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子女学校

2024-10-23

民工子女学校(共8篇)

民工子女学校 篇1

关爱民工子女

重视民工学校

——义桥镇党委政府领导亲临毓秀学校视察

10月16日上午,义桥镇党委书记吴波,党委副书记赵青,党委委员邵吉鸿,文教镇长柳吾昌,社会事务办主任汤松等领导,亲临新开办的义桥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萧山区毓秀学校访问视察。

领导们参观了校园环境,学校校长韩吾忠同志汇报了学校概况,近期主要工作、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目标。韩校长在汇报中强调了“三个一”的办学理念,即办学过程中坚持安全第一,在管理过程中体现服务第一,在办学目标上咬定质量第一。并对学校一年基本稳定,三年全区一流,五年创出品牌的五年发展目标作出了具体解读。与会领导对毓秀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措施和发展目标作了充分肯定,并对学校以后的工作作了具体要求和指导。

汤松主任在发言中,在肯定学校工作的同时,对支持学校工作,协助学校解决校园遗留问题,作出诚挚表态。

柳镇长语重心长提出了三点要求和一点希望,一要依法办学,二要规范办学,三要优质办学,并希望学校如期达成全区一流的办学目标。

赵青书记把视察的感想归纳为三个正确:一是把许贤初中改建为民工子女学校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二是安排韩吾忠同志担任学校的校长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三是学校近期工作和远期目标是一个正确的思路。赵书记还对学校提出“办理正规手续。造就正规队伍,培养正规学生”的“三个正规”要求。

吴波书记的总结性发言,既高度肯定了学校的工作,又对学校以后工作提出了“四个要”的重要指示:一要安全办学,二要依法办学,三要质量取胜,四要特色创牌。

吴书记还对解决学校校舍的安全性等遗留问题提出了具体指导性意见,对需要加固的第三教学大楼实施“镇财政补助几年经费提前到位,学校、地方、区局合力一次性解决”的科学方案。这将对学校顺利办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障。

整个视察过程,在欢言笑语中进行,在轻松愉悦中结束。

本次视察,充分体现了义桥镇党委政府领导重视民工子女教育,关爱民工子女的高度事业性,也展现了镇领导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善办实事的高尚风采。

我们深信,通过本次视察,必将对毓秀学校产生一个巨大的激励和鞭策,也将对义桥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韩吾忠校长向领导汇报学校工作

萧山区毓秀学校 2012/10/16

民工子女学校 篇2

(一) 入学机会不平等

1.缴纳费用高

目前, 大多数城市的学校收费仍然对农民工子女实行“双轨制”的歧视性政策。此外, 除了教育部门规定的课本费及杂费外, 公办学校的隐性费用高。因此, 农民工子女往往被高费用的“门槛”挡在了校门外。

2.入学条件高

农民工子女入学还存在非经济因素障碍。农民工子女入学公办学校要办理繁琐手续, 这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和财力, 而且未必能够顺利办成。如果没有这些手续, 当地公办学校则以此为由拒绝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

(二) 受教育过程中的机会不平等

1.教育形式不同

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少年调查结果显示:农民工子女在重点学校就读的比例 (9.2%) 远远低于在普通学校就读的比例 (72.2%) [1]。并且, 有些学校将农民工子女单独编班, 人为地将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加以区别对待。这种基于家庭背景对学生群体进行强制性分类, 实行“同城隔离”的分校教育或“同校隔离”的分班教育, 使得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难以与城市学生平等地共享教育资源。

2.教学和评价的不平等

有幸插班到混合班的农民工子女, 和城市学生在同一时空下学习, 面对同一教师, 理应享受平等的教育。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农民工子女不同程度地受到不平等待遇。并且, 在评奖评优、参加竞赛和课外活动中也受到限制, 无法和城市学生享受平等的机会。

(三) 取得学业成功的机会不平等

进入公办学校的绝大多数农民工子女, 由于学习基础差, 加上教学环境改变, 教材进度和难度的差异, 教学方法的不同, 影响其学习效果。与城市学生相比, 农民工子女学业成绩普遍偏低。并且, 由于我国现行的是“户籍管学籍”的升学制度, 农民工子女还面临着升学问题。受到非户籍身份的限制, 农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 往往不得不回到原籍所在地继续升学。

二、城市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平等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现行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变迁

1.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

美国社会学家帕金 (Frank Parkin) 认为, 任何社会都会建立一套程序或规范体系, 使得资源和机会为社会上某些人享有而排斥其他人。排斥方式有两种:“集体排他”和“个体排他”。[2]我国的户籍制度实质上是一种典型的“集体排他”性的屏蔽制度, 阻止农村人口总体与城市人口总体分享某些机会和资源。天然的制度身份差异导致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享受“城乡分治, 一国两策”的不同国民待遇。在“户籍管学籍”的属地管理体制下, 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平等问题与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密切相关, 户口成为他们在城市中平等接受教育的“瓶颈”。

2.地方负责的义务教育财政管理制度

社会转型以来, 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向非农产业转移, 劳动力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动。但是, 义务教育体制的调整滞后于人口流动带来的经济结构变化。目前, 我国的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下的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 以县为主”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主要依赖于地方财政收入, 地方政府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城市普及义务教育的经费主要由市、区教育财政负担, 教育经费按户籍学生数下拨。因此, 一些学校和地方政府为了维护城市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 对于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仍持排斥态度。可见,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财”的问题实质上是“政”的问题, 是中央与地方, 城市与乡村以及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地方政府利益矛盾的表现。

(二) 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存在一定程度的欠缺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但是, 政策的出台并不等于问题的解决。从政策执行角度解读现行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 发现它还存在一些欠缺之处。

