是所学校, 父母是最能影响孩子成长的“老师”, 所以家长应努力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一言一行都要为孩子树立好的形象。在幼儿园里教师也要时时给孩子树立榜样, 通过在一些看似很平淡的日常生活环境中的礼貌行为, 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5)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一个孩子的成长环境, 方方面面都很重要, 但对于孩子爱的方式, 在培养观念、方法、措施、步调上家长一定要一致。出现不一致情况时, 家长首先要对问题进行沟通、商量, 达成一致。即使分歧不能马上化解, 也应保留意见不显示出来, 以利于孩子的成长, 科学地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6) 注重家园联系, 做到互动及时。在对外来幼儿良好习惯养成教育过程中, 家庭和幼儿园担负着同等重要的责任。平时幼儿园可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 把外来幼儿产生的共性问题抛给家长讨论, 共同制定对策。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通过电话、短信方式, 让其能够第一时间解决。
外来务工 篇10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学校合作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日益突出。笔者在天津市西青区某小学实习时发现,这所学校一共有546名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竟高达246名,占全部学生的45.1%。与天津市本地孩子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放学后经常逗留在学校,等待家长或未放学的高年级哥哥姐姐带着他们回家。这些孩子的家长多从事司机、装修、保洁、建筑、经商等工作,工作时间不固定,没有时间接孩子,孩子的作业经常不完成或者做的不是很好。家长也很无奈, 除了没有时间,文化水平也不高,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更不用说与学校合作对子女进行教育了。笔者试以此为切入点,探讨家校合作的解决策略。
二、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天津市西青区一所小学的外来务工人员家长。笔者共发放问卷183份,其中外来务工人员86份,有效问卷82份,回收率95.3%;天津本地人口88份,有效问卷85份,回收率96.6%。
该小学是天津市西青区精武镇的村小,有6个年级,每个年级3个教学班,2013年9月,该小学新校舍竣工,更名为某大学附属小学,拥有宽敞明亮的教室以及标准的运动跑道、篮球场、计算机房、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在此之前,学校所有教学用房都是平房,操场也只是一大片空地。
由于这所小学处于城乡接合部,生源主要是学校附近村庄的孩子以及外地来津在附近务工人员的子女,大多来自安徽、河北、山东、河南、黑龙江等地。
这些学生的父母大多从事装修、建筑、清洁、司机、操作、经商等强度大、时间长的工作。在回答 “您觉得影响您参与学校教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时, 绝大部分父母坦言工作时间长已成为影响其参与学校教育最主要的原因。也有部分家长表示是由于自己缺乏合作意识 (如表1)。
他们的学历一般比较低,在参与调查的86名父亲中,有73名是初中或小学及以下学历,占总数的84.9%;84名母亲,有74人是初中或小学及以下学历, 占88.1%。由此可见,在教育子女方面,外来务工人员不仅存在没有时间的问题,还存在教育知识不足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该所小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长对家校合作必要性的理解、合作的愿望、职责意识、合作方式及沟通时间、沟通内容、沟通频率等,家校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外来务工人员家长与学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结果
笔者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达到半数的小学在家校合作方面的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得到如下结果。
(一)外来务工人员家庭的子女数
外来务工人员多来自河南、河北、山东等比较落后的农村,他们的文化程度不高,观念落后,18.60% 的家庭有一个子女,45.35%的家庭有两个子 女 , 29.07%的家庭有三个子女,6.98%的家庭有三个以上子女。子女多,开销就大,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这就直接导致对子女的教育时间减少,家校合作就更加困难。
(二)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对家校合作必要性的认识
家长的支持是积极开展家校合作的基础。包容理论认为,家长和学校都有责任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教育资源,父母深知自己孩子的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知识,父母与教师充分沟通将会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通过图1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家长对家校合作开展的必要性认识比较充分。
在图1中,有77.9%的家长都认为家校合作对促进子女健康成长非常有必要,只有1.16%的家长认为没什么必要。同样,在回答“您认为教育好子女是谁的责任”这一问题时,有86.05%的家长认为家长和学校责任一样大,只有4.64%的家长认为学校责任更大。 这充分说明,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对家校合作的必要性有充分认识。
(三)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意识
黄河清在《家校合作导论》一书中指出,有人认为,家校合作只是家长去配合学校工作,辅导子女功课,并不能涉及到学校教学、管理及其运作。一些家长只希望“知情”,而没有参与学校事务讨论、决策、 监督的意识。这使得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处于“分开责任”状态,家长和教师各自努力,不能形成合力,阻碍了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意识决定行动。只有强烈意识到自己有权利参与学校管理,并且清楚地知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参与学校管理,家长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家校合作中来。 虽然绝大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家长认识到了家校合作对促进子女健康成长的必要性,但在参与学校管理权利意识以及途径方面确实差强人意。 从图2中可以看出,只有半数左右的家长认为有权利参与学校管理; 从图3可以看出,只有20.93%的家长了解参与学校管理的途径,这都充分说明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有待加强。
(四)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和学校合作的内容
