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

2024-10-23

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共9篇)

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 篇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设计

内容摘要:本文就如何建设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展开研究,从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角度系统阐述了建设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科学方法和步骤,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工程软件工程

[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好范文版权所有

作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决策者。众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无不表明,其成功的关键是能否构建出适合企业特点和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humanresourcesmanagementsystem,简称hrms)。笔者认为,企业hrms的建设如果要取得成功,必须从系统工程和软件工程的角度加以研究和实施,其参考步骤如下。

澄清认识,规划为先

hrms是信息技术与人力资源战略、方法的融合,即信息技术对hrm的渗透而产生的战略与方法再造,因此它绝对不是纯粹的it项目。企业应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将hrms规划与其他is规划一道纳入企业战略目标制定的过程,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与信息技术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才能应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环境的变化,从而提高hrms实施的成功率和服务水平,延长系统应用的生命周期。合理的hrms规划可以参照以下步骤进行:

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并组织相关培训。hrms规划领导小组应该由组织的主要决策者之一负责,其成员包括人力资源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的业务骨干、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系统分析设计人员,通过培训使其了解hrms相关专业知识并掌握制定hrms规划方法。

全面收集和整理规划信息。进行hrms规划时需要使用的信息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信息、劳动力市场信息和现有人力资源结构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和信息的归类和汇总,为hrms的规划准备好“原材料”。

确定规划性质和期限。hrms规划需要根据组织规模、管理规范化程度以及产品/劳动需求等基本情况确定规划的年限和具体方法,以明确规划的性质和适用范围,进而合理地选用规划辅助工具或软件。

约束条件分析。对hrms的目标、开发方法、功能结构及财务状况等逐个进行分析后,根据组织自身的财力、人力及物力等诸资源的现状和限制,将hrms建设的约束条件一一定义出来,为其目标的制定识别障碍。

明确目标和基本结构。确定hrms的建设目标,诸如应具备的功能、项目服务范围和项目建设质量等,给出其初步形态和基本框架,为项目的分析和设计指明方向。

拟定开发方案。选定优先建设的子项目,确定项目建设的总体顺序,制定较为详细的开发策略,明确具体的开发方法,估计项目成本和人员需求并列出建设进度表。

详细调查,全面分析

hrms的建设无论采用信息系统开发常用的结构化方法、原型方法还是面向对象方法,对系统的分析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hrms分析就是对要建设的项目进行系统、结构化的研究,分析hrm过程并提出优化和改进的思路和逻辑方案/模型,解决“做什么”的问题。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论提供了系统分析的科学步骤和工具: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分析。hrms可行性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对项目建设的态度和管理方面的条件是否满足,当前项目建设队伍的能力能否满足系统需求,项目建设经费能否及时到位,项目的经济效益能否达到或超过支出等。此外,可行性分析的结论应明确指出项目建设是立即进行、暂缓通过还是根本不行,为后续工作指明道路。

业务及数据的调查和分析。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通过分析验证后,就应该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结构、职能和业务流程进行详细调查和分析,在此过程中可以借助组织结构图、管理功能图和业务流程图等图形分析工具或相关软件描述相关静态或动态的管理信息,了解组织内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以发现其不合理甚至错漏之处,进而为优化业务提供条件。为了有效地引入信息技术辅助管理,还应借助数据流程图、数据字典、判断树/表等工具将管理数据和处理过程抽象地独立出来,发现并解决数据流通中的问题,为后阶段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系统和设计相关功能模块处理过程奠定基础。

系统化分析。在对组织原有的管理业务流程、管理职能、数据及处理过程等做了详细描述和认真分析以后,就可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化的分析以确定hrms的功能子系统及其数据资源分布、数据处理流程和数据处理方式。本阶段的工作可以使用系统化的聚类分析方法即功能/数据分析法,通过建立u/c矩阵,检验hrm数据的正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无冗余性,进而确定系统的逻辑功能、模块划分和数据资源分布状况。

逻辑方案的建立。逻辑方案是指经过系统分析和优化后,系统拟采用的管理模型和数据处理方法,其主要内容应包括:系统的业务流程及业务处理工作方式;系统的数据指标体系、数据流程及计算机部分描述;系统逻辑结构和数据资源分布方式;系统在各业务处理环节拟采用的模型或算法;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运行体制;开发资源和时间进度估计等。由于逻辑方案不同于计算机配置和软件结构模型等实体结构方案,因此在构思此阶段

时要保留一定的柔性。

系统分析阶段必须形成分析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源部门基本情况简述、系统目标和开发的可行性、现行管理状况及系统的逻辑方案。报告形成后,规划领导小组必须对逻辑方案进行严密论证,尽可能发现其中的问题和疏漏,对有争论的地方应重新核实资料或深入研究。

系统设计,科学选型

hrms系统设计/选型的实质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和物理设计,建设项目的物理模型,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本阶段可以参照系统工程理论中结构化的设计方法:

总体结构设计。总体结构设计就是对系统总体框架和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宏观设计和规划,主要工作是功能结构设计和系统流程设计。以结构化和模块化的思想为指导,借助功能结构图和系统流程图,可以将系统分解为功能单一但相互联系的模块,并详细描述出各模块之间的数据关系,用于表述系统处理过程的大致设想。

代码设计。代码设计是利用数字、字母或相关符号的组合来替代各类不同形式的管理信息,便于后面的计算机处理。通过设置信息的分类、编码和校验机制,可以在系统和使用者之间提供一种规范的、高效的交流工具,从而使很多的计算机处理变得十分方便和简单。好范文版权所有

物理配置设计。此项工作就是在综合衡量系统性能指标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并明确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在配置物理设施时,首先要注意严格依据规划和分析的结果决定系统配置,其次要考虑设计方案实现的可能性和技术的可靠性。

输入输出设计。i/o设计是系统与用户之间交互的纽带,决定着人机交互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其内容主要涵盖i/o内容设计、格式设计、方式设计、设备设计及用户界面设计等。

数据结构和数据库设计。本阶段的设计任务就是根据数据的用途、使用要求、安全保密规定等特性决定数据结构、载体和权限等一系列问题。在设计过程中,首先应该利用规范化模式和关系数据模型设计系统的数据指标体系和数据库的关系结构,然后确定网络环境下的数据资源分布,最后定义数据安全保密级别和权限。

模块功能与处理过程设计。系统设计的最后一步,也是涉及具体业务处理过程最详细的一步,是编写程序实现系统的基础。结合前阶段的分析和设计成果,使用层次模块结构图、hipo图、结构化算法描述语言等工具,具体设计出系统所有模块的功能和处理过程、步骤及相互之间的连接方式。