第一, 合法性不高。教育政策只有被利益相关人所接受、认可, 才具有了合法性, 并能够有效地执行。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流入地政府需要对当地的教育资源和利益重新做出调整和分配, 这必然将打破原有利益分配格局的平衡而引起利益冲突。同时, 有些流入地政府担心会产生“盆地效应”, 难以接受、认可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 其自身利益需求和行为倾向影响着教育政策的有效执行。第二, 政策资源的不充足性。任何政策的执行, 都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这是政策执行的物质基础。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没有新资源支援, 面临经费、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 流入地政府执行政策的积极性不高。第三, 欠缺必要的明确性。政策的具体明确性是政策执行有效的关键所在, 是政策执行者的依据[3]。但是, 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缺乏明确性。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有了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 出现政策失真问题也就不可避免。

(三) “城市中心”价值取向下的学校教育

农民工子女入学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学校教育经费不足和教育资源短缺, 给学校教学管理、教育质量带来一系列问题, 因此公办学校为维护自身利益, 以各种借口来少收或拒收农民工子女, 致使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在入学机会上不平等。对于受教育过程机会不平等和取得学业成功机会不平等的原因, 下文将运用一定的社会学理论加以探讨。

冲突论教育社会学创始人韦伯认为, 社会成员之间或因经济状况, 或因权利地位或因文化条件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身份集团, 这些身份集团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将公民划分为制度身份等级不同的“乡下人”和“城市人”两大利益集团。城市居民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资源占有上处于绝对优势, 使得城市居民形成了身份优越感和对农民的排斥、歧视的文化心理。如今, 城乡二元结构变为了城市内部的城市居民群体与农民工群体之间的隐性二元结构, 农民工及其子女在城市中无法享受平等的国民待遇。由于城市居民对农民工及其子女“制造”的刻板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和社会排斥、歧视, 加之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乃至语言等方面也存在差别。一些城市教师和学生以“城市人”的优越感自居, 误解、歧视、排斥来自群体之外的“他者”——农民工子女, 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遭受了不平等待遇。

(四) 弱势状况的农民工子女家庭资本

据有研究调查表明, 不同社会阶层背景的家庭中, 可以用来帮助子女获得教育机会或较好学业成绩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差异比较明显, 体力劳动者三方面的资本都相对较少[4]。相对于城市家庭, 大多数农民工子女家庭的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处于弱势状况, 强化了农民工子女教育不平等问题。

1.弱势的经济资本及其影响

面对公办学校各种名目的收费, 农民工家庭无力承担, 家庭经济资本低下成为农民工子女入学机会平等的重要障碍。并且, 经济资本的弱势状况, 限制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 由于缺乏学习的物质保障和学习场所, 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学业成就的取得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弱势的文化资本及其影响

布尔迪厄认为, 文化资本有三种存在形式:

(1) 身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布尔迪厄认为教育期望来自惯习, 是人们对客观可能性的主观内化和领悟。每一个个体的选择行为是考虑其社会阶级客观机会结构的结果, 他们把自己从某种教育机会中排除。但有调查显示, 与城市学生的父母相比较, 农民工子女的父母对其子女的教育期望相对比较低[5]。农民工子女关于教育的抱负又深受父母的教育经历和文化生活机会的影响, 不利于他们取得学业成功。

(2) 客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家庭文化耐用品拥有量可以反映出家庭客体化形态的文化资本状况。有调查结果显示, 农民工子女家庭的电子设备和图书、报刊拥有量在很大程度上低于1999年“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中的农村儿童的情况[6]。显然, 与城市家庭相比, 农民工子女家庭拥有的客体化形态文化资本则更处于劣势状况, 无法为其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物质资源。

(3) 制度化形态的文化资本。据某项调查显示, 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的家长文化程度有约半数左右只具有初中文化程度, 受过高层次教育的人少, 具有大专以上高学历者只占较小比例, 且仍有一定比例的文盲或半文盲[7]。由于农民工子女的家长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他们对其子女的教育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3.弱势的社会资本及其影响

农民工子女家庭的社会资本可分为外部的社会资本和内部的社会资本。家庭外部的社会资本主要指父母与学校、教师的关系;家庭内部社会资本主要指亲子关系。进城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以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在与城市居民交往有较大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社会交往的内倾性和表层性[8]。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交往上呈现出油水不沾的分离状态, 这将影响到农民工子女的父母与教师联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难以有效地形成教育合力, 不利于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同时, 作为家庭内部的社会资本重要构成的亲子互动对学生学业成有重要影响。但是, 农民工子女的父母整日为生计而奔波, 无暇和子女进行亲子互动, 致使亲子关系疏远, 甚至对立, 家庭的教育功能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三、实现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的对策

(一) 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 为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提供制度保障

1.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实行就近入学制度

改革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就是要求取消黏附在户口上的利益差别, 逐步建立“自由迁徙、自主定居、籍随人走、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 打破二元社会格局。依据新《义务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二条规定, 农民工子女具有在法定监护人的工作或居住地就近入学的权利。在基础教育阶段采取常住人口取代属地管理的教育体制, 实现受教育权利由“身份制”转化为“公民制”。

2.从法律、政策上明确教育责任主体, 建立中央政府和流入地政府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修订现行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法律、政策, 明确各级政府承担的教育责任, 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针对流入地政府行政不作为行为, 实施问责制, 督促流入地政府履行管理职责。并且, 建立中央政府和流入地政府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为农民工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义务教育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 国家的公共财政应该对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给予支持, 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设立农民工子女教育专项资金, 分担流入地政府的财政压力。同时, 农民工在流入地履行了纳税人义务, 流入地政府应该承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投入, 可以从农民工交纳的税额中按一定原则和培养费用比例转拨给教育部门, 以补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不足。