在家长和学校进行合作的内容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多局限在学生的学习方面,而对课内外表现、个性以及人际交往等则关心甚少 (见图4)。
有65.12%的家长是在子女学习或思想出现问题时才想到联系老师,只有3.49%的家长会与学校进行定期合作。教师方面,也是一样的情况。高达63.95%的教师只有在学生学习出现了问题或者孩子闯了“祸”时才主动联系家长 (见表2、表3)。由此可知,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情况。
(五)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形式
笔者在对一位家长访谈,问及其与教师进行沟通的方式时,他拿出手机,打开短信,“老师有时候会给我们发校信通,告诉我们该交什么费;如果孩子没完成作业,老师也会发短信,我们会给老师回个信息或电话,向老师道个歉,等孩子回来再训他。”调查中,笔者发现和这位家长一样沟通方式的外来务工人员家长还不在少数,他们获知学校信息的主要途径就是教师发的“校信通”。一学期或者一年一次的家长会,模式都形如“报告会”,家长们只能听老师讲, 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位家长说:“家长会本来就是去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可见,家长对家长会的认识有待提高。
(六)外来务工人员家长与学校沟通的频率
共同责任论认为,家长、教师若增加合作,学生便能感受到“教师和家长充分关心自己的学习”,进而努力争取好成绩。
由图5可知,达到一星期联系一次或者更多次的家长共20人,占总人数的23.5%,一学期至少一次的29.4%。这些家长也表示,家长会时间紧、任务多, 家长和教师单独沟通的时间少之又少。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应该转变观念,强化与学校合作教育子女的意识,积极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以及时、全面地了解孩子思想、行为和学习方面的情况。
(七)教师与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合作的态度
从心理学上讲,态度是个体对于客观对象的一种反映倾向。教师与家长在沟通中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双方愿不愿意合作。好的态度有利于合作的顺利进行, 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性。在对“您和老师交流时感觉怎样” (表4) 的调查中,有3.49%的家长认为比较不平等,也有2.33%的家长认为,和教师的交流他们感到不愉快,这些数据都充分显示,家校合作教师态度让外来务工人员家长感到很满意。
四、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家长与学校合作的因素
(一) 家庭与学校条件不足
1.学校的条件。
这所小学属于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不足,低年级班主任兼任语文、数学、校本课等多项任务,每个班级至少有40名学生。学生多,工作任务繁重,教师每天都得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 还要随时准备突如其来的公开课、业务学习以及各项检查。搬到新校区后,用上了白板等多媒体设备,对中年老师来说着实是个挑战,需要投入很多精力,与家长合作的时间就变得更少了。何况该校的家校合作完全处于自然状态下,缺乏计划,也不可能有专人负责。
2.家庭的条件。
前面提到,由于该校的家长大多从事的是时间长、任务重的工作,没有时间参与学校教育,所以时间不足成了阻碍家校合作最重要的因素。外来务工人员家长到城市,比在老家面临更大的生计问题,他们只好整天忙碌,加上文化水平低,虽很想和学校合作,但无奈于现实的生存问题。
(二)家庭与学校地位不平等
有3.49%的家长认为,在与学校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感觉不平等。教师通常把家长当作教育对象,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就会责怪家长对孩子不负责任。家校合作是学校和家庭双向的互动,而不应该是教师向家长的单向输入,“从双方相互影响的作用来看,家校合作水平低的主要原因在于学校一方。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一方的反应取决于另一方所做的程度,相互依赖则成为互动的中心。”
(三)学校管理封闭
在对该所小学管理人员的访谈中得知,该学校的家校合作处于自然状态,没有成立任何关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组织。除了一学期一次的家长会,并无其他任何层面的家校合作。访谈中还有教师表示,虽然知道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但他们都习惯了自己主导学生教育,到了学校就是学校的责任。
封闭的教育观念严重影响家校合作,家校合作制度,说明学校没有家校合作的意识。许多学校甚至不欢迎家长参与学校的管理。有调查表明:在家长和教师的互相认同方面,家长对教师的认同度明显高于教师对家长的认同度。
五、加强外来务工人员家长与学校合作的策略
(一) 学校方面
1.树立平等意识。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学校应当领导家庭。 在传统的家校合作中,学校处在领导者位置。在科技、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观点显然已不合时宜,家长的文化水平在逐渐提高。即便家长的素质不高,也有权力参与学校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成长。因此,学校应树立平等合作的意识,发挥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积极推动作用,让他们参与进来,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2.对家长进行培训。
尽管外来务工人员家长的文化水平有限,但他们其实很想参与学校教育,只是不知道如何参与。访谈中,很多家长表示,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孩子犯错误时也不知如何教育孩子。“孩子写作业时三心二意,马虎了事,可除了呵斥我们不知道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能改变他”“孩子不喜欢与父母谈论在学校的事,我们也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聊”“希望老师可以多教教我们如何教育孩子”……好的教育方法可以事半功倍,学校需要对家长进行培训,以使他们更高效地教育子女。
3.充分利用学校优势。
该所小学地处大学城,是一所大学的附属小学, 紧邻天津师范大学。学校经常给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帮助教师批改作业、管理班级。也可以利用大学的教师资源,邀请大学教师到学校讲座,帮助教师、家长不断学习。还可以与大学社团联系,成立爱心辅导班, 帮助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有效解决了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家长的文化程度低,无法辅导孩子功课的问题。
(二)家长方面
1.增强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
有了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才能有参与的行动。虽然77.9%的家长表示自己参与家校合作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时间。家长是真的没有时间吗?如果家长把与学校的合作看得足够重要,时间还是能抽得出来的。所以,加强家校合作的意识非常重要。