设计工作结束后,要提交系统设计报告,其内容主要包括系统总体结构图、系统分类编码方案、系统设备配置图、i/o设计方案、数据库结构图、系统处理流程图和设计方案说明。系统设计报告是设计阶段的最终成果,也是下一步系统实施的基础,一旦设计通过审查,整个项目的建设便可以进入项目实施阶段。

周密部署,顺利实施

实施是项目建设的最后一个阶段,其实质是将设计阶段的结果在计算机系统和组织内加以实现。由于牵涉组织管理的方方面面,在实施hrms之前有必要制定周密的计划,以保证其顺利进行。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物理系统的安装与调试。按照系统总体设计和物理配置方案的要求选择合适的设备和供应商,安装并调试计算机系统,连接和测试计算机网络;按照数据库设计要求搭建数据库结构。

程序设计与调试。程序设计应该遵照可靠、规范易理解和易维护的目标,选用恰当的编程工具和设计方法完成计算机程序的编写。紧随程序设计的工作是程序的调试,即在计算机上以各种可能的人力资源数据和操作条件对程序进行试验和检测,尽可能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使其符合设计的要求。

基础数据整理与人员培训。项目建设组应该注意采用统一规范的方法、手段和渠道将组织的人力资源数据整理并输入系统内,与此同时进行的还有操作人员和用户的培训,其主要内容应该集中在系统操作方式和流程、操作注意事项、可能的故障及其排除等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用户更有效地参与系统,加强用户和分析设计人员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系统试运行及切换。系统试运行实际上是程序调试和检测工作的延续,它通过初始化后输入原始数据让系统运行并记录和核对系统输出,以测试系统运行的速度、可靠性并发现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将通过试运行的系统应用到组织中去替代原有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操作的过程就是切换,不同的组织可以根据时间、费用、复杂程度等因素决定采用直接切换、并行切换还是分段切换的方式完成系统的平稳过渡。

系统运行维护及评价。系统日常管理的内容主要包含管理机构的运行、基础数据的管理、系统运行情况的记录和维护等;此外,系统运行状况怎样、绩效如何、对组织的影响有多大等问题都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加以衡量,并以此为维护、更新和进一步开发的依据。

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 篇2

为推动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转型, 农行e-HR系统通过建设人力资源基础信息平台、业务管理平台、决策支持平台和自助服务平台, 实现对4支队伍的“选、用、育、留、出”全职业生命周期的管理与服务, 最终构建以人为本、全员共享, 集人力资源规划、开发、经营和管理于一体的企业级的综合服务体系。

据悉, 该系统于2011年11月进行分行试点, 今年6月开始分4批扩大推广, 目前已完成全行推广上线应用。

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 篇3

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效率

前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与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人类的各种社会行为都起到了影响,信息化技术为现代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为高校的管理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高校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进行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人才是现代社会的主要竞争力,任何高新科技的创造与企业的发展甚至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这一主体,所以高校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的效率提升不止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更涉及到对社会的人才输出效率,因此,开展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效率提升话题的眼就具有其必要性。

一、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概念

人力资源信息化的概念是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将信息机技术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进行结合,依附于信息技术对人力资源进行改进的全新管理模式。人力资源信息化发展是现代化科技发展的产物,具有现代意义,将管理模式与信息技术有效的结合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1]。人力资源是高效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校向社会输送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加强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在高校中的实施力度,对提升高校人力资源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二、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核心内涵

(一)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范畴

高校在开展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切实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尽心,充分的考虑到学校各个方面的因素,有效的实施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涵盖了三个方面:1、信息电子化。所指的是将不同的人力资源信息通过电子数据的方式进行初次,方便日后的查询,也被称为电子化的转变过程。2、程序电子化。所指的是将规划完成的流程通过软件程序进行固定,使每个程序所涉及到的人员都能够更高效更规范的完成工作。3、管理电子化。所指的是将电子化后的信息进行再处理,通过数学模式与信息管理等对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进行优化工作[2]。

(二)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目的

进行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实践主要目的在于三个方面:1、提升管理效率。信息技术本身就是对原有生产的效率上的优化,对于人力资源工作也是如此,例如在进行人员管理或招聘过程中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可以极大的提升工作效率。2、改善业务程序。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对于招聘的流程与绩效的流程以及员工离职流程等,可以做到详细的划分与规划,完成人力资源的系统化、规范化目标。3、提升服务质量。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系统可以辅助关注管理部门更有效的为高校提供增值服务。

三、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现存不足

(一)对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缺乏关注

现阶段发展下的部分高校对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建设相对落后,对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意义认识不足。现阶段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的过程中主要针对的对象是人力资源管理者,缺乏对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使其管理者不能够充分的认知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事业的变化,形成了对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一方面阻碍。部分高校管理者对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认知网络化的薪酬体系,缺少对信息化的全面认识,单纯的引进网络技术,但是不重视传统理念与管理模式的改革,对于人力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存在片面性,不能够完全发挥其性能[3]。

(二)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基础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不足是导致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落后的主要因素,部分高校至今为止仍处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规范化管理过度的阶段,对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缺乏基础支持。部分高校的管理软件出现随时更换的现象,管理人员因为种种原因将管理软件进行淘汰,使得管理软件的开发速度不能符合管理的变化[4]。高校中人力资源专业的人才与信息化专业的人才培养较为困难,用人机制不完善,管理部门与技术部门配合不协调,都是在成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受阻的因素。

四、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提升方向

(一)确定管理的正确方向

改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明确人力资源观念。人力资源是现代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执行者,是提升社会生产力与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高校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依靠专业的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2、要明确科学发展的观念。高校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需要按照实际发展的情况与实际需求建立科学合理的方向,使用科学发展观进行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指导。高校人力资源工作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按其实际情况进行方案的制定,制定长久发展的战略目标。

(二)关注管理软件的更新与开发

现存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问题是,软件的功能模块、权限管理与安全管理的维护工作量较大,系统不能够配合管理实际情况的变化。根据高校人才结构的特点,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软件需要按其实际情况不断的做出调整,开发相对更具灵活性的管理软件,符合不断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需求。人力资源系统在高校环境中可以发挥部分管理权利,人力资源系统内的结构与权限以及工作流配置等可以和高校的办公自动化、财务等进行集成或是资源共享。

结论: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会形成两种应对态度,一种是积极的提升自身强能抓住信息化带来的机遇,更好的发展,一种是消极的抵抗,坚持固有的形式,但结果一定不容乐观。信息化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高校需要抓住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大力开展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提升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与服务质量。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任何环境下的竞争最终都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发展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姚颖君.高校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初探[J].知识经济,2013,02(03):143-144.