(二) 构建平等、多元、无歧视的学校教育

1.实施“平等且满足农民工子女特殊需求”的教学和课程

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树立平等的教育观, 既要在行动上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 更应从心理上接纳农民工子女, 构建平等、无歧视的学校教育环境, 一视同仁地对待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学生。同时, 应该包容和尊重农民工子女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学校和教师应结合农民工子女的生活经验、学习基础、心理特征和学习需求, 研究具有接纳性、适切性的教学内容, 编制符合他们特殊需求的校本课程, 实施“平等且满足农民工子女特殊需要”的差异教学。

2.采取多元化评价和灵活的管理办法

教师应该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实行多元化评价, 发现农民工子女身上体现的闪光点。同时, 学校在制度层面上也要取消在评优奖励、参加竞赛等活动中的身份限制, 实现平等的教育评价。并且, 学校应该尽量简化入学手续, 实行灵活多样学籍管理和收费制度, 以适应农民工子女的特殊需求。

3.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外活动和教育辅导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促进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的交往, 结成“一对一”的伙伴关系, 增强城市学生对农民工子女的理解和接纳, 改变农民工子女交往的封闭性。并且, 针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公办学校后出现的学习、心理适应性等问题, 采取教育辅导和心理咨询等措施, 促进农民工子女更好地适应、融入新的教育环境。

(三) 改善和提升农民工子女的家庭资本

1.改善家庭的经济资本

政府和社会需要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 尊重和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 清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并且, 对农民工实行教育关怀, 提高其整体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 改善其经济生活状况。从而解决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造成的“上学难”的问题, 为子女创造良好的物质教育环境。

2.提升家庭的文化资本

农民工应该自觉地接受继续教育和家庭教育培训来提升自身的文化资本, 从而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和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同时, 社会支助系统尤其是社区、学校, 应为农民工子女家庭提供咨询服务, 促进其家庭教育的科学化、合理化。此外, 应该整合社区、学校的客观化形态的文化资本, 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公共文化资源、活动设施和场所, 来弥补农民工子女家庭文化资本的不足。

3.加强家庭的社会资本

建立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加强家校合作。教师应该定期开展家访和组织家长会,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改善亲子关系;家长也应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 积极参加学校活动。这既有利于增进双方的信任、理解, 也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形成教育合力, 对农民工子女采取一致的持续性教育行为, 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摘要:目前, 城市公办学校成为农民工子女就学的主要途径。但是, 农民工子女在入学、受教育过程中、取得学业成就等方面均存在机会不平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落后的户籍制度和教育制度, 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欠缺, 以城市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以及农民工子女家庭资本的弱势状况。要解决教育平等问题, 必须对现行制度进行改革和创新, 为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提供制度保障;构建平等、多元、无歧的学校教育;改善和提升农民工子女的家庭资本。使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地共享教育资源, 实现教育公平。

关键词:城市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

参考文献

[1]邹泓, 等.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求调查[J].青年研究, 2005 (2) :3.

[2]Frank Parkin.Marxism and Class Theory:A Bourgeois Cri-tique.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9:53-58.

[3]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291.

[4]刘精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教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4:162.

[5]周序.文化资本与学业成绩——农民工子女家庭文化资本对子女学业成绩的影响[J].国家教育政治学院学报, 2007 (2) :74.

[6]关颖.青年流动人口如何对下一代负责——天津市青年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查[J].青年研究, 2002 (5) :11.

[7]吴恒祥.关于公办学校中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状况的调查[J].教学与管理, 2003 (8) :34.

民工子女学校 篇3

【关键词】民工子女 文明礼仪 志愿者 实践 探索

中图分类号:G4

我校现有学生1300多名学生,其中900多名是外来民工子女,家长大都忙于生计,无闲管理孩子。这些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普遍较差,需要合理创设活动载体,搭建孩子文明礼仪表现舞台,让这些祖国流动的花朵更加绚丽绽放。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民工子女学校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等综合素质不高,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种种缺乏基本道德素质的现象比较普遍。而且经常是天天讲,一天不讲马上就恢复常态,开展“文明标兵”活动,从而提出了开展“文明礼仪志愿者”活动。

一、实践活动的提出背景

对学生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本学期中,学校在全校范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明标兵”活动,为什么学校会提出这样一项活动呢?我们认为应该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平时日常行为的不规范

在我们的校园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不符合学生身份的行为习惯:吃了食物把包装袋随手一丢,而垃圾桶就在附近不远;看到老师迎面走来,学生把头一歪,当作看不到走过去……类似这种不规范的行为习惯在我们学校的学生中间是非常普遍的,学生都觉得是理所当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

2.学校“自上而下”行政手段的无效性

为了使我们的学生能较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学校也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习惯的养成却是收效不大。往往是学校抓了,班主任重视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也相对来讲好一点,如果学校和班主任稍一松懈,学生的行为马上就又是“涛声依旧”了。这种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在短时间里可以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在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收效甚微。

3.学生“自下而上”自我教育的有效性

学生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是处于主体位置的,只有当受教育者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内在的力量,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个人的需要,主动地调适、充实和丰富自己时,才是教育的最大成功。只有让学生成为行为习惯养成活动的主体,具有形成良好行为礼仪习惯的需要,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才能得到真正效果。

基于以上三个原因,学校提出了开展“文明礼仪志愿者”活动,这一活动是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自我教育。通过部分行为习惯良好同学的标兵活动,对于其他同学不仅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而且也在值岗过程中,对其他同学的行为习惯起到了一个监督的作用。

二、实践活动的概况

在本学期,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文明礼仪志愿者”活动,具体的操作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的:

为了更好地开展“文明礼仪志愿者”活动,学校专门成立了文明礼仪志愿者活动领导小组,聘请专门的礼仪老师担任学生行为礼仪习惯培训老师。

三、实践活动的行为分析

“文明礼仪志愿者”活动开展一段时间以来,其良好的效果让学校、学生、家长都大吃一惊。从两个实际的例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次活动的成功所在。

