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外来务工人员维权就是维稳(共1篇)
为外来务工人员维权就是维稳 篇1
为外来务工人员维权就是维稳
近年来,以广东地区为代表,外来务工人员与不同阶层本地居民的社会矛盾、利益冲突越来越频繁,部分地区甚至因此引发群体性事件,农民工利益与权利保障成为社会管理的重大课题。最近发生在江苏常熟的“打工仔反击‘砍刀队’获刑三年”事件成为类似事件的又一个焦点,知名网友、媒体甚至是律师广泛介入此事,随着“维权意味着维稳”、“维权重于维稳”的呼声日趋高涨,在维稳的基础上,处理类似事件应当给予相关当事人一定维权空间。
“江湖恩怨”上升为公共事件
今年4月2日,24人提着砍刀前去江苏常熟忠发投资公司办公室闹事,遭到6名湖南打工仔反击,最后上门者被逼退。一段记录整个冲突过程的视频在网上广为传播,上门挑事的人更是被网友调侃为“史上最窝囊的黑社会”。然而,事件到此阶段尚不具备公共事件的特点,网上的讨论只是局限在冲突的细节,舆论也并未处于“弱者伦理”,声援作为外地人的6名打工仔,事件只是以类似警匪片的形式在网上流传,网上鲜有深入的评论。究其原因在于,尽管它具备一定的群体事件特征,产生了一定的社会负面影响,但它与当下广泛的社会矛盾关联较小,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普通网友,对此事件的界定只是局限于“江湖恩怨”。持刀上门的24人尚未被全部追责,6个打工仔中的5人却因聚众斗殴罪被判刑三年。至此,事件得以升级,一度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南方都市报》、《三湘都市报》等媒体均对此作了报道,而全国15名律师自发为其维权,则在舆论“弱者伦理”的基础上附加了对司法公正的质疑。5人“防卫者”被以聚众斗殴判3年,“江湖恩怨”升级为公共事件。
网友围观与司法激辩倾巢而出
此次事件引发的舆论关注,网友、媒体、律师等不同身份群体倾巢而出,体现的是不同的诉求。网友以旁观者的观察此事,凭借感性的认识,带着本能的正义感围观;媒体继而跟进,其着眼点在于“‘防卫者’获刑三年”的噱头上,其报道附和了网络舆论的感性认识;而律师群体的介入,参与对事件相关细节的讨论、激辩,才是事件延续的核心所在。
《三湘都市报》记者在报道此事件过程中,援引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博士王誓华的观点,王誓华认为此案无论从客观证据,还是主观证据上均可证实六农民工是正当防卫行为。“事实上是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人身正在受到不法侵害时,自觉支配他们的防卫行为。也就是具备明显的防卫意图,肯定地说明了这六个人具备防卫的故意,而非斗殴的故意,也不具有寻求精神刺激的动机。”
维权和维稳一样重要
厘清不同舆论背后的兴奋点,放在大的社会环境讨论此事,可以发现,究其本质而言,事件所体现的主要是维权与维稳两种思维。常熟市人民法院以聚众斗殴罪,判处被捕6人中的5人有期徒刑三年,落脚点在于维护公共安全,背后有着司法力量对社会稳定的诉求,而民间的针锋相对则立足于为外来务工人员维权,其依据除了批评此判决有失公允,还在于当前艰难的农民工维权现状。
作为外来务工人员的打工仔,其权利能否得到保障,正当利益能否得到满足(如年底农民工讨薪现象),是当下“流动社会”的核心话题。二元城乡体制加上户籍、养老等制度上的隔阂,使得外来务工人员成为舆论“弱者伦理”的重点关怀对象。近年来,广东等地区致力于社会建设,很大程度上即是服务于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代表的流动人口,从这个意义上说,此次“打工仔反击‘砍刀队’获刑”事件,除了司法上的考量,还应该考察打工仔与“黑社会”发生争执的深层次原因,防冲突于未然,不仅是维稳的要求,还是维权的事业。
【为外来务工人员维权就是维稳】推荐阅读:
外来务工孩子06-03
外来务工子女09-22
外来女性务工人员06-30
外来务工人员犯罪调查08-24
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09-14
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10-30
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06-03
老乡关注外来务工人员09-25
外来务工人员工作计划07-12
外来务工人员先进事迹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