[2]程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改造[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6,01(02):158-160.

[3]郑赤建.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J].教育信息化,2006,07(03):49-50.

信息系统人力资源管理应用论文 篇4

要想保证信息系统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得到合理应用,需要管理者和所有职工提高相关认识。管理者和工作人员都要认识到信息系统的积极性与自身优势,要意识到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也能帮助管理者进行事业单位管理,还能鞭策工作人员提高个人技能。

2.2提高管理人员水平

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 篇5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编码:1021071 学分:

总学时:68

理论学时:34 实验学时:0 上机学时:34 适用专业:财务管理

先修课程:管理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含网络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执笔人:徐健 审订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管理类专业基础课,是一门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运筹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边缘性、实用性课程。本课从组织管理的需要出发,研究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管理决策。本课程使学生具备根据管理工作实际需要组织开发或协助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具备有效发挥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工作支持作用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信息、管理信息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三者在现代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熟悉和理解相关概念及原理;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的方法;了解几种主要类型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功能、特点、类型、结构及相关技术;初步掌握使用计算机支持管理工作以及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信息系统和管理

3学时 第一节信息及其度量

一、信息化概览

(一)信息化简介

(二)国际国内信息化发展状况

二、信息的概念

(一)数据、知识和信息

(二)信息的分类

(三)信息的性质及管理信息的等级

三、信息的度量

四、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

第二节信息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

一、系统和信息系统

(一)系统的概念

(二)信息系统的概念

二、信息系统的类型

(一)作业信息系统

(二)管理信息系统

三、信息系统的发展

(一)电子数据处理系统

(二)管理信息系统

(三)决策支持系统

(四)信息系统的发展 第三节信息系统和管理

一、当代管理环境的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

(二)知识经济

二、信息系统和管理的关系

(一)对计划职能的支持

(二)对组织和领导职能的支持

(三)对控制职能的支持

第四节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

第二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论

3学时 第一节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一、管理信息系统定义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结构

(一)基于管理任务的结构

(二)基于管理职能的结构

(三)综合的结构

第二节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环境

一、生产过程特征

二、组织规模

三、管理规范化程度

四、组织的系统性

五、信息处理与人

第三节管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第四节 MRPII和ERP

第三章系统的战略规划和开发方法

3学时 第一节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一、战略规划的作用

二、战略规划内容

三、战略规划组织

第二节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步骤

一、信息系统开发阶段

二、制定战略规划的具体步骤

第三节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

一、企业系统规划法(BSP法)