四、实践活动的成效分析

“文明礼仪志愿者”活动将过去的单纯监督检查学生的仪表仪容,转为以身作则,对学生礼仪规范做出示范,带动全体同学,遵守礼仪规范,加大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力度。

1、提高學生自我管理水平

参加“文明礼仪志愿者”活动的同学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以身作则,正己正人,这对他们来讲是一种自我管理。对于参加这一活动的同学本身来讲,他们是真正改善了自己的行为礼仪习惯,培养了自律意识。学生实现了自主管理,让他们觉得自己成为了教育的主体,参与了班级、学校的纪律、卫生、文明礼仪的检查管理工作,实现了自我管理。

2、做好学生良好习惯示范

把原来严肃刻板的检查监督转变为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示范,表率学生的文明礼貌言行,带动全体学生一起来讲文明、守礼貌、遵规范。让普通同学觉得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并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也能像自己的同学那样,成为示范的对象,成为文明礼仪的标兵,成为其他同学学习的榜样。这其实也是一种激励教育,对于普通同学来说,标兵的同学就是一种激励,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动因,挖掘自身潜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心理,促进自己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

3.发挥“文明标兵”监督功能

有时候对于他们的监督提醒是必不可少的,“文明礼仪志愿者”同学的行为如果不能自觉的转化为其他同学的自觉行为时,适当的监督也可以起到促进的作用,随时注意纠正其他同学的不良习惯,在长久以往下去也会让不良的习惯转变,从而使良好的习惯养成。

民工子女学校开展“文明礼仪志愿者”活动,创设“最美”学生行为习惯表现的舞台,将过去的单纯监督检查学生的仪表仪容,转为以身作则,对学生礼仪规范做出示范,带动全体同学,遵守礼仪规范。加大了学生的自我教育力度,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最终养成良好的行为礼仪习惯。我们坚信,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和长期的坚持,一定可以为学生培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奠基。

[参考文献]

[1]金文.校园礼仪宝典 [M] .四川出版社,2009.1.1

[2]吴松.浦东新区社区教育丛书·文化涵养系列:日常生活礼仪[M]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2.11.

[3]赵金金.学生礼仪知识手册[M] .太白文艺出版社,2010.3.1

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冰火两重天 篇4

丁静、张丽娜、詹奕嘉、廖君

 2012-12-31 09:22:09

来源:新华网 2012。12。30

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随迁子女来到城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内蒙古、陕西、湖北、广东等地发现,农民工子弟在城市入学面临“公办校”难进、“民办校”两极分化等问题。未经审批的“非法校”和远近闻名的“明星校”同时存在,是什么让民办农民工子弟校“冰火两重天”?

“屋顶小学”12载为何仍有市场?

农民工子弟校——武汉市江汉区凌智小学曾经“名噪一时”,因为活动空间有限,只能在屋顶上升旗,凌智小学被媒体称为“屋顶小学”。办学12年后,由于存在安全隐患,教学质量不符合要求等,2011年底凌智小学被停办。

今年2月,武汉市江汉区教育局将凌智小学423名学生分流到辖区内的两所公办小学,并耗资百万元,安排十几辆校车每天免费接送学生往来于住地和学校。

随后,几十名学生“回流”到9月份恢复招生但无“合法身份”的凌智小学。校长孙红枫告诉记者,两所分流的公办学校距学生住地较远,家长觉得不方便;很多随迁子女家长因为工作时间限制,希望孩子放学后在学校吃晚饭、写作业,分流的公办学校无法实现。

一方面,死而复生的“屋顶小学”生源不断。另一方面,这所学校位于武汉市拆迁规划范围内,政府无法安排新校址。

记者走访北京、内蒙古、陕西、湖北、广东多地发现,在大城市的流动人口聚居地,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并不少。但多数位于偏远地区或者城市拆迁区,不少学校也因为缺乏固定办学地点等原因得不到审批,有的学校沦为四处搬迁的“非法流动校”。

北京市农民工子弟学校——行知实验学校虽然获得了审批,但随着北京市城中村改造拆迁速度加快,学校十多年来不断搬迁。每一次找新校址都考验着校长易本耀的“能力”,他甚至将搬迁历程绘成了一张“十年漂泊图”。

农民工子弟校也能办成“明星校

与四处漂泊的流动学校不同,记者在各地也看到一些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办成“明星校”的例子。这些学校多数享受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同时得到社会的帮扶、关注,并拥有一位强有力的校长和一套个性化的办学思路。

北京市星河双语学校是一所打工子弟小学。创建6年来,坚持“双语教学”“习惯养成教育”两大办学特色,从最初的298名学生发展到1500余名学生,成为北京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明星校”。

71岁的校长李守义做了54年教育工作。在他看来,办好打工子弟学校的“突破点”是特色办学。“我们抓懂礼貌、勤洗手、冲厕所的行为习惯;更抓爱学习、勤思考的学习习惯,很快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李守义告诉记者,因为成长环境的限制,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见识、基本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与城市孩子存在一定差距;一些随迁子女父母因为工作等原因,不能常常关照孩子的学习;此外,随迁子女的流动性也比较大。这些特点,使农民工子弟校和普通学校办学存在差异。

在大部分生源是随迁子女的陕西省榆林市榆林高专附中,该校副校长王圣祥发现,很多随迁子女初次来到城市,没见过电影院、网吧、KTV,对此充满了好奇。为了“疏而导之”,学校每年开学组织学生看电影、参观网吧等。对流动性大的随迁子女,学校实行学习成绩的“动态管理”,发现哪个学生成绩弱,就个别了解情况,区别制定教学方案。2012年毕业生中,考取二本以上学校的有600多人。

两极分化随迁子女如何“有学上”?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农民工子弟校可以办成“明星校”,而另一些却处于“非法校”或“漂泊校”的状态,两极分化严重。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基础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梁威认为,个别“明星校”的成就,与校长个人的“办学力”关系很大。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贺立平则担心,政府由于财力、资源的限制,不能普遍支持民办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如果集中精力扶持几所,虽然可以很快看到成绩,但结果会导致“马太效应”,好的越好,差的越差,难以实现教育公平。