2.不断学习。
知识是行动的有力保障,家长需要不断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教育知识,以使自己能够使用最恰当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子女。
3.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武汉市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调查 篇11
关键词: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28-01
外来务工女性在城市中的生存状况也成为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笔者在武汉市江岸区、桥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东湖开发区和武汉经济开发区具体考察了外来务工女性的生存情况,并进行了调研。我们的调查通过查阅资料、走访、个案了解和发放问卷的形式,共发放问卷850份,收回有效问卷802份。
1 情况介绍
1.1 工作状况
调查显示,武汉市外来务工女性多半是从事服务业(53.1%),而从事建筑业、技术性行业、娱乐业、商业、制造业及其他行业的则分别为4.1%、7.6%、5.6%、14.6%、4.2%和10.7%。她们每月打工的平均工资大多集中在460-1100(72.0%),月平均收入1500元以上者仅为10.6%,2.4%的人月平均收入在460以下。(具體见表1和表2)。
1.2 交往状况
武汉市外来务工女性在城里打工期间业余生活中打交道最多的人是同事(36.3%),与亲戚、同乡和本市市民打交道的比例分别为15.1%、16.2%、16.6%。
2 问题发现
通过分析以上数据,笔者发现武汉市外来务工女性生存状况主要存在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工作问题
由于自身素质的限制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外来务工女性在武汉找工作并不容易,往往通过各种途径找工作。找到工作以后,她们又会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工资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大、工作不稳定、合法权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等。外来务工女性超时间超强度工作的现象早已普遍存在,加班加点、特殊生理期不予照顾等不公平现象更是司空见惯。她们与单位的关系就是以劳务换取工资的单纯交换关系,缺乏固定的保障,对她们来说,打工只是一段经历而已,并非终身事业。
2.2 交往问题
外来务工女性在武汉打工期间业余生活中跟同事打交道比较多,另外就是有时会跟亲戚、同乡和本市市民打交道。她们与工作地的本地人的交往比较少,通常只是一般的工作关系交往的原因也一般只是工作业务往来或者租房。当她们遇到困难时通常还是会去寻找亲戚和家人商量解决,找同乡、同事的比较少,找其他外地人、本市市民和社区组织的就更少了。由此可以看出,她们还并没有很好地融入到这座城市,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常常比较孤单和无助。当真正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只能找自己的亲戚和家人商量,难得想到向一些社团组织寻求帮助。
3 对策探讨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一些努力。
3.1 充分认识外来务工女性的重要作用
政府、组织和社会都应该认识到外来务工女性进入城市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认识到她们对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所起的积极作用,消除对她们的歧视和排斥,在观念上接纳她们。女性农民工由于生理与心理有其特殊性,就业方面受到一些局限。其就业的环境、劳动保护及生存的条件等有时比男性更加恶劣,因此女性农民工要在城市里长期就业与生存,更需要政府和妇联以及全社会加强对她们的人文关怀,使其在就业和生存方面与现代化的发展方面协调起来。
3.2 积极维护外来务工女性的合法权益
公安、劳动、司法、教育、卫生等部门应各司其职、协通配合形成完整的外来管理制度。同时,用人单位必须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对用工单位招工不招女性或招女性就提高标准的就业歧视性行为要给予坚决的处罚。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妇女儿童权益保护法》等保护妇女的有关规定,改变她们在城市没有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的现状,以使她们和城市人一样得到应有的保护,最终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
3.3 重视提高女性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由于各种原因,女性受教育程度往往要低于男性,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需要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政府应加大对女性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可以通过社区或人才交流中心举办一些技能培训班,充分发挥专业退休教师的作用,费用从优,使她们上得起培训班。女性农民工也应加强学习,以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增强在城市里的就业和生存的能力。
外来务工 篇12
日前, 江苏省扬中市2012年度学生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已全部结束。据悉, 此次参保人员中有629名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这些就读在扬中学校的学生说, 他们圆了医保梦, 从此享受和本地学生同等的基本医疗保障待遇。
据了解, 近年来, 扬中市人社局在本地学生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以后, 打破户籍限制, 将扩面的触角延伸至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员及其子女等群体。今年该市决定, 从新学年开始, 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每年只需缴纳100元保费参保, 就可享受和当地学生完全一样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该举措既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把“保护伞”, 也让他们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 (公晓红蔡刚) ■
【外来务工】推荐阅读:
外来务工孩子06-03
外来务工子女09-22
外来女性务工人员06-30
外来务工者子女01-09
外来务工人员犯罪调查08-24
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09-14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30
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06-03
老乡关注外来务工人员09-25
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