(一)BSP法的作用

(二)BSP法工作步骤

(三)U/C矩阵的应用

二、关键成功因素法(CSF法)第四节企业流程重组

一、BRP的概念

二、BRP步骤与方法

第五节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策略和方法

一、开发策略

(一)自下而上策略

(二)自上而下策略

二、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法

(一)结构化方法

(二)原型法

(三)面向对象方法

(四)CASE方法

第四章系统分析

5学时 第一节可行性分析和详细调查

一、可行性分析的任务和内容

二、可行性分析的报告

三、详细调查的目的和原则 第二节管理业务调查

一、组织结构调查

二、管理功能调查

三、管理业务流程调查

(一)管理业务流程图

(二)表格分配图 第三节数据流程调查

一、数据流程调查过程中需收集的资料

二、数据流程图

(一)数据流程图符号

(二)数据流程图的层次 第四节数据字典

一、定义数据项

二、定义数据结构

三、定义数据流

四、定义处理逻辑

五、定义数据存储

六、定义外部实体

第五节描述处理逻辑的工具

一、决策树

二、决策表

三、结构英语表示法 第六节系统化分析

一、分析系统目标

二、分析业务流程

三、数据的汇总和分析

四、分析数据流程

五、功能分析和划分子系统

六、数据存储分析

七、数据查询要求分析

八、数据的输入输出分析

九、确定新系统的数据处理方式 第七节研究和确定管理模型

一、综合计划模型

(一)综合发展模型

(二)资源限制模型

二、生产计划管理模型

三、库存管理模型

四、财务成本管理模型

五、统计分析与预测模型 第八节系统逻辑方案

一、系统业务流程

二、系统数据流程

三、系统逻辑结构

四、数据资源分布

五、系统管理模型

第五章系统设计

5学时 第一节系统设计的主要工作 第二节代码设计

一、代码的功能

二、代码的设计

三、代码的种类

(一)顺序码

(二)区间码

(三)助忆码

四、代码结构中的校验位

(一)算数级数法

(二)几何级数法

(三)质数法

第三节功能结构图设计 第四节信息系统流程图设计 第五节系统物理配置方案设计

一、设计依据

(一)系统的吞吐量

(二)系统的响应时间

(三)系统的可靠性

(四)系统的处理方式

(五)地域范围

(六)数据管理方式

二、计算机硬件选择

三、计算机网络的选择

(一)网络拓扑结构

(二)网络的逻辑设计

(三)网络操作系统

四、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选择

五、应用软件的选择 第六节制定设计规范 第七节数据存储设计

一、文件的分类

(一)按文件用途分类

(二)按文件组织方式分类

二、文件组织方式

(一)顺序文件

(二)索引文件

(三)直接存取文件

三、文件设计

四、数据库设计基础

(一)概念模型

(二)E-R方法

(三)数据模型

(四)关系的规范化

五、数据库设计

(一)数据库的概念结构设计

(二)数据库的逻辑结构设计

(三)数据库的物理结构设计 第八节输出设计

一、输出设计的内容

二、输出设计的方法

三、输出报告

四、输出设计示例 第九节输入设计

一、输入设计的原则

二、数据输入设备的选择

三、输入检验

(一)输入错误的种类

(二)数据出错的校验方法

(三)出错的改正方法

(四)出错表的设计

四、原始单据的格式设计

五、输入屏幕设计 第十节处理流程图设计

第十一节编写程序设计说明书和系统设计报告 第六章系统实施

3学时 第一节物理系统的实施

一、计算机系统的实施

二、网络系统的实施 第二节程序设计

一、程序设计目标

二、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一)自顶向下方法

(二)结构化设计方法 第三节软件开发工具

一、套装软件

二、数据库管理

三、统一建模语言

四、可视化编程工具

五、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 第四节程序和系统调试

一、程序调试

(一)代码测试

(二)程序功能测试

二、分调

三、总调

四、特殊测试

第五节系统切换、运行及维护

一、系统切换

二、系统运行管理及维护

第七章信息系统的管理

4学时 第一节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

一、信息系统的开发方式

二、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的任务

三、信息系统项目的组织与计划

(一)项目的组织与协调

(二)项目工作计划的制订

(三)项目进度的控制

(四)用户培训

四、信息系统评价

(一)系统性能指标

(二)经济效益指标

(三)定性效益指标

第二节信息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

一、系统的运行管理

二、系统的维护

(一)日常维护

(二)应急维护

(三)适应性维护

三、系统文档管理 第三节信息系统安全

一、信息系统面临的威胁

(一)信息系统的脆弱性

(二)恶意软件

(三)内部威胁

(四)软件缺陷

二、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机制

(一)系统控制

(二)风险评估

(三)安全政策

(四)灾难恢复计划和业务连续计划

三、信息系统安全技术和工具

(一)访问限制

(二)防护软件

(三)无线网络安全

(四)密钥

(五)软件质量保证

第四节信息系统管理模式与伦理

一、信息管理部门的任务与建制

(一)信息管理部门的任务

(二)信息管理部门的建制

二、信息主管与信息人员

三、信息系统外包服务

四、信息系统的伦理问题

第八章决策支持系统

4学时 第一节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

一、决策和决策过程

(一)情报活动阶段

(二)设计活动阶段

(三)选择活动阶段

(四)实施活动阶段

二、决策问题的类型

(一)结构化决策

(二)非结构化决策

(三)半结构化决策

第二节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

一、决策支持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二、决策支持系统的功能与定义

三、决策支持系统的分类与应用 第三节决策支持系统的组成

一、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结构

二、人机对话子系统

三、数据库子系统

四、模型库子系统

(一)模型库和模型字典

(二)模型库管理系统

五、方法库子系统

第四节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一、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概念

二、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结构

(一)智能人机接口

(二)问题处理系统

(三)知识库子系统与推理机

三、人工智能及其应用

四、知识库

第五节群体决策支持系统一、群体决策支持系统概念

二、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类型

三、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组成

四、谈判支持系统

第九章供应链管理系统

4学时 第一节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一、供应链

二、供应链管理

三、供应链管理方法

四、供应链上的信息集成

第二节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和控制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和控制的特点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和生产协调控制

三、CPFR方法

第三节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生产计划优化 第四节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控制

一、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库存管理特点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库存管理方法

(一)供应商管理库存

(二)联合库存管理

(三)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

第五节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管理 第六节供应链管理中的合作伙伴选择

一、制造商和供应商合作的内容和步骤

二、选择合作伙伴考虑的主要因素 第七节供应链管理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一、客户关系管理

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第八节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及其支撑技术

一、系统架构

二、商务智能技术

(一)技术体系

(二)开发商务智能系统的困难

三、多代理技术

(一)智能代理

(二)多代理系统概念

四、上机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vfp基础

16学时

(一)VFP初步使用与表的建立

(二)记录操作

(三)表的索引与统计

(四)视图与查询

(五)SQL语句简单表查询

(六)SQL语句多表查询

(七)SQL语句数据定义

(八)程序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

(九)程序循环结构

(十)表单设计

(十一)菜单设计

(十二)报表设计

(十三)标签设计

(十四)项目管理器

二、简单系统开发

10学时

三、用友ERP-U8体验

8学时

(一)系统初始化

(二)基础信息准备

(三)工资系统初始化

(四)工资业务处理

(五)工资数据统计分析

五、课程考核方式:

本课程理论部分采用闭卷考试方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操作部分采用上机方式考核,考试时间120分钟。课程最终成绩由期末笔试成绩、上机成绩和平时成绩构成,其中笔试成绩占60%,上机成绩占20%,平时成绩占20%。

六、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总时数为6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34学时,实验34学时。课堂教学以教学参考书为参考材料,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在学生学完管理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等有关基础课程之后的第三学年下学期,在管理信息系统技术基础、决策支持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等章节内容上注意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等课程内容的衔接与分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

七、教学参考书:

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说明 篇6

第一章

软件简介

第二章

软件安装运行

第三章

取水许可管理

第四章

取水监督管理

第五章

缴费台帐

第六章

远程监控

第七章 排污口管理

第八章

深井、取水口、排污口、水源地

、水功能区电子地图 第一章

软件简介

SW7.0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适用于Windows XP/2003/win7/win8操作系统,主要包括取水许可登记发证、日常监督管理(抄表、水质水位监测)、远程抄表监控、自动建立缴费台帐等功能,同时还具有排污口、水源地、水功能区的管理功能。只需输入原始数据,就能自动建立台账资料及统计各种数据,并打印出各类报表。

本软件除了具备上述功能外,还有如下特点:

一、建立了深井、取水口、排污口、水源地、水功能区电子地图,并将每个点的信息动态地反映到地图上;

二、具备预付费功能,当深井取水量达到设定的限额时,即购买水量剩余为零时自动关闭深井泵;

三、具备远程抄表监控功能,利用GPRS无线通讯服务,实时监测远程端的水表运行情况,及时掌握计量设施的状况。另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实时监测深井地下水位;

四、加强了收费管理功能,自动给每个取水户建立缴费台帐,随时跟踪取水户的缴费情况,加大对欠费的征收力度,提高征收到位率;

五、具有良好的用户数据接口,本系统的数据可以导出到excel等电子文挡。

每一个县(市或区)第一个注册的用户,默认为该县的系统管理员,拥有输入、修改全部数据的权限,后面注册的用户只能查看数据,可以由该县(市)的系统管理员修改其他用户的权限。

第二章

软件安装运行

1、软件包sw70sfx下载完成后,点击软件包解压,必须将软件包解压到根目录,例如C:,或D:,或E:,或F:等等,如下图:

2、解压安装后,使用WindowsXP、2003操作系统的用户,直接点击程序文件sw70运行程序。使用WIN7、WIN8操作系统的用户,第一次运行时,用鼠标右击程序文件sw70,选择“以管理员身份运行”。如下图:

3、安装360的用户,360会误报有病毒,本软件没有病毒,请选择“允许程序所有操作”,放心使用。

第三章

取水许可管理

取水许可管理包括:取水企业(单位)基本信息表、取水许可证登记表、取水许可证打印等功能,涉及取水许可审批、登记、发证等工作内容。

一、取水企业(单位)基本信息表:窗口的上部是工具条,中间是取水企业(单位)信息列表。必须输入 取水企业(单位)基本信息后,才能 在“监督管理”模块中输入深井(取水口)基本数据。