梁威认为,仅靠个别校长的能力不足以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问题,应该由政府主导,主要通过公办学校来安排。一些办学条件允许或者不能马上消失的民办学校可以作为补充,不能让农民工随迁子女因为“没学上”,错失教育的最佳时期。

记者了解到,按照我国目前的政策,各地义务教育经费和投入主要依据户籍人口数量来确定,这就在人口流入地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如何用有限的城市教育资源,满足逐年增加的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对各地教育部门都是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李汉林认为,将义务教育经费跟着流动人口、而不是按照户籍人口下拨,会有助于各地财政安排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问题。

关爱农民工子女 篇5

****乡大量青年农民外出务工,由此带来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管理等问题。我乡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子女有少部分随父母一起外出并接受教育和管理,而绝大部分托留在农民工户籍所在地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根据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 “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通知》精神,2010年要将青年志愿者关爱农民工子女作为当前青年志愿者的重要工作来实施,并深入持久开展。针对我乡实际,特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对象和服务内容

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

服务内容:开展学习辅导、经济帮扶、生活帮助、精神抚慰、爱心陪护、亲情沟通、课外活动、思想行为引导等志愿服务,使他们生活有人管、学习有人教、成长有人导。

二、活动形式和具体内容

结合我乡的实际情况,关爱留在农村的850名农民工子女应是此项行动开展的重要方向。重点通过“五结合”方式,把“圈里乡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推向农村,推向基层,开展丰富多彩、切实有效的志愿服务行动。

1.与基层团组织新格局创新试点相结合。各基层组织格局创新试点县,根据各兼职团干工作、生活、特长等优势,作为团组织的中坚力量,积极动员兼职团干参与到志愿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中来。

一是成立兼职团干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队。各选取一个村作为试点,集中开展慰问农民工子女活动,与农民工子女谈心交流、互动游戏,向农民工子女家庭捐赠衣物、书籍、大米等生活和学习用品,为农民工子女解决生活、学习上的实际困难。形成兼职团干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队活动的长效机制,并将活动在不同的村延续开展。

二是发挥兼职团干联系青年、整合资源的优势,动员各方力量,尽已所能,为农民工子女童捐款捐物。

三是村兼职团干要组织本村农民工子女开展积极向上的各类活动。以农民工子女为主体,以村单位,就近就便成立各村的青少年志愿服务队,使农民工子女和村的青少年成为互助、团结的新集体新团队,帮助本村本寨孤老和农活繁忙的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和农活等,开展志愿服务。让农民工子女在关爱他人、奉献他人的志愿服务活动中体验爱心、关爱他人、健康成长。

2.利用周末等闲暇时间,走访农民工子女所在家庭,对帮扶对象全面了解,结合实际开展帮扶工作,要形成长期有效的帮扶机制和志愿者爱心接力。

农民工子女的家中、农村已建设的文化活动室,因地制宜的对农民工子女开展“代理家长”、“亲情电话”、“亲情信箱”等关爱行动。活动形式要切合实际,形式可以是:

1、以“大哥哥”、“大姐姐”的身份融入到农民工子女日常生活中。

2、帮助搭建农民工子女与在外务工父母的联系平台,特别是法定节假日和传统节日期间,开展“亲情传递”主题活动,通过电话、写信、网络视频、送礼物等方式,让父母了解、关心子女成长情况,让农民工子女懂得知恩回报,心理上有依靠,精神上有关爱。

3、以实际行动来倡议社会各界关注农民工子女,如动员学校、机关、人民团体、个人等社会各界对农民工子女捐款捐物,对捐款捐物要登记造册,妥善管理,及时发放给农民工子女,如利用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物资建立爱心超市,按时、按需发放给农民工子女;利用书籍、图册等物资建立流动图书室,在周末、节假日开展针对农民工子女的读书活动,利用体育用品、体育器械等物资开展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体育活动,丰富农民工子女的课余生活等。

3、与团队工作相结合。各地团队工作者应积极组织团队与农民工子女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并为结对服务活动提供便利和支持,制造舆论宣传氛围,努力建成长效接力机制,确保工作务实推进。

一是要充分发挥团员和少先队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组织团队内部开展与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手牵手,一同向前走”等类似结对帮扶活动,呼吁团员、少先队员关心身边同学,做到“不歧视、多关心、肯学习、勤帮助”,并注重挖掘宣传,建立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保证结对帮扶活动的健康长远发展。

二是要树立各级、各单位团队工作者的关爱意识、平等意识,在团队工作中公平,甚至倾向于将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吸收到团队中,在评选优秀团员、少先队员时,也要有侧重的体现农民工子女团员、少先队员所占的比例。

三是在平时的团队工作中,要积极为农民工子女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引导学生形成劳动者光荣、农民工伟大的心理认识,通过各种团队内活动、课堂内外活动,消除农民工子女的自卑心理,强化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让每一位农民工子女都能融入集体、健康开心成长。

三、服务模式

1、结对帮扶。采取“志愿服务团队+农民工子女群体”、“青年志愿者+ 农民工子女”、“高校+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结对方式,进行结对帮扶活动。

2、爱心接力。组织青年志愿者轮换在社区、农村志愿者微笑小屋、各类服务场所、农村农民工子女家中等固定场所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志愿服务。

3、临时监护。利用农民工子女周末和周一到周五每天下午四点半放学后至回家前的“失管”时间,组织青年志愿者为农民工子女进行学业辅导、励志训练、开拓视野等,丰富他们业余文化生活。

4、物资捐助。加快青年志愿服务基金会建设,向社会各界发出倡议,向农民工子女捐助学习用品、体育器械等,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活动推进步骤

2010年在全乡广泛启动实施,建立基本工作机制,主要推进步骤如下:

(一)工作部署和示范启动时间(2010年4月至5月)1、4月25日前,下发 “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通知,将工作安排至各团委和各团支部和相关部门。并督促各单位建立活动领导机构,指导各单位开展辖区内的农民工子女基本情况统计收集和制定活动方案。2、5月1日前,举行 “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示范活动启动仪式,2010年拟定中学团委作为关爱进城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的试点地区,3、5月中旬前,各级团组织要完成服务对象的摸底统计工作,并按要求填写登记表。

(二)组织实施和全面推进时间(2010年5月至10月)1、5月,各地、各单位全面展开工作,完成宣传发动、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活动组织等具体工作,为青年志愿者和农民工子女建立长期帮扶联系打下基础。2、6月,利用六一儿童节的契机,全面推动活动开展,各地在团省委的统一部署下,各有特色的关爱活动全面铺开。3、7月-8月,要针对农民工子女暑期离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年志愿者对农民工子女在学习、生活上给予辅导和关爱,解决农民工子女回家后疏于教育管理的这一问题。4、9月-10月,帮助农民工子女顺利返校,对家庭困难的农民工子女入学要提供相应的帮助。

(三)深入调研和总结经验阶段(11月-12月)

组织人员开展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大调研,认真总结经验,有序推进,巩固扩大活动成果,为2011年深入推进该项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五、活动要求

(一)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要成立专门的活动机构,有专人负责活动开展,要结合实际,认真谋划,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具体活动方案。同时,要做好长期规划,制定完善的志愿服务守则、志愿者招募、培训、管理等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要在示范活动取得良好影响和前期工作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活动水平,增强影响力和实效。

(二)全省各级共青团组织和志愿者组织要按照团省委的安排部署,统一行动,迅速形成声势、形成规模。同时在活动开展中要佩带青年志愿者标识、徽章,提高此项志愿服务行动的影响力。

(三)乡团委将对各地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分阶段督导,各地要按照规定,每周定期上报工作进展情况,每月进行一次月度小结。

共青团***乡委

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篇6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流动儿童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流动儿童的教育,让所有的流动儿童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找到人生的真正航向。流动儿童教育这一问题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地区特殊性等特点。解决好这一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不仅有利于“普九”的巩固和提高,实现教育公平,也有利于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一、健全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保障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国际公认的义务教育有三个必要条件,即免费、义务和强制。多年来,我国实施的义务教育一直是只免学费,学校每学期向每位学生收取一定的杂费和课本费。这一情况在2006 年春季得到了改变,中国政府率先在西部地区农村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即义务教育阶段不再收取课本费和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现在,这一政策已在全国农村地区推行。“免除学杂费,农民得实惠”成为新的流行语,孩子上学的负担明显减轻。

为了保障经费来源,新《义务教育法》第44 条规定:“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这次重大的制度改革,改变了过去以薄弱的县级财政为主的状况,使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得到了切实保障[1]。

相关政策的制定必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政策实施过程的效果则以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为标准。因此,还需要制定一个农民工权益保障法,保证农民进城以后,在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当地政府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到他们的整个教育体系中去,使农民工子弟和当地居民职工子弟一样接受义务教育[2]。

除了义务教育制度,中央应开始同时着手进行户籍制度和财政制度的改革,使之适应民工子女教育的需要。首先,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推行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施行,在减免其杂费的同时,采用强制性手段停止借读费用的收取,若无特殊情况,学龄儿童在监护人的督促下必须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其次,淡化户籍意识和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全国联网的电子户籍登记系统,实现城乡互通,使个人户籍成为确认公民基本身份的凭证,而不是民工子女接受城市教育的“绊脚石”。

二、“两条腿走路”

实行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充分挖掘公立学校潜力,使其成为流动儿童就学的主渠道。这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2003 年)已明确规定的。因此,公办中小学应尽可能地扩大招生容量,同时要加强收费管理,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另一方面,鼓励扶持民工子弟校的发展。2003 年开始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民办教育的地位,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的地位,鼓励社会捐资办学,设立教育基金会等,解决弱势群体子女的上学问题。

1.以公办学校作为解决问题主力的可能性

公办学校师资力量较雄厚,有舒适的校舍、完备的教学设施、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对流动儿童的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因此公办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根据流动儿童流动性大的特点,制定分期收费的办法。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流动儿童就学[3]。

但一个需要说明的问题是,公办学校也是被市场包围着的,基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学校会倾向录取更多优秀的学生,以保证教育有好的产出;同时为了使资源有最大的产出,他们会拒收那些学习需要成本很高的学生。在要求公办学校实现“一视同仁”的政策目标时,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评价主体的管理部门,以及站在“利益另一方”的专家和媒体,即不能陷于管理主义,也不能陷入理想主义[4]。而应该在利益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诱导手段,来促进公办中小学对农民工子女真正意义上的接纳[5]。

2.鼓励和规范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

我们看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城市还没有做好安置农民工家庭的准备,还不具备让所有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中小学接受“一视同仁”的义务教育的能力,公办中小学校的全面接收还需要时间,如果我们坐等所有的措施都到位,很多农民工的孩子可能已经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要以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发展来填补农民工子女上学需求的增长。由于政府建设新的学校在财力上有一定的困难,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公办学校的容量又有限,而且公办学校要优先解决当地适龄学生的入学问题,因此流动子女入学需求与流入地公办教育供给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仅靠公办学校解决流动子女入学问题是不可能的,笔者认为应该大力扶持和发展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应该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设立条件酌情放宽,但同时应对其进行规范化管理,消除安全、教育质量、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隐患。例如民盟成都市委提出建议:降低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鼓励大机构、大资金参与农民工子女教育,制定《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管理暂行规定》,建立实施严格的民办学校财务安全管理和教育质量监控措施,防止在办学硬件、课程开设、教师聘用等方面的“偷工减料”等。