窗口 上部工具条图标及功能如下: 搜寻企业:输入企业名称中的1-2个独特的字,不需要全名,就可以快速搜寻到该企业。

将表中所见内容转化为Excel表。打印表中所见内容。

修改记录:先将光标定位到需要修改的企业,点击修改。

增加记录:添加取水企业(单位)基本信息后,才能输入深井(取水口)基本数据。

删除记录:先将光标定位到需要删除的企业(单位),点击删除。刷新:当页面数据表不全,或没有数据显示,可以多次点击刷新按钮。

二、取水许可证登记表

在“监督管理”中,增加“深井(取水口)基本数据”后,才能在这里补充完善取水许可证登记表内容(共计10页)。

三、取水许可证

在“监督管理”中,完成“深井(取水口)基本数据”录入后,就可以打印取水许可证正(副)本。

四、取水许可审批文件

首先在“监督管理”中输入:审批文号,然后在这里上传审批文件的影印件、扫描件等等。可以用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翻拍审批文件等资料,然后在这里点击添加按钮,上传审批文档资料。也可以上传其他文档资料。上图的文件图片是用智能手机翻拍后上传的

五、添加缴费记录、预付费记录

点击“取水企业(单位)基本信息”窗口上方按钮

添加缴费记录、预付费记录。一般情况下,输入抄表数据后自动生成缴费记录,但在以下3种特殊情况下,必须在此输入企业的缴费记录:

(1)没有抄表数据。例如:自来水企业的缴费数据是通过审计等手段获取的,没有抄表数据,遇到这类情况,在下面的窗口中先选择对应的年,再在对应的月份中输入缴费数据,注意:已缴金额与应缴金额必须相等,而且到账日期、票据号码、开票日期必须填写全。

(2)预缴水资源费。在预付费这一行输入预缴金额,预缴金额将存储在该企业的余额账户中,以后按照抄表数据结算,也可以按照远程监控的实时数据结算,当折算的剩余水量为零时,自动关闭深井泵,此时对应年月必须为空白。(3)初始欠费。在使用本软件之前的欠费,选择好对应的年月,在应缴金额栏输入欠费金额,其他栏目为空白。

注意:凡是由抄表数据自动生成的缴费记录在下面窗口中禁止修改。

第四章 取水监督管理

监督管理包括:深井(取水口)基本数据录入、抄表、水量统计、水位监测、水质监测等日常管理工作内容。当“取水许可”模块中“取水 企业(单位)基本信息”输入完成后,就可以在这里输入深井(取水口)基本数据。

上部工具条中有些图标及功能与“取水 企业(单位)基本信息”相似,例如:

一、深井(取水口)基本数据

1、输入某个企业的第1口深井时,将光标定位在该企业,点击修改按钮续的第2、3、4...深井(取水口),点击增加按钮,后

。下图中图框里的深色部分的内容为取水许可证内容,取水许可证登记表内容在“取水许可”中输入。在下面红色框中输入经纬度,在电子地图中就能自动精确地标注该点,并将该深井(取水口)的全部信息资料,动态的显示在地图中。

2、深井(取水口)图片资料 点击窗口上方按钮,可以上传、浏览、复制深井(取水口)图片资料。

3、抄表记录

点击按钮,可以输入抄表数据,也可以查询、打印抄表记录。输入抄表数据时,注意以下几点:

(1)输入抄表数据前,必须在“深井(取水口)基本数据”中,输入“水资源费标准”,才能自动建立缴费台帐。如果输入抄表数据后,发现水资源费标准没有输入,或是错误的,先 把水资源费标准修改正确,再采取下面(3)的方法,把该行清空,重新输入。(2)只能修改最后一次的抄表数据,以往的抄表数据禁止修改。例如:抄表记录卡中,最后一次抄表是2013年7月,只能修改该月抄表数据,以前的抄表数据禁止修改。如果继续输入8月或以后的数据,那么7月份数据就被禁止修改。

(3)上次抄见数是自动输入的,禁止修改。如果第一次使用本软件,需要输入上次抄见数,请先双击对应行的换表栏,在该行的换表栏打钩后,即可输入上次抄见数。输入结束后再双击,取消打钩。

二、水质监测记录

在“深井(取水口)基本数据表”中选定一个深井,再点下方的“水质监测记录”页卡,就会显示该深井历年来的水质监测数据,点击上方的添加按钮,可以添加新的监测数据。点击表格栏目,对历年监测数据的水质指标进行对比,以观察水质变化情况,自动绘制水质变化柱状图。

三、水质数据汇总表

对每一年的监测数据进行排序、汇总分析,双击表格头部的某一项指标,系统将自动按该项指标排序(可以按升序排,也可按降序排,相互可以切换),而且计算出每一含水层水质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并加入到排序表格中,这样,哪些深井水质的指标高于平均值,哪些低于平均值,就一目了然。如下图,以钙镁离子总量从大到小排序。

四、水位监测记录

输入水位监测数据,可以自动进行对比分析、自动计算月均水位、年均水位、汇总输出打印等。

五、水位数据汇总表

第五章 缴费台帐

在正确设定每一口深井(取水口)的水资源费标准的前期下,只要输入抄表数据,系统就会自动给每一个取水单位建立缴费台帐,财务管理人员根据自动建立的台帐进行到账处理。

一、到账处理

首先选择上面表中的取水企业,然后点击上部工具条中的按钮界面:,进入到账处理在到账处理中可能会碰到以下三中情况:

(1)缴费数额等于应缴金额:用鼠标左键双击“已缴金额”栏,到帐金额会自动显示,也可以直接在表格中输入,同时输入到帐日期、票据号码、开票日期等数据。如果预先开票,也可以先输入票据号码、开票日期,水资源费到帐后再输入到帐金额、到帐日期。

(2)缴费数额小于应缴金额:直接在“已缴金额”栏,输入实际缴费金额,系统会自动将该月“应缴金额”拆分,如上图中的3月份,应缴金额为:6788.60元,已缴金额为:3171.40元,还欠3617.20元。(3)缴费数额大于应缴金额:系统会自动将多余的金额转存到该企业的余额账户,以便支付后续的水资源费,后续月份产生的水资源费可以点击该行的“余额结算”,利用账户余额支付水资源费。

二、票据使用情况统计表

只要在“到账处理”时正确输入票据号码、金额、开票日期,就能自动统计票据使用情况,并对本开票金额、到账金额进行汇总统计。

第六章 远程监控

本软件所包含的水表远程监控系统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能够适应不断增加的业务需求,当增设新的远程终端设备时,数据中心软件不需要任何更改,只需在远程端简单地增加少量部件;同时本系统又具有开放性,整个网络是一个开放系统,能接入不同厂商的水表(流量计),后期维护简便。

一、取水量统计图

先在表格中选取深井(取水口),再点击工具条中按钮,查看取水量统计图,上部为单日取水量变化情况,单击表格中的日期,可查询指定日期的取水量变化情况;下部为单月取水量变化情况。