农民工子弟学校是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在一定时期内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为以弱势群体为教育对象的私立学校提供资助,增加对这一类私立学校的资金投入,有效地将这些学校纳入公立教育体系之中,减少政府教育资源分配中的不平等现象,是各国政府维护社会公正的重要举措,我国政府对农民工子女简易学校实行“私校公助”势在必行。因此,国家应在法律上赋予公立学校和民办学校同等的法律地位,在实践上要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具体说来,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明确农民工子弟学校审批标准,同时政府应提供更为宽松的制度环境鼓励民办学校的发展,学校在消除卫生、安全隐患和教师取得相应任职资格的前提下,应当放宽办学条件和审批程序,若学校符合标准,则承认其合法性;对于不合标准的,要限期整改;对于存在严重隐患的,则要坚决取缔;二是对办学者和教师的素质有一定要求,办学者应要求达到大专以上学历,且具有相关工作经验,教师应具有中师或以上的学历和相应的教师资格证书;三是要通过科学的办学成本核算,建立适度的学杂费收取标准,杜绝办学单位或个人利用教育市场供求关系的暂时失衡以牟取暴利;四是对达到标准的学校,要在教学设备设施、课程计划、教材使用、学籍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指导,组织公办学校与民工子弟学校开展“一对一”、“手拉手”帮扶,鼓励各类公办学校在图书、设备、仪器、师资等方面给予民工子弟学校帮助,以促进这类学校健康有序地发展[6][7]。

三、城乡结合1.建立寄宿学校

城市的资源有限,空间有限,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城市,改善农村教学环境,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吸引农民工子女回乡读书可以缓解压力。其中建立寄宿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提供寄宿,是一个使农民工子女返乡接受教育的好办法。加大农村教育投资,改变其寄宿条件,这和在城市建立一所打工子弟学校的投资相比可以节省许多不必要的资金。只有真正改善了农村的教育环境,使得在农村可以获得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的教育,并且专门为农民工子女建立宿舍,使得农民工不再为孩子在家读书无人看管而担忧,这样才可以吸引农民工子女选择回乡读书。

2.建立“教育联合体”

城市、农村的学校结对子,对口扶持,这种做法在不少的地区和学校早已采用。但这种“对子”关系不稳固、不长久,交流也是单向的,关键是两者之间没有共同的利害关系。如果以“教育联合体”的方式结对子出现,做到在“联合体”内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方法共享,教育成果共享、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共享,把两个学校看作是一个学校的两个部分。这样对薄弱学校的教育与教学管理的提高是具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的。同时也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使优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两校可以双向交流,互相安排各科教师和管理者到对方学校工作。实施师资一体化、督导评估一体化、管理一体化,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使一批薄弱学校的整体质量得到提升[8]。

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1.改革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实行中央财政统一预算

目前我国的义务教育是以户籍制为基础的,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模式,义务教育经费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负担。农民工子女没有流入地的常住户口,往往无法享受由流入地政府财政负担的义务教育经费。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全国各地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解决问题需要强化中央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许多国家的义务教育都是与强迫教育、免费教育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几乎每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把发展教育看成是自己最基本的职责之一。中央政府应该对现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教育财政体制进行改革,由国家财政统一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以减轻地方政府和公民个人的负担。目前,我国财政已具备了此能力[9]。

2.真正落实《义务教育法》及各项教育制度

2006 年6 月,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2 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其中第二章第十二条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标志着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将解决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成为一个有法律保障和指导的政府行为。

3.实施电子学籍制度,实现对农民工子女学籍的动态管理

农民工子女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加之未成年人无需办理外来人员的暂住登记,致使难以准确掌握需要接受义务教育适龄流动儿童的数据。因此,无论是教育经费由中央拨付还是地方政府拨付都难以固定在特定的学校和地区。同时,流动性强也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难以有效监控这些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因此,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实现全国电子学籍网络化管理,是实现对农民工子女学籍动态管理的一项有力措施[10]。

4.引进政府采购制度

流入地政府提供资金,向社会公开招标,建立农民工子弟学校,政府与承办单位签定合同,由政府提供学校的基本建设经费。建成后,由学校向政府提供办学计划和财政预算,政府按照当地生均教育经费水平,对学校给予资金支持。作为政府采购的承办方,学校有权自主使用资金,有权招聘和解雇教师,并负担教师进修和培训的义务。除了要开设国家规定的课程外,有权设置针对社会需要的其他课程,并有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自由。家长和学生有挑选学校的自由;保证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情况的透明度,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政府必须对承办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学校的日常运作在严格的法律和管理限制下进行。以三年或者五年为一个周期对学校进行全面的评估,如果承办单位没能履行合同,政府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有单方面变更权、控制权、监督权和终止合同的权利。同时,因政府采购所引起的争议按照行政争议的救济途径进行处理,当事人对财政部门作出的投诉处理或者处罚不服的,可以依法提出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讼。

五、发挥社会公众力量

1.建立健全的社会捐赠机制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有很多有爱心的先富者,应该鼓励他们将一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投入教育。重要的是建立健全的捐赠机制,使得社会捐赠的资金得到良好的利用,起到最大的效用。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是牵涉全局的问题,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能解决的。因此,除了政府尽职尽责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企业、社会团体、慈善机构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以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多方共同来帮助这一弱势群体[11]。

2.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资助和参与办学,科学认识和改造打工子弟学校

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府以及公办学校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教育的能力依然非常有限,因此,在坚持落实“两为主”政策的前提下,政府应坚决取缔那些质量严重低劣的打工子弟学校,扶持有一定基础的打工子弟学校,加大对扶持学校的硬件、软件以及对校长和教师进行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使得这类学校能按照教育标准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合格的教育服务,并纳入当地政府监督管理的范围,以补充和扩展城市公办学校的容量[12]。