二、水表自动监测数据

系统按照数据中心设定的监测频率,自动记录每一个远程端水表的抄见数,点击按钮,查阅水表的运行状态。

三、流量仪表实时监控数据 点击按钮,实时读取水表的累计读数及瞬时流量,甚至可以锁定某一个计量设施,观察水表实时数据的变化情况,与亲临现场观察的数据同步。

四、关闭或启动深井泵电源(预付费)

在深井泵控制柜中,加装远程控制电源设备,点击按钮,就可以远程控制深井泵电源,当企业购买的水量剩余为零时,深井泵将在1小时内自动停止运行。

第七章 排污口管理

排污口管理主要是对入河排污口进行登记,对水质监测项目进行对比、排序分析。自动在地图中精确标注排污口位置,并在地图中实时动态显示排污口相关信息。

排污口水质对比分析,排序汇总分析与深井水质监测功能类似。另外,“水功能区”、“水源地”模块的操作与“排污口”类似。

务必在排污口资料中输入经纬度数据,这样才能在“电子地图”中标注排污口位置(相关内容见电子地图)。

第八章 深井、取水口、排污口、水源地、水功能区电子地图 本软件可以将深井、取水口、排污口、水源地、水功能区自动精确地标注到电子地图上,并将深井的水位、取水量、水表读数以及水质监测数据等实时动态地显示在地图中,非常直观。本软件的电子 地图具有如下优点:

1、功能强大,且使用简便。

本软件所使用的电子地图具有海量的位置数据存储、空间检索、图层叠加功能,支持卫星、三维实景地图展现。你只需要输入深井、取水口、排污口等的经纬度,其余一切都由软件自动完成。自动将深井位置精确地标注在地图中,同时能够在地图中查询每个深井的全部信息资料,非常方便快捷。

注:智能手机都有定位经纬度的功能,下载GPS工具即可到现场定位经纬度。

2、宏观反映某个区域的深井密度、地下水开采强度。

上图不显示点的标签当某个企业有N个深井时,第一个深井标注企业名称和地下水位,其他的只标注许可证编号/地下水位。

3、卫星图精确定位。

放大地图后,可以从卫星图中看到深井在厂区的精确位置。

4、三维立体图更直观。

5、在地图能够查询深井的全部信息资料,包括实时监控数据。

在上图窗口中,用鼠标点击标注点,就能显示深井的基本信息资料。

在上图窗口中,用鼠标点击基本信息窗口中的“更多信息资料”,就能显示深井现场实景图等全部信息资料。点击“抄表记录卡”显示抄表记录。

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 篇7

事业单位是一个较为宏观的概念,是指有其自身组织或机构的表现形式,在接受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下以法人实体的形式而存在,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的组织或单位,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并不通过可以估量的货币形态或物质形态来表现。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除了绝大部分由国家出资建立的差额单位之外,其他则大多为行政单位的下属机构,也有一部分由企业集团建立或由民间建立。从事业单位的概念可知,较之于企业,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一是其作为独立法人而存在,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三是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获取经济回报为目的。

从事业单位的概念可知,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尽管存在区别,但两者最突出的一个共同点在于:人力资源作为组织的核心要素,其状况的优劣将直接对该组织的运行效率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下文从事业单位的角度,对如何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系统做出探讨。

二、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信息化缺失视角

1、事业单位人才库管理存在难度。在我国社会大环境快速变化的背景下,社会多样化需求的与日俱增使事业单位越来越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来发挥价值。在我国,很多事业单位都设有分支机构,随着各个分支机构的分布范围逐渐变得广泛、员工数量也由此不断增加,许多优秀的人才都散布在各个分支机构之中,加入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善的事业单位人才库,一方面会使总部很难发现这些优秀人才,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各个分支机构的人才流动出现障碍,无法充分发挥个人价值。

2、难以及时掌握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详细情况。由于目前很多事业单位的总部和分支机构分别采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各个系统的相关代码以及参数的设置都大相径庭,从而造成事业单位总部和各个分支机构之间无法对人力资源数据进行有效整合,而是只能采用传统的人工报表来由各个分支机构向总部定期提供人力资源的相关数据资料。这样一来,一方面造成总部无法对各个分支机构人力资源的真实资料及时掌握,另一方面,由于各分分支机构的资料有着不同的数据格式,因此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也就无从谈起。

3、事业单位总部的管控能力不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事业单位的总部还没有形成或建立起一套涵盖岗位体系、能力素质模型、绩效体系、薪酬体系、培训体系等内容的、行之有效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分支机构大多按照自己的想法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管理水平不统一且分支机构之间缺乏足够横向交流的前提下,容易引发各种由于管理不到位而导致的管理漏洞。

4、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系统。目前,很多事业单位还没有一个针对本单位定制开发的、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从而不仅导致薪资、保险、福利等日常管理工作会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而且还会加大绩效考核工作的难度。在日常管理工作都应接不暇的前提下,事业单位自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诸如卫生、医疗、教育、培训等重要的社会福利事业。

三、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

依据前文的阐述,下文对构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主要流程提出如下方案。

1、系统设计。系统设计是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对事业单位自身的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确定,为了保证最后开发出来的系统能符合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减少项目开发的失控的概率,决定了系统设计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事业单位与开发商之间要开展充分的、持续沟通工作。系统设计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密切关注:第一,确保系统操作便捷。由于建立该系统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并且面对的大多是非专业性的人员,因此,在操作设计上应该站在非专业人员的角度,使之能够容易被普通员工较快地接受和迅速使用。尤其是当操作者需要帮助时,系统应能及时提供详细移动的操作使用说明,当用户操作失误时系统要及时弹出修改提示信息;第二,确保系统升级方便。软硬件产品会随着事业单位实际需求的不断更新而升级,对于此,为了使事业单位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系统在设计之初,就应该保留相关接口,使之在今后具有可升级功能,从而避免重新开发而造成的不必要的资金浪费;第三,确保系统便于维护。在投入使用过程中,系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对于此,就应该确保该系统能够在使用期间出现故障时实现便捷的维护功能。

2、系统功能确定。系统功能确定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事业单位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所要实现的功能进行确认。事业单位在系统功能确定之前就应该对自身的内部管理情况非常熟悉,这事实上也是开展这一阶段工作的必要前提。具体而言,事业单位要把人力资源管理业务流程的模块划分作为该阶段的第一步工作,然后再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应用要求,通过详细划分每个模块的功能来明确信息系统所要实现的整体功能。

供应商与事业单位的持续沟通交流应该贯穿这一阶段的整个历程之中,同时,事业单位内部的高层领导、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每名员工以及各分支机构负责人也都应该通过不断地沟通交流和反复讨论来确保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够真正符合本单位的实际需求。