积极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要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力量来办学,使“官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双轮”驱动。各级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在土地使用、师资力量配置、税收减免、行政许可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合法地位,支持其有序发展和壮大,使其有效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就学,减轻公办学校压力。同时也要不断开发城市公立学校的潜力,破除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界限,取消或减免公办学校的“借读费”、“赞助费”和“择校费”;一视同仁地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上学困难问题,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更多健康成长的空间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

相关文章

* ·邢元敏出席“用爱送你进学堂”助学活动?(2010-8-23)

* ·重视失意群体的社会管理?(2010-8-23)

* ·“五个一工程奖”话剧?(2010-8-23)

* ·40名寒门学子喜领助学款 可以实现大学梦„?(2010-8-23)

* ·11名医学博士送医高墙内?(2010-8-23)

* ·救女心切 小江莹父亲想捐赠骨髓?(2010-8-23)

* ·市总工会爱心助学暖金秋?(2010-8-23)

* ·爱心常在烛光长明--邀山区教师来京公益活„?(2010-8-23)

*

*

*

*

* 阿

民工子女学校 篇7

据介绍, 上海中职学校招收随迁子女工作以“学生申请、学校招生、统一办法、全市统筹”为原则, 招生学校根据专业和办学条件, 设置招生专业。上海鼓励中职学校开设以培养一线实际操作技能为主的先进加工制造类和现代服务类等专业。招生对象须在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全日制初中学校连续就读2年。年龄不超过18周岁的随迁子女应届初中毕业生, 符合考生本人持有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 父母一方持有农民身份证明, 父母双方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或父母双方 (或其中一方) 持有在沪稳定就业证明, 持有上海市初中学校出具的在校应届初中毕业生证明等条件, 可以报考。

据了解, 这些学生毕业后, 对要求就业的毕业生, 由学校组织向用人单位推荐, 由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对要求报考全日制高等学校的毕业生, 须按照教育部和上海市高考有关规定执行。学生在校就读期间, 按物价部门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收费标准缴费, 学校不得随意增加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

农民工子女教育的问题 篇8

关键词:小学教育;农民工子女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52-01

我国社会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于是,在出现农民工这一过度性群体的同时,他们的子女也加入了“民工潮”这一行列,且“流动人口家庭化”也成为这时期的产物。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新时期社会建设“学有所教”的重点和难点,为实现“学有所教”的目标,运用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从社会进步的高度认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从社会稳定的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下面从自己工作实践中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一、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分析

1、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现实不够协调,造成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在解决这一特殊群体的就学问题上定位不明、责任不清”,即户籍制度是关键。由于这个原因,农民工子女在进入公办学校时,都有一道很高的门槛——借读费。这就使得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

2、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问题

对于离开户籍所在地的农民工,其子女的教育经费往往失去了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支持而由他们自己独立支付,而这笔费用对于他们而言往往不堪承受,很多农民工子女都辍学在家。

3、农民工自身的局限性。一是经济贫困

农民进城后,有的工作较稳定,还有的工作和收入不稳定,他们的收入普遍比较低。而且比较流行“流动人口家庭化”,有时就为生计奔波,怎么能支付孩子的学习费用呢?二是观念落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希望孩子通过读书的方式改变父辈贫困、落后的状况,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他们认为时下城里的工人纷纷下岗,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他们的孩子即使读了书,今后未必能在城里找到好的工作,还不如早点为家里减轻负担。三是文化素质低下。大多数农民工的文化水平都较低,没有具备教育孩子应有的条件,这就会很容易导致子女由于学习受到极大困难而不得不中途退学的结局。

二、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对策

1、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逐步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解除教育 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 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 户口, 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 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 籍制度,打破户籍制度壁垒,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市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降低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多的向“上”流动的 机会。同时配套改革与户籍制度直接相关的制度,淡化包括劳动就业、子女入学、住房分配 、 社会保障等政策规定中对户口的特殊要求, 逐步剥离在“城市户口”这一身份标签上附着 的一系列不合理的社会福利, 实现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主体平等。

2、调整现有义务教育格局,合理配置国有公共教育资源,完善社会捐赠机制,多渠道 筹措教育经费。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要由“县、乡、村三级办学,县、乡两级管理、以县为主”调整 到“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要 通过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的体制上来,全方位 地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从体制外纳入到体制内。解决的渠道应该以公办学校为主,民办教育为 辅,调整现有教育资源的分布,实现现有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建立健全捐赠机制,完善 捐赠立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让有爱心的先富者,将一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投 入教育,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农民工使企业获得利润,政府增加了税收,因此,还可以通 过适当的方式,让用工企业分担农民工子女的部分教育费用,并安排一部分城市教育附加费 用于农民工子女教育

3、消除法律上的歧视。按照联合国《取缔教育歧视公约》的规定,教育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语言 、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经济条件或出生的任何区别,排斥、限制或特 惠受教育者的行为。上面提到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从法理上讲,明显存在对 流动少年儿童的歧视性条款,造成了流动儿童在选择受教育权、缴费、享受教学资源等方面 与流入地儿童的不平等。现行的一些教育法律规范中也出现了诸如“农民工子弟学校”、“ 附属教学班(组)”、“借读费”、“临时学籍”等内容,实际上是将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子女 隔离开来进行教育。这些做法在形式上违反了《世界人权公约》、《取缔教育歧视公约》等 许多国际人权法文件所确立的禁止歧视原则。所以应消除这些歧视性的条款和语言。同时政 府还应禁止城镇针对农民工制定各种不平等的政策或设定不平等的用工条件,尽可能为农民 提供公平竞争的就业机会,使他们有机会获得较好的工种和工资待遇。

上一篇:棋盘井第七幼儿园食堂所有制度下一篇:青春之梦亦是励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