3、系统数据完善与导入。系统数据完善与导入阶段实际上是该信息系统的初步使用阶段,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对原有人力资源的相关数据进行认真整理,并在供应商的指导下完成系统数据的导入工作,并构建出符合本单位需求的系统数据结构和数据库。并且,人力资源部门还要在供应商的指导下完成数据初始化和数据转换工作,并将与本单位人力资源相关的所有数据信息都汇集到该系统中,从而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工作平台。值得注意的是,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在这一阶段对系统进行试用,尽快熟悉信息系统的各项功能,从而检测这些数据信息是否能够在不同的模块之间实现快速转换和应用。

4、人员培训。当前我国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员工信息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一项新的技术能否在事业单位要得到迅速推广,一个重要前提在于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能够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用科学的方法尽快掌握该项技术。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内容丰富,作用强大,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模块,因此,这一系统的的使用者除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之外,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其他部门负责人以及普通员工也都会经常与之接触。因此,要使全体员工尽快熟悉和掌握信息系统的操作,全员培训就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工作。全员培训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决定受训者对系统操作的熟练程度,具体而言,培训内容要体现出针对性,例如,通过培训,高层领导应了解本单位人员的总体配置情况、如何对人力资源管理方案进行批阅以及如何统计各项数据等操作;相关部门要掌握如何查看部门员工信息以及如何分配工作任务等操作;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如何操作信息系统的各个模块。普通员工则该熟练掌握和操作个人信息资料查询、考情信息以及薪酬福利等相关操作。

参考文献

[1]、欧阳峰,傅湘玲.企业信息化管理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 篇8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加快办公效率的首选。在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际上就是将企业的员工管理与计算机连接成为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企业的除了借助计算机这一辅助办公硬件之外,还积极使用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将这一个系统上升至技术和管理的高度。本文主要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进行系统优化的对策做出了必要的阐述,以期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2、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对策

1)转变观念,大力扶植

由于我国的现代化的经济起步较晚,现代化的企业更是在改革开发之后,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如此短暂的一个时间之内,企业很难从长期的传统中完全走出。而这实际上也在企业中埋下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的隐患。这种意识上的缺失,也是造成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所在。因此,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就需要从转变观念入手,尤其是企业领导人员在人力资源管理层面上的认识。首先,企业领导人应当认识到人力资源的管理能够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也就是说,虽然这种投资的具有投资较大,回报周期较长,但是一旦进入资本回收模式,企业能够获得人力资源利润是巨大的。其次,企业需要拓展渠道,进入有秩序的建设轨道。企业的人力资源来源于社会,在庞大的劳动力市场之上,企业需要对其进行科学的甄别。所以,企业可以多渠道的寻找专业性高素质人才,以将这一重要的企业工作置于具备计划性和秩序性的建设轨道之上。当然,在发展更多渠道时,企业需要认真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最后,全面扶持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涉及到多个方面,也就是企业管理人员只是为这一工作提供资金或者必要的人员和设备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还应当考虑到相关的非技术因素,尽最大可能的降低这一工作实施的难度。

2)重视培训工作,加强团队建设

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优化工作实际上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以实现重新塑造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过程。这样的一个直接决定企业工作效率的环节,必须将其上升到企业的战略地位。一方面,企业应当重视起员工的培训工作,以为企业培养出一支具备过硬的技术本领,以及专业知识的高级人才,这是企業的人才储备力量,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当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不断强化员工的团队精神,这是保证企业具有核心凝聚力的重要措施。

3)建立规范化的基础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优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建立起一个具备规范性和扎实性的基础性管理,而它又包含了以下几个内容:其一,基础数据的管理。例如,所有员工的背景资料、日常考勤以及工资薪酬等等,要确保这些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其二,基本流程设计和日常事务的管理。一个规范的操作流程,既是保证效率的途径,也是实现规范化的管理的需要。因此,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工作是,需要将这一部门内部的工作植入科学的程序之内。其三,内部控制和实施过程的管理。对优化过程进行必要的管理,是保证所有工作规范、合理的关键途径,也是了解系统优化阶段的重要方式。其四,加强员工日常行为的规范化。这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优化必须重视的一个关节,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质量。另外,在正式进入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工作知识,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人力资源部门的结构和职能必须与企业的整体战略相一致。进行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优化之时,难免会出现人员的调离甚至是辞退。但是这些工作必须要以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人力资源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调整管理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进入系统化的调整之后,企业的员工必然会出现层次上的划分,这就需要企业能够完成结构的调整工作,并把更多的经历投放在对于创新能力要求较高的工作之上。

4)构建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一个具有多层次维度的激励机制,能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也是提升企业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企业必须构建起一个科学的激励机制。这一激励机制要将物质与精神同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满足员工各个层次上的需求,也能够为他们的工作提供其持久的源动力。而要做到这一点,企业就需要对员工的职业需求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为他们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这也是让员工对企业产生持久的组织忠诚信念,让他们完成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重要方式。除此之外,为了保持企业的员工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企业还应当建立起相应的考核机制,并将这一机制与末位淘汰制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员工的忧患意识增强,对于帮助他们以更认真的态度进入到工作中来讲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对于现代企业来讲,构建适合本企业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现实的意义。

3、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企业所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出自身的人才竞争优势,优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成为关键的突破口。因此,企业必须对这一工作重视起来,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转变观念,并要对这一工作给予完全的支持;而另一方面还应当加强员工的而培训,建立与之相关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以储备企业稳定的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能,以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新的契机。企业通过对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优化,对于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高意义重大,同时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人力资源信息化系统 篇9

诸云强/徐敏/朱琦/冯敏/宋佳/杜佳

2012-11-7 16:50:28 来源:《档案学通讯》(京)2011年4期

【英文标题】On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System of Distributed Environmental Archives

【作者简介】诸云强(1977-),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地学信息共享,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0余篇;徐敏,朱琦,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北京 100029);冯敏,宋佳,杜佳,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内容提要】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对于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流动增值,服务于探索环保新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充分总结国内外环保档案信息化管理与共享研究的基础上,对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chival Information Resources(EPAIR)sharing is very important for developing & using EPAIR and to promote its values.It will strong support exploring new roa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terprise.Based on summarizing the progress of EPAIR management and sharing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nalyzes in detail the requirements of EPAIR sharing which includes functional and security requirements.【关 键 词】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分析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rchives/Information resources sharing/Requirement analysis 前言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已经引起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术界的重视。2009年环保部专门召开环保档案专题会,强调要实现环保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规范化、标准化和高效利用。2010年5月,时隔16年全国环保系统档案工作会议在广东东莞召开,环保部周建副部长在讲话中指出:环保档案资源是民生资源、社会资源、政府资源和公共资源,要努力开发应用环保档案资源,拓展资源效益,搭建平台,共享信息成果等[1]。国内学者在充分认识环保档案特点(来源广泛性、内容综合性、时空特征性和应用久远性等)的基础上,指出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价值和重要作用(准确可靠的决策依据、真实有效的凭证作用、巨大的潜在性效益等)[2][3],呼吁要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调整服务方式、拓宽服务渠道,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处理好开发利用和保密的关系,大力提升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利用的水平[4][5]。

为了规范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系统,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提出了开放档案信息系统(OAIS)。OAIS是一种致力于数字信息长期保存和利用的参考模型和基本框架体系,规定了数字信息长期保存系统的功能模型、信息模型、互操作模型和长久保存的管理策略[6][7]。基于OAIS,许多组织和公司开发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成果。如美国国会图书馆领导实施的“国家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和保存计划(NDIIPP)”、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数字保存仓储(DPR)、荷兰国家图书馆的长期存储和大规模电子出版物的e-Deport系统以及澳大利亚的ADRI项目等,国内北京东方飞扬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的ESOAIS数字档案馆系统、国家图书馆的保存元数据方案、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所等提出的中文元数据标准框架、中科院数字档案馆建设等等。欧美发达国家档案界提出并采用档案编码著录规则(Encoded Archival Description, EAD)。EAD基于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通过DTD(Document Type Definition)定义档案文献的结构和内容,可以不经转化将文献直接在网上进行发布,以此规则编码的档案检索工具可在任何计算机平台上进行查寻、检索、显示、交换[8]。国际档案理事会提出了电子文件管理软件设计的原则和功能需求[9][10]。提出电子文件管理软件系统应该遵循的8大原则,包括:软件平台必须以标准化的元数据为核心,确保软件系统跨平台、跨域的互操作,采用开放的标准和保持技术的中立,具有利用开放格式进行大批量导入和输出的能力,必须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尽可能自动产生元数据以及软件系统必须易于使用等。同时,规定了电子文件创建(捕获、标识、分类)、维护(控制安全、融合、保留、迁移、处置)、分发(搜索、获取、可视化)和管理四大功能模块。

上述研究主要集中在档案的长期保存、管理和访问上,即使是OAIS提出的六大功能模型(收集、存储、管理、保存规划、访问、系统管理)中缺乏对于跨单位的档案交换和共享功能的专门描述。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分布式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依托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框架构建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将对分布式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内涵特征、总体架构、功能体系和部署应用模式进行详细的讨论。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分析

信息共享是指在一定程度的开放条件下,同一信息资源为不同用户共同使用的服务方式[11]。何建邦等认为:从信息共享的表象看,共享是信息的共同使用,但从信息共享的本质特征上看,信息共享必须解决信息质量最优化,共享程度最高效等实质问题,其核心是需要对信息技术进行不断创新,对使用规则进行共同约定[12]。因此,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不仅包括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访问,而且还应包括为提高环保档案信息资源质量的著录管理过程。

2.1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功能需求

根据《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环境保护档案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并在业务上受上级环境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档案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指导和检查。因此,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功能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本单位内部员工能够按照权限进行本部门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著录、归档、管理,对本单位环保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检索和按权限的访问、查阅。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上级部门需要查看到下级单位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目录及元数据信息,以便能够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下级单位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状况,方便对下级单位环保档案工作的监督和检查。

下级单位也希望能够实时接收到上级单位相关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特别是文书档案。

环保系统不同行政区划的同级单位也存在相互调阅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特别是开展跨区域的合作研究、发生跨区域环境污染事故时,希望能够快速调阅相关的档案信息。

其他部委的相关单位或社会公众希望能够查看对外公开的环保档案信息资源。

2.2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功能需求

当前,我国各省采用的环保档案管理系统并不统一,甚至于在县市层面大部分还没有对环保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更缺乏与共享系统一体化的管理系统。因此,想要开展全国一盘棋的环保档案共享,首先要解决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问题。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的功能需求主要包括:

环保档案著录归档管理权限设置。对环保档案信息资源著录、归档、管理的人员及其权限进行分配。

环保档案著录模板设置。对不同级别(文件级、卷宗级等)或不同类别(文书、科技、多媒体等)的环保档案的著录元数据项进行设置。

环保档案著录。利用计算机系统录入分类、分级的环保档案元数据信息,以及档案全文原件及其附件信息。可以单条记录录入,也可以批量导入(如自动接收电子政务平台或业务系统中已有的文书或业务文件信息)。

环保档案归档。对已著录的档案进行完整性、规范性、安全性等方面的审查,确定保管期限进行归档。

环保档案查询借阅。按权限进行环保档案的查询检索,在线浏览或离线借阅等。

环保档案统计分析。可以按照类别、、处室等对环保档案进行统计。

2.3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安全需求

环保档案作为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因此,在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利用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安全的问题,要做到内外有别,对未公开档案一定要把好关,严格掌握。以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4]。根据《环境保护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环保部门保存的档案主要供本部门利用。其他系统或部门的工作人员查阅档案时,需持本单位介绍信,说明利用目的和范围,并经环保部门有关负责人批准后方可查阅。查阅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环境保护档案必须经过分管档案工作的行政领导及保密部门批准;查阅未公开的档案,必须经过有关业务部门负责人批准;摘录和复制档案,必须经过环保档案管理机构负责人批准。”因此,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需求主要包括:

本单位内部员工根据授权的用户名和密码及权限,可以查看档案目录及相应的全文及附件信息。用户名和密码仅在本单位局域网中使用,在公网上不可以使用。

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上下级之间的档案信息资源交换只进行目录级、元数据的交换。根据“环保档案信息资源交换管理办法”(需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各单位可以控制交换哪些档案目录和元数据,其他单位只能看到档案目录和元数据,而不能浏览档案全文。环保系统档案信息资源的交换基于环保政务专网进行。

对于没有到开放期限的环保档案,只公开档案的目录。合法公民和组织经系统身份验证后可查询未开放的档案目录,以及已经开放的环保档案全文信息。环保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需要单独设置公开库,环保档案公开库与环保档案内部全集库要进行物理上的隔离,公开库放置在外网,环保档案库放置在内网或专网上。

注释:

① 环保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需求,主要基于对环保部办公厅文档处,以及在全国环保系统档案工作会议上对各省市环保档案管理部门的调研整理形成。

【参考文献】

上一篇:校对规范知识下一篇:登陆绝顶 加冕为王:UZI带领RNG获得春季赛冠军!